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风险预警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财务风险预警是财务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财务风险预警的重点是抓住小范围、低程度的财务风险事件与财务状况变化,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小事件引发大风险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21世纪的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企业管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都彻底发生了变化,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渗透到财务管理中,为财务管理创新提供了机遇。而财务风险预警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依赖的技术工作,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如何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帮助管理者准确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指导风险应对工作的开展,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减少财务损失,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知识本体(ontology)方法研究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探索科学化、智能化和系统化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一、基于知识本体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需求分析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现代企业预测和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在收集大量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概率论和模糊数学等方法,设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其预警警戒线,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对不同性质和程度的财务风险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决策者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可见,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捕获企业内外部信息并形成有用的知识,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系统应满足如下四点需求。
一是信息收集与转换功能。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系统应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国内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信息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并进行分析转换,按一定形式和规则存入知识库。
二是预警指标管理与更新功能。系统应建立起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其中的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利用财务风险信息子系统提供的资料,计算出具体的指标值,供综合评价和预警使用。
三是财务风险综合评价功能。系统应根据已计算出的各种风险指标的值,利用各种科学的综合评价模型和预测模型,对企业目前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和对企业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该功能是根据对企业运营过程跟踪、监测的结果,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和企业诊断技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作出判断,找出企业财务运行中潜在的危险。
四是财务风险报警功能。系统应根据已计算出的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风险指标值、综合评价值以及预测值,按照一定的报警模式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
笔者在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研究中引入本体的概念,本体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用于研究客观世界本质。在本体中概念的关系可以被描述得更加广泛、详细、深入和全面,通过对概念添加属性值,以及在属性与属性之间添加映射关系,一些不便描述的语义关系就可以清晰地描述出来。同时,在本体中可以使用形式语言,这就为实现知识检索创造了条件。在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形式化定义后,本体概念模型能够实现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理解的唯一性和精确性;另外,利用本体技术对知识的联系进行形式化映射,可以产生和约束新的知识规则,增加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本体表示方法的实用性。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知识本体建模
通过分析财务风险预警领域知识的概念、关系和知识结构,采用分层次的思路建立财务风险预警领域本体,并分别对财务风险预警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和财务状况监控知识与案例进行形式化描述。本系统模型建立概念本体,评价模型本体、指标本体、资源本体和通讯本体等。下面以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为例说明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本体建模。
概念本体是用来描述某个领域内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本体,这些概念是被该领域内人们所共同认可的,概念是对事物认知的抽象,包含的内容很广,与模型相关的内容有:关系、函数、公理与实例等;关系表达了财务风险预警领域内概念间的互相作用,n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R:Cl×C2×…×Cn;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概念关系,表示在n元关系中确定了n-1个概念,则第n个概念是唯一的,即F:Cl×C2×…×Cn-1Cn;公理表示永远为真的概念,即真命题;实例是具体的模型元素。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形式化定义如下。
CO::=(Fn,Cc,R,Ac,Ic)。
其中,Fn是领域名,Cc是领域内的术语集,R是关系集,Ac是公理集,Ic是实例集。
R形式化为:R::=(Ra,Rc),Ra是Cc上的属性集,形式化为:Ra::=(dc:Identifier,dc:Title,dc:Creator,dc:Description,dc:Date),前缀dc表示重用DC元数据集中的标识符、题名、创建者、描述及日期元素;Rc是术语间的关系集,Rc域是Cc1×Cc1,形式化为:Rc::=(SubConceptOf,SuperConceptOf,IsPartOf,HasPart,Equal,Pre,Next),SubConceptOf和SuperConceptOf
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IsPartof和HasPart是聚集关系,Equal是等价关系,Pre描述了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直接前驱关系,Next描述了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直接后继关系。Ac是公理集,Ac形式化为:Ac::=(SubConceptOfSuperConceptOf-,IsPartOfHasPart-,PreNext-,IsPartOfIsPartof*,HasPartHasPart*,EqualEqual*,……),表达了SubConceptOf和SuperConc-
eptOf,IsPartOf和HasPart,Pre和Next都是逆反关系,IsPartOf和HasPart和Equal都是可传递的。Ic形式化为:Ic::=(IRa,IRc),IRa是属性集实例,IRc是概念的关系实例。
概念是对人类知识的抽象,概念本体是按照分类法来组织领域概念及其客观关系的,概念本体作为一类独立的本体存在,由领域专家或知识工程师管理。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的描述说明如下:
Fn=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
Cc=(Z计分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多元逻辑(logit)模型,F计分模型……);
IRa={(“Prop1”,“Z计分模型”,“Z-score”,“通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五种财务比率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警企业财务风险。”),(“Prop2”,“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rtificial-Neural-Network”,“通过大量神经元的复杂连接,采用由底到顶的学习方法,以自组织和非线性动力学所形成的并列分布方式处理非语言化的财务模式信息,达到预警企业财务风险的目标”),……};
IRc={SubConceptOf(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Z计分模型),SubConceptOf(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IsPartOf(Z计分模型,函数形式),IsPartOf(Z计分模型,参数指标),IsPartO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型算法),IsPartO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输入矩阵),……}。
三、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通过分析基于本体的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模型及需求,本文提出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基本的知识管理活动包括知识的创造、发现、存储和应用,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将这些活动整合为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获取、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存储与推理、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应用与预警三个主要过程。财务风险预警以企业经营绩效为基础,充分认识财务风险的本质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选择相关的预警指标,通过综合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预警。本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由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和发展潜力四个方面的评价构成,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公司财务评价的两大基本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公司的发展潜力尤其值得重视,公司理财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良好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不应仅仅关注目前的运营状况。在具体预警指标的选取方面,考虑到各指标间既能相互补充,又不重复,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公司运营状况,故每个预警模块各取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指标。系统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利用财务本体知识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本体风险评价模型利用本体推理与财务知识库得出的各指标值,代入建立的财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具体的评价模型可根据风险案例库的匹配情况,选取合适的模型,如层次分析模型或模糊评价模型等。
在企业内外部信息集成与知识获取部分,利用本体技术、知识集成技术、多种检索技术,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进行数字化语义处理;系统按照本体论思想对知识进行分类标注,组织到知识库中,形成财务风险预警领域概念集;这种框架便于实现本体知识获取、存储、检索等功能,并方便财务风险预警知识集成、共享、发现和重用。本框架一方面从技术角度针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提出了全面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本体技术,本框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知识提供者和知识需求者之间尽可能无歧议地相互理解,并且能够表达组织内知识提供者和知识需求者的原始思想。这将使得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中,为组织的财务风险管理在技术上提供支持。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趋加快,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系统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日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采用本体方法为财务风险预警领域知识建模,并提出基于本体的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框架,但在财务风险预警知识表达与推理等方面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谷文林.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8(8).94-95.
[2] 于富生,张敏,姜付秀,任梦杰.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J].会计研究,2008(10):52-59.
[3] 张友棠.基于内部控制的多维财务预警系统设计[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8(1):16-18.
[4] 彭润华,阳震青.基于XBRL的集团财务知识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09(3):31-33.
[5] Segev A,Gal A.Enhancing portability with multilingual ontology-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8,45(3):567-584.
【论文关键词】风险预警系统财务知识管理本体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财务风险预警是财务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财务风险预警的重点是抓住小范围、低程度的财务风险事件与财务状况变化,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小事件引发大风险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21世纪的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企业管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都彻底发生了变化,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渗透到财务管理中,为财务管理创新提供了机遇。而财务风险预警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依赖的技术工作,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如何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帮助管理者准确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指导风险应对工作的开展,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减少财务损失,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知识本体(ontology)方法研究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探索科学化、智能化和系统化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一、基于知识本体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需求分析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现代企业预测和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在收集大量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概率论和模糊数学等方法,设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其预警警戒线,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对不同性质和程度的财务风险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决策者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可见,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捕获企业内外部信息并形成有用的知识,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系统应满足如下四点需求。
一是信息收集与转换功能。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系统应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国内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信息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并进行分析转换,按一定形式和规则存入知识库。
二是预警指标管理与更新功能。系统应建立起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其中的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利用财务风险信息子系统提供的资料,计算出具体的指标值,供综合评价和预警使用。
三是财务风险综合评价功能。系统应根据已计算出的各种风险指标的值,利用各种科学的综合评价模型和预测模型,对企业目前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和对企业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该功能是根据对企业运营过程跟踪、监测的结果,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和企业诊断技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作出判断,找出企业财务运行中潜在的危险。
四是财务风险报警功能。系统应根据已计算出的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风险指标值、综合评价值以及预测值,按照一定的报警模式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
笔者在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研究中引入本体的概念,本体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用于研究客观世界本质。在本体中概念的关系可以被描述得更加广泛、详细、深入和全面,通过对概念添加属性值,以及在属性与属性之间添加映射关系,一些不便描述的语义关系就可以清晰地描述出来。同时,在本体中可以使用形式语言,这就为实现知识检索创造了条件。在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形式化定义后,本体概念模型能够实现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理解的唯一性和精确性;另外,利用本体技术对知识的联系进行形式化映射,可以产生和约束新的知识规则,增加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本体表示方法的实用性。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知识本体建模
通过分析财务风险预警领域知识的概念、关系和知识结构,采用分层次的思路建立财务风险预警领域本体,并分别对财务风险预警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和财务状况监控知识与案例进行形式化描述。本系统模型建立概念本体,评价模型本体、指标本体、资源本体和通讯本体等。下面以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为例说明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本体建模。
概念本体是用来描述某个领域内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本体,这些概念是被该领域内人们所共同认可的,概念是对事物认知的抽象,包含的内容很广,与模型相关的内容有:关系、函数、公理与实例等;关系表达了财务风险预警领域内概念间的互相作用,n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R:Cl×C2×…×Cn;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概念关系,表示在n元关系中确定了n-1个概念,则第n个概念是唯一的,即F:Cl×C2×…×Cn-1Cn;公理表示永远为真的概念,即真命题;实例是具体的模型元素。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形式化定义如下。
CO::=(Fn,Cc,R,Ac,Ic)。
其中,Fn是领域名,Cc是领域内的术语集,R是关系集,Ac是公理集,Ic是实例集。
R形式化为:R::=(Ra,Rc),Ra是Cc上的属性集,形式化为:Ra::=(dc:Identifier,dc:Title,dc:Creator,dc:Description,dc:Date),前缀dc表示重用DC元数据集中的标识符、题名、创建者、描述及日期元素;Rc是术语间的关系集,Rc域是Cc1×Cc1,形式化为:Rc::=(SubConceptOf,SuperConceptOf,IsPartOf,HasPart,Equal,Pre,Next),SubConceptOf和SuperConceptOf
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IsPartof和HasPart是聚集关系,Equal是等价关系,Pre描述了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直接前驱关系,Next描述了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直接后继关系。Ac是公理集,Ac形式化为:Ac::=(SubConceptOfSuperConceptOf-,IsPartOfHasPart-,PreNext-,IsPartOfIsPartof*,HasPartHasPart*,EqualEqual*,……),表达了SubConceptOf和SuperConc-
eptOf,IsPartOf和HasPart,Pre和Next都是逆反关系,IsPartOf和HasPart和Equal都是可传递的。Ic形式化为:Ic::=(IRa,IRc),IRa是属性集实例,IRc是概念的关系实例。
概念是对人类知识的抽象,概念本体是按照分类法来组织领域概念及其客观关系的,概念本体作为一类独立的本体存在,由领域专家或知识工程师管理。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的描述说明如下:
Fn=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
Cc=(Z计分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多元逻辑(logit)模型,F计分模型……);
IRa={(“Prop1”,“Z计分模型”,“Z-score”,“通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五种财务比率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警企业财务风险。”),(“Prop2”,“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rtificial-Neural-Network”,“通过大量神经元的复杂连接,采用由底到顶的学习方法,以自组织和非线性动力学所形成的并列分布方式处理非语言化的财务模式信息,达到预警企业财务风险的目标”),……};
IRc={SubConceptOf(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Z计分模型),SubConceptOf(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IsPartOf(Z计分模型,函数形式),IsPartOf(Z计分模型,参数指标),IsPartO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型算法),IsPartO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输入矩阵),……}。
三、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通过分析基于本体的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模型及需求,本文提出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基本的知识管理活动包括知识的创造、发现、存储和应用,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将这些活动整合为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获取、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存储与推理、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应用与预警三个主要过程。财务风险预警以企业经营绩效为基础,充分认识财务风险的本质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选择相关的预警指标,通过综合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预警。本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由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和发展潜力四个方面的评价构成,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公司财务评价的两大基本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公司的发展潜力尤其值得重视,公司理财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良好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不应仅仅关注目前的运营状况。在具体预警指标的选取方面,考虑到各指标间既能相互补充,又不重复,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公司运营状况,故每个预警模块各取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指标。系统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利用财务本体知识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本体风险评价模型利用本体推理与财务知识库得出的各指标值,代入建立的财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具体的评价模型可根据风险案例库的匹配情况,选取合适的模型,如层次分析模型或模糊评价模型等。
关键词:信用风险;支持结构模型;概念模型;支持系统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8-0003-03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Corresponding to the present research on commercial bank risk early-warning mainly focusing on risk measuring and lacking the early-warning process mechanism and model study, the author conducts an analysis on the life cycle of commercial bank risk, proposes the logic process and supporting system of commercial bank risk early-warning by combining enterprise early-warning theory, and finally exhibits some practical examples.
Key words: credit risk; support structure model; conception model; support system
[收稿日期]2006-06
注: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桂科青:0542033)以及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信息管理研究中心资助。
[作者简介]毛锦(1970-),男,河南原阳人,高级经济师,博士研究生;周鹏(1981-),男,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蔡淑琴(1955-),女,湖南长沙人,博士生导师。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组织,能否很好地管理信用风险将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现有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不论是5C法、Z-Score还是KVM模型等,都倾向判断信用风险的大小。这些研究的方向沿着“逐步求精”的思想,从判别信用风险的相对大小到判别信用风险的绝对大小。然而,信用风险的大小是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具有易变性;同时它也随时间而不断变化,具有时变性。虽然,对单一时间点信用风险的研究在信用风险研究中,可以度量及比较信用风险的大小,但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实务中,还需要解决什么时间、由什么依据决定需要对信用风险进行度量,以及对度量结果采取怎样避险措施的问题。
对预警(Early-Warning)的研究最早来源于军事,指通过预警飞机、预警雷达等工具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信号的威胁程度传递给指挥部门,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在经济领域,穆尔首先采用多种指标综合方法构建美国宏观经济预警系统。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首先将信用风险预警和将预警系统(EWS)的概念应用到信用风险管理的是Fisk,预警被认为是对风险的提前预测。将预警理论应用到信用风险预警,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单一时间点、信用风险大小转化成预警级别的研究,如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信用风险预警、基于灰色模型的信用风险预警等等。这些研究从本质上看都是对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应用和延伸,缺乏对信用风险整个生命周期内预警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生命周期的研究,结合企业预警理论,研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的三个阶段,在分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各个阶段的目标和实现步骤的基础上,研究信用风险预警的概念模型,最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支持系统的系统结构。
二、信用风险的生命周期和信用风险预警的过程
传统的信用风险定义为包括借款人、债券发行人或金融交易对方在内的交易对手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完全履约致使金融机构、投资人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狭义上讲,信用风险就指信贷风险。通过对风险概念的梳理,从风险承担者(即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信用风险即由于交易对手是否违约的最终结果和商业银行认为交易对手是否违约之间的偏差,这种差异可能对商业银行造成损失。
信贷交易是产生信用风险的一种交易,商业银行的交易对手即贷款人。根据贷款人借贷的实际情况,对一个贷款人信用风险产生到结束的时间阶段可以用图1表示。该过程一直持续到借贷合同到期,贷款人做出是否违约的决策为止,即信贷交易信用风险的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内,商业银行如果始终认为贷款人一定不会违约的话,贷款人是否违约的事实和商业银行对贷款人是否违约的预期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损失,即信用风险。因此信用风险管理应该覆盖信用风险的生命周期(T)。
企业预警管理理论的基本方法,即通过监测并预控造成各种经营风险和管理失误的致错环境,通过对致错环境中各种内部和外部主要致错因素(行为)进行有效的测评,进而控制错误的发生或发展,把失误控制在早期,把各种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对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预警,也需要在信息的时效性范围之内,及时地从作为信用风险的表现和影响因素的外部环境中获取信息,根据获取到的信息,筛选到可能影响商业银行交易对手或是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大小变更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所对应的交易对手;针对所发现的交易对手,重新度量其信用风险,得到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大小;根据评估出的交易对手和他们的信用风险大小,从众多应对策略中选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并实施。因此,将信用风险预警分解成如下三个预警阶段:环境的监视和信用风险的发现阶段(P_d)、信用风险度量阶段(P_e)、制定应对策略阶段(P_s)。
其中:P_d阶段在整个信用风险的生命周期中持续工作,仅当P_d阶段发现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变化的信号或可能影响信用风险预警的交易对手信息和环境信息时,才触发信用风险度量阶段通过获取交易对手的财务数据或金融市场数据使用专家系统、记分模型或定量模型等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来度量其信用风险的大小;仅当P_e阶段度量出的信用风险值大于某一个阈值,才进入P_s阶段。这样商业银行就完成了一次信用风险预警的全部过程。在T内,可能重复着一个或多个这样的信用风险预警过程。
三、信用风险预警的概念模型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包括两个确定的直接参与者,即商业银行(L)和交易对手(B)。若把自然的选择(N)当成一个间接的参与人,则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中的参与人(P)可以表示如下:
P=(L,B,N) (1)
(一)信用风险预警各阶段目标和子过程
从L的视角,分析在信用风险各个阶段的需求和信息交互。
(1)环境的监视和信用风险的发现阶段(P_d)
该阶段的任务是从N和B中发现可能导致信用风险变化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所影响的B。为了实现这个目的,L要在整个信用风险的生命周期中持续从B和L获取信息。由于信息量非常巨大,而且所获取的信息可能由于不具备有用性、时效性和真实性等等要求,需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并且,当单独的信息并不能直接发现信用风险,需要通过信息组合起来才能发现信用风险。如发现某个B`的贷款在时间t`内到期并不能发现其信用风险变更,发现它在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在时间t`内到期也不能说明其信用风险变更,然而这两条信息组合则意味着由于B`要同时偿还多笔贷款而可能产生现金的不足。筛选、组合后的信息转换成知识,和L的所有B进行匹配,得到其信用风险可能受影响的一部分交易对手B+(B+∈B)。该阶段中,信息主要从N和B向L流动,由于在B和L之间的博弈中,信息不对称对B有利,因此N是主要的信息来源。该阶段向下一阶段输出B+和相关的知识。
(2)信用风险度量阶段(P_e)
该阶段的任务是根据P_d输出的B+和相关的知识,选择满足合理性和准确性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和方法度量其信用风险的大小。该阶段的核心任务是选择并运行信用风险的度量模型。该阶段通过度量模型的选择、输入数据的获取、模型运行和度量结果的输出四个子过程来实现其核心任务。该阶段中,信息主要从N和B流动,和上一阶段不同的是,由于直接获取用于度量信用风险的财务和金融数据,该阶段主要的信息来源是B。该阶段的输出为B+的信用风险度量结果。
(3)制定应对策略阶段(P_s)
该阶段的任务是根据P_e输出的B+的信用风险度量结果,判定是否超过阈值,并选择或制定L的应对策略并加以实施,以避免由于信用风险的变更而引起的损失。该阶段的核心任务是选择并实施信用风险应对策略。该阶段的子过程有:判断是否超过阈值、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策略的实施。
(二)信用风险预警的概念模型
综合前面提出的信用风险预警的逻辑过程分析、参与者分析和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三阶段信用风险预警的概念模型如图3所示。
四、信用风险预警支持系统
(一)信用风险预警系统需求分析
对于信用风险预警而言,其目标是得出何时对B采用何种度量方法和模型进行信用风险度量,并且对度量结果需要采用何种措施来避免可能的损失。根据前面对信用风险预警三个阶段的分析,可以提出三个信用风险预警阶段的功能需求。
(1)环境的监视和信用风险的发现阶段(P_d)
该阶段的功能需求:信息获取、知识组合和筛选、与交易对手匹配、输出B?和相关知识。该阶段从各种国家的、行业的、商业、企业自身相关的信息系统和WEB网站中获取信息,向下一阶段P_e输出可能发生信用风险的交易对手和相关联知识。
(2)信用风险度量阶段(P_e)
该阶段的功能需求:模型选择、输入数据的获取、模型运行、输出度量结果。该阶段接受P_d阶段输入的交易对手和相关联知识,向P_e输出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度量值。
(3)制定应对策略阶段(P_s)
该阶段的功能需求:判断是否超过阈值、应对策略选择、策略的实施。该阶段接受P_e输入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度量值,输出应对策略。
(二)信用风险预警系统框架模型
根据信用风险预警三阶段的功能需求分析,信用风险预警支持系统的框架模型如图4所示。
五、案例分析
本文以商业银行B在成功收回A公司巨额逾期贷款本息及全部追偿费用一案为例,具体阐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过程。A公司是一家当地知名企业,因承建某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而先后获得包括B以及另一银行的亿元贷款,资金来源充足,B经贷前考察向其发放了贷款。
图5模拟了商业银行B通过信用风险预警的三个阶段,及时发现A公司信用风险的变化、并加以度量和采取措施的过程。在P_d阶段,B行从直接信息来源获取了要求B行贷款展期而账户内并未筹集足够还贷资金的信息,并从银行同业获取了A公司在近三个月内在数家银行多笔数量较大的贷款将先后到期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组合,发现的知识指向了A公司在到期时可能现金不足;在P_e阶段,B行通过专家主观估计了该信用风险的大小,发现其信用风险有明显变大的趋势;在P_s阶段,B行选取信贷政策与法律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明确拒绝其展期要求,另一方面,结合法院以诉前保全方式查封其多家银行账户。最终A公司将其在B行的全部贷款本息及包括诉讼费、律师费等在内的全部追偿费用一并偿还。
本文对信用风险和信用风险预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信用风险预警的概念模型和支持系统的系统结构,其目标是从商业银行的实务出发,建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的支持系统。要实现最终的目标,还需要做以下方面的研究:信用风险发现的机理;对不同交易对手和不同类型的信用风险,风险度量的方法、模型的自动选择机理;信用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机理。
参考文献:
[1]E I Altman.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ournal of Finance, 1968,(23): 189-209.
[2]KMV Corporation. Credit Monitor Review. SanFrancisco California: 1993.
[3]佘从国,席酋民.我国企业预警研究理论综述[J].预测,2003,(22):23-29.
[4]Charles Fisk, Frank Rimlinger. Nonparametric Estimates of LDC Repayment Prospects. Journal of Finance, 1979, 34(2): 429-436.
[5]苗建敏.财务风险概念梳理及其识别、估测与控制[J].理财者,2004,(1).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乎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凸显了我国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能力不足。从大陆居民赴港购奶到赴港购米的现象中可以发现: 民众对食品的安全以及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能力均持不信任态度; 民众为了保障自身饮食安全采取了一种用脚投票的自力救济模式。显然,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或者不可能全面推广的。本文采取了破而不立的方式对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行政法治问题进行了梳理。作为一种重要的预警手段,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应当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变危机应对为风险预防,全面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两大理论争点
( 一) 争议背景: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立法疏漏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预警手段出现在《食品安全法》中。《食品安全法》第82 条所规定的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明确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纳入了需要统一公布的食品安全信息范畴;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48 条亦规定了设区的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布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后的具体职责。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食品安全法》还是《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都没有明确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具体内涵以及外在表现形式。为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信息公布行为,卫生部联合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了《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该《办法》首次在立法上明确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的范围,即包括: 对食品存在或潜在的有毒有害因素进行预警的信息; 具有较高程度食品安全风险食品的风险警示信息。但是,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法律性质以及统一表达问题并未在立法中得以明确。不可否认,立法疏漏在某种程度上是源于理论界对这些问题共识缺乏,但从立法效果而言,立法缺憾又给理论界的继续争论提供了一定空间。
( 二) 表述争议: 差别概念抑或竞合概念
在食品安全风险规制的实践中,风险警示、消费警示、风险公告是较为常见的表述方式。这些是差别概念还是竞合概念,学术界目前还存有较大争议。有学者认为,这些概念是被不加区分的混淆使用,相关概念也缺乏法理上的明确阐释,并指出食品风险公告与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在调整层面、信息来源、主体等方面存在区别 亦有学者认为食品安全消费警示与食品安全风险警示是最容易混淆的概念,两者在权限、法律性质均不相同。学者们对风险警示、消费警示、风险公告进行概念比较所得出结论反映了风险警示、消费警示、风险公告之间的一些差别。但有差别与差别概念之间并不必然划上等号。风险警示、消费警示、风险公告的上位概念是公共警告,风险警示、消费警示、风险公告统一于公共警告,即是行政机关或者其它政府机构对居民公开的声明,提示居民注意特定的工商业或者农业产品,或者其它现象。实际上,风险警示、消费警示、风险公告之间仅有形式差别,其行为模式与价值目标并无二致。《食品安全法》第82 条所规定的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权的专属性仅是一种立法上的特殊安排,从内容上根本无法有效辨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食品安全消费警示、食品安全风险公告。例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抽检速冻饺子后公布抽检结果并向消费者发出警示,提醒大家慎买速冻饺子。从警示内容上看,这既可以被视为食品存在或潜在的有毒有害因素进行预警的信息( 风险警示) ,亦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职责而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而就消费者而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抽检结果并发出警示,又是一种消费警示行为。事实上,早在《食品安全法》出台之前,实践中就已经存在着食品消费警示、食品安全预警信息、食品安全警示、食品安全风险提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通告等不同表述,这些表述只有形式上的不同,而无本质区别,它们的基本内核或价值目标均指向预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不同的表述是竞合概念而非差异概念。
( 三) 属性之争: 法律行为抑或事实行为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是一种依职权作出的行政行为,但其具有何种法律属性亦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一种代表性观点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划归行政事实行为,认为: 食品风险公告应该属于行政事实行为食品风险公告客观上可能影响到第三方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但是政府风险公告时并不具有为特定经营者设定权利义务的意思表示,而只是一种事实上的信息提供行为,经营者的损失只是客观上的事实结果。另一种代表性观点是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划归非类型化行政行为,即认为: 食品安全消费警示具有行为性质上的不确定性,并非是一种类型化的行政行为,而是属于非类型化行政行为的范畴,其性质上表现为行政法律行为、行政事实行为两种基本形态。当然,如果从食品安全违法事实公布的角度而言,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又可被视为一种行政强制执行手段。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法律属性之争的本质是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行为的可诉性问题。从法治行政以及权力分立的原则出发,任何行政行为均应受到司法监督。当前,行政法学中的行政行为可诉性理论以及行政诉讼立法所圈定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只是一种实然状态而非应然状态。此外,行政事实行为是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不产生任何影响的行为,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具有双重面向,法律效果并非单一,它取决于受众对象。有的风险警示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种风险提示,对于生产经营者则可能是一种销售禁令或信息惩罚。当然,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行为所产生的负面效果未必是警示主体的主观意图,但就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相比较而言,法律更加关心的是行为及行为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言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调整的对象,法律只调整主体的外在行为而不太关注主观意图。因而不能以行为主体的主观意图作为界定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行为法律属性的标准。例如,在好心办了坏事的情形中,好心并不非坏事的绝对免责事由。而且,如若仅以主观意图来判断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行为可诉性,那么可能会造成一种可怕的后果: 行政机关以主观善意的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之名,行主观恶意的信息惩罚之实。因此,本文认为: 在现有理论框架下,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具有复合属性,并非是一种性质单一的行政行为; 某一特定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行为的法律属性应依据行政行为理论并结合警示行为的具体情况判定。
三、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行政立法问题
( 一) 配套立法问题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立法密度不强,配套立法不健全。《食品安全法》第82 条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制度,但检视我国现行的行政立法,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出镜率并不高,就食品安全风险警示问题的专门性立法亦尚未出台。仅有《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行政法规) 《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部门规章) 以及少数地方规章提及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关于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主体权限、启动条件、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社会协同、法律责任等问题的配套立法尚未全面跟进,因此,当前要不断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配套立法工作,健全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立法体系,以充分发挥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作用,提高食品安全预警能力。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配套立法工作,首先要在行政法规层面出台一部专门性法规《食品安全风险警示条例》,全面规范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行为; 其次,在部门规章层面,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等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办法的联合立法工作; 第三,在地方性规章层面,各省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出台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具体操作性规定,内容尽量详尽、细化。另外,各地政府还应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中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响与食品安全风险警示手段之间的联结性。
( 二) 不确定性法律概念
法律的形式特征之一就是确定性,确定性是法律适用的必然要求。但不确定法律概念在法律用语中,随处可见,甚至较确定法律概念为数更多。不确定性法律概念是指未明确表示而具有流动的特征之法律概念,其包含一个确定的概念核心以及一个多多少少广泛不清的概念外围,公共利益、夜间、有毒有害、数额巨大等均属于不确定性法律概念的范畴。在食品安全风险规制领域,风险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安全立法的不确定性。《食品安全法》及配套立法的法律用语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法律概念,例如,《食品安全法》多用可能一词描述风险难以确定的状态,共有八条使用了一词,与该法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有七条使用了可能一词。《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虽然首次在立法上对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进行了界定,但潜在、较高程度等不确定性法律概念的存在消解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何为潜在的有毒有害因素以及较高程度食品安全风险需要通过立法进一步阐明,从而使不确定性法律概念得以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这种阐明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通过立法或立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上述不确定性法律概念; 二是在立法中赋予监管机关不确定性法律概念的行政解释权; 三是在立法中确立不确定性法律概念司法释明模式,通过司法途径阐明不确定性法律概念的具体内涵。
( 三) 立法冲突问题
《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中列举的两类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 对食品存在或潜在的有毒有害因素进行预警的信息; 具有较高程度食品安全风险食品的风险警示信息) 之间存在语义冲突,这种语义冲突使得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的内涵充满了模糊性。潜在的有毒有害因素强调的是食品安全的无风险性,即只要有风险,就要风险警示信息; 而较高程度食品安全风险强调的是风险管理的效益性,即具有较小程度食品安全风险食品无需警示信息,正如,桑斯坦所言如果规制成本也很小的话,一种相对微小的风险有可能要求规制; 如果规制成本巨大,那即使风险是巨大的,可能最好的办法也是对其不加规制。一种合理的规制制度并不孤立地考虑风险的大小,而是将风险与排除风险的成本相比较进行考虑[8]。由此观之,潜在的有毒有害因素与较高程度食品安全风险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我们无法明白立法者的真实意思,而行政执法实践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范围也变得模糊不清。因此,后续立法工作不仅要解决不确定性法律概念问题,而且还要解决矛盾表述所引起法律概念的模糊性问题。
四、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行政实施问题
( 一)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价值冲突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制度价值在于为广大民众提供一种生存照顾。职能主体的食品安全监管时间与空间范围明显扩大。但职责的时空变化打破了原来的价值均衡格局,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权、财产权等权利的同时亦可能会侵犯企业的营业自由。风险的盖然性特征使得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不是一种证据确凿的可靠决策。而企业营业自由则可能会成为行政主体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决策的牺牲品。生存照顾与营业自由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源于人们对法律制度的不同需求。当现有法律不能同时满足各种不同需求时,冲突就不可避免。这种价值冲突不像法律冲突一种可以通过法的位阶原则、新法优于旧法原则、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原则予以调整。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没有位序、新旧、特殊性区别,公共利益并不必然优于个人利益。因此,行政机关在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存在价值平衡难题。在现有规则下,行政机关自身往往无法解决这一难题。较为可能的办法是通过立法细化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时间条件、空间范围、事实条件、权限规定以及责任条款等,在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从而找到维护公共利益与保障私人利益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 二)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主体多元冲突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主体多元不利于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制度预期功能的实现。我国《食品安全法》第4 条的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因此,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方面采用多元监督模式。虽然,《食品安全法》第82 条明确规定: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但是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亦有根据各自职责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的义务,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还有消费警示、食品安全黑名单、食品安全风险公告等孪生兄弟。且《食品安全法》第82 条还规定: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也可以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由此,我国在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主体上形成了一种央地共治的多元主体模式。这种多元风险警示模式可能会加强食品安全警示密度,实现人多力量大的效果,但这是一种可能性,因为多元警示模式也可能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结局。因此,有必要重新梳理各行政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督的权限,形成一物一权的品种专属管理模式,将风险警示权责条理化以避免行政机关在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过程中的积极冲突与消极冲突。
关键词:模糊熵 桥梁施工 预警指标 安全风险
引言
随着桥梁建设事故和潜在风险日益严重,如何辨识桥梁建设风险和利用风险管理的方式解决桥梁施工中的复杂决策,已成为处理施工安全系统风险问题的新思路。系统安全预警评估的方法很多:如采用BP和Elman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系统安全态势评估模型并进行了仿真验证[1]、应用粗集理论和支持向量机对系统安全影响因素到性态效应量域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拟合 [2]等等。桥梁施工系统安全是相对的、模糊的、不确定的。桥梁建设系统受人、物、机械、材料、环境(4M1E)等诸多潜隐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度量桥梁建设系统模糊不确定性的模糊熵能一定程度缩小主观判断与客观实际之间的误差,则可以采用模糊熵和模糊数学原理解决模糊系统的综合评估问题。运用模糊熵理论确定系统的预警指标权重,再根据模糊综合评判进行安全风险预警[4]。
1 模糊熵理论
熵是信息论中一个非常基本并有重要应用的概念,熵描述了一个概率分布的不确定性程度。将熵概念移植到模糊集理论,可得到模糊熵。模糊熵描述了一个模糊集的模糊性程度,分明集是不模糊的,因此要求分明集的模糊性为零;隶属度取值均为0.5的模糊集是隶属性最难确认的模糊集,[1/2]的模糊性应最大;直观上看模糊集A和补集Ac距[1/2]的远近程度是相同的,自然要求A和补集Ac的模糊性程度是一样的。另外,模糊集的模糊性应具有单调变化的性质,即A越接近[1/2],A的模糊性越大;A越远离[1/2],A的模糊性越小[3]。
2 桥梁施工安全风险指标
要建立桥梁施工安全风险预警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风险预警理论和桥梁施工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基本框架,以确认采用何种类型的风险预警模式和工具建立预警体系。通过风险预警的理论准备,认识到桥梁施工的环境、风险类型及其演化趋势、风险形成机理,并明确如何采集风险信号、选择测评手段、如何实施信号传输及如何进行风险度量等,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预警研究框架,为桥梁施工安全风险预警体提供系统和完善的支持。
3 模糊熵的风险指标赋权
基于模糊熵确定指标权重的依据是:如果只用βi一个指标来确定桥梁施工系统的安全等级时,通过其特征值可得βi隶属于安全等级论域中各模糊子集的隶属度,从而获得判断其安全等级的决策变量,即决策信息,βi的模糊熵值描述了此决策信息的模糊不确定性,熵值越大,则判断结果的不确定性越大。当同时采用多个指标时,模糊熵的值越大的指标其判断不确定性越大,因此在决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小,应该赋予较小的权重值,反之亦然。
根据各指标模糊熵得到的其权重,利用模糊理论,对每个指标对桥梁施工安全系统的影响值(损失值),利用一定的运算标准,最终得到桥梁施工安全系统的等级。从而可以帮助决策者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4 结束语
桥梁建设过程中所隐藏的风险预警和控制的方法和模式还有待继续研究,本文就利用模糊理论对桥梁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指标进行分析和预警,根据对桥梁的安全特性以及现有预警评估方法的分析,将熵理论和模糊数学相结合,通过模糊熵确定指标权重,该方法能够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提高精度,为桥梁系统安全预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欧韬,周长春.基于神经网络的民航安全态势评估模型及仿真[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l,7(2):344l.
[2]苏怀智,温志萍,吴中如.基于SVM理论的大坝安全预警模型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9,17(1):40-48.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企业面临着各方面的威胁和挑战,在其财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存在着企业财务风险,如何预防财务风险俨然成为近几年来全世界企业关注的焦点。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企业预防财务风险起到重要作用。
一、企业财务风险及其管理理论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含义和种类
所谓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财务项目中,财务状况受各种难以预测和难以控制的不定因素所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得企业蒙受未知的损失。从广义上来说,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一些不可预测的未知因素而导致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无法达到预期财务收益,而可能遭受损失;从狭义上来说,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举债筹资风险,是由于企业向外借贷而造成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从本质上来说,企业财务风险体现在企业可能存在资金运动效益率降低和中断其发展的危机。
企业财务风险的种类繁多,不同的环境和阶段中,所存在的风险特征也就不同。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风险:一是投资风险,指投资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可能遭受的危机;二是筹资风险,指企业可能因无法偿还借入资金和股东收益的变化而遭受危机;三是资金回收风险,是指成品资金转变成结算资金和结算资金转变为货币资金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四是收益风险,是指可能只产生收益而不会蒙受损失,此种风险可进行预测。除此之外,企业财务风险的分类方式还有很多种,每一种企业财务风险都具有客观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和职能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指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并加以判断,预防和采取有效的措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旨在预防和减少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维持企业财务的运营。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能如下:一是对企业将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其外部的环境以及企业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二是评价企业财务风险,深入了解发生此风险的概率和发生程度以及发生此风险后所产生的影响;三是探寻潜藏于企业发展中的财务危机,预测未来发生的事件所带来的风险;四是实现推测出风险结果,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和回避风险;五是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正在发生的风险危机,对已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补救,从而减少企业的损失。
二、财务预警系统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财务预警系统的内涵
财务预警系统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它是用来监控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潜伏着的财务风险的,并实时跟进其财务风险。财务预警系统存在于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和有关的财务资料,熟练运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知识理论,选择比例分析,数据模型等方法,来探讨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向企业发出警报。财务预警系统是为预防企业可能遭受的财务风险而建的系统,通过设置重要的财务指标并观察其指标变化来完成预警作用。
(二)财务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不断的寻求发展,想要获取更多的利润。然而在这样一个形势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每一个举措都需要谨慎决定,要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注重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构建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是企业发展中的必然选择。
目前,从外部环境上来看,企业所要面临的竞争不仅是来自与本国内,还有各国企业的冲击,在这样一个状态下,企业必须有危机感,增加危机防范意识,使本企业能在市场中树立不倒。如此一来,企业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是势在必行的。从内部环境来看,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存在的风险逐渐增多,因此,企业必须能在风险发生前就做到预防,是企业能将财务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减到最小,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便能帮助企业达到这一目的。这是一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是一个步伐越来越快的时代,尤为考验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掌握新信息的速度了,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便能帮助企业根据最新的数据变化,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有利于企业掌握最新信息和数据,强化对信息的管理,有利于全面的对财务风险进行透彻分析并设置处理机制,有利于企业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应变能力提高,有利于企业能正确做出决策,减少企业蒙受的损失。
三、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为预防企业中的财务风险所构建的,是一个各种预警职能紧密相连,互相制约的体系。风险财务管理中最为复杂,最具综合性的管理活动便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了。构建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必须对财务风险预警所在的环境进行仔细分析,要深入思考财务风险系统的结构构建,企业自身的风险环境和风险预警,决定了企业财务风险的职能,预警系统中的财务指标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要分析信息,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对财务风险做出预警。要将企业内部的信息与相关领域的市场信息进行对比,从而获取预警资料。在某种意义上,信息的采集对财务预警系统的运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健全的财务风险分析和处理机制上。此系统需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征,跟随企业发展的步伐。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要遵循动态化原则,让此系统具有及时性,有效性和能进行自我修复。
四、结束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无法避免,只能在风险发生前进行有效的预防,从而减少企业的损失。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企业必不可少的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系统显示的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信息依据,使其能做出正确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
参考文献:
[1]王芳.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6)
[2]韩学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预警系统研究[J].管理学家,2010,(12)
关键词:财务风险预警;现实问题;政策建议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是近年来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前沿问题。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众多风险中最重要的风险之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影响,因此说深入的研究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内容、预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和构建有效的财务预警体系的政策建议方面进行阐述。
一、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概述
1.财务风险预警的概念
预警就是根据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未来发生的一些风险和不利事件进行预测和报警。它是一种事先采取措施,减少不确定性因素或风险造成的损害的一种管理方法。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是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并根据企业经营和财务目标,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一些产业政策,生产经营状况,市场竞争状况及企业本身各类财务状况,分析资金流动的运行规律,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监测、诊断与报警的一种技术。它能够及时的对资金管理过程中的堵塞、过度滞留、浪费等信号及时发出警报,促使企业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不断的提高企业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
2.财务风险预警的重要意义
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具有预知危机、处理信息的功能,并能控制风险避免财务危机再次发生。企业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及时跟踪、监控、预测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分析
1.筹集资金过程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如果资金出现短缺,企业就无法实现其经营目标,使其陷入困境。企业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有钱就用,无钱就贷,没有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及资金的投放时间。如果预测也就是眼前资金需求。不仅资金需要量预测不准,而且又不能及时的筹集贷款,导致资金紧张。其主要原因在于其预测时方法不科学.没能把全年的资金需求量纳入预测得范围:不注意预测不同时点的资金需要量和产品的销售趋势;企业筹资渠道单一,筹资方式不灵活,主要以银行信贷作为筹资渠道,这样的筹资方式不能满足企业筹集到足额资金之需;企业没有选择最佳的筹资组合和方式,只考虑了尽快的解决资金,而忽略了成本和风险。
2.销售与收款风险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企业的经营业务中,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是衡量企业债权与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这种指标也很容易失控,尤其是在关联交易中,虚增虚减销售收入现象时常发生.应收账款不实普遍出现,给企业如实的反映其经济状况带来瓶颈。主要表现为:虚增收入,利益诱惑;提前确认收入,为考核指标兑现;违规做支,债权、实物资产不实。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缺乏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机制,责任人缺乏控制意识和责任心。
3.存货风险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企业的实物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的存货,直接影响着产品成本的高低。因此在存货运行中企业有以下现实问题值得分析:库房运行环节不规范,职责不清;单据传递不到位,签收不完整;盘点走过场,存货霉烂、毁损无人处置,超储短缺不过问;财务账与库房账不符,造成账实不符。其主要原因是库房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到位,对存货管理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对实物资产缺乏严格控制、监督制度,没有建立一个好的奖惩办法,不能及时查明实物资产盘亏、毁损的原因,存货管理者素质偏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足。
三、构建有效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政策建议
1.加强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
企业预警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功底和基础,仅靠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的程度会直接影响财务风险预警的运行。在企业日常的监控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基础数据。这就要求企业加强信息化管理,以及时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应遵循“专人负责、职责独立”的原则,并且该预警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它不仅包括内部财务信息,还应当包括外部相关信息。系统信息的不断刷新与升级较为关键,它能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准确性。
2.树立全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是风险防范意识。这就要求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企业的领导层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要高度警惕和认识,企业的全体员工通过接收风险意识教育,使得他们都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在整个财务风险预警管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发挥团队防范效应,并且企业应当对员工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合理建议给予重视和采纳。
3.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企业管理中,内控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内控制度,一方面作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管理工具,另一方面也成为财务风险管控的有力助手。企业要想完善其内控制度,首先要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企业可以建立一套针对财务风险防范的绩效考核体系,将其落实到具体的业务部门,以此促进员工积极参与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其次要明晰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做到权、责、利相统一并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跟踪和监控机制;最后要强化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尽可能的将企业财务状况的反映差错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朱祥德: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2]邱敬波:浅析企业财务风险预警[J].企业家天地,2009(10).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商业银行
一、引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扩展升级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中遭受重创的当属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机构。7年来,各国政府出台种种财政和货币政策,努力刺激世界经济走出深度衰退的泥淖。截至目前,全球经济仍然走在艰难复苏的道路上。金融危机的波及之深之广,可见一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巴塞尔协议银行监管委员会将银行业务经营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分为八类: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国际研究经验表明,银行总体风险暴露主要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由于经济不断下行所带来的资产质量下降、银行坏账以及不良贷款上升等,都会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的不断积累。其次,由于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深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利率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朗等因素,我国各商业银行必须注意由于市场价格、利率、汇率波动带来的联动效应。最后,由于商业银行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称为为操作风险。这项重要风险,正日益受到重视。新巴塞尔协议认为,银行应为抵御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安排资本,因此明确提出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上述三大风险,都在银行资本金的约束范围之内,由相应的计量方法进行测算。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对有效资本配置的要求逐渐提高。新巴塞尔协议提出,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要求下,商业银行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在资产组合层面上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新巴塞尔协议所蕴含的全面风险理念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风险管理的范围的全面性。新巴塞尔协议不仅提出了风险矩阵的概念,并明确要求全面风险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类。二是风险管理过程与系统的全面性。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风险的各环节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风险的识别、计量和控制等。在国际社会中,由美国提出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ERM框架)正在实践中逐步走向完善。最后,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三大支柱,使得风险管理的监管与市场约束更全面。
三、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1.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含义
反映金融风险警情、警源、警兆以及变动趋势走向的组织形式,并且以指标体系和预警方法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被称为金融预警机制。经济金融统计资料和信息技术是金融预警机制的基础和依据,同时,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还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根据一些相关金融业经营管理原则,还可以建立一套预警函数指针,或者基准值等,并且把这些运用到预警模式中,一旦发现状况,立即显示出警讯,使得监管机构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异常,并找出解决方法。
风险预警机制不但可以对银行系统内部所有问题直接进行检测和判断,还以度量模型、实时数据、评价方法以及预警知识为基础,并对各种风险在银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做出具体分析,并找出其解决方法。商业风险金融预警机制具有多种功能,比如风险实时监测功能、决策模拟功能、以及全面风险预控功能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各方面对风险预警机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复杂性和需求的不断变化是预警机制的特点,同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具有一定的特性,这些都是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不断进步、完善的动力和基础。在风险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和进步过程中,还要注意风险预警机制的可更改性和可集成性要求。
2.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起步较晚,往往侧重于风险的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往往忽略了风险的事先管理。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构建风险预警、减持及退出机制,对资产实施动态的持续性监控。其次,应通过建立风险预警制度以及借助各类操作工具,确保风险预警所涉及的银行内外的各部门,能方便快捷的对各类潜在风险进行动态监控。最后,应效仿国外风险监管的有效经验,着手监理风险数据库,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持续改善和开发风险预警模型,让风险预警机制落到实处。
四、结语
对于整体传递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并不是单纯的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不同种类风险预警机制发展趋势以及走势做出准确的判断。现阶段内预警机制本身所具备的复杂性以及需求性不断的提升,对银行所面对的整体风险性需要根据商业银行本身特点进行准确性的定位。所以说,商业银行预警机制风险分析方式要有良好的体制,才能更好的去满足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分析方式以及度量集成方式需要有着较好的拓展性,同时需要根据领导、风险管理、资金领导、业务人员技术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风险分析需要在透明性、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得到不同层次风险分析数据,能够完成集成计量。
参考文献:
[1]赵惠萍.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华北金融,2010.
【关键词】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财务预警机制
1 风险概念的阶段性发展
国外对风险问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1895年,Haynes从经济学意义上提出风险的概念。他认为:“风险一词在经济学和其他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界定,如果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负担。”
世界上第一个对风险进行理论探讨的经济学家是美国学者威雷特,1901年他在其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给风险下了这样的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
研究风险的国内外学者站在不同的学术视角,给出了风险的内涵。由于概念具有本质性的特点,清晰阐释概念是对风险的政策制定提供有效指导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可以将风险理论特征归纳为五点: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客观性;风险的复杂性;风险的动态性;风险的可度量性。
2 财务风险的内涵及分类
2.1财务风险的内涵
学术理论界对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两种认识:一是企业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财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结果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二是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本文将前一种观点称为广义财务风险,将后一种观点称为狭义财务风险。
广义的财务风险从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角度出发来界定财务风险,认为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带来财务活动成果与预期收益的偏离,这种偏离一般是指财务活动成果的减少,带来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降低。
狭义的财务风险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负债经营引起的,风险的中心在于货币资金的运动,这种运动以货币资金为起点,也以货币资金为终点。
2.2财务风险的分类
依据划分标准的不同,可对财务风险进行不同分类。按照财务风险的可控程度,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按照能否通过多角化的方式分散,分为不可分散风险和可分散风险;按照风险发生的状态,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按照风险设计的层次和范围,分为微观风险和宏观风险;但通常上人们按其成因及性质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及汇率风险五类。根据上述分类标准,本人更认同将财务风险按成因及性质进行划分。
3 财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3.1财务风险识别
叶冬梅(2006)提出财务风险预测的主要方法是充分认识、分析企业内外部的经济信息,利用财务比率,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及时向决策者提交风险分析报告,形成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贺妍(2008)认为风险分析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根据风险大小和事件的重要性设定优先次序,以合理安排资源配置。
3.2财务风险的控制
3.2.1确定风险反映态度。确定风险反应态度的出发点是降低企业风险管理成木,提高风险管理效益。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对风险的控制力度也就不同。
3.2.2风险预防方法选择。回避风险法:综合评价各种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选择风险最低的方案;降低风险法:努力通过措施使其降低;分散风险法:通过联营,多种经营及多元化投资等方式来分散企业财务风险的方法;转嫁风险法:通过某种手段,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单位承担。
3.2.3风险处理措施选择。风险成本摊入:企业可将一部分风险损失事先以成本加价的形式摊入成本,将风险自行消化;建立风险基金:对于出现的偶然性很大而损失有限的风险,有计划地提取一定数量且独立于企业运营资金之外的货币资金,防止风险发生对企业正常运营资金的影响,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3.2.4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初始财务指标的确定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通常使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它相关明细表和在此基础得出的各类财务比率来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大类(如图1所示):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按照普遍性、相关性、可比性、动态敏感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同时借鉴前人的经验,选取了四大类中的20个指标作为初始财务指标。
图1 公司财务预警机制——初始指标4 企业财务风险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4.1研究不足
财务风险理论研究已取得较大成果,但也缺乏对实践的普遍指导意义,研究存在着些许不足之处:(1)鉴于研究财务风险的学者有着不同的专业学术背景,研究视角各异,使得该理论内涵的界定仍然存在较多的争议;(2)研究的内容大多以浅层次的描述和分析为主,缺乏更深入的对财务风险内部综合性的定性和定量研究;(3)缺乏对多层次财务风险的特殊性进行深度探讨,致使财务风险差异性很难得到准确划分。
4.2未来展望
纵览财务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的现状,笔者认为未来还可以从以下角度对财务风险开展研究:(1)风险管理的思想和视角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可以从现代企业价值链管理与金融管理的新视角来做新的理论发展研究;(2)从主要以规范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向实证研究方法转变;(3)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衡量和指标的确定应采用动态和系统方法相结合,运用动态的视角观察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环境确定企业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何茜.外资企业WCDP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2
[2]许焕升.风险管理的方法工具[J].管理视角,2008,(4):48-49
关键词:金融风险;风险预警;风险指标;预警指标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已经由个别国家和地区向全世界波及。如20世纪90年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可以从不同角度和阶段证明这一点;事实上,全球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如何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用来防控可能发生的金融危险、并降低其危害性,是一个值得全世界经济学家和研究管理机构思考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对外开放的黄金时期,国内经济体制转型和金融体制改革也如火如荼,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种背景下,更应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这对未来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影响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的风险因素分析
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通过量变而引起质变,双方存在单方向转化关系。从基本目的上分析,构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为了提高对金融风险预警的准确性,是对金融风险来源的筛选。在当前我国经济开放条件下,可能造成金融体系安全的风险因素有以下几种:
(一)宏观因素影响
宏观因素包括多个方面,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国家的经济建设政策、货币政策、经济体制改变等等。宏观经济运行的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于金融风险的发生频率和数量,同时这种影响不利于金融体系的主动调整,一般情况下只有积累到一定严重程度才会集中爆发出来。例如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发展步伐过快、脱离经济发展规律或者政府政策干预等,表面上对银行、基金、证券等金融机构产生风险程度并不高,但却会从外部造成市场波动,最终导致经济结构失衡、通货膨胀等现象。
(二)泡沫经济因素
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运作的程度越来越高,在追逐利益的本质驱使下,很容易造成经济虚假繁荣的局面。目前,我国大量资本纷纷涌入股市、房地产等投机性市场,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形成了经济泡沫现象。如鄂尔多斯房地产投资形成的“鬼城”现象、一线城市居高不下的商品房闲置率等等。盲目乐观的心态导致产品实体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偏差进一步拉大,同时也降低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能力,一旦发生泡沫破裂,极可能影响全局发展,造成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和倒闭。
(三)债务危机因素
2012年国务院的《中国财政金融风险问题研究》中指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负债总额达到了23.76亿元人民币,已经接近国际标准制定的公共部门负债警戒线。政府负债危机一旦形成,相应的就会减弱国际收支能力和外汇储备能力,一旦发生突发性金融问题,政府无力支付将会造成国内金融机构的信用危机和资产缩水。
二、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设的依据分析
(一)指标选择依据
预警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因为金融体系的概念过于庞大和复杂,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无法总结出一个统一的认知概念,只能从相对完善的思想上着手。一个性能优良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要存在普遍的适应性,具体到不同金融机构又要存在相对的可操作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列举出相应的预警指标,分别是:1、宏观经济风险,包括: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财政赤字、汇率波动率等;2、银行体系风险,包括: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资产收益率、信贷增长率等;3、辅助金融体系风险,包括:市场盈利率、证券化率、物价增长率等;4、外部资金风险,包括:外汇储备、外债总额、贸易顺/逆差比例、经常项目差额等。相关的临界值可根据我国金融水平实际制订。
(二)作用周期依据
事实上,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的实际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便是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间内的表现也会不同,其作用性决定了当前时期的关注力度。按照作用周期来划分,预警流程可划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三部分。在具体时间制定方面,要根据不同行业、地区、主要内容来确定,一般来说,长期预警的周期为一年左右,中期为四到六个月,短期为一到三个月,或者更短。
1.长期预警。长期预警是对整个金融体系未来一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安全状况评定,国内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安全、基本安全、存在风险、存在较大风险。由于周期较长无法从具体的指标因素下手,侧重点应该放在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政策方面,同时也应该重点服务行业在国内外受到的政策影响和经济影响。如欧美等过对我国太阳能产品做出的反倾销制裁、国内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等现象,都要从可行性和持续性方面选择长期受到干预的预警指标。
2.中期预警。中期预警在安全级别方面与长期预警类似,但由于指标检测的时间较短,所以在关注因素方面要集中在当地政府部门依据出现的问题作出的相应政策调整。
3.短期预警。短期预警阶段的指标选择主要根据金融机构自身的情况,如果在短期内受到某一种业务的影响较大,则重点关注并较多的选择指标因素,方便从全方位分析;甚至可以以单个业务为对象选择预警指标对象,这也能够从侧面提高金融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我国金融行业应对风险的对策与建议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设只是预防金融风险发生的一项内容而已,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变数,有时候当一定程度上超出指标临界值时,并不会发生较大的金融风险进而向金融危机转变,有时候因为外部金融环境的突变会导致指标临界值产生滞后性。要全方位的实现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作用,还要从完善配套措施和运行机制入手,不断健全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监管职能以及加强信息化建设。
具体而言有一下几点:
1.从全局出发,保持宏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跨越式”或“停滞型”的现象;这包括: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加强产业机构调整和国有企业转型,维持经济结构平衡,缩小社会财富收入差距、规避通货膨胀等问题。
2.加强金融机构监管,规范地方政府和民间机构投融资市场。通过有力手段,使政府投融资平台成为财务形成的主要途径,保障社会资金安全并推动投融资市场的透明化,尤其在不良资产退出机制方面的建设应加以重视。
3.规范资本市场,逐步完善我国的金融服务行业体系。我国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是不争的实施,银行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利于社会资本的流通,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加强金融监管和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双管齐下”的方式,增加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对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运用理论加实践的方式构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也符合我国当前国情和金融现状的需求,其有助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稳海,赵桂玲.开放条件下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特区经济,2010(04)
[2]吴成颂.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1)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在我国高等院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过程中随之而来的问题越发增多,尤其是财务风险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财务风险问题,各大高校有必要构建起与自身发展相符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而有效的预警和防范财务风险,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多数高校并未意识到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造成财务工作效率始终无法提高。因此,本文浅谈了高校构建一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于推动自身发展的必要性。
1.概述财务风险预警
高等院校财务预警指的是学校在计算财务预警指标值时,对高等院校财务情况进行度量,并对高等院校财务指标预警值高低进行评价,进一步对学校财务预警信号进行掌握。学校财务预警机制可以说是一种财务制度安排,具有监测与诊断学校内部财务状况作用,就是学校在了解财务情况下,选择相应的指标作为财务预警指标,对学校财务预警标准风险进行明确,在对学校财务风险监测下,使学校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有所了解,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降低财务风险。但实事求是的讲,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未意识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对于加强财务工作水平的重要性,导致财务工作过程中频繁出现问题,学校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发增多,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需要加大力度宣传和推广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这一概念,使更多的高校对其有所了解,并在管理自身财务工作中积极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2.高等院校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学校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对学校财务风险形成原因与形成特点进行分析,设置出相应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而可以对学校财务运作中潜藏的一系列风险有效识别,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出科学的、高效的识别风险方法。因此,为了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对学校财务风险准确识别,进而做出有效的、健全的预防措施,在构建学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需要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2.1遵循合理性原则
所谓的合理性原则就是在指标选取中,应重视影响学校财务风险情况的重要因素,可以对学校财务状况客观反映。并且所选择的目标,无论是在概念的外延方面上,还是在概念的内涵中,都需要具备明确性。所以,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合理性原则。
2.2遵循可操作性原则
在指标选取中,需要对指标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全面考虑。众所周知,财务指标数据可以在财务部门获得,并且数据是真实的、有效的,这样才可以保证构建起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具备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2.3遵循可比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高等院校存在的财务风险,一般都需要在学校与学校之间、指标与指标之间互相比较,才能分得出高低。所以,在风险评价指标设置过程中,需要对指标的通用性与可比性进行调查研究,确保风险评价指标的可比性。
3.高等院校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对策
3.1偿债能力评价指标具体包括:
(1)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等于资产负债率,它体现的在高等院校总资金中,债务资金占的比例。各大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资金实际情况,控制资产负债率,同时还要保证各项活动的开展有着充足的后备资金。
(2)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等于流动比率。这就表明高等院校以流动资产支付流动负债的水平,通常在3-6最佳。
(3)年均负债总额除以高等院校非限定性收入乘以100%,体现出学校非限定收入保障负债的能力。学校的非限定性收入有很多款项,但结合相关规定而言,在学校偿还银行中贷款本息时只能使用非限定收入。所以,非限定性收入比率值越低,证明此学校偿还债务水平就非常高,所存在的财务风险也很小。
3.2运作能力评价指标具体包括:
(1)年收入总额/年支出总额=年收入支出比,这一公式反映出高等院校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关系,此率值越高,说明学校收入的越多。
(2)(年经营结余+年事业结余)/年平均净资产总额×100%=净资产收益率,这体现出学校使用净资产获得收益的水平,这一比率值越高,就表明学校利用资产获取收益水平就越高。
(3)(年经营结余+年事业结余)/年平均收益性资产总额×100%=资产收益率。表明学校使用收益性资产获取收益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此比率值越高,就表明高等院校利用资产的效果就越好。
3.3评价发展潜力指标包括:
(1)(年末现金余额一年初现金余额)/年初现金余额×100%=现金余额增长率。这一指标代表着此高等院校中流动资金的增多与减少趋势,体现出高等院校的稳定发展状况,此比率值越高,表明着此高校有着较强的偿还债务能力。
(2)(年末资产额一年初资产额)/年初资产总额×100%=总资产增长率。这个指标体现出高等院校资产规模增长状况,此指标值越高,表明高等院校发展能力就越高。但需要明确的是,在高校财务分析过程中,使用此指标需要对资产规模扩张量与扩张质进行分析,防止一味的扩张引发更大、更多风险。
(3)(年末自有资金总额一年初自有资金总额)/年初自有资金总额×100%=自有资产增长率,此指标将高等院校自有资金规模增长状况进行全面反映,此指标值越高,就表明此高校有着很高的发展潜力。
4.高校需合理运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高等院校的资产和资金通常用来确保可以正常有序开展学校内教学和科研活动。若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就表明了高等院校管理资产资金中存在问题。为了可以对高等院校运营绩效状况有效辨识,就需要建立准确的运营绩效能力指标。可在分析上文所提到的各种指标下,对学校总体运营状况进行整体分析。其收入支出比率指的是学校实际运用学校内一系列资源能力的指标。通常而言,学校这一指标值越高,就证明学校有着很高的自我支付能力。通过调查研究风险,学校内的收入支出比例最好在0.5左右。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指的是衡量学校学生交费补偿支出能力,一般状况下,此指标值越高,就代表着学校挪用其他方面的经费能力就会越高。同时,还有一些固定资产增长率、应收款、暂付款等等,这些值与年终流动资产比值能够体现出学校运营绩效水平。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各大高校都属于事业单位,但在实施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高等院校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势必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全方面、多角度实施社会服务,争取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近年来,公立医院的改革愈加深入,所获得的国家财政补偿越来越少。同时各类私立医院、合资医院日渐兴起,数量越来越多,大有赶超公立医院的趋势。医疗服务从卖方市场转为了买方市场。大多数公立医院为了立足于市场竞争中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通常借助于大规模信贷的负债经营方式来扩张或升级自身的软件与硬件。负债经营虽然能够给公立医院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给医院带来了财务风险的相关问题。如何综合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通过对公立医院财务状况的监测与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及时发现公立医院潜在的财务风险,从而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防止财务风险继续扩大的措施,将财务危机扼杀于襁褓中,是公立医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本文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展开研究与讨论。
一、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相关概念
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从广义上将,应该包括公立医院中所有跟财务有关的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狭义上则是指由于负债的资本率较大,导致公立医院无法按时偿还银行的本息而造成财务风险[1]。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预期收益和实际的财务收益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出入,从而直接影响了医院对账款及银行本息的支付,引发了财务风险。
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受到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的综合作用和影响。内在环境作用下,由于公立医院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薄弱,没有建立起完善可行的财务监控制度,对医院经营活动的约束力不强,并缺乏相应的风险防范方法等,使得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外在环境中,由于国家对农村和社区医疗日益重视,使得公立医院的诊疗费用和药品价格都有所下调,并对诊疗项目进行了规范和调整,使得公立医院的盈利度下降。同时市场经济的变动对公立医院的贷款利率以及物品的购置成本都会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相关概念
主成分分析法通常是指对多个数值或定量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考察的多元统计方式。其主要借用多变量方差来对少数的几个主成份、即所谓的原始数据线形组合进行研究解释,即协方差结构。通俗而言,即通过相应主成分的导出,使得原始变量的相关信息能够尽量多的保留下来,并且原始变量之间的线性彼此无关。
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一)公立医院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意义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能够帮助公立医院的管理者了解现下医院的财务状况,通过相应的信息使得风险以定量化的形式披露出来,并为医院财务管理提供必须的工具与管理手段。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公立医院及时预防并化解财务危机,有效提升其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水平。通常而言,由于各公立医院所处环境的不同,因此对财务产生影响的因素也各不相同,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在进行医院财务风险的管理时,要?Χ?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进行综合考虑,尤其要注意定性因素对预警模型的严密性、敏感性、灵敏度的影响。同时,公立医院管理者应该明确认识到,财务风险的预警模型只是发现医院存在或者潜在财务风险的工具,而进一步地采取有效且合理的防范转化措施,使得医院的运营收益实现最大化才是财务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预警模型的方法[3]
主成分分析法要从多个指标中提取为数不多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因此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构建公立医院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首先应选择并确定模型所采用的财务指标,其次根据既定的样本研究方法来对样本展开研究;然后采用相应的统计软件对模型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最后要通过样本分析来判别模型预测的准确定,确定模型临界值。
(三) 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运用降维的方法有效的简化了财务预警的评价指标,使得在进行指标筛选的过程中,能够基于研究财务指标的基础上把非财务的指标也纳入到该模型中来,从而使模型中反映出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具有全面性。
同时,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数据方面的局限性。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往往是根据现有的财务报表来建立的,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存在疑问。其次是财务指标方面的局限性,其无法概括公立医院经营过程中其他有可能导致财务危机的非财务因素。再次是研究范围的局限性。财务预警模型的建立是基于普遍性的前提,然而由于各公立医院自身实际情况的不同,使得该模型缺乏针对性。
一、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互联网工具及通信工具来实现资金互转、支付等业务的新兴行业模式。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依托的是互联网技术水平,然而随着互联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互联网金融也在快速地发展。
二、大数据及其特点
(一)数据分类
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数据贯穿了整个网络金运转过程。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主要有:参与者(客户)、互联网金融企业及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互联网金融不仅仅可以输入、保存参与者(客户)信息数据以及提品信息数据,甚至还可以保留参与者(客户)在对互联网平台进行操作时的各种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正是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库,是网络金融的基础。根据互联网金融数据的操作过程,可将其分类为:用户信息数据、成交信息数据、用户操作数据等。
用户信息数据是指每个参与者(客户)在建立账户时要填写的基本资料,这些资料被保存后就会被自动储存到企业的信息系统里。用户资料数据关系到每个用户的私人资料,所以企业必须对此数据进行严格保密,进行统一的管理,不能被泄露。
成交信息数据是指互联网金融行业为用户提供了商品及服务,然后用户对此商品或服务进行购买成交时,有成交信息数据,可以保留你成交过程中的整个操作,作为你安全成交的凭证和依据,防止交易过程中产生的风险。用户操作数据,是记录用户在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平台进行操作时相应过程的记录。
(二)数据特点
互联网金融数据分为以下特点:规模广、多样化、高效性。首先,规模广是指互联网金融数据涉及广泛,覆盖广。其次,多样化是指互联网数据涉及种类多,信息数据的多元化。最后,高效性是指对互联网金融数据信息处理及时、准确、高效。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风险,主要体现如下:第一,用户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概念不清晰,投资风险意识不强,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创新投资,与传统金融不同,其实互联网金融与改变传统金融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第二,存在技术不足与人为破坏导致的风险,互联网金融虽然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互联网技术风险还是存在的,例如计算机故障与其他类型的风险,例如:黑客、病毒等。
第三,经营多样化导致监管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多样化导致风险监管难度更大,涉及到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业务交叉性强。第四,互联网金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金融市场相冲击。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冲击的,使得银行间的竞争增大,相互抬高利率,而且还改变负债的结构。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一)以数据为基础
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可操作性,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建立时,要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方便、安全、易操作;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要有利于操作,这样才能快速识别风险,作出防范。
第二,及时性,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数据我们必须及时处理,具有高效性,所以在进行建立该系统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时限性,确保能够及时地发现风险及不足,这样才能有充足的时间去预防,避免出错,造成不良损失。
第三,准确性,在建立该预警系统的过程中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才能避免对风险作出错误的判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系统数据分级
在互联网金融预警系统分为四个级别,分别如下:
1、数据管理
互联网金融预警系统是以数据为基础的,预警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所以要对数据的管理建立健全系统。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对数据进行导出、整理及存储。
2、数据整合
数据整合主要是风险预警系统对数据进行整体的分析,进行风险预警。
3、数据分析
风险预警系统进行数据整合后,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来判定风险。所以,风险预警系统必须具备智能性。
4、数据结果
数据解释就是数据分析能够对风险进行解释及反应,并且分析结果。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风险预警;必要性;不足;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多样化与复杂化,增加了企业的风险管理难度。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树立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建立与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有利于企业做好风险规避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所以说,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财务风险预警的概念与必要性
1.财务风险预警的概念
一般来说,所谓的财务风险预警指的是企业管理者为了能够降低与控制企业生产运营时遇到的风险,在分析财务报告等资料的基础上,能够预先发现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改善财务状况,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保障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企业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来自于多方面经营的共同需求。首先,从企业生产运营的外部环境来说,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需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时面临着十分严峻且复杂的外部环境,经济、政治、法律、技术及文化等不可控制环境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企业管理者一旦对外部环境的判断存在稍许偏差,就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导致企业不能实现发展目标。对于企业经营来说,面临着在盈利指标方面的压力,企业生存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获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其市场地位。因此,企业就需要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来降低企业运营的风险,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从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的角度来说,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做好内部控制与管理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通过研究国内外的百年企业可以发现,要想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就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力与市场竞争力,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而保证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需要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建立一套风险预警系统,致力于寻找企业的风险源,并采取有效的手段来控制风险,规范企业的生产程序与经营手段,避免由于内部管理的不科学而引发企业经营危机。因此,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工作能够促进企业的内部管理与控制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及时给企业管理者发出预警信号,让他们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从而保障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中存在的不足
1.信息获取存在滞后性
有些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依据是企业过去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年报、季报等财务分析资料,用财务指标比率来分析企业现在与过去生产经营形势的变化,从中发现蕴含的财务风险,但在深入探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依据后,发现这种方式并不科学。这种通过历史财务报告数据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方式,其最终的分析结果也只能反映企业在过去中某一时段经营存在的风险,并不能预防企业未来生产经营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所以说,在传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中对财务风险信息的获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真正发挥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效用。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与多变,如果企业能够较早获得财务危机的预警信息,就能够及时反应,快速做出相适应的决策,避免企业经营陷入危机,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2.缺少对企业现金流的详细分析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现金流是其管理的核心,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证企业现金流的平稳运行。在企业的发展中,现金流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资源,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运转中既需要现金流的参与,又需要持有充足的现金流以满足预防性与投机性需求。所以说,企业要维持发展就需要有充足、稳定、持续的现金流量,否则一旦现金流的运转出现问题,就会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而就目前部分企业建立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来看,对企业现金流量指标的反映并不全面,仅仅凭借短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指标无法从根本上反映出企业现金流的运转情形,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作用。
3.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流于表面
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运行的实践来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实施中无法真正作用到实际工作中,流于表面,造成了实施质量差、效率低等问题,无法发挥出强有力的预警作用。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企业管理者对风险预警机制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化,对财务危机的发生存在侥幸心理。此外,在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时,没有做到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形,而是重于形式,导致财务预警系统无法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建立与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措施
1.建立健全财务风险识别机制
财务风险识别是财务风险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机制是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重要手段。这需要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进行合理的甄别,加强对财务风险的分析与评价。并且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了解,识别出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以及潜在的影响,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合理应对风险。其中,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识别机制可以借助于现场观察与财务报表两种手段来实现。现场观察与财务报表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有利于及时对容易产生财务风险的动态因素进行跟踪与管理,将风险信息反映给授权的相关部门处理,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来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
2.构建财务信息系统
企业构建财务信息系统能够快速收集相关的财务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避免信息的滞后性。可以说,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还能够提高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完善财务信息系统,一方面要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开展相关会计工作时符合规范性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信息传递的滞后性问题,还要构建快速、安全的财务信息传递渠道,以实现财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真实性、及时性与可靠性。
3.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
完善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需要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来支撑。因此,就需要从内部控制的五个方面来加以保障,加强企业的内控环境、风险评估、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内控的监控,以转变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明确各个部门与员工的职能规范,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从而更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作用。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加大了企业运行的风险性,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企业来说,要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企业财务风险系统构建需要从加强财务风险的识别、提高财务信息的传递流畅性与安全性以及加强内部控制等方面入手,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梁丰.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预警研究[J]. 科研, 2016,(4):222-223.
[2]万小野.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策略探讨[J]. 科技与企业, 2016,(11):42-44.
[3]周杰.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探讨[J]. 财会学习, 2016,(11):121-121.
一、财政和金融对国家财政安全的交互影响
1.财政、资金对国家财政安全的交互作用
财政和金融共同主导着社会资金的流动和资源的配置,极大影响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方向,二者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冲突[1]。财政与金融都以资金作为载体,均担负着合理、有效调控经济以稳定物价、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的职责,有效调控的实现需要以财政和金融的健康运行为前提,也需要财政和金融从不同角度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因此二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协调性,正是二者的协调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了保障。然而,财政资金的筹集具有强制性,资金的使用具有无偿性,而调控重点在改善经济利益分配上,与金融非强制筹集资金、有偿使用资金、着重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等特点格格不入,因此,二者也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冲突[2]。这些矛盾冲突处理得当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而有助于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处理不当则会影响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最终也会危机国家财政安全。
2.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对国家财政安全的交互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是无处不在。金融风险是金融活动的内在属性,产生于多元的经济活动主体和不确定的经济活动,存在于一切金融活动[3]。由于金融与财政息息相关,一旦国家出现金融风险,国家财政为稳物价、保增长,势必扩大支出化解或减轻金融风险,扶持金融机构。这就打破了财政原有平衡,增加了财政负担,使得财政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危机。
由于经济运行因素、政治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国家财政也面临着一定风险。财政具有分配资金的功能,因此当面临风险时,国家财政会动用一定金融手段来解决消弭风险,这就将财政风险转嫁给金融,增加了金融风险,进一步削弱了对国家经济的调控能力,对维护国家财政安全是极其不利的。
综上所述,财政和金融各自存在着一定风险,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通过财政与金融的交互作用影响着国家财政安全。要规避或减轻两种风险对国家财政安全的影响,需采取有效手段对财政与金融的交互作用进行监控、预警,即建立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
二、建立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
目前,财政领域中极少有从财政金融交互影响的角度出发,建立国家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的案例,但有学者通过研究国内外大量财政和金融案例,发现了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在形式与危害上的相关性[4]。因此,本文认为,要维护国家财政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亟需着眼于财政和金融的交互影响,建立一套能够有效预警风险的体系,防止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相互转嫁,引起国家财政和经济的进一步恶化、失控。
1.系统的建立原则
财政金融交互影响下的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的构建应坚持国情性、国际性、宏观性、可行性等原则。
国情性原则是指系统建立过程中所涉及的指标、警戒线、风险权重等需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选取、设定,需符合本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政策,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特点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风险预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系统建立的国际性是指系统需基于国际认准的金融风险管理指标和先进的财政风险管理理念,如《巴塞尔协议》、财政风险矩阵等[5]。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这样,国家财政就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双重风险。因此,建立的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需在指标概念及相关理念上与国际权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同时预警国际、国内的风险,有效维护国家财政安全。
国家财政安全预警是国家财政风险的宏观管理,这就要求预警系统能够从宏观角度出发,整体性地反映财政风险。宏观性原则要求预警系统的指标具备高度概括性,且相互补充,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财政风险的总体状体和变化,能够实现对宏观财政风险的完整描述。
可行性是指预警系统中的各项指标是切合国家财政宏观管理工作需要的,是适应国家财政发展和改革需要的,且在数据获取方面具有方便、及时、准确、权威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预警系统得到切实落实,才能真正发挥风险预警作用。
2.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指标
财政风险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其中显性风险包括直接显性风险和或有显性风险,隐性风险包括直接隐性风险和或有隐性风险。有学者结合汉娜财政风险矩阵和我国实际情况,指出国家安全财政预警系统应包含4个子系统、23个风险预警指标。4个子系统即直接显性风险系统、或有显性风险系统、直接隐性风险系统、或有隐性风险系统。
直接显性风险系统中包括财政集中率、税收弹性、财政赤字率、外债负债率、国债负担率、国债偿债率、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等10个指标,或有显性风险系统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资本充足率、失业率、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经产项目差额/GDP、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等7个指标,直接隐性风险系统包括预算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预算外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支出对财政收入的弹性3个指标,或有隐性风险系统包括M2增长率、股票市值/GDP、股票市盈率3个指标[6]。其中,直接显性风险系统中的指标透明度和确定性最高,风险可控性最大;有显性风险系统和直接隐性风险系统中的指标不确定性较大,可控性较小;或有隐性风险系统中的指标的不确定性最大,可控性最小。
这些指标涉及了对国家财政安全有重要影响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财政活动和金融活动,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家财政管理面临的风险因素,确可作为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的预警指标。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