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乡村振兴主要做法及经验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作汇报,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我区以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切入点,财政资金主导的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思路是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基层基础、构建为农服务体系、密切与农民、贫困户利益联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体工作在资金匹配项目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现将2020年1-6月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是强化领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资产收益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调度、协调全区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确保工作开展按时间节点快速推进。
二是制定方案。先后印发了《区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通知》、《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区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实施细则》,为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加强项目调度。立足各贫困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区位、人力资源等情况,紧贴市场需求,从实际出发,选取光伏项目,构建科学合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促进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农户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加强的共赢局面。
四是强化监督管理。通过扶贫动态监控系统对项目进行实时监管,系统要求每季度填写资产收益扶贫的报表;根据《区财政局区扶贫开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的通知》,区供销社每月报送《光伏资产收益项目绩效运行监控表》。
二、资金投入与投资完成情况
(一)资产收益扶贫资金计划投入情况
1-6月,区计划投资5400万元用于资产收益扶贫,其中:财政资金5400万元。
(二)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投资完成情况
2020年,区计划建设资产收益扶贫项目1个。1-6月已签订分红协议的项目1个,签约率100%。项目投资完成金额54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400万元,完成率100%。
三、取得成效
1-6月,区已实施开展资产收益扶贫的项目1个,为光伏资产收益项目,涉及216村,其中贫困村74个。贫困村平均投入资产收益项目资金25万元,项目带动贫困村集体增收53.92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360人,累计增收197万元,人均增收451.8元。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了全区农业稳步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持续增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青原区以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产业化“三大”重点工作为抓手,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突破14.2亿元,粮食播面33万亩,种植井冈蜜柚5.5万亩,绿色蔬菜播面6.6万亩,生猪出栏4.95万头,家禽出笼93.5万羽;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329家,家庭农场192家,创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其中省级5家)。荣获2016年度、2018年度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单位。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现代农业提档升级。注重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调优产业结构、推进产业扶贫等有机结合,2017年--2018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7万余亩,大力发展“六大”富民产业,形成了规模适度、业态丰富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了一批优质大米生产区、标准化果蔬种植区和特色农产品发展区。优先选择贫困村实施农田标准化提升改造后,采取“公司+村集体+村民”等模式,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开发建设,统一集中管理,在富田、富滩、天玉等乡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和艾草、油茶特色种植等项目,推进产业扶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18年全区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提质升级,富滩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8年争取到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园区企业和周边村庄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一区八园”建设,天玉、富田2018年又申报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省级现代示范园达到3个,成为全市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最多的县(市、区)。
(二)生态品牌更加凸显。突出青原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坚持品牌化建设与产业标准化生产相结合,主动融入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现保有“三品一标”农产品21个,其中获有机农产品认证3个,“井冈绿宝”创建为中国驰名商标,井冈蜜柚多次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展销会金奖,青原农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及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2018年创建为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区域农产品运营中心和益农信息化57家,2019年创建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
(三)休闲农业全域推进。深入挖掘青原的自然资源和产业特色,以全域旅游新景区为引领,快速发展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在富水河风光带和青东公路沿线建立了休闲农业基地180余个,美丽休闲乡村20余个,打造集诗画山水观光、生态田园休闲、古村民风体验于一体的多彩田园风情体验带。在2016年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了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创建全省休闲农业十大精品线路1条、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个、全省十佳美丽休闲乡村1个、全省十佳休闲农庄2个、星级农家乐2个等,休闲农业品牌数量居全省前列。
(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厕所革命等“五大”系统工程为主要内容,实施了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项目,力争全市率先实现圩镇污水处理、圩镇厕所革命、圩镇垃圾终端处理“三个全覆盖”。突出美丽示范创建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按照“四年任务三年完成”目标要求,着力打造河东浒岗、文陂大贤等2个特色村点和201个标准村点,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提前一年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域覆盖。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打造了东固敖上、新圩璋塘等一批生态宜居村落点,荣获2016年度、2018年度全省农村清洁工程先进县(市、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不够,乡镇(街道)和村组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到位,抓宣传推广工作经验不足,群众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共建参与度不高,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后期持续维护压力较大。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整体推进力度还不够,部分村、组仍未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部分村点建设进展缓慢。
二是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今年多场暴雨洪涝灾害影响水稻、蔬菜等主导产业发展,造成农作物损失惨重。全区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较少,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目前处于招商阶段,未启动建设。
三是产业扶贫带动辐射能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村级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对产业风险评估不足,农业发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投入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整体效益较低,部分扶贫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上半年农业经营主体因灾损失巨大。
三、下一步建议
(一)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规程和相关单在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责任,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齐抓共管机制。抓好河东浒岗、文陂大贤两个特色村点建设和201个美丽乡村标准村点的“七改三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项目后续扫尾工程,在乡镇核实工程量、完成前期项目验收的基础上,尽快与中铁四局、上海建工集团签订补充协议,同时,建议早日明确责任主体和管理办法,完善改善人居环境项目。
(二)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注重与乡镇、村上加强沟通,科学合理确定建设内容,抓紧编制项目方案,全面完成项目前期规划设计评审工作的同时启动19年高标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强镇建设项目,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继续巩固生猪退养成果,加快推进养殖小区建设,做好养殖和屠宰环节的非洲猪瘟防控,保障猪肉市场供应稳定。
关键词: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调查分析;对策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甘南州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后续工作,服务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笔者从年初至今,通过查阅资料、座谈交流、进村入户、实地查看等方式方法,先后深入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碌曲县、玛曲县、夏河县8县市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的46个乡(镇)100多个村开展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甘南州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域辽阔,地理结构比较复杂,气温差异大,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农业、半农半牧业、牧业等三种经济类型,辖有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碌曲县、玛曲县、夏河县等8个县市99个乡镇(含4个街道办)662个村,294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5万km2,有农牧户14.44万户,58.37万农牧业人口,2020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29元。
二、工作成效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稳步推进
州、市(县)乡、村组织相互联动,采取举措,积极贯彻落实发展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一是全州8个县市99个乡(镇)662个村集体组织均在地方银行备案、开设了账户;二是地方政府部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积极贯彻落实省、州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给贫困村注入发展资金53273.42万元,完成资本积累。三是地方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办公室、农业农村部门着力指导村集体特别是贫困村积极贯彻落实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通过村民议事方式方法,通过“三变”模式或寻找有效经济组织即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其签订投资入股协议,增加村集体收入。四是甘南州8个县市全面完成农牧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据调查该州8个县市99个乡(镇)662个村共清理核实资金1.2亿元,资产64.41亿元,村集体资源性资产283.84万hm2,资产主要是国家政府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如村办公房屋及辅助设施、电脑与复印机等办公设备、文化广场、路灯、运动器材、光伏发电、公共设施等固定资产,资产来源是公积公益金——政府拨款等形成资产。五是村集体财务实行“村财乡管”或委托第三方记账,能够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范核算记账。
(二)提前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甘南州各县市、乡(镇)党委政府,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农业农村部门脱贫攻坚期间,不仅积极贯彻落实省、州全面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意见,并将此项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举措。一是按照脱贫攻坚政策要求,对贫困村注入了发展资金,并建立了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进度统计制度,实行周报月通报,促进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工作进度;二是通过引进企业、寻找规范运行合作社等方式方法,并与其商定签订投资入股协议,按照约定兑现协议提前或按期分红;三是甘南州8县市309个贫困村中的210个“空壳村”均提前2018年全面完成消除贫困村“空壳村”任务。据目前调查统计,甘南州8个县市99个乡(镇)662个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2020年全州662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40万元,村均收入4.59万元。其中309个脱贫村收入1847.02万元,村均收入5.98万元;353个非脱贫村收入1192.98万元,村均收入3.38万元。从收入结构分为收入在1万以下的村64个村,1万~2万元的68个村,2万~5万元的357个村,5万元以上的173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投资入股收益、光伏发电收益、经营性资产收益、房屋出租收益等。
三、经验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学习
甘南州、县市、乡(镇)三级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期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全面安排部署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甘南州各涉农部门及干部群众掀起了广泛学习宣传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甘办发〔2015〕50号),2016年省发改、财政、农牧等部门相继出台的《关于借鉴贵州省六盘水市经验深入推进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甘农牧发〔2016〕167号)、《关于进一步推动项目建设切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通知》(甘农牧发〔2016〕260号)和《关于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促进农村新业态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年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发〔2017〕16号)和《关于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指导意见》(甘发〔2017〕44号),2018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意见》(甘政办发〔2018〕120号)等文件政策精神,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聚力贯彻,出台政策
甘南州各级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政治站位高,履职尽责,全力贯彻落实国家、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2016年州委州政府两办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甘南办字〔2016〕19号)和《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甘南办字〔2016〕21号);2017年州财政、州农牧部门联合下发了《甘南州农牧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州财农字〔2017〕01号);2018年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牧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南发〔2018〕6号)、州委州政府办公室印发《甘南州关于稳步推进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南办字〔2018〕10号),州政府办公室印发了《甘南州关于全面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工作方案》(州政办发〔2018〕123号),明确规定了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工作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各县市和州、县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贯彻落实。
(三)多方通力,稳步推进
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是脱贫攻坚期贫困村脱贫退出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也是提升村组织两委执政能力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因此,甘南州各级涉农部门单位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下,积极发挥行业部门作用,尽职尽责,通力协作,全力指导,稳步推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召开涉农部门、金融办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重点解决村集体在银行营业室开设银行账户难、村集体分红资金无法进账等问题。二是采取措施,通过实施项目、产业扶持等形式注入村集体发展资金,并有效指导村集体与效益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签订了入股投资协议,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有稳定收入来源渠道,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农业农村部门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方法,着力引进效益经济载体,本着“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理念,承接村集体投资入股或联姻村集体经济,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四是政府部门积极监督签订协议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按照约定如期或提前兑现协议比例分红,确保村集体经济保值增效。
(四)核查督导,打实基础
甘南州、县市党委政府部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特别是农业农村部门针对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三项脱贫攻坚主责专责工作任务,多次组织人员赴基层核查督导这三项工作,确实有力推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作。一是各乡(镇)、村组织能够严格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范核算记账,认真执行州财政、州农牧部门联合下发了的《甘南州农牧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州财农字〔2017〕01号)规定,防止违纪违规现象发生。二是各村组织能够在上级组织及业务单位的指导下,按照《村民自治法》规定开展村集体事务工作。三是积极引导了村集体自觉走村民自治、法治、德治三结合治理路子,更好地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习宣传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广度和深度不够,法治意识、爱村如家意识淡薄。二是积累微、缺管理,发展公益事业难。农牧村集体经济发展管理弱,加之集体积累少,易出现杯水车薪情况。三是乡(镇)级无农经站,跟不上服务村集体发展需求。由于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村干部素养较低,思想不解放,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一定程度上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同时也易发生村集体资产流失现象。四是村级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部分村集体因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影响村集体经济发展。五是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重视村集体积累不够,体制管理跟不上,导致对村集体收入分净拿完思想意识严重,限制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五、对策措施
1.1产业规模、区域分布及设施类型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现有温室1559栋、拱棚447栋,其中:温室种植1184栋(89.93hm2)、大型连栋温室1栋(1.08hm2),闲置374栋(23.47hm2),拱棚全部在种植(15hm2)。经营设施农业公司(合作社)有11家,种植温室532栋,农户自营和承包经营652栋。在民和县总堡乡、中川乡、官亭镇、马场垣乡等6个乡镇建立设施农业基地8个。1.2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化肥农药“双减”、节水灌溉、雄蜂授粉、黑白膜覆盖、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主导品种:人参果、草莓、灵芝、食用菌、辣椒、番茄、西葫芦、茄子、叶菜类等。
2主要做法和产业亮点
2.1抓好项目、确保成效紧抓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通过项目建设,在总堡乡、中川乡、官亭镇、马场垣乡等6个乡镇建成设施农业基地8个,引进公司11家、种植合作社32家,有效带动设施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加大旧棚改造力度,争取省市县各级资金累计改造旧温室650余栋,切实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2创新管理模式,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按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创新“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总堡垣设施果蔬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借助甘青区域合作平台,引进兰州红古区兴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兰州市红古区农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赤松茸320栋,其它食用菌200栋、辣椒、番茄100栋,种植各类蔬菜356余栋。中川黄河彩篮103栋以“合作社+农户+订单销售”模式经营,种植辣椒、番茄、叶菜为主。官亭黄河彩篮89栋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电商平台为主要销售渠道,主要种植辣椒、番茄、灵芝等作物。马场垣金星村244栋主要以休闲观光、体验采摘为主,主要品种为人参果、草莓、辣椒、番茄、叶菜等。巴州镇巴一村69栋温室,采取“公司+基地+商超”模式经营,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销售,有效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2.3立足产业需求,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在发展特色拳头产品和品种上做文章,不断提升特色产业档次。重视科研攻关,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展示为主,使其成为对外的示范窗口,对内的科、教、研基地。通过邀请省内外专家教授举办蔬菜栽培技术座谈、现场技术指导等形式对各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程,建立健全农技推广和科技培训体系,总结和推广传统种养技术和实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
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2008年以前修建的温室配套的保温设施是草帘,草帘两年就腐烂破损,不能保证正常种植,种植户没有财力购买保温被,从而造成温室的闲置。3.2民和县的设施温室绝大部分墙体为土夯墙,长期遭受连续集中强降雨和阴雨天气,温室受灾损毁严重,主要包括温室门洞、后屋面、墙体等垮塌。因为受灾面广、损失严重,缺乏维修资金,部分温室放弃种植。3.3设施农业投入资金少,扶持力度小。特别是对配套保温被、维修基础设施没有扶持资金,造成基地水电路设施的老化,影响正常生产。3.4由于设施农业投入大,收入不高,企业和合作社种植温室,经营管理不善,人工费用高,没有项目扶持,放弃种植。3.5资金缺口大。据统计,全县需改造温室配备保温被800栋,棚面改造500栋,墙体维修1.2×104m,后屋面维修2.4×104m,棚膜1000栋,卷帘设备200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维修资金缺乏。
4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今后民和县蔬菜产业突出名、特、优,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经济。通过基地推动、市场拉动、科技促动,延长和加固产业链条,力争用五年时间全县露地常规菜田达到3333.33hm2,设施蔬菜净种面积达到433.33hm2,生产反季节蔬菜2.6×104t,蔬菜产值达到1.68亿元。在充分利用现有主导产品和特色产品的基础上,努力把资源及生产优势变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具体抓好以下几项措施:4.1优化布局,扎扎实实推进板块建设。克服“遍地撒网,遍地开发”及“小而全,百花园”的传统习惯做法,重点抓好“两河沿岸”、“两沟”的板块建设,即:湟水河、黄河沿岸,隆治沟、松树沟。以地处湟水河、黄河沿岸的川口镇、马场垣乡、中川乡、官亭镇为中心,大力发展露地、保护地优质瓜果蔬菜种植,逐步向享大公路沿线辐射,以湟水河沿岸的峡门镇、新民乡、总堡乡、隆治乡为中心,大力发展保护地辣椒、番茄,露地旱砂西瓜、冷凉性蔬菜及蔬菜制种。4.2加强标准化生产,推进品牌战略。正确审视民和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健全质量安全监督服务体系,力争用一到三年的时间,建设3~5个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通过扩大宣传、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两品一标”蔬菜生产基地的认证和保护,加强包装和标识的使用,不断提高现有“名禾”品牌的知名度,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4.3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实用技术推广。在巩固现有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的同时,着力推广温室栽培新技术。积极实施蔬菜种子工程,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蔬菜良种覆盖率。4.4借鉴蔬菜生产大县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着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开展经常性的科技下乡活动,送实用技术到田间地头,提高菜农科学种菜水平。4.5加强中介组织建设,健全蔬菜市场体系。积极扶持蔬菜营销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培养蔬菜经纪人和运销大户;加强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搞活蔬菜产品流通。
5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
5.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形成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要进一步进完善管理体制。市、县两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政府行政管理职责,健全蔬菜产业化发展规划的组织,强化蔬菜生产、销售、加工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工作,特别是做好品牌宣传、市场培育和企业扶持的工作。二是尽快制定并实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战略。制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民和县今后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方向和措施。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建议尽快出台能够全面促进设施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同时,将制定的有关的优惠政策要落到实处。5.2实施名牌战略,提高蔬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利用商业手段加大对“名禾”牌商标的使用,可将“名禾”牌蔬菜商标专权给予一些蔬菜销售公司使用。二是要加大对蔬菜商标的创建力度,争取在几年时间内,创建3~5个全省知名的蔬菜品牌。三是要统一包装、分级包装,改变民和县蔬菜只是单一的统货出售的现状,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四是由蔬菜销售公司(或蔬菜经销大户)在一些中等发达城市(西宁、兰州)蔬菜批发市场设立直销窗口,打响民和蔬菜品牌。5.3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一要加大对蔬菜产业经费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二是要加强民和县蔬菜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各乡镇的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工作重点转为深入菜区一线,为菜农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三是通过聘请技术顾问、专家讲课、设立教学基地等形式寻求智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崇光,包玉泽.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中国蔬菜,2010(15)院1-5.
[2]柳代善.洋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探讨[J].农技服务,2016,33(1)院23-24.
水产养殖保险,是对投保人或投保组织在人工养殖的水产动物因疾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水域污染等造成经济损失时,按合同约定条款进行经济赔偿的保险。由于水产养殖保险在操作中费率厘定困难、现场勘险定损繁琐、赔付率高,商业保险涉足经营意愿不强,普遍需要政府以适当方式给予支持和补助。近年来,四川省渔业主管部门动员和引导保险企业就开展水产养殖保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一)水产养殖保险开展情况2010年开始,四川省陆续有一些商业保险公司开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其中,中航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2010年开始在四川成都开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试点,到2013年,保费突破2000万元。2016年,该公司陆续在乐山市等地拓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2018年全年的水产养殖保险保费收入突破4000万元。单从全省水产养殖保险数据反馈的赔付比率来看,只能说收入与赔付基本持平,尤其是该公司在乐山的保险收入,自业务开展至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正因有了水产养殖保险的有力支撑,当地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水产品产量稳步增加,有力促进了地方渔业经济的发展。2018年底,四川省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水产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12个市18个县(市、区)启动了水产养殖保险共保模式试点。截止至2019年10月,已投保近1.2万多亩,收取保费245万余元,为养殖户提供了近6000万元的风险保障。由于处于试点阶段等多种原因,规模较小,但据统计累计赔付金额约100万余元,简单赔付率不到50%的数据,与单纯的商业保险运行模式和其他地区水产养殖保险赔付率相比较,目前四川“渔业互助保险+商业保险”的共保模式开展水产养殖保险是比较成功的,该模式值得全面推广。
(二)主要做法一是积极落实保险政策积极争取将水产业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畴,给予财政补贴支持,切实为养殖户分担养殖风险。2017年,四川省财政厅出台了农业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对符合农业产业政策、适应当地“三农”发展需求的农业保险给予一定的保险费补贴等政策支持。同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水产产业的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推动渔业享受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有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渔业特色农业保险,对地方财政给予参保农户保费补贴的,四川省财政按规定对市(州)、县(市、区)政府给予奖补,切实提升渔业抗风险能力。”至此,水产养殖纳入省财政补贴范围,凡是开展了水产养殖保险的地方,四川省财政厅都将按比例给予保费补贴。2019年7月,四川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现代水产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上,四川副省长尧斯丹再次强调,各地要抓好水产养殖保险工作。二是积极推广共保模式2017年11月,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与中航安盟财险公司签订四川省水产养殖保险共保合作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互助保险与商业保险在水产养殖保险领域的“渔业互助保险+商业保险”共保模式正式进入四川。四川省水产局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开展养殖保险,要求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统筹资源推动,协调各方配合,狠抓责任落实,切实组织实施好水产养殖保险试点工作。三是全力做好保险试点技术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关于印发水产养殖保险技术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农渔技学〔2018〕2号)精神,指导试点县(市、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作为第三方机构为养殖户和保险机构提供相关公益性技术服务,包括开展技术咨询、宣传发动、风险管理技术服务、查勘定损技术支撑等,探索建立渔业主管部门指导、渔业互助保险等保险机构运营、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提供技术支撑的水产养殖保险运行模式。四川省水产局牵头组建了四川省水产养殖保险试点工作专家服务团队,在养殖户参保前协助水产技术部门及保险机构制定保险条款;在养殖户参保后协助水产技术部门督导养殖户建立养殖日志,排查事故隐患;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协助水产技术部门及时给予养殖户减灾技术指导,并对事故进行查勘定损指导。四是积极开展宣传引导积极发挥省级主管部门门户网站、报纸、杂志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水产养殖保险的重要作用、工作动态等。同时,会同各级地方渔业主管部门采取印发宣传材料、举办讲座,结合新型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工程等多种形式,通俗易懂地宣传水产养殖保险政策和知识,提高广大水产养殖户以及社会公众参与支持水产养殖保险工作的积极性。从四川水产养殖保险实践情况看,保险为养殖户提供了有力的风险保障,但也反映出了一些亟待改进和解决的问题。如部分地方政府因财力有限对发展水产养殖保险的积极性不高,不少水产养殖户还存在严重的小农思想,风险意识不足、投保意愿不强,部分养殖户投保出险后道德风险高,地方渔业部门及保险机构工作人员较少、经验不足,个别商业保险机构之间为了利益恶性竞争、出现高额赔付时单方面毁约,给养殖户造成不少负面影响,重建信任、恢复业务建设过程艰难等,客观上制约了水产养殖保险的发展。
二、水产养殖保险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
四川水产业在保障市场水产品供给、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省水产养殖面积19.01万公顷,另有稻田养鱼面积31.22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150多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440多亿元。但是,四川水产品总量供给不足,水产养殖分散粗放,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为此,四川提出了“川鱼振兴”计划,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为水产养殖保险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推进“川鱼振兴”为发展水产养殖保险带来了更好的政策环境2018年,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指出,要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业产业;全省乡村振兴大会提出要发展川猪、川鱼等“10+3”特色农业产业。“10+3”农业产业是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业的核心主体,是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根本路径。“川鱼”作为“10+3”农业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新机遇和新环境。2019年10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川委发〔2019〕21号),明确了加快建设川粮油、川鱼等“10+3”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规划布局、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意见》强调,“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实现“10+3”产业全覆盖。”可以说,全省发展水产养殖保险,有了更加坚强的政策保障,对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保险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川鱼振兴”为发展水产养殖保险带来了更广的市场空间四川水产品年均需求量在200万吨,其中需从省外购入约50万吨,供给能力明显不足,扩面增量、提质增效是四川水产当前面临的两项重要任务。四川提出了到2022年实现总产量210万吨,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和进出平衡的目标任务。池塘、水库等养殖水面是四川深挖潜力的主要对象;全省现有待开发的宜渔稻田资源1100万亩、其中冬(囤)水田600万亩,适当改造后是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良好设施。为保障这些养殖设施、养殖基地安全有序稳产增收,必须要有水产养殖保险的保驾护航,必须要建立起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的保障机制。可以说,随着“川鱼振兴”的全面推进,四川水产养殖保险规模将越来越大、效益将越来越好。
三、抓好水产养殖保险的对策建议
四川水产养殖保险要紧紧抓住“川鱼振兴”带来的机遇,加强前瞻性谋划,创新工作方式法,加强宣传引导,着力健全完善符合四川渔业特色的养殖保险制度体系,切实为“川鱼振兴”保驾护航。
(一)抓住机遇做好水产养殖保险工作要聚焦“川鱼振兴”,紧密结合省情农情渔情,制定好“川鱼振兴”工作推进方案,特别是要把抓好水产养殖保险的要求明确细化,并将有关责任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到本地区“川鱼振兴”工作实施方案中。
(二)健全完善水产养殖保险制度体系要紧紧抓住全省推进“10+3”产业体系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强与财政、银保监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把水产养殖保险作为农业政策性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有关补助机制、推进机制和考核机制,逐步建立一套适应现代水产产业发展的水产养殖保险制度体系。
(三)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要广泛运用各种媒体和媒介,动员和组织保险管理机构和保险企业,大力开展水产养殖保险政策和知识宣传,让地方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养殖户真正认识到水产养殖保险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积极主动地推动、参与养殖保险。
(四)加强保险指导及推广工作各级水产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组织水产专家、保险专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专业讲座,指导各地推进养殖保险,协助解决推进养殖保险工作中的难题。
关键词:遵义市;家禽产业;经验分享
1发展成效
1.1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2020年,遵义市家禽存栏1993.17万羽,其中肉鸡存栏719.38万羽,蛋鸡存栏406.13万羽;出栏2842.1万羽,禽肉产量5.14万t,禽蛋产量6.6万t,产值达25亿元。蛋鸡规模化占比为86.84%,肉鸡规模化占比为71.87%。
1.2良繁体系有序进行
目前,全市现有种禽场3家,分别是贵州竹乡鸡养殖有限公司、贵州奇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长沙种鸡场和贵州凤泰禽业有限公司。其中贵州竹乡鸡养殖有限公司原种场和贵州奇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长沙种鸡场共存栏竹乡鸡种鸡10万套,年孵化鸡苗约1200万羽;贵州奇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长沙种鸡场存栏其他品种肉鸡6万套,年孵化鸡苗约1000万羽;贵州凤泰禽业有限公司年培育销售青年育雏鸡约180万羽。
1.3经营主体培育壮大
全市经营主体有个数195个(企业和合作社个数),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分别为遵义市富华禽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奇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正安县利刚蛋鸡养殖贸易有限公司,其他企业105家,专业合作社90家,规模化基地189个(生态家禽为蛋鸡存栏1万羽或家禽出栏1万羽以上养殖场)。
1.4特色品牌蓬勃发展
近年来,当地打造培育了竹乡鸡、黔乡土鸡、乌鸡小厨丹霞红鸡、湄潭“徐陈板鸭”“娄山牌鲜蛋”等系列生态特色品牌,全市企业商标数共计28个。竹乡鸡于2010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2018年,“丹青竹乡鸡”牌乌骨鸡及绿壳蛋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2019年,贵州竹乡鸡养殖有限公司的赤水乌骨鸡及绿壳蛋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竹乡鸡、桐梓花秋土鸡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1.5带动农户(贫困户)成效显著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公司+村集体+农户(贫困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等模式,发展带动1938户,106544人;其中带动带动贫困农户9815户,26444人,实现人平均增收3200元[1]。
2主要做法
2.1强化工作部署
有关部门结合遵义实际情况,先后出台了《遵义市生态家禽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遵义市生态家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2年)》。行动方案立足于脱贫攻坚工作,规划着眼于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谋划了肉禽和蛋禽的规划布局,实现多品种兼顾、全链条布局、广区域覆盖的目标,切实推进生态家禽产业高质量有序发展。
2.2不断完善产业链条
秉承全产业链发展理念,通过饲料兽药体系、生产良繁体系、疫病防控体系、屠宰加工体系、产销对接体系的构建完善产业链条。目前,全市有家禽饲料加工厂3个,兽药厂1个,种禽场3个;依托县级兽医实验室建成15套动物疫病防控配套体系;屠宰加工体系有遵义市隆禽肉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在建1家赤水奇垦家禽屠宰加工厂;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加快与重庆、成都等周边一二线城市和以上海为主的华东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倡导本地酒店、餐饮、食堂和学校使用本地优质农产品,扩大内销,鼓励企业参与各类展示展销,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打通线上交易通道,让产销对接渠道逐渐完善。
2.3强化市场营销网络
围绕省内省外两个市场分类开发,提高遵义市家禽品牌在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重要目标市场的占有率。依托上海对口帮扶渠道资源,整合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引进上海圣华集团在正安县注册成立遵义新景农业有限公司,建成年产30万羽鸡的养殖示范基地。该企业拿到了贵州省第一张也是唯一一张活禽进沪许可,带动正安、务川及周边地区活禽直销上海。支持设立生态家禽产品展示直销专营店、专销区,坚持“线上线下结合、平台实体互补”的模式。目前,商品鸡已成功销往重庆、成都、贵阳、昆明等城市,种苗进入贵州、四川、云南、重庆、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市,白条禽入驻“饿了么”电商平台,绿壳蛋通过微信等平台销住全国各地。
2.4推行家禽政策性保险
在全面推行政策性家禽养殖保险的基础上,于2018年开始在遵义市的县(市、区)试点实施“家禽价格指数保险”,制定出台家禽价格指数保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普通肉鸡和生态鸡的目标价格、个体重量、保险期限及离地价格确认,当离地价格(实际销售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由保险机构向养殖业主补齐差价。价格指数保险的实施,有效防范了家禽养殖的市场风险,有效提升了产业抗风险能力,保证当地家禽养殖业健康发展。
2.5推广代养合作发展模式
探索推进家禽代养合作模式,并推广这种模式,以代养模式为重点发展产业。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养殖,由龙头企业与养殖农户签订代养合同,以“五统一”模式,即企业统一提供鸡苗、饲料、防疫、技术,统一按合同价回收产品,公司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户养殖场进行技术指导,产品按合同保底价回收,保证农户每羽鸡的利润,实现增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贫困户)”“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贫困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实施主体+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农业保险”等模式,引导农户通过产业发展、土地流转、就近就业实现增收,带动农户(贫困户)发展家禽产业。
参考文献
产业扶贫主要做法
(一)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增强产业扶贫带动力。
安远是个传统农业县,全县烟叶面积17608亩,果业面积36.2万亩。为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经过引导扶持,安远县形成了以果业、烟叶为主的农民合作社,大力推广普及先进科技,通过互联网、统一参加展销会、广告等形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采取合作社担保贷款、政府贴息贷款等方式解决贫困人群资金缺乏的问题,在帮助农
民脱贫致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安远县三百山镇仙人峰果业合作社采取“统一防治、统一打药、统一砍树、统一施肥”的“四统一”防控模式,在去年赣南柑橘黄龙病爆发,局部地区发病率高达12%的大背景下,依靠先进技术和科学管控,硬是将合作社2580亩脐橙园的黄龙病发病率降到了1%。
目前,安远县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92家,涵盖种植、畜牧、林业等多个行业,辐射带动农户7620户。王品柑桔农业专业合作社,仙人峰、伟亿达、嘉丰果业专业合作社等被评为省级示范社。
(二)实行精准施策,提高产业扶贫精准度。
安远县科学准确地对全县现有贫困人群情况进行定位分析,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采取动态式管理,以精准化的思路抓产业扶贫攻坚,做到扶贫到户、精准到人。
一是妥善开展移民搬迁。安远县整合使用国家、省、市相关资金,对居住在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的群众实施整体搬迁,近年来共搬迁各类移民4009户22611人。同时,将移民集中安置点重点设在工业园区、中心镇、中心村、产业基地附近,对有务工意向的贫困劳动力,由乡(镇)劳动保障所引导推荐就业。搬迁新增人口的聚集也推动了当地城镇化的发展,移民集聚重镇版石镇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安远县依托县职校、农民创业学院、农村党员创业孵化基地、实用技术推广基地等平台,每年免费对贫困户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金蓝领工程”等培训资源,将职业培训与就业市场、工业发展、招商引资等工作相结合,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委培式、实用性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三是大力扶持自主创业。对掌握一定技术,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贫困户,安远县采取制定创业规划、结对帮扶、提供金融支持等各种措施积极帮助他们进行自主创业,并通过提供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农村经纪人创业兴业,提高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近几年安远培育了一批脐橙产业致富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使安远脐橙在国内的销售市场拓宽到北京、沈阳、呼和浩特、武汉等大中型城市,并远销中东、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脐橙产业年产值达15亿元,成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三)发展乡村旅游,拓宽产业扶贫载体。
安远县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编制《连片特困地区安远县旅游产业扶贫规划》,吸引有资源条件的贫困地区和有条件的贫困群众参与并融入到旅游产业,成功探索出以三百山风景区生态旅游辐射带动,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旅游配合的边远山区旅游扶贫新模式。
安远的旅游扶贫产业项目直接覆盖12个乡镇的58个村,辐射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1.2万人,同时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了重点景区、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县投入贫困地区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约 4200万元,初步建成旅游扶贫产业基地2个,果业观光基地3个,乡村旅游点12个,发展农家旅馆、休闲生态农庄、乡村饭馆(饭庄)、乡村农家乐、乡土产品商店112家,形成美食专业村、鲜果采摘专业村35个。
三百山镇符山村村民邓慈长,全家5口人先前以外出打工为生。2012年在挂点单位结对帮扶下,享受县扶贫免费学技术和创业扶贫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率先办起了生态休闲农庄,生意非常红火,2013年实现年纯收入13万元,当年实现了危旧土坯房改造的住房梦。
(四)开展金融帮扶,增强产业扶贫造血功能。
金融支持是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加大扶贫“造血”功能的源动力。近年来,安远县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大力推动和发展“银行+农户”、“银行+中介组织+农户”、“银行+合作社+农户”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模式,做强做优小额农贷、联保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下岗再就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信贷品牌。全面拓展小微贷款业务,积极探索担保公司担保、企业联保、信用共同体、果品质押、收费权质押、林权抵押等担保方式,通过完善风险分散机制,发掘更多有效需求。
2013年,安远县发放小额信用类贷款14951户,累计发放金额65243万元。组织金融、财政、人保、林业等多个部门,开办返乡农民工创业、农村党员创业等贴息贷款,加大贴息扶持。2011-2013年,全县共发放扶贫贷款2980万元,安排到户贴息资金149万元,2648户群众获得贷款贴息扶持。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扶贫力度,有效缓解了农户发展资金短缺困难,激发了农民自我发展、自主创业热情。
几点启示
事实证明,产业扶贫是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安远县正是靠着坚持不懈地实施产业扶贫策略,克服交通闭塞、基础薄弱等先天不足,走出了一条富有成效的扶贫开发之路。从安远县历年来采取的主要举措中,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启示。
启示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是前提。
因地制宜是产业扶贫的基础和前提,规划是产业扶贫的路线图、任务书,只有因地制宜地合理规划,才不会让农民的苦干变为白干,才能让农民得到产业扶贫的实惠。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将扶贫开发规划和农业、工业、旅游等产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土坯房改造等方面紧密结合,做到相互融入、相互促进,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并有选择地培育和扶持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
启示二:整合资源、用好政策是保障。
产业扶贫,资金是保障,政策是助推器。搞好产业扶贫,要紧紧围绕增加贫困群众增收这一核心,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以项目为载体,以贫困村为重点,整合部门(社会)及对口帮扶单位资源、资金、项目,把优势资源集中投入到贫困乡镇、贫困村庄,做到建设一个项目、培植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如安远县利用省人保财险公司在安远扶贫的优势,率先启动了农业保险工作,为贫困群众发展扶贫产业提供了安全保障。另外,要拓宽融资渠道,调动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健全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贫困地区的激励政策和机制,切实解决贫困农户贷款难等问题。
一、中医发展概况
花都区总面积968平方公里,固定人口63万,流动人口20万,农业人口占70%以上。2**0年7月花都撤市建区,现管辖7个镇(原为11个镇),下设194个行政村。**年以前,花都的中医药工作基础非常薄弱,花都市中医院1984年挂牌成立至**年,当时只相当于一个镇卫生院的规模,全院实际开放病床不足50张,中医药人才奇缺,年收入只有几百万元。各镇医院的中医业务也只有几个单位开设中医门诊,没有中医病床及专科专病建设,村卫生站中医业务几乎是一片空白,全区的中医药人员不足50人。经过八年的建设,目前全区共有医院17间,其中区中医院已发展成为具有28个临床科室的现代化综合性二甲医院,20**年的业务收入超过9**0多万元。其他16间医院均设有中医管理科,建立了中医病床、中药房、中药库和2个以上专科专病门诊。全区183个农村卫生站308名乡医全部接受了中医药知识培训,80%以上的卫生站能运用中医药知识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另外,我区还有7个中医专科个体诊所,8个个体综合门诊部均按中医工作要求设立了中药房、中药库和中医专科专病诊室。我区先后于2**1年11月和2**2年4月通过了市、省两级评审验收,获得了省、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称号。2**3年8月2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我区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进行评审验收,我区以高分数顺利通过并获得了“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对农村中医工作的组织领导。
我区被**市卫生局确定为农村中医工作试点单位后,区政府先后成立了由主管卫生工作的副区长任组长,卫生、财政、计委、人事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花都区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花都区农村中医工作五年发展规划,真正把农村中医工作落到实处。为了加强对农村中医工作的领导,区卫生局专门成立了中医科,配备了专职中医干部。区中医院成立了中医基层指导科,各镇医院成立了中医管理科。为了加强基层医院开展农村中医工作的领导,我们还先后从区中医院抽调5名中医技术骨干到基层镇医院担任正、副院长职务。近五年来,我区11个镇级医院院长中有7个为中医人员或能西会中人员,为基层医院开展农村中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抓好中医院建设,发挥“龙头”作用。
区中医院是农村中医工作的“龙头”。我区于1993年审时度势,根据花都的区域卫生规划,投资新建现代化园林式新中医院,将迁建工程列为当年的政府十大工程之一,提出把新中医院建设成为环境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服务一流的目标。新中医院总投资达63**多万元,占地面积78.8亩,建筑面积41790平方米,设计床位350-4**张。门诊综合大楼已于1999年2月28日投入使用,13层住院大楼也于2**0年4月28日投入使用。该院业务服务功能齐全,目前规模在全国区县级中医院中屈指可数。近五年来,区中医院依托新区的地缘优势,加强管理,开拓创新,以专科专病建设为突破口,业务发展蒸蒸日上,成为“省示范中医院”和“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2**0年该院业务收入2296万元,20**年超过9千万元,业务量位居**市市属中医院前三名,发展速度在全省中医系统中令人瞩目。区中医院在农村中医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基层指导科和区中医药学会的作用,积极为基层医院和乡村卫生站培训中医药人员,成为培训农村中医药人才的基地。
(三)加强镇级医院的中医管理科建设,发挥“枢纽”作用。
各镇医院在农村中医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到2**3年为止,我区11个镇级医院都建立了中医管理科和中医病房,中医专科(专病)门诊达到了2个以上,还设有标准的中药房和中药库,中药饮片品种在250种以上,中成药在60种以上。每个镇医院中医管理科除了对乡村卫生站人员进行中医药基础知识培训外,还重点指导5-10个试点村卫生站,为全面推广农村中医工作提供经验。
(四)加强基层网站建设,通过双重培训,提高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水平。
通过落实《广东省医疗机构管理实施办法》,对全区183个卫生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整顿。每个乡村医生必须接受中医药知识和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重点村级卫生站必须增设中医业务,设立中药柜,中成药要求达到30种以上,配备常用中草药50种以上。使全区80%的卫生站配备了中医或能西会中的人员,有120个站开展了中医药业务,而且达到标准要求,其余卫生站大部分能开展针灸、火罐等简单有效的中医治疗项目。各镇医院中医管理科也不定期举办中医药知识学习班,并进行考试、考核,使全区农村卫生站的中医药知识培训率达到1**%。
三、存在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个别医院对发展中医缺乏认识,积极性不高,依赖思想比较严重,认为发展中医不如发展西医。
(二)基层医院和农村卫生站中医药技术人员不足。尤其是高层次的中医人才。农村卫生站中医药人员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都不够扎实。今后如何培养中医药人才,并使之形成梯队建设,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农村中医工作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卫生站是集体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目前我区镇村医疗机构的软、硬件配置比较薄弱,亟待投入资金用于村级卫生站的改造、增添设备及人员的培训。
(四)区中医院的后续发展问题。
该院业务用房面临紧缺,高尖人才不足,中医科研水平低,中医专科专病特色还不够突出。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区中医工作有一定的基础,完全可以在全省中先行一步。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认为应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人才建设。
目前全区中医药副高技术职称有32人,中级职称36人,两项相加只占全区医药人员比例的7.3%,这种人才架构不利于我区中医工作的长远发展目标。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要把中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发展作为一项关键性的工作来抓落实。
(二)加强培训是重点。
以区中医院为培训基地,开展镇医院、农村卫生站中医药人员的在职培训,要力争用5-10年的时间,使全区现有中医药人员的学历层次、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充分发挥区中医学会和各镇医院中医科的作用,对乡村医生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并积极倡导和鼓励中医从业人员参加各类中医成人教育。
(三)抓科技兴医工作。
加大对中医科研的投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医药学术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一点上,区中医药学会、区中医院要带好头,争取在近三年内有1-2项**市级以上科研成果,有1-2个在**地区有影响力的中医特色专科,并在中药制剂和中成药研究上也要有所突破。
今天会议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结合交通、公路这两个局上半年的工作总结,着重研究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7月1日召开的,“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精神;二是分析形势,选准坐标,努力完成全年的任务,打造*交通、公路的品牌,为全市由“追赶战略”到“赶超战略”的转变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刚才发明局长和瑞平局长把这两个局半年来的工作进行了通报,应该说两个局工作做的都很不错。下面,我想围绕“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讲以下“六个必须”:
一、“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就必须选准新的坐标,把工作定位在全省一流上
整个上半年,交通、公路两个局的工作做得十分出色,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9个方面:一是重点工程进展顺利。高速路黄河大桥18号通车,滨博北延工程进度加快,城区道路建设紧锣密鼓,乡村公路建设突飞猛进,计划全年修建3200多公里,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强。二是工程投入越来越大。初步计算,交通公路总投资达11亿元,其中,公路6.9亿,交通3.4亿,相当于*年之前一年的总和还多。三是招商引资成绩显著。计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口13个部门列入市委公布的前20名的就占了5名,招商引资额在全市众多部门中,占五分之三,这是很不容易的,其中交通、公路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企业改革积极稳妥。公路搞了改革,社会反映不错,尤其是交运集团的改革,到目前为止,风平浪静,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五是超限超载治理首战告捷,得到了国家交通部冯部长的充分肯定。六是各项突击任务完成的既快又好。可以说,哪里有重点工程,哪里有新的亮点,哪里就有两个局的身影。从新区建设到“四环五海”工程,两个部门均充当了生力军的重要角色。七是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公路局调整了中层领导班子,没有听到任何杂音,反映良好;交通局20多名科级干部全部实施了竞争上岗,其经验被市委组织部转发到各县区和有关部门,并上报省里,进行广泛推广。八是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两部门都做了大量工作,创出了不少经验。九是其他各项工作均实现了新的突破。今年上半年,是省里有关部门来开会最多的一年,下半年全省前站后所现场会又要在我市召开,一年中两上局四个全省的会议在*召开,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总体讲,上半年,交通公路部门的工作非常不错。可概括为三句话:上级业务部门积极支持,市委市府高度重视,社会舆论有口皆碑,这就是我们价值的实现。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概括起来也是三句话:思想有待于进一步解放;市场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各项工作要求的标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前一段时间市委召开第二次解放思想大讨论会议,应当说这次会是去年会议的延伸,也是市委发出的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新的动员令,对这次会议,交通公路部门要高度重视,能干的要找门道,会干的要借东风。可以说,这次会议就是我们眼前整理队伍,加强建设,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要以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契机,查摆问题,制定措施,成绩面前不自满,大好形势面前要清醒,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再前进一步。会后,两个局要重点查一查“十个怎么样”和“十个是否”:一是解放思想、观念更新怎么样?是否存在“空”、“难”表现;二是工程质量怎么样?是否做到了所有工程都是优质工程、优良工程;三是各方团结怎么样?是否做到了顾全大局、形成拳头;四是各项主要指标完成的怎么样?是否做到了不断提升;五是市场手段活不活?是否实现了招商引资的大突破;六是廉政建设怎么样?是否真正做到了防微杜渐;七是安全生产怎么样?是否做到了“零”事故或者少事故;八是各项改革怎么样?是否做到了积极稳妥;九是领导班子建设怎么样?是否大大提升了队伍素质;十是精神文明建设怎么样?是否能尽快争创全国文明系统。要围绕这十个怎么样,结合上半年的工作,要自上而下搞好总结,同时要确定好下半年的奋斗目标,搞好各项定位。总的要求有四句话:过去工作是中游的,要年底争先进;过去是先进的,年底要争第一;过去是全省单打冠军的,要力争在全国争先进;过去有几个单项冠军的,要力争夺取团体冠军。
总之,只要我们锐意进取,行动一致,把争创一流、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与扎扎实实抓落实的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做好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就一定能够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并实现新的突破。
二、“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就必须立足本职,打好“百亿”工程攻坚战的第一战役
每一个同志都要有责任感、危机感、荣誉感。*要振兴,交通要先行。可以说,如果没有205国道,就难有路边的工业园;没有辛沙路,就难有毛家洼十几个项目的在谈;没有滨博高速、黄河大桥,就难有市区蒸蒸日上的建设局面;没有公路的“四环”,就难有大小水面的“五海”。从这个道理讲,我们的交通公路工作是至高无尚的,我们应该十分荣幸,所以要认清自己的责任,认清自己的份量,认清自己的地位。目前,尽管国家在调整,但我认为也是个好机遇,调整的重点是低水平建设,是重复建设,而在调整中,急需发展的是交通能源、电力、卫生、农村工作等若干方面,交通能源排在了前头,省政府召开银监会明确表态,对交通事业、能源项目抓紧排队,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否则,经济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靠三驾马车:一是出口,二是内需,三是投入,这三件事最主要的是投入。在投入当中,交通又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我们今年年初定的任务,希望大家要狠抓落实。具体要求主要有四组工程:其一,在建工程要加快进度。如滨博高速北延、205国道城区段改造、大济路北段建设、乡村路改建以及四外环路建设,对这些路都要加快进度、倒排工期。特别是外环路,明年春天要召开人代会、政协会,会议之前必须确保路面通行。乡村路要力争受到省省政府、交通厅的表彰,一定要达到2800公里。其二,一批工程要及早开工。大济路从无棣向南,最好是现在就要开工,原则上讲,自北向南、先桥后路、分批分期,力争秋后全线开工,确保明年交付使用。滨港路也要确保在7月份全线开工。西客站要争取尽早开工。其他没有开工的工程下半年都要开工。其三,待批工程自己运筹。经三路、纬五路,这两条高速路我们要尽量做工作,争取年底之前开工。黄河公铁大桥也要在最近开工。其四,交办工程一丝不苟。这些都是必办工程、重点工程、亮点工程。所以都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努力把它们做好,使重点工程锦上添花。具体讲,有四条:一是高度重视,二是倒排工期,三是对外招标,四是突出重点,尤其是对外招标,既可缓解财政压力、便于竞争,又可加快工程进度。
三、“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就必须牢牢把握“三个”重于泰山,努力实现全面发展
交通、公路工程面广、量大、队伍繁杂,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为此,第一,要坚持质量重于泰山,力创优质工程。近几年来,从大方面讲,无论是公路,还是交通,工程质量都有了质的变化。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年那个耻辱的日子,我们的工程处被省里开除了重点工程招投标资格,那是历史的耻辱。从此,我们以史为鉴,发愤图强,多次拿过省里的质量杯,多数工程成为优质工程,大家几乎都成了工程专家。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工程都没有问题了,在一些个别方面我们仍然存在教训,有些质量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看看混凝土、钢筋是否达标,搅拌是否均匀。围绕质量问题,我想再提几点要求,一要注重学习调研,明确质量标准。作为交通、公路部门的领导,对灰土比例、油面密实度、二灰碎石凝固期等,应当非常熟悉,不然就说明你对工程不了解,就没有资格抓质量。二要严把九关,抓好质量措施落实。即:设计关、招标点、材料关、工艺关、质检关、结算关、监理关、验收关、公示关。对所有重点工程都要用石头树碑立传,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分管领导及负责人,把所有涉及到的工程人员都要写进去,工程好了是光荣榜,不好了就是耻辱牌。三要确保奖惩兑现,做到有章可循。交通、公路部门都要交纳一定数额的风险抵押金,都要设立举报电话,都要实行“黑名单”制度,希望大家要抓好落实。第二,要坚持安全重于泰山,努力做到一票否决。要认真借鉴高速路、桥建设的成功经验,努力做到重点工程零死亡、零事故。要强化全员安全意识,严格操作规范,重在抓好苗头隐患,坚决落实事故追究制。要做到警钟常鸣、未雨绸缪,把一切工程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三,要坚持廉政重于泰山,确保常在河边走,坚决不湿鞋。在这方面,反面的例子不少,我们一定要以其为戒,进一步完善各种机制,防微杜渐,常抓警示教育,特别是在招标投标、工程检查验收以及各种款项收付等方面,这些烫手的山药坚决不能拿,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灭火、救灾上,要把精力和力气用在抓苗头、防微杜渐上,用在消灭问题诞生的土壤上,努力做到既能创建优质工程,又能培养优秀干部。
四、“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就必须学会市场运作办法,坚持多元筹资,解决“瓶颈”矛盾
资金是影响*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是制约交通公路工程建设的最大“瓶颈”。近年来,交通、公路部门为*的发展付出了大量汗水和心血,市委、市政府非常感谢你们。自去年下半年到目前为止,市交通局支持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所支付的资金,就等于前十年支付资金总额的两倍。市公路局为重点工程项目贷款达6亿多元,而且目前仍在继续运作,建设资金十分紧张。面对如此困难,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巧做工作争支持。过去我们从北京到济南,从交通厅到公路局,做了不少的工作,取得显著效果,立项达2.8亿元,今后仍然要继续努力。二是选准项目多货款。最近,国家开发行给予*9.46亿元的项目贷款,重点是支持“四环五海”和交通公路建设。三是发动群众众人帮。既要发动群众,又做好过细的工作,为工程建设贡献力量。四是市场运作广辟财源。这也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在资金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更要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坚决破除单项思维和常规做法,强化市场化运作、向市场要资金的意识。西区地价之所以大大增值,这与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四环五海”工程是密不可分的,今后我们一定要在一如既往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失时机的搞好资金运作,包括招商引资都要尽最大努力抓紧、抓好。
五、“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就必须精诚团结,形成拳头,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总理说过,个人要做一流工作,企业要争一流业绩,社会要创一流环境。交通、公路事业要搞好,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环境。现在社会大环境很好,上边支持,下边鼓励,下一步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一定要注意精减团结。是否团结,关键靠素质,交通和公路两个部门谁也离不开谁。否则,就不是顾大局的表现。横看十七市,纵观五十年,凡是交通、公路两部门关系好的,就在于领导班子素质高,在于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怎样才能做到很团结呢?第一,思想上要互相信任,不能争论谁大谁小,公路要服从交通的行业管理,交通要支持公路的工作;第二,言行上要互相尊重,坚决杜绝别有用心、添油加醋,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嗤嗤,宰相肚子能撑船,大家都要争做君子,凡是言行上有利于两个局团结的事情,大家都要大讲特讲;第三,业务上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第四,信息上要互相沟通,要避免误会,共同提高,希望大家要一如既往,发扬传统,努力争创*交通公路历史上的揩模、市直部门的楷模、全省的的楷模。
六、“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就必须领导抓,抓领导,层层抓落实
关键词:省亲旅游;个人遗产;幸福价值观;资源贫乏
探亲访友一般不被认作为是旅游,原因无非如下:出行动机主要是社会原因;来去匆忙而没有时间游览。在旅游研究的初始阶段,确实应该以是与不是作为认识的基础,因为物质世界基本上是清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研究进入过渡、快速、深入、繁荣等阶段[1],千军万马都围着几个屈指可数的基本概念继续讨论是什么,基本上可认为造成了研究上的拥堵。抽象世界里各种存在普遍地存在着相互缠绕特征,试图界定清楚的努力,在结果上一般都不能做到。探亲访友中那些具有旅游意义的现象,应该通过精准认识从原来粗定的“不是”中剥离出来,该分离出来的分离出来,让这一部分回到温暖的旅游大家庭中。原本的不认可,部分原因在于人之初相对性地欠缺辨别细微的能力。
以现代思维研究传统问题,尤其那种现象自古就有而且还没有衰退,甚是更加强大,会发现原有观点存在问题。其一,探亲访友的发生频率大幅度提高,原本年内一次甚至几年一次,很多情况下已经发展成年内两次甚至更多,这让探亲访友主要目的份量下降,兼旅游性渐渐可比肩于主要目的;其二,假日旅游已成为国民休闲的重要方式,在出发前就将探亲访友定位相当于旅游的人群越来越多,兼旅游(hybrid tourism)作为一个概念出现的时机已经成熟[2]。以下几种情形,基本就是旅游而以往不认为是旅游。
情景一:在老家滞留时间较长,经常以散步的形式打发时间;
情景二:在老家与亲属、昔日同学多次去附近野餐;
情景三:去看望海外留学的子女,因难得一去而参观附近景点;
情景四:从常住地购买特产带往老家,似乎是逆而不是反旅游,返回时再带上家乡的特产,这种物的交流要比钱物交换的旅游更体现文化性。比旅游还文化的移动,是过而不是不够,许多辨识研究似乎存在这种将高当低的现象。
一.两个理论基础
(一)个人遗产
在心理学领域,初始风景是指个人在成年前对故乡环境形成的牢固印象[3],其可谓基础性个人遗产。在遗产旅游研究领域,按照等级有世界、国家、本地与个人4个遗产级别,其中个人遗产学术文献最为少见,也最少被人理解[4]。这是因为受质性研究传统的影响,按照本质来看,私事确实很小,但人人都有相同本质的小事,个体私事一旦可以集成,便会产生质变,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个人便无小事。质性研究倒是可以涵盖考虑到规模影响的视角,由量变到质变,但由于质性学者多出身于质研究领域,难以转变传统观念也是人之常情。
个人遗产是指与某类人群有着特殊情感联系的空间,包括与宗教团体、少数民族、职业团体等特殊兴趣群体相关的遗产,也指与家族史关联的地理场所,家族团聚是个人遗产旅游体验的一个主要类型,寻根旅游乃个人遗产在时间轴上的更远延伸,也可指老兵们用于团聚和缅怀昔日战场遗址的行为等。
(二)幸福价值观
幸福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与休闲研究中一个重要方面[5],颇有哲学性研究深度,经常成为博士论文选题。虽然学者普遍认为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体验,但并没有回答体验又是为了什么?旅游者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体验,还要做到与他人分享,不能只希望旅途中遭遇快乐并潜意识的将这种快乐当幸福。旅游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上需要创造幸福,要在出发前就选择幸福的旅游,由追求快乐到健康度假,也多少说明一些问题。一些学者还讨论了旅游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在舒适、实惠、新奇、安全、满足、价值、快乐等分指标中[6],本文最为感兴趣满足、价值两个维度,“满足”是目前只考虑自我感受的旅游定义所涉及到的,而“价值”则是其欠缺的。前者多指通过他人的评价而得到自豪感,幸福价值多是指通过主观能动对自己在幸福中所发挥作用的肯定,也即幸福是利他的同时也兼得了利己,或者为较长时间上的好的因果关系,这是迄今旅游概念在一般情况下进入不到的境界。尽管对幸福是什么还不能达成一致,但没有人怀疑家庭和睦是幸福最主要的来源,孩子去家乡探望父母就是一种伴随旅游的幸福。
快乐与愉悦,那经常是属于年轻人在不涉及到亲情方面的想法,既是当时的求知,也是过后的不甚思量。对于中老年者而言,快乐有时就是过眼烟云,畅爽过后常常迎来失落,这是经验及经验推动的思考在发挥作用,快乐后的回味未必就是快乐,历险后的再想起可能就是一种后怕与反思[7]。在职者虽长将快乐挂在嘴边,但不快乐情绪通常日复一日。倒是老者退休后通过不断找乐子可以做到每日快乐,有时间还得必须有心态、有充实的活动安排,通过自己的走动,让诸多不在身边的愉悦排着队经过身边。省亲旅游可谓是一种幸福,是青年人及中年人通过旅游可以实现的特有,是老人早年辛勤付出的现在等待及收获,幸福可以包括并大于快乐,并能够剔除某些负影响的实在性快乐。幸是偶发但福又可指留住或使之经常,言幸福的回味可达半年以上也不为过。愉悦旅游、快乐旅游、幸福旅游等,都是旅游大家庭里的成员,不应该把前往异地的幸福省亲排斥在旅游之外。
二.省亲旅游的定义
省亲旅游、探亲访友旅游、家乡旅游、故乡旅游、亲情旅游,有这样几个可供选择的概念。家乡旅游或故乡旅游的社会意义较强,亲情旅游可以唤起广泛的共鸣,从社会厚重意义上讲,谁人没有父母?还是选择省亲旅游做概念比较妥当,基本处于上述各种表达的核心所指。直白而言,作为一种诠释性定义,省亲旅游即是指以探望父母为核心指向的跨区域旅游。迄今,国内鲜有研究省亲旅游的文献发表,仅有的几篇文章也将这种旅游在概念上当做常识而不做定义,讨论内容以市场特点、旅游者行为模式及营销策略为主[8]。
省亲(本研究主要是指前往异地的亲情访问)不仅在移动距离上符合旅游定义,而且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符合旅游标准。国际联盟从经济角度定义旅游者时,甚至把海上巡游途中临时停留不超过24小时的停靠某地也考虑在内[9],可见旅游的经济定义何等重要,因为临时靠岸的邮轮旅游者的购买欲望非常强。省亲旅游虽多不用付住宿费,但整体上购物花费较大,而且还会有以文化名义的直接性金钱赠与。从文化意义或曰心情上看,本文在引言中也对此有所阐述,省亲旅游的文化内涵更深、更广,探亲从原本的可以归于血浓于水,尤其是在有事件发生的时候的亲人之间的空间移动,但在交通不发达,收入水平较低的时代也会让对方生成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恐惧心理,而如今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安心理减少,多了许多有亲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感觉,因为双方的经济状况已远远超过了曾经的时代。从旅游选择的自主性上上考虑,似乎探亲旅游在目的地上没的选择,但由自由选择阶段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后,相对稳定的偏好也是旅游的一大特征,早期的旅游定义也不会把偏好内容写在其中,幸福及对某类事情的执着可能还胜于初级阶段对完全自由的想往。热衷于景点景区的观光,已经开始让位于区位上的休闲与度假,旅游心情的获得在早期似乎只有依靠核心的旅游资源与产品,如今在受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人本主义影响下,空间是知识创新的社会产物,社会与阶层也可以代表时间等[10],亲情双方在较长的分离状态下会生成可旅游的空间与时间,孤独亦可看做最大的旅游吸引力之一,将家乡父母比作我们最爱的旅游资源,其实并不羞于出口而且还理直气壮。换言之,去异地省亲很像旅游,再加上厚重的社会意义,“像”加“积极意义”就足以是现代旅游的“是”或本质,现代社会在很多情况下认为本质是社会给予的,那样的观点很有创新意义,而以往我们只有找到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才敢承认那才是“是”。
三.政策:旅游的家乡计划
(一)资源贫乏区的旅游起步
所谓家乡计划,在本文中是指政府为发展省亲旅游作出的战略考虑,这个政府既指地方政府,也包括上级职能部门。就目前迹象而言,各级政府似乎对此还没有想法。提出省亲旅游,在政策制定方面能够发现两个突破,其即是社会经济方面的考虑,还体现在对旅游学问的启发。其一,为旅游资源贫乏区找到有起步保障的客源市场;其二是为劳动力输出地区做发展旅游的回报。
有些地方既无山水,也无文化遗产,看似不具备发展旅游的资源基础,但在外工作的可观的人口数量,其实也是起步发展旅游与休闲的凭借。回家者在路途上是旅游,到达后将也即是休闲。从旅游角度上看,经济不发达地区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有卓越的旅游资源,只是区位相对偏远,至少还可以看到希望,在等待客源市场的觉醒,而最为让人忽视及感到无奈的是另一种情形,即没有优秀旅游资源的边远地区。这让我们重新审视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政策,其适合于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在旅游领域可认为起个区域带头作用,资源、区位皆佳的地方自然首先发展旅游,其次是有资源但区位欠佳的地区,但那种趋势却迟迟扩散不到两者皆无的县乡。发展之初,由先富到逐级带动的设想,在发展中要有政策调整,途中更强调转折性、加速性发展。现在关于旅游资源的定义,还狭义性地限制在历史文化遗产及对旅游者有新引力的自然存在,空间、客源市场、区位、地域间的人脉关系等,还没有被看做旅游(业)资源。虽然有学者认为直接用于旅游的设施可算作旅游资源,但因学术界盛行狭义的科学论证,这让应用研究在学术语境中逊色于严谨派。(见图1)
资源贫乏的县乡要发展旅游,在起步上要区别于其他地区为旅游的高精尖大,应致力于文化味道、大众参与,空间规模上采取小集中、大分散方式,政府不在旅游飞地建设上过分投入精力,在功能定位上要看重省亲者与当地居民的同场休闲,既可以同时也可以异时,可谓一种混合机制的考虑。在具体选址上,可从当地居民人气的休闲场所做起,改善既有休闲空间的环境质量,丰富活动内容,但不应该改变原有场所的功能。省亲者回到家乡后,对两类场所怀有特殊的情感,一是前往家人推荐的最新建设,家乡越变越好;二是去看看能让自己产生回忆的场所。后者要保留、保护与修缮,前者要精美别求大。为发展经济,当地政府一般非常重视招商工作,可由最初邀约招商的品牌入住,升级为入赘招商的弘扬文化,借招商之际将入赘思想加入其中,要求开发商在声音、文字、空间、品牌等方面,确保弘扬当地文化在其中的份额,以此可为省亲旅游的休闲活动提供更好的情趣、场所和内容,让当地居民有文化深度地增强自豪感与归属感(图1)。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在转变思想及具体做法上,还需要做细致的研究工作。
(二)财政支援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大环境上,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国家在财政支出上此时就可以考虑支持经济落后地区的旅游建设,改直接的经济给予为旅游帮扶。当然,也要结合国民对优质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的需求[11],这是发达国家的已经采取的既有做法。对于本文所研究情景,因某些地区向沿海及大城市有大量劳动力输出,也包括大学毕业后留在外地工作的人群,且不问劳动力接纳地是否为这些人做出了怎样的实际感谢,但就输出地而言,完全可以替代优秀资源地一项,获得国家在财政上的旅游支持。让在外者欣慰于家乡的发展与文化保护,安心在外工作并常回来看看,甚至由省亲旅游者逐步变为旅居者、回流人、叶落归根行动者等,从而让乡绅阶层逐步壮大并稳定下来。
日本在这方面做出了较长时期的努力,注意给予村镇以旅游观光上的活力,促进当地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在村镇的旅游交流活动,导入地域自治体概念,国家部门如农业水产省、国土资源厅、运输观光省等,为自然修养村等旨在既振兴乡村也在面上提高国民福祉的项目上提供财政支持(表1)。
四.应用:对富裕旅游的思考
富裕县位于黑龙江省嫩江中游左岸,南与齐齐哈尔、大庆毗邻,齐齐哈尔―北安、齐齐哈尔―加格达奇两条铁路在县城交汇,总人口30万,县政府所在地在富裕镇,平均海拔185m,年降雨量428mm,为农业畜牧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牧区开发工程示范县。1978年前后,县域内大型企业有纸浆厂(现更名为斯达造纸有限责任公司)及林业机械厂两家,现在其一远不如从前辉煌,另一家已经倒闭。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酒乳之乡”建设目标,主要以始建于1915年的富裕老窖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及光明松鹤乳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企业。富裕老窖乃省内知名品牌,在东北三省有较强的知名度,而光明与松鹤两个乳品品牌也拥有一定的知名度。
富裕境内无特别知名的旅游资源,没有山脉,嫩江风光品质较优,但齐齐哈尔市就位于嫩江旁,这个最近地级城市的居民不会为嫩江来富裕旅游,哈尔滨市也坐落在优美的松花江旁。县内虽然拥有一些古迹,但基本位于乡下且多没有留下历史建筑,而且东北地方的建筑很注重保暖功能,传统的半地下草泥及坯磊住房,在外观上也很缺少美感。县域内湿地资源较为丰富,但大庆市的湿地开发已经走在了前面,那里人口数量可观,石油工业让那里的人均收入远高于齐齐哈尔及富裕居民。目前,富裕镇内只有一家成规模的富裕宾馆,其他住宿设施多为个人的小旅馆。如今,富裕旅游开发只能说处于起步之中的起步阶段,一是在嫩江边上做了些夏季观光项目,设施建设很不完善,此项目也距离县城比较远,另一个则是在更靠近齐齐哈尔一侧的龙安桥镇,目前正在开发温泉度假村项目。目前,黑龙江省的温泉开发以大庆为热点地区。富裕当地人目前稍远一点的休闲项目,可谓在嫩江江边及乌裕尔河畔垂钓及在草甸区狩猎,城镇居民平时的休闲便是在广场、两个大型超市的门前门里等处活动。
富裕的旅游现状很适合于本文提出的观点,可以省亲旅游与当地居民休闲的混合作为旅游起步的基础。富裕县迄今在发展旅游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努力,在对给予肯定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保留县城内一些能够让省亲者产生回忆的场所。随着房地产市场扩散到三四线城市,富裕县城内除邮电局、连接铁东铁西的群英洞等还保留外,像“一百”、“二百”、“三百”等老建筑或被拆除,或改做仓库,原县城运动场已经改为商业与住宅混合区。第二,新建区要注意熟化开发问题。县府已从县城中心区迁至南部新开发地段,那里原本为友谊乡所辖,新县府虽然外形很壮观,但夏季驱蚊工作十分困难,居民在晚间很难有勇气去那里散步或做其他健身活动。另外,由于是新建区域,还未形成文化氛围。
第三,镇内房地产开发要注意保持原来有特点的地标地物,道路格局要尽量能够与过去形状有所关联。如果主要街道要保持方格网络,在二三级里街(内街、后街、侧街)建设时,最好能够保留些原有走线及位置。第四,每年新建设施要有功能上的变化。近年来,住宅房地产开发建设年年繁荣,凸显了为了短期盈利的抓住机遇,因留守性老年居民的购买力较弱,周边农村一些富有者倒也进城购买了新房产,这对于增强城镇活力而言也是一件好事,但没能充分体现关于文化建设时空安排的长远考虑。第五,可建设酒乳购物中心。目前县城内以建设两家大型超市,但却是对来自齐齐哈尔及大庆资本热情招商的结果,并非是邀约入赘,故而那只是为当地居民增加了购买生活用品的方便,与酒乳文化没啥关系。富裕的酒乳产品,现在在任何一家食杂店里都可以买到,缺少一家大型、权威的销售空间,也没有因此造就出一个公众可参与的文化空间。
第六,让人力出租车成为一道风景线。由于缺少工业,许多居民以人力三轮车谋生,目前处于自由经营状态。关心百姓生活是件好事,今后政府也未必为了管理而进行干预及甚至取缔,在未来可能还是旅游所应具有的特色之一,自由经营――积极扶植――观光亮点,本文推荐这样一种思路,尤其在旅游资源贫乏的县乡,活性人力可能就是现代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
五.结论
经上述讨论,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现代旅游在精准、精细及演变的观点下,已经把前往异地的省亲纳入到范畴中,省亲旅游在概念上成立;第二,省亲旅游可以个人遗产与幸福价值观作为理论基础;第三,本文给出的定义是,省亲旅游即是指以探望父母为核心指向的跨区域旅游,并认为“像”加“厚重”可作为判断现代旅游的标准之一,这一点已不同于传统旅游的本质上的是;第四,本文观点对资源贫乏县乡如何发展旅游,以及劳动力输出地区以旅游为手段获得国家财政支持以振兴经济,具有操作步骤上的可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艳平,郭舒.旅游规划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10-18.
[2]刘力.国外探亲访友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8,23(2):90-96.
[3]八城薰,小口孝司(王艳平,孙丽萍译).个人性初始风景与心理差异对旅游地选择偏好的影响[J].人文地理,2005,20(5):81-85.
[4]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得(程尽能译).遗产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13-17.
[5]亢雄,马耀峰.旅游如何成为人的幸福[J].哲学动态,2010,(5):61-64.
[6]刘严.旅游幸福指数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09,(25):148-149.
[7]陈才.意象・凝视・认同[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9,134-144.
[8]刘力.试析国内探亲访友旅游市场特点及营销策略[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4):94-97.
[9]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4-26.
[10]王兴中.社会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型的内涵与研究前沿方向[J].人文地理,2004,19(1):2-8.
[11]山村顺次.观光地域社会的构筑[M].东京:同文馆出版社,2006,87-104.
一、2019年主要做法及工作成效
(一)扎实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1、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市下达我区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6%。今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4.48亿元,同比下降7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81亿元,同比下降5%。其中,规上石材完成产值26.05亿元,同比下降79.4%。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情况
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5家(石材企业占271家),其中,共有70家企业11月当月产值报零(其中8家企业去年退库,今年跟一年同期数)。市下达我区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长工程新培育企业数预期目标为20家。截止目前,已有10家企业成功申请入库,其中思劳占4家,安塘占3家,高峰占1家,河口占2。
3、节能指标完成情况
市下达我区2019年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是-3.6%。据统计部门提供,2019年第三季度全区GDP完成81.35亿元(可比价),同比增长1.8%,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为30.89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同比下降22.85%,单位GDP能耗为0.3797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24.21%。
4、清洁生产工作情况
市下达我区“十三五”期间清洁生产计划审核任务为43家,2019年XX区清洁生产计划审核任务为18家。“十三五”期间,辖区内的1家企业(西雅图石英石有限公司)成功纳入第十二批云浮市清洁生产企业。2019年至今,我区已推荐上报4家企业(东冠石材、洵记石业、永坚石材、创业石材)的清洁生产申报材料,待上级组织验收。我局正加强对镇(街)、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指导,并继续跟踪待验收企业及已签约企业的进展情况,努力完成年度清洁生产工作目标任务。
5、新一轮技改总体情况
今年1-11月工业投资18.70亿元,同比去年(14.46亿元)同期增长29.3%,工业技改投资3.19亿元,同比去年(2.39亿元)同期增长33.4%,其中,1-11月份,在我局备案包括结转、在建的工业技改项目共20个,计划总投资10.58亿元,目前止,已累计完成投资5.24亿元,本年已累计完成投资2.38亿元。
(二)扎实推进信息化工作
1、深化“互联网+政务”建设,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行动计划工作。印发《XX区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方案》,深入推进我区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大力提升政务服务网上供给能力,共享共用大数据、协同联动大系统。从全局上和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区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诸多问题。二是推进广东省政务服务网的建设和应用,完善政务网的各项申办事项梳理。我区政务服务系统集约化改造提升工作按省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对区网上办事大厅、一门式一网式、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等政务服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并接入省集约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了在省集约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区政务服务公共入口、公共通道和公共支撑,提升XX区政务服务能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助力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三是升级XX区电子政务云平台。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用户需求不断提高,我局于4月份将电子政务办公业务系统升级为电子政务云平台,大大提高了我区电子政务的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应用安全,为全区干部职工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便捷、更稳定、更安全的服务。
2、政府网站信息化工作。一是扎实做好网站升级改造成工作。随着电子政务深入推进,为进一步提升全区政府网站信息安全的工作水平,我局对区政府门户网站群集约化进行升级改造。升级后将进一步促进我区政务网站信息资源的整合,并以全新的框架、全新的形式、更高的安全性、更完善的功能呈现,促进全区政务网站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二是积极做好网站维护、网站考评工作。通过开展政府网站考评工作,提升全区政府网站建设管理水平,将政府网站打造成更加全面的信息公开平台、更加权威的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平台、更加及时的回应关切和便民服务平台。
3、信息化业务培训工作。一是电子政务云平台业务培训工作。共举办了6期,培训平台操作员300多人,有效保证了新旧系统间设换的无缝对接。二是XX区政务服务事项培训班。于8月9日、29日、30日先后举办服务事项实施清单梳理培训班,参加人数共230多人次。三是网站集约化业务培训班。于10月25日举办1期培训班,参加人数100多人次。
4、积极开展网络安全及机房管理工作。一是电视电话会议工作。2019年,负责国家、省、市、区等各类电视电话会议及视频会议技术支撑工作100多场次。二是加强机房各类服务器的管理工作。我局对机房内一批性能老化的服务器及核心交换机进行更换,对数据进行迁移,有效保证我区各业务系统更高效、更安全的运作。三是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发挥防火墙硬件设备防御网络病毒、网络恶意攻击的功能,对机房网络进行梳理整合,安排专人负责值班,防止突发事件影响网络正常运行。四是“核高基”试点工作。为实现办公设备国产化,我局作为XX区的第一批“核高基”试点,更换36套“核高基”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实现我局办公设备100%国产化。五是机房电路改造工作。主要对机房内的机房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进行升级改造,升级改造后,机房在功能上将更加趋于完备、在使用上将更加安全稳定、在管理上将更加方便智能。
5、企业情况综合数据采集工作情况。2019年数据采集工作圆满完成。根据省市经信工作安排,我区于8月9日完成了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各190家企业情况综合数据的采集工作;于11月23日前完成了第三季度的190家采集任务,全年三个季度的采集工作全部省审通过。第四季度的工作将于2020年1月继续跟进。
(三)扎实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2019年市下达到我区招商引资目标任务47亿元(含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园),累计至12月我区已引进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51.57亿元(其中,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园引进1个项目,计划投资0.8亿元),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09.72%。18个项目中,超10亿元项目2个(云浮市金濠花苑综合体建设项目、云浮荔园新天地花园商业综合体),超1亿元项目6个。此外,还有一批项目已签约或正在洽谈中,例如广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综合投资项目、中南高科产业集团综合投资项目、云浮市“新城·吾悦广场”项目、三一云浮绿色建筑产业园、云浮市新芸定制家居有限公司总部基地、云浮市中农批农产品物流园项目等。
2019年市下达到我区承接珠三角梯度转移项目目标任务8个,累计至12月我区承接珠三角梯度转移项目8个。
(四)扎实推进外经贸工作
1、进出口概况:
我区2019年1-11月份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关数)为223630万元人民币,完成市预期任务(396700万元人民币)的56.4%,其中:进口为163270万元人民币,出口为60360万元人民币。完成进度全市排第5名。
2、利用外资概况:
合同外资方面:(反馈数)统计,2019年1-11月,全区新批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2个,增资项目8个,合同外资额为5785.5万美元。
实际吸收外资方面:(反馈数)统计,2019年1-11月,实际利用外资完成779.2万美元,完成市预期任务(770万美元)的101.2%,完成进度全市排第3名。
(五)扎实推进商贸流通工作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2019年1-11月,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亿元,同比增长7.7%。
2.限上企业培育情况:市下达我区2019年净增限上商贸企业任务17家(区下达任务21家)。到目前为止,XX区商贸企业已培育9家。
3、做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工作。到目前为止,限制区内市场外生鲜家禽产品经营者申请“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档口升级改造及补贴的经营户共17家,全部已升级改造完成。
4、做好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有关工作,维护正常经济金融秩序。为做好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回头看”有关工作,遏制非法集资和各类不法投融资中介犯罪的高发态势,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一系列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有关行动。结合职责实际,重点对辖区内经上级核准拍卖3家、典当4家等领域开展排查宣传监督管理工作。
5、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助力我区乡村振兴。根据市商务局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电商服务示范站点创建工作的部署,我局结合实际,选取思劳冲坑村电商服务站点进行建设,现已建成,今后逐步推广,以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助力我区乡村振兴,推动云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广东前列作出贡献。
6、加强行业管理。依法依规对辖区内的拍卖、典当、二手车交易、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等特种行业和洗染、美容美发、酒店等行业进行日常巡查和监督管理,开展整治商业特许经营、美容美发服务中欺诈行为。对典当、拍卖、车流通等行业进行风险点危险源排查管控工作,强化安全生产责任。2019年,共出动检查人员148人次,为加强行业管理、整顿市场秩序打下了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一)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有待加快。一是目前我区工业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石材、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有待加快;二是我区石材经营模式单一,基本为“前店后厂”式,产销合一的市场运作;三是石材产业投入产出率偏低。石材企业的数量、投资规模、产值都逐年增加,但石材行业占用土地、劳动力资源较多,创税能力不强,投入产出率还处于较低水平。
(二)规模以上企业退库较多,新增培育规模以上企业同比减少。一是由于市场竞争加大,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部分企业规模缩少或停产倒闭。二是由于近几年因环保整治,石材产业受到环境等行业规范的压力出现停产、搬迁等现象,造成部分规上工业企业退库。
(三)外贸进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一是缺乏新的外贸增长点。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对外界风险的抵御能力薄弱。我区出口企业以加工出口为主,部分企业出口订单量小,持续性不强,对传统出口市场仍较为依赖,后劲不足,导致进出口业务发展不平衡。
三、2020年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发展工业经济
1、重点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强现有规上工业企业管理和跟踪服务。进一步摸排全区企业情况,积极与各镇(街)及统计、供电、税务等部门紧密联系互动,对用电、用地等较大的企业进行实地走访,按照规上申报条件,对相关企业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对符合规上条件的企业进行宣传,引导企业积极申报规上工业企业,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2、继续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云浮市“十三五”绿色清洁生产工作推行方案》有关文件精神,努力完成市下达我区“十三五期间”43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计划任务,改善节能降耗操作环境,提高石材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
3、加大贯彻落实扶持企业发展等政策措施的力度,积极为我区中小微企业发展争取更多专项资金扶持,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二)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的工作。
1、进一步完善广东省政务服务网申办事项数据,对事项各类问题进行逐一修正。
2、做好政府公众网集约化升级后续工作,使网站安全性更高、功能更完善,确保集约化的单位政务公开有窗口、互动交流有渠道、便民服务有载体。
3、继续做好网络及机房安全管理工作,确保系统整体运行状况良好及数据的安全。
(三)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1、加强招商推介。通过参加各类招商推介活动,加大对我区投资环境的宣传推介力度,打造集信息、办事指南、项目推介、对外宣传为一体的网络招商平台,不断开拓招商引资新渠道,营造“人人参与招商、人人维护招商环境”的良好氛围。认真组织筹办或参加云浮国际石材科技展览会、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联席会议、厦门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粤港经济技术贸易交流会等经贸活动,谋划在开展2-3场招商推介会,及时捕捉商机,推介、洽谈项目。
2、加强项目跟踪服务,促进项目尽快落地。通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加强引进项目涉及的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尽力解决企业在各个环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项目引进单位和项目落户地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安排专人做好项目从签约到动工投产“一条龙”跟踪服务,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动工率和投产率。加强招商项目台账的督导检查,按季度核查各地上报的招商项目,及时通报招商动态。
3、坚持特色主导、产业集聚的发展战略,注重“招大引强”。
以云浮石材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为基础,引进高端、高附加值大型石材企业,引入石材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优化升级石材生产技术结构,促进传统石材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动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出台政策进一步推动XX区石材产业优化升级,引导我区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通过扩大产能、智能改造、设备更新、品牌打造、管理创新、合并重组等手段促进现有企业增资扩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和优化石材产业结构,切实提高石材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继续加强与佛山对口帮扶云浮指挥部的沟通。积极与各区对口帮扶指挥部进行沟通交流、经验借鉴;建立指挥部与高明、XX两地职能部门的常态化沟通联系。强化产业共建机制。坚持错位发展、一体发展,无缝对接佛山高明对口帮扶单位,突出产业共建,推动珠三角更多优质产业项目向XX转移。抓好
“一区一龙头”产业招商,引进一批优质投资项目,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5、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继续强力推进园区二期的征地进程,为园区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载体,加大项目跟踪落实力度,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积极新增和盘活园区工业用地,创新方式新建标准厂房,改善园区投资环境,推动园区健康稳步发展。“依托省级产业转移园XX区产业集聚地”和“省循环化工业园试点园区”两个牌子带来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的优势,重点培育发展轻工型高附加值企业集群,努力打造广东省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四)进一步加强外贸进出口工作
1、加大挖潜力度。特别是突出重点企业的服务,在企业服务对接、政策落实、通关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改革等方面下功夫,更进一步挖掘这些企业的潜力,催生新的增长点。
2、继续加强与现有外贸企业的沟通。引导这些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使用自身编码报关,从而促进外贸数据回归。
3、加强跟踪落实。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实施、早落实,根据市的目标任务及各镇(街)的实际,及时根据时间进度跟踪各项指标,采取措施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
4、全力培育新的外经贸增长点。争取近期引进外向型企业落户,对未落实的项目加强跟踪协调,加大服务力度,主动为企业解决用地、建设等方面问题,力争项目早日落地。
(五)进一步加强商贸流通行业的发展
1、加强培植和扶持商贸企业。做好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申报。加强协调配合,实行属地管理负责制;有针对性的继续抓好限额企业的培育工作。
2、加强市场监测,引导企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市场监测范围,不断提高市场监测水平,及时市场监测预警信息,引导企业科学生产、居民理性消费。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商贸企业发展动态,重点强化对限额以上企业的跟踪服务,努力协调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应急商品重点企业联系制度,保障重要商品的市场供应。
关键词 “一村一品”;农业品牌;产业化发展;提升路径;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 F3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274-03
自2007年初陕西省政府出台《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计划》以来,陕西省各市县区把“一村一品”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载体,充分发挥农业区域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工作,并且成绩显著。截至2016年9月,陕西省已成功创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4 973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296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区)29个,其中101个村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总数位居全国第三。同时,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861个,带动农户135万户,从业人员423万人。专业村农民纯收入10 662万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4%。同时,陕西省各市县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了“一村一品”是通过农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实现生态化、产业化、工业化,从而振兴农业经济的过程。其中,品牌是核心要素,需在品牌上寻找突破,做出效果。品牌的前提应是商品,商品要打开销路,并打造品牌。农业品牌建设首先需要创建品牌、宣传品牌、展示品牌。其次,产品生产要有数量规模,有了数量规模才能增加品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品牌的升值空间。最后,提升产品的品质,好的质量是创建品牌的基础,也是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可靠保障,想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就要协调好品质、品牌、产品规模的维度[1-3]。
1 西省农业品牌建设现状
陕西省位于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中部,境内气候差异显著。因此,陕南、陕北和关中在品牌农业方面各有优势和特色。关中农业产业带以奶畜、小麦、蔬菜、猕猴桃为主,代表品牌有陕西羊奶、秦川牛、眉县猕猴桃等;渭北农业产业带以苹果、奶山羊、设施蔬菜为主,代表品牌有白水苹果、韩城花椒等;陕北农业产业带以名优杂粮、白绒山羊、大红枣、马铃薯为主,代表品牌有陕北小杂粮、陕北红枣等;陕南农业产业带以中药材、瘦肉型猪、农蚕、茶叶、食用菌、“双低”油菜为主,代表品牌有汉中仙毫、陕南硒菇、商洛核桃等。
在陕西省农业品牌建设调研活动中,分析整理陕西省“一村一品”发展情况,可以看出,陕西省“一村一品”在依托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品牌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陕西省“一村一品”发展已处于规模增长与质量增长并重的发展转型期,部分优势特色产业已全面向质量增长转型,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
1.1 陕西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品牌类型及地域分布
品牌是“一村一品”发展成熟的根本标志。由图1可知,陕西省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类型主要是针对种植业开展的,其中关中地区从事种植业的示范村达到22个;陕北、陕南地区从事种植业的示范村分别为8个和3个;在3个地区中从事养殖业的示范村占少数,占总体产业类型的7.8%;从事“休闲+种植”的示范户陕南偏多,占总体产业类型的12.7%。而其他从事手工业、纺织业、香料生产等行业的示范村,陕南、关中地区共达到3个。
据统计,目前陕西省拥有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主导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产品140个,其中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58个,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9个,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60个。其中,临潼石榴、紫阳富硒茶、眉县猕猴桃、平利绞股蓝、洛川苹果、洛南核桃、阎良甜瓜等农业特色产品已驰名中外,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及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1.2 陕西省“一村一品”品牌发展特点
陕西省“一村一品”品牌发展有如下4个特点。
1.2.1 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发展。龙头企业带动是陕西省“一村一品”发展中的常见模式,其通过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合同契约、专业合作或股份合作制等)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行一体化经营[4]。同时,带动农户从事农业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组织形式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是陕西省“一村一品”发展中的主要模式。截至2015年9月,陕西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的有1 739个,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有535个。以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化组织中,采取合同、股份合作等模式带动农户的占比达70%以上,龙头企业每年以订单等形式采购农产品原料值超过500亿元,有效推进村企产销合作。汉中市城固县桔园镇郭家山村就是典型的例子,该村以柑橘为主导产业,2011年成立珍珠蜜桔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100户,占从事主导产业农户数的26.3%,珍珠蜜桔专业合作社与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汉中泛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有固定的合作,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
1.2.2 服务组织带动品牌建设。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等带动农户开展互助合作,实行农产品一体化经营,以“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其发展速度快,带动能力强[5]。如榆林市榆阳区芹河乡酸梨海则村于2012年成立榆阳区飞翔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社通过引进温室草莓栽培,注册“榆阳大漠草莓”商标,申请包装箱外观设计专利等相继吸引了60.2%农户从事该产业并入社,目前主导产业面积达到64 hm2以上,收入达到1 100万元,占农业经济总收入的54.7%;农民人均纯收入12 040元,其中从事温室种植业的农户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1.2.3 特色资源发挥品牌竞争优势。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发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优势,形成“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布局。如延安市宜川县丹州镇圪崂村以鸿飞果蔬营销有限公司为依托,公司对内通过与宜川果品种植基地及种植大户签订购销合同,为广大种植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为种植基地农户开辟绿色通道;对外利用洛川苹果的独特、优质特征参加陕西省杨凌农高会、洛川苹果节、西洽会、西部土特产洽谈会,或者通过电视、报纸等相关媒体宣传吸引更多的商家合作,建立稳定供销关系。现已经成功打开了福建、厦门、长沙、广州、深圳等国内苹果销售市场,加强了华南、华东、西南等国内大型果品批发市场、超市的合作关系,旨在实现“建一个中心,带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效果。2014年该村主导产业规模已达306.67 hm2,总收入4 800万元,全村农民人均收入3.5万元,农民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6-7]。
1.2.4 休闲农业成为品牌发展载体。陕西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开发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以休闲农业为载体,开发农耕文化,进行环境建设,开发休闲、观光、传统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为人们了解农业、农俗,特别是为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找到了新的有效途径,同时更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09年以来,陕西省把休闲农业作为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的重要内容进行扶持。截至2013年9月,陕西省休闲农业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以上,秦岭北麓从业经营收入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关中地区50%的从业经营户年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8-10]。
以宝鸡市凤翔泥塑、咸阳市武功手织布为代表的“一村一品”手工艺品已经成为知名品牌。凤翔县城关镇的休闲农业集观光旅游、手工艺制作、民俗饮食文化于一体,使游客在观光旅游中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泥塑、剪纸、皮影等制作,同时品尝特色民俗美味豆腐宴、萝卜宴等,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休闲方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六营泥塑因此而闻名中外,并得到传承和发展。“关中印象”咸阳市袁家村、“西府周礼”宝鸡市北郭村等已经在陕西省乃至全国形成一定口碑的休闲农业品牌,使特色农耕文化与民俗礼仪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1.3 陕西省“一村一品”品牌认可度
陕西省在发展“一村一品”过程中非常重视品牌知识的普及、品牌的培育以及品牌的申报,形成了初步的品牌效应[8]。截至2016年11月,全省有效注册商标总量19.4万件,其中农产品商标占到11.5%。全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达到1 738个、绿色有机食品30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0个。
在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隶属于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2016年评估的数据中,2015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上榜品牌共378个,其中陕西省14个,位居第九;而2016年全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评估中上榜的113个品牌中,陕西有15个,位居第二,仅次于山东。其中,品牌价值在30亿以上的有5个,分别是洛川苹果、白水苹果、周至猕猴桃、大荔冬枣和眉县猕猴桃。洛川苹果品牌评估价值达65.9亿元,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之一。周至猕猴桃品牌价值以36.63亿元位列中国猕猴桃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一位。这表明陕西的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在农产品品牌中发展势头最为强劲[11-13]。
尽管陕西的品牌建设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全省仍然有很多“一村一品”品牌亟待做大做强,在农业品牌化建设与发展上仍有很大的扩展空间。
2 陕西省农业品牌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村一品”目前已实施9年,虽然在实施县市受到了很大的效果,但全省的发展规模仍然较小,主要大品牌缺乏,文化内涵不足,质量参差不齐,市场认可度不高,对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能力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陕西省横跨半干旱、半湿润、亚热带湿润等3个气候带,在农业上的资源丰富多样,特色产品在全国市场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叫得响又叫得久”的农业品牌仍很少。在“品牌化战略”这一日益被业界所推崇和采纳的理念背后,核心依然是产品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对于矢志打造农业领域领头羊的企业而言。
2.1 大品牌缺乏
近年恚各地依托合作社大力发展产业品牌,但由于对产品内涵理解不够及对特色优势宣传不到位,农产品品牌存在多、乱、杂的现象。大多数产品和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质量保证能力不强、品牌应有的效应发挥不够。就甘泉县六里峁村的主导产业反季节栽培佛手瓜和西香瓜来说,村里确实有自己的品牌和商标“南泥湾”,注重品牌意识,生产过程中也按规范生产,统一销售价格,统一包装,有益于避免无序竞争,维护了消费者和瓜农的利益。但是村里销售香瓜的主要渠道并非集体销售,而是个人在路边摆摊小份额的销售,调研中,村民反映这种小份额销售形式就能将自己种的瓜售空。以小见大可知,由于品牌规模较小,企业、农户等对“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其他地方也出现生产分散、产业链短、农产品增值水平不高、缺乏知名品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故从“一村一品”专业村目前的状况看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
2.2 文化内涵不足
2.2.1 民俗文化开发欠妥。虽然有些“一村一品”示范村在开展农业品牌建设中刻意地发展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休闲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但成效不明显。如铜川市新区咸丰路街道申河村注册了“香谷牌”莲藕,在本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分3期正在建造以历史人文内涵、乡村建筑风格与现代社会人文为背景的休闲文化村,方案虽已通过,但目前资金投入不足,文化村的修建与主导产业联系也不紧密,至今农民收入没有显著增加,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受挫。
2.2.2 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调研中,示范村95%是农业人口,大专文化程度占9%,高中文化程度占37%,初中文化程度占39%,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15%。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对农业新技术缺乏认识,严重地制约着“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发展。
2.3 质量参差不齐
“一村一品”示范村调研中,有很多村的特色产业相似,如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扶风县绛帐镇凤鸣村、眉县金渠镇河底村、大寨镇蒋家寨村4个村落都以种植猕猴桃为主导产业。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得知,4个村落都注册了商标,分别是“周一村”“民香”“芳名”“昕果”,其中只有周至县周一村的猕猴桃进行了有机认证,其余3家没有任何三品一标认证;得到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认证的也只有周至县周一村猕猴桃,其余3家中眉县金渠镇河底村、大寨镇蒋家寨村猕猴桃获得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认证,而扶风县绛帐镇凤鸣村猕猴桃仅获地方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认证。从这些评定中可以看出,4家猕猴桃在产业规模大小、种植科技含量、产品机械化加工程度和品牌竞争上都有显著差距,这些都造成产品竞争优势不明显,难以开展品牌化建设。通过与村民座谈发现,在发展“一村一品”中,专业户对农业科技追求已成为共识,但生产中关键技术攻关跟不上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竞争力不足。
2.4 市场认可度不够
2.4.1 营销网点和队伍建设滞后问题。以汉中市南郑县牟家坝镇云峰寺村为例,该村申请注册了自有品牌“汉尚云峰”商标,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品牌影响力较小。为扩大销售网络,需建立一支专业的营销队伍或者宣传队伍,这不仅是增收的现实需要,更是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长远考虑。
2.4.2 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弱。当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信息、规划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支撑等方面的服务严重不足,无法适应企业与农民的需要,从而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农业分工与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2.4.3 产业门路多,但聚集度不高。龙头企业参与“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程度不高,与农户关系松散;农民自身组织化程度也不高,从事专业化生产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没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一体化经营。产品的经营、销售大部分仍处于自产自销阶段,限制了区域规模的形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3 陕西省农业品牌提升的基本路径
3.1 做大做强主导产品和产业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一村一品”的主导产品,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增强“一村一品”的竞争力。在“一村一品”多年的建设成果之中,筛选出具有品牌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将资源优化整合,分批次、分重点推进提升。打造“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给予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更多提升的空间。
3.2 注重品牌的文化建设
对于品牌的建设来说,文化能够赋予品牌长久甚至永久生命力。陕西省具有深远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的传承绵延数千年,如果在品牌中赋予了相应的文化内涵,那么品牌也将在历史中传承。农业的特色发展与经营离不开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创意。陕北黄土风情、陕南秦巴风光和关中民俗农耕是目前“一村一品”发展的特色品牌。在此基础上不断加深文化注入,扩大休闲农业经营规模,以文化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使农业生产和文化创意融合发展。同时,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鲜明的主题公园,如薰衣草庄园、葡萄庄园、猕猴桃庄园等,使消费者在文化和休闲的体验中加深对品牌的印象。同时,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这一农业品牌建设主体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3.3 提高品牌质量
稳固品牌形象,提升品牌质量。以品质和品位提升为重点,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注重农产品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确立标准化指标体系,扩大标准化实施范围、创建标准化示范区,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确保“一村一品”的质量安全。
3.4 开拓市场竞争力
3.4.1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头,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发展市场潜力大、精深加工能力强、储运销售势头好的企业,使其在原有基础上集中经济、资源和技术力量。
3.4.2 完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功能应该进一步拓展。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功能。监测预警系统的完善可以有效避免农户滞销等情况的发生,从而提升消费者和种植户对品牌发展的信心。市场监管则能够维护品牌的信誉度和美誉度,防止出现品牌乱象。科技信息服务应该实现共享、高效、灵敏的信息枢纽,联接国内外市场和农业生产基地、农村和农户。
4 参考文献
[1] 晓华.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J].农村经营管理,2015(11):6-9.
[2] 白杰.以“一村一品”培育壮大优势产业[J].农村工作通讯,2007(9):44.
[3] 张旭锋.陕西的一村一品与专业农协[J].农村经营管理,2006(10):21-22.
[4] 李惠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类型、形式及经验[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3(3):9-10.
[5] 辛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思考[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6] 张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思考:以江苏省海门山羊产业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1-2.
[7] 王强,孙晓明,吴远彬.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发展乡村现代旅游[C]// 第五届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休闲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2007.
[8] 郭晓力.浅谈发展一村一品与品牌农业的关系[J].农民致富之友,2014(18):36.
[9] 王燕青,王广斌.国外“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做法及经验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9):906-909.
[10] 董桂芳.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缺失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11] 初丛波.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2(2):24-24.
今天上午刚刚召开了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对新的一年全市农村工作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今天下午,我们召开全市供销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2012年工作,贯彻落实全省供销社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2013年工作。刚才市人社局党委委员、市公务员管理办公室主任宣读了表彰全市供销社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每个县市区供销社都做了交流发言。下面,我代表市社党委讲两点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市供销社系统完成商品购进总值139.69亿元,销售总值141.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45%、33.57%,实现利税1.34亿元,同比增长31.01%。其中:日用消费品销售额达到60.50亿元,同比增长50.70%;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达到38.33亿元,同比增长46.85%;农副产品购进额达到56.88亿元,同比增长43.10%。全市供销社系统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荣获了2012年度全省供销社系统综合业绩考核一等奖。
(一)农村现代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是农村日用品经营服务体系快速发展。2012年,新建日用品直营超市24处,村级连锁网点100处,扩建配送中心2处。安丘、临朐、高密日用品流通网络建设水平和覆盖面位居全省前列,寒亭、昌邑、诸城、潍城稳步推进,昌乐实现成功起步。全市供销社系统日用品直营超市达到345处,村级连锁加盟店1340处,日用品配送中心达到14个。
2.农资经营服务体系不断创新。通过与农业生产、农民合作社的结合,农资销售大幅度增长,全系统销售各类化肥116.8万吨,农药1.3万吨,农膜9000吨。全市已有农资经营网点7000多处,庄稼医院60个,农机服务队20个,开展测土配方施肥30多万亩,提供技术培训10万人次。
3.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取得突破。一是成功探索了大田作物经营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寒亭区社创新实践了土豆、玉米“全托”、“半托”模式,安丘市社进行了花生土地托管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8个县级社开展了大田作物经营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加强了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新增农产品冷藏能力近万吨,主导和参与建设农贸市场6处,设立农产品展销中心4处、专卖店17处。三是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立足于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新建示范基地3680亩,带动农民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39400亩。农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高密食用菌产业园被中国食用菌协会确定为研发基地,中国(高密)食用菌创新发展交流大会成功召开。
4.合作经济经营服务体系快速推进。全系统已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719处,入社农户18万多户,帮助农民增加收入3亿元。组建了投资担保公司5处,资金互助组织56处,诸城市相州泰丰农民资金互助社是全国首批获得证监会批准成立的试点单位。注册成立的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达11处。
5.农村社区经营服务体系稳步推进。重点抓了20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搭建平台,拓展领域,延伸服务,在组织和服务农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目前,全市供销社主办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达到62个,参与建设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325个。
6.再生资源经营服务体系重新启动。2012年是全市供销社启动再生资源经营服务体系建设第一年,取得了初步成效。安丘市新建了占地4万平方米的废旧金属、纸质分拣中心。高密市社已列入全国第二批再生资源体系建设试点。
(二)新时期供销社组织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一是全面提升了列入省级重点启动的5处基层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为全市基层社建设探索了经验、做出了表率。二是市社确定的首批重点启动的22处基层社改革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三是制定了加快基层社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提出了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基层社全面恢复振兴的任务目标。
2.社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是社有企业基本覆盖了供销社的主导业务。现已组建日用品公司10处、农资公司13处、农产品公司8处、投资担保公司5处、再生资源公司6处。二是社有企业实力增强。根据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社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三是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去年,响应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参与了“中国食品谷”建设,市政府已经与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就中国农批(国际)农产品物流港项目签订了合作建设协议。中棉集团物流园一期仓储及配套设施建设已完工,投资近3亿元,整个项目将于今年5月份完工。机采棉试验示范和加工销售工作已经启动,并得到了省供销社的支持。
3.联合社机关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创建学习型机关,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得到了较大幅度提升,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供销社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干部职工队伍进一步壮大,提拔了一批县、科级干部,吸收了3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市、县两级供销社在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总体战略部署和上级供销社工作要求方面尽职尽责,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三)供销社外部环境和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1.供销社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许立全书记和王献玲副书记分别对供销社大田托管服务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刘曙光市长在去年第11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对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提出了专业化、网络化、集团化、品牌化的目标任务。孙起生副市长对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任务目标、工作措施等各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2.加大了国务院40号文件和31号文件的贯彻力度。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通知》,市级改革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到600万元。各县市区政府也先后出台了支持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文件并设立了供销社改革发展专项资金。3.优化了外部环境,提高了社会影响力。去年以开展“2012·国际合作社年在”庆祝活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5周年为契机,扩大舆论宣传,建设供销社文化,大众日报、电视台、日报、晚报、通讯都刊发了供销社的经验做法,《日报》做了两期专版报道,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了全市各级供销社的新面貌、新形象,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全市供销社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工作的推进速度也有差距,有待于进一步平衡推进。二是与先进地区相比有许多不足,提升的空间和潜力巨大。
二、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一七四一”工作部署,深入落实生产合作、流通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和基层组织、社有企业、联社机关“三位一体”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服务三农、振兴供销”这一中心任务,全力推进农村现代经营服务体系和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农业“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建设,实施“十百千工程”(培育10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范发展100个基层社,领办1000个农民合作社),不断提高全市供销社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使供销社事业有一个大的提升和发展。
(一)落实任务,全力推进农村现代经营服务体系建设
一要加快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深入推进日用品网络向镇(街)、社区、较大村庄的拓展延伸,提升对农村市场的覆盖面和渗透力,特别要加快向空白区域的扩张和扩大村级配送。继续创新农资经营服务方式,进一步整合农资企业、基层社、终端网点,扩大联合采购和直供直施,努力开拓规模用户,有序建设庄稼医院,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每个县市区社都要做出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农资经营服务创新典型。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在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回收站点、组织分拣加工等方面要快速推进,重点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积极推进社区和村镇回收站点建设,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积极建设烟花爆竹连锁经营网络,引入现代物流、连锁经营、总经销、总、专卖店、专营店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经营业态,确立供销社主渠道地位。
二要大力推进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实施农业“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战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基地、培育农产品品牌,集中力量提升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建设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中心,带动农产品的流通和发展。加快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超、农批、农校对接和在市、县中心城区建设生鲜超市、社区菜店等市场终端。全面开展大田作物托管服务体系建设,要尽快在全市形成规模,以开展粮棉油瓜果菜等大田作物托管服务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相配套的生产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组建实体性的服务联合社。创新服务模式,规范经营方式,选准介入点,着力解决农民办不了的事情,如开展粮食烘干、建设冷库,购置大型器械等服务项目,延伸拉长服务链条。从优良品种推广、病虫草害防治、开拓销售市场等关键环节入手,逐步形成从头至尾的产业化发展新模式,前端发展种苗繁育,后端发展加工销售流通。
三要积极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办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建立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培育一批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打造农民合作社品牌,加快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大田作物专业合作社,实现对农业生产领域全覆盖,不断提高农民入社率,扩大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试点,提升供销社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水平和形象。
四要提高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参与“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全市9处省级示范镇,要全面跟进,纳入总体规划,完善商业网点配置,以经营服务网点为载体,建设经营性和公益性结合的服务项目,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积极参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适应农村社区化发展趋势,科学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立足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升现代流通水平、拓宽经营服务领域,建设生产生活类服务项目,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五要探索建立融资经营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资金互助,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大基层社建立融资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组建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争取参与组建村镇银行、农信社商业化转制,提升农村金融支付系统建设水平,建立安全、高效、稳健的融资运营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加强与涉农银行合作,提高融资能力和防范化解风险。
(二)不断完善新时期供销社组织体系
一要进一步加快基层社改革发展。牢固树立“两个重中之重”的思想,按照组织体系向村级延伸、经营服务体系向田间地头延伸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基层社启动发展。创新基层社体制和机制,通过领办农民合作社、融入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农村社会管理提供载体、参与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改革,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支持,使基层社承担起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终端建设的各项任务。努力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依托基层社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终端网点、组织经营服务、把握关键环节、促进联合合作,面向“三农”发展流通、加工、储藏等项目和开拓专业合作、融资服务、土地托管等领域,使基层供销社逐步成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综合平台,逐步成为区域内农民合作社的联合组织,最终实现“村社共建、社农共兴”。
二要培育壮大社有企业。深化社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企业联合与合作,培育发展一批社有龙头企业、为农服务的骨干龙头企业,要保持供销社控股地位,努力培育行业龙头和企业集团。市本级要扩大投资,建设项目,促进发展。积极推进中国农批(国际)农产品物流港项目建设,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努力培育棉花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提升辐射和带动能力。社有企业要利用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开拓农村市场,以日用品、农资联采和农产品联销为突破口,不断向生产领域延伸,大力开拓销售市场,形成并不断完善以农产品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不断提高供销社的控制力。
三要加强市、县级联合社建设。各级联合社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铺下身子真抓实干。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监督、服务和教育培训职能,整合社会资源,实行开放办社,切实增强发展活力和为农服务能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配齐配强理事会、监事会工作机构及其成员,着力解决我市县级供销社监事会机构不健全的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勇于奉献、吃苦耐劳、创新发展、不断进取的人才队伍,招考、招聘优秀人才进入到供销社队伍中来。
(三)强化工作推进措施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较为重要的一年,大家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更新观念、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奋力拼搏,确保供销社改革发展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要转变作风,狠抓落实。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各级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人员管理,领导班子要做出表率,开短会、转文风,杜绝一切走访、送礼、宴请活动。要铺下身子,抓好落实,提高工作效率,务求工作实效,营造风正气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思想不解放,有优势也发掘不出来,观念不更新,有机会也会丧失。要实现我市供销社改革发展事业新跨越,必须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下功夫,要准确定位,寻找突破口和切入点。还要抢抓机遇,当前我们面临着发展现代农业、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机遇,如果抓不住,我们就会很被动,我们的工作就无法开展。
三要规划引导、引进项目。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规划指导,努力整合资源,积极争取政府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吸收社会资源参与,共同推动供销社项目建设,要积极与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力争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项目,以项目拓展经营领域、壮大经济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坚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动摇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继续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上已经由探索起步阶段进展到持续发展阶段,呈现竞相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最近,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参观了利州大石、朝天羊木、苍溪三井、元坝平乐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会领导、代表对园区建设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赢得了普遍赞誉。经过三年来的探索,我市初步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树立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的典型。毫不夸张地说,我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实践,已经在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了适应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土地零散、环境不一、地貌多样、资源分散一直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我市客观分析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约束和资源约束,顺应自然,整合资源,确立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路子,探索了“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这一路子和模式,既适合山区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资源集中度低的特点,又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合理构建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赢利三者统一。这一路子是多年来我市农业工作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市农业发展思路、理念的大转变,是农业增长方式的大转变,是抓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大转变。
(二)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面貌的逐步改善。农业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改善。通过几年的发展,各类农业园区通过对田、林、路、渠、库等的综合治理,把一大批农田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土肥沃、生态环境优良”的标准化农田,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由于在推进园区建设中,把产业发展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村建设、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大改观。按照“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的建设理念,各地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区。部分县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aaa级景区打造,园区建设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现代化的园区必须有多元化的投入相配套。全市各地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一是千方百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土地整理、农综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新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国家项目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园区,激励了企业投入,带动了农户投入,形成了以国家项目资金为导向,企业、业主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了过去因投入分散造成的有投入,投入不大,有效果,效果不好的状况。核心示范区按照亩平投入不低于1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投入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启动建设的3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3.2亿元,整合社会资金15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8亿元。
(四)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园区的成败关键在于先进科技的武装程度,在于高科技农业产业的发育水平。各地把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起来,寻求科技对生产和产业的支撑,园区联合大专院校开展科技研发、推广。目前全市大多数农业园区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试验、引进、示范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配套、组装、集成了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川农大、省自然科学研究院、中茶所等分别在猕猴桃、茶叶、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园区建立了专家大院、科研所。已建的31个园区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先进农业科技在园区的推广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科教结合,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从而使园区逐步成为现代科技的孵化器、建设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培育现代农民的主阵地。
(五)初步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园区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按照市场的要求,运用管理工业的先进理念,实现企业化运作。各地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支持、企业运作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构筑市场化运行机制。全市园区基本形成了“集中流转,多元经营,股份合作,风险保障”的生产经营机制,形成了“大园区+小业主,大基地+小庭园”的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各地不断创新“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苍溪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联办园区机制。利州区建立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站),建立土地流转基金,有效保障农户和经营业主双方利益。各县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政府和企业(业主)共同出资建立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降低农民发展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和龙头企业已筹集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3100余万元。
(六)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样板工程。农业示范园区是一扇窗口,把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经营观念、管理方式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展示在人们面前,提供了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现实样板,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苍溪三井、白桥,利州大石,元坝平乐、紫云,朝天羊木、平溪,剑阁木马、剑门关,旺苍木门、南阳,青川板桥、三锅等园区分别带动了猕猴桃、茶叶、烟叶、食用菌、蔬菜等优势特色产
业的发展壮大。在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上,我点评苍溪县三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指出,该园区可以用“一大、二高、三好”六个字概括。一是大气魄、大面积、大规模;二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三是示范效果好、推动力好,领导称好,群众叫好。三井园区有三点值得其它园区学习,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的建设,把产业、新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和城乡环境打造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二是强力整合,大力投入,利用园区建设平台,整合所有资源和项目,以整合的理念,解决了农村、农业发展的投入问题;三是不断创新机制,特别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探索循环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每个县区都有这样的好典型,元坝昭化、平乐园区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旅游业,大力推动农产品入超市;利州大石园区充分利用城市近郊区的优势,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城市蔬菜供应基地、科技示范普及基地和市民休闲观光景区,形成了“服务城市,致富农户”的园区建设新模式。在全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14万亩,茶叶产业基地26万亩,核桃产业基地50万亩,烟叶产业基地 9万亩,青川黑木耳产业基地3000万棒(袋),油橄榄产业基地1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益增加。总之,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推进,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亮点,促进了全市农村大发展、农业大提升和农民大增收。能够形成这样好的局面,得益于:一是加强领导,强力持续推进;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三是整合资源,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四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五是强化督查督办,逗硬考核。
在总结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一是既要看到园区在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也要看到有的园区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特别是个别县区谋划迟、启动晚、推进慢、上半年等、下半年赶等问题;二是既要看到企业化经营对园区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园区运作机制需进一步探索,责权利关系、投资主体和收益分配等有待进一步明晰,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三是既要看到园区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的效果,也要看到个别园区目标定位不明确,优势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效益还不高等现实。全市园区建设不是一年、二年,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不断提升、巩固完善,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此,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发展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的互促互动。
二、加快进度,提升质量,全面完成今年园区建设目标任务
从总体规划来看,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20__-20__年为探索起步阶段,20__-20__年为持续发展阶段, 2013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今年到20__年,是我市园区建设持续发展时期,是完成50个万亩园区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提出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六强化、六提升”的工作思路(即强化规划引导,提升园区生命力;强化产业基础,提升园区竞争力;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园区承载力;强化农民主体,提升园区带动力,强化统筹结合,提升园区集聚力),得到市政府马华市长高度认可,要求按照这样的工作思路不折不扣的落实,希望各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参考执行。关于园区建设,今天我主要强调五个方面。
一是在项目实施上要加快进度。今年,市上提出了新建园区扩规模,已建园区增效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的工作目标。目前,离年终仅2个月时间,各地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抢时间,抢进度,又好又快推进园区建设,力争今年新建的10个园区早见成效,已建园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全面完成园区建设目标任务。已实施的项目,要加快工程进度,严格工程质量,保证资金投入;个别未启动的项目,要加快启动。要继续坚持项目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要继续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坚持县区已经形成的周例会、周通报好的做法。
二是在特色产业上要做大做强。特色是构筑差异性竞争的必备条件,是广元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广元七绝”是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广元农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遴选的一批具有广元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受到农业专家的高度赞誉和市场的热烈反应,各地一定要在明确园区定位的前提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建设模式,特别注重与“广元七绝”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区域化的特色优势。
三是在设施装备上要提升水平。先进设施装备是园区先进性特征之一。要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结合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等多种措施,加大园区耕地地力培育。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施的应用,提高生产设施化、精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拓宽补贴范围,加大主导产业先进适用机械的应用,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四是在科技运用上要加大力度。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开展试验示范,总结筛选出适合当地的设施农业技术、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与控制技术、新型种植模式等,着力提高科技应用水平。要以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开发利用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决策咨询,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整体实力。深入推进农科教合作,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加强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创业农民培训,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五是在机制创新上要力争突破。突出加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农户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的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完善园区投融资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科技创新推广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增添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活力。
三、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做好20__年园区建设规划
20__年以来,全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组织大学、院所编制完成了《广元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已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全市园区建设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践证明,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解决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低水平和随意性,是我市用工业化理念、现代农业理念抓农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我市自然农业向工程农业转变的标志,对推进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要早谋划,早确定。尽快确定20__年新建园区。市园区办要加大园区选址、产业的指导力度,各县区要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论证,慎重
决策,根据“三沿三有”的原则(“三沿”,即:沿江、沿路、沿城,“三有”,即:有基础,有产业,有项目),确定出20__年新建园区。二是务必继续坚持“市上统筹,县区主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依托院校,专业规划,统一评审,批准实施”的规划编制评审制度,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编制进程,不断提升规划质量和水平。目前,还有少数县区没有确定20__年的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单位,这些县区要于近期及早确定,力争今年11月底完成县区20__年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初评工作,12月进行全市统一评审,20__年1月全面启动新建园区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规划的组织管理,加强规划培训和交流,健全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机制,完善规划编制评审标准、程序,确保20__、20__年园区建设规划顺利进行。四是要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明确思路目标。园区规划要与“十二五”发展规划,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相衔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同时,要提出“十二五”园区建设规划,促进园区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严格标准,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园区建设年度考核工作
一、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坚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动摇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继续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上已经由探索起步阶段进展到持续发展阶段,呈现竞相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最近,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参观了、、、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会领导、代表对园区建设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干部群众的泛认可,赢得了普遍赞誉。经过三年来的探索,我市初步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树立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的典型。毫不夸张地说,我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实践,已经在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了适应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土地零散、环境不一、地貌多样、资源分散一直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我市客观分析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约束和资源约束,顺应自然,整合资源,确立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路子,探索了“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这一路子和模式,既适合山区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资源集中度低的特点,又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合理构建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赢利三者统一。这一路子是多年来我市农业工作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市农业发展思路、理念的大转变,是农业增长方式的大转变,是抓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大转变。
(二)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面貌的逐步改善。农业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改善。通过几年的发展,各类农业园区通过对田、林、路、渠、库等的综合治理,把一大批农田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土肥沃、生态环境优良”的标准化农田,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由于在推进园区建设中,把产业发展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村建设、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大改观。按照“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的建设理念,各地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区。部分县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AAA级景区打造,园区建设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现代化的园区必须有多元化的投入相配套。全市各地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一是千方百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土地整理、农综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新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国家项目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园区,激励了企业投入,带动了农户投入,形成了以国家项目资金为导向,企业、业主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了过去因投入分散造成的有投入,投入不大,有效果,效果不好的状况。核心示范区按照亩平投入不低于1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投入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启动建设的3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3.2亿元,整合社会资金15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8亿元。
(四)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园区的成败关键在于先进科技的武装程度,在于高科技农业产业的发育水平。各地把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应用结合起来,寻求科技对生产和产业的支撑,园区联合大专院校开展科技研发、推。目前全市大多数农业园区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研发推体系,试验、引进、示范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配套、组装、集成了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川农大、省自然科学研究院、中茶所等分别在猕猴桃、茶叶、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园区建立了专家大院、科研所。已建的31个园区引进、示范、推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先进农业科技在园区的推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科教结合,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从而使园区逐步成为现代科技的孵化器、建设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培育现代农民的主阵地。
(五)初步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园区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按照市场的要求,运用管理工业的先进理念,实现企业化运作。各地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支持、企业运作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构筑市场化运行机制。全市园区基本形成了“集中流转,多元经营,股份合作,风险保障”的生产经营机制,形成了“大园区+小业主,大基地+小庭园”的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各地不断创新“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联办园区机制。区建立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站),建立土地流转基金,有效保障农户和经营业主双方利益。各县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政府和企业(业主)共同出资建立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降低农民发展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和龙头企业已筹集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3100余万元。
(六)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样板工程。农业示范园区是一扇窗口,把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经营观念、管理方式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展示在人们面前,提供了可看、可学、可推的现实样板,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等园区分别带动了猕猴桃、茶叶、烟叶、食用菌、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上,我点评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指出,该园区可以用“一大、二高、三好”六个字概括。一是大气魄、大面积、大规模;二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三是示范效果好、推动力好,领导称好,群众叫好。园区有三点值得其它园区学习,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的建设,把产业、新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和城乡环境打造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二是强力整合,大力投入,利用园区建设平台,整合所有资源和项目,以整合的理念,解决了农村、农业发展的投入问题;三是不断创新机制,特别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探索循环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每个县区都有这样的好典型,昭化、园区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旅游业,大力推动农产品入超市;园区充分利用城市近郊区的优势,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城市蔬菜供应基地、科技示范普及基地和市民休闲观光景区,形成了“服务城市,致富农户”的园区建设新模式。在全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14万亩,茶叶产业基地26万亩,核桃产业基地50万亩,烟叶产业基地9万亩,青川黑木耳产业基地3000万棒(袋),油橄榄产业基地1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益增加。
总之,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推进,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亮点,促进了全市农村大发展、农业大提升和农民大增收。能够形成这样好的局面,得益于:一是加强领导,强力持续推进;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三是整合资源,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四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五是强化督查督办,逗硬考核。
在总结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一是既要看到园区在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也要看到有的园区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特别是个别县区谋划迟、启动晚、推进慢、上半年等、下半年赶等问题;二是既要看到企业化经营对园区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园区运作机制需进一步探索,责权利关系、投资主体和收益分配等有待进一步明晰,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三是既要看到园区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的效果,也要看到个别园区目标定位不明确,优势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效益还不高等现实。全市园区建设不是一年、二年,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不断提升、巩固完善,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此,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发展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的互促互动。
二、加快进度,提升质量,全面完成今年园区建设目标任务
从总体规划来看,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年为探索起步阶段,2010-2012年为持续发展阶段,2013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今年到2012年,是我市园区建设持续发展时期,是完成50个万亩园区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提出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六强化、六提升”的工作思路(即强化规划引导,提升园区生命力;强化产业基础,提升园区竞争力;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园区承载力;强化农民主体,提升园区带动力,强化统筹结合,提升园区集聚力),得到市政府马华市长高度认可,要求按照这样的工作思路不折不扣的落实,希望各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参考执行。关于园区建设,今天我主要强调五个方面。
一是在项目实施上要加快进度。今年,市上提出了新建园区扩规模,已建园区增效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的工作目标。目前,离年终仅2个月时间,各地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抢时间,抢进度,又好又快推进园区建设,力争今年新建的10个园区早见成效,已建园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全面完成园区建设目标任务。已实施的项目,要加快工程进度,严格工程质量,保证资金投入;个别未启动的项目,要加快启动。要继续坚持项目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要继续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坚持县区已经形成的周例会、周通报好的做法。
二是在特色产业上要做大做强。特色是构筑差异性竞争的必备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七绝”是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农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遴选的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受到农业专家的高度赞誉和市场的热烈反应,各地一定要在明确园区定位的前提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建设模式,特别注重与“七绝”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区域化的特色优势。
三是在设施装备上要提升水平。先进设施装备是园区先进性特征之一。要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结合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等多种措施,加大园区耕地地力培育。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施的应用,提高生产设施化、精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拓宽补贴范围,加大主导产业先进适用机械的应用,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四是在科技运用上要加大力度。要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开展试验示范,总结筛选出适合当地的设施农业技术、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与控制技术、新型种植模式等,着力提高科技应用水平。要以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开发利用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决策咨询,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整体实力。深入推进农科教合作,大力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加强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创业农民培训,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五是在机制创新上要力争突破。突出加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农户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的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完善园区投融资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科技创新推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增添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活力。
三、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做好年园区建设规划
年以来,全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组织大学、院所编制完成了《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已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全市园区建设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践证明,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解决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低水平和随意性,是我市用工业化理念、现代农业理念抓农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我市自然农业向工程农业转变的标志,对推进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要早谋划,早确定。尽快确定年新建园区。市园区办要加大园区选址、产业的指导力度,各县区要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论证,慎重决策,根据“三沿三有”的原则(“三沿”,即:沿江、沿路、沿城,“三有”,即:有基础,有产业,有项目),确定出年新建园区。二是务必继续坚持“市上统筹,县区主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依托院校,专业规划,统一评审,批准实施”的规划编制评审制度,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编制进程,不断提升规划质量和水平。目前,还有少数县区没有确定年的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单位,这些县区要于近期及早确定,力争今年11月底完成县区年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初评工作,月进行全市统一评审,年1月全面启动新建园区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规划的组织管理,加强规划培训和交流,健全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机制,完善规划编制评审标准、程序,确保、2012年园区建设规划顺利进行。四是要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明确思路目标。园区规划要与“十二五”发展规划,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相衔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同时,要提出“十二五”园区建设规划,促进园区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严格标准,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园区建设年度考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