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范文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第1篇

一、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省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省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省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三、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8%—22%,增产15%—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2%—4%,节水23%—30%,增产35%—40%。

四、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特征来选择不同的农业种植结构。

五、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第2篇

关键词:林农间作;可持续发展;更新造林;限额采伐;林业

中图分类号:S79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58-1

近几年来,随着植树造林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和发展,我林场的植树造林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从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我们林场每年的更新造林都给我们企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再加上近几年来林场的采伐限额力度不断加大,可供采伐的森林资源十分短缺,这就导致了当前大多数林业企业处境困难。然而通过近几年来的林场在植树造林中搞林农间作的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当地利用更新后的林业用地进行林农间作,对于减少造林开支,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同时能够安排大量的企业剩余劳动力,这对于缓解林场资金紧张的情况,发展林场经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里仅以我们林场前年在新植落叶松林地内种植大豆情况为例。

1 林场实行林农间作的经济效益分析

我们林场前年利用采伐迹地进行更新造林并在林地内间作大豆40公顷,秋后产大豆近10000kg,获得利润70000元。因为是第一年间种,各种费用支出比较大,如果是次年再间作的话,则所需的费用还会再减少15000元,这样算来,两年的利润加在一起一年至少会获得不低于80000元收入水平,平均每公顷收入2000元人民币。可见,实行林农间作对于林场来说其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2 林场实行林农间作能更好地培育森林后备资源

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林场之所以会有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不高的情况发生,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地对造林后进行跟踪抚育或抚育的年限不足。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前只是对幼林进行抚育三年,这样一来的结果是常常有一些杂木、灌木、杂草的高度超过了幼树的高度,造成所造的林木被欺压,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危害,都会严重地影响到幼树的生长。在通过林农间作的实践经验之后,不但增加了林业的收入,还会使林地通过种农田时的整地,一些树根,灌丛根,杂草根被彻底地清除掉,这些除了能根除掉影响幼树生长的不利因素外,还可以农养林,把庄稼种好了,幼林也就抚育好了,还有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如此一来,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即使是两年以后不再进行林农间作,幼林仍可以正常地生长。更何况实行林农间作是有原则的,那就是种地一定要选择那些豆科之类的矮秆能提高土壤肥力的农作物,为培育幼林创造有利的条件。

3 林场实行实行林农间作可以减少造林经费,为林场增加经济效益

在林场搞林农间作从根本上说是在开发利用林地资源,同时也是向林地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通过林农间作,可以实现农业经济的收入提高,也可以更好地创造林业的生态效益。比如说在造林未成林地间作大豆,每公顷可以创造利润2500元人民币,远比国家下拨的每公顷造林费用多,全林场前年有近850hm2更新造林地,这样一来,其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由此可见,在造林未成林地实行林农间作是实现以农养林,以短养长的一种简单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幼林抚育所需的经费,更值得一提的是能够很好地促进幼林管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因此,建议在全县造林未成林地大力开展林农间作活动,并且选派专人进行负责,确保这项活动落到实处,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有利于林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做法能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4 林场实行林农间作可以控制木材采伐量,真正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目前我们林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整个林业面临着资源危机的状态。因此,国家从缓解森林资源危机的角度出发,就一定会限制林木采伐限额。在这种情况下,林场要想维持现有的生存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各寻门路,从这点上来说,大林场造林未成林地搞林农间作无疑是一条很好的方法和途径。如果一个林场以500hm2的造林未成林地来计算的话,在更新造林地上搞林农间作,则可以获利125万元,如果木材按照每立方米350元计算的话,则可以少采伐林木3570多m3。如果说按照林木的净利润来计算的话,每立方米可按100元计算,相当于12500立方米木材销售和净利润,因此来说,在造林未成林地进行林农间作可以达到以短养长,以农养林的目的,既能解决林场职工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还能增加经济收入,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林业的长足发展,促进了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自然地也就实现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5 林场实行林农间作可以安置林场部分剩余劳动力

第3篇

去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暴发后,茧丝绸产业受到严重冲击,蚕茧价格降至近年来最低点,给蚕桑发展、农民增收带来了严重影响。茧丝绸产业是我县的主导产业之一,一万多农户从事蚕桑生产,近三分之一规模工业产值来源于丝绸产业,为稳定和发展我县这一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真抓好宣传,稳定蚕桑产业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深入乡村、农户,及时了解情况,向广大蚕农宣传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我国政府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和相关政策,消除蚕农思想顾虑,坚定信心,稳定蚕桑生产,保护好具有我县特色的蚕桑产业。

二、采取积极措施稳定和发展蚕桑

(一)对发展和更新蚕桑实行补助。紧紧抓住当前桑苗价格低廉的大好时机,推动新桑园建设和低产桑园改造。对经由县茧丝办统一采购、调运,乡镇统一发放到户的良种桑苗,每株补助0.1元。列入2009年重点发展的蚕桑基地(碧阳镇碧山蚕桑基地、星火蚕桑基地、赤岭蚕桑基地),新发展桑园面积达到100亩以上,桑苗款实行全额补助。

(二)对农户订购蚕种实行补助。2009年度凡使用本县生产并经批准的蚕种经营单位及蚕农专业合作社统一订购并实际饲养的优良蚕种*给予每盒5元的良种补贴。

(三)对推广使用纸板方格簇实行补助。对在蚕农专业合作社订购并使用的纸板方格簇,每片(162格)补助0.5元。2009年4月底前,由蚕农合作社向县茧丝办申请补助规模、预交方格簇订购款,按实际采购数量发放补助。

(四)对优质蚕茧实行价外补贴。2009年每季鲜茧收购均价低于14元/公斤时,蚕农通过合作社统一交售的鲜茧质量达到优质茧的(全方格簇,化蛹茧,干茧交厂质量指标:上车茧率95%以上,解舒率70%以上,毛折300以内),按销售的鲜茧量每公斤补贴1元。

(五)开展蚕桑新品种及新优技术的引进、试验及培训。

1.引进、试验、示范桑树新品种强桑1号、丰田2号等,试验种苗1万株以内。

2.引进、试验、示范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春用新蚕品种“新莹*玉泉”100盒以内。

对试验用蚕桑新品种应确定具体农户和地块,无偿提供桑苗、蚕种,蚕茧实行定点交售。由县茧丝办、科技局具体负责。

3.继续扶持蚕桑原种繁育基地建设。对基地引进优良桑蚕母种及对现有的母种资源保护、品性复壮等补助10万元。由县蚕种场具体负责。

4.开展蚕桑新技术示范与培训,按每人次10元给予培训单位补助,用于师资、交通、资料等费用。

三、支持蚕农专业合作社发展

鼓励支持蚕农专业合作社为蚕农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不断提高蚕农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蚕茧质量,开展品牌建设,壮大经济实力,更好地保护蚕农利益。2009年度对真正为蚕农办实事,在提高蚕茧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开展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做出成绩的蚕农专业合作社按前三名给予1-3万元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开展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添置必要的办公、生产设备,新建、改扩建收烘设施等。

四、对茧丝绸企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

对茧丝绸企业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鼓励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发〔20*〕30号)等相关工业扶持政策予以重点支持,对我县丝绸企业开发新产品给予适当补助。

五、鼓励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

鼓励全县各相关企业、个人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鼓励省内外科研院所在我县兴办经济实体或提供技术参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合作与开发,对开发的新产品并打开市场销路的给予适当奖励。对技术含量高,并能带动我县广大蚕农致富的新产品优先给予申报省级以上项目资金扶持。

第4篇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肥料;意义;问题;对策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的消耗大、利用率低,农业技术和装备相对落后等问题,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土壤与肥料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的根本。但目前,土壤和肥料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土壤肥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土壤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各种农作物生长繁育的自然基地,土壤具有营养库、养分转化和循环、雨水涵养、生物支撑、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等重要作用。统计资料表明:人类消耗的约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部分的纤维都直接来源自土壤。从一定程度上讲,土壤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是人类宝贵的可更新资源,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是农业生产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土壤肥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全面地、持续地和协调地供给植物以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的能力,是衡量土壤资源质量的重要指标,肥沃的土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土壤肥力,防治土壤退化的综合治理纳入发展农业与整个国家经济计划之中。

1.2 肥料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合理施肥能增加农作物产量。土壤养分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基础,肥料则是土壤养分的主要物质来源。因此,肥料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表明,在提高单产方面,化肥对增产的贡献额为40%~60%;合理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如可提高蔬菜、瓜果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及其他营养物质含量,提高棉花衣分、绒长等;合理施肥能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使土壤养分含量持续增加,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等;合理施肥能减轻农业灾害,如合理施肥使作物茎杆粗壮,抗倒伏、抗病害等抗逆能力大大提高。在未来农业中,肥料在提高产量与改善品质方面会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我国有限的耕地和众多的人口的农业发展现状,施用化肥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2 土壤肥料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不科学施肥和过度施肥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一些地区由于过度的施肥,比如说氮磷,从而导致地表水产生富营养化的现象。没有腐熟的有机肥和含有铬、氟等有毒元素的化肥,很容易造成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再加上各种各样的金属片、玻璃碎片、塑料薄膜等很容易破坏土壤原来的结构,从而降低土壤的肥力。

2.2 土壤养分缺失,土壤的质量下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增加产量,人们开始大量的使用化肥,且使用方法不当,导致耕地的质量不断的下降。而且,人们逐渐忽略了有机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养分缺失。主要表现为土壤的基础肥力下降,土壤的物理状况下降,缓冲能力下降,土壤的各种各样的污染剧增。调查显示,我国有55%的耕地是缺磷的,55%~65%的耕地是缺钾的,这都成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巨大问题。

2.3 化学肥料与有机肥的施肥比例不均衡

在施肥比例不均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氮磷钾的施肥比例不均匀。钾肥的施肥比例相对于氮磷的施肥比例来说是比较低的。单质化肥、低浓度化肥的施用比例高,高浓度的化肥施用比例小。过多的施用化学肥料,有机肥施用的比例较小,这也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3 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土壤肥料问题的建议

3.1 建立和健全耕地资源保护法

当前土地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导致耕地保护工作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进一步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的立法工作,明确耕地资源保护立法的价值,调整耕地保护法律关系,是保护耕地应用的重要措施。此外,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和破坏耕地,强化耕地利用管理,并建立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区,加强耕地资源的研究等都是解决目前土壤有效利用问题的有效措施。

3.2 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与研究工作,提升土壤肥力

对土壤肥料的有效应用的准确监测,可以实现对土壤肥料应用情况的准确把握。土壤肥料的有效监测手段有国家肥料效益试验网络等,该网络能实时地掌握土壤内部氮钾磷的分布状况和对作物增产所产生的作用。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全国范围内资源的共享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

3.3 大力推广微生物肥料,提升土壤的肥力

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使用微生物化肥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当前市场上流通的微生物化肥包括:氮肥:氮肥可以增加土壤内部的氮素与作物氮素营养,比如根瘤菌、固氮菌、固氮蓝藻等。有机磷细菌肥、综合性菌肥:它可以分解土壤有机物质,提升土壤的肥力。钾细菌、无机磷细菌:可以分解土壤中的难溶性矿物质。抗生素:可以防治植物病害,刺激植物的生长。菌根菌肥料:可以增加作物根吸收营养的能力。其中,菌肥在播种时一般作为种肥来使用,固氮菌肥和有机肥料可以混合使用,一般不和杀虫农药混合使用。

第5篇

关键词: 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欠发达地区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生态的有效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而且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仰仗金融的大力支持。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资源配置功能,为实现陇南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

陇南市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虽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近几年,陇南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本投入和资源消耗拉动。类似陇南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设置开发利用资源优势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时,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等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问题。

二、陇南市资源的基本概况

位于甘肃南端的陇南市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

陇南的物产资源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除此之外,已探明分布在市内各县的锑、铜、铁、锰、硅等其他有色金属矿体都有较大的储量。

可再生资源主要有:1、水力资源 ----山高水多这一独特的地貌特征形成了陇南十分丰富的水资源。有资料表明,陇南的水资源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据有独特的优势地位,是陇南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境内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发展电力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优质中药材——是陇南特有的可再生资源。其中:多年来畅销港台及东南亚地区的纹党、当归等优质中药材就盛产在陇南的大山深处;3、丰富的林副产品——是陇南独具特色的可再生资源。4、文县盛产的“龙井”茶,在省内已被列为珍稀产品; 5、近几年在白龙江两岸新开发的油橄榄,已被国家林业部门确定为我国惟一的油橄榄栽培试验基地;6、丰富的旅游资源——陇南可再生资源的新亮点。

三、辖区金融业积极支持资源开发利用,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十五”以来,陇南金融业为支持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重点支持了中药材、蚕桑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可再生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促进陇南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关于陇南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增长,而且是社会发展的思维理念、制度条件和政策措施的创新。既要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又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实现经济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

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全社会的利益密切相关。对属于欠发达地区的陇南市,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尤为重要。因地制宜的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有重点、分层次的确立发展目标。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1、提高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使用效率。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长远规划,不可“竭泽而渔”。目前,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业是陇南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之一,建议在对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注重两个问题:一是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掠夺性开采,对设备陈旧等对生态造成破坏的企业应实行强制关闭。二是应积极推进资源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努力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产出效益。

2、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努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陇南市是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地区,大力发展可再生的特色农业,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

3、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水资源产业。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此深入研究,合理规划,以实现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化。

4、走规模化、集团化、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之路。市场经验证明,产业一旦实现集团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占据优势:一是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可在市场同类产品中占领优势地位;二是能拓宽融资渠道。就目前陇南的情况而言,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规模化、集团化还有较大的距离,核心问题是没有对资源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因此,大力发展资源产品精加工事业,是开发利用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金融支持陇南市资源开发,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1、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设立更多的农村合作银行。

2、创新商业银行贷款担保方式,有效配置信贷资源。

3、农业政策性银行应在支持资源经济开发中发挥积极作用。

4、基层人民银行要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政策导向及变化趋势,使货币信贷政策在支持当地资源开发过程中更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效益性。

第6篇

可持续发展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农村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研究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2005年由蔺丰奇等同志撰写、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一书,立足理论研究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纵观全书,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紧扣时展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然而,这种以资源耗竭为代价的发展在给我们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更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社会动荡、贫富差剧增大,等等,人类正面临空前的发展困境。面对这种形势,单纯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的传统发展观已不能真正体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于是,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并成为时展的主题。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目前,农村可持续发展正从一种构想、理念转向实践,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探讨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中国农村发展正面临一系列严重问题: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农村经济欠发达,增长缓慢;农村人口增长快,文化水平低,农业剩余劳动力多;农业综合生产力尚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率常有较大的波动;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投入效益不高;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土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给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也严重制约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因此在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正视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探索其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书以中国农村发展状况为背景,着重分析了农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战略对策。

其三,创新性。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处在形成过程中,对于在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却是一个很现实也很复杂的问题。该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省思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认真总结农村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农村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意见和建议。在宏观理论研究上,在借鉴和吸收当前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更明确、更完整。在研究的范围上,从经济、社会、技术、资源、生态、环境及相应的政策与管理等综合领域入手,全面分析了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路。在研究框架结构上,以生态一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思路,大视角、多领域地分析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

当然,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绝非单个课题或一本书所能完结的。由于课题研究的难度以及作者的水平和能力所限,书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希望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第7篇

关键词:农田土壤;肥力现状;养地建议

中图分类号:S1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10

农业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特殊的生产资料。收成乡是一个农业乡,农业的发展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药、化肥、地膜大量投入使用,虽大幅提高了土壤单位面积产出效益,但不同程度的污染了r田土壤,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逐年减少,持续生产性能逐步减弱。因此,要想确保农业生产健康持续发展,保护农田土壤,培肥地力,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迫在眉睫。

1 农田土壤肥力现状

1.1 重用轻养,土壤瘠薄

近几年,随着“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虽不断调优,土壤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实现最大化,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对土壤肥力的培养熟视无睹,土壤得不到耕作休息,有机肥投入少,甚至不投入,造成土壤板结,养分消耗殆尽,土壤瘠薄。

1.2 忽视轮作倒茬,土壤养分失衡

没有系统完整的轮作倒茬制度,只考虑种植经济效益好的作物,同一地块同一作物连年种,间作套种面积不断加大,净是耗地作物,养地作物面积不断减少,绿肥种植几乎没有,造成土壤养分失衡,缺素严重。土壤除春播前浅耕外,生长期一般不进行中耕,收获后更不秋翻灭茬,不少地块板茬越冬,僵硬板结,起不到熟化土壤、蓄积雨雪水,提高肥力的作用,地力匮乏。

1.3 重化肥轻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作物整个生产周期中,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甚至不用有机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日益锐减,土壤易板结,结构差,缓冲性能减弱,通透性变差,保水保肥性能降低,土壤持续生产性能逐渐下降,增产效果已近极限,致使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加重了农民负担,投入产出效益降低,成为农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 几点养地建议

2.1 充分调动乡村干部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着眼长远

坚持每年邀请专家对乡村两级干部及科技人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建立奖惩制度,充分调动这部分人员的积极性,尤其是村科技助理员,发挥他们的作用,深入村户,调查分析,发现科学施肥正面典型和盲目施肥反面典型,实实在在地安排有机肥实验,总结出适合收成乡科学施肥参数,不断优化配方施肥方案,促使全乡农户改变不良施肥习惯,彻底摆脱掠夺式生产现象。

2.2 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

俗话说:“茬口顺,顶上粪”。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是农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增产增收的主要措施,可以调节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可使各种作物均衡利用土壤养分,防止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减轻病虫草危害,培肥地力。因此,建议广大乡村两级干部及农民群众要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将收成乡农业生态条件转向良性循环,确保农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

2.3 坚持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配合施用

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配合施用,做到二者取长补短,缓急相济,不仅能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潜力,而且能利用有机肥料养分全面、微生物分解过程中生成分泌酶,腐殖质,增加有益菌和土壤微生物及种群,调节土壤物质和进行能量转化,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提高土壤孔隙度、通透交换性,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及抗逆性,以及提高土壤难溶性磷的有效性的作用,改良土壤达到养地的目的。有机肥料施用应注意:有机肥腐熟后施用。只有腐熟的有机肥才有显著改良土壤性质的作用,避免滋生杂草,传播病菌、虫卵,引起烧苗等;有机肥秋施比春施好。面对民勤县水资源不足制约培肥改土的现实,引导农民有机肥春施改为秋施。秋施有机肥深浅适宜,与土壤充分混合,微生物活动旺盛,使有机肥有充分时间进一步腐熟,提高肥料的有效成分,改良土壤效果好,同时可防止因肥料腐熟程度差而造成烧苗;相比较,春施肥肥料入土浅,早春温度低,土壤干燥,因肥料再腐熟,易与农作物争水争肥而造成烧苗。据收成乡生产实际,10月上中旬,结合秋翻灭茬,施用优质有机肥。过早由于气温过高,土壤微生物活动强烈,易使有效氮分解挥发不利于保肥。过晚由于土壤开始冻结土肥难融,土壤墒情差,影响第2年生产。据实验,高温堆肥春施改为秋施,增产1.5%~10.8%。

3 结束语

农田土壤有机质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持续生产性能堪忧,全乡干部、农民要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起来,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农田土壤,培肥地力,确保农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越红.浅谈农田土壤板结化现状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

第8篇

关键词:能源化工基地;农业环境评价;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内涵的界定

在代际间的公平性、当前与未来的持续性、全球的共同性的原则的基础上,以经济发展为目的、改善当代人类与未来后代的生活质量为战略目标、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内涵:1.以发展为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主题是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还相应地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2.注重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证,只有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与环境保护的基础发展经济,才可以为后代人提供更多发展机会;3.当代与后代之间的公平性。可持续发展是以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同时又不损伤后代人发展的需求,在当代经济发展的同时,从公平性出发注重于满足未来后代的发展需求;4.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直接的协调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在人类共同的努力下,在全人类与全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可持续发展的道德理念与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与社会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与社会环境,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浙江省能源化工基地的农业环境评价

2010年11月,浙江台州能源化工基地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与控制下对甲醇汽油项目进行正式投产;此外,浙江省长兴立图利用传统产业的优势打造国内最大最强的绿色能源产业基地;2012年12月,浙江省明确打造杭州、金华两大新能源化工汽车生产基地。从浙江省新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中可以看出,在政府政策的控制与指引下,新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一方面缓解资源短缺,并进一步缓解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局面,另一面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促进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节能减排为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竞争优势。但是,在浙江省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与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诸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这里,作者主要从农业环境的角度阐述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水资源质量的下降,地表水污染严重。随着浙江省能源化工基地的建成与发展,基地附近的水资源质量急剧下降,地下隔水层遭到破坏,区域性地标漏水严重,地表水的断流与污染严重破坏了基地周边的地下水循环系统。据2012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显示,浙江全省水资源总量约为744.21亿立方米,总供水量约为222.24亿立方米。2010年的废水排放总量约为394828万吨,同比增长8.1%。能源化工基地的发展过程中,往往给地下水资源造成人为的排放与污染,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作息与生理健康。

2.天然植被和农田被破坏,土地承载能力下降。能源化工基地的开发往往伴随着交通运输道路,如输送管道、公路、铁路的开发,运输道路的开发必然会占用原先生长天然植被或农田的土地资源,而天然植被和农田的破坏往往造成土地承载能力下降导致的水土流失、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据2012年统计年鉴显示,浙江省林地面积约为660.7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约为60.58%,林木蓄积量为24225万立方米。

3.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三废”排放超标,生态环境污染严重。首先,能源化工基地的公路运输中的汽车尾气污染与交通运输道路上的尘土飞扬,对农田、林木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间接造成农业粮食的减产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次,能源化工基地的扩张发展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不断污染着人类共享的不可再生资源,河流、地表水、地下水等等,并且“三废”的污染随着能源化工基地的生产与发展由点到面的不断扩大,由能源化工基地转向居民区,由城市转向农村,对人类的生理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浙江省能源化工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建议与对策

1.政府方面而言,健全能源化工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法规,完善市场机制体制,强化执行能力。对于政府而言,一方面健全促进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财税政策与环境政策,严格控制与执行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达标量,对于偷排、漏排企业予以强制性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完善市场机制体制,营造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机制保障。

2.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发展链条化,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是基于一定关联性的众多产业部门,依据特定的时空布局关系或产业关联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形态。能源化工基地提高生产资源利用率的方式,借助省内各地区专业化分工与产业优势,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能源化工基地及资源开发与转化中的作用,通过已存在的产业链条不断地延伸扩大,以实现产业合作或区域合作,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产业发展的链条化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区域或产业之间的分工或协作,使得产业链条衔接之紧密,实现自然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优化利用。

3.建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共生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是一种不仅仅考虑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更注重长远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从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资源等系统而言,通过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共生机制,即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注重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生态资源的保护、社会环境的优化,以实现当代经济与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中,各个参与者在合理履行自己的权力与职责,政府而言,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监督企业的行为;企业而言,将自己的污染量控制在合理范围之类,同时根据排污权及排污后果影响进行科学的预算与评估,给予治理单位及污染承受着一定的补偿。(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课题:2011年浙江省社科联课题,项目编号:2011N057

参考文献

第9篇

1.1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

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存在于同样的环境。21世纪的80年代人们才开始认识信息产业,其具备高智能与高技术革新,突出的特征就是高效率、高增长与高效益,低污染、低能源与低消耗。正是此突出的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思想有着密切的统一。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都是以信息为原料。信息与物质和能源的存在都非常的宝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及时、正确、多方面的掌握和利用信息,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协调。因此,可持续发展在以信息为依据的同时也对信息交流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此外,发展信息产业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信息产业具有双面性,会产生双方面的影响,其能够促进生产力与社会的发展,也会出现信息技术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一些虚假、错误的信息泛滥,最终形成与期望相悖的结果。因此,信息产业想要平衡发展,一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2农业信息产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

首先,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通过农业信息化。工业式农业存在很多问题,同时世界科技与经济都在面临着全新的改革,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已经大批的出现。我国采取突破传统农业技术的发展策略,将之前的农业资源依存型转向了科技依存型。信息产业的发展开拓了农业发展的道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快速、及时的传递信息,交流信息,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管理的目标;二是生产信息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多个部分,可以依照植物生长的多个阶段和生理特征的需求实施自动化定量控制的手段,提高生产率;三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可以将自然环境大面积生产与自动控制环境小面积生产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这种农业模式已经被广泛的采用。其次,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物质内容,直接影响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农业产业系统是否完善,决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否可以顺利进行。现代农业的优化结构主要是凭借农业机械化、化学以及生物技术,在这个结构中存在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及时、准确并全面的进行有效传递,才能够将农业科学知识与创新技术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其对农业产业结构起着直接的作用,从而影响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此外,农业信息产业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小农业的弱质性。农业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经济利益基础性弱质产业。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取得资源要素的竞争能力还相关很远。另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市场中介组织的不完善,导致农民没有联合自助意识,不能与非正当竞争彼此对抗,最终造成农产品市场失去平衡。

2农业信息产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建立农业信息市场运行机制

信息是市场经济的必要,从而信息市场便应运而生。不过发展农村信息市场需要逐步实现,要根据地区自身的经济情况而定。信息产品也会存在积压、劣质、假冒产品等现象出现,因此,国家应该对此进行规范。在加强信息产品和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市场法规。如果法规还没有得到完善,那么就一定要强化信息市场行政管理与价格管理,建立信息经纪人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从而使市场保持有序状态,避免虚假信息。

2.2改革收集、服务模式,与农业信息产业化相适应

首先,合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农业信息的生产、整理、服务以及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逐渐从人工方式转向自动化方式。农业信息收集可以从多个领域进行,例如农业技术经济领域、市场贸易领域、种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等等。其次,实现多样化信息载体。用户所收集的信息形式应该多样化,纸质载体、电子文献、光盘、影像等等。还可以构建虚拟的图书馆,数字化的利用速度要远远超过纸质文献。

2.3行政机构给予科学引导,激发农户的信息需求

第10篇

关键词: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可持续发展;农业;对策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合理利用和维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实行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生产足够的食物与其他农副产品,以满足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对于山东这个农业大省来讲,农业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影响着本省未来几十年经济走势及在全国的地位,也关系到全省人民生活的改善。本文以山东省为例,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因子人口、耕地、粮食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切入层面,对山东省建国以来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了预测,并针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山东省的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分析

(一)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建国以来,山东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式下降,人口总量线性增加。据统计,2008年底的总人口已达到9400多万。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早在2006年,山东有65岁及以上者达到917万人,总量位居全国第一位,占人口总数的9.93%。国际上常把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或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称为老龄化,可见,山东目前早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大,山东省面临着庞大的人口数量与老龄化结构带来的双重压力。

(二)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耕地人口密度指数增长

总体来说,山东省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山东的耕地数量在不断减少。截至2007年,山东耕地面积11572077公顷,平均递减率0.2102%。从总体上讲,山东省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由于人口与耕地变化趋势相逆,导致耕地人口密度呈指数增长趋势。但是山东省已经采取了有力措施来控制耕地持续减少的状况,并取得了2003、2004年耕地面积大幅增加的可喜成绩。必须把保护耕地和控制有机结合来着手解决问题。

(三)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粮食安全存在隐患

以1949年的数据为基期水平,计算出1952-2007年人口、粮食、耕地的指数,公式为:

C■=■×100-100 ①

式中,C■为i项指标的指数,C■为i项指标的报告期水平,C■为i项指标的固定基期水平。

通过计算,可以从绝对量上看出耕地面积在1978-2007年一直持续下降,耕地面积大面积减少,这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3年开始采取措施扭转了下降趋势,并于同年起耕地面积有所上升。但是粮食播种面积一直在下滑,这也会影响到山东省粮食供应的安全。另外,可耕地面积指数总体上呈负增长趋势,说明耕地持续减少。人口指数平稳增长,系统的人口压力持续增大。粮食指数总体上波动式增长,但是2000-2002年,粮食总产量却连续出现负增长。统计表明,1990年以来,粮食总产量增减波动变化,最近2004-2007年平均粮食总产量较上一个5年平均产量减少620.58万吨。尽管粮食单产增幅很大,粮食总产增长,但因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比重下降,人均粮食占有量仍然不足,尤其最近几年恰好位于人均375kg-400kg的合理范围,且有波动,粮食供应安全不容忽视。自2000年以来,人均粮食占有量呈现快速下滑势头,到2007年比1996年降低22.74%。但是值得欣慰的是,由于近几年山东省采取对小麦等农作物种植补贴等支农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热情,扭转了粮食种植持续下滑的趋势。

(四)人口-耕地-粮食系统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危机

山东省人口数量的增长使得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人口增长、城市及工业的发展使耕地不断减少,耕地的粮食生产压力增大。这种压力的积累效应,将使农业生态系统濒临系统相悖的边缘。如果说当前状态尚不足以为戒的话,按传统模式发展下去系统的演进状态将令人触目惊心。山东省为改变现状已经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并不等于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本文以数学模型预测未来该系统的不可持续状态,以示警戒。

二、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因子预测

依据预测理论,在满足样本需求的数据系列中,系统因子的数据系列本身隐藏着系统的发展规律;并且,在某系统的各因子的发展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系统各因子的发展趋势是可以预测的。山东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统计数据满足系统预测需要的小样本需求,可以构建预测模型。

(一)预测模型的构建

1、人口增长模型

计算发现,山东省1953-2007年人口的倒数一阶差分环比近似为1。依据预测理论,可用logistic曲线模型进行预测。利用三和法初步确定山东省人口增长上限为12090。84万人,建立山东省人口logistic曲线预测模型为:

Pt=1/(1/12090.084+0.00012447* 0.96776756t) R2=0.991②

式中,t为年份序号(令1953年为初始年t0,即t0=0)。

2、耕地数量变化模型

客观反映经济发展与耕地减少的客观规律的影响,以1953-2006年的耕地统计资料作为样本数据,对不同的模型进行比较。最终通过比较分析三次曲线的拟合效果优于其他的模型,

因此,构建出耕地Ct的三次曲线预测模型为:

Ct=6806.030-42.2645*t+1.4799*t2+0.1505*t3R2=0.909③

式中,t为年份序号,其中t=-13,-12,-11,…,0,1,2,3,…13,14,…。

3、粮食单产变化模型

为了适应绿色、有机、环保的要求,不能过多地使用农药与化肥。粮食增产的限制因素大大增加,粮食增产理论上存在上限,因此选择logistic 模型进行预测。采用三和法确定粮食单产上限为9472.11千克/公顷。建立粮食单产Gt的logistic 曲线预测模型为:Gt=1/(1/9472.114+0.0011872*0.9418567t),t年同式②。

(二)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因子预测结果及分析

如果按照最近两年(2006-2007)的现有的发展模式,依据上述模型,可以预测山东省2005-2015年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发展态势(见表1)。从预测结果来看,在不久的将来,山东省耕地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问题将成为将比前几年有所缓和,但是如果按照1999-2002年的形势发展,山东耕地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问题存在隐患,将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1、口数量进一步增加,人口问题复杂化、多样化

由表1可知,到2010年,山东省人口将增长到9809.26人,2015年10097.08人。尽管人口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过高等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但伴随而产生的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衡、人口迁移等问题将日益突出,人口问题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2、耕地安全问题不可小觑,生态安全问题亦将不可忽视

从预测结果看,虽然耕地呈现出上升趋势,但这仅仅是在2003-2004年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的预测结果。山东人口众多,人均耕地本来就少,如果今后几年仍保持2002年以前形势,耕地安全问题将会愈加严峻。如果耕地不断持续减少,按现行粮食增产模式,对耕地的高产出要求高投入,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将使耕地遭受严重的污染。灌溉面积的增加使得农田需水总量增加,但由于水资源的稀缺,必然依靠污水浇灌来满足扩大的需水量,因此,农业生态环境,将会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进入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富集,进一步威胁生态系统健康,生态安全问题将不可忽视。

3、粮食产需差距进一步加大,粮食安全问题严重化

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量刚性增长。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隐形消费需求也持续增长。山东省最近几年粮食总产量出现下滑,如果按照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提出的基本小康社会(201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391kg、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437kg的食物安全目标计算,2010年山东省将会出现粮食缺口。可见,在不久的将来,粮食安全将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之一。

三、人口-耕地-粮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对于山东省而言,为了谋求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实行控制人口、保护耕地、提高粮食单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多管齐下的方略。

(一)从人口数量、结构及质量等多方面减轻人口压力

人口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人口数量有多大,而是在于人口的结构、质量与对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否适应。然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会加剧其经济不发达的程度。对山东省而言,有效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维持低生育水平依然是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实行严格的人口政策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应充分认识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急迫性、复杂性和严峻性,积极研究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实现21世纪山东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与提高耕地质量并行

“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先决条件。保护耕地、提高地力,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山东省应该探索使建设占地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有效解决的新路子,切实加强对耕地的管理;建立健全保护耕地的地方法规和制度,强化公民节约土地的意识;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采取土地整治综合措施,加速中低产田和新垦、复垦土地进行因地制宜地改,同时大力开发“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地区,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农业科技投资,提高粮食单产

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是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力量。要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农业优质新品种开发技术的研究和资金供给。要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有赖于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并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政策支持和人才吸引力支持。今后应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投资,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与推广,如积极推行“种子工程”,使农业生产实现良种化。

(四)发展阳光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发展阳光农业就是以物理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促进植物生长,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从而达到保持作物稳产、增产,恢复耕地质量,阻止环境恶化与生态退化,实现农业的长久持续发展。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加强环境教育,强化公民的环境意识;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健全环境保护政策;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平衡。

(五)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

第11篇

>> 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里程 经济欠发达地区保险业可持续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基于传统服务业改造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辽宁会展业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我国农业保险业发展研究 农发行保险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析 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DEA方法的中国保险业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中国保险业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新兴城市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筑业绿色施工必要性探讨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基于事件旅游视角的漳州花博园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网络视角的产业群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资源经济学视角的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研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社会责任会计研究 基于旅游感知视角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2-03.

[3]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192.

[4]亚当·斯密.国富论[M].唐日松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44.

[5]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彭逸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58,198-199.

[6]阿瑟·塞西尔·庇古.福利经济学(上)[M].朱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96.

[7]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四版)[M].胡代光等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540.

[8]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35.

[9]Borch,K.H.保险经济学[M].庹国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

[10]吴定富,李克穆.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研究成果汇编[C].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

[11]哈罗德·斯凯博.国际风险与保险:环境—管理分析[M].荆涛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40-48.

[12]孙祁祥.体制转轨时期的中国保险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195-197.

[13]谷明淑.中国保险投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1.

[14]中投顾问.2012—2016年中国保险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DB/OL].cn.2012.

[15]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1—6月保险业经营情况表[EB/OL].http://.cn/D_newsDT/newsDT_read.php?id=89921,2012-07-24.

[16]马云泽.规制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63.

[17]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梁小民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38.

[18]赵学忠.推动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的监管建议[N].中国保险报,2010-11-16.

[19]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36.

[20]Mankiw,N.G.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08,220.

[21]王冰,杨虎涛.论正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与绩效[J].东南学术,2002,(6):160-161.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对策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农业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我国实现小康和逐步走向富裕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保护农业环境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工作,保护农业环境也就相当于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环境的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也较少,而且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的农业种植不合理。因为土地少,很多农村地区过度追求农业的产量以及耕地的数量,造成现有土地被施入大量的肥料,造成土地化学污染及板结,有的地区大肆进行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这些都导致我国农村土地无法实现可持续种植的良好效果,造成农业面源性污染。目前,从我国农村土地受到面源污染的角度来看,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农业种植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而且使用的这些产品多是在国际上不允许使用,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农田平均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化学肥料使用量是发达国家的三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蔬菜里,九成以上都有农药残留,四成以上农药残留超标,在我国农村有一多半的自然水源被污染。

二、农业环境保护的含义

农业通常人们都会认为是与农作物有关的,但是农业不仅仅单纯为人们提供食品,还要保证食品安全的问题,而且农业与环境相互协调,在维护国家的资源环境方面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自然物质的循环功能,尽量减少使用化肥农药这些化学物质,不但可以保证食品安全而且种出的作物也达到了高效率、高产量、高营养的要求。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1)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建设,特别是省柴灶、沼气、太阳能等技术的大量推广利用,不但有利于净化环境,而且可以使农村能源短缺矛盾得到缓解,为绿化植物增加有机肥料。

(2)耕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扭转耕地大幅度减少的趋势,需要强化了土地资源管理,建立了以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为核心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损失补偿制度,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3)加强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工作,做好城乡工业布局规划,改善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防止新污染的发生,加强对生活垃圾的治理,应积极探寻除填埋、焚烧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垃圾处理做法。

(4)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控制水环境污染,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植树种草,保护生态环境。

2.加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农业环境

要加快农业法制建设,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护农,依法兴农,提高依法管理农业环境的水平。

(1)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目前从事农业环保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来自非农业环保专业,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在岗人员培训,以适应工作需要。

(2)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加强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网络,迅速改变目前农业环境监测人员少、手段弱、设备不足、无经费难以开展工作的状况,依法认真抓好农业环境管理工作。

(3)抓紧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知法、懂法,能运用法律保护农业环境,能自觉同破坏农业环境现象做斗争。

(4)要提高执法的权威性。全力支持农业环保执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依法查处破坏农业环境行为。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有利于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我国可以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品种资源等,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逐步转变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的传统观念,从而缓解生态环境被不断污染和破坏的现状,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不当利用造成的,所以,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是加强宣传教育。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觉悟,广泛深入宣传《环保法》、《土地法》、《森林法》等法律,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增强广大群众环境法制观念。使公众能把环保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特别是政府官员、环保干部,不仅要做学习环保知识、普及环保知识的带头人,而且要真抓实干,倾听群众呼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包括农业生态环境)落实到各项具体的工作和行动中去,不断提高决策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的发展受生态环境的制约。现如今,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有效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应该从本文提到的上述方面着重考虑,加大多方面的保护力度,充分重视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陆旭蕾.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7,(09).

第13篇

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区域性,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正确的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正确评价能制定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方法。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向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应的农业自然资源可以得到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保证自然环境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不仅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不损害后代的利益。

1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业发展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十一连增”,不仅有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还开发了一系列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新技术。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的发展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但仍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垦殖比较严重,部分植被已经被破坏,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质量变差;东部地区的森林损失率较高,生态功能正在退化;中部地区的农业长期得不到耕作,土壤的肥力正在下降;同时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土壤污染比较严重。

2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可持续发展农业和传统农业不同,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合理应用的范围内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这四个方面的特征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较大影响。

2.1经济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性是整个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其是农业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在经济上的盈利,可以更好地投资到农业生产中,促使投资有更好的产出,在农业技术的选择方面应该实现自我的维持和积累。

2.2资源减量投入

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资源减量投入,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需要在自然界获取对应的耕地等生产资料,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实现资源减量投入是非常重要的。资源的减量投入实际上就是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3资源循环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从最大限度上对资源实现循环利用,保证资源得到最佳的优化配置,杜绝浪费资源,对于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需要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保证资源最大化。

2.4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物质基础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主要目的是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促使农业生产区域的大气、土壤、地表以及地下水等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进行的分析,四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需要做到协调统一。

3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建议

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各个方面可以达到协调和统一。结合吉林省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计划和目标,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进行积极探索,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是大力?l展乡镇企业,对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分流,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是加强污染的治理力度,引进高新技术对传统企业和产业进行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节省资源、降低能耗,不断改善环境。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对耕地加强保护,增强农民的耕地保护意识,促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五是做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规划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在相互协调和沟通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发展规划。依照吉林省的人口规模、环境状况、资源现状、经济发展水平等,做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4篇

>> 大庆地区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巴州地区设施园艺发展现状与思考 古交山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天津市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天津设施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丹东地区设施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晋城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左权县核桃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赤峰市设施马铃薯生产现状、问题及建议 华南地区蔬菜设施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西北高寒地区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必要性与建议 广州花卉设施栽培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城郊设施农业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铜仁地区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马鞍山地区水生蔬菜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论伊犁地区鲜食葡萄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 临潭县粮食生产现状与未来发展建议 新昌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 镇沅县振太镇油菜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潘百涛,刘晓红,印东生,等.中国北方地区节能日光温室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05(2):15-17.

[3] 红狐.大庆将建设全国最大农产品集散中心[EB/OL]. [2012-04-17]. .

[4] 大庆市专家委员会课题组.关于大庆市棚室经济科技支撑与服务体系研究[J]. 大庆社会科学,2012(5):52-58.

[5] 张宏雨.大庆市2012年棚室经济发展情况[EB/OL]. [2013-03-10].http:///zwzx/View.aspx?id=106460.

[6] 程国谟.以棚室经济为牵动 打造龙江果蔬第一区――关于大同区加快棚室经济发展的调研[J].大庆社会科学,2011(4):60-62.

[7] 于立河.大庆市发展棚室经济市场预测[EB/OL]. [2011-08-04] .http:///news/News_View.asp?News

ID=101.

[8] 刘力,鲍安红,曹树星,等. 温室大棚内环境自动化控制方案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3 (1):90-93.

[9] 丁润锁,宁书臣,张景岐,等. 温室大棚清洁装置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4):66-67.

[10] 刘德福,李泽宇,王迪,等.大庆市棚室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151-153.

[11] 詹嘉放,宋治文,李凤菊,等.日本、荷兰和以色列发展设施农业对中国的启示[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6):97-101.

[12] 王葳.兴安盟农研所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规划[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5):107-108,114.

第15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农业 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农业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作为产业基础的农业,其可持续发展思想涵盖农村、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大领域。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以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与保持土壤肥力、持续协调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为目标,以高产、优质、高效和农村共同富裕为宗旨,采用传统精细农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现代工业来武装,现代经营方式来管理,走农业集约化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所制定的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目标明确,内涵丰富,强调了农业的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的统一。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我国实现小康和逐步走向富裕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的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结构也不十分合理,资源配置效益较差,产品质量不高,一直在走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追求数量(产值)增长而忽视质量提高的道路。这种靠拼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不仅使经济增长缺乏后劲,而且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

再次,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

最后,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较为有力的人口控制政策,但目前每年仍以1 600万的速度迅速递增,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按照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及消费水平计算,届时将出现1/3的粮食缺口,粮食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必将引发粮食危机。粮食安全将成为21世纪我国的又一大难题,这就要求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农业环境

要加快农业法制建设,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护农,依法兴农,提高依法管理农业环境的水平。一是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各县(市)、区要加强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网络,迅速改变目前农业环境监测人员少、手段弱、设备不足、无经费难以开展工作的状况,依法认真抓好农业环境管理工作。二是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目前从事农业环保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来自非农业环保专业,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在岗人员培训,以适应工作需要。三是要提高执法的权威性。各级政府要全力支持农业环保执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依法查处破坏农业环境行为。四是抓紧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知法、懂法,能运用法律保护农业环境,能自觉同破坏农业环境现象做斗争。

2、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实施保护基本农田的政策。耕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扭转耕地大幅度减少的趋势,我国政府强化了土地资源管理,建立了以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为核心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损失补偿制度,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福清市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牢固树立国土资源法制观念,提高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自觉性,坚持严守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不放松。另外,开展农村能源建设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农村能源供应主要以生物资源为主,部分地区能源短缺,中国各级政府组织开展了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建设,特别是省柴灶、沼气、太阳能等技术的大量推广利用,使农村能源短缺矛盾得到缓解。此外,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控制水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植树种草,绿化祖国。

3、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不当利用造成的,所以,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是加强宣传教育。现实生活中个人或单位环境违法行为十分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的现象。这固然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鉴于此,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觉悟,广泛深入宣传《环保法》、《土地法》、《森林法》等法律,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增强广大群众环境法制观念。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使公众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唤起人们的伦理觉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形成负责任的行为。使公众能把环保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特别是政府官员、环保干部,不仅要做学习环保知识、普及环保知识的带头人,而且要真抓实干,倾听群众呼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包括农业生态环境)落实到各项具体的工作和行动中去,不断提高决策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 陆旭蕾. 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