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体育产业;产业集聚;产业集群;产业发展
Research on Henan Sport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Clustering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Construction
WANG Yu-qing, LI Chun-yi, FENG Dong-liang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analysis, drawing experience from typical cas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clustering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ports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It considers that the guarante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enan sports industry are government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speeding up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ports industry, system innovation, establishing a brand,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novating.
【Keywords】sports industr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cluste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13-09-13;修回日期:2013-09-28
作者简介:王玉清(1970C),男,河南驻马店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产业学、学校体育学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2011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22400430130)。
2011年9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中原经济区拥有了纲领性文件。怎样实现河南经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跨越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产业集聚和集群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体育产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当代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势头强劲。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各行业产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成功案例的研究,结合河南实情,对河南省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建议。
1相关概念的诠释
体育产业一般指为社会提供体育物质产品和体育服务产品的产业部门的总称。国内学者对其主要分类和内容的认识趋于一致,即体育产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体育服务业主要包括体育旅游、健身娱乐、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彩票等行业;第二类是体育用品业主要包括体育装备器材和体育服装鞋帽等行业。体育产业集聚和体育产业集群是一对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很多人对两者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体育产业集聚是指体育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现象。产业集聚的出现源于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众多的厂商聚集某一地域共同生产、共同经营以此来节约成本、相互学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形成规模,最终提高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产业集聚促进了劳动分工的发展和深化,节约了成本,并产生了外部经济,通过协同生产参与者取得“集体效率”。体育产业集聚的发展也是如此,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不同的企业、厂家分别进行着生产、销售等,共同集聚在某一区域,开展经营活动形成集约化发展。国内学者宋昱将体育产业集聚定义为:体育产业的生产者、经营者和其他要素资源,集中分布在相对固定的地域内,通过集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和与外部资源要素的交换,进行体育用品和器材等的生产与销售或提供体育健身娱乐和休闲旅游服务等体育经济活动的现象。
体育产业集群和体育产业集聚联系密切,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共同点是:两者都是集约经济的表现;不同点是:体育产业集聚是体育产业空间上集中分布的现象,是体育企业扎堆生产运营的初级阶段,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体育产业集群。体育产业集聚是体育产业集群的前提和发展基础,没有前者后者就无从谈起。反过来,体育产业集群的发展又提升了体育产业集聚的外部吸引力和内部稳定性,使集聚的效率、产品质量和规模更加科学合理,其内部产业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扩散效应得到进一步发挥。国内学者对体育产业集群概念较为认可的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某些体育及相关产业的生产者、服务者和消费者集聚存在且具有密切产业关联的一体化发展群体。体育产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将有力地带动某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2河南省体育产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审视
优势:第一,市场潜力巨大,后发优势明显。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以河南省为主体,共涉及5个省,30个地市和3个县区,面积及人口居全国经济区第一,GDP居全国第四。2012年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大关,比上年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95%和113%,居民消费支出上涨25%,人们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必然会促进体育消费,人们对文化体育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其背后的体育产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第二,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随之河南省在2011年2月也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早已不仅仅是一项“事业”,更发展成为一种“产业”。第三,人才聚集。河南省科研、体育产品加工制造、体育竞技与表演等人才云集,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第四,资源丰富。河南省具有丰富的特色体育产业项目,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安阳通用航空运动产业、济源篮球赛事、漯河排球赛事、新乡国家体育旅游基地、郑开国际马拉松、焦作太极功夫、西部城市的农民篮球联赛和濮阳民间舞龙等均被广大群众接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焦作、洛阳等地的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不足:第一,体育产业集聚和集群化发育程度低,规模小、数量少。河南省的体育产业占本省GDP的比重约为04%,与发达省市的1%相比,有较大差距,无论在规模和数量上均远远落后于发达省市,即使与本省其它产业相比也有差距。2009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共确定了180个产业集聚区,并明确了各集聚区的主导产业,体育产业集聚区未有明确显示,这与河南省的体育产业起步晚、基础弱、发展慢有直接关系。第二,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体育产业化程度也较高,出现了城市与农村的两极分化现象。政府对体育市场资源的垄断,违背了体育产业市场化的规律,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受竞技体育金牌主义的影响,政府对群众健身娱乐行业投入较少,绝大部分竞技项目又与人民日常体育活动脱节。第三,缺乏自己的体育品牌,缺乏自主创新。从大型体育器械到一般的体育服装用品,河南没有一家知名的体育品牌产品,企业多是进行来料的加工与名牌的模仿,生产一些低附加值的体育用品,很少有自己的创新,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第四,体育产业发展缺少法律法规保障,出现问题时无法可依,势必影响体育产业的发展。第五,体育场馆设施落后,经营管理不善。河南省人均场馆远低于我国发达省区,体育场馆设施存在着不对社会开放、收费过高、不能及时维修等问题。
3国内外产业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31国外产业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主要对世界知名的产业集群――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意大利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和美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分析,以期从多领域、多方位为河南省体育产业乃至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美国的硅谷原是盛产水果的农业区,如今变成了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通过研究,其发展主要得益于:一是当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如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充当了硅谷高技术公司的“孵化器”。二是创新与合作。区域内有着“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的硅谷文化。三是完善的投资机制。
意大利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意大利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其发展主要得益于:一是以地域为中心的传统技艺和以诚实和信任为核心的乡土传统文化。二是中介服务机构发达。在产业集群地,有大量的设计机构和咨询组织,还有法律、职工培训、市场调查、国际贸易等服务机构,它们有机结合形成了地域生产网络,提升了区域竞争力。
美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主要包括以职业体育为核心的体育服务业集群和以品牌为核心的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主要的成功经验总结如下:一是支持大众体育发展,促进体育消费,推广品牌、拓展市场;二是积极进行体育项目、体育用品的创新和体制、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进;三是制定行业标准,保护产业内企业;四是职业体育与大众体育的有机结合;五是政府与市场合作共赢,政府当好服务者的角色。
32国内产业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国内也有许多发展较好的产业集群值得借鉴――浙江内生型产业集群、山东威海的渔具制造业集群、福建晋江的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山东乐陵体育装备制造业集群。
浙江内生型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形成,其发展成功的经验为:一是区域内部的分工合作。产品每道程序的加工都由各独立的企业完成,半成品通过平等的市场交换获得,从而节约了成本,取得了专业优势,实现了规模经济。二是政府的实时支持。在产业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及时地做好服务工作,提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威海的渔具制造业集群,主要是依赖于其地理位置优势,促进渔具产业迅速形成规模;当地政府也积极招商引资,修建了大型的渔具城以吸引渔具生产和销售企业入驻,加强了品牌和企业产品宣传,最终形成了威海渔具产业集聚区。
福建晋江的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经典案例。它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一是“三位一体”的地理优势;二是起步较早;三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四是实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化策略;五是利用品牌优势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乐陵体育装备制造业集群,其主要生产塑胶跑道和人工草坪原料、球类和各种训练辅助器材等,它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准确定位,把体育产业作为全市的重点产业常抓不懈,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乐陵体育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33对河南省体育产业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产业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为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政府要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密切地关注,并及时地进行引导,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第二,体育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地区的优势;第三,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树立自己的品牌;第四,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第五,要打造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体育产业链条。
4加快河南省体育产业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的策略
41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时机,把体育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42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指导与监管,并及时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进行引导,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实行管办分离,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为体育产业发展做好服务。
43加快体育产业法制化进程,通过体育法规培育和规范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44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积极开发体育资源,深挖自己的产业特色,大力宣传、积极推进,建立优势产业,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45体育产业企业内部要不断进行体育产品的创新并改进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46优化产业结构,立足本体体育产业的发展,依托体育旅游、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营、体育赛事表演、体育用品生产与销售、休闲体育业、体育彩票等产业,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体育产业链条。
47培养和引进与体育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人才,建立一支服务于河南体育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曹可强体育产业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贺灿飞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集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蒿慧杰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问题研究
〔D〕.郑州大学2011
〔4〕宋昱中国体育产业的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
〔D〕.南京师范大学2011
〔5〕吴晶晶河南省产业集群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
〔6〕国家体育局全国体育产业工作报告〔Z〕2011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1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关系
1.1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区别
竞技体育是以竞技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而群众体育则主要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以健身和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者之间本质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参与对象的差别、目的不同、组织形式的不同。
1.2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联系
1.2.1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的基石,竞技体育选拔竞技人才、竞技体育所取得的成绩均与群众体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群众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结果。
1.2.2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激烈的竞争、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强烈吸引着人们关注。竞技体育运动表现出的技术的规范性和锻炼方法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为群众体育锻炼提供较大了的指导和帮助,引导群众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2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状况
2.1 我国竞技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我国竞技人才的培养采用“包办形式”,“职业化”趋势凸显;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训练实行的是“半训办学”的方针,极易导致我国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并影响以后的就业。其二,我国的竞技训练体制― “三级训练”、粗糙的运动员选材,不健全的退役后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造成我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效率较低。
2.2群众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群众体育人口的老龄化严重,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稀少;群众体育的组织率较低,以单独、结伴的形式较多;群体体育锻炼管理松散、没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性;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相分离,群众体育锻炼的指导力量相对薄弱,技能水平较低,运动项目大部分是为了自娱自乐。
3影响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因素
3.1我国的体育政策
加速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以奥运会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在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下形成的“举国体制”的三大体育政策,导致我国在政策和资金方面过多的投入倾向于竞技体育,导致了其他类型的体育活动开展不足,体育的内部结构严重失衡,特别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的发展失衡。
3.2群众体育自身体制的不足
我国人民群众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片面地理解对体育的认识,忽略了更为贴近群众生活的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其次,我国的群众体育的法规建设及宣传工作不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造成了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经费不充足、体育的场地设施遭到破坏、健身市场发展混乱等现象不断发生。
3.3经济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影响
群众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够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取决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个人经济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1)经济制约着体育经费投入水平;(2)经济制约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水平;(3)经济制约着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4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途径
4.1正确处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通过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通过群众体育促进竞技体育的提高,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遵循在普及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提到的引导下普及的原则,从而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4.2改革体育管理体制
4.2.1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群众体育
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持续发展,关键是以增强群众体质健康为目标作为国家发展体育的重心,群众体育工作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利用经济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为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健身场地、器材,创造优越参加体育活动的环境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尽量实现各类体育资源与群众共享。
4.2.2发展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推动作用,是向群众宣传体育文化最好的途径,同时也能够增强群众的体质健康,所以要加大对社区体育发展的建设力度,积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的体育系等。
4.2.3重视学校教育
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是衡量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竞技体育是在学校体育的基础上向更专业化得发展;群众体育则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只有搞好学校体育,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更好的协调发展。重视和加强学校体育,把学校体育发展的状况作为衡量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能否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5结论
重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是体育事业深远发展的基础,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要想真正的做到协调发展,就要改善群众体育滞后的状态,加大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只有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我国才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
关键词: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1-0067-04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recalls the existing theories about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and mass sports, and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argues to a tentativ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and mass sports.The main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new angle of view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and mass sports.
Key words:sports; mass sports; relationship
多年来,关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并形成“普及与提高说”和“相对独立说”两种观点。对这一关系命题的研究,实际上已超出了学术范畴,成为一个敏感的具有政治内涵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体育事业基本发展方针的确立、演变都是伴随着对两者关系理解的深入而产生的。研究服从于现实需要,为政策寻找理论依据。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演化成一场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因大环境的需要而最终“普及提高说”占了明显优势,“相对独立说”则形单影只,我认为更好的作法是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而这种存在有利于理论的完善。正确的作法是通过科学的求证,理性的认识彼此间的异同,,完善二者关系的认识。不应成为一种政策的解读工具,客观的看,离开对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理论的梳理,而孤立地探讨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不能真正实现协调发展的。同时,如何构建两者之间的合理关系,也是随着奥运会后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内涵
“理论――指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知识。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既由社会实践决定,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1]由此可见,各个学科的基础理论是该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概念、原理体系。而作为构成理论的首位基本要素――概念,在构建各个学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就不言而喻。关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性认识二者间的关系,首先要正确理解其内涵。
竞技体育也称为竞技运动,与英文中的sport相对应,是人类为发挥自身潜力,以他人或自然障碍物为挑战对象,以体验娱乐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以训练和竞赛为主要手段的一种身体娱乐文化。[1]竞争性是竞技体育区别与其他身体活动的基本特征。此外,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比,还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二是具有标准化的竞争规则和裁判手段。竞技体育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竞技体育对于社会的稳定发挥特有功能,如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根据水平的高低,竞技体育可以分为高级竞技体育和初级竞技体育。本文讨论的即是高水平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也称大众体育,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里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健美、医疗、消遣、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2]活动目的的非竞争性、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参与主体广泛以及参与时间业余性是群众体育活动的基本特点。其中,非竞争性是群众体育区别于竞技体育的根本特征。群众体育具有五个基本要素,一是活动参与者;二是体育活动组织;三是体育活动设施;四是体育活动方法;五是活动内容。[3]从功能来看,群众体育具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功能。
所谓关系就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4]一方面,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通的方面,都属于身体活动范畴;另一方面,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在结构和功能上也存在明显差别,突出表现为是否强调竞争性。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研究,实质上就是对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的梳理。
2 既有理论
2.1 “提高普及”说
“提高普及说”是唯物辩证法在体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5]是对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提出的“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文艺理论原则的借用。[6]是体育事业实行全民制,由国家包办,遵循与执行党和国家指令,服务于社会主义“赶超型”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直接产物。“提高普及说”首先将体育事业看作是由提高和普及两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谓提高就是“培养少数优秀运动队伍”;所谓普及就是“开展群众性业余体育运动”。[6]其次,认为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普及转化为提高,一是需要参加活动的人多,二是需要群众的技术水平也比较高;[7]而从提高转化为普及,则需要通过竞赛的吸引和发挥高水平运动员的表演、宣传、组织和指导方面的功能和作用。[6]最后,“提高普及说”将体育事业发展看作一个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的过程。[7]
“提高普及说”从哲学辩证法的高度指出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对建国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的社会背景下,“提高普及说”理论的普遍性与体育事业特殊性、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开始突显,表现出一定的理论局限性。首先,对竞技体育功能理解存在偏差。将竞技体育纳入社会主义“赶超型”现代化发展战略,由国家包办,负责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一方面,导致体育事业竞技化,即蕴涵着将“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朝着以高水平竞技运动的提高指导低水平竞技运动的普及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国家包办下的竞技体育纳入政治体系,将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由政府负责提供和管理,也破坏了竞技体育按照娱乐规律而自发组织和发展的条件。其次,“提高普及说”还蕴涵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片面的“线性关系”理解,即认为提高必然带动普及、普及必然促进提高的片面认识。在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中,普及是基础,是前提,没有普及就难以实现提高,提高是普及的必然结果。事实上,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具有各自的普及与提高的任务,而且各自受到不同社会经济环境及人体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年龄体质特征、参与方式与时间、手段项目、场地设施条件、组织形式、资金来源、运作与管理体制和机制、供给方式等,因此,提高普及说的“线性关系”假设实质上是不存在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原国家体委提出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后发展成为“各类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所谓协调是指“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是相互推动、协同共进的,发展比例是适当的”。[8]但是,由于“协调发展”首先表明体育事业是由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这两大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8]只是在提高普及想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发展比例”问题。而在现行体制下,确定两者之间的“发展比例”,仍然无法摆脱“两个战略并重”还是“竞技体育先导超前”的战略选择和争论,无法从根本改变体育事业“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因此,“协调发展”实质上是“提高普及说”的逻辑发展和新的表现形式。
2.2 “相对独立说”
“相对独立说”以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真义体育”思想为逻辑起点,是关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的另一种观点,实质上是对我国体育事业竞技化,特别是学校体育竞技化的理论反思。这一观点首先肯定“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sports)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9]认为体育(PE)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本质上是增强体质的教育。[10]而“竞技体育”(sports)作为“一种具有规则性、竞技性或挑战性、娱乐性以及不确定性的身体活动”[10],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活动。因此,体育与竞技应各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而现有体制下提高运动水平和普及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实践中只能重一方面而轻另一方面。
“真义体育观”确立的群众体育增强体质的一元价值标准,对于扭转用以竞技运动取代体育的倾向,摆正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唤起人们对提高全民体质重要性的认识,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体育价值和目标泛化、全能化以及无序现象的价值整合具有指导意义。但是,也有学者指出“真义体育”将体育与智育、德育、美育相并列,事实上是对教育的分解,现实中不可能单独实施“纯粹”的以体为本的“体育”。[10]同时,“相对独立说”过分突出和强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二元对立性而否认了两者融合的可能性,认为现行体制下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二者必居其一,无法回避,无法调和,也是不恰当的。事实上,竞技运动具有政治、经济、教育以及带动群众体育普及等一系列潜功能,因而,有条件地通过国家管理的形式,发挥竞技体育潜在功能和价值,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并非不可取。
3 互补关系
任海在《论大众体育与高水平竞技运动的相互关系》一文中,从体育分化角度提出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互补关系”学说。认为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是体育高度分化的结果,两者同质异形、相互依存、功能互补。互补关系存在的理论基础在于,两者具有相同的手段――身体活动和相同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并通过四个方面体现出来,(一)体育发展的互补;(二)体育需要的互补;(三)体育教育的互补(四)体育道德的互补。[11]
互补关系着重讨论了高水平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是,这一学说也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局限性。(一)认为大众体育开展的越广泛,竞技体育的观众市场就越大是不恰当的。事实上竞技体育的观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实质性体育人口相对应,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又观看竞技体育比赛的人口;一类与非实质性体育人口相对应,即不参加体育活动而仅仅作为竞技体育比赛观众的人口。大众体育的广泛开展,从实质性体育人口的角度扩大了竞技体育的观众市场,而对非实质性体育人口的影响并不大。(二)缺乏从整体上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仅仅是对两者相互联系特征的概括和总结。
4 相互取予关系
4.1 现实基础及其理论渊源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变,体育事业管理体制的转变,[12]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突出表现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高度分化。这要求我们从具体的理论出发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问题做出回答。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从结构与功能以及二者相互联系出发,深入分析和广泛探讨有关社会系统的基本理论。[13]所谓结构就是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相互稳定的关系,是内在于系统的客观存在,它只有而且必然地通过一定的功能表现出来。所谓功能就是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系统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相对的,可变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会反过来决定结构。从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考察体育现象,体育乃是由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规定着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体育系统内部来看,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又是体育系统中的子系统。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结构,对维护社会大系统的稳定发挥一定的功能。
3.2 主要观点
“相互取予”首先强调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体育子系统中的两个不同的子系统,按照各自的规律运行和发展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这是由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结构特征以及现代社会组织高度分化的现状和特点――即由承担多种功能的单一组织向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组织的转化――所决定的。从活动主体的构成来看,竞技体育由竞技者(两人以上)、组织者以及观众三因素统合而成;而群众体育则由个体单独或活动者与指导者构成。[14]从活动的具体要求来看。两者在活动时间、地点、对象、体力消耗、动机等方面以及组织的设计、规范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别。见表1和表2。
从组织状况来看,在国家-市场-社会的三元模式构架中,竞技体育组织主要分布于国家和市场两类组织中,与国家相对应的是举国体制下形成的主要提供公共性竞技体育产品的具有政府性质的组织体系;与市场相对应的是利润导向下形成主要提供私人竞技体育产品的营利性竞技体育俱乐部组织。而群众体育则普遍存在于国家、市场以及社会三类组织中,与社会相对应的各类民间组织是具体开展和实施群众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从功能来看,群众体育具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功能。而竞技体育具有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但是,两者在功能辐射的范围和以及作用的人群上有明显的差别。
从制约因素来看。群众体育的发展更多受到闲暇时间、生活水平、观念意识、场地设施等因素制约;[2]而竞技体育发展更多受到遗传、选材、训练水平、体育管理体制、竞技体育训练管理水平以及竞技运动科研水平等因素制约。
其次,在承认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差别的同时,也肯定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互融合的可能性,表现为在两个系统邻近环境的“相互取予“特征。这是由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身体活动的共性或相通性、以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子系统的开放性所决定的。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竞争性身体活动,它的基本功能是娱乐。但是,通过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往往表现出相应的潜在功能。如对外改善国际关系,对内维护政治统一和民族团结以及促进社会稳定的政治功能;娱乐产业经济功能;促进人全面、协调、完善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化的教育功能,以及独特的竞技体育礼仪庆典文化与道德规范文化整合功能。同样,群众体育除具有 “增强体质”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康复、娱乐、教育、消遣、交往以及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等潜在功能。因此,竞技体育子系统与群众体育子系统在按照各自规律运行和发展的前提下,两者相互融合的邻近环境必然存在着功能上的相互取予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群众体育可以在组织方式、场地设施以及活动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吸收竞技体育的内容。由于群众体育具有活动方式灵活性、组织设计开放性等结构性特点。因此,任何有益于强身、健心和乐群的活动手段和组织方式都可以被群众体育批判的继承和发扬。也就是说,竞技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活动的方式,可以在群众体育中适当运用,但只能作为手段,不能当成目的。(二)易于被群众体育领域广泛采用和吸收的运动项目的水平的提高,可以在运动价值观念和态度层面上给群众体育的发展带来影响。(三)被群众体育领域广泛采用的竞技体育活动项目的普及,又为该项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观众市场,从而促进该项竞技体育项目的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首先是体育系统中两个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的子系统,两者具有各自的提高和普及的目标和任务。其次,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系统邻近环境,存在着功能上的“相互取予”的关系。
4 结语
“提高普及说”从发展趋势和方向上指出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特征,这一观点将体育事业发展看作一个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的过程。[7]“提高普及说”蕴涵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片面的“线性关系”理解,即认为提高必然带动普及、普及必然促进提高的片面认识。而“相对独立说”则着重从是否具有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角度阐述了两个系统的相互独立关系,但是“相对独立说”过分突出和强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二元对立性而否认了两者融合的可能性。上述两种观点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的认知水平。并对不同时期体育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巨变,两种观点都表现出一定的理论局限性。因此,笔者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在对上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理论继承基础上,提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互取予”的关系理论框架。“相互取予”就是肯定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体育系统中两个相互独立是子系统,同时认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邻近的部分存在着功能的“相互取予”关系。
参考文献:
[1] 邵生林, 刘玉梅.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J].体育,1997, (2):19.
[2] 卢元镇. 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248.
[3] 李建国等.社会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
[4] 现代汉语词典.
[5] 栾开封等. 关于我国体育和体育工作的哲学思考[J].体育文史,1999, (4).
[6] 熊晓正等.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到各类体育协调发展[J].21世纪的中国体育,1998, (16).
[7] 陈融.建国以来认识和处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的历史启示―价值追求与代价意识[J].体育文史,1999, (3):11.
[8] 舒有谟, 宋秋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思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 (4):69.
[9] 王学峰.真义体育思想对中国体育发展的贡献[J].体育学刊,2004, (4):7.
[10]
陈融.试析真义体育观、大体育观的特征与分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 (4):1.
[11]任海.论大众体育与高水平竞技运动的相互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5, (3):11.
[12]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416.
[13]刘润忠.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 (5):52.
[14]韩丹.论SPORT不是体育[J].体育学刊,1996, (3):45.
摘 要 随着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各项体育事业在群众中间得到广泛的开展,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群众体育市场。本文将以湖南省为例,简要阐述该省群众体育市场的类别和组成,并就群众体育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群众体育 市场 经济 发展 研究
近年来,随着群众对体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体育市场被开辟,各项体育消费品供不应求。群众体育市场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具有巨大的消费增长空间。开展群众体育,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湖南省群众体育市场的类别
群众体育市场主要指和群众体育相关的产品制造、产品流通、产品服务、产品消费的这样一个过程。大众既可以购买体育产品,也可以购买体育服务。从目前湖南省的体育市场来看,其类别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类,体育用品市场。第二类,体育场地设施市场。第三类,体育旅游市场。第四类,体育运动休闲娱乐市场。第五类,体育培训市场。第六类,体育科技市场。第七类,体育保险市场。第八类,体育广告市场。第九类,体育彩票市场。第十类,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第十一类,体育人才市场。第十二类,体育金融市场。第十三类,体育中介市场。这十三类市场建构起了当前湖南省群众体育市场的整体框架。这些市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协同发展。但是受不同条件的制约,各个市场的发展情况并不统一。有的体育市场发展情况良好,已经具备了完善的运营机制与管理机制。有的体育市场却还处于发展初期,运行状况不能令人满意。
二、湖南省群众体育市场的组成
第一,体育竞技表演市场。主要通过为群众提供相关的职业体育比赛和竞技体育比赛,获得盈利的市场。第二,体育休闲娱乐市场。这一市场在湖南省十分常见和普遍。在整个湖南省中,群众健身组织有3800个,体育娱乐企业有132家。并且,各种体育娱乐项目还在不断出现。第三,体育人才市场。从市场层面来看,体育人才主要指在具有营业性质的体育场所,对群众进行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的人员。第四,体育旅游市场。指旅游者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各种类型的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等活动进行参观和交流。根据交流程度,体育旅游又分为观赏性和参与性两大类。第五,体育广告市场。相较于传统的竞技体育广告市场,当前湖南省的群众体育广告市场受条件的限制,不能拉到大量的广告赞助商。但是相信随着群众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体育消费市场的扩大必然会拉动广告市场的发展。第六,体育设施经营市场。体育设施是各项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调查显示,湖南省的各项体育设施在原有的基础上,还在不断开发新的体育设施,增加各类体育场馆。第七,体育用品市场。据统计,湖南省现有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有65个,从业人员有3000名,年收入高达14.6亿元,是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第八,体育中介市场。我国体育事业正在逐步走向市场经济,体育中介市场的出现是其走向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但是,由于湖南省的体育中介市场起步较晚,基础还较为薄弱。第九,体育金融市场。指职业体育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衍生出来的新市场。就目前而言,该市场在湖南省的发展还处于建设阶段。
三、群众体育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一,群众体育市场促进就业。群众体育市场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全面发展各项群众体育事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大大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群众体育市场作为巨大的消费市场,在自身得到发展同时,还会带动相关建筑业、零售业等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生产规模得到扩大,必然也会需要更多的从业人员。
第二,群众体育市场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效益。一方面,群众体育市场是一项朝阳产业,通过向群众出售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振奋群众的精神,凝聚群众的力量。使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更大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群众开展体育运动,能够为潜在的市场经济注入新鲜血液。通过与其它行业的碰撞,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从而使群众体育市场对本地区的经济效益发展,起到不可预估的推动作用。
第三,群众体育市场促进本地区经济模式多元化。体育事业的产业化,不仅能促进社会稳定,还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通过群众体育事业,可以对湖南省的旅游事业以及城市的对外宣传形象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和外地企业来湘考察和投资,使从前的单一生产、被动销售模式向多元化的生产、销售模式发展,主动占领相关市场。
第四,群众体育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更加完善。目前,竞技体育不断商业化,群众对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休闲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从而形成了我国的体育市场经济,并使其得到不断发展。群众体育市场在不断满足国内民众需求的同时,还对外出口。使体育市场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的经济结构也更加趋于完善。
第五,群众体育市场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由于群众体育市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销售市场极其广阔,因此,群众体育市场的盈利十分可观。同时,群众体育市场还与其它各行各业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上下游结合的生产模式,让更多的企业和工作人员获得收益,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分析出湖南省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正在蓬勃向上,其对经济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群众体育事业不仅能够促就业,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促进本地区经济模式多元化,完善经济结构,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基金项目:湖南文理学院科研课题《湖南群众体育与城市经济耦合互动发展对策研究》(15YB2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1举国体制最大限度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进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以51枚金牌登上了金牌榜首位,奖牌总数达到历史的新高。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举国体制在奥运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凭借这一体制,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确立了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领先优势。集中国家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与我国的国情以及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分不开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基础薄弱,必须在资源调配等方面下工夫,举国体制便为竞技体育崛起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竞技体育的进步,能够唤起观众对美、力量、速度的追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荣誉、乐趣、活力、尊严、理念多方面精神需求。
1.2奥运会对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促进作用
1.2.1奥运会促进了群众体育自发意识和学校体育的竞争意识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人民群众自觉健身的意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了显著的变化,群众体育也相应地有了较大的提高。“谁是球王”乒乓球争霸赛、羽毛球争霸赛、足球争霸赛等一系列赛事的开展,从全国组织海选直至最后总决赛展现了我国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方面的广泛普及。体育场馆、健身广场扶植,广场舞、健身舞在城市、乡村遍地开花,蓬勃发展,更好地迎合了大众的健身诉求。北京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体育举国体制和选材系统的不断完善,能够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基础体育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体魄,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举国体制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随之而来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也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1.2.2体育设施建设在奥运会后起到促进作用奥运会为北京留下了众多具有国际水准的体育设施,这些设施设备齐全、功能完备、专业性强,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北京奥运会后的“十二五”期间,全民健身的城乡组织网络进一步完善,经常性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数比例逐年增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扩大,科学、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日益融入群众生活,健身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相应地群众对体育公园、体育场馆、广场、体育健身器材需求也是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全民健身工程的推广普及,在全国各地建成了市、县、乡、村的体育健身网络设施,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学校体育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投入不断增加,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1.3体育文化交流在奥运会后得以加强奥运会是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国际盛会,集体育、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浩繁内容于一体。以奥运会为载体,中国的优秀文明、特色体育、体育理念及体育活动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推广,不同的体育意识形态得以整合创新,在接受外国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得以提升和进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兼收并蓄地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国内的赛事、体育教育、全民健身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
2奥运战略与群众体育之间的抵牾
2.1全民健身在奥运战略的大环境下地位降低随着人类社会对竞技体育的热爱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竟技体育在体育工作中必然是重中之重。奥运会的金牌数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指标之一,现阶段,我国必然要把竞技体育摆在体育工作的中心。因此,在目前我国有限的体育资源条件下,必然要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从而使竞技体育和群众、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如今,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城市和乡村间的不平衡进一步拉大。
2.2东部沿海和西部,城市和乡村体育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水平、社会文化因素等条件的影响下,各地经济水平落差较大,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更是如此,体育消费作为一种非必须的消费类型,体育的发展在各地表现极为不平衡。在我国比较落后的西部农村以及老、少、边、穷等地区,很多人对于体育的认识还很肤浅,更谈不上参与其中了。据调查,在我国沿海地区等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群众体育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在西部的农村贫困地区,人们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努力,所以就根本谈不上健身了。这些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落后,群众体育及学校体育观念更是淡薄。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带动了周边地区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也更进一步拉大了我国较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差异。
2.3我国群众体育及学校体育加速发展的必要性现今,我国大多数农村体育运动的程度是较低的,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较低的体育运动水平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体育文化在增强广大农民体质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还有待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不尽人意,农村为疾病的高额医疗费用致贫、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农村体育消费水平还很低下,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很难打开局面,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均场地面积以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相对较少,农村学校和城市相比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都处于较低水平。我国不仅要在国际的重大比赛中夺取更多的金牌为国增光,还要通过普及群众体育来增强国民体质。体育运动的发展要以国民健康为本。
3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之路
3.1发展群众体育要从提高现有水平入手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没达到发达程度,群众生活习惯和理念不发生相应变化的情况下,体育活动是在人民群众中普及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国家经济、社会、文化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发展群众体育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特别是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在群众体育意识、健身观念得不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阻力。设施管理不到位、缺乏懂管理人才,在基层尤为突出,因此,在具备普及群众体育的条件以前,发展群众体育要从提高现有水平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到完全具备普及的条件后,再全面发展群众体育。
摘 要 从群众体育大国和群众体育强国的理论入手,解读我国群众体育大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促进群众体育非均衡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产业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项目化与专业化等相应对策,为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群众体育 体育强国 发展对策
一、对群众体育大国和群众体育强国的理论解读
群众体育大国主要是指群众体育发展的规模与范围较大;群众体育强国则是指人人参与体育、人人享受体育,群众体育发展的综合实力及人均水平超群。仅从规模与范围的角度来看,我国参与体育的人数、体育设施的总数相对来说较多,可供利用的资源较多,但平均下来,我国体育场地、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还处在较低水平,尤其在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群众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组织人员、资源配置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我国群众体育大国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坚持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群众体育
我国各地在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体育人口数量、体育场馆规模、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文化认识程度、群众体育产业等多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为此国家在管理群众体育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领域的差异性,有策略的采取了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群众体育的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以政府宏观调控为核心、以社会兴办群众体育为主体,使得其二者共同管理群众体育,取得了群众体育迅速发展的瞩目成绩;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则以政府管理群众体育为主体,以满足社会公众的体育服务为宗旨,提供了体育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维护了社会公众的公共体育利益。这样使得各地区在不均衡的情况下,做到了协调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体育在各地区高效发展。
(二)坚持竞技体育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
由于我们国家的体育是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群众对体育的认识、理解、认知都远远不足。随着我国竞技体育近些年飞速发展,在世界各级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仅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还为群众认知体育提供了一个平台,更为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服务、指导与示范作用,从而有效的促进了群众体育的发展。
(三)坚持资源配置的集约化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群众体育的经费来源也逐渐丰富起来,由国家财政专项拨款、社会团体和企事业组织自筹资金、社会和个人的捐赠与赞助以及群众体育产业的自我开发。这种集约化的资源配置途径,不仅大大降低了国家对群众体育投资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而且也盘活了群众体育,使其由被动的发展变为了主动发展,从而更能满足群众体育产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三、向群众体育强国迈进发展对策
(一)群众体育产业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为使体育成为能够自给自足的产业,就要合理的开发群众体育产业,使之逐渐地由政府投资转向为政府与社会共同投资,并使二者成为有效地互补,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建立健全群众体育产业开发的相关政策法规,要不断加大宣传群众体育的力度,要不断吸纳各种社会资源加快群众体育开发的脚步,要结合现实的群众体育氛围有针对性地开发大众健身俱乐部,并使之能够满足群众体育产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从而减少政府对群众体育的投资压力,有效地促进群众体育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二)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项目化与专业化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发展群众体育的直接骨干力量,是最为活跃的要素。但随着人们文化视野的提升,对健身的方法与手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体育技战术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保证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项目化与专业化,也成为了科学发展群众体育的重要的人力要素。
(三)整合社会资源,完善群众体育环境
当前我国群众体育资源相对缺乏,资源配置不合理、开发利用水平低下,群众体育环境不容乐观,这样就形成了落后的群众体育资源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群众体育需要之间的矛盾。在现实环境中,要有效开发学校体育场馆,使其成为不断满足群众体育需求的、可行的、便捷的、迅速的有效途径。通过宣传,鼓励人们参与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解决体育场馆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利用自然力进行健身锻炼更能提高锻炼的效果。
(四)逐步建立群众体育发展的评价体系
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是衡量我国是否步入体育强国或体育大国的直接、客观、关键的要素。因此,逐步建立稳定地、从目标出发的群众体育发展的评价体系意义重大。但由于群众体育其自身的特点,表现出了其评估指标的多样性、分散性、不均衡性与权重比值的偏重性。进一步分析表现在体育人口的数量、体育消费的水平、体育场馆的面积、体质合格的标准、群众体育的产值、体育时间的比值等多方面,对以上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权重划分,才能进一步检验某一地区、部门开展群众体育的情况。
四、结束语
从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性地发展来看,作为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群众体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促进国民体质提升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心理稳定性的重要途径,是推广体育文化的重要手段,是确保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支柱,更是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回归体育固有本质的核心。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对群众体育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发展研究可以促进我国群众体育健康、和谐的发展,更是我国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迈进的保证。由此可见,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促使群众体育大国必然向群众体育强国迈进,其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这是使我国步入体育强国的关键性因素。
参考文献:
[1] 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
[2]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6-20.
一、群众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对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
现行的《奥林匹克》对奥林匹克主义作了如下较为全面的表述,“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奥林匹克主义提倡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就其主旨来说是鼓励所有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参与竞技和非竞技的活动,因此,它本来就包含有强烈的大众体育色彩,“体育为大众”的口号就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第一个提出来的。在二次大战以前,由于竞技运动的水平还比较底,它与群众体育的分野还不明显,但并不能说奥林匹克运动与群众体育实现了有机结合,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至今毕竟是代表着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新的时代赋予了奥林匹克运动新的历史使命:积极探索与早日实现与群众体育的完美结合,可以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群众体育,指人民大众在余暇时间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健美、医疗、消遣、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健康身心是大众体育的基本功效。此外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同时实现健美、消遣、娱乐、休闲康复、医疗、社交或提高技艺等多种目的。毫无疑问,群众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奥林匹克运动与大众体育是一致的。
体育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是随着社会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和丰富的。体育最初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军事活动、宗教祭祀、医疗保健和娱乐舞蹈,并长期与这些活动并生,没有严格的界限。近现代以来,体育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活动体系。从体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有密切的联系,体育在受到这些因素制约的同时反过来也积极促进了他们的发展。
首先,以奥林匹克运动为核心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先已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文化活动,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交流,这种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不可否认的。在政治上,通过国际比赛,改善和促进国家或地区间的关系,服务与国家的外交政策;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国家地位。在经济上,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奥运会给主办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奥运会主办国的交通运输、信息通信、电能供应、环保设施、建筑设计、旅游餐饮、媒体广告和体育产业等多种行业领域及其相关产业有着巨大促进和的经济效,奥林匹克运动蕴藏着的巨大商机是有目共睹的。在教育方面,体育与德育、智育和美育在培养人的方面是一致的,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在文化方面,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奥林匹克运动已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文化活动,在促进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方面是其他文化活动形式无法比拟、难以取代的。
其次,世界各国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能在进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作用是竞技体育难以取代的。在政治上,广泛开展和举办全国范围内大众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国内政治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和气氛。在经济上,群众体育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从而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与之相应的体育经济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和其他部门的发展。在教育与文化方面,通过开展大众体育活动可以使参与者得到德育、智育和美育的教育,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以高水平竞技体育为特征的奥林匹克运动和群众体育都是体育文化活动的构成部分,在促进世界和整个人类的发展上他们都起着非常重要的、难以相互替代的作用。因此,二者紧密结合是适应时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的趋势。
二、 奥林匹克运动与群众体育应有机结合
奥林匹克运动只有积极向群众体育渗透,使更多的非奥林匹克者领略“以人为本,人的和谐发展”等奥林匹克文化和思想,为奥林匹克运动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理解、关注、支持和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的各种活动当中去,体验到体育那种特殊的健身功能。奥林匹克运动代表着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奥林匹克运动以其独有的魅力和示范作用,吸引着群众体育中优秀竞技体育人才,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够历经百年而不断兴旺,原因之一就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坚实的、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的基本构想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起点,达到改善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最后扩大到整个国际社会,使人类有一个和平的没有任何歧视的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了达到这种理想,奥林匹克主义是以体育,特别是以竞技体育作为手段的。然而,奥林匹克主义的奋斗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整个人类社会,竞技体育的参与者相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毕竟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使更多的人理解、关注和支持奥林匹克主义是实现最终理想的重要环节。因此,只有使奥林匹克运动与大众体育有机结合,才能使奥林匹克思想体系得以更好地贯彻。
奥林匹克运动就其主旨来说是鼓励所有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参与竞技和非竞技体育活动,所以,奥林匹克运动未来发展一个重要动向就是积极向大众体育渗透,与群众体育结合。众所周知,现代科学技术对体育领域的渗透日益广泛,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推动力量。同样,群众体育要发展也必须依靠科技,只有与蕴涵着巨大科技力量和科技潜力的奥林匹克运动相结合,群众体育发展就有了科学的先导和快速发展的动力。
群众体育是人民大众在余暇时间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健美、医疗、消遣、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健康身心是群众体育的基本功效。如果群众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有机结合起来,逐渐形成符合自己群众体育特色的思想体系、组织体系、活动内容体系等,并借助每届奥林匹克运动将之逐渐推广,使更多的人理解、参与其中,那么群众体育的自身魅力就会得到提高。
摘 要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逐步增加,到了90年展迅速,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功能,在我国的大众体育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简要地描述了其发展过程,也分析了其特点,尝试探究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趋势。通过对这些问}的探索,阐述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自发性群众组织 大众体育需求 转型期
一、前言
转型期体育改革的走向结合全民健身工程,我们可以拿自发性群众组织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探索今后群众体育组织建设甚至是体育体制改革的走向。笔者认为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界定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基于人们共同的爱好、利益、感情与友谊,在体育实践的基础上,在不受任何外界“建制”部门因素影响和制约的情况下自发形成,并自主管理的非正式的、结构松散的,利用公共场所进行以健身、娱乐、交际、休闲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
三、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特点
(一)形成的自发性与兴趣爱好的一致性、成员构成的复杂性
即是在参与群众基于共同的体育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在成员都想通过参与组织中并进行体育切身体验,达到增进健康、娱乐身心的基础上而自愿形成的;且参与自发性群众体育的人群大多具有多层次性,但老年人群、退休下岗人群、中年人群依然是其成员组成的主要部分。
(二)体育项目的传统性、娱乐性和活动场所的不确定性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活动内容大多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娱乐性的活动如,扇子,扭秧歌,广场舞等。由于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独特性质与定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场所。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可以进行娱乐活动的空余区域等仍然是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地保障。
(三)管理的松散性(非正式性)
即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还不存在正式的管理方法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主要依赖参与群众约定俗成的习惯、参与群众对组织浓厚的感情及参与群众间的友谊来维持组织的良好发展。
四、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需求
目前,我国体育组织有很多,如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活动社团等,但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无疑是最直接、最方便、最随意的体育锻炼组织,参与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参与到其中。可见,我国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兴起与发展进一步满足了广大群众的体育需求,为我国广大群众的体育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缓解政府全面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压力
在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三大体育中,我国竞技的发展是最为耀眼的,学校体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相比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显得薄弱、滞后。政府的重点在竞技体育,而对大众体育方面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还不足以支撑其发展。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尽管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一定程度上表明着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但是,在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过渡性和不成熟性的社会大背景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在运行、发展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自发性体育组织的“合法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宏观制度环境是一种有利于自发性组织生长的环境,这也是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在短时期内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但中国对体育社会组织管理采取“双重管理”,造成了健身活动站点难以登记注册成为社团组织。
(二)资源获取的“制约性”问题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自发性”,也决定了它们不能像正式体育组织那样容易获取社会资源,也不能像已经注册登记的诸多体协,如“老年体协”那样名正言顺的去“化缘”,“边缘化”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经费来源的渠道单一、稳定性差。
六、结论
现在我国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大量存在着,如何处理好相关问题以及规范引导其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大胆设想一下此类组织的发展预期,第一种情况就是维持原状,自行发展。第二种情况是争取得到政府的认可,注册等,但这在操作起来很难,我们的相关体制需要改变。第三种情况是创新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激发群众的自主性又能得到相关部门必要的指导,我们的政府部门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去做这些工作。从长远来看,以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作为发展大众体育的突破口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希望有能力的学者、专家去做这个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新萍.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9(6).
[2] 李娟,方新普,张勇.论转型期体育利益矛盾与社会体育融合[J].武汉体育学报.2010(5).
关键词:体育大国;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大众体育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辉煌以后,国内对中国是否已经是体育强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总书记指出了实现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三个重要方面:“要继续发展群众体育事业;要继续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要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目前为止解读“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最好依据。
体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综合各个方面的量变到质变的提高。针对覆盖大众、服务社会的全方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体育国家。在这方面我国还有所欠缺,必须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逐步改革目前我国运动员培养体制和学校承办高水平运动队所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培养运动员的系统或体制的道路。
一、继续发展体育群体事业
体育群体是指:“以体育实践为目地自发的或认为的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人们的集合”。一个国家的民族要以体育锻炼为重中之重,这是一个民族的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金牌的荣誉至上的观念仍旧滞留在人民大众的心中,但是这违背了体育应该以全民健身为目的的宗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为此,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来确保大众体育的切实可行和有据可依。这是党和国家对体育群体的关怀,体现的是国家发展必须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促进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和谐发展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其国内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紧密相连,因为竞技体育水平是在这个国家的科技、经济、文化等综合领域的展现。奥运会取得金牌是一个国家的荣耀,是政治层面的需要。但不能因此忽略了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的作用,竞技体育是属于金子塔尖的部分,但是还需要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这个塔身的支撑才行。不能过分强调竞技体育的重要性,也就是体育的政治功能,却忽视了群众体育的重要性,体育的健身、娱乐功能是人民大众所需要的,也是国家民族生命和生活中所需要的,是体育满足自身发展和保持健康的本质功能。单纯发展竞技体育会导致我国体育事业畸形发展。造成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阻碍。
三、继续推进体育事业的改革创新
现在我国实行举国体制,举全国之力打造顶尖的竞技体育水平,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我们必须改革现行的体制,转移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心。加大对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培养青少年大众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健身习惯,满足人们对体育的健身需求。提高社会体育健身场地的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标准规范性,建立健全群众自己的体育活动组织。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家体育实力的提高,也必将促进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四、笔者对关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迈进的看法
(一)对举国体制的看法
中国实行了举国体制,在竞技体育方面去看成绩是傲人的。举国体质的能力在08年奥运会上展现无疑,力压美国,成为第一金牌得主。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就已经是体育强国了,中国顶多可以说是一个体育大国,这也是很勉强的,国内的各项体育的竞技水平却可以排在世界的前列,但这只是顶端的竞技体育水平,不是国内体育大众的水平,所以说是很勉强的称中国为体育大国。
(二)对中国是体育强国的看法
对于成为体育强国,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国内大众体育的发展远远不及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在体育设施硬件相对充足的大城市,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也还不到总人口的2/3。要成为体育强国,就必须让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因为群众体育的范围广,人口基数大,地域辽阔等特性使得发展要依仗一定的经济基础。人们只有在衣食无忧之后才会考虑享受,才会考虑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才会去健身,从而带动国内大众体育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必然结果。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物质生活总体水平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群众体育才有可能普及,体育强国才有可能实现。
五、结论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北京奥运会后,2008年9月,刘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举国体制,“我们的态度很明确,一要坚持,二要完善。其实要立即改革现有的体育制度,让举国体制进历史博物馆还是不太可能,我们现阶段只能完善举国体制,让举国体制从“倾一国之力打造一枚金牌”向“倾一国民力打造一个项目”转变。大力推行体教结合策略来完善举国体制,利用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的手段,改变只重视体育训练,轻视文化课学习的现状,为大多数在体育界无法成就一番事业的运动员备好一条生存的出路。
首先明确的是,体育是以人为本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的体育。体育强国是在体育大国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竞技、学校和群众的体育水平,全面综合的发展才是正确的体育强国之路。要是我国成为体育强国,必须改革现存的以金牌为目的的体育体制。合理分配国家资源,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国民全面发展的功能,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 ].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9.
[2] 吕树庭,刘德佩.体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40.
[3] 刘延东.坚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关键词:第二次转型期; 群众体育; 运行模式; 群众体育运行
中图分类号:G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69-001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后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趋势来看,至少应包括两次大的转型与改革:第一次是1978年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主线是经济体制转轨,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做大经济总量;第二次转型的主线是发展方式转变,目标是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向富民强国。这关系到未来几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在这个大背景下,“十二五”将是中国发展方式历史转折的关节点,也是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历史起点。[1]
群众体育是体育的重要部分,它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它依托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分化、社会的变革,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群众体育的不断发展。同时它又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一、相关概念
1.群众体育运行
是指群众体育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其运行大体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指群众体育自身的变化、发展,横向运行指群众体育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群众体育诸要素、系统与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2.群众体育运行模式
是指国家运用行政的、法律的或社会的等手段对群众体育的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方式。
3.第二次转型期
为区别以1978年开启的,其主线是经济体制转轨的经济体制改革,本文所指的第二次转型期是指以“十二五”为历史起点的,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
二、其他国家群众体育运行模式比较
1.以社会指导和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美国、巴西、德国为代表。这种模式不是运用行政手段予以干预,而是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从总体上规定群众体育运行的方向,建立运行框架和基本准则。它运用经济政策改变群众体育市场运行条件来诱导群众体育符合宏观计划目标。
2.以政府行政干预为主的运行模式
这种模式典型的国家有加拿大等。这是一种比较集中的群众体育管理模式,国家集权行政直接干预群众体育的运行,社会组织和市场只起到辅助调控作用。
3.以政府行政干预与社会组织干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国家有法国、日本和韩国等。群众体育在政府和社会两股力量的调控下,在既集权又社会化的中间状态下运行。
三、第二次转型期之前的群众体育运行模式分析
1.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期群众体育运行模式分析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体育发展主要强调国家的需要和一元化管理,体育事业曾长期被当作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列入政府工作计划。采用由国家对体育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拨款、统一发展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是传统国家行政垂直管理模式,是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经济极其落后的情况下集国家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来最大限度地发展体育事业,这种集中力量办体育拿金牌的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体育运行模式与我国当时的国情基本相符。
2.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群众体育运行模式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至1986年间,国家体委确定的体育改革的重点依然是发展竞技体育,当然这与所处的历史有关。1986年的《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提出推进体育社会化的改革,但是在“现行的领导体制基本上是可行的”前提下提出的,突出体委系统的主要行政领导地位,即强调国家的行政干预,倡导体育是全民的事业,各行各业体育工作应由其主管部门负责。
四、群众体育运行模式选择依据
1.社会经济基础条件
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基础制约着群众体育的发展。当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基础低下,国民温饱尚待解决时,社会是无法也无力发展群众体育时,政府就成为群众体育运行的主要承担者和支持者。当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到相当水平,国民富裕,具备群众体育运行的经济和物质环境时,才能谈得上群众体育社会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国家政府到老百姓个人,对体育健身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为群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群众体育工作正逐步走向社会化,但也存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群众体育开展广泛、社会性强,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而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群众体育发展缓慢。
2.群众体育自身的社会基础状况
群众体育的自身社会基础状况包括群众体育自身的性质与发展程度。群众体育的自身性质是群众体育的社会功能和对国民和国家的影响,群众体育自身的性质对其运行模式的选择是关键性的。
五、第二次转型期群众体育运行模式选择建议
综上所述,第二次转型期中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是政府干预为主的模式,逐步向以政府行政干预与社会组织干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发展,并将最终走向以社会指导和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模式的道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群众体育的社会化不可能一步到位,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此,我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应具有多元性,对于社会经济基础好,群众体育自身社会基础好,群众体育开展广泛,社会化、市场化较高的地区、城市,可采用社会投资,社会指导和市场调节的运行模式。对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群众体育发展落后地区、农村,可采用政府投资和行政干预的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军.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J]南风窗,2010,(21):31-33
1.竞技体育带动体育产业发展
竞技体育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区域竞技体育的发达与否,对于该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竞技体育的娱乐性、观赏性以及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极大的吸引着大众目光,报纸和传媒对于体育的所有宣传和报道内容,90%以上都会涉及竞技体育。因而,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用品、体育彩票等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江苏省竞技体育近几年一直保持强势,在国内各省份中一直排在第一阵营。江苏体育产业发展虽然起步很晚,但是近几年随着竞技体育的强势崛起,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较为迅猛。2006年9月,江苏制定《江苏体育产业振兴计划纲要》(2006~2010年),着重强调了竞技体育在带动江苏省体育产业其他各组成要素发展的重要性。该纲要提出整合竞赛资源、培育市场主体和开发赛事经济,为江苏的健身娱乐业、体育培训业、体育用品也、体育中介业、场馆服务业和体育彩票业创造活跃的市场氛围。
2.体育产业反哺竞技体育
体育产业涵盖了竞技体育,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体育产业氛围浓厚与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将对本区域的竞技体育产生长足的影响。体育产业市场的繁荣,将会培育良好的群众体育土壤,群众体育是体育消费市场的主体,不论是体育用品类的实物型消费还是购买门票观看竞技体育比赛的观赏型消费,群众体育在体育产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育产业的繁荣也会直接的带动体育中介业和体育彩票业的活跃,体育产业各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反哺竞技体育发展。江苏作为体育大省,这些年体育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体育彩票收入实现全国“七连冠”,截至2012年12月31日,江苏体彩年销量达到161.81亿元,增幅达14.17%,同年体育彩票对江苏省竞技体育资金投入、群众体育以及其他社会公益资金投入均达到历史峰值。近几年,江苏居民体育消费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特别是体育用品,最近几年的增幅都达到20%以上。江苏已经连多年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处于国内领先的位置,大赛的举办更是活跃了体育消费、观赏、体育用品制造、体育广告等产业市场,为江苏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市场空间。
二、江苏省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间的传导机制
1.竞技体育通过传媒传导发挥其效力
传媒是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活动。媒介传播具有速度快、传播面广的特点,随着科技进步,新的传媒方式不断涌现,如社交网络、微博、在线视频、微信等,这些新的传媒方式不断丰富和拓宽传媒渠道,使得竞技体育的影响力不断放大。江苏省近些年举办的体育赛事一直排在全国的前列,2005年举办的十运会,江苏竞技体育军团金牌总数位列第一,江苏民众通过各种媒介收看、收听或者参与十运会,他们为江苏取得优异成绩感到自豪,为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拼搏进取精神所感染,同时也被竞技体育展现的美感及比赛结果未知性所征服。江苏竞技体育军团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的山东十一运会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江苏人最钟爱的竞技体育项目是击剑、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和花泳,这些项目多年来在全国处于几乎难以动摇的领先位置。这些项目里很多都在江苏省群众体育中开展的较为成熟,市场化程度很高,每当江苏在这些竞技体育项目中斩金夺银都会带动这些市场化长度深的项目发展出现一个小。江苏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同步协调发展正是由于媒介的宣传和渲染。竞技体育的美感、体育的健康理念和娱乐休闲功能以及竞技竞赛中运动员展现的个人魅力通过各种传媒渗入江苏民众生活,推动江苏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最终推动江苏体育产业的和谐发展。
2.传媒产生激励效应过程
随着传媒手段的多样化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媒体在传播体育信息中虽然仍占有很大比重,但是新生媒体在传播体育信息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群众由以往单纯的体育信息受体逐渐的转变为信息受体和传播者双重角色。如微信、微博、网络、IPTV等等,民众通过网络渠道,尤其是“自媒体”快速浏览体育信息并将其实时分享出去,这些媒介对体育信息呈现逐级放大效应。2012年,江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万美元,群众收入水平较高,智能手机普及率较高,这为竞技体育信息快速传达、分享提供了条件。竞技体育向体育产业传导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媒介传播体育信息,并对体育信息受众产生激励效应的过程。江苏竞技体育的每一次飞跃都会给江苏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体育用品业会随着群众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而得到发展,体育中介及体育广告收入也会随着江苏竞技体育的兴盛而走向繁荣。截止2003年底,江苏省各种体育产业活动单位达4400多家(不含个体户),全省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74亿元,较2002年增长18.17%。到2011年,体育产业对江苏省GDP贡献率达到了0.82%,其中体育用品消费和体育彩票销售取得较好成绩,彩票销售连续7年领先全国,2012年江苏体彩年销量更是达到了161.81亿元。江苏体育彩票销售佳绩的诞生不仅和江苏体育彩票运作的方式有关,这和媒介宣传所产生的激励效应有一定的关系。江苏体育用品每一次销售高峰期及体育培训市场的活跃都都是伴随着江苏竞技体育的腾飞,江苏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媒介的扩大效应产生的激励效应不断促使江苏体育事业的发展。
3.激励机制促使信息受众产生动机
“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竞技体育通过媒介向体育信息受众施加影响,响应是指以特定的激励与相伴而生的动机作为前提条件下将产生的最终结果。荧屏竞技是人们了解竞技体育最主要的渠道,人们在观看竞技体育的同时,竞技体育的独特性与功能对受众参加体育健身及消费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江苏群众体育的发展近些年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这和江苏竞技体育的强势发展有着重要联系。江苏举办的所有重大竞技体育比赛都离不开群众体育的参与,如竞技体育赛事的开幕式一般都有较多的群众体育健身展示。江苏举办的竞技体育赛事向广大群众传递积极的信息,同时也使得相关体育机构产生积极动机,根据信息受众对竞技体育刺激信息所表现动机情况,可以分为高积极动机和低积极动机。2002年江苏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35%,2007年达到45%,2010年已经达到50%以上。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全国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江苏省男子列全国第一,女子第二,综合指数居全国第二。2007年,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10.8万人,其中国家级、二级、三级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均位列全国第一。据不完全统计,到2011年底,江苏省开展城乡全民健身活动9000余项次,参加人次约3500余万。2006年5月,江苏省组建体育用品协会组织,截止2010年底,该协会会员达到200余家。江苏体育产业各组分要素取得的成就无不和江苏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相关,竞技体育借助媒介的宣传所产生的激励效应,不断促使江苏体育产业的发展。
4.动机刺激体育产业各要素发展
竞技体育通过各种媒介在群众及相关机构中宣传体育的魅力及价值,信息受众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及对体育的理解所产生动机强弱不同,但是动机的产生就会促使体育健身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场馆业、体育中介业及体育彩票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联动的。体育健身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体育用品业和体育场馆业的发展,体育中介业的发展一样会带动体育场馆业及体育消费的发展,而体育彩票会随着社会大众对体育的关注度增强而得到更好发展。因而,在动机的促使下,体育产业各要素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竞技体育对体育信息受众产生高积极动机和低积极动机,这些动机的产生都会促使江苏体育产业的发展。2005年江苏成功举办十运会,实现了6亿元总收入、4亿元净收入的资源开发业绩,创下全运会资源开发的新记录,这次赛事被誉为市场化程度高、资源整合程度高、维权保障程度高的“三高特征”。江苏体育产业在竞技体育的辐射带动下,较好实施了体育产业振兴计划,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建立起竞赛表演、健身休闲、技术培训、中介咨询四大门类的体育市场体系。全民体育健身服务、体育旅游、体育培训和体育器材、服装以及场馆开发开放等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逐年增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江苏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支持和经费保障。江苏体育彩票业连续7年全国第一;近5年来,江苏省共组织国际比赛136项次、全国比赛385项次、省级体育赛事137项次,承办数量及荣获全国最佳赛区、优秀赛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体育用品业截止2010年底,江苏省体育用品制造单位2500余家,创造产值120多亿元,体育用品销售单位近3000家,体育用品制造、销售单位总数居全国前列。到2010年江苏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0.82%,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1.6%,体育产业就业人数也达到了38万人。
三、结语
国家体育总局28日与第13届全运会举办地政府――天津市政府,签订了协同推进“全运惠民工程”协议书,双方共同协商决定,协同推进“全运惠民工程”,探索以举办全运会为契机,推进全民健身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举办全运会带来的巨大成果。
“全运惠民工程”的提出和实施,意味着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全运会的角色和功能定位,过去那种重视竞技体育、忽视群众体育,甚至将全运会的竞技成绩当做政绩的观念和做法,将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天津市29日召开了“全运惠民工程”动员大会,该工程的实施时间、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工作机制等,也正式公开。
根据协议,到2018年12月31日,“全运惠民工程”将实现以下任务目标:
一是全运会举办地的群众体育实现新发展,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运行、惠及全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形成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市场资源推进健身服务和市民消费享受健身服务的多元化全民健身的新格局。
三是探索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互赢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四是创立全运会及大型运动会举办地推进群众体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全运资源全民享用,全民健身支援全运”新格局。
五是深化改革创新,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化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全面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加快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举办全运会的巨大成果,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为实现目标,国家体育总局将把推进“全运惠民工程”作为群众体育的重点工作,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把新周期我国群众体育创新机制体制和推进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等方面的重大创新和实验性工作项目放到天津,先行先试。
天津市政府将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推动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在推进“全运惠民工程”各项工作上给予支持和保障。通过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渠道,资助体育场馆、健身场所的运营和发展,将全运会场馆的赛事功能需求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同时,天津还将积极探索和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多元健身市场主体,促进体育消费的新途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体育服务的机制,在体育设施、体育组织、科学研究及举办竞赛活动等方面先行实施。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说,四年一届的全运会,不单单是要办一个竞赛类的、只有运动员参加并决出最终名次的运动会,最重要的是要让全体市民都从全运会中得到启发、锻炼,或者跟全运会扯上关系,否则,如果它脱离了人民,脱离了群众,一定是有缺陷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关键词:民间争霸“谁是球王”开展意义
1.“谁是球王”为人们搭建舞台
乒乓球、羽毛球运动在奥运会中,我国处在优势的地位,属于我国优势项目之一。这两项运动在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中普及,在竞技体育中提高,从而促进乒乓球、羽毛球的发展。“谁是球王”走进全国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地区。全国南北方共六大赛区,体协两区。现在人们喜爱乒乓球、羽毛球运动者较多,比赛分为海选、大区赛及全国总决赛三个阶段。在各省、区、市海选赛的基础上,进行大区赛。大区赛有东北、华北、西北、华南、华东、西南等赛区。“谁是球王”自开播以来,因其“接地气、贴民心、冠军梦”,广受民间乒乓球、羽毛球爱好者的拥护与好评。在第二季中国雪铁龙羽毛球民间争霸赛中,华东赛区老年无差别组福建选手苏仁和在赛后感慨:“谁是球王为业余选手搭建了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让我们像专业运动员一样站在聚光灯下表演。既展示了选手风采,也传播了乒乓球、羽毛球快乐的魅力”。
2.“谁是球王”开展的意义
2.1发展潜能,挖掘人才
“谁是球王”这个节目,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打法。只要是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的爱好者均可以报名参加比赛。通过各种选拔到最后的总决赛,发展、挖掘参赛者们潜在的能力。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在民间有很多乒乓球、羽毛球的高手。可能他们没过硬的专业技术,可能他们没有正规的训练时间,可能他们没有良好的运动环境,但是,他们有一个不怕跌倒的决心,他们有一个对运动热爱的热心。也许是因为环境的因素、社会因素的原因导致运
动爱好者们无法能更好的,更深的去接触一项运动。可是他们骨子里的热爱,将是他们成功的关键,也是展现自己的一面。让自己的潜能发挥的更好,让自己能像竞技运动员一样,在舞台上展示自我,实现“冠军梦”。
2.2增进友谊,交流技艺
“谁是球王”这个节目,主要是以比赛为主,通过比赛的形式去争夺冠军。在赛场上的比赛的时间是有限的,与对手都发挥出自己最佳的状态。在赛后,不仅仅与对手交流球技,还会与其他选手坐在一起进行切磋。在交流的同时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孙辉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的一名矿工,常年在地下600m的矿井作业。他代表煤炭体协参加了东北赛区的比赛,结识了来自石油体协的球友,煤炭、石油两大体协由此建立了乒乓交流平台,相互切磋球技,增进友谊。在2014年3月份,在杭州举办的羽毛球民间争霸赛华东赛区决赛,陆立莺和洪宇坤比赛前从未在一起进行过配合,但是经过他们的努力两人在第二次配合中顺利夺冠。比赛后,他们不约而同的说,认识朋友,享受这项运动,才是最大的收获和快乐。竞技比赛仅仅是其中的一面,这项比赛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生活交流、以球会友的健康快乐的体验平台。民间赛事的精彩不仅仅在比赛之内,更在比赛之外,在享受运动的同时,也享受这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2.3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谁是球王”这个节目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让参赛者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比赛中交流技艺,增进友谊。最根本的是想通过这项运动去让更多的人去接触乒乓球、羽毛球运动。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国球”,让更多的人在乒乓球、羽毛球运动中得到锻炼,解除烦恼,释放压力,获得快乐,增强体质。让更多的人改变自己的现状,改变生活观念。
2.4促进全民健身,区域发展
乒乓球、羽毛球是属于隔网运动项目,可以制作简易的运动器材进行运动。乒乓球在家中的桌子上也可以进行攻打,像羽毛球这项可以在天气无风、晴朗的时候随时在外边进行运动。“谁是球王”这项运动的开展,引起了全国人民对运动的热潮,很多人因为自己家乡的人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也掀起了他们对体育的热爱,也许他们体育资源匮乏,他们自己在当地制作简易的体育器材,进行运动,不管是年长年少的人他们都会去从事运动,带动了当地人的体育思想。普及提高了群众体育的发展,丰富了人们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3.有力推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竞技体育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本部分。竞技体育的娱乐性、观赏性及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极大的吸引大众的目光,报纸和传播的宣传,90%以上都会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传播信息速度快,传播面广,可通过微信、微博、腾讯等进行传播。“谁是球王”之所以异常火爆,究其缘由,电视转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体育产业市场的繁荣,将会培育良好的群众体育土壤,群众体育是体育消费的主体,不论是体育用品上的实物性消费还是购买门票观看竞技体育比赛的观赏性消费,群众体育在体育产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谁是球王”这项运动的开展活跃了体育消费、观赏、体育用品的制造、体育广告等体育市场。有利于推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4.结语
作为一个“为百姓打造梦想的舞台、健身的平台和展示的平台”,“谁是球王”一直不断激励人们去实现梦想,一起诠释“冠军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正能量。“谁是球王”取得巨大社会影响力,李挺表示,中央电视台通过“谁是球王”这一大型体育电视真人秀节目。旨在打造自主的、原创的品牌节目,并塑造榜样,推动群众体育生活,向社会传递正能量,鼓励和帮助普通人去实现梦想。媒介的传播,对体育赛事的开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项运动的开展深入民心,从群众体育出发,为群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舞台,为群众圆了自己的梦想。
参考文献:
今天,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常德市体育代表团参加省运会总结表彰大会,总结备战经验,表彰参赛先进。刚才,为志局长对我市四年备战参赛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大会表彰奖励了先进单位和个人。利用这个机会,我讲两点意见:
一、要充分肯定参加省运会取得的可喜成绩。
省运会是我省规格最高的综合性体育运动盛会,是对全省各地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大检阅。本届省运会经过改革以后,其规模之大、竞争之激烈前所未有。今年9月,在湘潭市省运会赛场上,我市体育运动健儿们不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取得了代表团综合金牌第二、青少年组综合金牌第二的优异成绩,并获得代表团体育道德风尚奖,再次创造了我市参加省运会最好历史成绩,出色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参赛目标任务,充分显示了常德竞技实力,为常德人民争了光,为常德赢得了无上荣誉。可以说,我市参加省运会成绩可喜,精神可嘉,是值得全市上下共同庆贺的一件大喜事,市委、市政府是十分满意的。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常德军分区对我市代表团取得的骄人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受到大会表彰奖励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几年来无私奉献、刻苦训练、辛勤劳动的全体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市体育工作的各级各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加本届省运会,我市代表团成绩突出,作风优良,美誉三湘,影响深远。这些成绩客观地反映了近些年来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成果和竞技运动发展水平,反映了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我市代表团拼搏进取的团队作风,精诚团结的团队形象,充分展示了常德人民“德行天下、和谐奋进”的精神风貌,彰显了常德人民的时代风采。骄人的成绩,顽强的作风,让全市上下倍感骄傲和自信,极大地鼓舞了全市各行各业的创业斗志。今天受到大会表彰奖励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既是我市参加省运会的有功之臣,也是全市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我们各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一心为公、忘我工作、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不畏强手、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学习他们勤奋务实、勇于竞争、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学习他们心系集体、团结互助、和谐奋进的团队精神。全市各行各业要广泛宣传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掀起创优争先活动,进一步提振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信心,激发建设文化名城的活力,更好地推动富裕文明和谐常德的建设发展。
二、要高起点谋划新周期体育工作。
省运会圆满结束,标志着体育新周期的开端。成绩已属于过去,一切从头开始。当前,我市体育事业正处于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一方面,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体育意识明显增强,市民群众体育需求日趋活跃与旺盛,体育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支持发展体育事业,体育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社会办体更加活跃,体育工作环境与条件更加优越;特别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即将迈入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期,体育更赋予了新的历史内容与责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目标,我们一定要早谋划,早备战,早行动,切实抓好各项体育工作。新的周期里,我市体育工作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指示要求,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体育强市,用体育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为文明城市、宜居城市增光添彩。
、以培养奥运明星为目标,竞技体育要有新突破。竞技实力衡量一个地方体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奥运明星是竞技体育的王者,是一个城市体育文化的“皇冠”。建设文化名城,需要竞技奖牌丰富内涵,需要奥运明星锦上添花。目前,我市竞技体育有了一个好的基础,也开启了新的历史起点。今后,全市业余训练工作要继续坚持实施“奥运金牌战略”,切实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建设一批奥运精品项目。立足我市青少年传统优势项目,优化项目布局,整合优势资源,夯实“一县一品”工程,建立健全业余训练网络体系,做大做强精品项目群,积极创建全国、全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二是培养输送一批顶尖人才。坚持科学选才,科学训练,建立体育后备人才库,培养、储备一大批优秀的体育后备苗子,积极向国家队、省专业队和大专院校输送更多拔尖的体育运动员,为我市决胜国际体育大赛打牢基础。三是创造一批优异成绩。要继续瞄准国内国际各类重大体育比赛,积极组队参赛,锻炼队伍,提高竞技水平,争创好成绩,为常德经济社会发展争光添彩。
、以创建特色品牌为目标,群众体育要有新发展。近几年,我市群众体育发展较快,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快,市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更加踊跃,群众体育网络体系日趋完善,体育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市群众体育工作在全国、全省有位置,有影响。但从我市参加本届省运会情况来看,成年组参赛人数少,参加项目少,项目组队比较困难,竞技实力较弱,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市群众体育运动普及程度虽然较高,但优秀人才不多,竞技水平较低。顺应省运会改革发展的需要,从现在起,我市群众体育工作要更加注重普及与提高并重,更加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更加注重打造常德强势品牌,普及全民健身,提高运动水平。一是规划建设重点品牌工程。体育基础设施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每一个县市区要力争尽快达到“一馆(体育馆)、一池(游泳池)、一场(标准体育场)、一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要求,加快规划建设步伐。市本级要尽快促成新体育馆、新奥体中心的规划立项和开工建设。同时,市、县两级要规划兴建更多的便民、亲民、利民的全民健身路径“民心工程”。二是创建群体活动品牌。要立足我市乒乓球、龙舟、排球、舞龙舞狮、棋类、武术、健身健美、登山、自行车等群众基础好、活动开展经常、优势较为突出的群众体育项目,加强组织引导,开展竞赛联赛,着重打造2—3个常德群众体育运动项目品牌,形成规模,扩大影响。同时,结合省运会竞赛规程,及早组建我市成年组备战参赛省十二运会项目队伍,抓紧训练备战,打好基础。三是开展创建体育特色之乡活动。要在全市范围内继续推进争创体育特色之乡活动,不断拓展群众体育工作空间,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体育特色之乡,丰富与活跃广大市民群众体育文化生活,不断提升我市群众体育工作水平。
首先,从科学发展观的定义来看,体育事业正是一项以人为本的事业,体育从最初人的本能衍伸至如今“内涵丰富的体育文化、根基浑厚的群众体育、赏心悦目的竞技体育、琳琅满目的体育产业”,这些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必然需求。因此,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体育事业的发展与之同步是必然要求。曾说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体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更是由衷!地体现了体育的人本性。
其次,从目前全市体育事业的结构来看,全面、协调、可持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释:全面,即统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协调,即推进区域、城乡体育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则是要促进体育人口、体育后备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体育管理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全市体育事业距“基本现代化”,距“科学发展”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如:市民体育意识还不强、群众体育组织程度还不高、竞技体育缺乏奥运选手、体育产业尚处起步阶段等。当前,我国正处于后奥运时代,国民的体育热情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因奥运会而空前高涨和凝聚,这就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景和机遇。如何在目前大好形势下抢抓机遇,实现全市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向“体育基本现代化”这一目标扎实迈进,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突破口:
强基固本,不断夯实群众体育基础
就目前而言,虽然我市群众体育处于高位发展阶段,但应当看到,群众体育的组织程度还不高。群众体育是体育事业的基础,其参与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要提升群众体育工作水平,必须致力提升体育公共服务能力,要不断完善“市、镇、村(社区)”三级体育设施网络建设,在当前全市已形成5分钟健身圈的前提下,要迅速完成设施建设“重建设,轻管理”向“建管并举,强化管理”模式的转型,充分发挥体育设施的健身功效,真正形成“有设施、有管理、有运用”的“三有”局面;要强化整合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成立相应的实体机构,明确职责和义务,充分调动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全市健身人群能真正享受到科学、合理的体育导向;要加快推进体育社团实体化进程,将体育社团从民间组织的游离状态纳入规范化管理渠道,强化组织、规范管理,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桥梁纽带作用,并以此为平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体类活动。
多措并举,不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竞技体育是极富竞争,极具观赏的体育表现形式,它是群众体育的升华。当前我市竞技体育虽然涌现出了“刘海华”等一批高水平运动员,但总体来说,还存在着亮点不足、缺乏奥运选手等问题。竞技体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必须从基础抓起,要不断拓展后备人才培养渠道,走自身培养与引进人才结合之路;要根据人文、地域特点,优化竞技训练项目设置,选择1~2个符合我市传统特征的竞技项目作为重点项目,加大培养和扶持力度,以此作为提升我市竞技水平的突破点;要不断完善业余训练部门体制机制,在健全机构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全面打造“医、科、训、管”一体化的科学训练模式;要强化运动员保障体系建设,拟订并出台一系列保障政策、措施,对运动员就学、就业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从而扩大优秀运动苗子的选材范围,提升运动员训练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