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转贴于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 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1] 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关键词:初中英语;创新理念;创新方法
就初中英语教育工作来讲,工作理念与工作方法上的创新有利于全面提升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与品质,使学生运用创新性思维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对初中英语教育中创新理念的内容以及具体创新方法的内容进行重点研究与探索,促进初中英语教学工作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一、初中英Z教育中创新理念的应用
1.语法教学创新
初中英语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创新理念是对于语法教学的创新。其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就语言结构上来讲,需要充分运用图表进行表达,使英语的语法结构具有明确性。第二,对于语法的训练项目需要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第三,教学的具体方式需要分阶段、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第四,注重对学生语法的实战化训练。
2.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创新
英语阅读与写作的创新是初中英语教育中进行理念创新的另一种模式。我们需要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培养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与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他们的英语阅读、写作成绩,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初中英语教育中应用的创新方法
1.明确教学的主体
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一种创新方法。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没有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思维与个人兴趣。因此,开展以学生为英语教学主体的课堂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充分运用网络多媒体、微课教学模式、云教室等技术手段与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英语教师通过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讲述灵活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对于英语知识的主动学习精神与探索能力。
2.活跃教学的氛围
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非常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学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相关的工作,达到这样的效果。第一,对于学生采用英语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相关安排,使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促进他们英语学习成绩的提升。第二,应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彼此之间进入具体的英语语言训练环境中,全面提升他们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第三,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认真交流,对于不懂的问题及时提出,营造出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第四,充分尊重与发展每个学生的长处,使学生养成对于英语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对于所学英语知识进行充分的思考与实践,锻炼自己的才干。
3.开展课外活动
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英语创新的另一个具体方法是开展课外活动。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英语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理解与学习,并且在这种学习中提升自己对英语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来讲,首先,积极参加英语讲故事、英语诗朗诵、英语演讲活动、英语猜谜、英语成语接龙等,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对于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充分运用,培养自己的独立运用意识和创新思维,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其次,在参加活动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深刻剖析与总结,寻找自己的不足,以便于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全面提升自己的英语学习质量与效率,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创造出好的基础。比如,英语语法的合理运用、语言的灵活表达、英语单词的大量积累、注重英语写作的技巧、训练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等等。这些工作的具体训练会促使能力的提升。
对于初中英语教育中创新理念与创新方法的科学研究,有利于初中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提高,可以对于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践化应用,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对于初中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晓琳.关于初中英语教育的创新理念和方法的探讨[J].学周刊,2015(1):69.
[2]王宗碧.初中英语教育的创新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4):22.
关键词 混合方法研究;并行式设计;嵌入式设计;分步递进式设计
分类号 B841.4
混和方法研究(mixed methods research)被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们称为继定量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之后的教育研究运动的“第三次浪潮”,并且研究者们认为“混合方法研究的时代已经来临” (Johnson & Onwuegbuzle, 2004)。混合方法研究既是一种研究设计,也是一种科学探究方法,它通过在一个或一系列的研究中搜集、分析、综合各种量化和质性资料,深入、全面地理解、揭示所研究的问题(Johnson, Onwuegbuzie, & Turner,2007; Creswell & Clark,2007)。事实上,混合方法研究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初的文化人类学领域的研究中即有所体现。之后,采用此类方法进行的研究逐渐增多,并被冠以各种不同的称谓,如整合研究、多重方法研究、交叉研究等。直至2004 年底混和方法研究的专题研讨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混合方法研究”这一称谓被普遍认同,混合方法研究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引起广泛关注。
混合方法设计既能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优点集于一身,又能弥补单一方法的缺陷,并从多元视角对所探讨的复杂现象做出全面的、支持性的说明和解释。鉴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在研究中采用混合方法设计来探讨其中蕴涵的学习与教学的心理规律是极其必要的。
虽然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或多或少都在使用混合方法,且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质性资料和量化数据的混合方式(Morse, 1991; Morgan,1998; Sandelowski, 2000; Creswell & Clark, 2007),但是,在“混合”方法的类型的划分上缺乏逻辑性和共识,使混合流于形式。为了能够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来选用最为适宜的混合方式,以充分挖掘质性材料和量化数据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厘清不同的混合设计方式,了解各自的适用条件、具体程序及特点等。以下分别介绍三种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常用的设计方式:并行式设计、嵌入式设计和分步递进式设计。
1 并行式设计
并行式设计通常是围绕同一主题,分别采用质性和量化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获得不同类型的、互相补充的数据资料,然后根据这两类信息,对所探讨的核心主题形成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见图1)。利用该种设计,研究者既可以直接将研究问题的量化统计结果和质性分析结果加以对比,也可以利用质性资料来验证量化结果。通常情况下,质和量两类数据或资料的权重是均衡的,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根据质性资料和量化数据的不同混合方式,并行式设计也可以有多种变式,其中最为常用的有三种:聚合模型、数据转换模型和多水平模型。
图1 并行式设计
1.1 聚合模型
在聚合模型中,研究者分别搜集、分析同一研究主题的量化数据和质性资料,然后将两类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进而得出整合的结果(见图2)。Perry,Dewine,Duffy和Vance(2007)采用并行式设计来研究城市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问题。研究者在对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干预之前和之后,分别采用质性方法(访谈)和量化方法(问卷调查)对自我效能感进行考察。量化统计的结果未能发现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显著变化,而从质性资料的分析中却证明了自我效能感的显著变化。显然,质性和量化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比常规的单一研究范式能揭示更为真实的、动态的进程及结果。《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孙文梅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混合方法设计
图2 并行式设计变式1――聚合模型
1.2 数据转换模型
数据转换模型即把一种类型的资料转换为另一种类型。通常是对搜集的质性资料进行分析后,转换为量化数据,然后与量化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比较;或者将量化数据按照类别或性质转化为质性资料,进行整合性的解释(见图3)。比如,对教师课堂教学录像及访谈的质性资料进行编码、赋值,转换为量化数据,然后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自我评估量表和学生评估量表数据进行比较,以便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图3 并行式设计变式2――数据转换模型
1.3 多水平模型
在多水平模型中,质性方法或量化方法可分别用于探讨一个系统中不同水平的问题,而每一水平上获得的结果又被整合,用于解释整个系统的特征(见图4)。比如,若要探讨学校硬件条件建设状况对学习与教学效果的影响,则可以分别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不同层面上分别搜集相关数据或资料。在学校层面上,可以用量化方法搜集硬件建设的具体数据。在教师层面上,可以围绕硬件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等进行访谈,获得质性资料。在学生层面上,可以通过学习观问卷、学习兴趣问卷、学习策略问卷、学习成绩等获得量化的数据。之后,对上述三个层面的资料数据进行汇总,对学校硬件条件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并行式设计作为一种典型的混合方法,其设计模式易于理解,同时收集质性和量化两类数据,既能揭示不同方面的信息,又能够相互印证、补充,是一种效率比较高、综合性比较强的研究设计。但是,在使用该设计时,需要研究者在质性分析和量化统计两方面都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尤其当量化数据和质性资料二者所得结果不一致时,更需要研究者从方法及其使用过程的科学性、充分性的角度予以关注,并充分挖掘、细化两类信息的内涵。
图4 并行式设计变式3――多水平模型
2 嵌入式设计
嵌入式设计通常以一种方法为主、另一种方法为辅,即在一种信息类型的框架下纳入另一种信息类型,被纳入的信息起到补充、印证的作用(见图5a和图5b)。比如,在一个以量化分析为主的研究中,补充一些质性资料来回答某个具体的问题;或者在一个以质性分析为主的研究中,补充部分量化数据来佐证某个结论。尤其在研究中使用单一类型的信息资料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时有些乏力或有失偏颇的情况下,采用嵌入式设计是比较恰当的。
图5a 量化为主的嵌入式设计
图5b 质性为主的嵌入式设计
常用的嵌入式设计是在量化数据为主的研究中嵌入质性资料,质性研究主要是针对量化研究中的某些重要主题展开的。因此,下面论述以量化为主的嵌入式设计的两种典型变式:实验模型和调查模型。
2.1 实验模型
在控制精细的实验设计或者准实验设计中,通常以量化数据为主。但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形,在不同的实验阶段嵌入部分质性研究,以补充、丰富量化数据结果(见图6)。比如,考察阅读障碍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自我调控策略时,除了利用各种设备、测量工具等来记录儿童的阅读策略、阅读成绩、眼动状况、阅读时间等量化数据外,还可以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嵌入适当的质性研究。可以在实验前对儿童或家长进行初步的访谈,了解其基本的学习状况等信息;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儿童的口语报告、表情与动作等;在实验结束后还可以针对实验进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询问、追问。所搜集的这些质性材料都可以作为辅助但重要的补充信息,来深入、具体地解释量化结果。
图6 嵌入式变式1――实验模型
2.2 调查模型
当研究者采用多种测评工具进行调查、获得量化数据并据此探讨各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时,还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及调查进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适当地加入质性研究,以更为合理、深入地解释各种变量间的内在关系的深层机制(见图7)。
图7 嵌入式变式2――调查模型比如,欲探讨学习策略、迁移意识与迁移成效之间的关系时,研究者可以通过施测学习策略及迁移意识的问卷调查以及考察学生解决迁移问题的成绩,来获得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迁移意识水平以及迁移成绩等量化数据。同时,研究者还可以针对所测问卷中的某个具体维度或其中的某一具体题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进行访谈。若研究者关注迁移意识在迁移成效中的特殊作用,则可以让学生回答某些开放性问题,如“当你遇到未曾见过的考题时,你通常会怎么做?为什么?”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来进一步充实、扩展问卷调查中有关迁移意识问卷所测得的量化数据的内涵,证实量化数据的效度,同时更为深刻地揭示迁移意识在迁移中的作用机制。Smith(2006)曾采用嵌入式的设计探讨职业学校的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该研究对6所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得到量化数据,同时又选取11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以期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补充和支持。
在以量化为主的嵌入式设计中,质性研究何时嵌入呢?这通常要视研究的具体需要而定。既可以在搜集量化数据之前进行初步的质性研究,获得量化研究所需的条件性或前提性信息;也可以在量化研究之后辅之以质性研究,以深化数据的内涵。若在量化研究的过程中同时搜集质性信息,则可以获得动态的、与具体数据相呼应的详细信息。
与并行式混合设计相比,嵌入式设计虽然也使用质性和量化两种研究方式,但其中一种研究方式是主要的,另一种起补充、辅助的作用。当研究者无法保证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资源来完成一个深入的质性和量化并重的研究时,嵌入式设计是最为适宜的选择。当然,在使用该类设计时,研究者必须清楚地界定量化和质性两种研究方法的主次关系。
3 分步递进式设计
当研究者先采用量化研究(或质性)获得初步结果后,继续采用质性(或量化)研究来进一步深化、提炼前一阶段所得结论时,实际上就是在使用分步递进式的混合设计。与并行式设计相比,分步递进式设计更强调前后两种研究的内在连续性和递进性。与嵌入式设计相比,分步递进式设计则强调量化和质性两种方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根据质与量的不同递进顺序,两种常用的变式是:先量后质的解释模型和先质后量的探索模型。
3.1 先量后质的解释模型
解释模型是利用质性资料来进一步解释、印证或扩展量化结果的一种混合设计。其具体操作分两大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收集和分析量化数据,第二阶段是根据量化结果进行质性研究,对量化结果进行印证、深化或解释(见图8)。
图8 分步递进式变式1――解释模型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解释性模型常用于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用质性资料来解释量化结果的显著(或不显著)性的深层机制,或用于解释与预期不符的量化结果。在这种情形中,质性研究的主要功能在于深化、细化前一阶段的量化结果,对量化结果进行扩展性的、更具说服力的解释。Aldridge,Fraser和Huang(1999)围绕班级环境特点进行一项跨文化研究,关注台湾和澳大利亚两个地区班级环境差异的影响因素。该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量化方法来考察台湾和澳大利亚两地的班级环境在哪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然后根据该量化结果,采用深度访谈的质性方法来解释其差异的深层原因。
解释模型还可用于另一种情形,即研究者根据量化研究结果确立具有某类特征的群体,然后对该类群体进行质性研究。在这种情形中,前一阶段的量化结果为后续的质性研究的被试选择提供了依据,而针对特殊群体所进行的质性研究不仅能够细化前期的量化结果,而且也能够揭示量化研究中不易显现的特殊现象。比如,研究者根据课堂行为问卷调查的量化结果,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行为表现类型。之后对所感兴趣的行为类型(如冲动型)的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进行全程录像。通过对该录像进行编码分析,同时结合家庭访谈、教师访谈等,了解其行为模式的成因、诱发与维持机制及其对课堂氛围的影响等,据此拟定干预或训练方案。
研究者在使用解释模型时,可以分别在两个阶段使用量化和质性的方法,相对于同时进行质和量的研究而言,更简便易行;而研究报告也可以相应地分阶段呈现,简明易懂。当然,由于该类设计需要两个阶段,在时间上略有延长。此外,若要针对某类群体进行深入的质性研究,则应在使用该设计之前对样本问题进行仔细考虑,以免因样本无效或缺乏而延误后续的研究。
3.2 先质后量的探索模型
探索模型是利用量化方法来验证、修改或精炼前期的质性结果的一种研究设计。其具体操作也分两大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广泛收集质性资料,初步建构理论模型或建构类别、编制相应的项目;第二阶段是根据质性分析、归类的结果进行量化研究,进而对质性结果进行修改、充实或印证(图9)。
图9 分步递进式变式2――探索模型
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当开发某种新的测评工具或确立心理特征的不同类型时,通常都会用到探索性的混合设计。例如,研究者在编制教师“为迁移而教”的调查问卷时,首先需要进行文献分析,访谈不同类型的教师在教学内容选编、课堂讲授策略、作业布置及反馈方式、学法指导、动机调动等诸多方面的看法,访谈相应的学生群体和主管领导,必要时还应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日记进行分析,以从多个角度获取教师为迁移而教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同时还要访谈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并对所收集的教师访谈的质性材料进行概括、提炼,初步建构出教师为迁移而教的调查问卷的内容框架或维度。在此基础上,编制相应的题项,并采用量化方式将各个题项进行合并聚类或删减,最终编制出符合测量学要求的测评工具。当然,在具体的研究中,可能会多次进行 “质”与“量”的混合,从而编制出一个信效度良好的测评工具。
探索性混合设计与解释性混合设计一样,也是一种简明易懂、简便易行的设计形式。为了更为有效地利用好这种设计,研究者在研究时段的选择与组织、被试的选用方面都需要事先作精细安排。
4 小结
表1对以上三种设计进行了简要对比。可见,每类设计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但是,三类设计并非截然独立或对立的,也无优劣之分。在具体的研究中,研究者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用适宜的设计类型,也可综合使用不同类型的混合设计。在选择不同类型的混合设计时,尤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所选用的混合设计方式能否达到研究目的?是否为最恰当、最有效的方式?(2)研究者自身的专长及具有的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技能水平如何?(3)研究所需的资源,如时间、资金等是否充足?(4)其他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时是搜集有关的资料或数据的最佳时机?质性和量化两种方法的相对权重如何确定?总之,在使用混合方法研究时,必须准确把握质性和量化的各自特点与功用,遵循其使用的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表1 三种混合方法设计之比较
参考文献
Aldridge, J. M., Fraser, B. J., & Huang, T. I. (1999). Investigating classroom environments in Taiwan and Australia with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3(1): 48-62.
Creswell, J. W., & Clark, V. P. (2007). Design and conducting: mixed methods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
Johnson, R. B., & Onwuegbuzle, A. (2004). Mixed methods research: A research paradigm whose time has com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3(7): 12-26.
Johnson, R. B., Onwuegbuzie, A. J., & Turner, L. A. (2007). Toward a definition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Journal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1(2): 112-133.
Morgan, D. L. (1998).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Applications to health research.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8(3): 362-376.
Morse, J. M. (1991). Approaches to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methodological triangulation. Nursing Research, 40(2): 120-123.
Sandelowski, M. (2000).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ampling,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echniques in mixedmethod studies.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23(3): 246 -255.
关键词:体育高职;核心能力;教学方法;培养途径
一、前言
目前,我国体育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许多初创发展期的体育职业院校,其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摆脱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大都受到“重理论、轻能力”“重讲授、轻实践”教育理念的束缚[1]。加之对体育职校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发展的后劲和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使体育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不能适应社会对体育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探讨体育高职院校如何顺应就业市场需求,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培养和训练体育职校生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适应素养,真正提高体育高职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院2010级、2011级在校高职生123人,年轻教师32人,共计155人。
2.研究时段
2010年9月—2011年12月。
3.研究方法
以教学活动、培训活动、水平测试作为研究载体,研究人员深入被培训群体。
(1)渗透式教学
根据企业、行业能力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职业能力因素,使书本知识与未来岗位需求结合,通过研究实践,对学生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2)集中培训法
开办职业核心能力专题培训班,通过证书考试,评价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后达到的水平。
(3)其他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问卷法、对比研究法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结果
本课题重点结合体育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展开研究,通过文献阅读、调查分析、课程实践活动、总结与讨论研究,初步建立了我院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及评价机制,圆满完成了155人的效果测评,153人获得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核心能力等级证书》,通过率达到了99%。
2.结果分析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人的一种基本能力,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体育高职院校,应该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体育职业核心能力,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1)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在引导学生模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2]。首先,要重视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其次,充分利用德育教育、就业指导、班队活动、专业教育、第二课堂等教育平台,把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第三,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参与一些贴近专业实际的社会调查,让他们在身体力行中了解社会现实,加深对专业知识、就业现状和社会竞争态势的认识,为毕业后走上社会做好前期的
充分准备。
(2)校企合作,共同打造职校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通过课堂教学,对基础知识和体系进行介绍,更多的培养和训练就要在职业适应性岗位锻炼中进行[3]。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校外实习实训
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在学生的岗位实践中,把岗位专业技能的实训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全范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和现场考评来掌握职业核心技能及其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帮助学
生在真实岗位环境中,点滴积累实践经验、不断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真正获得就业竞争力[4]。
(3)对职校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进行客观评价
职业能力培养效果的客观评价是考核的重要内容。要系统地对学生能力进行客观综合性的评价,就必须改变将单纯的卷面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的做法,转而采取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合而成的考评方法,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水平进行开放式终结性评价。具体的做法是:以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为主线,运用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活动完成能力考查等多种考评形式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与就业市场需求相适应[5]。
(4)把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纳入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范畴
随着体育职业就业人才市场竞争的压力,未来社会职业之间不断地转换加剧等复杂就业情形,为体育高职在校生提出了更高
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6]:不仅要能胜任职业岗位的要求,同时还要适应社会职业不断转换的就业变化;不但要掌握一定的体育专
业的行业技能,还要着眼于相关、相近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拓展技能的培养。这就需要在学生入校初期就树立明确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一是职业核心能力目标,二是专业技能能力目标,全面实施双目标人才培养模式[6]。在体育职业技能训练目标的实施中,全方位渗透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目标的达成。
四、结论与建议
1.体育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应以突出职业能力为根本
体育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充分发挥体育特殊技能和职业基础教育两个体系的优势。在学生进入体育高职教育阶段后,重点实施全面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和职业技能水平教育,在完成学历教育的过程中,同时组织学生通过考核获取职业资格
上岗认证证书。在教育层次、教学资源方面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努力把握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原则,力争实现培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文化底蕴的优秀高等体育职业人才的目标。
2.通过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促进体育高职评价体系改革
本项目在研究实践中,全方位注入体育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培
养元素,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职业能力的体现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尝试改革以理论知识考试为主的传统评价模式。本课题组参研教师属九个不同学科、来自学院两个不同校区,课题的立项为教师的工作注入了更大动力,参研教师在各自学科教学评
价中积极开展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与评价实践,课题涉及5个班级上百名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促进体育高职评价体系改革具有深远影响。
3.通过职业核心能力评价研究促进体育高职教学模式改革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参研教师先后进行了“与人交流调查问卷”“职业核心能力调查”。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订了我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计划”、“职业核心能力考核评价办法”等教学文
件。在研究实践的全过程中,我们重点采用了“学中做,做中评,学生做,多方评”的立体互动教学、实践能力评价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与评价的主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真正的“我要学”,为站稳就业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体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课程方案和教学模式研究等诸多研究领域的探讨才刚刚起步,需要研究、探索和实践的方方面面还有很多,如何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教学效果仍是难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继续实践与全面探索,推动体育高职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与提高,使他们能适应社会就业市场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在人生职场中铸就辉煌。
参考文献:
[1]丁辉,姚庆文.浅议职业核心能力训练[J].职业教育研究, 2010(4).
[2]刘阳,牛映雪.职校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训练的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科研,2011(45).
[3]杨南粤,张进.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1(1).
[4]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3.
[5]黄丽娃,王庭利.高职高专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
[6]张淑华,孙宗魁.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科教纵横,2010(07).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中学青年体育教师 树立威信 方法与途径
1 前言
威信通常是指领导者在群众中所具有的威望、信誉以及对他人的感染力、号召力和支配力。教师的威信是学生对教师所持有的一种信赖而又尊重的反应态度,是师生之间积极、肯定的关系。
体育教师的威信对顺利进行体育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威信的体育教师指挥自如,事半功倍;相反,缺乏威信的体育教师虽令不行,事倍功半。很多中学体育教师刚刚开始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缺乏教学经验,工作不顺利,甚至遭到学生的直言违抗或曲意敷衍,很难适应中学体育教学。因此,青年体育教师如何在学生中尽快树立威信,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2 相关因素分析
2.1青年体育教师威信的构成因素
2.1.1如图所示,我们把体育教师的威信看作是强制性效应和自然性效应两部分组成。强制性效应又称为权利性效应,它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称、地位和权利所构成,这种效应是青年体育教师本身不能具备,或者说不能自主的。而真正能够使青年体育教师建立起自己威信的是自然效应部分。
2.1.2自然效应不同于权利性效应,这一部分结构是由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行为所决定的。在教学中探讨对学生能够产生更大刺激作用的自然效应以及它的构成,这对于每一位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搞好体育教学工作、树立威信有着重要的意义。
3 中学青年体育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方法和途径
3.1 以身作则,加强师德修养树立威信。
这里的师德,应从广义去看,不仅仅是品德、道德,还包括人格影响力、仪表风度等等,因为这些都可以反映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和他对待本质工作的态度。青年体育教师树立威信,首先必须以身作则,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影响学生,将学校体育工作视为培养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自己既成为学生的师长,又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可信赖的朋友。
3.1.1良好的人格影响力
优秀的品格是体育教师人格影响力形成的基础。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激励精神、热爱自己事业、有责任心、生动活泼的教师,其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学生的行为也有规范性和建设性。丰富的情感是体育教师人格影响力形成的催化剂。教师若感情丰富,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处处为学生着想,将换来学生的无限崇敬,由此而导致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其通过感情纽带,将师生双向的教学建立在相互理解、支持、友好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感情愉悦、关系融洽的良好教学氛围。
3.1.2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谈吐
仪表风度是人的学识和内在气质的综合表现。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仪表风度看起来似乎不太重要,但其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良好的仪表风度给学生以美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树立自身的威信。因此,青年体育教师应重视自己的仪表风度,服饰朴素整洁、大方得体、便于教学,谈吐简洁精练、生动形象,性格活泼开朗,意志坚强、自信,富有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3.2 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与人相处首次接触所形成的第一印象总是很深刻的,也是很牢固的,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青年体育教师来校工作时间不长,学校里的学生对其了解不是很多,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印象的创造实质是其自身形象的自我设计、自我塑造,学生将从教师留下的良好第一印象中认识教师并扩大到他们的其他方面,更有助于青年教师威信的树立。
3.3 具备教强的业务能力水平。
教学是体育教师树立威信的关键所在,教学能力是赢得威信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青年教师不应该刻意追求威信的树立,而应在教学能力的自然流露之后,逐渐树立自己的威信。
3.3.1要有教好的运动能力和示范能力
这两个因素有其特殊性,但也是最基本的能力,是每个体育教师都必须首先掌握的。对于青年体育教师来说,也是展示自己、树立威信的前提。再如教师优美的示范动作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美感,产生崇拜心理,因而受到尊重,有利于树立威信。
3.3.2要具备教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的组织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搞好活动比赛的关键,体育教师能否合理地组织教学,正确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将关系着体育教师的威信。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可以体现出一名体育教师的干练和经验,会使学生对教师有信赖感。
3.3.3 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娴熟的语言运用技巧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若能讲究语言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就既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和情感变化,又能给课堂增添乐趣,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产生一种向心力,教师的威信就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一定要懂得个体是如何学习和发展的,并能提供机会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的体力、认知水平以及社会的和情感的需求。体育教师要制定和执行教学计划,指导体育活动。
3.4应与学生保持适度的心理距离。
心理学研究得出结论:适度的心理距离所产生的人际感召力比“亲密无间”要强得多。青年体育教师活泼好动,与学生有许多共同语言,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但也要注意与学生保持适度的心理距离,做到亲而不密、疏而不远,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树立和保持自己的威信。
3.5 中学青年体育教师如何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从被调查者看,关心、爱护学生是被调查者最为看重的一个因素。学生渴望教师的关心爱护,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创伤,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关系爱护学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际的行动。教师对学生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关心也会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青年体育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前提之一。青年体育教师在年龄上与学生差别相对较小,更容易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青年体育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一起活动,并及时给予他们指导。青年体育教师只要敞开心扉,热情地与每一位学生沟通,就会受到学生的拥戴。
青年体育教师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可以使教学工作顺利地进行。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得到身心的愉悦,教师也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在不断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其威信也将逐渐地树立起来。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中学生喜欢青年体育教师进行授课,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
4.1.2 威信对中学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4.2建议
4.2.1 中学青年体育教师应关心、爱护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4.2.2 青年体育教师应热爱本职工作,并热爱学生。
4.2.3 青年体育教师应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具有敬业奉献精神。
4.2.4 身教重于言教。青年体育教师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言谈到举止,从思想到行为,真正做到“师者,人之模范也”。
参考文献:
[1]钟璞.试论体育教师行为影响力[J].贵州体育科技,1999,(2).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的特点;人才培养;课堂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生力量日益壮大,独立学院已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定位是: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普通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只有认清其学生群体的特征并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因此,对独立学院学生,结合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育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实行课堂教育侧重于实用和够用,而不侧重于理论性、前沿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多注重应用,这样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充分体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的“宽基础、强能力、应用型”的特点。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基础知识较弱,个体差异较大。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所以,他们进校后在学习上往往显得比较吃力,部分学生常以此为借口和理由逃课、旷课,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有少数学生在中途就干脆放弃学业。与此同时,独立学院学生又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有不少学生进校后由于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因而,这部分学生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研究生考试等各类考试中,往往都能取得较好成绩。有的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并有一技之长,喜欢参加各级各类文体比赛活动中,并在比赛中能够取得较好的名次和成绩,这些情况表明,只要学校有好的教育管理者教育有方,引导得当,独立学院学生同样能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2.不喜欢动脑筋,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
独立学院生源为本科三批的学生,因此学生的入学成绩低于本科一批和二批的学生。据有关数据统计表明,本科三批与二批的分数落差大约为30~80分。分数的差距背后隐藏是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态度不端正等。这也是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最大劣势,这些差距在大学的学习中也逐步显现出来。
3.学习不主动,投入时间少,偏重社会活动
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控力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而且比较随意,学习上遇到困难和问题往往主动避开,不肯钻研,不会迎难而上;独立学院学生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培养潜力大,有望成为社会上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具备的复合型人才。基于这个观点,必须对独立学院传统的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数学教学内容改革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性
1.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的需要。1)教学计划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要大胆突破母体学校教学计划的框框,要体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首先,独立学院教学计划要符合本科教育的框架,确保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达到本科水准;其次,要充分考虑生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基础课和实践性环节教学的比重,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使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大学生。2)注重课程的实用性。独立学院必须科学定位。“按社会需求设专业,按学科打基础,按就业设模块,基础教育分层次,专业教育分模块,总体加强实务性课程、实践环节和能力训练环节”的原则,构建应用型专业体系和相应的人才培养新方案,形成“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
2.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以往的数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公式的推导和定理的证明等,尽管这种教学方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事实证明它不能有效地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欲,也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如今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否则很难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独立学院应定位在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第一线所急需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总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要体现出“宽基础、强能力、应用型”的特点。
三、实施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具体探索
1.调整教学计划,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独立学院学生群体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独立学院的数学教学计划既不能照搬传统高校的本科教学计划,又不能与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相类似。及时更新每门数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剔除陈旧内容,避免课程间的内容重复,兼顾知识的连续性与先进性,提高课程的知识含量。每门数学课程的教学计划做到结合学生特点和人才需求来设置,构建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具有本院特色教学计划。
2.调整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特点,独立院校本科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因此,学科内容应该作调整,按“少而精”的原则,删除大学数学中繁、杂、难的内容。比如删除实数的连续性定理及R2的连续性、小和与大和、可积准则、二元函数的泰勒公式等,克服学生因数学难而害怕学习数学的心理,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另外,把讲课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着重传授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增强直觉能力,学会逻辑思维,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通过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1)引入探究性教学法。所谓探究性教学法就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以及对某一定理正确性的证明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向学生再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并且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学生则可以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2)引入讨论式教学法。所谓讨论式教学法就是以合作学习、合作探索以及研讨式教学为具体形式,充分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集思广益、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可以克服教师单调、枯燥地讲解知识,将知识强加于人的弊端,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3)引入实践教学法。采用实践教学法,把一些实际问题引入大学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加强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提高数学课堂的吸引力,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丰富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互动起来。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可引起学生的新鲜和好奇,两者都可以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满足而产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方法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实现教育主体观的转变,使教师和学生均作为教育主体,并使学生在发挥自身主体性的活动中,真正获得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手段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一步推广多媒体教学,加强引导性和启发性,以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地分2个部分完成:理论知识部分和应用部分。具体可以分五个环节来完成:
1)背景部分
在讲每一部分知识之前先介绍本次知识的来源及典故吸引学生兴趣,同时介绍该部分知识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学生会有一个很清楚的脉络,知识的理解会很深入,也很容易记得牢固。但记住这部分少花时间。
2)概念或定理部分
对于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最忌讳的是铺垫太多,他们的思维比较直接,你要明确的告诉他们这是什么,需要你理解什么。所以,在介绍完知识背景后,及时引入本节主干概念或定理。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要学的是什么。
教师精讲内容时,能理清要点,用严密的数学语言把主要内容概念化、系统化、结构化,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灵活地使用典型例题进行示范讲解。
3)例题及拓展部分
讲完概念之后,就要配以适当的例题来说明概念。例题的选择不宜太难,应具有典型性。独立学院学生的思维很直接,很多概念的理解通过例子来说明效果会更好点。其中,在黑板上写出已做完的练习题的解答过程,即练习题题解,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随堂练习
例题的讲解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概念,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应用,必须要让学生动手练习效果才好。在练习后,教师可以总结该题的思路和方法。
5)简单回顾与总结,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简单回顾与总结能使师生积累有益的经验,促进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在回顾知识要点和总结方法时,教师要把重点、难点讲到点子上,讲得恰到好处。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可以通过师生协作或学生合作,指出学生积极的课堂表现,汇聚学生进步的闪光点,形成有效的过程评价。因此,教师要给出学生平时课堂学习及表现的量化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过程评价。
最后,在考试方式上,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考试”主要具有两种功能。其一,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考试检查、评判、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适当评判教学效果。其二,对学生而言,考试可以起到督促、引导学生主动复习的作用,使学生分阶段、分科目总结和归纳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加熟练地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和技巧,巩固学习成果,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独立学院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关系独立学院教学效果,选择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是独立学院实行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
以上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给出了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使用和相互配合。同时,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我们教师不仅要加强责任感,拓宽知识结构和提高学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数学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更新数学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主导教学活动,数学观念的更新要比数学知识的更新更为重要。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师仍沿用落后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学,那么前面所述合理的改革措施是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的。因此,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对自己的数学教育思想进行自觉地反省,对思想中的不足甚至是错误的成分进行澄清和否定,自觉地对照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去分析、改进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2.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教育今天在谈以人为本,关心学生的发展,数学教育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数学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一切教学活动的归宿终将回到学生身上,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自身数学修养。“修养高”应包含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所谓理解就是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而内化则是知识的一种升华,不仅理解,而且还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有“知识满足”的思想,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多学多思,努力提高专业修养、教学水平和数学修养。只有这样,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才能以精深渊博的专业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娴熟高超的教学技巧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保证上述各项改革的顺利实施。
总之,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只有这样,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创新,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本科的数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收到良好的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发[2003]8号)文件《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2]王子兴.数学方法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3]高隆昌.数学及其认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
[4]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8.
[5]罗箭华.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及其培养[J].柳州师专学报,2002,10.
[6]沈卉卉.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创新意识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0(4).
关键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老年眼科手术患者
眼部疾病为老年患者的常见病,老年患者身体与器官机能下降,心理脆弱且敏感[1],需要我们护理人员耐心的照料,了解老年手术患者的心理需求[2]。运用相应的护理措施,解决手术患者的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及护理,以减少手术并发症[3]。本研究探讨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老年眼科手术患者的影响,为今后工作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眼科手术患者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8.12±4.85)岁。全部眼科患者疾病诊断明确并行手术,排除全身疾病。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B组,C组,各36例,三组患者在年龄、病情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A组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B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C组患者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三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眼科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观察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眼科手术患者的影响。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术前对老年眼科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全面评估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理解力、判断力[4]。简短的语言介绍主刀医生和麻醉师,让老年患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进入手术室后,巡回护士时刻观察患者的心理及时解决心理问题[5]。巡回护士用娴熟的技术为患者进行护理,减少疼痛带给患者的不适。告知手术情况,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的自然状态。②健康教育:建立积极主动的生活,正确评价手术效果,加强患者的社会联系,促进疾病的康复。手术室护士向患者行出院告知,定期复诊[6]。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 检验,P
2 结果
本研究对三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分别为68.9%,89.6%,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术心理护理的开展,可极大满足老年眼科手术患者的心理需求,老年患者由于对眼科手术的恐惧,易产生不良的手术应激反应。研究证明,通过对老年眼科患者耐心细致的讲解,可有效减轻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排除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为手术的进行做好充分配合[7]。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提高老年眼科患者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晋辉.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2012,7(14):140-141.
[2]陈燕.眼科手术患者护理[J].哈尔滨医药,2013,23(5):75-76.
[3]张佩华.眼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J].当代护士,2012(10):58-59.
[4]孔祥雯.眼科患者的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11,3(14):128-129.
[5]孙雪梅.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海南医药,2012,28(2):72-73.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教育;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的是患者呼吸系统存在气流受限现象,造成患者无法正常呼吸或者呼吸困难的呼吸累疾病。该类型疾病一直是呼吸科的主要疾病,在近期的调查中显示,该疾病一直是临床上死亡率非常高的疾病之一,其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目前仍没有研发出一种治疗该类疾病的特效药,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和健康教育,我院在这方面取得较高的研究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5月~2012年6月入住我院的5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8例;年龄在40~55岁阶段有12例,56~60岁阶段19例,61~81岁阶段2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0.5岁。患者中单纯慢性支气管炎16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4例,哮喘13例,慢阻肺11例。病程5个月~9年。
1.2 方法
1.2.1 护理
护理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祛痰方法教授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心理护理:一般而言,患有疾病的人均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本研究54例患者均属于中老年人,很多对于该疾病的认识非常浅,当确诊为慢性疾病后表现出紧张、焦虑的心理,加上该病会反复发作,难以一次性治愈,因此很多老年人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会在直接影响疾病的治愈情况[1]。因此,为了尽快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尽早解除不良心理带来的治疗障碍,护理人员需要对每一个护理的病人给予最真心和全面的关心和呵护,耐心且亲切的给患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知识,并给患者保证只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将可能更快治愈,激发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缓解紧张和恐惧心理,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提高治愈的可能性。
饮食护理:保持充足的营养对于提高患者抵抗率,促进疾病的痊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患者由于疾病原因食欲大幅度消退,有些患者甚至每天仅进食一些食物,远远无法满足一日所需要的营养量,长期下去直接导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病情越来越严重,治愈遥遥无期。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努力说服患者每天按照摄入需要的营养,同时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喜好选择一些营养较高且易消化的食物是患者食用。在护理期间尽量做到少量多餐,多加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吸收,断绝其他受到其他病菌的感染加重病情。
祛痰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一般痰比较多,影响患者正常呼吸以及每天的睡眠,有些患者甚至因为时刻有痰在喉咙导致整夜无法睡眠。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该教患者一些祛痰的方法,如多喝白开水、睡觉时多翻身、勤叩背部以及使用吸痰器等,让患者在受到痰干扰时能够快速解决。
1.2.2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包括健康训练和健康知识宣传,具体内容如下:
健康训练:教患者进行各种呼吸体操,如扩胸运动、伸展运动以及深呼吸运动等,每天进行15~30min,护理期间每天都要进行[2]。
健康知识宣传:定期给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尤其是刚入院治疗的患者。一般宣传的内容为:注意生活卫生、对于环境质量较差的地方少出入、季节变化应多加注意、每天规定要进行正确的清洁等。
2 结果
54例患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有较大程度是认识,有6例重症患者在护理后症状得到改善,患者的生活护理能力也得到较为显著的提高,生活能力在4~5 级的患者从原来的25例降到5例。
3 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经常反复发作,治愈比较困难。由于当前临床仍没有研制出有效治疗该疾病的药物,因此从护理和健康教育方面进行治疗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祛痰护理、健康训练、健康知识宣传等护理和宣传工作后,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较大程度的患者,生活能力也得到显著的提高。可见,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促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减轻疼痛、缓解病情、提高生活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值得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高血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尤其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导致高血压的发生率逐年上升。高血压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后期随着病情的发展,常诱发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诸多并发症,致死率、致残率都非常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1-2]。我院长期致力于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康复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做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到2013年8月收治的60列高血压患者,排除肝、肾、心功能衰竭患者、智力障碍及精神类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年龄54岁到76岁,平均年龄(61.2±4.3)岁,男28例,女32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各30例。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07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产前检查的孕妇纳入筛查,在孕24-28周进行50 g葡萄糖负荷试验(GCT)。排除糖尿病合并妊娠者。将产检确诊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64例根据年份分为接受过心理护理课程和护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的护理人员,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和护理健康教育的为观察组38例,未提供孕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干预指导的为对照组26例,两组年龄、孕周、孕产次、家族史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1.2方法对选取的研究对象于入院时即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一般情况调查,出院时行综合满意度调查。观察组选择由接受过心理护理课程和护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和护理健康教育培训5-12小时,并在心理护理和护理健康教育培训前后进行统一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对照组由未接受过心理护理课程和护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和护理健康教育。采用4级评分,SAS总分的分界值为50分,高于50分为焦虑;SDS总分的分界值为53分,高于53分为抑郁。
1.3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资料全部输入计算机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1.4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指导内容
1.4.1建立健康档案 为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进行系统管理,每月测1次血压及空腹血糖,血糖不稳定时增加检测次数,同时将检测结果记录在健康档案上。
1.4.2成立妊娠糖尿病管治小组本院内分泌专家和产科专家组成妊娠期糖尿病管治小组,对干预组每一个患者制订防治计划,落实干预措施,定期门诊随访。定期开设妊娠期糖尿病咨询门诊。每月随访1次,每3个月对患者病情进行1次评估。坚持对病人家属面对面地进行指导及咨询教育。
1.4.3设立健教宣传栏介绍妊娠糖尿病的病因、危险因素、症状、预防、综合治疗及健康的行为方式,不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为孕妇提供健康教育和服务指导。即孕24周前健康教育主要为孕期饮食、体重、运动和自我监测等方面的知识,侧重糖尿病防治知识和糖筛查必要性的教育,提供营养膳食和疾病防治宣传资料。孕24周后,健康教育以筛查方法及注意事项为主,专人指导孕妇完成筛查试验。通过系统健康教育和服务指导,使更多的孕妇认识了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的危害,愿意接受糖筛查和服务指导的孕妇明显增多,孕妇的孕期监护意识发生了根本改变。
1.4.4培养正确的生活方式妊娠期糖尿病人可以随意走动,做些力所能及的运动,以不感到劳累为宜。空腹避免做剧烈活动,以防低血糖,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受刺激,生活要有规律,随天气变化添减衣服,预防感冒。
1.4.5饮食治疗控制饮食是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关键,也是最基本的措施,可使血糖、尿糖尽量达到正常,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向患者及家属讲明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对诊断GDM的患者,教育以控制饮食,控制体重为主,提供治疗性饮食处方,指导适量运动,监测血糖变化。
1.4.6低血糖反应的预防与处理当病人出现头晕、饥饿、出汗、心悸,甚至发生昏迷等低血糖反应时立即让患者休息,及时进食或喝少量糖水即可缓解,严重者及时送医院。定期复查指导患者定期到医院查血糖、尿糖等,根据结果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并教会患者或家属用试纸测试尿糖方法和判断结果。
1.5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是护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患者的行为可以反映出患者的心理状况,护理人员要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不仅要做好患者的身体护理,更重要的是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通过对患者的认真观察或通过与患者及亲属的交流,了解其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其了解自己的病情,解除对病症的担忧与焦虑,安心住院治疗。当患者对自己的康复失去信心时,听到护士热情的鼓励,会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另一方面,也要针对某些患者不重视健康问题或不遵医嘱的心理进行指导,以达到既重视疾病又不恐惧的正向态度。心理护理应关心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增强战胜疾病信心。
1.6随访患者在出院后应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跟踪检测随访。并根据具体情况继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其主要对象是疾病有复发倾向,需长期接受健康指导的慢性疾病患者。
2、结果
培训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培训前、后心理因子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护理人员在护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掌握提高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如医学、护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要不断学习和充实健康教育理论。只有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才能提高实施护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
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 重庆市巴南区 401320
【摘 要】目的: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展开研究分析。方法:选取30 例冠心病患者,通过相应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后均获得非常满意临床效果,实施护理后SAS和SDS 分别为(41.02±9.35)分、(41.11±8.34)分。并逐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坚持运动、按时用药和保持乐观情绪,有效控制疾病。结论:心理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冠心病主要是患者管状动脉粥样硬化,致使其血管管腔狭窄、痉挛和阻塞等,出现心肌缺血缺氧,给患者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且伴随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压力的升高,冠心病患者发病年龄逐渐下降。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同样重要,显著降低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1]。为寻找较为理想的护理措施进行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30 例冠心病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前区疼痛,心电图检查显示ST 段压低,且休息或是服用硝酸甘油后症状得到缓解。其中,男23 例,女7 例;患者年龄49-70 岁(59.62±5.13)岁;根据临床症状分类:14 例单纯性心绞痛,5 例无痛性心肌缺血,11 例心肌梗死。
1.2 方法
(1)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休息、生活方式和服药等常规护理。告知患者充分休息,科学合理饮食,选取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食用清淡和富含纤维含量的食物等。日常生活中根据自身状况做适量运动,不易过度疲劳。
(2)心理护理,耐心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冠心病基础知识、长期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便于患者了解疾病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等。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状况对其实施富含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稳定患者情绪,避免患者出现焦虑、激动和紧张等不良情绪,鼓励患者战胜疾病信心。同时,根据否认、焦虑、忧虑和紧张恐惧等状况进行相应护理,稳定患者不良情绪,根据患者兴趣爱好展开各种娱乐活动,增添生活乐趣,并指引患者在活动中适当宣泄自己情绪,保持乐观和轻松的生活态度。
3)健康教育措施,护理人员指引患者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指引患者多食低热量、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低盐、低糖等食物,切忌暴饮暴食。根据自身状况做适量运动,以不感到累为宜,经常保持适度的体力活动,如轻便体操、步行和打太极拳等,便于提高患者耐力,建立侧支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冠心病发作平率。护理人员通过宣传栏和编写冠心病健康知识册子让患者了解该疾病,自学相关知识,通过开展冠心病座谈会和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患者状况。同时,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进一步了解冠心病基础知识,让患者了解冠心病发病诱因。告知患者服药过程中不要擅自停药或是加减药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检查状况进行相应的饮食指导。除此之外,告知患者应规律作息,尽可能午睡,但时间不宜过长。对于出现失眠现象的患者,可通过适量镇静药处理,为避免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应指引患者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等。
1.3 观察指标[2]
通过Zung 编制的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详细记录不同组别患者护理后SAS(焦虑)和SDS(抑郁)评分,分数越高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程度越高。
2 结果
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后均获得非常满意临床效果,实施护理后SAS 和SDS 分别为(41.02±9.35)分、(41.11±8.34)分。并逐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坚持运动、按时用药和保持乐观情绪,有效控制疾病。
3 讨论
在心血管系统中冠心病为一种常见疾病,其包含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等,目前发病率逐渐上升,威胁患者健康和正常生活。冠状动脉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等其冠心病病例生理基础,引起患者局部血小板聚集和血黏度增加等,威胁患者健康。尤其是当患者出现情绪激动和不规律服药等现象时,会出现冠脉狭窄和斑块破裂等,进而出现严重的缺血缺氧改变。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相关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并非全部因冠动脉狭窄程度和痉挛等产生的,同时,心理社会因素也给该疾病带来一定影响。在患者发病时其极易出现恐惧、焦虑、角色紊乱和担心等心理问题,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此时,护理人员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较为重要,改善患者心理状况,促使疾病早日康复。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为预防冠心病发生关键,基于患者住院时间较短,出院前仅接受简单的健康教育,其对出院后的日常生活缺乏具体监督,因此,应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便于获得良好效果,改善患者预后[3-4]。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对冠心病患者护理时心理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获得良好效果,降低患者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张漫红. 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体会[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4):739-740.
[2] 王文菁, 谭文艳.Zung 抑郁自评量表的因子分析[J]. 广东医学,2012,32(16):2191--219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住院部收治的130例采用阴道式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产妇年龄在23岁~39岁,平均(28.2±3.6)岁;孕周在37~46周,平均(40.5±2.1)周;经产妇40例,初产妇90例。所有患者无既往流产和不良妊娠史,无精神障碍及慢性疾病等。根据临床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5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及产次等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2调查方法 对所有患者行SAS焦虑自评量表以及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的调查[2],以评估其产前情绪状况;经相关人员培训后由产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填写。
1.2.3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内容如下:采用常规妇产科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内容:①统一配置饮食方案;②常规例行生活护理;③常规病房巡视,观察病情变化;④检测分娩相关指标,如心电图,胸片,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内容如下:①通过患者本身、亲属、丈夫了解患者性格特点和社会角色。②通过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了解后,了解患者对妊娠及分娩的理解、认识的不足或偏见,对患者进行妊娠及分娩相关知识的宣教,纠正患者的理解。③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放松患者紧张的心情。④根据病人病情和情绪变化调整心理干预方案。⑤有意识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通过家属对患者产生的影响,让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⑥分娩前对患者进行全身放松、握拳、深呼吸等放松肌肉的练习,如:集中注意力,经鼻缓慢而长久的吸气后经口呼出,反复练习,便于在分娩时使用;分娩时,护士需仔细观察患者的感受,安慰和鼓励患者,及时分散其注意力;当患者疼痛剧烈时,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放松练习,并告诉患者分娩情况的进行。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产妇对对护理的满意度、产程以及产后出血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
2结果
2.1观察组产妇对护理满意65例,约占100.0%;对照组产妇对护理满意55例,约占84.62%;具体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n;%)
注:两组产妇在对护理的总满意度比较上,p
2.2两组产妇在产后出血量及总产程的比较,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情况及总产程的比较(χ±s;ml;h)
注:两组产妇在产后出血量及产程的比较上,p
2.3两组产妇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焦虑抑郁评分比较(χ±s;分)
注:两组产妇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p
3讨论
3.1妊娠和分娩虽然是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但是对于女性而言是一种挑战。妊娠的妇女中,尤其是初产妇,因为缺乏妊娠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心理承受能力降低,依赖性增加;分娩前的阵痛会让产妇发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和担忧,引发一系列的心理改变。根据王箭等研究证实100.0%的产妇均希望在分娩时身边有人陪伴,以获得安慰、鼓励和支持;90.0%以上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会产生恐惧和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3]。适当的焦虑能够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有利于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但过度焦虑则会导致机体的病理性变化,如:引起垂体后叶对缩宫素分泌的减少,造成宫缩乏力[4]。因此产前因密切关注产妇的心理变化,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并进行健康教育,满足产妇的心理需求,缓解其心理压力,有助于担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缓解,提升围产期的护理质量。
【摘要】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在强调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需要重视学生自身基本心理和行为素质的教育。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要以培养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基本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和社会心理成熟,造就品德优秀的心理学工作者。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人才素质;培养方案
【Abstract】The Applied Psychology talent training should enhance students'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specialized skill, place emphasis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discipline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and ability of creation.
【Key words】Applied Psychology;Talent Stuff;Training Scheme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组建心理学系、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200余所左右,而上世纪初,还不到10所院校开设心理学类基础心理学专业。与其它学科专业比较,我国在基础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积累十分有限,大多数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基本上处于边培养、边探索经验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广泛而复杂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心理学理论方法的指导和支持。探索适合国情的应用心理学人才素质要求及其培养方案,造就大批优秀的心理学应用型高级人才,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应用心理学人才专业素质要求及其培养
应用心理学人才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就专业素养来讲,首先,应用心理学人才需要系统掌握心理学基础领域和应用领域的科学知识。心理学基础领域的学科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异常心理学等。心理学应用领域学科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学、组织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司法与犯罪心理学和军事心理学等。其次,鉴于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质,它一方面带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1】,应用心理学人才理论素养应当体现出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功底。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主要有应用数学、生命科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工程学等,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安排,或者倡导学生选修、辅修相关学科的课程。
应用心理学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心理实验设计与实施技能、心理测量工具编制与实测技能、心理咨询技能、社会调查与访谈技能,以及数据统计与分析技能等。上述技能的形成是在学习心理学方法课程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自主探索达到的。另外,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运用计算机开发心理实验程序、使用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研究和应用中的各类数据, 这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来讲,将十分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
几乎所有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都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教育也不例外【2-4】。并且,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心理学高级专门人才来讲,显得尤为重要。专业人士皆知,我国心理学类专业教材内容基本上源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心理学本国化、或者说本土化过程任重道远。另外,在学术上,复杂性的心理现象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理论解释,各种心理学理论并存的局面仍将延续很长时间;在实践上,也不太可能有现成的解释和处理实际遇到的各种复杂心理和行为问题知识和技术。因此,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工作需要强调在已有理论知识基础上,仔细观察各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提出具体的问题,并选择出有效方法。
2.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基本心理和行为素质要求
心理学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研究对象,心理学人才将来主要从事人的研究和人的工作,对于心理学专业工作者来讲,其自身心理和行为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败。一个合格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在基本心理和行为素质方面,应当体现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自我意识和人格完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品质优秀、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比较成熟等。
我国的基础教育过分强调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之后,其自身基本心理和行为存在诸多欠缺甚至问题。另外,中学生在选择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时候,往往缺乏对该专业的深入了解,大多是出于好奇或者从众,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出于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需要而报考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因此,在我国现有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心理和行为素质,可以说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首先,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要有健康的心理条件、完善的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情绪适应不良、自我控制能力差、独立与依赖心理并存、自卑与自信心理矛盾、内向自闭等等,是青年学生经常出现心理问题【5】。针对以上心理健康和人格问题,我们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比如健康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大胆探索自我、了解自我、调整自我,并让学生掌握维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我们的专业老师甚至可以在一些个体和团体心理和行为咨询实践教学中,直接以自己的学生为咨询对象,来促进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其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要有优秀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品质。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将来主要从事人的研究和人的工作,对其道德水准理应有较高要求。从职业性质看,心理学工作者要有善心、爱心、利他、助人的基本社会道德品质和行为操守,同时还要有遵守伦理、讲究人道、为他人隐私保密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行为操守。另外,心理学的应用工作往往带有教育性质,心理学工作者不能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要有成熟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行为。成熟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沟通技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形成和维护好人际关系等等。成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不仅与工作成效有关,而且与个人生活质量有关。社会成熟是一个在经验基础上慢慢发展的过程,青年学子因社会经验缺乏,常常出现自我中心、回避社会的反应【5】。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要指导学生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技能和社会成熟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关于心理学角徐改革的建议(草稿)。心理学动态,1999年第4期。
[2]崔光成。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年第6期。
[3]王琳。高职教育应用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468期。
[关键词] 妊娠高血压;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14.24+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c)-0138-0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多出现在妊娠20周以后,据统计, 5%~10%的妊娠妇女将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病情严重者可造成产妇与围生儿死亡[1]。对于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的孕妇,心理负担比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大,恐惧、悲观及焦虑等心理负担普遍存在,而这些应激心理将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患者的健康信念,平缓患者的悲观情绪尤为重要。健康的心理是人们执行健康行为的根本,具有健康的心理将会指导人们改变危险的行为[2]。本研究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6月由上级医院确诊并转入本辖区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280例,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并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状况,探讨健康教育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6月本辖区内的妊娠高血压患者,共280例,所有患者均已经由上级医院确诊出院,转入社康中心随诊,诊断标准参考第六版《妇产科学》的标准来确定[3]。
1.2 方法
对本院门诊确诊为妊娠高血压的孕妇进行专科治疗的同时转诊辖区内社康中心建档管理。社康医生对患者督促专科用药、监测血压、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卫生和社会功能情况调查,针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情况及家庭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制订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
1.2.1 家庭随访 由医护团队每月一次家访进行个体指导,保持监控的连续性。通过社区医师家访,可了解患者家庭情况及影响患者心理因素的情况;了解执行专科医生医嘱的情况;与患者深入沟通,指导患者认真学习妊娠高血压知识,只要正确认识妊娠高血压,就不会对妊娠高血压有过分的恐惧。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针对患者认知上存在的误解,给予加强指导,增强健康信念。从基本上讲只要正确认识妊娠高血压,大多数人不会对妊娠高血压疾病会有过分的恐惧。
1.2.2 电话、电脑QQ信息 通过电话和电脑信息平台可消除患者心理障碍的健康教育信息;可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提供连续的信息,信息可以做成一个连续的系列,以期让患者本身详细地了解自身的病情,继而可以消除自身的不必要的担忧和顾虑,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从而恢复患者受损的社会功能。
1.2.3 专题讲座 通过专题讲座,让患者对疾病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压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可有效地平稳患者的心理状态。
1.2.4 座谈会 组织座谈会请已康复的老患者参与交流,讲述妊娠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及治疗经过,分享康复的经验,有向导作用,可有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过分的担心和焦虑等。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有恐惧、焦虑、担忧等悲观情绪者为256例,干预后为136例;干预前患者工作能力下降179例,干预后为107例;干预前患者日常活动受影响147例,干预后为74例;干预前患者社会交往能力下降165例,干预后为93例。干预前与干预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表1)。
表1 干预后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对比[n(%)]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产科常见疾患,占全部妊娠的5%~10%,所造成的孕产妇死亡约占妊娠相关的死亡总数的10%~16%,是孕产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主要症状有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单一因素能够解释妊娠期高血压的病因和机制。由于患者本身知识缺乏,常会产生自责感,易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4]。此外,有些妊高征患者缺乏医学常识, 非常担心服用药物将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存在恐惧、紧张以及焦虑等心理[5],尤其在这个时期,这些心理问题显得更加明显,有文献资料表明孕期紧张或焦虑与妊娠期间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如早产、产程较长、产后出血、习惯性流产以及胎儿宫内发育异常等具有一定相关性[6-7]。健康的心理是人们执行健康行为的基础,健康教育就是要从基本上解决患者的心理负担,转变成为健康的心理,继而改变患者自身的危险行为,同时健康的心理能够使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处于最佳状态[8]。健康教育不仅能给患者传授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还能传授患者普通治疗、护理的操作技能,使患者离开医院、回归社会家庭后能自我进行普通治疗及护理[9]。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显示,健康教育干预后患者的悲观情绪、工作能力、日常活动、社会交往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说明社区健康教育可全面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状况,对提高妊娠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提高疗效,减少子痫的发生,减少母婴并发症,降低围生儿死亡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娟.1996年~200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5):257-260.
[2]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4042.
[3]乐杰.妇产科学[M].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97-104.
[4]邱燕平,陈伟月,钟瑞卿,等.护理干预对减轻妊娠高血压患者焦虑心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专业版(下旬刊),2012,(7):73-74.
[5]石秋连,李晨芳,梁活娟.循证护理在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并发症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0,10(3):81-83.
[6]上海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调查协作组.上海市10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3):137-139.
[7]庞永建.妊娠高血压疾病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2007,7(6):57-58.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军校教学;激光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42-02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特点和活动过程的客观规律的科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景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实现高等院校(包括军校)三大社会功能和应用适应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的心理学依据[1,2]。立足心理学,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来达到对知识掌握的过程。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于指导军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激光技术课程为例,尝试和探索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军校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教育心理学在军校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作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校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任务,其重要目的是培养学员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求新、突破、开放和超越是对军校教育的重要要求。作为军校光电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激光技术》是激光装备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员应用激光原理和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激光类装备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军校学员逐渐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在此前提下,继续沿用旧的教学思维和理念已无法满足军校学员的心理和知识需求,故而必将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凡是教学效果好的,一般是符合学员的心理活动状态;凡是失败的或教学效果不好的,往往也都是没有遵循学员的心理活动规律。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应用于军校教学实践,可以使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二、教育心理学在军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来提升教师、指导学员,了解学员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不断提高军校教学质量是当前军校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量沟通和调研表明,目前军校学员多为90后,并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自尊心强、好面子,同时,渴望得到关注;(2)由于对第一任职需求认识不足,没有就业压力,又被限制考研等原因,部分学员学习价值理解有偏差,求知欲不足;(3)三年级学员已经初步了解第一任职需求,对军事装备内容格外关注;(4)信息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速度快,习惯网络交流和学习等;(5)军事训练较多,课下复习时间少,知识前后衔接困难等[3-5]。针对学员以上特点,我们依据教育心理学理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学员学习动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将皮格马利翁效应引入心理学和教育学,该概念旨在教师对学生有积极良好的期望,学生的成绩就会有明显提高,从而证明教师的期望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1,2]。根据这一理论,作为军校教员,我们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毅力。
针对90后学员自尊心强,渴望得到关注的特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心理上的尊重,激发学员的内在学习动机。首先,面对学员出现的问题,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手段,积极正面引导,少批评、少指责;其次,尽快记住每个学员的名字和特点,并在提问和点评作业时直呼其名,这样,让学员觉得你是真正注意到他,不是表面文章,学生才会接纳你的想法;再次,发自内心地关心学员、爱护学员,对于学员确实存在的毛病,可以在作业点评时提醒他们,既解决问题,又不失他们的面子;另外,遇到有学员因病2次以上不能上课,我们需要及时为他们补课等等。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表明,上述措施的确可以满足学员心理特点,激发学员内在学习动机。
(二)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培养学员学习主动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其代表人物罗杰斯和马斯洛认为,在教育和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以学习者为中心,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1,2]。这些思想对于军校教学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于解决军校学员学习价值理解有偏差、求知欲不足和关注军事装备这两个特点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针对部分军校学员学习价值理解有偏差、求知欲不足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形式上,将学员置于主体地位。例如,在《激光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方法:首先,通过提问、讨论和参与演示实验等传统方式将学员置于主体地位;其次,根据学员知识结构,合理设置疑问,引导学员从思维上,主动参与思考。这样,无论从形式,还是思维上,都是以学员为中心,从而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思维主动性。
针对三年级军校学员已经逐步了解第一任职需求,格外关注军事装备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将军事装备融入教学。其具体方法:一方面我们针对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将军校学员真正关心的、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激光武器和激光装备这一“军事应用背景”贯穿始终,充分突出军校基础课程教学的军事应用特点,不断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将后续激光装备课程中用到的知识,反复强调,提前帮他们做好铺垫。这样,学员时刻知道自己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就得以发掘。
(三)采用新颖教学手段,激发学员好奇心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人和其他很多高等动物都具有强烈的认知好奇心。巴特勒曾经做过实验:将猴子放在一个封闭的小房间内,墙上开两个窗户,分别涂有黄色和蓝色。每打开一次蓝色的窗户,就可以看到实验室里人的活动30秒。猴子很快就学会辨别这两个颜色,不停打开蓝色窗户。对打开窗户这一反应的强化被认为是好奇心的满足。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激发学员好奇心的有效方法[1,2]。
针对90后学员信息化程度高、接收新实物快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手段上,就可以与时俱进地引入能够促进学员学习的所有方法和手段。例如,我们利用Matlab软件,构建了多款GUI仿真平台,可以将理论与仿真结果实时呈现。另外,针对激光设备体积大,调试困难,不易搬进课堂的特点,我们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优势,突破传统理论课程对实验演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网络虚拟实验引入课堂教学。这样,既可以增加学员对知识的形象认知,又可以让学员与后续实验课程前后呼应,同时,还有助于学员课下自主学习。在板书的书写方式上,我们也选取一些更为恰当的凝练方式,比如思维导图和图表等,从而清晰呈现整节课的思维过程,便于帮助学员理清脉络,记忆内容。
(四)运用正向迁移理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学习迁移早就为人们所熟知,我国古人就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之说。孔子亦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些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讲都是指学习迁移现象。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学习迁移,特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实践表明,学习迁移对于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均有重要作用。
针对军事训练较多,课下复习时间少,知识前后衔接困难的特点,我们利用正向迁移理论,合理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达到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的目的。例如,在《激光技术》课程中的调Q技术一节中,教材内容按照概念,原理和方法安排,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困难,原因在于该知识与以往知识结合不紧密。为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以激光测距机的研制过程为主线,逐步引导学员利用前面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在激光测距机的研制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具体而言:首先,利用军校学员熟悉的武器装备和战争实例,引出调Q技术,激发学员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员利用《物理光学》的知识,分析激光测距的原理及其对脉冲激光的要求,得出调Q的目的;接着,通过引导学员分析前面学过的普通脉冲激光的产生机理,找到调Q的突破点――调振荡阈值,在此基础上,逐一分析调阈值与调损耗、调Q之间的关系,得到调Q的原理和要求,进而概括调Q技术的概念;再接着,利用学员前面所学的损耗机理和《光电技术》课程中光开关的知识,逐个分析调Q的方法;最后,在总结电光调Q特点和本次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引出下节课内容。
显然,设计后的教学内容始终以先修知识为基础,故而可以引导学生对以往知识进行前后衔接和运用,产生有效的正向学习迁移。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对于军校教学的影响毋庸置疑,军校教员也应该将课程与教育心理学紧密结合。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均为军校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本文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针对新时期90后军校学员特点,分析了在激光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手段,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军校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付建中.教育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朝阳,李巧玲.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的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