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未来发展范文

农业未来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未来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未来发展

第1篇

关键词:有机农业;发展;环境效益

随着工业的发展,化肥的高投入带来的增产效益,使农民越来越青睐于无机肥,而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成为了人类最为担心的问题。有机农业由于其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坚持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逐步在国内外得到大力发展。而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有机农业发展动向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方向。欧、美、日以及大多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超前,而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诞生有机农业发展理念[1]。有机农业在发展中提倡不使用化学肥料、生产调节剂,以及各种化学合成农药和含有基因工程的产品以及添加剂等[2]。其应用相对较为安全,且大量经过有机安全认证的食品越来越多的投入市场,为人类食品安全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促进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背景以及我国有机农业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并结合本国实情,旨在找出适合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模式以及未来发展动向,进而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1.1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和国际有机联盟(IFOAM-OI)关于全球有机农业的近期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全球有机农业土地约为5090万hm2,有机农地面积占全球所有农业用地面积的1.1%。有机生产者不断增加,有机市场占比份额显著增加,其中以瑞士、丹麦、瑞典的人均消费最高,分别以262、191、177欧元排名前3位[3]。在法国,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主要出自对健康的担忧,而德国大多数人购买有机食品则认为其可降低环境污染,丹麦人购买有机猪肉更倾向于关注动物福利,美国为避免转基因食品选择购买有机食品。尽管各国因区域不同,购买动机不同,但普遍都认为有机农业是相对安全的,其越来越多的购买力扩大了有机产品的市场,促进有机农业稳定增长,特别是发达国家,这种发展趋势更为明显。

1.2国内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生产模式就是有机农业生产的一种不成熟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机农业在中国逐步兴起。最先是中国农业大学开始的生态农业研究,随后国家环保总局也加入了其研究,农业部于198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开始了生态农业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随后国家环保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也加入了对有机食品的研究中,率先进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成为该组织的第1个中国会员。为了发展绿色产品,进行相关的管理活动和资格认证,中国农业部建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的有机农业正稳步发展中。尽管中国有机农业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增加农产品出口,但与世界平均水平还相差甚远。有机食品的种类较少,有机食品销售额依旧偏低,与发达国家的2%的平均水平相比,相差100倍,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2浅析我国有机农业未来发展动向

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诸多有利条件,我国有些地方,如边远山区、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现代大型机械无法进入,使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得以保留,因其很少用或完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为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提供了资源。此外,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富余,成本低廉,多数农民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极有可能成为有机农业的生产军[4]。

2.1生产成本优势

有机农业属于典型的农业密集型产业,其耕作方式与我国传统农业类似,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我国广大农民学习操作。符合我国农村劳动力富裕但是文化素质偏低的社会现状,大部分农民可进行操作。有机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而我国人口众多,可以满足其生产,同时增加了就业,解决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相比其它国家,劳动成本具有明显的优势。有机食品生产环节严格,不允许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从原料到有机食品的加工、运输、包装乃至销售都相对常规农产品的产量较低,但是有机食品的品质较高,一旦良好有序的有机农业生产系统建立,将会大大增加其产出,甚至会比常规农产品高出10%~60%的产出量[5],长期看来其未来发展前景更好。

2.2市场优势

近年来,由于化肥施用过量、农药残留等引起消费者对果蔬、粮食乃至加工后的半成品食物等食品安全的担忧。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人更倾向于选择营养全面又安全的食品。而有机食品因为其生产过程严格,产品品质高,受到多数人的青睐,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极具市场潜力。我国经过认证的有机食品主要有茶叶、蜂蜜、奶粉、中药材、蔬菜、粮食等,未来有机食品将不再只是局限于婴幼儿保健、白领等工薪阶级,而是服务于广大群众,走向出口贸易。所以说,有机农业未来市场发展存在很大上升空间[6]。

2.3社会技术保障

2002年,有机产品认证委员会了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国家认可标志和有机产品的产品标志,正式启动有机产品认证。各地政府积极响应,设立专项资金对涉及有机农业生产的企业、农户的生产资料投入和有机认证费用进行补助。以北京市为例,为了提升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无公害产品认证服务。北京市对有机认证进行政策倾斜,规定凡是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可给与直接补贴50%的认证费用;若取得有机食品转换证书,可给与100%的认证费用奖励。同时,政府制定多项政策鼓励企业加强有机农业的研究活动,增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解决我国有机肥料生产和施用技术、良种培育和特色产品加工技术等实用价值问题。为促进技术革新,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来制定有机农业生产计划,进行区域性的规划,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大技术推广宣传力度,创建高标准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支持进行有机农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方面企业的发展,在与有机农业相关的项目运行期间,政府会对有机农业相关项目的审批、资金使用等方面有一定的倾向性[7]。

3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对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启示

与欧洲、北美、亚洲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可以从其发展中总结经验,鉴于国情的差异,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启发,为未来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3.1完善监管认证体系

在我国,有机农业认证依旧是一个薄弱环节,市场上存在大量乱认证的不正之风。尽管中国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认证体系,由农业部和环境保护部各司其职进行管理,但消费者对于这三个认证体系的界限依旧很模糊。农产品在销售中存在监督不到位,缺乏后续的跟踪回访。对此,我国应该尽快出台有机农业统一的认证标准,采取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2种手段,降低认证的成本和费用,不断完善农产品认证与监管体系。同时,加强对农业的规范、监督和认证,将政府监督与农户自我约束于一体,实现多重监管,推动有机农产品的监管认证。

3.2产学研紧密结合

有机农业的发展不能使用传统的农药、肥料等化学产品,对于农产品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势必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指导。据统计,我国每万名农村人口中农业科技人员数不到2人,发达国家为40人。我国农村劳动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4%[8]。要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就必须注重产学研的高度结合,培育一批具有高科技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提高有机农业生产各环节人员的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

3.3加大补贴和财政支持

目前,我国的有机农业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市场体制建设尚不健全,需要政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扶持和引导,才能保证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欧盟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设置了补贴性的政策,对于达到标准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会给予一定的补助奖励,而对于未达到的经营者则采取惩罚的措施。在国内有机农业发展还不太繁荣的情况下,政府更应采取一定的政策倾向性措施或者补贴等措施,以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

3.4加强相关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发达国家一向把法制规范、制度以及标准完善放在首要的地位。纵观中国,对有机农业的政策发展仍停留在行政规范和管理引导为主,多集中于红头文件、工作和会议报告中,还没有真正上升到法律高度,不免显得有机农业的发展缺乏强大的后劲推动力。因此,发展只能靠市场需求的缓慢进程逐步推进。应把中国对于有机农业的相关标准、执行规范等方面尽快从行政文件中抽离出来,形成指导性的法律文件,才能使有机农业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农业将经历具有重大意义的革新。毫无疑问,生物技术作为科学和技术在这场变革中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原则上讲,生物技术本身有能力帮助人们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保护环境,但在实践中,生物技术作为环境保护的人其作用相对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人们对它在环境保护以及促进人类进步中的作用仍将拭目以待。

一、生物技术给农业发展带来机遇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能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棉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

二、利用生物技术发展农业应注意克服的问题

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这种情奖品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的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品必须经免疫测定筛选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术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同时,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一些物种灭绝。这一结果是由于生物技术促进农作物向它原本不适应的地域扩张而造成的。生物技术同样加速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农业,尤其是耕作农业的扩张会增加除草剂、杀虫剂、人造肥料的使用,农业中不断投入的能源促进全球变暖。与此同时,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改变也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新晨

第3篇

【关键词】农机化;未来发展;新方向

在长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基于中央政府以及地方各种优惠购机的补贴政策推动下,我国各地区在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以及农业机械的购买品种,数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更加能够注重因地制宜的购买和配置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农业机械,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发展,找到适合农机化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分析。

1以“农机富民工程”为主纲,明确农机化发展目标

当前我国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农机富民工程”的开展对于帮助农村地区优化农机装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能力,促进农业生产规模的提高,农业整体增产增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农机富民工程”的开展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农民农业整体经营收入,确定农业发展目标,完成党和国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提出的六大任务,提高未来农业产业在社会经济竞争中的优势,促进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和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的完善,这将是农机化未来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方向。

2加强和完善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提升农机服务质量和水平

2.1做好农机化技术培训与普及工作

农机化技术是多层次负责技术,不仅需要在农机化设备的研发和推广上投入大量精力,同时也需要做好农机化技术的培训以及普及工作,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需要改变传统的观念,需要采用现代化甚至是超前化的培训思路,要从多渠道,多角度入手,不仅要培训农民具有农机化机械的使用能力,同时还需要对于农民的农业发展需求进行技术培训,要围绕农业发展,农机化技术的提高进行重点培训,将农机化使用技术全面普及,让农民真正掌握先进的农机化技术,从而通过农机化设备的使用来促进农业的增产增值,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带领农民走向富裕,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农民对于农机化设备置办的积极性,才能够在市场经济中提高农机化设备的发展前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2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农机服务也需要走出农村,走向市场,需要在市场经济中进行考验,才能够保证农机服务的良性发展,农民和市场的需求本身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所以农机服务本身也应该走出政府扶持,迎接市场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农机服务体系的多元化建设,提高农机服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

3发挥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双重作用

政府在农机行业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对于农机行业的整体了解来帮助农民置办相关的农机化设备,引进农机化相关人才,建立农机设备使用规范等,同时也可以跟市场机制进行双重作用,开拓市场,形成更加优良高校的服务和有序良好的组织结构,促进农机行业跟农民的整体收益提高,生产的农机设备能够第一时间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有效提高,为营造一个更加崭新的农机未来提供基本的保障。

4发挥后发优势,选择跨越式发展战略

在市场经济引导下,发展才是社会进步的硬道理,而对于农业产业而言,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农机未来发展需要在了解和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之后制定更加科学高效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要根据每个地区制定相应的发展模式,要学会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农业发展经验,加强政府和市场对于农机行业发展的支持和引导,加到在农村地区农机化设备和技术的投入,要将农民跟农机行业有效的结合起来,推动农机化的未来发展和创新,缩小跟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差距,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和提高。

5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策略,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和农产品机械化

现如今,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农业大环境下对于农机化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农业发展需要扩大规模,提高产值,而农机化发展则需要引进技术,大胆创新,跨区作业,走入市场,促进农业和农机化的双向发展,保证农机化不断创造更大产值和优势,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策略,要把优秀的发展模式和创新能力引入我国农机化发展中,要把优秀的农机化设备和技术运用到农村农业发展中,要学会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等相关产业,从而促进农机化的创新发展,扩大农机化的服务对象,寻找农机化发展新的方向和突破口,要学会结合农业地区特点发展实用性农业机械设备,保证农民增收跟农机产值提高,促进产销创一体化发展。

第4篇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气候在农作物的生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灾害天气对农业发展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怎样做到有效的预防农业气候灾害,意义重大。对灾害进行有效预防的重要手段就是使用比较先进的技术,如云计算和互联网工程,通过智慧气象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能够很好地提升气象服务于农业的作用。

关键词:智慧气象;气象服务;前景探究和思考

我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各类产业的发展,尤其在农业生产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天气质量的下降,天气变化无常也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了减少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应该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智慧气象服务等,通过对气候进行及时的了解来减少农业损失。

1 智慧气象

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理念,近年来,智慧气象不断被引进使用。智慧气象主要是依托气象科学系统使气象各个方面的管理都具有智慧性,使气象系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农业的不断发展,使得许多新型的农业不断出现,而气象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也逐渐增大,也就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智慧气象为农业提供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服务,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2 智慧气象在农业服务中的应用

由于气候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使得农作物对气候的抵御能力不断降低。所以,农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逐步提升,之前的气象监测能力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引进新的技术,提高监控的能力,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和质量。

2.1 气象与农业大数据整合

大家都知道气象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在很多地区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气候信息处理平台,对气候信息进行及时的预测和监督。然而,因为气象的多变性,预测的时候不可能达到100%的准确,但是经过多方努力,已经能够将准确性提升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进行大数据的整合和集约化数据的处理,进而得到比较精准的气象数据信息,大大提高了预防的能力。如果能够提高天气预测的准确性,就能够相应地提高保障的措施,减少经济损失。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和技术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已经能够实现观测的自动化,在全国的范围内都实现了检测,保障了数据的稳定性,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2.2 提高服务产品的质量

天气预报是比较基础的天气预测方式,其功能并非简单的提供预报,而是在经过一定的加工之后,能够衍生出其他的功能和其他一些专业化的产品。在提高预测分辨率的同时能够不断提高精准度,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产业所需要的气象服务功能是不同的。首先,应该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范围和精准度,针对不同的行业,不断加强灾害风险评估的能力,对不同的气象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估,实现开发利用。其次,改变以往单一预报的方式,提升为预报+指南。目前的天气播报只进行天气情况的预报,而对一些灾害性的天气未提出处理的方式和手段,一旦遇到灾害性的天气,农民急需得到应对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应该将气象预报转变为预报预警+影响评估+如何防御,一旦遇到气象灾害,农户就能实现技术的预防并找到解决的措施,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的御防能力。再次,对先进的气象服务系统进行开发能够提升惠民的理念,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对气象灾害的预防进行定期的普及。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些在线咨询平台,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依托地面观测站和中尺度自动气象站,不断提高信息的准确性,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提高气象监测能力和预警能力。

3 对智慧气象未来前景的探究和思考

3.1 互联网+气象服务

随着我国乡镇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许多年轻人投身城市工作,留下老年人在农村生活。但是随着农业种植的综合化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以往的耕作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开始向着机械化发展,农业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因此,气象服务类型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改变,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气象服务和农户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技术平台将种植户、运输户和服务机构以及消费者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气象对农业的垂直服务体系。

3.2 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效率

现阶段,农业开始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对气象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依靠目前的技术设备是很难达到要求的,需要不断加强气象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对气象信息调度数据库进行不断地管理和整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农业和水利方面的合作,实现气象资源的共享。这样做有很多的优势,首先,能够降低产业的损失;其次,能够对气象部门的信息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此外,利用媒体传播信息,提升传播信息的准确性。通过手机、微信和微博的作用将一些信息进行推广和传递。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促进气象服务的自动化,就应该加强其准确性和科学性,在气象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尽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第5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发展质量;方法

一、布拖县农业发展现状

(一)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没有当地特色经济作物

补尔乡的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困境就是农村农作物的种植较为普遍,在有限的良田中,种植的还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农民的思想也较为保守,都是按照季节来种植相应的农作物,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地理地形条件的限制,使得补尔乡的农业生产还是呈现出较为传统的特征,缺乏相应的特色经济作物。布拖县作为农业大县,布拖县的苹果在全国知名,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发展道路,但是对于补尔乡来说,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布拖县的特色苹果产业也不能在本地开花结果。

(二)农业种植主要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现代农用机器较少

对于补尔乡来说,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还是比较落后,多数还是采取人工种植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效率,阻碍了农村的发展。补尔乡的农村在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种植的时候,还是采取传统的种植方式,人工插秧、人工翻地、人工收割等。在农村,人均占有地很低,再加上田地较为分散,没有实现集中化,这也使得农业生产很难实现机械化。当地的农民年收入较低,他们也不愿意把钱用在机械化的种植上,一亩地从种到收,加上施肥打药,如果在采用雇佣机器的话,是一个不小的开支,所以当地的农民也不愿意支取更多的费用来从事农业生产。

(三)粮食种植没有实行规模化生产,产量低

在补尔乡,农民的土地是较为分散的,不利于开展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当地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活动,在农作物的种植上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当地的农业生产可以说是靠天吃饭,收到气候、天灾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种植技术的落后,造成农作物的产量较低。

二、导致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补尔乡的农业发展确实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给予正视。具体来说就是外出务工人数多,劳动力少;当地政府重视度低、资金投入少、管理不够玩善;受气候、水利、土壤、地形等条件限制;农业种植技术落后,生产工具较传统化等等。

三、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针对上述补尔乡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必须客观理智的作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方法为促进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一)对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

在补尔乡,农田的总数量是固定的,农业的生产发展,无论是生产数量还是生产技术上来说,农民的素质和生产技能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水平。所以,要想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就必须提升农民的素质,提升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政府引领,组织培训。补尔乡作为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农民的素质普遍不高这是客观事实,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民在生产种植中,接触到的科学技术较少,先进的思想较少,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政府强化认知,做好自身的服务,采取各种方法,加大ε┟竦呐嘌怠@用好种子站、农村村委会等,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的下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设置农业生产培训场所,有组织有计划的强化农民的培训工作。

(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的发展需要生产技术的支持,当下,全国各地都在解放农村生产力,无论是在种植技术还是在生产技术上都要力求创新,最大限度的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的发展关键是发展技术,提升产量。这里的技术包括育种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收获技术等。在水稻的种植上,要选择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作为育种的母种,育苗后选择长势较好的苗株,在插秧的时候可以采用机械插秧,实现机械化作业,收割的时候也是如此采用收割机进行作业,这样不但可以加快生产进度,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地的肥力。在施肥的时候,讲究科学施肥,按照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酌情适量的追肥,不宜过多,也不能过少。

(三)利用资金投入、税收、财政补贴等激励手段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现在的农村人更加的务实,他们会比较种地和外出务工等其他活动的效益,当下,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外出打工挣的钱远远大于农田种植带来的收益。为此,政府一定要想方设法的提升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可以是物质性的奖励,也可以是思想上和政策上的鼓舞。在免除农业税之后,当地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酌情的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作为种田补贴发放给农民,让他们感受到种田带来的利益,在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上都给与一定的支持,让他们尝到种田带来的田头。针对补尔乡的农业发展,当地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把发展农业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把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来做,只有专业才能加快补尔乡的农业发展。

(四)当地政府要加强管理、狠抓落实、让农业发展成果造福一方百姓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户的支持,但是并不仅仅是农民自身的事情,也需要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强化参与,完善管理,做好农业的发展规划。在补尔乡,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并且政府作为决策机构,可以从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高度去规划农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增加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政府也要增加财政投入,加快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崇善实干,狠抓落实。农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政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深入农业发展,发展集约化的农业,提升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同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一条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四、结语

针对补尔乡的农业发展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对症下药,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对策,一定会加快农业的发展步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同时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的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节水灌溉;农业;泽州县

1 泽州县基本情况

泽州县地处河南和山西的交界处,南与济源、沁阳、博爱、焦作交界,北与高平、界碑岭相邻,东连陵川,西接沁水。总面积约2023km2,其中,耕地、粮田面积分别占73.6、57.27万亩,而有效灌溉面积约占15.36万亩。全县共包括17个乡,辖行政村634个,自然村1136个,总人口约53.1万,农村人口占35.4万。泽州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量分布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山区较平原和丘陵更多,南部多于北中部。

2 泽州县节水灌溉现状

2.1 水资源总量 泽州县河流纵横,主要包括沁河、丹河流域,前者支流主要包括长河、龙湾河、白水河、范河、犁川河等;后者支流包括东丹河、巴公河及东大河,干流多为南北流向,支流多为东西流向。泽州县水资源总量约3.54亿m3,其中,地下水资源总量约2.54亿m3,川径流量3.37亿m3,其中,重复资源约占2.37亿m3,可开发水资源1.11亿m3。

2.2 节水灌溉技术

2.2.1 渠道防渗 防渗材料主要采用的是混凝土、砌石及复合土工膜等。根据《渠道防渗技术规范》,结合泽州县灌区具体情况,采用了砌石防渗及混凝土防渗等技术。渠道防渗技术有效减少了灌溉过程中水的损失,极大提高了渠道水的利用系数,在农业节水灌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2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在灌溉时采用低压管道能够有效减少蒸发及渗漏损失,因此,此技术也是泽州县农业节水灌溉的主要推广技术,根据相关规范的要求及泽州县具体情况,重点对管件、连接及机泵进行了选择。通过将管网首部枢纽设置于同管道埋深相平齐,将机井房建设为半地下式,不仅减少了水头的损失,还降低了年运行费用。

2.2.3 灌水技术 漫灌是最常见的传统灌溉方式,为了得到节水的目的,必须对灌水方式进行改进。根据泽州县具体情况,主要应用的是喷灌、微灌等灌水技术。喷灌不仅省水省工,而且不受地形限制,占耕地少,灌水较均匀。泽州县重点对半固定及全移动管道式喷灌技术进行了推广和应用。微灌通过管道同灌水器相连,将植物所需水分以小流量均匀输送至根部,因而节水效率最高。但由于其投资较高,因而主要应用与果树、花卉及温室蔬菜的种植中。

2.3 节水灌溉水平 泽州县灌溉设施共1387眼,有效灌溉面积可达15.36万亩。其中,任庄水库中型灌区1处,有效灌溉面积1.19万亩;机电井334眼,有效灌溉面积6.28万亩;小型机灌站135座,有效灌溉面积4.09万亩;小型水利工程917处,有效灌溉面积3.8万亩,其中,清水池630处,有效灌溉面积0.61万亩;一小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22座,有效灌溉面积1.14万亩;塘坝19座,有效灌溉面积0.3万亩;小型引水闸248处,有效灌溉面积1.75万亩。节水达标面积10.67万亩,其中渠灌0.3万亩,管道输水2.7万亩、喷灌7.3万亩,微灌溉0.37万亩。

2.4 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

2.4.1 灌溉设施使用率低

2.4.2 农业结构有待调整

2.4.3 管理体制不到位,缺乏参与式用水协会

2.4.4 农民节水意识薄弱 有些丰水区农民对于节水灌溉不以为然,认为喷灌水少,习惯大水漫灌;全县普遍缺乏节水灌溉试验站,无法科学指导大家造时灌溉,以实现增产增收。

3 泽州县农业节水灌溉的未来发展方向

3.1 发展思路 根据泽州县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水利灌溉的需求情况,同时,充分考虑到各种气候变化、季节因素等对节水灌溉的影响,加快水利设施建设,不断扩大节水灌溉的规模和面积,逐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

3.2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66万亩,节水达标面积达到14.77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十二五”期间净增水地1.3万亩,其中雨水积蓄补灌面积0.8万亩,改善水地6.6万亩,净增节水面积3.4万亩;到2020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7.76万亩,节水达标面积达到15.86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

3.3 发展方向 根据全县节水灌溉现状,划分重点建设区域,进一步加快节水灌溉管理机制的改革,单村单水源工程和跨村一水多用工程应区分管理,后者应设站专人管理,落实编制。

3.4 节水灌溉对策 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五小水利”列入投资工程项目范围内;优先恢复群众积极性高、水源稳定的小型水利项目,确保农业结构调产到哪儿,水利工程就建设在哪儿;对水源单一,跨村规模较大的灌区,应在建设的过程中兼顾管理,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并列入县财政预算经费范围内;进一步加大惠农利农政策,对亩次浇地面积进行相应的补贴,以尽量减少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

第7篇

近年来,牧业有限公司按照上级“农转牧”的发展战略,在“畜牧立盟”方针指导下,坚持“以牧立企、以牛致富”的经济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全盟肉牛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现有规模肉牛880头,毛驴250头,带动肉牛养殖农户户,年增收万元,肉牛养殖业成为强企富民的主导产业。现将企业的基本情况、主要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肉牛养殖基础好、规模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畜牧业特别是肉牛养殖业多年来一直是我盟的主导产业之一。2014年全盟肉牛饲养量万头,其中%以上为改良牛,肉牛质量全区最好,改良面全区最高。全盟3个旗都有肉牛养殖,其中有个肉牛集中规模养殖镇,肉牛育肥小区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肉牛养殖已成为我盟肉牛养殖业的主导趋势。

2、肉牛养殖效益不断提高。2014年,企业实现肉牛业产值万元,上交利税万元。肉牛养殖农户户均增收元。

3、肉牛生产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的肉牛养殖业从繁育改良到饲养管理、防疫灭病乃至销售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服务网络。全盟建立了个肉牛繁育站,%以上的村都有肉牛繁育点。个镇都设立一个综合服务中心,可为肉牛养殖提供全程一条龙服务。

4、政府对发展肉牛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按照按照自治区“主辅换位”的战略要求,企业确定了重点发展肉牛产业这一农业发展思路。盟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业发展的配套的政策措施。比如,在各镇统一规划的畜牧小区内,养殖户入区养殖政府免费提供畜舍用地;允许肉牛养殖户在自家承包田内建设非永久性畜舍从事肉牛养殖;对肉牛养殖户给予荒山、草原、机动地优先承包权;对1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户,政府帮助协调落实专项贷款扶持等。此外,盟里还下气积极推进肉牛的产业化发展,我企业的建立将对肉牛的产业化发展形成强力带动作用。

二、主要措施

在企业发展中,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政策推动,抢抓机遇促发展。盟政府不仅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生产的领域来对待,而且从设施建设、体系服务、品牌培育、基地拓展等多方面来考虑,不仅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内部的事情来安排部署,而且用抓工业的理念来抓产业化经营。对我们企业的要求是,不求对财政税收有多大贡献,但求能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在企业用地等方面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企业有了发展的空间。从近三年来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投向来看,集中倾斜扶持企业资金累计达到万元,占到同期总投入的%。盟政府在大力扶持我们企业发展的同时,为企业大造舆论,在全盟上下形成“支持企业、发展自己”的舆论氛围。经给农户算效益帐,群众热情高涨起来了。群众认识了,政府主要领导便天天跑企业,给我们讲明所处的环境,具备的优势,发展的空间,深深打动了我们企业,当年我们就决定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目前,企业已投资万元,年出栏量达头,并在全盟共建标准化养殖小区个。

(二)银企联动,拓宽渠道促发展。我们积极引导农民把手头的资金投入到养殖肉牛中来,向农民宣传“谁投资、谁发展、谁受益”的思想,在内部挖潜。几年来,农牧民自筹资金达万元,用于发展肉牛业。从企业来讲,近年来主要是抓了加强管理、规范运行,无论是企业财务管理,还是经营管理都上了一个台阶,无论是项目的可行报告,还是环评、土地等手续都得到了完善,使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为争取金融、项目、政策等支持,创设了良好条件。我们积极协调当地政府、金融部门各种关系,帮助农民采取肉牛担保,工资担保,信用户联保等办法,共利用养牛贷款万元,帮助农民购进肉牛头。镇下岗职工2007年投资30万元养肉牛,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到35头,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三)典型带动,规模推进促发展。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进中,企业通过实践、探索、创新机制,与广大农户形成了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产业经营格局,一方面使企业实现了低成本拓展,另一方面带领农户走向了市场。一是借典型示范群众。我们先后组织名农牧民到企业参观,并到外地参观典型开阔视野,用先进的生产经验解决农牧民在肉牛生产中落后的生产方式。二是用典型引路,让典型说话。村是我盟有名的民族贫困村。2006年,企业帮助村号召群众发展肉牛,群众认为养肉牛不托底,村党支部书记带头购买5头肉牛,当年获得纯效益万元,群众看在眼里,动在心上,纷纷买进肉牛,几年时间,这个村肉牛存栏便由当初的头猛增到目前的头。三是走规模、规范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以镇辟小区、建专业村屯、村育大户为重点,全面推进畜牧业提档升级。目前全盟年饲养10头以上肉牛的规模养殖户户,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户,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养殖户户。。

(四)链条互动,保障牧业促发展。一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促发展。在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的同时,我们积极引导农牧民调整种植结构。目前,全盟万亩耕地,饲料作物播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其中种植青贮亩、牧草亩、苜蓿亩。二是兴建草业促发展。年以来,我盟对辖区内草原全部实行禁牧政策,肉牛养殖全部实现了舍饲化,保护了草原,恢复了生态环境,缓解了草原压力。同时,我们采取企业出资种草、改草,加大对草原治理的投入力度。近年来,先后围栏封育种改草万亩。三是繁防引管建并举,提质增效,加快肉牛业的发展,尤其是推进肉牛业的提档升级,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政府全方位的服务。我们在扩张肉牛饲养数量的同时,把提质增效作为企业的主攻方向,在繁育优良母群、强化防检疫力度,引进和购入优质高产肉牛、科学饲养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提质增效提供了保障。

(五)扶贫拉动,多措并举促发展。从人才的角度来讲,企业现有员工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人,具有高级职称者人,大中专文化程度的员工达到了50%以上,这些人才的使用为企业的发展和科技扶贫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我们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列入扶贫计划。突出了科普工作的实效性,紧紧围绕肉牛业的发展及农民增收,采取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搞好种植业科技推广,夯实肉牛业发展基础。在种植业生产上,全面推广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松整地、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增加了种植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满足了肉牛业发展对优质充足饲料的需求。近年来,企业共深入村屯举办肉牛科学饲养技术培训班期,培训人次,科学养牛技术已在全盟推广。我们还大力推广应用青贮、苜蓿种植饲喂技术。去年我们共召开青贮、牧草种植饲喂技术现场会次,有力地促进了青贮、苜蓿种植饲喂技术的推广应用。我们坚持每村建3—5户科技中心户,切实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村科技中心户,全面推行肉牛科学饲养,肉牛平均单产吨,纯收入万余元。全盟群众,特别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通过学科学,掌握了肉牛养殖、青贮种植等实用技术,降低了饲养成本,增加了效益,加快了脱贫步伐。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支持当地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中,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在修路、筑桥、助学、建校、吃水、赞助等工程项目和县内大型活动中慷慨解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三、几点体会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如何适应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要求,持续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企业面前的一大课题。在这方面,我们初步考虑就是要用这样几种理念来抓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第一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牧业。这应该说是一种趋势,是农业农村工作在指导思想方式方法和运行机制上的重大转变。我们将牢牢抓住创新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夯实发展基础等几个重点来推进,用市场导向和效益最大化的思想指导农牧业,用组织化、集约化的思想指导农牧业,用品牌战略的思想指导农牧业,用技术创新的思想指导农牧业,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步伐。

第二是用开放的理意抓农牧业。工业需要开放,旅游业需要开放,农牧业同样也需要开放。我们将积极实施开放兴农的战略,拓宽视野,加强农牧业谋划和发展,争取用几年时间,培育成农牧业龙头企业。

第三是用统筹的理念抓农牧业。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将牢牢把握农牧业发展的深刻变化,加快构筑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推进农牧业优质化和农牧业装备现代化的统筹上下功夫,在推进服务社会化和农民增收多元化的统筹上下功夫,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四、企业发展方向

虽然我们近年来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应忽视的问题。一是肉牛产业基地建设资金不足。我盟农民人均收入低,农户发展肉牛生产,农户自筹资金的能力不高,肉牛产业发展受到制约。政府财力紧张,虽然千方百计投入资金用于发展肉牛产业,但是还显不足。二是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标准化畜牧业生产观念还不深入人心,养殖户对实施标准化生产的意义认识普遍不足,这些都妨碍了养殖户和企业的对接。三是企业和养殖户对接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合同订单式的生产机制还未普遍建立。四是产业基地提档升级工作尚需加速。我们以标准化肉牛小区为主体的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已取得实质性突破,但是,标准化生产规程实施还没有完全列入日程。虽然有了集中饲养,但如果不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小区建设的主要目的就难以实现。以上这些实际困难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认真予以解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的发展方向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以肉牛产业为主体的畜牧业提档升级,加速畜牧强企建设步伐。在总体的发展思路上,我们将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继续突出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发挥好企业的主导作用。二是以产业化为核心,坚持把企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做为突破口,突出产业化在畜牧业生产中的调控作用。三是在发展上,继续坚持以牛为主,大力发展“牛经济”,注重品牌效应,精心培育绿色、特色品牌。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将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处理好畜产品基地化生产与市场的对接问题,落实合同订单式生产模式,做好养殖场户和企业的对接工作。二是引导好企业与基地养殖户间利益分配问题,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养殖场户和企业的购销关系,扶持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三是处理好养殖小区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合企业生产要求。四是做好合作社的组建和完善工作,落实生产、销售等各项制度,实现养殖小区的企业化管理。五是做好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观念,培植龙头企业。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龙头企业的培植上来,围绕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做好企业和农户的对接工作,协调好企业和养殖户的利益关系,实现合同订单式生产。加大对现有优惠政策,例如高于市场价、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参与合作的热情。

(二)大力抓好标准化肉牛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做好肉牛小区的标准化生产规程实施工作,保障年新增高品质肉牛生产能力头的目标。大力推进饲养方式转变,发挥小区在标准化生产中的示范作用。同时,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挥合作社在龙头企业和养殖户之间的连结纽带作用。

(三)做好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普及工作,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制定和完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产品质量的合理监管,建立和实施监测制度。加强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推进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做好畜牧业环保整治工作,抓好排泄物及污染物的治理,促进畜牧业生产逐渐向国际标准靠近。

第8篇

关键词:农业;经营方式;科教兴农;产业结构;职业农民;河南周口

周口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但却不是农业强市,根本原因是农业经营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高耗低效、粗放经营导致农产品缺乏竞争力、优质农产品少,农民收入上升空间受限,国家粮食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周口市未来农业发展出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在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家庭承包经营模式暴露出小生产同大市场、大机械以及现代化农业不相适应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农民外出经商务工的越来越多,如何提高粮食作物生产效益成为摆在农业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培育、扶持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村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服务社会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同时,结合周口市农业产业化的布局特征,制定新的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发挥园区示范带动、精品生产与加工、教育培训、休闲观光等方面的功能,与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相结合,把现代农业园区列入永久性农田保护区。园区一方面要体现农业设施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应用的先进性和生产上的高效性[1]。

2实施科教兴农方针

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农民消耗的劳动时间多且劳动强度大;农民收入低,有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出现亏本现象,靠外出务工、经商来弥补;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抑制了农业生产投资的增长;农户对农业机械的接受度和购买率低。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业产出率,必须要走科教兴农路线,要依靠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但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重在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和提升,要充分利用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各类农业教学、科研单位的作用,加大经费投入,组织县、乡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还要加大对农业专业人才的培育力度,使其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作业模式,逐步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

3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家庭承包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分散,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加之农民信息闭塞,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链条短、层次低、销售渠道窄,多数生产者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既无附加值产生,更无利润增长空间。要改变农产品产业现状,就应该引导一产、发展二产、壮大三产。

3.1整合多方资源,重点培育主导

产业集聚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重点培育壮大既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又有市场潜力与发展前景的粮、油、果蔬三大主导产业,重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强筋小麦,优质花生、芝麻、大豆,逐渐减少玉米种植面积,陆地蔬菜采用高效套种种植模式,果蔬业要在发展设施果蔬、放心果蔬等方面下功夫。

3.2发展农产品加工,引进和培育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参股、联合等方式多引进中粮集团、中农发集团等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当地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如天豫集团、莲花健康集团、财鑫集团、益海粮油等,建设农产品综合加工基地。鼓励现有加工企业成立农产品加工技术攻关小组,探索提高本地农产品加工利用率的途径和方法。出台优惠政策,培育300家以上辐射面广、带动力强、规模大、效益好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

3.3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服务与营销作用

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家庭农场等提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破解了野如何种地冶的问题,弥补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不足,让农户轻轻松松种田。发展订单销售、农超对接、微信和淘宝网上营销等现代市场业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市场营销作用。发挥当地优势,将休闲农业、农产品采摘、景观农业等纳入农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具有乡野风情和多样化的农家乐农业项目。

4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目前,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少,技术结构不合理,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尤以缺乏农产品加工、农业高科技、经营管理、农业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各级农业部门由于超编,连续多年不进农业技术人员,在编人员年龄偏大、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农民接受培训指导少,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深入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针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农户需求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设立多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并提高其服务能力,尤其应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育出一批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的高素质人才,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3-4]。

5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第9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探析

一、生物技术给农业发展带来机遇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能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棉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二、利用生物技术发展农业应注意克服的问题

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这种情奖品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的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品必须经免疫测定筛选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术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同时,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一些物种灭绝。这一结果是由于生物技术促进农作物向它原本不适应的地域扩张而造成的。生物技术同样加速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农业,尤其是耕作农业的扩张会增加除草剂、杀虫剂、人造肥料的使用,农业中不断投入的能源促进全球变暖。与此同时,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改变也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第10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377-01

(一)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现状

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体现在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上,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而土地生产率提高缓慢。

1、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过去曾说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9%的人口,但是我们是以世界40%的农民养活了世界19%的人口。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而农业的发展一定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1)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主要去往广东、浙江等地,尽管工资绝对量较低,但相对农业收入来说,务工收入已经比较客观。外出打工潮逐渐形成,不少青年人初中毕业就到南方打工,甚至因不满16岁还需要伪造身份证。当前,外出务工成为当地人主要生存方式,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当地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也吸引了众多的在村劳动力,他们利用农闲时间在周边做零工,获得非农收入。

(2)农业机械化迅速普及。当地是平原地区,便于机械化作业,因而农业机械化推进迅速。目前,农业生产的各个主要环节都已经实现机械化。以小麦为例,从耕地、播种、收割、运输等,都可以用机械来完成,大大节省了农业劳动力。过去收割小麦前后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现在全村收割完成只需一周左右。农民的农业劳动时间相比以前大大减少。

正是得益于外出务工和当地务工机会的增多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当地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数大幅下降。在村务农人员平时也多在村庄附近从事建筑等行业。可以看出,当地农业生产已经基本摆脱了“过密化”生产状况,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人均农业产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土地生产率提高缓慢

土地生产率指单位土地的粮食产量,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指标。同一地理位置的土地,土地生产率越高,则表明农业发展水平越高。然而调查发现该村的土地生产率变化不大,小麦单产从九十年代的600斤左右增长到当前的800斤左右,近几年没有明显提高,反而受自然灾害影响,产量波动较大。2010年冬春两季持续干旱,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其他秋粮作物也没有质的突破,产量徘徊不前。

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依赖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现代科技的应用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新的科技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善,粮食生产将马上面临增长极限。

(二)循环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即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农业生产方式。

循环农业拥有一般循环经济的3 R特点:一是Reduce,即“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二是Reuse,即“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污染;三是Recycle,即“再循环”,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它以低能耗、低排放及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增长模式,这种模式相对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增长模式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循环农业还拥有一般循环经济所不具有的由农业自身所产生的特点:一是合作双赢,清洁和增收有机结合,既要干净又要增收,二者不可偏废;二是干净消费,农业的主副产品在“吃干榨净”后回归大地;三是绿色生产,更强调产品的安全性,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四是领域宽广,不仅包括农业内部生产方式的循环,而且包括对农产品加工后废弃物的再利用;五是土水净化,重视对土壤、耕地及水资源的保护,对耕地的占补平衡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予以特别关注;六是食物链条,农业内部参与循环的主体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中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性更强。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的是一种初级的循环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一是很少有废弃物,二是产生的废弃物以农家肥的方式再次被利用,这是在经济产出和人类需求都处在低级阶段的低层次循环农业。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需要不断地输入技术、信息及资金,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1]。

(三)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解决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经济,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沿用以往的单一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能源发展模式,实践证明是不可持续的、行不通的。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先天条件”,使得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先天的优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行途径[2]。

传统常规农业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及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突出表现在:稀缺资源耗竭;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垦、乱砍乱伐、过度放牧等使得生态环境破坏、恶化;农业资源严重污染(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造成的污染以及农产品消费带来的生活废弃物、废水、废气污染,在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已成为第一大污染源,这些都有待于运用循环农业来解决。

(四)推进循环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4.1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政府部门应专门制定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政策,把发展循环农业作为整个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发展方向、重点行业及重点项目,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在发展农业产业中自觉节约能源、综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扩大农业招商引资,鼓励各类农业企业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基础建设及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投入力度,在各级财政预算中设立专项经费[3]。

4.2科学合理制定发展规划

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循环农业发展规划。以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广应用循环农业,解决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化问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问题,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及农产品综合加工转化问题等。

4.3培育循环农业经济主体

必须坚持政府推动、协会带动和市场拉动原则,确立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积极性,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和企业参与的新机制。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延长产业链条,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在初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组织专业合作社成员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第11篇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现状 未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14-02

一、贵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5l家,茶青交易市场3个,茶叶专业合作社16个,茶叶协会3个,茶艺培训基地1个,茶楼、茶庄42家,已集生产、加工、营销为一体,带动了农业产业链的良性发展。打破了城乡经济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了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同时,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土地资源整合利用,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拓宽了农民的就业门路,在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分流和发展,解决了农村经济停步不前的问题。但是,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由于各类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不合理,导致组织规模缩小,自身发展和带动作用有限。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由于在生产发展中遭遇恶劣环境条件严重亏损至无力为继而解体。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利益的联结组合形式

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利益的联结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种:

1.租赁土地,集中管理

这种方式一般由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分散的农民承包的土地中通过每家每户把土地租赁过来集中进行生产经营,然后雇佣农民统一安排生产,雇佣的农民有土地租赁后的农民,或是当地附近的农民,利于组织批量运输销售,从而获取利润,被雇佣的农民则从出租的土地中获取租金和劳动力付出的人工工资,获得这两方面的利益。

2.分片租赁土地,分段承包给经营者

承包者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进行统一耕作、统一种植品种、统一采收保准、统一供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统一销售,并从收购价和销售价的差价中获取利益,农民(承包者)则从出租的土地和承包的土地产出的农产品交售中获取利益。

3.独立经营,协议销售

农民按协议要求自主组织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协议价格、协议标准收购农产品,各自独立经营和独立组织生产,双方的联系仅限于协议议定的要求和收购环节。这种方式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降低了投资风险和资金投入力度,而农民降低了交易成本及价格波动的风险,双方各从协议中获取各自的利益。

4.投资入股,风险共担

这种方式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投资入股的方式吸纳社员,农民可以将土地入股或是资金入股,与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引进股金或土地来增强实力、扩大种植规模,并从规模化生产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中增加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获取更好的利润,农民则从劳动报酬和利润分红中受益。

5.订单销售,自主生产

这种方式是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销售方式,农民通过与专业合作社相互链接,由专业合作社寻求对外销售的渠道,并根据对方收购要求下订单,指导农民按订单要求组织生产,并在技术上给予支持,使农民生产出合格的农产品,同时确保农产品按质按量提供给专业合作社,完成对外销售的任务,双方从订单中获取利益,并从订单生产中沟通了双方的关系,增强了信任,减少了供需中的矛盾和生产过程中的摩擦,达到利益共享,融洽共勉。

6.示范带动,自主收购

农民经过劳动实践掌握了种植技术,然后与专业合作社合作,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与专业合作社相同的作物品种,专业合作社按双方根据当时市场价格议定收购,然后进行包装、加工、分类等来获取更好的销售利润。这种方式是根据农户掌握土地的多少和自己能力的大小来自主生产,减少了农户运输成本和节约劳动力方面共享收益红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租赁土地,集中管理的方式是封闭式的,只固定在一定面积范围内组织生产,种植的品种、需要的工人、年用工量、资金投入受一定的限制,只能维持现状,规模化发展变化不大。

2.分片租赁土地,分段承包给经营者的方式能形成一定的规模,但须由当地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协商租用土地,再转租给经营者,为达到连片种植形成规模。经营者承包土地后,为了经济利益雇佣青壮劳动力,难以保证所有的失地农民雇佣为合作社社员,且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资金周转困难或亏损,被雇佣的农民拿不到工资,就会与合作社发生冲突,造成合作社不能按计划生产,从而导致双方利益遭受损失。

3.独立经营,协议销售的方式是合作社占主动,农民占被动的合作方式。在协议销售中,由于农民不履行协议而把产品销售给出价高的其他销售商,合作社利益受损。在这种松散的联结方式中,产品的价格、质量和数量均不能得到保证,合作的双方信任度较差,难以长期合作,订单销售就属于这种方式,规模发展也不大,是不足取的。

4.投资入股,风险共担的方式由于风险大,信用程度不高,农民以资金、土地投资入股后易受合作社所左右。当合作社以产品市场不对路、价格低亏损等因素提供收益虚假信息欺骗农户时,信任缺失,农民就易受损失;如果合作社经营管理不当,造成亏损倒闭或以欺诈方式变盈为亏时,农民失去土地资源而致失去生活来源,承担的风险大。

5.订单销售,自主生产是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销售方式,这种方式易受收购商支配。因为合作社除了自己生产收购商需求的农产品外,还发动农户种植,通过技术、物资支持农民种植统一品种,并向农户下订单,但是如果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从数量和质量上达不到收购商的标准,收购商低价或不予收购,合作社和农民由于农产品不达标销售不出去,双方均受损失。

6.示范带动,自主收购的方式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专业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土地进行示范种植,在雇佣当地农民劳动的过程中传播种植技术,农民经过劳动实践掌握了种植技术,自己寻求发展,然后与专业合作社合作,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与专业合作社相同的作物品种,专业合作社按双方根据当时市场价格议定收购,两者是独立的,同时又是合作的,在利益上相互联结共同发展。

四、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政府总体规划与产业定位

县级行政部门根据本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和分布情况,明确产业发展类型,制定合理的农业产业化方针、政策、优惠扶持措施和长远规划,引导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区优势在建立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时综合考量本地区的地理、地质、工农业基础、财政发展情况、交通和区位优势等,有意识地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明确产业发展目标,落实产业发展任务,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者和领航组织。

2.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和优惠政策措施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力量薄弱,技术含量低,创业基础性差,没有政府扶持、财政金融支持是无法做大、做强的。在政策上,对新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优惠政策的基础,在金融服务上,建立农村土地、林地、草地等经营权、房屋产权、牲畜评估抵押等贷款扶持政策,明确贷款额度,还款期限,政府贴息措施,风险评估和自然灾害保险补偿服务等,对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不能还款的,政府按国家有关土地、林地、草地等征收政策和拍卖房屋、牲畜等方式予以征收和拍卖,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的合理贷款,确保农业生产所需投资资金正常运转,促进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和农户利益相联系的健康运行机制。

3.合理配置和发展具备有组织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近年来,根据我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商品蔬菜、茶叶、大鲵养殖、中药材、精品水果、烤烟、刺梨、核桃等,围绕这些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县委县政府不断完善的政策引导下,在财政、金融优惠扶持和支持下,在贵定县农村工作局的技术支持和项目整合带动下,创新了扎根基层办示范点服务态度,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提升服务效率为重点,以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主攻目标,找准与农民利益相联接的发展方式,在三农服务中找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发展方向,协调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执着助农、无私奉献的作风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为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与此同时,一大批有知识、眼光和技能的创业者纷纷投身农业领域,他们以不同于传统农民的姿态,掀起了“新农人现象”。什么是新农人?新农人的出现对农业农村发展意味着什么?本刊就此独家专访了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郭晓鸣。

新农人就是新型职业农民

记者:您眼里的新农人是如何定义的?

郭晓鸣:新农人是相对于户籍意义上的传统农民而言的,新农人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新农人是指来自农村以外的新的农业投资经营人,他们来自城市和异乡,租地务农为生,把农业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广义的新农人就是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具有较高的农业种养技术技能和经营农业的能力,规模化地从事现代种养业。他们既可以是城里人,也可以是返乡农民工,更可能是来自农村内部的种养大户。

新农人的基本特质是他们的身份与户籍无关,职业是经营现代农业,他们是一群重信息、重资源、重互利、重创新的农业投资者、经营者、服务者,他们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的出现将改变传统农业小、散、多、弱的先天不足,带动农业向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迈进。

记者:可见,新农人是农民的新群体、农业的新业态、农村的新细胞,那么新农人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郭晓鸣:党的十以来,政策环境变化更加利好,农业产业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加速期。基于中国农业结构转型的现实需求,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向规模化发展的需求,伴随着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技术日益广泛进入农业领域,现代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强,将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新农人群体。

新农人带动新农业发展

记者:您曾经带领专业调研队伍深入三个县进行了新农人的专题样本调研,调研表明新农人的构成比例如何?

郭晓鸣:调研表明,70%以上的新农人是以当地农村社区的农民为主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这些人当中,有种粮大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等等,其中,也包含了打工返乡的农民工、当地农技员等,他们的出生地都在本地,本土性和稳定性俱强,他们是固守农业的乡土精英,这些留下来的人,将成为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最可靠的主力军。

调查中的新农人,还有20%―30%是纯粹的外来人口,这是一个极具意义的积极变化,表明在农村要素继续向城市流动的同时,以人为主的城市要素也在由城向乡逆向转移,这是前所未有的,城乡要素流动呈现了开放式、多元化的特点。

除了人口流动开放性增大的特点外,调查显示,新农人的平均年龄只有44岁,比传统农民60岁以上是大大降低了。同时,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更高,普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甚至有20%左右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这个结果更有现实意义,表明人们普遍担忧的“谁来种地”的问题并不是无解之难题,随着新农人源源不断地产生或进入,“谁来种地”的问题将可能逐步迎刃而解。

记者:从我们调查采访来看,新农人中有很多人就是跨界,都是从不同的行业过来的。带着新的模式、新的资金、新的人才来到农村,经过创业,很有可能培育出一个新的产业。随着新农人这个群体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壮大,您觉得它对农村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何在?

郭晓鸣:新农人代表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新农人是一个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常态,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它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是合理的,并且也是积极的。

更深刻的意义在于,新农人的出现,构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期的新的人力资源。这将从根本上优化中国农村内部创业和就业结构,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极其重要的基础性支撑。

同时,我们也需要厘清两种重要认识:

一是不能笼统地用户籍来定义新农人。二是不能以新农人排斥传统农民。尽管老龄农业有明显局限性,但仍有其存在空间,新农人不可能完全取代老农民,在政策层面,应该给予老龄农民应有的政策支持。

给新农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多阳光雨露

记者:您提到政策支持,那么未来对于新农人这个群体该如何发展,您有哪些对策建议?

郭晓鸣:四个方面是最为重要的:

第一,消除不合理的政策限制。新农人不断涌现,这表明城乡之间的泾渭分明的界限开始消失,各种要素流动更加频繁,各种进入壁垒也更加松动。因此,应该取消对城里人进入农村从事农业的政策限制,让他们能够同等享受发展农业的各项扶持政策。让农民进城、城里人下乡成为一种常态。

第二,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新农人在农业专业技术方面是有缺陷的,应当据此提供更多的针对性培训,应设立农业培训基金,精准锁定对象,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率。

第三,突出支持政策重点。新农人从事的规模化现代种养业,生产性基础设施、融资和保险、社会化服务是其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瓶颈,应瞄准其主要政策需求,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第四,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主要设定一定的进入门槛,保证新农人采取合理的经营行为,防止随意改变土地用途,防止短期化的破坏性生产方式。

第13篇

向品种多样化发展 由传统的区域性单一品种向多样化发展。由于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和市场供需矛盾得不到有效缓解,一些规模蔬菜基地单一品种的生产模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愈来愈突出,只有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兼顾一些其他品种的生产和经营,以多品种对抗市场风险,形成产业上的“航空母舰”。

向质量型发展 由目前效率偏低、优质商品比例小、总体经营效益不够理想的数量型生产,向质量型生产发展,这是农村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应用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设施和新成果,改变目前存在的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偏低及商品内在潜力未能充分挖掘的弊端。

向支柱产业发展 由分散的、自发的一般家庭生产,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引导,扶持合作、协会团体运作,确立规模拉动、科技推动、龙头带动、政策驱动和市场牵引的战略,开展取经学习、引进人才,提升档次、规模,形成乡、村,乃至县、市的支柱产业。

向立体生态生产模式发展 由传统的种植生产模式转向立体型、生态型生产方式,实行多层次间混套作、轮作生产,既可发挥土地、劳动力、设施、时间等要素的潜力,也有助于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第14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未来前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步实施,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提高也推动我国农业发展逐渐朝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方向转变,尤其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信息自动化和自动控制技术为支撑的各种农业机械设备和机电产品也已经逐渐深入应用到我国农业发展中来,形成了体系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现代控制理论和自动化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对农业机械化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必要性

1.1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多数青壮年人群都离开城市涌向城镇谋求更高水平的生活,导致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发展规模的同时,也不利于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对农产品产量的需求十分巨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农村青壮男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也能够提高我国农业作业效率,有效降低由于劳动力因素带来的成本较高问题,有效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

1.2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生活观念也在发生着十分深刻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产品,与此同时,生产者对于提高劳动的生产力以及增加劳动舒适性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竞争压力,急需要通过改善农产品生产条件以及降低成本等方式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通过使用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农业行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2]。

2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2.1农业机械及装置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和装置的应用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八种自动化设备:1)联合收割机。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既能够实现收割高度的自动化控制,也能够结合稻麦的生长高度,自主控制行驶的速度和方向,感应收割区域和未收割区域,从而形成自动化运转,保障农业机械化水平。2)插秧机。该设备的自动化尾插秧部件,能够通过对部件的水平控制在转弯时自动提取插秧部件,并形成自动化减速过程,进而完成自动供苗上苗。3)拖拉机。农用拖拉机广泛使用的油压式机械调节系统装置和电子三点连接式调节装置都能够提升拖拉机的自动化控制水平。4)移栽机。移栽机内部自动化水平的实现是通过自动供苗塑料装置以及自动移栽装置构成的,其中传动链式自动移栽装置的应用能够有效保障系统的自动化运行。5)挖掘收获机。该机器自动化控制是通过挖掘深度自动调节装置和自动感应石块及筛选装置来完成的,从而完成在农业生产中的土壤翻面等工作环节。6)施肥播种机。施肥播种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一步,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十分大,利用自动化装置例如计数器和感应器等装置能够实现自动施肥和播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最大程度节约劳动力要素成本。7)喷雾机。该设备的自动化主要是能够根据喷雾时的风向、风速以及作业速度等自动调节喷雾流量,同时也能够结合农作物的种类自动调节喷洒密度,自动感应杂草的位置。8)干燥机。该装置能够通过自动功能调节热风温度装置的运行来保障发生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切断物料供给,从而避免过多供给影响农作物的稳定生长[3]。

2.2无人自动操作农业机械装置

无人自动操作农业机械装置能够结合农作物种类和土壤的基础特性,以及对天气状况的自动感应来收集信息,例如可以结合土壤的硬度差异来自动区分已作业区域和未作业区域,还能够利用传感器来感应已收割区域和未收割区域。此外,自动化的喷雾机和收割机等都能够实现田间作业,减少对劳动力的使用需求。另外,在农业机械化设备中还存在固定式的机械设备,例如全自动谷物干燥机和全自动分选机等都能在固定模式下发挥作用,从而保证农业生产过程的顺利开展。

3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前景分析

机械自动化是制造业和自动化技术的融合领域,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自动化也逐渐应用到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来,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尤为明显,因此,结合机械自动化在我国农业的应用现状进行展望,对于丰富和优化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3.1朝着多元化和协调化方面迈进

农业机械自动化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一门融合了多项科学技术的交叉学科,这一领域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等多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及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在自动化运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专业的技术优势,在农业生产环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制造行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以及销售和运营方面都呈现出各自独立的状态,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势必要对自动化设备进行创新应用和升级改造,而这种相互独立的状态既无法对农业机械化设备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改造,也无法将改造的设备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甚至于一些产品设计者也无法直接了解农户的设备使用需求,进而无法对产品进行针对化的设计和创新,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中应当主动实现机械设计、设备制造生产以及生产销售环节的一体化开展,形成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国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共同朝着多元化和协调化的方向迈进[4]。

3.2向着智能化和互联网方向发展

我国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对智能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行业发展在追求高速、高效和高精度的基础上也随着社会发展步伐逐渐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在机械设备的制造和运行过程中要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劳动力和机械设备的深度融合,在提升设备运行效率的同时确保自动化精密度水平的有效提升。首先,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要将设备的生产过程与智能化技术进行紧密结合,在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下,设备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能够对各种运行条件作出及时的响应,从而结合不同的作业情况形成科学合理的反馈,实现作业效率的有效提升;其次,在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生产目标来看,要求机器能够充分做到像人一样思考,即实现智能化运行,这样一来既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目标,也能够生产出符合人类发展需求的商品,对于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向数字化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最后,在智能化的方式应用下,对设备生产工艺的时间也需要进行有效的缩短,同时也要保障农业机械设备的作业精度,确保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在农产品种植和维护过程中的智能化应用和开展,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和工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3.3朝着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化趋势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国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也在朝着绿色化的方向迈进,因此,在这一社会发展形势下,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和应用也应当朝着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化的趋势发展,任何设备的制造和应用应当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管控力度,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严格制止。机械自动化制造设备的绿色化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也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绿色设计理念,将绿色制造、绿色加工以及绿色应用贯穿在绿色设计始终,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相关设计和应用标准执行,从生产工艺作为起始点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及时更新换代,实现农业机械制造朝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3.4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为了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创新化发展,需要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深化人力资源改革,以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为出发点,采取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政策和措施来推进机械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引进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通过学习先进的专业技术和应用理念来激发行业活力,实现人力资源在创新型社会的合理配置。

第15篇

1.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成为文化市场的亮点在这个消费主义主导的时代,一个产品能否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并不全部取决于使用价值。一个产品的销售总要有自己的亮点来吸引消费者。企业依托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打造出来的文化产业品牌,既是一个企业的标识,又是其产品的卖点。一方面它可以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文化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出特有的优势。其品牌影响力的大小,体现出这个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品牌的无形资产还具有巨大的增值效应,能使文化企业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品牌也会成为文化市场的亮点。

2.品牌能延长企业的产业链,能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一个好的品牌不仅可以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能产生延伸性影响。地方政府和文化企业可以通过价值联动策略,通过品牌这一纽带来延长产业链,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1]象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的芙蓉镇当年因小说《芙蓉镇》改编的同名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地方政府利用这一契机,在打造影视文化品牌的同时,充分利用《芙蓉镇》这个品牌,延长产业链,融合千年古镇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厚古朴的土家族民风民俗,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既发展了文化产业,又增加了当地旅游收入,还极大地增加了当地村民从事相关产业的收入和国家税收,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绿色、快速增长,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品牌是民族文化精华的浓缩,能提升农民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当农村农民基本的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烈。由于文化品牌大多源自民族的历史文化、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地理标志、歌舞、服饰、节庆活动、美术建筑等,浓缩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凝聚着人们的理想追求。产业品牌的打造,一方面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品牌也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在发展经济文化的同时,使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展示人文美、山水美,吸引国内外民众的同时,也把民族文化推向市场;[2]在弘扬了民族文化,展示民族之美的同时,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让他们在享受文化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质,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自信心和幸福感。

二、农村文化产业品牌发展的现状

1.品牌意识不强在农村,尽管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址,有不少的文物景观、名人名家、土特名产和饮食风味等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创品牌意识,丰富的资源被忽略,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使这些文化产业资源难以变成文化经济价值。刚刚起步的文化产业,其发展仍然停留在自发阶段,发展艰难,农民包括大多数基层农村干部压根没想到要发展产业的品牌,对品牌定位不准确、形象模糊,对品牌的延伸不足,缺乏内涵。

2.品牌推广不力文化品牌是先进文化的结晶,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定要具有相当数量的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品牌的成长需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大众的认可信任,才能久盛不衰,发挥品牌效用。要提高品牌的知名度,需要强有力的品牌推广。而目前农村文化产业品牌推广方法陈旧,推广策略不当。一是宣传推广品牌的意识不强,力度不够;二是对文化品牌内涵的挖掘不深,找不准宣传的切入点,形不成强的烈感染力和影响力;三是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致使品牌推广成效不够显著。

3.品牌效应不佳近年来,随着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进步,也出现了有一定影响的产业品牌,但品牌效应不佳,其作用发挥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一是急于求成,做表面文章,忽视了文化市场建设。二是盲目跟风,恶性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农村简单复制城市文化品牌,缺乏农村文化的自身特色。[5]三是城乡分离,协调不够,不能很好的利用品牌,没有创造出应有的品牌经济价值。

三、打造农村文化产业品牌的策略

1.营建“生态”——形成良好品牌环境文化产业是一种“生态”,文化产业品牌的建设也要从“生态”角度,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快速积累,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农村文化产业相关重大问题的系统研究,深入探寻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模式。按照开放化、专业化、创新性、集约化原则,通过改革破除一切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有品牌价值的课题或者项目集中力量做大做好。二是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在政府和市场、城市和农村、事业和产业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借鉴;建构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成立专门的产业组织协调统筹行业发展问题。三是关注人才培养,关注对小微企业的培育,从政策上和资金上加大对人才和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文化企业的成长壮大。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满足老百姓的文化消费需求,加大农村文化精品力作的创作力度,增加农村“对路”文化产业的投入,发展文化消费新业态,拓展大众性的文化消费市场,带动产出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是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打造一个支持文化企业良好发展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塑造和培育好市场主体,引导企业公平竞争,形成好的市场效应。

2.准确定位——找准品牌发展优势品牌的打造,品牌的定位是第一步,必须找准定位。怎么办?一是需要一个清晰的市场定位。市场的每一个产品,应该说它都有一个自己的消费群。作为一个有价值的文化品牌,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成功的市场定位,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在充分培育本地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外地市场以及海外市场,为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二是需要鲜明的品牌特色。这些特色既包括民族文化特色,也包括地域环境特色、人文习俗特色等。尽管我国农村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但这并不等于这些资源能够自然而然转化为文化产品,更不会自然变为文化品牌。打造农村文化品牌应该立足现有资源,发挥乡土的优势,彰显农村特色,以农村特色立品牌,用乡村品牌赢市场。将文化品牌的农村化与城市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起来发展文化产业。将人无我有的优势进一步发挥,进一步做大做好,才能产生市场效应。三是注重深层的价值提炼。大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都离不开对所确定品牌内在核心价值的提炼和深层锻造。要使品牌具有强大的、可持续的竞争力,必须要有有份量的、迷人的核心价值。因此,打造文化品牌时,一定要以品牌核心价值提炼为重点,通过提炼核心价值,来形成品牌的特色,形成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益阳市地处湖南中部,素有八百里洞庭“鱼米之乡”的美称,有桃花江美人窝、梅山、竹、湖乡、黑茶、花鼓戏、诗歌等文化资源,有、周立波、周谷城“三周”故里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为发展山水文化、民族文化和开发文化品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6]而要把这些资源变为文化品牌,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准确的定位,创作和形成具有鲜明的地域、自然、人文特色的文化产品,并逐步提炼升华成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文化品牌。

3.挖掘资源——做好品牌系统规划文化品牌的打造,需要在充分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做好系统规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个规划既要有区域战略规划,又要有局域的实施规划,既要注意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又要最大限度的保护好文化资源。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推进。湖南益阳,文化产业品牌的开发可以利用民俗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充分挖掘诸如“三周”等文化名人资源,复原一些文化古迹,复古一些《山乡巨变》中农村田园风光,加上洞庭湖生态湿地,展示山清水秀的美景,让人们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享受原生态的文化气息。让山水益阳实现绿色发展。一是做好文化产业品牌价值链的延伸规划。营造“三周”文化氛围,加大“三周”文化包装,象市区道路、公园可否考虑以“三周”作品中的某个人名、地名或“三周”本人的人名命名;开展“三周”文化研究,发展湘中益阳餐饮文化等,以“三周”故居文化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三周”文化作品以及“三周”工业品产业等亚文化产业品牌的开发等作为文化产业品牌价值链延伸。二是把现有的文化品牌打造成文化产业品牌。如“竹文化”、“黑茶文化”等文化品牌目前已初步成熟,其后的重点就是向产业化过渡。三是把其他有潜力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打造成文化品牌,然后依托这些文化品牌再去打造文化产业品牌。象南县的地方花鼓戏剧、游艺与杂技等,可先把他们打造成文化品牌,再逐步开发,实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

4.积极传播——塑造品牌良好形象一个品牌的形成开始阶段可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偶然的,但当它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数量、影响、效益时,就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加以宣传,使之发扬光大。文化产业同样如此,需要包装自己、宣传自己。一是要做好品牌,做大品牌。形成品牌的时代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以高立意、高品位、大气魄、大手笔把品牌做大做好,提高品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二是要积极、主动传播与营销。目前有些文化产品虽然是品牌,但没能带来大的商业价值,这与营销手段、包装落后等有一定的关系。农村在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时,一定要通过媒体平台、企业营销等方式和途径积极、主动的进行传播与营销,积极有效的推介自己,不断提升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帮助文化产品打开市场格局,使之在市场化竞争中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湖南安化黑茶历史悠久流长,是中国古代名茶之一,其特色的千两茶,堪称一绝。上个世纪50年代安化黑茶曾一度绝产,以至于默默无名。2010年,湖南安化黑茶走进中国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世博会十大名茶之一。安化黑茶再度走进茶人的视野,成为茶人的新宠。它与当地古代茶叶运输驿道旅游结合,打造黑茶品牌、拓展黑茶市场、建设黑茶标准体系、开发茶文化旅游等,形成了风格独到的“黑茶文化”产业,在第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该县被评为“2010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跻身全国十强,茶叶总产量位列全国第九,黑茶产量位列全国第一。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