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独立思考的论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独立思考的论点

第1篇

[论文摘要]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运作和发挥作用是建立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得以解决的基础上,而不是执行了独立董事制度,就能解决上市公司的一切问题。独立董事制度只是在若干特定交易中起到了某种程度上的作用,因此,只有在恰当地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这一根本问题的同时,不断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才可能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境内外上市公司应当在2002年6月30日以前,按照该《指导意见》的要求修改公司章程,聘任适当人员担任独立董事。

根据2004年由《上海证券》报发起的“中国资本市场系列调查报告”中显示,首份中国独立董事调查报告中的数据和事实却不容乐观:63%的独立董事为上市公司董事会提名产生,超过36%的独立董事为第一大股东提名,独立董事的产生尚难以规避一股独大的问题;35%的独立董事从未发表过与上市公司大股东或者高管等实际控制人有分歧的独立意见。另外,独立董事的行使权力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关于独立董事的激励制度与其所承担的风险还不够匹配,独立董事对风险难以进行有效把握等,都是问卷调查中揭示出的核心问题。而这些问题,显然不是制定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债转股、MBO、独立董事,这些舶来品到了中国都显得束手无策,怪不得有人戏言“中国和尚、外国和尚,都念不好中国的这本经”。这究竟是因为什么?追本溯源,首先需要了解独立董事制度的根源。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根源

独立董事制度是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的一个具体范畴,起源于英美公司法,是单层次董事会结构国家为了弥补董事会监督不力而设立的制度。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不少公司内部管理高层人员同时兼任董事会成员,并对公司董事提名具有很大影响,如此,实际形成了高管人员控制董事会,进而控制公司的现象。这种情况使得单层次下的董事会决策职能与监督职能相互冲突,难以监控。为此,以美英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在20世纪60一70年代之后,在不改变单层次模式下,通过设立独立董事制度以达到改善公司治理,提高监控功能,实现公司价值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国外的经验表明,推行独立董事制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但这一制度能否良好地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法律制度、公司环境以及公司管理层的积极配合等多方面因素。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只是经过了股份制改造这一过程,但与真正的股份制企业还相距甚远,特别是在股东权益保护工作上存在许多的困难与缺点,股东权益面临着来自政府部门、大股东、公司经营者、中介机构等其他各方主体的侵害。董事和经理在公司治理中的透明度、负责性和诚实性普遍较差,大股东滥用其一股独大的控制股东地位、侵害公司财产、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等问题更是屡见不鲜。而我国现有的以监事会为主的监督机构又存在着监督不力,无法真正地发挥监督作用,监事会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了董事会的附属机构。基于这样的现实,独立董事制度才被引人中国,以期达到通过独立董事加强监督职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但在过去的三年多里,独立董事制度在实际的运作中,却遇到了重重障碍,引起了众多争议。

二、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面临的困境

(一)独立董事不独立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指导意见》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即独立董事如何产生?如果独立董事均由大股东推荐,并且经过股东大会投票选举的话,独立董事很有可能名义上是代表中小股东利益,实际上还是代表着大股东的意志,受大股东的影响或操控。这时,独立董事非但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名正言顺的大股东意志的代言人。事实上,这确实是中国独立董事的现实处境,无怪乎有了这样的叹息:‘名为谁所提,钱为谁所给,话为谁所说,手为谁所举’!二是按照《指导意见》的规定,独立董事的报酬由上市公司承担,报酬过低,独立董事很难有积极性去从事责任大、难度高的工作;报酬太高,又很难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三是根据《指导意见》的现行规定,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只设定了一个下限三分之一,而在美国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多达三分之二,人数的欠缺影响了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使得其无法在公司决策中起主导作用,也在其监督作用上大打折扣。

(二)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冲突

如前所述,在形式上看,我国采取了双层的董事会结构,既有董事会又有监事会。而根《指导意见》的规定,单从人员组成上又与双层制有所不同:监事会由职工代表和股东组成,而董事会中除有执行董事,又强调有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这样,两个会的职能就很难做到清晰的分工。我国目前的现实是,大多数监事会基本上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董事会又是内部人(管理层或大股东)起控制作用,因此内部监管的能力很弱。改善这一局面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在现行的董事会中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达到超过半数,可是这样又会冲淡监事会的作用;修改监事会的组成,仿效大陆法系的国家,使其主要由外部董事组成;甚至,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如果能够明确分工、各行其职、各负其责,还可以创造性地同时运作独立董事和监事会这两个监督机制。但从证监会的《指导意见》来看,在我国上市公司引人独立董事制度后,如何做好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监督职能的定位区隔及其协调问题却只字未提,而现行的《公司法冲寸此的规定更是滞后。由此,上市公司中监事会和‘新的”董事会对公司业务的监督(监察)职能的关系又当怎样处理?二者监督职能上的重叠与冲突应当怎样处理?是否在这“两会”之间还会出现监视权力真空?关于这些这问题,《指导意见》并未加以详细解释。

(三)独立董事的法律定位欠缺

上面阐述的主要是如何通过法律的规定,来解决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可能发生的职能交叉与冲突。然而实际上,关于一种新制度的立法,所涉及到的因素远不只这一个方面。作为外来制度,独立董事制度还无法与中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实现成功对接,进而实现本土化。因为现有的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规范性文件效力层级过低,与其他相关法律的效力层级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同时又无法从其上位法(如《公司法》、《证券法》等)中为其找到依据;而且在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内,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在职能上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由于无法实现本土化,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试问这样的制度怎么能够呈现出勃勃生机呢?同时,现行的独立董事制度并没有对独立董事的责任追究问题,特别是对独立董事怠于行使职权的责任追究问题作出专门规定。这无疑是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的一大缺欠。该缺欠的存在不仅意味着独立董事在违法、违规时,得不到应有的‘罪当其过,的惩罚,同时也意味着独立董事不必为自己的碌碌无为付出任何代价。这在当前独立董事本来就“三缄其口”的情况下,对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无疑毫无裨益。 三、改进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在提出改进完善独董制度之前,有一点必须明确:即独董制度的有效运作和发挥作用是建立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得以解决的基础上,而不是执行了独董制度,就能解决上市公司的一切问题。即使在美国,现实告诉我们,独立董事制度也只是在若干特定交易中起到了某种程度上的作用,例如解除不称职的行政总裁、限制无益于利益最大化的收购、减少高级管理人员收购公司等现象。但中国的现实是,中国的上市公司问题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豪夺多于巧取,独立董事制度这样“精致”的调节机制究竟有多大的用武之地,还很难做出一个明确的论断。因此,只有在恰当地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这一根本问题的同时,加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才可能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确保独立董事的真正独立性

首先,改进独立董事的选任机制,加强独立董事行业建设。在独立董事的选任机制上,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由董事会提出独立董事应具备的条件和素质,经股东大会批准后向一定范围或整个社会进行公开招聘,然后由股东大会批准;另一种是采取累积投票制选举独立董事,中小股东可将其有效投票权总数集中投给一个或几个独立董事候选人,使其当选。这种方式有利于抵制大股东的“一言堂”,也有利于激发广大中小股东参与公司管理的积极性。从独立董事队伍本身的建设来说,笔者认为独立董事应当走向职业化,如成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独立董事协会,人员由各行各业包括法律、财经、科技、管理等各类专家人才组成。这些人员进人董事会可以直接由协会推荐,证监会考核认定,上市公司董事提名委员会审核提名,最后进人股东大会表决程序,并以累积投票方式产生。

其次,提高独立董事的构成比例。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D)统计,2000年初美国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中的比例已经高达62 %,在西方实行“一元制”公司治理机关构造的国家中,独立董事的比例正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独立董事数量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大股东对提案权支配的困难程度,是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的基础性环节。根据我国现行《公司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最少可以有5人,最多不超过19人。截至2002年6月30日,在上市公司强制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后,大股东完全可以通过增加现有董事人数,在扣除1/3独立董事,并保留其他股东董事成员不变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使第一大股东保持过半数董事席位。况且,除第一大股东董事之外,难保其他个别董事不会有“寻租”的可能。因此,独立董事比例下限设计至少应在2/5到1/2之间,此时,大股东的操纵难度几乎要扩大一倍,而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才能摆脱弱势群体的地位,真正发挥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

(二)建立和完善有关独立董事制度的法律条例

从国外的经验看,独立董事的地位与作用多在((公司法》或《证券法》中加以说明,然后落实到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则中。我国现行法律缺乏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规定,因此,制定《独立董事法》,建立我国的独立董事法律制度显然是大势所趋。

一部法律的出台会牵涉到诸多方面,不可能一毗而就。那末,至少在短期内应当有一定的专门条例,或者是关于《公司法》的补充说明条文来对以下主要问题加以阐述:

一是独立董事应当拥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义务。明确的权力与义务是独立董事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应具有否决权,被独立董事否决的议案如果再议时,要有全体董事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才能通过,并且要在公开披露的决议中列明独立董事的意见。选任独立董事或独立董事去职都须对外公布。董事会对外的公告应有独立董事意见。

第2篇

但随着跨度的增大,从几百m到3000m,加劲梁的高跨比越来越小,(1/40-1/300);安全系数也随之下降,由以前的4-5下降为2-3。另外,由于其柔性大,频率低,对风的作用很敏感。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测和相应的养护,世界各地出现了大量桥梁损坏事故,给国民经济和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浸没在气流中的任一物体,都会受到气流的作用,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空气力作用。当气流绕过一般为非流线形(钝体)截面的桥梁结构时,会产生涡旋和流动的分离,形成复杂的空气作用力。当桥梁结构的刚度较大时,结构保持静止不动,这种空气力的作用只相当于静力作用;当桥梁结构的刚度较小时,结构振动得到激发,这时空气力不仅具有静力作用,而且具有动力作用。风的动力作用激发了桥梁风致振动,而振动起来的桥梁结构又反过来影响空气的流场,改变空气作用力,形成了风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当空气力受结构振动的影响较小时,空气作用力作为一种强迫力,引起结构的强迫振动,当空气力受结构振动的影响较大时,受振动结构反馈制约的空气作用力,主要表现为一种自激力,导致桥梁结构的自激振动。当空气的流动速度影响或改变了不同自由度运动之间的振幅及相位关系,使得桥梁结构能够在流动的气流中不断汲取能量,而该能量又大干结构阻尼所耗散的能量,这种形式的发散性自激振动称为桥梁颤振。桥梁颤振物理关系复杂,振动机理深奥,因而桥梁颤振稳定性研究也经历了由古典耦合颤振理论到分离流颤振机理再到三维桥梁颤振分析的发展过程。

一、古典耦合颤振理论

尽管由气动弹性影响所引起的机翼动力失稳现象早在人类实现空中飞行梦想的最初年代里已经观察到了,但是非定常机翼颤振理论直到20年代初才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Theodorsen机翼颤振理论

Bleich悬索桥颤振分析

KLoppel/Thiele诺模图

Van der Put计算公式

二、三线桥梁颤振分析

Scanlan提出的非定常气动力计算模型较好地解决了非流线形截面的非定常气动力描述问题,其中二维颤振分析最为简单实用。但是随着桥梁跨径的日益增大,结构刚度急剧下降,特别是侧向刚度的下降,导致了侧弯与扭转振型紧密耦合。此外,结构各阶自振频率的差异很小,两个或两个以上振型参予颤振的可能性逐渐增加,因此,为了提高桥梁颤振分析精度,有必要寻求更精确的三维桥梁额振分析方法。

1、时域分析法

尽管桥梁颤振分析一般是在频域内进行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时域分析方法。早在70年代初,Scanlan,Behveau和Budlong采用飞行器设计中的传递函数首先提出了全时域分析方法,Bucher和Lin将这种方法推广到了耦合模态颤振。但是,这一方法的主要困难在于寻找与实验所确定的气动导数相对应的合适的过渡函数,特别是当截面为非流线型时,难度更大。近年来。人们之所以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从事开发有效的非定常气动力的时域表达式,主要是因为这种时域表达式既可与有限元结构计算模型相结合又能包含几乎所有的非线性因素,而这些非线性因素以前是一概忽略的。时域方法的发展是与诸如日本Akashi桥、丹麦Storebraelt桥和意大利的Messina桥等超大跨度桥梁的规划和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多模态耦合颤振

三维桥梁颤振分析更多地是采用频域分析方法。放弃片条假定后的三维桥梁颤振分析方法的应用还只有很短的历史,这种分析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第一条途径是将频率或时域内的非定常气动力直接作用到结构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上,一般称为直接方法I第二条途径是把结构响应看作是分散在各阶模态上的影响,然后将各阶模态所对应的响应叠加起来,称为模态叠加法。

3、全模态颤振分析

全模态颤振分析方法是由本文作者提出的一种适合于大跨度桥梁颤振计算的方法,它是在scanlan非定常气动力假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频域内颤振分析的精确方法,是对多模态颤振分析的一种推广

三、桥梁安全监测的意义

1994年10月韩国汉城发生了横跨汉江的圣水大桥中央断场50m,其中15m掉入江中,造成死亡32人、重伤17人的重大事故。据称造成桥梁在行车高峰期突然断裂的原因是长期超负荷运营,钢梁螺栓及杆件疲劳破坏所致。

1940年完工的主跨853m的塔可马大桥(Tacoma Narrows),只使用了三个月,便在19m/s的风速下成了塌桥事故:1951年主跨1280m的金门大桥于风速15-1520m/s时因振动而造成桥体部分损坏,过去十几年里,我国已建成一批大跨度桥梁,仅上海就有南浦、杨浦和徐浦大桥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桥梁,另外,香港的青马大桥和虎门的虎门大桥又是我国首次建立的悬索桥,近年来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交通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建立一大批大跨度桥梁。为了确保这些耗资巨大,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大桥的安全耐久,必须对这些大桥进行连续的监测。

四、桥梁位移监测仪器的现状

大跨度桥梁受风荷载,车载,温度和地震影响较大,而在沿海地区一般无地震,主要受台风,车载和温度的影响,为保证其在上述条件下的安全运营,必须研究桥梁在上述条件下的实际位移曲线,而目前对风的研究仅局限于理论和模型实验,对实桥在风作用下的研究还不充分,对车载的研究也只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进行。主要原因是测试仪器的不合理.对大桥不能连续实时监测。目前用于结构监测的仪器主要有:经纬仪、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和激光测试方法。

上海杨浦大桥就采用的是全站仪自动扫描法,对各个测点进行7s一周的连续扫描,其缺点是各测点不同步以及大变形时不可测。位移传感器是一种接触型传感器,必须与测点相接触,其缺点是对于难以接近点无法测量以及对横向位移测量有困难。

加速度传感器,对于低频静态位移鉴别效果差,为获得位移必须对它进行两次积分,精度不高,也无法实时。而大型悬索桥的频率一般都较低。激光法测试精度较高,但在桥梁晃动大时由于无法捕捉光点也无法测量。

五、桥架空全监测的理论研究现状

传统检测手段可以对桥梁的外观及某些结构特性进行监测。检测的结果一般也能部分地反映结构当前状态,但是却难以全面反映桥梁的健康状况,尤其是难以对桥梁的安全储备以及退化的途径作出系统的评估。此外常规的检测技术也难以发现隐秘构件的损伤。目前得到普遍认同的一种最有前途的方法就是结合系统识别,振动理论,振动测试技术,信号采集与分析等跨学科技术的实验模态分析法。

第3篇

关键词:砼材料;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破坏函数

1 砼材料三维破坏面的一般特性

砼材料强度的影响因素包括试件规格、温度、养护时间、加载速度、水灰比等,而砼强度理论的研究对象多为砼材料强度与砼材料应力状态的关联性,即砼材料强度变化规律与应力状态间的关联性。一般而言,主应力空间的破坏面可用来描述多轴应力砼材料的强度规律,而破坏面所分布的各个点皆代表该点坐标应力组合条件下砼材料的破坏状态。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一切同性砼材料的破坏面皆具备如下特性:破坏面呈三轴对称性;破坏面表现出光滑、连续、外凸等形态;破坏面的顶点分布在平均应力轴的拉端方向,但压端开口方向没有交点分布;偏平面上的破坏曲线类似于三角形,且破坏曲线在平均应力无限增大的情况下类似于圆形(见图一)。

砼材料破坏面的试验规律(或本质特征)是砼材料强度理论的指导原则。针对砼材料破坏面的本质特征,本文将从如下方面展开论述:若破坏面分布在主应力空间范围内,则一切同性砼材料的破坏面皆具三轴对称性,而破坏面的中线与平均应力轴重合,此时破坏面的控制位置可用坐标原点与拉端顶点间的间距描述出来,由此体现了砼材料的内聚力效应(或三向拉伸强度)。

2 砼材料的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

2.1 偏平面上的破坏函数

就某一参考平面应力Pr而言,针对同一偏平面上三轴拉伸应力条件或三轴压缩应力条件,前者的不同砼材料抗剪强度必然比后者更小,而连续光滑的破坏曲线多分布于Mohr-Coulomb强度外包线外和Mises圆内,即分布在SMP准则与Mises准则间。由此可得如下函数式:

其中,σ0——砼材料的三项拉伸强度;Mf——砼材料在参考应力Pr处的破坏应力比,其满足Mf=q*/pr;n——平均应力影响程度的常数,即平均应力效应指数。

2.3 主应力空间上的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

就三维主应力空间而言,描述砼材料破坏规律应该严格遵循如下步骤:以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取代子午面上的破坏曲线直接把偏平面上的破坏函数与三轴压缩子午面上的破坏函数合二为一,以此创建砼材料强度理论。砼材料的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如下:

主应力空间内砼材料的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的破坏面主要通过α、Mf、σ0、n等砼材料参数获取形状多样的连续光滑破坏面,且各参数间始终保持着相互独立状态,并对砼材料的强度特性予以描述,即主应力效应、摩擦特性、内聚力效应、平均应力效应。若α取0,则破坏面与偏平面的截面属SMP曲线;若α取1,截面属Mises圆;若α介于0到1间,截面亦分布在Mises圆与SMP曲线间。若σ0取0,坐标原点处于破坏面内。若n取0,破坏面呈柱形筒且与平均应力轴平行;若n取1,破坏面呈锥面且中线为平均应力轴。因此,砼材料的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属于一个完整的强度理论体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砼材料的非线性强度理论的特征表现在如下各个方面:表达式相同、砼材料参数仅有4个、各材料参数的物理意义皆很明显;对砼材料强度本质属性的描述既简单又合理,其中包括中主力效应、平均应力效应、内聚力效应等;囊括了Mises准则和SMP准则等破坏准则。总体而言,砼材料的非线性强度理论属于一个非线性强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二、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的论证思路,发现作者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第5篇

1、在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老师首先要求你简要叙述你的毕业论文的内容。叙述中要表述清楚你写这篇论文的构思(提纲),论点、论据,论述方式(方法)。一般约5分钟左右。答辩老师通过你的叙述,了解你对所写论文的思考过程,考察你的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第二步,进行现场答辩。答辩老师向你提出2—3个问题后,做即兴答辩。其中一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第二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所涉及的某一方面的论点,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或专业实务进行讲(论)述。考察你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你实务(实际)工作的联系及帮助,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就是检查毕业生是否是认真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考察毕业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答辩老师结合毕业生现场答辩情况评定答辩成绩。

二、毕业生如何准备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1、对自己所写论文要十分熟悉。当然,通过独立思考,反复推敲,按自己的构思动手写成的论文,你一定是熟悉的。不过我们过去接触过的论文中,有的是把收集来的资料“粘贴”成论文,提交论文时,本人没有认真读一遍,交出的论文漏洞百出。比如,有的论文称“21世纪……”,而后面的论述用的资料又是“1995年如何如何……”。这样答辩时由于你对论文不熟悉,针对所提问题就很难回答;还有的毕业论文给人感觉写的不错,但答辩时却一问三不知,显然对这篇毕业论文你不熟悉。所以参加毕业论文答辩,首先要熟悉自己所写论文。

2、针对答辩提出问题的方向,在答辩前做些准备。

(1)、对自己所写论文中涉及的专业基本概念和原理,在答辩前最好一一整理出来。比如,论文中我的第二个论点中涉及了某个基本概念,这个基本概念的内容我参考了某“专业书”的第几页,内容是什么,整理好备用。

(2)、结合所写论文的论点,在答辩前,收集一些资料。比如,很说明问题的好案例;比如,在你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例等等。

(3)、在当前所学专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及热点问题方面。平时多关注所学专业当前的政策研究、热点问题的讨论。

第6篇

一、对论点的具体分析

“三要素”最大的缺点就是把预设的论点绝对化,不加任何反思。这是非常危险的。一切事物和观念都是复杂的,由多元的内部和外部矛盾构成,而论点则往往是一个简单的论断,充其量也仅仅是多元中的一元。其狭隘性在一些被视为民族智慧的结晶的格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1人定胜天”“有志者事竟成”“知足常乐”“笨鸟先飞”“慢工出细活”“大河有水小河满”,其实都是片面的。人就不能战胜天体运行的规律,在地壳漂移和释放能量的地震中,人是像蝼蚁一样渺小的;光是有志而事不成者比比皆是;知足了,不思进取,就不能常乐;笨鸟后飞更是常见;手工业产品比不上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效率和精确。大河有水小河满恰恰是把事情讲颠倒了,事实上大河都是从小河(支流)汇聚起来的,更科学的道理是小河有水大河满。立论要求明确,故往往概括一种简明的概念或者判断,而概念或判断越是鲜明,就容易简单化、片面化。片面性的反而是全面性,粗浅地说,就是正面和反面。立论的起码要求乃是全面。对于可能隐含着片面的论断,哪个白天经地义、不言而喻、众所周知的论点,都不能不假思索地追随,而是要加以全面分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立论的基本信念就是:一切命题都是可以分析的,在一切命题背后都可以分析出反命题来。分析的前提,就是提出问题,不提出问题,只能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论点;要提出问题,就要反思,从正面肯定到反面否定,冷峻地审视其间隐藏着的矛盾。

从人所共知的常识到天经地义的权威,都要反思。有了反思,有了对立面,分析才有切入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得到普遍的赞叹,分析性思维拒绝被动地追随,而是向相反的方面联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固然是千古名句,但李白的坎坷遭遇恰恰说明天才没有得到重用。

议论文教学理论,强调立论新颖,要有个性,要有突破,但大都变成了老生常谈,原因在于按三要素以论点为纲的理论,对共识性的、权威性的观点只能是无条件的盲从,而不是提出问题,揭示潜在的矛盾。就是备受瞩目的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也每每有误导。汶川地震那年,四川的题目是“坚强”,完全忽略了救灾不但需要意志坚的定性,而且还要严密的科学性。2012年某省的作文题为:“手: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这四项提示具有同类的性质:都是奉献的、向上的、创造的、欢乐的。很明显,这样单向的诱导事实上成了透明的牢笼,学生只能作片面的、被动的追随。其实,只要有起码的反思,就不难发现,“手”字,在汉字中还有种种与之异质的联想:词汇中有“杀手”“凶手”“黑手”“毒手”,成语里有“心狠手辣”“一手遮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歇后语中有“棺材里伸手——死要钱”。

有了矛盾就可以对论点进行分析,就不难提出自己独立、新颖、突破性的见解了。

为什么会有出污泥而不染和近墨者黑的矛盾呢?主体本身的条件就是决定性的。同样为安禄山俘虏,王维接受了伪官,可以说是污染了,而杜甫却出逃了,可以说不染了。李白无疑是有天才的,他的才华成就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的丰碑,然而在政治理性和实践方面却一味空谈,即使进入到最高权力圈子,也是一事无成,最后又投错了门路,弄得身陷囹国。这说明他在政治上不是天才,只能当个花瓶,连庸才的建树都没有。

从科学发展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议论文来说,也就是没有根本意义上的议论能力,就不能不为陈腐观念所束缚,所蒙蔽,思想就活不起来。如“对牛弹琴”这个词,历来的共识是讽刺牛的愚蠢。典故出自汉朝的牟融的《理惑论》,一个叫公明仪的人,对牛弹奏高雅的“清角之操”,而牛却兀自吃草,不为所动。牟融的结论是:“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要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立论,就要提出问题。这本来不一定绝对是讽刺牛的,也蕴含着讽喻这个弹“清角之操”的高人雅士的,明知牛不可能有音乐感,为什么还傻傻地去对牛弹高雅的乐曲呢?又如《列子·天瑞》篇中有杞人忧天的故事(“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本来是讽刺性的:忧虑天掉下来,地坠下去,烦恼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完全是自寻烦恼,自我折磨。上千年来没有一个人对之提出问题,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天体物理学家指出在这个荒谬的故事中包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日月星辰,挂在天上,有什么力量使得它们不掉下来?从天体物理学来说,这个问题非常深刻,直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才回答了这个问题。

第7篇

我们参加(已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中对参加答辩的毕业生总的印象是

(1)态度积极认真.大多数人是头一次参加论文答辩,又新奇,又紧张,有的甚至有点不知所措.比如:某个班中有个年龄40多岁的同学,翻来覆去的把论文背了几遍,仍感觉心中无底,睡不着觉.

(2)大多数毕业生在工作第一线.有工作能力,也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基础理论较弱.

(3)大部分同学还不能较好的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经验联系起来.

针对毕业生的如上情况,这里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毕业论文答辩.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程序和目的

1,在580202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老师首先要求你简要叙述你的毕业论文的内容.叙述中要表述清楚你写这篇论文的构思(提纲),论点,论据,论述方式(方法).一般约5分钟左右.答辩老师通过你的叙述,了解你对所写论文的思考过程,考察你的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第二步,进行现场答辩.答辩老师向你提出2—3个问题后,做即兴答辩.其中一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第二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所涉及的某一方面的论点,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或专业实务进行讲(论)述.考察你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你实务(实际)工作的联系及帮助,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个问题,根据学生有一定工作经验,提出专业理论或实务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和实务,研讨理论依据或当前所学专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及热点问题.考察学生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就是检查毕业生是否是认真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考察毕业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答辩老师结合毕业生现场答辩情况评定答辩成绩.

二,毕业生如何准备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1,对自己所写论文要十分熟悉.当然,通过独立思考,反复推敲,按自己的构思动手写成的论文,你一定是熟悉的.不过我们过去接触过的论文中,有的是把收集来的资料"粘贴"成论文,提交论文时,本人没有认真读一遍,交出的论文漏洞百出.比如,有的论文称"21世纪……",而后面的论述用的资料又是"1995年如何如何……".这样答辩时由于你对论文不熟悉,针对所提问题就很难回答;还有的毕业论文给人感觉写的不错,但答辩时却一问三不知,显然对这篇毕业论文你不熟悉.所以参加毕业论文答辩,首先要熟悉自己所写论文.

2,针对答辩提出问题的方向,在答辩前做些准备.

(1),对自己所写论文中涉及的专业基本概念和原理,在答辩前最好一一整理出来.比如,论文中我的第二个论点中涉及了某个基本概念,这个基本概念的内容我参考了某"专业书"的第几页,内容是什么,整理好备用.

(2),结合所写论文的论点,在答辩前,收集一些资料.比如,很说明问题的好案例;比如,在你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例等等.

第8篇

我们参加(已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中对参加答辩的毕业生总的印象是

(1)态度积极认真.大多数人是头一次参加论文答辩,又新奇,又紧张,有的甚至有点不知所措.比如:某个班中有个年龄40多岁的同学,翻来覆去的把论文背了几遍,仍感觉心中无底,睡不着觉.

(2)大多数毕业生在工作第一线.有工作能力,也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基础理论较弱.

(3)大部分同学还不能较好的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经验联系起来.

针对毕业生的如上情况,这里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毕业论文答辩.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程序和目的

1,在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老师首先要求你简要叙述你的毕业论文的内容.叙述中要表述清楚你写这篇论文的构思(提纲),论点,论据,论述方式(方法).一般约5分钟左右.答辩老师通过你的叙述,了解你对所写论文的思考过程,考察你的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第二步,进行现场答辩.答辩老师向你提出2—3个问题后,做即兴答辩.其中一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第二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所涉及的某一方面的论点,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或专业实务进行讲(论)述.考察你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你实务(实际)工作的联系及帮助,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个问题,根据学生有一定工作经验,提出专业理论或实务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和实务,研讨理论依据或当前所学专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及热点问题.考察学生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就是检查毕业生是否是认真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考察毕业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答辩老师结合毕业生现场答辩情况评定答辩成绩.

二,毕业生如何准备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1,对自己所写论文要十分熟悉.当然,通过独立思考,反复推敲,按自己的构思动手写成的论文,你一定是熟悉的.不过我们过去接触过的论文中,有的是把收集来的资料"粘贴"成论文,提交论文时,本人没有认真读一遍,交出的论文漏洞百出.比如,有的论文称"21世纪……",而后面的论述用的资料又是"1995年如何如何……".这样答辩时由于你对论文不熟悉,针对所提问题就很难回答;还有的毕业论文给人感觉写的不错,但答辩时却一问三不知,显然对这篇毕业论文你不熟悉.所以参加毕业论文答辩,首先要熟悉自己所写论文.

2,针对答辩提出问题的方向,在答辩前做些准备.

(1),对自己所写论文中涉及的专业基本概念和原理,在答辩前最好一一整理出来.比如,论文中我的第二个论点中涉及了某个基本概念,这个基本概念的内容我参考了某"专业书"的第几页,内容是什么,整理好备用.

(2),结合所写论文的论点,在答辩前,收集一些资料.比如,很说明问题的好案例;比如,在你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例等等.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备课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某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所谓的“课堂主人”,绞尽脑汁,教学花样百出但细细品味,我们不禁疑问重重:这节课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其实,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备课是根本,教学设计是关键。备课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仅结合个人的一点教学经验谈谈我在备课过程中所思考的点滴:

一、新课程的主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作为基础科目中的基础科目,语文课程教学又有极强的综合性。随着人文、自然等科学的发展,传统的、落后的语文教学已不能满足学习和实践的需要,注重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新课改”应用而生了。此后,语文教学的主导思想不在以传统的段落、中心等腐烂形式为主,而是别开生面,逐渐落入了情感、美感、人文教育等新的理念,这实际上也是新科程备课中的切入点,即“以文为本”代替“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

二、“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一要细研,二要深钻。所谓细研,就是要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遇到念不准音调的字,一定要查查字典,切忌以讹传讹。遇到似懂非懂的词,一定要查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说出它的确切意义,切忌望文生义。作者的遣词造句好在什么地方?段和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以最少的文字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弄个明白.切忌不求甚解。所谓深钻,就是深入钻研问题。比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换个写法好不好?”去掉某一两段行不行?对刊物上发表的某些教材新探、新解、质疑,自己怎么看?如此等等,要通过独立思考和旁征博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只有自己“吃透”了教材,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否则,以其昏昏,断难使人昭昭。

三、大胆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的字词教学、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后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直接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置。如《白色鸟》一课可安排以下六个学习活动:以四人为一组,先后交流“生难字词”、“我所了解的”、“两少年所做的七件事及其场景”、“对以白色鸟为题的理解”、“对穿插写外婆的理解”、“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等活动,充分使学生自主、独立、交流学习。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如初中第五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根据文章驳论兼有立论的特点,为使学生充分理解驳论、立论的本质和该文敌论点、敌论据及敌论点、敌论据之间缺乏逻辑联系的特点,可把课后练习第一、二题改造设计成辩论会,小组内设反方、正方,反方扮“公开的文字”,说敌论点、引敌论据证明;正方扮“鲁迅”,驳敌论据如何不能证明敌论点,接着正面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并举古今事实证明。又如根据课文、课题设计“家乡物候调查”、“社区生物调查报告”、“诗歌朗诵会”、“小说剧如《变色龙》创作与表演”、“某人物形象浅析”、“新闻与人物采访及写作”、“编写现代作家作品一览表”、“说明文文体知识卡片”、“文言文关键实词一览表”、“重要语段的选择及命题设计”、“我的课外优秀文章赏析”、“中考作文题命题设计”、“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研讨会”等。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愚公智叟谁智谁愚的反向思维,是挖山还是迁居的思考等。这种安排,教师要想多说也不行,只能做导演。

四、使用好《教参》

《教参》是他人对教材经过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仅供教师参考。虽然其中不乏高明之见,但也不见得句句都是真知灼见,《教参》本身也在不断修改,就是明证。有《教参》是好事,它像拐杖一样,可以帮助自己走路,但如果完全依赖《教参》,好事就是变成坏事,它会使自己失去独立行走的能力。所以,《教参》应当为“我”所用,合宜者取,不合宜者舍。要做到这一点,正确的做法是,自己先钻研教材,然后再看《教参》;如果倒过来,《教参》作者的观点就会先入为主,这是不利于教师独立思考的。

总之,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只要我们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吃透”教材,大胆改变课堂结构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 就一定能够迎来初中语文教学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秋菊著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手段 阅读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8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提升兴趣

现行省编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品教育为一体,通过学习课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正式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小学语文第四册《公鸡的脸红了》一文中,公鸡在它的朋友需要帮助时,很不礼貌地拒绝了;而当它的屋顶被大风刮跑后,邻居们热情地帮助抢修,公鸡想起自己平时的表现,脸红了。为了帮学生体会公鸡的冷漠、以及它得到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后后悔、惭愧的心理,从而领悟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一主题。为此,我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像,展示公鸡傲慢待友的故事情节以及风雨交加的晚上,公鸡急得又叫又跳,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冒雨为公鸡抢修屋顶的场面,让学生看图想象(公鸡会急得怎样叫;朋友们又会怎样进行安慰;得到帮助后的公鸡会怎样想……)、并要求给画面配解说词(说说朋友们是怎样齐心协力地帮助公鸡的。)在动人的情节中,学生通过看、想、说、比,入真情于动景,有了观察的兴趣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继之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出现问题后,上课时间更多的由学生用来小组讨论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改变了课堂固有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传授方法,注重能力

具体来说常用的阅读方法有框架阅读法和逆向阅读法,框架阅读法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而逆向阅读法中的“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11篇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看到初中语文课堂热闹很多,形式丰富多彩,其中讨论式教学用得最多。的确,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的认知、个性和社会发展,如获得知识和高级思维技能,塑造勤奋、探究等良好性格,养成互帮互助等亲社会行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真正有效的讨论却很少,课堂讨论的运用出现了"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这一奇怪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讨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这是语文教学中值得反思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讨论式教学法的含义

讨论式教学法是经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 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 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法古已有之。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经常与学生展开讨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有关知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用问题性对话贯穿教学始终。此外,长期以来在 我国初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由教师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对话,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结论的谈话法,也属于讨论式教学法。特别是在提倡素质的今天,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讨论式更是频繁地出现在合作教学、分层教学以及问题教学等各种教学形式的课堂,使得讨论式这种共同参与、给予主体更多机会的教学法有了用武之地。

2.初中语文讨论式教学的困惑

2.1 传统的教学观念一时难以转变。我们初次运用讨论式教学时,让我非常意外的是:课堂特别清静,生与生间根本不愿讨论,他们自己看自己的书,自己思考自己的问题,害怕讲错,很难实现生与生间的交流。

2.2 生与生讨论时流于形式。刚开始让他们讨论时,他们虽从师之命,小声地讨论,但只是简单地交换各自的答案,更有甚者,只是利用机会在讨论一些与课堂无关的题外话。

2.3 在师与生交流阶段,学生回答问题不太情愿,不太主动。

2.4 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有的学生把话题扯得太远,课堂气氛虽然热闹起来了,但教师不太好控制局面。

3.初中语文讨论式教学的策略

3.1 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新课标在《教学目的》中增写了"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内容和要求》里增加了"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增写了"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志也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可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是十分迫切的。讨论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来说,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讨论法的前提就是允许不同意见,允许多角度思考问题,其中包括允许奇思妙想,甚至是奇谈怪论。所以,运用讨论法,教师就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甚至是陈旧的观点的束缚,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学会用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进而做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因此讨论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2 培养合作意识。优化合作氛围教师适当调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获得一种尊重与快乐的感受,在自主思考、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充分享受合作成果。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来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互动中自觉、高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责任感,是小组合作讨论的关键。因此在小组活动之前,我们要学生具备以下理念:每个学生都是小组的一员、都很重要、都能为小组出力、都有责任保障其他组员完成学习任务,只有所有成员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才算完成任务,激励小组成员的集体参与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评价的重心放在激励小组集体上,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展示其集体的观点和集体的成果,及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小组成果,使每个小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认可,体会合作的快乐,提高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随时都会有意外问题发生,如果得不到教师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教师必须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仔细的观察和介入,给学生解疑释惑,及时给于他们有效的点拨和引导。对一些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缺席小组讨论的同学,应该有耐心和爱心,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然后慢慢引导他们融入小组学习。对一些浑水摸鱼,爱开小差的同学,应及时纠正并耐心教育,以保证讨论顺利进行。

第12篇

(1)态度积极认真。大多数人是头一次参加论文答辩,又新奇、又紧张,有的甚至有点不知所措。

(2)大多数毕业生专业基础理论较弱。

(3)大部分同学还不能较好的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经验联系起来。

针对毕业生的如上情况,这里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毕业论文答辩。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程序和目的

1、在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老师首先要求你简要叙述你的毕业论文的内容。叙述中要表述清楚你写这篇论文的构思(提纲),论点、论据,论述方式(方法)。一般约5分钟左右。答辩老师通过你的叙述,了解你对所写论文的思考过程,考察你的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第二步,进行现场答辩。答辩老师向你提出2—3个问题后,做即兴答辩。其中一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第二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所涉及的某一方面的论点,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或专业实务进行讲(论)述。考察你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你实务(实际)工作的联系及帮助,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个问题,根据学生有一定工作经验,提出专业理论或实务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和实务,研讨理论依据或当前所学专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及热点问题。考察学生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就是检查毕业生是否是认真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考察毕业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答辩老师结合毕业生现场答辩情况评定答辩成绩。

二、毕业生如何准备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1、对自己所写论文要十分熟悉。当然,通过独立思考,反复推敲,按自己的构思动手写成的论文,你一定是熟悉的。不过我们过去接触过的论文中,有的是把收集来的资料“粘贴”成论文,提交论文时,本人没有认真读一遍,交出的论文漏洞百出。这样答辩时由于你对论文不熟悉,针对所提问题就很难回答;还有的毕业论文给人感觉写的不错,但答辩时却一问三不知,显然对这篇毕业论文你不熟悉。所以参加毕业论文答辩,首先要熟悉自己所写论文。

2、针对答辩提出问题的方向,在答辩前做些准备。

(1)、对自己所写论文中涉及的专业基本概念和原理,在答辩前最好一一整理出来。比如,论文中我的第二个论点中涉及了某个基本概念,这个基本概念的内容我参考了某“专业书”的第几页,内容是什么,整理好备用。

(2)、结合所写论文的论点,在答辩前,收集一些资料。比如,很说明问题的好案例;比如,在你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例等等。

(3)、在当前所学专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及热点问题方面。平时多关注所学专业当前的政策研究、热点问题的讨论。学员要顺利通过答辩,并在答辩时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除了在答辩前充分作好准备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答辩的要领和答辩的艺术。

第13篇

一、必须大力缩减知识、简化教材

配合新课程要求,积极落实探究性课题学习,并把学生参与、学生习作情况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在落实探究性课题学习中发现这种学习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精神。但教学中也发现如下问题:课程知识内容多,学生抄袭现象严重,学生课业负担重,挤不出时间去探究和收集资料,导致学生探究性课题学习水平低。所以要真正贯彻新课程理念,必须大力缩减知识、简化教材,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去感受探究的快乐。

二、体验生活,挖掘社会实践资源

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所在。新课程标准有体验性目标的设定,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就迫切需要利用课程资源创设相关丰富的情境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在活动体验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自觉把理论知识与自身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实效。

例如在讲“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内容时,我指导学生组织一次人大代表模拟选举。学生感到很新鲜,几名学生通过查资料、采访人大代表(机关)编制了这样一个程序:1.推举唱票人、计票人、监票人;2.分组推举候选人;3.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4.无记名差额投票;5.计票,同时候选人调查民意;6.宣布选举结果;7.当选代表发言。实际进行时气氛热烈、非常顺利,“群众”对“代表”提出了许多要求,“代表”也作出了多方面的承诺。这个活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人民代表人民选,人民代表为人民”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例如在讲“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时,我先让学生预习书本和找资料,并布置一些相关的思考问题,课堂上组织学生整理出基本论点,并通过生动的事例、具体的数据说明自己的论点。这样学生对国家采取的货币政策就有了充分的认识。当然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知识基础是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这一切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第14篇

配合新课程要求,积极落实探究性课题学习,并把学生参与、学生习作情况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在落实探究性课题学习中发现这种学习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精神。但教学中也发现如下问题:课程知识内容多,学生抄袭现象严重,学生课业负担重,挤不出时间去探究和收集资料,导致学生探究性课题学习水平低。所以要真正贯彻新课程理念,必须大力缩减知识、简化教材,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去感受探究的快乐。

二、体验生活,挖掘社会实践资源

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所在。新课程标准有体验性目标的设定,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就迫切需要利用课程资源创设相关丰富的情境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在活动体验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自觉把理论知识与自身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实效。

例如在讲“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内容时,我指导学生组织一次人大代表模拟选举。学生感到很新鲜,几名学生通过查资料、采访人大代表(机关)编制了这样一个程序:1.推举唱票人、计票人、监票人;2.分组推举候选人;3.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4.无记名差额投票;5.计票,同时候选人调查民意;6.宣布选举结果;7.当选代表发言。实际进行时气氛热烈、非常顺利,“群众”对“代表”提出了许多要求,“代表”也作出了多方面的承诺。这个活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人民代表人民选,人民代表为人民”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例如在讲“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时,我先让学生预习书本和找资料,并布置一些相关的思考问题,课堂上组织学生整理出基本论点,并通过生动的事例、具体的数据说明自己的论点。这样学生对国家采取的货币政策就有了充分的认识。当然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知识基础是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这一切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第15篇

一、创造性地制订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及考纲的原则,尤其是要结合具体的学情,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标出发,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比较、评价历史现象等多种学科能力;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辩证地看待问题等历史学科基本素养。大胆地从“与教材内容完全一致”的老框架中跳出,创造性地制订适合学情的教学目标。

二、创造性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创设多种方法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课堂讨论即由教师提出一个争论性的议题,根据不同的观点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应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来确定讨论的结果。这种形式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2.课堂演讲演讲内容可由教师指定或者学生自主选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并轮流主讲。学生势必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并整理成稿,这不仅会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写小论文论题不宜过大,选材应客观。材料可以出自教材或者档案、报刊、杂志,也可以实地考察。材料应按论点分类,同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学生应充分利用材料并结合所学为论点服务,同时做到语言流畅,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4.观看影视作品或纪录片由教师选择作品并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先赏后析,先看后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学与影视艺术结合,学生会对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形成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及社会洞察力。

5.戏剧表演戏剧表演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指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剧本编排,学生自行决定角色扮演者,自行导演,但要求剧本及表演能够反应正能量,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