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人际沟通能力与语文教学
Sarah Trenholm(2000)在他的《人际沟通》中把人际沟通能力(深层处理能力)的维度划分为:解释能力、目标能力、角色能力、自我能力和信息能力。
1.1解释能力:标定、组织和解释沟通环境的能力。
要想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者必须对所处背景的性质及他人达成一致意见,还必须确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假如误解所处环境或交谈对象的意思,或者忽略自己的感受,都会使沟通陷入严重的困境。
1.2目标能力:设定目标,预期可能结果,选择有效行为路线的能力。
大量的沟通都包括策略性的语言选择。为了作出恰当的选择,沟通者必须了解自己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道路上存在的障碍,并且找到克服这些障碍的行动路线。目标能帮助人们设定目标,想象别人将如何反应,选择对个人最有效的信息。
1.3角色能力:进行适当的角色行为的能力。
由于沟通是双方参与的活动,因此不能适应别人的人不会成为有效的沟通者。个人不仅必须学会明确表达自己的目标,而且必须学习以文化认可的方式达到这些目标。各种文化都有各自对沟通能力的定义方式,文化不同,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方式也各异。拥有角色能力的人知道在任意情况下自己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可靠性,也就是说,哪些行为是适当的,哪些行为是超越了界限的。当出现相互抵触时,他们知道如何从中作出选择。具备角色能力的个人会力争保持社会形象。他们还知道如何关心和照顾别人以保持别人的形象。
1.4自我能力:选择并表现一个欲求自我形象,并能将自我形象展示给别人。
有能力的沟通不仅仅是要遵守社会规则而已,人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交往风格。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的人,自尊度高,将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充满信心地参与沟通。
1.5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将一般的行为路线转化为别人能够理解并且作出反应的具体信息选择。
代码是一种符号系统,它是用来让人熟悉交换有意义信息的系统。每个人都可以支配至少两种代码:言语代码和非言语代码。为了有效和恰当地沟通,沟通者必须掌握这两者。沟通者必须知道在适当的时候按照恰当的方式说恰如其分的话,同时必须知道如何恰当地行为。
语文,强调的是语言的交流,不仅包括字词句篇、修辞逻辑,而且包括恰当的思想表达。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决定了其人际沟通的能力。
2.中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
本研究对江苏省某中学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了随机调查,共调查73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36人。年级情况为初一23人,初二25人,初三25人。中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在六个维度上的特征变化趋势见下图1。
图1 中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各维度性别差异
中学生沟通能力在目标能力和角色能力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别差异,在其他维度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从总体上讲,中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得分平均值较为均衡,波动很小。在六种能力维度中,两性中学生在策略的建立沟通目标的能力上都比较欠缺,比较起来,这方面能力女生较男生显著偏低;在恰当地扮演自己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能力方面,男生较女生显著偏高;在言语和非言语传递信息的能力方面,男女学生都比较高,比较起来,这方面能力女生较男生稍高,但差异不显著。
研究发现,中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中普遍比较薄弱的环节有:恰当自我表露的能力,对他人行为的预测能力,非言语信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和策略的建立沟通目标的能力。而中学生普遍在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方面自我感觉表现较优。
言语理解表达能力与非言语理解表达能力形成明显反差也是本研究发现的一个有意义的结果。而这可能跟我们的教育重点有关系。我们的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在沟通能力的子维度中,只有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被视为智力的范畴而重点加以培养。与言语表达的信息相比,非言语信息主要适合于传递情感和表达情绪状态等言语信息通常不能胜任的任务,在传递与接受情感信息的能力方面,中学生的普遍反应是感到比较困难。在这个方面虽然城乡差异显著,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强的非言语信息的理解表达能力,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城市学生的非言语信息理解表达能力仍然比他们的其他能力要弱。
3.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重视认知风格、心理品质、情感体验等。这一提法,既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结束了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课程的种种争论,又阐明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关系,即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全心理和人格的重任,既要注重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学生非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即注重学生的人文个性和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我看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建设,2007,(7).
关键词:医学生 人际沟通
Th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
Yang Yuqin Zhao Zongyi
Abstract:The medico communicates ability to have certain problem interpersonally,needs to strengthen them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May use humanities medicine curricula and so on increas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elects many kinds of methods to trai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Takes to train the student to pay attention to medical trouble i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so on emotion sex act.
Keywords:Medic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64-02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者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看作与技术不相称,是医者无能的一种表现。“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7大领域之一。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指出的国际医学教育七项基本要求中就有一项是“交流技能”。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中的医患沟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将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目前医学生人际沟通现状
据报道,71.3%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1],其中人际关系不良、社会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在大学生日常心理咨询中占近50%的比例[2],已和学习问题、恋爱问题共同构成影响大学生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3大问题。人际关系困扰是造成大学生留级、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3]。国外研究亦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促进学业的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要比一般综合院校的大学生高,人际关系也较一般大学生敏感。71.1%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际关系困扰和沟通障碍,导致他们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沟通。[4]
陈军[5]对20所医院1000名实习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发现,对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感到非常满意的人数9.7%;认为自己沟通能力一般47.3%;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与患者和他人沟通时感到困难的24.4%;74.8%被调查者对礼仪的概念模糊,不知道礼仪包含哪些内容。
尼春萍[6]对医学生《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对202名学生进行团体问卷调查。71.1%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际关系困扰和沟通障碍,导致他们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沟通。90%以上的学生认为开设该课程很有必要,选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92.9%的学生建议授课突出实践,93.9%的学生希望采用情境模拟或结合自身实际撰写论文考核;97.9%的学生感到学习有收获。
马伟光[7]发现,83.3%的护士对与病人交流沟通方式基本不了解,30%的护士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如何根据病人的不同情绪采用不同的交流技巧。
2.医学生人际沟通不良的原因
根据调查,全部接受过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人文学科教育的医务人员只有 15.4%,70.8%的医务人员部分接受过人文学科的理论教育,13.9%没有接受过[8]。目前,我国重视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在本科教育和毕业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医学生和医生们几乎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医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人文知识的教育及实践(这些学科都涉及医患沟通问题),一旦进入工作岗位,便不同程度并以不同方式显示出来。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对病人没有爱护观念,态度冷漠,而且缺乏沟通技巧,不能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3.改善医学生人际沟通的建议
3.1 增加人际沟通等人文医学课程。
美国、德国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而我国一般为10%或者更低。医学院校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的《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以及英国医学院校开设的《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及《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等课程。开设医患互动和人际交流的专门课程,让医学生了解他们在人际交往上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以期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经验分享进一步探究人际关系与沟通的相关内容。反思自己人际交往的缺点和障碍,通过自我反省和分享他人经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与行为,达到不断提高自己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的目的。使他们逐渐掌握人际沟通技能,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他们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同时把人际关系发展策略以及沟通技巧的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中来,提高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改善医患关系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3.2 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医学院的经验,如对学生开设共情课程,系统地训练医学生如何观察病人的表情和身体语言,如何从语调中理解病人的感受,与病人进行有效交流,如何更好地感知病人的痛苦和需要。二是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葛焕琦[9]等在医学生培养的早期阶段接近临床实习之前,利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 利用SP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对医学生在沟通方面的表现做出评价,如是否有耐心,反应是否敏捷,言语和肢体语言是否得体,态度是否坦诚和气等,以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SP又称模拟病人或病人指导者,是从事非医疗工作的健康人,经专职培训后,能发挥扮演病人、充当教学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在美国和加拿大,70%的医学院校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SP参与教学,甚至还用于住院医生的毕业后教育。
我国一些学者如张泽洪[10]对医护人员进行敏感训练。敏感训练是利兰•布雷德福(LelandBradford)和他的同事在进行无领导者团体的研究时,无意之中发现的一种进行人际关系训练的技术。”就医务人员而言,敏感训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使受训的医务人员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合理且能办到的,要尽职尽责地给予满足;合理但客观上办不到的,要耐心解释;不合理的要求,要讲明道理,以求得病人谅解,使病人对医院有一种信任感、安全感。”
3.3 重视培养学生关注医患沟通中的情感。
李娟[11]用SEGUE量表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评价研究,发现医学生在沟通内容上“只重视疾病”。医学生与病人沟通内容上没有完成从“只重视疾病”向“重视病人”方向的转变。在信息收集上。多数学生对影响疾病的社会、情感心理因素问的不多或不全,问及疾病对生活影响的更少。有研究表明在言语沟通方面,89.9%的医务人员认识到和患者沟通时语言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但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医学专业术语进行沟通的比例高达 94.4%[8]。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沟通此时是一种任务的工具,从解决问题出发,以技术性为基础的技巧,所需要的是专业知识,医护人员使用的是工具性言语。过多的使用专业术语进行医患沟通,达不到沟通的基本要求和效果,患者很可能感到他们的病情和感受等没有被医护人员理解和认识,患者对沟通信息的一知半解,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有时还会造成误解,引发纠纷。
应该重视患者需要的沟通还包括和医护人员进行社会情绪性的情感性沟通。即需要医护人员视患者为一个个体,而不是一个个案。情感性的言语包括具有鼓励性、令人放松、友善地、开放与诚实的、表示关心、给予信息、表示赞同、对病患介绍自己、称呼患者的名字、与患者聊天等。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力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青年研究,2000(6);41}5
[2] 梁执群、卢莉、朱素娟等.医科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11~212
[3] 姚晓燕.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研究,甘肃高师学报.2003,8(1):110~111
[4] 雪晴.应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内蒙占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6(6);30~31
[5] 陈军.医学实习生对公共关系技能需求的调查与思考,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10月第28卷
[6] 尼春萍等.为医学生开设《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选修课的调查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年第14卷第7期
[7] 马伟光、李继平.医院场所暴力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5):23~25
[8] 冯军强.某综合医院医患沟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引导的研究,第三军医大2008硕士论文
[9] 葛焕琦.谈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12月第29卷
关键词: 岭南文化 粤大学生 沟通认知能力
粤籍大学生①与北方学生有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他们从外表到内心都表现着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与认知行为方式。某些人喜欢读书,还用古体诗即兴创作,某些人不喜欢读书,但他们共有的特点是有很强的做事与创造能力,在课余活动、竞赛性项目、独创新表达方面的成就斐然,让教师对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自然的表演能力感到震惊。探究粤大学生社会认知行为方式与北方学生差异的原因,发现是岭南文化的精神特质造就了粤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行为独特性特征。
徐南铁[1](1999)指出,岭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平民性和重商性。他对岭南文化特征的描述,是整个社会文化中人的群体性表现。针对岭南文化对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影响,杨桂芬[2](2007)指出,在“兼容并蓄、开放灵活、重商务实、创新求变”的岭南文化背景下,广东青少年呈现“接纳包容与欠缺沉潜、敢闯敢拼与独善其身、追求实效与功利主义、善于变通与自由散漫”等心理特点。笔者研究粤大学生社会认知:对自我的认知、沟通意识、对他人的认知和沟通技能技巧四个方面,采用调查法分析粤大学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受岭南文化影响有哪些表现。
一、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
从管理学角度,沟通能力属于领导力的范畴。沟通能力是软技能,包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激励他人的能力、说服能力、号召力及团队精神等[3]。从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看,有研究者认为:“沟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职业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职业活动中,除了不同的专业能力外,决定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方面就是沟通能力,包括自我沟通能力及与人沟通能力。”[4]从认知心理学角度,人际沟通认知能力包括对自我认知能力、沟通意识(沟通主体性)、对他者的认知能力和沟通技巧四个层面的内容。笔者对人际沟通能力的理解偏重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第一,承认沟通能力在天赋上有一定的个体性差异;第二,肯定人际沟通的能力是在一定文化和社会环境下能够得到培养与提高的;第三,人际沟通能力的表达有赖于主体性的觉醒和个体的自我提高发展训练和思维训练;第四,人际沟通能力不仅仅是依靠口才与技巧,更重要的是人生价值观、人品的综合性体现;第五,人际沟通能力的表现是在一定的社会伦理和价值共识基础上进行的。
二、国内大学生沟通能力调查研究分析
研究岭南文化对粤大学生社会沟通能力的影响,就要了解其他区域文化下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笔者搜集文献发现,关于大学生沟通能力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医学类学生和护理专业这样特殊的专业学生群体,作为职业素养的一种重要能力着力培养。对大学生基本能力的人际沟通能力研究不少,笔者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分析其他区域文化中大学生沟通能力特征(如表1)。
表1:关于大学生沟通能力调查的相关研究案例比较分析表
从以上五个区域的已有研究案例看,研究者无论是从定性研究还是调查研究都得出沟通能力有待提高的整体性结论,并针对问题提出培养沟通能力的建议与对策。研究的共性结论:第一,人际沟通能力与学生心理相关,自信心不足、沟通焦虑、自我中心等是重要的因素,即沟通能力高低与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有关;第二,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元化,有天赋因素(语言天赋)和外部因素(如出生地、家庭经济情况)影响沟通能力。研究的差异性:研究维度和研究的分析框架不同,对学生沟通能力要素的重点关注度不同。
笔者的研究侧重沟通认知能力,对自我沟通能力认知、沟通意识、对他者的认知和沟通技巧四个问题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粤大学生中的部分群体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特点及其在区域文化影响下的沟通认知能力。
三、岭南文化对粤大学生沟通认知能力影响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基本情况描述。
调查目的:第一,以院校个案为目标了解粤大学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受岭南文化的影响表现;第二,从人际关系认知角度了解粤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沟通意识、对他人的意识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认识。调查时间:2013年12月,调查对象与人数:广东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400人。问卷回收380,有效问卷374份。辅以部分学生和教师的访谈。
(二)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调查显示(表2),自我沟通能力认知方面的四个问题:第一,学习生活中遭遇沟通困难,53%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第二,与他人沟通顺利完成任务,74.6%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第三,在对个人沟通能力强弱的认识上,44.8%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第四,在不满意自己沟通现状,觉得能做的更好的问题上,74.5%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在辅访谈中,参访的教师认为粤大学生在小组学习和创新项目中有较好的表现,他们认为针对具体活动中的沟通问题,学生会更真实表达实际情况。而对笼统的沟通能力问题方面,某些学生的认识相对比较模糊。从调查数据看,粤大学生群体中对自己沟通能力的认识中,大多数人并不存在认知偏差;过半数学生确实遭遇过沟通困难,但是在具体问题解决中超过七成的学生能够与他人沟通顺利完成任务;在对自我沟通现状的认识中,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自己沟通能力有发展空间。这与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认识一致。
在沟通意识方面,某些学生表现有较强的沟通意识。65.1%的学生认为自己沟通之前会做准备工作,46.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过说服别人实践自己想法的经历,62.9%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多次尝试进行沟通的经历。这个数据说明,在粤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某些人在解决问题中,经常使用沟通的方法;当然,有过说服别人实现自己想法的学生未超过半数;但是,超过六成以上的学生多次尝试沟通,在遭遇沟通失败时,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进行多次尝试。这是粤大学生的受岭南文化影响务实、敢于尝试、遭遇困难不气馁的文化影响的素质。受访教师表示,在粤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实有较强的坚韧的勇气和力量,例如学生在组织活动拉赞助等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沟通能力、创意提案和说服力。当然,也有某些学生沟通意识相对较弱,比较胆怯,缺乏主动沟通意识。
在对他人的认识方面,对“发现他人的缺点和毛病”,48.5%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在“以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55.8%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对“被说服做某些事情”,仅三成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相符;对“真诚向他人道歉”的问题,44%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在对他人的认识方面,粤大学生表现出一种较独立、自我的表现,在能设身处地为对方思考方面,也有超半数人表示自己情况相符。受访教师也表示,在独立、自主和自立自强方面,粤大学生表现得比较有主见,关心自己的事情和自我的发展,对于勤工助学、校外兼职工作等自立自强的事情非常敏感,对其他学生的私事不关心,相对表现出比较尊重和民主的精神。在道歉方面,粤大学生如果认识到自己错了,就会诚恳表达歉意,但也有很多意识不到的情况。
在沟通技巧方面,对“清晰表达自己观点”,66.6%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对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73.5%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对“观察别人的言行”,59.5%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对“沟通目的与技巧要完美结合”问题,83.8%的学生选择与自己观点相符。在沟通技能技巧方面,超过八成粤大学生的认知不存在偏差,能够倾听别人意见的学生占七成以上,超过六成学生认为自己能清晰表达自己观点,近六成学生观察学习过别人言行。受访教师表示,在沟通技巧方面,粤大学生更注重的是真诚的友谊,学生日常接触的都是同学和朋友,在诚信的基础上,提升沟通技能。
表2:粤大学生沟通能力的调查结果分析表
(三)调查结论。
粤大学生在自我沟通能力认知方面,对自我沟通能力认知的具有高效能感的人数偏少;但在实际沟通实践过程中的有良好表现的人数相对较多;大多数人对沟通现状及提升空间的认识不存在偏差。在沟通意识方面,某些学生表现出在具体沟通活动中的准备及在沟通无效的情况下能够多次沟通尝试,说明他们在目标明确的沟通事件中表现出较强的沟通意识;不到一半的学生有过说服别人的经历。在对他人的认识方面,粤大学生中有很多人对他人的认识相对比较模糊,但超过五成学生能以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超过四成学生有过真诚道歉的体验,说明在对他人的认识和理解方面还有很多学生需要提高认识。在沟通技能技巧方面,粤大学生不存在太大认知偏差,在倾听、表达和观察等沟通技能递进的问题中,人数相对减少。
粤大学生的人际沟通现状并不像很多人担忧的状态,大多数学生并不存在很多的人际问题,尤其是以对方立场思考问题的人,在人际关系中理解他人言行,不容易有偏激和“钻牛角尖”的现象。还有将近两成的学生需要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从粤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表现中看到岭南文化的影响力:低调务实的人生态度、诚信真诚的处事精神、平等民主和个体主体性。
四、粤高职院校对大学生沟通认知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培养大学生沟通认知能力的内核:价值共识。
良好的沟通建立在理解对方的意愿,并结合自我意愿,达成某种程度的价值共识。大学生沟通能力是其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外显,学生人际交往过程是分享学习生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过程,有共同价值观基础和兴趣爱好的人,很容易互相理解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无法理解对方是造成大学生沟通障碍的根本原因。因此,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核心的内容还是整体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不仅仅是沟通技巧的培训,更是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出发的人际影响力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方面,要重视学生核心价值的培养,在课程与社会实践环节都要强调核心价值,尤其是教师的身教言传的人格感染力,是学生人生方向的标杆人物。核心价值观不是口号和说教,而是教师和学生活出来的丰富生动的生活,是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性,言语和行为的一致性,是文化价值在人身上内化后的外显行为。
(二)推进大学生沟通思维的培训与沟通实践训练。
核心价值的养成是终身的过程,其过程漫长而成果显现期也长,却是根本性的动力源。有了核心价值还不够,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显示还需要沟通意识、沟通思维和沟通实践。是解决“为对方得益处却不被理解与回应”这样随处可见的问题。关爱发起者对被关爱者更是如此,沟通意向与目的得不到回应,这就需要沟通思维和沟通方法层面的改善,也可以开始沟通方面的培训课程或短期训练营。例如《组织沟通》、《沟通心理学》、《NLP自我再造计划》和《沟通能力培训全案》等课程,供学生自由选修,并将沟通能力训练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贯穿沟通能力的实践练习,点滴积累,终成习惯。
(三)保护学生的“岭南思维”,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
粤大学生有很强的“岭南思维”方式,思维的开放性、民主化和重商性精神表现比较突出,在行为方式上更强调踏实、务实和劳动自强的特点,对工作和劳动的价值要求比较直接,较之北方学生“爱面子”、“唯有读书高”的认知行为方式有较大差别,尤其是农村学生朴实的“岭南思维”中还强调对传统民俗和家庭习惯的重视,孝敬父母自立自强。保护学生的“岭南思维”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对于行为习惯上的优点要加以赞赏、欣赏和强化,同时也鼓励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学校可借助广东创建文化大省的规划,借助政府和各种民间团体的力量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做好阅读规划和阅读报告等过程,体验阅读带来人生精神境界的提升、知识能力的提升、文化素质的提升和贵重品格的提升。反思所处时代所遭遇的群体性或个体性“富而不贵”的问题,如何养成“高贵”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时通过阅读拓展他们对社会更广阔的认识视角,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和精神的张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
(四)对少数存在沟通认知偏差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与特别关爱。
对少数存在沟通认知偏差的学生,主要有四种表现:第一,价值观偏差,较悲观厌世,言语激进、脾气暴躁,缺乏积极心态造成的人际关系沟通不良;第二,缺乏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自我控制和管理常识,不遵守时间约定、在教室或宿舍公共场所制造噪音、随意丢弃垃圾等不良习惯,被同学厌恶受到排挤和歧视而造成的人际关系不好;第三,“自以为是”缺乏自我反省和考虑他者感受,阻碍人际沟通过程造成沟通不良;第四,“宅型人生”,沉迷网络游戏、影视、小说等世界,忽视与现实中人的沟通交流,因缺乏沟通经验而形成的沟通不良。对这些为数不多的种种存在沟通认知偏差的学生,要重复发挥学生社团与朋辈关怀的力量,发现这些人,针对他们的问题,以团体性的活动与特别的个体咨询进行关爱。引导学生向积极乐观心态、自我反省与自我控制、自我改善与自我发展等有目标和行为导向的人生方向前进。
注释:
①粤籍大学生,以粤语为日常口语的学生,也包括第一口语为客家话、闽语等本地学生。
参考文献:
[1]徐南铁.20世纪末岭南文化的现状分析[J].学术研究,1999(12):124-126.
[2]杨桂芬.岭南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心理特点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8):243-244.
[3]陈雨露.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诉求[J].中国高等教育,2012(7):4-6.
[4]童革.基于职业素养提升高职生沟通能力的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6):178-179.
[5]王峰.培养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3):42-45.
[6]马湘桃.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调查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25-30.
[7]陈桂霞,张晓华.高职院校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1(12):11-13.
摘要:随着患者健康需求的提高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需求与满足之间的矛盾加剧,护患关系紧张;本文探讨了如何培养有效的沟通能力,减少护患纠纷,介绍了有效沟通的方法,认为有一定的实用性。
关键词:护患关系 沟通 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2002年9月1日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医患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疗纠纷、伤医事件等有增无减,医患矛盾较为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医学界的广泛关注[1]。医患矛盾的发生,必然对医疗秩序产生较多负面影响,有的甚至很严重。如何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是全体医务人员时刻面临的问题,建立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谋求医患双方崇高价值取向共同归宿的基本条件,是减少医疗纠纷与诉讼的最有效的预防机制[2]。护士应该是既具有专业护理知识,又具有关怀照顾他人的品质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护士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是重要一环。就现在护理战线上的人员情况来看,护理人员多为青年员工,存在着年纪轻,上班时间短、社会经历浅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好护理人员的基本能力尤为重要,本文拟从沟通能力的实质谈起,浅谈一下青年护理人员沟通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沟通的概念
是人们进行的思想或情况的交流,以此取得彼此的了解、信任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两人或更多的人之间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是用语言、书信、信号、电讯进行的交往,是组织成员之间取得共同的理解和认识的一种方法。
二、沟通的实质
人际沟通的外观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人们通过语言、肢体语言来传递他(她)的各种信息。而实际上,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意识交流与情感沟通。成功的人际沟通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空间距离接近,情感吸引,需求一致,特征相近和意识交流等。如亲戚、同学、朋友就很容易拉近双方的空间距离,同种运动的爱好者就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但在这几个要素中,情感吸引和意识交流才是最基本的要素。在人际交流中,它的载体有很多,最常用的、也是效果最好的,无疑就是语言了。医患关系重在沟通,要“以人为本”[3]。
三、沟通的方法
1.初次见面要赢得患者的好感:护士首先应在仪容仪表是给患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仪表整洁端庄,举止得体,语言、动作、表情友善温馨[4]。初次见面,若能用心地想办法缩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定会赢得对方的好感。在患者的病历首页上,护士根据对方的职业、年龄、服饰来判断对方的情况。凡是来住院的患者多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如年轻的主妇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老年人多关心自己的老伴等,此时护士就可以健康为思路引出话题,这样接近对方所关注的焦点,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2.亲切待人,用平常之语:仔细观察,我发现平常受到大家喜爱和信赖的人,大多不是出语惊人的人。因此对一个初见面者,护士最好不要用可以显示自己才能的话语交谈,让双方在一个共同的基础是敞开心扉交谈。用平常的话语,不用专科语言,让患者感到你不是在卖弄学问和高深。
3.倾听时加进自己的看法:符合是表示倾听对方说话最简易的信号,但是,如果随意地使用这些技巧,也会起到副作用,使患者感到护士没有真正用心地倾听,反而给患者留下“糊弄自己”的印象,失去倾诉的兴致。反问应该在没弄懂的情况下提出,护士不要在自己没有听懂的时候点头附和,附和太多会打乱患者说话的节奏,护士这方面千万要注意。
4.谈话时注意自己面部表情:患者十分重视护士的面部表情,因为人的心灵不论怎样掩饰,其喜怒哀乐仍然会流露于外。护士应该用真诚的微笑对待每一位患者,忽略了表情,不只是失礼,还给患者留下了疑问:是不是我的病情需要护士隐瞒什么?是不是我的病情加重?患者最忌讳的一句话是: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
5.谈话结束时应感激患者:护士应该对患者谈话心存感激。患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患者选择我们的医院就是对我们的信任。在结束谈话的时候,护士应该对谈话做个结论,并且附带上感谢的话语,并在离开病房的时候小心关门。有些护士的时间观念很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关门时怦然一声,刚建立的良好护患关系也就荡然无存。
6.交谈时注视对方的目光:交谈时注视对方的目光是尊重对方的表现。护士在与患者谈话时切忌环顾左右。
7.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服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发掘对方的需求、情感,据此说服对方,这是语言说服的基本方法。对患者的意见持否定态度时,护士应从对方的观点出发,寻找导致否定结论的具体原因,然后一一列举出来,对症下药,使患者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8.询问语气比命令更有效:谈话的语气不同,对方的情感反应也不同。命令的口吻往往使人不悦,询问的语气则使人感到容易接受。比如:责任护士询问患者“今天你进行功能锻炼了吗?”比“今天你要进行功能锻炼!”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四、沟通的效果
沟通能力,特别是有效沟通能力是护理人员的一个基本素质, 护理是直接和患者打交道的工作,倾听患者、了解患者、启发患者、引导患者,都是我们和患者交流时的基本功。通过学习了有效的沟通方法,了解了患者需要什么服务和帮助,患者的抱怨和不满在什么地方,找出了我们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解决了患者的困难,提高了我们的护理质量;也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得到我们需要的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因此,在倡导人性化护理服务的今天,作为一名临床护士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断对自身内在的、外在的各个方面进行历练和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水平,运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将自己的热心、耐心、细心、精心、关心和责任心为每一位患者铺设一条健康之路,把患者作为完整的“社会人”给予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护理,使病人真正得到人文的关爱和服务,这必将加强护患沟通,改善护患关系,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推动护理事业更快地向前发展。为此,临床护士应该为人性化护理这一理念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和推动而继续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爱莲.新时期“医患关系”漫谈.锦州医学院学报,2006,4(1):10-12.
[2]孙忠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疗风险防范.医院管理论坛,2006,23(8):49-54.
【关键词】护患关系;沟通;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325-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2002年9月1日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医患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疗纠纷、伤医事件等有增无减,医患矛盾较为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医学界的广泛关注[1]。医患矛盾的发生,必然对医疗秩序产生较多负面影响,有的甚至很严重。如何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是全体医务人员时刻面临的问题,建立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谋求医患双方崇高价值取向共同归宿的基本条件,是减少医疗纠纷与诉讼的最有效的预防机制[2]。护士应该是既具有专业护理知识,又具有关怀照顾他人的品质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护士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是重要一环。就现在护理战线上的人员情况来看,护理人员多为青年员工,存在着年纪轻,上班时间短、社会经历浅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好护理人员的基本能力尤为重要,本文拟从沟通能力的实质谈起,浅谈一下青年护理人员沟通能力的培养问题。
1 沟通的概念
是人们进行的思想或情况的交流,以此取得彼此的了解、信任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两人或更多的人之间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是用语言、书信、信号、电讯进行的交往,是组织成员之间取得共同的理解和认识的一种方法。
2 沟通的实质
人际沟通的外观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人们通过语言、肢体语言来传递他(她)的各种信息。而实际上,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意识交流与情感沟通。成功的人际沟通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空间距离接近,情感吸引,需求一致,特征相近和意识交流等。如亲戚、同学、朋友就很容易拉近双方的空间距离,同种运动的爱好者就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但在这几个要素中,情感吸引和意识交流才是最基本的要素。在人际交流中,它的载体有很多,最常用的、也是效果最好的,无疑就是语言了。医患关系重在沟通,要“以人为本”[3]。
3 沟通的方法
3.1 初次见面要赢得患者的好感:护士首先应在仪容仪表是给患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仪表整洁端庄,举止得体,语言、动作、表情友善温馨[4]。初次见面,若能用心地想办法缩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定会赢得对方的好感。在患者的病历首页上,护士根据对方的职业、年龄、服饰来判断对方的情况。凡是来住院的患者多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如年轻的主妇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老年人多关心自己的老伴等,此时护士就可以健康为思路引出话题,这样接近对方所关注的焦点,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3.2 亲切待人,用平常之语:仔细观察,我发现平常受到大家喜爱和信赖的人,大多不是出语惊人的人。因此对一个初见面者,护士最好不要用可以显示自己才能的话语交谈,让双方在一个共同的基础是敞开心扉交谈。用平常的话语,不用专科语言,让患者感到你不是在卖弄学问和高深。
3.3 倾听时加进自己的看法:符合是表示倾听对方说话最简易的信号,但是,如果随意地使用这些技巧,也会起到副作用,使患者感到护士没有真正用心地倾听,反而给患者留下“糊弄自己”的印象,失去倾诉的兴致。反问应该在没弄懂的情况下提出,护士不要在自己没有听懂的时候点头附和,附和太多会打乱患者说话的节奏,护士这方面千万要注意。
3.4 谈话时注意自己面部表情:患者十分重视护士的面部表情,因为人的心灵不论怎样掩饰,其喜怒哀乐仍然会流露于外。护士应该用真诚的微笑对待每一位患者,忽略了表情,不只是失礼,还给患者留下了疑问:是不是我的病情需要护士隐瞒什么?是不是我的病情加重?患者最忌讳的一句话是: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
3.5 谈话结束时应感激患者:护士应该对患者谈话心存感激。患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患者选择我们的医院就是对我们的信任。在结束谈话的时候,护士应该对谈话做个结论,并且附带上感谢的话语,并在离开病房的时候小心关门。有些护士的时间观念很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关门时怦然一声,刚建立的良好护患关系也就荡然无存。
3.6 交谈时注视对方的目光:交谈时注视对方的目光是尊重对方的表现。护士在与患者谈话时切忌环顾左右。
3.7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服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发掘对方的需求、情感,据此说服对方,这是语言说服的基本方法。对患者的意见持否定态度时,护士应从对方的观点出发,寻找导致否定结论的具体原因,然后一一列举出来,对症下药,使患者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3.8 询问语气比命令更有效:谈话的语气不同,对方的情感反应也不同。命令的口吻往往使人不悦,询问的语气则使人感到容易接受。比如:责任护士询问患者“今天你进行功能锻炼了吗?”比“今天你要进行功能锻炼!”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4 沟通的效果
沟通能力,特别是有效沟通能力是护理人员的一个基本素质, 护理是直接和患者打交道的工作,倾听患者、了解患者、启发患者、引导患者,都是我们和患者交流时的基本功。通过学习了有效的沟通方法,了解了患者需要什么服务和帮助,患者的抱怨和不满在什么地方,找出了我们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解决了患者的困难,提高了我们的护理质量;也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得到我们需要的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参考文献
[1] 张爱莲.新时期“医患关系”漫谈.锦州医学院学报,2006,4(1):10-12
[2] 孙忠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疗风险防范.医院管理论坛,2006,23(8):49-54
【关键词】护患关系;沟通;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2002年9月1日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医患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疗纠纷、伤医事件等有增无减,医患矛盾较为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医学界的广泛关注[1]。医患矛盾的发生,必然对医疗秩序产生较多负面影响,有的甚至很严重。如何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是全体医务人员时刻面临的问题,建立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谋求医患双方崇高价值取向共同归宿的基本条件,是减少医疗纠纷与诉讼的最有效的预防机制[2]。护士应该是既具有专业护理知识,又具有关怀照顾他人的品质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护士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是重要一环。就现在护理战线上的人员情况来看,护理人员多为青年员工,存在着年纪轻,上班时间短、社会经历浅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好护理人员的基本能力尤为重要,本文拟从沟通能力的实质谈起,浅谈一下青年护理人员沟通能力的培养问题。
1沟通的概念
是人们进行的思想或情况的交流,以此取得彼此的了解、信任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两人或更多的人之间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是用语言、书信、信号、电讯进行的交往,是组织成员之间取得共同的理解和认识的一种方法。
2沟通的实质
人际沟通的外观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人们通过语言、肢体语言来传递他(她)的各种信息。而实际上,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意识交流与情感沟通。成功的人际沟通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空间距离接近,情感吸引,需求一致,特征相近和意识交流等。如亲戚、同学、朋友就很容易拉近双方的空间距离,同种运动的爱好者就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但在这几个要素中,情感吸引和意识交流才是最基本的要素。在人际交流中,它的载体有很多,最常用的、也是效果最好的,无疑就是语言了。医患关系重在沟通,要“以人为本”[3]。
3沟通的方法
3.1初次见面要赢得患者的好感:护士首先应在仪容仪表是给患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仪表整洁端庄,举止得体,语言、动作、表情友善温馨[4]。初次见面,若能用心地想办法缩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定会赢得对方的好感。在患者的病历首页上,护士根据对方的职业、年龄、服饰来判断对方的情况。凡是来住院的患者多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如年轻的主妇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老年人多关心自己的老伴等,此时护士就可以健康为思路引出话题,这样接近对方所关注的焦点,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3.2亲切待人,用平常之语:仔细观察,我发现平常受到大家喜爱和信赖的人,大多不是出语惊人的人。
因此对一个初见面者,护士最好不要用可以显示自己才能的话语交谈,让双方在一个共同的基础是敞开心扉交谈。用平常的话语,不用专科语言,让患者感到你不是在卖弄学问和高深。
3.3倾听时加进自己的看法:符合是表示倾听对方说话最简易的信号,但是,如果随意地使用这些技巧,也会起到副作用,使患者感到护士没有真正用心地倾听,反而给患者留下“糊弄自己”的印象,失去倾诉的兴致。反问应该在没弄懂的情况下提出,护士不要在自己没有听懂的时候点头附和,附和太多会打乱患者说话的节奏,护士这方面千万要注意。
3.4谈话时注意自己面部表情:患者十分重视护士的面部表情,因为人的心灵不论怎样掩饰,其喜怒哀乐仍然会流露于外。护士应该用真诚的微笑对待每一位患者,忽略了表情,不只是失礼,还给患者留下了疑问:是不是我的病情需要护士隐瞒什么?是不是我的病情加重?患者最忌讳的一句话是: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
3.5谈话结束时应感激患者:护士应该对患者谈话心存感激。患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患者选择我们的医院就是对我们的信任。在结束谈话的时候,护士应该对谈话做个结论,并且附带上感谢的话语,并在离开病房的时候小心关门。有些护士的时间观念很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关门时怦然一声,刚建立的良好护患关系也就荡然无存。
3.6交谈时注视对方的目光:交谈时注视对方的目光是尊重对方的表现。护士在与患者谈话时切忌环顾左右。
3.7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服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发掘对方的需求、情感,据此说服对方,这是语言说服的基本方法。对患者的意见持否定态度时,护士应从对方的观点出发,寻找导致否定结论的具体原因,然后一一列举出来,对症下药,使患者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3.8询问语气比命令更有效:谈话的语气不同,对方的情感反应也不同。命令的口吻往往使人不悦,询问的语气则使人感到容易接受。比如:责任护士询问患者“今天你进行功能锻炼了吗?”比“今天你要进行功能锻炼!”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4沟通的效果
沟通能力,特别是有效沟通能力是护理人员的一个基本素质, 护理是直接和患者打交道的工作,倾听患者、了解患者、启发患者、引导患者,都是我们和患者交流时的基本功。通过学习了有效的沟通方法,了解了患者需要什么服务和帮助,患者的抱怨和不满在什么地方,找出了我们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解决了患者的困难,提高了我们的护理质量;也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得到我们需要的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参考文献
[1]张爱莲.新时期“医患关系”漫谈.锦州医学院学报,2006,4(1):10-12
[2]孙忠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疗风险防范.医院管理论坛,2006,23(8):49-54
关键词:教师能力;性别偏见;性别角色定型;性别图式
中图分类号:G80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76-04
偏见是人们对某些社会群体成员所持的否定性的情绪态度,通常以没有理由的猜疑、害怕和仇视为标志,包括种族偏见、性别偏见、年龄偏见、对同性恋者的偏见以及对艾滋病人的偏见等等。
由于生理和心理以及性别角色社会化(sex rolesocialization)的差异。在特定的文化中,男孩或女孩要学会那些被认为适当的行为,同时也获得了对他人的性别角色(sex role)的认知。性别知识的学习贯穿于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整个发展历程。性别知识的习得还包括按一定顺序掌握性别刻板化知识倾向以及性别恒定性(即性别不会因年龄的增长、服饰的变化而变化)。儿童习得了一定的性别知识后,在性别行为和性别角色特征上变得十分严格,很少容忍自己与他人的非性别定型行为,趋于教条地应用他们所理解的性别规则,表现出一定的僵化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逐渐改变,性别灵活性不断增长,并能够灵活地应用行为的性别规则去理解两性角色。
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与儿童其他认知结构的发展相类似,性别角色的获得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班都拉(Bandura)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直接强化、模仿与观察性学习是性别角色定型的基础;贝姆(sandre Lipsitz Bem)于20世纪70年代编制了贝姆性别角色问卷(BSRI)以鉴别性别角色刻板化者和具有双性化气质的个体。20世纪80年代,贝姆在此基础上提出性别图式理论来解释两性角色的定型过程。她认为性别图式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认知图式,是儿童通过学习两性的社会文化定义而形成的,它促使个体以性别为基础去加工与图式相关的信息,而加工本身则源于社会群体的性别差异实践。
性别意识是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逐渐形成并稳固下来的。基于生理性别的差异,两性从外界得到的反馈显然有所不同,社会要求他们表现出与其生理性别一致的行为模式,包括对自身性别的认同、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及行为举止。这种性别社会化渗透于个体生活的整个空间与历程,逐步由外在的客观要求内化为主体自觉的意识干预行为。
研究学生对体育教师评价中的性别偏见对正确评价不同性别体育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体育教学中不同性别体育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控制能力,而且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其中前者似乎与传统的男性的角色模式更接近,而后者则与女性的传统角色更接近。因此,本研究的假设为:当学生评价一个体育教师时,带有一定的性别偏见,学生对男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控制能力方面的评价高于女教师,但对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的评价低于女教师。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安阳市东门小学、东南营小学、第十中学、第三十二中学、第一高级中学和安阳师范学院各系的学生共2398人作为被试对象,其中小学三年级学生594人(男313人,女281人),初中一年级学生509人(男266人,女243人),高中一年级学生662人(男345人,女317人),大学生633人(男196人,女437人)。
1.2研究方法和步骤
(1)教案和问卷的制订:各年级实验所用教案分别由一名小学体育教师、一名初中体育教师、一名高中体育教师和一名大学体育教师按照一般的教案格式编写。
调查问卷中将以上每一年级的同一个教案分别假设为3个等级:优秀教师编写、较差教师编写和普通教师编写,其中优秀教师假定为连续5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称号,并多次获得省、市或学校组织的各级教学比赛奖项的男(女)体育教师;较差教师假定为未获得过任何奖项,经常受到领导批评的男(女)体育教师;普通教师只标明其性别,不标明其优秀程度。要求学生依据教案从4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组织与控制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人际沟通能力)评价该体育教师。
(2)测试人员的选择和分配:采用“双盲实验”方法,即测试者和被试者均不知道测试的实际目的。测试者6人(男女各3人)从安阳师范学院2002级体育科学系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中选出,为减少误差,测试人员的分配按照男测试人员测验关于对女教师的评价,女测试人员测验关于对男教师的评价,6名测试者随机抽取各个年级的6个班中的一个班进行测试。
(3)实验过程:测试人员先将教案发放给学生,待其阅读5min后,发放问卷并将问卷内容宣读一遍,要求认真填写不记名的基本情况和对教师各项能力的评分,当场回收测验问卷。
(4)统计分析:将调查所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由于4个年级采用了4种不同的教案进行测试,为了对不同年级组之间进行比较和分析,将各个年级学生给出的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分。总分为各项评价指标得分的原始分之和的标准分。最后,采用2(教师性别)×3(教师等级:优秀、中等、差)×2(学生性别)多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学生根据同一个教案评价体育教师的能力时,4项指标及其总分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学生在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对教案的认知进行系统的评价,并对假设的各种等级的体育教师进行分类评价并存在一定的偏见,因此,研究学生对体育教师评价中的性别偏见是有意义的。
2.1 学生评价男女体育教师各项指标的结果
方差检验表明,学生在评价男女体育教师时,在专业知识(F(1,2397)=0.028,JP>0.05)和教学能力(F(1,2397)=0.574,P>0.05),男女教师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而在语言表达(F(1,2397)=5.850,P<0.05)和人际沟通(F(1,2397)=4.601,P<0.05)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学生在根据教案评价假设的男女体育教师的各项能力时,在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认为女教师优于男教师,而在对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的评价,男女教师没有显著性差异,部分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见表1)。
2.2学生根据教案评价假设的不同等级的男女体育教师时的结果
2(教师性别)×3(教师等级:优秀、中等、差)×2(学生性别)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教师性别的主效应在语言表达能力(F(1,2 397)=5.850,P<0.05)和人际沟通(F(1,2 397)=4.601,<0.05)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教师等级的主效应在4项能力及其总体评价方面都极其显著:语言表达能力(F2,2 397)=36.020,p<0.001)、教学能力(F(2,2 397)=18.714,P<0.001)、专业知识(F(2,2397)=11.445,P<0.001)、人际沟通能力(F(2,2 397)=21.053,P
教师性别与教师等级的交互作用显著:语言表达(F(2,2 397)=9.669,P<0.001)、教学能力(F(2,2397)=7.603,JP<0.001)、专业知识(F2,2 397)=5.857,P
3 讨 论
研究表明,学生根据同一教案评价假设性别不同的体育教师时,在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存在差异,而在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则不存在差异,这与假设的学生会认为男体育教师在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优于女体育教师不同,说明女体育教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传统的认为男性更有能力从事体育教学的思想有所改变,而学生认为女体育教师在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比男教师更有优势。
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1)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中男女学生分班上课非常普遍,男教师在具有男性优势的项目(如足球等)中表现优秀,而女教师在女性优势的项目(如健美操等)中表现优秀,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术成分的评价;2)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认为女性体育教师在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方面优于男性体育教师。这支持了这样的观点:学生必须获得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不同的与性别相关的个人、不同追求的行为的可能的社会结果的预见性知识,才能对他人做出恰当的评价。学生可以通过模仿、练习和教学获得对结果的预见性的知识。在性别领域,大多数与性别相关的结果是社会的描述,而不是取决于行为的内在价值。它包括社会基本的结果,如对传统性别行为表扬、赞成、奖励,以及对其他性别行为的反对甚至是惩罚。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评价社会结果对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它们的信息功能和动机功能。一是结果传递了社会标准和与性别相关的行为的认可体系的信息,二是期望的结果作为一种诱因或非诱因起作用。考虑到为当前的行为活动者传递可预见的结果,人们经常追求那些相信能带来有价值的结果的行为,而抑制那些令人厌恶的结果的行为。诱因动机的社会认知的概念把社会认可的信息和动机功能联系在一起,与性别图式理论不同,性别图式理论只关心与性别相关的刻板和性别认同,关于性别发展的全面理论不仅应考虑什么是两性可接受的知识,而且应该考虑按这种知识行动的动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对老师做出评价并且根据评价对不同的老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调查发现,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往往是讲课有趣、喜欢体育运动、严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能为同学着想的教师,对他们自己喜欢的教师报以积极反应,极为重视所喜欢教师的评价,而对自己所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比较重,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其教育思想的有效实施。
研究表明,假设的教师等级(优良、中等和差)对学生评价不同性别的体育教师的各项能力产生了交互影响,说明学生在评价体育教师时,对那些自己认为或者听说的表现较差的男体育教师的偏见更加强烈。
偏见一般是指对社会上某种特定群体或个人所拥有的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否定态度。错误的社会认知或某些情绪体验容易形成偏见心理。对某人所属团体的知觉是导致偏见感情的因素,它使偏见者进入错误的信息加工及回忆起对态度对象的否定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以某种方式开始想到其态度对象,情感性过滤掉或忽视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与态度对象的实际情况是不一致的或相反的。个体的信念及他对某个特殊团体的期望成为偏见态度的认知成分,当偏见者与其特殊的偏见团体相接触时,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会产生强烈的否定感情,偏见的情感成份即在这时发生作用。偏见的一些主要特征是:(1)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2)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3)有过度化的倾向,强调共性忽视个别差异。(4)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渗透个人感情成分的判断。往往只看到个别现象就过早地下定论,并且在真实的信息输入之后仍不愿意改变原来的态度。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也在不断地变化,传统认为的男性体育教师的优势在不断减弱,而女体育教师的优势在不断增强。社会认知理论承认人类在适应和改变环境时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但拒绝环境主义认为的社会行为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社会认知理论对一些基本的人类特征进行了精彩的论述,认为符号化的能力提供了理论环境、创造和管理的有力用具;观察学习的能力,使人能通过榜样传递的信息很快地扩大知识和技能,无需通过冗长乏味的和冒险的学习过程;自我监控的能力根植于内在的标准和自我反应性影响(self-reactive influence),为自我导向的经验提供了另一个显著特征。社会认知理论认为,除生物偏见外,其他事情是容易习得的,因为事件的特征可通过注意、表征、生产、动机等过程促进或阻碍。
由于学生在评价男女体育教师时存在一定的性别偏见,有关部门在依据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对有关教师进行业务评价时应该注意到这种偏见的存在,慎重考虑教师以前获得的评价对当前评价的影响。
关键词: 学习型社团 沟通能力 影响研究
进入21世纪,个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学习力都经受新的考验。学习是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实践学习、合作学习和学以致用的状态。传统高校班级授课之外,学生自组织、自发参与社会更广阔领域的学习越来越重要。高校社团作为学生自组织与自我发展的平台在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社团在不断向学习型社团转变,并为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发展提供沟通的场域,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笔者从理论假设出发调查学习型社团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影响。
一、理论假设
(一)个体沟通能力的四个核心要素。
一是沟通意识,即认识到自己的沟通需求,并愿意采取主动方式通过沟通解决问题;二是自我认识,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了解自己为什么要沟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对自己优点缺点的认识;三是理解他者,从别人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对他者的理解程度决定沟通的质量与效果;四是沟通技巧,这是表层的,也很难把握,真正的沟通依靠的更多是真诚和内心的力量,技巧要非常灵活出神入化到自然而然,否则就会给人假惺惺的感觉,技巧需要经验中锻炼。
(二)个体沟通能力发挥作用的前提。
一是行为主体,主要强调主体的主动性和其沟通需求;二是沟通符号,这是人类沟通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最主要的沟通符号就是语言;三是沟通场域,也可说沟通场景,沟通的发生对情景性依赖非常大;四是利益冲突,主体间的立场、观念不同而造成的矛盾。这四个前提制约和调节着沟通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
在上述认识下,笔者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认识:在学习型社团活动中培养沟通能力。学习型社团能够满足沟通能力发挥作用的四个前提:沟通主体和共同愿景、有共同的学习内容、有共同的精神场所并且在合作过程中有利益冲突。而个体在社团活动中通过与成员的信息交换、合作交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自我一致性认同与客体主体化过程,通过自我认识、沟通意识、理解他者(换位思考)和沟通技巧实战训练等系列过程养成自己的沟通能力(如下图)。
二、调查过程描述
调查目的:第一,了解高校学生社团成员对学习型社团的认识。第二,了解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是否遭遇“冲突”及以何种方式解决冲突。第三,学生对自我沟通能力的定位、评价和认识程度,以及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第四,学生个人对参与社团对沟通能力提升的认识。
问卷结构:基本信息,成员对自我沟通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对基本的社会准则的认识,成员对参与社团活动沟通能力方面收获的开放性问题。
调查时间:2013年1月10日―1月20日。调查对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参与社团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以学校团委、各系分团委的渠道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数量:印制400份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76份,回收率94%,有效问卷374,有效率99.5%。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交叉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
三、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调查对象的性别女生占56.4%,男生占43.6%,大二学生占58.5%,大一学生占38%,大三学生占3.6%。从学生参与社团的类型看,兴趣类(55.9%)和专业类(35.6%)社团的参与人数最多,参加两类以上社团的学生(26.3%),甚至有6%的学生参加三类以上社团。从社团类型选择看,学生首先满足自我的个性发展需要,即个人兴趣的需要,其次是重视参加专业类社团,选择服务类社团的学生不少,理论类社团的人数最少(2.4%)。在社团活动频率方面,不定期的活动比例最大(53%),每周一次活动的社团占23.9%,每月一次活动的社团占12.5%,每周两次以上活动的社团占10.9%。
(二)学习型社团对学生沟通能力诸方面的影响分析。
1.社团成员对自我沟通能力的认识与理解
(1)对自我沟通能力的认同
44.8%的学生选择在社团活动中个人沟通能力很强,55.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自己的沟通能力是否很强或否认自己沟通能力很强。在对性别和过沟通能力自我认识的交叉分析中发现,49.4%的男生认同自己在社团活动中的沟通能力很强,41.6%的女生认同自己在社团活动中的沟通能力很强。男生对自己社团活动中的沟通能力自我效能感强的人数比女生高7.8%。认为自己在社团活动中沟通能力不强的人数,女生比男生高出12.5%。
(2)对自我观察理解、倾听、表达和反思的认识
①对自我观察与解读的认识:针对“我曾经观察过每一个人在社团中的表现”,59.5%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20.2%的学生选择不清楚,20.2%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不相符。这表明还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并未观察过其他人的表现;还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是否观察过别人的表现,这部分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观察学习能力或确实没有观察过别人的表现。在“我能够读懂其他成员的身体语言和表情”问题上,58.9%的学生表示与自己相符,31.1%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与自己是否相符,9.9%的学生表示与自己不相符。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观察力和观察结果是相信的,并判断其他人传递出来的身体语言和表情,仍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是否能读懂身体语言和表情,将近十分之一的学生表示自己读不懂其他成员的身体语言和表情。
针对“我喜欢社团组织的活动,我很享受和大家一起学习成长”的问题,80.7%的学生与自己的情况相符,11.8%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是否与自己相符,7.5%的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不相符。这表示大多数学生对社团活动持认可态度,也有十分之一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是否喜欢社团活动,还有7.5%的人表示不喜欢社团活动,并没有从中获得正向的、积极的愉悦感受。这表明,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对学生是强大的,但是不是所有参与者都获得积极和正向的体验。
(三)研究结论。
第一,大多数学生在社团活动过程中有较正确的沟通观念和对沟通能力的正确认识,但在沟通行为、沟通反思、沟通矫正方面仍然存在认识和行为之间的鸿沟,有一部分学生对沟通的认识和沟通能力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有些学生可能并未对社团中的沟通做深刻思考,因此在判断上有较大的随意性和易受暗示性,在积极问题方面做出积极判断,在消极问题方面认同消极的判断;第二,大多数社团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对自我沟通能力、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进行思考并在理念和行动上有所表现,但是仍然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对沟通能力与他者关系表现出不清楚或者存在认识偏差;第三,学生对沟通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很大提高空间,例如学生的观察习惯、对口头语言之外的肢体语言、书面语言方面的沟通能力较少提及,对沟通的交互性、互、共赢性认识有待提高;第四,学生对社团中沟通能力价值的认识与个人是否感受到沟通过程的愉悦感、成功感有关,感受到其中益处的学生,对沟通能力的认识偏差较小;第五,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沟通能力在学习型社团中得到提升,但仍有极个别学生认为没有影响。
四、关于学习型社团建设与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高校社团向学习型社团转换中“组织学习”的力量。
高校社团向学习型社团转换的目的是激发社团成员本身的潜能,通过组织学习方法突破个人的认知局限、思维固化和不良习惯,实现成员在语言表达、行为处事、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上的质性发展。菲奥尔与莱尔斯两位学者认为,组织学习指的是在组织中传达给新成员的系统、历史与价值规范[1]P12。们认为组织没有大脑,但有认知系统和记忆。个人在培养人格、习惯及信仰的过程中,组织也在培养它的世界观与思想体系。而组织四种学习模式:实验学习、提升能力、标杆学习(基准比较)、不断改良[1]P7。这些学习模式的运用都能激发社团成员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能力。学生在组织学习中,能够获得从价值观、思维习惯、学习方法等能引导学生行为改变的力量。这都是自我封闭式独自学习所不能获得的。组织学习能够破除自我封闭和自我中心,扩展成员的内心世界,越是在开放性学习氛围中,学生面向自我的问题越少,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越能够得到加强。在信任和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成员感受到友情的力量,并把自身的“善性”激发出来。
(二)沟通实践中学生遭遇“冲突”,导向新的合作学习与人际“和解”。
很多不参与组织学习的人是惧怕遭遇“冲突”,冲突会带来不愉快的感受,甚至让自己的情绪难以控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冲突”的价值。“冲突”是价值观与生活行为方式不同而造成的认识差异。有时差异能够带来新奇感与自我反思,但在自我中心的人眼中,差异则是心头刺,折磨着人的神经。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则认为,在有机体的成长过程中,冲突和合作是同时存在的。
“我们与他人的每一次会面,就是冲突的一种形式,它需要以某种方式消耗我们的精力。当我们犹豫不决和精神紧张的时候,就无法与他人的目光对视,只能躲开他们的注视”[2]P29。他指出:“越是深入地思考,就越能感觉到冲突和合作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社会过程的两个不同状态,而社会过程总是同时包含着冲突和合作的因素。大体上看,生活是一场不断向前的斗争。”[2]P31也就是说,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冲动导致斗争,人际沟通就是“斗智斗勇”的过程,最后达成共识。这就是合作的基础,在合作学习生活过程中,共识范围越大,合作的机会越多,在合作过程中人能够获得积极正能量。冲突的掩藏或者回避是愚蠢的,因为冲突如果不能走向和解与合作,则将会累积成仇恨和暴力,导致悲惨的后果。教师要在社团活动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冲突,并导向“善”的和解,使学生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积郁成疾导致暴力甚至毁灭的结果。
(三)加强组织沟通与个人人际关系沟通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
学生对沟通的认识有局限,一般局限在人际沟通中的口语沟通,而对于肢体语言沟通、书面沟通等方面很少提到。美国传播学家[3]P47桑德拉・黑贝尔斯和理查德・威沃尔指出,沟通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而且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等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当然并不说沟通是没有边界的概念,而是一种比目前师生理解更广阔的信息分享、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的过程。沟通是主体双方交换信息的过程,发起与回应持续不断的连续过程。沟通从类型上还有组织沟通与人际沟通等不同内容,这是两种目的过程都不同而有相互交叉的概念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对沟通本身的认识与理解。
(四)丰富社团活动平台增加学生参与机会与获得成就感机会。
社团活动在于给学生创造一个发展个性的空间,在于提供给学生适应未来民主社会生活的锻炼机会,通过学生自主、自立和自治的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和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丰富多彩的社团生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激励平台,为了让更多学生获得美好体验,感受到个人生命美好的价值,感受到团体学习的乐趣。当然,部分学生参加社团是短期功利性选择,为了获得素质拓展学分,为了获得素质拓展奖学金,并不在乎自身能力或者素质的实质上的成长。针对这些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纠偏访谈,纠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尽量让他们的能力素质在个体的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引导他们转向积极正向活动,获得成就体验。尽管“因材施教”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还是要多些关爱,利用一切机会帮助他们获得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美]杨国安,大卫・欧瑞奇.学习力――创新、推广和执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美]查尔斯・霍顿・库利著.洪小良等译.社会过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关键词:人际沟通;大学生;建议
导论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科学的不断进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高新技术层出不穷,正所谓高竞争的时代,人本管理思想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关键是人才,靠的是协作分工,靠的是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有机的、系统的组合。神九的升天、“蛟龙”的探海、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等等。现代企业的发展无一不聚集了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工厂生产需要沟通,家庭生活需要沟通,朋友之间需要沟通,实施营销需要沟通,绩效管理需要沟通,文化教育需要沟通,思想教育更需要沟通……而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一种形象描述,也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更一种技巧的表现。大学生如何做好人际沟通关系,将决定着其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赢得成功。
一、什么是沟通
沟通的概念: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人们采用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不仅有语言、文字、符号,也包括姿态和行为。沟通最基本的要素是:信息发出者、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信息发出者是信息沟通的源头,是有目的的信息传播者。信息是沟通的内容,即表达沟通的主体思想、观点、需要、意见和消息等。通道即传递信息的途径,信息必须载于通道才可能沟通。声、光、电、动、物、人、报刊、广播、电视等都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信息接受者接到信息后,经过译码才能了解和认识信息,沟通的目的才能达到。沟通对于任何群体或组织的工作效果都十分重要,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也有赖于信息的沟通。
二、我校大学生人际沟通的现状
身处当代社会之中,人际交往与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大学生同样离不开与人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在2013年3月期间,在本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随机采访了100名大学生(男、女各50名),其中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受访者分布大致平均。如图表所示:
则反映了我校各年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大一新生普遍人际关系一般;二年级学生三种情况分布大体均匀;三年级学生人际关系在良好和一般的情况占大多数。上述情况笔者分析大体原因如下:大一学生刚刚入学,对新事物、新同学、新老师、新环境还处在认知不全面的程度,所以人际沟通的主动性和开放性不强,导致人际关系一般的情况占了大多数,而良好和很差的情况则极少;二年学生对大学环境基本具备了自己大体的认识和一套比较成熟的对事物评价的标准,以为对校园基本熟悉,所以对人际沟通的主动性和实践性较大一新生来说要强一些的,处理得当就会人际关系良好,处理的不尽如人意则会人际关系较差,在大二年级的体现就表现出3种情况大体均等;大三年级经过在学校的长期生活,对这个校园里的事物已相当熟悉,在校深造期间思想境界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心理素质与心态经过了一定的锻炼,沟通能力在此期间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强,可以观察到其人际关系的稳定与成熟,但大三的学生面临着考研升学、实习工作、考证评优、感情波动的问题也随之增多,所以分析大三年级的学生人际关系的情况分布要考虑到背后的因素,实际上大三年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三、我校大学生人际沟通现状分析
学生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而且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这使得大学生较少或者不愿关注人际交往,交往的范围比较狭窄。长期的学习考试压力使得大学生早已习惯了这种比较被动的交往模式,这是心理长期受到压抑的体现,让这样一个大学生突然面对积极交往这个问题,往往使其有些不知所措,无法一下子克服一系列的问题,诸如:
(一)自卑心理。长期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尤其使大学新生在面对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时难以适应,觉得总有种莫名的不安;当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面对面时,往往觉得浑身不自然;当看到一个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时会有意无意地避开;当老师叫到自己名字时,第一反应总是自己做错事等等。这些都是自卑心的体现。
(二)冲动心理。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平时总是受到家长的精心呵护,因此难免会遇到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须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也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引发热战,使人际关系处于不好的状态。
(三)封闭心理。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被人误认为封闭;有的是因为紧张的学习所累,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心理封闭往往使自己在有困难时一个人去想办法解决,在有苦楚时一个人默默承受,久而久之,心理问题在心里积压,造成了愈加自闭,与人交往也就更少,这样一来也就越不合群,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四、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一)为什么要进行人际沟通
1、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方式,是人们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沟通和交往的领域不断拓宽,其作用日益突出。
2、在职场中最常见的沟通是人际沟通,这类沟通发生在与上司、与同事、与下属、与客户等人之间。事实上,只要在社会中生活,人就离不开沟通。
3、从我们身边讲:人际沟通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通过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你才能了解周围人的性格品德,它的产物就是你与其他人的融洽程度。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你与其他人和平相处,互利共赢。同事之间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才能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知道对方好恶,才使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不至于碰壁。
(二)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1、当今社会,职场如战场,大家拼命相互攻击,推卸责任;职场如舞台,人人翩翩起舞,尽情挥洒才华。搞好与别人的关系不可或缺,人际关系沟通至关重要。
2、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准确、及时地沟通,才能够建立起人际关系,而且是牢固的、长久的。这样才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最终取得成功。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沟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如果不顺畅,就不能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给对方,会引起误解或者笑话。人与人的交往,就是一个反复沟通的过程,如果沟通好了,就会很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沟通不好,闹点笑话倒没什么,但因此得罪人、失去朋友,就后悔莫及了。沟通作为一个重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其影响也很大。此因,人际矛盾大多数都可归因于沟通不畅。
在人际关系中,特别强调“增加共识”,实际上就是多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一个团队能够沟通顺畅,上下合力,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上害怕的。所以沃尔玛公司总裁沃尔顿说:“如果你必须将沃尔玛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就能就是沟通。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的真正关键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不善于沟通将失去许多机会,同时也将导致自己无法与别人协作。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只有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协作,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才能获得成功。现实中的成功者都是擅长人际沟通、珍视人际沟通的人。
五、大学生如何进行人际沟通
(一)悦纳自己克服自卑心理
要想协调人际关系,让别人接纳和喜欢自己,首先要悦纳自己。一个人自卑、缺乏自信的人往往与对自己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我们与他人进行比较时,一是要注意比较的标准,不能以已之短去比别人之长,这样势必导致误差。二是比较时必须注意客观性,千万不能认为自己某一方面不如他人就什么都不如人。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客观合理时,才会增强自己的信心,自信心强才有可能克服不必要的自卑心理。在沟通中,要有交往成功的信心,不要总是被人际交往会失败的心理所困扰。人际交往是交往双方积极主动的过程,一方主动而另一方被动势必造成交往难以正常进行。主动大胆地与人沟通有利于消除胆小、害羞所带来的交往障碍,因为主动大胆地与人进行交往,能够锻炼自己的胆量。只有大胆地尝试,主动地参与社交活动,慢慢地才不会害怕见陌生人,那种自卑的心理也会随之而慢慢被消除。
(二)真诚待人、尊重他人是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
真诚是指一个人待人的态度,是一个人发自内心而不是虚情假意的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有些学生把直率和直言当成了正直和真诚,认为真诚和正直起码直就是要实话实说,就是表在思想一定要直来直去;“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与人交流时,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尤其在表达不满时更是要考虑到交往对象的接受程度,以便于工作能够优化人际关系,减少人际之间不必要的隔阂和磨擦。
要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就应做到:首先,要学会面带微笑。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友好、接纳、赞同、理解、宽容和尊重。其次,要认真倾听。尊重的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是认真会倾听。要诚心、耐心、细心地听,即使对方讲的话并不十分令人感兴趣,也应让人家把话讲完。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别人的原则,不损害他人的名誉和人格尊严,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否则,就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三)宽诚待人体现大学生的良好品格
大学生们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不允许别人轻易地冒犯自己。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严以律己,宽限以待人,应该在与人交往中学会忍让,学会妥协,学会宽恕别人,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更高水平的人格风范。大学生个性的多样化,感觉的“过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沟通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只要胸怀宽广,发火的人一定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涵养、有“肚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实现双赢。
六、结 语
沟通是为了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和群体进行交流的过程。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和别人进行着口头或是字、肢体语言的交流,进行着信息的交换,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沟通;因为沟通,我们把彼此的信息和想法进行了交流,之后才会产生见解或者共鸣;因为沟通,我们才能了解我们周围的人的性格品德;因为沟通,我们才能达成共识,才会有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护生;临床实习前;多元教学、技能强化训练、人际沟通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24-01
随着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以人文本的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健康意识、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护理专业的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强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而实习是护士学生( 护生) 从理论向实践过渡的一个平台[1]。实习前护士在护理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安全意识和操作能力及理解水平方面都存在着差距,他们需要强化训练来促进更好的向临床实习的顺利过渡。由于护理工作的实践性很强,她们需要通过临床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为以后步入护理岗位打下基础。
1 实习前护生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1.1 人文素养差、学习能力弱
中职生的生源大部分是初中学习成绩偏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在校学习不能安心,甚至有些不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缺乏护理职业所必备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精神。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方面参差不齐 。
1.2 缺乏有效沟通,心理素质差
有些学生面对陌生人不知如何与之交流,不会选择交流的切人点、找不到话题可谈。不能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将直接影响护生的实习效果。
1.3 法律意识薄弱,安全意识缺乏
护生在学校理论学习过程中接触病人少,缺乏实践,普遍安全意识不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明确自己工作职责的法律范围,进入实习阶段,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中专业知识不强,操作技术不娴熟更容易引起纠纷。
2 对策与方法
2.1 对策
2.1.1 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的培养严格来说要从一入校就开始,要与教学内容、与生活知识融合在一起,要浸润到每个课程的知识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人文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1.2 加强护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 良好的心理素质,遇事有条不紊,紧张有序,忙而不慌是对护士最基本的要求;富有责任心,对病人关心爱护,是护士应有的基本职业道德。同时要强化法律法规培养,明确工作职责范围,加强安全教育,明确实习任务。
2.1.3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重视技能的培养[3]
工作中护士将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病情,这要求护士能迅速全面进行护理评估,做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以及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这些对护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对护生进行全方位、多项能力的培养。
2.1.4 加强有效沟通[4],尽快转换角色
充分了解实习前护生心理状况,帮助护生了解实习医院、制度和工作职责,尽快转换角色。同时传授一些沟通技巧,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2.2 方法与实施过程
2.2.1 教学法的设计 教学模式“因课制宜”,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进度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
2.2.2 研究对象 2010级护理实习生中随机选取10个班530名同学为对照组,实习前强化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另选取10个班540名同学为实验组实习前强化采取多元的教学法。离校前护生统一进行理论和操作能力考试,还要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习过程中医院的综合评价并进行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教学总体评价。
2.2.3 案例与情景教学法
教师课前准备一些适当、典型的案例,从典型的临床案例入手,让学生进行角色转变,让他们充当医生或护士对病人进行诊断、治疗,对该疾病提出处理原则和实施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教师对处理过程进行点评,不妥之处进行修改、整理和分析、总结,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2.4 同伴辅导教学法[5]
同伴辅导,也称为同伴教学。关于同伴辅导,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同伴教学或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有能力的学生经过适当的培训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帮助一个或多个同龄的学生去学习一种技能或习得一个概念.同伴辅导是一种合作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教授、相互监督、相互评估、相互鼓励.”。同伴辅导过程中社会化的经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社会地位,从而使辅导双方都从中受益。“最好的学习就是让他去教别人”,从教他人中来强化自己所学。
2.2.4 点拨性教学[5]: 操作点拨性教学 操作前讲解操作要点、提醒容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操作。老师操作两次,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个学生演示一遍,让护生思考、领会。最好老师再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一一点评与纠正。最后,给学生点出整个过程的关键点,让护生思考、领会。
3 结果
3.1 两组护生理论和操作成绩比较实验组在理论和操作成绩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见表1。
2.2 实习过程中实习医院对两组护生反馈的评价比较,从患者评价护生的沟通能力,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和老师对学生的评分多方面进行评价,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
实习是为护生过渡到护理岗位搭建的一个平台,是护生理论联系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转化为实际能力的体现,而实习前的强化[6]则是护生安全着陆的导航,通过短期的多元化教育,为实习软着陆提供指导和保障。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等多元化教育,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及提前做入院前宣教工作、重视安全教育及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情景模拟法、点拨法教育,让护生更快、更牢的掌握理论知识操作技术,顺利平稳的过渡到实习护士的角色且能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成为有素质、有能力的实用型护士。因此应用多元化教育、点拨教学、同伴辅导教学,是强化训练护生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祝涛. 浅谈我院护理带教的管理现状和对策[J]. 全科护理2011,9( 1) : 157 - 158.
[2] 李彩侠. 临床护理带教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 8A) : 1487.
[3] 王艳娟. 肾内科护生学生带教体会[J]. 护理教学研究,2010,5( 13) : 116.
[4] 孔宪炳j外科实习教学中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J].医学教育探索.2006,5(8)1767―771.
关键词:投诉处理岗位 核心能力 评价指标 服务能力
投诉处理是企业进行服务补救、挽留客户、赢得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投诉处理岗位人员的服务能力直接决定企业服务补救的成败。本研究以工作流程分析为主线,选择投诉处理岗位优秀客服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为目标判断任职者应具备的岗位核心能力,并构建指标评价,能为企业选拔合适的投诉处理岗位人员提供有效信息,也为人员培训与考核提供量化依据。
一、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
岗位核心能力是员工在岗位上称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工作习惯和个性特点等的整合,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胜任该岗位的工作职责,是获得高工作绩效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为目标,客服人员完成投诉处理岗位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的整合,是衡量优秀投诉处理人员能力的规格或尺度,是帮助客服人员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二、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调研基础
1.研究对象的选择
根据工作任务划分,客户服务主要设有客服咨询、客户投诉处理、客户经理、服务质量管理等岗位,客户投诉处理岗位属于客户服务中的重要岗位,投诉处理专席主要从一线客服岗位中选拔出综合能力强的人员担任,投诉处理岗位所具有的核心能力能充分体现客户服务岗位人员所具备的核心能力。
为了能准确提取投诉处理岗位的能力结构,本研究根据四项标准选择调查对象:了解投诉处理的工作流程和要求;熟悉新员工和有经验员工的特征;在工作团队中绩效突出;在投诉岗位工作3年以上。
经过比较筛选,共确定了26位优秀投诉处理岗位人员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移动通信、航空票务、公共交通票务、电器销售等,投诉处理岗位在所调查企业中都属于销售和服务岗位序列,受理投诉方式主要以电话投诉为主。
2.研究方法和程序
为了能客观准确地分解出岗位核心能力,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投诉处理工作流程分析
主要采用访谈法,以投诉处理工作流程为主线,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分解工作环节,找到关键任务,从知识、技能、能力、工作习惯提取工作要素,确定完成关键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
第一步:接受投诉,安抚客户。需要完成的关键任务有“在规定时间内接通客户电话;礼貌问候客户;倾听客户诉说;安抚客户情绪;在客户系统中获得客户消费的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该环节的大多数投诉客户因对产品或服务不满会有较多的抱怨,情绪容易激动,较难准确表达投诉需求,需要客服人员耐心倾听、换位思考,掌握客户消费心理和投诉心理,能根据客户特点,合理灵活运用企业标准客服语言和流程,安抚客户的情绪。
第二步:澄清投诉问题,明晰客户需求。需要完成“有效提问引导客户说明事实;准确判断投诉的有效性”两项关键任务。要求客服人员要善于提问,准确确定客户投诉的理由是否充分、所提要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相关产品和服务质量规定;如果投诉不能受理,需要迅速找到客户产生误解的原因,并用客户可接受的方式及时答复客户,说明原因,获得客户的谅解。该工作环节是整个投诉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第三步:探讨解决方案,达成共识。需要完成的关键任务有“了解客户想要的解决方案;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和客户的诉求,提出企业可以满足的解决方案,与客户达成共识。”
该环节要求客服人员迅速评估客户所提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并抓住客户的需求重点,形成可实施的解决方案。客服人员需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良好的谈判能力和压力承受能力,才能与客户,达成共识,形成双赢结果。
第四步:跟进解决方案,完成处理过程。该工作环节要求客服人员遵守“首问负责制”,预估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时了解解决进程,保持与客户的联系,并将其投诉原因、沟通过程、解决方案、处理进程,记录入客户档案中。及时分析客户投诉信息,及时发现产品服务的优化点;反思投诉处理过程,提升个人能力。本工作环节需要客服人员具有很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拥有解决客户问题的专业能力和反思实践的能力。
(2)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内涵的界定
在收集到大量真实有效信息的基础上,与研究对象及时沟通反馈和确认,梳理出核心能力评价的3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并将其指标的内涵界定如下,见表1.
表1 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内涵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能力内涵
1、解决具体问题的专业能力 ①客户信息解读能力 能从客户的表达中理解其需要和观点,准确获取客户的真实诉求。
②产品知识运用能力 掌握企业相关产品的核心功能、客户价值和价格结构,能有效应用,解决客户产品相关问题。
③理解客户需求能力 能站在客户角度体验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尤其当客户不满意时,能体会对方感受,并能做出适当反应。
④提供适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能设计多个解决方案提供客户选择,满足客户合理需求,使客户获得满意的服务补救体验。
2、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 ①人际沟通能力 善于倾听和提问,能准确地分析客户特点,选择适合的沟通方式;较强的谈判能力,对异议能做出合理解释,能根据客户的关注点阐述产品功能和优势,并表现出对客户的重视和理解,较快获得客户的信任。
②自我管理能力 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言行,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善于疏导压力,并能合理安排时间,较好平衡工作和生活。
③团队协作能力 主动寻求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愿意为团队的成功付出额外的努力,能与相关部门积极合作,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自我激励能力 能主动设定自我发展目标,敢于克服困难,并能持续努力。
3、基于实践的学习能力 ①持续获取知识及应用能力 主动学习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使专业能力持续发展。
②反思实践能力 能坚持反思自己的言行及其后果,并从中总结经验或教训。
③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熟练的电脑操作能力,每分钟打字速度在80个字左右。
(3)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确立了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依据德尔菲法原则设计调查表设计了调查问卷,对核心能力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重要性程度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根据绝对重要、很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稍微重要五个等级从5~1分进行量化计分。向本研究确定的26位研究对象发放了调查问卷,在规定时间内回收26份,有效问卷26份,回收率100%。收集到的数据采用Office Excel 2009和IBM SPSS 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确定出权重。
表2 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一级指标 权重% 二级指标 权重% 组合权重%
1、解决具体问题的专业能力 38.15 ①客户信息解读能力 24.23 9.24
②产品知识运用能力 22.48 8.58
③理解客户需求能力 27.14 10.35
④提供适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26.15 9.98
2、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 33.47 ①人际沟通能力 34.52 11.55
②自我管理能力 30.16 10.10
③团队协作能力 21.24 7.11
④自我激励能力 14.08 4.71
3、基于实践的学习能力 28.38 ①持续获取知识及应用能力 31.21 8.86
②反思实践能力 36.57 10.38
③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2.22 9.14
三、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结果分析
1.评价指标的可靠性
本研究选择的26位调查对象都是在投诉处理岗位工作3年以上,非常熟悉客户服务工作流程,有丰富的投诉处理经验,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服务能力、学习能力,是单位的业务骨干。这充分保证了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通过深入访谈和及时沟通,查询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同时结合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和未来发展对客服人员的要求,建立能力框架;再依据德尔菲法原则设计调查表,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分配,以保证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科学性。
调查对象对于各项评价指标判断的一致性用协调系数表示,协调系数一般为0~1,数值越大,表示协调程度越好。两轮问卷调查的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W为0. 317,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W为0.496,(P
2.主要评价指标的分析
研究表明,投诉处理岗位需要具有三方面的核心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专业能力、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基于实践的学习能力。根据组合权重分析可知,人际沟通能力、反思实践能力、理解客户需求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提供适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是排前五位的二级能力评价指标。
人际沟通能力是做客服工作的基本条件,是甄选招聘客服人员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反思实践的能力是低绩效客服和高绩效员工最大的区别,也决定了新上岗客服人员的成长速度,在日常员工培训中要加强员工反思能力的培养,帮助员工掌握反思的方法,养成反思的习惯。理解客户需求能力是专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得以提升的能力,理解客户需求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解决方案的合理性。提供适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建立在客服人员熟练掌握企业产品服务知识和客户消费心理基础上,才能为客户在企业相关规定的范围内设计多个可行性解决方案,供客户选择。自我管理能力是区分优秀客服人员和一般客服人员的重要指标,投诉处理人员长期接待情绪激动的客户,工作压力大,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投诉处理人员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情绪,疏导过重的压力,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同时工作任务繁重,在上班时间常常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工单,需要加班处理,这需要客服人员能有效利用上班时间,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
3.评价指标的应用
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能为甄选培养优秀客服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在日常客服培训中,企业比较重视产品知识运用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员工的反思实践能力、理解客户需求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客服人员容易因情绪压抑、工作压力得不到及时疏导,同时缺乏自我激励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而导致离职率较高,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因此,根据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准确评价客服人员现有能力水平,找到能力欠缺点,合理安排培训、训练和实践考核,提升投诉处理人员的解决具体问题的专业能力、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和基于实践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帮助投诉处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使自身能力得到增长,职业价值得以增加,职业发展空间获得更大拓展,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满意客户和忠诚客户,获得更大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少波,叶志弘.护士核心能力概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 (8):764-766
关键词: 护士人文修养 情绪智力教育 实施策略
首位研究人文关怀的护理学家Leininger提出人文关怀是人的本质需求和自然属性,是护理的本质和重心,主张护理关怀中融入对人的文化和信仰、态度等方面的了解[1]。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实施关怀时,要了解患者的处境和焦虑;Watson[2]定义“护理人文关怀”,提出十大人性关怀要素,包括培养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和敏感,以及增加积极和消极情感的表达,人际交往的学习、提供良好的身心环境等。其中对情感的把握,对他人和自我的认知敏感和人际沟通都是情绪智力的主要内容。显然在护士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如何实施和有针对性地培养后,必然对护士的情绪智力产生积极和良好影响。
1.人文与情绪智力
1.1与人文相关概念有人文科学、人文修养、人文关怀等,这些概念相互包含、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其中人文修养的概念和内涵主要包括人文的思想、知识、技能和精神、心理素质等,而人文关怀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能力。随着人类对“健康”概念的认知变化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观念逐渐由以疾病为中心发展为“人的健康为中心”,这些观念的转变需要护士融知识与人文修养于一体。人文修养综合素养因人而异,对人文精神有较好的领悟需要护士具备较高的情商。李筱芹等[3]研究发现情绪智力越高的护士面对压力时,越多使用积极应对方式,并能减轻和释放自己的压力。
1.2护士要提高人文修养,离不开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人文技能的掌握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护士在关心、鼓励和帮助病人时,能够识别病人的情绪和情感,并使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对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和促进护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4]。能够在护患关系中了解到自己的内在关爱情感,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特征就是情绪智力。重视人文教育中护生情绪智力的培养,促进护患关系由技术型向人文型转变,对学生形成持久稳定的人文理念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1.3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是护士照护和关怀患者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关怀体验和行为两种能力。张锦玉等在研究中发现本科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与情绪智力具有相关性,其中在人文关怀能力的三个维度中,满足患者基本需求能力、健康教育、灌输信念和希望与情绪智力相关性最高[5],情绪智力高的护理本科生满足以上三个维度的能力超过情绪智力低的学生。
2.情绪智力
2.1情绪智力的正式概念及结构
“情绪智力”概念的提出者是美国耶鲁大学P.Salovey&J.D.Mayer,进行了定义:情绪智力是一种情绪信息加工的能力,包括准确评价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表达和调控情绪的能力[6]。而后经过多次修改后提出沿用至今的定义,即情绪智力是一种能够认识情绪、利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情绪识别认知活动的能力[7]。认为情绪智力是以整体方式进行横跨认知系统和情绪系统的操作[8]。戈尔曼于1995年提出情绪智力包括认识、控制、激励自己情绪的能力、识别别人情绪的能力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9]。
国外情绪智力的结构模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P.Salovey&J.D.Mayer的能力模型、戈尔曼的混合模型理论和巴昂的理论模型[10]。
2.2护士心理现状及护生情绪智力现状
2.2.1护士心理现状。 调查显示,由于护士工作环境的复杂性,身心耗竭状态的护士比例比其他医务工作者高,日本一医院调查433名护士处于耗竭状态的高达25%以上[11]。国内护士群体中抑郁情绪发生率高达38%,护士在身心耗竭的状态下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力、理解他人情绪能力等能力会下降[12],不仅影响护士工作质量,还会影响病人的情绪,给护患关系带来负面影响。Wagner等[13]研究证实病人的满意度与医护人员情商分数有着密切关系,Joan[14]认为与患者密切接触时掌握沟通技巧,可以增进护患关系和提高护患的情商水平。
2.2.2护生的情绪智力现状。 护理学生作为护士的后备力量,情绪智力将影响今后护理工作的质量。国内研究表明,护生的情绪智力水平受到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城乡等因素的影响。 2011年廖晓春[15]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护理专业学生情绪智力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总体得分呈正态分布,总体水平不高,不同层次总分比较得出护理专业学生的情绪智力专科护生大于本科护生,本科护生大于中专护生,其中情绪运用能力方面得分最低。2013年张小青等[16]对护生情绪智力现状再次进行分析,得出情绪智力总分高低受到家庭、学历层次、年级、学生干部等因素的影响,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国内外许多护理专家都认识到在以患者满意度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今天,在校护生情商培养尤为重要,在重视护理人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期望提高护生情绪智力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
3.护士人文修养教学与情绪智力培养的结合
《护士人文修养》是一门针对提高护理学生人文素质和修养的课程,是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导入课,在培养护理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核心和引导作用[17]。当前“加强人文精神”是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让人文渗透到护理专业中,人文教育与护理专业教育的结合,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已经在护理教育界成为共识。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18],因此我们特别重视该课程教学过程,由于该课程将护理相关人文课程如美学、礼仪、人际沟通等进行整合,结合教材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灵活多变、教学内容上注重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虽然人文课程在很多院校均有开展,教学内容和学时不免有所出入,但基本教学目标还是比较相似的。
3.1 教学目标
《护士人文修养》课程目标主要是教育护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护士,如何处理与患者、同事间的关系[19],培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了解护士承担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和修养,培养学生对自身的认知能力、对他人的人文关怀能力和情绪控制力等情感。
3.1.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人文修养有关概念、护士审美素质、人际关系策略、人际沟通技巧和护理礼仪等主要内容。
3.1.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掌握人文修养有关概念、护士审美素质、人际关系策略、人际沟通技巧和护理礼仪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健康心理和良好沟通能力。
3.1.3情感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方式探讨学习课程内容。对于绪论和人际关系这些章节,采用现在网络和媒体报道过的典型案例和学生身边的事情。人际沟通章节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通过观看录像、课堂讲授常用的沟通技巧等学习护患沟通技巧,实验课上以情景剧形式让护生分别扮演病人及病人家属、护士,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将每幕剧情生动表现出来。学生切身体会每个角色心理的变化,扮演病人时感受到病人身体和心理的不适,充分理解护患沟通的真正内涵,有助于学生了解自我、理解他人情绪等情绪智力培养与提高。
3.2教学过程
《护士人文修养》教学过程主要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其中理论课程22节,实验课程计划学时10学时,分组教学后实际是30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程相结合。为保证实验课的质量,两种教学之间没有严格界限。
理论课程主要包括:①人文基本知识:人文相关概念、人文关怀能力、科学与人文关系等;②社会学基础知识:护士主要社会工作范围、对象等;东西方文化与护理文化;③美学基础、护士审美修养、人际交往理论、护患沟通、护士礼仪规范等。
实验课程主要包括:①护士仪容修饰(包括对护士着装要求,面部肌肤保养、化淡妆和微笑的艺术);②护士体态礼仪训练(包括站姿、坐姿、行姿、下蹲拾物、推车、端盘、持病历夹)等基本姿势的美学要求;③实践演练(让学生分角色练习特殊情境下的沟通技巧及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
4.结语
从以上内容可得出对护生提高人文素质和培养情绪智力完全不冲突,在该课程中融入情绪智力教育,使学生不仅学会为人处世,还能促进护生人文技能和人文知识掌握。同时从该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该课程能强化学生人文知识,培养人文技能并结合学生个人情绪智力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领悟人文修养的核心要素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本研究希望以情绪智力为中心,探讨护士人文修养对护生情绪智力的影响,对其他护理人文课程在共同提高护生综合素质方面提供借鉴和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Leininger M . Caring : An essential human need[M]. Thorpfare,NJ: Charles B,Slack, 1981:24.
[2]Watson J.Nursing: th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caring[M].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 1979:254
[3]李筱芹,胡红娟. 护士情绪智力与工作压力的相关性研究调查[J].护理研究,2011(9): 2370-2372.
[4]杨辉,宋丽萍等. 护士情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1):194-196.
[5]张锦玉,姚萍等. 中医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与情绪智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3)179-182.
[6]Salover P, Mayer J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1990,9(3):185-211.
[7]竺培梁. 情绪智力的概念、结构和测量[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1):38-43.
[8]Mayer J D, Salovey P &Caruso D R .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s Zeitgeist, as personality and as standard intelligenc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New York:Jossey-Bass,2000.92-117.
[9]Goleman D.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Bantam Books,1995.
[10]王静.大学生情绪智力、人际关系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4:1-64.
[11]Cole A . Stress high anxiety[J]. Nurs Times[J].1992,88(12):26-29.
[12]郑洁英.影响护士“情商”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2,2(2):43-45.
[13]Wagner P J. Moseley G C. Physicians’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J].Fam Med, 2002,34(10):750-754.
[14]JoanM.Innovative leadership through emotional intelligence[J].Nursing Management,2003,34(10):30.
[15]廖晓春. 护理专业学生情绪智力现状及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3):214-215.
[16]张小青,刘桂萍,潘玲. 护生情绪智力现状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13,11(6):1716-1717.
[17]陈瑜,翟惠敏等. 《护士人文修养》课程特色与改革实践[J].南方医学教育,2009(3):21-22.
[关键词]人际沟通;技巧;倾听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206-02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较以前相比,复杂性、广泛性增大,学生们开始步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因为交往能力的高低成为青年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然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处理好与人交往的关系。如果我们能了解到沟通方式中的心理学原理及技巧,就有可能较好的度过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阶段,减少因自我交往挫折产生的自我否定焦虑感。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个有关学生运用沟通技巧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摩擦”的案例。
亦柔是某高校一年级女生,来自某城市一个中产家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入学近一年的时间里,她感受着缤纷大学生活带给她喜与累的双重感受。在家,有一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小天地,可学校宿舍却是4人间的大家庭,来自五湖四海的姐妹们将共同相处四年。这不,四朵姐妹花共同面对生活学习带给她们的种种考验。问及亦柔宿舍同学的相处之道时,她便滔滔不绝的如此道来:王霖给每个人的见面礼是一个“隔音耳塞”,原来睡上铺的王霖晚上睡觉总是打呼噜,她怕吵着大家,所以提前给大家做了预防工作,另外她也很委屈的讲到,打扰大家她也不乐意,但是这个生理毛病需要大家多体谅。热情活泼的李田有一个习惯,总是喜欢坐在下铺亦柔的床上聊天,套近乎,恰巧,亦柔是个有洁癖的小女孩,平时最讨厌别人坐她的床,在家里连她爸妈都不可以坐她的床,为了不破坏同学间的友谊,也为了照顾到自己的习惯,亦柔悄悄地铺了块卡通造型的大浴巾,解决了困扰她数日的问题。四朵姐妹花把宿舍生活过得热热闹闹的,真可谓是“出门在外靠朋友,大学友情绵又长”。
上述案例中的当事者交流包含了双向性原则、设身处地原则以及真诚的原则,这是有效沟通的三个原则。设身处地,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与角度来考虑问题是人际交往中有效沟通原则之一。是指在朋友交往过程中,把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上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求得心理上的相同。在与人交往中,应当将对方视为具有自己相同的个人权利和个人尊严的独立个体,力求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这样在交往中就能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引起情感的共鸣。
一、解读人际沟通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可以说,人际关系是与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沟通则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过程,也是一切社会赖以形成的基础。
(一)满足社会性的需求
人是群性动物,喜欢群居生活,这是天性。社会学家马斯洛也指出“社会性”是人类五大基本需求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所归属,是家庭中的一分子,与朋友在一起时被接纳,在社会上被人尊重,这样才能让你感到你和他们同类,有类同的语言、生活与文化,如此生活一起,才能分享,才会产生乐趣,才能使生活有意义。
(二)增进自我了解、发展自我概念
每个人的自我了解来自自省,另外的信息来源即是他人。别人就像是镜子一样,当我们和他人互动时,可以从别人的反应或回馈中,发展出清晰、正确的自我画像。因此,人际网络愈广就拥有愈多的镜子,也就有多方面的回馈,让你不必只从少量的回馈中就给自己下对结论,这样对自己比较公平。
(三)甘苦与共、携手互助
“与朋友分离的欢乐是加倍的快乐,有朋友分担的痛苦是减半的痛苦。”当个人的成就、荣耀、快乐被自己的朋友分享,更能感受到喜悦与价值。而当个人有痛苦时,如果有家人或朋友在身边安慰、鼓励或协助,就不会感到孤单、无助,人也比较容易恢复信心,也有勇气从失败、痛苦中再站起来。
(四)促进身心健康
积极心理学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生理与心理健康都有很大帮助。有人说寂寞会致人于死地,优质的人际关系可以创造生命、延年益寿。很多医学研究都发现积极、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使人长寿,提高肌体免疫力,使人较少患病,也帮助疾病的复原。同样的,寂寞、疏离等会导致心理疾病。令人痛苦的事莫不过没人理会、没人爱、被放弃、疏远等,这些使人感到焦虑、沮丧、挫折、失望、自贬,会造成心理的失落、创伤。所以,积极的、支持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安全、自尊、自信、愉悦,而成为快乐、健康的人。
二、有效沟通的心理策略
(一)听是首要的沟通技巧
“听”具有五个层次。第一层是根本不听,例如妈妈的唠叨;第二层是假装在听,例如做青蛙状;第三层是有选择的听,例如聊天、报告等;第四层是全神贯注地听,又叫聆听,例如音乐会,小道消息等;第五层是最高境界倾听,用心去听,即用同理心去听。
另外,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个技巧就是移情换位,这是指有效的听者是主动的听者或能移情换位的听懂别人的信息。具体分为表层和深层。表层:听者简单地解析、重述或总结沟通的内容。深层:听者不仅有表层的参与,也能理解对方隐含的或没有说出来的内容。
例如:甲同学与乙同学的交谈。
甲:“我用了整整3个月时间来准备英语四级考试,下苦功夫来复习单词、听力等,历年真题都做了很多遍了,但还是在听力上失分太多,最后的总成绩还是差3分,没能顺利通过考试,哎。”
乙同学:“我知道,你感到很难受,因为你已经非常努力地争取,但还是没有考好。”
心理学老师:“你投入了这么多精力和时间在这件事情上,足以见你对此事的钟声程度,却由于自身基础不够扎实的原因没能成功,一定非常难过,但整个过程中你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并注意加强英语听说能力的协调,接下来的备考一定会顺当很多,如果需要老师的协调那以后我们多加强练习!”
分析:这里乙是表层的移情换位,心理老师则是一种深层的移情换位。因为他听到了甲的言语外之意――由于公司内部协作的问题失去了业务。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训练我们的听知注意力;听知理解力;听知记忆力;听知辨析力;听知灵敏力。
(二)说――“鸟不会被自己的双脚绊住,人则会被自己的舌头拖累。”
一般而言,“说”可以分为这几种类型。社交谈话:通过语言接触,分摊感觉,是建立社交关系的闲聊。“……怎么样?……”感性谈话:分摊内心感受,卸下心中重担,属宣泄沟通,是人际关系的剂。“担任班长一职,为班级荣誉,你辛苦了……”传递资讯:交流双方的对话像一场乒乓球比赛,你来我往,双向沟通。
另外还要善于利用非语言因素。据调查分析,从交谈中获取信息中,视觉占55%,声音占38%,语言占7%;非语言因素包括:使用您的声音;语音与语调、语速、强调;使用面部与双手;露出开朗、机警的微笑;使用眼睛;声音与视觉协调一致;使用身体;身体姿势、泄露信息、身体距离;让对方开口;鼓励别人谈论观点。提问的技巧:选择性提问、婉转性提问、协商性提问。
(三)看――观察
留心捕捉脸部表情,我们可以试图通过关掉声音,“看”电视的方法来练习。学习洞察眼睛的变化,从瞳孔见好恶;肢体动作可以增添色彩与气氛。
距离代表亲疏。挚友:0.5M以下;一般:0.5~1.2M;商务:1.2~2.4M;公开演讲:3.6M以上。
(四)写
写具备可以永久记录;可以很好地组织复杂的材料,易于理解,可以事后阅读等有利之处。我们需要在写之前想清楚,再下笔;简洁,用字铿锵有力;使用空格、段落、标题、字体、图片等。比如选取一个生动的题目;“必须知道的事实”:选择你希望传达给对方的几条最重要信息;关键词:将“必须知道”的语句浓缩为关键词;解释、强化、推敲;加以强化:回应中心。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总是伴随着种种心理因素,其中有些对人际交往是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如对自我和他人的正确认知,开朗乐观的性格,宽容大度的胸怀等,有些对人际交往是起阻碍作用的,如羞怯、猜疑、孤独心理等。了解阻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产生的原因,并自觉消除这些心理障碍,才能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张庆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红,高青梅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关键词】MBTI;认识自我;沟通能力;职业选择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15-01
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镌刻着一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是的,认识自己很重要,它是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第一步。当前,很多医学生迷茫于选择专业,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这都跟没有认清自己有关,MBTI是认识自己的一个辅助工具。
1 医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习没有动力。现在,很多医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课下不去主动学习。还有一些混日子,只求考试蒙混过关就可以了。这些都是典型的缺乏动力。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毕业后,很多都要从事和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行业。现在不努力学习,做好基本功,以后怎么能胜任这么神圣的职业。缺乏动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没有认清自己、没有发现自己的价值。
1.2 沟通能力差。沟通能力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大学生也包括医学生个性很强,自以为是,不懂得尊重别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其实,我们可以有个性,但不能任性。第二,不少大学生满眼里都是别人的不对,喜欢抱怨。其实这是自己的心态问题,无疑会影响到人际沟通。沟通中,最大的障碍是从“我”的视角出发,而不管别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的,当我们理解这种差异,沟通中的很多障碍就没有了。
1.3 不知道怎么选择职业。不少大四、大五的医学生在思考未来的的职业时总是非常迷茫。当我们认真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时,答案就已经有了。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自己的素质和潜力时,就知道了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2 MBTI在医学生素质提升与职业选择中的应用
2.1 MBTI可以帮助医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
以MBTI中的一种人格类型――内倾感觉思考感知型(ISTP)为例,说明它是如何帮助大学生更全面认识自己的。I维度使这一类型中的人更多的关注事物背后的原理而不是事物本身;S维度使他们表现出对事实和数据的重视,而不是对事物整体和发展趋势的关注;T维度使他们根据逻辑和思考作出判断,而较少地考虑别人的感受;P维度使他们在做事和生活中保持一定的弹性。
根据MBTI的测试结果,大学生可以将此与自身对照。测试结果中性格的优势部分会让一些大学生看到自己的不少亮点,而这些亮点,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这就是自身的潜力。潜力一旦发挥出来,就会成为自己的一项优势。这一类的人,往往在机械、数学和工程方面有较大潜力。测试结果中性格不足的部分,可以让大学生知道自己以前表现的不如人意的方面是有原因的。当认识到这些不足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自己。
2.2 MBTI可以帮助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
MBTI也是一种认识别人的工具,它能让我们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事实上,你――我们每个人――根本就没有理由去改变任何人,因为人与人存在差异的这一事实也许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处”。[1]沟通能力是医学生特别是以后想从事医师职业的学生极其重要的能力。当医学生学会运用了MBTI,他首先应该会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包容别人。做到这一点,才会有良好的医患对话,才会有医患间的信任。
以INTP类型的人为例,说明如何与其进行有效交流。这一类型的人沉默寡言,喜欢使用抽象的、比喻的和跳跃的语言,做出决定依靠逻辑思考。当我们与这一种类型的人交流时,应该考虑到他们的语言风格和做事风格,要仔细体会他们比喻性的语言背后的意思,不能把他们说的话当成一个事实来对待。另外,这一类型的人重视思考和逻辑,要说服他们必须得有严谨的思考。
2.3 MBTI可以帮助医学生寻找合适的职业
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人――岗位匹配原则,即人的素质和岗位的素质要求应该一致。作为大学生,我们是去找工作,应该用自身素质要求岗位,而不能用岗位要求自身素质――那是企业要做到的。MBTI可以帮助大学生识别自己的性格特点,所以能建议一些适合的职业。
以ISTP类型的人为例,说明这一类型的人可能适合的职业,希望能给大学生一些启发。作为内倾型的人,他们关注事物背后的原理而不是事物本身。他们更多地是关注具体的、实在的和眼前的事物,而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这使得他们的动手能力会很强。他们相信自己的思考,这使他们具有客观性、逻辑性和非个人性。他们是比较喜欢自由的人,不太喜欢太多的规则和限制,所以,他们的工作环境应该是相对宽松的,工作时间应该是富有弹性的。难怪,大卫・凯尔西会说,“ISTP型人对各种工具、设备、机器以及器械的熟练操作,清楚无误地展现出了他们的天性”。
了解MBTI性格测试工具并且识别评估自己的性格,可以使大学生识别自己的优势,找到适合的职业。运用MBTI可以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人是复杂的,MBTI不可能刻画出每个人的所有性格特征。我们在运用MBTI的时候不能僵化、死板硬套某一种性格类型,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 (美)大卫・凯尔西. 请理解我[M].王甜甜,译.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2.
[2] (美)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彼得・迈尔斯.天子差异[M]. 张荣建,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52.
[3] 顾雪英,胡.MBTI人格类型量表:新近发展及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700-1708.
关键词: 机械制图 培养 综合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目前职业教育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制图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贯穿着该门课程教学的始终,学生综合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研究认为,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自学能力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言为心声。在这方面,职业中学学生既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因为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这两种能力都是必备的。而自学能力则是一个人踏上社会后获得知识再提高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力,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机械制图课要求学生不仅会看图、制图,还要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能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因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在讲授组合体三视图和零件图习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偿试着自己先去完成,然后再令学生描述组合体及零件的结构形状,逐步引导学生将组合体、零件的结构形状用语言表达清楚。又如在看装配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有意识安排几节“今天我当教师”活动。教师提前一周时间将装配图有关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学生通过自学,整理出教案交给老师批改,上课时,随机抽学生上讲台讲课。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
二、培养学生读图和手工绘图能力
机械制图课程既要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绘图能力。读图主要是能够看懂机械图样所标注的内容,明白设计者的设计思想。而绘图尽管对职业中学学生要求不高,而且目前有计算机辅助绘图,但手工绘图作为学生一种基本能力训练还是必不可少。
如何培养学生读图和手工绘图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总体把握,巧作安排。一是提前多准备一些现成图样。可以是教学挂图,也可以制成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反复研读典型机械图样,事先设置好有关问题,让学生读图后回答,教师再进行点评。经过多次练习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二是精心挑选部分图形和零件实物,让学生进行抄图练习和实物测绘画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讲解中注意边讲边画,做好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教师应明确练习内容,提出目标,并不断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通过反复练习,学生的手工绘画能力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空间想象能力
机械制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尤其重要。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不仅对学生看图有益,而且对学生绘图也非常重要。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相似内容来提高其观察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三视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各视图所反映的方位关系,深入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图样,还可以通过一些补视图、补漏线、纠错、看图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从制图投影基本理论知识入手,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空间的概念和模型,然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逐步养成由物思图、由图想物的良好习惯,不断联系实际,明确图和物之间进行转化的过程。经过反复练习可不断拓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
四、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和团结协作能力
现代社会是人主宰的社会,现代社会的关系是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人都应该学会人际沟通,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中构建新型的合作关系。
当前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对是否具备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要求越来越严格,而作为培养一线技术工人的中职校,必须加强在校生人际沟通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人际沟通和团结协作”既是班主任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应该在各科教学中进行渗透。如笔者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把一个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个课题,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最后共同完成作业。如布置某小组设计一台虎钳任务,台虎钳由若干个零件组成,小组负责人进行总体分工,每人完成相关零件设计工作,最后组合成一整的虎钳。在设计过程中相关零件有关尺寸是关联的,小组内成员需要互相讨论、互相沟通、互相协调,才能共同确定。通过这样训练,可使学生团结友爱、互相依赖,最终可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和团结协作能力。
五、培养学生欣赏和审美能力
教育是人类的永恒的主题,它的目的在于求真、求善,也在于求美。而最求美的教育意境则是教育的重要要求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缘的。”在我们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只不过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乏欣赏和审美的能力。
机械制图以图样为核心,本身就与美存在着重要联系,只要我们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欣赏,不断增强学生审美能力,机械制图课程就会变得不再枯燥和抽象。欣赏和审美能力是现代社会文明人应有的基本能力。职校生作为审美主体,应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能正确辨别美与丑,学会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东西,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和审美能力。如在开始讲授图线时要求图线不仅画正确,而且要“黑”、“圆润”、“明亮”,线条有质感。字体和数字要合乎规范,具有美感。在讲授画物体的正等测图时,可引导学生运用一些常见的美学规律,如立体美、整体美、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等,使学生大脑中想象出该正等测图的图形,进而可让学生去发现美,而后愉快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而在后面的零件图样教学中,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所有画好的图样不仅是一张图纸,同时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逐步增强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总之,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机械制图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同时更应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以上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