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临床研究经费预算范文

临床研究经费预算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临床研究经费预算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临床研究经费预算

第1篇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复方甘草酸苷;红细胞平均分布宽度;疗效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compound glycyrrhizin for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LV Yong-feng,YE Lin,CHEN Qing-xia,et al.Department of pharnaceutical sciences, Sunyixian Memorial Hospital of Sun Yat-sen,Guangzhou 51012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hanges of clinical parameters of compound glycyrrhizin for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ompound glycyrrhizin for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Methods The 68 cases were treated by 40 ml compound glycyrrhizin injectiononce-daily,After 3 weeks Intravenous injection,compound glycyrrhizin tablets were taken 75 mg each time and three times each day for 3 weeks.calculate the clinical parameters:ALT,AST,GGT,TC,TG,FBG and RDW,at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of 3 weeks and 6 weeks.Results compound glycyrrhizin has the effect of Protecting Liver and Reducing Enzyme,safe and can be used in clinical.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DW of NASH and ALT、GGT,and so was in the disease evolution.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ASH,compound glycyrrhizin is effective and safe.RDW can be regard as the auxiliary element of prognosis and diagnosis.

【Key words】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Compound glycyrrhizin;The average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Curative effect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当肝脏对脂肪合成能力增加和(或)转运入血的能力下降时,脂类物质(主要为三酰甘油)在肝内蓄积过多,超过肝脏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50%以上的肝实质脂肪化时,即为脂肪肝。脂肪肝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疾病和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弥散性脂肪变性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临床上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于1980 年由Ludwig命名,其肝脏病理表现与酒精性肝病(ALD)相类似,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steatohepatitis),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肝脏是机体脂肪代谢的枢纽,肝内脂肪主要来源于食物和外周脂肪组织。摄入脂肪过量;脂肪组织释放游离脂肪酸过多;肝内甘油三脂合成增加;肝细胞内游离脂肪酸清除减少;脂蛋白合成障碍等均可导致脂肪肝。但脂肪肝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肝细胞脂肪酸氧化功能减低,涉及线粒体功能障碍。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人群中的发生率接近5%,在肥胖、嗜洒和糖尿病患者群中可高达50%~60%,其中约25%的患者发生肝纤维化,1.5%~8.0%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因此,对脂肪肝的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判断十分重要。

本文观察6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使用美能治疗前后ALT、GGT、RDW等有关血液学指标,探讨美能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根据下述标准诊断NASH:①持续或反复谷丙转氨酶(ALT)轻度至中度升高,可伴有乏力和上腹不适等症状;②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免疫性和代谢性肝病等导致ALT异常的疾病;③血清胰岛素水平异常,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④多伴有肥胖(BMI升高)、高脂血症及脂肪肝(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或肝组织学检查)及游离脂肪酸(FFA)和肿瘤坏死因子(TNF2α)升高。前3项为必备诊断条件,第4项为重要参考条件。

随访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门诊或住院的NASH患者68例,临床诊断标准均符合文献标准。男41例,女27例;年龄28~57岁,平均46.5岁;其中肥胖35例,高脂血症38 例,2型糖尿病11 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不用其他护肝药物的基础上,使用美能40 ml,I.V.,1次/d,3周后改为口服美能,75 mg,3次/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3、6周后用生化自动分析仪测定各项指标包括ALT、AST、GGT、TC、TG、FBG。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RDW。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配对t检验作统计分析。

2 结果

美能对肝功能的影响 治疗3周后血清ALT、AST、GGT和TBil 浓度即显著降低(P

RDW与ALT、GGT相关性分析RDW与ALT呈明显正相关(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血脂的比

ALT(U/L)AST(U/L)GGT(U/L)TBil(μmol/L)空腹血糖(mmol/L)总胆固醇(mmol/L)甘油三酯(mmol/L)RDW

治疗前176.4 ±78.648.26 ±18.0664.47 ±45.4418.53 ±5.205.56 ±1.164.85 ±1.922.93 ±1.1817.8 ±3.1

治疗3周78.8 ±35.937.89 ±8.8252.37 ±26.8416.84 ±3.664.28 ±1.071.87 ±0.5615.8 ±2.0

治疗6周33.5 ±17.335.00 ±5.7343.31 ±17.6115.21 ±2.125.18 ±1.103.73 ±0.761.55 ±0.2412.4 ±0.5

3 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目前已成为一种常见慢性肝病,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被认为是NASH 的重要危险因素[1]。 NASH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肝脏表现,多器官参与的代谢紊乱。NASH组血清FFA 水平和TNF2α水平显著升高,导致或加重胰岛素抵抗,也参与了NASH的发病。所以,NASH的形成是多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须综合处理,区别对待,长期治疗。ALT、GGT 是反映肝细胞功能受损的两个指标[2]。

正常的红细胞具有很大的顺应性,即改变自身形态的能力很强,在某些疾病因素影响下,红细胞刚性增加,变形能力下降。肝细胞脂肪变性时,其高密度脂蛋白不能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引起的红细胞变形,使红细胞流动性变小,可塑性降低,通过脾脏时红细胞被逐渐剥蚀成刺细胞 。而且,肝脏是胚胎时期主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后虽以骨髓造血为主,但肝脏仍与造血密切相关,当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时,胃黏膜病变使叶酸、维生素B12、铁剂吸收不良;肝脏储备维生素B12、叶酸、铁的功能也下降,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可致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细胞体积增大或异质性的改变,铁的缺乏也可致RDW发生改变。红细胞破坏加快,红细胞寿命缩短及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红细胞膜结构改变,造血功能发生改变,故红细胞的形态会产生变化。脂肪肝病患者红细胞异形发生率较高。红细胞容积分布密度(RDW)是反映红细胞大小异质性的主要指标[3]。

本文结果显示:肝细胞功能受损愈重,RDW值愈大。计算RDW与ALT的相关系数r为0.759,P

迄今为止,脂肪肝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目前的治疗主要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维护机体内环境脂质代谢、能量代谢和抗氧化的平衡。胰岛素抵抗可导致脂质(特别是TG)在肝细胞中的沉积,这是NASH发病的前提,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是治疗NASH的关键。轻症患者节制高热量食物,结合适当体育锻炼可收到较好的效果。NASH的药物治疗现尚处于经验积累阶段。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美能)是由甘草甜素一胺、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等组成的复合物,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和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可明显降低转氨酶,保护肝细胞,并无明显毒副作用[4]。在国外作为慢性肝炎的有效药物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取得良好疗效。本研究显示(美能)可显著降低NASH患者的血清转氨酶水平,治疗期间无明显毒副作用,提示(美能)对NASH治疗有效。

参考文献

[1] 宋方闻,白永敏,陈玉祥,等.美能(β-甘草酸复方制剂)的分子结构及临床疗效•中国药房,2003,14(5):304.

[2] 范建高,曾民德.脂肪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7-128.

第2篇

(63.2±21.4)d、12.5%、(91.4±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开放性骨折; 创面; 感染

中图分类号 R9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9-0008-03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h-aFGF in the Treatment of Open Tibiofibula Fractures/WU Ye-ming,LIU Hai-she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29):8-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ecombinant human 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h-aFGF) in the treatment of tibia and fibula open fractures.Method:64 cases of open fractures of tibia and fibula patients was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4.They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32 cases) and control(32 cases) group.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orough debridement anti-infection and 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h-aFGF in addition(cleaning wounds and skin grafts with rh-aFGF).Then the wound healing time, wound complications and infection were assessed after 7~14 d continuous treatment.Result: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wounds healing time (26.7±10.4 vs 30.5±10.7) d, fracture healing time (57.9±17.6 vs 63.2±21.4) d, the incidence of delayed fracture healing (0% vs 12.5%) and the skin graft survival area(98.7±1.7 vs 91.4±2.4)%. What’s more, the edema score, pain score,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infections also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Recombinant human 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Open fractures; Wounds; Infection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andan City,Handan 056001,China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是在恢复小腿的长度对线和负重功能的同时进行软组织的修复,而在修复过程中很容易因细菌控制不当,而导致创面感染,一旦创面感染,骨折极可能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甚至存在截肢可能。因此创面修复的同时预防感染对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尤其重要[1]。rh-aFGF能促进局部创面DNA、RNA及蛋白质等大分子合成,促进受损创面处细胞新生、增殖分裂,因此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另外脱氧核苷酸还具有激活局部免疫功能,因此可有利于预防感染发生的作用[2]。但临床上尚未发现该类研究,因此笔者开展这项临床试验,观察rh-aFGF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急诊科就诊的经X线检查确诊为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患者。排除具有出血倾向、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影响创面愈合的基础疾病患者。最终入选64例胫腓骨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合对照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59.6±9.9)岁,骨折部位分布胫骨上1/3段12例、中1/3段11例、下1/3段8例、多段骨折1例,单一的胫腓骨骨折16例、合并其他复合伤5例,损伤程度根据Gustilo分为Ⅰ度4例、Ⅱ度12例、Ⅲ度16例,皮肤缺损19例、撕脱伤7例、脱套伤5例、肌腱外露6例、骨外露6例,缺损面积平均为(23.8±11.5) cm2,两组伴随感染7例,手术时间点为伤后平均(17.5±4.6) h。对照组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58.2±11.5)岁,骨折部位分布胫骨上1/3段12例、中1/3段11例、下1/3段7例、多段骨折2例,单一的胫腓骨骨折15例、合并其他复合伤6例,损伤程度根据Gustilo分为Ⅰ度5例、Ⅱ度11例、Ⅲ度16例,皮肤缺损19例、撕脱伤

7例、脱套伤6例、肌腱外露6例、骨外露5例。缺损面积平均为(25.1±10.2)cm2,两组伴随感染8例,手术时间点为伤后平均(16.5±4.9)h。两组年龄、性别、骨折损伤类型,损伤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彻底清创治疗,骨折处理:用钢板或髓内钉先行骨折外固定,注意钢板应安放于软组织可覆盖到一侧,外露的骨折端应尽可能挪用附近肌肉组织,筋膜组织或皮瓣覆盖[3]。软组织处理:脱套皮肤行反转取皮植皮术,骨折附近条件好的软组织优先用于覆盖骨折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区待二期处理。术后两组均给予抗生素连续应用3 d。治疗组手术中同时给予rh-aFGF 1~5支溶于10~50 ml溶媒清洗皮瓣及创腔。缝合后每日给予换药(3~4喷/cm2,6~8次/d),尤其针对缝合处及针道处。对照组则仅给予溶媒处理,方法同治疗组完全一致。两组同时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治疗(如脱氧核苷酸、脂肪乳、AA联合),消肿(甘油果糖),抗静脉血栓(羟基红花黄素)等治疗,两组治疗方式完全一致。所有患者给予C臂X线机引导下穿针、清创、整复骨折后,装外固定架固定。

1.3 评价终点

随访24周,评价指标包含:(1)创面愈合情况,创面愈合以创伤处完全上皮化为标准;皮片成活面积:成活面积/总移植面积;骨折愈合时间:以X线检测为标准;创面延迟愈合:创面超过30 d不愈合。(2)创面并发症:术后3 d评估创面水肿、疼痛评分(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重度)、中重度感染发生率:住院期间随访创面观察创面是否发生感染,中重度感染的标准为:创周及创面底部可见黄、绿色脓性分泌物。(3)不良反应[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8.0医学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基线采用方差分析,方差齐采用字2检验或t检验。方差不齐则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采用双侧检验方法,以P

2 结果

2.1 创面愈合指标

治疗组与对照对在创面完全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皮片成活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创面愈合时间(d) 骨折愈合时间(d) 骨折延迟愈合发生例(%) 皮片成活面积(%)

治疗组(n=32) 26.7±10.4 57.9±17.6 0 98.7±1.7

对照组(n=32) 30.5±10.7 63.2±21.4 4(12.5) 91.4±2.4

P值

2.2 创面并发症

治疗组水肿评分、疼痛评分、中重度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创面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水肿评分(分) 疼痛评分(分) 中重度感染 例(%)

治疗组(n=32) 2.10±0.50 1.80±0.30 2(6.25)

对照组(n=32) 3.90±0.30 3.80±0.30 11(34.30)

P值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采用rh-aFGF治疗组有2例发生瘙痒,均为轻度,均无需处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对照组0例发生瘙痒,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肾、心功能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

3 讨论

交通事故和矿难的上升是造成小腿严重开放性骨折逐年增加的重要原因。高能量的外伤不仅挫灭原本就薄弱的胫骨中下段皮肤,且毁坏深部的肌肉、血管和神经,引起的胫骨的开放、多段或粉碎性骨折多属于GustiloⅢB,GustiloⅢC型骨折,需要同时对骨和软组织进行修复[5]。另外术后感染为该手术极为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治疗起来比较棘手的并发症,感染往往导致骨折延迟愈合,影响患者功能的恢复[6]。因此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促进创伤愈合、预防感染极为重要[7]。rh-aFGF主要成为含有155个氨基酸残疾的多肽生长因子具有多种生理功能[8-10]。(1)激活局部免疫功能,刺激外周淋巴细胞增值,促进IL-2及内源性IFN合成释放,同时刺激吞噬细胞、NK细胞的杀伤活性,因此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与增殖;(2)促进DNA复制,RNA转录,促进创伤组织局部细胞的生长增殖,促进氨基酸合成蛋白质,从而加速创面的愈合,减轻创面的水肿、疼痛等并发症;(3)另由临床研究显示,rh-aFGF还具有预防瘢痕的发生的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皮片成活面积(%)分别为(26.7±10.4)d、

(57.9±17.6)d、0、(98.7±1.7)%。对照组分别为(30.5±10.7)d、(63.2±21.4)d、12.5%、(91.4±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因此本研究证实,rh-aFGF一方面可以通过促进创伤组织细胞的增殖新生,促进创伤处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有助于创面的修复及骨折的愈合。另外rh-aFGF还可以激活局部免疫功能,预防中重度感染的发生。因此rh-aFGF可作为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的一种重要的选择药物。

参考文献

[1]龚伟华,朱振安,孙月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分期治疗[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25(4):220-222.

[2]曾凡伟,廖光禄,刘海波.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对策及并发症的防治[J].实用骨科杂志,2004,10(6):502-504.

[3]陈华德,赖文,郑少逸,等.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临床应用观察[J].现代医院,2005,5(12):8-10.

[4]朱东升,冯剑清.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软组织缺损应用负压引流技术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2):94-95.

[5]赵快平,熊波.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进展[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5(2):287-290.

[6]许国祥,王秀会,王惠中,等.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8):534-536.

[7]魏星,王鹏飞,庄岩.外固定架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急诊处理胫腓骨开放性骨折28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3):341-342.

[8]马常明,蔡景龙,牛扶幼,等.机械磨削联合微针导入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基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0):2421-2423.

[9]李贵玲,李亦武.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灼伤面修复的试验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6,4(2):9-12.

第3篇

随着全科医学作为一个专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全科医学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成为整个医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科研也正被视为这一专业发展的要素之一。

今年5月,由卫生部、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指出: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在临床医学学科下,研究探索增设全科医学二级学科,开展全科医学医、教、研工作。

可以说,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再加上全科医生对科研的热情以及身处基层的独特优势,全科医生有选择性地做科研具备了天时和地利。那么,基层医生要做好科研需具备哪些能力?在科研的选题确定、标书写作、课题申报、答辩等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且听有关专家对此的解答。

基层医生搞科研有其独特优势

郭爱民:不言而喻,基层医生开展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从而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基层医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好的医学科学研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向深层次发展,并通过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研究工作水平。

王少为:全科医生是处理社区常见问题的专家,正是对于社区常见健康和疾病问题的研究,使得全科医生有着比其他任何医学领域的医生都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经验。全科医学工作的环境一般缺乏大型的诊断治疗设备和尖端的实验测试仪器,这对开展科研工作是一个不利的条件。但全科医学的行医方式有其独特性:全科医疗负责所有性别、年龄患者的保健,治疗预防所有器官系统的疾患;全科医生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各个角度观测、探讨患者的健康问题;全科医生因其连续的特点可观察到患者从健康、疾病形成期、亚临床、临床期、康复期以至终末期的患者,有接触患者的直接经验。

选题确定要有选择性

基层医生做科研如果只会重复别人的工作,将难有实质性突破。全科医学的科研首先应从日常医疗、卫生保健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选择迫切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课题。

张勘:基层医生应该利用所处工作环境的独特优势――贴近居民,有选择地结合工作实践尝试开展科研工作,例如慢性病社区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等管好了,脑卒中、心血管疾病也就随之减少了。社区医师找选题需要从身边着手,从贴近自己临床实践的工作着手。并考虑其可行性,即课题的实施已具备文献、材料、设备、研究人员等基本条件,再通过努力申请到课题经费,进一步争取必要的条件支持。

周昕熙:正确地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无论是临床应用还是基础研究,都要凝练好科学问题。对于基础研究,科学问题可以是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某一个关键,也可以是干预手段的作用机制;而对于临床医生,则应注重制约临床诊治的关键问题,善于从临床工作中发现课题,如预测预后的关键性指标、治疗手段的作用与选择,目的是能为病情的判断提供帮助,促进成果转化,提高临床疗效,切实让患者受惠……从而做到问题的提出来源于临床,问题的研究贯穿于临床,结果应用回归于临床。

科学问题的提出决定了科研行为,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临床医生会发现许多有意义和急需的科研选题。因此对某个科学问题感兴趣的医生,在前期多做一些积累,如在申报课题前做一些预实验和基础准备、发表文章,再去申报,成功的几率会大很多。

郭爱民:对基层医生来说,最要注意的是,课题的选择不宜过大,过大不能显示研究者的经验和水平,更无条件完成调查。例如开展对我国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状况的普查就是不错的课题,而与此相关的选题还可以是北京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状况普查、西城区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状况普查等。一如科学研究的目的一样,基层医生可以通过描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情况、探索使社区卫生服务有效的运做模式,来解释为什么社区卫生服务不被百姓认可、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的效果、预测社区养老院的发展趋势、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出建议。

又如实行收支两条线后职工积极性的调查、全国重点联系城市调查、高血压糖尿病社区规范化管理及健康促进效果评估、社区高血压病的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足在社区的中医药诊治研究、全科医学培训规范研究、基于适宜技术工作规范下的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测算研究、社区中老年人健康管理适宜技术效果研究、电子健康环境下的社区卫生管理模式优化研究、中国城市老年社区护理模式与管理研究等,都是基层医生可以选择开展科研的内容。

课题设计要精准到位

课题设计主要包括论证、设计相应指标、确定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确定抽样方法、确定技术路线、组成研究小组、确定项目产出、做好经费预算、做好标书撰写等阶段。

郭爱民:对科研工作者来说,不仅要清楚科研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做好设计,更要脚踏实地一步步的完成好。在论证阶段,需要做好文献检索、研究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和说明。确定研究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延伸,最好是具体可操作的定量目标,并要考虑好以下问题:分析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之间是否衔接?具体目标是否可以确切测量?预期结果是否明确?实现总目标的措施和策略是否明确?

在设计相应指标阶段,则需要将具体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目标,即能用指标来表达的目标。这就需要围绕研究目标,确定采用哪些变量,以构成调查内容和问题。以社区卫生服务(CHS)现况调查为例确定科研目标,见表1。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可以将问题分为事实型问题、描述性问题和规范型问题等几种。事实型问题重在客观存在的问题;描述性问题则主要是提供信息、叙述事件、工作活动和特征。例如工作在社区的医生多少人参加过全科医学培训?CHS机构运转模式等;规范型问题则是与原有的标准或规范进行比较。例如是否实行了六位一体功能?开展哪些公共卫生服务?哪些问题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在继续分析多少变化是项目实施的结果,多少是其他因素引起。例如进行健康教育是项目干预的结果,还是其他因素, 回答这类问题往往要设对照。

经费核算必不可少

任何一个课题,无论是临床的还是基础的,申请时都有一块是关于经费的,但中标之后必须做一个经费预算。

王少为:在做科研课题时,是否做项目经费核算,需要申请人自己考虑和决定,毕竟专家只是依据预算结合项目判断这个预算是否合理。而相较于评审者,申请人更了解自己的项目。

按照规定,一般相关科室人员是没有人头费的,对于临床研究而言,很多时候所做的研究本身就是职责范围内的,不可能因为不给这部分钱就不做临床了。千万不要指望靠点人头费来改善生活,如果是这样就不要做临床研究了。不如把有限的经费投入科研,期待远期的经济或学术上的收获。

基金选择要对号入座

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科技计划每年会定期或者不定期一些医学类项目指南,每个对申请者的条件和资质有不同要求,申报者要充分阅读申请指南,做到“对号入座”。

肖诗鹰:医院和医生可根据要求选择适合的和能够承担的项目,其中牵头的主要是高等级医院和资深科学家。因为科技计划的申报对申请医院的等级和研究人员的学历层次、研究成果、团队配置等都有要求。

基层医生的主要职能是为基层的健康服务,因此很难争取到这样的机会,尤其在863、973、重大专项之类。但对于一些特殊的课题,如地方病或一些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可能会需要一些基层医院以参加单位的形式加入。这对基层医生来说,是不错的机会。

王少为:大的项目一般比较高端,不过也不尽然。一些跟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项目经费往往以千万计,而工作往往是最基本的,例如腹腔镜的普及,几千万元的项目,就是一个临床路径。人们常常有个误区,认为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偏好“短平快”的基础文章,临床论文很难发表,其实杂志更注重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论文,平素的知识积累、广泛的阅读则是发现问题和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课题获得的资助都不会太多,因为经费额度原因,因此课题不需要解决太多的问题,解决一两个问题就足够了。

标书撰写要又精又准

对评审专家而言,标书就是你的名片,同一个方向,申请相同的基金,不同的标书质量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王少为:标书的质量决定了标书的命运。首先,申请人要把需要表达的观点写清楚,包括选题的意义、创新性、在同行中的优势,不仅要写出研究的前景和意义,更要提出精练的科学问题;其次,临床研究技术路线要清晰具体,比如要精确到临床研究做多少个病例的细节;再次,临床研究一定要解决好伦理学问题;最后,临床研究还需要一份可行性论证,论证报告写得好不代表能够实施,一定要切合实际。

肖诗鹰:对于申报项目的评审要求:第一是针对性,即课题申报一定要针对申请指南。第二是创新性,一定要把创新性描绘得淋漓尽致。第三是成熟性,即同一个课题,比别人做得更多、更成熟,获得立项支持的可能性就越大。第四是申请单位的良好条件,一般来说,越大的医院条件越好。但也不尽然,有的医院有学科带头人、有非常好的团队、在某个领域有深入研究,尽管医院的规模不是特别大,一样可以得到资助。第五是申请者的自身要素。比如学历,尽管不能唯学历,但仍是一个重要参考因素。第六是合理的经费申请。

项目答辩须请有经验者把关

对于答辩的准备,比较通用的方法就是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反复演练,达到一定标准再去答辩。

周昕熙:申报单位的重视和集体协作对眼科的成功申报至关重要。年青医生提交材料前应组织专家反复论证,申请者上台讲立题依据、科研思路、技术路线,对有创意的选题,请专家帮助看标书,查细节和不足,对摘要和标书的每一个字甚至标点符号都反复推敲。对初次申请者的一般水平课题,也请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给与鼓励,教他们分阶段地做前期准备工作。

如果是参加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的答辩,那么尽量选择曾经获得过此类资助的专家;如果是通常项目,则应该请相似专业方向的专家。应注重总结以往申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反复练习,直到讲演熟练,其表述即使是外行都可以听懂、都能被打动时,才能去答辩。

要有同时成为好医生和科研高手的决心

侯凡凡:要同时成为一个好医生和科研高手,就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因为你要做两件事(临床和科研),你就要付出更多,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王少为:医生的首要任务是为患者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质量,这种追求是无止境的。而科研和临床是相辅相成的,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临床上遇到的问题。临床医生做科研会在很大程度使临床思维更清晰更慎密。一个手术的临床设计、一个诊疗手段的选择都是科研,都与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但常见的误区是我们根本没把这些当作科研,因而缺乏关注、缺乏总结、缺乏横向的联系,也不会注意知识的储备和更新,所以临床医生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好的科研项目可做。

在大家的意识里,做基础做分子生物学才是科研,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如妇产科学领域的宋鸿钊院士,他毫无疑问是一个好医生,同时也是非常优秀的科学家。宋教授围绕滋养细胞肿瘤做了一辈子工作,他的成果绝大多数以临床问题为基础。

因此,发表的文章离临床太远,为晋升和某种目而发表的论文对于临床没有任何借鉴价值,临床和科研被人为分开了。要想同时成为好医生和科研高手,首先必须把医生做好了,然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找一些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下去。

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去

侯凡凡:目前的现状是,临床医生申请基金项目多是为了应对职称评定和考核,不重视通过科研工作的积累和深入思考去提出问题,不具备科研的基本条件,变成了以拿基金为目的。因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申请“落榜”很正常。

王少为:我国的科研、科研论文因为与职称、职务挂钩,甚至有的地方研究生不发SCI不能毕业,这种急功近利的导向,使得大家追求的都是“短平快”课题。其结果是 “试剂盒”文章多了,潜下心来做研究的少了。

研究中还常常面对这样一个矛盾:小的东西人们不重视,担心发不出文章;真正大的问题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包括人力、物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科研氛围的浮躁,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大环境的浮躁,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医学工作者自己能不能真正沉得下心。沉下就意味着职称不要了、名利不要了,这种潜心做研究的不是没有,但实在太少。

周昕熙:的确,由于社会和制度的原因,人们更多做的是一些“短平快”的研究, “抢帽子”也就不难理解了。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似乎没有人等得起:资助者不愿等,研究者不愿等,要求的是快速产生结果,为的是完成管理指标,都希望在3~5年内提供研究结果。如果要做一个长达10年的科研课题,则可能意味着准备工作也要长达10年,绝不可能一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同时,课题申请人需要承受很多,因此很少有人能沉下心去做一个比较长远规划。这个问题和整个社会的风气有一定关系,在社会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大环境下,很难吸引人投入较大的精力和人力去做某项研究。

这对研究者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如果社会和国家能给予更宽松的环境,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过两年就要评估。其实真正长远的研究更具优势,但这首先需要能真正沉下去,除了已有的认可,还需要经费上的保障,才能谋划一些有创新和深远影响的研究。对于研究者来说,确定研究方向后,如果能坚持一个方向往往是最省力、最有效的。

国家更重视解决基础性机制性问题

肖诗鹰:对于重大科研项目,人们可能存在误解,认为过去重基础、现在重临床。其实恰恰相反,根据需要现在更侧重基础了。这和国家在过去还不怎么富有的时候,先解决温饱问题,等到温饱问题解决后再解决素质问题是一样的。过去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少,急需要解决的是临床上一些常见病、高发病等的防治。现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度发展,国家的科研经费成倍增长,对基础的投入更重视了――现在有经济能力去解决一些基础性、机制性的问题了,基础投入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侯凡凡:国家投了大量的经费在科研上,问题是怎么把这些钱用好,做出好的东西来。首先就是目的要纯,确实是为研究;其次,要选择有价值的研究对象。国家加大了科技投入,但这钱来之不易,都是纳税人的钱。因此科技人员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选择题目和做研究时,要考虑如何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王少为:至于临床研究不好做,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大家找不到临床研究好的切入点;第二是临床的问题太难解决了,需要汇集很多人很多思路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比如做染色体疾病的临床筛查,现在没有一个非常确切有效的无创或者微创的手段,而且筛查的临床误差很大,没有好的切入点也就很难申请到项目,在研究前景还不明朗思路还不明确的情况下,期待大量资金的投入是不太可能的。

周昕熙: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科研工作都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确很辛苦。但在对待这件事上,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要有目标,但不能利益目的性太强,不能急功近利,科研需要兴趣作为动力,需要承受寂寞和挫折,需要无私奉献,当然领导在晋升职称、在招收研究生以及物质待遇等方面也应该给予激励。

鼓励性政策出台 全科医生做科研更具动力

周昕熙:目前,国际医学发展的趋势遵循“预见─预防─个体化”的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能只重视疾病的治疗,更要重视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说,这一思路与基层医生的职责正好吻合,这也预示着我国的医学科研应该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医学研究的战略应该前移。

要想真正实现医学研究战略的前移,尤其是实现科研的广泛化或全民参与,还需要内在动力和相关人事制度做支撑。首先,医院的临床医生都经过本硕博以及专科医师培训,在一般疾病面前一般难分高下。这时,对科学研究的评定往往变成了区分专家的“分水岭”。一个普通的医生也常常因为获得了比较理想的项目资助,又发表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文章,而从普通医生变成了专家。

而就医院来说,人事职称评定对个人科研成绩的要求,科室管理目标责任制(包含每个科室年度需要完成的科研工作量),主诊教授负责制(竞聘主诊教授需要考核科研工作,竞聘上岗以后对每个治疗小组也要进行年度考评,包含科研工作的考评)等,都将有力地促进此项工作。

第4篇

一、卫生许可办理情况

截至2018年10月底,宾馆新办9个许可证、年审20个、宾馆办健康证43个、理发店新办许可证1个、年审9个、新办健康证20个、淋浴场所均无新办许可证、年审2个。医疗场所新换证60家。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和相关卫生法律法规等要求,依法设定许可事项,许可程序合法。

二、卫生监督日常工作开展情况

(一)健康青海蓝盾护航1号行动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医疗监督情况根据文件要求对我县2家县级医疗机构、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乡镇卫生院及2家诊所进行监督检查发现;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均在有效期限,未发现超范围执业情况。2、人员资格方面:我县医疗机构现持证上岗率仅为38.5%(其中:藏医持证率为21.59%;西医持证率为16.94%),存在着严重的医疗卫生安全隐患。3、诊疗活动方面:各级医疗机构严格按照执业许可证范围进行职业。4、健康体检方面:我县只有县人民医院承担公共场所等机构入职及干部职工健康体检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工作规范开展。5、药品和医疗器械(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抗菌药物、医疗器械)管理情况:各级医疗机构严格按照药品集中采购及管理办法进行管理。6、医疗技术(医疗美容、临床基因扩增、干细胞临床研究、临床研究项目)管理情况,我县无医疗机构开展医疗美容、临床基因扩增、干细胞临床研究、临床研究项目等工作。7、医疗文书(处方、病历、医学证明文件)管理情况:各级医疗机构在日常治疗过程中医疗文书的书写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情况发生。二是血液安全监督情况我县人民医院已于2018年建设血液科,但经州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尚未下达批复,为开展此项工作。三是放射卫生监督共检查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医疗机构2家,其中《持放射诊疗许可证》2家,持证率为100%。检查的2家医疗机构共有x射线诊断设备4台,CT2台,核磁共振1台,有放射工作人员6人,持证1人,持证上岗率1%。 放射工作人员均佩戴个人计量计,个人防护用品配备齐全。机房门外有明显的电离辐射标和工作指示灯,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设施大部分能达到防护要求。各医疗机构防护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健全并按要求实施。  

(二)健康青海蓝盾护航2号行动工作开展情况:一是预防接种管理情况。此次抽查的县人民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优干宁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医疗机构均开展预防接种工作;1、被检查单位接种单位均由县级卫生及计生行政部门给予发证,都在有效期范围内。2、各单位预防接种人员均通过专业培训后发放有效证书。3、各医疗机构均对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情况经行了公示;并在接种前对接种对象给予详细的告知和询问情况;4、我县各级医疗机构所使用的疫苗都是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网络统一采购后分发给医疗机构进行接种。疫苗的接收、购进、分发、供应进行了规范的使用登记和报告记录;同时在购进、接收疫苗时索取相关证明文件。二是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1、此次抽查的医疗机构均已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制度情况;但未开展疫情报告管理自查情况;2、各医疗机构均按传染病防治法等要求进行规范填写传染病疫情登记及报告卡;各级医疗机构均不存在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情况。

三是传染病疫情控制情况。1、除我县人民医院、优干宁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在日常工作中不进行诊疗活动,于此未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提供诊疗情况;2、各医疗机构都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对消毒处理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污水和医疗废物经行定期消毒后交由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经行处置;3、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依法履行传染病监测;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及时采取传染病控制措施。四是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1、各级医疗机构都完善建立了消毒管理组织、制度;积极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并进行登记;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消毒隔离知识培训,以免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各医疗机构均严格使用医疗器械,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2、各医疗机构在购进消毒产品时缺乏进货检查验收情况;五是医疗废物管理。我县各级医疗机构所产生的医疗废弃物,经签订协议后统一交付至黄南州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进行处置。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实行分类收集;使用专用包装物及容器进行分类储存及包装;各级医疗机构均按相关要求设置了医疗废物暂站;并建立了完善的医疗废物交接工作制度。六是我县各级医疗机构检验科均达不到二级实验室标准,因此办理二级实验室备案证明;各级医疗机构检验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并考核;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实验档案;开展检验的3家医疗机构定期将菌(毒)种或样本就地销毁进行高压灭菌锅消毒后交付至医疗垃圾集中处置中心处置。

(三)健康青海蓝盾护航3号行动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公共场所卫生抽检情况;2018年抽检工作中对进行美容美发场所、沐浴场所和宾馆进行了专项检查,共检美容美发场所2户、沐浴场所1户、住宿场所3户。重点检查了场所内通风换气情况、采光照明、微小气候、顾客用品用具等环境状况,要求负责人务必高度重视节日卫生安全,建立卫生安全值班制度,查找隐患,认真整改,层层落实。从总体抽检情况来看,各场所人员对卫生安全工作比较重视,为发现严重问题存在的场所。

检查中发现,公共用品、饮具消毒、保洁不到位,进货索证和台账登记不全,个别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上岗等情况。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卫生问题,执法人员当场出具卫生监督意见书,并责令其马上整改。二是生活饮用水卫生抽检情况:组织卫生监督员对县内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抽检。通过对是否取得了有效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是否取得有效健康证明,涉水产品是否有卫生批件等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特别强调了做好消毒记录和水质自检记录等要求。县自来水站持有效卫生许可证,4名从业人员取得有效健康证明;开展水质自检工作;水源卫生防护符合卫生要求。三是学校卫生抽检情况: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2所,其中:小学9所、初中2所。根据2018年抽检计划,我所对两所小学(城区及镇区)及一所中学进行监督抽检工作。1、各学校按要求开展晨检、传染病登记。建立健全了因病缺勤追查、病愈复课证明等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制定学校保健室人员及保健来时为专(兼)职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并按要求在时限内向相关部门报送传染病情况,在校学生建立健康档案。2、各学校供水的学校进行检查,建立了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有专人管理,有卫生防护措施,建立了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基本到位。各学校水质色度、浑浊度、嗅和味、肉眼看见物、ph等均在正常范围内。3、学校保健室进行监督检查,3所学校均设立了保健室, 建立了门诊日志,传染病的登记等。

(四)健康青海蓝盾护航4号行动工作开展情况:一是法律法规执行情况:2家医疗机构均严格按照批准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项目执业;人员均按照批准的服务项目执业;未展终止中期以上妊娠手术;未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开展相关技术服务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知情同意告知的原则;严格按照《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办法出具医学证明文件和诊断报告;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医疗文书规范与管理》规定进行病历、记录、档案等医疗文书;各级医疗机构均在显目处悬挂禁止“两非”的警示标志;依法母婴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广告;无违反法律法规的其他情况。二是制度建立情况:我县县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以“医院等级评审”、“全省妇幼保健院登记评审”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已建立禁止胎儿性别鉴定的管理制度;已建立终止中期以上妊娠查验登记制度;已建立健全技术档案管理、转诊、追踪观察制度;已建立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以及新生儿出生缺陷报告制度;已建立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制度;具有保证技术服务安全和服务质量的其他管理制度。

(5)健康青海蓝盾护航5号行动工作开展情况:2018年自该项活动开展以来,我所加大对各乡镇及村在全县卫生监督协管员的配合下进行了全面的巡查,直至目前我县区域内未发现医疗广告的。

三、“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开展情况

为“依法公正、公开透明、协同高效、规范有序”开展我县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我县卫生计生局及我所高度重视,深刻领悟“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的核心要求和方法实质,从健全机制、明确分工、强化协同、规范实施、确保成效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确保实施工作有创新、有力度、见成效。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模式下,抽查过程全程留痕,实现责任可追溯,执法人员的检查任务随机产生,参与执法的人员对当次抽查任务负责,做到“包干到户”,其他人员不得干预抽查过程和抽查结果,确保了执法的单纯性和公正性。

    根据2018年下达的工作任务完成率为100%。并通过县人民政府及县委宣传部的“美丽XX”信息公众平台进行公示。完成住宿业安全抽检:13家、达30%;理发业:5家、30%;洗浴业:3家、30%。抽检率为100%;一家生活饮用水工程应关闭无法抽检。

四、2018年国家随机抽检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工作计划,我所对辖区内的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二级医院及六所乡镇卫生院开展的预防接种工作进行了监督检查,检查覆盖率100%。

各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有专兼职人员进行传染病的上报与自查工作,网络直报运行正常,都设有疫情登记本。医疗机构都能按规定执行首诊负责制,使用门诊日志、疫情报告登记本和统一的传染病报告卡,按要求保存传染病报告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疫情管理制度,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有疫情报告、咨询电话。

四、开展宣传情况

截至2018年10月底,共举办培训班6次:公共场所1次参加培训人数80人;医疗废弃物培训1次参加25人;卫生监督协管培训2次参加15人次;校医培训1次参加人次20人;个体诊所依法执业培训班1次,参加10人。2018年共举办宣传活动8次发放宣传册10000余册。

五、信息报告工作情况

我所安排专人负责网络信息填报任务,加强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管理及日常性监督的网络填报工作,及时汇总上报各类信息报表,网络信息报告中未出现迟报、漏报、突击填报等现象。准确率达100%。及时完成双随机任务及各项监督监测网络报告任务,完结率达100%。全面彻底清理各专业已过期的被监督单位,确保网报数据与实际数据相符。

六、亮点工作

(一)医疗机构的信息公示工作开展情况:2018年我所对全县55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医疗机构信息公示”。推行医疗机构卫生监督信息公示是加强医疗机构监管、保障广大群众就医安全、提高监管效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新举措。卫生监督信息公示不仅是客观反映各类医疗结构状况的直观指标,也是规范医疗结构依法执业的重要手段。全面推行医疗结构监督信息公示制度,可以有效改善医疗结构的诊疗活动步入规范化。

(二)卫生监督执法终端及执法记录仪的应用:为了提高现场监督检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2018年通过省级的配套执法终端及县人民政府的执法终端经费的拨付,我所一线卫生监督员已配备了移动执法终端2套及执法记录仪2台,并安装了相关软件。预计于2018年11月中旬全面开展移动执法终端的应用工作,对各类公共场所,如理发店、美容店、宾馆住宿场所、公共浴室、医疗机构等进行现场监督时,做到实时实地现场录入。同时,在现场监督时,尝试着使用便携式打印机进行相关的文书打印。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会继续推进移动执法终端的应用,并尝试将现场办案与该系统进行结合,缩短办案时间,加快取证与调查进度,提高办案的效率。

七、存在的困难

(一)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不够高。全县现有卫生监督执法人员4人,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0.01人;不能确保每个乡镇所在地都分配卫生监督员,基层卫生监督无法横到边、纵到底,存在盲区。现有执法人员接受再教育培训的机会不多,对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不透,无法进行准确的执法文书的制作及书写,现场监督执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全县地、县卫生监督机构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仅5万元,而仅仅是下县下乡开展常规督导工作的差旅、车油费每年就要3万元左右,加上网络通讯费、水电费、暖气费、车辆维修费、残疾人保障金等等超过了预算经费,有人要问,这种经费无固有保障的负数预算方式如何开展工作?这就是卫生监督之难处所在,经费上存在着“要一点,挤一点”,遇紧急卫生事件划拨一点的被动列资情况。

(三)对卫生监督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卫生监督执法是代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执法,开展相关执法工作要接受主管部门的的委托,工作上难免存在着等政策、要方案、靠安排的被动局面,主动介入不力,特别是在对公立医疗机构的监管上这种现象表现尤为突出。

(四)、目前开展的监督执法工作的主要内容,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外存在的职责边界不清问题,住宿业内开办餐饮服务的工作人员健康证明是否两部门都认可的问题。酒吧、网吧等娱乐场所的明确划定监管单位的问题。

第5篇

1 独立医学实验室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1)不同的管理主体

虽然主要负责独立实验室的部门是医疗机构或者学校,但是独立实验室的主要研究重心放在了临床方面,换言之,这些研究需要通过医院才能完成,然而医院的直接管理部门却是卫生部。学校与医院这两个场所等级是一样的,行业是并列的,但是法人却是独立的。由于该行业在会计领域方面的要求不一样以至于他们的管理职责也各不相同。

(2)经费来自各个不同领域

实验室主要的经费来源:①医院的经费是由其直属的卫生行政单位予以下发的,然后医院再负责将这些经费统一进行管理并起到督促作用;②科技部和财政部将经费直接拨到学校,再由学校对其进行监督与管理;③与建设运行相配套的经费,其中包括医院单方面配套,学校单方面配套,及学校医院一起配套三方面,在对配套的经费进行管理分配时,强调谁配套的经费就由谁来负责管理这一准则。与大型医院的病理科与检验科的服务相比较之下,由于独立医学实验室的规模更大,运作更加市场化,而且还实行上门服务,且解答顾客疑问的平台更加完善等原因,使得独立医学实验室受到顾客的喜爱,进而有许多医院有意向与独立实验室进行合作,由于其更专业、规模更大,独立医学实验室专项负责医学诊断业务,这样医院就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专注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由于上面的原因,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渐形成了非社会化的独立实验室,并且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上的反响也相当不错,在这之后也陆续涌现出了大批的独立实验室,但都不怎么成形,一直到本世纪初,真正有规模的、社会化的独立实验室才产生。

(3)任务交叉管理现象存在

医院临床研究人员在独立医学实验室成员中占大多数,他们不仅要完成原本实验室公共平台交代给他们的研究任务之外还得接受由各种上级部门安排给他们的专项任务,像来自科技部、卫生部等关于课题方面的研究。不管是由实验室公共平台提供的科研任务还是由其他部门安排下来的专项任务,都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而这些资源又有交叉管理的现象发生。

2 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实验室财务管理制度

由于经费来源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拨款单位,独立实验室对于经费方面的管理就有了不同的要求,但基本都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来制定的,深入分析医院、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各渠道下拨经费的经费管理制度,与独立实验室的现存状况相联系,由此制定出了《实验室财务管理制度》。而根据财务管理制度又将其划分为《实验室大型设备共享管理制度》《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实验室科研经费报销制度》《实验室材料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将这些制度上报到学校和医院做最终决策的部门,给予审批并且存案以备查考,使科研经费在项目管理方面得到合理运用,使用更加规范;只有订立实验室主任管理委员会规章制度,那么《实验室财务管理制度》才能顺利有效的实施下去。

(2)采用矩阵式模式进行管理

作为一种多维管理模式,"矩阵式"能够让人力、财力、物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按照独立实验室会多个不同的研究重点将实验室的设备及人员分到相对应的研究平台上,而平台长负责管理,是从横向矩阵来看的,那么反之从纵向矩阵来看,由于国家任务的不同,所以独立实验室背负的责任也不同,根据不同的项目组将其划分成多个不同的专项研究平台,责任则由每个项目组的负责人来承担,而对于专项任务进行组织、统一管理、研究等一系列活动是由每个项目组负责的。专项研究平台和公共研究平台由于任务的不同,故需要的设施设备、试剂也不同,需要分别向平台长提交预算,然后再通过平台长将其递交给实验室主任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进行讨论分析,一旦通过讨论,便由各自负责的平台长进行统一的采购与管理工作,不定期的对设备等进行跟踪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给出相对应的整改方案。

(3)财务人员由专人担任

为了使独立医学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能够将实验室的经费财务管理工作落实的更加完善,财务需要专人去管理,且是专业的财务人员,在经由学校、医院的最高部门获批的情况下,为独立实验室编制更加合适的《财务管理制度》,且总体要满足不同渠道的经费管理;所有人员专项参与公共研究任务及专项研究任务的经费管理工作,遵照各个相关单位的财务制度,始终坚持专款专用,且分类进行管理的原则,经费要经过严格认真的审核,经费支出必须合法、使用更加合理规范,以争取获取经费使用的最大效益;无论是专项研究任务还是公共研究任务,财务人员要全程参与其经费的预算及决算报告的编制工作,并且固定时间对经费的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为加大经费管理的执行力度,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要及时给予报告,且形成一种制度。

(4)规范独立医学实验室经费使用

在国家科研体系中,独立医学实验室是最主要的一部分,而且一个国家的学术与文化的核心培养基地都集中于此。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看来,能够支撑一个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则是技术方面的进步。国家把对教育,尤其是教育的投资可以看作是一场为期较长的且讲求原则与方法的投资行为。政府部门下拨大量科研及教学经费到高校及各类研究院。但是目前科研机构管理工作难度最大的课题便是对于科研活动成本效果、成本效益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作为一项精英教育的医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相比,它投入的成本要多,医学人才的产出与卫生人才的供给有直接联系,并且相应的卫生费用也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独立医学实验室是集教学、科研、临床等为一体的重要的科研平台,精确核算实验室成本更有助于教学、科研监管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并且在教学追踪及科研经费使用情况方面也具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

(5)配比原则的应用及权责发生制方面更加重视

在当前看来,独立科研机构虽然是政府部门延伸出来的一个机构,但是与传统政府会计相比还是有许多通性,;例如使用资金依旧是采用基金核算收支进行控制的,核算的基础同样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方法。但是就权责发生制而言,在收付实现制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存在,它确认收入与支出的发生是按照货币资金的递减来确认的,从不把该项资金取得或者付出的真正归属期间纳入考虑范围,资金实际收到或者支出的情况记录成为收付实现制所确认的各项收入与支出的主要参考。另外,成本核算工作难度随着会计期间存在的差异越来越高,在独立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时需要借助很多"实验耗材",像实验动物和试剂等,然而这些耗材肯定要先于实验需求之前就已经购买,我们需花费人力照看,并且花费资金去购买饲料喂养,为了将这些成本开支进行详细归纳计算,就需要借助人工来大量搜集这些费用,这无疑与成本核算中"成本一效益"原则相违背,增加了核算工作本身的成本,所以,在对高校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时,高等学校成本的核算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第6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学;全科医师;基本医疗服务

全科医疗是近几十年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发展起来的初级医疗模式,在欧美地区全科医疗制度已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民众初级卫生医疗的保障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全科医疗制度起步较晚,近十年才开始逐渐发展,伴随近年来医疗卫生水平及群众卫生保健需要的不断提高,现有的医疗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只有大力发展全科医疗的基本医疗体制,促进初级医疗机构与专科医疗结构的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卫生医疗需求,改善目前医疗卫生服务条件不均衡的状态。我国的全科医疗制度起步较晚,全科医师的水平、资质及培训措施尚不完善,近期本人应邀去荷兰对全科医师及初级卫生制度的发展情况进行交流访问,现就两国全科医师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我国初级卫生制度的完善及发展提供参考。

1全科医师的角色及职责

全科医师是初级卫生医疗体制的初级医疗活动的主动,在荷兰等欧美国家,全科医师在群众卫生保健及初级的医疗活动中扮演者最为重要的作用。患者的初步诊疗活动全部由全科医师完成,全科医师依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患者的诊疗去向,如留在社区医疗中心进行治疗及康复或转到综合的医疗中心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及治疗,全科医生位于荷兰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中心位置,在维护患者利益和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全科医生有与其他卫生工作者合作的职责,以更好的体现其功能完善。合作的形式主要有:全科医生之间的合作,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合作,全科医生与社区护士和社会工作者的合作。全科医师在荷兰不仅承担着对患者的初步诊断治疗,而且包括对患者的健康档案进行管理等工作,甚至参与对患者医疗费用的评估及管理,为政府及医疗保险机构提供财政及经济预算的数据,而且每一位公民在每年度具有固定的全科医师为其提供医疗保障服务,公民在进行医疗活动的过程中,也必须严格依照全科医师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医疗保健活动,从而能够极大的减轻综合医院的压力,而且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及保证医疗资源的公平性,在我国全科医师的发展相对较为滞后,在社区等医疗保障机构,全科医师扮演的角色仍然是为患者提供一般的、较为基础的诊疗,而在患者医疗行为的全过程中,其发挥的作用难以评估,我国的国情及卫生医疗体制决定患者在进行疾病诊疗时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全科医师对患者的医疗行为的限制缺乏法律的依据,大部分患者在就诊时多直接去综合性的医疗机构甚至学术性医疗机构,导致大型医疗机构的压力过大,甚至一些较为稳定的慢性病及流感等基本疾病也由综合性的医疗机构进行初次的诊治,全科医师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

2全科医师培训的现状

在荷兰全科医师的服务的覆盖范围较广,100%的公民的初步诊疗行为均由全科医师完成,全科医师的分布也较为均衡,在平均2000名居民的社区既配备一名全科医师,全科医师同综合性医疗机构、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及医疗保险服务机构之间构成完整的服务网络,医疗信息的完整性及及时性较为突出,而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地区,全科医师的配备仍不均衡,随机性较强。在上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每万人的全科医师比例为1~2名,远远低于欧美到国家的平均比例水平[1],全科医疗的发展滞后于我国全科医学的培训及医疗体制的特点有关,在荷兰等国家,全科医师培训已经成为国家初级卫生体制的重要内容,全科医师从筛选、培养及执业过程均具完整的培养流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一名全科医师的成长需要至少8~9年的时间,而且在其成长过程中自始至终接受全科医师服务理念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养,全科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使其容易获得高度的职业满足感,而且社会的认同度较高,全科医师的服务为主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已经成为荷兰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方式。在我国全科医师的培养方式仍较为模糊,全科医师多是来自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进行全科医师的短期培训,医学院校目前尚缺乏针对培养全科医师的教育模式,而且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全科医师培训的投入也严重不足,全科医师的培训主要由地方的卫生行政机构完成,目前尚缺乏系统性及规范性[2,3],导致全科医师的培训工作疏于形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3全科医师培训的对策

3.1改善社会医疗资源的分配,发挥全科医师的初级医疗服务作用

在我国全科医师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医疗资源分配上全科医师发挥的作用较小,在目前的医疗市场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综合医疗机构之间尚缺乏有效的转诊机制,初步的诊疗工作多是在综合性的医疗机构完成,对患者直接进入综合医院诊治尚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难以发挥职业作用,导致全科医师在整个社会公民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中处于次要地位,难以实现全科医生的价值,导致全科医师的职业满足感及社会认同感较低。因此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在基础医疗保健中的作用还需要从卫生体制的改革入手[4],使全科医师充分发挥在初级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完善初级卫生服务机构在医疗行为中的主导地位,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全科医师培训工作的进展。

3.2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全科医师的培训工作

除了卫生医疗体制的限制之外,经费的不足也是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全科医师的培训经费主要由医师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对于全科医师培训的经费投入远远不足,在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全科医师的比例远远高于大型综合医院的医务人员比例,而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收入难以满足全科医师系统及持续培训的需要,因此还需要政府加大对全科医师的培训投入,存进全科医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中的基础作用。

3.3完善全科医师的教育培训体系,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全科医学的发展及全科医师的培训是系统化的过程,全科医学也是高度科学化的一个临床学科,而我国的全科医学的教育发展目前相对较为滞后,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资源上都缺乏专业的人才及培养机构,因此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尚有赖于医学教育对全科医学的日益重视,提供系统化的教育方式对全科医师进行专业化的培养,促进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全科医师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芳健,王家骥.我国现阶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刍议.中国社区医师,2008,24(1): 3-4.

[2]任菁菁,刘颖,陈正方,等.四国全科医师培训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卫生人才,2012,3:76-78.

第7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将保障人民健康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中西医并重,将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进步、协调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遵循中医药固有发展规律,继承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通过体制、机制、科技和知识创新,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和服务水平;坚持发挥特色优势,着力运用中医药方法防病治病,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传染病和养生保健、亚健康保健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治未病”保健服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和拓展中医药在急救医学中的作用和范围;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政策、规划、投入等方面的责任,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中医药事业。

(三)主要目标。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律的体制和机制,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进一步强化中医药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中医药学术、科研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明显提高,将我市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中医药临床基地、中医药教育基地和中医药科研基地,中医药整体实力进入全省中上游行列。

二、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优化中医药机构布局。将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区域卫生发展总体规划,合理配置中医药服务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基本医疗领域的重要作用。继续抓好政府主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每个县办好一所中医院,形成以市、县级中医院为主体,以综合医院中医科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为重要力量,以中医诊所、门诊部、中医“坐堂医”等为补充,涵盖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功能的中医药服务体系。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二)健全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1.完善城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立以市、县中医院为主体,以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医科为重要力量的城市中医药服务网络。把政府举办的中医院建成区域内中医医疗、培训和养生保健基地,充分发挥其疑难病诊治、人员培训和预防保健的辐射作用。中医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之间要加强业务合作,实行双向转诊,上级中医医疗机构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业务技术进行指导。加强市中医院建设与管理,适度扩大规模,用5年左右时间使其成为北及地区名牌中医医院,并逐步建设成为全市中医药骨干人才业务培训基地和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真正发挥“龙头”和辐射作用;条件成熟时,在云新城规划建设市第二中医医院,以进一步解决东部城区缺乏高水平中医药服务问题。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县级以上综合医院按标准设立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和中药房,并设置一定比例的中医病床,90%以上的综合医院5年内要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积极开展省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和示范中医科创建工作,力争5年内再有1个综合医院中医科获得省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称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参照《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和《省乡(镇)村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2名以上中级职称的中医人员,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积极开展城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工作,力争5年内有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省城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验收。

2.完善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强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县抓好中医院、乡(镇)抓好中医科和中药房、村抓好中西医两法诊治疾病”的工作机制。组织市、县中医院支援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中医药专业人员到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工作。重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技术骨干培养,加强乡村医生和社区全科医师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县要办好一所中医院,并使其基本规模、服务功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相适应,经过3年左右努力,所有县级中医院均要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标准。积极开展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力争5年内有1-2个县获得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称号。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立中医科(中医诊室),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药专业人员,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并加强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药业务管理和指导;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要有1名以中医药知识为主或能运用中西医两法防病治病的乡村医生(全科医师),积极应用中医药诊疗技术防治疾病,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要达到100%。

(三)加快中医院达标建设。各地要将中医院分年度纳入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完善基础设施,配齐基本设备,提高综合诊疗能力和水平。经过5年左右努力,市中医院要巩固三级甲等中医院标准,加强内涵建设,形成服务功能健全、临床疗效显著、社会影响广泛、中医特色突出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尚未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标准的中医医疗机构,要加快建设进度,3年内达到规定标准。各县、区政府要抓紧制定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改造计划,加大对中医院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的投入;加强中医院急诊科和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治水平,各地应将具备急救能力的中医院纳入当地120急救网络。

(四)着力培育中医重点专科。深入开展重点中医临床专科、中医临床示范专科、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中医专科建设。引导各级中医院突出中医专科特色优势,力争5年内,市中医院脑病科通过国家重点中医临床专科验收,肛肠科通过省重点中医临床专科验收,在此基础上,争取再有1-2个专科成为省级重点中医临床专科建设单位。推广我市独具特色优势的蜂疗及中医药制剂。扶持县中医院在加强综合能力建设基础上,重点发展优势突出的中医专科。每个县级中医院要有1-2个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力争1个以上专科成为省级重点中医临床专科建设单位。积极发掘推广针灸、推拿、拔罐、刮痧、药浴等中医药特色治疗项目;争取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中医专科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

(五)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上工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强化中医预防保健功能。市中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应在省级试点单位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精,并在疾病康复、亚健康干预、优生优育、运动保健、食疗推拿、托老保健等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县级中医院要开设中医“治未病”门诊,进一步拓展中医药服务范围,丰富中医药服务内容,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中医药队伍整体素质

(一)注重培养和选拔名中医。探索多种途径,采取综合措施,不断完善培养和评选名中医制度,每4年评选一次市级名中医,及时申报省名中医,为理论功底较厚、临床技能过硬、医德医风高尚的中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尊重和保护名老中医,继承发扬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适当提高待遇,并在政治、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给予照顾。鼓励名老中医进行知识传承,对名老中医著书立说、传授经验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筛选一批热爱中医、富有潜力的中医临床骨干,采取以师带徒方式传承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在每期传承任务完成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卫生行政部门给予带教的市级中医专家奖励。

(二)加快培养和引进中医药领军人才。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入实施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人才战略工程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9号)和《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实施办法》(中医政〔〕45号)规定,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将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等获得国家级项目培养人才列为造就和引进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尽快形成一支功底扎实、现代知识丰富、创新能力较强、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创新团队,承担中医药重大科研任务,引领我市中医药学术的发展,推进中医药学术现代化。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继续教育。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要根据高等学校设置规划和社会需求,着力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并充分利用学校平台,培养不同层次的中医药人才,组织接受中医药继续教育。重点加强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员和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逐步提高中医药临床队伍的整体素质。继续强化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教育,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中开展学习中医药经典活动,注重辨证思维训练,增强中医医生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诊疗疾病的能力。鼓励在继承的基础上吸收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化手段,搞好中医药技术创新。

(四)强化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鼓励以在岗乡村医生中医药中专学历补偿教育、乡镇卫生院中医骨干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快农村中医药人员培养,力争通过国家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及技能培训项目北教育基地资格审批,同时做好我市农村基层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工作。依托县级中医院定期对乡村和社区医生进行中医药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适宜技术培训,扩大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

四、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一)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普及。深入挖掘本地中医药文化积淀,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营的中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创建中医药科技文化园区等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充分利用以康缘药业主打医药精品、市中医院院内药品制剂和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药标本等为主的中医药优势资源,创建中医药博物馆。采取多种方式传播、普及、弘扬中医药文化。进一步加快我市中医药史志的编撰和秘方、验方的挖掘、整理,发掘中医药文化底蕴,营造良好氛围。卫生部门要定期邀请中医药专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中医药文化,提高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

(二)发挥中医院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各级中医院要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在办院理念、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行为形象、诊疗活动和建筑风格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选择有条件的中医院进行中医药文化重点建设,为全市中医药文化建设起到示范作用。新建和改扩建的中医院,都要把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庭院、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等区域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努力使全市各级中医院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药文化阵地。

五、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一)加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加快建设现代中药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康缘药业国家中药现代化示范企业的作用,整合我市中药材地缘资源、中药企业、中医医疗、中医药教育机构等综合优势,开展对中医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临床疗效研究,巩固并确立中医药产业在我市中医药创新研究领域、临床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以康缘药业为龙头,将中医药产业打造成我市强势支柱产业,优化中药产业出口结构,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着力构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体系。

(二)探索建立中医药集团发展新模式。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康缘药业、市中医院和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资源综合优势,按照以管理技术人才资本为纽带,以协议形式明确权力、义务,以制度规范运作行为模式,建立协作型中医药集团。鼓励和加强中医药企业与医疗、教育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企医联合、企校联合、医校联合,共同合作开发,促进医、教、研、产紧密结合,构建资源共享、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

(三)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农业大市的优势,开展中药资源普查,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建立种质资源库。从农林产业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等方面,探索以康缘药业大型中药企业为主导,土地集约经营,农业现代化管理的新模式。扶持道地药材良种繁育,积极发展中药特色农业,建设规范化、规模化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10万亩。支持野生药材家种家养,开展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和对中药材种植指导与服务,构建中药材研发、种植、生产、加工、技术服务的营销体系。

(四)改善中医药科技创新基础条件。根据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要求,努力增加政府对中医药科技经费投入,进一步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促进中医药科研人员研究、推广现代中医药诊疗技术。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等,要充分尊重中医药的学术特点,对列入国家及省重大科研项目的予以重点扶持。市、县中医院要按不少于业务收入的1%提取科研经费,用于中医药科研创新。

六、健全完善保障措施,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促进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市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卫生、发改、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药品监督、物价、科技、农业(林业)、民政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市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制度,制定工作计划,进行目标考核,研究解决中医药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区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组织,负责协调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卫生行政部门要履行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统筹规划、中医药业务管理、综合协调职能。发改部门负责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推动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部门要健全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增加经费投入,做好财政政策落实工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做好中医药医保政策的落实及人才培养规划、职称评定工作;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帮扶医疗机构申报院内中药制剂与使用调节;编制部门做好中医药机构人员编制工作;物价部门负责申报合理制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针灸、推拿、中医整骨、蜂疗、院内药品制剂、中医特色技术服务等传统项目的收费标准,适当提高政府部门确定的名中医专家诊疗费标准;科技部门负责将中药现代化工作、中医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开发纳入全市科技发展计划,培育发展中医药科技市场,推动中医药科技进步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农业(林业)部门配合做好中草药种植特色农业基地发展扶持工作;民政部门要将中医药普及推广纳入社区服务范畴。

(二)进一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各地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确保各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财政性经费原则上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中医药经费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医疗卫生事业增长幅度,并将中医经费实行预算单列。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中医特色优势专项经费,实行项目管理,专款用于中医科研、教育、季节病预防、人才培养、特色专科建设、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医药突出贡献人才奖励、中医药服务基础建设项目、乡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重点装备和中医先进单位创建工作等。各级财政部门在安排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时,要统筹考虑支持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形成多渠道投入格局。加强中医药经费管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提高中医药经费使用效益。

第8篇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511-02

对于转化医学的理解,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转化医学就是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但是转化医学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复杂系统的研究,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的医学模式,也因此涵盖了医学、管理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特点。正确认识转化医学,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医疗行为模式。

整形外科较其他医学学科,往往能够更为迅捷和深入的采用科学最新技术、最新发现,但其流行病学研究相对薄弱,对于各种手术和治疗效果的评价,缺乏系统的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和积累。整形外科的医师教育和培养,其课程和方法体系需要在转化医学的理念下整体改造,以适应未来转化医学发展的需要。

1 转化医学的内涵

1992年美国《科学》杂志率先提出“从实验室到病房”的概念。1996年《柳叶刀》杂志正式提出“转化医学”术语,之后《科学》、《自然》等世界知名杂志均有转化医学文章刊载。转化医学核心内涵包含两个方面:Bench to Bedside(从实验室到临床),以及Bedside to Bench(从临床到实验室),即通常所说的B2B过程[1]。前一个B2B(Bench to Bedside)是指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临床,转化为医药产品或者诊疗技术,第二个B2B是指通过临床观察分析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思路,指导实验设计等。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转化医学的双向循环。实践中,转化医学往往被狭隘地理解为“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也有专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出发,认为转化医学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复杂系统的研究,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的医学模式,也因此涵盖了医学、管理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特点。正确认识转化医学,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医疗行为模式,也将因此影响医师教育和培养体系。

2 转化医学的2T之争

2.1 2T之争的由来

美国“转化医学临床研究圆桌委员会”(Institute of Medicine’s Clinical Research Roundtable)将转化医学分为T1和T2两个阶段[2]。T1指“将由实验研究揭示的疾病机理转化为新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手段,以及首次人体实验”。与此相较,T2研究则包涵临床流行病学和证据综合推理、沟通技巧、行为科学、公共政策、甚至金融、组织原理、信息学、数量分析等。

转化医学的核心内涵是将基础医学科学知识转化为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设备或治疗方法。转化医学研究就是整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目的是研制出可供临床或者商业性使用的治疗方法,即所谓转化医学的T1阶段。但是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成果如何能为整个医疗流程中的各方(包括患者、医师、医疗行政管理部门、有关医学科研管理部门等)所知晓和选择,并最终能够正确地应用到需要的病例上,也需要转化医学研究。因此,创研出某种新药或研究出某种新的治疗方法,这种以“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医学,只能是整个转化医学大范畴的一个开端而已。根据McGlynn等的研究结论,在美国,在所有经专家审核推荐的医疗方案中,患者仅能获知或获得约一半。转化医学还关注于帮助临床医师和患者改变行为模式,提供医疗“提醒”和决策帮助工具,加强患者和医师的联系等。比如,我国耳聋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药物性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通过生物芯片可检出90%的药物性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可以避免“一针致聋”的悲剧。如何提高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最终避免“一针致聋”的悲剧,都需要由T2阶段转化医学解决。另外,国内陈志南院士更强调,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和个体化医学是转化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

2.1 转化医学T2研究存在弱化趋势

虽然T1、T2研究均十分重要,但是根据Mose等人的研究[3],2012年NIH科研基金总数221亿美金,其中130亿美金拨给基础研究,91亿美金拨给应用研究,仅7.87亿美金用于T2研究。美国医疗健康研究和质量委员会(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的工作目标是促进和确保T2转化研究结果能够最大范围的“散播”,能够为医疗流程的各方(包括医疗行政管理当局、患者、医师等)所知晓,并能应用于日常的医疗决策。国会每年拨给该委员会3亿美金从事该项工作,仅约是NIH年预算的1%。AHRQ开展工作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设立T2转化研究项目(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Practice (TRIP) Grant),并资助有关学术会议。2000年,AHRQ在TRIP基金项目上花费了700万美金,仅占其年预算的3%。2004年花费200万美金,仅占其年预算的1%。国内目前转化医学方兴未艾,T2阶段转化医学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但其提出的观点和倡导的理念,应为医务工作者深思。

2.3 T2研究或更具意义

虽然T2研究呈现逐年萎缩的局面,但是对于某些疾病,T2阶段的研究甚至比T1阶段更有意义。比如,对于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生物治疗、物理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针对的只是临床上可以看到的部分,而不是针对导致重大疾病发生的基因组改变、遗传变异、恶性增殖等,这就使诊断时病情已至中晚期,治疗显得被动和盲目。利用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疾病预防干预,可以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易感人群大规模干预和预防提供依据。这种由流行病学研究得到证据,进而为“干预医疗”提供政策决定的模式,也应属于转化医学范畴,但其能够得到成功的实施,势必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其组织运作上也需要政府的威权。另有研究表明,对于T1阶段转化医学研究,除非出现革命性的重大突破,绝大对数均属于“锦上添花”。加强T2阶段的研究,可以减少盲目开发T1研究所导致的科研经费浪费。

3 整形外科三甲医院医师培养现状

3.1. 整形外科学科特点

整形外科学是外科学的一个分支,就其学科而言,具有广博的特点,即不依附于某一特定器官或系统,而是以“修残补缺,功能恢复,甚至更添美丽”为医疗目的;其在诊断学上,除少量病例,往往并无特殊困难,惟其对医学整体思维要求甚高;其在医疗技术上,以显微外科、颅面外科等为基本,夹以整形外科医疗原则进行施治,故其学科特点与其他医学专业有较大不同,它要求从业医师有广泛的相关学科(骨科、神经外科、五官科、妇科等)的基本经验,又需经过整形外科专业专门训练数年,方能成才。整形外科的另一大特点是,较其他医学学科,往往能够更为迅捷和深入的采用科学最新技术、最新发现,比如,目前看来,3D打印技术只有在整形外科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临床应用。另外,整形外科的流行病学研究相对薄弱,对于各种手术和治疗效果的评价,基本以医师个人经验为主,缺乏系统的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和积累。

3.2. 现行整形外科学科医师培养

国内有学者曾撰文指出,三甲医院应培养具有高超医技、高尚道德和擅长解决疑难杂症的专家队伍[4]。而转化医学要求医师具有将医学专业技术、实验室技术、流行病学基本方法等复合成一体的思路和能力。三甲医院医师最根本的作用应当是推动医学的发展,这需要扎根于临床工作,依靠基础和临床研究,依靠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积累优势医疗技术的证据。

现行整形外科医师培养,课程体系包含方法类课程(临床研究方法、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方法、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文献检索和计算机)和专业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教材上没有统一的版本,且修订更新均较为迟缓。在教学方法上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往往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娴熟的利用课堂讲授的知识。整体而言,对于三甲医院整形外科的医师培养,在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上,均与转化医学理念和要求存在不小的距离,需要引入转化医学的思维整体改造现行的医师教育和培养模式。

4 2T之争对三甲医院整形外科医师培养的启示

4.1 2T之争的实质

2T之争的实质是,医学专业工作者不能仅仅关注于临床技术的创新,还应将视野扩展到存量技术的比较、新技术的推广普及,乃至医学临床工作者应当思考宏观医疗政策等等。对于临床疗效的随访和研究,我国长期缺乏扎实的循证医学证据积累和研究,这不仅反映了传统临床工作者的工作方式问题,也反映了相当部分医师的医学思维模式尚存在更新和改进之处。临床上很多问题,如“对于血管瘤患者,是先栓塞,还是先手术,栓塞和手术的何种组合能够达到最佳疗效”、“皮瓣和皮片移植技术的优劣”,因缺乏有份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基本以各自经验为准,至今无法达成统一的意见。

4.2 WFME医学教育国际标准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于2003年颁布了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包括(1)处理健康问题和健康促进的过程中,对患者的治疗是适宜的、有效的和富有同情心的;(2)医学知识包括基础生物医学、行为科学、临床科学、医学伦理、卫生法学以及这些知识在医疗中的应用;(3)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技能,保证于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其他医学工作者、科学团体和人群合作;(4)对新的科学知识的评价和利用,以不断地更新和提高临床技能;(5)作为同事、医学生和其他医学工作者的导师、培训者和教师;(6)有能力成为一个学者,对所选医学领域的发展和研究做出贡献;(7)职业作风;(8)做患者的监护者的兴趣和能力;(9)公共卫生和卫生政策问题的知识,对卫生服务系统整体内容的意识和反映,包括卫生服务组织,和卫生服务提供者和管理者的合作关系,成本――效益医疗服务的实践,卫生经济学和资源配置的知识;(10)具有理解卫生服务,从制度的基础上认识并改进医疗服务的能力。

WFME标准的第一条类似于我国的医德方面的要求,且该条居于所有标准之首,充分说明“医者仁术”的道理是在国际上得到普遍认同的。第二、四、六条基本围绕核心医学知识和能力,对医学专业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而第五条“作为同事、医学生和其他医学工作者的导师、培训者和教师”,则对医师的专业知识“播散”方面提出了要求,即要求医师能够同时成为“导师、培训者和教师”。第九、十条均对卫生公共政策和卫生制度方面提出了要求。WFME标准是与转化医学理念一脉相承的医学思想体系,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4.3 以转化医学的要求变革现行教育模式

参照WFME标准,与转化医学T1、T2颇多神似之处。我国医师教育与培养体系,在医学院时期,医学生主要学习各种医学知识;在研究生阶段,通过观察临床问题,主要应掌握现代医学实验室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在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主要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但是上述三方面的的复合能力,将是决定医师高度的重要方面。新技术的创新需要基本的医学发现和扎实的实验室技术,对于疗效的比较及持续改进需要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在教学方法上,引入以学员为中心,强调学员参与的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5],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作为教师,要牢固树立转化医学的基本理念,教学水平不能仅停留在“接受与灌输”的层面,而教师只起到中间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要以转化医学的理念,在实际的项目研究和工作中,时时刻刻,言传身教,让学员最终掌握“转化医学”式的工作方式。实际工作中,应当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主要骨干的转化医学意识,根据转化医学的要求,逐步改变临床和研究工作的方式,并以此真正带动整形外科医师人才培养工作,另外国家的科研立项应对T2类转化研究所有扶持,以激励有关研究参与人员[6],这些是转化医学2T之争对三甲医院整形外科医师培养的启示。

参考文献

[1]Wehling M. Translational medicine: science or wishful thinking[J].J Transl Med. 2008, 6(1):31-34

[2]Steven H Woolf. The meaning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why it matters.[J].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impact factor: 29.98). 02/2008; 299(2):211-3.

[3]Moses H III, Dorsey ER, Matheson DH, Thier SO. Financial anatomy of biomedical research. [J].JAMA. 2005;294(11):1333-1342.

[4]张勘.上海卫生系统人才建设的创新模式探讨和成效分析[J].上海医学,2008,31(7):525

第9篇

    第一条  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发挥中医在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中的作用,保障公民身体健康,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根据我国各民族传统医药理论、技术、方法开展的医疗、预防、康复、保健以及教育、科研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中医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医事业必须团结、依靠中医药人员,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努力实现中医现代化。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中医工作的领导,把发展中医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完善中医医疗、教育、科研和管理体系。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中医行政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指定的主管中医工作的部门(以下统称中医行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中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各级计划、财政、人事、教育、科技、物价、工商、劳动、药品监督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发展中医事业工作。

    第二章  医疗机构与中医药人员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设置独立的符合国家和省规定标准的中医医疗机构。

    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同其他医疗机构共同承担社会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工作任务。

    第七条  申请开办中医医疗机构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具备国家和省规定的条件和资格,并按照规定和程序申请审批、登记。

    撤销、合并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改变其名称、性质和业务范围,应当由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八条  开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中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经省中医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第九条  县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置中医科或者中西医结合科和中药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床位占医院床位总数的比例应当不低于5%。

    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当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有条件的可以建立中医专科医疗机构。

    乡镇卫生院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中医药人员,开展相应的中医医疗业务。

    村卫生所(室)应当开展中医医疗业务。乡村医生应当掌握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诊疗技术,运用中草药防病治病。

    第十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并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方能从事中医药临床技术工作:

    (一)具有国家承认的中医、中药、针灸、骨伤、推拿、护理等中专以上专业学历的;

    (二)取得中医药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

    (三)经国家或省中医行政部门考试、考核合格,取得从事中医临床技术工作资格证书的。

    第十一条  中医机构的中医药人员的比例应当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应当控制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中医机构。

    第十二条  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和技术规程,提高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

    第三章  教育和科学研究

    第十三条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发展中医药教育,逐步建立健全规模适宜、专业适当、层次和结构合理的中医药高、中等教育体系,设立为其配套的中医药临床教学基地,改善中医药教育机构办学条件。

    加强中医药人员在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快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技术骨干的选拔和培养。

    申请开办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经省中医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并按有关规定报国家、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  举办涉外中医药短期培训和进修班,应当具备规定的办学条件,经省中医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  鼓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药人员带徒授业,开展师承教育。

    国家和省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经结业考核及出师验收合格并取得出师证书者,经过规定的职务评聘程序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不受本单位职数限制,其职数由省人事部门在全省职数内调剂解决。

    由省中医行政部门核准的中医药学徒人员,经结业考核及出师验收合格并取得出师证书者,由省人事部门和省中医行政部门确认其相应的技术职务,再晋升中级以上相应技术职务时,按破格人员对待。

    第十六条  鼓励西医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人员学习、研究中医药,积极培养中西医结合专门人才;鼓励中医药人员学习、研究和运用现代医学及相关的现代技术,用以发展中医药学术。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重视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强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逐步完善中医药科研体系。

    中医药科研机构的业务用房、仪器装备、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临床研究病床,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申请开办中医科研机构,应当经县级以上中医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报有关部门审批。

    第十八条  开展涉外中医药学术交流、医疗服务、技术合作、科技成果转让、科研课题合作研究等活动,应当报省中医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办理其他审批手续。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文献、档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在资金、人员等方面予以保证。鼓励捐献有价值的中医文献、民间验方、秘方和有独特疗效的中医诊疗技术。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护和利用地产中药材资源。有关部门应当运用中医药理论和先进科学技术,加快研究创制中药新产品、新剂型。加强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培育、发展中医药科技市场。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逐年增加中医事业费的财政投入,增长幅度应当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中医事业费应当纳入财政预算,在财政科目中单独列支。

    发展中医专项资金应当重点用于支持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的重点项目,并逐年增加。

    第二十二条  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和公民个人资助中医事业发展,鼓励利用境外资金和捐助发展中医事业。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对公立中医机构的优惠政策,减轻中医机构的社会负担。公立中医机构兴办的“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的产业,实行税金照收、财政返还政策,返还的税金用于发展中医事业。公立中医机构的本体基本建设免交有关附加、配套费用。

    第二十四条  各地在确定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社会医疗保险服务的医疗机构时,应当将中医医疗机构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扶持农村中医事业,加强农村中医技术队伍建设。在农村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具有大专学历的中医药技术人员,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待遇。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中医行政部门设立中医监督员制度。中医监督员由同级中医行政部门在中医管理人员中聘任,依法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工作。

    第二十七条  各级中医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中医经费的管理。中医事业经费、基建经费和中医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截留。

    第二十八条  下列项目的评审或鉴定,有关部门应当组织中医专家和有关专家、人员参加:

    (一)中医科研课题的立项、鉴定(评审)和成果评奖;

    (二)中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推荐和评审;

    (三)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的评审;

    (四)中医医疗事故的鉴定。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疗广告应当按规定的程序报省中医行政部门审查,符合规定的,由省中医行政部门出具中医《医疗广告证明》。

    广告经营者中医医疗广告,应当查验《医疗广告证明》原件和有效期限,并按核定的内容设计、制作内容。未取得中医《医疗广告证明》的,广告经营者不得承办或者。

    广告地的中医行政部门发现的广告有与审查的内容不符的,应当报省中医行政部门撤销其《医疗广告证明》。同时应当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停止该项广告。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条  在发展中医事业中,有下列贡献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中医行政部门给予奖励:

    (一)贯彻执行中医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促进中医事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

    (二)在中医医疗,中医药教育、科研、行政管理、促进中西医结合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

    (三)献出或发掘、整理有价值的中医药学术文献或有特效的处方、诊疗技术的;

    (四)名老中医药专家带徒授业取得突出成绩的;

    (五)资助中医事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一)(二)(三)项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中医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有下列(四)(五)项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责任人处以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一)利用职权侵犯他人从事中医工作的合法权益的;

    (二)侵犯中医机构的合法权益,或擅自改变其性质的;

    (三)限制公民自愿选择中医诊疗行为的;

    (四)损害和破坏中医药文物、档案的;

    (五)泄露中医药技术秘密的。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中医行政部门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经批准,擅自设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

    (二)未办理执业登记手续,擅自开展中医医疗服务的;

    (三)未取得中医执业资格,非法从事中医诊疗活动的。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未经中医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擅自办学的,由县级以上中医行政部门责令停办,限期办理审批手续,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未经批准擅自或者虚假、变相中医医疗广告的,由中医行政部门提出意见,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批准虚假中医医疗广告的,由当事人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挪用、克扣、截留中医经费的,由当事人所在单位或上级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中医药人员在医疗活动中造成医疗事故的,由有管理权限的部门和单位依法予以处理。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或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10篇

1.1专项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在申报单位的领导及项目负责人员档案意识淡薄,没有档案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地位,缺少机制保障,在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实施方案时较少提及档案,不注重项目进行过程中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项目组成员对项目各环节自然形成的原始资料如方案论证、项目启动、结题验收等归档把关不严,对项目验收所需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和真实性带来影响。

1.2专项档案人员素质较低

项目管理部门或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大都为临时抽调、身兼数职、没有经专业培训,不懂档案业务,影响归档质量。

1.3专项档案管理规范化不强

中医药专项涉及子项目多,时效性强,项目执行过程中有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等多环节,形成资料也多,如项目申报书、中医药项目专项资金有关文件、项目工作任务方案、任务书、建设方案、实施方案、经费下拨的文件、中期检查报告、考核评估、验收结题报告,验收成果证明,成果登记,获奖情况等,各环节的档案资料收集不及时,归档文件材料签署日期不符合要求,缺归档章,卷内目录题名填写不规范。

1.4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部分项目申报单位档案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有档案管理部门的单位对项目档案缺乏有效监督和指导,未组织专项检查工作。专项档案归档机制,无人及时接管档案,造成专项档案管理缺失。

1.5与项目同步管理或超前管理未能实现

在项目筹备期和项目进行过程中,由于不重视项目档案和项目同步管理,对于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一种超前管理的意识,造成档案资料整理不及时,文件材料的复印件较多,原件较少。在档案管理工作前期投入精力不足,项目后期才开始突击收集、整理档案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最典型的例子是很多项目都是在快结题时,集中几天时间突击做好档案资料,以便应付结题验收。

2中医药专项档案管理的特点

2.1专业性

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例如国家科技“973”计划专项,在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中,建立了COPD、老年性肺炎、恶性肿瘤基于病人报告及医生报告、病症结合的临床评价指标体系。这三个评价体系从文献研究到问卷调查都产生许多专业性很强的文件材料和原始数据,应根据项目特点将各环节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分别进行收集、整理、归档,根据验收规则,每个环节都应该有独立、系统、完整的档案资料。项目承担单位对这些专业性强的文件材料应坚持“平时立卷,定期归档”和“随办随归”的原则,将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已处理完毕的文件材料,分门别类地归入预备立卷类目内。

2.2复杂性

有些中医药项目涉及未公布的关键技术、配方等为部或国家秘密内容,对形成的文件材料收集有着较高保密要求。例如在973计划中的中药药性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对煎煮时间、给药剂量、提取方法、炮制品种、配伍方式等科研人员应做好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立卷、归档。

2.3连续性

完整的中医药项目需经过申报、审批、研究、分析、结题等阶段,使许多专项档案成为跨年度,各个项目的前后形成周期长,跨度大。例如2010年国家重点投资40亿建设16个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项目建设周期3年,各级项目参建单位应根据《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相关要求,做到各时期档案工作与科研、设计、基建、勘察等工作的同步管理。一般跨年度的建设项目,应放在针对建设项目的第一年归档。本年度作下年度的项目计划、预算应放在针对的下年度归档。

3专项档案科学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3.1做好专项档案“三纳入”“四同步”

“三纳入”:将专项档案工作纳入专项建设计划;将专项各类文件材料形成、积累和归档要求纳入专项工作计划;将专项工作各类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要求纳入各部门和单位专项工作职责和有关人员岗位职责进行考核。“四同步”:要将专项档案管理与业务工作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总结验收。项目申报单位要坚持将档案管理和项目开展同布置、同整理,做到项目建设和档案管理同步进行,保证项目档案的齐全、完整。同时将项目档案纳入项目结题验收考核,对项目档案不齐分散的项目单位,不予验收结题或推迟验收结题。

3.2建立健全专项档案文件材料归档机制

按照国家档案局的有关规定,及时制定或修订专项档案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目录,做到应收尽收、应归尽归。项目和建设与参与单位可参考《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与档案整理规范》等,会同主管单位负责编制相应种类的专项档案归档范围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专项档案数字化、专项档案立卷编制操作流程、专项档案保管期限、专项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规范、专项档案的开发利用等工作制度。

3.3各负其责,分级管理

要加强专项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创新整合专项档案资源,实现专项档案资源管理的新模式。探索建立专项档案国家级—省级—建设单位三级统一的远程管理平台,各项目单位可以充分利用该平台,完成对专项档案资料的报送,对项目文件资料的形成、流转、归档、移交、保管、利用等全过程管控、监督;各项目建设单位在报送档案资料时,可按照归档要求向上级项目主管单位移交原件或复制件。根据专项档案管理规定,制定项目材料归档分类方案,统一档案装具和项目档案录入格式等,完善检查、考核机制,明晰项目管理部门和申报单位归档范围和责任,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部门、项目建设单位归口负责、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体制,确保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促进中医药项目档案事业协调发展。

3.4发挥信息网络支撑功能

建设数字档案馆(室)是档案信息化的重点。(1)积极配合国家电子政务示范工程建设,开展项目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探索,包括项目建设人员与档案人员管理一体化、纸质项目文件与纸质档案管理一体化、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一体化,将项目文件材料的动态管理与档案的静态管理相结合,从中最大限度有效地加强项目档案的前端控制,同时更有效地通过前端过程控制保证归档文件的齐全、完整、系统。(2)通过对项目执行过程文档分类,进行档案数字化扫描,建立电子档案目录,形成电子文件自动导入相应专项档案管理系统,切实推进档案存储数字化和利用网络化。同时将电子文件目录通过专项档案远程管理平台上报有关项目管理部门,形成中医药专项电子档案库,以平台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式,支撑全国、各省中医药专项执行监督管理和跨省远程档案查询等业务,积极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检索查询效率,方便各单位、各部门查考和利用,为专项下一阶段工作提供前端指导。

3.5保障专项档案经费投入

第11篇

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两宜城市”建设目标,贯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遵循中(回)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发挥中医药、回族医药特色和优势,推进我市中医药、回族医药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功能比较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工作进一步巩固发展;中医药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病治病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和学术进一步加快;回医药文献整理有新进展,临床应用有新突破;群众对中医药服务满意率得到提高。

2、具体目标(依据:《发展规划》)

(1)到2015年,*市每千人口拥有中医病床数0.49张,每千人口拥有中医药人员0.58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的10%。

(2)*市中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各县市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

(3)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达到100%,95%的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诊疗服务,中医药服务在卫生服务总量中的比重在2008年的基础上提高5%-10%。

三、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城乡中医药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建设

1.巩固、完善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持续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

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的有力时机,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加快各级中医医院基础建设。加强对县级中医医院的房屋改造、设备配置及人才培养,使其成为本地区中医专科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和技术指导基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本建设和设施配套,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并逐步完成中医科和中药房规范化建设达标任务。加强乡镇公立卫生院对村卫生站的业务指导,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服务。建立起以县中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中医三级医疗服务网。

2.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设施配置和人员配备,开展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开展创建全国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加强中医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对口帮扶,实行多种形式的业务合作,实现双向转诊。将部分市辖区政府、企业举办的一级医疗机构转型成为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进中医“治未病”工程实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总结推广具有中医药、回医药特色的预防、保健、养生、食疗方法。

3、在农村和社区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充分发挥中医药简单、方便、有效、廉价的优势,针对群众常见病、多发病,推广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合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中医药技术和方法,进一步增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功能。

(二)全面实施中医药“名院、名科、名医”战略

1.打造名院。扩大市中医院发展规模,完成市中医院保健康复中心扩建工程。加快市中医院科研平台和临床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坚持体现中医药特色的办院方向,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医院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实现医疗设施现代化,就医环境舒适化,医疗水平一流化,医疗服务星级化,建成与首府城市地位相匹配,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医疗技术水平较高、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的中医医院,成为我市中医医疗和技术指导中心。

2.建设名科。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我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的建设标准,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和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积极申报自治区第二批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努力改善基本条件,扩大专科规模,促进中医科研、临床诊疗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过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挥重点专科(专病)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技术协作的作用,使专科(专病)建设成为带动医院业务发展的龙头和中医科研的创新点。保持针灸、中医内科、中医肛肠科等优势学科在全国、全区的领先地位,培育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的中医名科,在全市形成中医药优势明显的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群体。

3.培养名医。继续开展全国第四批和自治区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选拔一批优秀传承人才跟师研修、学习,建立中医药高级人才后备队伍。建立我市名中医评选制度,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每5年评选一次。建立名中医工作室,在研究、总结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同时,每年选配继承人跟师学习。开展名老中医绝招绝技传承工作,为确有专长的名老中医举办绝招绝技传承培训班。

(三)建设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依托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中医药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临床技术骨干、中医专科(专病)骨干和中医系统管理人员。开展对市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类执业医师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充分发挥市中医药学会、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市针灸学会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使在岗中医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人数达到100%。贯彻落实国家《乡村医生(西医)中医药指示与技能培训大纲》,继续实施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项目,加快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步伐。

(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各级中医医院要坚持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激励机制,制定稳定的中医药人才引进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强中医药特色建设,继续推进中医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的改革,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强化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特色,发挥优势,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进服务流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着力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院文化,为病员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提升中医医院的形象。

(五)加快中医药科研工作步伐

市、县级中医院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重点运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单病种的研究;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要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进行多学科协作,加强中西医结合对重大疾病、疑难疾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综合医院加强中医科建设,鼓励西医人员学习中医,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

(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及中医药交流与合作

在市、县中医院设立中医药文化展室和文化长廊,以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为重点,借助各种先进科技传播手段,宣传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增加群众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同,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发挥政府双边及多边交流与合作的主导作用,联合有条件的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医疗卫生单位,巩固、拓展民间交流与合作的渠道,扩大我市与国内外多方面、多形式的中医药交流与合作。

(七)支持回族医药卫生工作发展

进一步加强回族医药理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完善回医药专科特色诊疗技术规范,突出回医药特色,培养回医药临床技术骨干,开展回医药特色专科(专病)建设。争取成立*市回族医药研究所,并在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设立回医科、回医门诊等回族医疗科室,配备回族医药卫生专业人员,加强技术培训,运用回族医药特色诊疗开展服务。支持回族医疗机构和中医医院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八)加强中医药监督工作

县(市)区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应在编制内确定一定数量的中医药执法人员,负责从事中医药监督工作。加强中医药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的贯彻实施,完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从业人员、中医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完善自我监督机制。加强中药炮制监督管理和中药饮片抽样检验制度,确保中药回药质量。中医药监督工作应兼顾中医药行业的特殊性,确保中医药监督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准确、规范,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2010年1月-2010年5月)。成立市和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中医药议事协调机构,通过媒体及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2009年-201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回族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方案》。组织相关人员到先进地区考察,开展中医药工作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贯彻落实(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贯彻落实各项工作措施,逐步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2015年7月至12月)。全面总结第二阶段工作经验,开展工作交流、学习和经验推广,表彰先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

建立市和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中医药议事协调机构,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市成立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医院及中医药管理处。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中医药议事协调机构,完善中医药管理组织,做到有领导分管、有科室负责,有专人落实,保证中医药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的贯彻和落实。

(二)加强政策扶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条例》,认真落实自治区、*市委、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扶持,把发展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促进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争取把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积极协调发改、财政、人保、编办等部门研究出台保护、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农民选择中医药服务。

第12篇

1.1新技术有助于药物研发

传统慢性病新药临床研究时间长、费用高、风险大。基于转化医学模式的“多向药理学”(polyphar-macology)与“网络生物学”(networkbiology)等新理论、新技术,为疾病成因通路上的低丰度、瞬时、弱亲和力的节点靶标(nodalproteins)的富集与同步化研究及其功能确证,提供了极大的可能。个体化预防、诊断、治疗方案的医疗模式,成为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发展的方向,有助于针对性地探索药物疗效判断、疾病疗效评估、康复预后展望的分子标志物,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由于强调临床工作者参与新药研发,临床实验成功率提高,研发成本降低,研发周期缩短,个体化治疗将催生新兴产业。

1.2干细胞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干细胞技术是再生医学的核心。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可以应用于临床,形成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或“药物”。从事干细胞研究的国家,已批复一批具有特定适应证的干细胞产品用于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干细胞涉及人类胚胎等敏感问题,其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等尚未获得确证。人体组织细胞来源渠道的合理、合法,以及生殖技术领域直接面临的道德与伦理冲击,使之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探索。

1.3疾病相关基因分子研究及临床应用

通过生物标志物测定判断机体生物学状态或疾病进程,有助于疾病的鉴别、早期诊断及预防,有助于疾病的治疗以及不良反应监控。在疾病的预测、诊断与治疗评估、个体化治疗方面具有广泛前景。但临床方案的监管审批、起始场所、志愿者募集、临床数据库建立与维护等相关分子基因领域的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准入管理,需要科研伦理介入评估。现阶段,强调上述三方面的分子和细胞水平的医学转化,已经积累了30年的基础和临床探索,将直接改善医疗和促进健康,更具竞争力和现实意义。随着移动技术和产品的升级,医学直面个性化、跨地域的大数据最优化方案,新技术的更新促使制药企业不断随之进步。

2转化医学直面诊疗健康服务

中国医学卫生事业在过去30年改革开放中,提升了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夯实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卫生科技管理中的现代医学理念,为科技型新创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原动力。综观国际转化医学发展的热点,我国整体实力并未处于劣势,同一起跑线上的中国生命科学界,直面历史契机,通过各层面的整合、协调与管理,完全可以创新“中国模式”。

2.1政府直接主导健康卫生事业

诺贝尔奖得主诺斯教授指出“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具有相似性,同样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源泉;技术设定了经济发展可能达到高度的上限,但它实际上能达到多少,则由制度决定;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必须与政府创造良好创新环境和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制度相结合”。此说与我国创新型国家学说不谋而合。政府主导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统一管理基础研究,参与投资大、风险大、跨学科、综合性技术及公共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和执法,建立和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对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给予税收优惠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建立了60个转化研究中心以及国立转化医学推进中心(NationalCenterforAdvancingTranslationalSciences,NCATS),投入制药公司既没意愿,也无资源实施的临床研究工作,促使潜在商业项目走出象牙塔,实现产业化。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科技产业强调市场调节,在“市场失灵”关口及时补位,依托强有力的经济与科技法律、法规,培育科技进步的大环境。与过去在文化体育上的国家投入体制相比,政府在现今涉及健康民生的生物医学变革中应担当重任。政府作为总体规划者从国家层面组织专家设计、论证发展蓝图,确立近、中、长期发展规划,对重大疾病和医学科研项目,制订战略并成立协调部门,提供发展资助基金,如国家与地方自然科学基金、产学研专项研究基金、成果转化奖励计划和各级科技发展基金等。通过财政专项预算,加大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矫正引导“市场失灵”。转化医学内涵跨度大,政府要承担卫生战略规划中的“托底”功能。我国科技发展资源的实质投入,与目前公众对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出期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实质是科研成果转化链上存在管理缺陷和环节缺失。国外职业专利买家因此乘虚而入,热衷于购买国内“点子”而非已形成的专利。笔者认为,转化医学的关键应是“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重构”,由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高等校院所、医院的管理者和生物医药产业经营者提供“黏合剂”和“油”。比如,研究资金要长期投入,不仅鼓励争取纵向、横向科研经费和单位自筹资金,也鼓励专业技术服务收益、技术转让收益、专利收益以及社会捐款等全方位集合资金、人力和设备的日常运营。多部门、多学科的交叉合作中,引领创新思想碰撞是关键。政府设立转化医学人才培训中心、建立人员流动机制、组建联合科技攻关团队、指导高校博士培养体系改革、促进专科人才过渡到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重要手段。我国科研人员信息辅助管理系统和信用评估动态跟踪系统,保存了历年科研经历和诚信档案,据此选择专家可有效降低风险成本。通过科研成果转化配套优惠财税政策,疏导有利临床科研的医患关系,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在“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思路中协调主观能动性和执行力,强调团队协同力。由此建立的学科梯队在人员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上配备合理,提供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和学科技术骨干参加继续教育的学术自由和创新空间,将个人学术兴趣向学科建设方向引导。鼓励学科带头人以战略科学家为奋斗目标,拓宽学术视野,把握学科前沿,始终走在发展前端。政府作为转化医学环境的构建者,要协调利益、化解矛盾,修正“大包大揽”的治理方式。调动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如全国性专业学术团体、志愿者组织、慈善基金及科技中介机构协助政令执行、弥补政府管理缺位,发挥实际操作作用。政府除了立法与规划,同时也是转化医学规范的监督者,营造有利投资的法治和人文环境,维护医学信息标准及汇集,保障数据信息的对接共享和国际认可,在国际合作项目中掌握规则和话语权,增强全球科研竞争力。以国际学术交流为契机,借力他山之石,在消化吸收新技术、新理论中实现二次创新。依托国际知名同行组成的学术评审委员会,使人才、项目及成果的评议具备国际水准。

2.2学科管理面临现实挑战

由于交叉学科众多,转化医学研究机构需翻越传统壁垒。“孵化器”形式有利人员、技术、方法、信息、设备、管理的整合。《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强调“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型体制,即围绕产业链系统部署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大学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整合、开放和共享各类科技资源,设立区域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试验平台、面向产业集群的科技服务集成平台等,面向社会开放运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精尖仪器设备为生命科学研究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政府统一购置高端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信息库(包括大样本病例收集、随访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学科间、医院与合作单位间的专业科研网络及其信息技术,加速研究渗透和深度应用,催化智能、融合和普适为特征的新一轮变革。上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不仅有利遵守国家规范性标准,也有益于扶持民营、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担当公益性的专业孵化器角色,据此培育和聚集研发与管理人才,又能提供自主创新成果及专业性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咨询,循环往复,促进市场和科研的结合,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及时调整传统学科建设中的象牙塔情结,在学科管理中融合国家行业标准制订、规划指南,体现时效性和灵活性,开阔思路,催生创新增长点、新理念和新设想,学科大类、一级学科及二级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引进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助推自主研发创新能力。

参考美国NIH对转化医学研究T1、T2和T3阶段的划分,科研战略措施与自身资源紧密结合,深入研发全新或改良医疗产品、开展循证研究获得最佳诊疗方案,促进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3个不同阶段,集中多方优势,针对特定疾病,开展项目攻关。学科发展定位布局超前,建设目标细化,即阶段任务和实施计划体现系统性、综合性、开放性及可操作性,保障学科建设目标顺利达成。在此过程中,创新文化、诚信环境、尊重知识、宽容失败都是不可忽视的文化内涵。将基本绩效管理与时代要求和国际水平对接,为个人、团队设立清晰的工作标杆作为激励,在医院科技发展的战略性变迁中,实现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成就感。横向上可衔接高校、研究院所、医院、社区医疗中心、科技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社会学术团体,与产业、企业和科技中介等合作共建的责、权、利共同体,建立长效、互信、互助机制。纵向上从基因、分子、细胞、动物水平,再到药物临床试验Ⅰ~Ⅳ期,直至延续临床循证研究、社区推广和政策咨询研究等。作为庞大的系统工程,转化医学研究对海量医学信息数据的“破译”、对规模化生物样本库的“活用”,获得外部优势资源并融合利用,发挥嵌合体的作用。打通基础医学、临床应用和公共卫生的固有屏障,由此形成创新研发的良性循环,提高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例如,根据死因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等基础工作,梳理出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及高疾病负担的民众健康问题,结合国民经济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和风险基准评估,做出转化医学研究规划等。“十一五”期间启动的传染病防治重大科技专项和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就是典型的转化医学规划案例。

3伦理调适护航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研究以人为对象,带有实验性和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对人体存在一定程度的伤害和潜在危险。过去半个世纪,由于缺乏对此问题的客观认识,干扰了技术发展的临床应用,或者干脆中断了技术的研发,在人工授精和优生优育技术发展中尤为突出,宗教与社会等形而上的因素,影响了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对生命、人权、人本的敬畏是社会文明法则与国家政治伦理的体现,1974年贝尔蒙报告(BelmontReport)确立了进行人体实验的科研基本伦理原则———尊重个人、善行及公平等。报告阐述了科研和行医的区别,强调当科研是用来评价一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时,科研和行医是并存的,但该行为须以保护受试的人体对象而接受评审。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ouncilfor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ofMedicalSciences,CIOMS)与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联合修订的《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道德指南》规范了各国的人体生物医学研究政策,根据各地情况应用伦理标准并确立和完善伦理审查机制,这一指南成为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伦理准则。《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在第18届世界医学协会联合大会被采用修订,当科学的利益与人的利益产生矛盾时,要以人的利益居先,其主要包括“知情同意”及“有利无伤”两项原则。2000年,中国卫生部成立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依据《涉及人体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和《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负责重大医学伦理问题的咨询和审查,但这些法规仍存在操作上的不完善。以风行一时的干细胞研究为例,我国只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与《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且比较宽泛,并没有规定从事干细胞研究的机构需要进行审批获得许可证,也没有规定相关人员所需具备的资质,更没有要求从事干细胞研究的机构,对胚胎来源、干细胞株系建立、克隆胚胎或杂合体和嵌合体如何形成和毁掉等细节进行备案,缺乏有效管理。

我国成体干细胞临床试用超越临床试验阶段,出现了一系列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卫生部2009年颁发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干细胞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规范,也有待细化,其原则是基础研究要宽松,临床试验要规范,医疗准入要严格。当前,医学伦理监管不善主要表现在伦理审查质量参差不齐,难以真正实现对研究项目的约束,医学研究者对生命伦理学不伤害原则的了解,正确率为78.33%;对生命伦理学基本范畴的审慎认识,正确率只有61.67%;在生命伦理的基本权利选择中,选择医生权利的占到51.67%,大大超过选择患者权利的41.67%。研究对象从了解知情同意书内容到签署知情同意书用时不足1日,难以深思熟虑。由于自身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医学伦理的进步,部分来自外界倒逼,如投递论文因缺少伦理审查程序,而遭遇国际专业学术期刊质疑和拒绝。生命科技回答能够做什么,伦理维护解决可以做什么。除了医学界通常思考的医生与患者、研究者与志愿者之间的伦理关系,快速发展的技术进步为生命科学提出了科学伦理的要求。学者对科研方向和研究项目的选择,符合当下伦理或者违背社会伦理,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例如,克隆技术带来了疾病相关基因的细胞研究模型和实验动物模型,受益良多。但是现阶段没有国家政府与主流组织公开支持人体克隆。尽管无数的科幻小说和电影特技已经不断演示冲击大众传统认知的新技术,但在影响到每个个体的产业化决策中,如转基因粮食,社会共识同样面临最大的科学伦理障碍,而不是技术障碍。

4结语

第13篇

一、2013年上半年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较好地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引导、咨询、协调和服务等作用。紧紧围绕打造矿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新型建材生产基地、新型食品加工基地建设,认真开展企业科技创新资源调研,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较好地完成了中央扶持政策的配合对接工作。围绕苏区发展振兴、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扶贫攻坚计划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全力做好了配合和策应。向县政府报送了《县科技创新情况调查报告》、《区区域扶贫攻坚科技服务规划编制》、《依靠科技实施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等材料,为我县争取政策支持、资金补助积极发挥部门职能作用。

3、向上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和相关奖项取得较好成效。①2月份为公司、公司组织编制项目编制项目材料,向科技部申报了“科技富民强县”计划项目—米粉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以较高的分值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初审和答辩。我局于3月下旬前往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基层科技处、财政部科教文卫司科技处联络,取得较好效果。科技部经专家评审于近日批准立项,项目资金约200万元,这是科技局有史以来争取资金最高的一个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我县米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米粉品牌的影响力,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添砖加瓦。②3月,为种业公司编制项目申报材料,向科技部申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优质高产晚籼“中优洲481”繁育与示范,市科技局已向省科技厅报送和推荐,待省厅组织专家初审。③为广根农作物种子研究开发公司向省科技厅报送“科技开发与产业化项目”---米粉专用稻金优L2的选育与产业化,经省厅组织专家评审,科技厅已批准立项,该项目的实施将得到省级种业专家的指导,为获得科技成果提供鉴定、批准、授权等系列服务,有利于我县种业发展。该项目的前期工作得到市科技局的支持,组织专家测产,形成报告向省科技厅申请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县科技局将该项目成果于3月向市科技局推荐2013年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经评审委员会5月7日组织评审,获得83分,农业类9个项目排位第二名,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添补了多年来我县无此殊荣的空白。④为宝葫芦公司分公司申报省科技厅“星火计划”项目--高效油茶林示范推广。⑤为公司产学研结合研发的保鲜米粉申报2013年度省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经省专家审定,省科技厅予以下达,引导和支持我县自主研发新产品。为该项目申请国家专利给予协助和协调,国家知识产权局已下达“发明专利申请初步审查合格通知书”,近期有望授权,这将添补我县近几年无发明专利的良空白。⑥磊石菌业专业合作社的“竹荪系列保健食品开发”、宏盛畜牧养殖有限公司的系种猪引进及全自动系统养殖模式研究、县人民医院的“自拟松解汤促进创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等多个项目向市科技局申报2013年计划项目。

4、县本级科技计划项目启动实施。为了集中使用科技三项经费,不撒胡椒面,而重点扶持项目企业,根据县财政预算安排的要求,今年县本级科技计划项目主要是酱干生产技术改造、品牌打造和专利扶持,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制订了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县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使企业感受到本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

5、完成相关工作。①以市科技局在“三送”挂点为契机,在“三送”、新农村建设点共同开展了科技下乡,举办了生猪养殖、烤烟生产等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术。②4月下旬组织公司、公司、种业公司等企业参加省科技厅举办的科技项目申报业务培训班,增强了企业申报科技项目的意识,提高了项目申报水平。③做好了2013年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第二批申报的准备工作,项目课题为公司的保鲜米粉新产品开发试制。④做好了科技宣传、科技信息、技术市场、民营科技等各项工作。⑤协助县委统战部做好省科技厅在镇上增民族村挂点五年规划的实施推进工作,得到省厅挂点领导的表扬,支持民族村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⑥“三送”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明显,投入一万元,组织村里义务投劳修筑灌溉水渠一条,解决了长期以来该区域缺水耕作的问题。征地拆迁工作进展顺利。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1、以中央支持等原苏区发展振兴出台的《若干意见》为动力,加强与上级科技部门联系,充分利用科技政策资源,加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加大企业申报项目力度,争取更多和更大的科技项目落户。

2、认真组织实施科技部立项的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大规模地开展米粉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示范推广米粉专用稻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进度安排完成各项任务,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理检查取得较好成绩。以提高米粉科技生产水平,促进米粉产业发展。

3、跟踪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创新基金项目。

4、认真组织实施县本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强项目实施管理,提高项目实施水平。

第14篇

这是一个小型印刷厂车间,面积只有70平方米左右,不到两节地铁车厢那么大。车间有七名女性和一名男性工人,每天的工作是将一种白色涂料喷到有机玻璃板上。

不幸很快就降临在这些工人的身上:七名女工相继发病,其中两名女工去世。

在2009年9月号的《欧洲呼吸杂志》(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下称朝阳医院)医生宋玉果及其同事发表研究论文称,上述女工“所患的可能是‘一种与纳米材料有关的疾病’”。

这大概是全球首宗关于纳米颗粒可能致命的临床毒理病例报告。论文的发表,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小型“地震”。无论那些与纳米技术有关的学术会议,还是科学新闻网站和科学家博客,中国女工之死和纳米安全都是激烈争论的话题。

喷涂车间悲剧

从研究论文披露的情况看,七位女工的年龄在18岁至47岁之间,平均不到30岁,在车间工作的时间从5个月至13个月不等。患病之前,她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期间,这几位女工被送到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科救治。这个科室专业水准较高,其医生经常被派往中国各个地方,协助处理血铅超标、重金属污染等职业安全事件。

女工们的症状比较类似。所有病人的肺部都受到严重损害,并且有胸腔积液,脸上、手上和胳膊也都出现了严重的瘙痒皮疹。其中,有四位女工体内的器官组织还面临缺血缺氧的危险。

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对于医生,治疗过程都令人煎熬。胸腔积液反复出现,常用的治疗方法均告失效。

最终,一名19岁的病人在接受外科手术16天之后去世;另外一名29岁的病人在症状出现后的第21个月,死于呼吸衰竭。

负责诊断和治疗这些女工的,是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科副主任医师宋玉果。根据医院网站的介绍,他多年来从事尘肺、有毒化学物中毒的诊治和临床研究。

宋玉果及其同事开始追究女工们患病的原因,并将嫌疑对象锁定为那个印刷厂车间的工作环境。

该车间所使用的原料是一种象牙白色的聚合物材料――聚丙烯酸酯混合物。聚丙烯酸酯作为一种黏合剂,广泛运用于建筑、印刷和装修材料中,被认为毒性很低。不过,为了让材料更加结实和耐磨,制造商有时会加入硅、锌氧化物、二氧化钛等金属纳米颗粒。

1纳米等于1米的十亿分之一,大致相当于人头发丝直径的数万分之一。通常,粒径在100纳米以下的材料,均被称为纳米材料。

七名女工和一名男工被分为两组,每天工作8个至12个小时。工人们每天要将大约6000克聚丙烯酸酯混合物,用勺子涂到机器的底盘上;这些混合物随即被高压喷射装置喷涂在聚苯乙烯材质的有机玻璃板上;然后,有机玻璃板在75摄氏度至100摄氏度的温度下被加热烘干。

车间只有一扇门,没有窗户。喷射装置附带有一个燃气排气口,对喷涂过程中产生的烟雾起到一定的排除作用。

女工们发病以后,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流行病学专家,以及朝阳医院的医生,对这家印刷厂的工作环境进行了调查。

在喷射装置燃气排气口的吸气口中,专家们找到了累积的尘埃粒子。女工们发病前五个月,燃气排气口发生了故障。由于室外温度很低,车间的门也经常被关闭。专家们推断,在这期间,车间内的空气流动非常缓慢甚至处于静止。

这些工人都是工厂附近的农民,没有任何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她们所得到的惟一用来保护自己的工具,就是棉纱口罩。而且,她们工作时只是偶尔戴戴。

据工人们反映,在喷涂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原料喷溅到他们的脸上和胳膊上。惟一的一名男性工人在工作三个多月后离开,并没有显示出任何症状。在其他车间工作的工人,其中包括女工们的亲属,也没有出现类似症状。

研究论文没有透露这家印刷厂的名称及其所在地区。在朝阳医院的办公室,宋玉果也谢绝了《财经》记者的采访。

女工之死谜团

在女工们的肺部和胸液中,均发现了直径约30纳米的颗粒。而这般尺寸和形态的颗粒,同样存在于她们接触的喷涂材料之中。

此外,女工们出现了罕见的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以及奇特的肺部增生组织――异物肉芽肿等症状。这些症状与纳米材料毒理的动物实验结果相似。

宋玉果及其同事因此认为,很可能是纳米颗粒导致这些女工发病甚至死亡。

但不少专家对这一结论持有保留态度。

9月1日至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纳米科技会议上,多位专家提及宋玉果及其同事的论文。

美国纳米健康联盟(Alliance for NanoHealth)主席、得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教授毛罗法・拉利(Mauro Ferrari)告诉《财经》记者,这篇论文非常重要,但他不认同作者关于纳米颗粒导致工人患病和死亡的分析。

法拉利说,要确定纳米颗粒与疾病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分析纳米颗粒的组分,确认这些颗粒来自工作环境;即便病人肺部的纳米颗粒来自工作环境,在没有对照试验的情况下,也很难证明这些纳米颗粒一定是女工患病的罪魁祸首。

他还强调,这家印刷厂的工作环境恶劣而封闭,有毒化学品和气体充斥其中,工人们又没有好的保护措施。这些因素对于工人患病和死亡究竟有怎样的作用,都值得推敲。

对于论文中的一个推论――纳米颗粒进入工人身体的途径是吸入和皮肤接触,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宇亮表示,这并不总是正确的。他强调,通过吸入方式进人体内是可能的,但是纳米颗粒穿过皮肤直接进入生物体内的证据还很少。

美国麻省大学洛厄尔分校健康与环境学院助理教授迪米特尔・贝罗(Dhimiter Bello)因故取消了行程,未能到北京参加此次学术会议。但他通过电邮对《财经》记者说,在工人肺部和工作环境中都发现纳米颗粒,只能说明纳米颗粒有可能是一个致病因素。实际上,从论文提供的信息来看,并不能排除其他的可能致病因素。例如,喷涂过程中用到的聚合物材料在高温下的降解产物,也可能是主要或者惟一造成女工患病的原因。

在贝罗看来,这场悲剧或许不应归咎于纳米颗粒,而应怪罪车间内原始的、不人道的工作条件,“这是一次警醒,无论(悲剧)是否与纳米颗粒相关,工作场所的暴露条件都应当被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在这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纳米毒理研究中心主任安德烈・内奥教授(Andre Nel)也说,在这起事件中,工人们没有得到应有的生产安全保障,政府部门应该负起监督的责任,以保证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物质。

实际上,论文本身也承认了研究存在局限:由于缺乏环境监测数据,无法弄清印刷厂车间纳米颗粒的浓度;纳米颗粒的组成也不清楚。

此外,令宋玉果及其同事疑惑的是,究竟是特定的纳米颗粒,还是所有纳米颗粒都有可能致病?如果的确是纳米颗粒导致那些女工患病,对其他在工作中也会接触纳米颗粒的工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如今,关于女工之死的研究论文已经成为了纳米技术研究者们的一个热点话题。据《财经》记者了解,欧洲和美国还有科学家打算组成一个专家小组,到中国开展调研,并希望取到样品回去研究。

诱人前景与安全隐患

不管纳米颗粒是否被确认为几位女工悲惨命运的元凶,纳米技术的安全性问题都因此再度引发各界关注。

纳米技术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从一桶涂料、一瓶防晒霜到一件衣服,都有可能用到纳米技术。

纳米材料颗粒小、表面积巨大,会显示出很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在电子、光学、磁学、能源化工、生物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例如,很多纳米材料都可用作涂料,替代那些强毒性的化学物质;用碳纳米管等纳米材料改良电池,可以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使电力更持久等。

纽约一家名为“卢克斯研究”的市场分析公司称,2007年销售的纳米技术相关产品,价值约1470亿美元。到2015年,这一数字可能突破3万亿美元。

纳米技术在展现出诱人前景的同时,其安全性问题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随着纳米材料的大规模应用,研究人员和工人容易暴露在纳米颗粒浓度较大的实验室或生产车间之中。此外,普通公众也可能暴露在纳米颗粒之下:涂料、化妆品等产品中用到的纳米材料,可能在产品损坏或分解时释放。

这些纳米颗粒物可能经过呼吸道吸入、胃肠道摄入、药物注射等方式进入人体,并经过淋巴和血液循环,转运到全身各个器官。

根据多项流行病学研究,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尤其是纳米级别的颗粒物,浓度的大量增加会导致死亡率的增加。伦敦大雾曾经导致居民大量死亡,就是一个被经常引用的案例。

那么,人造的纳米材料进入人体后,是否会导致特殊的生物效应,并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呢?从理论上说,纳米物质由于尺寸小,与常规物质相比更容易透过人体的各道屏障;由于表面积大,也可能有更多毒害人体的方式。

朝阳医院的宋玉果在8月31日《健康报》发表文章说,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许多纳米物质具有明显的毒性,其中研究较多的为碳纳米管、纳米二氧化钛等。一些纳米物质还被认为可致动物肺脏、肝脏、肾脏和血液系统等损伤。

对于与纳米物质相关的疾病,宋玉果称之为“纳米相关物质疾病”。当然,他也表示,公众不必为纳米物质相关疾病感到恐慌,不是所有纳米颗粒物都有毒性。

动物毒理性实验的结果,也不能简单地推到人的身上。但由于科学界对纳米安全性的研究刚刚开始,几乎没有任何相关人体毒理性资料――这也是宋玉果及其同事的论文引起国际科学界高度关注的一个原因。

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宇亮告诉《财经》记者,目前开展过安全性研究的纳米材料只有十几种,还非常有限。但他相信,随着研究队伍的壮大和研究投入的加大,将来必定可以从大量的数据积累中寻找到一些规律。

在国际上,纳米安全性研究的热潮大约始于2003年。《科学》和《自然》等著名学术杂志纷纷发表文章,探讨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安全问题:纳米颗粒对人体健康、自然环境和社会安全等是否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这之后,各国明显增加了纳米安全性方面的研究。美国的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将总预算的11%投入纳米健康与环境研究。欧盟每年支持三个左右与此相关的项目,每个项目的经费规模在300万至500万欧元之间,而欧盟各个国家还有自己国内支持的纳米安全性项目。

中国在极力推进纳米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同时,也开展了纳米安全性的研究。其中,中国科学院在2001年就开始筹建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实验室。科技部在2006年启动了为期五年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项目“人造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及解决方案探索”,经费2500万元,首席科学家由赵宇亮担任。

不过,赵宇亮告诉《财经》记者,与美国和欧盟相比,中国在纳米安全性研究上的投入只是“一个零头”。

政治决策与公共参与

中国科学家在纳米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其中,在每年召开的与纳米毒理学相关的国际会议上,几乎都会邀请中国科学家作大会报告。赵宇亮还与其他科学家共同主编了第一本纳米毒理学英文专著。美国纳米健康联盟主席法拉利称,中国科学家是纳米毒理学研究领域的领导者之一。

不过,令赵宇亮感到尴尬的是,美国国家纳米技术协调办公室的官员曾经问他,包括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很多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都发表了对于纳米技术安全性的调研报告、方针和策略,为什么中国没有?对此,赵宇亮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在美国和欧盟,纳米技术及其安全性已经成为政治家们关心的话题之一。它们的环保部门、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以及其他政府研究机构,会通过白皮书等文件形式,发表政府层面对于纳米安全性问题的见解。

其中,2001年,美国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之下建立了国家纳米技术协调办公室,负责协调政府层面之间的纳米研究计划。而纳米研究项目的成果,会通过这个办公室反馈给其他政府机构,帮助科学研究去影响政府决策。

2009年3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还了一份有关纳米技术的合作倡议。该局将与纳米健康联盟旗下的八个研究机构合作,以加快建立保障纳米医疗产品安全可靠的有效体系。法拉利告诉《财经》记者,在实验室研究结果与安全性评估的关联,以及纳米技术相关药物的审批等方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都做了很多工作。

相比之下,纳米安全性在中国似乎局限于科学研究的阶段,政府部门仍然保持沉默。

对于纳米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各国都在积极支持。其原因正如美国《环境健康展望》杂志所称,科学界普遍认为,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对于社会是十分有益的,能够提供更好的药物、更强更轻的产品、对环境更友好的能源和环境技术。

与此同时,为了获得公众对于纳米技术发展的支持,各国也需要在纳米安全性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同时鼓励公众参与。在中国纳米国际科技会议的闭幕式上,法拉利也特地呼吁加大公众在纳米安全性研究上的参与程度。

实际上,关于纳米技术发展的“风险预防”原则,在欧洲和美国等地正深入人心――人们希望在纳米技术等新技术的风险出现之前,尽可能地提前进行防范和干预。而公众及早参与到纳米技术研究和政策的讨论,是“风险预防”实践的关键环节之一。

英国杜伦大学风险研究所负责人菲尔・麦克纳顿(Phil Macnaghten)教授告诉《财经》记者,要想避免纳米技术重蹈转基因技术的覆辙,让公众从“上游”参与讨论影响纳米技术的研究和政策,或许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如果等到技术发展之后再让公众在“下游”参与,可能为时已晚,“很难改变公众业已形成的印象和认识”。

第15篇

一、20*年工作情况

(一)围绕科技强区主攻目标,营造良好的科技环境

1.努力营造科技责任落实环境。一是积极落实上级科技系统各项责任考核。顺利完成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县、市)考核工作,取得全省第四的好成绩,顺利完成了浙江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并被推荐为优秀单位上报,顺利完成了省级科技强区创建工作,有望年内进入省科技强县(市、区)行列;二是全面落实对镇(街道)科技责任考核。我局根据省市相关文件,出台了《*区20*年度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的通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认真严格,做到工作有要求、过程有检查、年终有考核,有力地督促和提高了镇(街道)科技基础工作;三是认真履行科技职能责任。围绕强化科技基础、科技资源、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等方面,我们不断地加强和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区科技进步变化情况综合评价位次从第75位跃升至第19位。

2.努力营造科技政策引导环境。我局十分重视科技政策的扶持引导工作,依据上级科技工作要求和*科技现实基础,我局认真编制了《*市*区“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城区建设的若干规定》和《*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三大重要的政策文件。这三大政策文件的出台,将成为我区科技发展的指导纲要,科技进步的有效动力和科技管理的规范依据,为我区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努力营造科技舆论宣传环境。今年我局为全面贯彻*市委提出的“建设三个*、实现三次跨越”的要求,组织开展了“实现*科技事业新跨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营造了自主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核心的意识;组织开展了科技宣传周活动,借助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报告会、科教电影、征文、科技下乡、科技咨询、科学进社区、出刊科普画廊等一系列方式,在全区上下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在全区醒目的地方和主要路口设置了2个大型宣传牌和多个科普宣传栏,普及和提高了全区人民的科学意识和科技素养。同时,积极在省、市、区各级媒体、刊物宣传我区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工作情况,较好地完成了省、市科技信息考核和区政府政务信息考核任务。

4.努力营造科技经费保障环境。区政府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确保每年科技经费预算优先安排,20*年,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926万元,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3.5%。同时有效带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4亿元左右,R&D经费投入2亿多,企业技术开发投入近5亿元,较好地发挥了政府科技经费“四两拨千斤”的政策导向作用。争取到的国家、省、市科技补助经费在去年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形成了以政府资助为引导、企业自主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信贷投入为支持,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二)围绕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强化技术创新研发载体建设。今年新认定省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8家,市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9家。目前,全区累计验收认定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已有59家,其中省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达18家。同时,鼓励引导企业在国内外科技资源发达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通过企业研发中心的创建与认定,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研软硬件环境,为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着手行业创新平台的建设,目前正为阀门与制药设备行业筹建行业研发创新平台进行大量的前期工作,同时巩固和发展*滩涂养殖园区孵化器,大幅度地提高了海水养殖的科技含量,“科技兴海”工程得到极大的推进和发展。

2.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近年来,科技中介机构数量不断增长,服务范围不断拓展,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科技中介机构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建立了*科技创新中心,为进一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升我区的产业层次打下了基础;开通了科技信箱,对企业进行了培训,科技信箱成员队伍不断充实完善,现已完成科技信箱站点53个,会员数已达500多人。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尤其是提高了科研中介机构的作用,使更多的科研项目真正投入使用,造福社会;扩大了科技网络信息中心的管理职能,对推动我区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一是领导重视。年初召开了区科技人员新春座谈会,区四套班子均有领导出席,规格高、规模大、氛围浓和效果实;二是政策扶持。全面出台和修订了多项人才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工作运行、人才引进、资金使用、人才选拔等机制;三是人才激励。高级职称科技人才每月政府津贴提高到300元,新设立了区“十佳人才奖”,对为我区科技事业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的科技人才进行重奖。在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在*城市中心区安排科技人才公寓30套,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三)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高新技术发展应用

1.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显著。针对我区主导产业中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的实际,我们积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加以改造提升,有效推进了节能减排,进一步优化了阀门、合成革、不锈钢、化工和皮鞋制造等支柱产业群。其中,阀门产业加快升级换代,逐步向精工细作、耐高压高温、抗硫化发展,并取得了核电阀门生产制造资格,江南阀门的自主创新成果得到了中央和省领导的高度评价;合成革行业新开发的超细纤维PU合成革在多种性能上超过了天然皮革,*合成革固废(残液)无害化处理中心建成投用,选用的无二次污染回转窑焚烧技术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制笔行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工艺装备再创新,实现生产技术的飞跃;制鞋行业新型功能性助剂、新型原材料、新型生产工艺的应用不断拓展,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性能得到不断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高新技术企业得到培育发展。今年我区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7个,国家重点新产品4个,数量稳居全市首位。省科技计划项目5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5个,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5项。获得*市科技计划项目13项,其中重大科技计划项目2项;荣获市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创近年来最好成绩。“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全市仅两项,都在我区。另外,浙江华东阀门有限公司荣获全市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无偿资助项目。今年我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区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目前,我区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9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区级高新技术企业54家。

3.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迅速。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呈现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集聚效应进一步凸现的良好局面。其中,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浙江)基地——*市制药装备业基地*分基地和浙江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食品与制药设备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已经拥有省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8个,杀菌釜等几个高新技术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0%以上。同时,还借助*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开发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规划了1.24万亩的*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工业园,并明确了3100亩的高新技术产业区规划区块,建成后将成为区域高新支柱产业发展的示范性基地。

(四)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发展,加快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

1.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围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民就业增收和可持续发展,围绕保障粮食(食物)安全和“三生(生物、生态和生活)”安全,以农业高新技术、传统农业技术升级为重点,组织实施了涉及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新品种培育、农业疾病防治等领域的等科技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共发动企业申报区级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项目86项(农业33项,社会发展24项,软科学25项,研发中心8家),立项35项;向上级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项,立项10项,获得经费支持300多万元。

2.全面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圆满完成了第二批科技特派员的结束工作和第三批科技特派员的下派,这次5名科技特派员分别下派在全区5个镇、街道,在宣传党的农村政策、推广适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进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实用技能培训等,在灵昆组织了农业专家送科技下乡活动,在瑶溪举办了对移民劳动力科技素质培训班。到目前止,全区五位科技特派员共实施科技开发项目5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0个,引进新品种27个,创建利益共同体202家,形成农业龙头企业3家,项目总投资450.119万元(*区科技局科技资金投入28万元,市局5万元),实现年利润160万元。

3.加强环境、资源、卫生等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对重大疾病、地方病、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诊疗技术,提升预防和应对科学技术突发事件的技术水平,大力引进新能源、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先进技术,加大污染防治、废弃物再生利用新型节能等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推广应用。重点支持*区第一人民医院、*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的科技项目研究,今年组织实施了“掌心石膏模握式外固定治疗近节指骨骨折的临床研究、”“废旧塑料再生制造课桌椅的研制”等10多项社会发展和软科学领域科技项目。

4.积极开展科普、防震减灾宣传和安全应急预案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大会精神,紧紧围绕“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主题,与区教育局共同举办了科技夏令营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通过举办一系列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科技下乡等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宣传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科技方针、政策,宣传,今年通过了全国科普示范区的审核,人均科普活动经费达1.95元,全省排名第十位。举办了“纪念唐山地震31周年”专题宣传活动,发放了宣传材料3000余册,并通过张贴标语、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现场咨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地震自救互救、紧急避震、地震预报、谣传识别等内容进行了重点宣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按照区政府要求,及时组建了应急工作组织机构,确定了人员、明确分工、落实了责任。修订了《*区地震应急预案》,编制了《*区突发公共事件科学技术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切实提高了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五)围绕科技资源整合利用,加强科技合作交流

1.积极做好大院名校的合作交流。我们与浙江大学的全面合作协议已经签订,我区将得到强力的科技支撑;引进了中科院上海分院共建创新载体,着手解决我区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我局还主动融入长三角,与上海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达成相互设立科技创新服务工作站的合作意向。7月邀请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士团深入我区化工企业调研。并与该校在人才培训、区域共性技术难题攻关等领域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天龙集团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网球用橡胶材料技术难题的攻关,目前天龙网球产品已被列为20*年奥运会指定用球。目前,我区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基本上都与企业对口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的层面从技术、人才引进,到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阀门行业的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与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人造革行业则与上海东华大学联系密切。

2.积极做好项目产品的合作交流。今年我区共有61家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项目,涉及阀门、食品制药机械、制笔装备、电子信息等领域。我区企业首度引进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即上马食用废油制备柴油项目,总投资约4000万元,项目的引进和产业化,不仅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助于环境保护,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万净天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人力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开展人造革生产过程中DMF尾气回收治理装置研究,共同攻克人造革行业发展的瓶颈难题。部分企业还把科技合作的目光瞄向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人造革公司在意大利建立了产品开发设计中心,*南亚汽配厂等单位则引进日本专利进行再创新,均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完成20*年度浙江(*)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各项任务,共有8个项目签约,涉及金额215万元。浙江亚光机械有限公司等20多家食品制药设备企业参加厦门、宁波、苏州等地全国性食品制药设备专业展览,不仅宣传了企业自身的形象,而且拓宽了市场,带来客户。积极组织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参加一年一度的深圳高交会,扩大了我区企业的影响力,使政府和企业在对外科技合作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3.积极做好难题攻关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推进网上技术市场建设,目前我区网上技术市场上网企业3000家,至20*年11月底,网上技术市场*市场完成技术难题20项,网上签约8项,合同成交额达到20万元。人造革行业正联合国内知名大学的先进科研力量解决困绕已久的废气排放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外,我区水暖洁具行业的鸿升集团正在研究表面电镀,采用无毒材料替代氰化物的问题,准备打开美国、日本、西欧等高端市场;爱好笔业等制笔行业公司与*大学联合成立了行业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现代化的省级笔类检测中心,为摆脱笔头、墨水长期依赖进口而努力。

(六)围绕自主创新利益成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知识产权和专利工作取得新的突破。继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开展企业专利示范工作,目前我区有省级专利示范企业3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区级专利示范企业13家,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发展,不仅成立了专利行政执法队伍,用于知识产权的宣传、保护和专利奖励经费逐年增加,专利的申请数和授权数都有很大提高。

2.知识产权政策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根据省、市专利示范企业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出台了《*市*区专利示范企业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把知识产权战略贯彻到科技计划全过程,从科技计划源头上切实抓好知识产权工作,提高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校自主创新和发展核心技术的能力。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申请区级专利示范企业。

3.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得到加强。通过“4.26”世界知识产权宣传日,“科技三下乡”等方式,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宣传。今年4月26日,*区科技局在永中街道电影院门口开展以“鼓励创造”为主题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今年累计分发知识产权读本达1万余册。5月份开展送知识产权知识到企业、全区知识产权讲座等系列活动,以此提高全区社会民众、企事业单位、机关干部的知识产权意识。组织企业知识产权和专利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三次,累计培训人员近300人。通过培训会、授课、上门指导、专家咨询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

(七)围绕“作风建设年”活动,全面加强干部自身建设

1.积极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按照温龙委发〔20*〕30号文件精神,在区委的领导和区作风办的指导下,我局成立了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了动员大会,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深入开展了各项专项活动,深入的学习,紧密结合科技事业发展,认真落实服务承诺,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狠抓工作创新,着力解决思想状态、能力素质、服务质量、队伍形象及工作机制等五方面问题,切实增强了学习、责任、为民、效能和廉节等五种意识。

2.规章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在我局系统积极开展了“作风建设年”活动。在活动中,开展了系列的教育活动,局党组修改制定了《*区科技局考勤制度》、《*区科技局审批流程表》、《*区科技局政务信息工作考核办法》等9项制度。通过这次“作风建设年”活动,全体干部职工的作风得到进一步改善了加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