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苏教版音乐教学反思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初中生的原有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等十分有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太强,对比较深奥和心灵感悟的知识的理解则更加困难。直观教学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往往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借用多媒体导入,引人入胜。
如: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宇宙里有些什么》时,导入部分笔者是这样处理的:神州十号成功发射,表明了我国航天事业有了新的突破。航天员主讲的太空课堂吸引了全国的中小学生,所有的人都为之惊叹和喝彩。那么,茫茫宇宙里有些什么呢?想不想知道?然后,播放介绍银河系的记录片。学生被记录片深深吸引,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激发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
(二)创设情境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环境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天壤之别,容易造成教学点与学生兴趣点的脱节。借助多媒体,将两者和谐地衔接起来。
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社戏》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婉转悠扬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但学习这一课时,如今的那些衣食无忧、娱乐生活十分丰富的孩子怎能体会到“偷罗汉豆、煮罗汉豆”的乐趣,怎能理解看社戏是多么的令人盼望。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表现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的图片和有关鲁迅童年生活的影片。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了。
二.巧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一)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遇到理解上的困惑。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图片动化处理方面具有高超的功能,利用这一功能,把抽象变具体,把静态变动态,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核舟记》时,学生对微雕技术不太熟悉。核舟上雕刻着五个人,还有茶炉,船桨,佛珠,手卷等物品。人和物雕刻十分精巧,细致,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况且这些都建立在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上的。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看核舟的体积,观赏核舟雕刻的艺术,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实现自主学习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随时可轻松地调出自己所需的信息,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先决条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如果你不选择学习,没有人会将知识灌输给你,如果你不主动、不积极学习,很可能什么新知识都学不到。常此以往,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交流方式。学生交流不再局限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展到学生与任何在网上交流的陌生人之间。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唤起学生情感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是情感丰富的作品,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历,无法体验作家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播放音乐是一种渲染情感的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结合起来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时,笔者一边范读课文,一边播放班德瑞的轻音乐,让那潺潺流水和清脆悦耳的鸟鸣来松弛学生的身心,给他们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感受紫藤萝瀑布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展示画面是另一种渲染情感的手段。如通过展示茫茫草地、皑皑白雪、湍急大渡河、摇摇晃晃的泸定铁索等画面,学生知道了的艰难,再读《七律・》,就能体会到“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背后蕴含的真实情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我们有时也会通过播放视频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四.教育现代化设备要合理使用
关键词:活动体验 苏教版 高中语文教材 呈现方式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1-0037-05
作者简介:崔余辉(1991―),女,湖北宜昌人,扬州大学文学院语文学科教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活动体验”既古老又年轻,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由来已久,但是作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一部分却不到十年。当前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系统理论研究甚少,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必要对它进行全面研究。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内涵
(一)“活动体验”的内涵
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1] (P.1342 )。哲学和西方词源学更多地强调其能动的行为动作层面,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将活动分为内部和外部活动,开始关注人的内隐活动,为语文视野下的“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体验也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德国狄尔泰从生命哲学出发,将其称为内在经验,即一种生命体验,它重视直接经验,又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内在经验”实际上是外在直接经验的内化,这种内化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的相互作用,这符合认知主义学习的观点,并让学习过程变得细腻而深刻。
活动是内隐活动和外显活动的结合,体验是外在直接经验的内化,故活动体验不仅关注活动的外在特征,还关注个体内在的行为心理与思维变化,“活动体验”就是个体在内外活动的结合中完成感官和灵魂的生命体验,并通过这种体验强化个体的认知和情感。
(二)语文“活动体验”的内涵
从形式层面来看,从教材编者角度讲,语文“活动体验”是一种教材的呈现方式;从教师的角度讲,是一种教的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讲,是一种学的方式。
从内容层面来看,“活动体验”中个体在内外活动中完成生命体验以强化认知和情感,将活动体验的心理学和哲学意蕴引入到语文学习领域。学生是语文“活动体验”的主体,既然活动分为内外活动,那么学生就得身心参与。有活动才有体验,活动是形式或载体,有活动的语文才富有生机和活力。体验是活动的内容或实质,它是“生活及自我向学生内心世界开掘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是意义的瞬间生成”[2] (P.291),有体验的活动才有效,没有体验就没有知识的积淀,没有语文素养的生成。所以语文“活动体验”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身心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亲历、感受、体认和验证,以提高语文素养。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核心,以内化为关键,以生成为目的。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内涵
2004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丁帆、杨九俊主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创新教材的呈现方式,将“活动体验”与“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并列为教材的三种呈现方式,引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分布与特征
(一)“活动体验”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分布
表1 “活动体验”分布表
如表1,有5个专题明确标注“活动体验”或“活动”的方式,在全书20个专题中约占1/4比重,可见苏教版教材对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视。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主要特征
1.针对性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展开,旨在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建构。如“向青春举杯”专题针对“青春”话题,吟诵青春,体悟人生。
2.开放性
“活动体验”不限时空,文本的开放性使“活动体验”也具有某种开放性,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方式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如《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就提供方案A、B供选择。
3.实践性
“活动体验”注重亲历和参与,鼓励学生倾听、开口、动手和动脑。活动的设计也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带有强烈的实践特征。如“文明的对话”专题让学生搜集文化现象,撰写调查报告。
4.创新性
“活动体验”是苏教版独创的教材呈现方式,凸显新课程理念,活动的开展也是发挥创造性的平台。如《荷塘月色》“活动体验”题4的设计:
文学经典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谈谈你对作品新的感悟。[3] (P.98 )
学生会在研讨交流的活动中生发新的体悟,尤其是对文中“颇不宁静”的解读。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类型
尤金认为“活动的一般结构包括活动的目的、手段、结果和活动过程本身” [4],笔者借鉴社团活动组织经验,以为活动的运行还需要主体和受众,一定的时空范围和具体的操作内容,故本文将“活动”分解为主体、场所、时间、目的、人数、流程、内容、形式和效果九大要素,力求划分出“活动体验”的类型,弥补当前分类维度不统一、类别不完整的缺陷。
1.基于对课堂中师生关系和地位的考量,笔者按照活动的主体将活动体验分为“教师主导活动体验”“学生主体活动体验”和“师生平等互助活动体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学生为本,鼓励平等对话,故推崇“师生平等互助活动体验”。
2.按活动的场所可分为“课内活动体验”“课外活动体验”和“课内外活动体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立足课堂,走向课外,课内外活动的结合体现了大语文观,利于活动走向开放深入。
3.按照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者的认知经历信息准备录入、信息接收处理和信息巩固回馈的过程,据此按活动时间可分为“课前预习活动体验”“课堂学习活动体验”和“课后复习活动体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也经历这个动态的学习过程。
4.心理学认为主体认识结构是认知与非认知要素的结合,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习“三维目标”,正构成学生主体的认识结构,也是语文素养的具化。故按照活动目的可分为“认知活动体验”和“非认知活动体验”。前者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后者促进学生情感、意志、态度等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如《白发的期盼》中设置听记式训练可培养信息获取的认知能力,而捕捉录音中叹气声背后的情感则是非认知活动体验。
5.根据活动的人数,可分为“自主活动体验”和“合作活动体验”。活动的人数反映了活动的参与度,它是课堂氛围是否活跃的标志,也是师生关系的晴雨表。增加活动体验的参与度,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度和有效度。
6.苏教版高中语文常规教学以“朗读感知活动体验―研习欣赏活动体验―思考探究活动体验”为主线条,在此基础上添枝加叶。所以此维度下的类型划分依据具体的课堂内容结构,不可模式化。
闫学将课堂结构分为“未读”“熟读”“研读”和“延伸阅读”[6]四部曲,有助于教师把握活动体验流程。“未读”状态,设置导入活动,营造强烈的阅读期待;“熟读”状态,朗读感知文本,交流阅读体验;“研读”状态,开展研习、讨论或鉴赏活动,细化文本理解;“延伸阅读”状态,引入新的活动资源,鼓励思维训练,拓展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7.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不应因教材的专题人文特性而抹杀工具性内容,故按照活动体验的内容性质可分为“人文性活动体验”“工具性活动体验”和“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活动体验”。人文性活动体验关注选文内容及背后的人文内涵,意在让学生学习和热爱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文化品读活动;工具性活动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关注汉字的音、形、义等形式层面;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活动体验统筹内容和形式,如教学《荷塘月色》时让学生在把握文笔特征的同时领悟文章背后的情思。
8.活动分为内隐活动和外显活动,故按照活动表现形式可分为“外显活动体验”和“内隐活动体验”。外显的如倾听、对话、朗读和写作等活动,内隐的如对课文的揣摩、品味、思考和领悟等活动。它们可同时进行,前者获得直接的感官体验,后者收获深刻的心理体验。
除开基本的听说读写活动,笔者突出强调看、演和想三种活动形式。“看”,如视频观摩、图文赏析,是信息时代下多媒体教学所强调的感官形式,如在“和平的祈祷”专题放映《辛德勒的名单》感知战争。“演”,即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它强调活动体验的亲历性和实践性,如表演剧本《雷雨》。“想”是可与听说读写并列甚至居上的活动体验方式,因为思维是中枢神经,起着控制指导作用,思维的过程正是知识重组、能力增长的过程。“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适当的思维训练,能让语文到达无言之美的境界。
9.按照活动体验的效果可分为“有效活动体验”和“无效活动体验”。前者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后者与课堂教学无关,与学生发展相违背,未达成语文学习目标,如一些非语文性活动。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明确了活动体验的类型,但如果只有活动没有体验,语文学习就如囫囵吞枣,知识得不到消化吸收。也就是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一方面必须明确活动的类型,另一方面必须强化体验的过程,通过各种恰当的活动使得体验一步步扩展和推进。
四、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运行、操作与评价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运行机制
活动运行方有体验生成,活动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笔者通过活动的运行轨迹来探讨“活动体验”的运行机制。
王囡在《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有效性研究》中描画了“活动的运行轨迹”[6]:
主体?邛动力系统 ?邛监控系统?邛对象?邛结果
图1 活动运行轨迹图
联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参与活动,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监控课堂教学的进行。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思考探究等活动认识文本,使认识对象主体化,获得初步的认知体验。课后教师设计作业反馈活动,学生反思总结,最终使认知体验得到深化巩固,这就是语文课堂“活动体验”的过程,可用下面的图示来反映:
图2 “活动体验”运行轨迹图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操作策略
由“活动体验”的运行轨迹可以看出,活动体验实际上是一个认识对象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教师、文本和自我对话的过程,其操作需要用恰当的手段来使体验生发、发展和巩固。
1.设境激趣,引发体验
情境是“教师为配合教学任务,通过语言、图像、音乐等手段创设出的外在环境”[2] (P.395 ),好的情境导入与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如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先让学生闭上双眼,感受黑暗带来的不便。
2.诵读品析,细化体验
“读,就是一种涵咏咀嚼,品味体验的过程。”[2] (P.394 )通过朗读,可以对话文本,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获得独特的个人体验,反过来又加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
如扬州中学的张志强老师在上《老王》公开课时,设置了两处朗读:
(1)“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2)我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发现:朗读的重音不同,声音传递的意思也不同。如句(1)有三种读法: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因为钱先生人特殊,是“常客”)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看病事儿大,说明老王善良、乐于助人)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这不是钱的事情,这是情意)
通过句(2)的朗读也可以领悟到杨绛当时害怕(“强笑”)、吃惊(“这么”“都”)而又感激(“新鲜”“大”)的心理状态,朗读让体验变得细腻而深刻。
3.想象迁移,丰富体验
想象是一种内隐的思维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学生一旦插上想象的翅膀,思维能飞到更远、更美妙的境界。
如教学《江南的冬景》,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诵,闭眼想象宛如泼墨画般的“微雨寒村图”,享受江南冬景的迷人景致;或扩写描写雪的诗句,想象动态的江南雪景,感受明朗的生命情调,体味郁达夫散文之雅韵。
4.研讨交流,深化体验
很多时候,体验只是一种直觉感悟,要想使浅层的感觉、印象和经验内化于心,就需要研讨交流。
研讨活动如结合脂砚斋等名家评点,细研《林黛玉进贾府》;交流活动如江苏省锡山中学教学《十八岁和其他》时,让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书信交流,互通感受。实践证明,学生获得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5.促进反思,巩固体验
“反思是澄清自我体验,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必由之路。”[7] (P.2 )学生通过对获得经验“带有感彩的回味、反刍和体味”[7] (P.62 ),使体验巩固、升华。
如舟山中学姚海玲在《祝福》中设置写“我”的鲁镇生活日记、祥林嫂小传、祥林嫂死因分析报告等活动,可有效检测、巩固学习。
五、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简单说来,常见问题有活动体验“矛盾化”――三种语文学习方式的矛盾不能协调、活动体验“游戏化”――未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性、活动体验“表面化”――只有活动没有体验、活动体验“简单化”――只动口动手而不动脑四个方面。根据问题,决解对策如下:
(一)“去粗取精”――提倡语文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与选择性
要想准确定位教材的处理方式,必须把握三种学习方式的特性,仔细分析文本的特征。审美性文本要开展鉴赏涵咏活动,如《荷塘月色》;论辩性文本如《拿来主义》,宜开展辩论交流活动;而经典文本如《鸿门宴》则要作为“定篇”反复研习;实用性文本如《十八岁和其他》应更多地从文本拓展开去,作为“用件”来开展与学生成长相关的活动。活动形式可多样化,关键要有机整合,去粗取精,选择最恰当的语文学习方式。
(二)“去伪存真”――突出语文学科的特性
笔者认为苏教版语文教学中之所以存在大量不像语文课的课,一方面是对活动的过分崇尚,另一方面是语文知识教学的淡化。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教材应该有语文知识的呈现,教师也应该关注双基,不能只唱人文戏。如“走进语言现场”专题可介绍手势等非体态语的运用、礼仪和控场等演讲技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师生要时刻牢记的语文学习目标,也是淡化课堂虚伪浮华之后留下的本真。
(三)“由表及里”――强化活动中体验的过程
“为活动而活动,忽视内隐性即内在体验的主要地位,是有悖于活动体验的宗旨的。”[8]所以,活动体验教学要关注知识生成和情感变化的过程,去表面化,让学生时有所思、时有所悟、时有所感、时有所得。如《荷塘月色》要让学生在体味恬淡优美的意境中获得审美体验;而《祝福》要让学生在剖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窥见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深层原因,心中生发一种理智的怜悯。
(四)“迁思回虑”――崇尚语文思维活动训练
思维也是一种活动,任何活动都由思维来支配,所以要将思维训练纳入活动体验教学,鼓励学生迁思回虑,拓展迁移。如探究《沁园春・长沙》和《相信未来》的情感基调,是否就是青春的激情和昂扬?探讨为何要“像山那样思考”;结合专题选文思考生与死、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亡的关系等。思考的过程就是活动体验的过程,而且这种过程本身就是无比深刻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是一种教材呈现方式和教与学的方式,是学生在编者和教师引导下参与诵读想象、思考交流等活动使体验一步步拓展和推进,最终获得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过程,其教学不仅要设置恰当的活动,还要促进体验的内化。只有构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理论体系,了解活动体验实施现状,才能有效指导活动体验教学。据说教材编写组将对教材作新的修订,笔者希望在“活动体验”方面看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国哲学史卷编辑委员会.哲学大辞典・哲学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2]曹明海.本体与阐释:语文教育的文化建构观[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3]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5版)[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尼科洛夫.人的活动结构[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5]闫学.我负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6]王囡.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有效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 “找规律”题型中的求解规律 《变异的基本规律》课堂实录 浅谈《找规律》的教学策略 找规律在中考中的解答 找规律与简单的搭配 《找规律》教学背后的数学思想渗透 通过找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感 浅谈锡矿在地质找矿中的成因规律 画图策略在《找规律》中的应用 试论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 试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分析 浅谈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中的数学建模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找规律题 “找规律――图形覆盖”的教学与反思 浅谈初中数学找规律题的解法 “找规律”贵在“找” 跳出“规律”找“规律” 《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堂实录 《我的梦想》课堂实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更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能够表述发现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水果,课件,磁铁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上周星期天,老师去魔法城学习了魔法,今天就给大家变变魔术。猜一猜,老师会变出什么?(老师变水果)苹果,再猜一猜,老师会变出什么?(梨子)继续猜一猜,老师会变出什么?(苹果)再接着猜会变出什么?(梨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二)新授
复习微课视频,到魔女城――找规律。
提问:什么是规律?
几个物体为一组重复出现就是一种规律。
你还能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有规律的事物吗?
(强调音乐、舞蹈中也有规律)
(三)讲解自学任务单的错题。
(四)游戏练习。
同学们, “乱七八糟魔女城”这么有趣,大家想不想去?
(想)但是魔女却说:想进魔女城还得过三关。
第一关火眼金睛找规律。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规律,从而直观感受、理解规律的含义。)
第二关进阶检测闯关。
(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
第三关小小设计师。
“乱七八糟魔女城”要举行联欢会,请你为联欢会的入场券设计出有规律的花边。
学生上台展示作品,交流欣赏。感受规律美。
(五)小结
恭喜大家顺序地闯过了三关,下面请拿着各自的入场券准备参加下次的联欢会吧!
(六)教学总结: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翻转课堂的家教混合式教学,通过四个步骤进行教学。1.创设情境变魔术引入“乱七八糟魔女城”微课,在课中继续巩固新知。2.讲解自学报告单的学生错题。3.“乱七八糟魔女城”闯关练习。通过圈出重复部分,有节奏的读出重复部分等操作活动,突出“重复”这个规律的核心,加深学生对规律含义的理解。4.小小设计师。以“乱七八糟魔女城”的联欢会为情境,设计有规律的花边。让学生自己创造规律,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总而言之,翻转课堂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需要引导学生充分掌握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前预习、课中研讨以及课后提升的教学规划中落实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同时加大学校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在此基础上使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清晰,从而更好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杨豫晖,魏佳,宋乃庆.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J]. 数学教育学报,2008(04).
[2]刘娟娟.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05).
[3]徐燕. 改变习题呈现方式――例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利用和开发的策略研究[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