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一般贸易的特点范文

一般贸易的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一般贸易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般贸易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民办;公办;区别;联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77-03

这次去辽宁对外贸易学院考察学习,可以用“不虚此行,受益颇多”来形容。当天,给我最直接的教育,归纳成一句话就是:让我改变了对民办高校的印象。我从1995年上大学,到如今工龄达到了18年,在学校工作了八年。但我从没有实际考察过一所民办学校。我只知道现如今的幼儿园很多都是私人开办;我只了解,有位邻居,作为工商局退休员工,在北京一所民办大学任辅导员,也出去跑招生……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舆论:国外的知名大学都是私人开办,比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这些学校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国清华、北大顶尖学子继续深造的首选之地。它们也确确实实为自己本国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才,成为国家科学、教育的前沿阵地,科学家、政治家的摇篮。我是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的一员,我们学院是省属国办外国语高等学校。我说的以上感觉,不是说我们国办学院就不如民办学院了,只是,我想从这个根本区别上(虽然现在辽宁对外贸易学院已经全部捐献给了国家),来谈谈我们需要和对方学习的地方。

一、十年的课桌没有任何污迹

大家都知道,没有参加工作的孩子是不知道父母挣钱的艰辛的。也就是说,只有花自己辛苦挣的钱买的东西,你才更能够珍惜。所以,最初,在桌椅的维护上,出资方――学校董事长才能一天去检查九次。所以,我最初在国企工作时,就听说周边的和我们生产同样产品(电机)的私企的管理,掉在地上的一根导线都要捡起来。成由节俭败由奢,就是这个道理。

二、校园建筑物的风格厚重无比

看辽宁对外贸易学院的校园环境之后,我感觉我们自己学院的校园就像一杯白开水,平淡。他们学院因为依山而建,很有立体感,这个就像大连、旅顺的地理环境一样,多山,葱葱翠翠,自然,浑然天成。而我们秦皇岛地势多平坦。我们学院的房子看起来不稀奇,没有风格各异的外表,看起来是少了些魅力。但回来后,我想,我们学院多年来一直重视内涵建设,也许,几年来,房子里面的各方面的提升更值得欣慰。至于房子的外表没有如愿倒不要太遗憾,因为,想改变房子的外表并不难,可以外部重新包装,只是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工作者的理念非常先进

最重要的是,学习对方学院工作者的理念。我想,这才是学院各级领导积极为我们联系考察单位的真正出发点。

1.关于环境。从董事长到学生,都传递着这样一种理念:这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是我们一锹土、一棵树建造起来的家。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惜这个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使她永葆生命力。另外,从“对外贸易”以及学习外语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对自身的要求就不能低。那些年,曾经有“外国的月亮都是圆的”的“崇洋”的嫌疑。但是,据我了解,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确实给我国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走在美国的大街上,一天下来,皮鞋不沾灰尘,大街小巷都是石板铺路;同事去过瑞士、德国的,看他们在外拍的照片,背后的湖水就像画中的景色一样,湖边还有大鹅;我们单位的英国员工,不放心我们的水质,总是用矿泉水刷牙,那还是10年前。所以,我们中国的环境保护真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今年,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说法,是我们每一位国人都要切实执行的时候了。环境保护造福子孙万代,是利国利民的头等大事。如果我们每一位市民都充分重视环保,那么一代一代相传下去,每一位大学生在头脑里,在骨子里,都刻下重视环境建设、爱护美好环境的理念,就不会造成学生上了大学后,还学不会环境保护,还要老师催着、看着做卫生维护。我们每一位国人,心中不但要有小家,还要有国家,有作为中国人的尊严,不让别的国家看不起我们的国民素质。这是教育的根本。现在,很多家庭物质条件优越,如果没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大量孩子也许就会因为没有奋斗目标而迷失了方向。

2.关于教学。1997年,董事长王万义提议并实施异地办学的时候,已经有了人才培养的计划方向,即“出于所在地区对于此方面人才的实际需要”。吕院长在最近的一次工作会议上,还在强调“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石家庄的河北外国语学院专升本何以成功?我在看了他们学院的宣传片后,得出了答案。那就是,他们学院所在的省会石家庄有这个人才需要。他们的学生有参加省各项会议翻译的,有参加省各项活动翻译的,等等。只有结合社会、地方经济需求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我想,当时的省教育厅厅长刘永瑞支持这个学院,主要还是基于省里各项工作需要的原因。辽宁对外贸易学院办学的成功,不是建立在个人的投资上,不是建立在个人的追求利润上,也就是并不在于是民办还是公办上,而是植根于辽宁省对外经济贸易形势的需求上。所以,辽宁对外贸易学院虽然已经升为本科院校,它还是那么重视实践教学,那么重视学生的实习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这些都是与当初的“服务地方经济需要”的理念一脉相承的。

3.关于教师素质。教师要和学院各级领导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了学生的成才、学院的长久发展,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在做人的思想品质上不断检视自己,真正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自己。(1)视教师责任神圣不可侵犯。有多余的精力搞些副业很正常,如果对教学育人任务有促进更好。但是,是把公职当主业,还是当成稳定收入的副业,就要“照照镜子,正正衣冠”了。学生对于老师的给予最清楚,付出的少,得到的却多,这样的生意到哪里都谈不成。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意气风发的大学生,还有背后千千万万位家长。(2)工作从实际出发,及时发现问题并高效地解决问题。执行领导和学院的部署,一是坚决执行,不打折扣;二是要从实际出发,中间及时反馈信息,根据不同的地和苗,决定培育方法。首先,不能充分领会领导的政策措施的,不应该;其次,取悦领导,不尊重客观实际,只为了追求场面上的漂亮,凡事一刀切,用绝对化否定差异化,更不足取。最后,出了问题,无视责任,甚至把责任推到领导身上,这样的执行力,坚决不足取。(3)和同事、上级之间,不推脱工作,不推诿责任。做工作投机取巧,不能尽心尽力;惹了麻烦后,把责任推给别人;只顾自身利益,不尊重他人的员工,就是思想品质不过关。如果只看说得好,不看做的效果,把培养学生当作简单的管理,稍不服管理者,则清退回家,这样的员工不配做教育者。只能算作是懒惰的不负责任的人。把问题学生推向社会,反过来,社会负担加重了,还是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你图清闲,我图清闲,大家都轻轻松松赚钱,那么,还会有家长、学生来和我们谈生意吗?

4.关于学生管理。学院的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不是割裂式的,我们学生管理工作,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学习,不关注学生的就业,不关心学生的生活,那么,就会造成“管而不服”的现象。如果我们及时出现在学生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想到学生所想的前面,我们解决了学生迫切关注的问题,那么,不管则已能服人。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少了很多细小的琐事处理。有一句话可以借用:“家有贤妻,夫不出横祸。”一位贤德的管理者,一定会赢得学生的信任,最终获得安全稳定的局面。营销学上有一种说法:一个有问题的产品,给单位造成的不好声誉,会得很快;而好的产品,相对来说,口碑效应则较慢。所以,1000位学生满意,领导可能看不到效应;但是,一位不满意的学生及家长,却会造成周边几百人很快知道我们的缺点。我们作为一名学生管理人员,最重要的是爱心和责任心。看快男比赛,一个道理,各色各样的年轻人,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就算你一听,他就不行,我们也一定要让他唱完,而不能中间把他轰走。我们谁又知道,他从这个舞台下去后,能否在另一个舞台成功呢?如果,我们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没有瞧不起之说。这才称作是教育者。否则,就谈不上叫做老师。

5.关于我们自己。我们在要求学生禁烟的同时,我们能先戒吗?我们在要求学生不要酗酒的同时,我们能不把喝酒当成朋友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吗?辽宁对外贸易学院的老师不戒烟就开除。我们即使不这样绝对,但也要有这个理念,我们要求学生了,我们老师们务必坚持做到是最好的。我们在家作为孩子的家长,深知言传身教的巨大作用。那么,我们想要学院上一个台阶,提升质量,我们作为其中的一位工作者,首要的是要提升自身素质。

第2篇

关键词:贸易融资;贷后管理;流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一、贸易融资贷后管理的重要性

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贷后管理是资产质量的生命线。对贸易融资来说,贷后管理工作更加重要,因为贸易资金的回笼是贸易融资还款的第一来源,也是贸易融资还款的主要来源,贷后管理造成的风险将直接影响融资安全性。但实际业务中,贸易融资贷后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贸易融资贷后管理的特点

贸易融资特点:1.期限短,一般为90天,不超过180天;2.货物的物权,易于监控;3.自偿性,有自我清偿的能力,销售货款即还款来源;4.贸易融资品种只能用于与贸易有关的交易;5.银行将检查每笔交易申请,确认客户是否正当使用融资手段;6.进出口贸易每笔平均金额相对较小,如果其中一笔出现问题,银行的损失也比较容易控制。

通过贸易融资的特点来看,贸易融资贷后管理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具体如下:

(一)贸易融资贷后管理前置性。贸易融资的贷后管理部分只是对前期贸易环节控制的延续,贸易贷后管理起点贸易的起点是一致的,是贸易开始的时候,所以,贸易融资的贷后管理需要前置。

(二)贸易融资贷后管理环节性。贸易融资贷后管理是从融资发放环节入手,对贸易环节进行有效监控的过程,重点工作在于环节控制上。

(三)贸易融资贷后管理的时效性。贸易融资贷后对环节的监控是实时的,这与一般贷后管理的定期检查有很大的区别。贸易融资的期限较短,一般不超过6个月,在融资款项收回之前,需要时时刻刻关注贸易合作,随时监控贸易过程。

三、贸易融资贷后管理的重点

根据贸易融资贷后管理的特点,控制贸易回笼资金,做好贸易环节监控对贸易融资贷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贸易回笼资金是贸易融资主要还款来源。贸易融资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贸易融资的“自偿性”,也就是说,贸易资金的回笼是归还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和主要来源。贸易融资授信和支用时,重点考查客户贸易自身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安全性。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及担保情况,只是办理贸易融资的辅助条件。

(二)贸易环节监控是贸易资金回笼的重要保障。贸易一般是在贸易双方履行各自的义务,通过有效的渠道完成的“资金流”、“单据流”和“物流”的交互过程。规避贸易融资风险的首要环节就是协助贸易双方履行“物流”和“单据流”,同时要有效控制“资金流”。正常的“物流”和“单据流”是资金回笼的前提,控制“资金流”是保证回笼资金归还融资的手段。以上措施是对贸易过程中的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落实和控制。

四、贸易融资贷后管理思路

(一)加强贷后管理环节监控。根据贸易融资发放的流程来看,可分为“核准、审批、投放、贷后”等几个环节,具体环节控制如下:1.核准。贸易融资的核准是对发放贸易融资产品的“期限”、“价格”、“规模”、“担保”等合规性条件的审查,是对发放贸易融资产品的初步审核和研判。这一环节主要对产品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审查。2.审批。是对经办行落实产品条件和审批条件的审查。这一环节主要对贸易真实性、产品合理性和审批条件落实情况的审查。这也是对“贷前环节”贸易执行情况的检查。3.投放。是将贸易融资资金按规定进行发放的过程。这一环节主要控制融资资金按照产品特点或合同规定的路线进行流转,保障贸易正常进行。这一“贷中环节”是按照贸易合同履行义务的控制手段。4.贷后。是落实贸易融资贷后条件和我行贷后管理规定,监控融资资金回笼,及时归还融资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既要执行我行贷后管理的有关规定,还要监控贷后贸易的顺利进行,并有效控制回笼资金的重要过程。这是环节控制中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我行能否顺利收汇融资。贸易融资的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对贸易过程管理。以上“核准”、“审批”和“投放”环节控制,是对发放前贸易流程的检查和核实,“贷后”环节的重点是对发放后流程的监控。在保证整过贸易过程均正常完成,贸易融资的风险将大大降低。

(二)完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制度。贸易融资业务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目前,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置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针对以上情况,对贸易融资贷后管理制度建议如下:1.贸易融资支用核准制度。贸易融资产品要求和核准的方面太多,制度管理性强,为了减轻二级分支行合规性压力,省分行国际可以完善“贸易融资支用制度”,将所有贸易融资支用归口国际部进行审核,国际对产品的价格、期限、担保、规模等要求核准的项目一次性核准。2.贸易融资贷后管理指引。贸易融资的贷后管理尚无系统的差别化管理指引,制定一套匹配贸易融资贷后管理特点,适合其要求的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指引有利指导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贸易融资的贷后管理指引重点指明贸易过程重要监控点,并留下监控记录。3.完善贸易融资责任认定制度。贸易融资重要手段是过程管理,责任不清,过程管理将无法落实。所以,加强责任认定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原擒龙.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

[2]王立军.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及风险控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第3篇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加工贸易总额占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是衡量一国加工贸易地位的重要指标。我国加工贸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2000年,加工贸易占总货物贸易比重迅速上升,由1981年的3.6%上升至2000年的48.5%。这一阶段,加工贸易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2.5%,是对外货物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41.6%)的近两倍。第二阶段是2001~2007年,这一阶段加工贸易占总货物贸易比重维持在47%~48%,发展较为稳定,尚未有明显下降趋势。第三阶段是2007年至今,加工贸易比重出现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47.3%下降至2011年9月的35.9%,下降11.4个百分点。截至2011年9月,加工贸易出口额为6127.6亿美元,占商品出口总值的44.01%;进口值为3488.4亿美元,占商品进口总值的27.14%。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将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半壁江山。但2006年至今,我国加工贸易额开始出现下降,这一现象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速。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加工贸易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新特点:

(一)加工贸易比重下降近年来,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逐渐下降,下降幅度超过一般贸易。2006年以来,我国货物出口增速呈下降趋势,其中加工贸易的增速低于一般贸易,且差距不断扩大。2009年后,出口增速迅速反弹,但加工贸易的增速依旧低于一般贸易。截至2011年12月,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2.9%,远低于一般贸易27.3%的增速。①同时,加工贸易进口增速也开始滞后于一般贸易。自2006年以来,加工贸易进口增速持续低于一般贸易,且其差距不断扩大。2011年,一般贸易进口同比增长31.0%,接近于加工贸易进口增速(12.5%)的2.5倍。2011年1~9月,一般贸易进出口额14157.5亿美元,增长31.7%,高于加工贸易16.9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额6740.9亿美元,占出口比重48.4%,加工贸易出口额6127.6亿美元,占出口比重44%。一般贸易出口比重近年来首次超过加工贸易。总之,受进出口两方面的共同影响,加工贸易比重不断下降。

(二)外资加工企业主体地位开始下降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加工贸易总额的比重开始下降,私营企业发展迅速。2006年以前,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进出口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2006年以后,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总加工贸易比重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42个百分点,下降虽比较缓慢,但趋势明显。尤其是出口,2010年以来下降幅度更为明显。(见图1)

(三)加工贸易增值率开始下降加工贸易增值率是加工贸易进出口差额与加工贸易进口额的比率。2006~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大幅度上升,由2006年的58.8%上升至2009年的82.1%,上升23.3个百分点;2009~2010年,加工贸易增值率开始下降,下降趋势延续至今。

二、我国加工贸易新特点形成的原因

(一)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外需萎缩和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有较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还有一定惯性。随着欧债危机、西方发达国家高失业率的增长、财政赤字的持续,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外需萎缩也将持续。同时,加工贸易带来的贸易顺差也将诱发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失业率上升,国家财政赤字严重,对进口商品需求下降。而我国的加工贸易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行为所引致的,中国是处在为跨国公司提供附加值较低的中间投入品和最终品的相对中低端垂直专业化地位。[1]因此,我国的加工贸易易受外部经济冲击。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至美国总值达1920亿美元,占同期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28%。[2]同时,美国名义GDP增速由2008年2.2%下降至2009年-1.7%,就业率也由2007的71.8%下降至2010年66.7%,截至2011年10月,美国失业率上升至9%。①而欧洲一些国家为应对债务危机采取紧缩政策,进一步导致市场紧缩,影响了我国加工产品的出口。发达国家居民收入的减少和政府支出的减少,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紧缩,制约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另一方面,经验表明,当全球经济保持较快增速时,贸易保护呈下降趋势;反之,贸易保护会有所抬头。中国加工贸易“大进大出”造成巨额贸易顺差,[3]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提供借口。同时,受失业率上升、政治选举压力加大的影响,一些国家倾向于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有关国际组织报告显示,首尔峰会后(2010年12月~2011年5月),受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影响的贸易额占全球贸易的0.6%,比上一报告期(2010年6月~2010年11月)增长一倍,全球新发起的贸易保护措施多达463起,比上一报告期上升61%。其中,化工品、肉类、钢铁、机械、电子、乳制品和汽车受影响最为严重。我国受贸易保护措施损害比较突出。2011年1至9月,我国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案件50起,涉案金额达30亿美元。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出台了强化贸易救济效力的政策,并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和反规避调查。发展中国家针对我国贸易限制措施也明显增多。2011年1至9月,巴西、土耳其、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和印度五国共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8起,占我国遭受调查总数的36%。[4]贸易摩擦的加剧进一步恶化了加工贸易的出口环境,导致加工贸易出口增速放缓。

(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

针对加工贸易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附加值和利润率低、贸易顺差过大等问题,我国提出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战略方针。2007年,我国在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新措施,如,进一步取消了“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简称“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将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下调至13%、11%、9%、5%,针对资源性产品加征关税;在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管理方面,商务部、海关总署先后发出公告,禁止包括零部件、拆散件的旧机电产品的进口,涉及1759种产品。201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对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进行调整:将44个十位商品编码增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对加工贸易企业分类管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的实转管理,增加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达到限制和逐步减少初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随着国家政策和措施的推行,加工贸易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加工方式受到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速放缓、占货物贸易总额比重下降。

(三)加工贸易企业经营成本上升

我国加工贸易是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和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起来的。丰富廉价的劳动力是我国加工贸易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之一。近年来,受劳动力供给需求缺口的推动,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不断上涨。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31747元,增长率达13.5%。其中,制造业在岗职工年工资水平达44496元,增长率达16.4%,在所有行业中增速居第一位。[5]同时,2010年以来,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加工贸易受到国内外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进口绝对值扩大和利润空间的下降,最终导致加工贸易增值率下降,不利于中小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四)外资企业投资行业分布的调整

受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影响,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主体地位在缓慢下降。2011年1至10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达135.11亿美元,同比增长17.07%,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3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2.49%,所占比重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22个百分点;进口710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6%,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14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口总值的49.81%,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3.42个百分点。①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商投资产业分布的调整。我国利用外资一直以制造业为主,占三分之二以上,服务业占外商投资产业的比例不高,不到30%甚至更少。2002~2005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为140.11、131.36、122.28和116.79亿美元,占全部外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6.57%、24.55%、20.17%和19.36%,[6]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

2006年,这一趋势发生逆转,工业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近6年来首次下降,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迅猛增长。2011年1至10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5.13亿美元,同比增长20.65%,占同期使用外资总额的47.9%。从产业链看,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吸收外资的数量进一步减少,更多资金流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吸引外资进一步减少,这将进一步降低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迅速发展,贸易顺差也进入持续扩大阶段,加工贸易曾经是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但当前加工贸易呈现比重逐渐下降的新特点,说明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正在逐渐改善,这有利于贸易失衡状况的进一步调整,进一步减少基于外汇供给增加的货币投放量,缓解当前通胀压力。加工贸易比重下降和外资主体地位下降,一方面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提高了内资企业的参与度,减少贸易利润外流,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国企业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但面对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加工贸易发展速度在放缓的同时,对我国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有所收缩,不利于扩大劳动力就业和人力资本积累,尤其不利于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就业的转变。同时,成本上涨推动加工贸易增值率的下降说明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链短、辐射范围窄、处于价值链低端,而且出口的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特点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也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在效益水平上的改善和价值链的提升。

三、对策

我国加工贸易的新特点非常值得关注,因为它关乎我国贸易收支平衡和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提高,更关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为继续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实现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制定一般贸易发展目标,在稳定加工贸易对贸易增长贡献的同时,逐步加大一般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加工贸易进出口净额与货物贸易进出口净额呈弱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加工贸易对贸易顺差的影响逐渐减弱。因此,改善我国贸易顺差的重点应从加工贸易转移至一般贸易,发挥一般贸易改善贸易失衡状况的作用,实现从总量调整向结构调整的转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转变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传统贸易增长方式,鼓励一般贸易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福建省;外贸增长方式

1福建省外贸发展新特点

1.1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和增长率高于加工贸易,且进口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

从2000年以来,福建省各种贸易方式的进出口总额均比较大,且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处于贸易顺差。2000~2004年一般贸易出口小于加工贸易出口总额或者持平,加工贸易出口额自2000年超过50亿美元以来,呈增长趋势且增长速度比较快,在2004年达到148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18%。但是自2005年起一般贸易出口总额反超加工贸易出口总额,而2007年起一般贸易进口总额也高于加工贸易进口总额,自2005年开始,一般贸易的贸易总额超过加工贸易的贸易额,并且差距越来越明显。加工贸易外向型依赖性程度过高,易受世界经济的影响,这在金融危机蔓延的2008年和2009年体现得相当明显,一般贸易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大大地超过加工贸易。从二者进出口变化速率来看,2008年之前,一般贸易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加工贸易除了个别年份亦是如此,而进入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增速、进口增速出现了负的增长,而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进口的增速远大于出口增速。

因此,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后福建省外贸发展的一个新变化是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和增长率高于加工贸易,且进口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

1.2与欧盟、东盟两大出口市场的经贸往来愈加密切和频繁

欧盟是全球贸易保护色彩较为浓重的地区之一,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尽管如此,欧盟作为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一极,其市场容量和贸易潜力不容小觑。福建省越来越注重对欧盟市场的开拓,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08年以后,欧盟取代美国跃居福建省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

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的不断发展,福建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也将日益密切,经贸合作将呈现持续升温的发展趋势。2009年,东盟市场的出口额已经占据了福建省出口总额的第三位。从福建省与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情况来看,进出口产品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二者是重要的贸易伙伴。

1.3外商投资企业仍占主导地位,但私营企业比重逐年上升

虽然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仍占主导地位,但私营企业进出口比重逐年上升,且在2008年增幅达10年来最大。从出口方面来看,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为51%,相比较2008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为10年来下降幅度最大值;而与此相对的,私营企业出口比重自2000至2008年平均增幅为2至4个百分点,而2009年的增幅达到8个百分点。

从进口方面来看,外商企业进口比重逐年下降,2009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达到10年来最大降幅。而私营企业进口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也是10年来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年。外商企业大都为“成本驱动型”,且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而较多的私营企业从事的是一般贸易。随着加工贸易增速的大幅度下降,与从事一般贸易为主的民营企业相比,外商投资企业往往对于国际市场的波动更为敏感,进出口的比重下滑的趋势更为明显。经济危机爆发后,外商投资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采取抽离资金、企业倒闭等方式进行“自保”和“逃命”,因此表现出较弱的稳定性。而私营企业不同,它们往往是扎根于本土,在稳定性和抗震性方面表现较好。

1.4工业制成品贸易额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初级产品

对福建省历年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在进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贸易额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初级产品。从出口来看,工业制成品一直维持在90%以上,并且逐年增加,在2008年达到94.02%。进口方面,工业制成品在2000年为88.42%,从2003年开始有所降低,2009年这一比例达到74.43%,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例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自主生产工业制成品的能力在上升。但是,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额增速均有所放缓,2009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上年下降7.52%,进口比上年下降8.1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受到的影响更大,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和进口分别比上年下降17.62%和15.0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分别比上年下降17.42%和11.85%。工业制成品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由于受到经营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了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2福建省外贸增长方式调整的对策建议

2.1优化贸易方式,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

后危机时代,福建省的贸易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单纯依靠加工贸易来拉动外贸发展,不是最优的贸易方式。只有以一般贸易为基准,提升加工贸易的层次,辅助发展其他贸易模式,形成贸易模式的稳固金字塔。通过加工贸易的转型以及实行品牌战略,引导集约型贸易发展来提高加工贸易的层次。为此,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进行有效的战略规划,并以技术作为有效的支撑,推动加工贸易转型;政府充分发挥在推动加工贸易转型方面的积极作用,发展配套设施和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在确保产品质量过关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加工产业链加以延长,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对处于较低层次的加工贸易规模进行有效的控制,淘汰效益较差、实力较弱的加工贸易企业,引进较为先进和高级的产业链。

2.2区分市场结构,拓宽市场广度并同时挖掘市场深度

市场的多元化和拓展应包涵两层含义,一是降低市场过于集中的风险,二是在拓展市场的同时注意改善市场结构。继续开拓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如欧盟、美国、日本等市场,同时不失时机地开拓一些具有潜力的市场,如东盟、新兴市场国家等。通过形成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市场格局,抵抗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冲击和风险,提高对外部冲击的反应能力。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的特点,开拓政策也应该有所区别。对于具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做好调研工作,根据其市场需求,灵活组织适销对路的产品出口;对于发达国家传统出口市场,通过双边磋商,消除贸易壁垒,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稳定出口市场。注意有重点地挖掘市场,在已有的市场上通过市场细分、产品延伸和多元化经营等手段,研究和了解市场国家的贸易法规和商业惯例,充分利用先进的基础设施和经销网络,提高市场深度,占领更多的细分市场。

2.3优化主体结构,注重私营企业规模和效益的提高

一方面,要因势利导,对私营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加以扶持和鼓励。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私营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对于外贸绩效突出的私营企业,采取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其产品“走出去”,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努力缩短与竞争能力强的国际大企业的差距,朝着大型跨国公司的目标迈进。

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为私营企业服务的行业协会或者其他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应当成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外部其他机构之间沟通和联系的桥梁。该行业组织可以以产品为基础,以服务协调为主,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利益,真正实现中介服务功能。此外,加强行业组织内部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私营企业走规模化、国际化道路,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5篇

[关键词] 浙江;出口特点;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

[中图分类号] F7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5-0104-04

[基金项目] 浙江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浙江省中小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批准号:2004C20011),

项目负责人:惠丰廷,成员:阮尹,任志宇,南中信,孙泽生,王楠

[作者简介] 惠丰廷,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

南中信,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

阮 尹,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浙江 杭州 310023)

根据中国WTO/TBT-SPS通报咨询中心数据库查询,2000年1月1日至2006年7月31日,各成员国通报的TBT措施4575条,其中:2000年606条,2001年533条,2002年571条,2003年804条,2004年714条,2005年864条,2006年963条;通报的SPS措施4149条,2000年271条,2001年(缺)①,2002年612条,2003年839条,2004年914条,2005年857条,2006年1135条,两项通报数量惊人,并呈明显上升趋势(图1)。

商务部研究院学者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占关税等各种壁垒总和的比重,已由原来的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目前,我国每年受反倾销措施影响的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额的1%左右,而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出口额已经超过25%②。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取代反倾销,成为制约我国产品出口的第一大贸易壁垒。调查表明,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日益显著,已经涉及我国2/3以上的出口企业、1/3以上的出口商品,每年造成的损失约200亿美元[1]。

一、浙江外向型经济与技术性贸易壁垒

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大省,浙江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一直很高,国民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0年的38.2%上升到2004年的62.7%,出口依存度从26.7%上升到42.8%,对外贸易已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引擎。浙江省的出口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总额和一般贸易出口总额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四,次于广东、江苏和上海(见图2、图3、图4)。

与全国其他省份尤其是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浙江的出口有着鲜明的地方特点。第一,在一般贸易领域,浙江的出口总额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一,一般贸易出口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1-2006年,浙江省出口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8.4%,9%,9.5%,9.8%,10.08%和10.05%(图3),而同期一般贸易出口占全国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则分别为16.4%,17.8%,18.5%,19.2%,19.1%和18.6%(图4),几乎是总出口比例的两倍。第二,一般贸易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也一直是全国最高。2001-2005年,浙江省的一般贸易占总出口的比例,分别为79.5%,82.5%,82.2%,80.4%,78.4%,2006年更是高达81.4%;而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分别为42%,42%,37.6%,41.1%,41.4%和44.2%,该项指标,浙江的数据是全国的两倍,表明浙江省对“浙江制造”产品出口的依赖和出口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也是全国最高的(图4)。第三,浙江省的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据海关统计,2005年,浙江省出口总额768.04亿美元,其中出口到欧盟195.2亿美元,占25.39%;出口到美国161.2亿美元,占21%;出口到日本75亿美元,占9.77%,三个市场合计为56.16%[2]。

浙江出口的这些特点,与国外TBT对产品出口的影响之间,有着较高的相关性。

首先,在各种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项下,产品出口不是国内合作方的主要义务,国内赚取的只是有限的加工费用,该费用基本上不受TBT的影响③;而一般贸易则较容易受到国外各种贸易壁垒的影响。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浙江省主要出口企业在2004年出口贸易中遇到技术壁垒情况的调查,充分地显示并证明了这一点:在被调查企业中,有47.8%的企业遭遇技术壁垒,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5亿美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3.11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3.39亿美元。以样本出口总额147.65亿美元计,直接损失率2.1%,间接损失率2.29%。根据2004年浙江省货物贸易出口额579.8亿美元推算,技术壁垒对浙江省产品出口造成经济损失25.5亿美元,其中直接损失12.2亿美元,间接损失13.3亿美元。调查显示:生产型企业受技术壁垒影响的比例最高,达49.4%,其次是贸易型占46.8%,加工型企业最低,为29.7%;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受技术壁垒影响的比例分别为47.3%、50.4%、36.4%;出口规模低于100万美元、100-1000万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受技术壁垒影响的比例分别为22.6%、45.8%、51.7%[3]。

其次,欧盟、美国、日本是目前浙江省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也是实施技术壁垒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在浙江企业所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对浙江出口影响最大的几项分别是欧盟电子电器两项指令(指欧盟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指令及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欧盟EUP指令、美国154号通报和日本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调查显示,上述三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浙江造成的出口损失占调查样本总损失额的比例高达88.4%。另据宁波标准化研究院的调查,2005年,日本造成宁波市企业直接损失最大,占总额的36.4%,但受影响的企业较少,主要为农产品出口企业;其次是欧盟,造成直接损失占总额的34.9%,但影响企业多,占四成多,主要为机电类出口企业,机电类产品因受欧盟RoHS指令和WEEE指令影响,需要新增不少额外检测项目④。

二、浙江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出口的障碍,这是政府、学界和企业公认的,但可资使用的较为全面系统相关统计数据和调查分析报告很少。引用较多的还是前文提到的数据,即每年技术性贸易壁垒所造成出口损失200亿美元。2006年3月,浙江省经贸厅也组织了全省范围内的《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调查》,调查表的内容涉及了2005年的出口总额、出口国家或地区、出口产品、涉及的主要技术贸易壁垒内容、成本增加率、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困难等指标,没有调查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而遭受退货损失的情况。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零零星星的论述以及技术监督局等政府部门的调研中,看出端倪。

根据前文提到的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调查推算,2004年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省产品出口造成经济损失25.5亿美元,其中直接损失12.2亿美元,间接损失13.3亿美元;同时,该调查还显示出,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家,主要是浙江出口的目的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影响到浙江省主要的出口产品。作为一个外贸依存度较大的省份,技术性贸易壁垒在浙江外贸出口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现实及潜在影响绝不容忽视。

2005年以来,商务部杭州特派员办公室和浙江省经贸厅,联合了浙江因为遭遇国外技术型贸易壁垒而产生的出口受阻或者成本增加的案例⑤。

例如,在农产品出口领域,受日本即将实施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的影响,2006年1月份宁波口岸遭退运的水产品共计85.15吨,价值19.5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00.88%和993.85%;宁波慈溪某进出口公司的27.5吨冻烤鳗由于被检测出硝基呋喃类代谢产物(AOZ)超标而遭到日本方面的退货,损失高达54.6万美元,成为宁波口岸2006年首批因药物残留超标遭退运的出口海产品⑥。

从2006年5月起,日本正式实施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734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1万多个最大允许残留标准。不仅对浙江食用蔬菜、水海产品、禽肉、畜肉等优势农产品向日本的出口产生重大影响,遭遇直接退货;还将直接增加对日农产品出口的检验成本。根据《肯定列表制度》的规定,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检测项目预计增加5倍以上。如果按顺序检测每项标准,每种农产品的检测成本平均高达40000元。以出口猪肉为例,日本以前的标准只需检测25项,现在就需要检测425项,所需费用上涨了7倍多。根据临安某企业负责人介绍,出口到日本10吨猪肉的检测成本在85000元左右,仅检测费用就相当于6吨猪肉的出口价格。再加上正常的饲养成本和出口关税等,出口到日本的每批猪肉要达到20吨才能保本⑦。

2005年1-11月份,浙江省农副产品出口48.73亿美元,增长8.2%,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99%,比2004年度下降了1.61个百分点。其中,农产品出口22.30亿美元,增长11.6%,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2%,比上年度下降了0.7个百分点。农产品出口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欧盟、日本、美国等农产品出口主要市场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质量要求提高,或实施反倾销,致使浙江省部分农产品出口受阻。如2005年1-11月份浙江省蜂产品出口1518万美元,同比下降19.7%⑧,主要原因就是受欧盟提高检测标准和美国反倾销的影响。另外,日本、欧盟食品安全卫生新法规将于明年正式实施,大幅抬高进口农产品的门槛,对茶叶、蔬菜等浙江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影响巨大。

2005年,纺织品是遭遇对外贸易摩擦的第一大宗产品。在这一年度,浙江省产品共遭遇来自美国、欧盟、印度、墨西哥、哥伦比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提起的“两反一保”调查35起(其中反倾销调查27起,保障措施(含特保)调查8起),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4起,337调查1起,共计涉案40起,涉案金额9.56亿美元。涉案数和涉案金额同比分别下降了9%和16%;纺织品共遭遇来自美国、欧盟、哥伦比亚、印度、土耳其、秘鲁、韩国等7个国家和地区提起的反倾销调查9起,保障措施调查3起,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4起,共计涉案数16起,涉案金额7.33亿美元,分别占总涉案数和总涉案金额的40%和77%。同时,纺织品个案的涉案金额也比较大,在上述16起案件中,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就有9起。

欧盟2004年8月13日实施的《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两项《指令》规定了10类产品的电压新标准,并禁止销售含铅、汞、镉等6种有害物质的电器电子产品,同时还要求生产者必须承担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费用。这必然造成浙江省相关产品向欧盟市场出口的重大阻力。不但加大了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使现有低生产成本优势受到严重冲击,还将会有连锁反应,潜在危机大。估计每年影响浙江省出口近10亿美元。2006年7月1日起,在欧盟内正式实施的“RoHS指令”,对浙江出口第一的大类产品机电产品也已产生不利的影响。 2005年9月,宁波一家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出口到比利时的24886台价值62万美元的电动工具遭到退运。退货原因是货物的部分机壳、电源线等部件含有多环芳烃(PAHS)有害物质,国外客户要求退回国内返工整改。加上5万台同类产品滞留在仓库内等待返工处理,这家公司的直接损失超过了200万元。宁波这批电动工具遭欧盟国家退运,预示电动工具“PAHS事件”已开始在欧盟蔓延⑨。

三、构建立体应对体系

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地成为当今世界各个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而且呈上升趋势。中国加入WTO以后,所遭遇的国外技术型贸易壁垒越来越普遍和广泛,出口因此受到的影响逐年上升。由于国外技术型贸易壁垒主要影响一个国家的一般贸易进口项目,而浙江省多年以来的一般贸易出口总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同时一般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也是全国最高的,因此,是最容易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省份。尤其重要的是,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的目的国家,正是当今采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较多的国家,这使浙江本来就严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雪上加霜。作为一个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外向型经济大省,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对浙江省出口影响的问题,必须引起浙江省各级政府、学界、行业协会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浙江经济有两个典型的特点,即“经济外向、民营主导”和“产业集聚、经营自主”[4]。中小企业在浙江经济中发挥着主力的作用,在对外贸易领域,出口的产品范围宽广、出口总额和总量都有非常高的比例。但由于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同时有效的行业组织还在建立过程中,他们往往成为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灾区。帮助中小企业提升技术水平,通过国际认证,建立和主动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为他们提供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系统、预警系统和应对平台,通过政策、咨询、资金和组织应对等方式,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发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国外方兴未艾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浙江省提升产业等级,提高产出水平,优化出口结构的必然选择。

企业作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体之一,其应对策略,从根本上来说,应从采用国际标准、提升技术水平开始。就具体应对来说,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发生以前,主要是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预警;在发生过程中,主要是积极的组织应对,包括寻求政府、行业协会、同行业其他企业、国外贸易合作伙伴的支持、协助、联合和理解帮助;在发生以后,吸取教训,一方面在贸易往来中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改进和提升技术,采用国外认可的标准,通过国际认证。

总之,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个立体的系统,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是这个系统的主体。在这个系统中,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所作的工作,都是非常具体和实在的。对企业来说,采用国际标准,通过国际认证,提升科研、生产、包装等的技术水平,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并及时注册加以保护是根本的应对之道;对行业协会来说,准确定位,依照法律和国际惯例建立组织,进行行业自律管理、构架行业内企业与外界联系的桥梁、提供信息服务、协调和组织企业,或者代表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是行业协会的应对之道;对政府部门来说,提供政策、资金和信息、咨询服务是应对的根本保证。

注:

①2006年8月8日通过互联网络查询时,该中心的数据库缺少2001年的资料。见.

②截至2005年.

③国内学者提出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开展加工贸易,转移技术贸易壁垒的风险。

④ 据2007年1月24日宁波日报.

⑤⑦更多的案例见商务部杭州特派员办公室子网站.

⑧浙江蜂蜜出口,1999年出口11639吨(980万美元),2000年滑坡至8546吨(688.7万美元),2001年开始恢复,2003年出口9804吨(1347.1万美元),仅次于湖北,是全国第二大蜂蜜出口省份。据商务部《出口商品技术指南》(蜂蜜卷).

⑨“PAHS事件”是指2005年7月,我国出口德国的电动工具被检出含有多环芳烃(PAHS)有害物质,价值超过8000万美元的电动工具遭受德国海关扣留,正在上柜销售产品被勒令撤下柜台。“PAHS事件”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目前,欧盟还没有出台关于PAHS含量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文,一旦欧盟制订针对PAHS的新标准,将使我国机电行业在面临欧盟两项环保指令后经受又一个考验。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出口商品技术指南[Z].北京:商务部.各期前言.

[2]浙江外经贸公众网 浙江省进口主要市场情况表[EB/OL]. http://zftec.省略/open/stat/detail.jsp?r_id=4803.

第6篇

    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与劳工标准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提高了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将各国经济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有效合理的配置,加速了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但是,经济全球化也被批评为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拉大了贫富差距,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并使全球生态环境加速恶化。

    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特征。早在十八、九世纪,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就提出:贸易使各国在具有相对较高生产力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将有助于提高各国的福利。这为自由贸易的持续与深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如今,大大丰富了的贸易实践使贸易理论得到丰富与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一般坚持贸易的利大于弊,认为自由贸易能形成双赢或多赢的局面。然而,在贸易谈判桌上,各国代表并不是那么积极地签订贸易协定。在国际贸易政策上,非关税壁垒取代关税壁垒成为最流行的贸易限制手段。

    20世纪90年代,劳工标准(labor standards)问题——一个曾经在国际会议上提出但并未带来强烈反应的话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话题。其实,早在1984年生效的美国《加勒比海经济振兴方案》中就包含了一些有关劳工的条款。1993年,在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第8轮“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马拉喀什会议上,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在国际贸易规则中设立“社会条款”。1994年实施的作为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辅助协议之一的《北美劳工合作协议》包含了明确劳工权益方面的条款。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WTO)首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新加坡部长会议宣言中,“核心劳工标准”作为新议题被明确列入宣言内容之中。此外,在发达国家在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关税优惠(普惠制)中和若干双边贸易协定中都有劳工条款。虽然在后来的世贸会议上,由于南北力量达到暂时的平衡,劳工问题一度沉寂,但贸易与劳工问题不仅不会销声匿迹,而且会继续存在下去。劳工标准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涌出水面并非偶然。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的经济、社会摩擦,南北劳工差距在贸易自由化中被凸显出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各国的劳工标准是不同的。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的劳工标准的碰撞愈加剧烈。

    关于劳工标准的一系列问题,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本文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讨劳工标准的性质、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劳工标准的性质

    一般认为,劳工标准包含政治性和经济性双重内容。比如,劳工权利就涉及非经济问题,而劳工的经济福利和工作环境就属于经济问题。

    劳工标准,是与劳工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劳工,就是生产过程中付出劳动并以此为标准获得收入的人。与劳工相对的,是企业(firm)或雇主(employer)。国内外文献对劳工(labor)和工人(worker)不加以区别,这里的工人并不是只是工业工人,只要是在企业中按劳付酬的劳动者就是劳工。劳动力要素跟资本等其它要素不同,后者并不与其所有者一同参与生产,但劳动力的所有者就是劳工本人。

    劳工的社会权利主要由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决定,受到劳工经济福利变化的影响,也受到劳工力量在政治舞台上活动的影响。故影响劳工社会权利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并且,各国的情况都不一样。

    劳工的经济福利其实就是劳动力的全部回报,在劳动力市场上,由劳动力的价格决定,而劳动力的价格又主要由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因素共同决定。劳工的经济福利可以区分为工资福利和非工资经济福利,也可以将其收入划分为货币福利和非货币福利。如果按后一种方法划分,那么一般来说,劳工倾向于取得货币形式的福利,因为它更易于支配。但是,货币福利和部分非货币福利是可以转化的,因为它们都能带给劳工以满足感。如果两者能完全替代,那么可以从效用论的角度得到两者之间的均衡。如图1,直线AB表示劳工经济福利的预算线,由于工资和非工资福利的边际替代率递减,代表劳工效用水平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其中有一条与AB相切于E点,可以证明E点是均衡点。

    工资和非工资福利之间的均衡图

    对企业而言,劳工标准意味着劳动力的全部成本,包括工资和非工资成本。在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条件下,劳工标准的成本由劳动力回报完全弥补。假设每个劳动力无差别,劳动者的数量无限,且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的边际收益就等于劳动的边际成本。劳动的边际收益由边际产品价值(VMP)来衡量,它等于边际产品乘以产品价格。这时,劳动的边际成本——工资和非工资成本可以衡量单个劳工的劳工标准。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如果不考虑生产环境和劳工权利,那么劳动力的价格就等于劳工标准。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工标准是由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劳动的需求受到劳动的收益和成本的共同影响,劳动的供给受到劳动所得和劳动的机会成本(闲暇的收益)的共同影响。在劳动的供求图中,我们常将工资作为劳动力价格。但是,国际劳工标准问题往往还涉及着劳工权利的内容。

    三、劳工标准的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劳工标准将逐步趋于一致。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下面,我们可以归纳劳工标准的一些特点。

    1.外来性

    劳工标准其实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制度含义,但是全球性的劳工标准制度尚未建立;另一种是状态含义,即劳工在生产活动中的状况。对我国而言,劳工标准一词是外来的。

    2.外部性

    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劳工状况的改善不仅仅给企业带来更多效用,还会超出劳动力市场给社会带来更多效用。这类外部效用表现为:劳工的素质提高使社会更加文明,人文气象更加改善;劳工子女从劳工状况的改善中收益;在劳工收入与其他职业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最低)标准的提高将虽缩小工资差距,从而减少了社会犯罪的可能性,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3.最低性和弹性

    在讨论劳工标准时,我们一方面要观察一般情况,另一方面也应该注重较低下的劳工状况。这是研究劳工标准与研究劳工收入最根本的区别。此外,无论是最低情况还是一般情况,劳工标准都是可以变化的,且其变化情况应该也是可以衡量的。

    4.与国际贸易相关性

    劳工标准的现实背景是,各国尤其是南北的劳工状况差距较大。劳工标准的支持者所持的理由之一,就是劳工标准的差距引起贸易的不公平。关于劳工标准的种种讨论或方案,无不与国际贸易有着深刻的联系。

    5.理论上的趋于一致性

    从理论上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该有趋同性。按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没有规模效应,没有运输成本、贸易壁垒的条件下,贸易最终将使各国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因此,不同国家相同生产率的劳工的收入最终将达到一致。如果不考虑生产率的差别,各国劳工标准的差距最终将缩小为零。当然,现实中的许多情况都不满足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假设前提。

    四、影响劳工标准的因素

    虽然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紧密联系,但是劳工标准的变化可能不全是贸易因素直接造成的。除了贸易因素外,许多因素都可能改变一国的劳工标准,下面简要分析影响劳工标准的若干因素。在分析单个因素的时候,均假设其它条件不变。

    1.投资

    投资又分为国内投资与外商投资,无论哪一种投资的增加,都将使更多的资本与劳动相结合,企业的生产能力因此而提高。由于劳工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劳工回报当然提高,于是收入增加,劳工标准提高。相反,净投资的负增长将导致劳工标准的下降。因此,资金短缺将不利于劳工标准的提高。

    2.技术

    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技术的进步可以缩短生产过程、节约生产成本、生产新的产品,直接导致劳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短期内,技术可能由于知识产权等原因出现倒退,而导致劳工标准的下降。但长期来说,技术一般不会流失,技术的改变对劳工标准的影响是非负的。

    3.人力资本

    除了技术的创新外,通过其它方式,也能提高单位劳工劳动生产率。比如,劳动者受到教育(再教育)、培训、实践经验(干中学)、人才引进(移民)、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这种方式可以看作是资本与劳动力的结合,一般称之为人力资本的提高。这种方式具有一般投资所不具备的优点,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它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劳工标准。

    4.生产环境的改善

    生产环境的改善指与生产有关的卫生、健康、安全设施等生产环境建设和维护。按照原始的分类,它应该属于一般投资,而且由于其占总投资额的比例较小而往往被忽略。它的两个特点使我们不得不单独分析:第一,生产环境的建设与维护与劳工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能够非劳动要素代替劳动进行生产,或者将一部分生产包给其它企业,这方面的投资也不需要。从该意义上看,生产环境方面的投资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本的一部分。并且,企业投资人力资本越多,也越愿意改善生产环境。因为后者的投入—产出效应比前者更快、更明显。第二,它本身就是劳工标准第三个层面的内容。它产生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劳工标准现状对未来产生的影响。生产环境的改善能够提高劳工的生产积极性,减小工作危险度和疾病的可能行,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总之,生产环境的改善将直接提高劳工标准,而且还有利于将来劳工标准的提高。

第7篇

1.1商务英语的含义

商务英语一般是指在进行国际贸易中用到的英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在国际贸易中可能用到的英语,还包括在国际交流和交往中经常使用的英语,因此,商务英语的含义应该包括国际贸易和对外交流两部分。商务英语不同于一般英语,学习商务英语课程,不仅要求学院提高英文水平和交流能力,更多的是向学员传授西方经济贸易相关的知识,如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和工作方式,以便学员可以掌握如何正确合适的与外国人打交道,促成经济合作或经济贸易。商务英语所坚持的文化理念都源自于国际贸易,因此商务英语是在一般英语的基础上,结合经济贸易的特点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商务英语要求英语基础知识扎实、口语能力强等。

1.2商务英语的特点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商务英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外延,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商务英语的专业性很强。商务英语用到的场合很多,包括国际金融、国际营销、经济等领域,甚至包括与国际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体系等。因此,商务英语需要用专业术语和专业语法将复杂的贸易活动和对外交流表达清楚。这同时也该外行业理解商务英语带来了困难,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或语法,在商务英语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如“drug”的日常含义是“品”,但是在商务英语中是指“滞销品”的含义,这是因为品不能在市场上公开出售。又如“country”的本义是指“城市、农场”等,在商务英语中,取其外延含义用来形容距离的遥远;其次,商务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全球化的交流常遇到的困难就是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交流困难,有时甚至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冲突或矛盾。如“dragon”一词,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我们都是龙的子孙,龙被认为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代表吉祥幸福的神物,而在西方国家中的意思却恰恰相反“,dragon”一词含有恶魔、邪恶的意思;再次,商务英语语言简单易懂,且语言多缩略。对此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发过语言学家马丁内的语言经济原则,该原则认为:经济原则的前提条件是保证语言交际功能的顺利完成,同时人们对语言活动中的能量耗散要符合经济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进行经济活动中,人们所使用的语言要简介凝练,这样可以极大地节省工作时间和精力,提高生产效率,符合经济活动的要求。典型的例子是:外汇一般用“forex”代替完整的表达“foreignexchange”;最后,商务英语一般语言规范且正式,这与经济活动的严肃、谨慎特点密切相关,经济活动一般涉及交易双方的利益,这些经济活动要求用于严谨规范、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使用容易产生误解或歧义的词语,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经济损失。所以,商务英语中一般少口语性词语,如表达“买”的意思时会用“purchase”而不是“buy”。

2、如何在国际营销过程中正确使用商务英语

基于商务英语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国际营销中要合理正确的使用商务英语要综合考虑三个方面,即背景知识、交际技巧、语言决策。

2.1背景知识

使用商务英语时要充分考虑商务英语所使用的背景知识,贸易双方的工作人员要对自己及对方的文化知识和环境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在国际营销中使用商务英语。在了解对方的背景知识时,要了解对方的、忌讳或避讳的习俗或习惯、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等,揣摩对方的心理特点,尽量避开双方都敏感的话题,避免交易的失败。针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这样才能更加顺利的完成交易。

2.2交际技巧

在适当场合运用合理的交际技巧,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国际营销中,除了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背景知识,做出正确的语言决策外,还要善于运用合适的交际技巧,灵活展现语言的艺术和魅力,调节现场尴尬的气氛从而促进双方愉快的交流。因此,在使用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使用合理的措辞,当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时,要在第一时间根据其背景知识对其思维习惯、心理特点等作出判断,然后运用合适的交流技巧,提升自我的交际能力。

2.3语言决策

对商务英语进行正确的决策,才能促进双方的交易活动顺利进行。商务英语在国际营销的应用中,背景知识是基础、语言决策是内容,交际技巧是手段和工具,只有正确合理的运用这三者,才能更好的发挥商务英语在国际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3、商务英语在国际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商务英语以其独特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文化理念区别与一般英语,又以其较高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在国际营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1商务英语是进行国际营销的前提改革开放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对外的经济贸易不断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进行,进展方向的正确性以及企业财产的安全性。

3.2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哪怕是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执行和把关的,企业财务控制系统的主体是人,其也是控制内部财务的客体,所以,决定工作质量的因素就是人员素质,同时也是落实财务控制制度的条件,对人员进行控制的核心。企业在对用人进行选择时,应当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业务水平以及交流沟通水平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让工作人员意识到自己的企业责任。企业应当合理的对奖励激励机制进行设置,对财务人员学习专业会计知识的积极性进行鼓励,对人员的培训和进修进行组织,对行业知识进行更新,尽可能的对操作技能以及爱岗敬业的心理素质进行提高。

3.3建立严密的控制制度

对财务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完善的基础是要有一套完整的财务控制制度,它是标准、是依据。在对国家财富进行创造的过程中,企业是执行者,所以,国家就制定了许多有关的法律条文,故而,企业在建立财务控制制度时要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规章。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下,企业根据建立内控制度要点、目标以及原则的要求对本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完备的进行建立。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具体包括下面七个基本的控制财务会计的制度:适用适时的监督考核制;定期资产盘点的制度;合理科学的预算制;合理的会计程序以及会计政策;严格的核对制;完整的簿记制;可靠基本的凭证制。企业应当按照财务内控制度的体系框架进一步的对相关的内控制度进行加强和健全,让各个企业的职员对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进行明确,明白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以及做了之后应该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3.4对规范控制程度更好的进行提升

第8篇

[摘 要]随着我国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加工贸易走私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犯罪方法和手段也不断变化。基于防控加工贸易走私犯罪的基本需要,建立以现代物流体系,电子记账式、联网管理、电子备案、传统手册监管等五种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的多元化加工贸易监管体系。

[关键词]加工贸易 走私犯罪 特点 手段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受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工贸易成为一种最重要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发展规模、水平和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今非昔比。特别2008年以来,自次级房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了全球市场的流动性危机。这场危机从金融领域逐步拓展至全部经济领域,导致世界经济的萎靡。如今,加工贸易继续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

一、加工贸易与海关监管

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由于加工贸易进口商品与一般贸易进口商品存在较大的税负差异,不法分子便通过高报消耗定额,虚报品名、规格、数量,进口以多报少、出口以少报多等手段进行走私漏税,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国内市场和部分产业受到冲击。走私犯罪分子采取的虚假手段主要有伪报品名出口(将非备案出口成品伪报为备案出口成品出口)、多报少出、伪报贸易性质出口(将与备案出口成品同种类但非自己所有的货物申报出口)、伪造出口报关单、假核销。在加工贸易领域,加工贸易单位在进口货物时享受免税待遇,是以该货物自货物进口至加工后复出口全过程接受海关监管为条件的。如果加工贸易企业在保税进口货物或其制成品加工过程中,使用虚假的单证等方式使海关确信其已履行一定数量的保税货物的复出口义务,必然使对应数量的保税货物无需再接受海关监管,从而使这些海关监管货物摇身变成可由行为人自由支配的、无特殊义务的货物。根据《海关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或者制成品要么在规定的期限内复出口,要么在办理相关的审批手续及依法补税后成为“自由货物”在境内销售,并无第三条合法方式处置保税进口料件或其制成品。行为人在虚假复出口的情况下,自然已不可能再将对应数量的保税货物合法复出口,而此时保税货物成为“自由”货物的过程又未以依法补缴应纳税款为条件,可见此行为已实际上侵犯了我国的对应税进口货物征收关税及其他进口环节税的制度。从另一角度而言,海关对保税货物的监管是通过手册和账册进行的,如果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虚假申报出口一定数量的货物并已为海关所接受,则必然意味着海关认可一定量的保税货物已经履行复出口义务,不必再接受海关监管,该数量的保税货物实际已经脱离海关监管。

二、加工贸易走私犯罪的特点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工贸易走私犯罪案件呈现出多发态势。根据对已侦破案件的分析,加工贸易走私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1.团伙性

加工贸易走私涉及面广、环节多,不可能由个人单独完成。往往是由多人或多个单位相互勾结,形成以某一相对固定商品走私为目的的走私团伙。走私团伙中分工明确,形成若干个环节。某人只参与某一环节的走私活动而不参与其它环节。如有专门从事倒卖加工手册的,有专门从事伪造核销用出口报关单的。

2.专业性

加工贸易走私犯罪的隐蔽性还与其智能犯特征密切相关。加工贸易走私犯罪的主体多是加工贸易企业,其经营者、管理者大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台、港人士,这些经营者不但深谙管理,精于生产技术,而且对加工贸易方面的知识也相当清楚,有些本身在这方面就具有丰富的经验。

3.隐蔽性

加工贸易的运作机制决定加工贸易走私犯罪的复杂性。加工贸易企业从申请合同备案起,到合同核销至,一般需经过进口申报、运输、加工、结转深加工、复运出口等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衍生走私犯罪(或走私预备)。走私团伙采用风险分担、利润共享、异地报关等手法以逃避海关追查。环节之间为单线联系,案发后走私过程不易查清,主要当事人难以确认。

4.犯罪主体多为单位

单位作为犯罪主体的立法例最早见于1987年《海关法》,可见立法者对单位犯罪的关注是始于走私犯罪的,这与走私犯罪的犯罪主体主要是单位主体这一特征有密切的联系。就发生于加工贸易领域的走私犯罪来讲,犯罪主体多为单位这一特点就表现得更加突出,因为获得批准,有资格从事加工贸易的主体本身一般都是单位。一些走私犯罪行为如假核销、擅自内销保税货物,其主体本身就主要由单位构成。

三、加工贸易走私犯罪的手段与方法

由于巨大的暴利,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利用加工贸易进行走私犯罪活动。不法分子采用虚报品名、规格、数量进口以多报少出口以少报多高报单耗以次充好甚至采用“假单证、假印章、假签名”等“三假”手段从事走私勾当将保税进口的货物在国内倒卖。

1.擅自内销保税货物走私

擅自内销保税货物走私,是指未经海关许可并未补缴税款,把本应复运出口的保税货物(包括料件和制成品),在境内销售牟利。

我国的加工贸易政策规定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保税”监管政策即用于加工贸易出口的料件进口时免征关税与增值税出口时不退增值税。以加工贸易名义进口的料件若用于生产内销产品要补交关税与增值税。而部分不法分子将保税进口的原材料,未经加工,直接予以倒卖,或者将保税料件制成品,不按规定予以复出口,也不向海关申请补税,擅自在境内销售,谋取暴利。

2.假核销

核销,是指加工贸易经营企业加工复出口或者办理内销等海关手续后,凭规定单证向海关申请解除监管,海关经审查、核查属实且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办理解除监管手续的行为。

对于保税货物的监管,海关一般实行手册监管(有纸质手册和电子手册之分),经营企业在外经贸部门批准可以经营加工贸易之后,要先向海关申请手册备案,备案的内容包括要出口的制成品名称、所需的进口料件名称、单位耗料量(简称单耗,指一个成品所需要的原材料量,如生产一只鞋需要的鞋底、鞋带、鞋帮等分别占整只鞋的比例,)以及损耗(指不能附着在制成品上出口的,即生产中的损耗,我们通常叫边角料、下脚料)三部分,海关以行政许可的形式予以批准,然后加贸企业进口料件、组织生产,制成品复运出口。保税货物制成品复运出口后,经海关核实,对应的原进口保税料件(按单耗、损耗能把成品折算为原料)的相应数量就解除监管,即核销。核销意味着保税货物以复运出口,海关不再监管。但有些不法企业使用假的单证骗取海关核销,如,在出口时多报少出,申报出口40吨,实际只出口20吨,这样就有20吨没出口,能够制成这20吨成品的当初进口的保税料件就脱离了海关监管,这批保税料件相应的税款也就被偷逃了,再如,深加工结转(A企业产品刚好是B企业的原料,为了节约企业成本,海关把本应复运出口的A企业产品由A直接在境内交给B,A和B之间办理深加工结转的转厂手续,等同于A出口、B进口,A为转出企业,B为转入企业)时,转出企业办理20吨成品的转厂手续后不送货,就有20吨货物名义上已送至转入企业,实际还留在企业内,就脱离了海关监管,相应的税款也就被偷桃。

3.伪报贸易性质

伪报贸易性质,俗称倒卖指标,其实质是不具有经营保税货物资格的人(即应该一般贸易进口的主体),把自己应该一般贸易征税进口的普通应税货物交由加工贸易企业,由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伪报为加工贸易项下的保税货物,利用加工贸易项下的免税进口指标走私进口。这样就可以把应税货物以免税方式走私进口,偷逃进口环节税。

例如:荣华箱包厂是香港人李某于2001年6月投资成立的来料加工厂,主要进口胶底涤纶布、PVC胶布等原料,加工各种旅行箱包制品,产品100%复运出口。2002年5月,犯罪嫌疑人陈某与李某联系,出价每吨500元,要求购买该厂PVC胶布保税指标,李某见有利可图,遂答应。同年6月20日,陈某在香港组织货源,在荣华箱包厂报关员何某的帮助下,用该厂保税进口指标,以荣华厂的名义,申报进口PVC胶布80.5吨,经关税部门核定,涉税37.5万元,上述货物进境后,并未进该厂仓库,悉数直接被陈某从货场拉走。

随着我国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加工贸易走私犯罪日益猖獗,海关传统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形势,因此,应该建立和健全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以现代物流体系,电子记账式、联网管理、电子备案、传统手册监管等五种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的多元化加工贸易监管体系,以实现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全方位监管,有效防控加工贸易走私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伟.走私犯罪案件侦查[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1.

[2]邵祥林:未来国际贸易主流———加工贸易(理论、实务与法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3]张荐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尹学英.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与海关监管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06).

第9篇

关键字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加工贸易 一般贸易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方式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出口贸易方式结构方面,从以一般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逐渐演变为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不相上下,以至加工贸易较多的贸易方式结构。在进口贸易方式结构方面,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加工贸易进口在我国总进口中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趋于稳定,以及我国一般贸易进口的不断下降,并在近期逐渐上升和逐步稳定。

图1 我国出口贸易方式结构变迁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

图2 我国进口贸易方式变迁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

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结构的变化,体现了进出口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其中,加工贸易在90年代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这不仅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相一致,也是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尤其是汇率管理政策改革和汇率水平调整作用的结果。

(二)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Clark,Ethier(1973)、Hooper和Kohlhagen(1978)、Cushman(1983)等研究的结果表明汇率波动与进出口贸易呈负相关关系;Frankel和Wei Shangjin(1993)运用横截面数据证明了汇率上升抑制了亚洲国家的出口贸易;Sauer和Bohara(2001)发现,汇率波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对于拉美国家更为显著。

另一方面,Assery和Peel(1991)则发现汇率对贸易量有促进作用;Ying Qian和Panos Varangis(1994)研究发现汇率波动与瑞典、英国、荷兰的出口具有正向相关性;Eleanor Doyle(2001)采用GARCH模型、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发现,汇率波动对爱尔兰的出口产生积极影响。而Gotur(1985)以及Bailey,Tavlas和Ulan(1987)等额研究结果却显示汇率波动对贸易没有显著影响。

2、国内相关研究

黄锦明(2010)对1995~2009年的季度数据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长期内,我国的出口贸易对于汇率水平的变化不敏感;在短期,只有进口贸易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肖扬、徐晟(2010)对1999年1季度到2007年2季度的数据进行Granger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得出的结论是:实际有效汇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都是长期的,且大多数是反向的。即人民币升值抑制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何建奎、马红(2012)对1995~2011年的数据进行基于VAR的Johansen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VEC)分析,得出:人民币汇率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呈负向相关性,即人民币贬值,进出口贸易增加。

另一方面,吴玉兰(2008)根据1985~2006年的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法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 人民币升值使得加工贸易进口增加, 出口减少;李建伟和余明(2003)利用1995年1月至2003年6月的季度数据,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进出口贸易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实际有效汇率下降会刺激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这里特别强调一点,李建伟和余明还讨论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加工贸易出口、进口和与一般贸易出口、进口的关系。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加工贸易出口、进口和一般贸易出口、进口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1992~2008年的实际有效汇率(以2005年为基期)、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一般贸易进出口额,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其中,实际有效汇率来源于IMF的《International Finance Statistics》。因为从2010年开始,统计局没有公布关于我国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进出口分类数据,因此本文的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进出口数据来源于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其中,实际有效汇率表示为REER,加工贸易进口额表示为JIM,加工贸易出口额表示为JEX,一般贸易进口额表示为YIM,一般贸易出口额表示为YEX。

(二)平稳性检验

在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需要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只有变量是同阶单整的,才能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为了方便研究,并考虑到对各时序数列取对数之后不会改变时序数列的性质和关系,且得到的数据易形成平稳序列。因此,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对数处理,然后采用ADF检验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五个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二阶差分后的序列都是平稳的,即都是I(2)序列。

(三)协整分析

由于五个时间序列均是二阶单整的,故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1、LJEX 和LREER

运用OLS法对LJEX 、LREER的长期均衡方程进行估计,并用ADF法检验其残差项是否为平稳序列,检验结果如下:

可见,残差项是非平稳序列。因此LJEX 、LREER不存在协整关系。

2、LJIM 和LREER

运用OLS法对LJIM 、LREER的长期均衡方程进行估计,并用ADF法检验其残差项是否为平稳序列,检验结果如下:

可见,残差项是非平稳序列。因此LJIM 、LREER不存在协整关系。

3、LYEX 和LREER

运用OLS法对LYEX 、LREER的长期均衡方程进行估计,并用ADF法检验其残差项是否为平稳序列,检验结果如下:

可见,残差项是非平稳序列。因此LYEX 、LREER不存在协整关系。

4、LYIM 和LREER

运用OLS法对LYIM 、LREER的长期均衡方程进行估计,并用ADF法检验其残差项是否为平稳序列,检验结果如下:

可见,残差项是非平稳序列。因此LYIM 、LREER不存在协整关系。

(四) ARMA模型估计

1、LJEX 和LREER

从以上结果中可以看出,实际有效汇率与加工贸易出口、加工贸易进口、一般贸易出口、一般贸易进口存在负相关性,即每当实际有效汇率升高1%时,加工贸易出口下降0.3%,加工贸易进口下降0.68%,一般贸易出口下降0.16%,一般贸易进口下降0.14%。

四、结论

第10篇

20世纪90年代,劳工标准问题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作为描述一国关于劳工状况的劳工标准一般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经济福利、生产环境和劳工权利。劳工标准问题从一开始就和国际贸易联系在一起。本文就劳工标准的性质和特点展开分析,从经济学角度揭开劳工标准的神秘面纱。

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与劳工标准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提高了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将各国经济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有效合理的配置,加速了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但是,经济全球化也被批评为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拉大了贫富差距,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并使全球生态环境加速恶化。

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特征。早在十八、九世纪,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就提出:贸易使各国在具有相对较高生产力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将有助于提高各国的福利。这为自由贸易的持续与深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如今,大大丰富了的贸易实践使贸易理论得到丰富与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一般坚持贸易的利大于弊,认为自由贸易能形成双赢或多赢的局面。然而,在贸易谈判桌上,各国代表并不是那么积极地签订贸易协定。在国际贸易政策上,非关税壁垒取代关税壁垒成为最流行的贸易限制手段。

20世纪90年代,劳工标准(labor standards)问题——一个曾经在国际会议上提出但并未带来强烈反应的话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话题。其实,早在1984年生效的美国《加勒比海经济振兴方案》中就包含了一些有关劳工的条款。1993年,在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第8轮“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马拉喀什会议上,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在国际贸易规则中设立“社会条款”。1994年实施的作为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辅助协议之一的《北美劳工合作协议》包含了明确劳工权益方面的条款。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wto)首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新加坡部长会议宣言中,“核心劳工标准”作为新议题被明确列入宣言内容之中。此外,在发达国家在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关税优惠(普惠制)中和若干双边贸易协定中都有劳工条款。虽然在后来的世贸会议上,由于南北力量达到暂时的平衡,劳工问题一度沉寂,但贸易与劳工问题不仅不会销声匿迹,而且会继续存在下去。劳工标准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涌出水面并非偶然。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的经济、社会摩擦,南北劳工差距在贸易自由化中被凸显出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各国的劳工标准是不同的。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的劳工标准的碰撞愈加剧烈。

关于劳工标准的一系列问题,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本文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讨劳工标准的性质、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劳工标准的性质

一般认为,劳工标准包含政治性和经济性双重内容。比如,劳工权利就涉及非经济问题,而劳工的经济福利和工作环境就属于经济问题。

劳工标准,是与劳工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劳工,就是生产过程中付出劳动并以此为标准获得收入的人。与劳工相对的,是企业(firm)或雇主(employer)。国内外文献对劳工(labor)和工人(worker)不加以区别,这里的工人并不是只是工业工人,只要是在企业中按劳付酬的劳动者就是劳工。劳动力要素跟资本等其它要素不同,后者并不与其所有者一同参与生产,但劳动力的所有者就是劳工本人。

劳工的社会权利主要由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决定,受到劳工经济福利变化的影响,也受到劳工力量在政治舞台上活动的影响。故影响劳工社会权利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并且,各国的情况都不一样。

劳工的经济福利其实就是劳动力的全部回报,在劳动力市场上,由劳动力的价格决定,而劳动力的价格又主要由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因素共同决定。劳工的经济福利可以区分为工资福利和非工资经济福利,也可以将其收入划分为货币福利和非货币福利。如果按后一种方法划分,那么一般来说,劳工倾向于取得货币形式的福利,因为它更易于支配。但是,货币福利和部分非货币福利是可以转化的,因为它们都能带给劳工以满足感。如果两者能完全替代,那么可以从效用论的角度得到两者之间的均衡。如图1,直线ab表示劳工经济福利的预算线,由于工资和非工资福利的边际替代率递减,代表劳工效用水平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其中有一条与ab相切于e点,可以证明e点是均衡点。

工资和非工资福利之间的均衡图

对企业而言,劳工标准意味着劳动力的全部成本,包括工资和非工资成本。在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条件下,劳工标准的成本由劳动力回报完全弥补。假设每个劳动力无差别,劳动者的数量无限,且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的边际收益就等于劳动的边际成本。劳动的边际收益由边际产品价值(vmp)来衡量,它等于边际产品乘以产品价格。这时,劳动的边际成本——工资和非工资成本可以衡量单个劳工的劳工标准。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如果不考虑生产环境和劳工权利,那么劳动力的价格就等于劳工标准。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工标准是由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劳动的需求受到劳动的收益和成本的共同影响,劳动的供给受到劳动所得和劳动的机会成本(闲暇的收益)的共同影响。在劳动的供求图中,我们常将工资作为劳动力价格。但是,国际劳工标准问题往往还涉及着劳工权利的内容。

 

转贴于

三、劳工标准的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劳工标准将逐步趋于一致。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下面,我们可以归纳劳工标准的一些特点。

1.外来性

劳工标准其实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制度含义,但是全球性的劳工标准制度尚未建立;另一种是状态含义,即劳工在生产活动中的状况。对我国而言,劳工标准一词是外来的。

2.外部性

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劳工状况的改善不仅仅给企业带来更多效用,还会超出劳动力市场给社会带来更多效用。这类外部效用表现为:劳工的素质提高使社会更加文明,人文气象更加改善;劳工子女从劳工状况的改善中收益;在劳工收入与其他职业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最低)标准的提高将虽缩小工资差距,从而减少了社会犯罪的可能性,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3.最低性和弹性

在讨论劳工标准时,我们一方面要观察一般情况,另一方面也应该注重较低下的劳工状况。这是研究劳工标准与研究劳工收入最根本的区别。此外,无论是最低情况还是一般情况,劳工标准都是可以变化的,且其变化情况应该也是可以衡量的。

4.与国际贸易相关性

劳工标准的现实背景是,各国尤其是南北的劳工状况差距较大。劳工标准的支持者所持的理由之一,就是劳工标准的差距引起贸易的不公平。关于劳工标准的种种讨论或方案,无不与国际贸易有着深刻的联系。

5.理论上的趋于一致性

从理论上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该有趋同性。按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没有规模效应,没有运输成本、贸易壁垒的条件下,贸易最终将使各国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因此,不同国家相同生产率的劳工的收入最终将达到一致。如果不考虑生产率的差别,各国劳工标准的差距最终将缩小为零。当然,现实中的许多情况都不满足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假设前提。

四、影响劳工标准的因素

虽然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紧密联系,但是劳工标准的变化可能不全是贸易因素直接造成的。除了贸易因素外,许多因素都可能改变一国的劳工标准,下面简要分析影响劳工标准的若干因素。在分析单个因素的时候,均假设其它条件不变。

1.投资

投资又分为国内投资与外商投资,无论哪一种投资的增加,都将使更多的资本与劳动相结合,企业的生产能力因此而提高。由于劳工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劳工回报当然提高,于是收入增加,劳工标准提高。相反,净投资的负增长将导致劳工标准的下降。因此,资金短缺将不利于劳工标准的提高。

2.技术

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技术的进步可以缩短生产过程、节约生产成本、生产新的产品,直接导致劳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短期内,技术可能由于知识产权等原因出现倒退,而导致劳工标准的下降。但长期来说,技术一般不会流失,技术的改变对劳工标准的影响是非负的。

3.人力资本

除了技术的创新外,通过其它方式,也能提高单位劳工劳动生产率。比如,劳动者受到教育(再教育)、培训、实践经验(干中学)、人才引进(移民)、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这种方式可以看作是资本与劳动力的结合,一般称之为人力资本的提高。这种方式具有一般投资所不具备的优点,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它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劳工标准。

4.生产环境的改善

生产环境的改善指与生产有关的卫生、健康、安全设施等生产环境建设和维护。按照原始的分类,它应该属于一般投资,而且由于其占总投资额的比例较小而往往被忽略。它的两个特点使我们不得不单独分析:第一,生产环境的建设与维护与劳工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能够非劳动要素代替劳动进行生产,或者将一部分生产包给其它企业,这方面的投资也不需要。从该意义上看,生产环境方面的投资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本的一部分。并且,企业投资人力资本越多,也越愿意改善生产环境。因为后者的投入—产出效应比前者更快、更明显。第二,它本身就是劳工标准第三个层面的内容。它产生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劳工标准现状对未来产生的影响。生产环境的改善能够提高劳工的生产积极性,减小工作危险度和疾病的可能行,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总之,生产环境的改善将直接提高劳工标准,而且还有利于将来劳工标准的提高。

5.劳资双方力量对比

对于典型的劳动力市场,不得不承认劳工标准是由劳动力的供求决定的。劳工的团结程度固然能够影响劳工标准,比如集体谈判虽然以增加失业人数为代价,但有利于提高谈判者的福利。但是,劳动的供求还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一个劳动力稀缺和一个劳动力丰裕的经济体中,前者的劳动标准往往高于后者。其原因可能并不是前者的劳动力多么集中、工会组织多么紧密、工会谈判代表多么有口才,而可能仅仅是由于合适的劳工数量较少,企业没有太多的选择。而在如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许多行业的劳动力供给是过剩的,个别劳动者的为了工作而接受较低薪酬的行为将很快打破劳动者集体谈判的筹码。

6.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能提高一国的劳工标准水平。从stolper-samuelson(s-s)定理(1941)和jones(1965)关于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放大效应”理论可以推论出,国际贸易通过改变产品价格和行业规模而直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劳工标准。许尧明(2004)、徐天云(2005)的研究表明,随着本国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的增长,货币工资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王铂(2010、2012)的研究表明,国际贸易不仅直接对中国劳工标准有正的影响,而且还通过促进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来间接提高中国劳工标准。

以上分析表明,一国的劳工标准可能受到许多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影响,其变动可能是一个或者若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11篇

一、我国净出口增长的特点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我国贸易顺差以及净出口增长的特点,我们分别从中国贸易区域、贸易方式、贸易主体三个方面,对我国贸易顺差的来源地及特点进行分析。

1 贸易区域特点分析

从双边贸易的角度,按净出口来源的区域特点来看,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少数几个贸易伙伴,净出口增长对美国、香港和欧盟贸易依赖程度较高,而逆差来源则相对分散。取10个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东盟、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欧盟、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和美国在1984~2006年间的双边贸易顺逆差情况进行分析,国际贸易顺差主要来源地是:香港、欧盟和美国,中国对香港地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顺差,1984年为37.4亿美元,到2005年和2006年贸易顺差值分别为1122.5和1445.3亿美元。从1995年以后,我国对欧盟和美国双边贸易实现顺差,尤其是对美国的双边贸易顺差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成为我国贸易顺差最大来源国,2005年和2006年中美贸易顺差值分别达到了1144和1445亿美元,对我国贸易顺差贡献度累计值112%和81%;2006年我国对这三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顺差累计值3708亿美元,对净出口贡献度为209%。而我国逆差来源则相对发散,例如最大逆差来源:韩国、日本、东盟和澳大利亚,2006年分别贸易逆差分别为452、254、182和57亿美元,累计945亿美元。

2 贸易方式特点分析

从贸易方式来看,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是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而近年净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按贸易方式分1985~2006年我国贸易发生了如下变化:1985~1990年,我国三类产品(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都不具有比较优势,为贸易逆差国:1990~1997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产品比较优势不断增强,一般贸易成为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1997年以后,我国一般贸易产品比较优势有所下降,加工贸易净出口不断增长成为我国实现贸易顺差的主要源泉。1990年我国加工贸易实现贸易顺差,净出口达到67亿美元,以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06年达到1889亿美元,而一般贸易净出口变化幅度较大,2001、2003、2004年净出口均为负值,2005、2006年大幅增长,分别达到了354、851亿美元,这也是造成我国净出口波动性增长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是我国实现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同时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是我国净出口稳定快速增长的保障。

3 贸易主体变化特点

从我国贸易主体变化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三资企业、集体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贸易格局。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1995~2006年内外资企业贸易情况进行分析,1995年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到我国进出口总额的32%和48%,同时外资企业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内资企业增长速度,尤其是出口贸易,从1995年的1488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5638亿美元,12年间增长了11倍,而内资企业出,增长仅为3倍;外资企业在1998年实现贸易顺差,之后净出口快速增长,并于2005、2006年超过内资企业实现567和912亿美元贸易顺差,对我国净出口贡献度为56%和51%,所以外资企业进出,贸易的快速增长是我国净出口增长的主要源泉。

4 净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虽然我国总体上在进出口增长、产品结构优化和出口竞争力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贸易顺差还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我国保持贸易顺差的原因主要还是基于劳动力低廉的资源禀赋。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在食品和活动物(SITC0)、饮料和烟酒(SITC1)、杂项制品(S1TC8)三类产品中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从不同贸易产品净出口贡献度来进行分析,在2003年以前,我国贸易顺差产品主要为食品和活动物(SOTC0)和杂项制品(SITC8)两类产品,1994~2003年间,食品和活动物、杂项制品对净出口贡献度均达到了30%和150%以上。而在2003年以后,制成品(SITC6)和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T)两类产品的净出口正在逐渐成为我国贸易顺差重要来源,而SITC0和SITC8两类贸易产品净出口贡献度有所下降,2006年对我国净出口贡献度分别为50.5%、55.9%、8.8%和92.5%,这说明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不论在竞争优势还是贸易净出口贡献度都有所提高。

二、我国净出口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

从1994~2006年我国已经保持了13年的贸易净出口波动性增长,尤其是2005和2006年净出口超过1000亿美元,因此我国净出口贸易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如何才能保持这种增长趋势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认为,虽然目前还存在许多抑制我国贸易和净出口增长的不利因素,但从总体来说我国还将在今后一段相当长时间内保持贸易顺差和净出口的波动性增长,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还将长期存在。随着我国城镇化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化,还将会有大量劳动力从农村中解放出来,加入到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中来,以制造业为例,国际劳工联合组织统计数据显示,虽然我国近年来劳动力平均工资上升幅度较大,但是在2005年中国从事生产部门的生产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是0.8美元,比泰国、马来西亚工资水平1/2还低,相当于韩国1/13、日本的1/26、美国的1/27水平,所以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依然存在,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比较优势也还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存在。

第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竞争优势的不断提高。随着我国人力资本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我国产业升级和加工贸易出口增长,据统计,2006年,我国高校的各类毕业

生超过了400万人。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943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1%;全年授予专利权26.8万件,其中国内授权22.4万件,占83.5%。这说明我国人力资本培育与技术创新成效显著,有利于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的不断提高。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数据,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净出口贸易占该类产品进出,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2004年该产品实现贸易顺差,这标志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正在由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的转变,出口竞争力获得不断提升。

第三,贸易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外资企业出口规模的迅速发展,有助于我国净出口增长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集体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主体,尤其是外资企业其进出口、净出口份额在2005年已经超过了50%,从贸易产品结构上来分析,近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0%和加工贸易出口的60%来自三资企业。贸易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我国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加强技术创新扩散、拓展海内外市场,从而进一步促进进出口贸易和净出口增长;

第四,我国积极对外经贸政策,有利于扩大同世界各国经贸往来,并不断降低我国对传统市场的过分依赖程度。一直以来,我国出口和净出口增长主要依赖于美国、欧盟、香港市场,在加入WTO之后,我国更加积极调整对外经贸政策,注重开展同世界各地、各种发展水平地区和国家的双边贸易往来,自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_--启动后,中国先后启动了与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海湾合作委员会、智利、新西兰等一系列国家或地区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并取得的显著的成效,深入广泛的国际经贸合作往来,有利于我国逐步弱化对个别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依赖性,降低个别国家或地区需求波动对我国出口贸易和净出口增长的影响。

总之继续保持和发挥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不断增强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技术创新投入,积极开展更广泛的贸易往来,充分发挥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多种贸易形式的同时注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的发展,是我国长期保持净出口波动性增长的保障。

三、我国净出口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对策

从我国对外贸易和净出口规模来看,中国已经是贸易大国,然而由于目前外贸快速发展,主要还是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依靠数量增长的基础之上,我国还不是贸易强国,同时由于外贸贫困化增加、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单纯的出口或是净出口规模增长,并不能给我国带来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我国持续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来看,目前这种“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加工贸易为主、以外资企业为贸易主体”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并不利于我国企业、尤其是民族企业的长期发展,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出口快速增长和巨额贸易顺差,是建立在有数量少质量、有规模低效益基础之上的虚假繁荣。所以,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模式,增加出口效益,把顺差确确实实转化为财富,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品牌效应,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是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和净出口可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

首先,在对外经贸活动中,不能单纯只追求出口、净出口的规模效应或是增长速度,而应注重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真正加入到贸易实际利益分配行列中,充分获得国际贸易和分工带来的收益,这也是保证我国贸易和净出口长期持续增长的关键。

一直以来,我国都实行的是外贸粗放型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出口商品拥有自主品牌所占比例不到10%,绝大部分出口为外方品牌的加工贸易和以贴牌生产为主的订单贸易,大多出口产品存在“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三高一低”现象。有关研究表明,由于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升和出口产品价格的明显下降,我国标志着贸易条件的价格贸易指数从1995年的0.84下降到2005年的0.65,因此仅从社会经济效益来说,依靠过去这种高消耗、低价格、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贸易增长方式,就不可能保持出口和净出口可持续长期发展。

从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实现渐进型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是实现我国出口和净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耗、可循环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2)改变传统的外贸指标体系,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的提高,通过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依靠技术优势、品牌效应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3)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从低加工向更高层次的加工提升,即实现从原始设备生产商一原始设计生产商一自有品牌生产商的转变;(4)加大对本国企业扶持,加强内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主体地位,同时积极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大力开发、生产和出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逐步实现集约型外贸增长方式。

第12篇

欧洲债务危机之所以对湖北省影响这么大,与湖北省对外贸易的特点分不开。

1.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是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湖北省一直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发展缓慢,这是造成湖北省对外贸易总量、规模小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湖北省加工贸易虽然不断发展,但是比重还是较小。2007年到201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22%、21%、28%、30.5%、30.3%。其中,2010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增幅明显高于一般贸易,高出同期全省进出口增速11个百分点,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0.5%。

2.武汉市为主,其他各州市为辅长期以来,湖北省对外贸易以武汉市为主,周边地区所占比重较小,这种分布上的不均衡制约了湖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2007年到2012年,武汉市进出口总值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7%、68%、66.6%、69.7%和68%。

3.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民营企业为辅如表2所示,2009年以前,湖北省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来自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缓慢。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国有企业,并且在随后几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逐渐取代过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4.欧盟、美国、东盟、日本为主,其他国家为辅如表3所示,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是湖北省稳定的前4位贸易伙伴,贸易总额占同期湖北省进出口总值的将近一半。当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和欧洲出现欧洲债务危机的时候,贸易伙伴的单一使湖北省的对外贸易遭受重创。

二、新形势下湖北省发展对外贸易的建议

众所周知,消费、投资和对外贸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尽管张丽华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投资与消费在湖北经济增长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外贸易在湖北省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但是,在全球经济衰退和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湖北省有必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稳定投资增加消费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拉动湖北省经济增长。

1.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树立品牌意识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前提下,市场已经由“产品消费”走向“品牌消费”,在产品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市场日益细分化和复杂化的今天,企业依靠贴牌生产获得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单纯依靠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所赚取的利润有限,因为从国际市场的价值链来看,生产环节创造的增加值占30%,以品牌为标致的研发和营销环节创造的增加值占70%,知名品牌的增值效应更加明显。因此,品牌的竞争力是提升企业形象及增加企业盈利的关键,是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我省应该转变贸易方式,树立品牌意识,创造出湖北省特有的品牌。但是品牌的生命在于技术创新,所以政府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给相关企业以补贴优惠的同时,建立由政府牵头,高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可以使高校科研人员的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难题。

2.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建设,发挥联盟作用横向来看,行业协会商会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即能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又能发挥企业代表的组织优势,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纵向来看,行业协会商会以某一行业为依托,把各县市州的企业及各种性质的企业组合在一起,共同抵抗贸易风险。对外贸易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行业协会在国家对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湖北省的行业协会商会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原因在于:一是行业商会在政治和社会事务中缺乏影响力,没有话语权;二是商会对所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教育引导没有计划,组织教育培训少,宣传教育不够;三是代表企业与有关部门沟通合作不够,在为会员进行融资、维权、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方法少,不能满足会员的需要。所以,要想发挥行业商会协会特有的功能,一方面省委、省政府必须克服商会是民间组织,可有可无的思想,进一步落实政策,为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商会要建立健全行业信息服务和预警系统,加强团结,积极代表企业应当贸易摩擦。

3.深化市场多元化战略湖北省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一直是欧盟、美国和日本,出口市场比较集中,对这些国家及地区依赖性较高,不仅容易引起贸易纠纷,而且当贸易伙伴经济出现波动时,对本国的对外贸易影响较深。因此,湖北省应该继续深化市场多元化战略,摆脱单一贸易依赖,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可以按照收入和消费水平将国际市场分为不同的档次,由于各档次市场之间的需求差异较大,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偏好和质量标准等要求不同,因此湖北省出口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特点确定本企业的市场位置,充分发挥企业的产品特色,抢占国际市场。另外,尽管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经济明显放缓,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由于与发达国家金融关联度较低,金融危机对其的冲击有限,所以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因此,湖北省在继续巩固和深化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应借助新兴市场扩大出口,缓解对发达国家出口的减少。

第13篇

据海关统计,2013年1~9月四川累计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60.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7%,低于同期全国7.7%的整体进出口增速。其中出口总值为298亿美元,增长6.7%,同期全国整体出口增长8%;进口总值为162.4亿美元,增长7.4%,同期全国整体进口增长7.3%。

1~9月四川外贸进出口总值列全国第11位,其中出口总值列全国第11位(1~11位省份先后为: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福建、天津、辽宁、重庆),进口总值列全国第12位(前11位省份先后为: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天津、福建、辽宁、河北、黑龙江)。

特点一:一般贸易增长,加工贸易下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激增

1~9月四川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204.3亿美元,增长7.6%,高于全省7%的整体增速,拉动全省整体外贸增长3.4个百分点,占全省整体外贸的44.4%;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186.7亿美元,下降5.3%,拉低外贸增速2.4个百分点,占比为40.5%;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方式进出口41.3亿美元,激增3倍,拉动全省整体外贸增长7.2个百分点,占比为9%。

特点二:与东盟等新兴经济体贸易快速增长,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贸易萎缩

1~9月四川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83亿美元,增长31.1%,占全省外贸总值的18%;与美国79.8亿美元,下降10.8%,占比为17.3%;与欧盟68.7亿美元,下降8.6%,占比为14.9%;与香港36.1亿美元,增长1倍,占比为7.8%;与日本26.3亿美元,下降22.6%,占比为5.7%;与韩国24.8亿美元,下降5.3%,占比为5.4%;与台湾省16.9亿美元,增长13.2%,占比为3.7%。

特点三:全省外贸以成德绵城市群为主,成都独占鳌头,另有6市外贸规模超过5亿美元

1~9月四川21个市州中,成都以358.5亿美元的进出口额独占鳌头,增长4.5%,占全省整体外贸的比重高达77.9%。同期,德阳外贸规模为25.9亿美元,增长11.9%,位列全省第二;绵阳为19.9亿美元,增长22%,居第三位。此外,另有广安(8.8亿美元,增长22.8%)、乐山(8.2亿美元,增长16.9%)、自贡(6.7亿美元,增长3.6%)和宜宾(5.4亿美元,下降8.1%)等外贸规模超过5亿美元。

特点四:综保区占四川外贸近四成

1~9月,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为182.2亿美元,增长4.7%,占全省外贸总值的39.6%。其中出口总值为107.4亿美元,增长9.8%,拉动全省整体出口增长3.4个百分点。其中高新园区出口87.6亿美元,双流园区出口19.8亿美元。

特点五: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1~9月四川出口初级产品5.5亿美元,下降11.7%;出口工业半制品42.2亿美元,下降0.8%;出口工业制成品250.3亿美元,增长8.6%。四川初级产品、工业半制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关系为1.9∶14.1∶84,相较于去年同期2.3∶15.2∶82.5的该比例关系,工业制成品比重明显上升,初级产品和工业半制品比重下降,结构进一步优化。

1~9月四川出口以便携式电脑、集(下转第37页)(上接第40页)成电路等为代表的机电产品合计185.3亿美元,增长6.1%,占全省整体出口总值的62.2%,拉动全省整体外贸出口增长3.8个百分点。

1~9月,四川六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54.8亿美元,增长8.5%。其中,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5.3亿美元,增长40.3%;出口鞋靴10.2亿美元,增长5.6%;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9.2亿美元,增长13.8%;出口家具及其零件8.8亿美元,增长1.1%;出口塑料制品6亿美元,下降21%;出口旅行用品及箱包5.4亿美元,下降4%。

第14篇

沈丹阳称,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有所增强,促进了出口的增长,“虽然现在很多企业仍面临很多困难,但客观上企业的出口是增强了。”

伴随着出口的增强,国内需求亦有所恢复,进口增长出现了反弹。沈丹阳以7月份大宗商品进口量做比,原油增长了17.8%,铁矿石增长17.4%,钢材增长9.2%。

进出口增速何以“反弹”

沈丹阳认为,7月份进出口增速的反弹,除了得益于国务院出台的贸易便利化政策措施和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外,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是受全球经济回暖影响,出口及与出口需求挂钩紧密的加工贸易进口都有所改善。沈丹阳指出,7月份我国对美国、欧盟、东盟的出口增长都比较明显,特别是对欧盟,由原来持续负增长转变为7月增长5%。与此同时,一个新情况是加工贸易的进口同比增长5.3%。

二是进出口企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7月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定,兑欧元、日元分别小幅贬值1.7%和0.6%,扭转了年初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局面,稳定了企业的预期,增强了企业出口的信心,贸易环境有所改变。

三是去年同期基数比较低。去年7月份,我国进出口仅仅增长了2.6%,其中出口只增长1%。相比而言,今年7月份的进出口基数比较高。

对外贸易新特点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7月份进出口价格涨幅双双回落,贸易增速有所反弹,但加工贸易比重下降,对美出口持续低迷。

对此,沈丹阳指出,进出口价格涨幅双双回落,但贸易增速有所反弹,是受全球流动性过剩、中东北非局势以及日本地震等因素影响。1-7月,食用植物油、铁矿砂、原油等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涨幅均超过35%,天然橡胶涨幅更是达到66.1%,但近3个月价格增幅连续回落。

沈丹阳说,一般贸易继续快速增长,加工贸易比重下降,是7月份我国对外贸易呈现的一个新特点。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6.8%,已连续5个月超过整体出口增幅;进口增长29.6%,已连续12个月超过整体进口增幅。加工贸易出口增长13%,进口增长10.4%,占整体出口和进口比重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2.8和3.1个百分点。

此次进出口贸易大幅反弹民营企业的推动作用明显。7月份,民营企业出口增长35%,进口增长41%,分别快于整体增速14.6和18.1个百分点。而外资企业出口增长13.8%,增速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5.6%。

有增长也就可能有低迷。7月份我国对外贸易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对美出口持续低迷,而部分新兴市场进口快速增长。

7月份,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9.7%,增幅已连续3个月维持在个位数;对欧盟、日本和东盟出口分别增长22.2%、27.2%和24.1%,均高于整体出口增幅。新兴市场的俄罗斯、南非和巴西进口分别增长37.4%、60.8%和47%,高于整体进口增幅14.5、37.9和24.1个百分点。

第15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价值链;产品内国际分工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顾名思义,包含两个紧密联系的部分,一是转型、二是升级,升级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转型可以看作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一、加工贸易的本质

在产品内国际分工背景下,最终产品的生产,经过市场调研、创意形成、技术研发、模块制造与组装加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全球产业价值链。在这个链条上,其价值活动可以粗略地划分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如创新研发、高级原材料的生产、复杂零部件的生产)、劳动密集型环节(简单零部件生产、加工装配)和知识密集型环节(如市场调研、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金融服务等)。作为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导者,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两端,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和知识密集型环节,而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底部,劳动密集型环节,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的本质,说到底,是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一种典型形态,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种“被动”的分工方式。所以,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的内容根本上取决于本国的比较优势和跨国公司的性质和全球生产布局。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特点

第一,加工贸易的主体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总量占我国加工贸易总量的85%左右。这个特点至少可以说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地理布局决定于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地理布局,而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地理布局取决于跨国公司FDI投向的成本收益分析。第二,机电产品出口已占加工贸易出口的80%左右,高技术产品已占加工贸易出口的50%以上,但加工贸易增值率并未同等上升。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不可能是从传统产品转向高技术产品或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如果是这样的话,转型升级应该已经大功告成了。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即使是所谓的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开展的生产活动也主要是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环节(隆国强,2012),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并未伴随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同等增长。第三,加工贸易的国内分布高度集中,进出口目的地呈新“三角贸易”模式,东亚是主要的进口来源地,美欧是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充分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来降低生产成本是跨国公司实行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动力,我国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地域优势,这是我国加工贸易集中于沿海省份(尤其是广东)的主要原因。

三、关于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的主要观点

隆国强(2012)总结并点评了以下五种关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的代表性观点:(1)将加工贸易转变为一般贸易;(2)

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3)将加工贸易从“放养”转变为“圈养”;(4)实现加工贸易的主体从以外资为主到以本土企业为主;(5)从传统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升级。隆国强(2012)认为以上5种观点中,有一部分有合理之处,但又不是完全准确,他提出:“从根本上说,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就是提升我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李晨(2010)认为众多研究表明,产业升级一般都依循从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产业功能升级最后到链条升级的过程,因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应该从产品、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进行全面概括,分别为:产品更新换代,工艺流程升级;由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同一产业内部,则沿着产业价值链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变;沿海接单、内地加工、内外销售。

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通过分析加工贸易的本质和我国加工贸易特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应该是沿着全球产业价值链向上攀升,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但这种攀升不是同步攀升,不是同时攀升,而应该是,也只能是依据比较优势的实际情况和变化,有条件的地方、产业(产品)、企业率先沿着全球产业价值链向上攀升,带动国内其他地区的跟进、促进上游供应商企业和下游生产活动的的发展。经由这种局部性攀升、结构性攀升的发展实现加工贸易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型的低端方式向效率或创新驱动的高端方式的转变,实现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活动由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或知识密集型生产活动为主的转变,最终实现我国加工贸易总体上的转型升级。

参 考 文 献

[1]隆国强.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与政策[J].开放导报.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