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研能力的评价范文

科研能力的评价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能力的评价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研能力的评价

第1篇

关键词: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科研平台;研究生

作者简介:嵇英华(1960-),男,江西临川人,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江西

南昌 3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26-03

科研平台是一整套支撑科研的系统,包括团队分工协作、资金、设备等物质条件支持、技术支持、与其他团队交流的机会、相应的激励机制等等,对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科研平台支撑战略”。通过强化对科研平台的重点支持,努力夯实科研发展基础;优化科研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无疑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创新源于实践。杨叔子院士认为:“如果‘教’讲的是知识,‘研’讲的是思考,那么实践是最根本的东西,教和研是绝对离不开实践基地的。”显然,基于科研平台的基本功能,其就是学生实现“教”和“研”实践的基地。因而,科研平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在高层次、高水平尖子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科研平台与科研项目使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更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最近几年,江西师范大学依托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探索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探索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

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科研能力是在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作为社会人的研究工作者探索事物发展规律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进行某一领域具体科学研究探索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技能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各学科的交叉,现今的科研能力内涵中还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与表达交际能力。

1.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涵

研究生教育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准备优秀的人力资源,因而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基于高校学习环境、学习时间限制,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重心应落在:大力提升研究生在各自的学科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和工程实践过程中所需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综合素质(能力)上。主要包括善于提出新思想、新方法与新设计的创新能力,善于多角度、多途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敏捷度高、条理性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实事求是、融入技巧性的实践操作能力等。

2.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结构

(1)信息获取与综合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指采用多种方式从众多的信息资料中查找出相关信息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然后,有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与归纳。

(2)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提出问题的能力。科研工作总是从问题开始,一般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发现问题是进行科研工作的第一步,如何发现问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些需要培养而形成。

(3)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4)实践能力。提高实践能力有助于扩展深入认知领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5)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人格特征。创新的本质内涵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发挥创造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

二、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与现状分析

1.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1)提升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提出:“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需要在研究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更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实际的学术研究与工程设计研发。重在学生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格品质的塑造与培养。

(2)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衡量标准既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系统性、扎实性,也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然而,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是:是否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是否具备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格品质。

(3)科研能力提升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完善的唯一动力。创新是人力资源的核心。通过对研究生创新人格品质的塑造不断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特别是科研创新能力将会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升产生倍增效应。

2.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1)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应试教育的弊端集中反映在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导致学生缺乏不断学习的动力,更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的能力。这表现在一部分的大学生既缺乏智商,也缺乏情商。由此也就导致我国的研究生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科技创新过程难能可贵的批判精神与勇气,不善于提出新见解、新观点和新理论。

(2)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传统文化与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多元智能缺失、兴趣单调等人格缺陷,由此必然导致不少研究生对多事物的发展进程不敏感;不善于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与提出问题;不善于明确表述和界定问题;更不善于主动根据现实条件提出并实施问题解决的对策方案。

(3)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当前,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越来越强调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然而,网络文化、独生子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今的研究生不关心集体活动,缺乏有效的人际交流,导致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弱化,也导致不少研究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公共关系的沟通能力存在较大的问题。

(4)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受传统文化、应试教育的深度影响,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是当今研究生科研能力构成要素中评价最差的部分。具体表现在:不少研究生害怕进实验室,乐于纸上谈兵;不少研究生面对具体的科技任务,离开导师的指导就不会拟定实施方案与技术路线;不少研究生也不知如何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理论创新,不知如何将自己的设计变成实用的产品。

三、研究生科研能力初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研究生科研能力考核指标体系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1)积极的导向功能。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责是其教育属性。研究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为此,科研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中必须反映这一培养目标。通过针对性选择一些指标,成为评价体系的基本元素,从而能引导、促进导师与学生围绕根本的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学习、组织科研活动。

(2)多角度的描述功能。从前面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构成可以看出,科研创新能力是多维度、多方位的,建立起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这一特征。为此,要从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角度选择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元素,要从现有的科研实力、未来的发展潜力角度选择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元素,要从适应科研环境、人际交流、组织管理角度选择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元素,从而能够全面、真实、综合地描述和反映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综合的评价功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状况需要通过合理评价指标衡量。但是,科研创新能力呈现必定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产物,合理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定性与半定量相结合的。因此,研究生科研能力指标体系要具有综合评价的功能。

(4)登高望远的预测功能。每一个人都具有个性,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的潜能;科研灵感的呈现、潜力的发挥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为此,建立的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能够适度反映当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更应该具有登高望远的预测功能。这对于培养研究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潜心学问、抑制急功近利的学术心态大有好处,对揭示每一个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空间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大有好处。

2.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基于科研平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然而,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评价,要考虑研究生自身知识能力有限的特性,要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还要兼顾考虑科研平台建设的现状与成效。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的选择与制定都要围绕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围绕如何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来展开。

(2)实事求是原则。每个具体的评价指标要符合国家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要体现科研平台的特点、水平与现状,更要与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一致。

(3)全面设计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要将品德修养、团队合作精神、能力培养与潜能发展综合起来进行整体设计。

(4)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学生科研能力的评价绝对不可能完全靠定量来实现,必须贯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价以导师组、科研平台管理者的综合评价为主体,定量评价则要求方便计量,相应的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测性与可比性。

3.构建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江西省一些高校科研平台的建设、高校科研平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尤其是依托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对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认为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要重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团队精神。当今的科技实践成就表明,标志性的科研成果的获得离不开高效、合作的科研团队。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对研究生进行团队精神的评价与考核不仅能保证科研平台的高效率运转,更有利于研究生人格魅力的形成。

(2)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科研工作任务对科研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对研究生进行组织协调能力的评价与考核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全局意识,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实现科研目标的心理特征,更是独立科研能力形成的根本保证。

(3)课题选择能力。选择好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是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在同一个科研平台中,一方面有一个基本共同的科研发展目标;一方面多学科的交叉、多个科研团队分工合作又提供了多种选择;另一方面,每一个研究生个性不同、天赋不同。因而,对研究生进行课题选择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在构建科研创新体系、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中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4)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出真知,一切具体的科研活动都离不开每一个具体参与者的智力与精力投入。依托科研平台对研究生进行教育与培养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真实的、具体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这样才能保证提升他们的科研技能与技巧,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结语

比较完善的科研设备、丰富的科研项目、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有利于现代化的科研平台形成。以此为依托,科研平台又为创新型人才资源的教育培养提供了物资保证、优秀引路人、信息支持和管理服务。不断提升科研平台的水平必定更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科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叔子.创新源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1-10.

[2]齐凤珍.高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中的现状及探讨[J].科研管理,2007,(28):103-105.

[3]李伟,李斌,郝微.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平台的构建与实现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2-234.

[4]于国波,张永宁,陈磊.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合作动力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8-101.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能力;评价;apriori算法

一、 引言

科研作为高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科技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开发高层次人才资源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国家科研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的基地,又是科研成果产出的基地。高校科研一直是我国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整个科研系统及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增长。

科研能力是高校的核心能力,其高低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科研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高校自身的发展,对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如何准确评价高校的科研能力已成为摆在政府、企业和高校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影响科研能力的因素很多,且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无法用确定的数学模型描述。目前,高校科研能力评价方法很多,但普遍存在工作繁琐、时间滞后等缺点,且人为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有很多的影响。如何快速、准确地对众多高校的科研能力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这是一个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 高校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校科研能力由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合成。高校静态科研能力是高校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所固有的、潜在的能力,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包括5个方面:科技队伍,它是构成高校科研势能的人力因素,是最积极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由人员素质、知识结构和梯队组织结构构成;科研基地,它包括科研机构、仪器设备、建筑设施等;科技学识深度、广度及其相应的载体;科研经费,它是构成高校科研势能的财力因素;科研管理,它是保证科技活动正常顺利进行的充分条件。

高校动态科研能力是一种科技显现能力,包括6个方面:(1)信息接收加工能力。高校必须具有以最快的速度、最科学的方法在浩瀚如海的知识库中接收、分析和加工各种信息的能力,以及汲取最需要最准确的信息内容的能力,以力求掌握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和其他信息,把握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2)学识积累与技术储备能力,包括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将新知识新技术理论化系统化重新加工的能力。(3)科技创新能力。事物的发展在于创新,科技的发展更需要创新。(4)知识释放能力。科研是复杂而繁重的脑力劳动,它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在科研中需要深人的钻研、探索和创新,攻克理论与技术上的难关,创造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软件等,所有这些都存在一个知识释放的过程。(5)自适应调节能力。高校科研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建设,应与社会和经济建设紧密联系,不断根据社会的发展调整高校的知识结构、科研队伍结构以及科研主攻方向等。同时,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各科研机构之间和管理部门之间等也存在互相适应和调节的问题。(6)科学决策能力。高校科研的各环节,从科研方向的确定、优势的发挥、特色的形成、政策的制定,到课题的选择与实施、科研人员梯队组成等无一不需要科学决策。这6方面并不相互独立,而是互相交叉、互相影响。

总之,静态科研能力是进行科研活动的基础和条件,必须通过动态科研能力来释放;动态科研能力是加工本领、实干技巧。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影响高校科研能力的因素很多,笔者仅以较为重要的11个影响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科研队伍(a)、科研基地(b)、科技学识及其相应的载体(c)、科研经费(d)、科研管理(e)、信息接收加工能力(f)、学识积累与技术储备能力(g)、科研技术创新能力(h)、知识释放能力(i)、自适应调节能力(j)、科学决策能力(k)。高校科研能力(l)用5个等级来评价:很强、较强、一般、较差和很差,分别取值5、4、3、2、1。

三、 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

关联规则是要找出在某一时间或数据中会同时出现的东西:如果item a是某一事件的一部分,则item b也出现在该事件中的概率为x%。关联规则将特定的结论与一系列条件联系在一起。关联规则算法自动寻找那些可通过可视化技术手段找到的关联,如web节点,其优点是关联可存在于数据的任何属性中,它试图寻找出多条规则,每条规则都可得出一个相应的结论;其缺点是它试图在一个可能非常庞大的搜索空间中寻找模型,将耗费很长时间。它运用一种生成—检验的方法去寻找规则——最初生成简单的规则,并被数据集证明是有效的。好的规则被存储,所有的规则都受到不同的制约,然后被专门化。专门化是一个将条件加入规则的过程。这些新规则接着被数据证实是有效的,而后这个过程反复地存储寻找到的最佳或最有意义的规则。用户常对规则中可能的前提数目提出一些限制。基于信息论或有效索引机制基础上的各种技术,常被用于压缩存在众多规则的搜索空间。该过程生成的最佳规则由图展示出来,但这套规则不能直接用于预测,这是因为规则中有许多不同的结论。由关联算法得到的关联规则称为未精炼的模型。

设i={i1,i2,…,im}为所有项目的集合,d为事务数据库事务t是一个项目子集(t?哿i)。每一个事务具有唯一的事务标识tid。设a是一个由项目构成的集合,称为项集。事务t包含项集a,当且仅当a?哿t。最小支持度minsup即用户规定的关联规则必须满足的最小支持度,它表示了一组物品集在统计意义上的需满足的最低程度。最小置信度minconf即用户规定的关联规则必须满足的最小置信度,它反应了关联规则的最低可靠度。关联规则的挖掘就是在事务数据库d中找出具有用户给定的最小支持度minsup和最小置信度minconf的关联规则。如果项集的支持度超过用户给定的最小支持度阈值(minsup),就称该项集是频繁项集或大项集。关联规则有两个步骤:根据最小支持度阈值找出数据集d中所有频繁项目集;根据频繁项目集和最小置信度阈值产生所有关联规则。关联规则有多种算法。

apriori算法只可处理字符型自变量和结果变量。由于其只用字符属性,可利用智能型子集技术加快搜索速度。它提供五种选择规则的方法,使用一种复杂的指数方案以有效处理大型数据集。在执行节点前,字段类型必须充分实例化。它对可保留规则数量没有专门的限制,可处理有多达32个前提的规则。apriori算法使用层次顺序搜索的循环方法(又称作逐层搜索的迭代方法)产生频繁项集,即用频繁k-项集探索产生(k+1)-项集。首先,找出长度为1的频繁项集,记为l1,l1用于产生频繁2-项集l2的集合,而用于产生频繁3-项集l3的,如此循环下去,直到不能找到新的频繁k-项集。找每个lk需要扫描数据库一次。利用如下公式来计算所获关联规则的置信度。

其中,support_count(a∪b)是包含项集a∪b的交易记录数目,support_count(a)是包含项集a的交易记录数目。利用频繁项集生成规则的算法描述如下:

for all频繁k项集lk,k?叟2 do begin

h1={lk中规则的后件,该规则的后件中只有一个项目};

call ap_genrules(lk,h1);

end;

procedure ap_genrules(lk:频繁项集,hm:m个项目的后件的集合)

if(k>m+1)then begin

hm+1=apriori_gen(hm)

for all hm+1∈hm+1 do begin

conf=support(lk)/support(lk-hm+1);

if(conf?叟minconf) then

output规则lk-hm+1hm+1 with confidence=conf and support=support(lk)。

对于存在大量频繁模式、长模式或者最小支持度闭值较小时,apriori算法将面临以下不足:算法将花费较大的开销来处理数目特别巨大的候选项集;多次扫描事务数据库,需要很大的i/o负载。

四、 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于某机构对高校科研能力的调查(见表1),每个指标得分越高,说明该项科研能力越强。由表1可知,30所高校中,科研能力很强的7所,较强的6所,一般的6所,较差的5所,很差的5所。由于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需要对字符型变量来提取规则,所以需要对原始数据离散化,离散化的标准是将得分划分为0-19;20-39;40-59;60-79;80-100五等,见表2。采用apriori算法,令最低支持度为17%,最小规则置信度为80%,最大前项数为1,得到8条关联规则,见表3。

五、 结论

由规则1可知,高校科学决策能力较差(20-39)时,该高校的科研能力很差(1);由规则2可知,高校知识释放能力较差(20-39)时,该高校的科研能力很差(1);由规则3可知,高校科研经费较少(20-39)时,该高校的科研能力很差(1);由规则4可知,高校科研队伍很强(80-90)时,该高校的科研能力很强(5);由规则5可知,高校科学决策能力较强(60-79时,该高校的科研能力一般(3);由规则6可知,高校知识释放能力较强(60-79)时,该高校的科研能力较强(4);由规则7可知,高校科研基地一般(40-59)时,该高校的科研能力较差(4);由规则8可知,高校科研队伍较差(20-39)时,该高校的科研能力很差(1)。由此可知,决定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是:科研队伍、科研基地、科研经费、知识释放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各高校应努力提高这些方面的科研能力,以提高其整体科研实力。

参考文献:

1. 刘薇薇.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趋势评价研究.价值工程,2010,(3).

2. 朱文藻.高校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安徽科技工程学院学报,2003,(9).

3. 谢邦昌.数据挖掘clementine应用实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 彭珍.一种新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27).

5. 史峰.matlab神经网络30个案例分析.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6. 刘兵,王雪莲,戴景新,孟宪春.高等学校科研能力评估方法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2):85- 87.

7. 马凌芳.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之探讨.煤炭经济研究,2003,(7):49.

8. 赵敏,马卫华.面向技术创新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探索及实践.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8):89-91.

第3篇

关键词:生态位;科研能力;评价体系;高职院校。

近年来,随着国际产业发展新格局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新结构的呈现,社会对高职院校科研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能力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着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建设同步协调制度,实现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融合发展”。如何评价和度量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实现高职院校全面履行服务经济社会职能,已成为政府、企业、学院自身十分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位视角的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分析

1.生态位理论

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认为,无论是从个体还是到生物圈,无论自然界还是社会中的生物单元都具有“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态”是指生物体单元的状态(能量、生物量、个体数量、资源占有量、适应能力、智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等),是生物体单元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势”是指生物体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质交换的速率、生物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等。生态位是描述某个生物体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和作用,是某生物单元的“态”和“势”两方面属性的综合。任何生物体单元的生态位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主体与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状况;二是主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即主体内部各个部分运行及相互协调状况。

2.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特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教育类型,其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决定了高职院校科研在功能定位、活动内容上有别于学科型高校,带有其显著的区域特色和行业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区域性,根据社会与企业的需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展技术研究;二是指向性,依托行业,发挥学院优势专业,为行业结构调整及技术进步开展技术研究;三是应用性,针对社会、行业及企业生产实践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开展技术研究;四是创新性,围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开展技术研究。

3.高职院校科研能力构成

高职院校科研能力是高职院校在生存发展和竞争中获取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高职院校构建自身生态位的关键能力。因此,基于生态位的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就是高职院校应对其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拓展能力,而表现出来的强于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能力,由反映高职院校科研“态”属性的生态位占有能力、反映高职院校科研“态”和“势”界面属性的生态位适应能力、反映高职院校科研“势”属性的生态位提升能力三个层面构成(如图1所示)。

二、生态位视角的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位占有能力

生态位占有能力描述的是高职院校的“态”属性,指高职院校占有的科研资源能力和科研环境能力,是构成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资源基础,反映高职院校内部资源构成各要素的完整性及各要素功能的完好性。生态位占有能力主要包括:管理资源、人力资源、经费资源、信息资源、环境资源等5个模块26个指标,如表1所示。

2.生态位适应能力

生态位适应能力描述了高职院校生态位“态”与“势”结合的属性,指处于某一生态位的高职院校对其所占有的科研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整合从而适应其所处科研环境的能力,反映高职院校内部要素之间、内外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性,以及高职院校对其所处环境、市场和信息的适应性。生态位适应能力主要包括:科学研究能力、人才培养能力、战略整合能力、文化融合能力等4个模块18个指标,如表2所示。

3.生态位提升能力

生态位提升能力描述了高职院校生态位的“势”属性,指高职院校通过与内外环境的交流而进行学习、吸收新知识及对市场信息快速收集处理响应,以拓展自身生态位来保持和提高竞争的能力,反映的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和创新发展的能力。生态位提升能力主要包括:学术影响力、科技创新力等2个模块13个指标,如表3所示。

三、结 论

依据生态位的态势理论,将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分解为高职院校科研“态”属性的生态位占有能力、“态”和“势”界面属性的生态位适应能力、“势”属性的生态位适应能力三个层面。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高职院校生态系统内外因素剖析,分解出构成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关键要素,构建了一套包括管理资源、人力资源、经费资源、信息资源、环境资源、科学研究能力、人才培养能力、战略整合能力、文化融合能力、学术影响力、科技创新力11个模块57个指标的高职院校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教育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与依据,为学院有效地分配和利用科技资源,提升内涵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