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进一步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目标来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充分的利用现有和开发新的语文课程资源,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打破教科书中固定知识内容的束缚,进一步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进行提升。但在丰富课堂教学信息含量的同时,也需要做好信息的取舍工作,需要根据初中语文学习的目标来对选择需要增加的信息。
1.2需要严格依照课程目标来选择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无论是对语文教材的把握还是对语文教学信息的理解,都需要根据教师的自身素质来选择,但在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学需要严格依照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紧紧围绕语文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避免在教学中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篡改。
1.3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主动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语文环境,从而为师生之间、读者和编者之间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教师需要具有主动探索的意识,对语文教学的过程进行创新,更好的提高学生对文本钻研的兴趣,通过高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对文章的思想内涵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从而吸取精华所在,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2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1加快语文教学的改革
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往往都是围绕中考进行的,往往会加大课堂难度来确保学生成绩的提升。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习优秀学生的培养,而对其他学生较为忽视,更没有针对不同学生选择差异化的教学方法。针对这种状况需要加快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不仅需要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还要做到因材施材,利用分层教学有效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也能够更好的推动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2.2教师可以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时,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出具体的课文情境,在这种气氛中,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学生内心情感的培养。
2.3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加快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力度,充分的利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确保语文教学效果。
3利用多维化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过程的精细化
教师要确定多维的教学目标,既要重视考试,又不能唯考试是从,要重视学生语文思想、语言表达、语文写作、文学阅读等多方面的培养。就写作中的万能材料来说,背记几篇对学生写作有直接帮助的材料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仅停留在那几篇材料上,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因此,教师应每周给学生发一两篇优秀作文、重要素材给学生阅读,学生每周都能了解到新的素材和写作作品,常年积累下来,自有话说。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创新,以适应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学科,过于死板粗糙的教学过程对于发现学生潜力和爱好帮助不大。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多样化,通过启发、情景模拟、角色饰演等模式,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启发教育。对传统的模式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整合,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努力提高学生多方面语文素养。
4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法和词汇都是语文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果忽视对最基本知识的学习必然会严重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关注培养学生语文应用技能的同时,还要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工作。学习语文就是为了交际,所以学生必须要有能把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语言的应用技能。这里说的语言技能应该包括听、说、读和写四个层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大量的专项或综合性的语言实践锻炼来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从而培养出学生的真实语言交际能力。5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语文教学专业能力教师作为教育的根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依靠教师来完成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这就对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则需要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首先,必须要大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思想素质,因为教师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有了高度的责任心和崇高的思想品质之后才有可能把教学工作做好。其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科研工作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教师可以通过对平时的教学进行反思,然后以科研任务为动力来不断探讨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最后,初中语文教学在具体授课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运用好生动形象及富有感情的语文,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以愉悦的精神参与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和对情操进行陶冶。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重要的,而且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新课程改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要,不仅搭建了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而且也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产生了对科技的崇拜,而对人的情感普遍漠视,这就导致了人格发展的苍白和道德教化功能的隐退。在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中,我们需要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反思,以便对新课程产生的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忽视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中国的文学可以称之为诗歌的文学,更准确一点说,是抒情诗歌的文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诗歌的重要性是有着充分认识的,因此,他们在编写初中语文教材时收录了许多古代诗歌中的精华作品,目的就是让我们不要忘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弃若敝屣,将注意力集中在分析诗歌结构、选词炼句当中,对于学生的教育有一定的弊端。
只有通过健康的补充才能使其变得丰富和成熟,否则就会逐渐变得贫乏和苍白。目前我国初中生的情感问题和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他们越来越漠视人世间美好的情感,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脱离美好的现实世界而沉迷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这其中固然有家庭和社会的因素,但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却是造成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德育的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人文学科。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目的,教导学生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个价值观。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的运用等等, 而在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则提出了以学生作为主体的理念,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挑战。
(三)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我们经常倡导作文要创新,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心中所想的。大量的写作,更加对作文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
(一)了解初中语文教学重要性,增强积极性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要探讨语文教学方法问题,必需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作综合研究。这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语文课作为我们的母语课,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工具课,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课下再大的工夫也不一定能得高分,少花点精力也未必吃多大亏。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实践,尽管这几年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和题型发生了重大变化,把考查的重点放在了阅读和写作上,题型也由过去以客观题为主改为以主观题、问答题为主,作文也改为以话题作文为主,目的都是为了配合新课程的改革,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写、多练,提高语文素养。
(二)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主要就体现在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和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探究性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和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语文语言的优美。
(三)掌握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以及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语文教材的多样性,从而使语文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特点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高效率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心。语文教学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教师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精当选择。①启发式,它是教学方法中最基本的。②通过巧妙启发,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智能。串讲法。即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及时对要点加以概括,抓住重点,理清思路,有助于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会学习的方法。③情境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适时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并获得美的感受,思维水平也不断提升。④多媒体教学法。它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直观效果,使学生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容易理解。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显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 靳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07.
[2] 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12.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了这么长时间,相关的新课程理念也宣传了很久,在此背景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什么变化么?就笔者所观察而言,似乎没有多大变化。为此,有必要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该如何走的问题作些思考。笔者在此冒昧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教学目标设置上要做到简明扼要
人们常说:“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可是结果就不那么如人意,于是有人提出要给语文“瘦身”“减肥”…… 那么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呢?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就需要我们有的放矢地设定简明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航标”,让教学显得有序而有效。有了它,教师的教才有方向,学生的学才有动力。在我看来,简明的教学目标,就是不能贪多求全,目标不能太大,更不要提空洞含糊的要求。首先我们要立足文本特点,分析文本的教学价值,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符合新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成,使教学目标在细节处落实,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最后,教师要在教学总目标基础上,明确每一节课应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我认为一堂课,只要能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就是一堂好的课。
二、教学内容取舍上要做到简约凝练
有诗云:“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语文课应该教些什么?崔峦老师曾告诫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咬定’语文的‘本真’不放松,要注意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如果教学面面俱到,只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等要素,学会取舍,简约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学科的课文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不是“教课文”而是“教语文”,很多时候,需要教师钻进文本,更要跳出文本,对“课文”进行“二度开发”,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应当选择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学,合理剪裁。根据教材的体裁、语言特点、段落结果、表达方法等不同,进行有效的“取舍”。有的适合个性朗读、读中品味;有的适合品字读句、深化内涵;有的适合内化语言、提升认识;有的适合挖掘空白、读写实践……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不要面面俱到,要选择适合该文本的教学手段,即学会取舍,学会重组。
三、教学环节安排上要做到简练高效
崔峦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课堂似乎开始追求精致,追求完美,追求滴水不漏的环节设计,追求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注重步步紧逼的教学引导,一切都在精心“预设”之中,使得教学成了流水线式的操作,只有按部就班,少了动态生成,更少了几份精彩。
而我认为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教学环节应简约一些,简约的最高境界绝不是简单,简约是一种境界,背后是大气、智慧、深刻,这样的课堂往往带给学生余音袅袅,智慧碰撞。简化的语文教学是有足够底气的语文教学,决不是看似什么都训练了而实质上什么都没有落实的语文。比如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要注重写字指导,强化基本能力,重视词语教学,让教学扎实有效,注重学生对文本整体概括能力的训练与指导,及时补白,链接课程资源,适时练笔,拓展实践等。
四、教学方法应用上要做到简便灵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便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教师教学就是要力求“化繁为简”,语文教学更应如此。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自身学习;开阔眼界;教学研讨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积极融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按照课程改革要求不断优化和改进自身教学工作,全面有效促进教学成效提高,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及建议进行简要论述。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种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路人。
2.教学现代化趋势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其中多媒体是主要代表。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迈入信息化的轨道,海量的教学信息能够形象展示在课堂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3.教学差异化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长足发展。许多教师进行的分类教学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顺应教学改革的建议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并强化自主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和自身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1.强化自身学习,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形势,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开放眼界,及时补充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
(1)认真学习教学刊物。初中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教学刊物,从中学习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经验,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2)经常浏览教学网站。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教学网站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建议,教师在工作之余要浏览初中语文教学网站,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从中搜集习题课件等方面的资源,有效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3)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教师不仅要参加科研组、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还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感悟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消化吸收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充分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是教学成效提升的核心动力,初中语文教师要着眼于教学改革工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优化,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1)注重改进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努力为他们创设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许多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效较为明显,按照班级生数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将教学活动从学生个体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必要的指点引导,侧重于在重难点方面对学生开展思维方式的点拨,基本型学习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自己的启发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既要让学生充分开展学习交流,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难点方面也要给予必要的指点,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2)注重兼顾学生差异,促进整体成效提升。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教师一定要通过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发展差异要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着眼于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相应难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提问,还包括语文练习、语文考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全体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全部动起来,得到最大化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改革 新课程
要善于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精思多问,何况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感叹的惊奇过程。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原本充满了人性美、人情美和语言艺术美的风光蕴籍的华章,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力,必将加速学生精神自由的回归,加快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性道德、个人信念、审美趣味的回归,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管理,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会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重要的,而且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出现了许多的教学问题,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新课程改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要,不仅搭建了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而且也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产生了对科技的崇拜,而对人的情感普遍漠视,这就导致了人格发展的苍白和道德教化功能的隐退。由此引发了人的价值信仰危机和道德没落。作为塑造学生灵魂,培养学生,启蒙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语文教学在新世纪挑战面前应该做些什么,对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从语文教学现状来讲,我们的教学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就很大程度停留在口头上。在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中,我们需要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反思,以便对新课程产生的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的渗透力度不够。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人文学科。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目的,教导学生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个价值观。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虽然我们经常倡导作文要创新,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只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从而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成长中的作用。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策略
课堂教学改革一直都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陆续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做法。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表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才能不断的改革初中语文教学。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传统的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和心灵的碰撞。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内涵,展示语文的无穷魅力。
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和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的基础上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主要就体现在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和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
探究性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和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语文语言的优美。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初中 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各地的中学都在发出根据新的课标做教学调整的呼声。不过虽然呼声很高,可是各地的施行情况却各不相同,一些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仍然没有开展全面的教学改革,因此,“填鸭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过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都在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突破,以期带来新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此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
1 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开始更多的注重思考以及调动学生的情感。我国的先贤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对于学习来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以前的教育模式中我们为了考试成绩,“填鸭式”、“保姆式”教学屡见不鲜,老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大到每篇、每节,小到字词,都由老师说了算,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学生就成为了学习的机器,或者说记忆的机器,也就更没有办法培养出创造性的思维。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学习的材料或者信息,这样反而可以省去一段机械枯燥的知识传输的时间。将课堂变成学生们思想碰撞的场所,他们可以在这里大胆的质疑、创新,教师作为引导者,启迪他们的思想,开启他们的“智慧之眼”。传统的知识传授还是必要的,但是教师完全可以将其进行浓缩,更多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举例来说,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学的手段就可以更多丰富多样,教师利用这些手段来创设生动趣味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增强对他们感官上的刺激,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通过看、听、演等等方式来直观的体会文章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2 教学角色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的角色转变,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不仅要把知识教给学生,更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照本宣科,成为了教材的奴隶,丝毫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因此,虽然老师也付出了大量心力,可却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新课改下,要求我们的教师不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要向研究型的教育家转变。不仅要精通课本知识,还要将其升华,总结教育中获得的经验,钻研新的思想和理论,使得自己的教育工作更加具有艺术性。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要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语文是一门具有动态性的学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文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可以自主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亲自去读、去听、去看、去想,不断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要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对于那种照本宣科、喋喋不休式的教学,我们要彻底抛弃,给予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天空。只有兴趣才是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只有使学生产生了对语文的兴趣,才能真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
3 教育观念的更新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要求是全面的创新教育,创新的意识不仅限于理科,对于语文学科同样重要,并且语文的创新理念应该比其它学科还要超前,因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学,作为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它对于学生的影响不只是语文的知识,还有人生的态度。只有让语文教学像始终不断流动的水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才能真正实现它的目的。因此,将创新教育巧妙的融合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在各个教学的环节融入创新实践,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在这种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新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于教师的要求有“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的教育观念下,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一个智慧的启迪者。不要让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给学生完全自由的质疑空间,让他们的意识跳脱传统框架的束缚,自由自在的在思想的天空中翱翔。
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应该只是机械的复制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其转变为精神上的养分,并且在客观的世界上反应出来。要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就不只是需要进行知识的加工,而是要在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主动的探索和研究,以自己的理解来体悟新的思想和观念,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都知道,复制是无法培养出创新意识的,只有不断实践,不断进行思想的碰撞,才能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感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 教学体系的优化
在新课改下的教学体系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实施和反馈体系的优化,在教学系统中,一般包括了实施和反馈两个过程,这样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并且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作为主体地位存在的。这两个过程具有不同的特征,依据优等生超标、中等生过标、差生达标的原则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摒弃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教育,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上,也要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既感到压力,又有自信,营造融洽愉悦的学习气氛。二是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应试教育中的教学评价指标基本就是升学率,对于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分数,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分数成为了学生唯一的追求,考试就变成了教师的指挥棒,师生双方的心理都承受着这些人为的不必要的负担,而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要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摒弃以前的唯分数论,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作为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从而使得整个教学的过程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不仅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还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观念都面临着诸多的变化,不仅是教学方式从以前的课堂教授型转变为了指导策划型,而且教学观念也是从机械的复制模仿变成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而是智慧的启迪与思想的引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尤为明确,我们的教师要不断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实践机会,同时提高学生实践的效率,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探寻更佳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任冀英.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初探[J].新课程(中学版),2010(8).
[2] 王殿忱.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因素及改革方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5).
[3] 肖茂毓.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几个回归[J].考试周刊,2010(15).
[4] 卢玄德.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教研版),2010(5).
关键词:提问策略;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概述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注意、把握住语文的教学重点、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实现学与教的双向交流。课堂中的问题提出可以给学生带来外部刺激,有效阻止了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并且问题的提出还让学生长时间保持注意力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当学生对于学习有需要才能激发他们进行学习,所以,老师需要在课堂上巧妙地进行提问,让新信息与原有经验、原有知识产生矛盾,从而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产生一种需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是通过教学的难点以及重点来进行设计的,所以,老师需要始终围绕难点以及重点来设计出问题,并在问题提出后从旁指引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课堂的提问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同学和老师的时候能够组织语言来进行看法、意见的表达,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的灵活性和准确性,还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课堂的提问可以指导学生了解某个问题或者某个知识点的程度,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某个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有效性的措施
1.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问题的提出直接决定着语文课堂整体的成败,当提出的问题适当时,就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真正意义上对语文课堂进行学习质量的提升;当提出的问题不适当时,会造成一种老师自问自答的状况,所以,老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必须要难易适中。例如,老师在进行《最后一课》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对课文中所有人物、人物形象、整体内容做一个初步认识,完成之后老师需要对结尾描写进行详细的探讨,而问题的提出可以问:“文章采取这种方式的结尾是为什么?”或者“写粉笔字应该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本文的作者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来写?”等。虽然这些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不易回答出来,但是这样可以更好地对学生来进行思考的引导,还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更好的理解,对思维进行更好的训练。
2.提出问题的曲线性
在我国课堂提问中,一般都是采取直接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不能长时间进行,因为时间一长学生会对提问比较轻视,甚至会产生一种阻碍作用,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提问的方式,采取曲线式。例如,老师在进行《小桔灯》的教学时,问题这样可以提出:“小姑娘一开始就知道爸爸到了那里,但是却没有说出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小姑娘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小姑娘机智、乐观的特点更好地理解,此外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
3.采取鼓励的教学方式
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总会不够全面,如果出现这种状况老师不可以马上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更正,需要老师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虑,并和教材内容联系在一起。在实际课堂中,因为语文的开放性,老师提出的问题会有多种答案,所
以,老师不可以让唯一的答案来固定学生,而是需要老师通过鼓励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启发,从多方面对一个问题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
一、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理念
新的语文教学理念认为:语文素养包括师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培养,也包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品位的养成和提高。这对传统的语文教师来说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在整个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着重抓住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和课本以外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和应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开拓他们的眼界。因此,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学习。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
(一)要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师的束缚,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并且能够担任起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将教师定义为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能是学生眼中让人敬畏而不敢靠近的人,而应该是能够快乐从容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一起探讨问题,用心灵和学生很好地沟通,和学生一起成长的朋友。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感,并且能够从学生那学到很多受用的知识,这对构建新型课程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学生更好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思想上接受新课程的教学观念,遗弃教师只是知识传达者的传统观点,要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深刻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必须克服狭隘的工作价值观,将课程与教学转变成相融关系,突破以往用固定方式处理教材和教学大纲的习惯模式。创造性地、灵活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设计并实践,才能体现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教学和课程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从而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新课程标准还要求转变教师对学生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不可预知的,学生是有待发展的人。教师既要正视学生的不足,也要挖掘学生的潜能,要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要注意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只有明确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才能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发展其创造性。
三、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新型初中语文教学课堂
(一)以创新的模式构建语文课堂
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是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及科学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创新学习的境界,实现创新学习。整个课堂要充满着创新,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设置各种教学情境,以情感作为辅助进行教育,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目的。教师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表扬学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主动认真地倾听学生的想法、观点,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边学边悟。因此,课堂上的创新对于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很重要的。
(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构建创新型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鼓励和指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热情。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产生疑问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教科书提出质疑。这样便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新型师生关系的促进以及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只有开放才有活力,仅仅依靠语文教师传授知识还远远不够,开放的语文课程应该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予以关注。开放的语文课堂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学和学习时,相对比较注重学科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现代科技,使学生在学习交叉学科的不同内容和方法时,能够深刻领略其中的奥秘,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慢慢地培养他们在社会中的实践能力。
(四)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效的课堂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过程中,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是最大程度地完成教学三维目标的过程。高效语文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能够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发挥,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进步和成长。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指导作用,如果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不能预想课堂的效果。教学同样要有深度,才能使课堂教学的价值得以体现。教学富有激情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不懈动力。打造高效课堂,既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积极投身到新课程的实践中,又要求教师激情四溢,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在新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本,注意转变自己和学生的观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多方位学习的能力、创新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创新和具有新型师生关系的高效课堂,使得学生在未来的世界里能够游刃有余,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是平等的,是互助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学生是主体,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把握有度。学生是主体,不等于课堂就交给学生,由学生来处理,否则课堂就成了放羊教学;实际上在课堂上,我们教师是引导者,是组织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适度放开,又要适当控制课堂的节奏。课前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计学习内容;进行授课时,在平等的地位下,教师要站在一个过来的学习者的角度上,对待学生,控制课堂,配合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当成好朋友,学习好伙伴,共同学习,相互帮助,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主动的参与学习。不但在课内,在课外我们教师也要将学生作为朋友对待,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可以进行倾诉的对象。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不管是学习的,还是生活上的,需要教师进行帮助的,教师在鼓励的同时,给予学生以帮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感受师生之间的情谊,获取学习生活的乐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同时由于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内涵,注定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首先可从古典文学入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涌现了一大批作家,如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等,产生了孔子、孟子等众多的思想家。他们留下的古典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通过学习和阅读这些文言文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如《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生活中要时刻检点自己,与人交往中要做到诚实守信,汲取了古人的思想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其熏陶,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无裨益。其次,深刻领会现代散文诗歌中的内涵,每篇诗歌都是体现作者对生活,对景物内心表露。通过对其的学习,可以修身养性,可以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从中可以使我们学生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趣。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教育,要适时地开展情感教育。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
新课程改革已经数年,但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仍是新课程改革的瓶颈。评价的方式花样有很多,但很多流于形式。其实作为评价,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的现状。一味激励,或者一棒子打死都是不可取。在保证学生自尊心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可取之处,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其次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评价时要因人而异,要进行分层评价。每个学生的层次都不一样,其发展潜力也不一致,如果我们以同一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则会使后进生难以接受,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及自尊心、自信心。因此,我们的评价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应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实施分层评价,在每个学生已有基础上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都能学有所获。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恰当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若表扬批评不得体,场合情境不恰当,就会事与愿违,产生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要讲究艺术性。评价的语言要正确生动,有趣味性和感染力。让评价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促使学生产生上进的力量。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出现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不管哪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在进行教学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观察法、复习法等。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该方法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学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而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都不一致,教学内容不一样,所以要选择不同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争取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选择教法的同时,也要考虑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集音、形、像、文为一体,具有直观演示、形象生动、操作易行的优势功能。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任重道远,要搞好语文教学,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不断交流,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健.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1年10期
关键词:生本意识;个体差异;自主合作;探究评价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很多知识都是略懂,没有深刻的记忆和深入的理解,也无法学以致用。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基础还不够牢靠,当然也与初中语文老师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育有密切关系。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对各种知识进行记忆,而这正是学生最反感的地方,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老师再不采取相关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会落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会降低。
2.教学手段呆板陈旧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学的终极阶段,是学生从懵懵懂懂地被动接受教育的阶段到主动有选择性学习的高中阶段的过渡时期。处在这个过渡时期,老师应利用丰富的、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丰富的教学手段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使用前辈所留下的备课材料,教学手段年年不变,缺少创新和趣味。这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厌烦,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读写能力偏低
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日益成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它也给语文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网络的发展和使用,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阅读习惯等,导致了学生书写能力下降。他们会在网络上寻找各种有趣的文章,并更愿意直接在网络上搜索出老师所需要的作文。
二、教育理念的转变
1.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生问、老师答或者是老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模式,而是要变革为学生问、学生答、老师补充的新模式。当课程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时,老师可以发给学生一些“语文疑问答题卡”,有问题的学生可以把自己想问的问题写在卡上,然后随机分发给其他学生,最后谁拿到卡片,就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回答解答。最后,老师读卡片上的问题尽心解答,并分析其中的错误与正确,对一些回答的很好的答案,也要详细讲解,让学生如醍醐灌顶。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勇敢地提出问题,而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能学以致用,对问题和答案产生深刻的记忆,充分锻炼学生解疑答问的能力。
2.培育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我国的国家文化,是我国的根本语言。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训练,除了一些学习能力和知识方面的训练时,还要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发展成长为性格良好、人格健全的综合型人才。
3.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将课堂学习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彼此解疑答问,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告诉我们,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而更重大的意义是,学生在互动中彼此倾诉、聆听,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谦虚好学、团结合作的思想品德。
三、教学模式和手段的转变
1.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老师要不断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老师的专业成长公式。老师要保证教学质量,除了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经验总结外,还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同时,老师要学会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并吸取他人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因此为基础进行教学科研,研究出各种创新的教学手段。要清晰地认识到,教学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给学生一些值得他们去思考、会主动思考的东西才是最有效的。
2.注重激励性评价的实施
面对这些生机盎然的初中学生,身边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是最有效的。教育在于育人,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懂得终身学习的人才。就初中生来说,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而这也是新课程环境下老师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教学观念。老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客观的评价,以肯定学生的付出、成果,让学生受收获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3.改进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初中生已经有比较独立的思考能力了,在语文学习中不能再充当被动的参与者,他们对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的意愿十分突出。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课堂教学安排中,要通过创设有效载体,调动和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指导,进行相关的双边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老师除了利用自身的教学能力外,还要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综合起来进行创新,将原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讲解的内容筛选出一部分,将其中一些内容交由学生进行讲解,将教学目标体现在教师设计的探究思考题上。探究思考题的设计要综合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难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基础进行教学探索。在学生积极讨论的同时,不仅能及时收到探究教学的实效,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还能帮助学生顺利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4.实施分类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还要注意另外的问题,首先就是学生的差异性问题,在教学中要认识到这一问题,实施因材施教,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老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兼顾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为了保证整个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分类要求、分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几个不同能力水平的层次,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争取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学,实现均衡发展,让学生在教学和考试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地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考试考核中,对后进生单独设计题型,只作基础性知识要求,以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平衡发展,促进语文教学成效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又该怎样去深刻领悟其内涵,拥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达到发展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终极目标呢?在经历了最近一段时间的不断探索、不断的课改研究之后,笔者从教育理念着手,让教育形式更多样化,教育手段更人性化、更科学。
一、探索教育理念
新语文课程改革标准主要针对所有学生,让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在探索能力方面获得一定的提升。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标,也是教育理念从语文教学走向教育的升华。
1.针对所有学生,给每个学生发展的空间
“针对所有学生”就表示不仅仅要局限于每个学生现有的能力,更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技能得到更好的提升。也就是说教师在改革中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问答环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答题卡形式,把疑问写在纸上,再随机发给学生,让学生在答题卡上作答,教师通过答题卡进行评判分析,再反馈给学生,这样更能深化学生的解题能力。
2.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拥有爱国情怀,提升语文素质
让学生拥有语文素养是时代的新要求、新主张。语文课程应培养教程效果,倡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提高语言积累,发散思维,提高适应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都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3.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学生可以更自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升质疑,用心聆听,并参与探讨过程,这种合作不仅会让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有质的提高,还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教学形式的更新
对于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要从考试方式、创意课堂和教育内容三方面来不断更新,不断优化育人标准。
1.在教学过程中让课堂更有创意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和教材起辅助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更多更新的方法,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开展实验探究和讨论等等,教师以多种形式让课堂远离了枯燥,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的想法得以准确地表达出来。
2.考试方式要更科学、更多样
考试方式应该改变过去的那种枯燥的形式,采用更多样的形式。例如:
(1)闭卷书面形式的考试,可以单元、专题等形式进行基础性测试,来了解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2)开放式的考核,用开放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搜集资料,最后以论文或是演讲的形式来表现出来,也可以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题目进行发挥。
3.学习内容要更多彩
在教学中要把生活和语文知识相结合,让语文不仅限于教学阶段,还纵深发展了语文教育,用学习语文的方法去认识和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要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分组进行相关内容领域的探讨,在交流的过程中,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才干,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教学手段的更新
新课程要求采用不同的和教学手段,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但教师应该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进行很好地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1.注重板书文字
教师要很好地运用各种手段去教学,应该多用黑板书写,用更清晰的视图、更简洁的文字来表达教学知识和思想感情,板书可以更好地传递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是必不可少的。
2.多运用模型、标本、挂图等辅助工具
只有学会用工具才会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入,而不只是浅层的认知,如一些名胜古迹的照片,将图片与文章相结合,这样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文字的巧妙和美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体会生活中的细节美,其观察能力也会得到大大提高。
3.注重现代教育与技术的完美运用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 开放性自 主实践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近年,在一些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教材的教学为中心,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就初中语文教学中活动课的开展谈谈自己的认识。
1.开展语文活动课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其中,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南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做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堆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2.语文活动课的特点。
(1)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语文活动课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语文活动课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切实提高了自学能力。
3.语文活动课的作用。
语文活动课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白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七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4.开展语文活动课应注意的问题。
(1)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2)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3)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叉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叉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课程统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12-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拓宽学生学习与应用语文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整合与渗透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初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质。加强初中语文课程统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全局视野,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
一、加强课内知识整合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将原本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进行人为割裂,导致语文知识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而知识的整合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有所体现,这样才能帮助初中生对语文知识形成完整认知。这也是课程统整理念所积极提倡的。
初中语文课程统整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理解为目的,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主题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教学资源精彩纷呈,教师有必要按照课文的内在联系,将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主题,让学生在学习主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涉猎应有的知识。可以说,没有整合,就没有章法,就没有秩序,也会失去语文的“筋骨”。当然,这种整合不是知识的简单拼凑,不是资料的简单堆砌,而是要将课本内容进行巧妙融合及合理归纳,引导学生尽快实现学习目标。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早就指出:“所谓精读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出发点,站稳出发点之后,应该以此为基础向四面八方延伸。”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着眼于教材内容,还应该有所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生成相关知识。具体而言,为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微调具体课文的排列顺序,结合教学计划,将具有相似点或共通点的课文结合在一起教学,以此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如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中的《春》《济南的冬天》《竹林深处人家》《树林和草原》和第五单元中的《小溪流的歌》都是讲述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文章,而第七单元中的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江南春》《登飞来峰》《望岳》《观沧海》都是古人所写,表达了古人眼中的自然美景。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时期山水景色与现代山水景色的差别,使学生形成爱护自然的情怀。
二、加强课内外知识整合
初中语文课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但是课外知识浩如烟海,为了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有必要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进一步拓展课内知识,这也是课程统整理念所积极提倡的。
其实,初中语文课外资源丰富多彩,与很多课内知识有着密切的契合点,关键要靠教师深入挖掘,使课内外知识连成一线,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笔者的惯用做法是将经典文学、影视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水浒传》中的相关片段,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课业紧张,安排他们去阅读《水浒传》原著显然是不可能的。电视剧《水浒传》忠于原著,可以体现原著的思想内涵,将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加跨学科整合
博伊尔(1995)指出:“学生要想得到真正的教育,必须能够在各个学科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发现将各个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方法,最终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有鉴于此,课程统整视域下,语言、数学等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被视作推动整个课程学习的工具。传统的学科教育主张各学科单独分开教学,但是课程统整提倡的是超越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实施教学活动,即实现跨学科整合。这对初中语文教学不无启发。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农村中学;反思;评价标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基础教育大改革已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其改革意义更是深远。我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边“充电”,边努力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全面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在积极探求新课改下的农村语文教学之路中,我也有诸多反思,现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新课程理念走进语文课堂的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的语文实际教学中,走了样。首先是教师现状令人堪忧。农村地区,教师年龄老化严重,一辈子穿惯了旧鞋,走惯了老路,现在却要他们换新鞋,走新路,确实勉为其难。更何况受条件限制,岗前培训每个农村学校一次也只能选派几名骨干教师参加,剩下大批的一线语文教师就只有通过一两节公开课、示范课而“东施效颦”了。新课改在部分农村学校成了极少数青年骨干教师追求的事业,成了上示范课、公开课才展示的窗口。其次是学生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开发培养,应该贯彻其学习的始终,而不是进入新改革年级的学生才注重培养的。现阶段的农村中小学生,刚刚经历了从“非课改”到“课改”两种教育模式的转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习惯了课堂上被牵扯着鼻子走,习惯了老师讲,学生静静地听。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旦教师真正走下讲台,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交流时,除少数学生有不乏见地发言外,更多的便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了,但学生的“一言堂”就真的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吗?
为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切实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同时还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途径,学会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增强。
二、落实新课程评价标准的反思
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工具价值。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把教育的两种价值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选拔功能被强化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由此走上“应试”的轨道。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明显感觉,新的语文课程评价标准一时还难以让学生、家长接受。他们都已习惯了关注学生结果,习惯了“以分论英雄”。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民洗脚进城,其子女也要追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纷纷进城读书。农村中小学在学生生源悄然流失的条件下,学校也不敢轻视家庭、社会的反响效应,导致一所学校课程评价标准多样。学校既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又要满足家庭、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真可谓难啦!
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评价上,明确指出:要重视发展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转移评价重心。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到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反思
语文新教材与传统的语文教材最大不同就是增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全新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而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键就是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语文作为母语,课程资源丰富多样。然而,在实际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过程中,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又常常而对许多尴尬。如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经常提到“参观访问XX工厂”、“到学校图书室或网上搜集XX资料”、“课外阅读XX名著”等等。农村学校条件落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有的连语文教师还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上网查资料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部分农村学校因资金短缺,图书室藏书数量较少,不能满足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需求,因而学生上图书室借阅所需也一时难以实现。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为此广大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综合性学习活动。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因地制宜地开掘利用好得天独厚的大自然,努力将语文教学带出课本,面向大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家庭。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之中,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之中。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语文课程观,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锻炼自己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目光,提高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特别要调动学生留意身边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同时广大农村教师更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充分科学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于语文教学。
诚然,改革的阵痛终要过去。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大力支持,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农村语文教学定能奏响“潮平两岸阔”的壮美旋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28-01
叶圣陶先生曾打过一个很恰当的比方: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可成批生产完全一样的产品,而农业虽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说,但那种的“瓜”、“豆”与原先的种子总有变异,各有独特的个性。我们的教育,其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恰恰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教学中体现不出情感的流动、人文的底蕴、美的熏陶,课堂上老师天花乱坠般讲解,学生死气沉沉无动于衷。
现在应该是还语文本来面目的时候了。语文的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这是我的思考一。
“大语文教育”理论给我们启示: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可不可以多设置几门课?除阅读、写作等课外,能不能设置语文活动课?这是我的思考二。
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有关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一种课程。
语文活动课程属学科类的活动课程,以培养对语文的兴趣扩展并运用语文知识、加强技能和智能训练为主要内容。语文活动课程存在的空间应在语文课程的三个板块之中,整个语文课程曲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三部分组成。时间的分配原则:在不增加课时总量的基础上,适当压缩必修课,让选修课和课外活动增加容量。语文活动课程的存在,目的在于使学生丰富知识,提高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语文兴趣,为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打下基础。但要注意不要把活动课程简单地当成课堂教学的延续,要将重心放在加强课内外联系,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活动课程的设置应对语文教学有哪些突破?它有哪些形式呢?这是我的思考三。
语文活动课程不是语文课外活动,也不是选修课,它渗透于语文课程三个板块之中。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以教材、教学时间、进度均是全国统一的。这种“大统一”格局,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不同条件和不同需要,对于不同家庭、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发展倾向的异彩纷呈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无疑是一种压抑和限制。同时,它也束缚了学校教师的手脚,失去了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活动课程既要博采众长,以提高该课程的质量,同时又要注意到与本地区、本校的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联系,以提高该课程的实用性。从而,通过实施保证受教育者能够联系实际透彻地理解掌握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本地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逐步形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更好地为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这就需要教育者要灵活安排活动课程及编写乡土的内容,使教材能够结合本地的特点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把一些有实用价值的乡土内容列入活动课程之中。
语文活动课程把课堂搬到社会生活之中,学生面临纷繁的社会,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当地经济发展等等,不可能对此熟视无睹,必须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在语文活动课程设计中,就应该适当地反映现实的社会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及社会责任感。然而有不少问题单凭某一学科的知识是无法解决的,只有多学科的联合,才可能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语文活动课程应有综合化的意识,训练学生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中,学科界线被打破,一切有关的知识、经验、方法、手段都被重新加以组织和安排,如解决城镇垃圾问题的调查活动,其内容既涉及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又涉及法律、思想品德、环境保护等方
面的知识。学生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借以把握控制垃圾的多种有效途径和积极办法,学生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语文活动课程的方法多种多样,其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统一的集体活动。根据学校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安排,根据教学内容,教师确定语文活动课程内容,安排学生统一参加。
2、选择自由组合式。学生根据语文的选修课、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一些活动,此类活动随意性较大。
3、专题性的各种小团体。在课外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学生选择一个较固定的小团体参加活动,例如小记者团、读书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