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生德育活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目前,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普遍存在着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不佳的现象,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所以,初中生语文思维活动的主要框架是语文课上学会的,表现出来的思维。
1、思维的形式和水映教学内容的规定性
语文知识的连续性、逻辑性、顺序性很强,因此对某部分语文知识人认识和掌握,就有相对稳定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过程,这是经许多人长时间探索和研究总结得出的。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一方面要以这些研究总结为理论依据,对教师教的思维形式和学生学的思维形式都蕴含着某种规定性。这也正是教师在备课中需要深入挖掘的。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传授知识,更应是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动手动脑,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应创造性地把握与运用教材,指导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学习。设置的问题不但要紧扣课本,具有探究性,还应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而交流方式应多样化,如:师生间、生生间或分组合作或分组辩论等,同时教师应以鼓励、肯定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由此可见初中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学习语文知识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水平,与教学内容对思维形式和思维水平的规定性,必须有较高的相关。一些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尽管已经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却不能顺利地达到学习目标,其主要原因就是这样的相关性太低。
2、初中生语文课堂的思维形式有明显的模仿性
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的重要转折期。与小学生相比,他们的思维水平有显著的提高,但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对形象仍有较强的依赖。这表明,初中语文内容对学习者思维水平的规定,与初中生思维年龄特征有较大的差距。
从某种意义上说,模仿不是一件错事,人的许多经验都有模仿的成分,模仿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但机械的模仿,完全重复性的模仿,当然,初中生在涉及课堂中的模仿并不都是机械的、重复的,也有理解性的和创造性的模仿。在这方面的个别差异是特别明显的。
首先,初中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模仿水平,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思维形式。如果教师教学的思维形式与教学内容对思维形式的规定,一致性程度越高,学生通过模仿进行的学习越有效,越容易产生理解之后的模仿。教师教学中越有创造性思维,学生越容易形成创造性模仿。
其次,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模仿水平,还取决于他在学习中形成的习惯。一些基础较差、学习惰性大的学习,容易重复性模仿,而学习动机较强,基础较好的学习,思维的模仿往往有创造性和理解性。
3、初中生语文课堂的思维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较强的直觉性
就初中阶段的语文内容而言,抽象性和逻辑性已达到一定水平,因此对这些内容的认知也应当有较高水平的认识。但初中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仍保留有明显的形象成份。因此,初中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有明显的直观性。当然,许多初中生在接受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其应该达到的思维发展水平。
初中生对学习语文的意义理解,要比小学生深入。但他们对语文学科特征的认识,以及对语文活动过程的要求认识,仍然停留在低水平上,所以不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要注重的是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这些表面形式,而忽视了能力培养。因此,他们对语文问题的思考,往往直接指向结论而忽略过程,这种思维的直觉性,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典型特征,却又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纠正的。因为这样的思维特征对他们发现问题中的直觉,没有直接益处,只能形成语文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二、初中生课外的语文思维活动
学生进行学习的中心活动是课堂教学,但学习的目标达成,根本不可能完全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另外,对知识的理解、领会、运用很难在一单元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课堂教学以外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语文学习的课外活动,主要有预习,课后对知识的巩固性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语文课前预习的思维活动
提前预习是知识学习中的良好习惯,所以许多教师特别提倡要进行预习。比如,语文课前的预习可以解决生字词,中心思想,段落及段落大意等问题,这样教师讲课时省时省力,从而可培养初中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因此要强化课前预习,只有这样,初中生的课前预习才能有思维水平活动,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景、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对课前预习指导,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思维有较强的调控性。
2、语文课后巩固新知识的思维活动
从理论上说,课后巩固新知识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巩固新知识的活动越及时,巩固的效果真好。所以,每个学习者特别重视这个环节的活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初中生往往忽视这个环节,往往以完成作业替代这个环节。巩固知识的最好思维活动,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过程进行逻辑分析,典型的方法是对教师的每一步推导提出“为什么”,准确找到老师解决问题的思维途径。另外,还要对自己听课过程的思维活动进行反省,从而发现个人的不足。可在初中阶段达到这种水平,具有这样思维活动的学生很少,这也是教师需要帮助和指导的问题。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解决问题是知识学习是否有效、掌握知识是否有深度的最好体现。初中语文中学生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布置的课外作用。因此,初中生完成课外作业中的思维活动,就是他们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这种活动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三种不同水平。
首先,大多数学生做作业中分析问题的思维活动是仿照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过程。作业中遇到问题,总要通过翻书或查资料寻找思路。如果作业与作业题差距大,他们往往不能顺利完成,这可以说是最一般水平的思维活动。
其次,有部分学生可以在理解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路之后,进行问题的分析。他们完成作业的思维活动,与教师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分析相似,但却不是机械的模仿,他们完成作业的思维活动是相应年龄阶段的高水平思维活动。
(1)校内树立典型。发挥教师思想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教师方向上的主导作用,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2)召开家长会,家长现身说法,发挥家长在家庭的督导指导作用。同时,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及时与家长探讨学生教育问题,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办好校园广播站,编写校本思想政治材料,为学生、教师、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平台。
(4)利用课堂学科进行教学及其它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利用黑板报,国旗下讲话,周末小结等形式表扬和倡导“好人好事”和良好的道德规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邀请老同志向学生讲述新旧社会的变化,举行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5)充分挖掘校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保持与敬老院的联系与协作。经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中增长见识、增长才干,
(7)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学校针对生源的实际,把后进生转化工作当作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对后进生进行正面教育,激励教育;加强与后进生家长的沟通,定期对家长进行交流。建立后进生档案。将德育行为过程化,使后进生的转化纳入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加强班主任与德育老师联合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形成了人人都来关心后进生的良好氛围。
(8)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环境。学校在校园布置上处处注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校园广播,班级布置等体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同心筑伟业,实干续华章。坚持不懈地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学科教育及课外活动之中,立足创新,因地制宜,注重实践,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来不断提高初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可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接第245页)此消彼长的关系。同样“非反a.实现体(行为)”与“非a.参照体(关键道具)”之间的关系也是对立的关系。因为这两者的关系也可以简化为“行为-道具”的关系。通过对“道具”的某种“行为”才得以将“基本叙事层”的人物关系进行剧情的推进。
处于“基本叙事层”的元素几乎都是人物,而处于“深层叙事层”的元素几乎都不是人物(这里要提到的是“非A.旁观体(观测者)”其实是被物化或者说抽象化的人物,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物的特征),怎么将这两个层面联系起来――需要通过中间四个元素构建的“干涉叙事面”进行联系。
“A.主体(主视角)”和“反A.反对体(对手)”作为叙事文本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矛盾,必须要借助“非反a.实现体(行为)”和“非a.参照体(关键道具)”才能将故事推进,也正是因为故事不断推进,隐藏于“A”下“a”不断浮现出来,成为“a.协助体(助手)”和“反a.阻碍体(打手)”,然后这六个元素的背景“非A.旁观体(观测者)”将整个叙成一个空间,最后照映出“非反A.核心体(主题)”。
注解
① (立陶宛)格雷马斯著.吴泓缈译.结构语义学[M].北京: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9.
② (立陶宛)格雷马斯著.蒋梓骅译.结构语义学[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P264
关键词:阅读;写作;语文活动课
对于初中语文活动课程,教师要进行积极地引导和组织,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开展自主形式的活动,主要是针对语文知识的拓展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初中生的全面进步。语文活动课的实施,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推进,也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
一、合理选择阅读和写作的内容
1.对于实践性内容的重视
在语文活动课中,开展实践性的活动课,能够体现课程的活力,使课程更具生机,对传统的阅读写作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突破,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参与、增强观察和认知水平,使整个课堂彰显了活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进行《选编自己的作文课》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曾经比较欣赏的作文,或者满意的段落,将其进行分类,装订成册,制作成自己的作文选集。学生对这件事的兴趣十分高涨,积极整理和参与,彼此参考,既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也培养了学生对作文选集的收集方式,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2.对于想象性内容的关注
为了使写作更具灵性,需要学生具有合理和丰富的想象,这是进行创作的基础。在想象力的支持下,学生能够找到恰当的活动项目、明确开展形式、确定活动流程,在积极参与之后,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实践活动《办小报,迎国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如电视、网络等,了解国家的变化,收集家乡发展的资料,对未来进行憧憬,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现,做好设计,认真书写和绘画。鉴于这个题目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学生热情很高,在报纸上描写了自己的切身感受。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巩固,写作灵活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发挥教师对活动的积极引导作用
做好准备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和安排。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避免事无巨细,要给学生自由,相信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准备。同时,要分析学生的个体能力,找出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安排任务,有效挖掘他们的潜力,形成活动能力。
三、注意形式的灵活性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活动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项目设置比较合理,与学生内心和行为相符,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综上,对于语文活动课,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活动促兴趣,实现思维的开拓,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如何在活动探究中,体现知识的生成这一主题呢,下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一、引发猜想,为学生架起知识体系的桥梁
猜想作为一种合理的推想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许多知识的形成和经验的获得都是从猜想开始,再经过实践的验证,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由于猜想前对未知的结论学生是似是而非,甚至是不科学的、错误的,对于它的正确把握缺乏科学的结论,必须学会从正确的合理的猜想开始,然后再通过寻求探究活动的途径来验证你的猜想,形成完整的科学知识的构建。如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关于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学生猜想中找出了种子的萌发与温度、土壤、阳光、水分和空气等非生物因素有关,但究竟哪些条件才是种子萌发的必须条件,通过实验的设计,小组间的交流,观察讨论,并寻找了多方面的案例,,最终得出种子的萌发与阳光、土壤无关而与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科学结论。这样的过程便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大力提倡。
为激发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让活动开展得更加具有普遍性,使知识的形成成为大家共同的活动,教师在活动中必须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猜想和活动的平台,如在活动中边解释边把学生的猜想结果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纠错,有意识让不发言的学生说话,表达自己的猜想的依据和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学生在知识生成的同时也培养了敢于发言,善于表达交流的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发现自己的猜想被老师肯定,心里有一种成功后喜悦的“自豪感”,这种喜悦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那么,又该如何实现从猜想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呢?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通过师生的动手操作和教具的展示等教学活动,使猜想得到证实,使结论找到了依据。动手操作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在于使学生有效地联系旧有知识,利用旧的知识来证实自己猜想的正确与否,从而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殿堂再进一步,因此这一阶段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在实验中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完整体系形成初步的印象,为进一步形成科学体系作了铺垫。
学生在猜想到形成知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错误,既然激发学生猜想,就要允许猜想有误,当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出一种新的结论时,教师并不急于表态,而应进一步让学生尝试去寻找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正确的能否进一步要求学生找到依据,并提出新的问题再进行探究,以形成稳固的知识体系,错误的猜想应引导学生如何去纠正错误的猜想,重新提出新假设的问题,顺应学生的猜想的思路进行推测,巩固构建知识形成的体系。
二、阅读讨论,为学生提供生疑释义的氛围
生物的活动探究中,如果不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生有疑问,便谈不上解疑和课堂的收获。古人有云: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没有疑问无望有什么长进,教师要设法为学生提供疑问创设条件,为构建新的知识打下基础。疑问的创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般情况下,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参考书,是学生能够获得系统生物知识的重要来源。作为经验总结学生是对教科书顶礼膜拜的,深信不疑的。但日常生活经验及头脑中的前概念与课本的描述往往不一样时就会产生疑问,从而引发思考,最终达到由生疑到解疑的目的。如我在讲生物八年级上册第17章水循环一节中蒸腾作用知识时,传统的看法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但在自然界中却有水往高处走的现象,学生为之一愣,很想知道为什么。此时让学生去猜想、阅读,自然获得了关于植物蒸腾作用的知识。
当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关键处点拨学生,注重分析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异常现象,理清概念的来龙去脉,在讨论中,让学生针对某一难点进行小组的交流讨论形成共识,这样的活动为知识的框架构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应加以鼓励。
三、归纳小结,为学生提供知识形成后的领悟、提升
课堂的小结一般是一堂课的结尾,好的课堂结尾应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课堂开头的特点目标的要求灵活取舍。一般性结论由学生自己去阐述并学会用概念图形式把所学得知识列成框架,让学生留下整体印象。如在学习了尿的形成一节中关于肾单位内容后,学生自主讨论和教师出示视屏得出相关结论基础上,让学生构建概念图。
除了需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结构、功能外,根据学生终生发展的要求,还应让学生知道这一类知识构建的过程方法,我们可以设计1至2个总结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讨论中自己悟出具普遍性的学法。学会从演绎推理上升到归纳推理,从一般性凌乱知识上升到条例清晰地普遍性知识,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我们可以提出:
问题一:通过本堂课学习,你能知道哪些先前不知道的知识?
问题二:本节课这种知识体系,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法学到的?
关键词 观鸟活动 初中生 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把环境教育列为基础教育重要的内容,并将其视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价值取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进行环境教育的目标、方式和途径不同,收到的效果也就不一样。我国在1979年首次建议在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环境教育不断完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环境教育实施状况及对策研究不多,特别是对环境教育实施过程的关注不足。下面讨论如何利用校园观鸟活动开展环境教育的实施过程及策略。
1 环境教育
1.1 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必要性
1975年的贝尔格莱德会议将环境教育的目标分类概括为意识、知识、态度、技能、评价能力、参与等。环境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就是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
从各国各地区环境教育的开展来看,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和最为活跃的领域,具有战略意义。中小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形成阶段,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在这个时期开展环境教育会更集中、覆盖面更广,对培养青少年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意义重大。
1.2 国内、外的环境教育
活动教学是欧美各国环境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其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英国环境教育顾问John Baines曾说,环境教育的一个关键是在环境中进行环境教育,这是环境教育中最有吸引力和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使学生对环境产生热爱之情,有了环境情感,就易产生环境意识,就能产生发自内心的保护环境的行为。
我国的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经过了近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效果差强人意。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环境教育形式单一,侧重于环境知识教育;环境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环境知识和环境技能层面上,忽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刘绍锋认为:大多数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理智上是认识的,但若在情感上不愿意付诸行动,势必难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态度。环境教育教学中要实现对学生能力、参与意识、良好环境行为的培养,就必须实施一种能够体现学生广泛参与,重视学生之间的经验和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 观鸟
2.1 世界和中国的观鸟活动
观鸟指人们利用望远镜等光学设备,观察在自然状态下的野生鸟类。观察内容包括观察鸟类的形态、鸣叫等特征,并据此辨别鸟的种类;观察鸟类的取食、栖息、繁殖等行为,了解鸟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观鸟最初起于18世纪的英国和北欧,早期是一项纯粹的贵族消遣活动,当今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普及,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户外运动项目之一。
观鸟传入我国内地的历史较短。1996年,北京师范大学的鸟类专家赵欣如和首都师范大学的鸟类专家高武通过“自然之友”、“绿家园”等民间环保组织,开始尝试在民间普及观鸟活动。他们当时想组织一些活动来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最后想到了观鸟这种参与式、体验式与自我教育式相结合的活动形式,让人们通过观鸟走进自然,欣赏鸟类,认识生态,关注环保。
2.2 观鸟的意义
香港观鸟会会长林超英先生认为:观鸟是生物多样性教育的最好切入点。观鸟活动使人喜爱动物的天性得到发挥,同时也提高了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了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好品质。观鸟是有效的人格教育方式,许多国家将观鸟列为青少年儿童的人格教育课程,学生一旦懂得爱护鸟类,就会有爱心,善待自然。观鸟还无形中训练了观鸟者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
3 研究过程
环境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研究探究发挥观鸟活动的实践性这一特点,在校园里成立观鸟社团,生物教师为主要的辅导老师,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以鸟类观察为主线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学生在参加观鸟活动中不断实践,亲身去体验,实现“在环境中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在开展研究时,设计了一系列与观鸟有关的活动,在学校里定期、有计划开展,具体活动如下:
活动一:在校园里开展日常观鸟活动。
学校的观鸟社每年都吸引很多热爱自然,喜欢鸟类的学生。活动初期,教师在观鸟社固定的活动时间里,对观鸟社学生进行观鸟基本技能的培训,内容有望远镜的使用、常见鸟种介绍及特征等。学生还在活动中练习使用《中国野鸟图鉴》、中国观鸟记录中心、中国野鸟图库等资源。课余,学生分组在校园内观鸟,练习使用望远镜,辨认鸟种。活动开展一段后,大部分的学生可以辩认校园的常见鸟种。观鸟活动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鸟类的情感。
活动二:到学校周边环境开展观鸟活动。
指导老师在课余或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的佛山林科所、佛山的中山公园等地进行观鸟,让学生观察自然状态下的鸟类,提高观鸟的技巧。通过活动,学生大都能熟练使用望远镜、鸟类折页、图鉴等工具,认识的鸟种的数量也大大增加。实践活动帮助了学生提高观鸟技能,激发了他们观鸟的热情,还增加了其对家乡的认识。
活动三:在校园里开展观鸟活动的宣传。
观鸟社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出版观鸟墙报和举办观鸟讲座、组织观鸟游园活动,还开展了“我最喜爱的校园鸟种”的投票、“小塘中学观鸟社图标”设计和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向全校师生宣传观鸟的意义、观鸟的基本技巧,并进行校园常见鸟种的介绍等。观鸟社成员还到学校周边的社区开展观鸟的宣传,分发观鸟折页等。这些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观鸟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观鸟、爱鸟的行列中来。
活动四:参加南海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到2011年,观鸟社的师生共在“中国观鸟记录中心”上上传了近80份鸟类观测记录。学生们根据日常的观察、记录及研究,写了多篇鸟类的科技小论文,获南海区的“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优秀实践活动的奖。2009年观鸟社的成员还参加了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与中国科技部联合举办的气候酷派活动。活动期间,学生们在校园里开展一系列观鸟的宣传活动,并在SOHU上创建观鸟博客,宣传鸟类的生态作用、观鸟的意义、观鸟的技巧等,这让更多人从关注鸟类到关注气候,关注生存的环境。学生们在活动中培养了合作精神,锻炼了勇气和胆量,并保持了对观鸟活动的热情。
活动五:与外界的交流活动。
几年来,观鸟社的成员多次与广州、佛山、深圳、香港等地的观鸟爱好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同时获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在这些活动中,师生开阔了眼界,观鸟技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认识的鸟种大大
增加了,还出版了观鸟墙报、“小塘及周边环境常见鸟种”的书签和折页,发给周边的学校,进行观鸟活动的宣传。在与外界的交流中,知道了自己的特色,也找到了今后活动的方向。
4 研究结果
4.1 开发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
新的课程结构改革方案将“开发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列为未来环境教育任务之一。本研究根据我校的特点和开展的一系列观鸟活动,编写观鸟的校本课程,用于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环境意识。
4.2 对学生的环境意识的影响
本研究把观鸟社的学生作实验组,与其同一年级,各方面水平想当的学生作对照组。参考王民编写的《中国中学生环境意识调查表》,开展观鸟活动两年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环境意识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在问卷得分都有增加,说明学生在两年里环境意识有了提高,实验组学生的得分比对照组学生提高得更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环境意识显著高于对照组(P
4.3 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
学生在参加观鸟社后,都爱上了观鸟,爱上了鸟类,同时对鸟类的生存、本地区的环境状况也十分关注。在课余时间,学生们还在校园的观鸟点指导老师和同学观鸟,让更多人爱上观鸟,爱上鸟类,关注环境。学生们还写下了大量的观鸟感想,从学生的感受看到:观鸟活动触动了学生的内心,让他们对鸟、对大自然产生了发自内心的爱。
4.4 对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影响
观鸟社的学生在认识校园、本地区的常见鸟种,在了解鸟类的生存状况后,大部分的学生对鸟类仍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有的选择校园或居住地的常见鸟种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收集详细资料;有的回到社区开展鸟类情况调查,进行爱鸟、护鸟的宣传。几年来,观鸟社的学生们根据自身的观察及思考撰写下了多篇科学小论文,如《用心灵聆听鸟》、《佛山市林科所与横溪村鸟类调查》、《关注鸟类,关注农村》等。观鸟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的能力,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得到了加强,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
5 讨论
5.1 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环境资源开展环境教育
德国、瑞典等国家中小学环境教育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鼓励学生实践其中,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环境责任感,从而达到进行环境教育活动。
笔者所在学校校面积大,植物类型多样,周边生态环境良好,这些为校园提供丰富的鸟源。在学校开展以观察鸟类及其生存环境为主线的观鸟活动,学生们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环境视野,他们常能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观察鸟的形态特征、聆听鸟的叫声等最直接的方式接触自然,亲身体验、真切地去感受。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陶冶了身心,培养了热爱自然的品德,从而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态度,实现了从行为的积累到情感的升华的过程。
5.2 深入、持久地在校园开展现鸟活动,提高环境教育的有效性
在校园里开展观鸟活动时,老师最好能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技能,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去感受。在学生掌握了观鸟技巧、熟悉了校园常见鸟种后,老师指导学生开展一些较深入的研究,如观察、记录学校及周边环境鸟类的变化,校园某一鸟种的观察和记录,到社区开展鸟类情况调查等。通过参加一系列观鸟活动,学生对鸟类有了感情,产生从更深层次上去爱鸟、护鸟的责任感,接受“在环境中教育”。在校内开展观鸟活动宣传时,要注意有序,有计划,这有助于观鸟活动的持续开展。
5.3 利用观鸟活动开展环境教育的思考
5.3.1 老师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素养
在本研究开展以来,笔者和观鸟社的指导老师常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到学校周边观鸟,了解本地观鸟地点的分布和环境,记录鸟种的情况及变化,掌握了大量的资料。笔者还多次到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参加观鸟活动,开阔眼界,学习经验,教师自身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环境素养的提高,是观鸟社能健康发展、观鸟活动能持续开展的动力之一。
5.3.2 辅导教师最好能多元化
观鸟活动涉及许多有关生物、天文、地理等综合的科学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求精神。如果活动的辅导教师除了生物老师外,能有其他学科的教师加入,那么学生不仅认识了鸟类,认识了丰富植物、动物的知识,还可以学习地理、天文的知识,了解当地的历史等,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这样,观鸟活动的内容会更丰富,更有生命力和吸引力,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活动中来。观鸟活动的环境教育的效果会更明显、有效。
5.3.3 学校、家长的支持,是观鸟活动顺利、持续开展的保障
观鸟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课外活动,作为一项课外活动,学校、家长的支持是观鸟活动得以顺利、持续开展的保障,也更好地发挥观鸟活动的环境教育作用。
综上所述,利用观鸟活动开展环境教育,符合环境教育的道德性、实践性的特点,弥补了传统环境教育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不足。观鸟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使环境教育生动、有效且可行,是开展环境教育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程文忠.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几个问题[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王民.环境意识及测评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21
[3]方淑荣.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4
[4]周华荣.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江西教育,2004,7:7
[5]欧亚.中国观鸟的十年[J].World Vsion,2007,6:36―37
[6]孙大真.享受自然的全新方式一观鸟[J].中国林业,2005,4A:17
[7]韩联宪,杨亚非.中国观鸟指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初中英语;有效引领;有效活动;提高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172-01
“活动化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师常用一种学习方式,“以活动为中心”、“以活动促语言发展”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一个指导思想。笔者认为,课堂上的一切活动设计要考虑活动的目的性、高效性、层次性、趣味性以及快节奏和高密度,这样的课堂活动才是有效的。
一、游戏、竞赛类活动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元素就是拥有较强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food》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出 “野炊”的活动,活动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喜欢吃的菜是什么?活动目的了解到学生要是出去野炊,会做出一些什么样的饭菜这样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学习了更多的英语知识。
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活动
教师在开展活动时,还应该以实际操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一次开展英语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之前,教师可依照practice―plan a surprise party for your mother开展母亲节感恩活动。书上列出了5个问题,还可以补充:What’s your mother’s favourite color? What’s your mother’s favourite fruits? What sports does your mother like? What size shoes does your mother wear? What does your mother want you to be? etc.提出了问题,让学生回答,“Who are you most want to thank the people”(谁是你最想感谢的人),学生最终能够得出满意的答案“Parents(父母)”。教师随之便问“why?”学生此时的兴趣高涨,便会说:“Mother pregnant in October, mother to raise graciousness to us; his mother every day, very hard; we can learn to appreciate mother, concerned mother in their own way; like mother's love”(母亲十月怀胎,母亲对我们养育之恩;母亲每天都很辛劳;我们要学会感谢妈妈,关心妈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回报妈妈的爱),此时教师还应该让其他学生给予回答问题的学生鼓励。
三、调研性活动
教师在教学时还应该适当的穿插一些具有调研性质的活动,例如,Travelling一文中,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与《旅游》有关的调查,情景如下:在班上开展一次研究调查,分别询问学生的旅游状况,对于没有旅游过的学生,更希望去哪些地方?活动方式:将英语课堂的内外时间有效结合起来,自己设计问卷调查项目,完成整个调查过程,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学生们的旅游状况以及对旅游的看法。
四、可操作型的活动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在每节英语课的开课之前让学生展开5分钟的口语训练,学生能够站到讲台上,也可以在自己的座位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并也可为其他人员讲述自己的家庭状况,阐述当天的天气状况、星期、生活、学习等,还可以两个人一起,用对话的形式来讨论某个有趣的话题,这样说着在说前不断的查询大量资料,就会更加投入到工作中去,而听着也将更加用心倾听,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还能够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五、学习策略训练型活动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除了在课堂上设置一系列的活动之外,还可以在课外安排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活动安排的必要性,学生也会理解教师安排活动的目的,更加积极地配合教师的安排,教师在每个学期的期中与期末复习过程中都可以为学生安排一系列的归类记忆活动方式:例如,开展大量的课后总结、单词归类,并对不同性质的单词进行有效归类等,以此来提升学生记背单词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词汇量。
六、探究型活动
英语教师在教材《teenage problems》一课时,就可以事先下发前置作业,并通过互联网或者阅读相关资料和书籍来查询当前最严重的青少年问题是什么?例如,“Play online games”、“Puppy love”“ Juvenile delinquency”等等。在对教材全文进行通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并相互交流和讨论他们已经掌握到的大量的信息,然后每组选派一名学生向全班的学生汇报他们收集的信息、讨论的结果等,接下来在针对这些手机到的信息进行小组补充完善、以求达到共同完成任务的目的。此活动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将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群体中人物学习本质性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激发学生不断的通过探究、体验、时间、合作等方式来展开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探究型活动来获得知识,了解更加透彻,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与信息量,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落实了各种活动实践。
总之,活动教学已成为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加强趣味教学的实施,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对活动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也将会在这方面提出更加全面的、更加科学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方 琴.谈初中英语“任务型”活动设计[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11) .
【关键词】德育活动;个性发展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初中德育活动中,总是习惯将形式固化、标准的思想和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将学生塑造成为一种理想的“模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学生有着越来越强烈的个性化需求,这种主体需求与传统的德育方式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背离。因此,应当将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初中德育活动开展的“生长点”,打破以往德育中过分强调共性的桎梏,转变灌输式的德育方式,从而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结构的个性优化,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本文结合笔者在此方面的一些实践,谈一谈在德育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体会。
一、变观念,以性格教育促进层次化发展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不需要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也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者。一方面,在学校德育活动方面,要转变以往“大而全”的德育观念,不再固执地要求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都均衡发展,而是尊重他们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智力发育等方面的差异,凸显学生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以往对于“好学生”的定义,不能仅仅认为听话的、老实的就是好学生,重新认识那些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学生,有意识地呵护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倾向,适时、适当地展开个性化教育。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性格塑形的关键性阶段。作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虽然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更是后天生长环境与教育的结果。在实施德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活动复杂、性格多变的这一关键时期,多疏导、多排遣,促进学生个性多层次发展。如在进行“感恩教育”专题的德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引导他们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开始,允许和鼓励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向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表达感激之心。可能有的学生感恩表达较为含蓄,有的会显得过于直接甚至生硬,还有的会羞于表达。教师应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不同的性格倾向,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做人。
二、变模式,以暗示教育营造点化式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青少年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别人在教育他。心理学显示,人的心理都是有着暗示性的,如果仅仅依靠那些反复的说教,会让学生产生疲倦的感觉,甚至产生逆反的心理。以往单一的说服教育,不但收效甚微,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这种方式,努力避免这种苦口婆心的说教,不要搞灌输式、保姆式甚至是训斥式的德育方式,而是努力采用暗示教育,帮助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继而控制自我、实现自我,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理想境地。基于学生个体的客观差异,为了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采用具有层次和个性的暗示教育方式,将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个体看待,充分发挥点化式教育氛围的积极效果。如在“文明礼仪”专题宣传月活动中,学校在食堂、图书室、操场、走廊等重要地点布置了宣传海报,动员教师在课上、课间以身垂范,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渠道宣传正面典型,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渗透和引领,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的氛围中,使得他们自觉地提高认识、规范言行,从而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变主体,以自我教育提升关键性品质
王礼湛先生提出,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客体,都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才能起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心理过程的发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这是对德育工作的精辟概括,是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具体诠释。只有改变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被动地位,避免那种“关”“管”“灌”的强迫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的独立个体,才能充分发挥德育的积极功效,才能让德育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自我教育是德育的最高形式,也是凸显学生在德育活动中个性化发展的必然阶段。教师要发挥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个性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让他们主动地展开评判和选择。如在《学会宽容》的德育活动课设计中,教师让两名学生表演情景剧《不小心撞了一下》,组织学生讨论表演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回忆生活中出现了类似情况应当如何处理。这样的方式寓教于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认知,使得学生在自演、自思、自悟中明确对别人宽容的重要性,了解宽容的原则。
四、变规则,以合作教育激活创造性发挥
关键词:体育活动;矛盾;原因;策略;研究
身处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的矛盾并不少见,这些矛盾往往会给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一、产生矛盾的原因
(1)体育运动的特点。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参与者身体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活动者往往会因相互之间身体的接触而冲突。特别是在一些竞争性的活动项目中表现更为突出。而且狂躁兴奋释放的过程中,还带有一种群体的倾向,即往往是以团体的力量来对抗团体,矛盾的双方由个体而演变为群体对群体的冲突,这样往往会酿成更为严重的后果,这种冲突的严重性,我们可以从很多场足球比赛中球迷的表现得到佐证。
(2)学生心理的特点。①当今的青少年学生几乎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的身体生长快,成熟早,比以往的青少年提前进入成熟期,但心理发育却没有同步,存在着明显的滞后现象。②青少年虽然所接受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宽,善于模仿,敢于思考,但判断对错与鉴别是非的能力却有限,他们往往自认为是时尚英雄,但又总是免不了有些盲目。③当代的青少年在溺爱、顺境中长大,往往缺乏责任感,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有的青少年自卑心理严重等等。④青少年的情绪、情感渐趋成熟但却缺乏稳定性,介于成熟与幼稚之间,他们办事积极,富于热情,但同时又积极有余,严谨不足,缺少理智,表面老成练达,内心柔弱。
(3)外界环境的诱因。①场地、器材所引发的矛盾。体育活动课的进行首先必须有一定的场地,同时往往也必须以一定的器材为辅助手段或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器材才能进行。人多场地小,人多器材少,同时对人均所占有资源的评估及感受效益的不满意都易引发学生间矛盾的产生。器材在满足个体需求时,反差越大,越容易导致争抢。②教师对学生态度的差异,也可能引发学生间的矛盾。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双方都是情感丰富而独立的个体,在二者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特点不同,总有一些与教师的关系更为亲密和谐的个体,久而久之,与教师距离的近必然会导致与其他同学间距离的远,如果这种关系表现的时机不够恰当,与教师关系更亲密的同学往往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嫉妒或诘难。③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及态度也是引发矛盾的一个原因。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学生因自我理解能力的差异可以有五花八门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合适的理由,甚至于在教师作出了澄清之后,有些学生因为暂时性的难于接受,往往不能做到对事不对人,将知识或学术上的意见分歧转移到对人身的相互攻击上来。借体育运动的机会,惩治一下对方或显摆一下自己,比如在体育活动中故意用球去踢对方,足球比赛时故意伸脚绊倒对方等等,这种态度上的区别,当事人双方往往心知肚明,一旦出现摩擦,则会不依不饶,矛盾层出不穷,最后演变为较大的事件。
(4)学生课堂中的不良情绪状态也易导致矛盾。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学习中正是因为有了师生交往,生生交往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积极的情绪状态给人带来幸福向上的感受,促使主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极的情绪会使人感受到不幸,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当主体有诸于害怕、沮丧、愤怒、悲哀等情绪时,他们往往难与其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减少或消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矛盾的策略分析
(1)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明确体育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体育活动的价值。让学生具有体育活动的正确价值观,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已的行动,从大处着眼。当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同时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了然于胸,这样方能不会为前进过程中的细枝末节所停留,积极达成学习的目标。
(2)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目前因为整个社会竞争环境的加剧,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紊乱和无所适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曾针对青少年的心理不良问题作过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61%以上的人情绪不良,人际关系紧张,适应性不良,情绪失调,焦虑,抑郁,敌对,偏执,心理不平衡,有强迫倾向等。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心理咨询理论,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服务。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保健常识,也可以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心理辅导。我们的学校或家庭可以经常开展一些角色互换、情境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爱心,培养他们的善意。
(3)不断改善客观条件,尽量减少客观条件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宽松的外部环境可以给活动的主体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比如活动的场地尽可能宽敞,提高人均占有面积;改善场地材质,将泥土地、煤渣地改造为塑胶地;给指定的场地画上醒目的标志;增加人均器材占有量,减少因争抢场地、器材而造成的矛盾。创造更多的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比如在安排一场篮球赛时,如果要求首发上场的同学很多,教师可以将全场比赛的人数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增加,将五对五的比赛改为六对六亦未尝不可,或者将全场的比赛改为两个半场的比赛等等。虽然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任何时候都在所难免,但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将它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的程度。
(4)教师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我素质。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计划和组织实施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情绪,考虑到一堂课的整体气氛和整体效益,创造出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教学心理气氛。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在课堂中应很好地体现,情感的调控要善于把握“时”和“度”。对学生要充满热情,充满爱心,不挖苦讽刺,不夸大渲染问题和错误。给每一个学生的都是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让这个目标吸引学生去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使学生具有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态。体育教师也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团体规范,保证学生之间的态度、情绪和行为的发生彼此接近,趋同的类化过程。使每个上课的班级都形成积极的团体压力,以便当有少数人的行为或认识发生分歧时,放弃个人的意愿而从众。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使得上课的每一个班级都保持一定高度的团体内聚力,从而使得班级成员对本班级产生更亲切的情感,更一致的行动,更深刻的相互依赖性。
总之,作为一个欲使体育课堂的管理更为有效,更能充分激发学生自尊心,激起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上进心的教师,他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和渊博的知识以及卓越的才能,这些素质的具备,不会凭空而来,也不能一蹴而就,它来自于不断地学习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只有教师的自我修养加强了,自我素质提升了,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正常的秩序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力红.青少年心理[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
[2]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
[3]季浏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在学生自主确定课题并探讨解决方法的过程中,由于初中学生自身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某些活动课题会受到非常大的阻挠,并最终会挫败学生主动探究实践的兴趣,不能达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鉴于对课题的可行性分析,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不失为一种高效并可行的方式。下面就如何利用人教版初中生物课程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化零为整,发展综合能力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分散着许多零散的探究实验或一些可作为实验原理的知识点,把这些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就可以较为全面地解决一些复杂的活动课题。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乐趣,还能真正地锻炼自己学以致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案例:空气质量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全国各大城市每天都会通过新闻媒体定时空气质量报告。我市空气质量究竟如何,不同环境的空气质量究竟有多大的差异就可作为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可行课题。而检测空气质量的哪些指标以及如何制定检测方案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生物课程中寻找答案。
以比较不同环境空气质量这一课题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检测空气质量的三项指标:尘埃粒子量、细菌量、有害气体含量。首先检测方法,七年级下册“空气质量与健康”一节中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就为检测空气中尘埃粒子量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方法。而根据八年级上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节中的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可制作细菌培养基置于空气中暴露5~10分钟,再密封培养2~5天,最终以菌落数的多少来判断其细菌的数量。检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是这一课题中难点之一,对于未接触化学的低年级初中学生来说,无法利用化学知识来量化解决这一问题。但根据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对苔藓植物的介绍,可以利用苔藓植物叶片只有一层细胞,容易受到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从叶细胞背、腹两面的侵入,进而可以把它当做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这一知识点,选取一定量的生长状况良好的不同种类的苔藓植物置于不同环境,以比较它们的生长情况的差异来初步定性地对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多少作判断。当然,除了选择苔藓植物外,地衣这一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也是不错的选择。其次检测地点可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树林、街道、教室、新装修的房子等环境。当然在实际活动中还应引导学生综合考虑检测点的具体分布、检测时间、气象条件、实验误差等因素。
二、运用方法,提升实践能力
生物课程中介绍过很多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资料收集法等。学生可运用已学的方法对一些复杂的课题深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形成报告。
案例:调查这一方法在七年级上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节中在校园中具体实践过,但整个过程非常简单,其复杂性和具体性学生并未能切身体会到。我们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将这一方法得以更好的运用。
以调查入侵生物巴西龟为例,巴西龟是世界公认的生态杀手,已经被世界环境保护组织列为100多个最具破坏性的物种,多个国家已将其列为危险性外来入侵物种。我国除国内大规模养殖外,每年还约有800万只的流入。因此调查我市巴西龟的存在情况可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以下方面作出研究:我市寺庙、宠物市场、野外等地巴西龟的存在情况;巴西龟迅速在我国蔓延的原因;我国是否对巴西龟的进口和管理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学生根据最终的调查结果可作出相应的报告,在社区组织宣传活动,并向市环保局呈递调查结果和建议。
三、拓展技能,培养探究意识
很多技能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是很难掌握的,因此实践是非常关键性的一步。如果仅停留在对课程中所介绍的技能的简单尝试,只是完成了技能性目标的模仿水平,无法满足初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在课程中已介绍技能的基础上再去选取自己喜欢的课题深入研究,必能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的兴趣。
案例:“植物的生殖”一节中探究实验“扦插材料的处理”对如何扦插紫背天葵这种蔬菜进行了详细介绍,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介绍完成操作并极易获得成功。但很多学生对紫背天葵的兴趣甚小,因此可引导学生自主地对喜欢的材料进行尝试。在活动中需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扦插植物的选择(并不是所有植物都适于扦插),扦插材料的选择(枝插、叶插或根插),扦插基质的选择(水插、土插或沙插),扦插环境条件的控制(光照、水分、温度等),植物激素的选择等。当然学生乐于实践的植物不是都适于扦插这一种繁殖方式,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其他的营养繁殖方式,如嫁接、分株、压条、植物的组织培养等。无论哪一种繁殖方式,都要引导学生不能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作简单的模仿,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设计成对照去探究繁殖成功率最高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把家里的阳台变成小花园、小菜园,把教室的窗台用活动成果装扮,让学生体验劳动艰辛的同时还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另外,还可根据生物课程中“制作甜酒”的活动鼓励学生去探究如何制作酸奶,制作泡菜,根据“测定某种食物的能量”和“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两个实验拓展开来选用相应的方法去测定常见食物的能量、主要成分。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可以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的需要,养成积极生活的态度。
【关键词】学习动机 初中生物 自主学习 教学游戏
为了响应新课改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初中生物老师一直在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并对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了优化,目前学生学习被动的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对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养成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如何正确建立自主学习模式,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值得各初中生物教师深思。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只有产生学习动力,学生才会自觉投入到学习之中,并长期坚持,因此老师想要在生物课堂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第一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兴趣培养。兴趣是带动学生学习意愿的有效手段,在让学生产生兴趣之后,他们的探究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老师想要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先要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喜好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第二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只是有学习兴趣也许学生的学习意愿只能是一时的,为了使学生能够长期进行生物学习,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之后,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合适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每一个学习时间段内都能有一个进步的标准,一步一步不断进行学习,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二、帮助学生自主对实物以及模型进行观察
由于生物这门课程源于生活,且一些知识点抽象性较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借助一些实物以及模型,学生会有较多机会对实物与模型进行观察,所以这一部分也是自主学习中的重点,老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观察学习方式。以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课的教学为例,老师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设计“观察大自然”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中植物以及动物的生长规律以及栖息地特点,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总结,整理成三分钟左右的演讲并在课堂进行展示。同时允许其他同学提出自身的质疑,并由演讲同学进行解答,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则只需掌握课堂节奏与纪律,并适当提供帮助即可。这样自主观察、整理资料以及解题问题的过程,不仅能够优化学生的生物知识结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任务活动的驱使下,观察更加细致,养成良好地生物学习习惯。
三、使用游戏增加自主学习趣味性
初中生还处于青春期稳定性以及耐性还没有完全定型,一味让其进行知识点的学习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生物的学习效果造成影响,因此老师应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一些游戏来增加自主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动物的运动》一课时,老师可以设计“动物聚会”这一自主学习游戏。首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动物,并自主对其运动特点以及规律进行研究;其次要学生模仿自己选择的动物来进行“聚会”,并由其他同学来猜测其扮演的是何种动物,再一起对这种动物的运动特征进行总结,从而达到最终知识点学习的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设计这种自主游戏活动时,必须要先对本次游戏的目标进行明确,并以此为中心对游戏各个步骤进行细化,确保活动的实际开展质量,否则会存在流于形式的可能性,违背了开展自主学习的初衷。
四、课后自主学习的开展方式
课后的自主学习多以知识点复习为主。为了巩固学生所学,帮助学生理顺生物知识点的能力,一般老师都会在教学之后带领学生进行复习。但这种复习方式为了照顾所有学生,复习的内容往往缺乏针对性,复习质量与预期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自主复习方式的运用,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生物学习的薄弱点,寻找到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能够确保最终复习的效果。在开展自主学习复习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自行对知识点进行复习,老师也要设计一些启发性复习题目,来帮助学生复习。例如在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时,笔者向学生进行了提问“同学们,老师在家中养了一盆绿萝,请大家告诉老师在什么情况下,绿萝会发生呼吸、光合以及蒸腾作用呢?”这种启发式的题目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思考以及知识回顾之后,学生能够快速分析出这三种作用产生的条件,给出正确的答案,而老师也是用这些问题达到理想的复习教学效果。
结束语
自主学习与学生自学的概念并不相同,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与帮助。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自主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带动初中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学习热情,并在愉快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活动自主对生物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对初中生的生物学习具有极大的助益。
【参考文献】
[1] 朱兆军、薛松. 例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设计与实施[J]. 中学生物学,2015(06):13-14.
[2] 周颖. 生物课堂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7):53.
关键词 厌学情绪 课外活动 思维 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维。中国学生长期承受应试教育的压力,为了考入好学校,学生被看成是学习灌输的机器,于是学校教考试所考,学生学考试所考,这样导致了孩子在幼儿阶段自然而有的好奇心、探究心逐渐被扼杀了。久而久之,“学生的脑子习惯了只是在别人的脑子走过的路上活动”。在全球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初中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1)认识兴趣扭曲。认识兴趣指的是人在力求更深入认识世界的兴趣表现,主要是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目的所在。心理学家曾指出:“认识兴趣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不存在功利结果的情况下对认识起促进、强化和激励作用的积极情感。”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学得特别卖力,在他们看来只要不出国,没有什么必要学习英语。人接受教育更多的是为了今后可以过得更好。而学校和教师为了成绩,片面地强调知识的效用,之下所激发的英语学习兴趣自然也是扭曲的。
(2)英语学习的应试性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甚重,所有的学习活动最终是为了中考。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量用在题海上,这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他们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往往不尽人意。没有活泼生动的英语活动就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英语教师的教学与应试挂钩,忽视教学大纲中指出的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极为不利。
2 课外活动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影响
2.1激发创造热情
叶圣陶说:“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初中学生正处于积极表现自己的年龄段,希望在他人面前展现最好的自己,那么表演课能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现代心理学也认为:要进行创造活动必须有创造意识,而创造意识的形成又需要情感做基础,没有创造的激情,就没有创造。英语课外活动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可将课文或英语课外阅读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改编成小品或小短剧,在课外活动和校园文艺汇演时进行表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短剧及表演,无论在课内课外,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着美育教育,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正确的语音语调,流畅的语感语速,恰当的表情动作,亲自准备的服装,制作的道具,无不体现着美,创造着美,观看时在欣赏着美,感受着美,它使师生们不知不觉地陶醉在美的愉悦中,受到了美的教育,起到了寓美育于教学之中。学生在英剧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运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表达自己。
2.2调整思维指向
课外阅读中,当阅读一些比较有深度和难度的课文时,学生在初步的整体感知后,常会感到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下手分析,这时需要教师条分缕析,在繁杂的头绪中帮其选择一个切入点,并指出思考的方向,使其能抓住一点,沿着正确的方向,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剖析课文。教师可以建立学生英语阅览室,成立英语课外阅读小组,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扩大学生对英语的接触范围,亦可在室内摆放各种英语杂志、报纸。同时,成立英语课外阅读小组,把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活动进行时让学生大声朗读段落,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表现自己,到临近期末时以竞赛的方式看哪个组、哪些同学的阅读效果最好,以使学生感受学习成果和进步所在。
2.3逐渐教会学生思维方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换句话说,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思考方法的掌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力求体现对学生思考方法的指导。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逆向思考、侧向思考、发散思考、择优思考、统摄思考等,这些应渗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运用,提高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外活动训练,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对所学的知识开始“慎思之,明辨之”,进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开始对现成的结论批判性地接受。
3总体评述
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感受活力的英语,加深学生对英语的立体理解,增强学生对英语的情感和体悟。课外活动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也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为了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交流应用能力,学校可以为学生安排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的现代人,国家也应该制定相应政策,从体制上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 斯卡特斯.现代教学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50.
一、正确面对学生的数学错误
虽然大家都认为: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必然产物,是因他们的思维方式等毕竟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我们不应刻意追求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完美”,而是对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努力去追求一种主动的应对的理念和策略.
第一、务实面对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错误. 学生的错误是他们在知识学习后的第一反馈,它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所以,我们教师应务实的面对,真诚的去尊重、接纳,同时欣赏、鼓励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给学生一种学习心理安全感. 这样的做法坚持下去,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也一定能够正确面对、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暴露自己的数学思考,使他们的错误渐渐的成为他们数学发展的阶梯.
第二、认真“领会”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错误.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只有“领会”了学生的错误,我们才能判断出学生错误的类型,是习惯性错误呢,还是概念性错、认知干扰错呢?是学生个性错误还是共性错误?有无使用价值,是否需要重点“解剖”?等等. 这样,才利于教师自己对症下药,并采取相应的、有效的解决策略.
第三、严谨选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错误. 学生的数学错误是他们通向知识理解、掌握的台阶,也是他们认知水平的真实反映. 所以,我们该慎重对他们的错误进行筛选、利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善于争辩、主动修正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让他们自己的错误“活”在自主的探究和体验之中,从而有效的帮助他们习得正确的数学思想. 二、有效利用学生错误
面对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各种错误,我们应用智慧的眼光和有效的策略去开发、去利用,这样才有价值,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有效的数学学习.
第一、让学生“悟错增智”,促进他们自主感悟. 学生犯错后,应让学生自己去反思,教师绝不能强制,绝不能过分的去反复讲解或直接给学生点出来,这样的话,学生自知犯错了,却没有自己参与纠错,学习效果是低下的. 我们只有让他们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回头看”,去检验、复查,去质疑、探讨,才能使他们对所犯错误有一个新的认识,认识才能深刻.
第二、让学生“辩错明理”, 促进他们理性选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当我们“领会”了学生的错误时,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看法和想法,给他们提供相互辩一辩、议一议的足够的时空,让学生间正误双方的思维在对话中碰撞,在激烈的碰撞中明辨、调整,最终使错误的学生能够实现自我调控数学思维的方向.
第三、让学生“自纠析因“,促进他们自觉反思. 反思,才有进步,这是做好任何事情的一种良策.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也一样. 让他们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是促进他们有效学习提升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所以,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犯错时,我们应紧扣他们犯错的本质和问题的中心,瞄准问题的突破口对他们进行“反问”,让他们透过“错误”进行细致的比较和明朗的辨析,从而发现错误的原因和错误的关键环节,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概念的掌握,从而有效的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时,我给学生视频动画展示:小华手拿一些邮票,从中拿出一半少1枚递给小红,这时他手中还剩28枚,试问:小华原有多少张邮票?练习后,我发现了学生们有两种方法及答案:(28 - 1) × 2 = 54(枚);28 × 2 - 1 = 55(枚). 多数学生认为第一种是对的,少数学生认为第二种做法是正确的. 这就说明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能够真正理解、感悟逆推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点评、总结时,我们选择了后面的一种方法,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自我纠错,探究错因,让他们进行反思和调整计算的策略. 结果,有的学生用按照题意顺向检验的方法进行检验,确定答案是错的;有的学生分析发现是因为他们没有按照题目中的顺向反向推导;还有的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正误. 至此,我让犯错的学生说说自己的错因,进一步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关键词:生物教学;自主学习;活动模式;实践思考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简单地说,自主学习就是在学生主体的意识下,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后,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对本学科具有一定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想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的心理放松,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生物课程成绩的重要性,不要让学生对这一陌生学科有心理排斥。教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要对学生思考的结果持包容的态度,正确的观点要予以鼓励,错误的观点不要马上指责,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只要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有目标地引导,设立不同的教学场景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书本上的教学知识,设立不同的场景,提出问题,有目标地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器官时,可以先展示一株植物器官的名字,提出不同器官具有的作用,让学生进行有目标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分别扮演不同的器官,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跟生物教学有关的视频,丰富课堂教学。
三、让学生多动手,在实践中进行自主学习
实践是掌握知识最好的方法,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途径。例如,学习植物的时候,让学生去校园里认识各种植物,让学生制作保护植物的标语张贴在校园中;在学习有机盐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制作生理盐水等。
总之,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时,教师要结合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多角度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能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教育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在英语教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与英语相关的技能、观念、基础知识以及情感、品质等。英语教师在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时,需要采用情感态度渗透的教育方式进行英语教学。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其认知心理过程非常的复杂,学生的情感态度对其英语的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避免学生的英语学习受到情感态度的影响,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情感态度。英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都是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目标,三者相互联系。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需要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推动与催化,学生的自信、兴趣、意志、注意力以及学习动机等都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敢于进行英语的练习与学习,同时英语教师还应该第一学生的健康个性心理进行训练、培养,让学生做到敢于与他人进行英语的沟通、交流。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进行英语的学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习时,其情感态度会发生积极的变化,有利于学生英语的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进行英语的对话讨论环节时,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应的情境:“It is raining cat and dog. I think we have to postpone our picnic.”让学生根据这个情况进行合理的对话,通过对话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学生在对话中能够得出不同的回答,如“Yes, I think so. it's heavy rain.”、“Yes, we can make indoor dinner party”、“No, we can have a picnic in tents”。在情感态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相同的关爱,让学生找到自信,从而积极主动的进行英语的学习。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恢复“Yes,I can”的自信。
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
在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开展初中英语教学时,需要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进行培养。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学生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进行跨文化教育,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英语教师的文化意识 比较强,并且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很高,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品质对学生进行影响。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广播、英语新闻以及各种英语读物对学生进行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英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此外,跨文化的语言环境是英语教师为学生所必须营造的,在跨文化的语言环境中能够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英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境,并制造英语情境。学生在英语情境中能够感受到英语的重要性,并且在情境中能够学习英语,及时的将学习的英语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来。例如,在学习“be bad for ”这个短语的运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语境“Reading books in the sun is bad for your eyes”。在学习“be helpful to sb”时,教师可以通过“Exercising is helpful to your body .”、“Reading aloud is helpful to you .”进行引导。英语教师还应该适当的拓宽学生的视野。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精美的英语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大量的知识、文化背景以及社会风俗等。这些英语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
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关键词】 活动 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 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的教学目标,特别注重在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学生只有在他们乐于参与活动中,才自始自终是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教师。"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为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
一、"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的含义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和作用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这就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种跨世纪人才素质的培养需求,促使我们反思已往所进行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接受型的教学理论体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外在的:记住教师所教的语言知识和通过考试。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确立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探索一种崭新的适应时展需求的教学模式。
三、《新课程标准》为实施"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教学可行性
《新课程标准》使广大学生和英语教师耳目一新,它采用新颖的编写体系: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题材广泛,话题注意到知识和趣味的结合、科学和人文的结合、记忆和思维的结合。在任务型教学方面有独特的设计,与学生的知识面形成了明显的"信息沟(Information Gap)",有利于激活语言与情景的关系,使学生在用英语做事中感受英语,体现交际教学的理念与要求,为教师根据学生与教学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四、教育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明确阐述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以罗杰斯(Carl 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人文主义的课程论主张,教学过程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思想训练的过程,成为学习"学习方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教学,在愉快、轻松的活动中展开课程,完成教学。这些教育学理论都为"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
五、实施原则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主动探求的形式,应始终贯穿以下原则:
1、自主学习原则。
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量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2、实践性原则。主体的实践性活动、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完成具有挑战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合作性原则。"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进行的一种同伴间交往互助,合作交流。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对他们的成绩给予积极地评价,尽量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和谐交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热爱。
六、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AI)的整合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还要求新科技的辅助。英语课堂往往有许多异域的生活场景是学生没有生活体验的,教师用语言来描绘有时也缺乏形象性。这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AI)可以将教学内容、教学经验和计算机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创设真实语言环境的物质基础,这可以将学生带进所要涉及的语言氛围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知识,运用语言。这样,一方面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研究对象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表象,有利于学生展开形象思维,对于学生右脑的开发,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七、主要的活动方式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主张"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以活动的方式作为教学基本方式,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活动教学中活动方式的选择,必须立足于能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圆满完成认识与发展任务。
由于学生素质发展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活动方式也必然呈现出多种形态。在活动教学中主要为:
1、 信息差的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 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一课中可以设计"寻人"的活动。
情景:
(1)假设一名学生是公园里的保安,另一名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妹妹/弟弟, 前来求助。
(2) 一个学生扮演警察,另一人扮演刚被坏人抢走背包的受害者,前来报警。
(3) 一个学生请另一个学生帮忙,去机场接自己的外国笔友。
活动方式:学生两人一组,合作编排情境对话并表演出来。
目的:准确地表述出人物的外貌特征。
2、调研型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 Unit 8 I’d like some noodles. 一课中可以设计"饮食与健康"的调查。
情景:在班上做一次调查,采访同学们的一日三餐的饮食情况。看看那些食物有益健康,那些食物应该少吃。
活动方式:课内外相结合,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完成调查报告,得出结论。
目的:学会就"饮食"的话题自由交际,同时进行健康教育。
3、学习策略训练型活动。例如:在每个学期期中与期末的复习阶段中可以安排学生就已学过的单词进行归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