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 G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39―01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是进行疾病预防的首要条件。多年来我院在做好儿童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向家长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儿童保健及健康知识的传播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加强组织管理
1.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有重要保证,我院建立了充实的组织机构,并且每2~3年改组一次。组长由主管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医务室主任担任。组员由保教科科长、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医务室成员及相关人员组成。
2.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在我院持久开展,并且落实到位,我院制定了健康教育制度,每年制定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且每年年终进行工作总结。由于有制度做保障,使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常抓不懈的轨道,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提高为幼儿健康服务的能力
提高教职工的健康教育素质及专业化素质是提高健康服务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要使教育者的健康素质首先得到提高,才能去教育儿童,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提高儿童的健康素质。多年来我院在教育全院教职工提高健康素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通过宣传栏、黑板报、校讯通、园内网、发宣传资料、出《保健――桥梁》刊物、开讲座、试卷问答、网络研修、举办各种培训班等方式,对全院教职工进行了儿童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知识及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了培训质量和全院教职工的综合素质,近三年来共培训保教人员1200多人次,年培训率达85%左右。
三、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做好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活动
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可增强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形成家庭、保育院、社会的教育合力,营造关注儿童健康、重视儿童卫生保健的氛围。
1.为了使全院教职工及幼儿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有效提高,我院征订有《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等二十多种刊物,供教职工翻阅,还有医务室自编刊物《保健――桥梁》;并逐年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添置电脑及校园网络,其经费占有很大比例;还制作了儿童健康教育活动光盘和卫生保健(生理)健康光盘;每周两次定时为幼儿播放动画片,使幼儿逐步懂得用餐营养知识及其他小常识,以利于幼儿生长发育。
2. 多渠道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对全院教职工、各班及家长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三年来共发放健康教育资料3600份,口腔保健知识宣传资料840份,眼保健知识宣传资料830份,儿童补钙知识宣传资料450份,“保健――桥梁”刊物300份,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820份,麻腮风防治知识宣传资料840份,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1600份,健康行为歌宣传资料820份。
3. 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做好家园共育。多年来我院十分重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刊物、开家长座谈会、专题讲座(卫生保健知识讲座,眼保健讲座,耳保健讲座,营养知识讲座,预防接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口腔卫生保健知识讲座、儿童意外事故预防与处理等)、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使全院教职工及家长的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建立档案,并对教师进行保育保健工作技能操作考核
我院针对院内体弱儿、肥胖儿、行为异常儿童开展家园互动,建立专案、联系档案和管理记录,并且每年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保育保健工作技能操作考核。
五、有效评价
做好形式多样的健康评价,了解健康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并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保教质量。其评价工作有:家长问卷调查;儿童生理方面的整合和个案评价,如儿童生度发育评价;营养调查、五官保健等方面的评价;健康教育活动课后评价;教师考核评价;统计处理的信息资料等。
六、活动难点
1.部分卫生行政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了健康知识的普及、促进。
2. 家园共育有待于加强,尤其是家长的健康素养需要尽快提高。
3. 政府对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健康教育的发展。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专业的指导思想正在从以病人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护士应全面的了解病人的身心情况。在实施疾病治疗计划的同时帮助病人及家属获得有关疾病自我监控和健康促进的知识,有目的的开展健康教育,对患者的早日康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现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 健康教育的内容
1 入院时的宣教:肛肠病患者多数病程较长,患者及家属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 负面心理。患者入院后,护士热情接待,态度和蔼,主动详细介绍病区情况,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科主任、护士长,消除陌生感;讲解疾病治疗的相关知识,介绍手术医生技术等,并以治疗过的典型病例说服患者,消除患者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相关知识宣教:(1)排便异常:腹泻与便秘均是肛肠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便秘是最大的祸根,直肠内长期滞留有毒物质不仅可诱发直肠癌,且粪便堆积,影响血液循环,用力解出干燥粪便必然会使承受较大压力产生裂口或是痔核脱出。(2)不良的排便习惯:上厕所时看书,玩游戏,吸烟等能缓冲大脑的排便反射,极易造成便秘。
3 饮食知识教育:日常生活中,饮食规律及品种难免发生改变,如食物质量的精粗,蔬菜种类的改变与量的增加,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等含量的多少,水分的摄入情况,都能直接影响粪便成分。长期饮酒或喜食辛辣食品的人,因酒和辛辣物质可刺激消化道黏膜造成血管扩张,结肠功能紊乱,因此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是十分必要的。
4 手术宣教:(1)术前检查目的及注意事项,肛肠疾病患者大多为择期手术,需进行各项相关检查。应向病人讲述检查目的和意义以便配合。术前应做充分准备工作,让病人放松精神,保持充足睡眠,调节饮食,戒烟酒。(2)术后少活动,减少活动有利于减小伤口摩擦的机会,可使术后伤口疼痛减轻。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时排尿,一般术后24小时可排大便,便后清洗伤口,常规换药。
二 健康教育形式
1 语言教育:实行整体护理护士责任制,向患者分阶段(入院、手术前、手术后、出院前、出院后)讲解相关知识。
2 集体教育: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及相关报纸杂志,定期召开座谈会,进行防病,治病的知识宣教,把疾病的相关知识传授给患者和家属,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3 个体教育:实施教育要因人而异,沟通是护士与患者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护理技术,尽可能用患者熟悉的语言讲解,努力做到通俗易懂,使患者乐于接受。
4 随即性教育:与病人谈心,在治疗检查的过程中,随时指导患者的正确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可随病人的情况随时进行。
三 效果
1 通过健康教育充实了病人的医学知识,消除了病人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增强和提高了病人术后自我护理能力。
2 密切了护患关系,增强了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时间,缩短了病人和护士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护理内在质量,使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
【关键词】 辅导员;辅导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已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心理健康障碍。在高校中,虽然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实际工作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是与学生接触较多的辅导员。在辅导员的行列中,大部分都来自非心理教育学专业,加之日常管理工作繁杂,使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指导”这一工作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大部分非心理学专业的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要如何正确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研究解决。
1 辅导员要积极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康的全面素质学生,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才能坚定工作信念,才能在工作中及时处理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为此,辅导员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当今社会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因此接受心理素质教育在综合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社会建设者心理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素质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必须、新型的教育手段,也成了思想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对高等学校提出的又一新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正在加快,竞争变得更加剧烈。社会竞争既表现为专业水平的竞争、综合能力的竞争,同时也表现为心理素质的竞争。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变迁的过程。然而,当这种改革过多、过快、过猛时,相当一部分人就会感到不适应,感到迷茫、困惑,从而加重人们的心理负荷,以至于造成一部分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疾病。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们用健康的心理去迎接挑战。
1.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他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心境开朗,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地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观原因等,也有一些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对学习、生活、择业等出现了种种不适应,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学习、恋爱及人际关系等。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大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2 辅导员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
辅导员直接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影响重大,要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维护并增进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由于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意外事件多,往往给他们心理上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情绪容易波动,心理容易失衡。
2.1 一般来说,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以下一些:
2.1.1 大学生工作的难度大,辅导员的付出与实际效果之间不平衡,易导致急躁情绪。学生工作的难度大,有些问题非要反复教育,即使这样,也仍然有个别学生不计后果地触犯校纪校规,甚至违法乱纪。如果辅导员对目前学生工作的难度认识不清,思想准备不足,极易在工作中产生急躁情绪。
2.1.2 部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不很明确,导致工作头绪多,工作量大,易导致心理负担过重。目前,辅导员工作常常是事无巨细,无法集中精力去考虑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长远计划。他们的工作程序和计划安排常被打乱,不仅要承担超额的工作,还要承担超额的责任,无形之中增加辅导员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
2.1.3 大学生中突发事件较多,涉及的范围较广,有的影响还较大,这些易给辅导员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大学生是一群思想、心理正趋于成熟但还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常常因为在思想、学习、身体、心理、纪律等方面发生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需要辅导员去解决。尤其是有些事情是很难让人预见和防范的。对一些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处理不慎就可能要承担来自社会和家长的误解和指责。有人形容辅导员像是坐在火山尖上,整天忧心忡忡,唯恐出事,其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2.1.4 辅导员自身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一些人缺乏工作经验,容易引起心理问题。多数辅导员是非专业出身的,知识的局限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加上他们人生阅历有限,社会经验不足,这使他们在处理复杂的事务时容易陷入无所适从、束手无策中,或由于经验不足而致使问题处理不当,从而引起种种心理压力。所有这些都可能构成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应激源,影响他们的情绪,导致心理不适,并与工作中的压力互相作用,引起新的心理问题。
2.2 为了帮助辅导员克服心理压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建议应做到以下几点:
2.2.1 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知难而进。辅导员要有坚强意志,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相信自己的努力会得到大家的承认和尊重。对学生工作要坚持常抓不懈,正确对待学生工作中的“反弹现象”,知难而进,力戒工作上的急躁情绪。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自觉地磨炼自己的意志。
2.2.2 善于计划和预见,提高效率。高校学生工作虽然面广且琐碎,但还是有许多规律可循,计划是学生工作的首要环节。对学生中经常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事件应有应急措施,使工作基本上有条不紊,提高工作效率。新时期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学生工作的新特点,努力使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可依,努力避免工作上的杂乱琐碎之态,以减轻心理上烦乱之感。
2.2.3 善于自我肯定和解脱,开阔胸襟。作为一名教育者,任何时候都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辅导员在工作中遇事要大度,要有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度量,对自己所作的努力可以适时地进行自我肯定,以寻找心理上的精神支柱。学会自我解脱,当一些恼人之事缠在心头时,不妨寻找一些轻松的活动去把它暂时忘却。可以努力适合自己的业余爱好,以陶冶情操。
2.2.4 保持健康的体魄,劳逸结合。健康的身体对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和开展工作十分有利,有些心理上的不适是由身体不适引起的。因此,平时积极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对调适辅导员的心理是有益无害的。
3 辅导员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3.1 加强学习,提高辅导员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辅导员自身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辅导员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职业牲特征要求他们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要能及时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学生管理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辅导员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辅导员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管理过程中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辅导员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
3.2 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大学生很大部分接受心理教育不多,很少接触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据《中国青年报》日报道:“95%的大学生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因此,高校要通过心理普查、心理学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懂得青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自己年龄特点,懂得自我调节的正确方法。使学生了解青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烦恼,不能苦恼,要积极的采取措施调整自己,可以通过对自己鼓励、减压或是进行心理咨询、辅助治疗等方法解决心理问题,避免造成心理疾病。
3.3 在高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高校都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团体学习心理辅导,指导学习和加强自我教育,完善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在学习中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但开设心理健康讲座,不仅仅要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讲座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幼儿期生长发育特点
1.体格发育
①体重。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幼儿期身长增长的速度减慢,1~2岁全年增加10cm,2~3岁平均增加约5cm,在整个幼儿期共增长25cm,因此,3岁时身长100cm。
②头围、胸围、上臂围。1岁时儿童的头围增至46cm,而第二年头围只增长2cm,第三年与第四年共增加1.5cm,5岁时达50cm,头围大小与脑的发育有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上臂围在出生后第1年内由11cm增至16cm,随后维持至5岁左右。上臂围可用以反映皮下脂肪厚度和营养状况,早期发现营养不良。
2.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所有哺乳动物脑组织都有一个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人类自孕中期开始,持续到出生后的第二年甚至第三年。人脑的神经细胞分裂增殖到140亿个,脑组织的重量也增至成人的2/3以上。出生时脑重量约370g,6个月时脑重约600~700g,2岁时达900~1000g,为成人脑重的75%,至3岁时脑重超过出生时的3倍。6个月后,脑细细胞增殖速度开始减慢,但细胞的体积开始增大。至出生后12~15个月时,脑细胞一次性分裂躯体各部分的神经传导纤维还为数很少,婴儿期迅速增加,在幼儿期逐渐复杂起来。而在神经纤维外层起绝缘作用的髓鞘,则在出生后4岁才完全发育成熟。
3.消化系统发育
1岁萌出以上左右第一乳磨牙,1.5岁时出尖牙,2岁时出第二乳磨牙,2岁时共出18~20颗牙,全部20颗乳牙出齐不迟于2.5岁。至2岁半时乳牙仍未出齐属于异常。由于幼儿的牙齿还处于生长过程,故咀嚼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这个时期的幼儿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及某些营养缺乏病。
二、幼儿的营养需要和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1.能量。幼儿对能量的需要通常包括基础代谢,生长发育,体力活动及食物中毒的特殊动力作用的需要。婴幼儿时期基础代谢的需要约占总能量需要量的60%。由于幼儿的体表面积较大,基础代谢率高于成年人,但男女之间的差别不大。生长发育所需有量为小儿所特有,每增加1g的体内新组织,约需要18.4~23.8kj(4.4~5.7kcal)的能量。
2.微量营养素。①蛋白质。幼儿对蛋白质的需求量相对比成人多,而且质量要求也比成人高。一般蛋白质供应占膳食总能量的12%~15%,其中有一半应是优质蛋白质。
②脂肪。对于1~3岁的幼儿,由脂肪提供的能量在30%~35%为宜,含有适量的脂肪也有助于增加食欲。幼儿膳食脂肪中必需脂肪酸应占总能量的1%,才能保证正常生长。
③碳水化合物。活动量大的幼儿,因身体消耗的能量多,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也多。尽管幼儿已能产生消化碳水合物的消化酶,但对于2岁以下的幼儿,较多的能量来自于淀粉和糖是不合适的,要逐渐增加来自淀粉类食物的能量,供能为总能量的50%~55%。同时相应地减少来自脂肪的能量。
3.微量营养素
①矿物质。钙:从1岁到10岁,据估计平均每日用于骨骼生长需要储留钙从70mg上升到150mg,膳食中钙吸收率仅有35%。奶及其制品是膳食钙的最好来源。1~3岁幼儿的钙AI为600mg/d。铁:幼儿期每天从各种途径损失的铁不超过1mg,加上生长需要,每天平均需要1.0mg的铁。锌:1~3岁幼儿锌的RNI为9.0mg/d,锌最好的食物来源是蛤贝类。其次动物的内脏。
②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A与机体的生长、骨骼生育、生殖、视觉及抗感染有关。1~3岁幼儿每日维生素的AI为500g。维生素D:维生素D膳食来源较少,主要来源是户外活动时由紫外线照射皮肤,幼儿也可适量补充含维生素D的鱼肝油。其他维生素:维生素B1为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储存极少,需每日在膳食中补充。幼儿每日维生素B1的RNI为0.6mg/d。幼儿维生B2的RNI为0.6mg/d。幼儿维生素C的RNI为60mg/d。
三、幼儿的膳食
1.幼儿食物选择的基本原则
①粮谷类及薯类食品。②乳类食品。③鱼、肉、禽、蛋及豆类的食品。④蔬菜、水果类。⑤油、糖、盐等调味品及零食。
2.幼儿膳食的基本要求
①营养齐全、搭配合理。②合理加工与烹调。③合理安排进餐。④营造幽静、舒适的进餐环境。⑤注意饮食卫生。
参考文献:
[1]秦含章.营养素之间的关系[J].中国食品,1996(12):4-5.
[2]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会.《推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的说明》.《中国烹饪》,2002(3、4):44-45、42-43.
通过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认识到:青春期是学生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思想教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就可以使学生顺利度过“危险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青春期的成长是一个充满着神秘感的过程,青春期是身心巨变,成长的关键期。到了这个时期,青少年生理的突变和心理的多变,使得他们有时情绪显得混乱无序、喜怒无常、甚至会多疑、嫉妒、自卑等身心变化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烦恼,青春期的教育就显的尤为重要。青春期教育作为人生教育,它还应当传授性的价值观念、性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责任,性的法律界限与防止暴力等知识;教导人际交往特别是两往的知识和技能,帮助青少年学习关于两性之间的友情、爱情等人生课程,懂得性别社会化、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两性尊重与平等的基本概念。而这次我有幸能参与这次有关于青春期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对于青春期青少年心理生理变化有了更进一步的正确认识。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为自己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一份力量而自豪。
中学阶段是孩子迅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孩子不断产生因惑,战胜困惑的过程。三年的初中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七年级是中小学的过渡期,升入七年级并不单纯意味着小学生长成了中学生,他们同时面对的还有繁重的学业,不适应将是每个孩子的第一感觉,只是程度表现不同而已;八年级是一个问题时期,一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明显出现两极分化,此时正值他们身心发育的高峰期,身体的变化常使他们想入非非,前忧后虑;九年级的学生面临人生的选择和社会的筛选,能够求学深造是多数孩子梦寐以求的事,然而每年总有一些学生因未能升入高中而情绪低落,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二、广泛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吸引学生过剩的精力和注意力,使其不良的性心理和性冲动得以宣泄。增加异性群体间的正常交往,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及时排除学生性心理困惑,纠正不良。依据性教育的自身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
(1)活动设计。在三年中开设了若干节综合性的青春期教育活动课,以利青春期教育的完整性,提高学生在青春期教育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增强青春期教育的实效。通过一定的活动设计,让有关知识、观念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活动中、游戏中。如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的辅导中,设计了课程《倾听花开的声音》主题班会活动,课上通过小品、演讲、知识问答、相互问答沟通等让学生从公开的渠道了解有关性意识、性道德的知识,了解青春期的性意识的特点,学会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
(2)针对中学生的恋爱问题,和同学们一起就中学生早恋问题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实话实说”,探讨了早恋的原因,早恋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学生应如何对待早恋等问题。如班里的一位女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从七年级时就有早恋的迹象,八年级时她时常喜怒无常,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学习。在工作中,常让和她关系好的学生与她谈心,分散她的注意力和精力,我也时常和她座谈,谈生活、谈家庭、谈学习,甚至讲到了我的中学时代,使她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变化,不断调整生活和学习,后来还顺利通过考上了高中。利用各种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虽然中学时期,男女同学恋爱是一种心理发展的必然现象,但由于中学生身心尚未完全成熟,还担负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早恋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弊多利少的。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以学业为重,将萌发的爱意埋藏在心里。
(3)通过例子分析引导女生在各种场合如何自重自爱,如何避免性搔扰犯,在危急关头采取什么措施等等。
(4)通过青春期性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在掌握青春期性生理和青春期性心理的基础上更好的了解青春期性道德、青春期性法制、青春期美育和提高青春期自我保护意识。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大千世界,好人坏人,好事坏事都有,而且其中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对于青少年学生本人来说要善于选择对自已有利的社会环境,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娱活动,接受正确的信息,警惕并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自觉抵制社会上各种不健康书籍,音像制品的潜在威胁。
(5)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性问题非常敏感,心存顾虑和压力,因此,做好个别教育,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就非常有必要了。青春期发育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可能也不允许全部地在大庭广众之下予以讲解,要善于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正确引导,不压制。中学生中的早恋现象不容忽视,教师要善于以各种方式来触动学生,教育学生要学会用理智来驾驭感情,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给予理解和鼓励。
(6)加强家长对子女青春期性教育的指导工作。家长虽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但对子女的青春期性教育,大部分家长还处在空白或难于启齿的状况。家长学校应将如何对子女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纳入指导内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念,掌握青春期性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请家长注意子女平时听看的书籍、报刊、歌曲等,经常与孩子交谈,形成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教师联系。注意把子女的独立意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他们违法,甚至犯罪。使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互相配合,同步发展,形成教育的合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参加了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随着心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使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青少年“身”和“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通过青春期性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强的高尚情操。而这就更要求我在具备很强的亲和力的同时更要有心理咨询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如此,才能走进求助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会智慧地引导求助学生走出心中的困惑。接受专业培训,掌握心理咨询的技巧、心理训练的方法,本着“真诚、热情、耐心、保密”的原则更好的为学生工作。注意与学生交往的方式,注意用科学的方法去处理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以积极的工作热情和健康的心理带领学生一起前进。
三、收获与感悟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疏导
在教育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担负着德育教育的重任,更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塑造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在悄然变化。如不进行正确、及时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
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
1.学生存在的厌学现象
存在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常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或与其他同学打闹,影响课堂纪律;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在课堂上睡觉;或者在下面偷偷摆弄手机、看课外书,玩玩具;有的经常旷课或干脆逃学,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绝不能歧视或放弃这些学生,要从学生的德育教育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鼓励他们发奋学习,培养他们的远大志向,让他们认识到知识对自己未来成长的重要作用。对学习落后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2.学生存在的学习疲劳现象
学生的学习疲劳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表现,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如学习的环境、学习持续的时间、学习的紧张程度、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情绪的变化等,都可能是引起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为了预防和避免学习疲劳现象的发生,应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课程,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授课时,做到直观有趣,讲练结合。
3.学生存在的学习落后现象
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是指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的一般水平,这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度,完不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逆反、厌学等心理,自暴自弃。针对这种情况,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对学生施之以爱,爱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基础。用爱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爱的语言鼓励学生,用爱的微笑面对学生,就能培养出通晓事理的学生。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用爱感染学生,包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用爱教育引导学生,把学生引入健康成长的轨道,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人际关系失调问题。
紧张的人际关系会使学生会变得神经过敏而倍感压抑,学生的人际关系失调包括与家庭成员、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缺乏友谊。
(三)青春期发育的心理问题。
一些学生对自己的青春期变化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变化感到困惑,导致一些心理障碍。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学生早恋现象日益增多,对学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普及青春期知识,教育学生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
(四)不良人格问题。
学生常见的不良人格主要表现为:偏激、狭隘、嫉妒、敌对、暴躁、依赖、孤僻、怯懦、自卑、神经质等。纠正学生不良人格,就要营造和谐的环境,为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交流,增进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教师身上肩负着教育、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每一位教师都要科学地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呢?
(一)要多给学生表扬和关爱,少一些批评与训斥。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不管是谁,工作中取得成绩,得到肯定和表扬,他的工作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老师对他加以的肯定和表扬,其自尊心会得到极大满足,学习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因此,对学生而言,老师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会产生持久的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任何活动都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为人有联合他人的倾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各自表现。如在“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主题演讲比赛中,学生积极参赛,努力表现自我,兴趣和热情极高。学生通过展示自己,增强了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尽情展现自我。
(三)要让学生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知,掌握文章中各个方面的知识点,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抓住细节启发、感染学生,让他们总结体味艺术力量对心灵的震撼,体会到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四)要注重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则要及时纠正和引导。如有的学生嫉妒心理很强,有的猜疑心太重,有的有自卑心理,等等。在发现学生这些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及时纠正,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克服。做到入情入理,细致入微,相信学生会积极转变。
(五)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敏锐的细致的目光观察其言行,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地进行认真、耐心的交流和辅导,对症下药。通过朋友式的谈心,有针对性地梳理、引导,帮助分析利害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达到解除心理障碍的目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坚持不懈的努力协调,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平易近人的姿态与其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的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学生的健康心理会由此渐渐得以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对学生开展综合的、多种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谈得上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盲区1:忽视糖尿病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
调查发现,90%糖尿病患者家属未系统地接受过糖尿病教育,亦不认为自己需要糖尿病教育;仅有20%家属能大致掌握患者的病情,但不能完整分析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有3%患者家属能持之以恒地与患者一起制定饮食、运动计划,90%患者对控制血糖信心不足。笔者对120例住院患者家属进行面对面地糖尿病健康教育后,患者医嘱依从性、病情控制、战胜疾病信心明显提高。
糖尿病治疗所要求的饮食、运动方式与病人家庭习惯的生活方式常有较大的差别,而改变生活习惯并非易事。家属最了解患者家庭社会情况、文化背景、个人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及需求情况。对糖尿病患者家属的教育,让家庭成员参加,可以在生活的每个方位、每个阶段予以关注,共同参与生活方式的干预,给予鼓励和配合,有利于新习惯的建立和坚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治疗的达标。
盲区2:忽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教育
心理治疗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常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或单独药物达不到的效果,部分轻度患者单独心理治疗就可起到降糖目的。
在健康教育中要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焦虑、恐惧、悲观的患者不能急于灌输知识,特别是并发症,应首先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及解释,增进医患感情交流,让患者接受医者,接受疾病,再着手健康指导。对满不在乎者则需用实例来引导患者珍惜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盲区3:忽视糖尿病教育的个体化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的治疗基础,是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的一步。饮食控制不是不吃、饿肚子,没有哪一种食品或坚果是不可以吃的,只是必须控制总量,而总量也是因人而异,与运动多少及体重有关。因此,健康教育时,除结合患者体重、生活方式、运动量等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运动方案外,需介绍一些营养学知识,定时定量,多样性饮食,少吃“垃圾”食品(高热量、高胆固醇、低维生素和低矿物质的煎炸食品)。应告诉患者每周运动几次,每次运动多长时间,具体需要减少多少千克体重。
盲区4:忽视并发症知识的宣教
各种并发症发生致残的糖尿病患者往往生活质量非常低,就诊的欲望特别强烈,造成高成本投入,低效益回报的治疗,经济、精神双重压力更使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改变这种局面的只能是教育患者早期识别并发症的发生,并有适当的自我防护措施。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
盲区5: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连贯性
【关键词】 临床;宣教;护理
整体护理措施强调对患者进行各项知识的宣教工作,其是要患者及其家属对各项疾病、诊断、治疗等知识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在治疗中给予最大的配合,增加治疗的效果。针对我院采取有家属陪制的特点,为了使健康教育发挥最大作用,结合小儿特点,我们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家长为主、患儿为辅。开展宣教以来,患者家长对各项疾病知识都有所了解,在治疗中也辅助患儿进行配合治疗,增加了治疗的效果。在宣教形式上,笔者所在医院采取多种形式并行的方式进行宣传,有书面的、有随机的宣教、有生动的讲解等各种形式的宣教。现笔者对具体实施经验进行总结,总结如下。1 进行健康宣教的实施方法
1.1 进行健康宣教应分时间短阶段性地进行此项工作。进行宣教应根据患者的治疗时间分阶段地进行此项工作。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健康宣教工作。分别为在患者入院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治疗中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在出院时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指导。对患者进行宣教的内容有出院指导、安全讲解、药物宣教、心理干预、疾病了解宣传、入院的各项讲解。进行各项宣教工作中也应从患儿及家长处获取反馈作息,了解掌握程度。
1.1.1 患者在入院时接受的健康宣教 办完住院手续、安置好患儿、做完急需治疗后,就应立即对其进行各项注意事项的宣教,对环境进行讲解,告知家长陪住的制度,让其尽快熟悉所住的环境,从而更好地接受治疗。
1.1.2 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进行的健康宣教 ①向患者家属介绍其所患疾病的知识,讲解其发病机理、主要表现、该疾病的病程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使患儿及家长消除疑虑及紧张心理,以正确的心态接受和配合治疗。②心理指导。一般患儿不能正确描述病情,家长就成为患儿不恰当的代言人,在我国当前现实生活中小儿都是独生子女,一旦生产,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份照顾,夸大病情,对疾病预后过份担忧,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要求。针对家长的不同心理,我们应该态度诚恳,语言温和的给予解释和说服,闲暇之余给患儿和亲近,使家长感觉到我们的心情与期望和他们是一样的,技术上力求做到稳、准、轻、快,以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安心配合治疗。③喂养知识指导。多数患儿的家长初为人父母,对喂养缺乏知识和经验。我们医护人员应根据疾病及年龄阶段的不同,针对性的给予指导,比如喂乳姿势、喂乳后轻轻拍背;添加辅食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等。④患者治疗药物的相关宣教。患者应按照医嘱进行药物的治疗,向其说明治疗药物的应用注意情况,会发生的不良反应等情况,出现情况应立即告知工作人员以给予处理。⑤安全知识指导,患儿在治疗中会有发生意外情况的风险,故应交待一些可避免的危险因素。比如患儿在病床上玩耍时,要注意围好床栏;选择不锋利和不易吞服的玩具;输液过程中不能让患儿玩调速器及莫非氏滴管,以免造成滴速不当及空气栓塞。
1.1.3 出院宣教 当患儿将出院时,护士应向患儿及家长交待天气变化时及时添加减衣服、尽量不去公共场所,家中有呼吸道感染者避免直接接触小孩,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适当补充微量元素,注意食具及手的清洁卫生;按期进行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体检。
1.2 教育形式
1.2.1 书面教育 按疾病的标准教育计划,将有关疾病的定义、病因、表现、并发症、预防、治疗及护理整理成册,每个护理单位一本,供患儿及家长阅读,在病区宣传板上作图文并茂的常见病及保健知识介绍,供家长及患儿选读。
1.2.2 示范性教育 示范性教育是针对患儿及家长医疗知识和健康知识的欠缺、护理常识及操作技术掌握的肤浅和不规范,对某些方法和行为进行示范或纠正。如向家长示范协助患儿有效咳嗽排痰,示范哺乳后的拍背方式等。
1.2.3 随机性教育 随机性教育就是针对不同患儿不同年龄、不同时期、不同健康问题和不同心理状态,给予有效、正确的指导。患儿在住院期间出现病情变化,治疗方案改变,我们应及时给予针对性教育。2 结 果
2.1 通过问卷及护士长不定时提问家长表明,患儿及家长对护士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患儿对医务人员的惧怕心理也明显减少。
2.2 患儿家长对医学知识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对护理和喂养患儿的方法由传统性转变成了科学性。
2.3 适应了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迈出了可喜的一步。3 体 会
3.1 健康教育是一个护患双边活动的过程。护理人员起着主要作用,病人则起着主体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2 教育形式要有针对性
3.2.1 教育要因年龄而异 学龄前的患儿对疾病知识几乎一无所知,他们不能正确表达也不能正确接受,我们的教育对象主要面对家长,不同的家长由于职业、文化背景、生活特点的不同,对医学知识的认识程度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七岁以后的患儿基本进入小学,具有较好的接受能力,护理人员可以把疾病知识、康复保健知识用通俗易懂的孩童语言教给孩子,使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3.2.2 应因患者的情况进行宣教 患者的表现各不大相同,保健措施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例如:对于肺炎患儿,主要向患儿及家长讲授肺炎的病因、诱因、表现、家长协助患儿排痰的方法,保持居室通风良好,空气新鲜,少去公共场所等;对于腹泻患儿,主要向患儿及家长讲授补液常识,饮食卫生,食物应易消化、富营养,添加辅食时应由少到多,由细到粗以及臀部皮肤的护理等。
3.3 护士要努力学习业务及人文科学知识,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3.3.1 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社会责任感,只有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这项工作。
【摘要】目的 通过对门诊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使病人在就诊过程中掌握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促进身体健康水平。方法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运用护理程序,因人而宜,采用计划性教育,随机性教育等方法满足病人的需要。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门诊病人掌握了就诊须知及对疾病的治疗,预防,康复,保健等方面知识。结论 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治疗手段,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病人的健康行为,获得最好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度,体现了护士的自我价值。
【关键词】门诊病人;健康教育;实施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好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害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为了适应护理模式的发展,满足病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患者自身保健能力,提高健康水平,我们运用护理程序对门诊病人开展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现将教育过程介绍如下,并进行评价讨论。报告如下。
1 健康教育程序
1.1评估病人和家属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收集门诊病人的健康知识问题。护士在病人就诊过程中可以通过与病人和家属交谈,咨询,体检,查阅检查结果或门诊已有的病例等方法,了解病人的病情,心理问题,生活习惯,文化职业及其对疾病的认识等,找出问题,确定健康教育内容。
1.2 制定病人健康教育计划,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的是提高病人对疾病防治知识的认识,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配合治疗,减轻心理负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法。健康教育计划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门诊病人病种复杂的特点而分类制定。充分做好各科健康教育处方及小常识卡片等的准备,门诊各项检查注意事项及基本知识等应详细编印,让病人自行取阅,根据季节性疾病的特点,在门诊显著位置设立 防病治疗宣传栏。
1.3 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护理工作不仅面向疾病,而且要面向健康,护士不仅是照顾者,而且是教育者。
1.3.1教育方式教育过程中尽量符合病人个体化的需要,就病人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育。随机性教育;根据病人在就诊的每个环节进行随机和有的放矢的健康教育,对他们在掌握疾病知识或信息中提出的疑点,在治疗中护理中提出的问题,均给予认真解答。针对性教育:根据不同个体职业,文化,生活方式,疾病的程度及接受健康教育的愿望,技能,兴趣和已有的知识,再结合个体进行个别指导,健康教育往往可以收到一语胜千言,易懂易记的效果。计划性教育:集中某一病种的开诊日进行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让病人了解疾病的每个治疗阶段措施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现身说法教育:让同种疾病恢复较好的病人在就诊过程 中介绍自己治疗的成功的经验,能鼓励和调动其他患者防病治病的积极性,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示范性教育:根据病人对疾病知识认识的不同,对某些技能性知识护士应予以示范,让病人反复练习后给予回示,了解病人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正。如注射胰岛素技术,血糖,尿糖监测技术,基础体温的测量记录方法等。点化教育:为了使健康教育更广泛有效地开展,我院在门诊大厅安置了电子滚动屏幕,播放有关健康知识,自编的医学保健常识,有关医院的环境,设备,信息,专家医生介绍,儿童卫生保健,传染病预防等知识。覆盖面广,患者容易接受,深受门诊病人的欢迎。
1.3.2 教育内容门诊护士应积极热情地接待就诊病人及其家属,耐心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时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向其介绍医院的环境,侯诊须知,随诊教育,复诊时间及方法。各种疾病的病因及防治药物使用知识。如心脏病病人嘱其坚持按时服药,定期来院复诊,饮食要清淡,以新鲜蔬菜,水果,海带,谷类,豆制品等为主,忌暴饮暴食,禁食动物内脏,猪油和蛋黄等高胆固醇的食物,同时保持情绪稳定,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1.3.3 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首先门诊病人的诊疗时间没有住院病人长,与医务人员的接触也不如住院病人那样亲密,病人就诊需历经挂号,侯诊,看病,划价,交费,检查取药等过程。因此,护士必须主动热情,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这样可以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和顾虑心理,使病人对医院产生信任感。其次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护理观念,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拓宽知识领域,不断提高医疗护理的理论水平,还要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吗,伦理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知识,并应掌握一定的健康教育技巧,遵循循序渐进的科学顺序,让患者逐步认识,适应接受的过程,并且尽量符合个体化病人的需要,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1.4 效果评价评价是检验健康教育目标,计划,实施完成情况和效果的一种客观反映,贯穿于实施教育计划的全过程。观察病人对健康教育的效果,了解病人是否掌握相应疾病的知识。将病人的行为和态度同预先制定的学习目标进行比较,判断病人的学习效果。如糖尿病病人能否自测尿糖,复诊时病情是否得到控制等。
关键词: 职高学生 《卫生与保健》课 心理健康教育
职高学生处在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产生了诸多的青春期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行为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但是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个性方面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人。因此,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健康比身体无疾病更显重要。一个残疾人有了健康的心理就能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就会使生理健康受到影响和损伤,严重者还会毁人毁己。因此,卫生与保健课教师理应担当起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排头兵,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
一、突出主要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教育、逆境教育、情商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交往指导、健全人格教育、挫折教育及青少年自我心理修养等,可分三个层次: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开发心理潜能,使青少年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
1.加强学习心理教育。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习心理教育为核心和基础。这不仅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而且因为学生最关心和最感困惑的是学习问题。很多职高生由于原来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而存在学习自卑感。学习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学习动机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心理咨询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具体情况,注意保护并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不良学习动机予以矫正,正确引导学生,把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推动及维持学习活动和自身修养的动机;将社会性动机与个人性动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健康有效的学习动机。(2)渗透培养广博、稳固、持久的学习兴趣。职高生的学习以专业课为主,但知识衔接和难度水平超过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水平,这使得多数职高生很不适应这种学习生活,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能自控的不良心理反映,如想学学不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记忆困难,对专业的认识不够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对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而情绪低落,等等,甚至产生对学习的惧怕心理、厌倦心理、焦虑心理和紧张心理。因此,卫生与保健教师应该在学校教育论坛上呼吁全体学科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特点,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渗透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其自学能力。譬如在预习指导中可传授一些查阅工具书,根据学习迁移规律,运用圈点、评注等方法,在讲课中可传授一些阅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在课后练习中可传授一些审题、运算、检验、修改等方法。卫生与保健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在《卫生与保健》课上通过听课、做题渗透学法指导,进行学习心理教育,让学生在不断构思、判断和决策中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4)渗透学习行为教育。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支配学习时间,学会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学会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这些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
2.人际关系心理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亲情、师生、同学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互相尊重与支持等原则。心理学渗透人际关系教育目的是进行心理调适,使学生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善于团结共事,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要进行有关人际关系知识、交往技能和人际调试策略的渗透和传授,如虚心聆听谈话技巧非言语交往技巧等,教育学生防止人际偏见,正确地了解同学,与同学搞好人际关系,学会消除同学的嫉妒,与同学和好,正确对待同学的背后议论,等等。
3.性格教育。教育学生自觉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性格乃至个性,扬长避短,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帮助他们矫正不良性格特征,如豁达大度、讲究礼貌等良好性格特征,克服心胸狭窄、虚伪尖诈等不良性格特征;培养学生较理智和冷静地调控情绪的性格,克服经常为激情所控制、动辄大发脾气的不良性格;培养学生主动性、自制性等性格特征,帮助学生克服任性、冲动型等不良性格特征;培养学生形成坚强、自信、进取、乐观、文明有礼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克服怯懦、优柔寡断等不良性格特征;培养学生习惯于深思熟虑后再行动,而不是轻率地采取行动,等等。
4.自我意识发展指导。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对自己本身自己与他人、社会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发展指导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恰当展示自我,学会自尊、自信,追求自我完善,摆脱自我困扰。因此,教师对学生不宜烦琐地说教,也不宜过多地“督促”、“帮助”,而要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导,激发学生高度的自觉性,学会自尊和自信,学会恰当地自我展示,启发他们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独立完成任务。并帮助学生摆脱自我意识的困扰,比如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距离过大、自我菲薄与自我陶醉、过度沉浸自我分析等困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为目标维度,以学习、生活、交往、做人、就业为内容维度,建立一个有机联系、协调整合的结构体系。
二、始终以人为本,不断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艺术
1.立足课堂,抓住教学时机,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性教育固然重要,但若没有恰当的隐性成分配合,或者隐性教育干扰与对抗显性教育,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预期成功是很不容易的。可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要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氛围中,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心理的熏陶,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课堂教学过程,好比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师生、生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有时产生突然裂变,有时又吸引结合。在《卫生与保健》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头脑清醒,把握局势的变化,有意识地影响每一个教育对象。例如,发现害羞的同学或情绪状况反常的同学,教师应及时予以重视,如课堂当面询问不便的话,在课后一定要主动问询并给予帮助;又如当某学生举手发言、提出疑难问题时,要及时鼓励,培养学生求凝思维的兴趣与习惯;当学生不能完整回答提问或答非所问时,应给予体贴和温暖,给予点拨,或者用安慰、鼓励的话语使学生受到激励,增强自信心。
2.活动训练,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塑造良好心理品质。现代心理学证明,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就会使教学信息通过多渠道输入大脑,使大脑皮层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这样一方面能提高感知效率,一方面能防止或消除学生的生理疲劳或心理疲劳。结合心理学的专业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入心理实验与测试的内容,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多方位地接受知识,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
职高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喜欢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可丰富各种情感体验,促进自我的认识和提高。良好的个性心理正是通过活动的不断开展而培养起来的。例如在学习“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时,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将大脑功能的完善、心脏功能的增强演绎得形象生动。如有一个小组表演5岁、10岁、16岁的孩子在家门口买菜的情景,5岁时是给了钱拿了菜就走,10岁时知道给了钱要找回多少钱,16岁时不仅知道讨价还价,而且表现出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表演,积极性很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学效果当然比教师单独地讲要好得多。
教师还可以总结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向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学生不怕苦累不怕失败,自学锻炼坚强意志。号召同学们在比赛中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即使落在最后,也要坚持跑到终点。因此,学校开展的每一次活动都应是学生的心理训练的过程。
3.个别辅导,发展性心理教育与防治性心理教育并重。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和医学意义上的心理治疗混为一谈,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服务”,是协助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的,因此,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调整自我、适应环境的问题。因此,都应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注意个别情况和特殊发展。收集资料时,既要有统一的学生心理档案,又要记录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在开展活动时,尽量做到全体参与和个别化辅导相结合。既要满足全体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又要重视少数、个别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防治,做到发展性心理教育与防治性心理教育并重。有这样一个案例:我校一名高一男生捂着胳臂来到医务室,鲜血顺着指缝往下淌。眼前一道整齐的、足有12公分长的伤口绝对不是碰出来的。经过耐心询问,这个学生吞吞吐吐道出了实情:他最近在校表现差,老师打电话告诉了他家长,他害怕家长打他,就自己用小刀把胳臂划了一道口子。通过了解得知,他爸爸、妈妈都下岗了,爸爸找到一个临时工作,每天回家很晚,顾不上管他;妈妈做清洁工,家里经济很困难,但对他要求很严,曾说:他如果在校表现不好,或做了其它错事,就打断他的腿。他怕回家挨打,就自己用小刀把胳臂划了口子,认为这样就不会挨打了。我了解了这一情况,认为这个学生的行为是青春期心理障碍造成的,是一种自残行为,如不及时纠正和引导,长大成人后会造成终身心理疾病。不但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发展下去将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危害,后果不堪设想。等校医处理完手臂的伤口,我及时介入,重点解决该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肯定了他是个好学生,不是故意表现差,而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行为散漫,勉励他应该自尊自爱自强,今后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校纪校规,不能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了;告诉他老师不是告状,是向家长了解情况;劝导他打他是恨铁不成钢,虽然方法不对,但对他严格要求是不愿意看到将来像他们那样没有文化,希望你做有出息的人,将来生活比他们好;引导他摆脱心理压力正确处理问题:这么点儿小事就自残,将来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难道就去自杀吗?男子汉要心胸开阔,要勇于面对现实,克服困难。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这个学生同意主动找老师和家长承认错误。
这个学生走后,我找到他的班主任,告诉她这件事发生的原因及后果,提醒她要特别关注对这种性格内向、孤僻及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采取特殊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要给予特殊的关爱。下午又请来学生的母亲,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以及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并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交换了意见: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但不能简单粗暴,还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进行引导,了解和掌握他的想法、做法,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细致的思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该学生情绪稳定,学习塌实努力,担任小组长工作认真负责,还能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对于小伤的处理,一般校医都能做到,但对于心理问题的认识与处理,需要我们下更大的功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发现及时,判断准确,而且要处理得法,注重效果。针对这个个案,我将处理经验与其他教师交流,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畅通,形成了教育合力。
尽管现在许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有些学生没有意识到有咨询的必要或有顾虑。而卫生与保健课教师由于专业敏感,往往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可以配合班主任、德育处、心理咨询室共同解决问题。卫生与保健课教师主持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由于是学生的课任老师,自然容易与学生沟通,医务室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指导的良好环境。当学生无助、困惑之时来到办公室或心理咨询室,对卫生与保健课教师无戒备、无逆反心理,容易放下包袱。而卫生与保健课教师不粗暴斥骂、不告状请家长,学生容易讲出心里话,卫生与保健课教师办公室或心理咨询室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学生容易向卫生与保健课教师敞开心扉,在取得学生信任的同时,卫生与保健课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交流。情感教育在理解、肯定、尊重、信任学生的前提下,讲清道理,而不是简单地说教,从而引导学生选择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
三、挖掘隐性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多方联动,发挥教育的合力。学校必须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专业教育与系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构建以卫生与保健课教师为骨干,全体任课老师共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还要深入推进家校联动,构建家校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有效开发和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主要包括:①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在校园景点设计、环境布置上给予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调适心理;②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形成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使青少年耳濡目染,陶冶心理品质;③大力倡导“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以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④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创设健康的家庭环境;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高尚的师德风范,创设良好的、和谐的心理氛围。
总之,学生心理健康与日常的学习、生活,与师生关系、父母关系、同学关系等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心理发展规律和需要为前提,针对实际,通过心理训练活动、心理辅导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等,使青少年懂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省、自我调节能力,实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尤其在《卫生与保健》课堂上应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充分参与,通过情境体验、讨论、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方式,控制不良情绪,矫正不良心理。
参考文献:
[1]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训
作者简介: 黎凤环(1965-),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74-03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使其较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水平。针对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能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但当前的培训质量与教师的发展需求和工作需要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满足改革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重知识技能掌握,轻动机态度的转变
当前,大多数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师岗位任职要求进行的,这种培训只看到教师开展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等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们产生优秀绩效更关键的动机、个性、价值观等内在因素,因此有的培训并不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有的培训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时效性较短暂。
(二)强调共性,缺乏个性化培训
当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更多是从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确定统一的课程内容,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缺乏能根据教师的个性需求开展的培训活动,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三)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当前的培训,还不能很好的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师较好的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结构和水平,系统的组织设计培训活动或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培训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有效提高教师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
胜任特征,也称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项工作中的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特征,其中包括动机表现、人格特质、品德素养、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点、态度或价值观以及某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1]。胜任力的内涵包含外显的成分和内隐的成分等,其中外显的成分主要是指知识、技能、社会角色和自我形象等表层特征;内隐成分是指动机、特质、态度、责任等深层的特征,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调查,参照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特征主要概括为思想观念、人格特征、专业知识与经验、专业能力几个方面: [2]
(一)思想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心理健康教师要有效的开展工作,必须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和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得到尊重和信任。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一方面,高职学生仍处于青春期阶段,身心发展不完全成熟,极易产生一些发展性问题,另一方面,经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挫败,相当一部分学生又形成了自卑等一些列不良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地理解、帮助和支持。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恰当的环境、条件可以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树立“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职业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教师脑力与体力的大量投入。由于经常接触负面情绪, 情感耗损较大,加上工作成效难以即时体现,教师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但是,教师若能够将这项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视为“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过程,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这样就能减低情感耗损,防止或减少职业倦怠出现,并使自己的职业动机维持在一个较适宜的水平,提高工作绩效。[3]
(二)人格特征
研究发现,能较好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格特征:
真诚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以真正的面孔展现自我,没有伪装,不戴面具,表里一致,真实可信的置身于学生之中,使学生感受到信任、自由、舒适。
亲和性。心理健康教师应富于爱心、同情心,亲切、友好,尊重他人、对人没有偏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他人,不将自己的情感、意愿强加给他人。
开放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以开放接纳的心态对待学生, 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外界,对学生的心情产生共鸣,通过共情与学生建立起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关系,真正实现心灵上的沟通。
稳定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保持平和而稳定情绪,不在学生面前出现情绪失控;面对现实,能以沉稳的态度应对各种问题,严谨自律,做事有条理、有计划,能持之以恒,行为充满魄力。
(三)专业知识与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需储备有必要的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知识;心理测量与诊断方面的知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知识、学习和行为障碍的干预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较好的胜任此工作,教师要注意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善于积累社会经验及教学经验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经验的。
(四)专业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围绕某主题设计并实施团体辅导活动的能力,活动的组织与监控的能力;心理辅导和咨询的能力, 如建立咨询关系、正确运用心理测评工具、对心理问题正确评估与诊断的能力,正确运用观察、移情、倾听、问题行为矫正等各种咨询技术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如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基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训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训既关注教师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关注教师工作的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的转变,强调培训针对性和个性化。为此,培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是通过分析教师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的内容。基于胜任特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是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特征为参照标准,并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层次建立不同的测评体系,通过同事评价、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胜任力进行综合评价; 也可采用教学模拟技术,由专家根据胜任力测评体系,评价教师的胜任力状况,以此鉴定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前的知识、能力及品格与胜任特征之间的差距,确定培训需求。[4]
(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教师的成长阅历不同,胜任力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培训需求也各有不同,需要根据教师的需求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一是明确培训目标。基于胜任特征培训的总体目标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取得高绩效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发展潜能。这个总体目标必须通过每一具体培训活动来实现,因此,在设计培训项目、或选送教师参加培训时,必须确保目标是具体的、可实现的、与工作相关的。对于培训组织者来说,应该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分门别类设计设计培训项目,培训目标既有内容上的不同、也有水平上的差异,并明确参训对象的条件及培训后要达到的目标;学校则应根据培训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安排参训教师或根据教师的需要选择培训项目。
二是开发培训课程。培训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的,因此要围绕培训目标开发和设计培训课程。基于胜任特征培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与设计通常运用典型工作任务法或典型行为事件法。典型工作任务或行为事件,是指绩优的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对于自己能力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且具有普遍性和经验推广价值的工作任务或事件,将教师在这些典型任务或关键事件中解决问题时所持有学生观和和职业价值观念,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人格特征归纳总结,根据需要编写成案例,作为培训课程的内容。
(三)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方式和方法
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运用恰当与否会影响培训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包含外显特征和内隐成分,不同的能力素养水平的提高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其中外显的成分即知识、技能等表层的特征的培训,运用课堂讲解法、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行为练习等方法,能较好地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而内隐成分即观念、人格特质等深层的特征,则应更多采用行为示范、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
导师制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动机、特质、态度、价值观等深层特征水平提高或转化的有效方式。由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成绩优异的教师担任导师,导师针对参训教师的实际情况,以职业生涯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的,对被指导者给予指导和帮助,这种指导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可采取面对面的指导,也可以通过网络式的指导。[5]这种师徒结对式的培训指导方式,在师徒间建立比较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使导师比较全面深入了解参训教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动机、态度、价值观等这些胜任力内隐特征的形成或转变,也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参训教师与导师间持续的、“近距离”的接触,有利于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加强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
高质量的培训活动方案,需通过组织严密的培训活动才能得以落实,为此,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活动应做到:
培训活动经常化。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培训设计,持续为教师组织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化。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培训活动组织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可由专门的培训机构组织集中培训学习,也有学校的内训或日常教研活动,还有个人自我学习提高。
允许教师自选培训课程。可以菜单方式列出所提供的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内容,允许教师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或指导教师选择培训项目或课程,提高培训活动的针对性。
帮助教师做好参训的心理准备。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兴趣、培训需要及培训目标;了解自己工作环境的特征;确保教师充分相信自己通过培训获得成长,从而积极参与培训。
(五)开展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培训效果的评估
基于胜任特征培训的目的是要帮助教师提高胜任力水平,最终提高工作绩效,因此必须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以不断修正和完善培训课程,提高培训质量。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效果评估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评估参训教师的反应,即参训教师对培训的总体印象;第二层面是评估参训教师学到的东西,即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第三层面是评估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即培训前后教学行为有哪些改变;第四层面是绩效评估,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水平。[6]
培训效果评估的关键层面是参训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因为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向所期望的方向转变,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绩效。为此,要加强对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评估,制定明确有效的评估办法,同时还要为教师实施有效地教育教学行为提供必要的支持,如提供实施教学行为所必须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加强教学督导,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对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行为给予相应的表扬和激励等等,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
总之,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有效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胜任力的途径,应该加强研究和实践,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1-14.
[2]王智,张大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及测量[J].心理科学,2011, 34( 2) : 481- 487.
[3]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30( 4) :977-978.
[4]高田钦.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评价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2):37-38.
1. 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
利用广播 、电视、录像、黑板报等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 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1)讲授现代科学的健康观,使学生由单纯重视身体健康扩展到重视身体、心理健康;
(2)介绍心理健康的标志,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实现心理的全面健康;
(3)正确认识心理疾病,让学生明白心理疾病并不神秘;
(4)让学生知道心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心理疾病并不是羞耻的病症,不必多虑或讳疾忌医,是可以治疗的;
(5)注重介绍方法,对学生具体问题的指导,着重是学习方面、人际方面、适应方面的心理辅导。可指导学生自学心理指导读物,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心理训练,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重点传授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总结提高。如学会微笑;多角度思考问题,辨证看问题;想自己高兴的事;及时转移、暂时回避不愉快的事;深呼吸闭目养神放松法;欣赏音乐法;体育锻炼法;散步谈心法等。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让学生学会心理保健,学会自我完善,自我调适,学会承受挫折、人际交往,培养自我承受能力。
2. 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
中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 生的心理素质。
3. 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4. 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化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5. 以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为先导
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研,必须在正确 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才能避免走弯路或低层次的重复。因此,学校必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的科学研究工作。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是一种肤浅的短视行为。
6. 共同参与,构建环境,营造氛围
学生在良好的心育环境下,才能健康成长。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学校的整体环境,班级心育环境,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家长、老师、学生应积极参与。
学校可开展各种活动如主题班会、辩论会、体育活动、参观、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分角色扮演小品、文艺会演等。活动中有意识地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能力的训练渗透进去。如让胆小的学生参与活动以训练胆量;为自卑、抑郁的学生提供成功表现的机会;观看录像,剖析学生的心理,开展辩论,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等。
教师可向家长提出合理的要求与善意的建议,使家庭教育的方式、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心理特点。班级在环境布局、美化方面尽可能心理化。如张贴有利于心理素质提高的语录;开辟学习专栏,设立心育动态角;提出心育目标并上墙等,从而使学生受到积极的自我暗示与心理熏陶。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鼓励,少批评、埋怨,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心育构造积极、健康、宽松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7. 开发丰富的班级心理教育资源
(1)班级环境,包括班级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室的装饰,整洁、雅致的墙面布置不仅能使人心情愉快,还有助于学生装审美意识的培养和生活情趣的熏陶:一点小小的装饰如一盆植物,需要的不光仅是水和阳光,而且更需要有“学会关心”的人格品质的学生呵护。在心理环境中,最核心的因素是班风,在我看来,“热情、和诣”远比“勤奋、竞争”的氛围更易使人养成健康的品格和丰满的人生。
(2)班主任的工作作风。心灵只有心灵才能培育,品格只有通过品格才能养成。班主任的工作作风影响着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和空间。班主任工作作风既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榜样和机会(如民主的作风),也可以成为学生心理障碍和消极发展的原因(如放任和强制作风)。所以班主任的工作作风是一种易变的资源,必须进行积极的开发,才能发挥正面的作用。
【关键词】未婚人流患者;健康知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05-02
1.未婚人流患者逐年增加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社会对婚前的看法有所转变,比以前更加宽容,再加上别有用心的商家的推波助澜,婚前开始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所接受。年轻人以为无痛人流不仅耗时短,而且没有痛苦,因而不愿意或者不积极采取相关避孕措施,如此一来,造成未婚先孕的情形更加司空见惯[1]。
未婚人流是个人行为,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目前已经演变成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具体而言,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性知识的缺乏。在国内教育环境中,智育教育是重点,很少有人关注生殖健康教育,无法满足青少年成长的现实需要;2)家庭因素。父母本身没有接受过科学、系统的性知识教育,因而很难为他们提供正确的指导;3)社会因素。黄色刊物、不良网站以及等方面的负面刺激使得未婚人流问题更加严峻。
2.未婚人流的危害
由于相关医学知识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人流的危害,再加上受不良广告或宣传的影响,没有规范就诊,因而有可能发生人流并发症。常见的术中并发症有吸宫不全、漏吸以及子宫穿孔等,尤其是大月份的引产危害更甚,可能出现羊水栓塞以及宫颈裂伤等问题。另外,术后近期并发症也较为常见,如人流不彻底、流血时间超过正常标准以及发生子宫内膜炎等炎症。
据相关文献报道,未婚人流女性受到的身心伤害往往远远大于已婚人流女性。另外,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人流危害性名列前茅[2]。由上述分析可知,人流危害巨大,控制并降低人流发生率具有相当积极的社会意义。
3.健康教育
若想有效降低人流发生率,则有必要重视并做好女性生殖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做好避孕知识的最大化普及工作,另一方面还应让广大女性深刻认识到人流的巨大危害。
3.1健康教育的内容
3.1.1对于女性的生殖健康教育以及性知识教育
落实该部分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女性性心理健康教育;2)女性性生理健康教育;3)女性卫生知识健康教育;4)女性性道德教育等。通过上述教育让广大女性意识到安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要让她们深刻了解未婚人流将会给青春期女性所带来的严重危害,要求她们防患于未然,避免事后的追悔莫及。
3.1.2对于女性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教育
首先,应以患者为教育对象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教育,帮助她们树立预防感染的意识,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预防有较大几率发生的以继发输卵管梗阻为代表的一系列并发症,指导并帮助患者科学规划个人饮食,重视并做好所需营养的及时和适量补充,帮助她们树立正确性生活的意识;其次,应指导患者学会科学避孕,除了掌握科学避孕的方法之外,还应帮助她们树立良好的避孕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心安全[3]。
3.2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实施
3.2.1从学校做起
学校应积极担负起相关教育职能,以生理卫生课以及心理教育课为根据地,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设置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如性心理教育、性生理教育、生殖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以及自我保护教育等[4]。借助上述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能够对早恋以及人流等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严于律己,保护自己和他人,坚持婚前安全。
3.2.2增强对未婚人流危害以及避孕知识的教育
长期以来,避孕知识教育工作主要以已婚夫妇为目标对象,忽视了对未婚人士的关注,在青少年群体中有无必要开展全面的避孕知识教育仍旧是一个较为敏感且争议颇大的话题。现阶段,青少年由于避孕知识不足或者未能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而导致未婚人流趋势不断加重。为实现对青少年未婚先孕以及性疾病感染的有效控制,对该群体予以系统的避孕知识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尤其是母亲有责任和义务告之女儿未婚人流的危害以及相关避孕知识。学校以及社区应借助一系列现代化途径和渠道(如网络等)向青少年提供必要的避孕知识[5],尤其是的正确使用,从而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最终降低未婚人流的发生率。
3.2.3开展社会的综合治理
卫生部门、公安部门、妇联以及学校等应齐心协力,严厉打击以传播文化制品为代表的相关社会犯罪活动,重视并做好对性病以及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积极开展和落实性观念以及性道德教育工作,出于对祖国下一代的关心,加大对性知识以及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让广大青少年了解相关知识,从而懂得自尊、自爱以及自强,最终营造一个积极的、健康的理想社会环境。
通过上述措施的积极落实,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未婚人流的危害,从而自觉自发地采取相关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如此一来,便可实现对未婚人流以及已婚人流的发生率的有效控制和降低,这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温且木・阿布都拉. 无痛人流术后闭经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6:3044.
[2]李雯,杨秋生,查文婷. 未婚人流女性生殖健康知识得分及影响因素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2010,07:1278-1280.
[3]李国正,张亦心,吕丽华,张素芝,任丽娟,张婉萍. 未婚人流女青年生殖健康状况及避孕知识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2011,22:3446-3447.
一、《人生漫游》教育电视片的创设
(一)发现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工作。但是,由于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较晚,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理念的误区
受传统消极心理学的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常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当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种“问题取向”的教育模式,往往聚焦于处理“问题学生”或“心理问题”,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式等偏离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大打折扣,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使心理健康教育陷入被动和片面。
2.师资的不足
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处于发展期,教师需要运用科学的心理学原理和技巧开展心理辅导,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心理支持系统。但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专业的专职心理教师的短缺,导致心理教师与学生比例的严重失调。以曹杨二中附属学校为例,在校一至九年级学生共计1807人,包括两个校区,但专职心理教师只有一人,而一些发达国家心理教师的师生比达到1∶400左右。由于心理教师人数过少,使得他们无法开展经常性、持续性、大范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无法开足,影响了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工作效率,更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开展。
(二)积极探索
上海市曹杨二中附属学校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较早,效果较好。学校心理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集思广益,尝试用学生感兴趣、乐实践的形式,探索促进学生阳光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以教育电视片为载体,以全校学生为受众,制作、播放了以“启迪心灵、漫游人生”为主题的《人生漫游》系列教育电
视片。
1.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
仅就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辅导是不够的。要改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满足广大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需求,必须克服消极心理学中将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为关注重点的取向,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关注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转化为关注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心理优势”。换句话说,就是探索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2.以教育电视片为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电视片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通过生动、形象、逼真的视听效果,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唤醒学生对内容的共感,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中小学生追求自我,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他们希望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如电视、网络,这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电视片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喜好,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和需要,又能打破课堂教学的固有模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增强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3.以全校学生为受众
开发教育电视片这一新的教育模式,有效弥补了专职心理教师短缺的瓶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为全体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系统及共性问题的解决策略。
二、《人生漫游》教育电视片的实践
(一)主体
《人生漫游》教育电视片反映的心理问题、讨论的心理技巧、分享的心理感悟贴近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电视片针对特定的年龄阶段学生遇到的共性心理问题来设计和制作,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来确定电视片的主题和整个实施过程。
项目伊始,从策划节目、确定主题、讨论分析、搜集素材、撰写文稿、配图配音、参与拍摄到后期制作,一直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到电视片的各个环节中。主动投稿的学生,他们或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是分享经验、交流感受;参与制作的学生,他们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寻找图文素材,以积极的视角向全体学生展现问题解决的技巧;观看电视片的学生,他们通过本片发现自身优势,尝试总结问题,学会使自己更积极地应对生活。
两年多来,有1800余名学生每月定期收看《人生漫游》教育电视片。项目开展至今,共收到学校学生自己撰写或推荐的优秀习作290余篇,并精选出17篇学生撰写的文章和49篇学生推荐的佳作在节目中进行展示,已有12位学生参与节目配音,100余位学生参与节目摄制和图片搜集。
(二)内容
《人生漫游》系列教育电视片每期十五分钟,“人生金言”“人生万花筒”“人生一点通”“人生花絮”和“人生漫游”这五大版块相得益彰。其文本素材大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案例、人生感悟或遇到的心理困惑。
《人生漫游》节目单(第九期)
板 块 内 容
人生金言 生活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未知,在于不断地增加知识……
人生万花筒 《电梯里的温暖进行时》
人生一点通 《我为谁学习?》
人生花絮 《妙在“出人意料”中》
人生漫游 《有一天我们长大了》
(三)形式
《人生漫游》这一教育电视片努力吸引学生、感动学生,不断丰富内容、提升内涵、改进技术、完善形式,具体体现为“三性”。
首先是可看性。教育电视片尽量选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悦耳的解读、深刻的人生哲理,以此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净化学生的心灵,愉悦学生的身心,触动他们内心那根未被拨动的心弦……理论概括要少而精,要增强趣味性和生活性,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形象之美中,以达到最佳的收视效果和教育成效。
其次是针对性。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前的动荡不安但可塑性较高的时期,因此可利用其心理柔软性施加审美影响力。教育电视片,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达到心理“自助”,使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得到固化,逐渐形成习惯,转化为较为稳定的个体自我发展的内
驱力。
最后是实效性。选材要贴近学生实际,结合学校生活,进行入情入理的剖析,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感受心灵与生命关怀的热流涌动。例如,在期末考试期间播放的《人生漫游》第6期中,“人生一点通”板块《复习迎考的策略》一文侧重考前心理辅导,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讲述了学习的目的、复习的策略等,在学生中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三、《人生漫游》教育电视片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人生漫游》教育电视片已日趋成熟,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校园内也形成了一股催人进取的积极氛围。
(一)教育电视片体现积极心理学理念
1.内容积极
这里没有大道理的说教,一点一滴的感悟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开启成功人生的“金钥匙”。它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信息,丰富了学生的心理知识。电视片的五大板块各有侧重,富有哲理的格言金句、触动心灵的学生感悟、启发智慧的人生故事、调适自我的心理技巧、充满趣味的生活花絮、优美动人的励志散文,启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自己、感悟人生。
2.主题积极
增强自我意识――《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第1期)、《带着自信出发》(第14期);改善沟通技巧――《赞美――人生的鲜花》(第2期)、《沟通让生活更美好》(第11期);学会情绪管理――《克服害怕心理》(第10期)、《发怒――扭曲你的形象》(第18期)……这些来源于师生生活体验的文章或学生自发搜集的素材,更贴近本校学生实际,从学生关注点上找角度,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解答学生想知而未知的知识,使学生在制作与观看中寻找一种心理共鸣,学会从积极乐观的角度重新认识自我、审视生活,保持最佳的生命状态。
3.资源积极
《人生漫游》教育电视片整合了心理、美育、德育、礼仪、信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较高的科学性、逻辑性和艺术性。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出发,以“联系实际、增加体验、开放心态、自信自强”为原则,直观生动地展现了学生感兴趣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生动典型的故事情节、富有内涵的语言解说,很好地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理论性与形象性、思想性与情感性、教育性与艺术性结合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学生制作、观看电视片后的调查访谈,学校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与评价,并利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跟踪学生的成长轨迹。
(二)教育电视片促进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
川崎病;人文关怀式护理;健康教育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how is better to care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Methods Pay more attention to humanistic care and give more health-lectures on patients family.Results 40 patients got well and ther family were obedient.Conclusion It was believed that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care patients and giving more health-lectures on ther family would help them convalescent.
【Key words】
Kawasaki disease; Humanistic care;Health-lectures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改变的结缔组织病,它以发热、皮疹、球结膜及口腔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指趾末端肿胀和膜状脱皮为主要临床特征,以5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为主,男孩多见,该病四季均可发病,但每年4~5月及11月至次年1月发病相对较多。我科2005~2008年共收治川崎病患儿40例,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加强了健康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及健康教育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病例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6个月~6岁,所有病例均有发热现象,32例有皮疹,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指趾末端肿胀,24例口唇皲裂出血,指趾端皮肤脱屑。
1.2 治疗及结果 早期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和应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配合精心的护理,并加强了健康教育工作,40例患儿均临床治愈出院,出院时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超均无异常。
2 观察及护理
2.1 高热护理 患儿急性期多为高热,体温39~40℃以上,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应予卧床休息,以降低代谢,减少能量消耗,予多喂水补充水份,保持室内通风,松解衣服,及时控制体温,以物理降温为主,多采用温水擦浴,在大血管行径的部位反复轻搓擦,以增加降温作用,并于体表大血管处冷敷或冰敷,以帮助皮肤散热,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百服宁等药物降温,以防止发生高热惊厥。退热时出汗较多,要及时更换衣服,防止受凉。
2.2 皮肤黏膜的护理 加强口腔清洁护理,用1%碳酸氢钠液清洁口腔,每天2次,口唇皲裂者用鱼肝油涂抹,注意动作轻柔;32例眼结膜充血均为非炎症性充血,给予加强眼部清洁卫生,每天用生理盐水洗眼1~2次;保持皮肤清洁卫生,衣被质地柔软而清洁,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每次便后清洁臀部,勤剪指甲,以免抓伤、擦伤,对半脱的痂皮应用无菌剪刀剪除,切忌强行撕脱,防止出血和继发感染。
2.3 心脏损害的观察与护理 川崎病病变主要累及心血管系统,心血管损害的高危期在发病后2~3周[1],严重者将导致心肌梗死而猝死,应严密观察患儿面色、精神状态、心率、心律变化,给予心电监护,注意观察血压、四肢末梢循环及尿量等变化,保持患儿安静,卧床休息。输液过程中注意加强巡视,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避免发生心功能不全。
2.4 药物治疗的护理 ①应用丙种球蛋白的护理:早期静脉给予丙种球蛋白可预防动脉瘤产生,主要是阻断免疫激活反应或提供了特异抗体和抗毒素[2]。静脉穿刺时应尽量选择外周粗静脉,尽可能使用静脉留置针,以便于患儿变换及肢体活动。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有较好的疗效,但其有多种副作用,常见的有发热、寒颤、皮疹,也可见肾脏、血液、神经系统及病毒传染等方面的副作用,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协同处理。此外,丙种球蛋白的副作用不是在输入时即出现,如肾脏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病毒传染、过敏反应等,故在用药期间及用药后仍需观察,必要时监测肝肾、神经系统功能[3];②应用阿司匹林的护理:阿司匹林具有抗炎和抗凝作用,但在大量或长期服用时可形成药物性溃疡,严重时可致消化道出血,因此在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患儿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定期检查出凝血时间和大便潜血,尽量选用肠溶阿司匹林片,宜在饭后服用,并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2.5 饮食护理 为保证患儿机体需要,应根据患儿的饮食习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勿过热过咸,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口唇皲裂出血者于进食前后予鱼肝油涂口唇,减轻疼痛的刺激。
3 健康教育
3.1 疾病知识宣教 向患儿家长介绍该病的有关知识,如临床表现、患儿病情、并发症、治疗方面及预后等,提高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减轻焦虑,达到配合治疗和护理的目的[4]。
3.2 指导家长对患儿发热时的正确护理及做好皮肤护理 持续发热是本病的主要表现,应耐心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劝解家长勿急躁,不要擅自使用退热药,指导给予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冰敷等,告知家长患儿出汗时应及时更换汗湿衣服,防止受凉。注意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口唇涂鱼肝油以保持湿润,避免或减轻干裂所致的疼痛、出血,避免哭闹,以免加重口唇破裂。指趾末端脱皮时,告知家长不要用手撕脱,避免发生皮肤撕伤。每次患儿便后予清洗臀部保持清洁干燥,衣服应柔软,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3.3 用药指导 丙种球蛋白是一种血液制品,同时又是一种异性蛋白,容易引起过敏反应,且价格昂贵,使用前应向家长解释清楚,取得家长的同意和理解。阿司匹林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服用时间长,应告诫家长不可自行随意停药或减量,以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
3.4 出院指导 患儿出院时,指导家长按医嘱坚持给服药,观察药物的副作用,注意让患儿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定期带患儿回医院复诊,复查血小板、血沉、肝功能等,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
4 讨论
川崎病临床表现多样,因就诊时间不同,病情轻重不一,且由于该病高热持续时间长,大部份患儿口唇破裂,应用抗生素无效,加之缺乏该病的知识,使家长容易产生焦虑心理,故应对患儿进行精心细致的护理,同时对家长及患儿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获得该病的相关知识及护理技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李文益.儿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川崎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74.
[2] 梁翊常.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儿科杂志,1994,32(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