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采集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企业信息采集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信息采集的途径和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信息采集的途径和方法

第1篇

构建三方依托,产生推动合力

以政府为依托,出台政策措施。人行株洲市中支紧抓契机,积极向市党政领导传导上级行确定株洲市中支为推动辖区金融生态改善示范中支的决策意图,分析金融生态改善对株洲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相关建议,得到了市党政的高度认同与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表示要把金融生态建设放在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提出用三年时间创建金融生态模范城市的目标,并下发文件,明确创建工作目标与任务,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与工作机构,为金融生态改善的全面、深入、持续推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

以部门为依托,发挥联动效应。人行株洲市中支除当好地方党政的参谋外,还十分注重做好金融系统内部的协调,加强与地方相关部门的联系,发挥联动效应。按照有关文件的指示精神,株洲市中支敦促市政府将创建工作任务分解到全市各个职能部门,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形成创建工作长效机制。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协调会议,加强交流、沟通和协调,整合相关数据,初步实现了信息共享。

以媒体为依托,形成舆论氛围。人行株洲市中支充分发挥舆论促进作用,利用多种途径,广泛开展创建金融生态模范城市宣传活动,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如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株洲市中支牵头邀请省政府专家作“征信建设与金融生态”专题讲座,市、县两级领导及相关部门200多名负责人参加聆听;结合银企项目对接洽谈会,株洲市中支开展了金融生态专项宣传,印制宣传手册12000份,发放到机关、企业、社区,同时组织14家有代表性的企业向社会联合发出诚信倡议,树立标杆和示范作用。

完善三个平台,形成推动抓手

以信贷征信为平台,强化市场约束。征信体系建设是推动金融生态改善的基础性工作,是提升社会诚信意识、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人行株洲市中支以征信系统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推动金融生态改善。在株洲市中支的努力与协调下,株洲市信贷征信系统已录入1.8万户企事业单位的基本信息和信贷信息,登记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242亿元,占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的99%;株洲市内金融机构查询网点243个,月均查询1300多次。株洲市中支与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定期报送企业拖欠职工工资情况制度,与地税部门建立了企业信息核对机制,与法院、环保部门初步达成判决执行情况信息和企业环保信息的采集意向。株洲市中支还积极开展信用管理知识培训,帮助企业加强信用管理,推进企业资信提升。株洲市中支牵头建立了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通过制度性安排、行业组织约定等途径,引导全社会提高市场守信意识,有效约束失信行为。

以中小企业为平台,提供融资支持。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突破口,良好的信用记录能扩大银行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实现银企双赢。人行株洲市中支在相关部门配合下,加强中小企业信息数据库建设,积极做好非银行信息采集,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设领导小组,下发了有关通知,督促各金融机构认真做好中小企业信息采集和更新工作,目前共完成近3000户中小企业的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系统建设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已有近百家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近2亿元的贷款支持。

以个人信用为平台,提升诚信意识。随着征信系统建设稳步推进,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加快,人行株洲市中支按时做好24万户住房公积金信息采集,与电讯部门协调完成了12万户电信用户数据采集工作。株洲市中支在全省率先与住房公积金中心、担保机构、咨询公司等信用中介机构建立合作机制。自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以来,株洲市各商业银行查询量不断上升,月均查询次数从最初的2600次上升到现在的11000次。在抓好个人信用建设方面,株洲市中支还组织、引导辖内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完善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和农户信用评价的方法,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目前,全市共建立农户信用档案42.2万多户,根据不同信用等级选择适当的支农措施,授信额度达到18.96亿元,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改善了金融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开辟三块阵地,呈现推动效果

以学校为阵地,培植诚信理念。针对部分学生金融知识缺乏、诚信意识不强的实际情况,人行株洲市中支建立了高校宣传联络员制度,与在株洲当地的8所高校建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宣传合作关系,主动派员进驻学校,将诚信理念灌输到学生心中。目前,株洲市金融机构已发放助学贷款522万元。株洲市中支结合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将部分学生借款及履约情况及时录入个人信用评级系统,强化信用约束。同时还建立了以贷款学生家长为户名的个人信用档案,由于土生土长的农户具有居住地的稳定性,便于跟踪服务与监控,改善了助学贷款业务的信用环境。

第2篇

多层面健全机制,保障指数规范运行

中国・柯桥纺织指数编制办公室(以下称“指数办”)以严谨求实的态度确保指数科学编制,在数据采集系统、指数编制方法和指数分析(包括基期数据调整、代表品扩容更新、数据采集队伍调整加强、填报商户和采集天数增加、加权方法改进、定期编辑信息专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完善工作,使指数编制工作走上了稳定和规范的正轨。

全面实施扩容方案。去年,绍兴县联合轻纺城股份公司和绍兴县工商局轻纺分局,对轻纺城范围内的15个市场15000余户商户和采购商进行全面的纺织品种清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面采集点扩容工作,采集点由300个提高到1141个,代表品由500种增加到1947种,更为全面地反映市场特点和行情走势。

合理分配改进市场布局。结合绍兴县政府开展的“划行归市”工程,按照市场分区规划,快速调整原有市场纺织品抽样布局,以“划行归市”试点市场交易特色为参照,在主要市场区域设立市场采集办公室,加大抽样采集力度和人员配备,更加合理地布局信息采集商户。

规范信息填报流程。针对加入新旧两批采集点商户,采取“双轨制”采集模式,对老商户在报送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市场行情变化反馈,对新商户主要以日常的数据采集为主,待关系融洽后逐步开展深入合作。完善数据审核方法,创新网络直报模式。实施三级数据审核方式,加大抽样调查频率和加强监督复查力度,对输入的数据采取商户、采集员、入场指导员负连带责任。针对日新月异的上市产品,逐步建立新产品网络实时报价系统,及时跟踪市场流行趋势和时尚风向,为经销、采购、生产等多个商贸机构提供准确及时信息。同时,借鉴企业信息数据统计网络报送系统,在省内建立首个指数网络直报系统,简化商户填报流程,逐步形成信息网络传递,无纸化办公。

多领域增进合作,发挥指数行业优势

柯桥指数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仅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并通过多领域合作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行业地位。

设立浙江工商大学实习基地。去年,指数办和浙江工商大学紧密合作,建立国家特色专业(统计学)实习基地,使“中国・柯桥纺织指数”发展有了完善的理论基础和可持续性的后备力量,走上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

参与国家纺织标准的制订。立足于轻纺城市场品种优势,指数办根据自身特点与纺织工业协会积极合作,参与纺织品分类标准的市场调研活动,并建立了纺织品基本数据库,还参与承办了2009全国纺织质量与标准会议。

加强同行交流研讨。调研盛泽丝绸市场发展状况,与盛泽丝绸指数、绸都网人员共同探讨在立足特色市场经济之上的全新指数发展规划,对指数未来发展方向取得一致看法。

探索网络搜索模式。与谷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利用谷歌在网络搜索方面领先优势,将柯桥纺织指数推广开去,逐步树立国内外品牌形象,并开展网络工作人员培训。

探索与金融、企业合作模式。与绍兴县人民银行合作,利用指数专业领域的权威优势,反馈国家政策导向在行业内的积极效果和前景预测,参与人民银行关于轻纺城的课题探讨。同时,通过各类指数服务载体为企业服务,宣传企业品牌,推广企业产品。

拓展宣传渠道,提升指数专业形象。利用春秋两季纺博会宣传平台,发放指数介绍、信息专刊、加盟邀请函的多种宣传资料,扩大指数在市场商户、国内外企业中的影响范围,加深指数的专业形象,并在会后及时与客商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在原有的中英文版网页同步更新的基础上,突出指数主要信息图表,跟踪指数工作动态,及时非常规品种价格资讯,改版后网站日访问量一直保持在1100以上。信息专刊在面向市场商户、纺织企业、贸易公司的基础上,增加了与各地商会、国内著名服装市场、纺织行业协会间的发送途径,一些台湾客商和港澳专业机构也纷纷来函索要。增加市场商户中的信息资料投放范围,放置指数信息宣传架,将更多的行业资讯信息提供给广大客商。同时,在《纺织服装周刊》等媒体开设专版。在纺织主要行业论坛全球纺织网论坛、中华纺织网论坛、中国纺织网论坛转帖指数实时评析报告并建立互联关系,形成民众了解、行业关注的氛围。

多方面改进完善,提高前瞻能力

柯桥指数两年来,已成为行业风向标。为保证指数编制工作长期有效运行,继续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发挥资讯、建议、参谋的作用。指数办明确2010年为柯桥纺织指数的巩固提高年。

数据质量是指数工作的生命,提高信息采集员的专业和职业素养,才能保证第一手信息采集数据准确。今年将抓好抽样经营户培训,抓好基础薄弱的市场、市场分管指数领导、入场指导员、采集员重点培训,确保专业培训不少于100人。

我们也看到,由于受季节、行情、时尚等因素影响,商户主要经营品种较难稳定,因而采集的数据较难保证长效性和一致性。还由于多数商户担心填报数据与其他企业信息产生冲突,部分在市场中占有较高比重和引导行情的商户未成为指数采集点,因而采集商户的代表性有待提高。

市场调研活动还要增加。指数是反映整个中国轻纺城市场的晴雨表,针对市场特定品种特定行情进行调查活动,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市场,切实发挥指数作用和提升指数的行业形象。同时,扩大指数覆盖面,目前的指数仍集中在国内纺织品交易的龙头――中国轻纺城,尚未开展在外部市场和企业间的拓展,还缺少具有行业领导地位的知名企业加盟。

第3篇

一、基层央行征信系统建设与发展现状

当前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包括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企业征信系统建设始于1996年贷款证制度的建立,1999年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投入运行,贷款证由文本登记方式转为电子化管理,2006年7月底完成了由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向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的切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始建于2005年初,到2007年6月末基本实现了所有中资、外资商业银行和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全国联网,标志着涵盖全国所有金融机构个人征信系统初步建成,该系统在防范个人信贷业务风险和增强居民信用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怀化市辖内43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已全部接人人行征信系统,两个数据库已分别为6142户企业和96万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通过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征信系统为辖内金融机构了解有关客户的基本情况、还债记录、负债状况、担保情况等信息提供了较为方便的查询服务,节省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贷前调查的时间和成本。

二、基层央行征信系统面临的功能障碍及其原因

(一)由于缺乏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从银行信贷咨询系统导人的信用信息未得到充分利用。自1999年建立以来,银行信贷咨询系统积累了大量的借款人信用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主要信息来源。但由于数据处理技术落后,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估、风险评估模型,这些信用信息的利用效率较低。从反应借款人资信状况来看。目前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只能进行简单的借款人信用记录查询,提供的信用报告并不能全面反映借款人的资信状况。更谈上以此作为决定借款人信用等级的主要依据;从防范银行业金融风险来看,人民银行尚未建立相关的分析模型,也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征信体系金融监管功能处于空白状态。

(二)由于缺乏有效信息采集手段,从税务系统导人的未贷款企业信息。其真实性受到质疑。近年来,为扩大人民银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覆盖面,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从地方税务部门导入了大量未贷款企业的非银行信息。这些信息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了解中小企业经营现状,拓展新市场、新客户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信用。但是真正进入信贷审批程序时。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往往受到银行信贷审批部门的质疑,金融机构对建立在这些信息基础上的外部评级的公信力也存在较大疑虑。据某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反应,目前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很不规范,企业、税务、银行三套账的情形十分普遍。因此,银行在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客户的审核过程中,经常发现从人民银行中小企业信息数据库取得财务数据,与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得银行拓展中小企业新客户时,往往不以这类信息数据为依据,而是以能否提供抵押担保为决定依据。

(三)由于缺乏使用信用信息的外部氛围,征信市场需求主体十分匮乏。目前各商业银行放贷时,只重抵押担保,不重信用风险评估,而且信用评估也只认可本行内部信用评级。这导致信用信息的需求主体十分匮乏,信用信息的应用范围也十分狭窄。以怀化市为例,由于各商业银行只使用内部信用评级,对征信行业中的评分模型开发、信用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的需求很少,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展业务都很少寻求专门的征信机构作信用状况评估,杜会信用意识不强,直接导致了征信市场的需求不足。据调查,目前怀化市征信市场结构单一,除了九家从事信用担保的征信机构外,从事信用评级、信用咨询等专业征信服务的机构还未出现。

三、拓展基层央行征信系统功能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系统应用技术开发,提高央行征信系统信用信息的应用价值。信用报告是征信系统最重要和最直接的产品,从目前的应用情况看,它服务的主要对象是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批人员和社会公众;从发展趋势看,将来要为整个社会各个层面提供信息支持。因此,征信系统程序的开发人员要多方面了解包括金融机构、企业、人民银行各级分支行提出的合理意见,从系统的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通过改善、增加和调整系统的功能设置,提高企业征信系统使用便利性和实用性,切实央行信用报告的应用范围和附加价值。此外,央行征信系统要树立服务金融监管的功能目标,逐步建立起利用征信系统信用信息服务于金融监管的方法和模型体系,使征信系统数据信息收集有的放矢。使银行、企业使用信用信息的积极性得到切实提高。

第4篇

关键词:贷款难;中小企业协会;融资服务

作者简介:武玲娣(1974―),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西北大学经济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企业融资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2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56-03

一、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状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目前贷款难问题成为影响其持续发展的瓶颈。央视网2011年4月28日的有关“被银行融资服务遗忘的角落――中小企业”的报道指出:据统计,截至2010年9月底,中小企业贷款仅增加了约30亿元,占新增贷款的23.62%。可见,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除少部分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较易获得银行贷款外,大部分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足够的银行贷款。据统计,银行贷款占中小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比例不到10%,中小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占全部银行贷款的比例也不到10%[1]。

二、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一种被称作“麦克米伦缺欠”的现象。该现象实质上是金融体系中资本资源配置的一种市场失灵[2],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国家广泛存在。在“麦克米伦缺欠”现象中,市场力量之所以没有发挥有效作用,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大银行的垄断、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息掌握不充分、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具有更多的信息不对称、更高的交易成本等[3]。而在我国这样的经济转型国家,中小企业贷款难还具有明显的经济转型的特点。因为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主体架构仍然瞄准了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并非针对中小企业而设计,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央视2009年有关《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记者调查明确指出了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即存在征信、风险补偿、担保、金融创新4方面的难题。

三、中小企业协会对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作用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政府干预是治理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的有效办法。但是,政府也会“失灵”,如政府官员追求自身利益而非公众利益、官僚机构的低效率等。而就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来看,情况则更为复杂。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但是由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尚未到位,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贷款难问题并未得到明显缓解。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就曾在2009年APEC中小企业峰会闭幕式上发出了这样的诘问:“为什么国企、房地产得到贷款,而中小企业没有,同样的问题我已经听了6年,我还要听多少年?”。

如何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显然依靠政府干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但在我国这样的转型国家,这是一个极为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在期待政府有效的干预之外,可以寄希望于中小企业协会―政府之外的第三方力量以寻找缓解(而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途径,因为中小企业协会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中存在的征信、风险补偿、担保和金融创新4方面的难题。

(一)中小企业协会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中的征信难题

中小企业贷款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征信难题。征信难题实质反映的就是在信用市场银企两方掌握的信息资源的不对称。企业对自身经营状况及信贷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银行则较难获得这方面的真实信息(企业的规模与信息的可得性为正相关,企业规模越小,企业的信息就越难获得)[4]。

在经济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征信难题的办法在于在严格保护企业权益的前提下,建立信息共享的企业征信体系。在我国,央行从1998年起就开始启动企业征信体系建设,由专门机构采集、保存、整理、分析、使用企业的信用信息。2006年开始,央行又着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希望把征信体系覆盖到那些和金融机构没有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然而,由于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没有一套健全的财务制度,甚至企业中的家族制和家长制作风盛行,企业提供的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就成了问题,加之金融机构(征信工作的具体落实者)积极性不高,征信体系的建立并不顺利。

中小企业协会可在我国企业征信体系的建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表现在:首先,由于立足于向本地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小企业协会能够非常便利地获得有关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信息、信用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通过中小企业协会对企业信息进行初步的采集、整理、甄别,然后将信息汇总到金融机构进行进一步的筛选、整理、分析,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金融机构的信息采集工作,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其次,中小企业协会通过对当地中小企业的信息采集以及银行最终信息分析结果的回馈,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引导中小企业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经营式管理转变,从而疏通银行贷款中的征信障碍。最后,由于服务于当地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协会不仅与银行有着较紧密的联系,而且与当地的工商、税务、环保、质量监督等部门甚至是中小企业的客户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通过中小企业协会将分散在各处的中小企业信息加以汇总,保证了企业信息的完整、真实、全面。

(二)中小企业协会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中的风险补偿难题

商业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是因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很大。因为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信息不对称,贷款合同就会呈现不完备的特点,即银行无法将其所不能观测和验证的有关中小企业的财务和经营信息(如会计造假、关联交易等)写进贷款合同以约束企业的行为。这又会导致贷款合同中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中小企业)损害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贷款签约前的逆向选择(即具有高风险的借款人有更大的可能性获得银行贷款)和贷款签约后的道德风险(即贷款获得者可能从事合同约定之外高风险活动或工作不尽力导致贷款难以归还的问题)。而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中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采取的策略是提出某种非价格条件,如要求贷款申请人提供抵押等。然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的规模比较小,并且固定资产构成中房屋、土地占比较小,而机器设备的占比较大,因此很难提供银行所需要的足额的抵押担保品。

中小企业协会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风险补偿难题。首先,发挥中小企业协会在贷款前对企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审查的工作,可以减少逆向选择的发生;而发挥中小企业协会在贷款后对企业贷款的使用情况的监督,可以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其次,尽管银行对中小企业有严格的抵押物要求,但并没有改变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谨慎态度(中小企业通常以厂房、设备作为抵押物,而这类抵押物的自然损耗较高,变现能力较差,导致银行对抵押物的处置难度较大)。因此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信用联保,对抵押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甚至厂房进行反担保抵押。由于相同行业中的机器设备、原材料有较强的通用性,一旦发生信用风险,借款人无力偿还债务时,联保企业则可以通过处理这些抵押物降低信用风险。因此,对于金融部门来说,这种联保方式比单纯的资产抵押的信用风险更低[5]。最后,中小企业协会作为专业性的信息采集和融资服务的机构,同银行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完全可以以协会的名义帮助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贷款承诺(特别是可撤销的贷款承诺),规定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只要合同规定的条件没有发生变化,银行就要向企业提供合约规定的信贷支持。信贷额度是纯循环贷款,在规定的时间内,企业如需要资金,就可以从银行获得额度范围以内的贷款。因此,信用额度对借款者而言是很灵活的,可经常用于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贷款承诺在可以缓解信息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缓解中小企业的信用配给和信用紧缩[6]。

(三)中小企业协会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中的担保和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难题

对无抵押物的中小企业来说,寻求担保公司的担保是获得银行信贷的一种方法。但是,贷款担保机构同银行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贷款担保机构会对中小企业贷款规定较苛刻的担保要求,设置担保额度限制,索要较高的担保费以及规定较复杂的担保、反担保程序。相比之下,对当地中小企业有深入了解的中小企业协会,一方面可以以协会的名义为中小企业担保,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为银行提供企业财务和信用信息,配合银行开发以企业的现金流或税收记录、出口记录为诚信的抵押物贷款品种。

四、发挥中小企业协会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中的难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它的有效解决有赖于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因此,中小企业协会作为第三方利益,要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就应当注意与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合作机制。由此中小企业协会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应做如下调整:

(一)中小企业协会应具备增强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的职能

首先,中小企业协会应是以中小企业为会员的社会法人团体。中小企业协会的成员应以同行业或同地域或联系紧密的企业为宜。协会通过定期召开会员大会,帮助会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对其发展决策做出合理适当建议。同时,中小企业协会及时搜集国家有关政策、行业发展动态等方面的信息,对会员实行免费提供,对非会员收取相应费用。其次,中小企业协会应具有互助基金性质。会员企业缴纳的会费应包含两部分作用:一部分是固定数额的资金以维持团体的正常周转;另一部分是以企业自身资产规模和对资金的需求情况为依据缴纳,当企业遇到危机时,可按照当初缴纳的资金比例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最后,中小企业协会应具备类似于银行间同业拆借的职能。由于生产周期不同,不同类型中小企业在资金需求上存在时间差异,可能出现在某一时段上,一些企业迫切需求资金,而另一些企业又暂时资金富余的情况。此外,中小企业一般生产经营规模小,对小额资金的需求比较旺盛。因此,中小企业协会可以模仿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建立中小企业短期小额拆借中心,在各中小企业间进行资金的调拨,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职能,全面验证各个企业的资信能力,及时、准确、全面拆借信息,为各拆入拆出方服务,保证其能以较低成本和风险实现各自的需求,解决中小企业短期及小额资金缺口的问题。

(二)中小企业协会应形成为会员企业疏通外源融资渠道的职能

在协会互助基金无法解决会员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时,协会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协会作为一个整体为其做担保或抵押。通常此时,中小企业协会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资金需求,这时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会非常乐意从事大额业务。在一些会员企业资金实力较强、财务非常健康时,中小企业协会可组织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可以协助中小企业在二板或创业板上市融资。

(三)确保中小企业协会有效发挥融资服务功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监管

中小企业协会中的工作人员也会有自身利益的追求,在发挥融资信息服务、短期资金调剂服务过程中会出现利益偏向。这时,除了会员企业的自我监督外,还需要政府的干预和监督。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中小企业所在地区的政府向企业协会注入资金,一方面提高协会的融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作为利益共同体,参与协会的运作和管理,监督和指导协会的运作。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被银行融资服务遗忘的角落――中小企业.省略/20110428/106413.shtml.

[2] 张亮、孙兆斌.麦克米伦缺欠、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政府支持[J].求索,2006,(01).

[3] 纪琼骁.麦克米伦缺欠与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J].金融研究,2003,(03).

[4] 刘新华、线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理论述评[J].经济学家, 2005,(02).

第5篇

当前,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和统计工作相对滞后,缺乏一个集中的信息和共享服务平台。权威数据的缺失,使得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很难在能源战略规划、科学研究和市场竞争中利用分散在不同部门和不同渠道的信息做出正确决策。有效的可再生能源数据信息平台是进行新能源战略制定、规划及决策的基础。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一个集中的可再生能源信息和共享服务平台,为国家能源局和有关部门提供一站式、长期的、高质量的数据信息服务,更好地为政策制定、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建立一个集中的信息和共享服务平台的核心基础是明确相关的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及数据统计的渠道,定期、保质保量获取数据信息。只有确定了持续稳定而可靠的信息统计渠道才能开展真正的信息服务。

2我国可再生能源信息采集和统计现状

2.1总体概况

目前在国家层面,可再生能源还没有被完整的纳入正常的能源统计调查体系。目前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报表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分只有核电、水电和风电有较规范的宏观统计数据。在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中国统计年鉴中仅在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中有水电、核电和风电的总比例。由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在其一次能源生产中分别给出了水电和核电的生产量,在能源消费中分别给出了分地区农村非商品能源(沼气、秸秆和薪柴)情况,而其他可再生能源,则缺乏统一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制度,也没有约定的公布制度。农业部门、建筑部门也各自有一些针对本部门领域内可再生能源的统计数据,但主要针对农村和建筑节能应用而不是资源能源化的利用,给出的数据往往不足以支持有关资源能源化利用的决策和规划。这些统计数据覆盖的大都是电力生产,对于可再生能源产业其他情况很少涉及。中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行业协会虽然有年度的数据统计,但其统计渠道不完善,数据也仅能够反映部分产业状况,不够全面和翔实,并且因为利益相关问题其数据指标设置也各尽其所。

2.2风能领域

风能领域涉及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风能资源信息;二是风能利用(发电)信息;三是风能企业(风机制造业、发电企业等)信息。风能资源信息的收集和统计主要是由国家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负责。2003~2006年,国家气象局完成了全国第三次风能资源普查,2007~2011年承担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财政部《全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项目,该项目以10m高度30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获得年平均风速,通过数值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完成了水平分辨率为1Km*1Km、高度为70m的年平均风速和风能功率密度全国数值图谱,并计划生成80m图谱。同时,由国家发改委作为支持单位,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已建成风能资源信息数据库,并正在开发共享服务平台。风电场建设及风机制造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工作目前主要有国家风电信息中心即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中国风能协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三家单位从事此项工作。这三家单位信息采集渠道各有侧重。国家风电信息中心以风电场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掌握风电场建设数据,但是对风机制造和零部件生产等信息基本没有涵盖。中国风能协会从制造企业的研发、生产、供货和建设情况收集整理数据,数据侧重于企业本身并兼顾风电场装机信息。中电联通过电网公司获取各风电场装机和上网电量信息。这三家单位收集的信息涵盖了风电制造企业、风电场建设和电力生产整个产业,并且其之间的信息可以相互校核、验证和补充进而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在数据采集方法上国家风电信息中心采用了在线填报,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而且可以在数据库系统之上完成各类汇总统计,可发展为动态分析模式。风能专委会目前的收集方式还是通过Excel文件填报,其表格还是比较简单的文字说明性填写,收集上来的数据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格式化进而展开分析,无形增加了统计人员的工作量。中电联利用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程度高的优势,利用其IT系统并结合运行多年的统计报表系统完成信息的收集汇总。此三家单位分别通过中国风力发电工程信息网(/)、风能专委会网站()、中电联数据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网站(/)收集和统计相关数据。小风电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目前由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负责。其统计方法主要是向主要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或电话调查,由企业上报后,校核汇总,信息采集频率为一年一次。数据指标涵盖企业概况信息、生产经营信息、产品信息及销售信息等。

2.3太阳能领域

太阳能领域的信息采集主要包括太阳能资源分布信息、太阳能发电信息、光伏产业信息、太阳能热利用信息等。太阳能资源信息的收集由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具体承担。我国从1953年开始测量太阳能资源,气象站台从70个发展到现在的2610个。1993年以前全国有66个气象台有水平太阳辐射、散射和直接辐射数据,1993年以后,全国只有17个气象台有水平面总辐射和散射辐射数据。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通过气象站台的历史数据结合GIS技术绘制了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并提供了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太阳能发电信息依据太阳能发电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无电地区通电、通信和工业应用、公共照明和分散利用、城市光电建筑和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等领域。其中,通信和工业应用及公共照明与分散利用等两个领域目前暂无可靠的统计部门进行统计分析。无电地区通电领域,主要是依托较大的国内或国际合作项目,包括200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启动的“送电到乡”工程、中荷“丝绸之路光明工程”、世行“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REDP)”和国家扶贫项目等进行数据的采集和收集,但截至目前,没有一个机构能把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数据汇总并提供公共共享。城市光电建筑的信息采集是建立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7年对原23个城市范围内试行的《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报表制度》(建科[2007]271号)的修订基础之上,形成了最终《民用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报表》,并于2010年3月16日正式实施。统计范围覆盖全国城镇和农村范围内建筑基本信息和能耗信息。统计方式为全面统计和抽样统计相结合。报表制度自2009年年报开始起执行,首次报送时间为2010年10月31日前,以后为次年4月30日前报送。不过,统计指标相对简单,光电建筑应用只有安装公司名称、安装容量信息,这些信息只能反映宏观信息,对其工程信息、发电信息和运行效果都没有涉及。大型并网光伏发电项目的信息采集主要依托国家示范和政府补贴项目的开展,信息比较丰富但公开的很少。其中“金太阳工程”的申报信息由财政部负责收集汇总,工程信息则由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实验)中心金太阳数据中心负责,但可以查询到的信息只有批准的示范项目名录,数据只包括项目名称和装机容量。需要政府核准电价的项目,目前由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负责信息收集和汇总,要求各省能源主管部门上报核准光伏电站工程信息,但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目前还没有得到国家能源局对此的正式授权。太阳能光伏产业信息主要集中在硅材料及硅片生产企业和太阳电池及电池组件生产企业两大部分信息。其中,硅材料和硅片制造企业信息目前主要由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c-e-)收集统计。该协会通过向会员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并结合专家跟踪的方式完成数据的收集和统计,调查问卷一般一年一次。信息主要在其每年的行业发展报告中,此报告为收费阅读;太阳电池及电池组件生产企业信息的统计相对多元,包括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新能源商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以及部分信息公司都在进行统计分析。各单位统计重点略有不同。太阳能热利用主要包括:太阳能中低温热利用,太阳能高温热利用以及太阳灶和太阳房等。太阳能中低温热利用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取暖系统等,太阳能高温热利用主要是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信息采集现状和光伏产业比较类似,但光伏产业的设备生产的信息目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需加强协商解决信息共享问题。

2.4生物质领域

生物质领域的信息主要包括生物质资源信息、生物质能信息、生物质产业信息、农村可再生能源信息。生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资源、畜禽粪便资源、林业生物质资源和工业有机废弃物等。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和信息收集工作主要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能源环保研究所负责,该单位于2009年按照《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技术评价技术规范》对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了调查,形成了调查报告,但尚未对外。畜禽粪便资源信息收集和统计工作主要由中国畜牧业协会和中国沼气学会负责。中国畜业协会按照《畜牧业生产及畜牧专业统计监测报表制度》的要求负责畜牧业产业信息的收集和汇总并负责编写《中国畜牧业年鉴》。但是统计数据缺乏大型养殖的分布、数量和分级的信息。林业生物质资源的信息收集和统计工作由国家林业局生物质能源办公室负责。林业局于2004年开始到2008年历时5年完成了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获得了能源生态林的基本信息。工业有机废弃物和城市有机生活垃圾等资源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城市年鉴》。根据生物质能应用的方式和范围不同,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和液体燃料。目前尚无专门机构从事此方面的信息收集工作。生物质能行业的信息统计工作相对分散,受制于行业本身特性,包括资源分布不均、资源稳定性和持续性相对较弱、各细分行业发展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现有信息统计分别分散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和个别专家手中。农村可再生能源信息由农业部科教司能源生态处负责实施。农业部科教司生态处从1980年开始就实行了《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统计报表制度》,积累了30年的数据和经验,目前每年的统计数据在生态家园网()。

3我国可再生能源信息采集和统计面临的问题

3.1可再生能源领域数据的自身特点让信息采集和统计工作变得困难

首先,可再生能源领域涉及的数据量大,覆盖面广,内容多样。可再生能源从资源角度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自然界可以不断再生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的能源;从能源利用角度又包括发电、供热等不同的应用;从技术角度看每种可再生能源又有不同的技术参数信息;从产业角度涉及到不同可再生能源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类企业信息、生产运营信息,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既有静态平面数据,又有动态空间信息。其次,可再生能源领域涉及的数据具有跨部门、跨区域特点。可再生能源领域信息涉及到工业、林业、气象、环境、农业、水电等众多行业部门,覆盖国家全国34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的数据信息特征不同,部门与部门的分割、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分割使得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统计工作变得非常复杂。除此以外,可再生能源信息数据还具有时间序列长、数据空间特征明显等特点,这些特点都让信息采集和统计工作变得困难。

3.2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和统计的基础工作薄弱,很多领域的信息采集和统计工作不系统,甚至是一片空白

从前面的现状调查可以获知,可再生能源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只有极小部分领域的基础工作相对扎实。如在农村能源领域,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能源生态处拥有一套运行30年的数据上报系统,现有的报表系统指标设计科学、完善、内容丰富,并实现了制度化的上报和公布体系;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风电场建设及风机制造信息的收集和统计方面的基础工作也相对扎实。目前,大部分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统计工作虽然是开展了,也有相关的部门负责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工作,但不够系统和完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a)主要依托某类或某个项目开展的信息收集统计工作,没有形成定期的数据调查和汇总机制。例如:大型并网光伏发电主要是根据“金太阳工程”的申报信息获得,热水器主要由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太阳能热利用委员会上报信息,均没有形成信息定期调查和汇总机制;(b)缺乏严格的数据上报监控、检查和审核程序,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无从保障。(c)数据调查信息不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的数据,前期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进行了摸底调查,主要侧重在电子器件的制造领域,但关于光伏电站的信息采集工作尚不完全。(d)数据信息分散,不系统。如生物质能信息的收集,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一些项目信息,一些协会也有分散的各类汇总数据,缺乏系统性。(e)统计口径不一致,各个部门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口径标准各异,不规范。比如装机容量指标,2009年中电联统计的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为1613万kW,而风能专委会统计的装机容量为2580.53万,两者相差967.53kW。分析原因是两者对装机容量指标的定义不同,在电力行业装机容量指的是实际投入运行的有效容量,而风能专委会的统计则包括了安装完毕但没有投入运行的容量。还有一部分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统计工作仍然是一片空白。在光伏发电中,通信和工业应用、公共照明和分散利用等领域目前暂无可靠的统计部门进行统计分析。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装备制造业等也没有可靠的统计部门和机构进行统计和分析。大量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产业信息,比如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三大产业的产品品种规格、年产量、实际安装量(销售量)、销售额、出口量、产业的人力资源情况(就业人数、人才类型分布)等,均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计,对发展目标和政策的制定不能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3.3已有的统计信息分散在各个组织机构中,缺乏有效地沟通共享机制

从前面的现状可以看到,各个资源信息的收集主要由各组织机构独自进行,协调沟通不足。一方面,有些数据信息,不同的组织机构和部门都展开了收集和统计,造成资源的重复和浪费;而另一方面,有些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却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展开收集和统计工作,造成了数据信息的缺失。而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组织机构之间的沟通共享机制,以调动其各组织机构的积极性,互通有无,有效共享,整合数据资源。3.4缺乏信息化的报送手段在已经展开的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和统计的工作中,只有部分领域的信息采集和统计实现了信息化的采集和报送方式,大部分还需要以手工方式填写和报送。效率极低,不利于对数据质量的有效审核、监督、控制和管理。

3.5缺乏专业的调查统计人员

从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统计工作基础现状的调研中,发现统计调查人员专业性不强,同时统计调查人员不固定,造成对数据指标的理解出现偏差和重复计算,已经开展的数据采集从源头上就无法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4对策与建议

4.1成立一个权威的职能机构,负责可再生能源数据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工作需要在国家能源局的管理和指导下,成立一个权威组织机构,如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负责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工作。法律保障层面上,该组织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相关立法支持,应获得国家统计局的帮助,在国家统计局建立统计备案,在国家统计法指导下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工作。建议尽早启动相关研究,搞清我国可再生能源数据信息收集和统计建设的相关立法内容、程序和步骤,最终将国家可再生能源数据信息收集和统计建设以立法的形式写入《能源法》或其他更高层次的法律法规中。技术层面上,该组织机构应得到国家能源局的支持,获得国家能源局信息收集的正式授权,进行强制性的可再生能源信息采集,并依法进行一些专项调查。我国所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公司、企业和研究机构,有责任依法向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中心填报统计数据。在操作层面上,应整合现有组织机构、行业协会等相关资源。对于现在已经完善的信息采集和统计系统,应在国家能源局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协调下,加强与数据拥有方的联系和沟通;对于尚未完善的领域,应获得国家统计局的帮助,在国家统计局建立统计备案,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工作。通过优化整合,打造一个完善的可持续的数据采集和统计体系。

4.2形成一套研究可再生能源系统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的指标体系,统一统计口径、确定统计时间、范围、空间标准形成一套研究可再生能源系统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的指标体系,统一统计口径、确定统计时间、范围、空间标准。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对数据本身、数据的统计口径等要有非常清楚、详细、无歧义的定义,这样才能保证上报数据的一致性。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信息质量准则值得我们参考。该准则提出了客观、实用、真实和有影响力的几个准则。对于不符合信息准则的EIA留存信息。美国能源部建立了一套管理机制,允许个人寻找和获得正确及时的更正。此外,EIA采用了标准手册体系,以支持EIA信息质量准则,保证所信息达到客观、实用和真实的标准。

4.3设计一套严格的数据核查和评价机制设计一套严格的数据核查和评价机制,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数据的有效性,靠单一来源,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数据收集机制中,一定要考虑多渠道数据来源,以对数据进行核对;另外,应制定具体、易于实施的数据评价指标和数据质量分级表示体系,让数据提供者、消费者能清晰地知道数据质量。为了鼓励各数据来源单位提高上报的数据质量,还应建立数据来源的评价机制,对每个数据源提交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进行评价,并定期结果。

4.4发挥各组织机构力量,建立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健全统计信息来源渠道健全信息来源渠道是进行可再生能源信息采集和统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从机制保证、技术支持、资金维持、运营维护、数据校核和进度安排等方面入手,确保信息渠道畅通,数据来源长效可靠、全面真实,信息采集和共享互惠互利。目前信息收集和统计比较全面并且可持续的机构,基本上是依靠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并利用国家统计局许可的统计报表完成的。对于目前还没有专门机构收集的信息,大部分都分布在不同的政府部门。因此通过联系协调不同的部门,是解决数据获得的重要途径,问题的关键在于机制的设计。行业协会在信息收集和数据校核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他们具有获得一手信息和对产业深入了解的优势。因此,建立信息来源渠道的首要条件是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支持。对已经有信息获取渠道的,应该通过加强协调,使部门间信息充分共享。对于没有信息获取渠道的,应该从指导产业发展的角度联合统计部门对获取信息的协会和咨询公司予以全面支持,同时发挥专家和协会的作用,统一规定企业填报数据,以便获取一手的全面数据,通过与各协会和部门调研数据进行校核,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第6篇

一、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1.知识管理的概念

最早提出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概念的是“世界知识管理之父”斯威比(Karl-ErikSveiby)博士。最早知识管理的概念主要是应用于企业,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经常引用的知识管理的定义来自资深知识管理专家、经济学博士YogeshMalhotra,他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加剧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2.企业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企业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管理的狭义理解,即从企业内部来看,包含了对企业组织、信息和人三方面进行管理的内容。

(1)企业组织的管理。把知识管理引入到新的组织管理模式,扩大了知识的共享范围,使得组织成为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一个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系统。比如在企业不同管理层中设置承担宏观控制职能的知识主管(CKO),承担中层指导职能的知识管理项目经理(KMPM),以及承担微观操作职能的知识工程师(KE),他们构成了组织知识管理的驱动者和建筑师,这些便是企业重视知识管理的战略在组织结构中的体现。

(2)信息的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管理的理论体系是知识管理的思想来源。它是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离开信息管理则不能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

(3)人的管理。知识管理更关注的是对人的管理,因为在信息获取的整个流程中人才是真正居于核心地位的。知识管理认为对人的管理既可以提供广泛的知识来源,又可以建立良好的组织方式用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有效运用,这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总的来说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其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实现知识共享,其二是实现知识创新。

二、企业信息竞争力

企业的信息竞争,就是企业为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有关企业自身、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由此引出的竞争策略的情报所必需的信息而产生的竞争。企业的信息竞争力简言之就是企业在信息竞争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竞争能力。其特征表现为创新性、智能化、数据化和高效化。

(1)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知识”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范畴,而且是一个广泛的实践范畴、社会范畴和经济范畴,知识与人类社会的环境、社会主体和客体全面同步同向地前进。“知识”创新包括了产品创新、价值和行为表现变革等,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2)企业智能化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信息竞争能力的标准之一,是属于知识管理水平层面的标准,主要用来分析、评测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共享信息和分享思想。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够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

(3)数据化和高效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就是对信息的处理。由各个管理层相互联系,形成等级链,矩阵链;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起着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的若干个功能。一个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缩短等级链的长度和矩阵链的规模,简化人为的协调,即可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从信息竞争力的三个特征来看,企业信息竞争的内涵已经大大拓展,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只与技术相关;更是一个知识层面的竞争,是基于知识管理的一种竞争。

三、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推动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建议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引起了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变化,知识管理理论更是为信息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战略,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管理界的共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知识管理状况的改善,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主要途径是:

1.有效编码企业知识

所谓知识编码化就是对知识进行输入、分类、标准化等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使其便于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可见,知识编码化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企业提升信息竞争力的的基础性工作。

(1)显性知识的编码。对显性知识(包括专利、商标、商务计划、市场研究以及客户名单等)可以采用编码化的策略。可以从书面资料的电子化工作入手,将企业内外部的相关资料通过文字输入或扫描方式形成电子文件,建立一定的目录系统进行电子管理,这样就可以在组织内重复使用,这将为今后企业建设数据库、内部网络打下良好基础。采用这种策略,要着重激励员工,将知识记录下来。在欧美公司,强调搜集、分配、重复利用和测量已有的被编码的知识,实践者们运用信息技术捕捉和分配这些显性知识。

(2)隐性知识的编码。隐性知识体现于企业价值文化之中,存在于员工的头脑里面,不易把握,但由于它在企业知识中的比重较大,价值含量也高,企业还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企业知识管理人员组织各方面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相关人员,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市场竞争、长远发展和形成、保持竞争力的需要,采取知识地图、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地识别和挖掘。然后对所识别和挖掘出的隐性知识从重要性、获取难易程度、可共享性、独有性等方面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测度;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使零散、无序化的员工隐性知识有序化、组织化,最终实现编码化,逐渐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

2.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了一条简单快捷的通道,传统的以静态的数据或信息为特征的一次、二次文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用户的需求,企业要想提高信息竞争能力,必须构建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条件与用户的信息需求,并进行系统地综合和分析,必需支持网络信息技术。这样的系统应包括: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信息存储子系统和信息查询子系统。

(1)信息采集子系统就是企业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式对企业所需得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并且将搜索到的信息资源交送到信息处理子系统中进行整理、标引建立相应的索引数据库,最后存入到信息存储子系统中。一般包括对信息的选择、下载、过滤、整理和评价这些基本模块。

(2)信息处理子系统主要利用强有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组织所采集标引的信息资源,形成索引数据库。这里可以说是企业掌握最新内外部环境的基础数据,也是用户了解企业最新动态的基础。

(3)信息存储子系统就是组织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信源组织的调整和重组。

(4)信息查询子系统是帮助企业员工、管理人员和用户查询信息资源。

3.建立企业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

加快内部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和方法。尽管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客户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和员工数据库等,但是拥有企业自身知识库的却不多见。

知识可以理解为组织起来的信息,知识库就是将信息网织成各种关系的模式。当数据串连起来形成信息,再依次经过组合和重组并变成有意义的知识簇时,知识库的构建便开始了。

企业可以借鉴微软知识库建立的模式。首先知识库的内容要广泛,要尽可能包含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可把敏捷供应链的成员各自现有的知识识别、分类,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该系统应确定供应链中常用的和专业方面的知识,并且介绍掌握这些知识的成员,以及专家的情况,用数据库和网页作为载体,该知识网络应该为成员间的交流提供诸如电子件、声音邮件、在线论坛、音频会议与视频会议等基本的交流工具,并且可以把一些重要的交流结果及时存入知识库中。

其次,企业知识库除了支持静态查询,还应支持动态的问题解决,可以提供一个搜索引擎,企业内部可以使用关键字、全文等多种技术搜索信息。这样的知识库更像一个传真支持热线,给人很不一样的感觉。

总之,企业知识库的建立,不仅可以积累、保持信息,让信息和知识有序化,还有利于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流动,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的源泉,实现组织内部的协作与沟通和对客户知识的有效管理。

4.培养知识员工

企业信息竞争能力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资源,也是一个动态的能力实现“过程”。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形成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以及利用的过程,它不仅仅与技术相关,还需要与“知识员工、过程”有机集成,需要充分与知识员工相联系。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成为核心资源,员工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员工与信息相互作用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动态联系。知识员工的管理也正是知识管理中对人的管理的体现。

按照德鲁克的观点,知识员工是指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通过一定的技能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的人。知识是由人脑中的信息进行编码而生成。在知识转化为能力之前,必须先将其中包含的符号或数字翻译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就是对知识的解码。知识员工就是从事这一复杂的创造性思维工作的人。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都将依赖知识的载体——知识员工来实现。在知识转换为竞争力的过程中,知识资源通过知识员工这一转换平台转换为竞争力。

第7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in recent year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discussed, elaborated i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fully prepared, not only to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but also for their future career in a good location and requirements, there are more clearly understanding of the job unit.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of occupation information collect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employment and the employment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信息采集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information collection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67-03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更由于金融风暴的雪上加霜,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以下为一组来自教育部的高校毕业生数据:2000年107万,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0万,2010年630万,2011年660万,预计2012年680万,2012年毕业生人数是2000年的将近7倍。这是一组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2年底就业率降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左右[1-3]。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确实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内都不容乐观。不仅如此,当前大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较为吃力,就业质量也相对较低,有些学生虽然就业了,但并不理想,所做的工作不是与专业不对口,就是面临着换新的工作。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从国内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人口众多,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需求与社会劳动总量过大的矛盾长期存在。②对于在全国高校排名中较为靠后的学校,由于跟名牌大学相比总体实力有一定的差距,许多企业比较看重学生的出生。③许多大学的部分专业设置方面偏向于理论化,应用性相对较差,从企业用人的角度考虑不能满足其需要。④由于高考扩招的原因,许多大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学生基础薄弱,学生平均学分绩较低,且部分学生挂科较多,企业在用人过程中比较看重学生成绩[4]。⑤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较低,许多事业单位与国企把大学生是否通过四级做为用人的标准,没有通过四级就没有机会进入面试环节,更没机会应聘成功。英语不好更不能进入外企[5]。⑥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回原籍工作,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外打拼,因此就想找个收入较高的企业工作,但由于学校背景自身硬件(学习成绩,四六级等)不足的原因不能如愿以偿,总是处于临时打工状态[6]。⑦还有很少一部分原因是女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除个体自身原因外,主要是因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越来越多,这种状况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7]。

以上为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几个主要因素,除客观不能改变或暂时不能改变的因素外,目前学生平均学分绩及四六级通过率在毕业生就业中影响较为重要,它们不尽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更是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平均学分绩及四六级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在因素,也是学生自身的硬件条件,是通过学生的努力可以实现的,但拥有了自身条件并不一定就能找到适合自身的职业,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有稳定、合法收入的活动,既是人们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也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要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首先就必须要求职,而信息是人们在求职中最基本最广泛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资源。现在的就业指导理念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目标上,把毕业生送出校门,为毕业生安置工作,强调一次性就业率,缺乏对就业指导和就业主体的深层思考。如此简单的目标和导向,自然把学生引入思路比赛的怪圈:只要找到一份工作就算大功告成,至于对即将从事的职业是否适应自我的个性特质、是否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却不甚了解,造成了就业的盲目性,致使跳槽现象屡见不鲜,扰乱了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职业信息的采集与应用不仅关系着求职者是否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属于自身的工作,也关系着用人单位能否以最经济的成本招聘到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那么什么是信息采集呢?

1 什么是信息采集[8]

信息采集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对相关信息进行搜索、归纳、整理并最终形成所需有效信息的过程。各种途径包括:一是通过实地调查、采访、亲身经历、亲眼目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也就是直接信息。二是通过某种介质间接获得的信息。如通过书刊、报纸、电视、电脑获得的各种信息。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局限性,以及网络技术的发达、便捷,我们进行信息采集的主要途径来自于网络,主要工具就是计算机。有效信息就是对我们切实有用的信息,不是随便一条信息对我们都是有用的。因此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来收集职业信息,对于大学生就业,更有针对性,更能使大学生及早为自身确定就业方向,从而在升入毕业班后面对各种就业压力能够冷静面对,在激烈人才竞争中游刃有余,脱颖而出。

2 职业信息在大学毕业生求职招聘中的重要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工作,求职者应该事先了解并收集好用人单位的信息,例如该公司的企业文化、历史及背景、该公司的产品及服务范围、该公司的行业特征及主要竞争对手等等,在求职面试时,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就可以更多地谈一些跟你所应聘职位有关的工作经历和所取得的成绩,以证明你确实有能力胜任你所应聘的这个职位。而且当面试官在问你相关的专业性问题时,求职者即使做不到对答如流,也不应该犯实质性的错误。如果我们做不到有备而来,那么对于面试官所提的问题肯定也不清楚,不明白,更不知道从何谈起,即使你之前把自己推销的如何是好,你的学历如何高,最终还是给面试官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在后面的交流中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相反,如果在参加面试前,求职者做足了功课,对于公司的规模、流程及人员安排等都有了了解,并且对自己未来在该单位的工作做一番模拟,这样不仅增添了应聘信心,而且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准确地将对方需要的信息传递给对方,在竞争中就会占据优势。而且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求职者也可以站在公司的立场上去回答,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将列举两个案例来说明大学生就业信息采集的重要性。

案例1: 小王,23岁,性格开朗,容易沟通,商务英语专科毕业。拥有英语六级、中级口译、商务英语证;计算机工程师、计算机操作员一级;公关证、全国普通话证。凭借自己的专业和诸多证书在求职过程中获得多次面试机会,却都没有被录用。这样一位求职条件不错的年轻人怎么会屡遭失败呢?难道只是面试技巧的问题吗?在一次面试当中,面试官问小王:“你是怎样找到我们公司所需要应聘的岗位?小王回答,通过关键字的搜索,例如“销售业务员”,一直是这样。面试官接着问:“那么,你又采用怎样的求职方式的?”小王回答,在锁定岗位名称后就开始点击应聘。此时的面试官似乎发现小王好像不怎么关注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任职要求。面试官又问:“在最近的面试中你有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王回答,最近几家单位的人事一直都会问“请做一下自我评估,觉得我们这个岗位是做什么的;自己能够胜任吗?此前的小王每次都是顿觉无从下手,只是重复自己以往工作的描述。面试官随机打开一个外贸岗位,两分钟后问小王你看到了什么?同样的问题,小王还是如此。面试官最后的结论是,小王没有注重对岗位的分析,同时也没有做好自我评估。缺乏对岗位的分析能力。案例1说明了求职者在应聘前首先应当明确自己应聘的什么岗位,了解具体做什么工作,与此前的工作有什么结合点,更应当注重企业信息中的工作内容和任职要求,找到其背后真正的意图。了解一家公司是不够的,要多了解行业内求职的相关信息,或者与在这一行工作的学长交流求职经验,这样将使你在面试中一举成功的概率大大增加。

案例2:小刘25岁,名牌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由于自己学历相对来说不错,找工作也不怎么的尽心,总认为会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会找上门来的。在众多可以面试的公司中,他选择了一家他自己认为不错的公司,在面试中,由于他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出色的表现,赢得了面试官的好评,工作很轻松的拿到了,但是在以后的工作中,他发现由于公司领导者的原因,使得公司总体的制度不规范,人员分配不合理,总体的办事效率较差,在公司工作了几个月,自身的业务水平也不但没有提高,而且还白白浪费了时间。而他的一些同学在找工作前,对公司进行了了解,之后针对自身的条件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现在工作干的有声有色。而他却不得不再从头再来,选择再次就业。案例2说明了当求职者对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和部门设置、该公司是否有培训、提升的机会、该公司的薪水大致状况、该公司招聘的主要职位及相关的要求有一定的了解时,就会避免盲目就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大学生在就业时一定要清楚自己所从事行业的内容,清楚自己在公司能做些什么,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什么影响。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分析了解了职业信息采集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的情况可以帮助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规避风险,寻找到满意的工作,同时签订一份适合的合同,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工作,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提高了就业质量。另一方面,在加强“供求”双方沟通的基础上还可以帮助用人单位纠正在招聘方式及招聘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的地方;科学利用职业信息,指导用人单位更新用人观念,改变重学历不重能力现象,从而实现人岗匹配;科学利用职业信息,还可以及时发现用人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效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并且可以减少公司内部的人员调动或者流失,使得求职者在公司有的放矢,减少了员工的跳槽,使得公司内部处于相对稳定的人员分配,有利于公司长远的发展。

3 小结

一个大学毕业生是否会收集、利用就业信息,在其择业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收集的就业信息越多,机会就越多,信息处理的越好,就能事半功倍。卡耐基说过:成功=天赋+机遇+勤奋。毕业生求职的成功与否,就业的质量如何,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这就是天赋。但在人生前途选择的重要关口,机遇的发现和挖掘,机会的把握,牢牢抓住择业的最佳机会等都是顺利就业的关键所在。在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任何事情都可以创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充分认识到就业信息的重要性,在认真掌握以上方法的基础上,勤奋努力,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能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孙艺丹.从企业人才需求角度谈大学生就业[J].百家论坛,191-192.

[2]王学梅.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9(22),128-130.

[3]钱宏.从高等教育政策看大学生就业问题[J].文教资料.2011,222-223.

[4]步德胜.大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调适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

[5]李洁.提高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的措施探讨[J].海外英语,2011,57-58.

[6]任雪丽.从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问题看教育资源失衡及后果[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40-143.

第8篇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信息竞争力 信息竞争活动

联合国研究机构1990年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时至今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技术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以知识资源为基础,以知识为主导,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整合和繁殖的过程,累加和创新,产生最有价值的产品型知识和最重要的生产力。这一显著的特性,不仅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企业的运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思维和管理方法上的挑战。而知识管理正是企业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而做出的战略反应,企业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势在必行。

一、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1.知识管理的概念

最早提出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概念的是“世界知识管理之父”斯威比(Karl-Erik Sveiby)博士。最早知识管理的概念主要是应用于企业,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经常引用的知识管理的定义来自资深知识管理专家、经济学博士Yogesh Malhotra,他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加剧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2.企业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企业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管理的狭义理解,即从企业内部来看,包含了对企业组织、信息和人三方面进行管理的内容。

(1)企业组织的管理。把知识管理引入到新的组织管理模式,扩大了知识的共享范围,使得组织成为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一个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系统。比如在企业不同管理层中设置承担宏观控制职能的知识主管(CKO),承担中层指导职能的知识管理项目经理(KMPM),以及承担微观操作职能的知识工程师(KE),他们构成了组织知识管理的驱动者和建筑师,这些便是企业重视知识管理的战略在组织结构中的体现。

(2)信息的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管理的理论体系是知识管理的思想来源。它是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 离开信息管理则不能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

(3)人的管理。知识管理更关注的是对人的管理,因为在信息获取的整个流程中人才是真正居于核心地位的。知识管理认为对人的管理既可以提供广泛的知识来源,又可以建立良好的组织方式用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有效运用,这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总的来说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其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实现知识共享,其二是实现知识创新。

二、企业信息竞争力

企业的信息竞争,就是企业为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有关企业自身、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由此引出的竞争策略的情报所必需的信息而产生的竞争。企业的信息竞争力简言之就是企业在信息竞争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竞争能力。其特征表现为创新性、智能化、数据化和高效化。

(1)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知识”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范畴,而且是一个广泛的实践范畴、社会范畴和经济范畴,知识与人类社会的环境、社会主体和客体全面同步同向地前进。“知识”创新包括了产品创新、价值和行为表现变革等,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2)企业智能化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信息竞争能力的标准之一,是属于知识管理水平层面的标准,主要用来分析、评测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共享信息和分享思想。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够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

(3)数据化和高效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就是对信息的处理。由各个管理层相互联系,形成等级链,矩阵链;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起着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的若干个功能。一个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缩短等级链的长度和矩阵链的规模,简化人为的协调,即可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从信息竞争力的三个特征来看,企业信息竞争的内涵已经大大拓展,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只与技术相关;更是一个知识层面的竞争,是基于知识管理的一种竞争。

三、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推动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建议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引起了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变化,知识管理理论更是为信息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战略,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管理界的共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知识管理状况的改善,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主要途径是:

1.有效编码企业知识

所谓知识编码化就是对知识进行输入、分类、标准化等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 使其便于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可见,知识编码化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企业提升信息竞争力的的基础性工作。

(1)显性知识的编码。对显性知识(包括专利、商标、商务计划、市场研究以及客户名单等)可以采用编码化的策略。可以从书面资料的电子化工作入手, 将企业内外部的相关资料通过文字输入或扫描方式形成电子文件, 建立一定的目录系统进行电子管理,这样就可以在组织内重复使用,这将为今后企业建设数据库、内部网络打下良好基础。采用这种策略,要着重激励员工,将知识记录下来。在欧美公司,强调搜集、分配、重复利用和测量已有的被编码的知识,实践者们运用信息技术捕捉和分配这些显性知识。

(2)隐性知识的编码。隐性知识体现于企业价值文化之中, 存在于员工的头脑里面,不易把握, 但由于它在企业知识中的比重较大, 价值含量也高, 企业还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企业知识管理人员组织各方面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相关人员,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市场竞争、长远发展和形成、保持竞争力的需要,采取知识地图、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地识别和挖掘。然后对所识别和挖掘出的隐性知识从重要性、获取难易程度、可共享性、独有性等方面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测度;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使零散、无序化的员工隐性知识有序化、组织化,最终实现编码化,逐渐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

2.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了一条简单快捷的通道,传统的以静态的数据或信息为特征的一次、二次文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用户的需求, 企业要想提高信息竞争能力,必须构建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条件与用户的信息需求,并进行系统地综合和分析,必需支持网络信息技术。这样的系统应包括: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信息存储子系统和信息查询子系统。

(1)信息采集子系统就是企业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式对企业所需得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并且将搜索到的信息资源交送到信息处理子系统中进行整理、标引建立相应的索引数据库,最后存入到信息存储子系统中。一般包括对信息的选择、下载、过滤、整理和评价这些基本模块。

(2)信息处理子系统主要利用强有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组织所采集标引的信息资源,形成索引数据库。这里可以说是企业掌握最新内外部环境的基础数据,也是用户了解企业最新动态的基础。

(3)信息存储子系统就是组织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信源组织的调整和重组。

(4)信息查询子系统是帮助企业员工、管理人员和用户查询信息资源。

3.建立企业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

加快内部信息和知识的传递, 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 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和方法。尽管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客户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和员工数据库等,但是拥有企业自身知识库的却不多见。

知识可以理解为组织起来的信息,知识库就是将信息网织成各种关系的模式。当数据串连起来形成信息,再依次经过组合和重组并变成有意义的知识簇时,知识库的构建便开始了。

企业可以借鉴微软知识库建立的模式。首先知识库的内容要广泛,要尽可能包含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可把敏捷供应链的成员各自现有的知识识别、分类,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该系统应确定供应链中常用的和专业方面的知识,并且介绍掌握这些知识的成员,以及专家的情况,用数据库和网页作为载体,该知识网络应该为成员间的交流提供诸如电子件、声音邮件、在线论坛、音频会议与视频会议等基本的交流工具,并且可以把一些重要的交流结果及时存入知识库中。

其次,企业知识库除了支持静态查询,还应支持动态的问题解决,可以提供一个搜索引擎,企业内部可以使用关键字、全文等多种技术搜索信息。这样的知识库更像一个传真支持热线,给人很不一样的感觉。

总之,企业知识库的建立,不仅可以积累、保持信息,让信息和知识有序化, 还有利于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流动,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的源泉,实现组织内部的协作与沟通和对客户知识的有效管理。

4.培养知识员工

企业信息竞争能力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资源,也是一个动态的能力实现“过程”。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形成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以及利用的过程,它不仅仅与技术相关,还需要与“知识员工、过程”有机集成,需要充分与知识员工相联系。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成为核心资源,员工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员工与信息相互作用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动态联系。知识员工的管理也正是知识管理中对人的管理的体现。

按照德鲁克的观点,知识员工是指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通过一定的技能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的人。知识是由人脑中的信息进行编码而生成。在知识转化为能力之前,必须先将其中包含的符号或数字翻译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就是对知识的解码。知识员工就是从事这一复杂的创造性思维工作的人。因此, 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都将依赖知识的载体――知识员工来实现。在知识转换为竞争力的过程中,知识资源通过知识员工这一转换平台转换为竞争力。

四、小结

信息竞争能力是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而从知识管理的层面来提升企业的信息竞争能力更能对外及时准确地把握行情和技术发展动向,对内能灵活地对策协调自身力量,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就会更加主动,利于不败之地。因此,正确认识信息竞争和知识管理的关系,用知识管理思想提升企业信息竞争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将关系到企业能否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谢爱辉:试论我国企业信息竞争力[J].经济师,2005(2)

[2]袁单强:基于企业信息化的知识管理[J].价值工程,2006(9)

[3]曹如中等.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2007(11)

[4]杨世清: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3)

第9篇

[摘要] 本文分析了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大学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提出应该从构建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强化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验与实践环节和实施计算机技术与专业课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整体优化、综合改革。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经管类学生 计算机应用能力

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已成为继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资源。对企业而言,信息的运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企业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由信息和知识的差异所造成的。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并得以发展,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同时,高校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设置、实验与实践环节、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整体优化、综合改革,提高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

一、科学理解企业信息化

信息是指“有价值的消息”。信息化是指“信息的收集、传输与共享的过程”。收集,就是整理和筛选信息,评价信息的价值;传输,就是为了扩大信息的使用和普及的范围;共享,就是提高信息使用价值,消除信息壁垒、数字鸿沟。企业信息化则是指“企业在作业、管理、经营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科学的方法利用、配置和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不断提高作业、经营、管理和决策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利润水平”。

企业信息化涉及到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流程的优化,管理团队的重组和管理手段的革新。首先,通过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生产工艺设计、产品设计中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应用,在互联网上及时了解和掌握创新的技术信息。第二,按照市场发展的要求,要对企业现有的管理流程重新整合,从作为管理核心的财务、资金管理,向技术、物资、人力资源的管理,并延伸到企业技术创新、工艺设计、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的管理,进而还要扩展到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的管理乃至发展电子商务。即由企业内部向外部扩散的全方位管理。实现这样的管理目标,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发挥计算机的信息采集、储存功能和网络的传递与共享功能。第三,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任何一方面都离不开信息化。“产权清晰”,只有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下的资产账目准确无误,产权清晰才可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权明确”,只有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建立起明确的岗位责任和精准的监管手段体系,才可能实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只有借助互联网获取更全面、系统、及时的信息,才能彻底改变企业以往传统计划经济资源分配方式,而注重市场信息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信息。“管理科学”,其核心就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实施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方法,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因此,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管理,才更科学、更有效。

然而,信息化需要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才能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与共享。因为最原始的财务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采购信息等都来自于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线,惟有原始信息采集的准确,才能确保汇总信息的真实可靠,才能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如果企业领导和员工不具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应用和动手能力,会严重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企业信息化对经管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为了客观把握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通过课题组深入当地企业调研、企业的招聘信息及毕业班学生(实习和工作试用期)的反馈信息,笔者认为经管类学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其计算机应用能力。

1.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学生要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例如,能熟悉使用系统中的文件管理方法,能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系统的主要配置方法,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对计算机的主要系统部件进行基本的维护。当硬件出现了简单故障学生也可以自我排除。

2.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学生需要整理和加工所保存的信息,掌握关于数据(包括文字资料)的排序、查找、增添、删除、更新之类的操作,这需要用数据库软件来帮助解决,另外为了进行分析、预测、计划和规划等工作,学生还需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数据库管理和程序设计知识。

3.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学生要了解网络应用,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和实现网上通讯,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自己的成果向其他人展示。要学会在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下载、收发Email和一些简单的网络环境设置等。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中学生应该能够自主排除简单故障,比如网络联接问题,这就要求他们能够具备一定基本的网络设置的基本知识。要实现信息和传播,学生还需要适当的掌握一些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和的技术。

4.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将掌握的各种计算机基本技能熟练地应用到自己专业领域中去。

三、培养经管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新思路

1.构建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

高等院校大多认识到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对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至关重要性,所以各个学校、各个专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与实践。但是通过对高校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的分析和教学实践中问题的思考,笔者发现现阶段计算机应用教育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要求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管是研究型高校,还是教学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基本上是在等级考试的指导下实行“基本统一”的模式。其教学过程往往受制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集中在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和第二层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而忽视了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笔者所在学校商学院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在第一层次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第二层次结合商学院的专业特点,开设了《数据库技术》作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第三层次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电子商务》作为全院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各专业还开设了响应的专业应用课程,例如《电算化会计》、《财务软件操作》、《网络营销》、《ERP企业管理系统》、《旅游企业信息管理》等课程,本层次的课程均由所在专业的教师承担。这一系列化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与国家教委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三个基本层次”一致,或者说把国家教委“台阶式”的“三个基本层次”融合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渐升式”的计算机系列课程中。

2.强化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验环节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靠听课和看书是不够的,必须大力加强实验环节,提高实验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综合利用计算机工具来为其服务,学生在应用中掌握计算机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熟悉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系统管理和开发。这里说的实验不是简单的课后上机,实验是提出目标使学生综合利用系统提供的不同功能完成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整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过程。

为了改变以往学生对于所学计算机知识不能够融会贯通、综合应用能力欠缺的状况。学校在加大实验环节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验方法的改进与创新。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为例,笔者在课程设计选题、课程设计组织、课程设计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课程设计选题上,为了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欲望,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设计内容。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以选择职工信息管理系统,工商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客户管理系统,旅游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客房管理系统等等。为了综合体现学生所学过的程序设计及数据库应用基础知识,明确要求系统功能要求,如数据输入、账表处理、信息输出,良好界面及具有容错功能,还要求学生提交包含系统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设计、模块说明等内容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报告书。

在课程设计组织上,根据过去的教训及学生的建议,适当分组实现所选设计任务。分组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理分工,合理安排项目进程。合理安排任务分工,是实现团队合作的一个好方法,在此过程中不单增强了学生的相互学习,更增强了项目组织,项目过程管理的意识,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成败得失。

在课程设计成果评价上,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这使学生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此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得到成功的满足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开发欲望。同样也激发了他们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日常管理、日常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应用他们所学的计算机技能。

3.实施计算机技术与专业课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在各个专业课中延续,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本技能和知识,并且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还有赖于相关信息系统在各个不同专业更深层的使用。

学校商学院主要专业有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工业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近几年学院投入资金建立了基础、金融模拟、管理工程仿真、会计操作、国际贸易仿真模拟操作、人力资源评价、旅游管理模拟等7个实验室,配置了电子商务、外贸、人力资源测评、ERP、财务、银行、证券、旅游管理、物流仿真模拟等专业系统软件。专业课程的老师们在授课中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系统资源,学生接触到这些系统无疑是提高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最好途径和方式。

同时,学校商学院的许多专业课程都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将所学计算机技术用于实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信息意识,强化了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实际能力。如“网络营销”课程中向学生介绍各种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语法规则和搜索的技巧,引导学生在网上收集市场信息资料。介绍如何应用网页设计技术建立以营销为目的企业网站,如何进行图象和动画处理。统计学课程中将统计调查、整理、分析和市场预测的方法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Excel软件来进行处理,培养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

四、结束语

针对信息社会对经管类大学生的要求,面向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须得到加强,必须不断深化计算机课程体系、实验与实践环节和课程教学的改革,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更好的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曾佑新:企业信息化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7(第1版)

第10篇

大数据让“智能电网”更智能

近几年,“智能电网”已成为电力行业的高频关键词,各电力企业都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国家电网通过“SG186”和“SG-ERP”工程的实施,初步建成了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但随着电力业务数据的不断暴增,未来智能电网在信息采集、海量存储、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方面会有更高的要求。

智能电网要求覆盖到全部用户,采集全部用电信息,全面控制电费,实时监管线损消耗等,除此之外,电力企业还需要结合客户需求,开发出个性化的电力消费产品和服务产品,这些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

与其他行业相比,电力行业的数据来源非常广,不仅涉及到电网本身业务运营和经营管理的数据,还涉及到从电压、电流、信号处理等各种传感器采集过来的IOT数据,另外还有大量与分布式电源、居民用户相关的外部数据,若这些数据得不到有效整合,数据质量得不到提升,电力企业信息共享和智能决策等工作的开展将会受到制约,大数据治理作为解决数据问题的关键措施,逐渐成为电力企业关注的焦点。

内蒙古企业一位电力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内蒙古,大数据已渗入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企业正在以电力能源为切入点,探索与大数据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能性。技术专家则表示:“数据的价值不在于数据的大小而在于数据的分析通过对能源行业信息数据的整合、清洗,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技术,探索出大数据所潜在的价值,为能源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让智能电网更智能。”

采集、管理与服务的三重奏

电能在目前还没有实现大规模存储。但通过大数据技术,可实现电力系统调度从传统的发电调度到负荷调度的升级。通过分析用电大数据,掌握各种类型用户、各个区域用户的用电特征,并实现根据电网调度需要对部分用电负荷的集中控制,就可以减少电网的各种备用成本,相应地也能降低用户的用电成本。而要实现以上种种愿景,则需要搭建一个平台,可以将大数据分析的众多技术应用于经营决策、科技研发、生产营销等领域,进而使企业从中挖掘出大量数据资源。

而说到电力行业的大数据治理,就不得不先了解SG-CIM(公共信息模型)模型,SG-CIM是电力行业中一个最具影响力的模型,为电力系统的建模和信息交互建立了统一的规范。

SG-CIM模型让电力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变得有标准可依,从SG-CIM模型入手开展电力行业的大数据治理建设,成为一条可用途径。按照模型电力行业的大数据治理,可以从采集、管理、服务化三个阶段入手。

自动采集各类数据资产信息。理想情况下,电力企业的数据模型都应该是参考着SG-CIM模型来设计的,但是因为缺少统一的管理工具,电力企业无法知道SG-CIM模型的实际落地情况,也不清楚数据在哪里,数据之前的关系和数据的流向,数据治理无从着手。要想管理好数据,首先需要获取到企业的全部数据信息,实现业务元数据、技术元数据、SG-CIM模型元数据的全面采集和存储,在摸清数据现状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开展数据资产管理相关建设。

在电力系统数据量成倍增长、数据种类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与人工录入数据相比,自动化采集的优势也变得更加突出。要想统一管理所有信息资产,还依靠人工录入的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企业需要通过相应的数据管理工具,实现对资产信息的自动获取。目前实现自动采集的一种方式是根据不同的数据源,开发出不同的采集适配器,多采用直连的方式来实现不同种类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包括自动数据信息采集、自动服务信息采集与自动业务信息采集等。

在实现了业务元数据、技术元数据、SG-CIM模型元数据的全面采集之后,电力企业就能对这些数据资产进行管理了,电力企业在管理企业数据资产的时候,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业务元数据和技术元数据的对应,数据资产的全面梳理、数据质量的管理。

梳理数据信息,对应业务元数据与技术元数据。电力系统通用信息模型SG-CIM涵盖了电力企业所有业务模型,但是如果不建立业务模型与实际物理模型的映射管理,就无法建立业务与技术之间的连接,业务人员很难直接获取和使用数据。

充分释放数据业务价值的前提是让业务人员能够自助找到并获得数据,因此建立业务模型与物理模型之间的连接,让业务人员能够通过业务模型就能直接获取数据,就变得非常重要。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是依靠人工梳理的方式来对应业务模型与物理模型,需要业务人员来填写各种各样的数据项,增加业务部门负担的同时,也很难保证时效性。自动完成业务模型与物理模型的对应,将能大大减少业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还能提升技术与业务关联的准确度,通过此种方式快速消除业务与技术之间的鸿沟。

数据治理的服务化。单纯对数据进行管理并不是大数据治理的最终目标,大数据治理的本质应该是让业务人员更方便地获取到数据,为其提供技术手段,从而向数据要效益,提升业务能力,达到业务创新。将数据治理服务化,能从三个方面直接提升业务和技术人员的效率,实现业务的创新:提供自助数据查询服务,能够让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直接通过业务语义就找到相应的数据;提供自助获取数据服务,形成数据的通道,帮助业务人员直接获取找到的数据;提供自助数据分析服务,让业务系统开发人员能够以业务化的语义分析来分析获得的数据,比如自助设计报表等。

浙江电力的大数据治理就是按照采集、管理、服务化这三个阶段来建设的。通过自动化获得浙江电力所有的元数据,将业务模型与物理模型自动对应,实现了业务模型c物理模型有效管理并严格控制了数据质量,并将数据治理能力服务化。通过大数据治理项目的建设,充分释放了业务人员的潜能,让业务人员能够自动、自助地获取高质量数据的同时还能对数据进行自助分析,大大提升了业务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让智能电网的每一个业务人员都转变成真正的数据分析师。

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在电力企业复杂的大数据环境中,数据质量会成为突出的问题,电采数据是否能够准确获得,IOT设备数据是否能够精确回传,各个系统的数据是否都是准确的都会对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的效果产生影响。

所以,电力企业在大数据采集与数据资产管理之后,还必须要解决数据质量的各种问题。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提升数据质量可以遵循以下3个基本原则:

在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中控制数据质量,尤其是在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阶段,要严格控制数据模型,使其满足规范和要求。

梳理数据质量检核规则,并形成业务化的检核规则库,来对电力企业大数据进行数据质量检查。

第11篇

[关键词] 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制约因素;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4. 034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4- 0069- 02

0 引 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远程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昭示着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信息化逐渐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革新和体制变革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技术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支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处于萌芽阶段,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将计算机应用作为企业现代化发展的衡量指标[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如何,本文对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进行探讨。

1 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表示信息的发现、传播途径以及对信息的分析与利用,信息化的载体是计算机和网络。总体来说,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化,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信息技术发展[2]。

企业信息化并不是单指企业拥有计算机和网络,而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等现代化的通信科学技术,结合自身内外的情况和资源,实现经营运作和管理,使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管理模式的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模式[3]。企业引入信息化概念,实现信息化建设,使企业经营活动形成数据链,便于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及时掌握企业的发展状况,既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2 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制约因素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主体地位,国企的信息化建设势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企信息化建设的好坏是衡量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准。我国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对策,对于推进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认知度不足,观念保守

我国的企业包括国企和中小企业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度不足。首先,企业决策者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据调查47. 52%的企业只是利用计算机工作[4],并没有建立企业自己的信息化规划,没有信息中心。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片面保守,简单地认为信息化就是电子商务,对于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知名度、宣传产品,甚至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理解明显不足。国有企业观念的保守以及对信息化建设认知的不足,直接导致企业信息化进程缓慢。

2.2 起步晚、投入少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政策是在国家九五规划中提出的,比发达国家晚了几十年,处于刚起步阶段。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大工程,需要资金的大力投入,长期的持续发展方可得到回报。一些国有企业企图在短时间内以较低投入获取高回报,却忽视了资金投入的合理结构。信息化建设起步晚、资金投入少且不得法,使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开发、维护、更新、利用发展缓慢。

2.3 软件行业水平低、支持不到位

信息化建设必须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以软件行业的技术作为支持,才能稳步向前不断发展。当前我国软件行业良莠不齐,技术水平整体不高,开发经验不足,过分依赖国外技术,缺乏针对本土特点量身定制的软件。很难为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从某种角度来说,极大地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2.4 信息化人才匮乏

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是人才。企业决策者的不重视和资金投入少,使得信息化建设人才极度匮乏,专业素质偏低,既了解本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发展规划又对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精通的复合型人才稀缺,这也是制约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探讨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参与。对国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结合自身特点,适时调整战略战术,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契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以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结合我国国企的现有问题和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对策进行探讨。

3.1 国有企业转变观念,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首先要转变意识,国有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度不高,企业信息化是涉及企业生存和前途的工程,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依托于信息化,其所指的绝非仅仅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本身。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注重人员的管理和培养,加快提高信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国企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信息和丰富资源,促进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3.2 国家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促进信息化建设

国家政策的扶持是国有企业信息化全面建设的主导力量,国家应该在政策法规、财政、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帮扶。美国日本政府相继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5],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有益效果显而易见。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信息九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国有企业在政策指引下,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全面促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大跨度发展。

3.3 加速软件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软件行业的技术支持,软件行业的落后直接影响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因此,加速软件行业科学有序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而且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成熟完善,有利于国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3.4 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实施信息复合人才战略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的长期任务,关键在于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系统集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我们应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根据国企发展方向,有效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同时,注重企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战略,走出去,引进来,为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广阔的资源。

中石油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变革是从信息中心的改制开始[6]。面对庞大的信息系统彼此孤立,信息采集和管理相对混乱的局面,中石油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深刻体会到IT的管理与服务的重要性,开展全面建设战略,才能加强管理,规范服务,加快发展。2002年5月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集团公司主管领导担任,负责整个集团公司信息化工作的决策、推进与协调。引进了成熟的信息化处理平台,制定统一的采集、编码、数据传输标准,出台统一的管理制度,培训大量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分离后,中石油的信息化决策管理进入了更高决策层,而技术服务也更加规范化。利用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管理、整合的数据,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优化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活力。

4 结 语

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个循序渐进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认清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借鉴经验、注重人才培养,利用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资源,优化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邱长波,施梦,张佳. 企业信息化关键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24(5):535- 541.

[2]L Chung,J C S do Prado Leite.On 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M]. Berlin,Heidelberg: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9:363-379.

[3]胡元岭,刘华峰.浅谈我国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9(3):110-112.

[4]吴瑞鹏,陈国青,郭迅华.中国企业信息化中的关键因素[J].南开管理评论,2004,7(3):74- 79.

第12篇

现代农业是继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其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是现代农业的根本标志,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之路。农业产业化将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深化农业专业化分工,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现实选择。围绕农业产业链的信息服务,将对农业产业链的人、财、物、技术等进行高效整合,为产业链条上的用户提供高效的价值链、信息链、物流链、资金链等方面信息服务,协助基层政府实现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信息化综合服务职能,从而促进农业产业链的联动和优化。

二、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

1、农业产业化

2、农业信息化

3、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

三、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对于现代农业,科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将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和高效运转。产业链中各产业互相依赖、互相作用而形成“关联效应”,产业链的环节越多,整体关联效应越大,农业产业链也是如此。产业链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将促进链条的延伸和拓宽,对国民经济中众多领域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和效能 产业链中某些环节的加强可以带动与其密切相关的产业发展。从国家经济整体的角度来看,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宽不仅提升了产品价值,同时也增加了就业门路,特别是非涉农领域的就业机会,对解决当今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起到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产前:网上采集信息,网下发展“订单”。信息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线”。农民没有信息,不知道种什么、种多少、前景如何:企业信息不灵,就会判断失当,盲目决策,投入得不到应有回报,甚至亏本。当前农产品供给已经由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部分农产品甚至出现结构性、区域性过剩,面向市场发展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信息引导。面向农业产业链的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把全国、全省甚至全世界的农业信息汇集在一起,通过上网,用户可以采集到各种农副产品的供需信息以及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通过筛选、分析、甄别,为农户提供包括种子种苗、种养技术、市场价格、供求情况等各方面的实用信息,指导农户进行种养结构调整。网上还可以联系到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经销商的农业生产订单.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降低分散生产的千万家农户抵御市场的风险。

产中:各级涉农服务部门把通过平台采集到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病虫害防治、市场行情、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保鲜、储运、包装技术指导等分类进行编辑,通过网络、电子邮箱或印发宣传资料,及时送进千家万户的农民手中,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产后:制约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仍是市场。面向农业产业链的信息服务,将有助于实现农产品交易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网络营销的实现,确保了农产品销路畅通,供销协调,交易成本降低。通过把各种农副产品的供求信息在平台上进行,主动向市外、省外甚至国外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经销商发送电子邮件.直接“上门”推销各种农副产品,把分散生产的农副产品集中销售,形成规模效益,使农户获取更多利益。同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平台,可以及时获取各类供需信息,宣传产品品牌,通过电子邮件沟通信息,可以大幅度节省交易成本,扩大贸易机会,使企业抓住市场机遇,拓宽销路,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面向农业产业化的信息服务平台

在农业产业化日趋成熟的背景下,本着对产业链上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起到各自作用和综合联动的协同作用的信息服务为宗旨,紧密围绕(省、市、县)农业局各个科室的业务职能,以当前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安全技术、GIS技术和数据交换等技术为手段,在完善区域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建设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建设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网站集群,以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网站集群为基础平台,有效的集成特色农业产业链应用系统,实现农业局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交互,进一步实现对全地区农业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精准化管理与服务,全面提高农业系统农业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使区域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样板。

3.1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网站集群

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网站集群建设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服务,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以现有信息化设施为基石,基于数据资源管理和共享机制,结合当前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安全技术、GIS技术和数据交换技构建覆盖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网站集群,实现一乡一站、一村一页。网站集群建设将主要围绕区域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工、处理和等环节,同时充分考虑如何提升村镇信息的接收、和服务能力的建设,从而形成一个区域农村信息服务网站,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集群服务,促进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打造区域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

3.2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系统

3.2.1农业地理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在数据采集与编辑、数据管理、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和数据输出上的优势,为区域农业环境评价、农作物适宜性评价、测土配方施肥、农情监测、农业灾害与应急、温室智能控制、农村新能源管理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应用和展示平台,实现农业发展状况可视化展示,便于区域农业综合业务的地理分布、发展规模的直观获得,为制定区域农业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撑,为农业在时间、空间、产品和品质方面的统一调控提供技术支撑。

3.2.2土壤质量评价系统

全面搜集整理相关部门长期积累的有关土壤重金属、土壤肥力普查和动态监测数据,建立区域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土壤重金属和肥力指标体系,以国家、行业或地方土壤质量评价标准为依据,建设土壤质量评价系统,系统主要实现土壤采样点管理、评价标准管理、土壤质量分析评价、基于GIS的土壤质量查询和统计等,规范其数据采集与管理方法、土壤质量评价分析过程,搭建土壤质量监测数据由采集、管理到分析与决策的一站式操作,同时为不同级别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操作引导,实现土壤质量数据采集管理有规范,分析决策有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有保障。

3.2.3作物适宜性评价系统

在农业生产从传统的粗放模式向集约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用地已成为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发展区域经济的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反映区域土壤对不同作物自然适宜程度、限制强度,建立作物适宜性评价子系统,对农作物适应性进行区划,划分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通过适宜性评价挖掘区域农业发展潜力,促进农作物合理布局,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2.4测土配方施肥系统

紧密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以服务农民为出发点,构建基于GIS的测土配方施肥系统。该系统围绕测土配方施肥与养分监测信息的采集,建立基于PDA的信息采集模块,实现对采样地块基本情况、农户施肥情况调查、植物测试结果、土壤测试结果、田间实验结果、养分监测等信息的实时采集与管理;建立数据分析模块,对各类采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为政府宏观掌握本区域土壤肥力变化、施肥情况与农田环境污染提供理论基础;依据平衡施肥原理,建立施肥决策模块,根据各地块土壤肥力情况和作为养分特征,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建议,同时还可为肥料企业各类复混肥、系列专用肥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信息推送模块,以短信的形式向农民推送施肥建议、施肥知识等信息,加大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力图提高区域整个地区农民的施肥水平,有效减少农田环境污染,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区域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3.2.5农业生产与智能决策系统

根据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对科技知识的需求,按照无公害、有机和绿色农业的技术标准规范,汇集蔬菜、加工番茄、红花、油葵、油菜、甜菜、打瓜、玉米、小麦、亚麻等生产管理各个环节的农业知识,分别从品种选择、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生产等方便,构建相应的知识模型,采用合宜的知识表示技术和推理策略,利用成熟的专家系统开发工具,开发加工番茄、红花、油葵、油菜、甜菜、打瓜、玉米、小麦、亚麻等生产管理专家决策支持系统,为生产管理者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进行科学指导种植、养殖管理。

3.2.6设施农业智能控制系统

针对设施蔬菜基地,根据其设施农业的不同类型,分为日光温室和玻璃智能温室,按照实际生产过程中对设施内环境信息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设备选型和设计设施农业智能控制系统,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温室环境信息采集设备与控制设备,运用传感器网络或者温室娃娃采集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土壤墒情等环境指标,与作物生长所需环境要素的范围值对比,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通过控制设备实现其阀门、湿帘、风机、遮阳网的开关,从而达到温室环境的智能控制。

3.2.7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

基于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信息服务现状,围绕农资登记备案和农资执法、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安全溯源及对外信息服务的信息化管理需求,构建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平台,立足农资执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业务流程,实现对市域内流通的农资产品的登记备案和农资案件的移动执法,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准入机制,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关,实现对农产品质量检测数据的采集分析、安全档案的管理和信息溯源管理,建立并完善基于信息服务网站、触摸屏和短信平台的综合信息服务通道,提升政府质量安全监管与信息服务能力,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流通企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提升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农资农产品消费安全。

3.2.8病虫害测报预警系统

紧密结合区域所辖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及其所发生的主要病害,围绕病虫害测报业务,以区域省、市、县级植保站为中心,构建以基层乡镇数据上报,市(县)级植保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上报,并且为上级业务部门及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病虫害防治等决策支持的应用系统,系统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查询、数据分析、预警分析、应急响应、汇总上报等。

3.2.9农情监测系统

农情信息关乎农业生产、农产品供求、补贴政策、农资价格以及防灾减灾等重要信息,涉及千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农业部门工作的考核评价和资金分配的科学性,是农业部门管理工作的核心。为进一步加强区域“数字农情”建设,提高农情调度的及时性、准确性、系统性和安全性,实现农情信息采集规范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本研究紧密结合区域农情信息采集工作,围绕农情、灾情等信息的采集、传输、整理、分析和建立农情监测系统,通过信息采集功能模块,实现农作物、早稻晚稻情况、农作物生产情况、蔬菜及特种作物等农情信息的实时采集与上报,提高上报数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通过数据分析模块对区域各地区农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预测,为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指挥调度提供有力支持,也为科学指导生产、组织抗灾救灾、实现“稳粮、保供、增收”目标提供支撑,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2.10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系统

针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信息化系统支撑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需要而研究开发的应用服务系统,系统面向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提供会员管理、财务管理、培训管理、交流管理、市场信息服务等功能,帮助合作组织快速获取市场信息,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系统具有完善的会员管理功能,支持会员分级管理、多类型管理、个性化服务支持等功能;实现对合作社账目信息,分红信息以及会费信息进行在线管理;实现会员生产资料需求信息及农产品供应信息统一管理;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视频培训资料及最新实用技术;实现会员之间、会员与管理者之间在线交流;界面美观、操作简单,便于维护。

3.2.11电子商务系统

立足农产品流通产业化发展要求,从农产品交易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电子商务系统,包括市场行情分析子系统、农产品电子交易服务子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从信息服务与交易业务两个角度组织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三个流通流程,逐步实现网上电子交易,解决农产品交易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流通成本高等问题,有效提高农产品交易的信息化水平,完善区域农产品产销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与国内外市场的及时有效对接,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提升经济效益。

3.2.12农业培训系统

面对区域同层次的农业从业者对农业培训的需求,研发适合区域农业生产需要的多媒体农业培训系统,该系统支持多种媒体服务器,支持MPEG、AVI、ASF、WMV等多种多媒体文件格式,支持多重视频资源分类管理方法,具有交互性能好、资源共享性好的特点,实现服务器运行状态动态监视、内容分发系统管理、分布式的负载均衡、多媒体资源管理等功能,系统部署上线播放。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现远程教育和技术推广,普及农业科技,以科学正确的方法指导用户生产工作。多媒体学习培训系统还可以让农民随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自主学习,能合理安排培训的时间,极大地方便农民自我学习,有效提高培训的效率和农民学习质量。

第13篇

奥思维营销管家分析发现,大多存在三大致命缺陷:第一是企业网站没做好,第二是网络推广没做好,第三是客户转化没做好。这三大缺陷是导致企业网络营销失败最常见的因素。那么,企业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呢?奥思维营销管家指出,解决这三大问题,需要对症下药!

第一个问题,你的企业网站是否是营销型网站?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什么是营销型网站的概念还是非常的模糊,甚至产生误解:我的网站设计华丽大气,有漂亮的FLASH动画、大图片,产品图片设计非常漂亮,这不就是营销型网站吗?其实这只能说是一个展示型网站,而不一定是一个营销型网站。真正的营销型网站必须要具备以下特征:

1、网站设计符合搜索引擎优化排名、前台全部生成html静态页面;

2、每个页面的title和meta标签可以自定义;

3、网站信息突出重点,详尽的介绍企业产品与企业的特色;

4、良好的用户体验,设计清晰明了,方便用户浏览;

5、网站整体结构与各个页面布局合理,代码简洁、尽量不使用动画和大的图片,页面整齐、页面信息表达清晰;

6、响应速度快,多地域能保持均衡的访问速度;

7、良好的交互性,能够更好地将访客转化为顾客;

8、具备营销的工具支持,能主动、及时、方便、多途径的跟访问用户沟通,能分析访问用户状况与需求;

9、重视细节,细节本也是客户体验中一个重要的元素,由于其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单独将其作为营销型企业网站的一个因素,在营销型网站的流程制定、内容维护、网站管理等都需要体现出来细节问题;

10、网站监控与管理:营销型网站的另一个因素是网站本身的监控功能与管理功能,最简单来说网站总需要加一段流量监测的代码吧,更多的管理特点就不多做介绍。

看看您的企业网站是否具备以上特征,还没有具备的话,那赶紧给您的网站改改版吧!

第二个问题,如何让你的企业信息布满整个网络?很多企业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在各搜索引擎上一搜索自己行业的关键词,全是人家公司的信息,自己公司的信息翻了好几页,甚至几十页都找不到。许多企业购买了昂贵的推广软件,但效果依然差强人意。而据一项调查显示,网民在搜索某一信息时,一般只会看前3-5页的内容,也就是说,如果你企业的信息排到了第5页之后,那你的网络营销效果基本上是失败的。如何让你的企业信息布满整个网络呢?如何让消费者一搜索某一产品信息,铺天盖地的全都是你企业的信息呢?那就要求你要跟成千上万的高质量网站进行合作,让他们在他们的网站上投放你的企业信息,而且还要是长期投放,还要高度切合搜索引擎喜好。如果按照常规的做法,这将是一个工作量十分浩大的工作,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你需要寻找一个有效的推广软件。

第三个问题,如何把网络访客转化成你的成交客户?把网络访客转化为成交客户,也是企业头疼的问题。好不容易吸引到一些网络访客过来咨询,结果无法实现成交,前面所花费的精力,等于完全白费!把网络访客转化为成交客户,需要设计一系列科学的步骤,网络访客——潜在客户——有效客户——意向客户——重点客户——成交客户,在客户的转化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跟进方法,企业在跟进过程中,设计一套科学的跟进方法尤其重要,而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借助信息化工具,是企业应该重点考虑的选项。

可能大家发现,若按照上面的要求去做,那网络营销岂不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效果还是未知数?有没有一些其他的捷径,能够比较轻松的实现以上的要求,而且效果还能得到保证的?捷径还真有!由国内知名软件“奥思维建站软件”、“奥思维建站魔法师”、“奥思维CRM”等系列奥思维软件的研发企业——东方传奇最新研发的国内首款一站式网络营销流程管理系统——奥思维营销管家,就能帮助企业轻松实现营销效果。

这款由东方传奇倾力打造的奥思维软件精品——奥思维营销管家,就是针对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设计的一款软件,它结合了电子商务与信息化管理技术,由营销型展示平台,网络营销推广系统、沟通转换系统与运营系统四大模块组成,集智能建站、SEO优化、信息采集、推广、效果分析、短信营销、精准数据、客户转化,运营管理,顾问服务、学习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商务一站式解决方案。

第14篇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针对中小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及意义

1、知识管理的概念

伴随着信息革命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它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不断地对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管理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顺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全球掀起一场全新的管理革命,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在企业内促进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增值,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2、知识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企业创新是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竞争力水平的基本途径,而知识资源成为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僧长财富的不可替代的企业创新的主要源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处在信息化、知识化的竞争环境中,其兴衰成败已不再单纯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还在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运用。

知识资源不同于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它具有复制性、非排他消费性并且在使用中不会引起边际报酬递减等特征。这些特征以及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所起的巨大作用将给现代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企业所面的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伍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社会对企业核心资源的重要管理形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缺乏知识管理的理念

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一个难题。许多中小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在接受新概念和新信息方面显得比较迟钝,缺乏获取新知识的动力,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知识管理的理念表现得非常陌生。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实践和运用。

2、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影响知识管理的有效开展

因为知识的存储和交流都需要信息技术提供保证,因而,知识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建设的程度。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采集手段普遍落后,对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重视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对市场反应迟钝,灵敏度不高,丧失发展良机。随着信息行业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日益活跃,信息的流动频率大大加快,国际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为标志的数字时代。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严重滞后,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实施。

3、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不利于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但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因此,在很多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当中,个人出于职业安全及个人地位等方面的考虑.不愿将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与同事分享和交流,企业也没有明确提倡和强调要加强共享和交流,再加上制度建设滞后,往往导致个人知识不能转化为企业的知识。企业文化十分不利于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很多企业甚至出现企业资源部门化,部门资源个人化,个人资源独享化,给企业的经营安全带来的很大隐患。

三、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

1、创建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开展知识管理的重要保障。新型企业制度,要使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与命运紧紧与企业结为一体,鼓励企业知识的获取、共享、运用及存储,促进企业知识管理。同时,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度鼓励员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使涉及工作流程和方法的知识公开化,如通过网上办公、建立信息平台等,使企业员工能够在内部网络上获取、共享和交流新知识。总之,企业应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大力开展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制度创新。

2、推动企业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知识管理是信息革命带来的管理模式的变革,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要充分利用因特网,因特网给企业带来大量信息,创造无限商机,企业可以利用因特网进行海量电子商务。同时,注重建立企业信息部。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信息管理,加速企业的信息转化和共享。推动企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并拓展其功能,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由于目前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政府和行业协会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局域网,以促进企业间的知识共享。

3、建立利于知识交流与共享的企业丈化

创建学习型企业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知识管理流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即知识的生成和获取管理。知识生成和获取的方式是学习,企业应当通过营造一种鼓励学习的企业文化氛围,统一广大员工的学习目标,鼓励员工通过自我学习丰富个人的业务知识,进而增加组织的知识资本,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顺畅的传播、共享、创新和应用。这种环境氛围的营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营造两方面。硬环境的营造包括建立起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结构.完善企业的知识网络,建立起鼓励员工参与知识交流与共享机制和鼓励员工创新的各项企业制度。软环境的营造主要是要创找出一种鼓励学习鼓励知识交流与共享、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第15篇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针对中小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及意义

1、知识管理的概念

伴随着信息革命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它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不断地对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管理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顺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全球掀起一场全新的管理革命,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在企业内促进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增值,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2、知识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企业创新是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竞争力水平的基本途径,而知识资源成为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僧长财富的不可替代的企业创新的主要源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处在信息化、知识化的竞争环境中,其兴衰成败已不再单纯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还在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运用。

知识资源不同于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它具有复制性、非排他消费性并且在使用中不会引起边际报酬递减等特征。这些特征以及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所起的巨大作用将给现代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企业所面的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伍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社会对企业核心资源的重要管理形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缺乏知识管理的理念

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一个难题。许多中小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在接受新概念和新信息方面显得比较迟钝,缺乏获取新知识的动力,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知识管理的理念表现得非常陌生。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实践和运用。

2、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影响知识管理的有效开展

因为知识的存储和交流都需要信息技术提供保证,因而,知识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建设的程度。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采集手段普遍落后,对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重视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对市场反应迟钝,灵敏度不高,丧失发展良机。随着信息行业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日益活跃,信息的流动频率大大加快,国际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为标志的数字时代。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严重滞后,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实施。

3、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不利于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但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因此,在很多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当中,个人出于职业安全及个人地位等方面的考虑.不愿将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与同事分享和交流,企业也没有明确提倡和强调要加强共享和交流,再加上制度建设滞后,往往导致个人知识不能转化为企业的知识。企业文化十分不利于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很多企业甚至出现企业资源部门化,部门资源个人化,个人资源独享化,给企业的经营安全带来的很大隐患。

三、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

1、创建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开展知识管理的重要保障。新型企业制度,要使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与命运紧紧与企业结为一体,鼓励企业知识的获取、共享、运用及存储,促进企业知识管理。同时,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度鼓励员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使涉及工作流程和方法的知识公开化,如通过网上办公、建立信息平台等,使企业员工能够在内部网络上获取、共享和交流新知识。总之,企业应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大力开展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制度创新。:

2、推动企业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知识管理是信息革命带来的管理模式的变革,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要充分利用因特网,因特网给企业带来大量信息,创造无限商机,企业可以利用因特网进行海量电子商务。同时,注重建立企业信息部。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信息管理,加速企业的信息转化和共享。推动企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并拓展其功能,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由于目前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政府和行业协会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局域网,以促进企业间的知识共享。

3、建立利于知识交流与共享的企业丈化

创建学习型企业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知识管理流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即知识的生成和获取管理。知识生成和获取的方式是学习,企业应当通过营造一种鼓励学习的企业文化氛围,统一广大员工的学习目标,鼓励员工通过自我学习丰富个人的业务知识,进而增加组织的知识资本,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顺畅的传播、共享、创新和应用。这种环境氛围的营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营造两方面。硬环境的营造包括建立起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结构.完善企业的知识网络,建立起鼓励员工参与知识交流与共享机制和鼓励员工创新的各项企业制度。软环境的营造主要是要创找出一种鼓励学习鼓励知识交流与共享、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