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乡村建设的作用范文

乡村建设的作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乡村建设的作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乡村建设的作用

第1篇

论文摘要: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举措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载体等方面浅谈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同时说明了在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应当坚持的几个原则及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乡村旅游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四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管理民主,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缩小了城乡差距。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旅游这个渠道,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改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加注重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更加重视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因而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些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后,集资办起了教育和医疗,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还有一些农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达到社保条件后可以按月领取保障金,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发展乡村旅游,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也可以选择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方式,还可以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给农民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三是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城乡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方方面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农民和农业倾斜,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许多地方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一批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村镇应运而生,促进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促进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一是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一些农村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了图书室、文化室,加强了文化传播,一些农村举办了各种培训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使一些农村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农民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二是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和谐。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与之协调发展。四是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旅游使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2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坚持的原则 

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正因为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产业功能、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乡村旅游工作,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积极引导各种农民组织发挥市场开拓、行业自律和维护权益的作用,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各相关部门应把乡村旅游作为其重点工作加以扶持,把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帮助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创业资金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让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要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因此,要将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要使之成为利益主体、发展成果享受的主体。一是要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要发挥乡村旅游在就业上的“乘数效应”,使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就业;还应为广大农民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创造良好环境,间接带动增加农民就业。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保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劳动报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也要注意保护农民的资源参股、资金入股的合法所得。三是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的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加强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生活境界。四是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民的长远利益相结合。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2)遵照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各地农村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千差万别,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不尽相同。乡村旅游有其内在的固有的发展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一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到位,要选择好发展的时机,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一些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或具备发展潜力的地区,也不是每个农民都应参与乡村旅游,而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和能力情况来决定,不能强求人人参与。二要加强分类指导。从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加以分类指导。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设定指标,不设固定模式。

3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城市化、农民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着眼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的改善;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注意保持当地农村特色,要防止某些“城市病”向农村蔓延,防止工业垃圾、城镇污染侵蚀农村净土。发展乡村旅游,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提升为目标,既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旅游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简单搞成旅游新村规划;也不能因为发展乡村旅游而把农村建成没有农业、村庄、农民、特色的所谓新农村。

(2)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中政府推动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由政府来推动,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推动不是包揽一切,而是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农民有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不应该强求一律。要在政府的指导推动下,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3)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农村各产业之间和谐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要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的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旅游也要充分依托其他产业,取得其他产业的支持,在其他产业发展中得到加快发展。

第2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43-02

1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乡村旅游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四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管理民主,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缩小了城乡差距。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旅游这个渠道,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改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加注重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更加重视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因而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些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后,集资办起了教育和医疗,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还有一些农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达到社保条件后可以按月领取保障金,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发展乡村旅游,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也可以选择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方式,还可以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给农民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三是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城乡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方方面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农民和农业倾斜,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许多地方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一批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村镇应运而生,促进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促进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一是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一些农村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了图书室、文化室,加强了文化传播,一些农村举办了各种培训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使一些农村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农民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二是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和谐。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与之协调发展。四是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旅游使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2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坚持的原则

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正因为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产业功能、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乡村旅游工作,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积极引导各种农民组织发挥市场开拓、行业自律和维护权益的作用,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各相关部门应把乡村旅游作为其重点工作加以扶持,把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帮助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创业资金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让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要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因此,要将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要使之成为利益主体、发展成果享受的主体。一是要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要发挥乡村旅游在就业上的“乘数效应”,使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就业;还应为广大农民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创造良好环境,间接带动增加农民就业。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保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劳动报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也要注意保护农民的资源参股、资金入股的合法所得。三是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的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加强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生活境界。四是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民的长远利益相结合。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2)遵照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各地农村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千差万别,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不尽相同。乡村旅游有其内在的固有的发展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一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到位,要选择好发展的时机,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一些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或具备发展潜力的地区,也不是每个农民都应参与乡村旅游,而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和能力情况来决定,不能强求人人参与。二要加强分类指导。从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加以分类指导。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设定指标,不设固定模式。

3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城市化、农民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着眼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的改善;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注意保持当地农村特色,要防止某些“城市病”向农村蔓延,防止工业垃圾、城镇污染侵蚀农村净土。发展乡村旅游,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提升为目标,既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旅游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简单搞成旅游新村规划;也不能因为发展乡村旅游而把农村建成没有农业、村庄、农民、特色的所谓新农村。

(2)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中政府推动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由政府来推动,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推动不是包揽一切,而是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农民有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不应该强求一律。要在政府的指导推动下,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3)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农村各产业之间和谐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要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的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旅游也要充分依托其他产业,取得其他产业的支持,在其他产业发展中得到加快发展。

第3篇

1 信息农业发展现状

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着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因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从而逐渐形成信息农业,可概括为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3]。信息农业包括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产业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3 个方面内容 ,即农业环境信息化 (气候预报 、病虫害测报)、农业技术信息化(精准农业信息等)、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产品交易信息等 )。农业信息产业化是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过程的综合反映。

由于各个区域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方向不同,因而各个国家和地区信息农业的发展程度也不同。20世纪80 年代以前,美国的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而后其逐渐加大在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建设方面的投资。目前,美国的信息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基本实现电脑化管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各个地区也积极投入发展信息农业[4]。目前,全国除省、市级建立农业信息中心外,大多数县(区)也都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在农业、资源、环境和防灾等方面广泛应用了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 。2006 年 ,沈阳市苏家屯区开始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于正在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 根据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和历史资料的采集、编辑、存储、输出,建立规范的耕地资源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完成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这一技术,达到优化施肥,平衡施肥,经济施肥,减少化肥用量10%以上,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农业整体效益得到提高。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将较大程度地预防、控制和减轻农业灾害,农民在农田的用工量可减少50%,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 30%~50%,提高作物产量 10%~20%。

2 农业信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农业信息﹑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建设上,沈阳市苏家屯区以助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三农”为目标进行信息化服务[5]。区政府与中国移动联合推出 “农信通 ”业务 ,农民通过短信、语音、互联网等方式,可快捷地接收到农作物技术、林果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畜牧养殖技术,以及政策法规﹑饲料、市场供求﹑价格行情等信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保障农务畅通,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重信息在实际生产中的效应 ,其自发组成的各类专业技术合作社、技术协会等组织以及农村“经纪人 ”等 ,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民利用“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 110”及通过网上交易 、网上服务,享受到相关的利益。例如:苏家屯区一网络优秀经纪人,其原为当地的一名普通农民,自 2002 年参加计算机和农村经纪人培训后走进网络,通过网络信息,采取网上交易,吸引了国内各地区以及日本、韩国、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客商,交易的产品有农副产品、畜禽产品、果品、中药材和其他生产资料。2006 年,该经纪人又创建中国第一个由农民自主经营的中国农村经纪人网,将最初简单的信息收集、农产品交易最终形成一个信息产业,有专人为其收集、信息和洽谈业务,月均成功交易近 20 次,带动区内数十人从事网上农产品经纪业务,帮助农民引进先进适用项目,为种、养殖大户聘请专家提供技术服务等。该经纪人利用网络信息交易的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有玉米、大豆、中药材(灵芝及孢子粉)、调味品(生姜、洋葱、大蒜、辣椒面等)、蔬菜水果 (食用菌 、西红柿 、葡萄 、苹果等 )、花卉 、苗木以及畜禽类、农机 、农膜等近百个品种 ,仅为区内农民网上交易的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价值就超过400 万元 ,涉及全区10 个乡镇 300 多户农户。目前,已有国内外 5 000 多名会员和信息员通过国内国际信息交往,为中国农村经纪人、农户、企业提供解析市场行情,分析市场热点,推广诚信企业,联系国际商机服务。截至目前,网络交易次数达 500多次,成交额已突破 6 000 万元。此外,这名优秀的经纪人还介绍70 多人到韩国独资企业就业,出国留学。由此可见,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业生产、农民个体发展、市场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显著的效益推动了农业信息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发展对农民进入市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但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农业科技信息还存在载体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而网络用户略显稀少,由于用户入网费用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目前,大多数农民反映信息接收渠道不畅,说明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我国农村区域较广,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较多,信息农业的发展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6]。针对当前农业信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一是解决农民的信息意识问题。当前广大农民的信息意识较为低下,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人们普遍认识。为此,要加大农业基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二是重视农业统计的数据问题。统计数据是信息的基础,而我国农业发展中普遍缺乏统计数据,部分地区的统计数据精度不高。因此,应定期公布准确度较高的农业统计资料,加强市场经济分析[7]。三是农业信息化的投资主体问题。农业信息化以高投入为前提,按目前农村的发展状况,必须确定农业信息化建设以政府财政为投资主体的原则,让知识流、人才流、产品流、物资流特别是资金流向农业流动,向农村倾斜。

第4篇

关键词:音乐艺术;乡村唢呐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调查

中图分类号:J60-02 文献标识码:A

Value the Function of Country Music Group in Construction of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ZHAO Yan-hui1,2

(1. School of Music, Nanjing Institute of Arts, Nanjing, Jiangsu 210013;2. School of Music,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围绕苏北地区乡村乐班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课题,笔者自2007年以来,多次赴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等辖区内的村落,通过座谈访谈、实地查看、随机抽查、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乡村唢呐班进行了深入调研。①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活跃在苏北地区数以千计的乡村唢呐班及其数以万计的唢呐班艺人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一些唢呐班被列为县、市、省甚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唢呐艺人被评为县、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本文试图通过对苏北乡村唢呐班的调查,以及对唢呐班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价值与作用的分析,希望引起社会对唢呐班的关注和重视,以推动其健康发展,并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唢呐班简述

根据明正德(公元1506年-1521年)年间江苏人王西楼的《朝天子•咏喇叭》词曰“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的描述,说明唢呐在当时已经传入江苏。明隆庆(公元1567年-1572年)年间《海州志》卷二:“然居丧不按家礼,丰酒食、具鼓吹,以待吊客……”②这则记述了明代海州地区(即今苏北连云港地区)民间举办丧葬礼仪中使用鼓吹乐的情况。“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年间《沛县志》:‘沛人喜唢呐’,沛县民间亦有唢呐艺人和剃头艺人是一家的说法,迎亲或送葬的唢呐班路过剃头铺③时不演奏,可见唢呐长期流行于沛县民间。”④另据睢宁县钱家唢呐班、东海县吴家唢呐班等有年代可考的唢呐班家族传承史料证实,苏北乡村唢呐班的历史最迟可追溯至三百年以前。

当前,在苏北地区,每逢婚丧嫁娶及其他民俗与节庆之际,老百姓仍然会邀请民间艺人奏乐,以达到造势和宣传的效果。由这些民间艺人所组成的音乐表演团体,在当地被俗称为“唢呐班”、“喇叭班”、“鼓乐班”、“呜哇班”等。近年来,随着乐器与表演形式的日益丰富和拓展,唢呐班艺人将其班社自称为“唢呐乐队”、“唢呐乐团”、“唢呐电声乐队”、“唢呐艺术团”等,以示时髦。唢呐班常用部分中国乐器见图1。

此外,近年来还增加西洋乐器有,吹管类:萨克斯、单簧管、小号、长号、圆号、大号等,弦乐类:无,打击乐器:架子鼓。电子乐器:电子琴。1985年以前,唢呐班的表演形式多为纯乐器演奏,如唢呐独奏、唢呐齐奏、唢呐与笙齐奏、笛子独奏等,使用乐器主要为打击和弦乐类。1985年以后,唢呐班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在纯乐器演奏的基础上,加入了唱歌、跳舞、戏曲、曲艺等表演形式,如演唱歌曲、跳现代舞、表演京剧、表演快书等。唢呐班使用乐器及表演形式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充分说明它具有很强的适应和发展能力,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及时的调整更新,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着的审美需求。

唢呐班参加奏乐的场合以葬礼居多,其次是婚礼、祝寿、送奶糖、剃毛头、送慰劳、送喜报等。近年来,唢呐班的运用场合有所扩展,可谓五花八门,新增了诸如“过生日”、“贺子女考取大学”、“店铺开业庆典”,甚至有农民因家中一头母牛产了“双胞胎”也请唢呐班奏乐庆贺。部分活动场景见图2。

二、唢呐班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着特殊优势

近年来,国家虽然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一些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有些活动往往是走过场,其效果如同“沙漠上的一杯水”。如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其效果就不是太理想,农民朋友一年看不到一场戏或一场电影的情况并不少见。即便农民朋友能够一年看上一场电影或一场戏,这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在此背景下,唢呐班的表演活动对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补充作用,在满足新时期农村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优势。唢呐班一直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有着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尽管有些专家雅士看来,唢呐班或许有“低俗”或“下里巴人”之嫌,但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是,唢呐班的表演比较贴近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易于和老百姓产生共鸣,能够直接地反映和影响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荀子云:“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⑦。即强调了音乐与民俗在塑造民众高尚品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就是要运用乡村唢呐班与民俗活动所具有的规范、教化、育人等功能,对农民的品行进行规范、约束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唢呐班参与的“葬礼”活动就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晚辈、后人对长辈、先人的尊重与孝敬,展示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思想与美德。

唢呐班艺人具有高超的技艺,并会表演许多经典传统器乐曲、地方戏曲、曲艺及民歌等。如唢呐名曲《百鸟朝凤》、《合家欢》、《万年红》;地方戏曲梆子戏、柳琴戏、淮海戏等;地方曲艺苏北大鼓、琴书等;民歌《正月里》、《五更调》、《十劝郎》等。唢呐班艺人通过表演这些经典曲目、优秀剧目,一方面弘扬和传承了苏北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标准,陶冶了农民的情操。此外,唢呐班艺人还通过演奏或演唱一些广为流传、内容积极健康的创作歌曲,使得老百姓在感情上得到升华,思想上有所提高。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建设  图书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乡镇  产业结构调整  文化建设  和谐发展  精神动力

 

一、 营造读书氛围,提高农民素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八亿多人 口在农村农 民文化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必须看 到,我国许多贫困乡镇 的农 民,文化程度都偏低 ,文盲和初 中以下文化人 口所占的比例很大。这不仅直接影响农村人 口的终生教育、知识创新与致富脱贫,而且制约着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对竞争情报 、对称信息的需求。要改变这一落后状况 ,在成年人 中单纯依靠成人教育 ,显然不现实 ,也不太可能。作为基层文化活动的依托和载体,乡镇图书馆已被群众视为知识的大课堂、思想 的加油站 、精神的栖居园、孕育和催发文化创造的发祥地 ,是增进身心健康 ,调适社会关系的文化港湾。乡镇 图书馆既是农村中最基层的公共 图书馆 ,又是传播科学、文化、教育知识的重要阵地。它面向基层 ,无偿或者部分有偿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涉及到每个社会成员及其整个人生历程。它丰富的藏书,是农村的一个知识宝库 ,通过书刊流通,可以逐步培养一大批喜欢读书的读者群,进而在农村营造 出良好的读书氛围,发挥社会教育、情报 服务和文化娱乐的职能,开发读者智力 ,提高农 民文化素质。在信息化社会中,随着各类教育的开放与融合 ,乡镇 图书馆还将成为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及其他社会教育的技术支撑和有机组成部分 ,成为学校 以外 的社会教育 、继续教育的重要场所。此外,它还能为农村学生提供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如科技知识、天文、历史、地理 、动植物学 、英语电脑知识、科幻故事、侦探故事、幽默故事、人文故事和小说等书籍以及视听资料,有助于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振兴农村经济。实施科教兴农

第6篇

关键词:图书管理工作;乡村文化建设;图书室效益

1图书管理工作的性质

乡村文化建设期间,提升群众整体素质十分重要,阅读书籍是有效途径之一。图书管理工作任务艰巨,既要保障书籍的安全性,同时也要在地方建设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图书管理人员与群众接触频繁,最能够发现文化建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图书管理工作即是权利同时也是责任,工作人员要正视自身的责任使命所在,不断的探索服务形式,提升群众满意度。读一本好书能使人终身受益,一本坏书可以使人走向堕落,所以学生可以在图书室内获得大量的新的知识,在课堂中不可能答的一个问题,在图书室中获得启迪,学到了技巧、技能,为今后发明创造奠定了基础。总之农村学生多进图书室,多阅读图书受益非浅。同时图书室也是乡村教师继续受教育的乡村,可以依赖图书室来开拓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农村乡村办得更成功。其特性就是图书室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不是消遣闲聊的场所。

2如何加强图书管理工作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重点解决图书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管理形式也要做出进步。借助计算机设备建立自动化管理平台,读者通过计算机搜索能够轻松判断需要书籍的所在位置,解决传统管理理念中图书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开展管理任务期间,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自觉的保护图书,并善于通过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图书的种类也十分重要,通过图书管理来促进乡村文化落实,必然要引进具有现实意义的工具类图书,避免出现不良书刊影响工作完成质量。针对不同社会群众对图书的类型进行划分,满足不同年龄阶段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要科学地整理书刊,做好验收、登记、入藏,对缺页、漏页,有误码率的予以剔除、注销。还要积极收集书刊、资料,查阅有关新书目录,根据不同读者对象,来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书。当前,乡村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无书可读”和“有书不读”的两种现象“,无书可读”说明缺乏图书“,有书不读”说明已有的图书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图书室的“建、配、管、用”之间的关系“,建、配”是基础,管理是手段,使用才是最终的目的,图书室要真正做到以用为主,以藏为辅。这样,才能将图书资料这一人类文化知识的宝贵财富真正服务于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

3充分发挥图书室效益,突出教育功能,增强服务意识

图书管理要有明确的服务方向已经工作目标,面向乡村群众定期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培养群众的阅读习惯,具有书籍鉴赏能力。图书管理计划中还要具有风险防控内容,规范基层工作开展形式,不断的提高服务质量,在群众的支持下工作任务能够高效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期间,可以将各图书馆的书籍进行交换,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来完成建设任务。也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就是说把我们图书室的工作搞得活跃,克服被动坐冷板凳的局面,积极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要为师生找书、看书提供方便,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半开架、全开架借书,要保证开室时间,利用图书室工作人员的优势,向学生介绍图书室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利用图书室的良好习惯。

4信息化对图书馆工作的新要求

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提升图书管理工作效率,网络运行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风险隐患,需要工作人员掌握基础的维护技能,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基于网络平台对信息共享系统进行建立,这样能够节省图书资料搜索所用时间,读者通过检索功能可以了解到图书所在位置。信息化要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能得以充分利用。在传统的图书管理中,资料的储存、检索、借阅手续繁杂,不利于快捷、便利、准确利用图书资源。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图书资料的存贮、检索、复制能得到极大的改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完成后,对工作人员技能水平要求也会有所提升,可以面向社会进行招聘,岗位注入新的人才后,工作任务完成质量也因此得到进步。信息化要求图书馆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包括科研人员与技术人员。由于互联网的采用,图书馆每天面对极其巨大的信息资源,如何筛选、甄别各种信息为我所有,成为乡村图书馆人员一大难题。乡村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素养、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在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再次,信息化要求对农村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进行根本性转变,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长期以来,农村图书管理一直延续着分散的文献体制模式。这种体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乡村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信息化的浪潮下,图书馆正在走向数字化和虚拟化,这就要求文献信息机构实现由旧的文献收藏体制模式转向以信息传递为主的开发的网络体制模式。最后,图书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资源的共享。传统的图书管理“重藏轻用”思想比较突出,各个图书馆的封闭性较强,资源的浪费与闲置普遍存在,不利于资源的共享。信息化使信息资源共享既成为一种必要也成为一种可能。

5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在乡村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乡村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对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适宜开展流动服务的地区,由政府给乡文化站配备多功能流动文化车,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在农村学习型体系社会构建中图书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相信,在广大农村的现实条件下,要切实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这一世纪工程,籍此,乡村图书管理工作规范化将成为国家为实现“全民教育”“、教育机会均等”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实际行动,它必定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欣.治理困境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以农家书屋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2.

第7篇

关键词 生态蚕业; “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 活动;问题;作用

中图分类号 S88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50-02

“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是201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提出的活动,旨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广西建设,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西是全国种植桑园最大的省(区),2012年全区桑园面积达17.47万hm2,蚕茧产量超过30万t,连续7年居全国第1位,桑蚕产业已发展成为广西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1]。生态蚕业是按照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把发展经济与建设优美环境、充分合理的利用与增殖资源统一起来,实现经济与生态的2个良性循环,从而形成优化环境,合理投入,持续发展,增中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蚕业新格局[2]。

合理利用蚕桑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种植、养殖,对“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改善蚕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建立村规民约,形成长效机制,创造出更优美的人居环境,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蚕业的意义

生态蚕业主要是把种桑养蚕与退耕还林、绿化荒山、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配置相结合,形成一条良性循环的产业链,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发展生态蚕业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美化环境、增加蚕农收入、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关系、推动蚕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促进广西蚕桑产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2 “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的目标意义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党委为贯彻党的十精神提出的战略部署,以发展“三农”,改善农村生产、生态环境、农民生活为重,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总体要达到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的目标。

3 “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中遇到的问题

3.1 清洁治理管理落后

农村缺乏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场所,也缺乏管理措施与制度。公共设施缺乏管护,各家各户散养的禽兽随地乱排放粪便,造成公共场所脏乱不堪。污水排放也缺乏统一的规划,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3.2 农民环境意识薄弱,清洁难度大

目前,乡镇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儿童,由于长久养成的生活习惯,造成随意乱丢垃圾、乱摆摊,环境意识较为淡薄。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田间地头、河道水渠、池塘等成为垃圾倾倒的场所,严重污染了水源,给田间的清洁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3.3 资金不足,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由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难于集中处理,配套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民收入不高,自筹资金难度大。大多数乡镇缺乏环卫工作站,造成垃圾随地乱扔,难以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

4 生态蚕业在“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中的作用

4.1 有利于“生态宜居、和谐生活”的特色乡村的建设

通过规划引领、政府引导、蚕农配合3个方面,重点开展蚕沙处理、环境净化、村庄绿化、房屋美化、公共设施配套化等工程,着力打造养蚕特色乡村,塑造“一村一品”的形象。同时,开展生态蚕业,有利于引导蚕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清洁生产习惯,提高蚕农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制订完善的清洁制度,规范生产行为,形成文明的村规民约,促进乡风文明。如宾阳县古辣镇的南阳村依托桑蚕协会,大力实施“科技兴蚕”工程,通过改良品种,推广新技术,不定期组织群众开展桑蚕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科学种桑养蚕技术水平,成为广西新农村示范村。该村年平均养蚕13批,平均每张产茧40 kg,全村每批产茧可达6 t,年产值近260万元,种桑养蚕已经成为宾阳县古辣镇龙额村委南阳村的经济支柱产业[3]。

4.2 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形成特色产业

发展生态蚕业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有利于调整单一的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的蚕桑资源、土地、劳力等资源优势,以科学的立体种植养殖和加工方式来发展生态蚕业,培养和打造蚕茧、蚕丝、桑等的品牌效应,形成了蚕区特色产业。如河池市利用下茧生产蚕丝被,2012年全市蚕丝被生产企业有21家,年生产蚕丝被达16万床,产值达9 000万元以上;宜州市年生产蚕丝被10万床;象州县蚕丝被生产企业有4家,共生产蚕丝被2.2万床,其中象州县蝉宇蚕丝被公司生产的“蝉宇”牌蚕丝被,质量上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生态蚕业是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并重的产业,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为农民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促进了蚕区经济的发展,为“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4.3 改善蚕区环境,推进清洁生产

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蚕业,形成蚕桑经济的良性循环,对推进清洁乡村的工程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往蚕沙在蚕区乱堆乱放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是蚕区需解决的最大环境污染问题,如今通过对蚕沙进行发酵处理,把蚕沙资源转化为绿色能源,让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清洁能源,在为农村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4]。

生态蚕业是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并重的产业,在产业推进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村容村貌,促进了“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2012年全区蚕业工作会议上指出,罗城县建立了38个蚕沙无害化处理示范点,无害化处理率达77%,通过把蚕沙集中堆沤发酵后用作农作物的肥料,对改良土壤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宜州市已建成蚕沙收集中转站55个,对解决蚕沙污染环境问题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4.4 建设生态环境,促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合理种植桑园不仅可以养蚕,对于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也是非常有效的措施。通过合理规划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蚕业,通过立体种植、养殖,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为“美丽乡村”增添色彩。如广西鹿寨县重点推广“猪—沼—桑”及“养蚕—沼气—种植(桑、果、菜)”的生态模式,有效地改善了蚕区生态和居民居住的生活环境[1]。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蚕桑生产模式,以桑基种桑、桑叶喂蚕、蚕粪喂鱼、鱼粪肥塘泥、塘泥种桑,构成一种良好的生物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为“生态农业”的良好模式[5]。忻城县利用蚕沙作为填充料发展沼气池2.5万个,通过“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有效遏制了石漠化[1]。生态蚕业的建设促进了蚕区环境的美化、绿化,有利于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4.5 发挥蚕区特色,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开展

传统的蚕业经济是以栽桑养蚕为主,现代蚕业充分利用桑蚕副产品资源,借助生态、蚕桑文化、休闲观光、养生为一体,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通过开发桑椹采摘、蚕桑科普知识宣传、桑蚕宴、桑园观光等旅游休闲项目,让游人了解蚕桑现代养殖的新技术,领略田园风光。如在钦州、北海等地有部分蚕农引进了台湾的具有果型大、无籽、糖度高、口感好等特点的特大果桑、四季长果桑等优良品种。果农通过举办果桑采摘节,以农业休闲的观光方式吸引了不少游客来采摘[6]。通过开发蚕桑资源,建立蚕桑立体种、养植模式,突出蚕区乡村特色,既符合现代人生活品质的需求,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还有利于蚕桑文化传播[7-11],对推动“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工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广西是全国蚕桑第一大省(区),可充分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村容村貌,建立清洁管理等长效机制,实现蚕桑资源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目标,逐步形成有特色、成规模的“美丽广西”格局。

6 参考文献

[1] 陆春霞,吴婧婧,梁贵秋,等.广西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新举措及其促农增收成效[J].中国蚕业,2013,34(2):60-62.

[2] 钱忠兵,薛卫东,沈卫德.从干物流量谈发展生态蚕业——如皋市打造绿色低碳循环蚕业的例证分析[J].中国蚕业,2011(2):58-61.

[3] 邓昶,覃雄,李晟.[美丽广西]种桑养蚕桑果红 南阳村成新农村示范村[EB/OL].(2013-03-30)[2013-12-01].广西新闻,http://news.gxnews. /staticpages/20130330/newgx5156ea68-7265454.shtml.

[4] 国家农业部.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 廖森泰,肖更生,施英.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新内涵和新思路[J].蚕业科学,2009,35(4):913-916.

[6] 陆春霞,李全,陆飞,等.广西桑椹酒发展现状及开发对策分析[J].广西蚕业,2012,49(2):69-73.

[7] 齐永红.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9):36-37.

[8] 兰丽盼.开拓资源利用新路 促进蚕业持续发展[J].蚕桑通报,2013,44(1):58-59.

[9] 苏超,张明学,李耀文.陕西省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J].北方蚕业,2013,34(1):42-44,47.

第8篇

乡村学校少年宫是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的项目,采取财政配套、部门支持、社会共建、文明单位帮扶的方式,以丰富广大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依托学校现有场地、教室和设施,进行修缮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器材,依靠教师和志愿者进行管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普及性课外活动的公益性活动场所。乡村学校少年宫面向农村学生免费开放,学生可自愿选择参加少年宫的各类活动项目。它既是青少年的活动场所,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阵地。

在没有乡村少年宫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举步维艰,缺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活动形式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它的建成将满足农村未成年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为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少年宫在组织形式和管理上有一套比较成熟的体系,对学校开展各项活动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学校阳光体育活动是学校少年宫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互相依托、互相促进。乡村少年宫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一定要抓住乡村少年宫建设的这一契机,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增添新的生命力。

一、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保障措施加速阳光体育活动的硬件建设

(一)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场地保障,拓宽阳光体育的活动场地

少年宫的建设坚持依托学校,一室多用、一地多用、拓展教育空间,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的原有场地远远不能满足少年宫活动开展的需求,一方面我们积极创建一些必备的场馆,如2011年学校投资800多万元兴建了综合楼,配备了一间高标准的舞蹈房、乒乓球室等阳光体育活动场地,2012年底,学校投资一百多万元修建了塑胶田径场、两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配备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器械等活动器材。目前我校参加活动的人数多,开设的项目多,且各活动项目都有了适合的或专门的活动场所。

(二)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经费投入,加大阳光体育活动的扶持力度

学校乡村少年宫经费一部分来自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第一次就拨给学校的乡村少年宫启动资金20万元。另外每年湖南省岳阳市文明办会对我们少年宫的开展情况及取得的实效进行考核,每年会依据考核的等级发放相应的资金予以奖励。此外地方财政也将给予少年宫大力支持,每年有将近五万元的资金补助保障运转。阳光体育在以前的投入都是依靠学校办公经费支出的,显得捉襟见肘,这些经费的补贴,解决了长期以来体育经费投入一片空白的状况。

(三)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师资保障,强化阳光体育活动的师资水平

乡村学校少年宫诸多项目的正常开展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辅导员队伍,为了解决师资问题,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还聘请了部分校外的专业辅导员。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辅导项目。例如,老师中擅长武术的,可以辅导武术兴趣小组;擅长排球的,可以辅导排球兴趣小组……这样本校老师就解决了少年宫大部分的师资问题。而许多专业性非常强的活动项目则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教练,因此我们面向社会招聘了志愿者。例如,羽毛球项目我们聘请了湖南省岳阳市曾彬文教练,健美操项目我们聘请了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小学李四梅教练。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员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少年宫和阳光体育的师资力量,也为学校阳光体育工作增添了新的血液。

二、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平台促进学校阳光体育的发展

(一)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平台,学生可自主选择参与项目

少年宫采用学生自主选择和辅导教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组,每个活动组人数在20人左右。除几个对参加人员身体条件有特殊要求的项目之外,大多数活动项目采用菜单式报名方式,即辅导教师向学生推荐活动内容,即先将活动内容向学生公示,让学生自由选择自愿报名。少年宫根据实际报名情况编组,确定兴趣小组最终名额的多少。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二周开始,学校少年宫活动全面启动,每周一至每周五下午的第八节课就是少年宫的活动时间。

(二)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平台,学生参与活动的面广、量多

学校少年宫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书法、舞蹈、英语口语、研究性学习等十多个方面的课程。在原有学校体育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对活动项目进行再次整合创新,分别开设了武术、体育舞蹈、篮球、排球、乒乓球、花毽、跳绳等兴趣小组,少年宫活动项目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欢。

(三)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平台,学生参与时间集中

少年宫活动每周安排五次,每次安排一个小时。为了使活动的时间得到保障,学校调整了原有的课程安排,把每天下午的作业整理内容取消了。为了避免活动时间被占用,学校打破了以往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课和班队活动课的惯例,在周一到周五的第八节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报名参加各自喜爱的少年宫活动小组。此外,有些项目还利用节假日和寒假、暑假来进行训练,各项活动都有充足的时间开展。

三、依托政府扶持和社会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与阳光体育的发展形成了合力

学校的乡村学校少年宫从自身实际出发,着眼于传承湖湘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不断在传统体育上下工夫。将高脚竞速、滚铁环、陀螺、毽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体育教学,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使每一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健身技能与一项艺术技能。

广泛宣传,发动志愿者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者送教下乡的服务活动。其中,有一部分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文化志愿者走进学校的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孩子们提供文艺特长辅导、体育特长训练等多项服务,进一步丰富乡村学校少年宫及阳光体育的活动内容。乡村学校少年宫实现了政府扶持、社会支持、家长欢迎、孩子喜欢的目标,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四、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管理机制,加强管理指导,丰富阳光体育活动的内涵

少年宫自上而下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是乡村学校少年宫管理的有效依据,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它规定:每位辅导员都要制订辅导计划,设计教学预案,精心组织活动,保证活动效果。学校少年宫通过多种方式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建立台账。通过活动现场考核、小组现场展示、活动成果展览等方法对活动进行评价,并对每学期评选出来的优秀兴趣小组和优秀组员、优秀辅导老师进行表彰。学校还定期组织开展艺术节、阳光体育运动会、各种形式的竞赛等展示活动,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舞台,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学校运用这样的评价标准来考核评价少年宫的活动开展,能确保体育活动项目的正常、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达到以点带面的评价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丰富了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内容,又提升了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内涵。

第9篇

关键词:乡镇企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在各个历史阶段一直在发展着农业,农村、农民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巨大付出,无私的支持,中国乡镇企业的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论文参考网。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和农民要全面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乡镇企业应该而且必须抓住当前重大的机遇,既能为本身的长远发展,又能为回报农业、农民和农村社会、而充分考虑并切实履行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责任。这不仅仅是企业的社会义务,也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和要求的行动,应该履行的社会职责和应做出的贡献。改革发展以来,农业,农民和农村更成为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农业的现代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需要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的参与。乡镇企业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之一。乡镇企业本身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能够多方面、多形式的参与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通过充分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按照“以工辅农”的要求,妥善处理好义利关系,积极的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既可以直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可以推进农村的社会事业进步,既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村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又可以促进新型农民的培育与提高,从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先导、反哺和带动作用。

1引导农村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就是生产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是前提和基础,没有农村经济发展,就没有农民的收入增加,其他方面的建设也不从谈起,更谈不上新农村的建设。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要求,重点是要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尽可能让利与农,主动发挥自身在资源、产业、科技,组织等方面的优势,切实服务于周边的新农村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资金、人才、项目、技术,是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普遍面临的现实难题,企业通过将先进的经营理念、资金、管理方式、生产技术等要素带入农业领域,提高农业的整体水平,带动农村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增强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物流向农村延伸。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增强产业化经营中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有效链接,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配送经营,实现工农的有效对接;通过为生产大户垫付生产资金,吸收农民资金等社会资金入股,实行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能够为农村资金的循环提供动力;通过在原料基地的建设,注重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逐渐成为农业投资主体,能够实现对农业的反哺,实现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有效传递和效能的放大;通过推进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带动农民注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的成本,能够增强农业的国内外竞争能力,使农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得到长久发展。

2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新农村的第二个要求就是生活宽裕,而要生活宽裕,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把坚持“统筹”和“多予”作为第一政策选择,把开展全民创业作为第一动力,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第一目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带动农民群众致富方面的同时,也要发挥重要而积极作用。企业通过建立与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将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利益分配,尽可能地让利于民,这样能够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效益,并且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能够积极带动更多农民加入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链条,而且能够改变农民长期以来独立生产、分散经营的传统生产模式,增强农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扩大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延伸产业化的链条,能够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同时,相关联的新兴产业将应运而生,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门路,从而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通过将大批农民富余劳动力吸引到企业就业,引导农民参与运输、营销环节的经营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民的增收空间。

3建设农村事业

建立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新农村,不单纯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如果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不仅农村经济难以持续发展,农村的生活质量也不能得到全面提高。目前在我过绝大多数农村既存在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存在社会事业严重不足的问题。论文参考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优化政策环境,取消限制农民创业的政策规定,激发农民创业热情。企业通过把自身较为完善的公益基础设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条件而低收费地向农村社会开放,既着眼于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善,更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进一步放大企业的带动效应,对周围村庄的道路硬化、公共设备改造及供电设施、灌溉管网等进行投资,还可以对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进行公益性捐赠,从而可以有效地发挥对财政投入的重要补充作用,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解决农村社会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提高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促进农村面貌的改变,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目标。

4改善农村生态

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一大目标,在农村实现生态文明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以前在扩展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大量的企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牺牲农村环境和浪费农村资源为代价,明显的工业外部不经济效应极大破坏了农村的生态文明。因此,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社会责任,也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能基本完成,就能有效的恢复和优化农村的自然环境与生态。

5提高农民认识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论文参考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这就必须要求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农民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的推进,但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与建设新农村对各类人才的巨大需求极大的不相称;通过把企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结合,开展对农民工和农户的多层次、多渠道培训,培训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者,依托工业化的发展,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变农民为工人、商人和市民。要解决农民问题,就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

第10篇

一、带回了先进生产力

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先进理念,都是农村难以自发产生的,既需要外力注入,又需要内力吸纳。返乡创业人员经过长期的“摸爬滚打”,铸就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磨练了意志和耐力,素质相对较高;而且这些农民工通过“打工大学”接受了了先进的科技文化,有了创业的冲动和信念。

因而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把外力与内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打工时掌握的资源与家乡的资源整合起来。而且这些农民工对自己家乡的资源情况、人事关系和投资环境比较熟悉,也掌握了家乡内外的市场信息。这些农民工知道返乡创业具有的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可以保证其较高的成功率和预期的回报;返乡农民工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就像鱼儿回到了大海,这片广阔的天地就是他们的舞台,返乡农民工可以在这里挥毫泼墨、尽显风采。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在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投资办企业的约占34%,搞种植、养殖的约占42%,成为经纪人的约占6%,担任村干部的约占1%。他们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的新理念,实施“返乡创业工程”成为从更高层次破解“三农”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思路与做法。

据有关部门测算,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20%。尽管目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人数还不算多,但这些人能量大、创新精神强,代表着发展的方向,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扩大,正日益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开拓就业门路 延长产业价值链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阶段,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稳步提高,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而这些摆脱了土地束缚的农民如果全部涌向城市,就会造成极大的容纳压力和社会治安问题。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利于为广大农村地区就地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就近解决数量巨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很多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工作岗位,而且创业的农民工还带回来了很多大城市的新思想,这也影响了很多农民。

建设新农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资金、缺少人才。农民工返乡创业,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流向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农民工在外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和资本,学到了从商和经营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渠道,对家乡的资源、市场、商机比较熟悉,农民工有强烈的返乡创业愿望,认为返乡创业成功的机会较多。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据调查,农民工有5万元就可以做生意,有10万元就可以办企业,而且70%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这样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建立,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坎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改变了农业以农为主的传统局面,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开拓了就地转移劳动力的门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

另外,返乡创业者来源于农民,又反哺农业。他们通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通过对农业的资金支持,提高了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改善了农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产品原料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商业的有机衔接与结合,有效开拓了市场空间,从而带动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这无疑会以很低的成本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成为以工促农的重要载体。

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的行业与他们务工的行业基本相同,比较集中于食品、农产品加工、餐饮、运输等行业,他们在城里打工积累的经验和资本对返乡创业具有重要作用,将小农户与大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起来,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阶段,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稳步提高,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必须要有效地分流和安置,必须有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他们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而大中城市不可能完成上亿的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工作,必须就地转移安置,才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城镇化是吸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农民工返乡创业一般都集中在集镇和县城,既增加了集镇和县城的实际人口,又增加了经济总量、扩大了税源。这是一条低成本的小城镇扩张之路,也是一条解决农业过剩人口的一条新路。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适时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农民工创业的财政和金融政策,鼓励返乡农民工利用自己在打工时掌握的一技之长和熟悉的行业市场开展创业,通过创业把发达地区的产业“嫁接”、引进过来,形成本地经济优势;以当地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为核心,提供参与机会,有意识地引导返乡农民工创办与当地主导产业相关的企业,扶持其中的优秀者最终成为重点企业。

第11篇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 新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服务育人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70-02

乡镇文化站,作为我国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履行着提供公共文化生活和服务的责任。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镇文化站是基层文化事业的排头兵,将先进文化传播给农民群众,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给农民群众,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呈现给农民群众,由“送”到“种”的文化理念,助推农民自办文化,创造自己独有的文化品牌,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单调乏味的文化生活,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导航,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添上腾飞的翅膀。

一、乡镇文化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

乡镇文化站是党和政府为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设立的一线阵地,直接承担着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责任。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镇文化站人的积极努力下,乡镇文化站事业不断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对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贯彻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更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从我国几十年农村基层文化发展的经验和工作态势看,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的发展、管理和辅导依赖于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建设依赖于乡镇文化站;乡镇一级文化市场的发展、管理与监控同样依赖于乡镇文化站。 “文化下乡”虽然已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适应农村文化需求的好形式,但毕竟只能满足于一时,解决不了农村文化的长期匮乏。农村基层文化的繁荣,只能靠培植辅导的手段在农村“种”文化,如:湖北省潜江市浩口文化站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村一品、一组一业”中得到启示,在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中通过他们的大力倡导和努力工作,在文化活动上也搞起了“一村一品”,像:幸福村的皮影戏社、腰鼓狮舞团、浩口村的电声乐队、永兴村的民族器乐队等,这种依村傍户所建立起来的文化活动业余团队,从根本上植根于农村,流行于田间地头,传承于农夫村妇,可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事实证明,凡是“一村一品”文化活动抓得好的地方,其乡风相对文明,其社会治安和经济工作都相对顺手,村组干部的工作凝聚力也相对较强。这足以说明,农村的基层文化工作不能忽视也不可忽视。而在农村基层文化活动中,能够起到组织、联络、辅导、管理作用的依然是乡镇文化站,没有文化站的工作,所谓村户文化活动也必将是一盘散沙,即使组织起来,也是盲目的、随意的、不能持久的。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通过乡镇文化站这个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来实施。

二、乡镇文化站激活新农村文化建设一池春水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镇文化站对文化市场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乡镇文化站为龙头,以村农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以农村文化社团为骨干,以农村文化示范户为延伸,以惠农文化服务窗口为平台”,是乡镇文化工作者一贯驻守的全面务实发展策略。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表现出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使农民由农村文化建设被动的接受者演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农村本土文化在主体建设者农民的主动参与下,得以不断的发展与壮大。

(一)由“送”到“种”:助推农民自办文化

通过“送”文化和“种”文化两个途径的共同作用,培养和发展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和文化队伍。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将农村文化工作重点普遍下移,从发展乡镇文化到深入农户和村屯,发展农民文化,都需要发挥通过乡镇文化站的工作来实现。乡镇文化站的作用体现为宣传、引导、辐射、带动、强化等方面,以将社会主义文化普及、完善、深化形成农民主观意志和自觉需求与行动为目的,促进农民自创文化的健康发展。彻底改变了以往“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单调文化生活,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唱响了和谐旋律。

例如:山西祁县农村在当地文化站的正确引导下,大力发展个体文化。“权勇文化大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目前,权勇文化大院已拥有各类藏书画册5500余册、16毫米电影拷贝1500余部,而平时来文化大院约片放映的、看书借书的人络绎不绝,成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地方,远近闻名的文化大户。江西吉水县水南镇的华山村因当地农民杨天义自行创办“水南农民业余剧团”,建起一座影剧院,成为闻名全国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典型。通过这个典型,看到农民追求文化生活的迫切性。如今,杨天义创办的影剧院和农民剧团已成为这一方水土上农民文化生活的好去向,扑克麻将热被骤然降温,影剧院中的演出者和观众日渐增多。

(二)丰富文化形式,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导向作用

社会文化资源需要打造和整合,需要通过品牌效应来增加感染力和凝聚力,扩大社会影响,这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通过乡镇文化站的工作来予以正确的导向。这就需要乡镇文化站利用好国家现有的政策,以活动为打造文化品牌的载体。让品牌活动在更大范围发挥影响,农民深刻体验文化生活带给他什么益处,进而,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中,以文化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如何让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满足和提升,农村文化工作如何可持续发展,乡镇文化站如何使其示范作用尽其发挥,天津大港区太平镇文化站做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发挥“全国书画艺术之乡”优势,举办农民书画展,至今已经成功举办11届,一届一个特色,一届一个主题,并且将廉政建设、党的先进性教育和荣辱观教育融入其中;还成功将画展办到了镇首届冬枣采摘节开幕式上,实现了经济和文化的相互融合。将创作骨干聚拢在一起,创作具有太平文化特色的麦秸画、芦苇画,走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戏曲之乡”,是太平镇打造的又一文化品牌。每年镇文化站都要组织10多个村共同举办戏曲文化周活动,日常组织的戏曲擂台赛更是一场接一场。他们自编自导的河北梆子小戏《冬枣飘香》参加了天津市第四届农民艺术节,获得三等奖。他们组织参加了天津市首届河北梆子大赛,并承办了“太平杯首届河北梆子票友大赛颁奖暨戏迷联谊会成立汇报庆贺演出”。镇农民票友和农民乐队还登上了中国大戏院的舞台,参加了“沃土繁华竞芬芳京、评、梆、昆曲票友演唱会”。2007年伴随新文化站的投入使用,镇农民戏曲票房也挂牌成立,标志着该镇又一个新文化品牌的诞生。

三、乡镇文化站是新农村宏伟蓝图的精神支撑

从工作重心和农村文化工作的实际来看,全国十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和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都已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即将农村建设成“生活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里,“乡风文明”四个字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它不仅存在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中,还可转化成生产力,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等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既可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又能提升农民生活宽裕;文化既可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又能培育新型农民;同时文化还可影响农民对管理民主的追求。可以说,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根,就是一个民族的魂,有着其他社会元素无法取代的作用。也就是说,没有文化生活的农村,不会是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乡镇文化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农的主力军,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村、农民,丰富农民和农村文化生活的桥梁,更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蓝图的重要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吕余龙.新农村建设必须进一步发挥乡镇文化站作用[J].浙江文化月刊,2008.

第12篇

关键词: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农村;文化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194-01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已成为农村工作的重头戏。在物质条件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成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新目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正进入一个空前旺盛的时期,农村群众活动也在各地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政府举办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乡镇党委、政府联系群众、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繁荣新农村文化生活的前沿主阵地。因此,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群众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保障农村群众的共享知识文化,将在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载体作用

开展多种形式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活动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为基础,展现原汁原味的农民本色,把专业演出和群众自娱自乐结合起来,把传统文化形式和现代娱乐方式结合起来,实现基层文化活动的经常化、阵地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另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还能聚拢一大批乡镇文化骨干,使乡镇文化队伍趋于稳定,对乡镇的文化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鼓励乡镇群众积极参加到文化活动中来,不但丰富了业余生活,也使一些有文化特长的群众找到了发挥的舞台。

二、发展乡镇特色文化,继承和弘扬民间文化艺术

乡镇特色文化是在乡镇这个特定的社会区域内,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独特文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和创建新农村特色文化方面起示范、主导的作用。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底蕴十分丰厚。做好地方性民间文艺的挖掘和传承利用是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需要,是弘扬民间文化艺术的需要,更是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如我镇的八牌锣鼓,在民间传习已有1000多年历史。但随着时代变迁,我镇八牌锣鼓的演奏人员,曲牌、演奏技艺及历史资料,目前已处于濒危状况。曲牌现在能经常演奏的只有20多支,如再不抢救保护,将全部失传。因此,保护利用好此项特色文化,对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和文化艺术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群众文化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在2010年经专家组研究同意,我镇的八牌锣鼓在2011年已纳入重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镇也命名为重庆首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样,八牌锣鼓就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

三、借助文化站阵地,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础。农村要稳定,离不开思想政治的辅佐;农村经济要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文化的指引;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开导。有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先进文化在农村深深扎根并开花结果,农村基层文化站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依托于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主阵地,形式多样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利于统一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有利于凝聚干部和群众的力量。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功能活动厅、阅览室、培训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管理用房以及室外活动场地、宣传栏等配套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体活动,满足群众需求。通过我搭台你唱戏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心理需求,活跃农村群众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指导和辅导村级文化业务活动,增强群众凝聚力

第13篇

【关键词】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作用;问题及对策

可行性研究报告受到批准,是建设单位向国家申请补助或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与其他投资者进行合资的重要依据。凡是向国家申请补助或者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建设项目,应该向相关的部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或银行通过有关部门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确认建设项目的实施性之后,才能批准进行资金补助或银行贷款。在项目建设的整个周期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对项目初步设计进行编制的根据。初步设计指的是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设计,最终为施工图做出准备。初步设计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项目经济技术指标、投资概算、建设工期、建筑节能、三废治理、劳动定员、设备选型、工艺流程、总体布置、产品方案和规模等,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案,在进行初步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守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原则。

但同时不能不注意到,在工作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在不少人看来,投资项目决策与评价的决定性指标,是投资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其他指标不过是经济内部收益率的陪衬,都是为经济内部收益率服务的,至于拟建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社会条件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过去则往往很少考虑。在正常情况下,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经济内部收益率,是投资项目经济活动量的集中表现,它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评价指标,因而过去往往以经济内部收益率是高于行业基准收益率还是低于行业基准收益率作为唯一指标来决策项目的取舍,一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二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项目与所在地区利益协调一致;三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避免或减少项目建设和运营的社会风险。

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经济发展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过去一些业主和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收益和当地GDP的增长,仅注重项目经济收益和给当地带来的GDP的增长,而对就业率、社会保障度、居民消费指标视而不见,热衷于上所谓的见效快的项目,对关系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的生存权,关系到人的素质提高、人际关系升华,关系到经济长期繁荣、政治稳定的项目,则不愿意去投资。项目决策与评价也是以项目生产的物质成果作为判断依据,而有关项目生产与人的关系则很少去研究和评价。

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过去近30年的经济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我们也支付了比较昂贵的生态成本,经历了一个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先砍林后种树的过程,自然资源损失迅速上升。一些业主或地方政府在项目评价与决策时,往往急功近利,只看到拟建项目眼前的经济效益这样的硬指标,没有看到自然环境保护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软指标。地方干部政绩考核也往往只注重GDP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多少,而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到老百姓长远福祉的指标,则考虑不够。

对近年来的建设项目进行总结分析,我们看到这样的事实:有的项目,工期一拖再拖,投资一增再增,仍然难以建成,成了"胡子工程";有的项目,虽然建成,但不能达标达产;有的项目,建成投产了,也能正常生产,但产品销售不出去,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很多,其中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粗糙,没有科学、客观、公正地为顾客提供依据充足、内容完整、实事求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重要因素之一。面对这一严酷的事实,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因此,指出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研究其对策,更好地为投资决策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1 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1 依据不足。

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建设必要性的论述中没有国家和地区或长远规划,没有国家产业政策,没有项目建议书及其批文;大中型骨干项目,没有必要的资源报告,对于需利用矿产资源的项目,没有国家批准的矿产资源报告;在投资估算中,没有主要设备的咨询价格资料,没有相应的工程造价的定额、标准;在经济评价中,随心所欲地采用一些过时的财务三率和参数等。

1.2.内容不全。

所谓内容不全,就是缺少应设的篇章。例如,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没有节能篇,有的没有环境保护篇,有的没有建设进度计划,有的在设计方案中没有方案比选及其推荐方案的论述,特别是有关章节没有风险分析等等。

1.3 深度不够。

所谓深度不够,就是该写的篇章都写了,但研究得不深不透,论据不充分,论述不详细,定性描述多,定量计算差。例如,有的缺少生产规模确定原则和计算过程,有的缺少设计方案的确定原则,有的缺少主要生产设备的计算方法,有的节能篇中只是泛泛地描述,缺少具体的节能措施和节能指标,有的环境保护物尽其用仍然采用已经作废的标准,缺少具体的环保措施。在经济评价中,对基础数据的来源不调查,不研究,不分析其可靠性和真实性等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建设项目,如果不能占在市场,或者市场占有份额很小,这个项目将难以生存。因此市场预测在可行性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切不可等闲视之。有的可行性研究的市场预测,缺少对产品销售范围区内市场需求(包括显在需求和潜在需求)的调查研究,缺少产品寿命期的分析,缺少替代产品的竞争分析,缺少价格分析,缺少风险分析和营销战略分析。

1.4 人为掺“水”。

例如,有的有意压低设备价格和建筑安装费用,降低投资估算;有的有意压低成本,抬高产品售价,满负荷生产,无库存积压,抬高经济效益;有的对各种风险分析则轻描谈写,有意降低项目风险等等。把"可行性"编制成"可批性",甚至编制成“可骗性”。

2 可行性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有关政策问题。

早在1983年,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距今近30年了,仍在"试行",不见正式。各行业关于可行性研究的规定参差不齐,有的行业至今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有的行业有规定,但已不适应目前形势需要了。

2.2 建设单位问题。

有的建设单位对建设程序不了解,听说要搞可行性研究,随便找几个人写上几页就算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了,这是盲人骑瞎马。有的建设单位对建设程序了解一二,但图省事怕麻烦,不按规定要求办事,这是明知故犯。

2.3 编制单位问题。

目前,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设计单位。目前,就可行性研究而言,设计单位先天不足,缺乏信息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装备资源和资金。具体表现在:一是信息不灵,特别是缺乏国民经济综合信息,这是造成可行性研究依据不足的主要原因。二是设计单位一般具有工程设计力量,但缺乏经济、市场、财务、营销、生产等方面的经验和专家,这就不可能对经营风险进行认真而实际的分析和预测。三是有的设计单位,"艺不高,胆却大",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顾自己力量有限,跨行业、越资质地承揽任务。四是为了降低成本,不作现场调查研究,甚至连现场都不去,坐在家里闭门造车。五是一味迁就、照顾建设单位意见,完全按业主单位或领导意图办事,大讲可行方面,不讲或少讲不可行方面,对有利条件,连篇累续,以示利条件则轻轻一笔带过,失去了公正、科学、求实的基本原则。六是为了赶时间、争项目,抢资金,在短期内(有的甚至五、六天)就编出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样粗制滥造的产品,质量可想而知。七是有的设计单位甚至出卖资格证书,为社会上其他人员或单位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负责任地加盖自己的公章。

3 做好可行性研究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切实做好可行性研究,特提出如下对策:

3.1 制定新规,细化相关条款

国家和行业部门应对以往的规定进行清理,制定新的有关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的规定,使得可行性研究有法可依,有章可遁。其基本要求是:一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二是要与国际工程咨询业的要求接轨。三是根据本行业部门的特点,尽量细化有关条款。

3.2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工程咨询单位持证执业的规定。

早在1994年,国家计委就了《工程咨询业管理办法》(2号令)和《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认定暂行办法》(3号令)。1997年又发出了《工程咨询单位持证执业管理暂行办法》(计政研[1997]506号文),2005年颁布的《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认定办法》。根据以上文件精神,中咨协会和各地方、行业协会在资格认定、年检复评中就特别注意:在资格认定时要严格按照2号令中规定的资格标准,逐条对照,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认定。在年检复评中,要严格审查其产品(如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对不合格品多的、顾客反馈意见不满意多的单位,要严肃处理,该降级的降级,该取消资格的就取消资格,决不手软。

3.3 加强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人员培训。

针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缺乏编制可行性研究方面的人才的现状,应有计划、有组织、多渠道地培训有关方面的人员。主要培训内容是:建设项目程序、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方法、可行性研究概论及编制方法、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软件应用。此外,设计单位还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4 按建设程序办事,严格审批可行性研究。

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制订了《工程咨询成果质量评价办法》,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价目标、标准和方法作了具体规定,严格把好建设项目前期质量关,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各类项目都要做好可行性研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简化建设程序和超越权限,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文件达不到规定内容和深度的,评估单位不予评估,审批单位不予审批。

3.5 设计单位应加强企业管理。

就可行性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包括质量意识和管理措施。所谓质量意识:一是企业领导要把质量管理当作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来抓。二是坚持不懈向全体员工进行质量第一思想的宣传、教育,树立全员质量观念。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坚持公正、科学、求实的行业道德,认真调查研究,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四是量力而行,在自己的资质和能力范围内,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鲁山,居住区环境设计.住宅 科技.1998(10)

[2]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邓述平,王仲谷,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姚永正,中国园林景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5]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尹安石.现代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7]王洪成.园林景观设计要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8]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第14篇

【关键词】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作用;问题及对策

可行性研究报告受到批准,是建设单位向国家申请补助或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与其他投资者进行合资的重要依据。凡是向国家申请补助或者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建设项目,应该向相关的部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或银行通过有关部门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确认建设项目的实施性之后,才能批准进行资金补助或银行贷款。在项目建设的整个周期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对项目初步设计进行编制的根据。初步设计指的是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设计,最终为施工图做出准备。初步设计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项目经济技术指标、投资概算、建设工期、建筑节能、三废治理、劳动定员、设备选型、工艺流程、总体布置、产品方案和规模等,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案,在进行初步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守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原则。

但同时不能不注意到,在工作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在不少人看来,投资项目决策与评价的决定性指标,是投资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其他指标不过是经济内部收益率的陪衬,都是为经济内部收益率服务的,至于拟建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社会条件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过去则往往很少考虑。在正常情况下,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经济内部收益率,是投资项目经济活动量的集中表现,它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评价指标,因而过去往往以经济内部收益率是高于行业基准收益率还是低于行业基准收益率作为唯一指标来决策项目的取舍,一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二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项目与所在地区利益协调一致;三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避免或减少项目建设和运营的社会风险。

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经济发展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过去一些业主和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收益和当地GDP的增长,仅注重项目经济收益和给当地带来的GDP的增长,而对就业率、社会保障度、居民消费指标视而不见,热衷于上所谓的见效快的项目,对关系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的生存权,关系到人的素质提高、人际关系升华,关系到经济长期繁荣、政治稳定的项目,则不愿意去投资。项目决策与评价也是以项目生产的物质成果作为判断依据,而有关项目生产与人的关系则很少去研究和评价。

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过去近30年的经济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我们也支付了比较昂贵的生态成本,经历了一个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先砍林后种树的过程,自然资源损失迅速上升。一些业主或地方政府在项目评价与决策时,往往急功近利,只看到拟建项目眼前的经济效益这样的硬指标,没有看到自然环境保护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软指标。地方干部政绩考核也往往只注重GDP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多少,而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到老百姓长远福祉的指标,则考虑不够。

对近年来的建设项目进行总结分析,我们看到这样的事实:有的项目,工期一拖再拖,投资一增再增,仍然难以建成,成了"胡子工程";有的项目,虽然建成,但不能达标达产;有的项目,建成投产了,也能正常生产,但产品销售不出去,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很多,其中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粗糙,没有科学、客观、公正地为顾客提供依据充足、内容完整、实事求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重要因素之一。面对这一严酷的事实,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因此,指出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研究其对策,更好地为投资决策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1 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1 依据不足。

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建设必要性的论述中没有国家和地区或长远规划,没有国家产业政策,没有项目建议书及其批文;大中型骨干项目,没有必要的资源报告,对于需利用矿产资源的项目,没有国家批准的矿产资源报告;在投资估算中,没有主要设备的咨询价格资料,没有相应的工程造价的定额、标准;在经济评价中,随心所欲地采用一些过时的财务三率和参数等。

1.2.内容不全。

所谓内容不全,就是缺少应设的篇章。例如,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没有节能篇,有的没有环境保护篇,有的没有建设进度计划,有的在设计方案中没有方案比选及其推荐方案的论述,特别是有关章节没有风险分析等等。

1.3 深度不够。

所谓深度不够,就是该写的篇章都写了,但研究得不深不透,论据不充分,论述不详细,定性描述多,定量计算差。例如,有的缺少生产规模确定原则和计算过程,有的缺少设计方案的确定原则,有的缺少主要生产设备的计算方法,有的节能篇中只是泛泛地描述,缺少具体的节能措施和节能指标,有的环境保护物尽其用仍然采用已经作废的标准,缺少具体的环保措施。在经济评价中,对基础数据的来源不调查,不研究,不分析其可靠性和真实性等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建设项目,如果不能占在市场,或者市场占有份额很小,这个项目将难以生存。因此市场预测在可行性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切不可等闲视之。有的可行性研究的市场预测,缺少对产品销售范围区内市场需求(包括显在需求和潜在需求)的调查研究,缺少产品寿命期的分析,缺少替代产品的竞争分析,缺少价格分析,缺少风险分析和营销战略分析。

1.4 人为掺“水”。

例如,有的有意压低设备价格和建筑安装费用,降低投资估算;有的有意压低成本,抬高产品售价,满负荷生产,无库存积压,抬高经济效益;有的对各种风险分析则轻描谈写,有意降低项目风险等等。把"可行性"编制成"可批性",甚至编制成“可骗性”。

2 可行性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有关政策问题。

早在1983年,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距今近30年了,仍在"试行",不见正式。各行业关于可行性研究的规定参差不齐,有的行业至今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有的行业有规定,但已不适应目前形势需要了。

2.2 建设单位问题。

有的建设单位对建设程序不了解,听说要搞可行性研究,随便找几个人写上几页就算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了,这是盲人骑瞎马。有的建设单位对建设程序了解一二,但图省事怕麻烦,不按规定要求办事,这是明知故犯。

2.3 编制单位问题。

目前,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设计单位。目前,就可行性研究而言,设计单位先天不足,缺乏信息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装备资源和资金。具体表现在:一是信息不灵,特别是缺乏国民经济综合信息,这是造成可行性研究依据不足的主要原因。二是设计单位一般具有工程设计力量,但缺乏经济、市场、财务、营销、生产等方面的经验和专家,这就不可能对经营风险进行认真而实际的分析和预测。三是有的设计单位,"艺不高,胆却大",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顾自己力量有限,跨行业、越资质地承揽任务。四是为了降低成本,不作现场调查研究,甚至连现场都不去,坐在家里闭门造车。五是一味迁就、照顾建设单位意见,完全按业主单位或领导意图办事,大讲可行方面,不讲或少讲不可行方面,对有利条件,连篇累续,以示利条件则轻轻一笔带过,失去了公正、科学、求实的基本原则。六是为了赶时间、争项目,抢资金,在短期内(有的甚至五、六天)就编出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样粗制滥造的产品,质量可想而知。七是有的设计单位甚至出卖资格证书,为社会上其他人员或单位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负责任地加盖自己的公章。

3 做好可行性研究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切实做好可行性研究,特提出如下对策:

3.1 制定新规,细化相关条款

国家和行业部门应对以往的规定进行清理,制定新的有关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的规定,使得可行性研究有法可依,有章可遁。其基本要求是:一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二是要与国际工程咨询业的要求接轨。三是根据本行业部门的特点,尽量细化有关条款。

3.2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工程咨询单位持证执业的规定。

早在1994年,国家计委就了《工程咨询业管理办法》(2号令)和《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认定暂行办法》(3号令)。1997年又发出了《工程咨询单位持证执业管理暂行办法》(计政研[1997]506号文),2005年颁布的《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认定办法》。根据以上文件精神,中咨协会和各地方、行业协会在资格认定、年检复评中就特别注意:在资格认定时要严格按照2号令中规定的资格标准,逐条对照,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认定。在年检复评中,要严格审查其产品(如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对不合格品多的、顾客反馈意见不满意多的单位,要严肃处理,该降级的降级,该取消资格的就取消资格,决不手软。

3.3 加强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人员培训。

针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缺乏编制可行性研究方面的人才的现状,应有计划、有组织、多渠道地培训有关方面的人员。主要培训内容是:建设项目程序、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方法、可行性研究概论及编制方法、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软件应用。此外,设计单位还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4 按建设程序办事,严格审批可行性研究。

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制订了《工程咨询成果质量评价办法》,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价目标、标准和方法作了具体规定,严格把好建设项目前期质量关,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各类项目都要做好可行性研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简化建设程序和超越权限,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文件达不到规定内容和深度的,评估单位不予评估,审批单位不予审批。

第15篇

关键词:招投标招标作用 问题

一、招标机构在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中的作用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国家颁布了《招标投标法》及相关配套法规以后,我国招标工作事业蓬勃发展,建设工程招标作为工程建设领域的一项改革举措,改变了旧有工程管理模式,作为一种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采购方法,已逐渐成为公共采购的主流方式。

1 、 招标简介

(1) 建设工程招标的概念招标机构作为服务性的社会中介企业,是指接受业主的委托,通过自身“公正、公平、公开、规范、合法”的专业服务。同时,招标还是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联系的桥梁,是政府管理招标人的招标行为的纽带。因此,招标机构是典型意义上的社会中介组织。

(2) 建设工程项目招标范围 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工程建设项目属以上必须招标的范围,且招标人又不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能力的,必须办理招标委托事宜。

(3)招标机构的权利与义务协助业主审查投标单位的资格并报监督部门审查;按规定标准收取招标费;维护招标人和投标人的合法利益;组织编制、解释招标文件;招标公告和投标邀请函;组织并主持开标、评标、定标工作;接受国家招标投标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2 、 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中招标的意义

(1)有助于建筑市场规范化招标以自己的力量完成招标工作,维护招标人和投标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

(2) 进一步完善政府约束机制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建设行为都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市场准则。要做到这一点,仅依靠自律机制是不够的,还需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3 、工程招标机构在招投标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1)推进了工程建设管理方式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工程招标机构是在《招标投标法》颁布之后应运而生的新事物,它的引入,弥补了我国建设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有助于招标经验的积累。

(2) 保证了招投标活动及相关文件的合法性①由于招标文件编制存在缺陷或错误可导致招标投标过程不顺利的现象,或发生歧义,或产生投诉,甚至导致招标失败。特别是作为招标文件一部分的评标办法,对于引导和规范招标投标活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评标办法不仅应当能够按照“公平、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选定中标人,而且还应正确地引导投标人规范地竞争。②从事招标的人员为工程建设领域的专业人士,熟悉建设工程法律法规、招投标流程及建设工程交易和建设主管部门办事程序,在进行招标的过程中,能做到按照法律法规和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招标工作。

(3)降低了工程造价,提高了投资效益通过专业招标的运作和其在招标文件中有关投资控制的招标条款,可有效控制工程投资。

二、 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防范的建议

招投标制度是国际国内普遍采用的工程建设项目的采购方式,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因此,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合同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全国各省、市也颁布了有关招投标管理的法律法规,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在规范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工程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尽管如此,工作实际中,招标投标领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化整为零,规避招标

一些建设单位打法规的球,肢解工程,将应依法招标的工程项目进行拆分或分解成若干小项目,分段实施,使其达不到规定的必须招标的要求;又例如像《天津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监督管理规定》中规定“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或者项目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勘察、设计、监理必须依法进行招标程序”,有的建设单位为了规避勘察、设计、监理的招标,在进行立项审批的时候故意降低项目总投资额的申报,或者在签定合同时有一份合同价低于50万元人民币的“阳合同”,还有一份实际合同价的“阴合同”。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防止规避招标的问题。如:加强工程招标监管,需要招标的发包依据由原来的初步概算变为有权部门审核;加大工程跟踪监管的力度,财政等部门在委派工程财务总监的同时就要对建设程序进行审核,发现应招标而未招标的工程,应通知建设方依法废除工程施工合同,重新组织工程招标。

2、相互串通,暗箱操作

在招投标过程中,有些投标单位为了在工程招投标活动中顺利中标,私下与招标人串通,投标人之间相互围标,以不正当手段中标,甚至标书都出自内定的投标单位,只是个别项目金额作以调整,以达到围标的目的。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加大打击力度,导入 “黑名单”制度等方式解决。首先可以加大处罚力度,在刑法中规定增加串通招投标罪的罚金额或徒刑期限,而且主刑与附加刑同时适用,对串通招投标行为起到威慑的作用。其次可以通过公布发现串通招投标行为的招标人名单,将其加入“黑名单”,规定其在一定年限内不能进入该市场。

3、评标委员会问题

首先,专家自由裁量权大。在某些评标中,可能出现同一投标人评标专家给出的分数悬殊;不同评委对同一投标人评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评标专家有的分值普遍偏高,有的普遍偏低等情况。其次,评标专家容易被误导。由于技术水平方面的问题或阅读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的时间有限,评标专家可能被业主代表误导,使招投标流于形式,背离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原则。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严格限制专家的自由裁量权,实施评标专家声明制度和推广电子化评标来解决。限制专家的自由裁量权可以采取两种做法:一是评标标准定量化,尽可能采用客观、量化的标准,将不能客观定量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二是严格遵守和执行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进行评标。评标专家申明制度可以有两项:专家声明是否熟悉评标项目专业;在开标后声明是否与投标供应商存在利害关系。电子化评标则能够对评标专家进行隔离,从而有效解决 “合议”时的误导问题。

4、中标单位人员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