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教研范文

小学音乐教研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音乐教研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音乐教研

第1篇

思维,是指主体对信息进行的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排列、分类、变相、整合、表达等。

主题思维,即作为教育者,面对复杂的学情、纷繁的教学教研问题,要随时明确需要着手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或任务,有主题的进行教学管理的思维方法。

现今普遍存在的教学教研现状是:1.集体教研中“以课代研”,却研究内容不明确、研究目标宽泛,从而导致执教教师在备课时,教研目标定位不准确,盲目追求面面俱到而缺乏深度和应有的教研价值;评课教师评课时要么光说好话,要么泛泛而谈教态、教法或教育理念,并没有做到因课导研,集体解决重点、难点的实质性问题,难以让执教与参加教研的教师获得具体理念指引下的方法或思路上的指引。2.个人教学缺乏研究意识,无法宏观把握教研课改动向,也难以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自研课题或自主研究。

面对上述情况,笔者聚焦课堂课标教材和学科理性思考,从课堂共性问题切入,在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以主题思维引领教学目标的制定、判断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教学过程的实效,从而使主题思维在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符合教师发展的规律,促进教师对课标钻研、对教材研究的深度,以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

一、主题思维形成的三部曲

1.聚焦课堂课标教材

在高效课堂工程的推进要求中,音乐感性学科教学呼吁理性回归,使教学回归课堂、课标、教材“三位一体”。这需要在教学教研过程中,聚焦课堂、课标与教材,扎实学科的理性思考。

面对2011版新课标,宏观上我们应认真思考:经过10年实验,课标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对实验稿课标的意见与建议主要有哪些?音乐课标的修订是依据哪些原则做出的?修订后的课标有什么改变?在这些变化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什么?依据这些变化,我们一线音乐教师对教材修订有哪些企盼?对教学和教学评价可进行哪些具体调整?微观上,结合我们音乐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牢牢把握教育理念和课程宗旨,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重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重视“音乐本体”在教学中的贯穿运用,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传承,重视歌唱(及合唱教学)等多种音乐表现方式的学习。

同时在使用教材前,需把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参,清楚地梳理出新教材的主要脉络,让教学有理可依、有步骤可循。

2.课堂共性问题切入

教学教研是为了解决在常态课堂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而对一个教研主题的把握能力决定研究的实效性。因此,主题选点小可以有效地对该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那种认为将几节学唱课放在一起,只要上了学唱内容,评课时泛泛而谈教态、课堂气氛等内容,就是作了“小学低年级歌唱教学研究”的认识是不合理的。

笔者倡导在主题思维引领下的教学教研可以将“小学一年级歌唱教学研究”细分为8个小主题:

(1)“学唱课《可爱的小象》同课异构研究”

(2)“趣味练声研究”

(3)“学唱课歌唱习惯培养研究”

(4)“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

(5)“学唱课节奏练习趣味化的教学研究”

(6)“学唱课中创设情境对以情带声的辅助作用研究”

(7)“教材中学生已会学唱歌曲的深度拓展研究”

(8)“学唱课获奖课例移植,经验改进研究”

这样一个大主题细化为8个小主题,在这8个小主题中,有教学设计的对比研讨,有教学方法的细化研究,有教学理念的实践摸索,还有成熟经验的移植等等,内容比较广泛;既各自成题,又相互关联。同时,这些小主题,都是音乐教师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每个小主题虽然题目不同,但都围绕“一年级歌唱教学”这个大主题,并且每个小主题都有具体的切入点,教师容易进入教学的研究之中。既可以作为一个教师自己一个学期或一个月的教研内容,也适合同校几个教师之间合作研究,还适合于镇区科研组的教师人较多,分组进行各个小主题的对比深化研究。

3.深化主题思维

选题的确定应深化到人人有任务或课课有任务。如果是科组研究的教研主题,应将具体研究任务落实到每个人;如果是教师个人研究的小主题,就应把主题完成计划落实到对每课的研究上。具体主题案例如下:

重视歌唱(及合唱教学)是新课标重点强调的研究内容,一年级是音乐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这关键期中不仅要培养孩子规范的音乐课堂纪律、自然的发声状态、良好的聆听习惯,还包括良好的多声部意识等等。这点在教材的编写中多处都有明确练习指示。所以小学一年级下册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是课标、教材、教与学的共同任务。为此,这一主题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实施中就可分为几个步骤进行探究。

研究步骤一:

研究内容――下册第二课的《放牛歌》

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在间奏处的多声部打击乐器练习

研究步骤二:

研究内容――下册第四课的《可爱的小象》

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在演唱中的多声部打击伴奏练习

研究步骤三:

研究内容――下册第五课的《火车开了》

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的多声部声势练习

二、主题思维在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的运用

1.引领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课堂教学的指向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科学与否决定着教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是高效课堂构建的根本。

比如很多老师在执教一年级下册第四课“长鼻子”《可爱的小象》一课中,经常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小象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模唱等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初看这些教学目标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带着“主题思维”来审视一遍本课定标,它还不够准确。

首先,看课标对一年级学段目标的要求。

其次,看教材编写的意图。从教材的编写上来看,这一课包含三个板块的内容:学唱歌曲《可爱的小象》;用响板、碰钟为歌曲进行二声部伴奏;了解音乐要素之音乐的快慢。

最后,纵向比较该教学内容的进度与要求。

(1)已学的学唱内容具体要求

下册《布谷》要求:放松、清晰地演唱;

下册《牧童谣》要求:随老师模唱旋律;

下册《数鸭子》要求:轻声、愉快地歌唱。

(2)二声部伴奏

在上册第一课认识了碰钟,在《小青蛙找家》一课中认识了响板,并在《咏鹅》、《大家来劳动》、《小青蛙找家》、《星光圆舞曲》、《龙咚锵》、《放牛歌》等课中多次进行过二声部及三声部的器乐合奏。所以本课的二声部伴奏是属于学生复习、巩固的内容。

(3)已学内容中包含音乐的要素知识点

上册第三课讲过《音的强弱》;

上册第七课讲过《音的长度》;

下册第二课讲过《音的高低》。

通过以上三步骤的思考与教材剖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可爱的小象》,感受大象的长鼻子音乐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歌词、模唱旋律、打击乐伴奏、快慢对比演唱等方法学会表演唱《可爱的小象》。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用放松、清晰的声音,轻松、愉快地演唱《可爱的小象》并认识音的快慢。

2.判断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下册第五课“游戏”《火车开了》为例,执教教师较多地选择学生模仿火车动作来边跳边唱;设置各车站站点、司机、站长等角色进行体验练习。但这些教法的选择并不仅是为孩子提供体验活动,而是应该带着主题意识,让方法为内在服务、为目标服务,让孩子通过系列体验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深化要求。

又以《粉刷匠》为例,虽然这首歌曲在我们下册第七课“巧巧手”单元,但这首歌曲是学生幼儿园都早已学过的歌曲,但很多老师还是在课中让孩子带着方纸帽子,分组进行粉刷比赛,看似学生开心地一遍遍在音乐性弥漫原则下,用体验式参与活动来感受、表现歌曲,但由于老师在本课没有“主题意识”,并不是通过体现歌曲强弱规律的动作表演唱、表现演唱音色的粉刷动作来创编、体会歌曲情绪的快慢对比、感受“刷子飞舞忙”的分组活动……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在“主题意识”引导下选择和实施的教学方法,所以就不能较大限度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达到高效课堂的深化要求。

3.评价教学过程的实效

在主题教研中,教学评价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但因音乐教师善于表演不善于言表的特点,所以教研活动经常出现教师们不愿意进行评课的现象。要么光说好话,要么泛泛而谈教态、教法或教育理念,并没有因课导研,集体解决重点、难点的实质性问题,无法让执教与参加教研的教师获得具体理念指引下的方法或设计思路上的指引。

比如主题教研活动“小学一年级下册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之研究步骤三,它的研究内容是下册第五课“游戏”的《火车开了》;研究方向是歌曲演唱中的多声部声势练习。评课时不可以泛泛而谈老师的教态很好,专业基本功很扎实,而应是有针对性地对某个环节的教学方法是否高效;教师操作与实施是否正确;设计意图实施于学生的有效度是多少;教学成败的原因对于多声部声势练习还有其他什么有效做法等等方面去进行对课不对人的教研。这样会通过“主题意识”引领下的真实有效的教学评价,来检测课堂是否高效,推动课堂进行再反思、再设计、再提升的有效途径。

三、主题思维运用于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的意义

首先,通过主题思维引领下的教研,能让音乐教师有方法可循、有步骤可依地进行研究,既可以自己进行自主研究,也可以结合同科组、同学科老师的力量,共同进行某一主题教研。以“自主学习课前预设群体研讨课堂求证群体评议找出问题”的教研模式,让老师在发挥个人力量,得到个人提高的同时,又与集体形成合力,向着共同而明确清晰的目标,一起研究、探讨、实践、反思,共同提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其次,主题思维指导下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的特点,所以其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探索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体现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科学的理性思考研究过程。

主题思维引导下的教研,有力地促进教师勤于读书,善于思考,敏于动笔。而主题思维引导下的教研又营造出良好的教研氛围。

蔡 云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英文实验学校

乐 讯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项目

《汝州曲剧在中小学校园的传承研究》顺利开题

曲唱千里,源自汝州。2013年11月27日上午,由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音乐学科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的子课题项目――《汝州曲剧在中小学校园的传承研究》 开题论证会在汝州市三高隆重召开,来自全市各中小学的200余名音乐老师参加了会议。本课题研究小组确定汝州市三高、市四中和汝州市文化艺术学校为实验学校,课题组成员由河南省部分音乐名师和汝州市音乐教研员淡丽丽、汝州市三高音乐教师李慧怡、汝州市四中音乐教师殷利娜组成。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音乐教研员、本课题负责人张晓华就汝州曲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与音乐教学有机结合在广大青少年中得到弘扬和传承进行了详细指导,省教研室课题办主任杨卫东就此课题做出点评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1.课题组成员要明确研究目标,让学生们能够了解汝州曲剧,熟悉汝州曲剧,传承汝州曲剧,使得汝州曲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内得以传承和发展。2.课题组成员要明确校园传承通过哪些方式进行。3.课题组成员要明确课题如何实施,明确课题的研究内容,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法。4.课题组成员要有可行的研究步骤,每个月做什么?每个季度做什么?应该怎样达到?每一步都要有明确的目标。5.课题组要有高效的研究队伍。

第2篇

    选题的确定应深化到人人有任务或课课有任务。如果是科组研究的教研主题,应将具体研究任务落实到每个人;如果是教师个人研究的小主题,就应把主题完成计划落实到对每课的研究上。具体主题案例如下:重视歌唱(及合唱教学)是新课标重点强调的研究内容,一年级是音乐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这关键期中不仅要培养孩子规范的音乐课堂纪律、自然的发声状态、良好的聆听习惯,还包括良好的多声部意识等等。这点在教材的编写中多处都有明确练习指示。所以小学一年级下册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是课标、教材、教与学的共同任务。为此,这一主题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实施中就可分为几个步骤进行探究。研究步骤一:研究内容——下册第二课的《放牛歌》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在间奏处的多声部打击乐器练习研究步骤二:研究内容——下册第四课的《可爱的小象》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在演唱中的多声部打击伴奏练习研究步骤三:研究内容——下册第五课的《火车开了》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的多声部声势练习

    二、主题思维在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的运用

    1.引领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课堂教学的指向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科学与否决定着教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是高效课堂构建的根本。比如很多老师在执教一年级下册第四课“长鼻子”《可爱的小象》一课中,经常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小象的热爱之情。【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模唱等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初看这些教学目标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带着“主题思维”来审视一遍本课定标,它还不够准确。首先,看课标对一年级学段目标的要求。其次,看教材编写的意图。从教材的编写上来看,这一课包含三个板块的内容:学唱歌曲《可爱的小象》;用响板、碰钟为歌曲进行二声部伴奏;了解音乐要素之音乐的快慢。最后,纵向比较该教学内容的进度与要求。(1)已学的学唱内容具体要求下册《布谷》要求:放松、清晰地演唱;下册《牧童谣》要求:随老师模唱旋律;下册《数鸭子》要求:轻声、愉快地歌唱。(2)二声部伴奏在上册第一课认识了碰钟,在《小青蛙找家》一课中认识了响板,并在《咏鹅》、《大家来劳动》、《小青蛙找家》、《星光圆舞曲》、《龙咚锵》、《放牛歌》等课中多次进行过二声部及三声部的器乐合奏。所以本课的二声部伴奏是属于学生复习、巩固的内容。(3)已学内容中包含音乐的要素知识点上册第三课讲过《音的强弱》;上册第七课讲过《音的长度》;下册第二课讲过《音的高低》。通过以上三步骤的思考与教材剖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可爱的小象》,感受大象的长鼻子音乐形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歌词、模唱旋律、打击乐伴奏、快慢对比演唱等方法学会表演唱《可爱的小象》。【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用放松、清晰的声音,轻松、愉快地演唱《可爱的小象》并认识音的快慢。

    2.判断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下册第五课“游戏”《火车开了》为例,执教教师较多地选择学生模仿火车动作来边跳边唱;设置各车站站点、司机、站长等角色进行体验练习。但这些教法的选择并不仅是为孩子提供体验活动,而是应该带着主题意识,让方法为内在服务、为目标服务,让孩子通过系列体验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深化要求。又以《粉刷匠》为例,虽然这首歌曲在我们下册第七课“巧巧手”单元,但这首歌曲是学生幼儿园都早已学过的歌曲,但很多老师还是在课中让孩子带着方纸帽子,分组进行粉刷比赛,看似学生开心地一遍遍在音乐性弥漫原则下,用体验式参与活动来感受、表现歌曲,但由于老师在本课没有“主题意识”,并不是通过体现歌曲强弱规律的动作表演唱、表现演唱音色的粉刷动作来创编、体会歌曲情绪的快慢对比、感受“刷子飞舞忙”的分组活动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在“主题意识”引导下选择和实施的教学方法,所以就不能较大限度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达到高效课堂的深化要求。

    3.评价教学过程的实效

    在主题教研中,教学评价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但因音乐教师善于表演不善于言表的特点,所以教研活动经常出现教师们不愿意进行评课的现象。要么光说好话,要么泛泛而谈教态、教法或教育理念,并没有因课导研,集体解决重点、难点的实质性问题,无法让执教与参加教研的教师获得具体理念指引下的方法或设计思路上的指引。比如主题教研活动“小学一年级下册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之研究步骤三,它的研究内容是下册第五课“游戏”的《火车开了》;研究方向是歌曲演唱中的多声部声势练习。评课时不可以泛泛而谈老师的教态很好,专业基本功很扎实,而应是有针对性地对某个环节的教学方法是否高效;教师操作与实施是否正确;设计意图实施于学生的有效度是多少;教学成败的原因对于多声部声势练习还有其他什么有效做法等等方面去进行对课不对人的教研。这样会通过“主题意识”引领下的真实有效的教学评价,来检测课堂是否高效,推动课堂进行再反思、再设计、再提升的有效途径。

第3篇

一、音乐教研因“微格教学”而美丽

“微格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微”,这给教研的特点“研”提供了更明确、具体的目标。音乐教学也包罗万象,但笼统地大而化之会对教研活动增加难度且看不出显著的成果。在小学里利用课外时间定期开展音乐课的教研活动并不多,而微格教学减少了音乐教研的难度。它时间短、规模小。一个学校或一个区的专职的小学音乐教师也不多,所以,微格教学像是为音乐教研量身定做的嫁衣,美丽而又合身。

二、音乐教研因“微格教学”而收获

由于“微格教学”参与性强,指导教师、受训者或是摄像者等人员都能参与其中。音乐教学是一个表演和欣赏的过程,所以微格教学模式中的音乐教研这个舞台上的参与者既是主演又是观众,他们不仅有权登台讲课,展示自己对某项技能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情况,同时又作为学习者,学习他人的授课技巧。在品尝到自己果实的同时,大家还能共同分享他人的果实。如这位老师对“圆舞曲”的教学用了童话中王子和公主跳舞的教学方法,学生很易掌握又善于表演,值得我学习;那位老师在“空拍”教学中只用了讲解法,对于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和空洞,学生很难理解,课堂中,我们应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教学效果自评和他评的过程中,能够少走弯路,灵活机动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果来哺育自己的学生,学生也能够感受到同一位老师身上不同的风格特点。一个只能演唱好《摇篮曲》的恬静和温柔的老师也要能表演唱好《跳吧,跳吧》这样欢快的新疆歌舞一体的歌曲。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倦怠,充满好奇和期待。在小学阶段,分小、中、高三个年级段。在这六年里,学生的变化很大,所以“千面夏娃”型的音乐教师是学生最渴望的,也符合小学生的好奇、易变的心理特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歌舞一体的民歌、有戏曲特点的戏歌、合唱的声音魅力、名曲,儿童电影主题曲……通过影像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解和认知。微格教学实践过程声像化,这符合音乐课的需求。小学音乐课听、唱、表演、编创于一体,而微格教学所提供的硬件设备为音乐教研做好了完备的硬件保障。

三、音乐教研因“微格教学”而孕育

第4篇

1.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科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器官、大脑等组织细胞在音乐的作用下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优美动听的音乐能够促进人的左右脑保持协调,大大增强了大脑的记忆功能。同时,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均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有效增强了其感知力和创造力。其次,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除了要教授歌曲的韵律之外,还要讲授歌曲的文化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文化情怀和精神素养。第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音乐的学习通常在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这一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保持专注和热情,无意间锻炼了学生认真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促使学生朝着更加自由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2.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

2.1音乐教学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小学对于音乐教学认识不足,因而均把其设置为与正式考试科目无关的课程,有些学校的音乐课程只是摆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经常被其他主课程占用,音乐教育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教学实践难以得到有效贯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说,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但学校并未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用于音乐教学的投入,日常音乐教学依旧出于突击应付状态,教学成效得不到有效的凸显。

2.2音乐教学师资不够雄厚

由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促使音乐教学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尤其是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教研性人才比较匮乏。虽说不少学校已经采取相应措施来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但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其差距较大,在知识面以及教学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拓宽和加强。

2.3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又要不断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为此音乐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把握极其重要。合理且有效的音乐学习方法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然而,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和单一,对于音乐的学习主要停留在教唱层面,难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策略

3.1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要想有效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开始着手,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和课程的认知。中小学音乐教学处于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其主要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对于有效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2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和投入,尤其是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中小学地区,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投入,不断改善音乐教育所面临的资金不足和设备短缺等问题,在保证学校基本教学正常运营的情况下采购相应的教学设备。与此同时,要确保音乐教师的待遇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师的待遇处于同等地位,不断完善其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3.3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5篇

关键词:声乐实践教学;个体差异;歌唱技能;考核方式

近年来,笔者在声乐教学中结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声乐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从中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重歌唱技能而轻实践,应将技能与实践密切结合。新形势下的声乐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最关心的学习和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新方法,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实践教学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助益,激发他们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一、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有助于声乐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是人的心理发展变化和内心冲突最为强烈的时期。大部分学生是出于热爱艺术而报考音乐教育专业,但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在中学阶段学习一般,以及艺术院校收分较低的缘故报考音乐教育专业。另外,由于每位学生还存在着生理及心理上的差别、声乐基础好坏的差别、音乐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差别,故他们在声乐学习的努力程度上及实践水平上或多或少有所不同。学生各方面的个体差异会影响教师的实践教学,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条件参差不齐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解决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促进他们学业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积极主动的,而少部分学生是急躁的、懒散的、学习被动的。积极主动型的学生学习稳定,进步明显,实践效果较好;急躁、懒散、学习被动的学生则进步缓慢,实践效果不好。而歌唱技术的掌握主要是靠大脑神经支配的,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除了掌握发声技巧外,还要注意音准、节奏,力度变化及语音、语意的表达,这都要靠大脑两半球交替协调工作,所以说声乐学习要具备一个健康的头脑、准确的思维和正确的思想,而教师就要细心地了解每位学生,并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

(一)学习主动型。教师对这类学生应做到宽严适度,不能过度偏爱,应对其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除了让他们熟练掌握歌唱技能外,还应拓展与本专业相关的其它专业知识。

(二)紧张型。教师多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及采用形象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歌唱情绪,增强发声器官及各腔体的活力,多让学生做些松弛的动作,逐渐克服紧张的心理。

(三)懒散型。教学内容可让学生做快速练习,同时多念几遍歌词体会含义,来促使学生的歌唱情绪高涨,使发声器官的各机能准确无误地配合,巧妙地进行调节,从而达到积极歌唱。

(四)学习被动型。上课时教师可以多问他们几个为什么,让学生用内在听觉细心地分辨自己的声音,同时还要让他们分辨对与错的声音及内在感觉,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此外,教师也可有意安排学习主动的学生和比较被动的学生在一起实践,慢慢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在声乐实践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正视他们的个体差异,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在掌握歌唱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

目前,大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是以传统教育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机械地接受歌唱知识技能,以致许多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后,发现本科学习的歌唱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实用性,这都是声乐教学中未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欠缺实践经验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应在学生掌握了基础歌唱技能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在整个声乐教学中的比重。

(一)多元化教学观念。声乐教学应多增加学生的实践与讨论等双边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中。这样教学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还能使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有效地发展他们的个性。

(二)注重专业技能与实践相联系的应用性。在努力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声乐基础理论与歌唱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密切联系声乐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使教材内容突出实用性,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拓宽实践教学资源。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极大地丰富了声乐课堂的信息量,将学生带进形象、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互动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有效地获得专业知识和歌唱技能。(四)加强舞台艺术实践。声乐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舞台艺术实践、声乐比赛;也可组织学生观摩声乐比赛或音乐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视、听环境,使学生自觉的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高校声乐教学应将实践教学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将实践教学纳入学科体系建设之中,加强学生专业学习与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考核方式的调整有利于声乐实践教学的实施

专业考核历来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教学往往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学生的声乐成绩是检测和评价教学质量,取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对学生专业成绩的考核,大都以期末考试为准,未将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列入考核系列,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平时学习、实践不努力,临近考试时突击一首考试曲目,其结果造成学生的专业学习不扎实,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难以实现,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缺乏针对性,无法全面反映出学生的整体声乐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因此,考核方式的调整也应该是声乐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考核方法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做出针对性的改进,只有综合性的考核方式才能体现其科学性。声乐学习成绩的考核,可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以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为辅。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的情况,还可以考查他们的整个声乐学习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给学生,促进声乐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一)平时成绩,成绩比重约占20%。这种形式应多样化,可包括课堂考勤、上课质量、课后练习情况等。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平时成绩把关要严,对其完成演唱作品的目标要求、练习时间、完成质量要有明确规定,既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一年级上学期,可让学生演唱基础发声练习6条,结构练声曲3首,中外艺术歌曲各3首;三年级上学期,让学生演唱基础发声练习6条,结构练声曲3首,中外艺术歌曲各1首,中外民歌各1首,中外歌剧咏叹调各2首;学生每学期应有1次学结,阅读相关论文12篇或书籍一本。

(二)实践成绩,成绩比重约占20%。艺术实践形式包括观摩音乐会、参加舞台艺术实践、参加教学实践音乐会、参加各类声乐比赛等。如一年级上学期观摩音乐会2次,参加舞台艺术实践1次;三年级下学期观摩音乐会3次,参加舞台艺术实践、教学实践和声乐比赛各1次。这样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注重学以致用。

(三)期末成绩,成绩比重约占60%。期末考试由演唱歌曲的难易、技术掌握、舞台表现力等方面组成。声乐教研室可对学生每学期的考核内容进行规定。如一年级上学期,由于学生的歌唱技能还不够扎实,考核内容可选择演唱结构型练声曲或较简单的中外艺术歌曲;三年上学期由于学生的歌唱技术较熟练、水平较高,可在考核内容上选择中外歌剧咏叹调;而在三年级下学期由于学生弹奏水平提升,可考核中小学歌曲的自弹自唱。这样的考核方式既强调了专业性,又突出了师范性。这种采用“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的综合性考核方式的优点是:1.减少期末考试比重,增加平时考核和实践考核比重。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平时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重视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2.减轻了部分学习努力但先天嗓音条件不好的学生的考试压力;3.优化声乐教学过程,促使教师改变传统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调动教师备课、授课、研究教法和学生学法的积极性;4.拓宽教师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宽度,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提高声乐教学质量。虽然高校音乐教育声乐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通过广大声乐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在声乐教学改革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声乐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新台阶,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肖黎声.声乐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3]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6篇

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对我国普通音乐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的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最近在全国正式启动。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现状,许多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九年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在此阶段学生就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使我们课改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根据纲要精神出台的《音乐课程标难》,又在音乐学科范围内做了更具体的要求。强调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的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鉴于我区是这次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本文特选题为“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思动和主票观点

(一)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验证性研究

1.验证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实验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适切性,根据实验情况,分年度形成对课程标准的修改建议。

2.检验实验教材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教材改革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3.检验实验教材在试验区的可行性。教材是否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否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要求,教材内容的组织是否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体验、模仿、讨论的建议。

4.实验教材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实验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和社会现实、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认知发展的适切性研究j实验教材主题式的课程体系、语体风格、呈现方式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

(二)教师培训与提高研究

1.培训内容:设置以问题、专题为中心的结构体系。分解为理论与技能、考察与实践、课题研究三大板块。具体内容包括(回)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2)新课程的教与学;(3)新课程与学生发展;(4)新课程与教师教育;(5)新课程与教学评价;(6)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实施与评价;(7)教学方法的新探;(8)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

2.培训模式:分解为专题培训、反思实践培训、案例式培训、观摩研讨培训、课题研究培训、导师指导培训、学术沙龙培训、网络交叉培训。

3.培训目的:(l)被培训者对新课程有着思想上的共鸣与理念上的认同;(2)被培训者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得以提高;(3)建立一支热心并胜任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与开发的音乐教师骨干队伍;(4)营造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三)教学改革与课程评价研究

1.评价内容:(1)学生方面: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2)教师方面:评价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

2评价方法:(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3.评价流程:档案纪实、分项积累:发挥特长、强项评价:鼓励为主、综合评定。

(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1.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1)提供必要的音乐教学设施,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2)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拓宽音乐教学容量;(3)加强学科整合,构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2.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3.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三、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创新程度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鼓励探究式学习。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3.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力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

4.本课题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目的中从四个层面强调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做法。

5.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

6.体现了学科功能即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具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功能、有陶冶情操培植学生品质的功能、有健身育心的功能、具有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功能。

7.本课题具有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二)理论意义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实施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三)应用价值

1.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和音乐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经验,培养和锻炼教师,为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四、确保完成任务的基础、条件、措施

(一)基础

课程改革工作涉及范围很广,政策性、业务性都很强,必须由行政部门宏观调控,统一指挥。统一调动,统一安排。为此,我区成立了由区教委主任、副主任、普教科科长、进修学校校长、各业务部主任以及部分中小学校长组成的课政领导小组。教委主任亲自参与听课、研讨、例会等活动,了解实验工作的进程;同时我们还成立了由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校、基层骨干教师组成的工作小组,及时反映基层学校的问题,及时与进修学校各部门沟通,及时反馈区教委,共同研讨,商榷解决途径。这种行政、业务、基层三维度组建起来的组织机构,为课改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使我们的课改实施得以顺利进行。

(二)条件

1.教师提高自我的愿望强烈,参与课改的热情高涨。

2. 有多位一体的组织保证。

3.课题项目负责人是西岗区音乐教研员和科研室人员,小学高级教师,曾在《大连教育》《辽宁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获得过辽宁省优秀音乐教师称号,所写的论文在省、市多次获奖,多次上过国家、省、市、区观摩课,有实际教学经验,指导教师的课在国家、省、市获奖。

(三)措施

1.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我们课改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工作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汇报实验情况,总结出现的问题,确定下一步工作思路,强化了实验过程的监控。

2. 建立课题研究制度。成立由科研室、小教部、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新课程实施研究中心组,定期组织全区范围内的研讨,发挥中心组的辐射作用。

3.建立教研制度。我们改变了过去各校独立教研的方式,采取全区研,分片教研,及时交流,共同研究,切实把握教育改革方向。

4.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每位实验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札记、教材小议、课后小结、教案、教学随想等分期上交教研员,及时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以便对新课程的验证积累实证。

5. 建立经费保障制。区教委设立了“课改”专项经费,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研究程序与预用效果

(一)研究程序

第一周期预定为3年(2001.7~2004.9),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 启动阶段(2001.7~2001.9)

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问题 对策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

美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古今中外,早有先见:孔子的“六艺”,“乐”居第二:法国大文豪雨果认为音乐是开启人类心灵的三把钥匙之一。

生活在广阔孩子,时时浸泡在鸟语花香和民歌民谣中,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音乐教育基础差、起步晚,是学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令人忧虑、值得人们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被忽视

1、管理机构不健全。有的县教研部门没配音乐教研员,导致中小学音乐教师群龙无首,由于没有音乐教研员搭建平台交流教学经验,音乐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处于无人指导的探索状态。

2、评价无标准。由于音乐没有像语数等“主科”那样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和测试体系,以致于音乐教师的教学无压力、无动力,工作热情不高。

3、音乐课形同虚设。不少小学仍然把音乐课看成是“小三门”之一,被视为可开可不开的“杂课”,认为是正常教学的附属品。即使有的学校在课程表上体现了规定的音乐课时表,但在教执中,有的被敷衍了事,有的被语数等主课占用,有的让学生自习或看课外书,安排在课表中的音乐课形同虚设。

4、学生家长认识不够。不少学生家长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观念陈旧,他们只关心孩子的语数等主课的学业,至于音乐,孩子学不学、学校开不开、教师教不教,没有多大关系。

(二)音乐教师队伍状况令人忧虑

1、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本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音乐等短线学科教师严重短缺,多数学校无专职音乐教师,即使有,大多数也是没受过音乐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2、部分音乐教师职业道德下降,敬业精神不强,热衷于有偿教学和节假日办有偿培训班。

3、用人机制不活,改革步子缓慢。近几年中小学生人数骤减,现有中小学教师超编。教师聘任暂时还未真正走向社会化,无法吸纳新教师,新鲜血液得不到及时补充。

(三)办学条件滞后,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由于经费短缺,办学条件仍然很差,硬件设施普遍有“跟不上”的现象,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都没有,更谈不上手风琴、钢琴、音响、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这些办学条件的滞后严重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2、教学不规范

小学音乐教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的机会,少有定期的教研活动,对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在教学中,强调视唱能力的反复练习、发声能力的反复练习、音乐知识的反复背记等,既要消耗大量精力与时间,又有些烦燥乏味,音乐课上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几乎所有学生都喜欢音乐,但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

我认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音乐教学后,学生是否真正地喜欢音乐。

这种状况,使得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由于无法逾越“双基”高墙而面对音乐产生自卑与冷漠心态的失败者。

二、解决我国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1、根据广大音乐教师严重不足的现状,要重视音乐教师的选用和培训,采取函授进修、集中短期强化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考试和面试,从中小学选拔一批具备音乐知识的年轻教师进行专业学习培训,充实音乐教学力量。另一方面,采用寒暑假集中培训,由县师训站或县教师进修学校牵头聘请一些高水平的音乐教师授课,使教师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较系统较实用的音乐专业知识,只有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2、各级教育机关和学校要为音乐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从事音乐教育事业。要完善对音乐教师的管理制度,建立必要的竞争激励机制。对在教学、教研、艺术活动、重大比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音乐教师给予必要的表彰与奖励,使他们在评优、评职、晋级等活动中与其他学科教师享有同等权力。

(二)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

音乐器材的配置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顺利实施音乐教育的物质基础。在现代化的今天,录音、录像、广播、电视、多媒体等硬件,以及音像带、视听光盘和课件等软件,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已成为教学媒体的主流,成为极具特色的现代音乐教学设施与手段,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教育资金相对困难的,需努力克服等、靠的思想,因地制宜,采取两条脚走路的办法。一方面采取学校配套一半资金、教育行政部门以奖代拨一半资金的办法,扶持学校购置音乐教育设备。另一方面,依靠自力更生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自制部分教学用具和器材,鼓励学生自带或自购一些民间乐器。

(三)要重视音乐教研教改

孩子们爱音乐但不爱音乐课,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滑稽却又最伤悲的事了。那种先练打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的老套教学方法已不能再适应如今的音乐教学,音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把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听之产生美感的艺术。既然是听觉艺术,听也就是欣赏才是真正的“主角”。因此,我们课堂教学方向应该逐渐转向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广大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正如周大风同志在其《音乐教育刍议》中提到的那样“当务之急首先要改变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的结构,改革以歌唱为中心,识谱为辅而代之以欣赏、器乐、歌唱三者并重的音乐教育方向。尊重音乐教育艺术是以感受为特征的规律,让学生在课内课外多听民族的乐曲……从小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感悟和爱好,特别要注意听比唱更重要的规律”。

2、音乐生活化。中小学音乐教材应该降低知识化、学术化、成人化的成份,增加音乐生活化的含量,把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音乐生活联系在一起。

3、要加强音乐课程与学校其他学科课程,特别是其他艺术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密切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4、要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在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努力,探索并尝试新的音乐教学形式和方法。

5、认真探讨并建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对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要承认和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时空环境,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欣赏学生在音乐鉴赏和表现方面的才能,真正把学习音乐的幸福和成功的欢愉带给每一个学生。

7、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检查小学落实一张课表。要求学校按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音乐课,把课表形式上的音乐课变成实实在在的音乐课,有了正常的音乐课,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8、县教研部门要搭建平台、创设机会,积极开展音乐教研活动,让音乐教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四)因地制宜,搞好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

笔者所在的桑植县是民歌的海洋,桑植民歌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被歌唱家宋祖英唱到了国际舞台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我校就将学唱民歌、学跳白族舞纳入校本课程,让桑植民歌作为校本教材走进了音乐课堂。

(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活动内容:器乐、声乐、舞蹈

第8篇

关键词 小学 音乐教学 课堂教学 现状 有效性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已经摆脱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采用趣味教学法、互动式教学以及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整体可以说得到了切实的提升。但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部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和因素,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分析、解决。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整体概况。

在我国小学教育现有的课程体系当中,音乐课堂教学是学生参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师通过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传导、试唱及练耳等方式将声乐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其在课堂学习中逐步培养其自身的乐理应用能力。而从教学的基本模式上来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依然采用教师讲授的知识单向传播的传统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从教材的选择上来看,人教社与音乐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应用较多;而从教学手段上来看,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引入多媒体的音乐教学方式。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的角度上来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点有待改善的不足之处:

1.堂教学的方式相对单一。

以上已经提及,目前我国多数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依然采用单向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中将授课的歌曲进行相应的分解,依照分解之后的段落进行分段弹奏,进而配合歌词进行歌曲的传授,或者是直接通过授课的方式对相应的乐谱和乐理知识进行讲授。除此之外,多数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都很少会顾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忽略了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培养。在缺乏心理学知识运用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对于兴趣教学法与激励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相对不足,这也直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价手段不科学。

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部分学校对学生音乐知识以及乐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行考核的时候,考核的方式通常都比较单一。考核方式基本采用学生选唱歌曲的方式,让学生从学习过的歌曲中选唱一段或者是一首,通过学生现场演唱的水平来检验其音乐水平以音乐能力。但这种考核方式中人为性因素的影响较大,无法全面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音乐能力进行检验,考核的结果自然也不能作为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教师授课能力的有力参考。

3.课堂教学的硬件设施相对陈旧

部分小学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音乐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种设备通常都比较陈旧,乐理知识的讲授基本还都是采用纸质教学挂图进行辅助讲解,直观性相对较差。结合声乐学的基本原理来看,歌曲的演唱呼吸与共鸣可以说是最难把握的技巧,而这也往往是音乐教师难以通过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展示的一项教学内容。在我国部分小学音乐教学音乐硬件设施的现有配置条件下,如何利用先进的硬件设备将音乐教学的难点进行更直观的展示,这不仅仅是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现代教育工作中所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小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并不是很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然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提升。

二、加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及策略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部分亟待改善的不足之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针对以上分析来看,该改变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现状,我们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以及教学硬件设备等方面进行调整。但从教师的角度上来看,作为音乐教师,其只能通过对教学方式的调整与转变来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章主要从音乐教师的角度上对加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进行简单探析。

(一)通过兴趣教学法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对任何学科的教学工作而言,兴趣都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就像莎士比亚所言“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基于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以技巧和知识为核心的枯燥且乏味的授课方式,学生往往无法对音乐学习提起兴趣,所以小学音乐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摆脱传统音乐知识灌输和音乐技巧训练的教学方式,采用兴趣教学的方式,将各种富有乐趣的有序贯穿并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来感知音乐,进而在提升情趣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具体来看,音乐教师可以利用传递音的游戏训练学生分声部以及合唱的基础能力;或者是可以通过即兴创编音乐的游戏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这些游戏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当中,并通过对不同游戏的参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资金的音乐感知能力、乐理知识和音乐技巧。

(二)在归还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下开展教学活动。

不管是哪一阶段的教学活动,其主体对象都应该是学生。因此,小学应约教学要切实在实践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在规划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

第一,创设良好的情境,将归还学生的自。在音乐教学中,情境是教学活动情感化的基础条件,教师应设置利于教学的情境,并提供一些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音乐材料,在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基础上,完成角色的转换,将学生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第二,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条件,以此为基础激发其积极探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可让血色好难过根据相应的图片来进行音乐节奏的创编,通过类似的练习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在积极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提升自身的音乐能力。

(三)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分层教学方式的应用要求音乐教师应当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学生在参加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利用所学音乐知识进行再创造。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应进一步强化与学生之间在感情上的沟通和交流,以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对班级中缺乏自信、畏惧胆怯的学生,应给予一定的帮助与鼓励;而对于想象力丰富、敢于大胆创新的学生,则应给予适当的赞许与激励,以便于使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进行自我展现和自我评价,使其可以在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音乐创新和音乐创造。

另外,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表演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对各种学校或者是社会的文艺演出的参与,提升自己的表现能力,并通过音乐实践加深对音乐知识和音乐底蕴的感知,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自己的创造能力。

三、结论

总之,要在实践中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切实推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并不是一项能够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学校、音乐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有效配合。本文主要从教师的角度上探讨了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还必须从教学设施建设、教材选择以及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对音乐课堂教学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沈维丹.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1,(11).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学 科研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科研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科研动力不足,访谈中,多数教师表示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都不重视音乐课,音乐教师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大部分农村小学音乐教师都是以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来面对工作,所以多数教师也不愿意搞教学科研。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被调查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师都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意识,但教师们的教学科研动力严重不足,许多音乐教师表示,不知道怎样写出高质量教学科研论文,也不知道怎样进行教学课题研究。这些数据和访谈表明,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相当低下。因为农村小学的条件不好,收入不高,导致教师们无心也无力购买更多的专业类或者教育、教学类杂志、书籍学习。另外,因为学校的经费有限,大部分农村小学都没有图书报刊室,更别提互联网上的教学科研数据信息资源。即使在设置有图书报刊室的学校,其图书报刊室里也多以陈旧过时、消遣性书籍或党政性报刊杂志居多。这些都表明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科研资源极其匮乏。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音乐教师还是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不少农村学校领导既不倡导教学科研,也不肯定教学科研活动,对教学科研成果也少予奖励。由于没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和适当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们的教学科研价值得不到承认,教学科研积极性也没有得到保护。音乐教师也只有在文艺表演、唱歌或器乐比赛时才被重视。所以,造成了多数农村小学音乐老师侧重点不在这,我国一大部分小学音乐老师能力不行,都是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中师十分注重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培养,而对学生的教学科研意识、教学科研知识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较为不足,导致许多中师毕业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低下,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在职培训机会不仅很少,而且缺乏专门针对山区小学音乐老师的培养和锻炼。虽然绝大部分的山区音乐老师能够认识到教学科研必要性,但是对于科研与教学的同一性认识很欠缺。在教学与科研两者的地位上,不少教师没有认识到科研与教学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作用,把教学与科研分割开来,认为把教学工作做好才是自己职业的根本,导致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普遍重教学而轻科研。

三、思考与建议

大力开展针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在职培训项目,通过参与式培训、专题讲座培训、现场观摩学习等多种培训手段,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科研知识、教学科研方法以及教学科研能力。农村小学音乐老师应该改善自己的狭小的观点,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应树立教研一体化、教学就是研究等新的观念。认识到教学科研工作从来不是额外的工作,教学和研究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同时,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还应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等教学科研的工具性知识,了解和熟悉教学科研的基本过程,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

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其中音乐教师才近10万人,远远不能满足教育需要。另外音乐教师的待遇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部门领导者不重视小学音乐教育;2.同行们的蔑视;3.社会生活环境中音乐老师不受人们的尊重。

在中小学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在生活中很多学生都喜欢听音乐但是不懂乐器,甚至对音乐的知识懂的也很少,就像一个班级有50名学生都会唱歌,但是没有一个认识音乐演奏的谱子。根本不会视唱。还有学生对欣赏乐器,对乐器也充满了憧憬,在老师示范和距离的同时,学生就像看戏法一样,时不时的发出哈哈的笑声充满了神秘和憧憬,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听流行歌曲或者摇滚乐,这充分的说明了乡村音乐已经遭到了淘汰,农村音乐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实际达到的目标相差太远。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降低。所有的教学设施都是教育基础的保证,由于很多原因,在农村教育中,音乐教育不受到认可,没有地位。音乐的硬件配备也受到了影响。在一些贫困的山区中,一些基础的生活条件都没有,更不用说电视,电脑了。就像课桌板凳都成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老师的信息受到了封闭,这都是最重要的问题

四、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当前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党政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把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放在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其次,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把音乐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让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努力加强对农村音乐教学事业的培养和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样才能对农村基础音乐事业的一个保障。对其他教育工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提高农村音乐教育的基础问题也是首要问题。因此先要合理的运用所有的师资力量。充分的发挥他们的长处,去教育学生为他们能力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10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和“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新课标’背景下高师音乐教材教法类课程优化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SJG212);江苏省中小学音乐师资和教学的现状调查(项目编号:201311460013Z);项目来源:江苏省教育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日益相互交融,音乐艺术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相关问题也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学在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的推广、宣讲与实施的不断深化中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音乐教师的队伍和基础教育的水平也随之得到不断的扩充与提高。

尽管在各级相关部门的带领下,江苏省的音乐教学在理念、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均有了相应的进步与提高,教学活动思路和形式也在日益更新与发展,但与11版课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提出的目标、内容与实施建议相比较,依然存在值得研究、探索与发展的空间。在深入中小学一线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本课题依据《1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结合苏南地区的音乐教学与发展状况,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探索的调查与研究。

调查选择了江苏省苏州地区昆山一所实验学校作为案例,综合了文献查阅、问卷调查、访谈访问、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对江苏省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思考,以期促进高校师生对江苏音乐教学状况的全面了解,从而促进对音乐教学实践的进一步研究。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世纪之交秋季开始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至今已经整整15个年头了。在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江苏省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坚持教育优先,改革创新,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快速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以及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国家的层面看,自200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实施两年以后便开始了对课标的修订,经过大面积的教学实验、征求意见和反复修订,2011年4月通过并出版了《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并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课标、研究课标以及围绕实施课标进行的一系列教研活动。2014年,又对“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全方位的修订、研究与讨论,使音乐教学又着手向着全方位培养和提高音乐素养的方面进行。从江苏的层面看,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使江苏的音乐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在不断提升与更新,不断碰撞与矫正中思考与前行。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江苏省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凸显,其教学实力和教学水平的地位均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在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与整体提升的同时,江苏的音乐教学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现象严重的问题。尽管在江苏音乐琴童随处可见,但多数学生为应付高考或提高成绩不得不终止多年来的音乐学习,有的则从此彻底告别了音乐的学习。有些学生尽管喜欢音乐,但在学校的学习阶段几乎没有机会进行正常的音乐学习;有些城乡结合部或边缘地区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受过正式或系统的音乐或艺术教育。凡此种种,无不制约和阻碍着音乐教育或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的推进与实施。

就昆山的状况来看,随着江苏省和苏州大市的发展,以及昆山地区所处的地域环境,均为其全方位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然而,在昆山的城市环境、城市面貌及城市居住条件日益改善的同时,昆山的常住人口也逐年增加,使得各级各类的教育资源愈发显得紧张,尤其是义务制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数不断增长,大班化教学的现象日趋严重。从各类学校办学规模的数据显示,全市初中和小学平均每班学生的人数分别由40向50人逐步过度,大班化的倾向正在日趋影响着昆山教育质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由于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私立的民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这些学校不仅在教学设施上配备不健全,更在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上存在较多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音乐师范生通过考编补充到音乐教师的队伍中来,但所补充的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往往难以补充到真正急需专业音乐教师的学校中去,使得专业教师的问题仍然较为明显地影响着此类学校音乐教学的进步与实施。

目前,中小学音乐的明显问题是,优质的和专业的音乐教师和教学资源往往集中在名校和城市中心地区的学校,致使音乐教学的状况在名校和普通学校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和对比。尤其在城乡结合部或较为偏远的地区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值得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深层的探讨与研究。

二、案例调查与研究

第11篇

1.新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小学教学的新要求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我们发现,在农村学校进行新课程改革是切实可行的。而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这一点,是先决条件,这一点做不到,新课程改革就会是一句空话。

农村教师角色的转变确实是一个问题。尽管许多农村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与城市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农村老师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质。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由其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道德、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科研能力等几个方面构成。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和教育科研水平,意味着要强化其教育科研意识,完善教育科研道德丰富其教育科研知识,提高其教育科研能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生学习特点的变化,社会和家长对教育要求的提高,要求中小学教师不断加强修养和学习,获取专业知识和提高教育能力,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卓有成效,开展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在农村,一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淡薄,一般全凭自己原有的文化底子和教育实践指导教学工作。他们并没有正确意识到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之间的重要联系。在他们看来,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活动是各自独立的。在实际工作中兼顾二者是比较困难的。这实际上是缺乏教育智慧的一种表现。教育是一项使人聪明和睿智的工作,自己都缺乏智慧的人,怎能使人聪明起来呢?所以说,教育教学工作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劳动,更不是某种程式化成年累月的无效重复,而是一种日日教,日日新,时时充满活力的创新。

2.新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对策

2.1 加强业务学习,更新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或一到底的满堂问等陈旧的教学模式,摒弃相对滞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探讨好的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以学生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关注体验性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2.2 结对帮扶,指导新教师,促进老教师

新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新生力量,他们虽然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但角色意识,教学经验不足,学校应首先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要特别重视对新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学校有必要制定一些措施,帮助新教师迅速而顺利地走上教学之路,走好教学之路。通过老教师或给各年级配备骨干教师来辅助新教师,促使新教师尽早尽快地适应教师这个角色。学校要有计划地让新老教师结成帮扶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安排老教师指导和辅助新教师。要帮助新教师上好第一堂课,上课前要试教。试教时,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及其组内的全体成员要一起来听课,课后大家一起给予评点,指教。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要坚持经常听新教师的课,并鼓励、帮助新教师进行公开课教学,使新教师尽快进入教学角色,尽快成长成合格教师。

2.3 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发展,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而转变教育观念必须要加强培训,学校要支持和鼓励积极参加州、市各级培训,认真学习新课程教育理念,把握好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改变教师固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通过对比原有的教育观念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以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时学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函授、网络教育、自考等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多在职进修机会,努力造就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综合素质较好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个性各异,要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有成效,教师必须要有一套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方法。

3.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建议

我国每年培养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不少,但农村音乐教师却是如此匮乏,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从全国的范围来看,我国基本上每一个地级市都设立了一所师范学院或师范专科学校,这些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本省,其中本市的农村生源占主要份额。因此,笔者认為,加快培养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实行定向招生,地方师范院校就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也能快速成长起来。另外,在全国范围内的地方师范院校中实行音乐师范生免费制度,为农村输送专门音乐教师。享受免费教育的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将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这笔经费将由中央财政安排。免费师范生需回到生源所在地的农村中小学任教音乐8年以上。实行这种制度,一方面,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又愿意为家乡的农村教育服务的学生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音乐教育师资匮乏的困境。此外,要建立长期的农村音乐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对在职农村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可采用培训班、进修班、研讨班等形式,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使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满足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

第12篇

一、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需要为他们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况,对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够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通过师生积极交流,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指导,在他们分析问题时引导他们深入分析和探究。在师生积极互动过程中,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兴趣,并始终以积极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促进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重视音乐乐理知识的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乐理知识。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歌曲学唱和欣赏,对于音乐乐理知识介绍的很少,导致学生对五线谱和简谱知识了解很少。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音乐教师要深入探究新课改的要求,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更多的音乐之声。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简单音符的认读,还要让学生掌握音符的时长知识。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让学生进行音符的认读时采用了自主探究和竞赛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音符的认读效率。在他们掌握了基本的音符之后,教师需要让他们学习简谱中音的长短是如何确定的。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过聆听分辨声音的长短,然后让学生用拍手、跺脚等方式来感受音乐的节拍。在具有趣味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以人为本,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小学音乐教学要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把学生放到课堂学习的主置上,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提高音乐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听、唱、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注重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只有认真倾听音乐,才能体会到乐曲表达的情感,才能理解乐曲的内涵,从而和乐曲发生共鸣。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的倾听,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有目的的进行倾听。例如,乐曲表达的情绪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等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既能掌握乐曲的节奏,还能深入挖掘乐曲的内涵,从而不断提高倾听能力。

(二)让学生通过唱来把握乐曲内容

音乐教学中,把握乐曲的旋律是进行音乐欣赏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倾听乐曲之后,鼓励他们跟随乐曲进行学唱。通过演唱乐曲,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乐曲中的情感,了解乐曲的风格和包含的内容,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乐曲。在进行乐曲学唱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示范,带领他们一起学唱。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合作,充分调动主动性。例如,在欣赏器乐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听边唱,在熟悉了乐曲之后,让他们倾听乐曲,猜测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并让他们感受乐曲中情绪、节奏的变化。通过听和唱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的音乐素质能够获得较大程度上的提高。(三)让学生通过舞蹈体会音乐学习的乐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摆脱呆板枯燥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够深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并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教师可以让学生倾听、学唱乐曲之后,引导他们根据音乐节拍跳起来。在跳舞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乐曲的节奏,并用肢体动作来反映乐曲的主要内容。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对音乐产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并积极地通过舞蹈动作展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例如,在倾听欢快的乐曲时,他们的舞蹈动作也热情欢快;在倾听舒缓的乐曲时,他们的舞蹈动作也舒展、缓慢。

四、开展丰富的音乐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13篇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二元体制改革造成城乡教育发展两级分化严重,《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试用)》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等音乐课程标准似乎并未在乡村小学中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近五年来,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等方针,力求在最大限度上覆盖农村地区的教育服务体系,但城乡基础音乐教育水平的差距仍然在逐年扩大中,这就要求乡村小学教育管理者把握历史机遇,因地制宜,大胆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农村地区的基础音乐教学水平。

二、音乐教学对小学生“智”与“美”平衡发展的辅助作用

熟记乐谱的过程能够不断刺激学生完成瞬间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活动,在巩固其基础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开发大脑的潜能;视唱练耳和乐器演奏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或抽象或具体的思维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大脑发育,使其从小形成灵活敏捷的思维方式,为日后的智力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此外,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往往会接触到不同风格的乐曲。一首曲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是宽泛的、不确定的,这种朦胧的联系给学生创造了丰富的联想空间,为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三、当前我国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的问题

(一)乡村小学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究其根本,当前我国乡村小学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漠视既有社会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主观原因。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普遍经济实力薄弱,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当地小学的教育管理者也就无暇顾及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乡村小学的教学理念较为传统,校方与家长普遍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都是副科,学生应当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语、数、外的学习中来。一些乡村小学取消了音乐课,部分小学减少了音乐课的课时、占用音乐课进行文化课的教学活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接受基础音乐教育的权力。

(二)乡村小学音乐课堂内容空洞,教学质量不高

现阶段乡村小学的音乐教学内容多以演唱红歌为主。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社会历史积淀不深,不能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也就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导致其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审美能力无法进步。此外,乡村小学的音乐课堂主体多为教师本身,教学方法以机械式的灌输为主,不仅使得学生的音乐感知与艺术表现力得不到锻炼,更限制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加之学校的音乐学科教学设备配置不齐,教师多使用教材、黑板等传统的教学工具,既无法适应当前新课标课程改革的节奏,也无法同国内外音乐文化的发展接轨,最终导致乡村学校的音乐教学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四、因地制宜,优化乡村小学音乐教学水平

(一)灵活利用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制造土乐器

众所周知,自然界的声音是音乐创作的源泉。虽然现阶段我国乡村小学的多媒体音乐教学设备尚未得到普及,但教师可以灵活利用当地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创造基础音乐教学的物质条件,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能。例如,在竹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教师可将竹块做成响筒,通过置入容量不同、性质各异的填充物来改变其音色与响度,使之成为一套极具地域特色的土乐器。因地制宜,将自然物品进行创新性的手工改造,不仅能够扩充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更能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丰富其自然常识与社会生活常识,使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全面地发展成才。

(二)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本土的热爱之情

乡村小学的音乐教师应当重视教学设计的社会文化导入过程,鼓励学生把对家乡的热爱大胆地表现出来。例如,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的乡村普遍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深厚的水文化积淀,当地的小学音乐教师可将水元素有机融入到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中。以《长江之歌》的教学为例,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旋律都不适合小学生演唱,教师可以巧妙地改编歌曲,力求在教学中加入当地主流的、经典的文化元素,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课堂,使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音乐创作,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歌唱家乡、赞美家乡,既锻炼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加深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五、结束语

第14篇

一、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由于地区差异、教学水平能力的限制等,使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重视不够。第一,教育主管部门有待加强关注。不管是农村还是乡镇小学,至今仍守着应试教育,以致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生的音乐教学重视不够,不关心音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在乎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第二,家庭教育支持率不高。在传统教育下,只要是超出了考试范围的内容,一律不去多花时间。而在乡村,有些家长认为利用孩子的课余时间去学习声乐是“浪费”时间和金钱,没有意识到音乐对孩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启发智慧、加强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2.教学条件的限制。第一,教学模式单一。不少学校出现缺少教学资源无法备课的情况,以致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二,教学设施的限制。由于对音乐教学不够重视,使音乐教学设施的改善低,基本设置和工具不齐全,而且在这方面不够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和发展,多媒体工具设备的使用几乎不开展。即使使用基本简单的音乐设备也只在公开课上使用,而在常规的音乐课堂上却很少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教学定位失衡。有些音乐教师随意否定教材歌曲,随意引进流行歌曲。虽然会让“学生喜欢,老师省事”,但却导致爱情歌曲泛滥,学生不能好好学习乐谱,音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较差。再者,音乐课挪作他用。用音乐课来补习其他学科,使音乐教学基本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有些老师担任着其他学科教学的同时,也兼任音乐教师,老师的音乐素质、教学水平不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1.加强音乐重要性,重视音乐课堂。应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认识到音乐教学的地位,从根本上转变领导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加强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作为学校或音乐教师,应不断对家长和社会宣传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2.转变音乐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落实行动到位,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音乐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价体制,提高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教学水平,制定一套完善的音乐教学模式。

3.有些学校缺少教师资源,无法胜任新课标教学任务,甚至出现音乐课由语文、数学老师兼任的现象。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培训,将音乐课排给有音乐兴趣爱好和音乐基础的教师。

4.重视音乐课堂本质素质。不能仅仅唱几首流行歌曲就完事了。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欣赏水平和情趣锻炼,抓声乐唱曲、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学会领略中国古典的古筝、钢琴等乐器的兴趣,引领和基本操作练习和基本的乐谱知识的普及,培养学生听唱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具有音乐的表现力和欣赏力以及创新力的培养可以自己编制一些来源生活中的一些词曲进行歌谱练习。

第15篇

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养成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合作共处的集体主义精神。许多学校德育工作中都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懂得环保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环境保护必须从孩子抓起,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可以使学生在娱乐中思索,在思索后感悟,并真正化为行动,从小树立爱自然,爱环境的优秀品质。在教学自选课外歌曲《环保小卫士之歌》时,学生学会歌曲后,已经对环保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就我们自己而言,我们还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对学生回答再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白不光自己要注意环保,还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因为环保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这类的环保歌曲还有很多,如:《嘀哩嘀哩》,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环保意识。

二、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从古至今,文学就和音乐融于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都可吟唱。许多歌曲的歌词本身就是一首诗,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快乐的节日》等还作为教材编入了语文课本。像这样的歌曲,先让学生来读一读,再配上旋律让学生来唱一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的内涵,有利于在歌唱中情感的发挥。在教学《大树妈妈》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在学校高大的法国梧桐树下和在散发着清香的香樟树下玩耍纳凉的情景,然后再饱含深情地将歌词当成诗歌朗诵,那充满温情的语言立即使学生受到了感染。故事一直就对少年儿童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将歌曲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向学生讲述,能使学生个个兴致勃勃,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音乐与“劳技”的结合

音乐教学中有机进行“劳技”教育渗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在教学“音的强弱、长短”内容时,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生活中音源材料。如:可乐罐、沙子、瓶盖和塑料袋等启发学生制作简易乐器来探索怎样使它们发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在课堂上每位学生都不亦乐乎,自制打击乐来亲自感受音的强弱、长短,并用自制的简易乐器为三拍子歌曲伴奏。通过动手、动脑,学生兴趣浓厚,不但轻松地掌握了知识点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利用音乐教学中的美术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内容,感受到歌曲的美,更好地表现歌曲的美。教唱《闪烁的小星星》这首歌,在唱、动中学会之后,让学生在音乐中画出美丽的夜空,不局限他们所画的景物,这使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最后,学生把自己“美丽的星空”图展现在黑板上,在自己的歌声中欣赏自己的“佳作”,其乐无穷。这样的课不仅使学生能唱会动,更使学生能画会创,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舞蹈中动作的节奏常常是以音乐旋律的节奏为基础的,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因而,通过舞蹈能训练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节奏感,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对于民歌和民族音乐欣赏曲目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少数民族歌曲的风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上欣赏课《我是草原小骑兵》时,先教几个简单的骑马、勒马和放哨等蒙古动作,然后启发学生听着音乐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学生们随着欢快的乐曲,手舞足蹈,有的做挥鞭子动作,有的做勒马动作……通过身体语言的表达,学生们情绪高涨,为歌曲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六、音乐与动画影视的结合

动画影视具有形象鲜明、画面丰富,音乐旋律轻松活泼的特点,尤其符合低段年级的心理需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的作用,把动漫影视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挖掘音乐内涵,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各个要素在音乐中表现的作用。在《动画音乐》一课教学前,我给学生欣赏《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孩子们热情高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扩大了音乐文化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