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旅游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大秦岭生态旅游资源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秦岭是亘横于我国中部的著名山脉,它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这里蕴藏着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q、羚牛、林麝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具有世界意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秦岭山体高大,雄伟壮观,尤其是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我国内陆最高峰,也是闻名世界的生态旅游胜地。秦岭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具有多种观赏价值,其中许多珍贵植物、孑遗植物,又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也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资源保障。
陕西是一个旅游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经济效益不菲。然而,就旅游资源的利用情况分析,目前主要经济效益仍来源于人文景观资源,尤其是历史遗迹,如:华清池、兵马俑、黄帝陵、法门寺、大雁塔、钟鼓楼等。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滞后,尤其对生态资源颇丰的秦岭几乎尚未开发利用。目前仅在太白山、华山、翠华山、金丝峡、朱雀、太平等局地开展了生态旅游,而且旅游规模小、基础设施较差、旅游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理想。纵观秦岭林区生态旅游现状,可谓处于起步阶段,尚不成熟。生态资源蕴藏丰富、开发利用空间较大、发展前景美好。
二、生态旅游管理途径
1.坚持保护第一、旅游第二的原则 生态旅游必须服从于保护、立足于保护,即“保护第一,旅游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定点、定线、定时、定量”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将旅游活动严格控制在规划区内的旅游景点和线路上,使旅游活动不超过自然承载临界值。另外,要严格遵循“保护区内游览、保护区外服务”的原则,不在保护区内新建旅游宾馆等接待设施。要寻求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以旅游开发促进保护管理事业发展。
2.加强游客管理、增强环保意识 目前我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不强,极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加强游客管理,森林公园主管部门要认真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协调旅游、林业、土地、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关系,避免互相牵扯、推诿,要做到高效统一。许多森林公园针对自己的特殊情况,成立了管委会,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利,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在此我要特别强调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关系到人类如何才能持续生存发展的文化。它提示人类社会必须重建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关系。在我们进行生产建设、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增强生态文化认识。森林公园不仅要有其自然的景观,更不能丧失其本土和原始而又颇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这一点在开发旅游纪念品上要突出。例如河北省塞罕坝干燥花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我们开发旅游纪念品很有启发。
3.健全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 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法》等法律,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坚持“以开发促旅游,以旅游养保护”的方针,实行“权属不变、联合开发、风险共担、利益分享”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保护”的政策以及“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同时继续完善配套政策和法规。
4.立足长远、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资源,科学编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森林公园是以大面积森林为前提,生物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对集中的统一综合体,必须保护有限的资源,才能谋求不断发展。国家森林公园要以保护为主、开发开发为辅,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保持生态平衡为前提。科学地编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只有建立在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森林旅游业才能取得长足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开发富有生态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就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最佳结合的典范。
三、生态旅游前景展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类的不断进步,生态旅游已越来越备受人们的青睐。那是因为生态旅游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休闲。由于城市高层建筑日益密集,交通拥挤,生活环境嘈杂又多各种污染,情绪烦躁,压力过大。换个环境,置身于浓荫蔽天,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使神经得到放松,身心感到愉悦;其次是健体。到山岳林区,可降温避暑,据测定,秦岭北麓的朱雀、玉华宫森林公园,比附近的西安、铜川市区夏天气温平均低8~10摄氏度。同时林区可吸尘杀菌,一亩树木一年可吸附各种灰尘20~60公斤,一平方米榆树叶面一昼夜可滞留3克灰尘。许多植物散发的芳香物质,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从而改善游人的身体状况;三是疗疾。著名作家林语堂说:“大自然本身始终是一间疗养院。”据测定,每亩森林一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制造49公斤氧气,可供65人一天之需,是最好的天然“氧吧”。负离子对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有一定疗效;四是益智。面积辽阔,地形复杂的大自然,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吸引人们去探索许多神秘奇特的自然奥秘。秦岭太白山森林公园高差达2891米,地跨5个垂直气候带,具有重要的科学考察与研究价值,是人们探奇观光的极好去处。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生态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本文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经验、总结条件、最后解决问题为基本线索和逻辑关系。通过对生态旅游的一些旅游观光园区进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手段,来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及其发展前景,对目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发展背景
生态旅游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生态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生态旅游是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来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2).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不健全的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盲目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研和全面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便急功近利地进行探索式、租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 存在的问题
1.由于游客的随意采摘,为建造房屋等基础设施而进行的大面积生态资源移除,森林火灾等造成的森林和草地的退化等原因,植物资源被破坏的情况较为严峻。
2.破坏自然环境;
3.生态旅游被标签化。
三.发展对策
1.加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认真调查旅游区的生态资源和可能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旌来解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负面问题,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提倡以生态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体现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坚决制止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旅游经济增长的项目。
2.维护自然生态稳定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景观受人类干扰较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展开。这些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经济的最后安全防线。所以维护生态安全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
3.加强游客教育管理
目前我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很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加强游客管理。加强游客管理可以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 要根据景区内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利用门票、线路设计和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 以达到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第二 借助景区的宣传栏、宣传画、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旅游之前就应明确告诉旅游者应遵守的规范,特别是通过生态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身体力行和生态旅游区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第三 生态旅游景区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有的景区实行旅游者携带物品的检查制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塑造了负责任的旅游者,也是在进行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培育,必将加速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兴起和成熟。
4.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依法规范生态旅游活动,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必须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立法和制度建设,通过规章制度建设,通过法律的手段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范,避免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不断完善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推进生态旅游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程。
四.结论
在我国,生态旅游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生态旅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只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战略高度出发,更新观念、改革不足,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在生态旅游发展的科技含量,就可以逐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的长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一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雷默特.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旅游需求与供给;发展前景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于1983年由Hetor和Lascurain两位学者首先提出原意是指那种在强调某种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到那些相对受到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自然旅行。其初衷正是在于通过生态方式的旅游来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系统的质量作贡献,至少能在资金上给以支持。最初的生态旅游只不过是为了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而采取的权益之计。随后不到20年时间里,生态旅游业迅速发展,并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生态旅游”热潮。
一、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
纵观生态旅游产生、发展的历史,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随着影响旅游业主要因素的变化,旅游业内部格局和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变化。20世纪末,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教育(包括市场、资源教育和目的地教育)、环境管理、技术、媒体、政府策略等共同构成了影响世界旅游业的多种主要因素。相应地人们的旅游偏好、出游方式发生变化,出游人数增加,传统大众化的团体旅游也转向由小组团寻求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真实经历的旅游。(2)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向往“原始”的自然环境,“回归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3)当今社会有相当部分收入可以自由支配,并具有一定出游能力的人口在不断增加;新闻媒体和因特网增加了对新景点和边远景点的“可视度”;探险旅游和“软冒险”旅游的风行,这些都促成了生态旅游的发展。(4)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在给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例如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冲击和扭曲了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拥塞与商业化以及旅游经历的日益恶化;交通混乱、垃圾堆积、噪音、废气、水质污染等问题。出于解决此类问题的考虑,必然需要对这种传统旅游作重新的矫正和反思。
二、生态旅游的含义和实质
(一)关于生态旅游的含义
卢云亭对生态旅游提出了如下定义: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它具有区域上的自然性、层次上的高品位性、利用上的可持续性和内容上的专业性。我国著名旅游地理学家郭来喜则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舞台,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休闲、保健、求知、探索为载体,旅游者参与性强、品位高雅、形式多样,既使旅游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乐趣,又能增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环境优化的健康型旅游活动体系。国外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特色为目标,通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地方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等方式而有助于自然保护和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以上诸种含义均强调了游客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了解自然,从而获得旅游体验和各种知识这一出发点。
(二)关于生态旅游的实质
生态旅游供给是指生态旅游产品的供给。它是应旅游业和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理论上要从两方面来理解生态旅游:从需求角度看,生态旅游指的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从供给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应该将其统一起来,运用生态学思想指导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规划,科学设计生态旅游产品,完善监控体系,保护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基础,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为旅游者提供真正的生态旅游经历,取得旅游经济效益,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最终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益。
三、生态旅游战略目标的基本原则
(一)与积极的环境伦理目标一致原则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的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新求知的高层旅游活动。不能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满足需求和获取利润。
(二)保护资源完整性原则
生态旅游吸引游客到独特而又可进入的自然界中去,不破坏资源,不对资源整体构成损蚀。如何更好的认识那些能吸引游客,且不会对其构成任何耗竭的吸引物的自然特征?如何最佳的传达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又如何给环境以补偿?这些都与旅游目的地社区的自然环境及环境质量的维持息息相关。
(三)重视对资源内在价值认识的原则
生态旅游者对于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和外加价值的认识,相比之下更关注前者,他们会按照自然的原始模式去接受它,而不是从自身的便利和需要出发去改造它。
(四)游客满意度衡量原则
游客满意度以观赏和教育的获益来衡量,而不是寻求刺激,也不是物质上的收获,后者只对自然旅游、荒原旅游和探险旅游更为适用。生态旅游强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过程中获得第一手的具有启迪教育和激感意义的共享经历。
(五)其他管理方面的原则
生态旅游要求高质量的导游服务和合适的旅游组团规模,认为称职的导游除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外,还须具备语言、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知识,以及环境解释、交流、服务及伦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良好素质。旅游组团规模“对于较为远程的徒步旅行,组团人数约为15~20人。Finucane(1993)调查开发生态旅游较为成功的西部澳大利亚发现,生态旅游组团通常少于15人,尤其是要参与丛林涉足旅行项目时,更是如此”。
四、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生态旅游从开始出台就以不寻常的速度发展。特别是美、法、瑞士等旅游发达国家,以生态旅游为特征的观光、探险、狩猎、科考等旅游组织更是风靡各地,成为新时尚、高刺激的旅游项目。
我国国土广阔,有从海洋到内陆的各种地貌,有热带到寒带的各种气候,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到1997年,全国已建立932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24处),已有九寨沟等15个保护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它们保存了众多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物种和原始自然本底,环境优美、景色秀丽。身临其境会感到大自然无穷魅力,是进行生态旅游的首选地点。森林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首要形式,森林的诸多保健功能,使其对游客有巨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到1997年,我国已批准建立森林公园900多处,初步形成了山丘森林型、海滨森林型、沙漠森林型、冰川森林型、溶洞森林型、火山遗迹森林型、森林草原型、热带雨林型等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森林公园体系。
在看到我国具有广阔生态旅游地的同时,我们也不无痛惜的看到:许多决策者和经营者却把生态旅游当作一块招牌、一种商品、一种蚕食保护区的借口。多数景区尚未转变观念,仍在传统旅游观念的错误引导下来开展旅游业,也未从可持续旅游的角度出发建设规划风景区。更有甚者,为追求高额经济回报,大搞建设而不惜破坏风景资源。多数以为生态旅游就是去静幽的大自然旅行,尚不知自己的一些活动对资源造成破坏,如丢弃难降解废气物、采摘花木、驱赶恐吓动物。他们尚无对景区负责、对后代负责的旅游观。所以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时一定要加倍小心、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生态,不能为经济利益驱动而将自然遗产毁于一旦。生态旅游地属于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敏感区,旅游业极易对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尽管自然保护的涵义经历了从“绝对保护”到“合理保护”的变化过程,且在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有诸种合理性,但自然保护区中的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发展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发展的程度和方式都要服从保护工作的限制,这是一条根本的原则。因此,在生态旅游地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旅游发展措施和管理模式,最低限度减少旅游业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生态旅游地发展的基本目标。在全球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之际,我国有关部门应利用好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更新观念、强抓管理、积极引导游客,来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以达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小结
综上所述,旅游业是为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和走向自然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在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生态旅游,年增长率为20%~25%,可望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的热点。生态旅游强调的是旅游者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的生态联系。虽然它一开始出台就以不同寻常的速度发展,但与国外生态旅游开展较早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旅游仍处于起步状态,且有些决策者和经营者为了经济利益大搞建设破坏了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严格制止,我们应始终本着发展生态旅游要根据生态原理和运用生态学方法的原则,这样才能在开展旅游,使人们观赏大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注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生态资源。
参考文献:
[1]吕永龙.生态旅游发展与规划.自然资源学报,1998(1):81.
[2]张延毅,董观光。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17(2):108-111.
[3]赵景柱,梁秀英,张旭东.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系统分析[J].生态学报,1999,19(3):393-395.
[4]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106-112.
关键词:老子山景区;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旅游资源;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7-0159-03
1 引言
生态旅游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强调回归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与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共进可持续发展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近年来,生态旅游在我国得到普遍重视,发展非常迅速。
融水县老子山景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体,它不是单纯的自然风景观光旅游,而是包涵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度假休闲游。因而,融水老子山景区生态旅游的建设是历史的使然、时代的需要,是融水县文明建设的要求。通过老子山景区生态旅游规划及资源开发,突现融水纯朴苍古的民族历史,挖掘当代融水人民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展示融水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现状分析
对老子山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我们从区域旅游、区域经济等四个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
2.1 广西旅游业发展分析
广西富有“旅游省”之称,旅游是广西五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假日产业的形成,旅游这一“无烟”产业将会有更快的发展。
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总的思路:努力推进特色旅游产品建设,大力整顿旅游市场和秩序,着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完善旅游市场经济体制和环境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和客源市场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海外市场和国内客源市场,努力实现国际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稳步增长、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和旅游就业人数同步增长四个目标,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驰名中外的旅游大省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在2010全区旅游市场工作会议通报广西2009年全年接待入境游客209.8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39%和6.93%,分别比全国平均增幅高8.49和9.83个百分点;接待国内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达到1.1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9%和33.6%,分别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0.8和17.2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31.3%,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区GDP的9.1%。2010年我区全年接待游客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国内旅游人数1.33亿人次,增长13%,国内旅游收入821亿元,增长25%;入境旅游人数235万人次,增长12%,旅游外汇收入7.42亿美元,增长15%;旅游总收入872亿元,增长24%,力争突破900亿元大关。提前实现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在旅游景区建设方面,广西重点构建六大旅游品牌:其中就包括民族风情品牌的建设。整合以刘三姐文化为主线,系统整合宜州刘三姐故乡文化、桂林印象•刘三姐、柳州鱼峰山、来宾忻城莫土司衙署等壮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大瑶山脉为载体,在金秀开发瑶族特色旅游资源,打造世界瑶都;培育开发侗族建筑、苗族节庆等特色民族旅游资源等。这给发展融水民族风情旅游提供了依据和强大的理论支撑。
2.2 柳州市旅游业发展分析
抓好“风情柳州”旅游品牌建设,努力打造“旅游名城”。柳州市已深知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全市提出了“山水桂林,风情柳州”的大旅游圈建设目标,并努力打造“旅游名城”。按照柳州市旅游规划要求,从2007年开始,柳州市致力建设旅游名城。到2010年,建成柳州风情港、瀑布观景台、柳江豪华游轮等项目,将“百里柳江”品牌打造为国家5A级景区;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体系,三江、融水两县成为广西优秀旅游县,柳州成为广西旅游中心城市之一。实现接待国内游客1400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20%;入境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25%;旅游收入82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5%;旅游外汇收入4031万美元,年均增长34%。培育3至5家年收入超过亿元的旅游企业。2011年至2015年,完成建设“旅游名城”各项工作,成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旅游名城。到2015年,实现接待国内游客2800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15%;入境游客达25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20%;旅游收入16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5%;旅游外汇收入8519万美元,年增长16%,年收入超亿元的旅游企业达10至15家。
要达到上述目标,柳州市必须扩大旅游市场,建设特色旅游线路,充分挖掘柳州民族旅游元素,加强品牌型旅游资源的整合。然而在桂中地区,尽管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人文资源,但由于历史及交通条件限制,一直缺少品位高,知名度广,富有特色的游憩旅游风景区,更未形成产业,较桂林、南宁、北海等地缺乏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地旅游的发展。融水自然人文风景资源丰富,又具民族底蕴,建成这一游览胜地后,就可与柳州、融水、金秀、象州、龙胜等地构成大桂中旅游区,会大大增加柳州旅游景观丰满度,加快地区旅游业的规模化、产业化。
2.3 融水县民族生态旅游区构筑的需要分析
近年来,融水苗族自治县以打造世界廊桥文化中心、建设中国最大苗族民居保护景区为核心,大力开发苗族风情生态旅游,知名度日益扩大。融水老子山景区正好处于柳州―三江―桂林民族风情黄金旅游线上,景区的建成,能成为线上一个特色点,不但能给融水、柳州人民提供一个休闲的好去处,而且能使该旅游线更有吸引力。
2.4 融水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分析
近年来,融水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融水县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可完成28.2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7.5亿元,同比增长8%;第二产业完成9.6亿元,同比增长15.6%(工业完成7.98亿元,同比增长20.29%;建筑业完成1.62亿元,同比增长26%);第三产业完成11.1亿元,同比增长22.5%。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6.6∶34.04∶39.36。目前,融水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养殖、沼气、种植一体化的生态农业模式逐步形成。为了融水县发展后劲,并使之有更大发展,必须强势建设特色旅游,发挥旅游资源功能。融水老子山景区的建成,将是全县经济发展的亮点,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程。一方面能保护景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示苍古的民居风彩,而且可以充分发挥科普的历史教育价值,使之成为进行历史、自然科学教育的天然课堂,这对青少年了解民俗文化,爱自然,爱祖国教育意义深远。
3 景区的可行性分析
为了做好老子山景区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我们对规划依据、旅游资源等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3.1 景区规划的可行性
景区的开发是否可行,必须按照景区规划的理念和基本原则进行。
(1)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规划理念,构建老子山生态旅游景区”。以发挥旅游资源功能为主诣,强化旅游资源整合,创建特色旅游线路,在资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保护老子山丰厚的历史文化,最终形成老子山独特的生态旅游观光与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2)为使景区规划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①充分体现自然环境生态的基本要求,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
②重视景区历史资源的保护,挖掘民俗古文化,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③注重生态旅游发展,创建和谐景区的原则;
④以环境生态学理论结合景区空间景域建设特色景区的原则;
⑤融合“山水桂林,风情柳州”大旅游圈和旅游名城建设,达到资源共享的原则。
3.2 旅游资源的可行性
老子山景区建设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民族历史苍古,特色鲜明,自然风光崎丽。有着历代摩崖石刻的真仙岩(老君洞)、佛教胜地老子山、传出神秘鼓乐声的古鼎龙潭……让游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镇南有真仙岩,岩中老君洞景色独特,洞内多古碑刻,其中有南宋嘉定年间(13世纪初)刻制的“元佑党籍碑”,是研究宋代新旧两党派系激烈斗争的主要历史资料。因此,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有很深的文化底韵,很具旅游开发潜力。
独特的自然与历史文化景观,此类景区实为少有,因此竞争对手少,旅游区起点踏实,规划设计先进,项目齐全,完全可开发成桂中范围内独具特色的吸引力强的旅游胜地。
3.3 区位优势突出
枝柳铁路经过县境。融水镇四周为挺拔的山峰,融江流过镇旁,水运方便,秦汉以来即为郡州县治之地,亦为苗岭之南商业集散地。县内还有元宝山景区,作为旅游圈。另外,处在桂林、宜州、柳州旅游大格局之中,距柳州仅1h车程,为吸引周边客源提供了便利,更有三江程阳桥,丹洲景区等互补,增强了游客吸引力。广西正在建设的桂中民族风情旅游区,柳州市打造“山水桂林,风情柳州”大旅游圈和柳州建设四大名城之一的旅游名城,老子山景区和元宝山景区正处在重点构建的旅游区内,且是桂林―柳州黄金旅游线上非常有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足见其良好的地域优势。
3.4 交通通讯便利
景区正好处县城郊,距离县中心2km,枝柳州铁路过县城。水路南可通融安直通柳州。电讯方面,景区内都己开通程控电话,可直拨国内外,移动通讯覆盖整个景区各个角落。
3.5 客源市场前景好
2008年“ 五一 ” 劳动节1~3日全县共接待游客 1.65 万人次,同比增长 19.6 % ; 实现旅游收入 495 万元,同比增长 19.3 %;自驾车 500多 辆次。由此可见融水旅游业发展潜力是巨大的。这说明文化底蕴丰厚的融水,特别是老子山景区对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6 旅游商品基础好
融水居民历来对手工艺品、石玩、花卉、盆景等感兴趣,加上传统秉承下来的三江油茶茶艺、作坊、木工,已形成融水较好的综合旅游产品氛围,只要稍加开发,就可构成规模。这无疑是融水县老子山景区旅游开发的优势之一。
3.7 景区宗教文化浓厚
老子山建制渊远,历史苍古,人杰地灵,宗教文化浓厚。景区宗教文化名声在外,吸引很多区内外香客,使景区中寺庙香火不断。另外,岩中老君洞景色独特,洞内多古碑刻,具有研究的价值。因此,老子山景区已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展示于世人面前。
4 结语
广西融水县老子山景区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是广西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柳州市和融水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景区开发中,重点在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开发,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使景区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秋洪.广西年鉴2009[M].南宁:广西年鉴社编辑出版社,2009.
[2] 柳州市统计局.柳州统计年鉴2009[M].柳州:柳州市统计局,2009.
[3]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黄桂新.导游实务[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的理论体系。本文对生态旅游景区的概念、规划原则与内容三方面进行了归纳.并以庐山石门涧景区为例,在总结规划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景区规划问题的
措施。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庐山石门涧景区
生态旅游的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谋富当地社区,被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生态旅游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科学的规划。本文以庐山石门涧景区为例,进行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将研究对象置于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理论框架内,分析其在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实施的策略,以便为其逐渐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提供依据。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南墨西哥的Ceba一110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的,后来进一步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即人们到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以探求和欣赏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文化特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景区概念生态旅游景的概念是在生态旅游以及旅游景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目前,旅游学术界对它的界定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笔者在综合了学者观点的基础上,作了如下定义:生态旅游景区是指由一系列生态旅游景点组合而成的,具有吸引生态旅游者前往游览的吸引力因素及明确地域界限,并能提供各种必要的旅游附属设施、服务及环境保育措施,追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综合平衡的旅游经营管理系统。生态旅游景区在中国通常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旅游景区内资源为主,贯彻“保护、利用、保护”的方针,坚持以自然为主,景观协调,工程设施具有特殊性、新奇感,又有天然性、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效益性,以促进景区自然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保护优先原则
任何生态旅游的开发都必须以保护作为首要的出发点,这是生态旅游景区别于大众旅游旅游景区的核心所在。
(二)整体优化原则
生态旅游的场所不仅有生物和环境条件因素,还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是多因子、多层次组成的集食、住、行、游、购、娱等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因此应该从整体}}{发、综合衡量、全面考虑,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
(三)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是以当地自然资和人文资源为依托,要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对其保护。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前提下进行开发,这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首要原则。
(四)特色原则
生态旅游景区区别于一股的旅游景区的特色就是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在规划中一定要体现这一点。以便在以后的开发中能保持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要坚持以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遗迹等资源的开发为主,充分体现本地特色,挖掘自然景观的美学、文化及艺术价值,以满足不同层次游人的游览要求。
(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原则
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才能使规划切合实际,才能被当地居民接受。
三、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内容
(一)确立地方风格
确立地方风格是制定旅游开发方案的第一步。任何旅游地的开发都要根据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背景和旅游资源特征,寻求国际、国内或区域的比较优势。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背景和区域经济环境的条件,确定旅游开
发的层次和风格。
(二)功能分区。
最早的分区模式是美国景观建筑师Richard.Forster(1973)提出的同心圆模式。141后来,Nieuwkamp(1996)提出将生态旅游地分为四大区域:野生保护区、野生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自然环境区。这些分区模式都在保护景区生态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旅游地担负着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同时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因此,生态旅游地的开发必须根据目的地区域生态系统的层次与特点规划出合理的功能区。
(三)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必须要为游客提供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但盲目地兴建各种旅游服务设施,会明显改变原有自然或人文景观,导致景区严重的城市化。特别是一些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建筑,与景区景观相融性很差,由此会给生态旅游景区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设计上要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通盘考虑动植物群落分布及地理因素,充分体现生态原理。
(四)生态旅游产品规划
生态旅游产品规划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核心内容。产品规划一般包括旅游线路的设计组织,各种游乐活动规划以及专项旅游规划。并不是所有的旅游活动项目都适宜在生态旅游景区开展,而是必须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生态旅游产品规划。
(五)生态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生态旅游商品是指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健康安全的旅游商品,它除具有普通旅游商品的地方性、民族性之外,还具有环保性和生态性。因此,生态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应综合考虑可能给景区带来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除注重地方性和民族性外,应突出其生态性、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六)解说教育系统规划
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游客接受环境教育,因此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中也要充分体现这一点。解说是指通过人员讲解或物品展示等形式向公众介绍有关生态旅游景区知识的宣传过程,以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有关景区生态环境知识及其价值,提高游客的生态环境意识,悉知并遵守旅游行为准则,积极配合与支持旅游管理工作。
(七)人才聘用、培训规划
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是否有一批具有专业生态保护知识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因此,人才培训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录用时要经过考察、考试,把好聘任第一关。人员录用后,要分层次抓好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职业培训,实施生态旅游培训上岗制度,普及有关科普知识,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态保
护素质。
庐山石门涧景区的规划与管理
(一)庐山石门涧景区资源
庐山石门涧景区位于庐山西麓,距九江市区12公里,距京九铁路庐山站7公里,为庐山的西大门,因有海拔近千米的天池、铁船二峰对峙如门,内有瀑布高悬垂落形成壮丽多姿、长达3000余米溪涧大峡谷而得名。景区最高点海拔950米,景区最大落差160米,景区面积600公顷、景观百余处。景区内有高等植物3900余种,昆虫2500余种,鸟类200余种,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320余种,为国家4A级景区。是一座地质变化、生物进化、自然造化、历史文化的综合大观园。
(二)庐山石门涧景区规划的现状
1.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目前庐山石门涧景区有食宿点各一个,餐饮点为“石门山庄”,主要供应地方特色小菜,其中以苗家风格的“竹筒烧饭”最为着名。住宿点为“风情竹吊楼”,可提供床位50张,旅社的建筑采用竹制材料,与景区的天然风格相互呼应。景区内共有公共劂所6处,全部采用免冲式建设,采用化粪池的方式处理产生的垃圾。景区内建有电站大坝,由于庐山地势东高西低,因此庐山的三大水库芦林湖、如琴湖和莲花台的水全部流入电站。无洪期电站大坝主要提供周边居民饮用水以及供庐山发电厂发电:雨量超过100毫米时,则进行泄洪。
2.解说教育系统规划
迄今为止,庐山石门涧景区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手段对景区进行了宣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夕阳红》栏目以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快乐中国学汉语》栏目中都有庐山石门涧景区的身影出现。除了对景区本身的宣传之外,景区内还制定了许多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对生态旅游的常识进行了宣传,包括《日常安全管理制度》、《防火管理制度》、《导游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等;同时,景区内还设置了多处提醒游客注意环境卫生的指示牌及与环境协调的废物收集系统。
3.人才聘用、培训规划
庐山石门涧景区内共有统一管理的导游人员6名,均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户外运动部共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专职教练7名,专门负责景区内滑锁及其他野外生存训练项目的培训、心理疏导以及救援工作。
全球的环境正在因人类的各种干扰活动而改变,如果不采取措施,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关注,旅游业作为全球最大的产业,必然要承担越来越多的环境义务,旅游活动与野生动植物、水资源、大气环境与自然景观等均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风景的破坏与野生动植物的消失会导致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满意度下降,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旅游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研究,认为有如下几点重要意义。
一、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公众对旅游的兴趣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对旅游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同时,人类能够用作旅游用途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因为公众外出旅游的目的是为了畅的体验,增加阅历,旅游的吸引力来源于差异性,但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却正在逐步消灭这种差异。旅游资源是相对短缺的,尤其是优质的旅游资源更是短缺,在公众急需满足的强大的旅游需求压力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有利于维持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作为依附在土地上的各种资源,它的开发利用是有机会成本的。由于土地利用的竞争加剧,从而导致潜在的旅游目的地损失和现实的旅游目的地退化。如何维持这类资源仍然作为旅游资源使用的时候就成了一个问题。即使作为旅游地能够持续地存在,但是由于机会成本过大,也可能导致这类旅游资源的使用功能改变。
三、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二次开发
按照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大部分的旅游地都会面临衰退期的考验。而能否再生,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智慧,同时也取决于该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旅游地进入衰退期主要是三个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因为旅游资源的衰退,导致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第二是游客偏好的改变;第三是两者共同起作用。第四是同类产品的竞争。
四、有利于衰退后的转型
旅游活动是一种高消费活动,旅游产品是一种在市场中竞争的产品。当今各地都在大力开展旅游产品的开发,很多地方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者重要的经济来源,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各种旅游地的资源禀赋是特定的,如果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使该地资源在其它使用用途比较方面失去作为旅游资源的优势,那么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应该留给当地社区足够的转型资源。当到了旅游地生命周期衰退期的时候,并且很难再生时,也能保证该地区有足够的资源维持下去,避免造成社区大的动荡。
五、有利于保护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
以人类中心论的角度来看,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是宝贵的资源;以生物中心论来看,生物的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在工业化过程中,人类导致的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留存较好的都是进入性较差的地区,而如今旅游业的触角快速伸入了这一地区,这些地区往往还是生态敏感区域。也就是说,在工业化浪潮中受人类影响较少的区域,目前旅游业作为先锋产业,正在大踏步的进入。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六、加强长期定点监测工作
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绝大部分采用的是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得到的结论,科学性不够严谨,说服力不强,从而弱化了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的功能及其影响力。目前仅有西南林在云南香格里拉,中南林在湖南张家界等少数几个定点监测工作的开展,相对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加强旅游地生态环境变化的长期监测,科学的解释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真实影响并做出相应的预测,提供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进而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议,从而强化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的影响力是一项急需开展的工作。
七、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研究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方向,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研究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或者是以专门研究工作为己任的人们在做这件事,否则很难形成实质性进展。而专业研究人员,利用已有的研究条件及其对专业问题的敏感性,对于推动该研究方向将产生重要作用。
八、对于公众形成旅游环境伦理观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应该说旅游地所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都是围绕着旅游者进行的。旅游者的观念影响着旅游行为,旅游行为影响着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建立研究成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渠道,使公众了解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真实影响,将有力地支撑起公众形成合理的旅游环境伦理观念,从而给旅游生态环境影响降到最低提供伦理基础与社会氛围。加深了解旅游生态环境影响与游客体验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促使景区管理者关注、配合与支持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加深了解旅游生态环境影响与旅游经济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促使政府提供支持,并在旅游政策与法规的制订中体现出来。
九、争取获得相关非政府组织的支持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自然生态环境既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旅游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一方面,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无从谈起,而不发展乡村旅游,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就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即生态环境响应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以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为前提,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着力提升和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正效应,有效化解和消除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负效应,确保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正确响应,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特质。乡村旅游立足乡村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生态景观,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作为重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开发重点是利用乡村独特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资源要素,因而对作为重要吸引物和发展基础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原生保护的内在特质,即乡村旅游开发往往更多地借势乡村自然生态特征,而不是对乡村自然植被、地形、河流和土壤等做大的改造和变动,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原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法,保护对策
一、生态旅游的特点
生态旅游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其内核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可持续发展是在面临环境危机的情况下,寻找调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方法,目前,发达国家及有原始自然资源分布国家的生态旅游业尤为得到最先发展,如美国、加拿大、非洲肯尼亚、中南美洲等地。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年增长率达20%~25%,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只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至1999年初全国已建立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如四川省的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云南省香格里拉、西双版纳、澜沧江流域,广东肇庆,新疆喀斯特、福建武夷山、鼓浪屿等地。
二、生态旅游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我国虽然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市场环境,但是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根据我国12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表明,已有24%的自然景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旅游”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成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元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观念淡薄
游客以及开发商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仅停留在朴素的旅游观,游客在参与以自然或人文基础的旅游活动就是生态旅游,只涉及了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但是不少游客在景区乱丢垃圾、折损花木等不文明行,尤其在旅游旺季超出景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景观破坏、生态系统退化)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造成破坏。开发商用生态旅游招揽游客,误导消费者,使生态旅游活动的意义庸俗化。
2.规划开发不合理
一个生态旅游项目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开发规划,而现在生态旅游区放入规划存在较大问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开发等致使自然资源遭到破坏。规划不合理所造成的破坏性具有潜在的特征,如壶关红豆山峡景区人工景点的建造、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与景区不协调的游览设施的建设都形成了对生态景观的威胁。
3.缺乏公众参与
目前在许多地方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公众有效参与程度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并没有发挥,有的管理部门还将景区当地居民从中迁走,忽视了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
面对我国尚未成熟的生态旅游产业,正处于搜索发展的阶段,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
三、生态旅游的环境法保护对策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社会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积极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生态旅游本质上强调人鱼自然和谐发展。由生态旅游产业印发的问题或者说生态旅游产业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在于环境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任何社会问题的解决的最后方式都是求助于法律,有法律对各种利益进行有机分配,调节矛盾,使整个社会协调统一发展。现有的环境法原则和资源,如果在生态旅游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对于问题的解决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1.法律手段规范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就生态旅游者而言,要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包括“适度消费、公正消费、责任消费”。在此指导下,生态旅游不仅是在旅游区开发的生态体验和享受生态利益,更是各级参与尽到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责任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但是对开发者必须随其征收环境税和环境费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是以环境资源位媒介的,应当支付相当的费用。而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凭借其权利对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用已补偿或恢复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资源破坏;环境费是根据环境的有偿使用原则,由国家这一所有者授权的代表机构向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或个人一招其开发、利用量以及供求关系收取相当于全部或部分价值的货币补偿。
2.完善环境规划制度。生态旅游规划的目标要实现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到有效利用和保护,同时使保护区的社会经济的到发展,因此规划前必须对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详查、分析与评价,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提出规划的总体思想、基本原则及机体目标。科学的环境规划应包括对自然资源保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防治规划等。
3.加大公众参与程度。公众参与是科学决策的保障,也是培养公众民主意识的有效途径。决策群体必须既有旅游管理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又有跨学科的学者尤其是从事资源环境工作的学者和公众以及法人化的社会中介研究机构的共同参与,更有听取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意见。这样可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环境保护部.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M].2008.
关键词:旅游开发;环境保护;持续发展
当今,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旅游资源与环境日渐衰退的双重压力下,如何保护好旅游资源与环境已成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 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因素更复杂,因此,要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依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2. 政府要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 要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就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根据旅游环境承载力状况和旅游者数量及分布状况进行科学调度,建立预防、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在旅游旺季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实现预警与调节双保护。即一方面,通过系统的信息接收、处理网络,及时监测各主要旅游线路及主要景点旅游活动状况、接待能力变化情况、环境生态变化、旅游者及当地居民心理感知度情况,准确及时地反映出环境承载力的现状,为管理机构及时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为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3. 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通过旅游企业、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及景区固定标示牌等加大景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加大旅游环境保护的投入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补偿费,即从门票收入中取出部分资金用于旅游环境保护的投入;此外,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5. 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6. 对旅游区的经营管理者和导游要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提高环境素质景区内要配备齐全的环保设施,尤其是垃圾收集桶,方便游客投放。垃圾要及时清运,进行适当的处理。对于破坏环境的游客行为,景区要采取措施予以限制,情节严重的给予适当的处罚。导游自身要具有良好的环境素质,通过自己的言行引导游客进行环境保护。
7.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的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8. 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要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9. 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关键词:南极生态旅游 环境保护 环境管理。
南极所具有的独特的旅游资源环境,决定了南极生态旅游有其不可估量的开发潜力。南极生态旅游是南极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随其蓬勃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随之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何在环境保护中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注重环境效益,既是南极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南极生态旅游所应达到的理想发展状态。基于此,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南极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他在定义生态旅游时提出了两大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南极生态旅游既是人类感受、体验与研究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一种旅游方式,也是增强旅游者的环境意识,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方式。
因此,在发展南极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把环境保护融入其中。
(一)独特的南极资源环境是发展南极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
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本身对资源环境有较强的依存性。从南极生态旅游赖以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其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内,周围为大洋所环绕。南极清新的空气、洪荒的岩石与土壤、纯洁的水和洁净的冰,具有潜在的巨大旅游价值。南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吸引旅游者赴南极旅游的主要动因,一些国家的旅游公司在丰厚的利益驱动下正迎合这一巨大的南极旅游需求,使南极旅游热居高不下。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旅游作为其中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追捧。人们更愿意离开喧哗的都市,选择一些人烟稀少、神奇奥秘的地方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人们明白只有“原汁原味”、处于原始状态或良性循环状态下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愿望并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旅游消费需求。因此,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旅游者对优美自然环境的向往和绿色消费需求将会逐步增强,南极地区的的生态旅游将会成为旅游的一方热土。
(二)南极生态旅游对南极环境兼具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看,南极生态旅游的开展有利于南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青海省;生态旅游;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每年给全球带来至少200亿美元的产值。从拥有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及发展条件出发,三江源生态旅游完全有望培育成西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青海省地处青躲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伏上风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
青海省位处我国内陆腹地,接近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上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著名的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就发源于此。具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地表水总径流量2700亿立方米,其中三分之二来自于高原和山地,来自青藏高原的约1000亿立方米,占总径流量的37%,源区每年向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被誉为“中华水塔”,是全国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和调节区。
青海湖是青海省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古丝绸之路青海南道上的一颗明珠。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受阻于河西走廊的使者和商队,就是从古长安出发向南转向,取道青海湖开辟出丝绸之路南线。这条线自甘肃兰州起经西宁、湟源、茶卡、格尔木到甘肃敦煌至中亚,又被称为古羌中道。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全球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高原独特的生物源系,其基础性生态效益将直接维系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因此,被誉为对全国、全球的大气、水量循环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是珍贵的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和高原基因库。
青海的生态文化非常丰富,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历史遗存源远流长,民族风情绚丽多彩,宗教文化神秘独特。特别是“中华水塔”三江源、“鸟类天堂”青海湖、“高原珍稀动物王国”可可西里、“碧水丹山”坎布拉、“佛教圣地”塔尔寺、昆仑“始祖”、绚丽盐湖、热贡艺术、西海镇原子城以及藏族、土族、撒拉族风情等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为青海的国民经济和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15年该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15.4万人次,同比增长15.45%。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进。
4、旅游业引进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
未来为了更进一步促进青海生态旅游的发展,我们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规划先行,制定青海省生态旅游规划。
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条件下,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全面发动社会气力,进一步加大旅游发展的力度,加快旅游发展的速度,使旅游业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政府主导并非不要市场机制的调解,而是以市场为主体,结合政策引导,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回根结底要以市场为基础来配置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达到经济效率的进步。通过一系列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法规,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约束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不良行为。参考借鉴我国自然保护区数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制定出有利于三江源地区资源环境的科学管理规划,促进多部门包括政府、企业、保护管理机构、科教单位以及投资方之间的协作。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青海省的现代化建设进进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当前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本省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针。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题目已成为旅游界关注的重大话题。
三、优化内外部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统一规划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
形成旅游一条街,将吃、游、购、娱等环节囊括进去,提供质量过硬、内容丰富、价格合理的多种旅游产品。要继续打造星级酒店和品牌旅行社,提升各景区旅游接待能力,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要对省内交通下大力气进行改造,加大公共交通设施的投入力度,在景区附近兴建大型停车场,为游客提供便捷、迅速的交通网络。要充分利用广大的农村和省内已有的设施,鼓励周边有条件村民开办农家乐,对一定规模的农家乐进行补贴,推出和打造景区两日游、三日游线路,切实保证游客来得了,留得住。要积极宣传旅游对于青海和当地民众的重要意义,让青海省人民从自身利益出发,切实关心旅游业的发展。要不断提升青海省人民的文明素质,使广大青海省人民认识到自身也是青海旅游使者的身份,形成人人关爱青海,人人维护延安的良好氛围,杜绝诸如破坏公共场所环境、欺压外地游客、服务态度蛮横等不文明行为。
摘 要: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但在我国这一旅游形式的管理存在问题,制约了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通过着重分析生态旅游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探讨了我国生态旅游管理优化路径。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优化路径
我们国家自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生态旅游概念以来,我国的生态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因为起步晚、基础差以及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落后等因素,导致我国在发展生态旅游经济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1 我国目前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与决策缺乏权威性。我国目前只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颁发),无法解决目前旅游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管理与决策缺乏权威性。此外,对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实施的行政和业务主管相互独立的管理模式,这种按照部门进行管理的模式导致管理决策难以统一,使得各地为了追求政绩或者经济效益而过度地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2)旅游区管理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大部分旅游区侧重于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销售工作,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工作,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这对我们国家的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科学发展都产生严重的影响。而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将会导致过度开发旅游资源或者开发不当的问题,从而造成生态旅游的管理工作难以得到规范。
(3)旅游区和社区存在较大的冲突。旅游区和社区并未建立科学的参与机制,缺乏互动,加上规模小、随机性强等。社区居民主要利用提供旅游服务以及销售各种特产而获利。但社区却很难真正参与到旅游项目的运营中去,并且利益分享及其相应的保障机制以及生态补偿机制也没有建立。同时,旅游区和社区在有关土地权的归属、旅游资源的利用等各个方面的冲突越来越凸显,社区的切身利益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甚至被严重剥削,对于生态旅游的有效管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4)旅游区保护生态环境措施不力。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破坏,而相关机构对于环境破坏的监测仍然存在问题,监测的有效性不够,比如旅游活动对于珍稀的野生动植物造成的干扰、对于大气、水以及土壤产生的污染等。事实上,旅游活动都会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相关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有70%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监测和调查工作,然而由于技术原因,难以对各项指标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我国还约30%的自然保护区仍然没有进行监测与调查工作,只是通过感性分析并判断旅游活动对于自然保护区产生的环境影响,无法体现科学性。
2 强化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
(1)政府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在政策上不断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政府应该在政策不断促进生态旅游管理。成立各级(由上而下)的生态旅游管理部门并加强管理。同时应当加强宣传教育,让全部人都能充分意识到生态旅游的重大意义,增强旅游有关各方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并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营造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良好氛围。
(2)旅游管理部门应注重对旅游资源进行生态开发,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旅游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就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评估旅游资源的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开发的价值等工作。旅游管理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当树立牢固的生态开发意识,杜绝盲目以及过度开发,应当遵循科学、整体、系统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整体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
(3)旅游管理部门科学规划并有效协调生态旅游的承载力与游客关系。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进行整体以及区域规划,从环境影响的评估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个股方面,要进行科学设计,统筹规划。比如在三清山自然保护区,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杜绝盲目开发。同时应协调好旅游区自身的承载力与游客关系,各种因素都会制约承载力,比如游客的个性、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此旅游管理部门在对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关系对当地旅游承载力产生的影响。
(4)培养更多地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创新型管理与服务人才。创新型管理对于搞好生态旅游管理极为重要,否则,就无法真正搞好生态旅游管理工作。因此,要加强培养更多地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创新型管理与服务人才。
3 结语
我们国家的生态旅游管理为一项系统性非常强的工程,必须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并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充分了解生态旅游管理所包括的丰富内涵,牢固树立生态开发以及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不断促进我们国家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应与时俱进
在城镇化背景下,需要转变传统的乡村生态旅游管理观念,应把乡村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加快整个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步调,使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更规范,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应鼓励贫困户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来,通过产业带动、企业帮扶等形式,让乡村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开发农旅、文旅、体旅等山地旅游新业态,为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充分重视各类专家对于乡村生态旅游领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议,利用业务咨询、理论指导、评审评价等形式,不断强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内容,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从而以科学合理的城乡统一化管理办法,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紧跟新形势下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行业良好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2倡导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参与感也较低,因此可倡导当地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会实践旅游振兴为特色,加大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制定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整体营销办法后,实现当地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联合互动。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同时促进当地人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对农业公园、湿地保护区的深度体验和走访,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积极发掘当地的旅游潜力,从而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以此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业对当地乡村发展振兴的带动作用。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所以必须要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基层部门应加大力度促进产业扶贫政策基础,做好有前瞻性地规划与管理工作。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例如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给予村民政策和项目扶持。在村民依托乡村振兴发展的良好政策下,也积极开始发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产业,促使当地农村环境更美、农村收入更多,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高。基层部门应明确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对使用荒山、荒坡、荒滩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以此不断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
一、秦皇岛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秦皇岛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北依燕山,南襟渤海,东与重工业辽宁接壤,西与唐山比邻,距首都北京仅281K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资源丰厚,生态环境优越,是国家开放地区和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秦皇岛西部海岸线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旅游胜地。东起山海关金丝河口,西止昌黎滦河口,全长126.4公里的海岸线构成了秦皇岛主要的海滨旅游带,其中北戴河、南戴河、黄金海岸开发最为著名,初步形成了集山、海、城、关、湖、洞、沙、宫、庙、寺、林、泉为一体的带状旅游格局。近年来,海滨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旅游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在国内外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境内外客流量逐年增多,旅游收入稳步提高,旅游业已成为秦皇岛的主导产业。
二、秦皇岛旅游资源基本特征与评价
秦皇岛旅游带属于海滨型风景区,适宜于度假、观光和海滩娱乐旅游开发。其旅游资源呈现如下特点:
1 地貌格局:基岩滩涂沙丘等相间分布
由于本海区地处渤海西部、辽东湾西侧,北依燕山,岩脉深入海域,从而构成了由基岩和砂质为主的岸线地貌格局。目前驰名中外的昌黎滑沙就是以此为载体开发的。海滩质量高、容量大,是理想的夏季娱乐资源。独特的地貌格局,使得该区旅游景观组合既有序、多样,又主题统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配合恰当,海、沙、滩、山、林、鸟等景象相得益彰,因此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旅游度假和娱乐价值。
2 最典型的旅游资源:3S
被视为海滨旅游开发灵魂的3S资源即沙滩(SAND)、阳光(SUN)、大海(SEA),在秦皇岛西部海滨旅游带十分典型,并具有优势。
沙滩
沙滩是秦皇岛旅游的骄傲,沙层厚实,堆积细腻,分选均匀,细沙量多,无泥,沙软潮平,海水清洁、温度适宜,沙质在中国北方地区首屈一指,是沙浴、沙疗最为理想的场所。
海水
海滨旅游带的海水既是资源又是背景。该旅游带的海水作为旅游景观背景是很合格的,作为游憩用水则基本合格。
气候
秦皇岛具有夏季凉爽的气候,是避暑的优良地域
一般7-8月是海滨避暑、休闲、度假、海浴的最佳季节。
3 资源组合优、品位高,与周围地区的景观资源匹配
本旅游带的沙山起伏错落、线条优美、造型别致,与蓝蓝的大海、苍翠的林海、平坦的沙海一起构成了一卷天然画廊,该旅游带视域宽广、资源丰富,辖近30处自然景观,20处人文景观,可看、观、游娱,再加之周围的山海关、碣石山、祖山等景致,使其更具较高的游览价值。
三、秦皇岛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来源
旅游开发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投资环境的趋好,地方知名度美誉度的增长,均与旅游的开发有直接关系;,因此秦皇岛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决策非常正确。但是旅游业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旅游开发的无序性,导致很多隐患。笔者认为,,目前,该地区突出的旅游环境问题是:
1城市人口高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压力,
近年来大量外地和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的膨胀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
2植被严重破坏,绿地覆盖率下降。
因管理不力,国民素质低,植被破坏问题严重,
3乱砍伐现象严重,动植物资源大量减少。
由于人口剧增,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人们开始乱砍乱伐,致使森林面积减少,食源受限,野生动物被迫迁移,动物资源越来越少,生物资源多样性被破坏,
海洋生态问题
处于海陆交接地带的海洋生态属于脆弱环境,因而极易遭受破坏,秦皇岛的开发,特别是一些污染项目的建设,已使生态海洋环境问题突出。
4北戴河海滨地区因游人过多引发垃圾污染、海滩资源破坏,海水污染比较严重;许多乡镇企业起点低、设备简单、工艺落后、管理和技术水平低,许多企业未按“三同时”制度施工,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江河,严重污染水环境。
5南戴河地区因建设无序引发的建设污染严重。
6黄金海岸因滑沙引起的海沙资源破坏比较严重。
四、秦皇岛海滨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意义及保护措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态旅游发展的根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为契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树立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观念,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诸多手段,综合治理,控制生态恶化趋势,针对秦皇岛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必须实施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
1对重点海域进行重点保护
各海水浴场是大肠菌群的重点控制区域,各河口必须有效控制有机污染物的排放,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限期治理老污染源。重点保护地区为:戴河口至汤河口之间的沙滩保护带;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文昌鱼保护区、沙丘保护区;泻湖富营养化防护区等。
2控制污染物超标排放
兴建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深海排放工程;建立海上溢油事故的监督和应急处理体系;北戴河限量开采地下水,避免海水入侵并保证北戴河海滨的安全用水。
3海洋生态建设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止海蚀作用对海岸的侵蚀,重点侵蚀地段采取工程手段予以保护。
4浴场管理:禁止在规划的海水浴场及其周围海域内进行海水养殖和晾晒渔具,为保证海滩面积,沿岸各县应保证一定的浴场岸线长度,并不得再做其他用途。
5绿化隔离带建设
确保绿化带建设、沿海路自然分布缓坡、草地、果园、苗圃、农田等,绿地率高于30%。
6建筑控制
应从建筑控高、容积率、绿地率等方面分段制定沿海建设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
7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8植树造林,扩大绿地覆盖率。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地处贵州东南部,是一个典型中国少数民族农村。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柳州、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1族自治州,北抵遵义市、铜仁地区。[1]黔东南州因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因此蕴藏着巨大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导致该州的发展缓慢,经济低迷,旅游业优势长期得不到有力的发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和新农村建设的普及,黔东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资源得到极大地开发,一大批优秀旅游景点被挖掘认识,该州的经济活力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
一、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以生态文明为指导,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2-3]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生态文明为准则,全面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对于黔东南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突破发展,是一次前途与命运的抉择。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分为两个阶段。[4]第一阶段为示范建设期(2013年-2015年),主要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文明建设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第二阶段为全面建设期(2016年-2020年),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建成生活品质优越、生态环境健康、生态经济高效、生态文化繁荣的黔东南,全面达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州建设的要求。
二、黔东南旅游业资源现状与发展方向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且独特,其坐拥苗、侗等33个民族和两个未知民族,民族多样性形成了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加之发展缓慢,原生人文生态系统保持完整,拥有A级型(绝品型)40处,B级型(精品型)55处,C级型(重要型)31处,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满足旅游消费者求新、求奇、求异的心理需求。但是由于基础差、文化水平低、封建思想严重等因素,大量的资源被长期搁置。除此,已发展的旅游资源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升级,呈现出诸多问题。如民族文化不够单纯,许多文化被“移花接木”、开发过程不够科学,环境破坏严重、景区管理不规范,环保意识薄弱等严重问题。
三、黔东南旅游资源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 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规划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基本形成节约旅游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 式,消费模式,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点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一)科学论证,合理规划
实际上,只要我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完善各种管理措施, 对生态环境的各种不利影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健全和成立旅游景观管理机构,加强对风景区及其环境保护。制定和完善各种旅游资源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加强对 环境资源的保护。把环境资源的保护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控制旅游客流强度,制定客流控制标准和措施,有效缓解环境压力。落实保护职责。
(二)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做好四个方面
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2、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对水、大气、土壤、森林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