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理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研究缘起
生命教育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上个世纪中后期,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基本上在中小学广泛开设生命教育理念的课程学习,以期引导中小学生确立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珍惜和尊重生命、张扬与发展个性、挫折与逆境教育、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国大陆则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出现“生命教育”词语,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上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开始研究生命与教育的关系。当前,由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变化的诸多原因,生命意识逐步渗透到人的内心,生命教育逐渐走进大中小学,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命意识,显然是教师的责任和担当,也是尊重和关爱学生的前提和基础。
近些年,生命教育理念备受教育学者和心理学者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质,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底蕴使其成为开展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加深对社会、自然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感受生命、珍爱生命,过有意义、有尊严的生活。翟淑娟对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表明,生命教育理念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教师可以通过注重“教”“学”结合、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实施个性化教学评价来达到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让学生的生命自由发展、凸显生命灵动的目的。
二、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1.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本中的生命意识产生兴趣
相关研究表明,苏教版一至六年级小学语文用书中识字、课文、练习、习作这四个部分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共213篇,占四部分总篇数的42.39%,分别是识字3篇,课文132篇,练习65篇,习作13篇。可见,生命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15课《放小鸟》,作者用儿童语言精炼地表达了孩子对动物的爱护、对生命的尊重。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4课《做一片美的叶子》,作者用比喻的手法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文中的语言优美,如“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等,无不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恩和热爱。
2.注重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构建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课堂引导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课堂评价也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直接影响。教师需要充分把握课堂这一师生情感互动的重要场所,通过课堂教学、课堂提问、课堂评价、课堂辅导,把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生命理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3.课外阅读和实践中丰富学生的生命情感
阅读不单纯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元素,而且阅读会影响人的一生,白岩松曾说:阅读是生命前行的动力,阅读是人生回望时的坐标。阅读不仅可以积累知识,而且可以激发人的情感,激扬人的生命和潜能。要充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推荐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情感共鸣的阅读书籍,在读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语文学习还包括课堂之外的各种体验式学习,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情感体验和情绪表达的机会,可以设计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单元活动,通过游戏、演讲、绘画、情景剧编排等丰富多彩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生命意识,鼓励学生在团队合作、人际互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和美好,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三、践行生命教育理念的思考
基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为更好地把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生命意识,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去,身体力行,关爱每一个学生。
其次,在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真正成为一名懂得学生内心语言的语文教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属于童年期,这个时期学生的记忆量增加,记忆的主要方式逐渐从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的记忆转变,抽象记忆的发展也逐渐超过形象记忆,因此,针对这一阶段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逐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
总之,要积极探索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使学生收获对生命的感悟、收获知识、收获成长!
参考文献:
[1]翟淑娟.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理念 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72-01
情感教育就是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质,发展自我调控的能力,来促进他们对学习、生活以及周围的一切产生情感的体验,逐渐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的教育,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同时也可以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弊病,可以说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思想认可的一种共鸣,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强调和不断的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充分地发挥出语文教学所具有的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语文教育的语法分析和逻辑肢解中解放出来,用情感的本性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完善教育的目标,实现教育的效果。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都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播,却轻视了情感经验的累积,重视提高语言、概念、逻辑以及推理能力的训练,却轻视了情绪感染的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这种教育倾向在语文教育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对文章的讲解中,往往会化整为零,从应试的需要出发,把原来的文章按照教学中的惯有模式,比如: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及写作特点来进行公式化的肢解,将本来充满着人性美的,最有趣味的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
随着教育改革的开展,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让学生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注重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素质教育应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明确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探索出情感教育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素质教育,运用科学的情感教育,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逐渐的构建语文情感教育的立体化格局。
二、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理念的实践
因为受到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根本体会不到作者的感情,或者说只能体会到很小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用真情实感,来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重要的催化和导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情感的感染力。首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认真研究课文所要表现的感彩以及表达的方式,调动自己的情绪,随着课文的情感路线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酝酿良好的心境;其次,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要饱含情感,语言应该要具有亲和力,让学生的情感随着教师的情感不知不觉地移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反复的推敲和品味,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文章要传递的感情,准确地把握情感,获得真切的体验。比如,在《草地夜行》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序进行变换,“我掉进泥潭里了,”他急忙说,“小鬼,快离开我!”学生通过比较,就会认为变换之前的语序,更加能够表现出老在危机的时刻,首先想到别人的高尚品质。同时还可以在教学中采用配乐朗诵、即兴表演或者复述等形式,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增加学生对于情感的深刻体验,提高情感教学的质量。
教师应该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习之余,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识,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想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是教给他们知识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应该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索。同时还应该有计划地去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书籍,通过书籍的阅读,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感和气质,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真理、热爱学习。
【参考文献】
[1]隋玉双.语文阅读教学之情感教育[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4期.
[2]李金原.如何进行语文学科的愉快教学[J].考试周刊,2011年52期.
[3]姚雪勤.让语文教育回归人文关怀[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罗林秋.语文学科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塑造[N].黔西南日报,2009年.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语文教材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广大教师也正是基于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非常重视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展开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情感教育与语文知识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教学效率。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本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情感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语文教育的灵魂非情感莫属,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也是教师教学的目标。语文课本里选取的名篇佳作承载的丰富情感需要教师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在获得真、善、美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还能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元素的应用分析
小学生处在人生情感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必要且正确的情感引导,同时激发和鼓励他们发自内心地主动去感悟、感知世界,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过分强调知识和能力,却往往忽视了情感教育,对情感目标重视不够。许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习惯了对文章大意作冷漠的复述,对文章的主题以及文章的写作艺术作解构,这样冷漠无情的肢解使得本来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和那些艺术气息浓厚的优秀作品在学生看来变得枯燥无味,又何谈唤醒孩子们心中纯真又充满童趣的情感体验呢?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困境提出了新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像过去那样吃透文本,从中提炼出文章的核心和精髓,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其中蕴藏的情感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应借助文本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并且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美的语言去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感。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1.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学的首要策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于一门科目产生兴趣,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否则即便教师的讲课再准确无误都无济于事。因此,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教学质量的关键内容。在每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都大大影响着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中,提高课堂讲课方式的多样性是最有效的捷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质量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方法的有效程度与该方法是否结合学生的特点、是否选择了最优的教育模式等问题息息相关。
2.以情境来引导学生情感
情感共鸣的产生条件所必不可少的就是情境,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将学生内心的情感转移到课本教材中去,通过真实可感的情境教学来加强学生的学习记忆思维,同时加深学生对于课本教材中人物情感的把握,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潜力。因而要求教师要有着创设情境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情感分析。创设情境的手段主要有背景音乐烘托、幻灯片播放及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能尽快切身实际的体会到不同人物的所思所想。在积极引导学生入境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以竞争合作这一教学方式最为有效。该种方法旨在教学课堂中营造出一种团结紧张的心理氛围,如在小组讨论里面展开竞争及在课堂提问时采用按组回答的形式时,很容易激励起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欲望,彼此间的讨论协作在提高了对情感的理解之外也增强了自身的团结互助能力,是一种教学实践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
小学生作为刚刚步入学校的人群,突然走出家庭的怀抱,一个人来到学校学习,在心理上会有很多的空白。根据这个特点,教师不仅须要课上认真和蔼,耐心解答学生们的问题,更加须要利于课下时间常常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多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人际交往情况等,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困难,填补情感的空白。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多多赞美和表扬他们,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动力。在小学教育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对本学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同时,更是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一条捷径。
4.以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是以价值判断为主要标准的一种评价方式。我国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评价往往是看其鉴定作用而忽视了其促进作用,简单来讲,就是教学评价往往用来作为评价学生听课认真与否的一个标准,而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情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尽可能对学生传达带有积极的情感性的评价,其次细致全面的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点评,让学生在受到鼓励后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对语文教学从课堂到课后都进行人性化的情感性处理策略,达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小学生处在人生情感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必要且正确的情感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巧妙、适当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掘情感元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同时教师们也将收获孩子们一张张单纯的笑脸和一颗颗金子般纯洁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吕月青.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西靠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