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茶文化的发展范文

茶文化的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茶文化的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茶文化的发展

第1篇

茶文化的经济发展作用

1.茶文化赋予茶叶经济人文精神

“茶是和平的饮料”,茶能净化人的心灵,改善人际交往,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茶文化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通过茶有缘相聚一起,广交天下之友,茶能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减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现实生活更加美化,将生活质量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中国茶文化有很深的底蕴和积淀,中国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茶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饮品。茶文化的传播使得茶叶经济在亲切、祥和的人文氛围中进行活动。

2.茶文化为茶叶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近几年来,各地举办各种类型与茶叶文化相关的茶叶经济活动。比如“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茶叶节”、“名茶比赛”等等,这些茶叶经济活动中往往渗透着茶文化;这些茶叶经济活动通过茶文化的宣扬吸引茶爱好者。举办类型小至地区,大至全国,茶叶经济效益越来越高。世界各国举办茶叶经济活动都以茶文化为载体,这些茶文化主要有茶艺展示、茶道表演,茶歌、茶舞等,借助于茶叶文化,各种茶叶公司、茶厂和茶馆等纷纷借此机会进行市场的开拓和发展,进行业务洽谈,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人前往消费和业务洽淡。这种文化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有力地带动了茶叶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茶叶市场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篇章。

3.茶文化带动茶业经济产业链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这个载体,且茶文化不断趋于发展成熟。茶文化与茶叶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以“茶文化”为媒介,形成茶艺开发、茶会、茶礼等各种茶业经济产业链,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比如中国白茶之乡安吉是全国闻名的茶乡。白茶产业得到了规模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白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型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促进安吉茶叶经济的发展,安吉也举办各种活动弘扬茶文化,为了使安吉白茶知名海内外,继续发扬光大,安吉县多次举办白茶节,节庆活动举办茶艺表演等各种茶文化活动。使得当地的茶叶经济呈稳健发展趋势。通过安吉实例我们可以看出,茶文化对茶叶经济产业发展的渗透力是无穷的。

4.茶文化提升品牌形象

为了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茶叶产品包装除了要体现文化的特性外,且包装需防阳、防臭、耐高温。茶的包装是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关卡。精美的包装不仅可以刺激消费者消费,增加销售量,还可以提升茶叶品牌形象。使茶文化得到推广和宣传。茶叶的外包装不仅外观图形、字体、色彩,就连材料的选用都充分渗透着文化气息。

茶文化的经济发展的方法

1、要充分树立挖掘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提炼中国“茶文化” 精神核心理念的观点,用来指导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加快茶叶经济发展,显示“茶为国饮”重大现实意义。普及倡导“茶为国饮”重大现实意义的宣传,推进这一战略目标在茶叶经济发展中的实现。

2、树立倡导 “茶为国饮”发展茶业经济理念,解放思想,转变单一经营观念,探索和创建茶餐结合、分时消费等多种经营模式,满足中外市埸需求。

3、编制 “茶为国饮”、拓展茶叶经济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分期实施年度计划方案。将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列入当年或规划期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确保实施。

4、建立全国优质名茶开发基金。重点扶持和鼓励名茶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优质名茶生产,为发展茶饮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优价、绿色环保的茶品。

5、树立品牌理念,培育精品,定期举办“茶文化交流会”,弘扬中国名茶的特定理念,探讨经营模式,交流经营经验。

6、定期举办“茶文化”论坛,宣弘学术观点探讨、产业发展研究等宣传和弘扬中国“茶文化”精神,交流茶经济、茶文化的经验,并作为中外“茶文化”交流的“桥梁”。

7、征选和培育“茶文化”形象系列代言人,为宣传整个倡导活动,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服务。

8、建立茶科研发展基金,鼓励科技人员培育新品种、优化历史名茶种,为发展茶饮业提供科技含量高、颇具市埸竞争力的新茶品。针对产地、本区域和全国三个不同产茶区域,分别建立名茶研发核心层、紧密层和联系层协作关系,促进名茶市埸开发。

9、建造“茶文化”展示馆,作为“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姐妹馆。可在馆内分别设立茶礼茶仪、茶俗茶风、茶艺茶会、茶道茶德等各个展示区域,向大众展示“茶文化”物质载体和内在精神的理念内涵。

10、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契机,充分组织和精心编排“茶文化” 专题节目,向世界昭示我们倡导国饮、发展茶经济的理念和决策及方略。

 

茶文化的经济发展作用相关文章:

1.茶文化对经济发展作用是什么

2.茶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3.茶文化的经济作用有什么

第2篇

[关键词]都市茶文化;乡村茶文化;茶文化旅游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又有文人雅士提出“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又和艺术结缘,茶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开始追求养生保健、返璞归真和文化品位,而茶文化可以同时满足这三种要求。所以,在现代社会中,茶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茶文化旅游也应运而生。但目前国内对于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涉及较少,而且人们过于从微观上关注某个地区的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类型大都是从表象研究茶文化活动对旅游的影响,缺少从深层次角度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问题。

本文以茶文化形态的区别作为切入点,首先对城乡茶文化的形态分别进行描述和概括,在此基础上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以求城乡茶文化互补互动,推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一、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茶文化旅游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逐渐兴起的一种文化旅游,是以茶叶资源为载体,以享受与茶叶资源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内容,以旅游为形式的一种文化专项旅游。茶叶资源多在农村,茶叶的消费多在城市,所以茶文化在乡村与城市都具有发展的条件,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即都市茶文化和乡村茶文化。都市茶文化的开放性和感召力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激发茶文化旅游欲望,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在城市。乡村茶文化的生态性和民俗性使得乡村茶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满足这种旅游欲望,茶文化旅游的资源在乡村。二者共同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二、茶文化发展的两种形态

(一)都市茶文化

我国茶文化的传统特色与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都市茶文化。都市本不是产茶地,但是因为都市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中,特别是文人雅士、知识分子比较多,他们在品饮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茶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把对茶的认识上升到精神境界。他们喝茶讲究的是以“舆论倡导”相关群体,影响着其他人们。所以都市茶文化也称“艺术型”茶文化,由此决定了都市茶文化不可能仅仅发展到“实用型”为止,还会继续有所提高,有所突破。可以这样说,茶资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人”的参与,才逐步形成一个文化分支,也就是俗称的“雅文化”。

1 都市茶文化的特点

包容性与开放性。都市是各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地方,包括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对各种茶文化的亲和力,无论是英国茶道还是日本茶道、韩国茶礼;无论是高雅的茶艺还是各少数民族茶俗,凡是先进的、优秀的、经典的茶文化,都可以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感召力与辐射力。都市是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对区域甚至是全国、世界都会有极大的影响力。感召力表现在无论是本土的、还是他国的文化都会争相汇集;辐射力体现在文化的影响上,它不仅影响一个地区,甚至多个地区以及全国,全世界。我国的茶文化在历史上就已经走出国门,传向世界。如今上海少儿茶艺出访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国引起轰动,精彩的表演令观众称绝,同时在全国各地演出影响深远,香港等地还派专人来沪学习取经加以推广。

创造性与多样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多样性与创造性的特质。都市人思想观念的更新较快,不断接受新文化、新事物,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势必不断赋予都市茶文化新的内涵、新的理念。过去闻所未闻的各种新品名茶、茶饮料、保健茶、减肥茶……还有茶艺展示、少儿茶艺、家庭茶艺、茶席设计等这些新名词接踵而来,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充分体现。

时尚性与休闲性。结合了传统文化与自然精粹于一体的茶,无疑是这个社会里最具吸引力的饮品。去茶馆喝茶成了时下都市人最喜欢也最惬意的休闲活动。茶馆中文人雅士自不必说,其中不乏商贾白领,在这里,滚滚红尘、功名利禄挥洒脑后,轻啜杯中香茗,个中妙趣难以言传。都市茶文化满足了都市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所以能蓬勃发展。

2 都市茶文化主要表现形式

都市茶文化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广泛贴近日常生活的层面、茶文化艺术形态的层面、与都市内涵和茶科学相结合的层面。

其一,茶的生活层面。茶与服务行业的结合,有悠久的历史。如曲艺演出采用传统的形式:剧场有茶水供应,如解放前上海成都北路的沧州剧场、八仙桥附近的“雅庐”等等。平时主要供应茶水,有时兼有戏曲清唱或曲艺演出。而如今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茶艺馆是茶融入百姓生活最好的诠释。茶艺馆与传统老茶馆的区别在于,除了是一种商业性专用饮茶场所,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以弘扬茶文化为主要目的,以品茗、赏艺为主要形式。由此也不难解释各种茶艺馆旅游线路何以得到大众的亲睐。都市不是产茶地,反而有多种名茶可供选择和消费。像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南京的玄武湖、武昌的滕王阁等处,都配有好茶供游客消费。

其二,茶的艺术层面。都市是茶文化发展的重地,也是艺术型茶文化发展的根据地。其表现形式包括各茶文化研究机构、茶报刊杂志、茶文学创作、茶戏曲、茶电视剧等。如20世纪中期的《茶馆》,20世纪末期的《茶人三部曲》,颇受人们欢迎,随着茶文化艺术作品的问世,人们喝茶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其三,茶的科学层面。茶文化与人们的消费观相关,它呼唤茶人以现代营销理念和良好的经营素质,不断地为茶文化注入新的内涵,以此来影响茶的经营环境和氛围。如现在流行的袋泡茶、茶饮料、各种加工再加工茶类、琳琅满目的茶叶包装,企业开拓市场创新的做法对茶文化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对于茶文化旅游购物产品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茶文化

乡村茶文化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茶乡丰富的茶叶资源。茶树喜温、喜湿,不耐寒,不耐旱,只有高山云雾的滋养才会形成优秀的自然品质。所以茶叶一般都长在深山之中;二是茶农与茶树同生同长,在长期的种植和品饮过程中形成了对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比如过去在农村乡间的小路上,每隔五里、十里必有一个供人小憩、喝茶、对山歌的路亭,这就是乡村茶文化。

1 乡村茶文化的特点

自然性与生态性。陆羽《茶经》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上者生烂石”,“野者上,园者次。”所以 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产茶区特别是名茶产区一般都处于深山野外。“生于山野,得云雾之仙气,汲甘泉之灵性,因而,它得以成为天地间仙凡同享、雅俗共赏的灵物”。茶叶的自然之美,是其自然地理环境赋予茶的一种审美属性。我国道家学说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道家的“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乡村茶文化的生态性与此不谋而合,给人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高雅感觉。

原生性和民俗性。乡村茶文化内涵,尤其是茶与民俗、民风相结合的内容,由于很少受外来文化的侵犯,文化形态原始,很受游客欢迎,所以乡村茶文化不同于都市茶文化,它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也就是俗称的“俗文化”。当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胼手胝足的农民为你沏上一杯茶,那种感动是在高档的茶馆里感受不到的。没有任何表演和修饰成分,有的只是劳动人民的淳朴和平实。

2 乡村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生态观光茶园。“片片茶园绿如染,重重茶山接上天”,茶园为湖光山色增添了诗意。茶树虽然是一种经济作物,但跟一般农作物相比又有点像观赏植物,置身于自然盆景的茶园中更感到淡淡的茶香,让人陶醉。难怪唐代诗人刘禹锡能写出“人间何处是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如此美妙的诗句。这一切对久居钢筋水泥之中的人们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茶乡特色民俗。茶文化是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茶乡民俗游之所以能吸引来自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游客,原因就在于其文化差异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吸引力。如白族三道茶、彝族盐茶、苗族虫茶,光是这些名字就已经勾起人的兴趣。而且这些民俗活动都有较强的民众参与性,游客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形成对生活、人生价值的真切体验,达到了文化旅游的最高境界。

茶文化遗址遗迹。茶乡劳动人民在茶的培育、制造和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上,为我国乃至世界流下了诸如茶事井泉、茶韵寺观、古老茶山、茶所遗址、纪茶碑刻等众多的茶文化遗迹。目前,现存于世,有较大影响,又在历史上有过重大作用的茶文化遗迹有近百处之多。在这些遗迹中,既有2000年以前的名山黄茶院、邛崃文君井等;又有1000年以前的天台山葛玄炼丹名圃、长兴贡茶院、云南野生大茶树林、茶马古道等。茶文化遗迹,既是宝贵的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再生和逆转的茶历史资源,更是人类的价值不可低估的一份文化遗产。大部分茶文化遗迹都散落在乡村,鲜为人知,这些宝贵的资源特别是对茶研究者有着独特吸引力。

三、城乡茶文化互动推动茶文化旅游发展

(一)优势互补

都市茶文化和乡村茶文化各有特色,一雅一俗,构成了茶文化旅游的主要内容,满足着不同人群的需要,满足了茶文化旅游的不同细分市场。可以把这两种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经典茶文化旅游线路,如都市茶馆游和乡村生态茶园游相结合等,游客也可以全面体会到茶文化的内涵。

(二)统筹互动

1 都市茶文化的带动作用

首先,提高茶叶资源知名度,为乡村茶文化旅游广而告之。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茶文化学术研讨会、茶博览会、名茶评比会等来打造名优茶的名气。上海茶文化节自1994年举办以来,累计吸引了来自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10多个国家的各界人士共140万人参加了历届文化节的系列活动,达到了“扩大影响、积聚人气、提升形象、体现实效”的效果。浙江新昌、开化、诸暨等地由于发展名优茶,在茶文化节亮相,并通过冠名活动、申请指定专用茶、与上海联合发展茶乡旅游等方式打响品牌知名度。2002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前夕,举行了“上海一新昌、上海一安吉茶乡旅游首发式”,上海市民纷纷报名参加茶乡旅游活动。茶文化节的开展为乡村茶文化旅游开辟了新的客源市场。

其次,复兴茶文化,激发人们对茶文化的旅游动机。都市中随处可见的茶艺馆、还有茶博物馆、甚至茶小说、茶戏剧都是普及茶文化的好方法,使得饮茶和品味茶文化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方式。都市是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都市茶文化也代表了茶文化发展的最新形态。而都市又存在大量的潜在客源,如何通过都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把这些潜在客源变成现实的乡村茶文化旅游者,使他们到茶乡去旅游,是都市茶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可以说,都市茶文化旅游打开了人们认识茶文化的窗口。

最后,改变农民的意识,增加开展乡村茶文化旅游的动机。通过都市茶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刺激农民的意识:没有种茶的地方茶叶都火了,种茶的地方茶叶还能不行?促使他们认识到,文化不仅仅是都市人的特权,农村文化也有自身的特点,有适应农村生活需要的形式和内容。旅游也非都市的专利,农村照样可以搞旅游,在开展茶文化旅游上甚至更有优势。近年来都市茶艺馆风风火火的开展,使得很多小镇和农村派专人去大城市的茶艺馆学艺、充电。他们也意识到,没有文化的内涵,旅游的生命力不会长久。

2 乡村茶文化是茶文化旅游的源泉和归宿

乡村茶文化的发展丰富了茶文化旅游产品,满足了旅游的市场需求。茶叶资源是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本源。这主要体现在乡村茶文化的看点上。乡村茶文化的生态性、民俗性使得茶文化旅游资源极具观赏性、参与性。茶园更是美的,而且不同地域的茶树其特征不一,美态各异,例如,云南的野生大茶树、江西婺源的生态茶园、浙江安吉的白茶园等等,就有着各领的丰姿。至于各地民俗不同,由此衍生出来的不同茶俗,不同茶礼,不同茶点,则更是千姿百态,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乡村茶文化更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真正接触自然和理解自然的机会。比如采茶、炒茶,旅游者不仅零距离与吸天地之精华的茶树亲密接触,而且可以从中知晓采茶的技巧、炒茶的要领,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可以亲自参与体会各地茶俗,体验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第3篇

广州国际茶文化节的发展

广州有着悠久的茶叶对外贸易传统,是中国历代茶叶国际贸易的主要口岸,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馆还珍藏有康熙帝在1685年的亲笔御批,钦定广州作为全国唯一的茶叶对外通商口岸,成为中国通往欧洲的“海上茶瓷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几百年来广州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最大的茶出口外销口岸、最大的茶消费市场;也是当今较为活跃的茶文化发展基地。随着茶经济逐渐繁荣、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茶文化已经逐渐形成为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韵味、具有鲜活时代气息的一张文化名片。

广州是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消费茶叶最多的大都市,自2000年举办了第一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多届茶文化节和博览会,取得非常显着的效果,已成为广州的强势展会品牌。众多的参展企业凭借这一平台宣传了自己的企业,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广州从古至今都是我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茶文化底蕴深厚。广州有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和消费市场,在中国茶行业流通领域起到主导作用。

广州是历史上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与通道,茶文化至今仍是广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份。目前广州茶叶交易市场主要集中在荔湾区芳村地段,经过二十余年发展,现面积规模超过二十万平方米,茶经营商数量超过三千家,成为中国茶叶市场之首。在当地政府指导下,广州的茶叶市场已从农贸集市形式升级为现代化、国际化的茶叶交易平台。

广州国际茶文化节的介绍

广州国际茶文化节,自2000年举办了第一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多届茶文化节和博览会,取得非常显着的效果,已成为广州的强势展会品牌。

广州是历史上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与通道,茶文化至今仍是广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份。目前广州茶叶交易市场主要集中在荔湾区芳村地段,经过二十余年发展,现面积规模超过二十万平方米,茶经营商数量超过三千家,成为中国茶叶市场之首。在当地政府指导下,广州的茶叶市场已从农贸集市形式升级为现代化、国际化的茶叶交易平台。

2007年12月,在第三届中国节庆产业年会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博览会)荣获了“中国节庆产业十大品牌节庆”和“中国节庆产业十大物品类节庆”两项大奖,成为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茶会展著名品牌。

事实表明,在以茶文化、茶会展推动广州茶经济、茶贸易乃至全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树立广州作为全国茶产品贸易、茶文化交流的中心地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00年9月24--26日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召开。

第二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01年12月14--16日在中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广州(芳村)南方茶叶市场举行。

第三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03年11月22--24日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第四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05年11月25--28日在广州琶洲中洲国际商务展示中心举行。

第五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07年11月8--11日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即广交会琵洲展馆)隆重举行。

 

广州国际茶文化节的发展相关文章:

1.茶文化节策划方案范文

2.广州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3.茶文化节策划的方案有什么

4.一些茶文化博览会的介绍

5.茶文化节策划的方案是什么

第4篇

关键词:贵州;茶文化;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163-01

众所周知,茶和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人们一提到咖啡,就会想到法国巴黎浓郁的文化氛围,而可可更是美国文化的鲜明标志。饮料的民族性是这样的鲜明,以至于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在中国,有几千万茶农,几亿人喝茶;茶馆、茶艺业蓬勃兴起,盛况空前。茶作为中国人最喜欢的大众饮料,是一种赋予文化内涵的饮料。2004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确定茶为“国饮”的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茶为国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茶成为“国饮”不是以数量领先取胜,它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它所载负的文化含量。贵州是产茶大省,但不是产茶强省,道理很简单,因为文化未跟上,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品牌。我们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同时,应着力发展利用茶文化优势,撬动、助推和引领茶产业。

一、茶文化的定义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茶文化包括茶的历史、茶的著作、茶的传说以及人们在饮茶、品茶中的学问,还包括茶在人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

茶文化的表现及存在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等。表现为精神形态的,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

二、贵州茶文化亮点

(一)绝无仅有的茶籽化石。茶之源。是全球茶人最关注、最重要的话题。经中外学者上百年考证,现已确认茶树愿产于中国西南地区。贵州晴隆发现的距今100万年的稀世珍宝四球茶籽化石,世界上茶科化石甚罕见,茶科种子化石更是难得,是非常珍贵的化石资料。它对研究我国茶叶历史及茶科(植物)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宝贵的证据,有力地佐证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中心地带的贵州,这是贵州茶文化的宝贵财富,更是世界茶文化的宝贵财富。

(二)中国最早的荼市。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遣中将唐蒙通夷,发现夜郎市场有茶,两千多年前被唐蒙发现的“夜郎茶”就处在贵州地域。唐蒙记载的最早的“夜郎茶”茶市比王褒《僮约》的“武阳买茶”还早76年,可以说是迄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茶市,夜郎茶市证实了贵州是最早种茶、制茶、易茶、利用茶的地区,说明贵州是茶文化发源地的中心。

(三)贵州民族茶文化。贵州绿茶甲天下,贵州具有最佳的植茶生态环境和优异的茶叶品质,创造出丰富的地方历史名茶和贡茶,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原生态的民族茶饮、茶食和奇特茶俗文化,丰富和完善了中国茶文化宝库中的多样性、民族性和唯一性。如安顺的屯堡茶文化、贞丰布衣茶文化、威宁彝族罐茶文化、黎平侗乡茶文化、雷山苗茶文化、贵定云雾贡茶茶文化、都匀毛尖名人文化、三都水茶文化、德江土家茶文化、遵义茶文化和湄潭茶文化等等。

三、茶文化的作用

关于茶产业与茶文化的关系。有茶人这样描述:“茶文化是茶产业开发的翅膀。茶产业是茶文化的依托和载体。”可见,茶产业与茶文化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没有茶产业这个载体,茶文化就失去了依托,同时,茶产业的发展,离开了茶文化,就等于失去了腾飞的翅膀。可见,茶文化对引导茶叶消费、拓展茶叶市场、拉动茶叶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茶文化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生产力。今后产业的角逐实际上是文化的角逐,商场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在未来的经济领域文化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既然茶产业又是特殊的文化产业,没有21世纪的茶文化,就没有21世纪的茶产业;贵州要在十年内建成500万亩茶园大省,就必须从文化切入,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层面上做足“茶文化”这篇大文章。

(二)茶文化有力地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以茶营生,促进经济的发展。茶文化与茶经济是相辅想成的,不仅表现在茶本身,它还推动茶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如名优茶的开发和利用,茶文化旅游的兴起,茶艺馆成为体闲和议事的场所,茶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产品的问世,茶具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等,就是最好的佐证。

(三)茶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以茶会友,有利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民的身体健康与安居乐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饮茶有利于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茶氨酸、多种维生素等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茶衍生出的茶文化,已不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香茶,对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

四、如何打造贵州的茶文化

(一)重视民族茶文化的弘扬,培养荼文化人才。收集整理现有的茶文化,挖掘埋藏的民族茶文化,编辑一些茶书,让爱茶的人看:编辑一些茶事,引导不爱茶的人来了解茶;编辑一些茶诗,让茶友们喝茶时吟诗作赋;编辑一些茶歌,让我们的侗族大歌、苗族飞歌把它唱响,向世人宣传,提升加强贵州茶文化的文化底蕴。通过正规的茶专业学校教育,培养大批的茶人,研究茶的特性、改善茶的品质、提升茶的内涵,来发展茶、宣传茶。通过茶艺培训班培养一大批了解茶、懂茶。能泡好一壶茶、并且讲好这壶茶,引导消费者充分享受品茶的专业人员,通过这些专业人员引导消费者通过“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来感受茶、认识茶、最终爱上茶。

第5篇

关键词:数字艺术;茶文化;结合;发展

目前,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逐渐涵盖了艺术范围,形成了艺术与数字技术结合的综合体,也就是数字艺术。数字艺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呈现出传统茶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并且突破传统茶文化的局限性,对传统茶文化进行创新和再现。这样让传统茶文化很好的跟随时展的趋势,凸显传统茶文化的创新意识。将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还能充分帮助传统茶文化进行艺术转型,拓宽传统茶文化未来的发展道路。

1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结合的内涵

1.1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的结合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创新和传承问题,如何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标准,是传统茶文化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数字艺术广泛应用的现代社会,要想让传统茶文化的发展之路更加宽广,就必须突破传统茶文化的局限和框架,与数字艺术充分结合,形成数字艺术形式的新格局,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传统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具有更新的创作观念,提高创作水平,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传统茶文化。

1.2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的结合形式

自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来,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数字艺术被越来越多的用于茶产品广告包装制作、茶文化空间的模拟和设计、茶文化相关网页设计等。数字艺术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给传统文化的艺术处理提供了很多的便捷,如今数字艺术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传统茶文化也可以借助数字艺术的平台,加快传承和发展的速度,设计和创造出更符合现代审美同时兼顾茶文化内涵的茶文化产物。

2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结合的审美特质

2.1文化形式的数字性

传统茶文化相关的艺术设计需要对茶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有较强的文化领悟能力和专业技能,这些实际因素的限制,让很多设计师无法设计出理想的茶文化相关设计作品,这也很大程度的限制了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数字艺术可以成为设计师很好的工具,将茶文化艺术设计的过程与数字艺术相结合,可以更好的方便设计师设计出更新颖的茶文化相关艺术设计作品。茶文化的内涵丰富,对于一些设计师而言,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这些数字艺术的设计师会从茶文化中找寻灵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在本质上,数字化设计师和一般的设计师是一样的,都是文化的传播使者,只是大家用来表达的手段和技术不一样。此外,过去人们记录和保存文化都需要用到实物,费时也费力,传播效果也不佳,而如今科技非常发达,数字化可以非常好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我们想要记录全国范围内的茶文化材料,过去需要复杂的调查和记录,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非常快速和高效的完成这一过程,信息的保存和筛选也会更加的可靠,这些资料也非常适合去分享和传播,让普通的民众都能接触到专业且完整的茶文化资料。

2.2实际操作的交互性

通过数字艺术在进行传统茶文化的艺术设计时,需要很好地展现设计师的思维和意图,同时也应该考虑用户的需求和想法。数字艺术可以很好的方便设计师与用户进行沟通和交流,让设计师更加了解用户的意图,从而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创作形式更加丰富。通过数字艺术对茶文化相关作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在通过数字技术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对作品进行完善和更新,保证其品质和质量,从而更好的对传统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通过数字艺术的交互性,让传统茶文化设计作品能够更好的表达情感,展现茶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设计出更加有深度和思想的作品。交互性的实际操作让更多的人及时的浏览到传统茶文化的相关作品,更加方便地发表看法和意见,从而让设计师了解到人们对传统茶文化的想法,吸取更多的反馈和意见,为传统茶文化相关作品的设计积累更多的素材。

2.3时空的虚拟性

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起来速度较慢,阻碍了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局限了传统茶文化内涵的推广和渗透。针对这些问题,数字艺术的发展与传统茶文化的结合可以加速传统茶文化的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增加传统茶文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利用先进的设计和传播方式,让传统茶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更好地推广传统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茶文化的内涵。除此之外,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的结合,可以让对传统茶文化感兴趣并且想要了解的人,更加方便快捷地浏览和了解,保证画面和质量的前提下,利用数字艺术的形式完美的呈现传统茶文化的内容和文化精神。让传统茶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利用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为现代人带来更多的启示和精神洗涤。

3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结合的发展趋势

3.1创造方式的发展趋势

通过数字艺术的规制和机制,有效地结合传统茶文化的形式,将计算机技术和传统茶文化的内涵有机结合在一起,让传统茶文化得到全新的升级和蜕变,对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形式进行改革,同时对其传统思维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让茶文化与时俱进,才能让茶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茶文化更好的传播和发展,也能丰富数字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通过全新的创造方式,也让更多对传统茶文化感兴趣的人可以更好的了解传统茶文化,让传统茶文化与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多的关联,与现代人有更加亲密的关系和感情,而不是一种与人们非常疏远的文化形式。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尝试数字艺术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才能让传统茶文化获得全新的思路,拓宽发展的道路。

3.2创造内容的发展趋势

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和艺术形式一直都是结合非常紧密的,但这些结合也有更好的实现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字艺术的广泛应用,传统茶文化与之结合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传承和发展。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的结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很多利用数字艺术设计出的传统茶文化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人们越来越熟练地将计算机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相结合,这也为传统茶文化的创新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这种传统文化精髓与数字艺术的结合可以对其赋予更多的生命力和活力,让其能够更好得到发展和推广。通过这种形式让传统茶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让人们感受到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也可以很好的结合,是具有深刻思想和内涵的传统文化形式。

3.3创造理念的发展趋势

传统茶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非常具有思想和内涵的,其展现的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不仅有儒家思想的精髓,还有哲学等丰富的思维。针对传统茶文化的创作,需要对其有深入的了解,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和手法对其进行展现,充分的体现设计者的思想和创意。设计师用数字艺术技术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解决其创作的难题,让其实现创新发展,让茶文化以更加完美和高效的方式来传承下去。只有采用新的创造和发展理念去看待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让其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让其保有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流传下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艺术的发展和传统茶文化的结合,有其特有的优势,可以改变传统茶文化设计和传播的局限性,设计师借助数字艺术技术,其表达方式会更加多样,也让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的人能够越来越轻松地接触到茶文化。

参考文献

[1]曹爱萍.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茶道文化对陶瓷艺术创作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7(1):161-162.

[2]石磊.论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7(1):392-393.

[3]胡靓.浅论数字艺术发展的文化思辨———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16(5):291-292.

[4]陈灿.情感化设计理念在数字艺术教学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5(12):172-173.

[5]靳佳佳.数字化技术应用下的数字艺术与中国画的结合[J].科技传播,2015(2):163-164+93.

[6]肖莹艳.数字技术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美术文献,2014(5):119.

[7]苗琴.高校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及茶道艺术》课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才智,2014(25):235.

[8]凌菁.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论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3(5):46-47.

[9]王振湦,林华.数字艺术在美术史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224-225.

第6篇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也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潮流,借助于先进的传播方式,采取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传媒业发展迅速,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茶文化借助于现代传媒方式能够更快地实现传播,使得我国的茶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得以继承和发展。

一、茶文化在传媒中的具体体现

传媒有多种方式,不同的传媒方式满足人们不同的爱好和习惯。茶文化的传播在以下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1.《儒林外史》中对茶文化的描述

《儒林外史》共56回,其中有50回提到了茶,茶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著作对于古代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书中对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多处提到茶及茶文化。首先,在书中提到茶的名称,如第2回中:“拿一把铅壶,撮了一把苦丁茶叶。”第41回中写道:“桌上摆着宜兴砂壶,极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其次,在这本著作中还对煮茶方法做了描述,如第2回的“倒满了水,在火上燎的滚热,送与众位吃”;第20回的“老和尚见他孤踪,时常煨了茶送在他房里,陪着说话到一二更天”;第27回中的“丫头一会出来要雨水煨茶与太太喝。”此外,在书中,也有喝茶的提法,如第3回中的“金有余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再不哭了……”第16回中的“我家父病在床上,近来也略觉好些,多谢老爹记念。请老爹到舍下奉茶。”书中还对于饮茶器皿、饮茶地点和饮茶礼仪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由此看来,《儒林外史》这部作品是茶文化传播的优秀代表作品,人们从这部作品中了解到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的茶文化,茶文化通过书刊的形式得以弘扬。

2.《茶马古道》是茶文化传播的典型影片

电视剧《茶马古道》的播出对于茶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播出后不仅促进了茶文化的广泛传播,而且这部电视剧的收视率也创下了新高,实现了“双赢”的效果。《茶马古道》在全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人们通过影视的方式得以了解茶文化,而且使茶马古道与普洱茶同时热了起来,有效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传媒对于茶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传播方式的优越性对于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3.《印象·大红袍》是茶文化传播的新形式

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是张艺谋首次用艺术的形式表现茶文化的主题,以茶文化元素为主线,是茶文化传播所采用的新的传媒形式,它把历史、民俗、山水、茶文化融为一体。这个作品以全新的形式将茶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为了这部作品,张艺谋等还专程抵达福建武夷山进行实地考察,现场采风取景,对于茶文化的宣传和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部作品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茶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形式,有利于我国茶文化更好地发展。

二、 茶文化运用传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传播媒介的形式单一

目前来看,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形式比较单一,只在少量的传媒形式中出现了茶文化,被大家所熟悉的只有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儒林外史》和《茶马古道》,专门进行茶文化宣传的其他传媒形式还较少。相对于现如今多种多样的传媒形式,关于茶文化的形式就显得非常少,这种单一的传播形式,势必会影响茶文化的宣传,而茶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从而使茶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2.传播茶文化的内容较少

“茶文化是对茶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人文为主)上的应用和创造的过程。”这是浙江大学的黄志根对于茶文化给出的定义。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它不仅包括茶文化的自然科学,也包括茶文化的人文科学。茶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精华,但是,现在在媒介中给大家呈现出来的关于茶文化的内容相当之少,这就限制了人们在传媒中了解茶文化,从而不能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而更加广泛地涉及茶文化的一系列知识对于全面传承茶文化有巨大的作用。

3.传播茶文化的力度不足

茶文化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对于茶文化的传播并没有达到相当重视的程度,我们传播茶文化的意识还不够。只有少数专门研究或者是对其感兴趣的人对于茶文化比较了解,而大部分人不了解茶的相关知识,甚至对于茶文化一无所知。这就需要借助传媒的形式来进行广泛宣传和传播,加大茶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茶文化,了解茶知识,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传媒促进茶文化发展的对策探究

传媒业的发展能够推动茶文化的发展,对于传播和宣传茶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观看电视和电影、书籍的时候,在其中也了解到很多的关于茶的相关知识,从而使茶文化通过传媒这样一个现代产业得以传播。就当前茶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第7篇

随着东北茶叶市场的发展,在东北地区弘扬中国茶文化。建立综合性茶城已成为东北振兴发展的大势所趋。与其他地区在地产业的带动下盲目圈地建起的茶城不同,这里没有饱和的市场,茶文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沈阳市作为东北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辐射整个东北三省,及俄罗斯、日本、韩国、蒙古等周边国家,其巨大潜在市场无可限最。正是基于这一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的理念,2008年1月18日,东北最大的茶叶专业批发市场――中国・北方茶城在沈阳东中街商圈应运而生。

中国・北方茶城始建于1995年,原址位于沈阳中街东段,经十余年发展,年销售额已达两亿多元。然而,随着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经营规模无法满足需求,为进一步提升市场业态水平,切实促进茶城持续、有序、健康发展,吸引更多名优厂商,茶城经营者借助沈阳中街东扩的有利商机,在东中街投资兴建了中国・北方茶城,以市场为导向,厚积薄发,重振茶城雄风。

中国・北方茶城定址于沈阳市最繁华的中街商业圈,这里周边商业成熟聚拢,百万人口汇聚其中,交通四方,人气鼎旺,是商家抢滩登陆的“黄金地段”。

中国・北方茶城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22000余平方米,营业面积13300余平方米,共分三层:一楼经营茶叶,二楼经营茶叶、茶具茶包装,三楼经营茶叶、茶具、茶包装、荣保健品,荣叶机械加工设备、茶附属产品等。招商定位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全国知名厂商和经销品牌,具有较好信誉度与美誉度的经销商。茶城内设万米停车泊位、万米仓储和大型物流配送体系等,可为会展等各项活动提供良好的展示空间及物流运输保障。商场内配备有八部自动扶梯、两部大型载货电梯、中央空调、分户宽带通讯网络等现代化的配套迎检设施,整合资源优势,最大程度满足现代商业经营的需求。在布局上,北方茶城有精品屋式、敞开式、柜台式的经营格局,中西合壁的经营格局具有深厚的中幽古老茶文化气息和氛围,同时又具有现代化的舒适购物环境,使顾客陶醉在如梦如画的意境中,显示出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景观。

茶城以茶叶批发、零售为龙头,集高档茶具、荣包装、茶保健品、茶叶机械加工设备、茶附属差评、多功能展示厅、服务中心等为一体的东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专业精品茶城,经销商铺覆盖东北三省,河北、内蒙古及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预计商品年交易额可达8亿元。中国・北方茶城的建立,将成为国际茶叶品牌推介与价格信息平台、国际名茶拍卖与国际茶叶贸易博览会承接平台、中国精品茶叶展销平台和形象窗口、茶文化休闲旅游基地,也必将成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信誉度最好的茶叶“第一城”。

美酒干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中国・北方茶城以博大与深沉、开放与兼容的态度致力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与交流,引导当代人在饮茶中领悟“精行俭德”的茶的精神,体味“清、静、寂”的禅意生活。使大众晶茶之色、香、味,并味器之形与意,在“荣与人”、“荣与器”的意趣中感受共生与和谐,在茶与器的体验中感悟生活,在茶与器的品味中了悟生命。中国・北方茶城以“中国茶・新生活”的时尚理念,为当代茶人提供完美饮茶体验的新方案,以“尚象制器”的理念与“和美廉敬”的精神专注于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创新。

天马茶业

北方茶城1801号

福建省安溪天马茶业是一家集铁观音、乌龙茶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为一体的专业茶业公司。东北总部现业务范围遍及东北三省、内蒙古、俄罗斯、朝鲜及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主营本厂“裕香源”牌铁观音,同时销售全国各著名厂商的名茶名具,形成了经营茶叶、茶具的综合性实业公司。天马茶厂坐落于铁观音原产地福建安溪县虎邱镇,镇上有一座名山――“天马山”,山脉海拔较高,长年云雾缭绕、雨水充沛,为乌龙茶和铁观音生长之最佳环境。天马茶厂在此山脉开发大量茶园,种植铁观音和乌龙茶品种,优质的茶叶加上本厂老师傅们按照国家“QS”质量安全标准的精心制作,而成享誉海内外的优良品种茶――铁观音。

铁观音因韵而闻名世界,因韵而让人感觉回味无穷。现在的铁观音变得十分漂亮:翠绿的干荼颜色,圆圆的干茶粒,绿色的茶汤,鲜香顶鼻。虽然如此,众多老茶仙们却直摇头:茶好看了却越来越喝不懂了,观音韵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感觉找不到了。

以前的铁观音多属于传统工艺制作,它必须经过半发酵才能炒制而成,半发酵过程分为晒青、凉青、摇青。其中摇青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技术要求最高。摇青分为3次,每一遍时间都要根据掏茶青变化而随着改变。摇青过程当中茶青随着滚动互相碰撞而产生热量,让水分能充分从叶脉走到茶梗上然后散发掉。水分散发好,茶青又不会凋谢,这样就成功一半了。后面才会有绿叶红镶边,茶汤喝起来才不会有生涩味。烘焙是最后最关键的一道工艺,分木炭、煤火两种烘培方式。烘焙时间以及火候要求根据不同茶叶而定。烘焙好坏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如茶有没有青味、口感好坏、耐冲泡和耐储存都与烘焙时间有关。茶香纯正柔和而不生,花香幽远下沉而不清,茶汤入口醇厚柔滑,微苦而后回甘,喉韵极佳,好铁观音应是如此。

鼎茗茶业

北方茶城1B41号

郎河茶厂创建于1995年,企业十分注重传统加工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与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共同研究制茶工艺流程及产品研发,特别是将普洱茶清洁化生产这一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生产中,在“质量取胜,品牌发展”的经营战略理念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企业发展到现在有职工200多名,占地8万多平方米,生产车间3万多平方米。成为集生产车间、仓库、办公室、职工宿舍、品茶楼等基础设施于一体的现代化茶叶加工企业,并建立了自己的茶叶基地,年生产能力达3000吨。产品包括普洱茶、红茶、绿茶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还在广州等地建立了出口营销体系,产品远销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

经过十多年的稳步发展,郎河茶厂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2004年,被勐海县委授予“非公经济挂牌保护企业”;被州国税、地税等部门评为2004年度“A级信用纳税企业”。于2006年7月,顺利通过云南省和西双版纳州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市场准入制度必备条件现场核查,取得了“QS”认证,在州内第一批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第8篇

  茶文化遗产包括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从广义上讲,茶树栽培技术、耕作模式、茶叶加工技术、茶树种质资源、品茶用水、泡茶器具、茶民俗、茶旅游、茶

遗迹、茶书、茶诗、茶词、茶赋、茶小说、茶散文、茶楹联、茶曲、茶歌、茶舞、茶艺、茶俗、茶礼、茶书法、茶绘画等均可纳入茶文化遗产行列。邢窑白瓷作为一种传统茶具,亦属于我国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拟从茶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视角对邢窑白瓷及其茶具的历史发展概况展开全面论述,并对其历史影响及当代价值加以简要评析。

1 邢窑白瓷的历史沿革

1.1 兴起阶段—北齐白瓷的创烧源于青瓷,最初兴起于南北朝后期的北齐时期。瓷器的瓷胎中铁元索的含量,尤其是氧化铁的含量决定了瓷器的成色,含铁量越多,瓷器成色越深。白瓷瓷胎中的呈色元索氧化铁的含量极低,在1%以下,因此,白瓷对瓷器烧制技术要求较高。由此可见,北朝时期在制瓷技术上较前代已然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

  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多次诸侯争霸、南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南北朝时期正处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分裂对峙阶段,中原地区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百姓大举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迁都中原,南迁居民得以回归中原,同时将南方先进的制瓷技术和经验带到了北方,并在河北一带兴建邢窑,在青瓷的基础上创烧了白瓷,邢窑白瓷由此产生,这可谓是当时制瓷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

1.2 发展阶段—北朝至隋邢窑是我国白瓷生产最早的窑口之一,在北齐至隋朝这一时期发展迅速。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白瓷均较前期有了长足的进步。考古资料表明,隋朝白瓷的烧造数量与当时青瓷的产量相当,二者平分秋色,势均力敌。在白瓷的烧制原料上开始大量使用化妆土,并烧制出化妆白瓷,精致细腻、釉色均匀稳定、质感舒适,具有较强的艺术性。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隋朝高档细白瓷标本被发现,这是邢窑考古研究的一个重大发现,可惜具体的高档细白瓷器物并未被发现,虽说遗憾,但也足以说明隋朝白瓷烧制的工艺水平之高、功夫之深。也有专家根据隋朝白瓷精致细腻等相关特点,尤其是从近期考古发掘的白瓷杯残片来推测邢窑作为贡品的年代可能出现在隋朝,早于现在公认的唐朝。可见隋朝时期邢窑白瓷的工艺水平与烧制技术已经到达了相当的高度,这也为唐代邢窑白瓷达到顶峰水平提供了条件。

1.3 兴盛时期—唐朝经过北齐、隋、唐初几十年的发展,邢窑白瓷烧制技术日趋成熟,烧制工艺与精度进一步提高,加之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邢窑白瓷的大发展与大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唐代邢窑白瓷独具特色,陆羽《茶经》评价其具有“类银、类雪”的特点,与南方越窑“类玉、类冰”的青瓷交相辉映,逐步开创了我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新局面,对越窑青瓷“天下独尊”的地位提出了挑战。这一时期,邢窑白瓷在制作工艺和产量上均达到了鼎盛时期。《新唐书》载:“邢州贡瓷”。初唐时期邢州地区所产白瓷已作为贡品,说明此时邢窑白瓷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唐·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阪,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受众之多。据资料显示,唐代除邢窑生产白瓷之外,曲阳窑、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部县窑、安阳窑、浑源窑、平定窑、耀州窑、萧窑等众多名窑均烧制白瓷。唐代四川大邑也出产白瓷,杜甫在《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一诗中写道:“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川杜甫对大邑白瓷的描写颇为细致:“轻且坚”,即重量轻,质地坚硬,说明大邑白瓷胎质薄,所用材质好;“扣如哀玉”、“胜霜雪”,白瓷如玉如雪一般,说明其烧制工艺水平很高,釉质细致;“锦城传”,即在四川成都一代广为流传,风靡一时,从中也表现了杜甫对大邑白瓷的喜爱,如获至宝的心情自然流露。

  与邢窑白瓷处于同时期的其他窑口也多处于繁荣期,各地瓷器竞争激烈,其中声望最高、名气最大的无疑是南方越窑的青瓷,其名望大有盖过邢窑白瓷之势。中唐时期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出了“邢不如越”的论断,使得后世“越窑胜过邢窑”这一观点深入人心,但也不乏有人对此提出反对。唐·皮日休《茶阪》诗中写道:“邢人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萍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z]皮诗将邢窑与越窑放在了同一高度,对邢窑白瓷大加赞赏。唐代诗人元棋也曾作诗赞美邢窑白瓷:“雕镌荆玉盏,烘透内邱瓶”,赞其造型之规整、器体之莹薄。段安节《乐府杂录》中“以越阪、邢阪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筋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一句记载了唐代乐师郭道源用筷子敲击越窑、邢窑瓷器所发出的金石之声,说明了邢窑白瓷质量好,工艺高,胎骨坚实致密,可与越窑瓷器一并作为乐器使用。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载:“品茶用阪,白瓷为良,所谓‘索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也。”阳羡指的是今江苏省宜兴市,该书是第一部论述紫砂壶艺的专著,倡导品茶以白瓷为宜。

  文人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皆好饮之”,无不昭示着古人饮茶的盛况。在唐宋乃至清朝,饮茶更是受到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的大力倡导,李白、杜甫、皎然、白居易、颜真卿、蔡襄、苏轼、黄庭坚、唐寅、宋徽宗、清乾隆皇帝皆是爱茶、懂茶之人。例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喜欢用白瓷茶具饮茶,陆士修的《五言月夜吸茶联句》便写道:“索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其中“索瓷”即白瓷,描写了颜真卿和他的几位朋友在一个月夜相聚,用白瓷碗品茶的情境,悠然闲适,一团和气,饱含“和、敬、清、寂”之大道。诗人白居易也喜好白瓷茶具,他深知白瓷茶具的妙处:“白瓷阪甚洁,红炉炭方炽。……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白碗胜霜雪,盛茶有佳色,道出了白瓷茶具的两大优点。何况白瓷比青瓷更具包容性,不论什么茶,它都能很好地映衬茶汤色泽之美。中唐诗人皎然描述白瓷:“索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皎然爱用邢窑所产白瓷碗,认为索瓷盛绿茶更增雅致。这除了与白瓷茶具本身“轻清高洁”“精致美观”的品质有关以外,更与文人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息息相关。从中也可看出,唐代邢窑白瓷的繁荣已经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大力推崇,邢窑白瓷工艺水平之高、器形之精美皆为文人们所津津乐道。

1.4 衰落阶段—唐末五代唐朝末期,藩镇割据,战争频繁,政局动荡,吏治腐败,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极大地阻碍了邢窑的进一步发展,成为邢窑白瓷由盛转衰的转折。《新唐书》记载了会吕三年(843年)至光化元年(898年)邢州地区发生的7次规模较大的战争,战争期间民不聊生,邢窑的发展也因此中断。

  至五代,唐朝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彻底崩溃,战争不断,百姓被迫服役参与战事,手工业者流离失所,从而加速了邢窑的衰败。这一时期,邢窑多烧制粗白瓷,胎体粗松,做工粗糙,细白瓷甚少。邢窑白瓷由此逐渐衰落,走向低迷,并很快被迅速崛起的定窑所取代。至此,邢窑白瓷及其茶具的辉煌历史也就永远被定格在了唐五代时期。

2 邢窑白瓷的时代价值

  邢窑白瓷虽仅有短短数百年的历史,犹如昙花一现,但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仍可折射当代,是当之无愧的“无价之宝”。

  由于白瓷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品饮价值、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于日常茶事活动中,这一点在茶叶审评中的体现尤为明显。茶叶审评所用器具一般都是白瓷茶具,既便于观看茶汤颜色,又便于形成对比,方便审评。另外,同样是为了便于“观色”,白瓷茶具还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茶艺表演和品茗活动中,这当然也与其自身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实用功能密不可分。

3 邢窑白瓷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第9篇

一唐代茶文化兴盛的社会历史条件

唐代茶文化兴盛是对历史上茶文化吸收和发展的结果。茶文化在唐代最终形成,得益于佛教的大发展、科举制度的完善、唐诗的繁荣、贡茶的成制、政府的倡导等因素。

1、佛教的大发展和推动佛教的大发展为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契机。而佛教中的禅宗兴盛直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广泛流行;茶禅互动,相互吸收和促进,茶文化得以产生。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饮茶》云: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泰山灵岩寺降魔师大兴禅教就是这个时代的反映。晚间不食不睡,甚为难熬。为求功德圆满,修身养心,禅宗功夫坐禅就需要脑清神健,而茶既解渴又提神,与坐禅的意境完全合拍,因此成了坐禅的好伙伴。唐人李咸用在《谢僧寄茶》中说:“空门少年初志坚,摘芳为药除睡眠”,可见茶叶与禅的结合有其客观必然性。既然出家人热衷于以茶助禅,以茶助功,民间信徒必仿而效之,此风因此不胫而走。唐代有一大批僧人种茶、采茶、制茶、饮茶,许多名茶产于名刹,许多高僧都是著名茶人。

2、科举制度的促进唐代用严格的科举考试来选才授官。朝廷特命以茶送到考场,以示关怀,所谓“金銮故例,翰林当直学士,春晚困,则日赐成象殿茶果”。如元稹《自述》(一作王建《宫词》):“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这种科举制度中最高规格的考试,也以茶助考,每一位有幸得到赐茶的人每不感到无比自豪,其轰动效应也更大。这说明科学制度中赐茶的普遍性。

3、唐诗繁荣的影响文人作诗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要求作者头脑清醒,文思如泉。而茶能助诗兴,发文思,所以吟诗与饮茶有机结合起来。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还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这种例子俯首皆是。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诗等,同时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和贸易等都有涉猎,内容丰富,词句优美,从侧面反映出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据不完全统计,唐代茶诗有391首,作者113人,这与唐以前各代偶有所见的茶诗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4、封建政府的倡导主要表现为以朝廷为首的各级官府提倡饮茶,主张以茶代酒,贡茶、赐茶的盛行等方面。中唐以后各皇帝大多好茶,为提神消食、治病,便向民间搜刮名茶贡饮。唐代贡茶有2种,一是选择各地所产名优茶进贡,二是在茶源丰富,茶质优良,环境优美的地区设立贡茶院造茶进贡。丰富的贡茶,既满足了朝廷饮用需求,又可进行各类赐茶。唐代皇上向各级赐茶已成为示宠的象征。妃嫔、内侍、公主、学人、举子、军人、官吏、王公贵族等都成为赐茶的对象。得到皇帝赐茶的王公贵族更是感激涕零,视为殊荣,誓死图报。皇帝如此重视茶,茶就被作为一种礼仪用于和亲以及固边强国之事上。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陪嫁之物中就有茶叶。《政教鉴附录》云:“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嗣后与吐蕃及回纥的茶马贸易,既有礼遇周边少数民族,以茶惠及边民的内容,也有强国固边的深层次考虑。

二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现

1、茶文化形成的基础十分厚实,饮茶非常普及。这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茶文化普及的必然结果。从地域上看,唐代饮茶风习第一次成了真正意义上全国性的“比屋之饮”。尤其是北方,本来“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以后,僧人饮风大盛,为此北方许多地方“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种“始臼中地”的饮茶风俗,很快与大唐文化一起“流于塞外”。饮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饮茶文化作为全国文化出现的标志。从饮茶所属人员看,皇帝嗜荼,“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饮茶,军人饮茶,甚至“田间之问,嗜好尤切”。饮茶没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一切人的嗜好。从作用来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人们对茶“溺之甚”,简直达到“穷日尽夜”的程度。没有饮茶的大普及,不会有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2、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可见,唐代茶事是一门艺术,对茶叶的外形、色泽、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饮茶环境和方式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他们追求的是茶叶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术,饮茶要美,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出现了包括茶学专著在内的一大批茶文献、茶文学。《茶经》面世标志着茶学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嗣后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虞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王敷的《茶酒论》、毛文锡的《茶谱》义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学界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大批诗人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数百首茶诗。这些茶诗或呕歌饮茶的美妙,或表达赐茶赠茶后的喜悦心情,或寄托对茶德的思考,凡此种种,都表达了对茶的热爱和追求。唐至五代以茶诗为中心,包括茶散文等文学著作的大量出现,为茶抹上了浓浓的文化韵味。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茶画。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箫翼赚兰亭图》是世界最早的茶画,画中描绘了儒士与僧人共品香茗的情景。阎立本另绘有《斗茶图》,形象地表现了唐代的饮茶风俗。初唐周防的《琴啜茗图》大约是当时宫廷仕女茶道的最早表现。张莹的《明皇和乐图》是一幅宫廷帝王饮茶的图画。佚名的《宫乐图》描绘宫廷妇女集体饮茶的场面。这些画对烹茶、饮茶具体细节与场面描绘得比较具体、细腻。此外,杂著中也大量出现茶的内容。可见茶学家、诗人、文学家、画家、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都拿起自己的笔为茶文化的繁荣而辛勤耕耘。

4、饮茶仪规和茶道的出现,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饮茶发展,有所规则,是从唐代开始的,这主要体现在《茶经·六之饮》中。“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除了普通饮茶仪规外,唐代已经形成宫廷茶文化圈、文人茶文化圈、大众茶文化圈、僧侣茶文化圈,不同文化圈的人饮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规则。茶道的创立则是唐代饮茶文化的最高层面,即精神方面的内容,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现。陆羽创造了以“精行俭德”为中心的茶道思想,只不过没有使用“茶道”这个词而已。诗僧皎然首次提出了茶道概念,把品茶过程归纳为3个层次。卢仝又在《走笔谢孟涑议寄新茶》中生动描绘了饮茶的7个层次。刘贞亮将茶叶功效概括为10项,《茶十项》一文说:“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刘贞亮的茶十德比较具体,包含了茶叶对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功效,其中“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条纯粹是谈茶的精神作用。至此唐代茶道已经形成。

三唐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1、唐代茶文化是对古代茶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它具有高度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唐代茶文化总结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茶文化思想,揉合当时思想界的精华,创造了完整的茶艺形式,使单纯的饮茶活动一变而为精神的活动。人们在制茶、煮茶、饮茶的过程中,深刻理会到儒佛道三家精神的内含。这既是一种物质享受,又是一种精神追求,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唐代茶文化不但给唐代不同人们提供了开展茶文化的乐土,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奠基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宋元明清茶文化的走向,这种影响,甚至直至今天仍无法完全摆脱。

第10篇

陈文华先生是一个极具开拓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人,1981年他创办《农业考古》,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20多年来不仅《农业考古》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刊物,而且陈文华先生在农业考古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丰硕的成果;1991年陈文华先生创办《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这是一种开拓,他举起了茶文化研究的大旗,推动了茶文化研究的热潮。十多年来,陈文华先生在中国茶文化领域的研究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厚重的专著。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创办,不仅是陈文华先生个人事业的一种开拓,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开拓。“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在旅游业上的意义在于树立了中国茶区乡村茶文化旅游的一个好模式:

(1)发展中国乡村茶文化旅游正契合了当今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当今中国的旅游业正红红火火地向着乡村游、农家游发展,在节假日,人们纷纷走入乡村的山水、农家的果园、菜园、花园去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和呼吸乡村的空气,而茶文化村的出现,使得中国的乡村游、农家游有了更多的内容。

(2)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创办拓展了中国乡村旅游的模式,使乡村游更具有文化意义,更具休闲、放松作用。

目前中国乡村游主要是浮光掠影式的游览乡村自然山水和体验农家生活环境。而到“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则既可浮光掠影式的体悟自然山水、欣赏极具美感的徽派建筑,还可游览茶园、观赏利用自然水力的茶叶制作,还可在水岸边的古樟树下品茗,感受中国茶艺,即使蜻蜓点水,也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浮光掠影,更具意义的是休闲度假,有农家式的旅馆可住,有别具风味的农家菜可赏。晨光里,月光下,可悠然漫步田间、山林;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在水口岸边的古樟树下品茶总是特别惬意。如此的乡村游怎不让人留连?

(3)“中国茶文化第一村”这一模式,可使茶区的自然资源更好地得到开发利用。

中国有众多的茶区(1000多个产茶县),难以计数的种茶乡村,都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新的自然空气,以往有限的茶区乡村游或欣赏自然风光或是茶园观光,茶区的自然风光和茶文化的资源没有结合好,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正是把茶区乡村各种旅游资源融为一个系统,并提升了自然资源的文化价值,使茶区的自然资源得到了更好地利用。

(4)“中国茶文化第一村”这种旅游模式向社会各阶层更广泛地宣传了中国茶文化。

当今社会正受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蚀,年青的一个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正越来越少。而作为凝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华的中国茶文化,正可使人们在茶文化村的旅游中得到感受和体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

此外,“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对于当今中国正要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至少对于茶区的乡村新农村建设有着示范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茶文化;外国语言文学;融合发展

中国是茶的出产地,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拥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经过不断的考察发现,茶最先出现在中国,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之前就开始种植茶叶,并开始使用茶叶。随着时间的流逝,茶文化没有被历史所淘汰,反而越来越流行。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融合儒道、道家、佛教三种哲学与本质,茶文化对于人的教育的作用那是通过了历史的考验。我们可以仔细分析某一个时间段内的文学作品,可以非常清晰的知道当时的社会情况。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中国的饮茶及茶文化开始走向了世界。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不断的融合发展,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诸多国家的语言文学作品。

一、茶文化概念以及发展历程

进过分析,我们很轻松的发现茶文化就是利用茶为媒介,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经过不断的发展,茶文化吸引着世界诸多的国家争相来学习茶文化。在秦汉时期,茶开始成为饮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饮用茶。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茶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是我国很多的诗歌都与茶有关。在唐朝时期,出现了一代茶圣陆羽,其《茶经》的出现代表着我国茶文化逐步的走向成熟。这时茶文化不仅仅是饮品了,而是中国儒学、道教、佛教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在宋代,经济非常发达,茶文化逐步开始繁荣,我们翻阅诸多古书可以发现,宋朝出现了一个专门饮用茶的场所,那就是汤俱乐部。在明清时期,茶文化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变得非常流行,饮茶时主要采用的是夹泡法,很多喜欢喝茶的人都留下了诸多的名作,如唐伯虎的《彭夏图》、《惠山茶党》等。查阅我国诸多的古书可以发现,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二、国内外的茶文化差异

(一)中国的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国经过不断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道教以及儒家的理论密不可分。我国的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灵魂,而茶就是其灵魂所在。茶树的生长环境对茶的品质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君山银尖,产于君山,形状又细又小,君山又名洞庭山,洞庭山土壤肥沃,气候非常湿润。

(二)英国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主要是在工业革命期间大量的被引入,主要饮用者是那些贵族,因此我国的茶文化就不断的与英国贵族文化融合。这就使得英国茶文化有很浓重的贵族气息。茶叶最开始进入英国时,被看做是一种非常昂贵的保健品,只有贵族才能消费的起,因此,在英国能够经常饮茶被认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因此英国人在饮茶时的行为都是非常高雅的,这是各个贵族显露自己的一个场合,比如对自身的服装会进行精心设计,同时会有一些高雅的艺术,比如舞蹈。从中可以看英国人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

(三)日本的茶文化

日本距离中国非常近,在唐朝时期,茶就通过遣唐使引入到了日本。在最开始是当做奢侈品来饮用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将如何种植的技术也带回了日本,经过这多日本人的共同努力,大量种植茶树,使得饮茶逐步的流行起来。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的茶文化也被日本人所重视。伴随着茶文化在日本的流行,逐步的与日本的本土文化进行了融合,最终形成了有日本特色的茶道。茶在日本的含义是非常多的,有时候会表达捣乱的意思,还有可能期内有任何意义,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茶还在日本形成了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东西,那就是谚语。在日本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谚语与茶有关,那就是屋顶上喝茶,其意思就代表着三心二意,不能一心一意的去做一件事情。这个谚语是根据一个传说得来的,以前有一个富人聘请一个清洁工打扫家里的卫生,当这个人打扫到屋顶时,发现在这个位置别人根本看不到自己,他就不打扫卫生,而是喝茶了,其结果就是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打扫完卫生,最终被雇主批评了。

三、茶文化与外国语言文学的融合

外国语言文学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是指我国语言文学之外的所有文化。外国语言文学最为重要的就是理解它的内涵。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交流方式。各国的历史都是通过文字来记录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文字来真正的去了解这个国家,剖析这个国家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而真正的去了解这个国家。外国语言文学与茶文化的融合指的也就是茶文化理念与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进行融合。例如在英国,很多诗人都是通过描述绿茶的各种情形,借此来表达自身遭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融合表现。在英国的很多小说当中,我们经常可以阅读到与茶有关的语句,正因为有了茶,小说的内涵才能变得更深刻。韩国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悠久的,可以将其茶文化氛围插到和茶礼两个部分。而茶文化的重中之重就是茶道,茶礼的出现就是更好的表达茶道。

第12篇

摘要: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从理论到实践,都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要注重大学正确思想的树立,以及完人格的塑造。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核心,将茶文化与大学思政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思想道德水平,总之茶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以及思政教育素材。当代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茶文化的丰富思想内涵,更好的为教育教学的服务。

关键词:茶文化;思政教育;大学生意识

当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日渐增加。而茶文化能够洗涤人们的心灵,在遇到苦难或者是一些烦恼时,喝一壶茶,从头进行思考,就会将一切烦心事都抛开,身心放松。茶文化在高校中的融入,能够帮助很多的大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老师在整个思想政治的课程授课时,要将茶文化的这些益处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对茶文化有兴趣。能够自主进行一些茶类活动,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将自己的压力进行缓解。这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应该积极进行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以及思想意识塑造的整合。帮助大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学生理解吃力

在很多的高校中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都会发现学生在对于思政的内容和理论理解存在一些偏差或者是很多的学生对于一些思政内容根本就不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虽然高校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个很高的理解能力,但是因为其理解能力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得学生在学习这些思政内容时,理解会感到吃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将一些思政理论内容直接拿到课堂中,并没有进行一些相应的解释,使得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进而造成学生对思政学习产生一种排斥的心理。最终教师在思政教学中没有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1.2教学活动多停留在课堂上,缺乏课外实践活动

一般情况下高校中开展思政教育都是在学校的课堂中进行,教师对一些思政内容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进而使得思政知识能够对学生产生一些影响,期望学生能够在人际交往以及行为表现上对自己进行约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因为思政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思政教育只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能够将其魅力充分展示出来的。所以教师应该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改善,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对一些思政内容的理论有一个更好的理解,进而能够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

1.3教学素材多依赖课本,缺乏课外素材融入

因为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思政内容的主要场所,所以教师应该将课堂这个主战场充分的利用好,将其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随着经济的进步,一些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会将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但是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课件中的内容也都是对教材内容的一些转述,并没有结合实际添入一些课外的素材,使得学生在熟悉多媒体课件之后就会对思政教学感到乏味。教师应该认识到思政教育不单单是对思政内容的知识的理解,还是学生对生活中一些事物产生新的认知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将一些生活的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对课堂知识进行良好的掌握。

2茶文化在高校中的德育教育功能应用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引入茶文化,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茶文化对思政教育能够产生哪些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茶性对高校的德育教育的启迪功能

茶性在高校的德育教育能够发挥一定的启示作用:

2.1.1茶主要有这样三个特性,首先,其生长在土中,却是不蔓不枝,洁身自好。其次,茶具有天然的香气,这种香气自然清冽不妖娆。最后,茶具有很多的功能,但是它一直低调的存在。茶的这些特性对于现代的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有良好的启示作用。在这个付出要求回报的时代,学生对于家庭和社会都只是一味地索取,并没有任何的回报,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将茶的这种低调奉献的茶性对学生进行宣传。

2.1.2在我国茶树多数分布在多台风的江浙一带,或者是一些名山山顶。茶本身具有的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对高校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2.2茶道对高校的德育教育的静心功能

首先,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道也形成了一种具有一定特点的文化,茶道中对于茶具以及茶饮等多个方面都具有严格的要求,体现其精益求精的品质,将茶道的这种精神在高校的德育中进行引用,使得学生养成一种精益求精的品质。其次,茶道中追寻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追求。在现代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应该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应用到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使得学生能够平心静气,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后,茶道中的这种茶礼对高校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茶道能够帮助学生放下手机,敞开心扉和身边的人多些交流,进而能够在思想和情感上不在孤独。

2.3茶德对高校的德育教育的升华功能

茶德是整个茶文化中的一种核心精神,茶文化中的这种“廉美和敬”的茶德能够使得高校中的德育教育产生一定的作用,不会拘于形式。在这种茶德的影响下,学生的精神和思想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感染,进而能够使得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得到一定的升华。

3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的实现路径探索

3.1明晰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目标和价值

首先,在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中的思政政治教育之前,应该知道茶文化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其次,应该让学生对茶文化中的内涵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而学生能够成为茶文化的传承者。再次,要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感悟茶文化中的内涵和魅力,进而使得茶文化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创新起点。最后,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应该将茶文化进行良好的传输,使得学生能够对茶文化进行弘扬,同时还应该适应时代以及学生的发展要求,使得茶文化能够在不断的优化创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有所提高。茶文化对思政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明确茶文化对其产生的价值中,首先应该意识到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所具有的非功利性的价值。其次,应该意识到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价值。最后要使得学生的道德情感能够与茶文化相联系,使得茶文化的人文价值充分得到体现,进而促进高校大学生的人格和思想的健康成长。

3.2创新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手段和方法

将茶文化引入到思政课堂中之后,增加一些课外的教学活动,因为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一些简单的课堂教学能够讲解清晰,所以应该开展一些具有茶文化性质的思想政治活动,比如,在学校中开展一些茶文化的知识技能大赛等,还可以将一些茶文化的知识做成一个视频文件,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使得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传播手段能够被不断的创新。

3.3丰富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

第一,高校可以将茶文化融入到更多的课程中,使得茶文化的内容能够影响到学生的更多方面。比如,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关于茶的实践活动,参与一些茶艺表演、茶艺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第二,高校中在开展专题活动时,可以将茶文化融入进去,进而促进学生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对学生开展一些类似“品茶论友”的专题辅导活动,使得学生不仅在思想上能够受到很大的启发,还能够在心理上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3.4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在高校中,教师在将茶文化引入到思政教育中进行教学时,还应该将茶文化进行合理的引入,使得二者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组合,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还能够使得学生进行良好的成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紧紧的抓住实际,使得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相符合,在新时代下,教师还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优化,结合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教学手段进行丰富,结合多媒体等信息工具,及时对学生进行了解。

3.5丰富教学的形式

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人,另一方面是要学生能够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思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能够抓住学生的关注点,进而使得教学更加轻松简单,学生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只有感到到教学的实质时,才能够发挥其主观性。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思政教育中引入茶文化,不仅能够丰富教学的形式,还能够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内容有一个更好的践行。通过带着学生参观一些茶文化基地,使得学生能够在丰富茶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结束语

茶文化背景下,进行大学生思政教学以及思想素质培养,是当代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需求,也是大学生思政教学创新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大学思政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方法与理念,重视茶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创建更加和谐、更富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品格。

参考文献

[1]谌明举.论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及路径研究[J].福建茶叶.2017(2):189-190.

[2]张慧芳.网络视阈下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7(3):28.

[3]李文英.思政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学风建设路径研究———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8):59-60.

[4]郭文娟.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走进现代精神文明———评《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17(2):I0003.

第13篇

关键词:桐城小花;地域文化;茶叶发展

一、前言

桐城地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独特性,唯一性。桐城小花是桐城的地方特产,历史悠久,馨香四溢,为明清贡品,声名远播。桐城虽然文化气息浓厚,但却没有将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桐城小花茶叶相联系,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小花茶的营销停止不前。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解析桐城的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在桐城小花茶的营销中的植入问题,明确其现状与不足,通过实证分析为桐城小花及我国其他各个地区的土特产营销提出建议。

二、地域文化与土特产营销理论分析

1.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具备地域性、丰富性、稳定性三个基本特征。从本质上来讲,不管是哪种每种文化的特点跟其地域性相关,由于每种文化都有其固定的影响范围和其地域性特点。地域的文化特征是其自身独有的或者是独创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独特性并且与其他地域文化特征有着比较大的区别。

地域文化的地域性是人们在该地域生产、生活、劳作,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的演变中不断积累而成的。不管是历史古迹、地方文化传说,还是当地风俗、思维习惯、道德传统和价值观等,无一不渗透着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体现在不同地域文化多具有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上,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使不同地域的人在交流时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交流与碰撞,形成文化的交融,能够更高效的地解决当地文化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地域文化的层次性可以使地域文化按照不同的等级形成多种地域文化系统,按照等级层次由高到低进行细分,地域文化的种类由少到多,层次分得越细,地域文化的特征越具体。地域文化整体性是地域文化的丰富性的另一种表现,许多当地的地域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种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影响着当地社会整体的发展。地域文化是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单元,其有比较完整的体系。

2.地域文化与当地特产营销理论分析

当地土特产市场的发展需要当地地域文化作为动力,既要具备土特产自身的商品效应,又要通过土特产将当地地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在土特产品外披上地域文化这件外衣对当地土特产市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土特产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当地的的文化,并收集土特产的相关资料,例如民俗风俗、古老传说和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等等。产品的的文化特色都必须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展现出来。产品展现出的地域特色都是以文化元素为基础的。同时,产品包装在设计的过程中,所贯穿的设计思路也是以土特产产地的地域文化为基础,包装能展现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情等等。一般地方的土特产大多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气息浓郁。如果在包装设计方面能恰当地运用这些地域文化元素,不但可以突显土特产的特色,还可以体现出包装的文化价值。

地域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土特产包装的设计可以从中选取各种各样的文化素材。比如,中国的传统元素一般分为“形”“意”“神”三个方面:“形”是指形状、结构、色彩;“意”指这些形状、结构、色彩所代表的寓意,“神”是指当地文化的内涵。土特产包装设计中融入地域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达到引起消费者注意,激发消费者消费欲望的效果。

3.地域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1)特产产地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特产文化,将美食特产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利用民众唯特产是宝的心理,展示其独特诱人之处,故而消费者趋之若鹜。特产市场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其包含的文化因素作用越来越大。特产在销售的过程中,其提高特产自身的文化附加值,可以让消费者认可,使得该类特产在同类的产品中,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特产文化的核心是特产,突破点是文化。挖掘特产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将其所蕴的流行文化、文化理论、区域文化、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文化场馆及文化产业等相关信息充分挖掘。对于充分发挥特产资源优势,树立地区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销售地消费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地方特产营销离不开当地消费文化,地方特产区域的选择是营销的首要考虑,需要考虑其有关系的文化面,是否有冲突。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当地百姓对该产品的接受程度的不同。并且消费能力也是其当地消费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土特产在营销的过程中,合理的定位对土特产营销十分重要,不仅如此,土特产营销时还要考虑其潜在的消费对象。

三、桐城小花营销的现状分析

2014年桐城现有茶园总面积4.45万亩,根据调查显示,今年桐城采摘园面积约4.05万亩,与去年相比增长4.7%,农户茶叶总产值达1.5亿元,茶业产业链上总产值将超2.9亿元。目前,桐城的茶叶多是当地消费,城市区居民茶叶消费人数最多,达到90%以上,山区农户茶叶消费人数为60%以上,郊区农户茶叶消费人数为50%以上。

四、桐城市小花茶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龙头生产企业少而弱,整体生产效率低下

在桐城市现有的小花茶叶生产企业中,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真正具有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很少。在桐城市的200多加小花茶叶生产加工厂中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不仅加工工艺不够规范、品质得不到保证外,年加工量也不及大规模企业的一半。不仅如此,小规模的小花茶叶加工厂其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没有能够延长茶叶生产的产业链。这样往往会出现产业产能低下的情况,茶叶的高额利润被其他公司所获取。

2.缺少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品牌资源整合不够

同时,小规模的企业众多必然导致小花茶叶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加之对外宣传力度的不够,这些种种原因必然导致小花茶叶的知名度不够,很难做到“走出去”,对外的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开辟。如果不加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品牌质量,小花茶叶的销量很难有质的突破。

3.对外宣传不够,缺乏营销力度

桐城市虽然在茶叶资源和茶叶品质等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过去的封闭环境以及当今的对外宣传力度不够,这就造成了生产的茶叶大部分是在市内自产自销。不仅是宣传力度不够,桐城市的市场销售体系也不够健全,很容易导致销售混乱的情况发生。部分厂家仍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原地待售,不愿意主动“走出去”开拓市场,从全国各大销售市场来看,很少能在常见的人口流动性强的场所见到桐城市茶叶的宣传广告和销售窗口。如果桐城市茶叶的发展还在局限于市内销售,不有所动作的话,其发展令人堪忧。

五、桐城小花文化营销的建议

1.发展经营体系,完善营销网络

在桐城市本地建立专业的茶叶批发市场,构建网络电子商务平台,方便各地客商与游客的商贸洽谈与选购;在各中心城市,可设立桐城市茶叶的品牌专营店和展示厅;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人流较大的站点,通过媒体广告和海报等方式加强宣传,并设立不同层次的专柜,构建销售网络;鉴于超市的巨大辐射力,应积极推动茶产品进入超市设立专柜,以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需求;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即将成型的便利交通网,打入全国各主要茶叶批发市场,提高桐城市茶叶的知名度,完善销售网络。由于旅游已成为桐城市的朝阳产业,可结合旅游的发展进行茶叶宣传与销售,如建立品茶园,发展采茶游等,让游客在逐步了解中认可桐城市茶叶。

2.积极弘扬桐城的茶文化

龙井、普洱、铁观音、碧螺春等名茶,都因为赋予了文化的性情而深受消费者喜爱。铁观音代表的是“功夫茶文化”,龙井、碧螺春代表的是“江南文人文化”,普洱茶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马帮文化,是茶马古道的精髓。至今普洱茶任然保留了茶饼、茶挂饰等传统茶。其独特的形式,都是其古老茶文化的象征。因此桐城在开拓桐城小花的过程中必须先把桐城的茶文化打出去,将其茶文化知名度提高之后,茶的销量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将“六尺巷”之中的君子风范进行现代化释义―礼让的君子。因此,当地政府在进行茶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不应当仅仅只是唱白话,如:领导重视,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管理等等。作为公众都关注的部门,当地政府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君子风范,让大众看到一个君子风范的政府的形象。

3.注重桐城小花包装设计

茶叶发展到今天,已然不是单独供人饮用那么简单,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许多爱茶人士都会相互赠送茶叶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友谊,赠送亲朋好友固然包装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桐城小花也需要拥有独特有意义的包装。

利用现代设计手段,演绎桐城小花包装,并不是简单的将传统元素进行组合,而是给这些元素添加新的意义,把它变的时尚而又不失当地传统文化特性。人们都会喜欢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将传统进行创新,桐城小花包装设计才会有新的生命力。目前桐城小花品包装,工艺简单,没有新意。因此,在桐城小花的包装上应改革创新工艺、引进现代技术,使产品重焕光芒,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

参考文献:

[1]池宗宪.普洱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123-125.

[2]王建民.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题目[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78-80.

[3]陈琛.地域性文化与旅游纪念品设计及包装策略探讨[J].包装工程,2010.

第14篇

关键词:宜兴紫砂;茶文化;发展;作用

1 前言

初期的紫砂,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但紫砂器真正兴起是在明代中期,这些不但有实物遗存,而且还有较可靠的文字记载。紫砂陶诸多器皿中的紫砂壶,作为宜兴陶器中至为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产品,随着茶文化蒸腾的发展势态,它不仅仅以其优良的实用功能(所谓“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还以其浑朴精隽的审美功能,为陶冶人们的性灵和激发人们的艺术情趣作出可贵的奉献。

2 紫砂在茶文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紫砂器兴起于宜兴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茶文化大环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变革的必然产物。宜兴是中国古代名茶产地之一,所产“国山茶”始于三国孙吴时期,著称于江南。另外,饮茶须好水,宜兴金沙泉在唐代就是与贡茶同时上贡的煎茶良泉。正是这种“绝无仅有”的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造就出紫砂技艺,随着明代茶饮之风的变革,又掀开了中国茶文化新的篇章,赋予茶饮艺术新的文化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正好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紫砂制作中的延伸空间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文化的精神外延。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而紫砂(下接第63页)器的风行,打掉了以往历史上繁复的茶饮程式。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它不仅是华夏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同时,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壶艺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其时时尚: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宜兴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力。

第15篇

一、主要特点

*市、*市具有海岸风情、港口城市的共同特点,但又以各自不同的特色吸引国内外游客。

(一)*市东部华侨城文化旅游特色

东部华侨城由华侨城集团投资35亿元人民币精心打造,座落于*市大梅沙,占地面积近9平方公里,是以“让都市人回归自然”为宗旨、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东部华侨城在山海间巧妙规划了大侠谷生态公园、茶溪谷休闲公园、云海谷体育公园、华兴寺、主题酒店群、天麓大宅等六大精品板块,集生态动感、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等多项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生态动感--大侠谷:俯瞰*市东部黄金海岸线,以“森林、阳光、大地、河流、太空”为主题元素,以人类对自然界广袤未知领域的全方位探索为主线,集山地郊野公园和都市主题公园特色于一体,分为峡湾森林、红酒小镇、中心广场、发现之旅、地心之旅、未来之旅、海洋之旅和云中部落等主题区域,带给游人新奇刺激的体验。

休闲度假--茶溪谷:体现中西文化交融并兼有“茶、禅、花、竹”等主要元素,包括茵特拉根小镇、茶翁古镇、三洲茶园和湿地花园四个游览区,体现了西方山地小镇的风情、茶禅文化的融合、岭南茶田的幽雅和湿地花海的浪漫,让都市人远离喧嚣,从容享受自然。

户外运动--云海谷:依托东部华侨城独有的湖光山色、云海奇观、悬崖飞瀑,以休闲健身、生态探险、时尚运动、休闲娱乐、奥运军体运动为主线,体现最具特色的户外运动旅游文化,是一个以高尔夫运动为中心,包含户外奥林匹克运动训练基地和野外拓展训练基地的户外运动休闲胜地。

文化风情--主题生态小镇:茵特拉根通过引入瑞士阿尔卑斯山畔的茵特拉根题材,将中欧山地建筑风格与茶溪谷优美的自然景观进行了完美结合,规划了主题街区、spa中心、度假酒店、剧场等多种形式产品,在山谷间创造出一个童话世界般的山地小镇。茶翁古镇则选择了“以古镇承载文化,以茶园昭示理念”的表现手法,游客在此可以欣赏茶田风光,品尝美茶美食,亲自动手采茶制茶,透过禅茶礼仪品味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度假体验—茵特拉根酒店:以瑞士文化为主题的山地度假酒店,拥有国内罕见的花园式大堂和城堡式总统套房,中餐、日餐、意大利餐等特色餐饮以及酒吧、商务宴会、浪漫婚宴和健康会所等配套设施。酒店将中欧文化融入音乐、鲜花、雕塑、湖光山色的细节与环境之中,让游客充分享受欧式古典尊贵的礼遇,是华侨城国际酒店管理公司自主管理的第一所准五星级主题酒店。

(二)*市海岛文化旅游特色

*市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会城市,热带、滨海、都市资源兼而有之且特色鲜明,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世界健康城市试点。*市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打造“阳光*·娱乐之都·品位之城”,使*逐步成为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疗养健身、商务会展、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主要具有以下资源特色:

一是自然资源。有中国雷琼*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内唯一陆陷成海的地震废墟海底村庄。海岸与温泉并存,沿海岸、海湾兴建的海岸温泉度假酒店、海岸高尔夫、火山奇观和海上森林是最重要的三大自然资源特色。

二是人文资源。有南洋文化的百年骑楼老街、火山文化的古村落、贬官文化的五公祠、廉政文化的海瑞墓等人文古迹,还有刚刚推出的创意文化项目—张艺谋执导的“印象·海南岛”大型实景演出。

三是生态特色。*生态环境世界一流,四季亦宜旅游,空气质量在全世界158个大中城市中名列第五,被誉为“天然氧吧”,是中国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市充分利用生态特色开发各种旅游产品,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会展和赛事,如环岛国际自行车公路赛、铁人三项赛、轮滑大赛、lpga世界女子职业高尔夫巡回赛、城市之间、热气球挑战赛、旅游商品交易会等,既带来了人气也带旺了旅游经济。

二、主要做法

考察团通过听介绍、问情况、参观景区景点、查资料、座谈等形式,对考察地区开展文化旅游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

(一)统筹规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所到考察地区在规划布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时,都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把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及中心工作来抓,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地区特点,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华侨城集团提出要把华侨城开发区建成城市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社会风尚健康,管理先进,信息化程度较高,富有文化内涵的文明社区。东部华侨城之所以取得骄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核心价值在于“生态环保大于天”的开发理念,不仅规划营造了一个全方位自然体验的生态之旅,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寓教于乐的方式向游客推广环保知识,启发游客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在旅游产品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战略性突破,项目性质上,从做单个项目向打造旅游聚集区突破;项目空间上,从城市中心向郊野地带突破;项目类型上,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突破。*市提出未来五年的工作思路:以“两个加强、两个促进、五个改造”为工作抓手,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促进旅游项目建设、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对城市进行改造、对旅游景区进行精品化改造、对旅游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对旅游产品进行转型改造、对旅游通道的客源地改造,确立了文化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同时,强化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职能,形成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联动机制,各部门都在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做文章。政府政策性引导拉动、多元化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大格局已经形成。

(二)精心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市和*市始终坚持实施精品战略,突出抓好生态和民族文化特色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和综合开发,打造了华侨城大侠谷、茶溪谷、云海谷和*市海岸高尔夫、火山奇观和海上森林等文化旅游品牌。华侨城集团在资源配置上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品牌倾斜,在10余年时间内培育出康佳、锦绣中华、世界之窗、中国民俗文化村、欢乐谷、华侨城地产等著名产品品牌以及“康佳a”、“华侨城a”等著名国内资本市场品牌,为民族工业、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光彩。*市围绕文化发展旅游,加快精品文化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建设,开发特色多元化民族旅游文化产品,打造文化旅游名市。

(三)引导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需要投入,没有有效投入就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市在实施政府主导型的文化旅游产业战略的同时,注重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大力改善投资环境。2007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决策。2008年3月,国家同意海南省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先后颁布了《*市鼓励航空客运市场开发暂行办法》和《*市奖励旅行社暂行办法》,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以及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为*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07年度对符合条件的12家航空公司和13家旅行社奖励1060万元,其中,航空公司所获奖励金比2006年度增加660万元,表明受奖励政策的激励,航空公司、旅行社把客源引进*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四)着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内涵

在考察期间,我们处处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这一论述有了切身感受。*市有南洋文化的百年骑楼老街、火山文化的古村落、贬官文化的五公祠、廉政文化的海瑞墓等人文古迹,还有刚刚推出的创意文化项目—张艺谋执导的“印象·海南岛”大型实景演出。华侨城集团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深度开发,提出“集团将企业文化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机制。为优秀人才尤其是企业家人才提供丰富的企业文化营养和优良的企业文化环境,使之在成长过程中摆脱滞后的文化理念的制约,不断开阔视野,提高境界”。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意识和精神力量,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华侨城人(其中包括归国华侨)来自五湖四海,既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渊源,又有国际文化背景,在经济特区的环境里,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产生了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华侨城文化。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包容心态,变革勇气,是华侨城之魂;主题公园等多项国内首创,是华侨城创新文化的结晶和象征。

(五)注重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第一资源。一个企业并不是工资高、待遇好就能吸引人才,还必须为人才的成长和理想的实现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华侨城集团做到了这一点,能够根据需要不断为员工提供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以新的文化理念开阔员工的眼界和视野,提高员工的思想境界,为员工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员工成长的沃土,把人才作为种子,使各类人才在华侨城的各个岗位上茁壮成长。*市高度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用好本地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加强学习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旅游人才队伍素质,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先后开展了*“五十佳”导游评选,评选优秀导游;举办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发掘酒店行业技术能手。通过大力开展评优创优活动,有效促进了旅游行业整体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主要经验

这次考察,对考察地旅游工作的总体感受是旅游气氛“浓”,旅游经济“重”,旅游商品“丰”,旅游品位“高”,旅游管理“顺”,发展思维“宽”,发展力度“大”。

(一)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定位旅游业

*市、*市都以培育旅游精品为重点,高起点定位旅游业,大力发挥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巨大作用。

华侨城集团将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为“华侨城·旅游城”,成为中国主题公园旅游景区第一品牌,与境外同类景区交映生辉。*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发展目标新定位为“将*建设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乃至世界旅游名城”。*市基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未来五年将着力发展会展业、户外有氧运动、康体保健产品、历史文化口牌、主题公园、餐饮购物、娱乐活动、酒店业、港航业、全省游客到访中心和自驾车营地十大旅游平台,努力将*市建设成为国际性热带滨海度假休闲观光旅游目的地,并确立了要建设成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目标。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10多个称号,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世界健康城市试点。

(二)树立融合意识,文化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市、*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旅游业带来了旅游商机,为本地区文化发展与融合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平台。

东部华侨城撷取欧洲阿尔卑斯山麓茵特拉根小镇建筑,实现了中欧山地建筑风格与优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以瑞士文化为主题的山地度假酒店,将中欧文化融入音乐、鲜花、湖光山色的细节与环境之中;华兴寺佛家宾舍体验,促进佛教旅游文化的融合;荣获首届亚洲青年艺术节金奖的《天禅》,以禅茶文化为主题融合了多种艺术手段;茶翁古镇、三洲茶园作为茶文化鉴赏区和了解茶知识的绿色学院,更是集多民族茶艺、陶艺文化于一身。*市地处中国华南经济开发带的前沿,毗邻港澳台、东南亚,是连接大陆本土和东南亚的枢纽,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着来自韩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及地区的客源,同时与环北部湾地区、泛珠三角地区、东亚、东盟各国的联系紧密,促进了国内外旅游文化的大融合。

(三)树立大宣传观念,客源市场结构丰富

充足的宣传经费,大手笔的宣传,使*市、*市旅游业在全国及世界都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市以“国际花园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主题,加强宣传促销,树立*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形象。针对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项目和专题节庆活动,在每个年度或在一个时期内集中推出一个促销口号;编制多种文字的高质量旅游宣传品,设计有特色的、统一的旅游标志;在世界和国内主要旅游客源城市开设旅游窗口,在主要口岸设立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参加各类国际旅游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和促销活动;建立高效的旅游信息系统和旅游宣传推销网络,增强市民旅游促销意识。*市以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会展和赛事,组织参加马来西亚旅游展、俄罗斯莫斯科国际旅游交易会、韩国首尔国际旅游展、海南经贸招商等活动,重点推介高尔夫游,目前*高尔夫产品已成为促进入境旅游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吸引了来自韩国、日本等国家的高尔夫球爱好者,*高尔夫在韩日、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利用新闻媒体及有影响力的《商务奖励旅行》、《南方都市报》等刊物进行宣传,通过不断的宣传促销,*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逐年上升,树立了良好的旅游新形象。

四、主要启示

*市、*市文化旅游的成功发展对考察组的触动较大。截止2008年底,东部华侨城项目一期接待国内外游客300多万人次,实现税收5.1亿元人民币;*市接待国内外过夜游客数63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亿元人民币。主要启示有三个方面:

(一)科学发展,提高对文化旅游产业重要性的认识

要坚持科学发展,充分认识到文化旅游“规划就是财富,环境就是效益,结构就是优势”的重要意义,围绕资源优势做好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坚持泉乡品牌建设战略不动摇,提高各级各部门领导,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对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重大意义的认识,结合××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研究出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硬措施,确保泉乡品牌建设战略得到有效落实。增强相关部门及旅游行业内部的“大旅游”意识,通过宣传、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全县人民群众的文化旅游服务意识,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理顺景区管理体制,整合各种行政管理资源,以利于景区整体开发建设和宣传营销,实现更大发展。

(二)转变观念,全面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品质

一是树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观念。文化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追求的归宿,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在旅游产品开发、城市建设和旅游服务中,要充分体现文化元素,发挥文化的持久魅力。要将适合旅游业开发的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具有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产品。例如书画作品,反映泉乡文化、历史名人、民俗文化的文艺演出和歌曲等。

二是树立打造旅游精品的观念。文物来源于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县也要用打造未来文物的理念,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开发建设旅游景区,让今天的每一个建筑符号、打造痕迹都能成为以后人们欣赏、保护的文物,坚决杜绝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开发建设心理。特别是抚仙湖东岸旅游区、华盘公路沿线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要围绕旅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要,既重视景区整体开发思路合理,又要注重景区细节的精细化、情感化设计,让景区从开发理念到具体的建设都能经受市场竞争和历史检验。

三是树立景城合一的观念。县城是游客的集散中心,是旅游景区的有效载体。县城区与旅游区建设都应该在统一的形象和主题下进行,让城市与景区融合,协调发展,体现鲜明的、统一的城市与景区特色和个性。

四是树立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的观念。民族文化是××县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民族文化可以开发、转变为具有广泛参与性和较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但同时在开发民族文化过程中,又应注重保护民族自身特色和民族氛围,杜绝违背民族精神,世俗化、浮躁的过度商业开发,最终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

(三)强化措施,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县委明确提出2009年要“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培育旅游产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泉乡”文化内涵,提升“中国泉乡”文化品牌影响力;积极做好全县旅游业总体规划,全力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围绕这个奋斗目标,××县文化旅游业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打造以抚仙湖东岸、华盘公路沿线为重点的旅游精品。要以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水平建设的原则,积极做好全县旅游业总体规划,关键做到“三个围绕”:即围绕市场定目标,围绕资源定方向,围绕市场定卖点。依托华溪、盘溪万亩桔园,在曲江、南盘江一线开发一批桔园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全力打造重生态、重文化、重体验的乡村旅游。依托象鼻温泉优质的水资源,加快度假村改制和开发建设步伐,全力打造以高端旅游服务产品为核心的康体休闲中心。依托抚仙湖东岸秀丽的自然风光,加快抚仙湖沿岸旅游文化集群项目推进力度,全力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同时要通过引进大项目的带动,大集团的进驻,集群化的推动,达到系列化的成长,实现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市场优势向产品优势的转化,全力打造××旅游精品。

2.以打造优秀旅游县城为目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县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机遇,加大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县城设施,为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今后,我们要以打造优秀旅游县城为目标,将旅游产业要素纳入城镇和景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城镇旅游功能,提高文化品位,全面提升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要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娱乐、餐饮服务、农业、工业的结合,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

3.面向客源市场,强力宣传促销。立足宣传效果,精心策划宣传活动,选择有效宣传媒体,政府与企业互动,以××旅游整体形象推广和旅游产品具体促销相结合,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和参加省及全国重要旅游会展,进一步提升××旅游整体形象,积极宣传××,吸引更多游客到××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