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空间设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空间设计论文

第1篇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食物”和文化就紧密融合在一起,饮食创造了文化,文化也促进了食品的发展。后来由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行业分工越来越细,有行无行的将饮食行业分离除开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行业,餐饮行业与不同的行业相结合就成了不同的餐饮文化。餐饮文化的发展总是离不开社会文明的发展,通过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民族文化的交流,从而推动了餐饮文化的变化的发展,这种社会现象的呈现是多元化的,它既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餐饮文化风尚,也反映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民族的生产水平、文化积淀、生活习惯、文化交流、创造才能等诸多因素。餐饮业的发展是基于对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为基础,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促进人际沟通。从而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品质。餐饮文化正是在这样一个良心循环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的。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各民族的饮食文化都与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有关。中国的烹调技术和多样化的美食文化丰富了中国餐饮风采的餐饮文化。

二、餐饮空间设计原则

(一)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原则

餐饮文化空间首先必须要满足其功能性要求。不同形状、主题和类型的餐饮文化空间,都要求我们在体现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满足其功能性及其空间使用的合理性。

(二)满足适应性的原则

不同习俗的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文化环境都会影响餐饮文化空间不同的设计风格。餐饮文化空间的设计不断引入新的概念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但良好的文化和创意空间,如果很长时间就会让人觉得累,枯燥乏味的。这样的空间环境,不能视而不见,当一个环境失去了它的文化魅力,餐厅会死。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陈列饰品的变化来适应人们视觉的变化:桌布、窗帘挂画等软装饰可以经常更换,以达到新的效果:随着季节的变化可以不断推出新的植物,让顾客有一种变化的感觉:还可利用节日举行促销活动,来丰富餐饮文化的内涵。通过这些灵活的空间形态调整,使其花较少的钱,而达到新颖效果,让餐厅更具人性化,更具亲和力。

(三)满足经济性的原则

餐饮文化进入市场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品的推广,扩大销售,提高盈利能力每一家餐厅都希望投入最少的资金能够获得最大的利润。高档餐厅不是昂贵决定的,否则你会使餐厅成为材料堆放场地。是否具有文化品味的场所,是看材料是否运用得当,是否合理地表达了设计思想。

(四)满足精神需要的原则

餐饮业的发展是成功的,竞争的焦点在于把握客户的心理活动,与文化品位来吸引消费者的信任,更高的餐饮文化空间的精神功能是餐饮业的发展的灵魂。

(五)满足技术要求的原则

材料是表达设计想法和概念的重要手段和媒介,一个好的餐饮空间的设计,结合不同材料的使用和加工技术,才能更完美的创造出不同风格的餐饮文化空间。

(六)具有独特个性的原则

餐饮文化空间的设计应该都是“特别”的,形态空间和其他的空间都有很大差别,以突出不同餐饮空间的环境特点,凸显他们设计理念的个性特征,把握好客户的心理需求。

(七)为顾客目标提供导向性原则

不以顾客需求为向导的盲目运作,有很多惨痛的教训。比如有些餐厅很主观的强调自己的设计思想,不管市场的需求,也不管客人的喜好,当餐饮业投入市场后顾客不能接受,而导致被迫关门。有的一味的追求高档,整个餐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当金碧辉煌的餐饮文化空间展现个人们时,造成了难以承受的消费误区,很多顾客只能望而却步。

三、餐饮文化空间的基本形态

中国饮食文化的空间形态是不同的,台湾省旅游局运输部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分类,对餐饮业分为餐饮文化产业,快餐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饮料,小吃店,其他食品文化产业。

(一)餐饮文化业

1.中式餐饮文化中国的餐饮文化在世界餐饮文化中也可谓是独树一帜。中国是一个伟大而重礼仪的国家,闻名于世界的中式餐厅,长期以来受世界各国的食客们喜爱。它品种繁多、口味多变,根据各个地方的地域和民俗特性,又发展出各个地方的餐饮文化。

2.西式餐厅文化西方文化是中国人对整个欧洲和美国的餐饮文化的统称,通常是指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的餐饮文化的代表,除了有一个共同的饮食文化,但也有自己的文化风格。西餐厅经营以套餐和自助餐为主。以其优雅安静的用餐环境,餐具精美,华丽的西方餐饮文化,柔和的光线被人们所喜欢。深圳雨花西餐厅极意营造优雅舒适休闲的进餐环境,在灯光等设施上制造温馨愉悦的感觉,结合事物的色、香、味,能给人回味无穷的精神享受。

3.日式餐饮文化日本的餐厅都可以感受到日本的文化。武汉第一家日式正宗烧肉料理店是汉和京都,它周到细致的服务,精致的器皿,美味的菜肴,悠扬的曲调,都充分展示了正宗日本料理的无穷魅力;宽阔的大厅,古色的桌椅,摇曳的翠竹,日式古典的包间、榻榻米。一切、都使时刻仿佛置身于浪漫的樱花国度用餐。

4.素食文化素食餐饮文化是谷物,豆类,蔬菜,水果为主的饮食文化。秦,汉,素食餐饮文化传统逐渐结合佛教,道教文化:素食文化,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的素食文化,宗教信徒素食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二)快餐文化业

随着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与时俱进的快餐文化就像一股旋风。很快席卷了整个世界,快餐深深影响了消费者的习惯,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观念,快餐文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风格,独立的经营观念,独有的经营方式。标准化的加工大多采用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既可以节约劳动力,也可以减少操作加工减少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大多数快餐文化注重文化品位,重视外包装,用美丽的外表吸引客户,品牌的宣传,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快餐连锁店的扩张,所以它占有较大的食品市场。快餐的主要内容有:汉堡、薯条、三明治、炸鸡、披萨及一些方便的饮料等等。一次性的餐具既保证了餐饮的清洁卫生,使顾客放心大胆地就餐,也促进了快餐的发展。快餐店的餐饮文化和统一的品牌形象,已成为快餐文化醒目的标识,风格是简洁的,明亮的,很容易被熟悉的。

(三)小吃店文化业

快餐店是深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成就。它象征着大众文化的审美意识,琳琅满目的小吃,实际上组合成了一幅文化和小吃快餐文化的美丽画卷。

四、餐饮文化空间设计的辅助的使用功能

(一)门厅

餐饮空间中的门厅就像小说中的序言,如序曲乐章,大厅是一个客人消费的前奏,是人们产生消费心理的空间过渡。文化在这里高度的浓缩。为了让客人在大堂简要了解主题餐饮文化,餐厅经营的品位和文化风格的重要体现,让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餐饮文化氛围。

(二)小卖部

小卖部是餐饮文化里空间里的辅助设施,小卖部可以明确地告诉消费者我们为您提供了哪些餐饮产品,您想买什么餐饮产品,这些产品的品种及价格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消费,心甘情愿地消费,从而达到促销的目的。

(三)卫生间

卫生间是为方便客人而提供的一个配套服务空间。卫生间布局得好坏,是否合理,是提升餐厅档次的一个重要场所,很多餐厅里设有多个卫生间满足不同区域的消费者,有为残疾人设置的专用卫生间,包间里面配卫生间更为客人提供了方便。卫生间的发展也是经历了一场革命,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纯功能性的空间转变为一个享受的空间。卫生间已不再是以前仅给人们提供一个方便的场所,而加入了文化品位的设计理念,有的在卫生间里面设置了背景音乐,有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小品绘画装点其中,有漂亮的装饰陈列品,有植物,有功能齐全的化妆台,从中确实感到餐厅方面用心良苦所带来的温馨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文化的概念渗透了餐饮空间的每个角落,人们无处不感受到一次文化的熏陶。

五、结论

第2篇

在我国,由于独特的木构架支撑建筑体系,造就了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进而形成了以庭院为核心的建筑空间原型.这种几近标准而又灵活多变的空间原型,通过围合、拼接、排列、组合等形成了多样化的空间形态.纵观我国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实质上是近乎相同的建筑类型和千变万化的庭院空间的统一体,是庭院空间形态和序列组织的不同演绎.

2我国传统庭院空间类型

传统庭院的空间形态是基于各朝代社会系统对庭院功能的需求,以及当时社会生产力所制约的建筑技术体系所提供的庭院要素下构成的.因此传统庭院从基本功能和结构上可概括为居住型、园林型、寺庙型和宫殿型四种空间类型.

2.1生活空间———居住型庭院

居住型庭院是传统庭院类型中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多的一种.它是适应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及社会意识形态下的家庭形态和生活方式的综合产物,它表面上是一种居住建筑形式,实质上体现的是传统的居住文化.它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实用性的基础上,又反映了封建社会家长制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体现了传统的人文主义对外封闭,对内交融理念.如图1传统居住型庭院的一角,在空间内向型极强的基础上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2.2游赏空间———园林型庭院

园林型庭院是将“物我一体”的自然观表现的最为精致的庭院空间类型.这种类型的庭院用人工要素来构筑自然形态,力求“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空间意境.苏州留园中一角,人工开水造石的效果宛如地处山林中.同时园林型庭院还在庭院构成要素中揉和了诗情画意,从而使庭院的空间美感从视觉层面抬升至心灵感知层面.此外园林型庭院还在空间中融入时间的观念,将空间维度提升至四维,使人们对这种空间层次的感知体现在游览的时间进程中,极力营造“步移景异,一步一景”的空间效果.因此这种类型的庭院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2.3精神空间———寺庙型庭院

寺庙型庭院是由佛寺、道观等宗教性建筑围合而成的庭院类型.这种类型的庭院是宗教借以描绘理想天国的信仰空间,同时也是善男信女们进出寺庙礼香拜佛的集散空间.随着宗教的中国化以及“舍宅为寺”的世俗化,庭院空间的功能也逐渐多样化,空间的公共性和自由度也随之增大.寺庙作为人们寄托信仰的精神场所,既可以深处名山胜地也可坐落于城中闹市;既可以是宫殿型的大型寺院也可以是民居型的小型庙宇.在娱乐设施缺乏的封建社会,这种类型的庭院已作为一种城市的公共娱乐空间而广泛存在着.如图3河南洛阳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古刹,在历朝发展的过程中已不仅是礼香拜佛的场所,也兼具观赏和游览的功能.

2.4神化空间———宫殿型庭院

宫殿型庭院是传统庭院类型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庭院类型.这种类型的庭院主要存在于具有隆重纪念性和政治性的建筑组群中.庭院的规模和构成往往超过它的实用功能,且空间层次单一化,着重强化皇权至上的权威气势,突出君权神授,强调神的人间化,实现人物崇拜的作用.故宫太和殿前庭院,空间规模庄重、宏大,且没有多余的景观要素,这种强烈空旷度和严密的围合感进一步强化了皇权神授的威慑力,同时也为皇家举行大型礼仪活动提供了场所,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统治者的安全.

3传统庭院空间设计语汇

传统庭院的空间形态往往不局限于一种单一的空间类型,而是通过巧妙的设计构思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空间类型进行交叉组合,形成多样化的庭院空间.

3.1界面围合

庭院是一个虚空围绕的空间形态.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是庭院空间设计最传统最基本的设计构思.由界面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是一种复合的中介空间.这里的复合中介即指庭院作为建筑与自然、室内与室外、公共与私密的亦此亦彼的空间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庭院的围合不外乎于两种形态:封闭性围合和半封闭性围合.封闭性围合,即指庭院四周全为建筑物或其它建筑实体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这种庭院空间封闭性较强,由于地域、气候、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围合起来的庭院空间形式也丰富多样.如北京四合院、晋陕窄院、徽州的四水归堂等.这种围合起来的庭院空间中心为开敞空间,是整个宅院空间的中心,整体布局的枢纽.它引导人们的日常起居活动聚焦于此,同时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空间形式契合了传统内向型的心理结构.半封闭性围合,即由建筑和回廊或者墙垣共同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这种围合起来的庭院空间开敞、活泼、具有流动感,如三合院、二合院等.半封闭性围合的空间为定向性开敞空间,空间具有极强的方向性.空间像流水般通过回廊或墙垣上的洞口从一个空间流入另一个空间中,使庭院中观赏者的视觉有了延伸和超越的可能.

3.2模数控制

传统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以“百尺为形,千尺为势”为出发点,即以“千尺”为尺度来统领整体的气势,在局部空间中以“百尺”为尺度来形成空间的整体性和有机关联性.如北京紫禁城建筑群的外部庭院空间就以百尺为形的原则划分庭院空间院落;圆明园多个景区园中园的间距(约320m)符合千尺的模数.而小型庭院如普通街坊式庭院住宅而言,庭院的模数是在百尺为形的基础上划分出一系列网格并以丈(1丈为10尺,约2.5~3.5m)来度量.另外,庭院的模数也与建筑的等级模数相对应,而传统建筑有自身特有的一套模数系统:以斗拱为基本模数,以开间为单位的框架模数系统.因此庭院的规模大小往往与建筑的开间相呼应而呈现出一种模数化的网格.

3.3同步设计

同步设计即指庭院的空间组织伴随着建筑的空间序列同步展开.传统建筑群即以庭院为基本单元通过一定的秩序组合而成,这种秩序分为静态的秩序和动态的秩序.静态的秩序指按照一定规律进行严谨的排列组合,强调南北中轴线,规则整齐,对称均衡.通常沿着一条纵深的轴线,院与院间做行列式的排列,院与院间纵横联系形成一个交叉道路网.在一些等级较高及具有纪念性的礼制建筑中,通常采用十字对称的布局方式,将主体建筑置于中央,次要建筑放在纵横交叉线的两端;而在一些住宅府邸中,通常将主体建筑放在后面,整体布局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华夏意匠》中所阐述的建筑群的组织和发展按照图中所示方向和色调的强弱为扩展次序,建筑群由此形成.动态的秩序指散乱的无规律的排列组合,如江南园林的自由式布局.这种自由式布局并不等于没有组织的布局,而是在自由中存在着一种以“院”为单位的组织秩序.但是这种院的秩序不再是规则整体的封闭空间,而是自由灵活的景色封闭的空间.通过在庭院中置景、组景、借景来弥补封闭空间的缺陷,以达到移步换景,步移景异的空间趣味.庭院与建筑的同步设计能够更好的将庭院空间和建筑空间融为一体,与传统“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不谋而合.如图6留园的平面看似建筑和景观无规律的排列组合,实质是独具匠心的设计成果:先是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狭小、曲折的前导空间进入主景,使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然后以廊道作为全园的联系脉络,营造曲折萦回之感,同时各个景区隔而不塞,景观层次丰富.

3.4抽空锲入

我国传统建筑注重对外封闭对内交融,如果把一个院落单元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庭院就相当于在整体中抽空一块局部空间,然后锲入一些景观要素,如花草树木、山石水榭等.抽空的这部分空间既满足了整体建筑空间所需要的采光、通风、排水等功能上的要求,又打破了建筑空间的单调和乏味,并为居住者提供了休憩、娱乐和进行露天家务活动的场所;锲入的这些自然生态因素融入周围空间中,不仅改善了小气候,而且形成室内外、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和谐过渡,同时也为建筑的使用者提供审美、愉悦的功能.如徽州的传统民居建筑多为穿斗式木构架,周边高墙环绕,为防盗外墙上少开或不开窗,居住所需要的日照、采光、通风都通过中心的天井庭院解决.这部分天井空间就恰似在住宅整个体块中抽空出的一个长条形空间,这部分空间除满足建筑基本功能之外,还起到过渡室内外空间,联系各个功能空间的作用.同时,在天井空间中锲入一些景观要素如花草树木,就在庭院融入了生态要素,同时也活跃了建筑空间.

4结语

第3篇

1.1植物景观空间的变化性

植物景观空间形态始终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植物空间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植物个体由幼年到成年的转变,也体现在植物的季相变化。

1.2植物景观空间的多样性

空间形态是复杂的、多样的,园林植物本身在形态、色彩、大小、质地以及全部的生态习性都各有不同。它们构成的空间表达丰富多彩,使得植物在整个景观设计活动中成为最富有变化的因素之一。

1.3植物景观空间的有机性

空间构成材料是生命的有机体。园林植物的空间与建筑空间最大差异就是构成材料不同。建筑空间由无机材料构成,相反植物空间由具有生命力的植物组成。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水分、阳光等环境因子,这些生长因子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2园林植物空间类型

2.1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可以定义为仅用低矮灌木或地被植物构成的植物景观空间。开敞空间经常被应用于景观设计中,如大草坪、辽阔而平静的水面等。这种空间四周开敞、外向、无私密性,并完全暴露于天空和阳光之下。

2.2半开敞空间

半开敞空间是一面或多面有较高植物构成的半封闭的空间形式。与开敞空间相比,限制视线的穿透,开敞程度较小。这种空间形成阴暗、疏密对比,既能保持视线通透,又有空间围合感。

2.3覆盖空间

利用浓密树冠的遮荫树,形成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的空间。如城市中的林荫广场、林荫大道,廊架和拱门上的攀援植物等都可以形成覆盖式植物空间。

2.4完全封闭空间

这种空间四周均由植被围合,常见于森林。完全封闭空间利用乔木的树冠组成顶面,限制向上的视线。同时林下的灌木也会阻挡视线,从而形成无方向性的空间,为人们提供相对私密的空间。

2.5垂直空间

运用高大植物构成垂直于地面的室外空间。空间的幽闭度随树干的高低、枝叶的疏密和种植方式而不同。垂直空间有组织游人行走路线、引导视线的作用,而且可以产生“夹景”效果来突出轴线尽头的景观。

3植物空间设计艺术营造方法

3.1植物空间的流通与渗透

空间的流通最直观的表现是线性的空间形式,是规则或不规则的线形所构成的廊道式空间。这种空间具有强烈的方向性和流动性。通常线性空间范围越狭窄,空间的流动感越强。相邻空间呈现半掩半映、半合半敞的状态,使得空间整体具有纵深感和层次感。

3.2植物空间的分隔与引导

在规则式园林中,常利用修剪成整齐的植物划分空间,使得空间显得井然有序、整洁明朗。其中绿篱在分隔空间中应用最为广泛,利用不同高度、形式的绿篱可以达到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同时可以用于道路与绿地的过渡衔接空间,引导人们视线。

3.3植物空间的变化与对比

通过空间的开和收放、虚实明暗等对比,产生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使得空间具有强烈吸引力。如蜿蜒曲折的河流时宽时窄,岸边高大荫浓的乔木使得空间时放时收,空间对比显得更为强烈。植物空间虚实对比是通过各种植物的艺术配置营造出开敞或封闭的空间环境。

3.4植物空间的多样与统一

“空谷幽兰”的理念浓缩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设计思想的精髓。不仅表现出对植物个体的关注,更表现植物个体与生长环境一体化的认识。“松云峡”、“桃花涧”等中国古典园林中倡导的传统景观模式就是将山水地貌与园林植物相结合,从而达到丰富空间的景观效果。

4结语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