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通信专业论文范文

通信专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通信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通信专业论文

第1篇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引领了当今技术发展趋势,大赛不仅为高职教育指引了专业建设的改革方向,还使课程调整与技术发展相同步,实现了高职教育与企业技术发展相同步。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近年的技能大赛项目“基站建设与维护”、“三网融合与移动网络优化”,辅以到企业开展专业调研,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根据大赛中网优技术的要求,增加与网络优化相关的课程,并调整课程内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进行网优项目的实习,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现场工作,提升就业层次。根据基站维护与数据网组建竞赛项目,竞赛内容包括通信线路与机房勘察设计、3G基站系统运行维护、数据网组建及配置三个专项内容,新增基站技术与维护课程,调整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课程内容。

二、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技能竞赛的学生比赛成绩与幕后指导老师的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的技能比赛也是指导老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的较量。师资队伍的高素质是保证学生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的基础。针对比赛,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全面提升团队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采取“引、培、挂、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地聘请一批掌握移动通信新技术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并指导技能比赛。同时,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充实专任教师队伍,通过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多渠道的实践锻炼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构建一支能满足教学与技能比赛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

三、职业技能大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是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教学,而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技能的培养必须受训者亲自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摸索和总结。技能大赛在考查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进行检验。所以,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基地装备实训设备时,既要依据技能大赛的设备要求,也要适应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专业课程的建设,专业教师可以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新的实训设备开发新的课程。例如,在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项目中,对移动网络优化要求参赛队员两人配合进行路测,再对路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出具分析报告,并能对路测中的故障提出解决方案。根据这一思路,将网络优化课程设置为80学时,其中40学时为实践课时,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并与运营商联系,对现实的移动网络进行测试分析,与现场的要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实训项目开发

近年来,我院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现代化实训中心,为承办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基站建设维护与数据网维护项目的省赛,建设了接入网实训室、网优实训室、移动基站实训室,并根据比赛项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设置了以下综合实训项目:完成EPON的设备配置和网络连接,并完成语音业务、数据业务、IPTV业务的开通;EPON故障的排除:完成指定地点的路测,完成路测报告;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在仿真软件上完成Wcdma系统搭建,配置参数,并测试验证配置成功;在仿真软件上完成wcdma系统的故障排除;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也给毕业设计提供了与现场同步的课题,使学生能与现场零距离地接触,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需要,并未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高

第2篇

1.实验室条件和环境较差

由于大部分学校都在进行学生的扩招和学校的扩建,通信专业的人数也会大幅度地增加,学校在扩建过程中会存在资金问题,导致对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更新缓慢,与现代快速发展的通信技术严重脱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也是几年前的,已经过时。同时在扩招过程中该专业人数大幅度增加,导致实践教学的场地紧缺,存在多人共用一套实验设备进行实践学习的情况,这就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不是很理想。

2.实践教学的老师对于这门课程不够重视

与老师熟知的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操作十分麻烦,其中各种各样的环节让人头疼,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的老师难以适应这样的教学过程,他们就会选择逃避,没有将实践教学真正地开展起来,学生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无法学到真正的知识,没有获得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些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也是持比较消极的态度,认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可有可无,没有十分重要的存在意义。

3.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单位较少

有些学校处在偏远地区,当地没有大型的通信企业,城市的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只有一些移动、联通、电信的服务型营业厅,没有从事通信工程方面的产品生产的大型公司,所以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实习,如果到深圳、广州等通信产业发达的城市进行实习,不仅组织起来比较困难,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学生过去之后的管理问题也不是特别的方便。所以老师只是为学生讲解一些实习的经验供学生参考,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

4.集中式的实践教学多是形式主义

在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大多采取的是集中式的实践学习,在这个时间段学生要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在时间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写自己的毕业论文,往往就在网络上下载一些资料,选择一些没有创新意义的主题,抄袭问题不可避免。学生专业工程实践的时间和毕业论文的时间冲突,学生为了顺利毕业,把很多时间用在写毕业论文上面,集中实践的效果从而受到影响,这样就导致集中式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化,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

二、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

1.加强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科学合理地构造该专业的课程模体系和专业模块,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不同爱好,老师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模块,让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内容与学生能力密切联系。

(1)通信基础课程。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有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等,在对这些理论基础学习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课奠定基础,让学生对通信系统有一定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2)通信技术课程。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有移动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网、交换技术等等,主要让学生能够围绕着通信技术进行其中的理论学习,掌握现代的通信技术,将其应用到通信行业,促进通信行业的发展,促进新产品的开发。

(3)专业任选课程。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有电子测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光传输和光交换、电信业务开发等等,这些课程主要是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相对来说难度大一些,主要是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的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学习专业课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提高,视野更加开阔,为以后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2.加强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基本体系的建设要以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在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其设计性、科学性、创新性要全面地体现出来,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中都能够提升自身的能力,并且要注重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的应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重点管理和监督,学生在实践中有明确的目标,各自有明确的任务和分工,全面构造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提供有效保障。

3.加强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在通信工程专业实践中,实验室是学生的主要实践地点,学校应当关注实验室的设备的更新,对实验室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室学习和实践条件,同时实验室也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损坏实验仪器的学生应当赔偿一定的费用,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之后要打扫卫生,保障实验室的良好环境。实验室应当长期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条件。

4.加强校企协作,在校外投资实习基地

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总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无法学到真正的工作经验,只有将学生带到通信工程的企业,让他们在其中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他们才会学到实际有用的东西。因此,学校就必须与校外通信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学校与企业之间联合进行人才的培养,共同制定实习方案,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测试、开发、设计中,增加学生的兴趣,毕业后学校为该企业提供专业型人才,保持与该企业的良好联系。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可以在校外投入资金建设校企,这样就更加方便学生进行实习。

三、结束语

第3篇

1.学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掌握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工作中解决问题。

2.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3.对新兴行业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对行业有一定的认知力,保持竞争力。

4.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二、当前我国职业学校培养通信人才方面的不足之处

(一)课程设置体系缺乏灵活性

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通信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以与通信专业相关的课程为主,以软硬件实验内容作为辅助,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体现出通信专业的学科特性。同时我们还看到通信专业的课程内容与企业要去方面有着较大的差距,应用性不强且缺乏针对性,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应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是根本不懂企业目前现在用的东西内容,以至于出现“学而不用,用而不学”的尴尬情况,及时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教学模式落后

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陈旧、落后,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学校目前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进行教学活动,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满足目前企业对通信专业人才实践性的需求,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果在教学中不重视实践教学的话,无疑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也是个较大的阻碍。尽管目前职业院校的通信专业也设置了例如像单片机实验、电子制作等类型的实践教学内容,但是这中实践教学模式仍旧是以“知识”的形式在进行传播,并没有起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三)培训实习脱离专业需求

学生毕业之前的培训实习工作是对学生相关专业的最好锻炼与实践活动,是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据了解很多学生的培训实习往往并没有按照专业对接的原则进行,因此学生的专业素质也不能完全的提高。

三、建立高效的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一)鼓励课程的交叉、综合学习

面对日益复杂化的互联网络,对通信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面对如此多的专业知识,引进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要倡导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学习。目前网络处在一个相互融合的时代,互联网、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等,面对这种局势,需要通信专业人才掌握的知识也是越来越多,其中就包含了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广播电视技术、数据交换传输技术等等,只有将这些知识内容交叉、综合的设置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通信专业人才。

(二)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合作模式的设立旨在于积累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人员。由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培训实习不对口的现象,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起到了很好地作用。首先学校可以输送实习生到企业进行学习、工作,在此期间学生积累的宝贵的工作经验,同时企业也会观察出自己心仪的人员,一举两得。

(三)与时俱进,提高师资水平

师资力量对于高职院校的培训是极其重要的,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对通信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以为着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对在学生进行交叉、综合的教学中,也要求具备综合素质的师资力量。除了对老师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以外,在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上也要对老师提出新的要求,首先要求老师要逐步减少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的时间,要逐步重视起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学习,了解一些行业的新动态,了解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之后在反馈到学生的教学中。

四、结语

第4篇

MATLAB的全称是mathandlaboratory,翻译成中文就是矩阵实验室。它将矩阵的计算、数值分析、可视化科学编程以及非线性电子电路动态系统建模仿真等大量科学研究上实用的功能集成起来,大量的函数库、丰富的编程及仿真模型几乎覆盖了工程数学化处理的所有领域,因此成为了工科研究生必须掌握的科研利器。由于MATLAB的计算基础是矩阵,因此矩阵论中所有的理论和计算都成为了该软件的运行基础,为选用MATLAB进行矩阵论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提供了牢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目前,MATLAB已应用于许多课程的教学中,比如将MATLAB软件的滤波器设计工具引入数字信号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5],用MATLAB仿真软件来辅助“激光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6]等。本文根据矩阵论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特性,结合问题教学法,以MATLAB实现各种数学问题的教学,并理论结合实践,提高了研究生对矩阵论理论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工科研究生科研数学素养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改革和研究

矩阵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出发,其中理论教学部分针对课本上的定理和公式,而实践教学则偏向工程方面矩阵论的应用。采用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从这两部分分别入手,3.1和3.2节分别用实例来阐述。

2.1理论教学矩阵论的课程体系中,理论和公式推导占了绝大部分的篇幅,因此理论教学仍旧是本课程的教学主体。但是,对于工科学生而言,理论公式的应用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对于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则成为教学重点,教师则可以适当放宽学生对于理论公式推导的掌握。MATLAB中,矩阵论所有的理论公式都被集成成为函数库,因此,结合MATLAB加深学生对于理论公式的理解,也不失为理论教学改革的一种方法。本节针对矩阵论中各章节的典型问题,在MATLAB中进行理论分析和解决,验证基于MATLAB的理论教学对于本课程的意义。第一章的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中,所有的运算不外乎加法和数乘,在MATLAB中,矩阵的加法和数乘一目了然,如图1所示。第二章求解Jodan矩阵,首先要从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多项式开始,继而求解Jodan标准型和Jodan链。在掌握了复杂的运算过程后,MATLAB可以用一个函数来验证和描述,从而达到直观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如图2所示。贯穿矩阵论,有一项计算是无处不在的,那就是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在MATLAB中,同样是一个函数就能完美直观地呈现求解的过程和结果,如图3所示。正因为MATLAB能简洁直观的解决矩阵论中诸多复杂的理论和公式计算以及方程的求解,因此可以打消许多同学由于复杂计算引起的恐惧感,并能激发学生对矩阵论问题求解的信心和兴趣。

2.2实践教学从教材来看,矩阵论课程并没有包含实践教学内容。但是,矩阵论是一门数学类课程,数学问题来源于科学实践,而科学实践的发展又依赖于数学的发展。因此,在矩阵论课程学习中,实践教学对于工科研究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矩阵可以用来表示化学元素,从而化学上的平衡问题可以通过矩阵论解决;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可以用矩阵和逆矩阵的方法来进行,从而矩阵论可以解决信息论与编码中的编解码和纠错问题;矩阵可以用来表示图像,矩阵的大小决定了图像的分辨率,从而图像的各种处理方法均可以用矩阵论来处理,利用图像压缩可以归结为矩阵的分解等。对于图像处理,MATLAB中有图像处理的大量函数库和体系。已有学者将MATLAB仿真应用于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7]。本文利用矩阵论中的矩阵运算和方程求解方法的函数库,结合MATLAB处理工具,解决图像复原中矩阵方程求解的问题,从而验证基于MAT-LAB的实践教学对于矩阵论课程的教学研究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成像探测等工程应用当中,图像的质量对于探测的精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图像处理在探测等工程项目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简单的图像处理包括去噪、增强等,复杂的有图像复原和超分辨率重建。图像复原在目标探测中应用的较为广泛,因为成像过程对于图像的形成可以用退化来描述,而图像复原是专门针对图像退化的。图像由于像素的存在,因此可以用矩阵来进行描述。在MATLAB中,图像正是以矩阵的形式来存储和运算的,矩阵的每一个元素值代表图像中某一像素点的灰度值或色彩信息,图像的处理进而可以用矩阵的运算来完成。图像复原的方程求解在MATLAB中可以运用矩阵的函数库来实现,如图4所示。用该方法处理的原始图像和处理后的图像如图5所示。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矩阵论通过MATLAB在工程上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且范围不局限于图像处理。任意事物都可以用二进制数据来描述,因此都能以矩阵的形式存在,而事物之间的联系正是矩阵的运算。因此MATLAB在科学研究中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工具,无论是程序设计还是仿真,甚至可视化编程都能实现。而作为MATLAB的基本元素,矩阵的理论则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研究生或多或少都会参与导师的各种项目,因此将MATLAB结合矩阵论解决实际项目中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深刻认识问题的本质。

3结语

第5篇

1.1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在各个高校从事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任课老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专业英语教师,这类教师英语功底扎实,具有良好的英语授课技巧和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是通信专业知识欠缺;二是通信专业教师,这类教师专业知识全面,并受过良好的英语教育,但是缺乏英语授课的基本训练,很难做到课堂上的幽默、风趣、生动。

1.2教学内容侧重点有误我国的英语教育偏重于英语语法、词汇的阅读和理解,长期忽略英语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从事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师,往往由于长期以来的教育思路根深蒂固,不能突破传统,用于创新,培养出市场急需的、能够流利听说英语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大大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市场对学校教学的认同感。作为通信专业尤为如此。由于专业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短,国外在该领域仍处于领先地位,我国需要加深和国外在在技术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市场对精通通信专业英语的学生需求更加迫切。

1.3教学资料严重匮乏在现有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资料中,主要形式还是纸质课本。纸质课本作为实用性较强的课程首选资料,存在三方面问题:首先,这些纸质课本大都是几个通信专业方向的英文科普文章的排列组合,文章难度不一,没有层次;其次,教材本身不能及时更新换代,适应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最后,学生无法根据纸质教材提高听、说能力,无法根据纸质教材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专业英语人才,无法通过纸质教材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1.4教学及考核方法不新颖目前,在我国的通信专业教学中,由于采用纸质课本作为教材,教学流程主要采用传统的介绍单词、朗读课文、逐段讲解、重点分析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往往得到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辛苦讲解,学生在课桌上趴倒一片。在此基础上,仅通过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也很难真正确定学生的学习成效,造成的结果往往是高分的学生在知识的实际应用方面能力有所欠缺。

2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信息化的策略

针对以上提出的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四点问题,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将分为四点进行讨论。

2.1利用信息技术弥补教师知识结构的缺陷通信专业英语介于英语和专业知识之间,是高校教学中文科和理科结合的代表。由英语教师采用传统英语的读课本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由专业教师采用知识点分析教学方法,容易使课程枯燥乏味。因此,需要课程负责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突破“自己懂什么,就教什么”的专业局限,勇于创新制度、更新观念,巧妙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例如,传统英语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可以引入通信专业教学视频,通过对该视频解析,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专业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对于语法难点的解析,可以借助网络微课,使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更深刻。

2.2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传统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突出单词和句子,课堂教学偏重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长期忽略市场对通信专业学生听、说能力的需求。在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先进的信息教学手段让学生走进了有声有色的世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集图像、声音、文学、动画于一体,真正能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最佳效果。另外,授课过程中还常借助网络,不仅可以根据学生提问,灵活的搜索知识进行解答,还可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通过和现场工作人员利用英语交流专业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2.3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通信专业英语教学资源匮乏是长期困扰课程教师的一个重要问题。正如上文所言,目前少量的几类纸质教材存在结构不合理、更新换代慢等问题。作为高校教师,应该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使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教材的可选余地更大。首先,可以开发关于通信专业的听力材料,特别是科研和生产过程中的对话,训练学生在工作中听懂的能力;其次,可以针对专业知识点,开发对话视频和软件,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纠正学生在英语对话是的语音、语调,训练学生在工作中说出英语的能力;最后,可以开发关于专业英语的微课,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

2.4利用信息技术健全考核方式目前,对学生在该课程学习的考核主要是纸质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的分数,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健全考核标准。引入内容可以包括:在课堂,考核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相关英文听力的理解,以及在对话时的语音、语调和流利程度;在课后,考核学生对于网络微课的点击度和学习时间,以及对于网络试题库答题正确性;在期末,可以在原有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性环节,通过视频连接工作现场,考核学生遇到问题时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第6篇

信息通信专业融合发展工作范围主要包括组织机构变更、人员合理调配、资源全面整合、运维工作统一调控和工作流程再造优化等内容,并辅以信息化手段,依托信息通信状态检修及运维系统和一体化安全运维综合监管系统等平台的数据及应用支撑作用,形成符合信息通信融合管理业务的统一的、促进专业融合的信息系统构建,从而实现信息通信的标准化、规范化运检工作的统一调控和各类资源整合和优化。

2平台主要内容

平台具体研究内容如图1,主要分为体系研究、技术应用和平台构建三项工作内容。基于国家电网公司空间信息平台研究信息通信相关设备三维模型,完成GIS平台下的信息通信设备、光缆等设备的全景模拟,实现信息通信资源的一体化展示。构建数据共享及接口平台,实现与现有IMS、TMS、一体化安全运维综合监管系统等信息与通信专业原有系统的数据共享,接入设备运行监控数据、预警数据等相关数据,实现GIS平台下的信息通信一体化监控为信息和通信专业监控职能整合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管理模式,将原有分散于各个系统的运维管控相关工作全面整合,消除信息和通信专业的壁垒,实现运维计划制定、运维任务安排、运维全过程管控和运维结果验收等各个环节的统一管理,并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通信智能巡检。打破原有信息通信专业下资源独立管理使用模式,形成统一的信息通信资源管理调控,完成所有资源优化和合理配置,统一考虑和配备资源。建立信息通信人才一体化培养机制,通过构建知识库,将信息通信各类型知识归纳总结,形成人员掌握信息设备检修技术的同时兼顾通信运维检修技术,实现信息通信更高层次的融合共生。

3平台建设目标

实现信息通信网资源空间信息、设备属性三维展示。建立数据接口完成IMS、TMS和一体化安全运维综合监管系统的数据共享,实现信息通信专业一体化监控预警管理。建立信息通信一体化调控体系,实现信息通信资源、运维管控全面整合,消除信息通信专业壁垒,构建标准化、信息化运维电子流程。运用物联网技术,为各通信站点设备建立“身份”;同时利用平板电脑和信息通信站点网络资源,实时上网,核对巡视站点设备属性和状态,实现中心机房和站端设备信息通信设备智能巡检,现场标准化作业,实现资源精益化管理和运维。实现信息通信资源一体化调控,即“统一监控、统一运维、统一调度、联合故障处理”,完成资源合理配置,业务处理整合优化,运维过程科学管控。建立信息通信运维知识库,归纳设备故障处理、标准化检修要点,实现知识传递和人才快速培养。

4平台主要特点

4.1运检业务统一调度,协同检修

如图2所示,严格遵循信息通信融合的管理新需求,各项管理全面涵盖信息和通信专业的个性和共性需求,无论是现阶段班组分别运检或信息通信一体化运检都能良好适应。在此基础上实现运检工作统一协调调度,实现协调检修工作模式的探索。

4.2运检资源全面调控,优化配置

以设备运维监控为核心全面调控检修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打破原有信息通信专业下资源独立管理使用模式,形成统一的信息通信资源管理调控。实现信息通信设备监控、故障报修处理、运行日报管理、运行方式维护等工作的信息化管控。以设备管理为核心,协调检修资源,形成人员、车辆、物资和备品备件的合理安排和优化配置。

4.3运检工作全过程、流程化管控

信息通信融合管理形成信息通信运检任务分解、工作安排、进度管控和环节智能要求,结合工作周报、周期性工作汇总等展示手段实现运检工作全面管理、清晰展现和细节要求。

4.4班组工作细化分解、精细要求

通过对班组各类型工作的细化分解,为信息通信专业业务融合奠定了基础,探索了班组出班作业的各专业融合作业及员工各专业技能一体掌握的新路,并通过更加规范的细节要求,结合标准化作业管理形成对专业末端的智能管控与支持。

5结束语

第7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活跃积极创造性思维、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乃至听课效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种经典教学方法,如启发引导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协作式教学等[5]。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教学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围绕问题切入相关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引发学生思考、探讨解决问题,并将此过程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5]。例如在讲抽样定理时,我们先由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数字通信已成为主流技术,但发送端信源有模拟信源和数字信源”提出第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麦克风、摄像机等都是模拟信源,它们所产生的模拟信号要想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传输,需要怎么办”,从而引入所要讲解内容“模拟信号要想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传输就必须进行模数转换,模数转换需要抽样、量化和编码,而抽样第一步”,进而提出第二问题“那什么是抽样及抽样是怎样实现的呢”。在讲完“抽样的定义和实现方法”,为了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并且使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听课状态,又依次提出第三个问题“抽样后的离散样本值是否可以表示抽样前的连续时间信号?”和第四个问题“在接收端如何从离散样本值中恢复出原来的连续时间信号?”,通过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的分析讲解,进而归纳总结出抽样定理。因此,在使用启发引导教学法时,需要我们按照一定思路不断提出合理恰当的新问题,依次从一个知识点引出下一知识点,教师边引导边讲解,学生边思考边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分析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配合理论教学的内容,教师通过列举和日常生活有关的事例使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教学目标明确,从而生动高效地实现课堂教学。在讲解GSM系统的移动台开机入网流程时,我们提前一周布置典型的案例教学题目:大家开启手机电源几秒或几十秒后手机屏幕将显示运营商的名称,在该过程中手机做了哪些工作?由于该案例和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热情极高。接下来,我们先对该案例的基本背景和相关知识点进行简单的阐述,然后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讨论的案例材料进行汇总并提前发送到每位学生手中。材料包括移动台位置更新、GSM系统的传输信道分类、移动台的用户状态和GSM的安全性管理,等等。同时我们提出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分析探讨。一周后要求每个小组发表本组对于案例的研究成果,同时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问题询问。在各项目组汇报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者和阐述者的角色,对学生的陈述提出质疑和总结,对各小组的讨论及展示结果进行合理性的评判,肯定其正确的思路,纠正其错误的认识。并将所需讲解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穿插整个过程,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6]。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单一教学方法会因没有太多变化而变得乏味,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妥善结合、灵活应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教学媒体。通信专业大多数课程公式和推导较多,上课仅采用黑板板书的传统教学方式,会使板书时间过长,课堂的有效时间减少,信息含量低;在现代教学手段中,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大大增加了传授信息量,节约了传统板书方式中所耗费的时间,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扩充讲授的内容或采取多种形式巩固课程内容。但是,多媒体课件不是教材的复制品,若课件上罗列大段的文字说明,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真正意义。因此多媒体课件构成要简单清晰,用最简洁的方式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题思路等呈现给学生,避免出现大段的文字显示。另外,有些知识点很难用传统教学方式口述清楚,很难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如各种通信系统中调制前后的各种信号波形图和信号频谱图等,可以利用Flash以动画的形式展现调制前后信号波形及其频谱变化的全过程,生动而直观,提高了教学的可视化和趣味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借助MATLAB的信号处理工具和GUI图形用户界面功能分别设计并开发了信号与系统辅助教学系统和通信原理辅助系统。以通信原理辅助系统为例,系统界面模块主要根据通信原理课程内容结构及信号处理流程来进行划分,虽然各模块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不能涵盖通信原理课程中每个知识点,但是包含了其中的大部分重难点,并且在人机界面中进行了可视化实现。将MATLAB软件仿真引入课程教学环节,淡化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可以形象地展现信号分析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增强了授课效率和效果。因此,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利用黑板板书进行简单分析和推导,从而充分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

3分层次设计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对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发他们的创造力都有重要的作用,一般分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几个方面。但是大多数通信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存在着实验内容偏少、项目有限且实验手段落后的问题,课程设计存在着只有纯粹的软件设计而没有硬件设计,或者只有纯粹的硬件设计而没有软件设计的问题,为此我们所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环节教学改革重点集中在实验教学与课程设计两个方面。以前的实验大部分以验证型实验为主,提高型实验相当的少,学生只要遵循实验指导书的说明,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就可以完成实验操作,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改革的思路是利用现有的实验箱和仪器设备,在验证型实验基础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项目,逐步开设有“创新性”的提高型实验。并且针对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在进行提高型实验中要合理采用“菜单式教学”,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吃饱吃好”。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要求完成全部基础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对于基础较好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较复杂的设计型实验来实现自己的目标[8]。课程设计是针对整个课程进行综合性的设计,要求学生能对课程中知识进行全面的应用,其难易程度介于设计性实验与毕业设计之间。在进行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SystemView仿真软件做一个通信类小型综合系统。学生在理论指导下,通过建立仿真系统,可以了解信息与信号传输的基本过程及其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教师鼓励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后,拓展知识,自己设计新的系统模型。在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一般只介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任务要求,具体的系统模型和参数选择由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自行设置,整个课程设计过程自始至终由学生独立思考,独自设计,自己动手,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又提高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另外,近几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赛车竞赛等,我们都积极组织学生组队参加,并尽力指导帮助他们。而且我校每年也会举办大学生创新杯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等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现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通过竞赛和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

4结语

第8篇

针对毕业生找工作的现状,找工作是一个难点,找到满意工作不容易。我们要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家庭、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来缓解就业工作的压力。拓宽就业渠道是当前摆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有以下几点:一是,采用市场营销策略。我们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主动向社会用人单位宣传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优势和人才特点。通常学校都有实习课程,这正是建立校企合作的好机会,建立相关实习基地,促进实习基地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合作。再有通过与用人单位长期良好的合作,与校友之间的合作,拓宽就业渠道。此外还可以发挥教师的个人作用,直接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二是,就业需求预测。在推动就业工作时,学校应提前给与一定的就业需求预测,这需要学校就业部门的老师与班主任共同完成,主要就是进行市场调研,听听用人单位的意见。意见听多了,就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找到学生就业的突破口。通过预测分析结果,找准通信工程专业就业的位置在哪里,及时对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做到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三是,就业位置的转移。就业不只是在发达地区,也可以去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对那些有志向去西部及贫困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国家和社会应提供优厚待遇进行支持,以减少地区上的差别,这样才能把人才引到这些地方上来。在某些偏远艰苦的地方,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同时也要培养创业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适应电子信息各主要领域的工作,比如计算机硬件、信息服务业、通信产业、软件产业、数字家电产业、光电子产业、互联网产品、微电子产业等等。在大学四年里我们要了解自己,对什么业务感兴趣,硬件、软件、通信、网络、市场、企业管理等等;特长是什么,理论、动手能力、软硬件开发、管理等等;在工作中最需要什么技术,软件、硬件、通信、网络、电子等等;喜欢什么样的职业,设计、销售、管理、研发、技师等等;毕业以后是就业还是读研。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考虑,给自己一个努力的方向。目前,高校教育还存在的问题有,社会上需求知识更新速度快,而学校教学更新有些缓慢。学校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够适应社会所需人才的能力。再有社会需求与学校教学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平衡。众所周知,高校在教育教学各方面正进行相应的改革,因种种原因没有达到社会的需求。高校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等不够完善,最后的毕业设计也是大打折扣,没有按最初设定的目标去完成,而是让学生花大量时间找工作,用小部分时间做毕业设计,对毕业设计的投入不足,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就显得不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结果出现了毕业生出去工作不被用人单位看好的现象。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先,我们要根据社会上各行各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本科毕业后的人生计划是什么,提前规划自己的各种能力进行锻炼,达到全面发展。社会所需求的技术更新快,学生的规划也要随时改变,不断调整自己的阶段规划,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实际上就是要求毕业生提前了解自己,懂得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为进入社会工作打好基础。其次,通过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使通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能有一个新的突破。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避免出现厌学、不学等现象。有的同学并不是自己非要学习这个专业,都是家里给选的,这样一来就有一种抵触的情绪。作为班主任,要让这部分人明白,学习兴趣是可以建立的,只要我们对自己不失去信心,慢慢来了解自己的专业,认真对待学习,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我们的专业是一个不错的专业。我校的通信工程专业是2003年开始招生的,对我们来说,经验不是很丰富,需要就业工作部门及辅导员和班主任继续努力,积累更多的经验,有效地提高通信工程的就业率。我们学校的通信工程专业是农业院校中的工科专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这就给推动就业增加了难度,我们要通过多方努力来提高社会对我们的认知度,促进学生的就业。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目标。实际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提供的只是条件,教师对学生大多是起引导作用。学生本人不学习或是不努力学习,学校提供的环境再好也看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知识不是外界灌输的,而是学生个人努力学习的结果,需要个人勤于思考、善于实践、懂得应用才能获得。所以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点。而综合能力对于学生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有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持之以恒等等多方面的能力。综合能力需要长期培养,有可能需要个人努力一辈子。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锻炼,为今后成就一番事业做准备。但是,通常学校教育并不是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是学生的业务能力。基于综合能力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高校需对学生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结束语

第9篇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各种资讯充斥着互联网,使信息具备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择性。由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助力于现代化教学改革。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包括以下7种:

(1)个别授导。个别授导模式是通过计算机实现教师教学的一种典型方式。在该模式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授课,即单独教学。其基本流程为:计算机呈示与提问—学生应答—计算机判别应答并提供反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教育背景,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因人而异,使交互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2)操练与练习。操练与练习的过程中并不向学生教授新的内容,而是由计算机向学生逐个呈示问题,学生在机上作答,计算机给予适当的即时反馈。应当注意,练习与操作存在概念上的区别: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技能,因此大多采用短答题和构答题之类的形式;而操作是设计联想和记忆,多采用选择题和配伍题之类的形式。

(3)教学游戏。作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游戏与计算机密不可分。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教学游戏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模拟程序,但是为了使学生有兴趣学,有乐趣玩,在其中加入了竞争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因素,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例如,可以让学生扮演企业家,在游戏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从而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目的。

(4)情境化学习。情景化学习属于建构主义学习,是目前重点研究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该教学模式中,通过信息化手段模拟实际情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直观、生动的想象,从而唤醒记忆中关于知识、经验的积累,使学习者在回顾以往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吸收、掌握、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并且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情境学习模式的主要方法有认知学习、抛锚式学习等。

(5)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InquiryLearning)本质上是将信息检索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数据库系统和情报检索技术,根据需要从学科数据库中检索有用的信息。例如在历史、地理等大数据量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检索服务功能,通过收集合理的信息,经过严密地推导,得到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正确解答。

(6)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Learning或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CSCL)是一种与传统的个别化CAI截然不同的概念。在个别化CAI中,教学过程往往注重于人机交互活动对学习的影响。而CSCL则重点强调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可以突破在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促进互帮互助等合作性教学的展开。

(7)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是对不同信息化教学模式系统的综合。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以及人际交互技术的发展。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将不同的信息资源、学习情境、教学工具综合在一个系统当中。这样,该系统就融专家系统、数据库、辅助练习于一体,使教师能够灵活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方便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模式融入到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以下将从3个方面,结合上述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2.1基于“微课”的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微课”是按照教学标准和实践环节的要求,利用视频拍摄技术,记录教师在课堂内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过程。“微课”拍摄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授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在视频设计中,应该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选择、练习布置,同时还应包括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通过将它们以一定形式进行组合,可以营造出一种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由于“微课”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后时间,并且包含大量练习,因此可以实现“个别授导”和“操作与练习”的目的。教师在采用“微课”进行教学时,既要充分考虑课件的趣味性,又不能忽略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的特殊性。首先,要严格控制微课时间。通常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文章会较长,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通过将学习内容分成若干个小的片段,可以让学生轻松学习。其次,要注意结合多媒体。“微课”制作切忌简单播放已有的PPT文档,要做到声、像结合,最好能插入互动情境,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主动学习。最后,要考虑分层次教学。由于“微课”教学是课后学生有选择的自主学习,因此可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作不同的课件和习题,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2.2基于“情境教学”的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在“情境教学法”中,教师通过创造或引用一些以形象为主体的教学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体验教材,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深刻。“情境教学法”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对社会和生活的进一步凝练,“情境教学法”才能影响学生。由于“情境教学”需要学生熟悉环境、了解环境、融入环境,因此可以实现“教学游戏”“情境化学习”和“探究性学习”3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情境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在课前可以根据下次课程的情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相关知识,熟悉下次课程的教学情境,从而对课程做到预习。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导入工作环境,让学生能够知道为什么学习这部分专业英语知识,同时明白如何将这部分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最后,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可以适当设计教学游戏,让学生充分参与,寓教于乐,达到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2.3基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随着校园网的发展,信息管理成为校园网上的焦点。网络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搭建了一条数字化桥梁,通过信息的传递,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更高效、更准确、更及时地建立联系。在校园网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则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资源,促进教师尽快回应学生的动态学习需求,达到高效管理、教学的目标。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指导,因此可以实现“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和“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2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在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学生学习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时,既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又可以将学生的网络答题成绩进行分类统计,掌握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指导。

3结语

第10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知识,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深入研究并解决各类社会系统中的信息管理问题。

尽管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文中简称“信管”)的解释如此简单明了,但是在我国多年来的教学和实践中,许多社会人士、学生、甚至一部分老师都还是对这个专业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该设在哪个学院?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其后各财经院校以及具有经济管理优势的综合大学,都陆续设立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与此同时,部分具有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优势的理工科院校也从80年代初陆续创办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1998年教育部调整学科专业目录,把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图书情报检索、信息学及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管理门类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

以此来看,实际中这个专业有的设在管理学相关学院,有的设在计算机科学相关学院。但该学科本质上是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信息管理问题,是属于管理学范畴的。设在管理学相关学院应该更为合理一些。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一样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1)所属学科不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属于管理学;计算机专业属于学。

(2)所学内容不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课程中有一部分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交叉。但该专业只是要学习通过计算机来搜集信息、管理信息,所以主要学习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计算机专业所学的课程涉及计算机的原理、技术、应用等方方面面,而且计算机专业不学习管理学方面的知识。

(3)人才培养方向不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培养的是“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层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就业问题分析

1.“信管就业难”之怪现象的出现

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正是信息管理的研究重点。与计算机结合,使计算机作为工具,信息管理系统使得信息管理更加高效易行。这是一个适应面相当广的专业,就业机会应该非常多。然而很多学生却没有找到工作,甚至找不到设给该专业的岗位。

2.“信管就业难”之怪现象的成因分析

(1)学生方面。多数学生不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区分度不高。2007年6月,广州工业大学的何斌教授等以该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三和大四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以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为目的,围绕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等内容,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了解,对课程设置是否满意,对教师授课及课程考核方式有何意见等问题的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获得了相关资料。

在“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专业”这一主观题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会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专业定位的不明确,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2)教学方面。教师在教授课程时,未能将各个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区别开来。同样的课程对于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应当重点掌握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不同学生学了同样的课程之后能力提升的方面也应是不一样的。然而教师在认真讲授课程的同时,对学生的专业引导比较少。

同样一个老师既教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与引用》,也教信管专业的《数据库原理》,但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学习数据库原理、技术、应用、工程等各方面,而信管专业只要透彻掌握如何使用数据库来存储、修改、查询数据即可。就这一门课来说,信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使用同样的课本是不合理的,教师讲授同样的内容、采用同样的考核办法也是不合理的。

(3)社会方面。社会其他人士对信管专业的认识更是不够的。很多工作岗位其实是需要信息管理专业,但招聘者往往认为凡是与计算机有关的都是计算机专业,其实不然。

其实绝大多数普通组织、企业、机关需要的所谓计算机专业人才,无非做这样一些工作:一部分工作来维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这些工作是属于计算机专业;而更多的工作是来使用、维护、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经过培训之后的人员都能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但维护、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是需要专业的信管人员来进行的。

计算机专业人员是否可以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呢?当然可以。计算机专业人员学习和研究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各方面内容,当然也学习过《软件工程》之类的课程。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种学习非常笼统。

而信管对信息系统的学习更为细致,相关课程是《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否符合组织的需要,是否能够为组织带来效益,是由前期的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决定的,而绝不是编程这样一项工作。

编程只是系统实施阶段的一个很小的工作。另外这项工作是可以外包给专业的编程人员来做的。有了前期的信管人员所做的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系统需求、数据流程、系统功能模块、数据库、人机界面、输入输出、代码分别如何设计,以及详细的程序设计说明都已经记录在《系统分析报告》和《系统设计说明书》中,编程工作到此时已经成为一个相当程式化的工作。

这些组织可能不明白自己所需的工作人员应当是信管专业的,而误以为是计算机专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是不好改变的,需要漫长的时间。

综上所述,“信管就业难”的原因是这门学科尽管已经发展了五十多年,但各行各人对它还是不甚了解。

3.信管专业的就业市场调查

(1)中华英才网将职位分成了34大类,900多个小类,大类中未有“信息管理”或“信息系统”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类,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大类中有“系统分析员”、“ERP技术应用顾问、ERP实施工程师”、“系统管理专员”等小类职位是适合信管专业学生就业的。

在“搜索职位”一栏输入关键字“信息管理”(2009年4月27日9:00)查到全国范围内职位3821个,属于关键字“信息系统”查到全国范围内职位2699个。

(2)智联招聘将职位分成了38类,未有“信息管理”或“信息系统”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类。

在“搜索职位”一栏输入关键字“信息管理”(2009年4月27日9:10)查到全国范围内职位2085个,属于关键字“信息系统”查到全国范围内职位2576个。

前程无忧没有将职位分类。

在“搜索职位”一栏输入关键字“信息管理”(2009年4月27日9:15)查到全国范围内近两月职位2422个,属于关键字“信息系统”查到全国范围内近两月职位4402个。

通过对2007年、2008年、2009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目录》中可以查到要求专业为“信息管理”或“信息系统”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职位数量如表1所示。

三、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加强对新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视。不仅仅是教师参与其中,更应该让社会人士,如企业负责人、毕业生等等参与其中,让新生有就业意识,有危机意识,及早制定方向,规划好大学生活。

2.尝试“本科导师制”。信管专业本科生的导师可以没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等限制,本质上就是每名教师经常与几个学生在学业方面交流一下,让每个学生都能走到比较正确的学习的道路上,不走弯路,少走弯路。

3.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尝试“任务式”教学。无论什么课程,都要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就业的影响,让学生能够有重点地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不要以笔试为成绩评定的最重要的方式,增加课程设计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结束之时让学生感到真的有收获。

4.让学生走出课堂,合理利用假期时间认识社会。大学生应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专业实习,找到自己在专业方面及其它方面的不足,学习期间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下一个假期实习时必定可以有所提高。四年时间,如此循环往复两三次,必然会有益于信管专业的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张彤.浅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科学教育论坛,2006,(4).

[2]陈国青,陈禹.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8.

[3]何斌,安娜.关于“信管”和“电商”专业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大学教育科学,2008,(5).

第11篇

南京农业大学是211类农业院校,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增多,对更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旺盛。农业信息化建设、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深入、设施农业研究与应用的开展、食品安全与工程实施、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动植物疾病检测与预防等农业领域均对软硬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培养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系统能力较强的计算机专业应用人才。我校信息科技学院计算机系近十年来针对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分别开展了针对单一课程或一两门课程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建立了一批专业基础课程的校级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提升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算法设计能力、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能力、计算机软件系统分析与理解能力。然而,由于我校计算机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加之已有的课程建设多为横向的平行建设,因此在目前的教学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正确的理解,很多学生将计算机的学习与理解单纯变成了编程,出现了学生忙于学习C、C++、Java、网站开发等语言性和技巧性内容,而忽视系统性、原理性、设计性知识的训练与实践,培养的学生没有能够体现计算机专业优势。(2)从程序员角度来看,有相当多的学生在程序设计时缺少设计理念,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程序的语法和功能逻辑部分,缺少对CPU、内存、外存等计算机硬件性能的综合考虑,只能设计功能模块,而不能上升到系统层面的平台级开发。(3)先修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知识的衔接和关联不够。目前,课程设置大多按照计算机系统不同层次上的内容独立开设课程,相应的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中很少体现本层次的内容与其他层次内容之间的关联,学生难以形成对计算机系统的全面认识。在后续具有一定系统性特点的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学习中,对于系统性和设计性实验显得力不从心,无法与汇编语言、数据结构、编译技术、计算机硬件架构、计算机系统软件结构等内容联系起来。能较好地掌握知识点,却无法把握知识间的关联关系。(4)计算机硬件架构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横向联系不紧密,造成学生对局部性、中断、CPU执行指令过程、缓存、DMA控制器、磁盘管理等部件的硬件工作原理与软件管理机制的理解较为分散,不能形成有机整体。综合上述问题看来,目前我们已有课程体系中缺少一门计算机系统课程,各类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缺少纵向联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有待提升。本研究以“计算机系统概念和设计”为重点,遵循教指委提出的适合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系统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将汇编语言、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共7门课程组成一个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通过构建课程群建设规划纲要指导课程教学大纲的调整,进而提升学生系统能力。

2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我们的目标是以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系统整体认知能力为目标,将汇编语言、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共7门课程组成一个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研究课程群建设定位、目标、构建模式,提炼课程群内课程相互衔接内容,制定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规划纲要,为新一轮的课程体系调整和教学大纲修定提供可参考依据。

2.1主要研究内容

2.1.1课程群建设模式研究针对我校学生特点,结合计算机系统课程群的改革现状以及本校教师实际教学经验,研究该课程群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群建设新模式以及新模式下课程群课程的定位和设置,确定需要整合与调整的课程内容。

2.1.2课程群内课程理论教学衔接内容研究研究程序语言课程与数据结构课程以及编译原理课程之间的衔接内容;探讨数据结构课程与操作系统课程知识之间的协作内容;研究计算机组成原理与微机原理课程之间融合内容;探讨具有综合特点的软硬件系统课程与语言类课程、数据结构课程补充内容,分层次提炼和确定7门课程的关联知识点,形成课程纵向线索。

2.1.3课程群实验教学内容设计研究研究语言类课程实验和数据结构课程实验的覆盖程度,探讨体现计算机硬件相关的高效程序验证性实验内容;研究编译原理与C语言、汇编程序试验的衔接方法;探讨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内容与语言类课程实验和数据结构课程实验内容的衔接方法;探讨设计课程群系统性实验设计内容,体现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

2.1.4课程群教改内容实施方式研究针对课程群规划教学内容,研究群内课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纵向贯通方法,探讨开展群间验证性试验、设计性试验、系统性实验设计的开展时间、组织方式、学生参与方式、研究生助教指导方式等,为课程群建设内容实施提供指导方案。

2.2关键问题

2.2.1课程群建设的模式问题计算机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规划和实施的过程,既要体现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又要结合本系实际情况。既不能照搬985高校的改革模式,也不能受限于目前课程组织形式。因此,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群建设模式是个重要问题。

2.2.2软硬件课程衔接方式问题对计算机系统的全面理解是建立在计算机软件与硬件体系有效衔接基础之上,由于硬件实验与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连接实验难度大,对实验室硬件要求高,目前很难一步到位,因此,必须研究现阶段软硬件课程有效的衔接方式。

2.2.3课程群教改内容实施方式问题组成课程群的7门课程分别在大一下学期至大三上学期开设,时间跨度为2年,共4个学期。然而,计算机系统观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每门课程学时有限,因此,课程群衔接内容以及课程群系统性实验设计内容的实施方式尤为重要,它是课程群教改内容“落地”的保障。

3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3.1第一阶段:调研与框架设计(1)高校计算机系统相关课程群调研。拟调研的学校有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拟调研的内容包括课程群建设模式、课程的定位和设置、课程群教材选用、课程之间衔接的知识内容、课程群实验设计内容以及课程群教改实施方式等内容。(2)制定课程群构建模式和基本要求。确定课程群构建初步框架和基本要求;按照纵向关系划分子群,选举子群负责人,细化项目成员的任务分工。然后通过课程群建设研讨会的形式,收集各任课老师意见,讨论确定课程群构建模式、框架和基本要求,并形成“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基本要求”。

3.2第二阶段:计算机系统课程群规划纲要编制(1)学生调研和课程学习困难情况汇总。以课程群基本要求为指导,各子群负责人统一规划,由任课老师针对上课学生收集编程难点、理论学习困难点以及设计类实验开发困难点信息。同时获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2)以子群为单元设计课程群课程理论教学衔接内容。以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构建基本要求为指导,结合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状况调研报告,分层次确定子群内部课程衔接知识点以及子群课程之间的衔接内容,并由子群负责人编写该子群课程与其他子群课程衔接内容大纲。(3)以子群为单元设计课程群课程实验教学衔接内容。以课程群理论教学衔接内容大纲为基础,以分主题开讨论会的形式,分层次确定子群内部课程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补充与调整内容,编写各子群“实验教学补充与调整内容大纲”。(4)设计课程群教改内容实施方案。以讨论会形式明确教改内容实施时间、方式以及学生的组织方式,研究生助教的参与形式。结合导师制,对一年级学生统一分配导师,然后再由课程群统一分组和分配指导老师。

3.3第三阶段:初步应用与纲要完善进行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

4结语

第12篇

信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围绕信息获取、使用和控制的争斗愈演愈烈,信息安全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国内外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投入。因此,如何加强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促进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的核心课程之一,信息安全专业设置后,操作系统课程也是信息安全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为了适应信息安全专业的需要,高校应对操作系统课程进行改革,结合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信息安全专业知识渗透到操作系统的教学内容中,做到课程间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将信息安全理论融入到操作系统设计中,为后续的课程打好专业基础。本文将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讨论信息安全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理论教学改革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软件,它能够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便于用户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进程管理、处理机调度与死锁、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系统五大部分。系统安全问题是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但是在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中并没有涉及到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在学习完操作系统课程后,无法将其所学的知识与现有的系统安全问题相结合。因此,针对信息安全专业的特点,理论教学改革应先从教学内容入手,将信息安全中的系统安全技术与操作系统课程的现有内容整合,通过讲授操作系统各个部分的实现原理,让学生深入了解对应系统安全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如在讲授内存管理时,传统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操作系统是如何对内存进行分配、回收和调度。在信息安全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中,可以将缓冲区溢出的原理加入其中,使学生真正了解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实现方法和预防手段。通过上述将操作系统教学内容和信息安全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和系统安全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同时为后续的计算机病毒与原理、网络攻击与防御、逆向工程等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是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性应用人才,在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保障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调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本节将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对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实验教学。

为操作系统课程开设合适的实验项目是非常困难的,主要问题在于很难找到合适的实验环境,大多数的操作系统相对于学生来说,太大、太复杂,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操作系统的设计结构和实现代码弄清楚。尽管可以让学生分块的实现操作系统的各个功能,如CPU调度、内存管理等,但是在复杂操作系统中,改变其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其工作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选择操作系统作为课程环境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所选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方法要尽量简单,便于学生快速掌握系统的实现框架,理解各部分的实现思路和方法。(2)所选的操作系统源代码完整且完全公开。学生可以通过在学习现有操作系统源码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3)所选操作系统有相应的说明文档,便于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4)所选操作系统允许程序员修改,可以重新编译、运行。允许学生对操作系统代码进行修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学生根据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可以自行修改操作系统功能,并且便于教师添加信息安全的相关实验。根据以上几点,Minix系统是较适合作为操作系统课程实验环境的系统,而且Minix系统中已经包含了一些安全机制,如特权管理和访问控制。在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中,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读懂对应的Minix系统源代码,然后要求学生分模块的实现对应功能。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与教学内容同步的实验学时为20学时,除了传统操作系统实验内容:进程管理(4学时)、进程通信(2学时)、内存管理(4学时)、文件系统(2学时)之外,实验内容中还添加了信息安全相关实验缓冲区溢出(2学时)、访问控制(2学时)、加密文件系统(2学时)、资源竞争(2学时)。实验内容包括验证性和设计型两类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课程设计。

除了与操作系统课程同步的实验教学之外,还可以开设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操作系统知识,开发、实现相关工具,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开发能力。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分模块的设计、实现操作系统功能,此类实验对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工作原理帮助不大,学生无法将各个小的功能模块联系成为一个完整的管理软件,即操作系统。而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将操作系统课程和其他信息安全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相整合,最终实现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的工程项目。课程设计相对实验教学来说内容较丰富,需要学生组队、合作完成对应的课程设计项目。针对信息安全专业的特点,可以考虑添加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实验项目,如PE(PortableExecutable)文件分析、Windows病毒开发、系统安全工具开发等。通过上述实验项目,让学生在了解操作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开发实用的信息安全软件和工具。通过开设课程设计,既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实践活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组织学生成立大学生创新团队,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参加校内外举办的信息安全竞赛都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本校每年都组织本专业内、校内、省内及全国信息安全竞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外信息安全竞赛。在此类竞赛中一个重要的考核部分是关于系统安全,即对操作系统漏洞地挖掘和利用,通过以学科竞赛为平台,将操作系统教学引向纵深方向,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了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以比赛来使学生得到进步。此外,学院还邀请其他高校、公司有经验的教师、优秀的校友和技术人员来校讲座,增加学生对外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新的、实用的业界动态,为今后工作做准备。从实践活动效果来看,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提升很快,能够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到实际开发中。此外,实践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团队建设,通过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学生,使新生能更早、更快地融入到专业学习中。本校通过几年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绩,学生在各项信息安全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四、结论

第13篇

1微信推送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设计

1.1推送期刊科技论文

1.1.1根据论文选题进行选择性甄选推介

与科技期刊刊载的科技论文不同,借助微信平台推送期刊的科技论文时,编辑需要具备用户思维、大道至简思维和跨界思维,甄选科技论文的选题,即判断其是不是期刊报道的专业范围内的热点问题,是不是易于编写成科技期刊微信阅读群体易于接收的微信阅读素材,是不是立足于期刊专业领域、且涉及交叉学科,易受广泛关注的跨界内容。对于一些具备上述选题特点的论文,在期刊微信公众号推介论文全文的方式对其公众平台关注用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此类论文,可以通过技术处理首先将源文件转换为适合数字出版的XML格式,然后再转换为适合手机阅读的HTML文件,此类文件在界面展现方式、文件大小等方面都具有特别突出的优势,而且能以目录的形式进行浏览和内容定位,特别适合手机阅读。

1.1.2论文标题、摘要和图文等的加工

此外,科技期刊论文内容的专业技术性较强且比较长,而微信平台有其特有的信息传递和接收特点,因此借助微信平台推送期刊科技论文时,期刊论文内容的加工设计至关重要。在信息量繁杂多变的互联网时代,标题的吸睛度直接关系着微信内容的点击率和转发率,因此在推送科技论文时,标题宜言简意赅,突出核心亮点。大道至简,简单即流行就是这个道理。在具体题目的加工时,有如下技巧,比如一些陈述性标题可以变换成问答句,一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但科技名词较生僻的科技论文还可以在经原创作者同意的前提下调整成科普些的标题,以更好、更快地拉近期刊与阅读群体的距离,促进传播,从而巩固和扩大期刊品牌形象。此外,在经原创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再次对微信推送论文摘要进行改写也十分重要。科技论文的摘要一般遵从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的原则撰写。而微信推送论文时,阅读群体先进行的是浅阅读,因此讲清研究的来龙去脉以及作者团队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往往是阅读群首要关注的。在微信推送论文的摘要加工环节,建议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导读的方式展开,再配以精选的、必要的图表、视频和音频内容以及作者团队的生活照,既简练、多元、高效地展现了原创作者的研究内容和核心观点,又拉近了作者群和阅读群之间的距离,还会对期刊的推介和引用带来益处。在微信论文的推送中,图片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恰当的与文字呼应的图片,可以高效地突出文字想要表达的内涵,使人在阅读文字时快速产生相应的视觉联想。为了固化读者群对期刊推送论文的印象,可以将科技论文推送固化成一个微信栏目,如“优文荐读”“好文快报”等,并在每次推送时,固化此栏目的背景图片,就像知名广告宣传画一样,以图文配合的方式固化和提升期刊品牌形象。

1.2为期刊关注群体提供信息服务

结合《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两年来的运营经验,笔者发现科技期刊微信平台不但可以成为多维度承载和传播科技成果的窗口,还逐渐成为为期刊关注群,尤其是作者群、读者群和专家群的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就是在实践中,立足期刊报道的专业领域,通过科技论文集锦、期刊近期策划重点、专业领域会议信息和通知、提供最新行业资讯和学科知识、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和投稿须知等提升期刊品牌形象和被关注度的,吸引优质稿源的。

1.2.1科技论文集锦

科技论文集锦,往往是对期刊报道范围的一个热点分支进行重点宣传。这种论文集锦针对性强,阅读群体集中,因此如果能结合专业会议应景、定点地向与会专家推送,对期刊品牌提升效果显著。比如,《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主办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于2017年3月9日召开了电力大数据技术研讨会,《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争取到此次会议的独家媒体支持工作。会前,编辑部汇编整理了2014~2017年期刊刊载的大数据相关论文,制作成HTML文件,以大数据论文集锦的方式集中而有针对性地推送给与会专家,获得了较好的论文点击率,也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1.2.2期刊近期策划重点

2016年起,《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邀请不同领域的业内专家为栏目特约主编,陆续开辟了“虚拟现实”、“电力大数据”、“电力物联网”、“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多个热点前瞻的专栏,并在微信平台专栏征稿通知。从微信公众号专栏的点击率看,选择期刊报道范围内的热点话题,及时开辟专栏有助于吸引和聚拢优质稿源。同时,通过邀请栏目特约主编的方式,既能更好地提升领域内专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回馈支持期刊工作的专家学者,也能给特约主编在其朋友圈分享以及定点邀约稿件带去方便。

1.2.3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和投稿须知

关注期刊微信平台的阅读群往往是有投稿需求的。面对这一需求,适时开辟便于阅读、易于理解、适合传播的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和投稿须知,能更好地体现期刊服务意识,拉近期刊与阅读群的距离。比如《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微信平台创建之初就开辟了“投稿那些事儿”栏目,编辑以略带幽默而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地道出作者写稿的重点、投稿的技巧等,因语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受阅读人群广泛关注。

1.2.4学术会议专家PPT

科技期刊编辑除了编审稿件、积累和跟踪专业知识和热点动态,还会经常参加学术会议,以开阔学术视野,结识学术专家。因此在参加学术会议时,留心与期刊报道重点相关的学术报告,积极与报告专家联络并获得其PPT权,既可结识学术专家(或与专家深度交往),还可为其提供宣传服务,并通过在期刊公众号其学术报告PPT给期刊公众号增粉,实现多赢。分析《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微信平台几次阶跃式增粉的数据发现,重大学术会议知名专家学术报告PPT很受期刊微信平台微信群体的欢迎,是给期刊微信平台增粉的好方式。

1.2.5专业范围相关的会议通知

随着科技期刊微信平台运营的积累和粉丝数量的增多,其渐渐会对期刊品牌有辅助支撑作用。因此,在一些专业对口的学术会议中,科技期刊应该多与会议主办方沟通,阐明科技期刊拥有的专业人群资源,最好能使科技期刊成为学术会议的媒体支持。这样,会前可帮助其会议通知,会后可尽快与会专家热点学术PPT,既提升会议的影响力,也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

1.2.6期刊编委或审稿专家的书讯

科技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专家往往是业内知名专家。在让编委和审稿专家为期刊审稿、组稿、期刊品牌建设出谋划策的同时,期刊微信平台也给这些专家提供了一个宣传其适合微信宣传的研究成果的好机会,比如专家在期刊的论文、专家近期出版的书讯及其研究团队的资质介绍等。这些宣传素材往往很受业内学术圈关注,因而也是科技期刊微信平台通过做好信息服务,从而助力期刊品牌提升的好方法。

2期刊微信平台增粉渠道和时机的把握

总结《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微信平台运营经验发现,借助为专业学术会议提供媒体支持,通过期刊微信平台向业内同行会议通知与会专家学术报告PPT是期刊快色增粉的好方法。同时在重大学术会议期间,适时推出期刊与会议专业相关的适合手机阅读的HTML论文集锦,也是助力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的好时机。另外,科技期刊编辑还应主动思考,本着为读者、作者和专家服务的宗旨,积极开拓微信平台栏目内容和形式,激活和发掘好科技期刊微信平台的宣传价值,助推科技期刊健康发展。

第14篇

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应该突出专业和英语的结合,英语作为工具为专业服务。通过前几年的教学实践,重庆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暴露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教学重点不突出:研究生英语过度强调专业词汇的掌握、英语长句的翻译,具体表现在采用陈旧范文式的教学。2)教学方式单一化: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课堂上教学,以教师为主、研究生为辅,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最终导致研究生学习兴趣和欲望较低,普遍反映收获不大。3)教材内容的固定化:“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固定的教材内容完全不能反映出这种变化的趋势,也不利用拓展其专业知识面。4)师资队伍薄弱:考虑该课程对英语的要求较高,基本上都安排一位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来授课,但每个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教师的专业知识面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生的多样化需求。5)僵化的考核形式:研究生的考核采用闭卷形式,单一化的考核方式不能反映研究生的口语和英语交流能力,也有违将英语作为工具服务于科学研究的宗旨。

二突出服务专业教育的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上选择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中训练研究生的朗读与准确翻译原文的能力,从矫正专业词汇的发音、纠正翻译中的错误着手,通过大量的科技论文分析来让研究生扩大专业词汇量,提高听、说、读、译的能力,达到提高准确理解与阅读英文原版教材与参考文献的实际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与时俱进的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料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规范化和时间性,相关教学资料直接取自国际知名大学的信息与通信专业系列教材的部分内容和科技论文,参考教材如下。1)RahatAliKhanLangah.(2012)PerformanceAnalysisofCooperativeCommunicationProtocols:CooperativeCommunicationsinWirelessNetwork.Pub:LAPLAMBERTAcademicPublishing.(部分内容节选)2)B.P.Lathi.(2010)ModernDigitalandAnalogCommunication(4thEdition).Pub:OxfordUniversityPress.(部分内容节选)3)DaleWheat.(2012)BuildingYourOwnElectronicsLab:AGuidetoSettingUpYourOwnGadgetWorkshop.Pub:ApressL.P..(部分内容节选)4)Chi-TsongChen.(2012)LinearSystemTheoryandDesign.Pub:OxfordUniversityPress.(部分内容节选)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团队现有6人,教师队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海外经历,所有成员均从事信息与通信类专业科研与教学),课堂教学分为6讲(每讲含4学时),研究生专题讲座(6学时),共计30学时。其内容与安排:1)科技文献翻译理论与方法;2)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系统专题;3)现代通信技术前沿专题;4)计算机通信网络前沿专题;5)英语科技文献写作基础知识;6)英语科技精读及案例分析;7)研究生专题讲解,结合专业方向,按照presention的方式做出英文的PPT,并利用投影仪在课堂上作3~5分钟的英文演讲,并相互提问。面向应用的专业英语教学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是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必需的技能,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英语科技论文的精读和写作,它始终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中。英语科技论文的精读和写作教学包括以下内容。1)分析英语科技文献的框架结构。以具体SCI检索英语论文为例,分析英语科技论文的结构,从而引出论文的一般结构IMRaD形式(Introduction,MaterialsandMethods,Results,andDiscussion);通过课题讨论的形式,组织研讨IMRaD结构的逻辑性分别与问题(why、what、how)之间是如何相互体现的?2)研讨如何丰富论文框架中的内容?以剑桥大学爱席比教授提出的“概念图”为手段,以论文题目为向导,自我思考和回答论文的创新点,根据IMRaD的结构确定基本的段落主题,提出各种组织论文的方法,探讨如何准备好所需的支撑材料(理论分析与实验数据)。3)研讨具体的写作技巧讲解,包含题目、摘要、引言和结果等部分如何写作,如叙述有关现象或普遍事实多使用现在时,引言中是否有足够的篇幅对论点和问题进行说明,来表示它们的重要性。

三研究生唱主角的课堂翻转变

研究生只是作为被动的受教育客体为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单纯由教师讲授的“一言堂”为和谐交际式的“多言堂”。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促成改变。1)在每讲当中,就是大约讲授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授课过程中穿插提问和讨论,其余时间留给有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作专题报告,并且参考文献必须来自于IEEE的SCI检索论文(学校已购IEEE数据库)。这无形当中要求研究生将课后的功课做足,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2)借签国际会议形式,研究生事先粘贴论文海报,使研究生之间提前熟悉报告内容,每个研究生做3~5分钟的presentation,即研究报告进展,报告后进入提问环节。在模拟国际会议期间,要求全程英语交流,该部分成绩计入总成绩。

四创新考核方式

第15篇

一、应急通信概述

现代意义提及的应急通信,通常指的是发生由自然或人为引起的突发性紧急状况,或者举行重要集会、会议以及节假日等通信需求骤然增加的情况下,调动通信资源,完成救援保障、大规模的紧急救助以及必要通信所需要的技术手段或者方法。应急通信本身具有如下特点:(1)通信的临时性;(2)时间的突发性;(3)地点及容量的不确定性;(4)地理环境的复杂性;(5)业务的多样化;(6)现场应用的高度自主性等。就应急通信的特点来说,应急通信设备应能自成体系,不依赖于公网,才能更好的进行应急保障。应急通信系统在搭建时,也要求装备便于携带、电源自备、快速组网、功耗小、业务涵盖音视频及数据传输、性能优良等特点。目前,从总体技术层面划分,应急通信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方式。无线应急通信仍然是以电磁波传输信息,是目前有效的传输手段。

二、《应急通信系统组建与运维》课程建设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知识结构和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应具有专业理论知识适中有发展性、专业技术应用操作能力强等特点,本着应用为目的来创建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通信类高职院校唯一一个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在财政部、教育部组织的验收中获“优秀”,也是中国人民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院校,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定向培养直招士官培养院校,承担着重要的通信类高职人才培养任务。校内建有应急通信实验室,同时建有移动通信类各种实训室,涵盖2/3/4G及优化等方面。应急通信实验室建设涵盖了应急调度指挥子系统、卫星通信子系统、微波通信子系统、短波通信子系统及无线网子系统等。架构如图1所示。与实验室配套的专业课程《应急通信系统组建与运维》的设置,也走在了高职院校前列,为培养应急通信技能型人才做出了前瞻性的实践。

三、《应急通信系统组建与运维》一体化课程建设思路及措施

《应急通信系统组建与运维》课程的设置,是通信类专业、士官生培养必不可少的。这门课程对理论和实践方面要求都比较高,前续需要学习《数字通信原理》这样的专业课,同时在前序课程中,经过大量的练习,提高自己在实践技能方面的操作水平。

1、课程建设思路《应急通信系统组建与运维》设置为通信类专业的专业限选课,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以项目制为导向,实施主讲负责制,教师不仅讲授理论,还要带领学生实训,完成项目。课程着重技术应用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组建及维护应急通信系统为主要目的。

2、课程教学对象《应急通信系统组建与运维》课程教学对象为大二、大三年级的通信类专业、学生、士官生。每班限选人数为40~45人。

3、教学内容设置《应急通信系统组建与运维》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及专业扩展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为应急通信系统原理,主要介绍应急通信常用手段、系统组成,以及电源、卫星通信、短波通信、集群通信、微波通信等原理。专业技能模块为应急通信系统组建,主要介绍应急通信系统各子系统设备及其搭建与维护,除了专业知识教学外,该部分还穿插有各手段的实训课程。专业扩展模块,设置有模拟场景下的多个系统的搭建、联动等项目。整个教学内容以任务引领为主线,将原理、设备及操作契合在一起。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后,学生能掌握应急通信系统的各部分原理,熟悉各子系统常用设备的操作使用,熟悉一定的应急组织预案,为日后走上应急相关岗位打下基础。课程内容设置如表1所示。

4、课程教学模式该课程教学开展在多媒体教室、应急通信实验室内或者室外的调度场地上。采取以任务引领型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所有理论教学均为实践打基础,以实践需要来加入理论教学。该模式下,将工作任务引入为中心,从而选择与组织课堂教学。应急通信课程的学习任务,是整个课程的重要载体,设计时满足几个要求:(1)内容要具有项目形式:项目的规模可大可小,一个大项目,也可以包含多个小任务和项目。如:“运动会场景下的系统对接与调测”这个项目,就可以包含“卫星通信系统搭建”、“调度与其余子系统的对接”及“调度与保障的实现”这样三个小任务。(2)要有专业知识及技术含量:既然该课程还是一门专业课,那就必须把相关原理类专业知识的传授作为重要目的,将技能的训练作为主要目的。在教学课时中把专业知识及技能训练系统的整合在一起,将应急通信类知识及设备操作技能进行循序渐进的设置。(3)设计合适的教学时长:应急通信类设备的搬运、组装及操作占用的时间较长,每个任务应设计合理的教学课时。按照教学的一般规律,小任务时长在2~4个课时。(4)教学中要设置障碍: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对设备设置障碍,采用解决问题的引导方式,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在错误和失败中实现进步,这正是用到了这一学习规律的非常重要的功能。实际场景中,设备在复杂的环境中经过颠簸运输,可能会出现障碍。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排除之,不仅使课程贴近现实环境,也可以提高其综合能力。(5)团队式的教学:集体学习的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沟通来提高效率,培养其在特殊环境下的应急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6)教学方式应当灵活:不同的场景下,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先讲后练、边讲边练、部分讲部分练或以练代讲后总结点评等多种形式。不管哪种,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系统原理、搭建及排障技能。

5、课程考核体系课程的考核分为三部分:项目完成考核、论文考核、平时考核。(1)项目考核:项目考核占比60%,课程设置了六个项目,每个占比10%。考核侧重于学生的设备安装、系统对接能力及项目报告三方面。选择项目考核为主,是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随时考、项目中考试、考试中实践的方式,不再期末集中考试。(2)论文考核:论文考核占比30%,由于课程期末不进行期末集中考试,在课程结束时采用课程论文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对于应急通信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期末论文以应用为主,要求学生以某一场景为例,按照课堂所学知识来组建应急系统方案,绘制系统结构图,完成多种业务的传输等。其中,论文有固定的格式模板,学生必须按照格式完成。该部分考核除了考察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还考察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3)平时考核:平时考核占比10%,主要是考勤及课堂表现。

6、能力培养目标在进行该课程学习以后,学生可以培养出以下能力:(1)特殊场景下的团队协作能力:应急系统搭建时,需要团队的协作,实际工作当中也迫切需要这种能力。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按组对设备进行不同的搬运、组装、调试及维护等操作,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协作能力。(2)应急通信系统的组建能力:课程设置的专业教学模块内容涵盖应急通信的常用手段及设备,学生学习后可以自行组装子系统,完成业务传输,获得系统组建能力。(3)应急通信系统的维护能力:在系统组建的过程中,教师会设置多种障碍,学生要想实现相应的功能,需要对问题现象进行分析,排除故障,实现正常通信,获得相应的维护能力,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4)初步方案写作能力:学生的期末论文要求制定具体的方案,完成论文,从而能够在前期课程学习基础上,获得方案的写作能力。

四、效果总结及问题改进

经过校内实施,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很强,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知,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较难的专业知识掌握也变得容易。本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了总结和经验提炼,发现了如下问题:

1、应急通信大型实训时,由于多个系统对接,所处室内室外场景较多,调度点分散,教师课堂控制力被弱化;

2、课程所需的专业知识跨度较大,课堂时间有限,学生需课后主动大量学习:

3、因从事过应急通信的教师较少,教师队伍需要较多强化培训。针对第一个问题,笔者本人在在第一、二个场地较为集中的项目实施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主动性倾向,选取他们为团队负责人,加上调度系统的大屏幕分屏调度、对讲系统的通话,从而实现了对团队的控制,团队成员的控制则交由团队负责人处理,较好的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其余问题将在课程的实施中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