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教育多样化范文

高中教育多样化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教育多样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教育多样化

第1篇

1.当前高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缺少自己的特色

学校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但现观我国高中教育,可以发现大多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在教师办公、教学模式中大多形式基本相同,甚至不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方法也基本雷同。不同的不过不是同一学校、同一教师而已。这样的办学形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对此,在新时期的高中教育中,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首先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并在教育中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以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1.2教学模式太呆板

高中阶段的学生即将面临高考,成绩尤为重要。因此,在以往的高中教育中,大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保证学生的升学率,过于注重高中生的成绩。通常,会采用“灌输式的”、“教条式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导致大多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不佳,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效率与能力的提升。另外,在实际的教育中,大多学校“重知识,轻实践”,导致高中生逐渐成为学习机器,动手能力不强。这就可能影响我国将来科研事业的发展,且不利于社会所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养成。

1.3办学的活力不足

分析当前我国高中教育办学现状,可以发现国家公立学校一般都由政府管辖,且教育中的一切事宜都由政府操办(如:教学设备、资金筹集等),学校只需提提建议、配合政府工作即可。这样安逸的环境中,导致大多高中学校逐渐丧失了自主办学的权利与活力。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大多情况下都是听从政府的安排,接受上级的命令。导致创新能力、教学动力逐渐丧失。这一不但影响学校办学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为学生成长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建议

2.1增加学校特色

为改善以上情况,促进我国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首先,我国高中学校应积极增添自己的特色。例如,学校可以:(1)根据学校的办学时间、地点,历史发展出发,制定出不同其他高中的?k学体系。如:以优良的校风(严谨、创新)与光荣的传统(仁、义、礼、智、信)作为学校特色。(2)抓住自身优势,选择具有特色的教育项目,以扬长避短。如:学校建筑、环境独具特色;学生课程独具特色(增加一些实践类的特长课,如:游泳、农庄劳动、茶艺、跆拳道等);(3)教育与服务独具特色。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本校教师参与特色培训,在培训中帮助教师树立先进且科学的教学观念,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与技能,尽量使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为学生之后的学习与成长奠定良好保障。

2.2教学应多元化

在以往的高中教育中,大多教师的教学模式传统且单一,阻碍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可能无法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为改善这一问题,在新时期的高中教育中,学校甚至教师自身应重视教学的多元化,为传统单一、呆板的高中课堂注入新的生机,进而以促进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实现教学的多元化,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填鸭式”的课堂,可以借助游戏、教学情境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网络知识等)辅助教学,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知识的可视性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知识与实践相统一”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另外,课后练习与家庭作业中,教师可以改变传统“题海教育”的教学模式,可以多组织学生以探究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索问题后,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3制度应多样化

为改善办学的活力不足这一问题,学校应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协同,重视自身的办学权利。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分析社会发展趋势,并找出学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促进学校的进步发展。同时,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在校教师参与相关的考核,或组织教师之间进行一些竞争活动。以此改变传统安逸与过于平静的教育环境,提升教师在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性,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教师自身应严格要求自己,并在工作中,教育中注重对自己的反思,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从而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学习与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进而使我国高中教育体系变得更加完善。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教育;改革;社会需要;学生个性;特色化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420

面对新的教育形式,面对经济时代的社会环境,面对个性鲜明理想各异的教育对象,我们高中教育该如何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众多的需求,满足众多家长和学生的不同需要,已经越来越成为困扰我们高中教育发展的难题.多年来,我们学校也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尝试过许多方式方法.普通高中要想在新的社会时代以及新的教育形势下,不断前进,再创辉煌,就必须走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那么,要使学校走上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是学校的发展走出这样的瓶颈,我个人以为走多样化,特色化办学之路是我国普通高中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科学选择。我在本文谈谈自己几点不够成熟的思路,以期和广大教育者及关心教育的人士商讨。

一.关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思考

1、多样化发展应当以强调共同基础和个性发展这一培养目标为前提。

多样化发展和我们一贯所强调的共同基础与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并不矛盾。多样化发展也并非是排斥强调共同基础与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而是抛弃以往那种单纯以升学为目的的工具化趋向。多样化特色化下的普通高中教育,注重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与适应社会发展的双层需要,我们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应当分阶段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从而适应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不同阶段的需要,进而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2、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应当是多层次的。

(一)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为了适应学生多元化的教育需要,普通高中在办学模式上也应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20世纪90年代后,上海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经过改革大致形成四类:(1)偏重升学预备教育模式;(2)兼有升学、就业双重任务模式;(3)侧重就业预备教育模式;(4)具有独创性质的特色高中。

(二)课程设置的多样化。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各普通高中课程的设置建立在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以适应多样化的教育需要。要实现这些,首先应当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从严从实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力争使学生把应知应会的内容达到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从

而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也要注重教育方式的多样化。要努力改变过去那种保守落后的教育方式,特别是要改变目前课堂教学中比较古板的方式,积极尝试全新的教育方式,如合作教育,探究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愉快教育,激励教育等等。

(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就没有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要积极改变以往那种单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方式,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评价学生。尤其是在高考的评价方式上要敢于进行大胆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真的让学校和教师放开手脚进行多样化教学。

(五)教育资源的多样化。我们都知道,没有教育资源的多样化是不可能实现学校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因为教育资源的多样化,是保证课程设置多样化、培养方式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多样化的根本保证。不同的学校类别,不同的办学水平,不同的发展方向,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地区普通高中教育也应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二.关于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发展

1.以人本理念引领特色化发展,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发展应该有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人本理念,即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

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以人为本就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为本,这就要求高中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而要让高中教育最大程度地适合学生,必须最大程度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发现学生在兴趣爱好、特长发挥方面的潜能。

2、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发展离不开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上级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是普通高色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在支持普通高色化发展的过程中,重点需做好五个“统筹”:(1)统筹师资调配。(2)统筹招生管理。(3)统筹特长班设置。(4)统筹特色课程开发。(5)统筹评价激励机制。

3、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发展要做到“三结合”

第3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学分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87-02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只有教育教学工作抓好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才有保障。然而,“传统思维牵引下的中学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尤其像一匹负轭难行的老马,步履蹒跚,与时展渐行渐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论述普通高中教育时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学校主导型的保障架构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它更强调学校对教育质量的自主管理与监控,属于一种教育活动内部的质量保障架构。”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个体差异也在逐渐增大,而社会对学校的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直接推动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模式、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大胆地拓宽办学思维,齐抓并举地全面推进学校教育多样化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为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 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落实素质教育

合肥一中作为安徽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样本校,积极主动地抓住新课程改革契机,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几年来,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上做了很多艰苦细致的探索和实践工作,并已逐渐形成独具合肥一色的课程体系。

1.开足必修课程,奠定学生全面的知识基础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高中教育必须立足必修课程,以使学生普遍达到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必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合肥一中坚持按新课程要求,全部足课时设置语言与文学等14个科目。尤其是技术课程、体育与健康、艺术课程和科学领域中的实验课等课程的开设充分体现合肥一中“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教育理念。

例如,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作为课改后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可供借鉴的教学资源和经验较少,很多学校开设这门课仅仅是为了应付学业水平测试。这样做实际上不仅是忽视了学科发展的本质要求,而且还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通用技术课程建设上,我们积极贯彻课程改革思想,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在实处,与此同时,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2.落实综合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生长点,包含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这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在这门课程的设置上,合肥一中立足学校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自主研发、编印《合肥一中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个人发展、跨学科综合五个类别的社会性活动设计、科技项目设计等内容。

在社会实践课程设置中,我们采用的是学校引领与学生的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学校提供并设计实践的主题,学生自主选题,选题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实践,学生在完成“实践考查―总结成果―展示评比”等一系列任务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合肥一中在全市乃至全省最先开展的修学旅行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在全市推广并在全国引起一定的反响。

合肥一中综合实践课程设置的立足点不仅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是学生人格的全方位塑造,从而立体地体现出合肥一中“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教育理念。它以近乎完美的形式将必修课程的学习、新课程的多维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教育资源的深度发掘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技能等多维素质方面得到了提高。

3.重视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合肥一中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非常注重选修课程的设置。首先,学校开设各学科模块选修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和终身的学习能力,践行“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高中生的视野,学校拓宽必修课程的外延,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选修模块纳入日常课程教学中,而在这些选修模块中,大部分内容都不是高考的测试内容。

其次,学校还开设反向选修课程。普通高中的学生为了应对高考的甄选,一般在高二学年开始进行文、理分科的学习,合肥一中践行“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教育理念,不因高考而忽略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学习,为了尽可能减少文理分科给学生带来的文化知识的不完整性缺憾,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学校特地设置了反向选修课程,理科班级的学生要选修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模块,文科班级的学生要选修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模块。同时,设置模块分项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中不同模块进行学习。

二 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合肥一中积极进行“有效、分层、特长、和谐教学模式”的构建。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了以下班级分层的类型,理科:全科加强班、数理加强班、生化加强班、语言类(语文、外语)加强班、全科班、常规班;文科:全科加强班、数学加强班、语言类(语文、外语)加强班、全科班、常规班。家长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在不同类型的班级上课,开课前,学生可以自主填报志愿向学校申报自己所选择的班级类型。

当然,分层编班并非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突出问题是会导致“教育不公”――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向“重点班”倾斜,但合肥一中的分层编班的做法不仅矫正了这种倾斜,更一贯坚持越是基础较差的班级越要配备有经验的老师。分层编班后,学校将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在教师备课、讲授、布置作业、辅导等环节上有所区别、有所侧重。为配合分层分班改革,学校还实施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分层教学策略,并编制了体现不同能力梯度的分层作业。

三 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大力探索走班教学制度

走班教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的走班,这样便于集中优势教育资源,解决教育教学的突出问题。学校开设培优班和补缺补差班,这些班级的教师,都是学校专门选择的,在考纲研究、考点把握上有一定经验的老师,并且一个学科尽可能根据需要多安排几个老师,从而形成优势互补的教育教学格局。二是学生的走班,这样老师便于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力量开展针对性教学。还是以培优和补缺补差教学为例,我们就是以学科的差异性为基础进行编班组织课外辅导的,从而取得有的放矢、务实高效的教学效果。

总之,走班教学既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教学问题的有效处理,又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弹性力量得到有力的释放。

四 开发校本课程,满足个性化需要

合肥一中充分利用“学校拥有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我们在整个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置过程中,坚持两大原则: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学生选择的课程,无论人数多少学校都坚持开设。二是大力鼓励教师开设有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尽可能为老师提供各种课程开设的场地、设备等条件,并积极创造各种平台供教师展示个人或教研组的课程研究成果,鼓励其著书立说。在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学科教师拟订课程计划,整理课程内容,设定课程目标,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合肥一中校本课程。根据“每学期分上、下两学段各开设40门以上的不同课程,学生分上、下两学段各选修一门不同课程”的开设计划,经过学校――学生――学校两轮选排,学校最终确定校本课程的课程表,每周一个课时,学生自由选课。同时,学校还研发了A、B两套校本课程,共70个专题,涉及高中课程的7个领域。

五 注重艺体教育,让小学科有大作为

1.艺术教育方面

为促进音乐教学的开展,合肥一中组建了音乐社团,开设了专门课程――音乐指挥;为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合肥一中开设了绘画色彩创造、造型艺术与审美培养、插画艺术等课程。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合肥一中在高一年级选择了10个班试点开设艺术欣赏课,音乐、美术分别以讲座形式两节连堂上90分钟,每班每周有4节艺术课。这样做既增加了艺术课教学时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艺术的热情,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体育课采用“套餐选项模式”

体育课不再是常规的跑步等教学方式“唱主角”了,跆拳道、健美操、武术等项目也一一闪亮登场,并以套餐的形式供学生选择。“套餐选项模式”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球类、武术、体操、田径、太极拳、技巧体操、跆拳道、散打器械、健身操等。这样的模式不仅扩大了学生选修的范围、提高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而且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艺体教育的大力开展,在丰富学校校园文化、提升学生文体素养的同时,也使教育教学发展有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六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严格学分管理制度

按照安徽省教育厅的规定,一名高中生在校三年总学分达到144个学分后方可毕业,而在合肥一中三年里有些学生修满178个学分。比省教育厅的规定学分额多出的学分,学生要通过选修课和广泛参与社会实践获得,这样的要求既让学生得到了学分、锻炼了能力,又响应了国家“关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号召。

根据《合肥一中学分管理办法》,教师有权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如“缺课在1~5节之内的,要按1节课增加1个学分的标准提高考试的合格分数”;“如果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多次发生违规违纪、不交作业等行为,教师可视情节严重程度提高不少于5分的合格分数,直至不予学分认定”。这样严格的学分管理,有利于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

同时,这种严格的学分管理,还有利于扩大师生接触的范围、活跃学生的思维。当然,这样做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一种促进。实行学分制,选课的主动权在学生,他们有选择教师的自由,这无疑给教师造成一定的压力。学生会选择学识渊博、方法灵活、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而那些教学水平不高、不负责任的教师则得不到青睐。这样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自己的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进而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局面。

七 关注学生长线发展,开设大学先修课程

大学先修课程可较好地解决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首先,学生从个人兴趣出发,提前体验、了解大学课程内容,能为更好地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思想的准备。其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早开始接触大学课程,可为将来理性地选择大学相关专业奠定基础。最后,通过有准备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更广、层次更深的内容,能够增强学生面对未来挑战的自信、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合肥一中积极和北大、中科大合作,依托物理、生物、历史等学科4位博士的专业优势,结合校本课程开况,率先开设微积分、中国古代文化、生物学等大学先修课程,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学校教育多样化发展本质上就是教育教学内涵的拓展。要真正推进教育多样化发展,还必须把多样化的办学思路和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把课程的具体设计思路和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从而,综合多种因素,形成齐头并进之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合肥一中教育的多样化,才能真正推进高中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栋.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2]祝新宇.构建多元融合的区域基础教育质量保障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

[3]康淑敏、李保强、马秀峰等.互助协同发展: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研究,2011(12)

第4篇

【关键词】教学;高中英语;多样化交际能力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们开始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教育一体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全球化教育资源配置格局的形成,英语作为国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语言工具,其使用频率越来越大,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与此同时,对人们在交往与交流中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众所周知,高中英语教学是介于英语基础知识教育与英语专业教育之间的一种教学活动,不仅属于中学英语基础教育的范畴,同时还发挥着向高等英语专业教育过渡的纽带作用。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多元化交际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实现基础英语知识教育向专业英语知识教育的跨越,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从而为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多元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概念

所谓多元化交际具体指的是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既要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采用英语这一语言媒介进行交流,还应当以英语语言为媒介与英语为非母语的人们加以交流。往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尽相同的文化背景,可以展现出各方面所存在的文化差异。这便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对象,根据对象所具备的文化特点,采取与之相应的语言手段和交际方式,正确的进行交往和交流,对多元化交际能力予以培养。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应当在夯实学生基础以及传授新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及重视学生多元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固然体现在学生运用口语进行表达的能力上,但是这往往会涉及到各个英语教学方面,也就是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的综合能力、全面掌握英语知识等方面。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1.有助于学生英语词汇量的积累及英语基础知识的巩固

语言是人们交际交往的一种相当重要的工具,在交际的过程当中,应当借助于语言的交流来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认识。学生要想运用英语进行交际,那么就应当具备一定的词汇量,要充分的理解、融合及消化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顺利的进行初步交流,同时在交流中,运用自身已掌握的知识,积累新词汇,新知识,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巩固。

2.有助于学生语音标准的检测,提高及促进口语会话及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需要通过会员的形式来对自身的感情以及思想进行表述,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探析对方的意图。所以,学生所掌握的语言准确度,往往对交流的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进而对语言表达的理解产生极大影响。所以,语言的表述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口语会话水平,语音的准确程度,均是相当重要的英语交际组成部分,并且还是对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检验。

3.有助于学生已学知识的内化

在交际的过程当中,借助于语言交谈与交流是提高英语语法运用能力、语法组合能力和英语词汇能力,提高及培养多元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英语交际中,在广泛结交与广泛接触文化背景不同的对象时,更多的了解、接触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等,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促进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及英语水平的提高。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策略

1.词汇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是文化最明显的承载体,能够充分的体现出社会文化生活,词汇中的谚语、典故、成语等,更是与文化传统之间联系密切。高中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深入挖掘词汇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对比、总结和归纳这些词汇的文化含义与汉语之间的差异。

2.对话教学

在我国的高中英语教材中设置着许多英语对话,对话课充分展现了英语的交际功能。为了真正的实现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的目的,不仅要具有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应的社会文化知识。现代英语教学普遍认为,英语语用错误与语法错误相比要更为严重,这是因为人们在语法及语音方面所出现的错误较为宽容,而如果违反说话规则,那么就会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所以,为了将交际的得体性实现,防止文化不同所导致的误解亦或是障碍,在对话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当将英语语言形式与文化形式、语用形式加以结合。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多元化交际能力,引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方式,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还有助于学生英语素养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群.高中英语教学与多元化交际能力培养[J].教育探索,2005(4)

[2]苏航.高中英语教学评价多元化思考分析[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8)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体育;教学办法;多样化

新课改将高中体育课程列入高中阶段必修课程。课程的规划目标以提升高中生体能、锻炼身体素质为基本要求,实现学生体魄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要想充分发挥教学价值,教师就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钻研,创新教学手段,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而使学生带着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一、教师依照新的指导思想,提升课堂创新意识

高中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应遵循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指导政策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参与教学改革,让高中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获取知识及技能。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科教学特点及学生现有接受水平,结合综合因素制定体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及方法,开启体育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创新改革之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核心内容定位于全面掌握体育运动项目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培养终身学习及终身运动的体育精神。教师应该认识到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应以健康体魄为基础,面对各种学习压力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素质。高中体育教学应通过探究分析运动项目的战术及技能,增强高中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日后工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知,教师提升创新意识,学习新的指导政策方针,能够激发高中生体育兴趣,促进体育教学课堂的有效实施

开展。

二、发挥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实现多样化教学方式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独特的德育教学优势,体育课堂中引入趣味性、竞技性、自由开放式的运动项目,在学生产生兴趣活动过程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激发团队参与、互帮互助、竞赛斗志等体育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德育教学,发挥体育特有的德育功能,采取讲述运动员训练及比赛中的艰辛事例,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开拓高中生视野,塑造体育运动精神,进而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实现多元化教学方法。

三、如何实现高中体育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学要追随时代特性,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团队协作教学方法,树立团队意识

高中体育教学以组织学生增强体能素质及教授体育相关知识活动为主,团体教学单位面向班集体的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逐步重视高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实施团结协作教学的两大优势在于:(1)团队合作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积极踊跃性;(2)团队协作教学从体育活动中增强合作及团队互助意识。

2.竞技体育教学方式,提升高中生竞技能力

将比赛形式引入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竞赛技能比拼,激发学生体育课程W习的斗志。这样课堂教学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目标,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竞技意识。当学生树立起竞技意识时,体育课堂氛围充满热情和挑战,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3.融入游戏教学方法,激发体育学习兴趣

游戏教学方法是近些年新兴的教学方法,设置教学环节适宜的游戏规则,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饱满的兴趣,体味体育课堂的轻松自由感,是对身心的一次放松,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掌握体育项目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自身体育素质。

4.锻炼意志教学法,培养高中生意志品质

体育课堂设置教学项目时,凸显出培养意志品质及耐力的课堂任务。开展意志体育教学,锻炼高中生意志品质,不仅能够对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同时,这种体育精神能够受益于终身。

高中体育教学教法应是适应于学校实际体育设备设施,考虑高中生身体素质及接受能力综合因素,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提高认识,学生增强体魄,塑造体育精神,这是有意义的课堂教学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在体育课堂中掌握多种教学方法,针对课堂活动内容及学生需求灵活运用,努力发挥体育课堂特有优势,创新改革,针对学生特点及需求,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环节,促进我校全体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礼承.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模式[J].文理导航,2014(1).

[2]吴卫东.如何实现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J].学周刊,2014(11).

[3]张晓海.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体育教学[J].学周刊,2014(11).

第6篇

对学生而言,高中英语课外阅读(含选修课)不仅是英语阅读的实践,还是拓宽视野、提高英语思维能力的很好机会;对教师来讲,高中英语课外阅读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还能检测和反馈学生对阅读技能的运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英语学习途径单一是制约当前高中英语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这也是长期以来高中英语教学围绕课本、围绕试卷付出的代价。相对于课堂阅读和教科书材料阅读,课外阅读具有选材范围广、选材内容丰富、时间支配灵活及学生兴趣浓等优点。高中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好课外阅读的优势,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策略,多维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课程目标:阅读兴趣、阅读策略与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对高中英语教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来自于他们的阅读实践,能通过阅读获得信息,能有知识运用的成就感。教师在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建议的时候,要注意材料内容的难度和趣味性,要注意逐步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渴望。假期中教师可以布置阅读一些名著的简写本,如:Great Expectation, David Copperfield, Gone with the Wi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等。选修课可以安排学生选读一些英文报章杂志。在课堂教学的Free Talk或Brainstorming环节,可安排学生简短汇报课外阅读的内容,这既是为了巩固学生的阅读,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要注意不同类型阅读材料对高中学生的吸引力,比如实践中我们发现高中学生对英文诗歌有着更多的偏好,虽然这类材料对阅读欣赏的要求较高,但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选择合适的内容加以利用。

阅读策略,或者称为阅读技巧,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因素。阅读策略很多,比如快速阅读的策略、语篇理解、利用结构或上下文猜测词义、主题句的寻找等等。英语教师要善于通过阅读教学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注意辅之相对应的训练策略。课外阅读就是对阅读策略的实际运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运用学到的方法(比如常用的skimming和scanning快速阅读技巧),要相信高中学生对英语阅读策略的把握能力,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并反馈实践的结果,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与阅读兴趣、阅读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策略也应该是阅读能力的内容之一)一样,阅读能力也是阅读课程的目标。这个目标曾是传统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高中英语的阅读能力,除了常规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有初步的鉴赏能力与评价能力。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基础能力,学生的词汇量、语法基础、对篇章结构的了解是理解的前提,阅读技巧的运用、阅读的迁移能力是最主要的内容。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英语课外阅读的材料要有相当比例的真实性材料,也就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字语言材料。这类材料能增加非英语环境中学生接触英语的程度,能丰富学生语言运用的经验,有效地激活学生存储的知识。随着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还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赏析能力,比如作品的语气风格、作者的态度、语句的修辞等。

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必要补充,教师不能把课程目标仅仅定位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等都应该得到重视并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语言教学是以发展学生个体的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倘若只停留在语言的组织结构上则偏离了方向。在课程目标上,教师不能短时间之内忽视功利性应试的牵引作用,但也不能无视学生今后更长时间的发展需求。

二、课程内容:媒介多样、内容丰富与体材灵活

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开展拥有诸多的途径与媒介。网络、报刊(含电子杂志)、书籍、应用型材料(如广告、海报、发票、通知等)都能为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提供很好的素材。面对众多媒介,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选择,不同时段要有不同的侧重。比如选修课要侧重选择对阅读技巧有专项训练的内容,在篇幅上要控制在与高考试题相当;在课余,为了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指导学生选择趣味读物,或者时事热点、文体新闻等内容;寒暑假期间,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简写本或者英文报章杂志。同时,教师还要用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阅读信息,并适当地介绍和推荐一些主要的英文学习网站。

课外阅读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如时事、体育、娱乐、科技、天文、历史、地理等。由于学生的个人爱好不同,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考虑涉及的面广一点,对于学生不熟悉领域的有关内容要加强必要的指导与引领,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中信号词或信号句的敏感度,帮助其领会段落之间的链接,学会阅读材料中的图片和题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进程,选择和推荐课外阅读的题材和内容,以加深学生对该类题材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体材的灵活多样也是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特点之一。小说故事、科普读物、应用写作以及即事感怀的生活哲理小品文等都可以是高中英语课外阅读可涉猎的范围。

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很好地演绎着课程多样化的各种优势。通过加强对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挣脱枯燥乏味的语言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让囿于课本和课堂的学生获得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践机会。

三、课程组织:形式开放、实施有效与指导到位

与课堂教学不一样,课外阅读显然在形式上更为开放。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组织与实施具有很广泛的选择性。这些活动可以是学生自主的活动,也可以是选修课上教师指导下的泛读,还可以与学科相关的小组活动、文体竞赛、研究性学习等各类输入性的语言接触上。在体现教育民主化的同时,课外阅读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另一个切入口。当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找信息,更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外阅读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高中英语的课外阅读既要有学生的随意性,还要合理地加强教师对课外阅读的强制性要求,以增加学生对语言信息的摄入量。

英国语言学家Janice Yalden在其代表作《语言教学课程设计原理》中倡导通过比例大纲形式来设计、决定、安排课程的内容。所谓比例大纲形式,“就是以话题或概念为框架,将一个语言课程分为几个不同的教学阶段,分别用来重点发展语法能力、交际能力和篇章能力”。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篇章理解能力,虽然课外阅读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但为了更系统地发展学生的篇章理解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教师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技术和内容的指导。Yalden提出的“语篇为主线的课程框架、情景为主线的课程框架、学习任务为主线的课程框架”对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地实施课外阅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话题、情景、意念、主题”等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焦点和内容”。[4]

教师的指导到位是有效实施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保障。对课外阅读的内容、课外阅读的时间安排、课外阅读的策略技巧等都要有具体、周密的考虑和建议。为了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把握,积累知识,教师可帮助学生设计课外阅读笔记的记载方式,如:

教师不能因为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放任不管。教师的指导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除了规划性的指导,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性的反馈。利用适当的时间,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英语课外阅读的内容。在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用讲故事、写读后感等形式培养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此外,教师本身要率先垂范,要积极阅读课外读物,增加对英语语言知识的领悟和积累,否则在指导高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会失去话语权。

四、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协商要求与激励有力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多样化的要求体现在评价上就是要坚持“评价的发展性、过程性、综合性和灵活性”。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评价主体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学生对阅读内容以及阅读效果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这个评判的过程,学生要能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有一个价值性的判断,而评判的结果又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继续参与课外阅读的热情。学生对自己课外阅读价值的评价关系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外阅读大都是学生的自主性活动,评价的结果影响着学生独立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伴也是评价的主体。虽然课外阅读大都是自主性的活动,但当同学间在交流课外阅读内容、分享阅读成果的时候,同伴也就成为了价值评价的主体了。这个评价的最大价值体现为同伴间的合作、探究。教师肯定也是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评价主体。教师的指导包含了对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评价和反馈。教师的评价对帮助学生反思修正、认识自我和建立自信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课外阅读有相当比例是学生在家里完成的,因此评价主体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家长。家长的评价主要表现为与子女的交流和对阅读过程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认可。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能获得子女在学习过程中的丰富信息,增进与子女的沟通,而不再是一个“局外人”。

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而应该更加关注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因此,在课程评价的要求上要有别于课堂教学,要与课堂教学评价合理错位。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对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等题型存在畏惧心理。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成就感。评价的意义在于服务,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针对传统评价模式中存在的“管理主义倾向”和“过分强调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等缺陷,美国教育评价专家库巴和林肯提出了“第四代评价”,主张以“协商”和“回应”的方式“共同建构”。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协商,分享了课程评价的“权力”,理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进步与困难,既尊重了知识、能力、兴趣等多元价值的取向,更尊重了学生的成果,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5]

由于高中英语课外阅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和热情,教师尤其要注意指导工作的激励作用。无论是在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建议时,还是在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时,教师都要从树立学生信心的角度出发,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在英语课外阅读中取得的点滴进步,鼓励学生积极投身英语的课外阅读,勉励学生勇敢地在实际中运用英语阅读的技能,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品格。由于课外阅读材料本身的新颖性,加上学生在选择时的兴趣使然,学生能轻松地将课堂上乏味的语法结构和功能有机地融合到阅读的过程中去。在这个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而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激励将能最大化地激发起学生的潜能。

课程多样化给高中英语的课外阅读带来了新的理念,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操作策略。课程多样化视野下的高中英语课外阅读追求的不是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地能从另一个角度对高中英语的教学起促进作用的方法。我们不能庸俗地把课程多样化理解为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简单化和随意化。这其实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寻求创新、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过程。[6]■

参考文献:

[1]段兆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多样化研究[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43.

[2] 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0-41.

[3] 康红兵.农村高中英语课程多样化的实施策略研究[J]. 江苏教育研究,2012(1):36-38.

[4] 耶登.语言教学课程设计原理[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F13,F14.

第7篇

经过14年的持续大幅度扩招,广东省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进入中期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即把拓宽中职毕业生升学渠道、加大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计划、建立多元化的中职与高职及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作为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以上的目标的重要举措[1],作为培养大批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型人才、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一、广东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2012年广东省中职在校生达到238.1万人,高职在校生71.7万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居全国第一,基本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规模进一步扩大,2012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8.2%(按户籍人口计算),全省普通高校全日制在学生170万人(含研究生),居全国第三,教育改革发展为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2]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期盼、教育发达省市相比,广东省还有不少差距,教育发本文由收集整理展面临国内外的巨大挑战。

1.国际挑战

在教育领域,许多国家把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策略,以赢得竞争优势。在发达国家,以技能为特征的职业教育迅速融入主流教育,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并重,中职毕业生进入应用型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习的道路畅通,建立起层级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王文槿认为,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为了使欧洲更具竞争力,并创造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欧盟将职业教育和培训视为一种有力的政策杠杆。亚太经合组织认为,满足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的关键问题。德国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多年来,在16-19岁的青年人中,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始终保持在70%左右;2003、2004年德国政府连续发起“职业教育攻势”的国家行动。[3]在美国,2009年7月20日奥巴马在白宫会见阿波罗3人组的时候说,作为美国总统,“我将全力以赴让数学和科学重新‘酷’起来。我们要实现到2020年拥有地球上的国家中最高的大学毕业率,特别是在数学和科学领域……”[4]。在经济领域,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重归实体经济、重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实体经济。目前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5]这表明科学和工程人才及其培养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重点。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延揽人才力度的强化,给我们以巨大压力。

2.国内挑战

在经济领域,广东总量第一的位置很快会被发达省市赶上。2012年广东省gdp总量为5.7万亿元,江苏5.4万亿元,只差广东省3000亿元。[6]2012年人均gdp广东省54095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8570美元,江苏已达到10500美元;况且江苏省地级市人均收入都在全国平均线以上,而广东省还有13个地级市在平均线之下[7],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在人才培养方面,发达省市优势明显。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在常住人口中,广东省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以上)的人口为856.73万人,江苏850.68万人,两省基本等量;但由于江苏常住人口(7866万人)只有广东省(10430万人)的75.4%,因而江苏每万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1082人,广东省只有821人[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93人。[9]在高等教育方面,2012年普通本专科在学生,广东省为162万人,江苏为167万人。广东省虽然少得不多,但也因为人口基数大,导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远低于江苏的47.1%(以户籍人口计算)。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匮乏是最大的资源匮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总量短缺和结构性短缺,就是生产力、创造力、竟争力的短缺。因此,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及其结构优化在广东省还是一项重要任务。发挥广东经济总量大、投资效益高,产业转型快、产业比重优,教育规模大、水平提高快的优势,做强广东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广东省政府提出的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目标[10],还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扩大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规模

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扩大中职毕业生升学规模,是保证和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广东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2007年为65.9%,2012年达到95%,5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11],速度很快,需要不断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得不到巩固提高,就难以实现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1.生源不足将制约高等教育发展

《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50%,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要达到215万人。要实现这个规模目标,2017-2020年平均每年要招收61.4万人。一般计算方法是,专科学制3年,本科学制4年。因此,这一年在校生除以本专科平均学制3.5年,即是这一年及其前面3年平均每年的招生数。2005-2008年广东省小学一年级学生分别为164.15万人、155.64万人、143.87万人、131.59万人[12],其高中毕业时间相应在2017-2020年。按照初中毛入学率100%、普通高中与中职招生之比4.8∶5.2(2011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比例[1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5%计[14],以平移法推算,2017-2020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分别为78.8万人、74.7万人、69.1万人、63.2万人。多年来,因家庭经济困难、不满意录取学校等原因放弃高考、放弃报到的每年有四五万人。如果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按95%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到2020年普通高中全部毕业生都进入高校,也完成不了上述招生计划。因此高校必须开辟新的生源。

2.合理调配普通高等教育的学位资源

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机会越来越多。其毕业生升学率(即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数之比)与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与普通高中与中职招生之比有关,更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数有关。广东省1991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只有26.9%,1998年为42.7%,扩招第一年即1999年就达到56.9%。随着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大幅度提高,普通高中毕业生逐年增加,且增幅大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增长,因此才会出现2003、2004年升学率超过80%,2005年之后下降到80%以下,2012年为74.2%(1991-2010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见表1)的局面。普通高中毕业生能否考上大学已不是主要问题了。考虑到每一年都有一批学生放弃报到,为完成招生计划,这几年增加了预录数。即使他们全部如期报到,许多学校还是能够承担其培养任务。可见,放弃报到导致学位浪费,而这些学位应调配给想读大学的中职毕业生,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3.扩大中职毕业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规模

2009-2012年,广东省中职毕业生分别为39.47万人、45.97万人、49.81万人、56.04万人[15],今后几年还会增加。按照初中毛入学率100%,普通高中与中职招生之比4.8∶5.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5%计,以平移法推算,2017-2020年中职毕业生数分别为81.1万人、78.9万人、71.1万人、65.0万人。从中职招收20%或更多的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应列入规划,这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让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维持在75%左右,也有助于普通高中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2011年普通本专科招生47.4万人,除以普通高中毕业生63.1万人[16],升学率正好是75.1%。上述平移法推算出2020年普通高中毕业生63.2万人,相当于2011年普通高中毕业生数的63.1万人。如果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也维持75%,普通高等学校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计划维持2011年的47.4万人左右,那么,到2020年增加14万人的招生计划(按上述推算,到2020年招生61.4万人,减去47.4万人),用于招收中职毕业生,也只占中职毕业生的21.5%。2012年,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的只有4.3万人(“3+专业技能证书”招生1.8万人,高职自主招生2.2万人,“三二分段”转入高职0.3万人),占中职毕业生的7.7%(按2009年入学时的人数计算为5.4%),这个比例还是很低的。尽管中职毕业生升学还有一些渠道,如成人高校、自学考试、出国深造,但是,拓宽中职毕业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渠道很有必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后异地升学政策逐步放开,会影响上述平移法推算出的2017-2020年普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数。不管生源如何,继续加快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应该成为广东省规模扩大与内涵发展并举的方针。

三、加快建立中职与高职及应用型本科衔接的多种学历提升模式

一方面要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成果,降低中职学生的流失率;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9年,广东省教育厅启动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课题,开始探索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3年,广东集中试点高职院校面向高中、中职应往届毕业生自主招生、单独招生和对口自主招生,显示出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但面对日增的社会需求,改革的力度还必须加大,改革的步伐还必须加快,要在制度设计、系统建设、功能完善方面做出努力,使之更具效能、更加成熟、更有示范性。

1.加大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招生规模

目前,除了师范专科招收初中毕业生外,广东省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招生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3+专业技能证书”的高职考试招生模式,已实行多年[17],到2012年招生1.8万人。第二种是高职自主对口招生模式,直接招收中职毕业生,2012年招生2.2万人。第三种是中高职“三二分段”对口自主招生模式,2012年招生5万人,先由中职学校培养3年,毕业后即由对口的高职院校选拔进入高职读2年。[18]2012年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招生人数合计4万人。如果这个规模这几年不变,到2015年,加上2012年第三种中高职“三二分段”招收的5万人转入高职,合计也就只有9万人。如果以2012年中职招生79.71万作为毕业生人数计算,升入高职的只占11.3%。因此,还可以适当加大这三种模式的招生规模。

2.开辟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中职毕业生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快高等学校的分类定位。首先把一些以教学为主的省市属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或称应用科技大学);其次是把一些高职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再次是新建的本科院校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主。这3种院校可从中选择一批专业直接招收中职毕业生。二是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连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首先在教育部倡导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及中心城市职业教育基地试点。三是高职、应用型本科连读模式。四是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连读模式。其实,许多中职和高职院校早已引进自学考试和成人高校的本科教育,这两种本科教育相当一部分专业及课程的职业性并不强,“文凭教育”色彩浓厚。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有能力为中高职学生提供职业性的本科教育,更有利于弥补专业学习的断层,更有助于中高职学生沿着职业教育之路拾级而上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按照教育部的专业分类,普通专科分学科类和中职学生分科类都是19类,且基本对应,只是名称不同,这有助于高职与中职的专业对接。普通专科分学科类的前12大类、中职学生分科类的前10类都是工科(这里按工科和文科两大类分类来统计以利于分析),前者的13大类之后、后者的11类之后基本都是文科。普通专科分学科大类与中职分科类名称对应表如下(见表2)。

据广东省教育厅素材统计,2012年广东省中职分科类中(不含技工),工科(第1类至第10类)在校生占54.7%;在普通专科分学科大类中,工科(第1大类至第12大类)在校生占45.82%,比中职少了8.88个百分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解决广东当前和长远发展问题,特别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必须强化和优化高质量职业人才培养,必须弥补和改善结构性人才短缺。广东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及传统产业升级还要走相当长一段路。培养大批工科类、技术类、应用类职业人才,是解决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的主要途径。现阶段凡是工科比例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区域基本上是教育发展先进区。广东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顺应国际化趋势,要走中国特色之路。中高职专业要与普高专业错位发展,专业设置要凸现地域性、实用性、灵活性。要重点强化工科技术类专业,进一步提高中高职工科在校生比例(最好超过60%的比例)。要适应现代科技和经济全球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趋势,紧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需求,优先电子信息、生物海洋等前沿技术专业设置;强化工程机电、材料物流等优势传统专业设置;优化艺术设计、旅游会展等创意服务专业设置。重点建设一批学科特点突出、地域优势明显、技艺能力高超的职教专业,进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技艺精湛、规模适度、培养高端实用职业人才的专业学院,加快教育、科技、文化资源向生产力、竟争力转换,从而在高素质、成批次、多层次、可持续的人才梯队支撑下,建造和巩固长盛不衰的教育事业和经济产业,实现“广东制造”迈向“广东创造”。

第8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教学;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实施

1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现状

1.1落后的教育观念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式都未打破传统的模式。教师关注更多的是课堂效率,如何快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然而却忽略了学生的反馈。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已经完全不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缺乏实际上的操作,只是在课堂上学到了运动的技术,因此并未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还可能会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反感,这就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起到了阻碍。

1.2缺乏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

在竞争压力如此大的社会环境中,高校学生不仅要面对强大的学习压力,在毕业之后必定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因此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就显得如此的重要。但是调查发现,我国高校的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校和家庭注重的就是学生的成绩,并没有给学生培养一个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1.3高校体育场地的限制

从当前高校体育的发展状况上来看,学校体育场的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课程的质量产生了影响。如今在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之际,高校仍然未加大对体育场的经费投入,这远远不能满足创新体育教学的需求。由于高校体育场地的限制,教师只能尽量的减少体育课程的课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阻碍。

1.4教学方法不当

高校学生为何在上了十几年的体育课程后仍然没有一个良好的体育成绩,这是因为在体育课程中,高校并未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高校在体育课程中限制学生的体育项目,降低他们的活动次数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较为古板,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未积极的采用创新的趣味性的教学。课程始终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时间和精力感受体育活动中的乐趣,因而导致课程变得机械呆板,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2高校体育教学中多样化教学方法实施的路径

2.1体育教学目标的创新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开展改革创新工作,跟进时代的潮流,及时的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这不仅是教学理念的改变,也是对学生的重视。高校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联系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规划一个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大纲,并在建立以后严格按其发展,确保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教师应该积极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主动学习者,从灌入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打破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限制,以高校推动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2加强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创新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将终身体育意识的精髓忽略掉,学生领悟不到其重要性。体育意识具有知识性、兴趣性、意志性,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但兴趣却又占取了主导地位。在创新终身体育意识的时候,应该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具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强大的意志力。高校应该采用自选式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这样的话学生的主观意识就会发生变化,他们可以深刻的意识到终身体育的概念并不是嘴上一说,而是一种无意识的自觉性行为。在体育习惯稳定之后,学生即可尝试新的项目,并同时培养不同的兴趣爱好,达到体育理念和身体的高度统一,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效率。

2.3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

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体育教学的改革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坚持教学和学习的有机结合。以最新的教学目标为基础,科学合理的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革。选择贴切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将时代的气息融入到体育教学中。由于多年来传统的课程结构设置已经根深蒂固,因此高校必须进行调整。学生在体育课上所学到的都是基本的技术动作,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球类比赛等,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养成一种创新的精神风貌。

2.4加大体育教学资金的投入

高校想要对体育教学进行创新改革,首先就应该提升对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是购买所需的体育器材,根据自身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正常体育课应有的环境,对于一些破损的器材应该及时的更换,防止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意外,这也是对体育院校最基本的要求。另外有了足够的资金,体育老师可以定期的参加一些专业的体育课程培训,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保证。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也是高校对体育教学重视的一个体现。

2.5坚持适合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原则

在教改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的多样化教学只是对教法的一种探索。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需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适合性原则。只有在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基础适合与相关硬件适合的情况下,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的教学内容,对特定的学生开展适当的教学,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学场地等不可一概而论。第二,有效性原则。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习惯与个性化体育能力,不能出于课堂氛围的热闹、花样多,而硬性地开展所谓的形式大于内容的教学。因此,要以学生体质提升、技术技能的掌握为主导。

第9篇

【关键词】就业渠道;高职高专;就业问题;多样化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在我国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心和重视。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数量为1300所左右,占高等教学校的69%,其规模已经与高等本科院校各占半壁江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学生及家长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要把就业管理和人才培养联系起来,使就业管理工作成为一项系统工作,让学校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社会的需要,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听到高校毕业生们在抱怨就业难、难就业。归根结底不是就业难,而是他们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难。就我们学校毕业生的这几年的就业情况总结出大学生就业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因素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同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失衡,就业户籍制度的限制,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同,个人发展空间的差异,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第二,学校因素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高校教育产业落后,结构失衡,专业设置功利,办学定位不明,就业指导机制不健全,指导成效不理想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第三,企业因素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企业招聘条款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第四,高校毕业生本身因素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毕业生对自身因素估计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太高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缺乏对自我的客观、系统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就业地域多定位在大城市或者沿海地区,不愿承担艰苦工作,不愿到西部边疆地区和基层工作。同时,择业工资要求也太高,延误择业的机会,延长择业时间。还有都想到事业单位和国企,捧一个铁饭碗,不愿到民营私营企业就业。②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下降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部分高校毕业生职业素质不足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就业指导制度的不健全使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的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用人单位也不能很好的了解高校毕业生的信息,致使就业问题出现。④高校毕业生的依赖心理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部分高校毕业生缺乏独立意识,没有独立的决策能力和进取精神,在毕业后的择业过程中,把择业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和有能力的亲戚身上,靠关系或者托人情找工作。也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的等待心理,不能主动、积极的寻找就业信息,失去择业的机会。

为了缓解学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结合这几年的国家政策,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及院校单位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学校领导及各部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拓宽学生就业渠道,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使得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大幅上升,收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渠道措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首先,学校应积极改革教学,完善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教师本身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思想,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一现实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和学生,对高校大学生就业也带来深刻的影响。广大专业教师及相关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当深刻理解这一重大转变,在就业工作中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在工作观念和工作方式上尽快进行转变,树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危机意识,主动适应社会要求,走出校门,宣传介绍学校、专业和毕业生的情况,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帮助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切实做好学生的学习及就业工作。

2.建立和完善高校职业指导系统思想,着力培养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学校应该把学生的教育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出发,把职业指导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大一开始抓起,对学生开展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职业规划,早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真正把就业指导贯穿在大学生涯的全过程。同时,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力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技巧培训,提高毕业生整体就业素质。

其次,积极发挥学校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开拓学生就业渠道

1.拓宽思路,开拓就业工作新的增长点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推动学生努力提升知识层次,我们拓宽思路,鼓励学生专接本考试,切实提高了就业率。我们通过全面动员宣传,重点鼓励学习成绩中上水平的学生专接本,提升学历层次。学校组织专业的教师以学校的形式成立专接本培训班,负责学生考前的系统学习,提高升学率。还组织各系部门建立专接本服务处指导学生报考志愿,使学校形成报考专接本的新热潮。三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专接本。其中,我校现代服务系2012年专接本考试取得了100%的升学率,学校对该系及学生进行了嘉奖。

2.积极推销,扩大社会认知

多年以来,各系部门每年都利用新年联欢晚会主动邀请与学校毕业就业工作有关的单位,让相关的单位领导与学生共渡春节晚会,一起体验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向用人单位邮寄带有毕业生信息的贺年卡,主动用电话联系近年来吸收我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使其充分了解本校师资力量、人才质量以及人才供给量,所以,尽管形势严峻,仍然有很多单位主动上门提供招聘信息。

通过几年的努力,至今为止,本校与保定长城汽车有限公司、黄骅模具城、天成药业、沛然枣业等上百家单位建立起了牢固的用人关系,就业市场相对稳定。

3.充分利用学生资料,挖掘潜在信息

每一年,学校都将毕业生就业去向资料存档保管。在就业工作实践中,充分利用往届毕业生去向登记表,以及相关专业继续教育学员登记表,变“废”为宝,激活蕴藏在其中的就业资源,利用合适时间,组织一批口才好、应变能力强的学生会骨干,主动通过电话联系,一方面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近况,加强沟通,另一方面向这些单位推荐当年应届毕业生,得到一批单位的热情支持。据统计,几年来,使用这种方法挖掘了大量就业信息,争取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

4.发动全体教师参与,积极扩大“推销”队伍

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争取专业教师的支持。因为,专业教师往往跟那些与其专业有关的单位联系紧密,通过专业教师可以获得大量就业信息。因此,就业部门及各系部门积极主动争取这些专业教师的支持,可以增加帮助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机会。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每年都能保持近百人的兼职“推销员”队伍,无论职称高、年龄大的老教师还是一般的年轻教师,他们都能热情配合,提供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推荐毕业生就业,几年来,已推荐上千名毕业生,约占毕业生人数的10%。

5.建立校友联系平台,争取信息反馈

校友是学校向社会培养输送的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朋友,也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资源。经过几年的办学,有一大批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并在各个单位起着骨干或者领导的作用。平时的校友工作中,学校主动创建平台,加强和校友的联系和交流,给校友带来较强的母校归属感。与此同时,校友们也热情关心支持学校工作,纷纷帮助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闫卫国,电力04级毕业生,现供职于河北百力包装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努力已任职公司技术部经理。这几年,为学校毕业生提供了几十个就业岗位;张海博,电气05级毕业生,现供职保定维尔铸造有限公司,技术部工程师,也为学校毕业生提供了几百个岗位。“吃水不忘挖井人”,校友在就业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拓宽学生就业机会

1.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当今大学生大都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缺乏独立性和坚强的意志,去城乡基层一线工作,无疑既能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使其得到锻炼,磨练其意志,培养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更重要的可以改变当今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心态,为其以后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作准备。

多年来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围绕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的职位。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

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后顾之忧,国家相关政策提出了学费后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同时,对有基层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进一步扩大对其招考录用的比例。

2007级学生高彩宏选聘到张家口市宣化县担任村支书助理的大学生“村官”。她说 “农村这个大舞台让我得到锻炼——在我任职所在的村里,经常与村里的人们在一起谈心,了解村里的大事小事,协调帮助村民解决一些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得到群众的好评。2009级学生赵立龙响应国家政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去西部志愿开发,他说,我一直希望为西部贫困地区做点什么,国家给了我这个机会,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同时,国家代偿了这几年的学费,感谢国家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大多高校毕业生都想进国企或者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可是往往这些企业门槛高、录用人数有限。所以国家鼓励毕业生们去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同时国家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弓全峰,2009级我校电气专业毕业生,陕西人,通过就业市场,自己努力在山东一家私企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五险一金,并解决户口问题,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都是国家的政策引导的结果。

3.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3%。创业难度很大,潜力也很大。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是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因此国家出台了可申请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和享受“一条龙”指导服务来帮助大学生创业。

我校今年毕业的几名外语与艺术设计系的学生,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申请小额贷款,学校提供场地,成立了形象设计工作室,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业,目前已经签订了几个协议合同。

以上都是我校为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在缓解我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想找到工作、找好工作,学生在学校里面也要懂得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所以高校也需在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上下功夫。

在当今浩浩荡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军中,我们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历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行为只会让我们与这个社会脱轨,我们应该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努力做到关注时事,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多与人交流,洞悉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最好是能把社会的需要与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才能在择业、就业的时候多一份胜算,少一份迷茫。

参考文献:

[1] 王彦英. 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论[J]. 文化建设[2010] (2) : 91 - 93.

[2] 杨华云. 人社部: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新京报.2011-01-26.

[3] 胡斌. 大学生就业问题透析[N] . 人民日报,1999 - 02- 27 (8)

[4] 黄志武 刘嘉.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到基层 进私企 自创业. 日报,2009-11-5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P ]. [ 2009 ] 3号, 2009.

作者简介:

[1]窦伟山(1978.12~),男,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气控制,2010年获得河北省级优秀辅导员。

[2]刘永娟(1978.12~),女,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第10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教学手段 阅读教学

近些年,我国的教育界进行了素质教育相关的改革,同时提出了新课程的标准化改革方向和具体要求。迎合素质教育深化的潮流,各个阶段的课程都进行了一些相关的教育改革和教学变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初中英语教师要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也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集精神和注意力,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进行初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加强学生的英语表达交流能力,培养他们的英文语感。初中生大部分对教师的行为和思想有着不小的抵触,原因在于教师平日里在学习方面对学生有严厉的态度,也就形成他们与教师之间的隔阂。为此,教师有必要从学生出发,创新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阅读教学的实质教学质量。

一、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1.营造英语课堂的良好学习氛围

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讲课的环境应当是充满活力的。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努力营造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其中积极地学习英文语句,努力加强英文实践交流。同时教师也要加强教学言语的整合,教学的语言要明确科学,且要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牛津版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2“My family”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们以“family”为话题展开讨论,鼓励大家向别的同学介绍自己家人的性格及外貌,用英语进行描述,加强学生交流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进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打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团结友爱,尊敬教师,具有班集体荣誉感,同时也要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推动教学的道德文明素质的思想传播。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及时有效地沟通交流,以抢答的方法引起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愉快,并从中获取知识。

2.教师要与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现如今,小学的教育不再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播,同时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育。初中英语也是如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英语知识,还要以教材为基础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因此,在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想法。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成长的主要阶段,在这期间的英语教学,教师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入教学中,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实实在在地融入学生这个集体。同时也要处理好与学生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友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师感觉。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必然会遇到各种疑惑和不解,教师要主动地向学生了解状况,和他们沟通,为他们排异解难,同时教授他们英语的阅读方法,以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当合理运用情境教学

现在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师都习惯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进行课程的开展。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并设立相关的情景,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融入其中。比如在学生学习牛津版初中英语Unit3“Good friends”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朋友有哪些?并与自己的朋友进行英语教材当中的对话,增强英语交流的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迅速了解本章节的内容,提高英语方面的认知和学习渴望度,同时也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活跃地参与教学,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改进自己的英语思想,拓展自己的英文词库量。把课文的中心思想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使学生和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在英语的阅读教学当中不断地探索发展,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情境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识,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课程开展的效率。

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要努力培育学生的学习爱好

1.在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要有针对性且准确的设置悬念,在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举例,如讲解一些小的故事情节,并从中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培育他们对英语的学习爱好,引发他们思考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教师悬念完成以后正式地引进正题,令学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进一步的讲解。比如:在讲解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4“Wild animals”时,教师可以首先询问大家:大家知道的野生动物有哪些?然后引导大家进行积极的回答。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训练了英语的学习思维和方法,而且形成了积极努力自主探索的学习风气。

2.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课文时,要着重理清课文的发展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宗旨,重点关注其中的英文知识点和要点,划出学生容易不解的词汇。对于学生在课文中不了解的内容和词汇,教师有必要进行主要讲解,提高学生对于生词的认知,帮助他们完整地阅读理解英语课文,进一步督促他们学好英语。

四、结语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为依据,把握学生在英语学习行为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良好学习风尚,挖掘他们的英语潜力,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进行授课。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们的英语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活泼的学习态度,最终全面地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应用策略

1.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加以理解和使用,脱离了语言产生和使用的文化背景,学习和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就只能是空谈。特别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沿袭、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受此影响产生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文化差异必将成为影响语言理解、使用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因此,高中英语课程作为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学习和使用语言的重要目的,提升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团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与此同时,作为现代英语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的技术手段,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平台,教师能够利用这一技术,汇集海量的能够反映英语文化背景的多媒体教学材料,提升教学质量。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从跨交际能力提高的实际要求入手,分析研究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机制,并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

2.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机制

2.1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内涵理解的深度。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实际上富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因此,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从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内涵理解的深度入手。特别是英语语言受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民俗习惯、政治立场等因素的影响,与中国文化的差别很大。例如,英语单词dragon尽管翻译为“龙”,但是dragon是一种暴虐成性、异常凶残的怪兽,与中国文化中龙的祥瑞形象大相径庭,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关于这方面的图片、影音作品等材料十分丰富,能够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程度。

2.2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

语言的运用要建立在使用者思维模式的基础之上,而语言文化是形成语言思维模式的重要因素,英语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因此,创造条件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充分接触与理解英语文化,把握语言与思维的内在联系,形成扎实的英语思维模式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国外优秀影视作品的引入,以及利用网络技术,创造跨文化交流的条件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2.3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了解与学习西方的文化,最关键的一点是有学习兴趣。教师采用枯燥的说教等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用先进的手段、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向他们介绍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3.1注重多媒体材料的甄选,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内涵的理解。

多媒体材料的甄选主要应当注意两点,一方面,要取其精华,抓住教学目标的重点,要控制多媒体材料使用的力度,而不应使课堂成为“电影院”。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加深对英语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以前文提到的dragon一词为例,就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主人公与火龙较量的片段,在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使学生对英国魔幻、传奇的文化背景有更深刻了解。

3.2善用英语原声影视作品,营造英语文化学习氛围。

法国的一项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仅靠听可以记住全部信息的15%,仅靠看可以记住25%,而视听结合可使学生记住全部信息的64%以上。因此,使用英语的原声影视作品,能够营造英语文化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观赏作品的同时,提升英语运用与理解能力。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1“School Life”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影视作品《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中有关校园生活的片段,营造一个具有浓厚异域文化的学习背景,加深学生的印象与理解能力。

3.3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造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与环境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不仅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大量的教学素材,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机会。例如,著名的陌生人交流网站omegle,就是采用互联网交流的方式,通过发起聊天对话的形式,与国外的使用者进行匿名交流。这类型资源的使用无疑能够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从而使之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4.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够创造一个全方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育机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妥善运用这一工具,从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了解和对教学素材的优选力度,使得这一工具能够真正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交际能力的利器。

参考文献:

[1]葛连生.跨文化交际与高中英语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7).

[2]潘旭红.跨文化交际在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8,(49).

[3]陈红玲.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5).

[4]崔士秀.基于《牛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实践[J].考试周刊,2009,(39).

第12篇

关键词:后大众化;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

后大众化理论是建立在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基础上,由日本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有本章先生提出的。有本章先生在考察日本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发展轨迹后发现:当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停滞不前,与此相反,非传统的学生增长势头甚猛,其增长率甚至超过了传统学生,而且这些学生可能多次入学。这一发现也超出了马丁·特罗的预期,他把这一阶段称之为“后大众化阶段”(Post Massification)。

我国自1999年实施大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张,至今已超过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上升,从1998年的全国平均9.8%升至 2010年的全国平均26.5%[1],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高,已达到或接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2020年40%的指标,北京、上海、江苏等高校集中的大省、市则宣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接近或跨入普及化阶段,也出现了有本章先生发现的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一些特征。有理由认为,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已经或即将在我国出现。本文对我国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及其构建进行探讨。

一、“五维多元”:我国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的应然趋势

随着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更加多样化。为顺应这一形势的到来,我国应当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多样化模式,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本文选择了举办与投资主体、学生入学形态、学校类型、学校功能、办学层次等五个主要维度,提出了我国后大众化时期的“二元”、“二向”、“三类”、“三极”、“四层”的多样化模式,即“五维多元”模式。

(一)举办及投资主体:公办与民办二分天下的二元举办及投资模式

为适应我国后大众化时期的到来,我国应当建立以公办及政府投资与民办及非财政性投资的二分天下的二元举办及投资模式。目前要大发展民办高校,改变过去以公办及政府投资为主、民办及非财政性投资为补充的举办及投资格局。

从政府办学方面而言,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办学主体重心应当逐渐下移。一是应将办在地市的省属高校下放给地市办学或实行省市共建、共管,大力支持地市级政府办学;二是应当扩大到县级政府办大学,要改变县级政府办大学不多的局面。

从民办高校发展方面来看,目前民办和私立高校数量偏少,处于配角地位。据统计,截至2011年4月,全国共有各级各类高等学校2429所具备颁发学历文凭资格[2],其中民办高校640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6.34%,在这些所谓民办高校中独立学院占了311所。这些独立学院中有一半是校中校,实质还是公办的,只因国家不拨款,靠收学生学费办学,内部管理按民办高校机制运行而已。还有一半独立学院也是半公半民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办。除去独立学院,真正的民办高校仅329所,只占全国高校的13.54%。2010年,全国民办高校共有本专科在校生401.3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19.85%。形成这种局面是多方面的,但从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办学主体动力与实力、国外经验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期民办高等教育将会得到较大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13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多样化;课程改革;联合育人机制

高中是学生独有个性和才能开始显现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还是学生决定自己今后生活道路的关键时期。普通高中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将决定青少年未来的人生道路,对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人的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决定了高中教育必须多样化。

近年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总体上已经进入了普及化阶段。问题在于,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我国各地普通高中教育出现了单纯追求高考升学率、只重视文化课教学的倾向,这种教育模式与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极不相符。由此可见,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就在于改革单一的普通高中办学模式。

一、目前对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的要求

就目前来说,对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同一班级内学生来自不同的环境、初中和家庭,对学校环境的感知和评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业水平、个人抱负和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差异日益扩大;

第二,家长对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结果的期待多样化,不仅要求高中教育能让孩子获得发展所需的知识,也要求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高等院校和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多样化,特别要求他们具有持续的可以适应时展所需的能力。

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1.办学模式单一

多年来,普通高中基本上是单一的升学办学模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观念来说,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认为上普通高中就是升大学,对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的定位并不明确,缺乏具有理论深度和较大实际影响的改革成果。

2.课程设置僵化

所有的学生不分资质、潜能,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都得学习相同的课程,而且按完全统一的要求来学习。表面上是学生共同发展,实际上是按一个模子发展。压制选择,使学生失去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

3.人才培养模式趋同

目前,趋同培养模式导致高中生缺乏自身特色,还导致了社会人才结构性失衡,很多学生除了读书外,严重缺乏社会经验和生存技能,与社会脱节,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盲目追求分数

在学校里,成绩排名是最常见的方法。成绩较差的学生和科任教师经常会受到批评,甚至会有对学生和教师人格上的侮辱。因此,教师往往会在正常课时的基础上加课,并在课后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学生缺乏自主发展的空间和余地。这种现状,使得教育评价的标准和教育教学的方法陷入单一化和功利化的困境。

三、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途径

基于以上情况,我认为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努力搞好普通高中教育,准确理解、把握并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1.制定和落实普高多样化发展机制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普通高中必须坚持公益性,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建立全社会支持普通高中教育的有效机制。由此,我认为关键是要切实保障政府办学的主导地位,就如何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投资在普通高中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做出具体的政策规定。同时制定和落实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规划,改变陈旧观念,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全面发展,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

2.建立多种培养模式

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办学与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改革,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改革综合普通高中。在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全开好课程的基础上,加强课程的多样化与选择性,满足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

二是试办新型综合高中教育。普通高中学生在学完两年课程后,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大部分学生继续为升学做准备,一部分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可到职业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学习,然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

三是试点天才普通高中。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我国对天才青少年的培养陷入了与常态青少年同一发展的模式之中,这对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造成了极大阻碍。建议借鉴国外天才教育的经验,采取特殊的招生办学模式,对确有天赋、具备特殊才能的孩子进行特殊培养。①

3.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实现学生自主选择和多样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普通高中多样化的关键。对每个高中生来说,学校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课程应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针对不同个体智能发展的特点安排有针对性的课程,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②因此,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表现形式,努力挖掘每一学生特殊才能的巨大潜力,让其充分选择,才能实现真正的高中多样化。

4.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首先,落实教学常规,保证各类学校各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基本要求;第二,抓好教学科研及其成果的推广工作,特别是对教学方法方面的重大问题,以及实践中已出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三,要制定多种鼓励政策,引导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法改革。

5.加强高校在高中多样化中的引导作用

在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办学中,高等学校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引领和支持高中改革与发展。

第一,高等学校与普通高中教育之间应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高校招生改革,对高中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同时积极引领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第二,建立高等学校与普通高中联合育人机制。国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具有学科优势的教学型大学,可与特色高中采取联合办学或联合培养的方式,共同培养优秀高中生。如联合开发课程,高校实验室等资源向高中生开放,组织教授走进中小学校开展讲座。这种合作培养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学科兴趣,以及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

第三,建立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与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衔接机制。普通高中办学多样化必然要求高校招生方式多样化。按照要求,在公开、公正、有序的原则下,积极推进高校多样化自主招生改革。

综上所述,我国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培养目标、办学模式、课程内容、培养方式和评价机制上的单一都使得高中学生压力与日俱增,因此,普通高中必须在未来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挑战以及教育自身变革的需要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破除制度和政策的障碍,摒弃陈旧观念,用新的思路和政策设计推动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通过课程改革、创新培养等方法,推进普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新局面,逐渐实现多样化。(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

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编号:121197

注解:

①霍益萍:《普通高中现状调研与问题讨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②徐英杰:《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参考文献

[1]霍益萍《普通高中现状调研与问题讨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徐英杰《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3]杨茂庆《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比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第14篇

【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一要求,为新时期我国普通高中的发展明确了目标定位。如何才能让这一要求“落地”?这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和认识普通高中多样化,应当选择怎样的途径和模式。我们希望,更多的研究者、校长和教师能加入到实践的行列中来,是为“高中多样化发展”系列之三。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对普通高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我国普通高中体系性的新定位。

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需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经济社会的转型,对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所有教育阶段中,“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教育规划纲要》)。

要承担起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普通高中必须走多样化发展之路。只有多样化的普通高中,才能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促进不同个性的形成。同时,学校内部个性化的课程与教育方案、鼓励质疑与批判的评价体系、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与创新活动,都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普通高中多样化的价值追求。

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用人方式的转变推动着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其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就业的影响。应该说,目前高中问题的本质是由社会用人机制造成的。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取得高端学历文凭就意味着就业有保障。这种“只认文凭不认能力”的社会用人机制,使高中教育被异化为应试和取得高端学历文凭的工具。这既是“应试教育”现象的根源,也是影响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所在。

但连年高校扩招后,全社会已从长期的“文凭短缺”时代进入“文凭相对过剩”时代,社会就业逐步进入“文凭+能力素质”的选拔时代,提升能力素质有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普通高中面临着从重“应试”转向重“能力素质”的现实需要。此时,普通高中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天赋,立足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机会,这就要求高中学校必须走向多样化发展。

同时,就目前普通高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言,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也是解决我国高中弊端的关键措施。

我国教育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但现实却是高中教育“千校一面”:同样的课标、教材、教学,一样的高考试卷,用统一的教育培养学生参加统一的高考,从而导致“英才教育”严重不足、“普及教育”明显过剩,“不需要的必须学,需要的又不让学”的“片面应试”与“片面减负”并存的现象。受各方面政策影响,我国受“英才教育”的学生的学习深度、难度和强度并不比欧美同类高中更高,而我们普遍的高中学习强度则显著大于欧美。

这种不顾学生不同,强行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同层竞争、同质发展”,使我国普通高中始终处于高强度的高考竞争之中。于是,学校和学生忽视了知识与经验的现实意义,往往不关注学了什么,只关注要考什么,不关注知识与经验的现实意义,更关注知识经验在考试中是否会考到。以考试为导向的普通高中教育忽视了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考试分数就像一样侵蚀着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目的之一就是解决这些问题,使普通高中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国际经验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从世界范围看,一方面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创新难度越来越大,需要的知识经验越来越多,因此世界各国普遍重视“英才教育”,其高中阶段学习的深度、难度和强度一直都在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使用一个创新发明则变得越来越容易和简单,普通劳动者对知识和经验的需求并没有同步增加,这就出现大众化的教育整体变化不大。

面对这种情况,世界各国普通高中采取了多样分类发展的思路:办学类型多样化,分层次、分类别发展;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增加选择性,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同时多数国家都把推动高考改革作为带动高中教育改革的关键。

世界各国高中办学体制差异较大,办学类型本身也多样化,国际上最为常见的有五种典型类型:1.单一型。此类高中办学目标单一,以升学准备为唯一目的。2.多向型。特点是为不同兴趣学生开设侧重于不同方向的课程。这类高中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过早分科、影响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不利于扩展知识面和视野的问题。3.弹性型。即实行弹性学制,使学力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进度。4.综合型。即渗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思想,试图使二者融合,达到“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效果。5.特色型。招收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进行培养,有利于学生特殊才能的发展。

相同的办学类型中,学校又可以进行不同层次的定位,避免形成恶性竞争。一般说来,世界各国普通高中有三种基本定位:1.精英高中。通常属于学术性高中,以社会精英人才为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学业选拔,整体学术水平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这些高中以学习内容难、入学选拔严、自主学习宽、办学条件优、收费不高为基本特点。2.大众高中。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高中。各国情况差异巨大,有些国家这类高中毕业生多数进入四年制本科学习,也有的国家就业和读大学并重。3,普及性高中。在不实行“双轨制”的国家里,这类高中是普及高中教育的基础。学生接受基本的高中教育,升学去向以社区学院等普及型高等教育机构为主,其他学生直接就业。在实行“双轨制”的国家,这类高中通常规模不大,降低学术要求,更加注重职业导向,更多类似综合高中。

通过课程改革推动多样化是当今国际普通高中发展的重要特点。近年来,国际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更多强调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适合需要的教育,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重视教育民主、机会均等、个性发展。

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高中为学生在课程方面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将学生的学术课程学习与生活体验、社会活动有机结合,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多方面能力发展相融合。课程内容构成上设置大的学习领域,增加选修比例,强化核心课程(外语、数学、科学、技术),注重分层多样(按需要设置不同难度),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与未来职业有机整合。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管理制度等保证课程选择性的管理制度。

同时,为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处理好高中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不断推动高考以及整个高等教育选拔方式的转变,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和行动,比如:考试形式多元化、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提升、统一考试与单独考试相结合、入学选拔方式多元等。这些都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路径与模式选择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从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培养模式多样化、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等多种途径实现。综合国内外情况,我国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可以选择的具体路径有:

一、明确定位、分类发展,通过办学体制改革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实行的是职高、普高并重的双轨制,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以不打破现行双轨结构为前提的,因此无法在办学类型上有大的选择,重点应当是通过普通高中的分类分层,落实各自的办学定位,以实现多样化发展。考虑我国国情,参照国际上高中发展经验,我国普通高中可以分四个类型进行定位发展:

英才高中(可以称为“学术高中”或“科技高中”)。这属于精英教育高中,招生对象是学业成绩分布在前5%的学生,以国内重点大学为主要升学目标。这类高中定位是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基,体现学术性导向,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在完成合格高中教育基础上形成英才教育的模式。

优质高中。这属于大众性的高中教育,注重基础性,以升学预备为重点,兼顾就业预备,录取对象为学业成绩前50%的学生,升学主要目标为四年制本科。这类高中重视课程体系的特色建设,拥有扎实的教育教学质量。

综合高中。这属于普及性的普通高中,对合格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成绩没有特别限制,介于普高和职高之间。注重基础性,坚持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预备教育并重,以升入高职高专和直接就业为重点,立足培养合格公民,办学生快乐成长的学校。

特色高中。以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特长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普通高中,全校体现某一方面的办学特色,学生生涯计划与学校特色相关联。适应特殊学生、满足社会特定需求,培养特色人才(比如科技高中、外语高中、艺术高中、体育高中、民族高中等等)。

应该说,这样的错位竞争、共同发展是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各类高中选择不同定位,找到各自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在一个区域内尽量减少“同层竞争”、“同质竞争”。另一方面,错位竞争鼓励不同学校选择并明示自己的高中教育质量观,此时,行政管理部门应采取措施,如鼓励学校制订各自发展规划,改革学校评价、办学经费拨款、制订招生与投入政策等,推动不同高中按自己的质量观办学并接受基于该质量观的绩效评价,为社会提供充分、全面的高中质量信息,帮助家长和学生理性选择学校,为每个孩子找到最适合他自己的普通高中教育,从而改变全社会过度关注高考而导致的愈演愈烈的“择校风”。

二、围绕办学特色建设,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在目前状况下,以创建办学特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具有很大的现实性。通过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形成各自办学特色,体现多样化、差异化,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各不相同的选择,来实现以特色建设带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目标。

但由于我国普通高中长期存在着“千校一面”的现象,多数学校并没有突出的办学特色,对办学特色的理解和认识仍然停留在初步阶段,甚至对什么是办学特色也存在模糊认识。一般认为,办学特色是关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方面的、与其他同类高中学校不同的理解认识、经验与做法、成果成效的总和。普通高中的办学特色应该是能代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个性化的、持久稳定的、被社会公认的特征,它建立在一定教育思想与理念基础上,体现为一套成熟的经验与做法,以一系列办学成果为标志。办学特色是学校长期办学努力的成果,要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一般说来,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可以从6个方面思考和形成:一是办学定位。要明确办什么样的高中学校、培养什么样的高中生,这是办学特色的价值基础,体现了学校的个性与特色。二是办学思想。明确用什么样的思想办学校,是办学特色的理论基础。三是办学特色的内容选择,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德育、管理等方面。四是明确的教育结构,即作为特色的内容需要组成一个明确的结构,以形成表达明晰的办学特色;五是明确的教育方法和活动。六是明确的预期办学成果。

三、以育人模式引领多样化发展

育人模式创新是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的另一个主要途径,这是体现在育人过程与方法中的多样化,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每一所学校都应当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育人模式,通过育人模式的“顶层设计”去建设特色,形成竞争力,以实现多样化发展。

作为普通高中学校教育的“顶层设计”,育人模式包括了育人的思想理念、育人的体系设计、育人的实施与评价反馈等。事实上,每一所学校都是按照某种“育人模式”进行育人的,尽管多数时候这个所谓的“模式”并没有被认识和概括。因此育人模式的反思与概括、优化与重构是普通高中学校改革应做的整体安排,是实施学校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育人模式”本质上要回答“育什么样的人”“如何育人”的问题,“育人模式”与“办学特色”的区别在于前者以过程呈现,后者以结果体现。

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学校要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要选择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不同层面进行定位,明确学生来源、去向,通过特色办学给学生打上学校独特的“烙印”。

怎样培养人是学校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学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按照学生身心特点促进学生发展,按照社会现实状况培养学生,按照知识内在逻辑和科学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每所学校具体的育人内容不尽相同,由此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四、以课程教学改革引领多样化发展

学校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体系中,要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时也可以从课程与教学改革人手,逐步形成自己的育人模式和办学特色。对于很多学校而言,多样化发展从顶层设计可能难以做到,这时候就可以选择从微观的课程教学改革入手。一所学校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与其他学校不同的课程选择体系,实施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也能体现出学校自己的独特性,这本身也是普通高中多样化的微观形式。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基本形式是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校本课程体现了学校办学和育人的思考。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普通高中十分关注的问题,从课堂教学模式到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从校本研修到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从德育创新到生涯规划,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可以探索多样化发展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第15篇

本期邀请到鹰潭一中校长黄福康、上犹中学校长彭修盛、于都二中校长彭小军、临川三中校长黄幼昌和瑞金二中校长,相聚在于都二中,就如何破解现行高中教育单一化培养模式带来的难题,探讨高中多样化办学的途径。

办学多样化已是当务之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要充分尊重不同的个性,为学生的自我实现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推动高中多样化办学,既是现今教育的政策使然,亦是现今教育的现实要求。

黄福康:高中多样化办学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难点所在。如今,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学生需求多元化,上大学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目标和追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将成为新的学习需求。按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高中教育要培养学生多种智能,使每个人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这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而在传统的高中教育中,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考试,唯一不同的是升学率的高低。那些有特长的学生,只能硬着头皮学习自己不喜欢的内容,参加同一类型的考试。但是学生的兴趣是多元的,高考后上的大学又是分类和分专业的,随后面对的社会更是创新、复合型的。有鉴于此,我认为高中走多样化、个性化之路势在必行。

: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用人机制对高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新定位。普通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其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就业的影响。现在的经济社会转型,对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下高考,这“华山一条路”,已经无法适应多样化社会的需要,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为此,高中教育应该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针对不同学生,开拓多样的成长之路。比如,对有天赋和特殊才能的学生进行特别的培养;对在某一领域具有超长素质或特别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引导,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夯实基础。

多样办学模式铺就理想跑道

现如今,对“高中多样化办学”的理解主要分为: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和学校内部管理的多样化两个层面。要拓宽育人模式,为学生搭建成才立交,首先应坚持办学风格的个性化,用以突破当今高中办学模式单一化和培养模式趋同化的瓶颈。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以不打破现行职高、普高并重的双轨制为前提的,因此无法在办学类型上有较大的选择,但可通过普通高中的分类分层,落实各自的办学定位,以实现多样化发展。考虑我国国情,参照国际上高中发展的经验,我国普通高中可以分四个类型进行定位:期待造就精英才俊,以国内重点大学为主要升学目标的英才高中;以升学预备为重点,兼顾就业预备,跻身二本以上升学目标的优质高中;注重基础性,坚持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预备教育并重,以升入高职高专和直接就业为重点的综合高中;以适应特殊学生、满足社会特定需求,培养特色人才的特色高中。

而依据现在高中生源情况,针对具体学校,我认为可采取三种办班模式实现高中多样化发展:尖优班教育教学方式、重点班教育教学方式和音体美特长班的教育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始终是教育的关键。就拿我校来说,近年来,我校坚持以办人民满意学校、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素质全面的现代人为宗旨,树立让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分别设立重点班、普通班、艺体特长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

黄幼昌:是呀,各种类型的高中多样化办学,就是要“承认差异、尊重个性、扬长补短,发展特长,给更多的孩子提供成长的空间。”而在这个过程中,立足校情显得特别重要。

2002年以前的临川三中,还属于划片招生,每年高考上线率颇为可观。直到临川教育集团组建成立后,临川三中优质生开始大量流失,学校逐渐边缘化,生存和发展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2010年,我被任命为临川三中的校长,为了使学校摆脱困境,获得发展,便与校级领导一道,通过几个月的讨论研究,权衡利弊,决定借鉴与我校有相同际遇的南大附中,走特色办学之路,最终探索出“美术与文化并重”的双学模式。

在毫无美术办学经验的情况下,我校与南大附中联合,创办美术教育基地,引进南大附中的专业管理模式和专业教师,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择优录取组建出专门的双学美术班。为适应美术高考模式,将美术生单独组班,实现专业训练和文化学习协调发展的分层教学。在管理上,学校还采取区域隔断、集中管理方法,定期召开双学考生大会,加强励志教育,重视心理辅导。学校在文化与美术上皆不敢松懈,三年如一日的坚持,最终实现2013年双学美术班33人录取二本以上达29人的好成绩。可以说“双学”教学模式成效还是不错的。于是,我校决定将“双学”扩大到美术、体育、音乐、舞蹈等领域,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尊重学生兴趣与才能的前提下,培养特长生,拓展学生求学升学的空间。

多元办学模式搭建成才立交

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需要把高中办学从单一以高考为导向的育人模式的桎梏中解脱出来,采用多元办学模式,培养学生多方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黄福康:我认为临川三中的多样化办学之路走得还是很成功的,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范例。但总的来说,高中多样化办学任重道远,学校不仅需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还需要在日常管理上结合不同学生的特色,进行多样化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开设特色课程,努力构建符合学校本土特色的VIP课程显得特别重要。特色发展改革的重心必须落在课程体系建设上。

课程创新应成为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主旋律。学校可以以多样化建设为契机,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展精品校本课程评比,或与高校共建特色校本课程,丰富课程多样性,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同时如“模拟联合国”、美术教育、科技发明创造、音乐教育等特色课程也可有效助推高中走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道路。我校正在着手建构以全员参与的校本课程和学校活动为塔基,以学生社团培养兴趣爱好为塔身,以专业水平发展的特长生培养为塔尖的‘金字塔形’特色课程体系。这样不仅彰显了我校办学特色,又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禀赋和兴趣爱好择其所需,真正让课程面向所有学生,特色惠及每个学生。

彭修盛:对,多样化发展归根到底还在于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一方面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和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不该仅局限于考大学,还应发展孩子的特长,提升德育,锻炼素质等。拿上犹中学来说,我校地处山区,周边有多所重点中学,师生流失严重。近年来,我校逐渐在实践中认识到走多样化发展之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多样化办学之初,我校就不仅关注优等生,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只停留在分数高低上,还应该注重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上达成共识。在多样化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后,我校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向课堂要效率,使“高效课堂”成为学校多样化办学的重要保障。

在课程建设上,我校在开全、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依托我县文化氛围浓厚和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特色教育,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初具规模且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来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像我校有个特色学科:书法,每年都有较多的学生考上二本。数学、计算机教师利用特长,开发程序,在中、高考成绩分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鉴于我县工业园有一个油画产业基地的有利情况,我校正准备利用这一资源吸引美术学生,开设专业课程,进行多样化培养。

彭小军:是呀!当前,“多样化”办学已成为各地重点高中发展的共同趋势。我校在校生近万名,但尖优生和特长生较少,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是总人数的主体。基于这样的实情,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做好多样化管理,满足高中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显得更加重要。

我校从生源状况出发,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摆正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实施分层教学。定期根据考试成绩及具体情况将学生灵活变动分化出A、B、C三级,并给每个学生提供符合他们发展的教学目标与方法。具体来说,A级层次为培养学生以思维能力、解题能力为主的学习能力。B级层次为培养学生以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为主的学习技能。C级层次为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的学习基础。在明确这样的教学目标后,我校对各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难点。此外,还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出发,开设体艺特长班;从尖优学生的需求出发,推出培优计划,争取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彭修盛:当然了,我们注意到,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多样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可通过建设社团,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因材施教,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搭建平台。如今的上犹中学有青年志愿者协会、失物招领社、社联、羽毛球社、象棋社、乒乓球社、魔术社、动漫社等近十个学生社团。学校不仅为社团提供了专门活动场所,还配备了电脑、音响、投影仪、会议桌椅等活动设施。此外,学校常常举行校园论坛、周末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资源,开展各类征文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文艺汇演、诗歌朗诵大赛,发现各类文艺人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锻炼的平台。并且,为了给学生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育,我校举行了“远足励志行”、毕业典礼、励志感恩教育等大型活动。这些活动磨炼了学生意志,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成为学校建设的一大特色。

彭小军:对!育人是学校的永恒主题。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不仅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还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人文素养,使他们受益终生。近年来,我校开办的濂溪文化大讲堂,立足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成长,利用每星期六晚上时间,已举办了70多场不同主题的讲座,参加听课的学生达1.3万多人次。授课内容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伦理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可谓内容丰富,翔实具体。主讲教师都是学校各科高级教师。他们自主选择讲座内容,不受题材的约束,关注学生的需求,结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及学科优势,引领学生们步入知识的殿堂。学生亦自主选择听讲,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继承和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向即将成年的高中生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成为新文化、新道德、新理想传播的重要摇篮。

黄福康:同时,我想提一下,针对综合素质好、对某一学科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引导参加学科竞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近几年,大家对学科竞赛颇有争议,我认为要正确看待。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学科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很大作用。虽从今年起,高校招生取消奥赛生保送资格,而实际在一些名校出炉的2014年自主招生方案中,奥赛获奖生仍在竞争中享受优惠。因为相比于一般的统招生多依靠教师“喂食”,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更多是自主“觅食”。这种能力的培养才是终身受用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能力的培养才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办学多样化关键是完善相关机制

2013年6月,我国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这无疑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旨在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与高中多样化办学的理念不谋而合。如何使教育改革在步入“深水区”后,走得稳、走得顺,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

:其实,对于高中教育来说,最大的使命在于输送人才,要采取各种形式培养人才。高校招生是高中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我认为高等学校与普通高中教育之间应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高校要关注高中教育改革,及时向高中学校反馈什么是高校需要的合格高中生,并通过高校招生改革,积极引领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高等学校与普通高中还可联合建立育人机制。国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具有学科优势的教学型大学,可与特色高中采取联合办学或联合培养的方式,共同培养优秀高中生。如联合开发课程、高校实验室等资源向高中生开放、高中生参与高校的科学实验,与高校科研人员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组织高校教授走进中小学校开设各种学术讲座、开设校本课程。或者按照高校要求,允许高中生提前选修大学课程,大学承认其学习经历,并给予相应学分。这种合作培养,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学科兴趣,有助于早期发现与培养人才。普通高中办学多样化还需要高校招生方式多样化。高校多样化自主招生改革才是高中多样化建设中进行“制度突围”的关键点。

黄福康:并且,我认为高中多样化办学,学校需掌握一定的自,应在教师招聘、收入分配、干部选拔、招生政策、管理机制、课程教学、学校文化、考核评价等一系列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能权责自负。如果学校没有办学个性和上级行政部门的放权,高中必定会被同质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灵活制定多样化办学的推进策略,在招生录取、课程设置、考试评价等方面给予学校更大的自,使学校明晰办学目标和特色建设,充分激发学校改革的热情和思路。其实,高中多样化办学就是要强化学校自主办学的主动性、能动性,要以本校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积极选择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课程建设、合作办学等方面的自主发展与特色发展取向,进行校本化的建构。

彭小军:实践证明,没有教育资源的多样化是不可能实现多样化发展的。虽然我校在多样化办学的道路上已经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本校资源,并充分开发校外资源。但要改变过去那种保守落后的教育方式,积极尝试全新的教育方式,还需要整个教育系统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学校在办学上应该加大教师、课时、设备等人力物力的投入,转变原来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培养模式,校与校之间可加强联系,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当然相关的主管部门也应该重视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为教育资源的多样化提供便利。

黄幼昌:当然了,教师队伍建设是影响多样化办学进程的重要因素,学校、班级的管理措施最终都要靠任课教师去落实。单从我校“双学”教育模式的具体情况来说,专业教师多向外校引进,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鉴于每年专业过关而文化成绩不够格未录取的情况不在少数的实情,文化课的学习还是相当重要的。文化课的教师既要有娴熟深厚的教学基础,还应该懂得深入浅出、分科补拐。多样化办学,更加需要高素质、多样化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