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范文

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

第1篇

一、尊重学生的认识背景,注意提问难度范围

对同样的问题,在内容上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调节它的范围.根据思维域限可以讲问题分为窄问题和宽问题.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调节问题的范围,使得问题的提问更适合学生的能力和智力,从而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通常说来,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的初期,教师要先从窄问题出发,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问题逐渐变得容易,这时教师就可以把问题扩大了.

例如,在初中物理苏科版机械能以及内能的相互转化一块内容的教学时,由于刚开始教学的时候学生的基本物理知识架构刚形成不久,一些范围比较广,深度比较大的问题学生难以掌握,于是笔者在课刚开始设计了一个情景小问题.首先取一根铁丝,用手快速的折几十次,然后让学生触摸铁丝弯折的地儿,在这边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跟内能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这一个问题是从表面现象来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总结出来.在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对机械能跟内能相互之间关系有大致了解之后.再对本课的难点热机问题进行探讨,学生的认知基础也就建立好了.

二、在分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能够针对目标设计问题

在一番深入的调查之后,笔者发现,在大多数物理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中,每五个就大概有三个要求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回忆,关于课堂管理方面通常只有一个是需要学生由较高思维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在笔者看来,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没有认真分析知识结构,也没有按照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和提问问题,更多的则是在课堂上随即提问.教师这样做往往会避开了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和重点知识,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工作,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在教育学心理上有这样的理论,问题的认知水平是紧密联系学生回答的认知水平的,就是所谓的认知水平较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越好.所以教师只有从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并且对教学目标有准确的了解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较为有效的提问了.对之前所学内容的回忆,比如公式、定义、性质等,都是水平比较低的提问,较高水平的提问则是要求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加工处理,面对新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因此,作为物理教师,要能够认真分析教材和基础知识,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初中物理苏科版的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一节的教学中,教者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拿出一个比较常用的家用电器:小手电,让学生打开手电进行观察.并提问:手电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样的?电灯泡以及电池是如何安装的?在手电中,电流是如何通过电路的?

这个问题在学生对电源和用电设备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用小手电这样一个每人几乎都用过的家用小电器入手来了解电路的知识.在学生有的知识结构以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对未知问题进行探究,尤其是最后一问,电流是如何通过电路的,这一问的知识要求较高.这样高水平的提问方式能够突出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使得学生整体掌握知识,思维方式得到提高.

三、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有效的提问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提问能力,更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亲切感.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有效的提问可以让学生产生有利的紧张感,具有“愤”和“悱”的心理状态,而较难或者较简单的问题则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和功能.

上文提到的问题都是教师应该注意的方面.过于开放的问题实际上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起他们的重要.而抽象的提问也往往让学生产生不愿意多角度思考的想法,只是一味的消极对待.如果让把问题放在学生容易感受到的情境中,学生会有一种想做某事而不可以立即就做好的感觉,这样就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四、思考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出探索性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回答问题只是停留在表层,这样就不容易看出学生思维方式是否正确和全面.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就可以尝试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即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之后紧接着又提出更多的几个问题,这往往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努力组织答案,起到了引导提问效果. 事实上,提问对提高课堂效率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问得好也就表明教师教得好.提问要求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

思维是一种自主的积极活动,良好的思维能力及习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对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保障.例如,在初中物理欧姆定律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根据初中生的思维模式,由表及里设计了如下的探索性问题:王学生在做物理实验的时候要一只值为五欧姆的电阻,可是学生发现教师提供的几个电阻标签都没了,请问小王该如何找到这个五欧姆的电阻呢?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放开思维,通过实践、观察、分析猜想,整个过程充满了思维的乐趣,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了电阻这块知识的实质.

第2篇

1课堂有效提问的重要性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物理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以看出提出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渠道,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引发学生思维和实践的关键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活动以课堂提问为纽带紧密联系,教师能通过恰当、有效、准确的提问,真切地感知学生的思维水平、思维动态,而教师及时的导答、评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水平,从而让学生在和谐的互动中达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然而,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及实施,提问的“含金量”普遍不高,提问的数量很多,但质量不高.能够结合学情启迪学生的思维,生成新的问题情景很少.高密度提问己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提问中记忆性问题居多(74.3%),推理性问题次之(21.0%),强调知识覆盖面,但极少有创造性、批判性问题;提问后基本没有停顿(86.7%),不利于学生思考.课堂提问以低层次问题尤其是记忆性问题为主,提问技巧单一.大量的低效、无效提问充斥着我们的课堂.严重限制了学生[JP3]的思维空间,降低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展.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重新审视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过程,并希望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借助以往教育学上丰硕的研究成果,结合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探索提问这一教与学之间的对话策略.策略是指“经过认真准备的包括完成既定目的而设计的一系列步骤和计划”. 在提问策略的引导下,教师在课堂中何时提问,问哪些问题,向谁提问,都是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按步骤实施的.恰当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可以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顺畅.要使课堂提问真正有效,必须研究以下策略.

2充分备课,有效预设问题

首先,设计有效的问题是提出有效问题的前提.课堂提问的数量、内容、对象等都应该是有准备的,教师在课堂上即兴的提问往往在语言上缺乏严谨性,在顺序安排上缺乏逻辑性.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针对具体的课堂做好相应的准备,这包括提问的目的,提问的内容,提问的对象,提问所用的语言,预测可能出现并拟定解决方案等等.

其次,教师也要对所教学生的学情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知道学生的学习需求,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和选题时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听到问题后都有事可做,有内容可学.教师在课堂提问之前必须做好一切与提问有关的准备,事先做好准备,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发散性问题,这些问题的数量、提问的时机、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回答等都要充分准备.

2.1把握好问题设计难易度

课堂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人的认知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太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思维的品质会下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问题太难则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削弱学生参与回答的热情,甚至会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所以教师所提问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只有深入思考才能回答的,就好比树上的果实,看得见,但是只有跳一跳才能得到.同时,适度的提问还应该是班里大部分学生能够应答得上的,只有难度适宜,问题的提出才有意义.

例如一堂初三中考复习课――《物体的运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问题1:“三个物理量”是谁?问题2: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一个物理量呢?问题3:为什么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问题4:住宅小区内对行驶的汽车有限速要求.一标志牌上标有“5”,你知道道它的含义吗?问题5:你能用“图线”来表示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吗?问题6:“一个相对性”的内容是什么?由于这是一节复习课,而且是初三中考复习的习题课.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这一章的内容通过六个难度适当的问题进行了整合,使课堂提问更加有效.

2.2控制好问题设计的密度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课堂提问的频率要讲究一定的限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恰当而高质量的问题.同时,从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降低提问的密度,针对高层次、有思维深度的内容提问,同时学生应该越来越多地主动提出问题.

2.3运用好问题设计的梯度

教师提问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课堂上,使每个学生能有选择回答问题的余地,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到点又要顾及到面,既要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发言,调动每个层次的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同时,教师设计问题时还应该考虑问题的层次性.问题的层次性决定了问题的深度.课堂提问设计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以及梯度原则,呈现问题框架本身的层次性.

如在进行欧姆定律的应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中,课堂引入部分可设计如下问题串.问题1:“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学过哪些电学物理量?”问题2:“对于同一段导体,这三个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3:“这三个量哪些可以直接测量?用什么仪器测量?”问题4:“电阻怎么测量?” 这样的问题串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教师应以简单的、回顾知识的事实性问题作为引导,逐渐引申出较为发散的、观点型的问题,使学生的解答过程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思维呈现阶梯式上升发展,引导学生达到求知的新高度.

2.4问题要具有开放度

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非唯一,这是科学的实践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开放性的设问能带来多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磁体有关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两个条形磁铁、回形针、细线、铁架台、铁屑、软铁棒等),边回忆边动手去做一做,看看你能发现哪些与磁铁有关的现象?实验结束后交流实验过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由实验现象能说明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有一定开放度的问题,学生可以任意选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进行磁性、磁化、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等实验的探究.开放的问题带来了开放的结果,学生在这一部分表现得积极而主动,做出了很多小实验,有很多精彩的课堂生成.

3把握时机,恰当表述问题

3.1简洁明确,清晰易懂

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内容上.因此,教师在表达问题的时候措词、概念应该科学无误,语言应该精炼扼要、言简意赅,还要注意语气连贯、句式完整.在叙述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关键词语的停顿或重复等,以期达到最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

3.2把握时机,适时发问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课堂提问要有成效,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而发.一般来说,课堂提问时机对学生的思维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明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正是教师提问之机.例如在讲《压强》时,教师把一个吹足气的气球放在一块均匀布满细铁钉的钉床上, 然后在气球上铺一块木板,问同学们:“你觉得木板上放几个砝码气球会爆炸吗?”学生会猜一个、两个、五个……然后教师开始往木板上放砝码,放到第八个、九个、十个砝码时,气球还没破.然后教师把气球取出,放在只有一根钉子的木板上,再次放砝码,结果刚放到第二个钉子的时候,气球就被扎破了.这个时候教师提问:“为什么第一次放10个砝码气球没炸,而第二次只放两个砝码就扎破了?” 此时学生思维处于困惑之时,这继嵛誓芗し⒀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3.3情绪饱满,有鼓励性

教师应该面带微笑满怀信心地走进课堂,上课时应该满腔热情.教师提问时,要善于根据提问的内容,课堂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语气,不能使课堂所有提问都是同一语气.语调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富于变化.关键处要利用停顿、提高声调、缓慢一字一字说出、或拖长尾音等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总之,要让提问语气变得更加生动、丰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经调查研[JP3]究表明,学生对教师温情和善、有鼓励性的声调还是情有独钟的.

4耐心等待,及时回应问题

4.1留足时间,耐心等待

提出问题很重要,教师等待和倾听学生回答的耐心也同样重要.每个学生的能力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也不一样,需要时间进行解读,从中提取信息,展开思维,整理加工,进行新旧知的同化和整合等一系列过程才能找出答案.如果中间不留空隙,就自己回答或让思维较快的学生回答,必然会打断其余同学思路的进程.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当学生回答问题后,要留时间给其他学生消化;当师生得到问题的答案之后,要留时间给学生理解和判断问题的答案.等待时间的长短应根据问题类型调整:提出高层次问题的等待时间较长,而低层次问题的等待时间较短.

4.2认真倾听,及时回应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倾听.教师认真倾听既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又可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回答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当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注视学生,耐心关注学生的谈话内容,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倾听的同时,教师适当的表达自己对学生观点的态度.当学生的答案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粗鲁地打断学生,而是要等其发言结束后进行纠正.同时,教师应该组织全体同学倾听回答.这样,其他的学生可以在该同学的回答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完善自己的观点,进而使每个人都获得益处.

5审时度势,积极评价应答

学生回答问题后都会期待着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的行为不当就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同学,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如果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只对了一部分,教师也要进行中肯的评价,对正确的要给予肯定,然后对错的部分要耐心引导学生更正或寻求正确的答案.

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教师一定要对此表示肯定或提出表扬,指出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并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一些简单的、单一的“对”“错”“好”“坏”的评价方式,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方式.比如:“这个办法可行,但实际操作过程要注意什么问题?”“这个思路是对的,但细节上还有没有要改进或补充的?”“这个方案很不错,但在实施时要用什么样的方法?”……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并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与想法.

6多做记录,反思提问行为

第3篇

一、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师生互动理论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课堂教学中很多工作也主要是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最常见的课堂人际互动是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如课堂讲述、提问、评价和练习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通过一定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来完成的。

师生互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课堂提问。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主体,并且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在提问的过程中,师生间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交互的。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循环的连续过程,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连续、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就是在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双重作用下实现共同发展。

(二)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随着初中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知活动也在发生变化,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随意性的变化。他们不仅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自己的行为。要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最主要的就是培养他们对物理的直接兴趣。学生会对一些演示实验产生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对在课堂上那些较有趣的实验,他们能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演示实验的现象上。除此之外,初中生还对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有很大的兴趣,虽然他们的操作能力有限,协同配合能力还不是很强,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会产生很强的动手操作的欲望。

初中生基本上都具备的一个思维特点就是注意力易转变,因此,教师对他们这个思维特点要重视,保持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更不要打消他们仍处于萌芽状态的物理学习兴趣。对他们的学习习惯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让他们能够用准确而规范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眼中的演示实验。教师对学生的实验口头和书面描述能力方面也不能松懈,还要注意控制他们的情绪,保持课堂的气氛活跃、不紊乱。

要做到以上的要求,那么教师在设计教学提问时,就要把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进去,积极主动地为他们设想出一种情境,增强提问的直观性、形象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激发出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地想问题、提出问题,让他们能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如果要使课堂的提问发挥到真正有效的目的,就必须要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一)教师应设计准备问题,并适时提问

对课堂提问做好充分准备是提问有效进行的前提。虽然有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熟练地提问,但是一般情况下语言组织上不是很严谨,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备课,充分准备课堂提问。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提问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问题才能够让学生明白,预想在哪个环节会出现问题并提出制定方案等。教师在做准备工作时应该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各种类型的问题都应有所准备,加大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

2.提问方式上的准备;

3.准备选择哪些学生回答;

4.问题设计有条理有顺序。

(二)鼓励学生自己质疑提问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所有教师都会采用的一种课堂提问模式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但是随着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发展,这个提问模式已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教师逐渐认识到只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从激发思维的角度来看,最有意义的提问就是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由另外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相互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加深印象,而且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得到了实现。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组织和引导,牢牢地使学生的思维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道路上前进。教师不仅指导学生怎样学,还要拓展他们的思维。要让他们有效地把学和思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他们自己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让他们一味地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

学生提问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当前,课堂提问所采用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师生提问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他们拥有教学的主动权,但是对学生主动解决、探索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帮助,致使人们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产生错误的理解,并没有对此进行真正的实践。

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提问的价值没有理解到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交流互动,教师课前的备课,教学中的技巧、手段的运用都与提问的设计相关。本文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当前物理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总结其优点,找出不足。再进一步分析、补充其不足之处,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在物理教学的提问方式中充分地展现,教师对于提问的导答、评价要建立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基础上,从而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胡之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湖北教育,2010,2:S4

2.周军,《教学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第4篇

【关键词】物理;习题课;高效课堂

作为教师,我们每教学生一堂课的知识,就必然要用相应的练习去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那么,习题课就是必不可缺的。同样,作为中学理科中的重点,初中物理的习题课更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做一定的习题来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高效地进行习题课的教学就显得举足轻重。

物理习题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创新能力。如教材中的“速度的计算”、“密度的应用”“欧姆定律的应用”、“功的计算”、“电功率的计算”等等都属于这一课型。

我们知道,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学生已经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有了初步学习。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回顾复习已学知识点并运用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以达到活学活用,并且能够对知识有一定的拓展和延伸。而传统的习题课教学主要包括“讲——练——评”三大环节。老师先讲清基本公式的用法及注意问题并筛选一两道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再给学生出若干道练习题让学生去训练;训练结束后老师再讲评练习题。学生在这种传统的习题课课堂上往往觉得比较枯燥、乏味,很难真正领悟透物理公式运用的方法和技巧,故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的习题课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

当前,我校正在进行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主要目标是以学生主动的学为主的“高效课堂”。并且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布局也发生的相应的改变,变原来的全体学生面向黑板的座位方式为现在的以6人为小组的圆桌式。这样的最大好处就是强化了小组的作用并方便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内部合作与交流。我校还斥巨资,在每个教师的墙面上安装上新的黑板,供学生展示。为高效课堂的创建提供物质保证。我校老师在备课上也做了大胆的尝试与改革,老师备课的主要任务是编写导学案,上课主要以导学案为主线,以学生主动的合作学习为主导,老师适时的点评为补充。基于这种学校课堂改革的背景,我在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中也做了大量的尝试,已基本形成了的物理习题课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我认为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出示学习目标

教学大纲中要求,每节课教师都要明确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明了本节课将练习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什么问题,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要学会哪些方法等。本环节学习目标的设计要简明扼要,是以学生的角度阐述本节课通过学习最终达到的目标。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七章中《欧姆定律应用习题课》的学习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1.1 知道定律的内容以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1.2 会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学习目标的出示形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学习目标也可以让学生罗列,这节课我想学会些什么,我想用什么方法学习,能够达到什么水平等。也可以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以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2.复习与本节课有关的概念、规律或方法(最好能简化成易于掌握的条文)

在物理学中,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尤为重要,在复习时,概念性的知识一定要让学生熟记于心。我们可列成图表,也可写成文字或公式,便于学生记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这就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可以以小组为一个小的单位来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原来枯燥、乏味的课堂变成活跃、有趣的课堂。具体实施时可采用让学生先按照导学案上的提示交流合作完成复习任务,并抽其中一两个小组派代表将自己的结果在黑板上展示给大家,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以调动小组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老师給于适当的补充和点拨,并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强化记忆。

3.指导自学:要求学生自学例题的解析过程,重点看解题

在习题课上,遇到题目的时候,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自己先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让老师和同学们一块帮忙讨论解决。为完成同类型练习题打好基础。本环节要改变以往老师主讲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好,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老师在整个环节中仅仅是一个指导者、引领者,切记越俎代庖。

4.学生展示

小组讨论完之后,抽一个小组板演并讲解例题。这个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课堂展示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要引入一些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参与展示的积极性。

5.点评

在学生展示结束后,先请学生就展示的内容做评价,若板演出现错误,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可让学生直接对照板演内容进行互评,要求说出错在哪儿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应该怎样订正。最后再由老师做总结性点评,对于学生没讲透或者是需要升华的地方需要精讲,给学生提炼出来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6.当堂训练

主要训练学生运用物理概念和公式进行解题的

能力,同时兼顾解题规范化训练。这个环节是最后的加强巩固阶段。旨在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住本节学习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同时能就不同类型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以期能达到熟练掌握知识、提升自己能力的效果。

7.反馈提升

第5篇

一、提高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个原则

提问的目的性原则

为什么要问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

提问的启发性原则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

3提问的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有两方面: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另一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提问的新颖性原则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

5提问的全体性原则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弃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名学生发问

二、提高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把握课堂提问时机的策略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时提出问题一般说来,提问的最佳时机有:

(1)发问于教材的疑难之处

如学生没有疑问则设置疑点,即“制造矛盾”,以打开学生心扉,激发他们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

(2)发问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3)发问于学生的思维受阻处

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的策略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激趣式提问

恰当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

(2)启发式提问

启发式提问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3)穷追不舍式提问

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解释其算法原理”等穷追不舍的问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是提问的核心部分此时采用递进式提问,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抓住本质这样不但能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落差,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给学生一顿思维的套餐,师生之间产生共鸣

(4)新颖式提问

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提问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优化课堂提问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5)诱思式提问

诱思式提问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这种境界,引发学生探索、思考因此,诱思式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当然,提问也要控制难度,保护学生的勇气和信心

3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

(1)适当制造认知冲突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物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切实了解并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2)营造民主氛围

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质疑与创新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而营造这一氛围,是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置,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挖掘其可贵之处

(3)鼓励提倡质疑

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是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办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让学生警觉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提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由不敢质疑到敢于质疑,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会问

(4)善于适时评价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研究

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及科学思维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更是时代的要求,所以乡镇中学的物理教学也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采取有效合理的教学策略来改善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现状,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效果。

一、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现状

1.实验准备不充分,实验效率低

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资源,使得物理实验课堂最优化。但是部分物理教师忽视在实验课前做好准备,缺乏精心设计实验课堂教学环节和实验教学重难点的意识,或出现遗漏实验演示所需器材及工具等,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有效进行,甚至做出了的演示实验缺乏教学效果,使实验教学任务流于形式等。

2.实验教学器材有限,实验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性

乡镇中学的物理实验室或者物理实验课堂的器材,相对来说是比较有限的,所配备的实验器材也只是根据教材而准备的,仅能满足教师基本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基础实验,而且这些实验只是形式教学,完全按照课本设计的相关步骤进行的,严重缩小了中学生实验操作和实验探索的范围。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再加上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老套,使得物理实验课堂只是照本宣科、单一的演示实验,不能够很好地演示物理现象及反映物理规律,而且使得整个物理实验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效率低,更限制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

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特别是乡镇地区的物理课堂教学,很多都保留着传统的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模式,即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学习的时间很少,完全是教师做实验、讲实验的一个灌输式的教学过程,没有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探究学习的能力,不符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教学新理念。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不利于体现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更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科学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

4.实验操作失误,缺乏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效果,很大取决于教师这个课堂的引导者,而往往有些老师由于自身准备的不足,缺乏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没有足够认识到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其在演示实验时出现操作步骤不规范,操作行为不符合标准等。例如没有调整弹簧测力计与零刻线就直接拿来测量;在使用托盘天平时不按照操作规范调整好就直接开始实验,造成学生在观察实验时产生质疑等,这种随意实验的教学态度不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

二、改善实验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实验效果的策略

1.合理创设物理实验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只有兴趣才能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物理教师要提高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合理地创设物理实验教学情境,构建具有趣味性、引导性及实践性的教学环境,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满足初中生的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情况下,快速地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引入大气压强时,我采取小实验课堂设疑法,在课堂开始前,准备两个口径大小不同的试管,将大试管装满水,小试管插入大试管中大约三分之一处,倒置后放开小试管,学生会看到一个神奇的现象,随着大试管中水的慢慢流出,小试管在大试管中缓缓上升,好像小试管被大试管生生吞掉一样。通过实验呈现的效果,学生不禁雀跃起来,然后我再设置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小试管真的是被大试管吞掉的吗?那是什么力量让小试管在大试管中缓缓上升的呢?)学生因为好奇,所以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就会自觉地融入到我接下来的物理教学课堂中。

2.由教师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小实验

教师单一的演示实验,很难让学生爱上物理实验课堂,学生必须要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才能发现学习物理的奇妙,才会激发他们想要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演示实验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做些小实验,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物理实验课堂的学习,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概念时,请全体学生将右手平放在桌面上完成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用手沿桌面施加推力,使手在桌面上滑动,感受来自桌面的摩擦;第二次仍用手沿桌面施加推力,但保持手的位置不变,再感受一下来自桌面的摩擦。进而提出这两种摩擦一样吗?它们分别是何种摩擦?学生通过这样一个简单易做的小实验,很容易就分出两种摩擦的不同,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能更大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我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最直接的方法是让学生都拿起自己的铅笔,按要求分别用两指向笔的两端施加同样的力量,通过感受笔尖和笔头两端挤压的疼痛感,亲身体验后明白了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块一样的橡皮泥,要求学生分别用两手向橡皮泥施加不同的力,经过观察学生发现,施加压力越大,橡皮泥变形也越明显。学生通过控制不同变量,做了这两个验证实验,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解,而且不容易遗忘。

3.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新实验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现代信息媒体技术运用于现代教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理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来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环节,进一步优化物理实验课堂。通过利用多媒体模拟物理教学中比较抽象难懂的物理现象及物理规律,以加强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物理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有趣且能扩大物理实验课堂内容的视频(如大气压强能托起十米多高水柱的视频),先使学生在视觉上产生震撼效果,让其了解物理实验的奇妙性和趣味性,进而使学生从心理上想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讲物体运动与静止知识时,可以运用电脑动画制作出模拟物体相对运动的情景(比如可以用动画展示孙悟空的扮演者是怎么做到在云中飞行的),以直观动态的模拟,设置物理现象呈现的快慢,将抽象的物理概念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其了解物体运动的全过程以及运动规律。

4.改变实验形式,丰富实验活动以激发兴趣

初中物理实验课堂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那么它就会失去吸引学生的魅力,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在课堂内所学习的物理知识,改变实验的实践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物理实验探究活动,这不仅是检验学生物理课堂所学知识能力的体现,更是给学生开拓实验视野的机会。例如开展物理知识原理模型制作活动、科学智慧小发明、物理实验竞赛等。通过丰富的实验活动,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既锻炼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物理实验教学课堂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在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师生都要提高对物理实验的认识,并克服设备不足、实验管理人员缺乏等实际困难,想方设法加强实验教学。此外,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吸取新课程理念,积极进行实验探索和创新,使初中物理实验成为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性;策略研究

针对物理课堂的提问,我们可以开展几个有效的方法,要求问题的提出要有典型性以及有效性,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来进行问题的设置,来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一、怎样进行有效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凡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一旦问题提得不当,课堂气氛有可能如“石沉大海无影踪”,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教师也将处于尴尬局面之中。

我们进行物理教学提问的时候,要学会选取典型性的问题进行提问,因为典型问题的提问可以有效地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进行声像知识学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进行有效问题的提问,例如,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联系,我们就可以提出这个典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进行问题思考的时候,先是进行超声波和次声波特点的查找,在进行查找的过程中就会进行有意识的对比,这样就会找到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其实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让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

对一些重要公式进行教学时,我们要针对问题的难易来进行引导性问题的提出,这样的话不会因为问题过难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也不会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提出一个问题,比如,在进行浮力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躺在浴缸中会有什么感觉?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因为这些问题和实际生活联系得非常密切,就会先想一下问题,然后结合初中物理知识来联想一下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最终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出这样一个有效问题可以让学生把物理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教师提出问题后,可能会出现学生对问题不理解或回答不上来的情况,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随机应变并冷静对待,实现问题预设与知识生成的有机结合。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让学生来进行问题的设置

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换位思考,不只是让老师来进行问题的提出,更多的要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只有当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在进行磁场教学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实验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方式可以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也可以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详细思考的过程。

2.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评价

教师要适当进行反思,要适当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行问题的深化,提出更加有效的问题来提高课堂效率。在评价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评价,提出一些合理意见来加以改进。

有效的提问对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因为通过问题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物理思维,根据老师提问的思路可以让学生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依据“三维”目标要求,确定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切入点。课堂提问应富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这样的问题才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教学由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地钻研。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真正功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效地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策略 先学后教 反馈矫正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约有60%的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后进生偏多,教师施教要求不好把握。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我们积极参加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的课改实验。通过参加课题实验,改变教学方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

“先学后教,反馈矫正”基本的教学模式:

(一)辅助环节(1分钟):教师利用PPT(或小黑板)出示课题、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

(二)先学(10分钟):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自学5分钟,然后进行目标检测5分钟。

(三)后教(15分钟):后教的形式有三种:1)学生自己教自己,就是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对一些未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自己再次阅读、思考和实践,使问题得到解决。2)同伴互助教,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对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讨论,充分互动,在相互质疑中,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一起成长。3)教师教,就是教师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用“启发式”的方法进行解疑答难,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慧。

(四)反馈矫正(19分钟):让学生当场完成课堂练习,练习的选择应有针对性,针对本节的教学目标,能够解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题目应具有典型性,可选用近几年中考的试题;题目应有基础性,课堂训练的题目应以基础题为主,不要涉及复杂计算过程,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学生能当场掌握。

矫正环节:1)最后4分钟,由教师用PPT(或小黑板)公布答案,教师讲评;2)教师公布答案,让学生上台讲评;3)学生公布答案,学生互相点评,教师在旁监控;4)以课堂小测的形式让学生当场训练,下课前教师收回小测本,批改并逐个进行反馈。

通过这四个环节,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主导性更强,教师的工作强度更大,教师的课前预设准备需要更充分,对学习目标的分析、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组织的设计、学习材料的组织、教学策略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学习评价的设计的准备需要更加充分。

通过课题实验的实践,加快自身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资源储备的进一步完善和自身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提升,所教班级参加市区统考均取得优良的成绩。通过课改实践有下面几点感悟与收获。

(一)“认同”

参加课改的老师首先要接受“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的教学理念,这是参加的教师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先学后教,反馈矫正”是以现代教学论为基础,利用《导学案》为抓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落实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应把30分钟以上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支配,这包括:先学、练习、检测、当场完成作业和学生的交流讨论。教师讲授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二)“融合”

“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的教学模式应与物理学科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与实验”是初中物理的学科特色。通过“真实实验”建构物理情景,导出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观察与实验”应与生活和生产紧密联系,有“STS”教学意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三)“创新”

“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升华到更高的层次。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的。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把物理课分为四种课型:概念课、探究课、习题课和复习课。

1.“概念课”的教学程序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方法—看书(读书)—建立情景—引导观察—启发思维—归纳总结—生成概念(发现规律)—检测练习—更正讨论—当场训练—教师反馈(或学生反馈)—布置作业。

对概念课而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方法—看书(读书)”用5分钟即可,不可太长。侧重于“建立情景—引导观察—启发思维—归纳总结—生成概念(发现规律)”,以上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应视具体教学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来调整。

2.“探究课”的教学程序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和自学方法—看书(读书)—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当场训练—反馈于评价。

该课题主要应用于新授课的概念的生成和规律的得出,重点在实验的探究上。

3.习题课的教学程序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方法—当场训练—更正—讨论(生生讨论或师生讨论)—解题思路的分析—解题步骤的规范—当场训练。

该课型侧重检测练习和课堂讨论的环节。

4.复习课的教学程序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计划—看书(读书)—教师归纳—检测练习—更正—课堂讨论—当场完成作业。

复习课侧重帮助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回忆,进行知识系统的建构,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知识框架,具体操作应注重知识块和训练相结合,避免重教师归纳总结,轻学生训练;也要避免重学生训练,轻教师归纳总结提升的极端操作倾向。

(四)“平衡”

教学实践中“讲”与“练”的平衡关系:

1.“讲”与“练”的平衡关系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概念、规律较多,概念抽象,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初步的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倾向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刚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逻辑推理能力较弱,很多知识点仍然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启发,需要老师“讲”。因此老师的“讲”和学生的“练”的时间分配,应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型而定,不一定每节课都教师讲15分钟,学生练30分钟,根据数学上的黄金分割比例关系,学生活动时间与课堂时间比例为(1:0.618)。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内,学生活动时间至少28分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这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

2.平衡好“先学后教”和“先教后学”的关系

“先学后教”是课改的主流,它是“自主学习”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对刚刚学习物理的初二年级学生,有的课型可以“先学后教”,有的课型可以“先教后学”,“先学后教”可以随着物理学习的逐渐深入而不断推进,让学生有一个过渡适应的过程。

(五)“适应”

关于《导学案》的使用应适合物理科的需要,《导学案》是“先学后教,反馈矫正”课题实验的抓手,《导学案》栏目的设置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课型做灵活的调整,不应该让导学案束缚教师的教学思路和临场发挥。《导学案》栏目设置必须由有以下环节:

学习课题:点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与范围,包括页数、行数。

学习目标:列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简洁和可测评。

导学指导:供学生课内自学用,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

新知检测:供教师教读后或学生自学后当场检测新课知识的掌握情况。题目要紧扣教学目标,一个知识点出一道习题,针对性明确,内容要求基础。

归纳小结:在结课之前对本节内容做系统的归纳小结,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

《导学案》应为教学服务,其使用可以由“有案”到“无案”过渡,由“有形”向“无形”过渡。

总之,经过实践“先学后教,反馈矫正”课改理念、思路和方向是正确的,课改的具体实践应与具体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吸收“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的精神“实质”,不要拘泥于其“形式”和机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的选取和教学时间的分配,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具体的调整,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陈运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案例式解读初中物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蒋宗尧.优秀教师的修炼之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9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初中物理 课堂提问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64-01

物理学科是一门与自然现象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初中生正处于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并具有极强的探索能力的阶段,初中的物理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十分陌生的,然而由于他们自身的特点,对这一门新学科十分新奇。物理课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能够很好的对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锻炼,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们为未来成长打基础的学科,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这一点,努力培养学生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好物理知识。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本文将对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提问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探索。

1.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环节中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课堂提问的缺失

一些初中物理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课堂提问环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直对物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不停的讲解,完全忽略了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提问,整个教学过程乏味而枯燥。

1.2提问的质量不高

一些初中物理教师虽然在课堂中进行了课堂提问这一环节,然而缺乏对课堂提问质量的设计,只是顺口或是泛化的提问一些问题,没有针对正在讲授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问所起到的效果不明显[1]。

1.3提问时容易忽略后进生

有些初中物理老师在教学时爱提问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并且每堂课都只对某几个人进行提问,完全不对其他人进行提问,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这极其容易造成部分同学产生对物理学习的消极情绪或是抵抗心理,使得初中物理教学的整体效率不好,更是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学习权利的侵害。

1.4教师设计问题难度过大

一些初中老师已经知道了课堂提问环节对提高物理教学成效的重要意义,也在课程教学过程进行之前进行了用心的设计,并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赋予实施了,然而还是不能够有效调动同学们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2]。这主要是物理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所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超出了同学们现今阶段的理解能力,因此不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成果。

除此之外,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提问环节中还存在着所提问题偏离教学主题、问题设计过于随意、问题的反馈程度不够好等问题。

2.任务型教学法对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作用

2.1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教师若是能够有效的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总体质量。由于课堂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对于课堂的管理和教学等方面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因此要想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就要努力对初中物理的课堂进行不断优化,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水平[3]。

2.2提高初中物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通过任务型教学方法来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提问的有效性,这一观点本身就涉及到了两个问题,第一,即任务型教学;第二,即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提问。初中物理教师若是能够有效的将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对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来说,就是一次成功的促进[4]。而这,也是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方面。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在对教学的管理、创新和教育研究等许多方面上本身就是十分不合理,并且严重失衡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还要在有限的教学设备基础上,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异进行教学,这就对初中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而任务型教学方法对物理教师的要求则更高,不仅需要初中物理教师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还要求教师能够对课堂提问的各个教学环节有设计、有思考、有目标。长久的坚持下去,必将能够对提高初中物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3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任务型教学方法主要强调启发学生们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与探索,对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具有重大意义。并且任务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增强,充分尊重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初中物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提问对提高初中生对物理课程的兴趣、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中初中物理教师普遍存在着对物理课堂提问环节的忽视,因此对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成效十分不利。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提问环节的应用,对于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王晓辉,赵中建等翻译.《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0(02):113-12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黄明健,赵丹等翻译.《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J].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5(23):110-112.

[3]高道兴.英语任务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原则[J].山东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研英语教育),2010,15(02):231-236.

[4]王洪林.任务型教学实施中的误区与对策[J].山东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研英语教育),2013,10(14):124-136.

[5]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我们怎样思考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3(12):128-152.

第10篇

〔关键词〕物理课堂 探究过程 效率 研究 分组 五步探究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界定

课题研究背景:新课改实施以来,物理教师大胆尝试、努力探索科学探究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模式,以提高物理课堂中“探究过程”的效率.但也有不少教师在新课程下的教学中没有领会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质,使科学探究过程盲从、浮躁和形式化,教学效率不高.不能真正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在物理“探究过程”的教学中还是存在诸多误区与不足。

课题名称界定: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探究学习内容为载体的教学.

该课题旨在走出物理课堂的误区,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中学物理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体现为:(1)必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使他们不仅掌握物理知识,还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2)必须倡导物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何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和提出问题、做出猜想的能力;(2)如何培养学生探与究的能力,让探究在思考中升华、明晰;(3)如何培养学生对探究过程中“非预设性问题”的处理能力;(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5)如何培养学生交流、评估的能力;(6)如何提高物理探究过程的效率.

2、研究内容

(1)正确定位物理教师的角色;(2)研究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和探究教学思路;(3)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4)物理探究过程既要“形”似,更要“神”似;(5)教师要面向全体,更要关注个体,分类推进;(6)高效物理探究过程的基本教学模式.

3、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4、研究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2011年4月20日―5月31日)

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培训,调研课题的背景与现状,寻找研究的立足点和突破口,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讨论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5、 4月14日,我校初中部在初二年级举办了课外物理探究实验竞赛,活动之后,我们召开了课题组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研究目标,该活动拉开了我们课题研究实施的序幕;

6、在初三进行了物理探究实验竞赛笔试,调研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

7、建立了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及《中学物理有效教学评价表》等,完成了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2011年6月1日―10月31日)

(一)立足现状,确定目标(见上);(二)明确分工,团结协作;(三)问卷调查,弥补不足 ;(四)互相听课,互相督促;(五)5月26日,参加总结经验交流会,李仿琴老师代表课题组进行了交流发言.;(六)完成了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七)10月11日,本校初中部课题组之间经验交流;(八)10月19日下午课题组织开展了课题研究交流课;(九)10月25日 课题组专题研讨: 学生实验报告的分析与思考;(十)10月28日,召开了课题组专题研讨会;(十一)11月15日李仿琴老师在雁塔区教育局主办关于“物理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专题讲座;(十二)11月16日李仿琴老师在学校教师培训会上作了“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专题讲座.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1月-12月)

(一)2011年11月10日、24日,课题组分别进行了课题研究汇报课交流(3节)

11月10日,主讲老师:李仿琴、廉亚莉,课题:伏安法测电阻

11月24日,主讲老师:周西霞老师,课题:透镜

(二)2011年11月22日,学校青年教师过关课上,课题组老师与学校领导、专家组老师以及其他课题组老师共同观摩了一节实验探究课.

(三)11月25日,在李仿琴老师所带两个班中进行了调查问卷,各项综合评价均为优秀.(学生各项评价表及统计已上传博客)

(四)收集,整理各类研究过程资料并上传博客,做好分析总结和反思,并撰写相关论文.

(五)填写小课题申请表,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并上传博客,完善小课题档案袋.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小课题研究结果

主件:《物理课堂中“探究过程”的效率研究》结题报告

附件:开题报告、中期报告、 论文、随笔、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报告、自制教具等.

(二)小课题研究成效

此次小课题研究,我们始终坚持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的背景下研究,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课题组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修养,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研究,完成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正确定位物理教师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探究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探究教学中重点要处理好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处理好自主探究与教师必要指导的矛盾,既要放得开,还要收得拢.

2、明确了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和探究教学思路

(1)基本特征:问题―假设―证据―解释―评价―交流

本质特征:知识建构的自主,思维活动的开放

(2)教学思路:情境――问题――探究――结论,以情境引问题,以问题导探究,以探究促真知.

3、重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建构主义的情境性学习理论强调在教学中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或模拟的任务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合作解决情境性的问题.

4、深刻领会到物理探究过程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探究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更是体现了一种理念和精神,前者是“形”,是探究的载体;后者是“神”.

5、加强探究教学的组织管理

实验室分组探究是最典型的探究教学形式,基本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是我们所倡导的探究方式.也是学生最喜爱、最希望的教学组织形式.

6、本次研究过程中,对学生课堂分组探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基本形成了物理课堂分组探究的基本教学模式――五步探究法.

(1)提出问题,预习自学。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前的一节课里,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外思考、预习并撰写实验探究预习报告.

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其不仅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信息,而且还能营造起亢奋的心理环境.

撰写预习报告,是提高课堂探究效率的保证,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以及器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进入实验室时心中有数、充满期待,可快速投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预习报告的内容要求有所不同.

(2)交流讨论,确定计划。交流的内容不是探究内容的简单重复,通过预习,重点交流要探究什么?怎么探究?通过实验要获取哪些信息?要注意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困惑?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修订完善探究计划.

(3)合作探究,展示成果。合作探究是探究过程的关键环节,课堂不妨“粗放”一些,这样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能体现探究的真谛.求实的态度应贯穿在探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包括选择仪器、确认变量、单一测量的可靠性等.每次探究都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同时,探究过程又不能放任自流.

展示成果,是在记录、处理实验数据之后,在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向全班展示实验结果的过程,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并加以解释,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对实验误差加以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故障分析,提升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对实验错误或故障要有记录,随时告知老师,同学们也能从实验过程的分析中获得新的知识,从而演绎出探究过程的灵动和高效.

(5)知识拓展,完成报告。探究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反馈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求学生在整个环节中都要实时填写其各部分内容,另外教师随时巡视指导,恰当增加探究实验内容,或奖励优秀生进行自主创新探究实验.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存在问题: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课题研究还不够深入,论文的内容还不够充实,探究教学模式也不够完善。从学生评价的反馈信息中看到了学生对探究教学的喜爱,他们享受探究的过程,乐于创新、体验、但是也看到了探究教学的不足,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探究实验教学还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由于课时的限制,探究过程有相对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第11篇

关键词: 中学教师 小课题 研究过程

在从事教学课题研究五年多来,感触颇多。从选题、立项、研究、结题过程看,一项课题要取得成果是不容易的,而选题范围的大小是非常关键的。我认为比较符合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应符合个人教学实践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范围越小越好,也就是小课题。从课题研究实际讲,我认为小课题源于教师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学科针对性,对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很大帮助。与其他课题的主要区别是课题研究范围和主体发生变化,主要是教师个人或三人以下开展研究的小课题,而不是大集体课题。因此,对于小课题,中学教师应该积极地申报和承担,并认真地组织研究,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

一、“小课题”的选题

1.选题范围要小。

“小课题”是范围非常小的课题,是针对教师日常教学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如果选择课题的研究范围比较大,则单靠自己是无法独立完成的。因此,选题范围一定要小。例如,“十二五”我校参加的国家试点课题研究项目,我们研究的是总课题中的一个子课题,而分到课题组的是子课题中的子课题。《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初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寻找规律,巧用规律》、《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研究》等,这些课题由于研究范围有限,通过个人操作就能够完成,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是组织“小课题”研究的选择目标。当然在选题时一定要注意课题研究内容符合自己的学科特点,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2.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一线教学工作者所选择的小课题内容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符合教学实际,研究出的教学成果才能较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一些范围大、理论性强的课题研究对教师来说就不太适合了,不但研究难度大,而且实际操作困难,实用性不大,这样就不符合研究的初衷。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探究”,这样的课题研究目标范围大,达成难,操作难,需要整个语文组完成,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就不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方法探究”具有可操作性,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3.与个人实际情况相符,不要好高骛远。

“小课题”研究要切合个人实际,因为学科特点不同,每位教师的研究专长不同,知识量、教学能力也有区别,有的老师擅长写作,有的老师擅长实际操作,有的老师则在汇总和方法研究方面比较擅长。因此,在选择课题时范围要尽可能选择自己学科教学实践和本校实际情况,要与自己的特长相结合的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才能发挥课题研究时自己所长,未来的研究成果才有自己的教育实践,才能很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二、“小课题”的实验操作与研究

1.制订详细的研究方案,研究过程和方法。

在小课题正式开始研究之前,与大课题研究一样,首先要制订研究计划和一个详细的研究方案,然后确定好时间和研究进度。最重要的是过程和方法,因为课题的研究成果来源于过程,因此在后期研究中要按进度有序进行。

2.课题研究需要坚持不懈。

研究计划和方案制订好之后,就应该有序地进行课题研究,不能拖拉与懈怠。其实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某一过程中断或拖拉,就很容易松懈下来,越拖越多,欠账以后,后面的研究就很难完成。所以,要加强自身约束,克服惰性心理,踏实、持久地开展研究工作,这需要坚韧性和研究反思。

3.合理分配时间,要挤出时间开展课题研究。

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工作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可能脱离教学。而教学是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因此用来课题研究的时间很少,需要挤出时间进行研究。我们研究的课题大部分是小课题,很多内容也都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有或多或少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只要不拖拉和懈怠,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是可以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的。

4.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详细的记录。

课题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材料的积累,而记录和整理是课题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包括课题计划、方案、研究过程记录、相关的论文和体会、阶段总结报告等材料。最终的研究成果不是体现在华丽的词语,而是在于研究过程中详细的材料积累和记录,它是研究心得、研究结论重要的依托。因此,课题研究教师要注意收集资料,将收集来的资料分类、归档。

5.依据课题研究实际过程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一般情况下,课题的研究分为几个时间段,研究教师都要对每一时间段内研究的得失认真进行总结,根据前一阶段的研究得失从而改进后面的研究计划和过程。课题研究结束后,首先要将积累的材料和记录、阶段总结拿来,认真筛选和研究,撰写符合实际的严谨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和论文不需要华丽的词语表述,怎么做就怎么写。只有通过平实的、经过实践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才能令人信服,才能真正体现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这样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才有学术价值,才有利于学术的交流和推广。

三、成果形成后的完善与运用

第12篇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而也突显“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功能。初中物理课改实验,突出和强调“科学探究”的教学,《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学习的学习活动。它既是“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实践和体验探究过程中的要素和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计划)、收集数据(素材)、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评价与总结等,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培养目标,渗透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

根据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一的物理教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注意在教学中与初中教学的衔接。

一、做好知识的衔接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安排的“台阶”一步步上到高中的学习内容。

二、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可以在初中的题目基础上稍加改动,让高一学生有一个适应和对旧知识的回忆过程,这样学生就能持循序渐进,成绩稳步提高。对此我们物理全体教师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教学直线运动时,笔者就作了如下尝试:初中只从参照物等探究了匀速直线运动,提到了有变速直线运动,指出它只能粗略恒量物体的运动快慢。那么如何才能较精确的描述运动物体的快慢就引入了即时速度。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基础较差的中差学生提高特别快。

三、有效作业的处理

初中物理课改实验教学的习题量不大、难度不高,并且淡化数据处理和计算,着力于日常生活中基本物理现象的解释和说明,注重在“科学探究”中解决问题,而高中物理的习题量和难度明显增加,并且把“做好练习”作为学好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物理过渡教材的《绪言》中引用严济慈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总结:“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懂;即使所有的习题都做出来了,也不一定说明你全懂了,因为你做习题有时只是在凑公式而已。如果知道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又在什么地方,还能设法去弄懂它,到了这种地步,习题就可以少做了。”作为个性化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先下题海”,对照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三维目标,归类筛选、精编习题,要彰显习题的功能性。

四、有效实验的安排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来源于观察和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做好各类指定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做好课外实验,还提倡和鼓励将部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将分组实验扩展成探究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教学过程要尽可能引用日常生活中的小实例、小实验,来直观说明物理问题。例如对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概念的教学,可以让学在课堂中通过手脚的相关活动来感悟摩擦力的存在;教师还可以通过拉动和拉不动讲台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还可以扩展到百米跑运动员在起点和终点的跑步姿势、200m或400m跑的运动员在弯道处的跑动姿势与摩擦力的关系等。

五、小课题研究

第13篇

论文摘要: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教师能否有效组织学生实施科学探究,关系到物理课程标准精神的落实,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如何加强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和课外如何渗透探究式教学?在这作一些初步探讨。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更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教师能否有效组织学生实施科学探究,关系到物理课程标准精神的落实,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笔者根据新课程教学要求,就与科学探究相伴而生的探究式教学作一探讨。

一、认识和加强探究式教学理念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有许多种类型。例如我们用理论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是探究;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探究教学还包含了许多种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等。因此,探究式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切入,可以是简单的概念获得,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一个现象、一组数据、一些资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概括出相关知识,也可以提出抽象的问题,让学生推理分析。

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教师不应仅是传统的授业、解惑,而更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其学习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其主要渠道就是探究式教学。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式教学

首先要注重启发学生对某一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问题和猜想。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培养这一能力,如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一些问题: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固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欧姆定律的研究过程、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焦耳定律的研究过程等等。

其次,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和验证猜想的方法、途径和工具。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了许多猜想,随后再根据各自的猜想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自主的选择验证各自猜想的方法,可以通过自己设计小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于学生设计的某些典型的实验教师还可将它介绍给其他小组,其他小组的学生还可以提出改进意见,这就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对于某些同学提出的设想倘若短时间内无法在课堂内用实验验证,我们还可以鼓励他们课后去验证,当然也可以采取其它的方法来帮助分析;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鼓励学生从事实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去验证自已的猜想,最后不管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都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把他们的亲身体验小结成结论或经验。还以上面的内容为例,开始讨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有部分同学认为其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有关,后来他们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发现滑动摩擦力大小有时与物体重力有关,有时与物体重力无关。

三、创造良好的 “合作与交流”氛围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此外,在教学中让探究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探究教学课堂应成为学生锻炼物理表述能力的最佳场所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证据和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书面、口头表述。简明准确的物理表述是物理思维过程的反映,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培养和提高物理表述能力更是学生具备良好物理素质的需要。

四.课后辅以一定的课题研究

物理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科技结合十分密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适当开展一些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课题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都非常有益。

要搞好这项活动就是选题的问题,沪科版初中物理课本的附录当中已经为学生列出许多有趣的课题,如: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自行车上的力学问题、探究热水瓶内所盛开水的多少与保温性能的关系、调查不同服装材料的保温性能及其发展状况、学会抄读家用表(水表、煤气表、电能表)、装配直流电动机模型的体会、调查城市中的热岛效应等,这些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讲都是非常有趣而且贴近生活的好课题。

五、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面对未来社会的变革,仅学会课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他们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生活和科技的知识,他们更需要一块实践的土地,一个人人都有机会展现自我潜力的“世界”。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物理现象、物理原理,我们也经常提到“物理思想多么丰富,物理世界多么奇妙,物理方法多么重要”。可是初中的物理被中考过早地抹上了一层灰色,许多学生即使考试过关,但许多常识性的知识、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动手创造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是比较薄弱。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应该积极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参考文献:

1.吕世虎、肖鸿民 编《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

第14篇

一定要善思、善于钻研,作为教师。一个没有思考力的教师的教学一定是盲目的为此,一中理化组教师把加强课题研究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契机,以将教育科研指导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把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为配合新课程改革。一中理化组教师申请了初中理化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并把此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经过两年的研究,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在理化课堂中的思考创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此课题顺利结合,并被市教研室评为一等奖。

能力差异,后又针对初三、初三学生中出现两极分化。各有所不同,理化组又申请了初中理化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研究》课题,此课题有力的指导了初中理化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中进行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评价,有利的促进了各个不同层次学生对理化课的学习,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理化课教学成绩的提高。年的中招中,的成绩优秀,也有理化组的一份功劳。

二、加强集体备课、网路研修、读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个人就是一条龙,一个人是一条虫。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三个人的能力就是巨大的为此,理化组的老师特别注重团队合作,集思广益,不仅设立每周三为集体备课时间,而且在平时的备课中就特别注意合作、研讨、交流,打团体战,共同提高,理化教研组又分为三个小备课组,初二物理备课组、初三物理备课组和初三化学备课组,每个备课组要求要进行单元备课、周备课和课时备课,针对学生问题,课堂问题,教材问题,共同出谋划策,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方案,对于我理化组老师间的密切合作,其他教研组都是有目共睹的

理化组的老师特别注重学习和提高1为提高教学技能,除了集体备课外。理化组老师们经常在一起观看教学录像,学习优秀的教学课程;2指导老师们进行读书活动,记学习笔记,扩展视野,提高教育教学素质。3加强网络研究,网络备课,使老师和外校的老师进行交流,走出一中这个小圈子,进行大的提高,网络研修中,年,理化组的冯伟力、段利宁被评为市网络研究选进个人。

三、广泛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质量

但也不能把学生四团在课堂中,新课程改革的阵地在课堂。应该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快乐,学的有趣,从而乐写善写,为此,平时的教学之余广泛的开展各种活动。

1开展了小制作动力船“比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广泛发动学生进行动力船科技制作,校园砌了一个大水池,进行了动力船比赛,让学生们观看,并邀请中心校的领导给获胜者进行了颁奖。

2开展“化学魔术表演”化学老师在课外时间对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化学小实验培训和操作。并在学校大礼堂进行了化学魔术”公开表演,台下观看的学生惊奇了睁大了眼光,并给了热烈的掌声。

3开展“科技小报”评选。一中理化组进行第一届学生科技小报评选,参与学生150人并评出了一等奖20人,二等奖30人,三等奖50人。

4走进科技馆。享受快乐”一中理化组今春组织了部分学生走进市科技馆,体验科学,感受科学的力量,有力的提高了学生们爱科学、学科学、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和激情。

四、形成“四备三学“教学模式。结累累硕果

围绕“走出去,为提高理化组老师的教学素质、教学技能。拿回来“方针,校领导的支持下,理化组老师先后到承留一中,沁阳永威中学,山东的潍坊中学,进行了参观学习,学习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习他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学习他把课堂还给学生,学习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习不等于照搬,要把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回来后,教研组结合学校的实际,老师们反复思考,实践,探讨,作研究课,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四备三学五环节教学模式”

校的四备三写五环节”教学模式是四备”指“教师集备、学生自备、师生共备、教师补备”三学”指“教师互学、学生自学、师生共学”

第15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探究性学习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009—03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初级中学,在实施物理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针对此现状,我校物理教师成立了《初中物理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组,确立“初中物理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旨在进一步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经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背景

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单调乏味的讲解和沉重的作业负担,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开展物理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是使物理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二)意义

我们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现状,着重研究如何帮助学生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态度,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验实践中获得探究的体验和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所谓“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研究的现象提出问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独自或合作的形式加以探究,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现象的联系的一种教学方式。其过程紧紧围绕科学探究的六个环节开展,它们分别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交流反思。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而达到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帮助学生了解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态度,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验实践中获得探究的体验和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条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指导策略。

2 培养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3 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通过创造性的研究,将课程从“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的定位上转移到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定位上。

4 通过对物理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勇于创新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因此,我们将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阵地。

(一)前期准备

为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课题研究前我们对初三部分新生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在学习信心方面:充满期待,有较浓厚的兴趣,希望在新的一年中有较好的发展,约占92.2%。

在学习方法方面:受以前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普遍不知道怎样学习,不会预习,不会思考,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约占74.3%。

在与学生谈话中得知,大多数学生喜欢看实验、喜欢做实验,他都只是从兴趣出发;他们不了解探究性实验,却都想尝试探究性实验。可见他们对于刚刚接触的物理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课堂实践

第一步:教师演示,学生感知

刚接触物理的初三学生对物理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了解,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是不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然后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演示实验,感知进行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要求学生一边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一边填写实验报告,在观察、模仿与体验的过程中,感知探究性实验。

第二步:学生尝试,教师指导

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冲动后,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尝试动手进行实验,可以让他们进行简单的实验方案设计,练习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操作。在此阶段,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要仔细批改,及时给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观察的方法、实验现象的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提供帮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步:独立实验,合作交流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材料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体会探究实验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他们采取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困难。

在讨论与社会发展、生活生产、科学技术、自然等领域相联系的课题,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人体与物理”“交通与物理”“厨房与物理”“杂技中的物理”等等。根据课外阅读、网上查询、收集资料、观察记录、解决问题,增长知识,获得成功。实践是一个学习、研究、创造的过程,学以致用,这是物理学科的特点。关注生活,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让学生对自己探究的课题产生兴趣,有成就感,学会探究,学会创造,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开阔学生的视野。

由此可见,反思和交流是探究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知识、能力的生成阶段,是丰富和完善学生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这一环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交流,最大限度地提高和深化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

第四步:联系实际,关注社会

物理来源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生活。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还要增加一些对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探究学习,从而把严密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日常教学能够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便全面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例如:“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品可以用来做物理小实验,现有玻璃杯、铅笔、白纸、玻璃和水,从中选用器材可以作哪些实验?要求:至少设计两个实验,并简要写出实验方法,步骤及原理。”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进行一系列实验的设计和训练,设计出许多种实验方案,每个方案都闪烁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充分体现了“以培养能力为主,以发展学生为本”,注重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的知识,多思少算的思考能力这一中考命题导向。尽管学生可能说得并不完善,有时甚至可能出现错误,不要紧,可以告诉他们要像科学家一样自己进行实验探究。

让学生关注社会。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参观调查周围的工厂、作坊、养殖场等对环境污染的状况,提出防止污染的建议等。例如在学完了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有关内容后,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噪声源情况,巩固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面的知识,并建议把活动过程改写成小论文,与同学交流。

(三)实践指导策略

在实践与研究中,我们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特点的实验,运用不同的指导策略。比如:教师示范策略,边讲边实验策略,合作交流策略,动画模拟演示实验策略,等等。比如“研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结论,先让学生独立地假设、猜想,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等方法进行猜想。有的同学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密度有关”这一猜想,学生们有共鸣,于是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探究方案。此时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通过讨论确定运用控制变量法,在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的条件下,物体的密度不同,研究所受的浮力是否相同,简略步骤:用弹簧测力计称出铁块和铝块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使铁块和铝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根据两次示数求出浮力,然后进行比较。通过以上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虽然只是一个模拟演示实验,但带给学生的视觉、听觉的冲击力是教师讲多少遍也无法替代的。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与成效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最终总结出了包括教师示范、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的方式方法,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实践证明,通过近一年来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一定的转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发展,他们的物理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发生在学生们身上的悄然改变,让我们相信,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这也离不开其他任科老师和班主任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一)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发展

在最初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一般习惯依赖于老师向他们提出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学生在热热闹闹地完成实验后,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也很薄弱或者根本没有这种习惯。而这些恰恰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 对老师的备课起到了促进作用

通过还不到一年的物理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主体发展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当然课前老师对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课前老师的功夫要下足,从预习提纲的设计到教师的批阅,一点也不能马虎,这直接促进了教师对学生的全面掌握和对教材的深入挖掘。

2 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改变

教师从不知怎样从事探究性教学,到逐渐熟悉其一般过程和教学方法,特别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一节节的课题研究课,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探究实验指导策略:教师示范策略,边讲边实验策略,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实验的策略,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的策略等。这些教学策略,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也与之前不同。

六、问题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