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设计

第1篇

一、音乐课堂教学目标

设计目标应该注意三个维度的整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过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会使教学产生偏颇。课改之前的音乐教学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因此教学目标过多地围绕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然而当前则又有走向另一偏颇的倾向性,那就是无知识要求的情感态度,或无目标达成的过程方法,这两种不良的音乐教学状态都应引起关注。以下案例值得大家思考。

其一:唱歌课《如今家乡山连山》。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后,教师采用独唱、对唱、小组唱、全体齐唱等多种形式唱了一遍又一遍。但每遍都没有情感和技能上的任何提示和要求(情绪、表情、速度、力度、节奏等)。结果重复演唱了许多遍后,不仅学生的歌声不见起色,而且流露出厌倦之感。

其二:唱歌课《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师在指导学生唱歌时,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歌曲有几个乐句,由几部分组成,可以运用几种演唱形式等。教师站在一旁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下一步的教學环节,在计算课堂上已过去的时间,既没有参与学生交流,也没有调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情况,就随意地在各小组间巡视了一遍后结束讨论。前后没有几分钟,在学生讨论兴趣正浓时打断了讨论,进入了下一阶段的教学。结果,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以上案例中的教学现象集中反映了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问题。很明显,上述两个课例都存在音乐教学目标不清晰,缺乏鲜明的指向性与达成性设计的问题。还有一些音乐课,教学内容过杂,太孔,知识无序,教学过程鲜见有机的组合与连接,教学形式与方法过于外在和花哨,往往与教学内容脱节,有活动没体验,有形式没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缺乏目的性。有些音乐课追求形式,而不是神似,一些根本不需要的形式(如分组)却乐此不疲,一些直接明了的问题也让学生去讨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也要学生去创编。这样的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于整合

在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方面,我们要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音乐课程标准》设定的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音乐教学内容虽然划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不同领域,但体现在教学中却是一个整体。因此.不同教学领域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学的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感受力、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和谐发展。

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联系,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例如感受与欣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而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感受力、欣赏力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展示创造力的过程。反过来看,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同样,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具体到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里,可以有一两个主要的内容,或者两个内容相互结合,或者与其他内容相配合,形成以某些内容为主的综合课。

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初中音乐;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50-02

现阶段,尽管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层出不穷,但在传统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 “一言堂”的教学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这正如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概论》一书第八章“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中指出的那样:在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最大的薄弱点在于要求学生记住一般规则和概念,而学生却不具备经验去理解。

随机走入中小学课堂,我们会惊讶地发现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等现象比比皆是。那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如何才能杜绝言语主义教学的弊端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努力去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就算无法完全改变现状,至少也应该在现实教学情境中增加一些新的元素,使现状有所改进,这也许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更好的诠释。

人是通过五大感官系统直接获得信息的,有关科研人员做过一个实验,结果表明:在人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视觉占83%,听觉占11%,其他占6% 。其中,占83%的视觉,主要是生动鲜活的画面,而不是抽象的文字。

因此,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尽可能多地选用视觉媒体承载知识,让学生在视觉享受中,在对美的追求中源源不断地获得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最终形成各种能力。同时也应力争体现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应根据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科特点,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目标。另外,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也应尽可能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合理的学习方法、选择适宜的内容的呈现方式等。

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教学设计中,结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对初中音乐教学创新的一些尝试,希望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初中音乐教学创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积极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良好的课前教学环境

目前,初中音乐课程作为一门非考试学科,或多或少地受到学校和学生的轻视。传统课堂中,音乐教师要将学生从课前的兴奋状态“拉”回到学习状态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往往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一个与之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营造出良好的课前教学环境,让学生快速回归课堂,并对当堂教学内容有所了解。

如在进行《乘着音乐去旅行》一课教学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利用PPT创设了这样的课前教学环境:阳春三月,渴望旅行,可是现实条件并不允许,那么我们就乘着音乐去旅行吧!(文字展示)《荫中鸟》、《鸭子拌嘴》、《野蜂飞舞》、《赛马》、《羊肠小道》(背景音乐)陪伴着我们愉快地向科罗拉多大峡谷(图片循环展示)进发! 学生在进入音乐室的瞬间,都被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美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所吸引,“收心”效果十分明显。

课后有教师这样评价:该节课充分利用了各种素材,全面调动学生的眼、耳、鼻、舌、身参与到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不但让学生学习了音乐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完成了一次对美的感悟,教学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在传统课堂的合唱教学中,教师只能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因此,教师单独教学每个声部的时候,学生往往觉得比较容易。但如果几个声部结合,比如碰到3个以上声部时,学生就觉得合起来唱的时候找不到音。假如学生的音准概念不是很好,再加上教师的即兴合唱伴奏的能力不是很强,就会给常态课中的合唱教学带来困难。为了突破教学难点,笔者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唱的不准的地方给出关键性和弦,这样方便了每个声部的学生找到自己声部的音高,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弥补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

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有高有低,乐器的使用有强有弱。去年笔者参加了一次市级教研活动,听了一节课题是《茉莉花》的公开课,开课教师别出心裁地用古筝奏出二声部而自己范唱一声部,这对初中音乐教师业务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

这个设计引起了笔者深深的思考,一般说来,有器乐基础的教师是可以进行展示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但是如果不是器乐专业的教师应当如何有新意又能高效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呢?再比如,音乐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进行即兴伴奏,如果音乐教师对该项乐器的演奏能力较弱,就会导致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就拿笔者来说,本人对笛子的使用能力不是很好,在传统课堂中对《帕米尔的春天》进行教学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这个内容时,笔者设计了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声音、文字等对笛子进行了全面介绍,让学生明白了笛子的发声原理,对笛子这种乐器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播放名家演奏的笛子独奏曲,让学生不但了解了我国这一优秀的民族乐器,而且提高了音乐素养,同时也弥补了笔者教学能力的不足。

对于音乐这门课程来说,音乐教师不可能成为门门精通的全才。因此,积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我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课件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成为许多音乐教师的首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一定可以取长补短,弥补我们能力的不足,使音乐课程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现评价的全面化和多元化

在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手段比较单一,如让学生单独演唱或者合唱,这些方式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评价的目标。比如独唱,只能对极少数同学实现当堂评价;合唱无法发现“滥竽充数”的同学。

为了改变初中音乐教学评价的现状,实现全面化、多元化的评价目标,笔者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一般会预先准备好一些可以用于录音的耳麦,甚至将学生带到学校多媒体计算机室进行教学,在课件中设计录音环节,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自己演唱歌曲的录音,并将学生的自录歌曲通过计算机网络(网盘、FTP、公用邮箱、普通共享)、电子档案袋等方式共享。学生可以通过共享方式获取其他同学的演唱歌曲并进行播放和相互评价,实现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学生从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中不断反思、总结和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共享,实现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

因此,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评价,可以实现音乐课程教学评价的全面化和多元化,是对传统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有益的扩充,对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符合初中音乐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传统的“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历史,现代教学观提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课件为初中音乐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它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氛围,突破音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弥补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而且能对学生全面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在日常音乐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应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对初中音乐教学进行大胆创新,探究新的音乐教育教学方式。这不但是对现代教育理念最好的诠释,也是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设计理想和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叶澜,丁证霖.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第3篇

一、有效教学目标的原则和要求

1.实施有效教学目标的原则。音乐课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和艺术性的课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体验感悟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更加需要有效的教学目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具体”、“明确”、“科学”、“多元”、“可测”等原则。所谓“具体”、“明确”,就是要求教学目标设置的每一个步骤,这些步骤如何调整,以及每个步骤所要达到的要求都是具体的、确定的。所谓“科学”,就是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保持特点、发现亮点。让学生既要学得会,也要学得好。所谓“多元”,就是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忠于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善于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音乐课程的内容。并且善于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丰富教学方法,使初中音乐课程多姿多彩。所谓“可测”,就是要求教学目标所达到的效果是经得起学生认可和课后考查的。2.实施有效教学目标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音乐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音乐创造力,这就对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从教学主体的角度来讲,初中音乐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表现形式。由于不同学生之间的主体差异,教学目标在设计时应具有层次性和明确性,不能一概而论。另一方面,从教学目标本身的角度来讲,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应当是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渐进的。既能体现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音乐课程的要求,又能体现当代音乐的发展水平。各章节、单元的教学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循序渐进又自称体系,整个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另外,初中音乐课程的艺术性和体验性要求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一定要是具体的、可操作的。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目标的制定者和引导者,在具体教学实践时可根据学生特点向学生示范相关的目标行为,从而使学生在音乐学习时有章可循,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二、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