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音乐课堂教学目标
设计目标应该注意三个维度的整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过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会使教学产生偏颇。课改之前的音乐教学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因此教学目标过多地围绕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然而当前则又有走向另一偏颇的倾向性,那就是无知识要求的情感态度,或无目标达成的过程方法,这两种不良的音乐教学状态都应引起关注。以下案例值得大家思考。
其一:唱歌课《如今家乡山连山》。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后,教师采用独唱、对唱、小组唱、全体齐唱等多种形式唱了一遍又一遍。但每遍都没有情感和技能上的任何提示和要求(情绪、表情、速度、力度、节奏等)。结果重复演唱了许多遍后,不仅学生的歌声不见起色,而且流露出厌倦之感。
其二:唱歌课《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师在指导学生唱歌时,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歌曲有几个乐句,由几部分组成,可以运用几种演唱形式等。教师站在一旁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下一步的教學环节,在计算课堂上已过去的时间,既没有参与学生交流,也没有调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情况,就随意地在各小组间巡视了一遍后结束讨论。前后没有几分钟,在学生讨论兴趣正浓时打断了讨论,进入了下一阶段的教学。结果,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以上案例中的教学现象集中反映了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问题。很明显,上述两个课例都存在音乐教学目标不清晰,缺乏鲜明的指向性与达成性设计的问题。还有一些音乐课,教学内容过杂,太孔,知识无序,教学过程鲜见有机的组合与连接,教学形式与方法过于外在和花哨,往往与教学内容脱节,有活动没体验,有形式没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缺乏目的性。有些音乐课追求形式,而不是神似,一些根本不需要的形式(如分组)却乐此不疲,一些直接明了的问题也让学生去讨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也要学生去创编。这样的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于整合
在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方面,我们要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音乐课程标准》设定的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音乐教学内容虽然划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不同领域,但体现在教学中却是一个整体。因此.不同教学领域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学的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感受力、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和谐发展。
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联系,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例如感受与欣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而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感受力、欣赏力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展示创造力的过程。反过来看,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同样,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具体到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里,可以有一两个主要的内容,或者两个内容相互结合,或者与其他内容相配合,形成以某些内容为主的综合课。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初中音乐;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50-02
现阶段,尽管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层出不穷,但在传统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 “一言堂”的教学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这正如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概论》一书第八章“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中指出的那样:在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最大的薄弱点在于要求学生记住一般规则和概念,而学生却不具备经验去理解。
随机走入中小学课堂,我们会惊讶地发现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等现象比比皆是。那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如何才能杜绝言语主义教学的弊端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努力去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就算无法完全改变现状,至少也应该在现实教学情境中增加一些新的元素,使现状有所改进,这也许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更好的诠释。
人是通过五大感官系统直接获得信息的,有关科研人员做过一个实验,结果表明:在人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视觉占83%,听觉占11%,其他占6% 。其中,占83%的视觉,主要是生动鲜活的画面,而不是抽象的文字。
因此,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尽可能多地选用视觉媒体承载知识,让学生在视觉享受中,在对美的追求中源源不断地获得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最终形成各种能力。同时也应力争体现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应根据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科特点,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目标。另外,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也应尽可能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合理的学习方法、选择适宜的内容的呈现方式等。
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教学设计中,结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对初中音乐教学创新的一些尝试,希望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初中音乐教学创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积极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良好的课前教学环境
目前,初中音乐课程作为一门非考试学科,或多或少地受到学校和学生的轻视。传统课堂中,音乐教师要将学生从课前的兴奋状态“拉”回到学习状态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往往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一个与之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营造出良好的课前教学环境,让学生快速回归课堂,并对当堂教学内容有所了解。
如在进行《乘着音乐去旅行》一课教学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利用PPT创设了这样的课前教学环境:阳春三月,渴望旅行,可是现实条件并不允许,那么我们就乘着音乐去旅行吧!(文字展示)《荫中鸟》、《鸭子拌嘴》、《野蜂飞舞》、《赛马》、《羊肠小道》(背景音乐)陪伴着我们愉快地向科罗拉多大峡谷(图片循环展示)进发! 学生在进入音乐室的瞬间,都被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美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所吸引,“收心”效果十分明显。
课后有教师这样评价:该节课充分利用了各种素材,全面调动学生的眼、耳、鼻、舌、身参与到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不但让学生学习了音乐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完成了一次对美的感悟,教学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在传统课堂的合唱教学中,教师只能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因此,教师单独教学每个声部的时候,学生往往觉得比较容易。但如果几个声部结合,比如碰到3个以上声部时,学生就觉得合起来唱的时候找不到音。假如学生的音准概念不是很好,再加上教师的即兴合唱伴奏的能力不是很强,就会给常态课中的合唱教学带来困难。为了突破教学难点,笔者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唱的不准的地方给出关键性和弦,这样方便了每个声部的学生找到自己声部的音高,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弥补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
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有高有低,乐器的使用有强有弱。去年笔者参加了一次市级教研活动,听了一节课题是《茉莉花》的公开课,开课教师别出心裁地用古筝奏出二声部而自己范唱一声部,这对初中音乐教师业务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
这个设计引起了笔者深深的思考,一般说来,有器乐基础的教师是可以进行展示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但是如果不是器乐专业的教师应当如何有新意又能高效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呢?再比如,音乐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进行即兴伴奏,如果音乐教师对该项乐器的演奏能力较弱,就会导致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就拿笔者来说,本人对笛子的使用能力不是很好,在传统课堂中对《帕米尔的春天》进行教学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这个内容时,笔者设计了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声音、文字等对笛子进行了全面介绍,让学生明白了笛子的发声原理,对笛子这种乐器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播放名家演奏的笛子独奏曲,让学生不但了解了我国这一优秀的民族乐器,而且提高了音乐素养,同时也弥补了笔者教学能力的不足。
对于音乐这门课程来说,音乐教师不可能成为门门精通的全才。因此,积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我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课件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成为许多音乐教师的首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一定可以取长补短,弥补我们能力的不足,使音乐课程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现评价的全面化和多元化
在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手段比较单一,如让学生单独演唱或者合唱,这些方式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评价的目标。比如独唱,只能对极少数同学实现当堂评价;合唱无法发现“滥竽充数”的同学。
为了改变初中音乐教学评价的现状,实现全面化、多元化的评价目标,笔者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一般会预先准备好一些可以用于录音的耳麦,甚至将学生带到学校多媒体计算机室进行教学,在课件中设计录音环节,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自己演唱歌曲的录音,并将学生的自录歌曲通过计算机网络(网盘、FTP、公用邮箱、普通共享)、电子档案袋等方式共享。学生可以通过共享方式获取其他同学的演唱歌曲并进行播放和相互评价,实现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学生从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中不断反思、总结和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共享,实现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
因此,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评价,可以实现音乐课程教学评价的全面化和多元化,是对传统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有益的扩充,对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符合初中音乐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传统的“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历史,现代教学观提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课件为初中音乐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它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氛围,突破音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弥补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而且能对学生全面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在日常音乐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应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对初中音乐教学进行大胆创新,探究新的音乐教育教学方式。这不但是对现代教育理念最好的诠释,也是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设计理想和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叶澜,丁证霖.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一、有效教学目标的原则和要求
1.实施有效教学目标的原则。音乐课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和艺术性的课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体验感悟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更加需要有效的教学目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具体”、“明确”、“科学”、“多元”、“可测”等原则。所谓“具体”、“明确”,就是要求教学目标设置的每一个步骤,这些步骤如何调整,以及每个步骤所要达到的要求都是具体的、确定的。所谓“科学”,就是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保持特点、发现亮点。让学生既要学得会,也要学得好。所谓“多元”,就是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忠于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善于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音乐课程的内容。并且善于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丰富教学方法,使初中音乐课程多姿多彩。所谓“可测”,就是要求教学目标所达到的效果是经得起学生认可和课后考查的。2.实施有效教学目标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音乐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音乐创造力,这就对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从教学主体的角度来讲,初中音乐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表现形式。由于不同学生之间的主体差异,教学目标在设计时应具有层次性和明确性,不能一概而论。另一方面,从教学目标本身的角度来讲,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应当是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渐进的。既能体现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音乐课程的要求,又能体现当代音乐的发展水平。各章节、单元的教学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循序渐进又自称体系,整个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另外,初中音乐课程的艺术性和体验性要求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一定要是具体的、可操作的。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目标的制定者和引导者,在具体教学实践时可根据学生特点向学生示范相关的目标行为,从而使学生在音乐学习时有章可循,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二、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自主学习;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
当前,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一现状的产生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影响,也有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手段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作为新时期初中音乐教师,应当强化对当前音乐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重点针对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优化,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笔者长期从事初中音乐教学工作,针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开展了尝试,本文进行简要叙述。
一、初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教育的应试机制,常年来都是掣肘我国艺术人才培养的固疾所在。因为在应试教育功利思想的束缚之下,我国艺术类学科几乎都处于边缘化生存状态,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诚然初中音乐教学也同样也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首先由于没有教学主体支持导致其教学课时安排不足,甚至会被诸多事宜占用其教学时间,这就使得音乐教学流于表面,没有落实其实效性。其次,初中教学阶段固有的功利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导致音乐教学仅仅作为“娱乐性”课程而存在。最后,正是由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音乐教学的漠视,各个学校也自然对其教学状态比较忽视,因此在教学考核方面比较敷衍抑或根本就没有制定有关考核制度,这使得音乐的教学成效根本无法评测,从而也不能保证其教学效果。在初中音乐教学面临如此境地的背景下,我们很难苛求其有效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为了契合“人本教育”要求,我们应该改变以上教学窠臼,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初中音乐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如上文所言,初中音乐教学面临十分窘迫的教学环境。在面对逼仄生存空间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保证教学到达预期的效果,那么就需要教师摆正良好的教学心态,在教学中认清音乐教学任务。积极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体优势,并鼓励学生在音乐特长上多下工夫,以此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在达到这样效果之后,教师应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学习欲望,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做好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教学的重点,只有在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指导下,教学才能够有序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总而言之,为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就应该在课程设计中下一些功夫,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能够顺利的进行。以下我们不妨引入“声乐”课程教学设计实例,来具体窥探教学设计的具体策略。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可以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一定的“任务”中,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认清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该把握任务难度系数梯度,其练习歌曲应该选用中音阶歌曲,不能选用音调过高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练习发声技巧。
3.致力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环节
首先,改变学生独自学习的模式,将学生设置为多个学习合作小组,这样的载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从个人行为转变为集体行为,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并在这样的载体里面相互指点、监督、帮助,提高学习成效。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载体的作用,笔者还在每一个小组里面指定了一名学生作为牵头人,负责本小组的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成效。
其次,笔者积极创设平台将学生推向前台,在一些音乐技能技巧的教学演示结束之后,笔者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学生走上讲台,代替教师进行相关训练活动的指导,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而且有助于教学训练目标的有效达成。
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将单纯的训练活动转变为竞赛形式,学生原来在枯燥乏味的训练中积极性不高,现在采取竞赛的形式,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有效激发出来,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笔者发现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与实际效果都得到了提升。
4.采取新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源动力,同时兴趣也是引导学生积极创新自主学习的必要基础,换言之,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首先就应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音乐学习持有较高兴趣的时候,在主观能动性驱使下,学生才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同时也会主动的进行深入探究,久而久之便能够有效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并逐渐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加之根据初中的个性特点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提升其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极大的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思维活动,从而解放思想束缚,久而久之就能够有效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5.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求知欲
音乐学科虽然高于生活但是却也源于生活,为了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应该在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所谓的生活化教学,实质上即是指在教学中实现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师本位教学模式不尽相同,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同时在教学中也会积极的将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之,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本身就十分紧密,在日常生活我们随处都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因此将音乐教学生活化处理,既是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策略,同时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措施。总而言之,生活化教学模式,是通过实践活动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以此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6.致力拓展音乐课堂教学空间
首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了多个与音乐相关的兴趣小组,定期组织活动,这样的兴趣小组既有声乐方面的训练小组,也有与校外专业机构合作举办的器乐提高训练小组。这些兴趣小组活动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其次,笔者针对学生中有继续在音乐方面深造欲望的想法,以及结合平时的音乐教学活动发掘出来的优秀苗子,进行了量身定做的培养,针对学生的自身优势条件进行针对性培养,积极聚合学校、家庭以及校外专门机构的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另外,笔者还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以及综合类活动,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声乐、器乐类竞赛活动,还是学校组织的各种庆祝活动,都积极参加,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搭建台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学需要培养其学生的专研精神以此提升其艺术素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认清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就应该优化课程设计内容。然后积极才采取一定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自主学习意识,有效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改革;音乐;初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60-01
音乐教育同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同样需要改革,需要进步。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要真正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就需要根据《初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改革初中音乐教学,更新理念,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初中音乐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而在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过去,传统的学校教学中,教师们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中实行的是“应试教育”,重视的都是那些要考试的学科,根本不重视音乐教学,认为是小儿科,可上可不上,对音乐教育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教育迎来了春天,学校也开始重视音乐教学了,也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有些地方学校甚至达到火热程度。笔者根据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谈谈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转变初中音乐教学的视角
传统音乐教学就是教师对音乐课本中的音乐内容,就音乐内容谈音乐内容,音乐欣赏也就是单纯地赏析音乐,音乐歌曲也就通过教唱让学生学会唱新歌……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也完全是应付了事。而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是,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修养。因此,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需要立即解决的就是转变教师原有的音乐课程价值观,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方法去开发音乐课程资源,多元化音乐视角,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初中音乐教学。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音乐资源大量存在,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如,我们平常在节日、队列、迎送、庆典、婚丧中听到的礼仪音乐,在广告、舞蹈、健身、医疗中听到的实用音乐,在休闲、餐饮、酒吧、茶室、影视等听到的背景音乐……这些音乐都是学生们随时都能听到,感受到的,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中的音乐无处不在,音乐在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从而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让音乐陪伴随学生一生,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水平,提高学生生活品位。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从生活着手,从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活中的音乐,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积极思维音乐与人生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能够得到充分的、生动的、具体的、艺术化的生活体验。譬如,在一节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我为学生们精心准备了一个世界风光的绿灯片,课堂上,我让学生欣赏这些世界风光,并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为对幻灯片中音乐音效加以评价,如果不适合的,请学生发挥智慧,给予修改,以达到音画合一的良好效果。这样的音乐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觉得生动有趣,而且让学生更加关注周围的音乐,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
二、音乐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语文课本中的高尚人格魅力来感受学生,可以用思想品德中的优秀人物来感染学生……其实,还可以用高尚优美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高尚情操,让有声的音乐从内心深处激励学生意志,净化学生心灵,升华学生品格,让学生在欣赏音乐,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正确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和水平,使初中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人格修养等各方面更加成熟,培养学生一份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音乐教育中渗透情意素质
在初中音乐教育活动中,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音乐知识和掌握熟练的音乐技巧,我们还需要十分注重和培养初中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不断提升其情意素质,让其品格更加高尚,个性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性格在人一生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所谓性格,如果从广义上来讲,主要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内涵极为丰富,包含着学生的兴趣、思维、气质、情感、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就是我平常所说的情商(EQ),这一切在伴随智力活动的同时,还推动学生智力的发展。一个人,包括初中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事业中是否能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商(IQ)高低,还取决于学生的情商(EQ),即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塑造心灵、培养情感、发展个性,是辅助学生养成非智力因素的最佳方法和手段。音乐是一种具有灵性的艺术,通过音乐,不但可以表现出人们的感情,还可以体现人的思想。这种表现并不十分抽象,而是可以用优美的旋律,生动的形象来表现。音乐也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优美的旋律,热情的歌词,都能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的心理感受,心理节奏与音乐旋律共振,被音乐所陶醉,从而在音乐的欣赏中,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让学生追求生活,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参考文献:
【关键词】自主学习;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
一、初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教育的应试机制,常年来都是掣肘我国艺术人才培养的固疾所在。因为在应试教育功利思想的束缚之下,我国艺术类学科几乎都处于边缘化生存状态,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诚然初中音乐教学也同样也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首先由于没有教学主体支持导致其教学课时安排不足,甚至会被诸多事宜占用其教学时间,这就使得音乐教学流于表面,没有落实其实效性。其次,初中教学阶段固有的功利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导致音乐教学仅仅作为“娱乐性”课程而存在。最后,正是由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音乐教学的漠视,各个学校也自然对其教学状态比较忽视,因此在教学考核方面比较敷衍抑或根本就没有制定有关考核制度,这使得音乐的教学成效根本无法评测,从而也不能保证其教学效果。在初中音乐教学面临如此境地的背景下,我们很难苛求其有效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为了契合“人本教育”要求,我们应该改变以上教学窠臼,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初中音乐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如上文所言,初中音乐教学面临十分窘迫的教学环境。在面对逼仄生存空间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保证教学到达预期的效果,那么就需要教师摆正良好的教学心态,在教学中认清音乐教学任务。积极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体优势,并鼓励学生在音乐特长上多下工夫,以此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在达到这样效果之后,教师应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学习欲望,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做好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教学的重点,只有在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指导下,教学才能够有序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总而言之,为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就应该在课程设计中下一些功夫,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能够顺利的进行。以下我们不妨引入“声乐”课程教学设计实例,来具体窥探教学设计的具体策略。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可以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一定的“任务”中,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认清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该把握任务难度系数梯度,其练习歌曲应该选用中音阶歌曲,不能选用音调过高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练习发声技巧。
3.采取新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源动力,同时兴趣也是引导学生积极创新自主学习的必要基础,换言之,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首先就应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音乐学习持有较高兴趣的时候,在主观能动性驱使下,学生才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同时也会主动的进行深入探究,久而久之便能够有效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并逐渐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加之根据初中的个性特点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提升其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极大的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思维活动,从而解放思想束缚,久而久之就能够有效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4.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求知欲
音乐学科虽然高于生活但是却也源于生活,为了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应该在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所谓的生活化教学,实质上即是指在教学中实现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师本位教学模式不尽相同,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同时在教学中也会积极的将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之,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本身就十分紧密,在日常生活我们随处都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因此将音乐教学生活化处理,既是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策略,同时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措施。总而言之,生活化教学模式,是通过实践活动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以此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学需要培养其学生的专研精神以此提升其艺术素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认清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就应该优化课程设计内容。然后积极才采取一定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自主学习意识,有效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中职音乐课程作为职业课程体系的一个部分,在学生素养培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现。但目前很多中职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思路与方法陈旧,为充分发挥音乐课程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应有作用,探索适合现代职业教育所需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本文就中职音乐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课程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了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相关内容与实施途径。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关注,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和体系中,中职音乐课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在学生素养培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现。但目前很多中职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思路与方法显得过于传统或陈旧,为充分发挥音乐课程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应有作用,探索适合现代职业教育所需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音乐教学是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作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其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体验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收到了一定成效, 以下就体验式教学模式如何运用到中职音乐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二、中职音乐课程现状及特征
1、课程地位欠妥。中职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初中起点的学生为主,正处于身心发展发育阶段,其意识形态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音乐课程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目前很多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课程教学活动普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教师与学生对音乐课程的认识与关注明显不够,使音乐课程发挥不了其应有的地位与作用。
2、教学效果欠佳。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一般会从介绍作品情况、创作背景等开始,然后教唱歌曲,形成了课堂上语言多、音乐少,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少,教学内容多、教学场地少,学生被动接受多,主观创作少等现象,最终使整个音乐课程教学陷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如痴如醉,学生听得昏昏沉沉、云里雾里的尴尬局面。
3、教学模式欠新。中职音乐教育不只是一种技能教育,也不是纯粹的审美教育,它是以音乐技能训练为基础,以情感培养为导向,以审美教育为目的的教育形态,从教学模式上应该以艺术体验为核心,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悟、理解与喜欢,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情操;音乐课程教学应该是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的感受与感悟,同时通过音乐对学生的感染与感化,形成两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学效能的发挥与体现,在中职音乐教育中,通过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结合音乐教育的自身特征,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全面提升音乐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以此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及模式构建
体验式教学是学生通过参与精心设计的教学项目和情景模拟,通过亲自体验来获得相应感受,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分享个人体验并提升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因素。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实践,强调学生认知能力和多元潜能的训练与开发,重视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具有深厚的内涵与丰富的情感,音乐课程教学不仅要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在于理解它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和其深刻的情感内涵,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体会到强烈的生命力,《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不畏牺牲、追求真理的情感。这些音乐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只有让学生在感受当时的情景下才能有真正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体验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置身其中,亲身感受音乐所带来的艺术和情感魅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挖潜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程内容体验活动,而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精心设计策划相应教学项目与情境,通过任务的布置,学生在以任务为驱动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内容体验,通过教师合理引导让学生自主地去感知、领悟,根据自己的体验,理解音乐,展开联想,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实现知识的归纳与提升。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包括:学习项目设计— 教学情景策划— 学习团队组织— 项目任务布置— 项目任务启动— 项目成果检验— 项目成果分享等,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是项目的开发者与成果的检验者,学生是整个项目任务的执行者,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性音乐活动,从而与音乐产生生理、心理的相互作用,激发内在的音乐感受,在讨论中你一言我一语不断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创作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获得成功、愉悦的音乐体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课程内容学习任务,获取了应有的音乐知识。
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从教学形式与方法上实现突破,同时在教学场地和教学考核方式上实现突破,体验教学不仅可以在固定的教室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利用比赛、文艺晚会、户外等开展体验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采用过程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保证了每一个学习项目的有效实施,在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项目任务的压力,有效防止了学生漫无目的、自由放任甚至是音乐课堂教学一片混乱现象的发生。
四、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实施途径
根据音乐课程的学科特性,结合中职学生学习的实际,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实施,第一层面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第二层面以音乐比赛为提升,第三层面以文艺汇演为拓展,实现三层面教学互动,让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其应有地位与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美育熏陶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整个体验式教学活动的主体,结合音乐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科学进行教学设计与项目组织,具体可以从以下步骤实施教学活动:
(1)构建项目、创设情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结合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构建一个教学项目,根据教学项目内容构成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如音乐作品环节可以把学生分组,创设“我是大评委”现场点评教学情景,唱歌环节可以创设“KTV”、“非同凡响”音乐会或“歌星演唱会”等场景,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室布置等方式结合课程内容特征和学生喜好、心理特征等有意创设各类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情感,通过可感知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后续的任务承接做好充分准备。
(2)任务驱动、引导体验。体验并非漫无目的、想干吗就干吗,教师根据教学项目内容分配给各组学生或个体学生体验任务,教师通过前期任务分析、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根据教学情景学生接受任务后进行角色转换或扮演,成为任务完成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想象力,打开音乐创作与思考的思维大门,学生在充分把握任务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想象力享受音乐感觉、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充分领悟音乐的情感因素,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为下一阶段的大讨论准备体验感受的发言素材。
(3)体验讨论、思维碰撞。经充分体验和任务的执行,每个组(或每位学生)已对教学项目体验之旅有一定感受,但由于学生个性特征的不同,在体验中往往会有认识的共性,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性,在讨论过程中会不断提出新问题、新看法,通过思维碰撞又不断涌现出新的观点与想法,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信、大胆、准确表现音乐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与讨论中触摸知识、获得知识、探究问题,实现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总结评价、画龙点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是整个局面的掌控者,经过学生充分的思维碰撞与讨论,了解了学生对本项目教学内容的实际掌握程度,根据学生的知识反馈与问题探讨,结合体验学习的基本知识要求,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的体验活动合理分析并考核,纠正错误认识与知识上的偏差,最终让学生准确掌握项目所要求的音乐知识,同时加深和拓宽学生的思维与音乐情感。
总之,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日益推进,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呈现,体验式教学模式虽在很多课程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各种模式的优缺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应具体结合学科特性与教学特征,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如何真正体现其教学优势还须进一步探讨和改进,让体验教学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程喜乐,李东.中职教学新尝试:体验式学习.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9.12
[2]徐淑玲,郑丹.初中音乐新教学模式的尝试. 教学论坛, 2007, 第六期
【关键词】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实施途径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关注,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和体系中,中职音乐课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在学生素养培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现。但目前很多中职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思路与方法显得过于传统或陈旧,为充分发挥音乐课程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应有作用,探索适合现代职业教育所需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音乐教学是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作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其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体验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收到了一定成效, 以下就体验式教学模式如何运用到中职音乐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二、中职音乐课程现状及特征
1、课程地位欠妥。中职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初中起点的学生为主,正处于身心发展发育阶段,其意识形态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音乐课程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目前很多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课程教学活动普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教师与学生对音乐课程的认识与关注明显不够,使音乐课程发挥不了其应有的地位与作用。
2、教学效果欠佳。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一般会从介绍作品情况、创作背景等开始,然后教唱歌曲,形成了课堂上语言多、音乐少,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少,教学内容多、教学场地少,学生被动接受多,主观创作少等现象,最终使整个音乐课程教学陷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如痴如醉,学生听得昏昏沉沉、云里雾里的尴尬局面。
3、教学模式欠新。中职音乐教育不只是一种技能教育,也不是纯粹的审美教育,它是以音乐技能训练为基础,以情感培养为导向,以审美教育为目的的教育形态,从教学模式上应该以艺术体验为核心,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悟、理解与喜欢,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情操;音乐课程教学应该是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的感受与感悟,同时通过音乐对学生的感染与感化,形成两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学效能的发挥与体现,在中职音乐教育中,通过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结合音乐教育的自身特征,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全面提升音乐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以此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及模式构建
体验式教学是学生通过参与精心设计的教学项目和情景模拟,通过亲自体验来获得相应感受,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分享个人体验并提升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因素。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实践,强调学生认知能力和多元潜能的训练与开发,重视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具有深厚的内涵与丰富的情感,音乐课程教学不仅要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在于理解它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和其深刻的情感内涵,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体会到强烈的生命力,《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不畏牺牲、追求真理的情感。这些音乐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只有让学生在感受当时的情景下才能有真正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体验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置身其中,亲身感受音乐所带来的艺术和情感魅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挖潜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程内容体验活动,而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精心设计策划相应教学项目与情境,通过任务的布置,学生在以任务为驱动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内容体验,通过教师合理引导让学生自主地去感知、领悟,根据自己的体验,理解音乐,展开联想,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实现知识的归纳与提升。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包括:学习项目设计— 教学情景策划— 学习团队组织— 项目任务布置— 项目任务启动— 项目成果检验— 项目成果分享等,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是项目的开发者与成果的检验者,学生是整个项目任务的执行者,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性音乐活动,从而与音乐产生生理、心理的相互作用,激发内在的音乐感受,在讨论中你一言我一语不断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创作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获得成功、愉悦的音乐体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课程内容学习任务,获取了应有的音乐知识。
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从教学形式与方法上实现突破,同时在教学场地和教学考核方式上实现突破,体验教学不仅可以在固定的教室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利用比赛、文艺晚会、户外等开展体验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采用过程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保证了每一个学习项目的有效实施,在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项目任务的压力,有效防止了学生漫无目的、自由放任甚至是音乐课堂教学一片混乱现象的发生。
四、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实施途径
根据音乐课程的学科特性,结合中职学生学习的实际,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实施,第一层面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第二层面以音乐比赛为提升,第三层面以文艺汇演为拓展,实现三层面教学互动,让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其应有地位与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美育熏陶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整个体验式教学活动的主体,结合音乐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科学进行教学设计与项目组织,具体可以从以下步骤实施教学活动:
(1)构建项目、创设情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结合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构建一个教学项目,根据教学项目内容构成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如音乐作品环节可以把学生分组,创设“我是大评委”现场点评教学情景,唱歌环节可以创设“KTV”、“非同凡响”音乐会或“歌星演唱会”等场景,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室布置等方式结合课程内容特征和学生喜好、心理特征等有意创设各类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情感,通过可感知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后续的任务承接做好充分准备。
(2)任务驱动、引导体验。体验并非漫无目的、想干吗就干吗,教师根据教学项目内容分配给各组学生或个体学生体验任务,教师通过前期任务分析、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根据教学情景学生接受任务后进行角色转换或扮演,成为任务完成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想象力,打开音乐创作与思考的思维大门,学生在充分把握任务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想象力享受音乐感觉、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充分领悟音乐的情感因素,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为下一阶段的大讨论准备体验感受的发言素材。
(3)体验讨论、思维碰撞。经充分体验和任务的执行,每个组(或每位学生)已对教学项目体验之旅有一定感受,但由于学生个性特征的不同,在体验中往往会有认识的共性,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性,在讨论过程中会不断提出新问题、新看法,通过思维碰撞又不断涌现出新的观点与想法,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信、大胆、准确表现音乐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与讨论中触摸知识、获得知识、探究问题,实现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总结评价、画龙点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是整个局面的掌控者,经过学生充分的思维碰撞与讨论,了解了学生对本项目教学内容的实际掌握程度,根据学生的知识反馈与问题探讨,结合体验学习的基本知识要求,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的体验活动合理分析并考核,纠正错误认识与知识上的偏差,最终让学生准确掌握项目所要求的音乐知识,同时加深和拓宽学生的思维与音乐情感。
总之,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日益推进,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呈现,体验式教学模式虽在很多课程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各种模式的优缺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应具体结合学科特性与教学特征,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如何真正体现其教学优势还须进一步探讨和改进,让体验教学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程喜乐,李东.中职教学新尝试:体验式学习.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9.12
[2]徐淑玲,郑丹.初中音乐新教学模式的尝试. 教学论坛, 2007, 第六期
【摘要】戏剧表演模块教学有着与一般高中音乐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它主要从感性入手,采用开放式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课堂教学要以体验式为主,通过“鉴赏-揣摩-体验”三步教学法,逐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其参与其中,通过参与、表演进而感知,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艺术事业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鉴赏 三步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 拓展
【正文】《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做好高中音乐教学中戏剧表演模块的教学研究,使它在一定的时空内产生出最大的效率,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教学的主要特点
《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教育功能与价值是: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其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鉴赏性——鉴赏是走进戏剧的前提和基础
在“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中,包括音乐在内的戏剧鉴赏活动,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高中生较初中生有出色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能感受和体察别人的情感。而戏剧作品则“最完美的表达了人类的普遍情感”,这就使高中生与戏剧作品的距离不是太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安排的欣赏内容,灵活变通,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例如:在第二节的教学中,通过欣赏歌剧《卡门》(选段)、音乐剧《猫》(选段),然后提出问题“它们有哪些异同点?”通过“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鉴赏中理解音乐在不同戏剧门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参与性——参与是走进戏剧的主要途径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学生对戏剧本身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学习戏剧的兴趣,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戏剧中,有了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才会激发并增强学生学习戏剧的兴趣。
(三)创编性——创编是走进戏剧的重要手段
戏剧艺术是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学生学习戏剧艺术,不仅需要学习体验别人的作品,更需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音乐和戏剧表演去完整的表达他们自己的音乐表现,戏剧创作学习将会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活动的机会。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音乐与戏剧表演的基本要素,得到令人兴奋的戏剧创作过程的体验。“音乐创造力是发展人的创造思维和能力的重要课题,它将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三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有法,而无定法”,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没有固定模式,需要高中音乐教师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做到知己,即了解教师自身的专业业务素质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与资源;知彼,即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结构和音乐个性差异。为此,我探索出“鉴赏-揣摩-参与”三步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科学设置,精心组织音乐与戏剧鉴赏课
欧美是戏剧艺术发达的地区,各国都有自己的成名戏剧,如歌剧《卡门》、音乐剧《猫》。但我国也有很多经典的戏剧,如话剧《雷雨》、歌剧《白毛女》。考虑到中学生对戏剧的接受力有限,开始阶段可先让学生多欣赏国内的名家名段,在逐渐指导学生欣赏不同国家的歌剧,比较和体会不同文化的特点。在这过程中,不仅要科学设置鉴赏课的内容,还要结合内容,备足该音乐与戏剧的创作背景、作者介绍、创造灵感等能够加深学生理解的内容。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展示给学生,保持学生对该课程的新鲜感。要注重节奏和进度,由浅入深。
(二)组织讨论揣摩,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鉴赏课之后,就要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目的是通过揣摩人物心理,总结人物性格,理解戏剧的内涵。
实践中,探索出走班制教学的路子:几个班级合并上课,自由组合座次,然后进行分组;打乱平常课堂的课桌布局,形成开放式的小组教学,营造轻松地学习氛围;每组选择一位小组长,组织对戏剧中某个人物的讨论,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命运,最终形成小组结论,进行发言。教师最终作总结提炼,以表扬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这样,对课堂教学形成良好互动,既可以通过身临其境的现场欣赏、体验、感受深化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更好地鉴赏音乐与戏剧表演。
(三)体验戏剧魅力,引导学生自编自演
“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戏剧鉴赏和戏剧常识、戏剧表演、戏剧创编。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和创编,进行实际体验是最终落脚点。
随着对音乐和戏剧了解的深入,学生也不只是满足于欣赏、揣摩,对表演和创编戏剧也有了期望。教师要多鼓励,消除学生的羞涩心理,使他们敢说、敢唱、敢表演。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选取比较有表现力的学生分配到各个组,开展小范围竞赛,进行轮流表演;开展小组创编活动,教师确定选题,小组进行讨论和创编,最终进行预演。预演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和提出建议,最终进行小规模汇演。汇演结果不重成绩,对其表演要求不可过高,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全面地、热情地参与到体验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和戏剧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其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不同的需要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创设简单的、生活化的情节主题让学生参与进来。例如:1、让学生自己演唱欣赏过的戏剧中的选段;2、要求学生用脸部表情去诠释成语;3、提供某种物体,要求学生围绕此为主题即兴表演;4、让学生根据欣赏所学的知识,模仿创编戏剧片段;5、通过观察,命题排演生活小片段等等。实践证明,这些生活化的简单表演,学生很感兴趣。因为难度不高,学生表演起来很容易,这无形中也增长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的欲望,进而引起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要以高中音乐与戏剧教学探索为契机,提升自身素质,大胆创新实践,逐步完善“三步教学法”,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改进音乐教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中音乐教学》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导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就高师音乐学专业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念和音乐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中其对于深化理论学习、知识的获取、学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以及教师综合素质的获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突出应用为本、需求导向的要求,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跨时代性和超前性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每一位教学论课程的教师所要必须研究和重视的问题。我们都清楚,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多年来一直都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由于种种因素,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特别实践环节方面,在课堂教学能力的训练上存在一些缺失。像有些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往往只是停留在“书面状态”,而缺少实践领域的感受。因此,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实现该课程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尝试和探索,也是不断完善理论、升华理论的重要渠道。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属于学科教育学的范畴,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十分鲜明,课程的学习过程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序渐进。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许多内容,要通过实践环节去理解和掌握。因此,课程的实践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种训练,检验理论学习的情况,提高学生在音乐教育、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指导,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为毕业实习及今后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应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完整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专业能力形成是在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不仅需要实践来培养,更需要在实践中实现构建。而我们现在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教学由于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缺少足够的认识,实践教学过多的只是侧重于的课堂某些环节,并没有真正从实践教学自身的需求出发,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的有机结合,课内、外教学结合,没有真正从整个课程出发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大大的影响到了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我们都知道,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是从教学实践中来的,其理论形成后又返回教学实践,对实践进行指导。离开了实践,学科教学理论就会显得空泛无力、操作性不强。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式地做走过场的实践练习,那既没有实践效果,也就实现不了教学目标。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和贯彻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将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课程进程、按各种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等层次,落实其目标和任务,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丰富和发展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形成基本的能力。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做”。学生通过实践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课堂教学技能进行验证、掌握,感知音乐课堂与音乐教学,认识音乐课堂与音乐教学,从而从“认识”、“理解”变为“会做”。
二、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
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应体现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以教育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建设,应在课程中突出利用实验实践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的特点,运用实验环节配合理论教学,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教育理论运行过程中的实际经验和感性知识。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践理论部分,而是实践技能部分。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在层次上,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实践为基本实践;第二层次实践包括课堂教学的基本、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如教案的撰写、教学目标的设计、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等;第三、四层次实践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为主,更多的是在针对具体内容、具体案例进行实践。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围绕培养目标,把实验实践教学具体目标分解为两个层次和多个模块来实现,突出基础性训练、综合性训练和开放性训练,并按照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实践相结合、单元理论实验实践项目与选择性实验实践项目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实验、实践项目,合理筛选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重点是合理设置证据实验、案例教学、模拟课堂、教学实习,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起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实践比例适当、实践课程模块化的实践体系。
三、实践教学构建的基本原则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学科角度出发,应当体现出对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思路及其目标实现的唯一性,真正体现出实践教学的价值意义、科学性和符合音乐教育特征方面的可操作性,要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能力培养的理念。要坚持以实践方式改革为目标,突出课堂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包括教案撰写、备课等方面。据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要依据这样几个原则: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即在理论教学中将实践环节一同设计,以理论教学所涉及的知识为实践内容,让实践为理论学习服务,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自然结合,防止单纯的理论或单纯的实践。这样,理论和行动才能一致。②系统性原则。即要求把整个课程的实践教学视为一个整体,从整体出发,设计各分支的实践教学,使整个实践教学完整、平衡,具有层次性,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实践体系。因此,在构建时,应该将各个分支的实践放到大实践的整体中去权衡,以整体实践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分支的目标。③分类整合原则。依据课程的不同内容把实践教学体系分成不同类型,抓住内容与内容之间的特点、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之间的联系,从整个课程领域出发,将实践教学加以统整合与设计,确保实践教学的整体统一。④能力评价原则。即从实践态度、解决理论学习问题的实践能力、课堂问题查找的实践能力和课堂教学技术操作实践能力四个方面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实践体系能否在能力培养方面发挥作用,只能通过实践反映出来。实践中所呈现的一部分是学生自己的实际表现,另一部分是评价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所看到的、感受到的。能力评价标准应贯穿整个实践过程,以实践为主线,评价所有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设想
1.实践教学体系
过去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于受传统音乐教学思想的影响,一直把单纯的教案设计、目标的制定、备课等实践教学内容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上。而实际上,这些应当在实践训练中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否则,就违背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为了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改变传统做法,优化重组课程内容。以基础理论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四部分构成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按照教学的进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配合理论与典型案例、课例录像资料、设计案例主题例选、课堂见习、专业实习等,形成与理论实践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不同的内容上,可做适当变换。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以歌唱和综合游戏课为主,初中音乐教学内容以歌唱课、欣赏课和综合课为主,高中音乐课程以音乐鉴赏课内容为主。对实践教学层次体系的改革,主要是按照课程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的要求,按初、中、高三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形成不同层次、突出应用能力的实践训练。初级层次主要是以基本理论内容的实践训练,配合选用与之相对应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进行实践训练,重点强化学生的基本能力,积累实践认识。中级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专题设计训练,比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案的正确书写,让学生多讲、多写。多讲主要是学生通过对教学目标的陈述,在强化学生设计能力的基础上,拓展设计的视野。多写主要根据所布置专题任务,用所学的知识写出教学设计的设计理念。高级层次主要是进行一些综合性的实践训练,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际实习岗位上进行教学实践。另外,许多学校为了激励师范生重视基本教学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提高未来教师的执教能力,举办各种教学竞赛,如课堂教学设计竞赛、微课比赛、说课比赛等,这也可以划到高级层次的范围内。在这些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实践活动中,把教学实践能力的建构循序贯穿在全过程。
2.实践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可以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教学“理论为引导,实践为关键”的特点为突破口,重点解决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解决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基础音乐教育需求不适应的问题,从纵向和横向二个维度,通过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库的构建,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建设。纵向方面,主要从基础理论知识出发,到设计实践环节与学生能力的构建,并通过专题实践、课堂教学专题设计、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横向方面,借助案例教学、模拟课堂、现场教学等多样化的训练手段,持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精选实践内容,保证基本技能的训练;突出课堂教学技能视域下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内容,强化专业特色;创新思维的启发与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结合基础性实训、综合性实训、设计性实训不同层次的实训项目,调整内容,突出学生创新性、探索性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的能力。将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发挥出总体功效,真正起到驱动、引导的作用。
3.实践教学组织和考核
改革实践教学的组织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如何安排课程教学进度、教师的遴选、备课、学生学习的检查与学习后的信息反馈等,都需要考虑细致,合理安排。这样,既保证了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圆满完成,同时又约束和规范学生实践的行为。否则,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计划就难以实现。实践教学的组织要依据这样两个条件,一是遵循整体实践教学任务,与教学总目标保持一致;二是统筹实践教学与理论密切结合。这样,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就具体内容来说,实践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进度,从目标上来看,要充分体现培养能力为主的教育理念,凸显能力的培养,以学生“能干什么”作为整个实践教学的中心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灵活参加。学生通过实践环节,一方面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培养自己教案设计、目标的制定、备课等实践能力。由于与普通的理论教学有明显差异,因此,实践教学的考核不能简单地用分数做测度。考核过程应对学生实践的全过程进行考察和评价,包括实践的前期准备、实践过程中的态度,以及实践结果等。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表现以及所呈现出的能力进行评判,从实际设计能力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综合考核。例如,在音乐教学设计这类实践训练强调的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其考核除了要体现对实验理论的掌握外,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出学生在实践方法、设计理念、具体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和能力。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为了使实践教学能更好地开展,要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域优势,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中小学作为实践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结合自己学校实践教学特色,与实践基地和实践指导教师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通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实践场地;配备相应校外指导教师,开展多层次的实践训练,借助实践基地多功能设施和相应的资料,进行专业化的训练,营造“教学实践”的训练环境。
作者:冯巍巍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尹爱青.对“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音乐教育,2008,(12).
[2]冯巍巍.新课标视域下音乐课程实践性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7).
关键词:教材内容 动态生成 教材开发
一、教材内容动态生成的涵义
无论是基于传统教材观,还是现代课程资源视野下的教材开发与使用,作为课程内容的最重要载体,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目标以及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也是人们认识和评判课程改革实效性的主要依据。
(一)教材内容不只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用书,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而只是为开展教学活动以使师生互动产生知识提供的一种范例和素材。作为范例,教材不只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用书,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资源之一。教材的作用在于以它所提供的范例为情景,促进学生在获得知识结论的同时,形成某种基本的观念和思想。某一种观念和思想形成的范例和途径是多样的,但由于教学过程中差异性的存在,知识的掌握和观念的形成可以选用不同的范例、采用不同的路径。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应拘泥于教材中的知识元素,凡是符合教学要求,能促进学生发展的任何素材都是有效的教学资源。纳入教材内容范畴的范例也不是唯一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丰富、更新和发展。这是教材内容动态生成的最基本的涵义。
(二)教材内容并非凝固不变的文字符号,而是师生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
从呈现方式来说,教材具有确定性特征,即学习要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组织等相对固定。但在使用过程中,教材又明显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因为,教材内容不是独立于学习主体而以客观真理的姿态摆在学生面前,等待学生去掌握的凝固不变的文字符号。只有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进行主动建构、感悟和体验,才能获得其意义。也就是说,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和它实际所蕴藏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或者教材内容的价值与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活动和体验内在相关。离开了具体生动的教学过程,教材内容就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文字符号。
(三)教材内容不局限于静态的知识体系,更是一个持续生长和开放的“生态系统”
教材内容不局限于静态的知识体系。相对于可供学生学习的内容而言,教材所能呈现的内容极为有限。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总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用自己的方式生成对教材内容意义的理解。既然教材表面所呈现的内容和它实际所蕴藏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思路,获得不同的感悟和体验。这种体验本身就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教师的知识阅历、教学态度和情感理念既影响其对教材的处理,也影响着学生对教材的“文本体验”。“文本体验”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使其个性不断发展。反过来,它又会进一步使师生的体验更丰富,使教学的意义不断生成。这种相互促进作用不断循环,使得教材内容不断生成,成为一个持续生长的、开放的“生态系统”。
二、音乐教材内容动态生成的示例分析
音乐课堂教学案例一
春节过后新学期的第一节课,老师和学生聊了一些过年中的趣闻乐事,说到家乡敲锣打鼓、歌迎新年的话题,看到学生还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气氛中,老师改变了事先上音乐理论课的设计,临时决定和学生一起欣赏春节题材的民族器乐曲《春节序曲》。欣赏完后,让学生演唱中部的抒情乐段,没想到有一个学生唱出了词:新年到,放鞭炮,一起来唱歌,多热闹。这个学生激起了老师的教学“灵感”,干脆让学生围绕新年的主题为这段音乐配歌词。几分钟以后,大家完成了几个歌词版本的《春节序曲》的写作,最后通过大家讨论,定稿为:新年到,欢乐多,一起来唱歌;灯笼红,彩灯炫,大家合欢乐;全家团聚,载歌载舞,身心愉悦把年过。就这样,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了一次创编,接下来的演唱每个人都很尽兴地投入。这节课,让老师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与同学们融为一体,体验创作乐趣,是一次很畅快的体验。
音乐课堂教学,打乱教材编排顺序,重组教材、激活教材,有利于学生的表现和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行为,是正确的和科学的。
音乐课堂教学案例二
这节音乐课是教唱歌曲《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在大家齐唱到第二段时,有一位男生跟着音乐节奏吹起了口哨,这时老师不但没有这位批评学生,还表扬了这位学生有创意。这首歌在这里加上口哨做伴奏很有新意,教师问:同学们还能有其他方式来为这首歌伴奏吗?学生一边回答一边做:拍掌、捻指、两支笔互相敲击…就这样一节唱歌课变成了为歌曲编配伴奏课,学生的兴趣很高,超出了老师预期的效果。
音乐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多解性和非语义性,决定了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会出现教师难以预料的情况。教师的教学,不应使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停留在外化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这种生成,强调的是课堂教学的动态性、灵活性和不可预期性。因此,真正有生命意义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了音乐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
三、音乐教材创造性的开发与使用
音乐教材生成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以教材文本为基础和中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共同创造价值与意义的过程。音乐教材生成过程的4个基要素包括:预设的教材文本、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学生和教材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材生成过程4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音乐教学过程,教师应在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为现有的教材内容所束缚,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意义建构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基础并获得身心发展的过程。
(一)明确发展要求,选择丰富具体的音乐教学内容
现代社会强调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之间的平衡。由此,在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开发与使用中,必须考虑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与人文精神、音乐知识与审美能力、主体意识与情意因素。同时要启发学生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爱护并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实施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动态生成的教材价值观,教材只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范例或案例。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范例或案例;同一本教材,可以用来实现不同的课程目标。因此,音乐教学的教学过程,教师要明确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分析音乐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发展特征和基础,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作品中所蕴涵的音乐美,精心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氛围,用教师对音乐教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学生共同探索音乐美的内涵,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理解事物意义,促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分析学生特征,生成多重价值的音乐教材内容
教材中的知识具有多重价值,这种多重价值具体表现为知识具有智力价值、情意价值和应用价值。音乐教学目标应该是以知识技能为载体,以过程方法为途径,最终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
我国《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和《初中音乐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了音乐课程的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价值。《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通过鉴赏与表现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这表明,我国基础教育音乐教育改革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改变音乐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重视音乐知识的智力价值,更要深人分析和挖掘音乐情意价值和应用价值,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情景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音乐课程教学目标。
(三)运用教学规律,捕捉“非预期”因素的音乐教学事件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与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学互动过程中的各因素都处于积极状态,因而就会有许多新的、不可预料的事件生成。由于教学行为主体之一的学生个体存在生活经验、个性特点、认知方式等差异。这些差异成为生成性教学行为的生长点和重要资源。学生的“旁逸斜出”和“离经叛道”充满着不可预知的附加值和有意义的衍生物。因此,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需要捕捉“非预期”因素的教学事件。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前者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后者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真正成功的音乐教学,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
那么,在音乐课堂中如何进行预设与生成呢?
首先应加强音乐教学设计,自觉“预计”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期性”的音乐教学事件的生成。学生在教学中的活动状态,例如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情绪表现、情感体验、合作能力与质量、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生成性教学行为的生长点和重要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一种“行云流水”式的理想化的课堂。一是要注重音乐教材资源的开发,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促进音乐课堂教学的灵活化、丰富化、真实化和生活化。二是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应注重学生的情意目标和应用目标,如丰富情感体验、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等等。三是设计出“弹性化”的教学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
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并训练提高思维的反应品质。学生针对教材知识,充分表达各自的见解,每一位学生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又在不断的丰富着自已。教师对学生的见解,甚至是“异端邪说”,通过倾听,教师成为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在给予辩证地评价和鼓励的同时,发表教师自己的见解,通过多向交互作用,必然会推进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全面系统地认识现象之间的关系,对问题迅速、快捷地分析与处理,快速检索,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及时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即使学生的问题偏离了原来的教学目标,也要使问题成为教学生成的新的“生长点”。
再次,要选择适当的生成内容调整教学。选择的生成性内容,应满足一定的需要和适合一定的限制及范围。一是生成的音乐教学内容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二是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利用教师和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音乐经验和音乐知识技能,使之与音乐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学生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提高艺术修养。三是课堂动态生成的音乐教学目标既要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也必须考虑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采取得当的措施,应情境而变,应学生而动,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才能使教学充满生命成长的气息,音乐教材内容的动态生成目标才能实现,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
[2]吴言:《教材的弹性化与动态生成》,《职业技术教育》,2007(13)。
[3]郭声健、张晓敏:《音乐教育书简》,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11。
[4]周晔:《关注音乐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音乐天地》,2006(1)。
[5]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62。
[6]《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速度、力度———聆听、模仿及奥尔夫教学法的律动教学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乐曲)教学目标:“运用图谱律动,细听海顿《‘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中主题A、变奏A1、A2及A4四个乐段,初步建立交响音乐思维。”[1]游老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的时候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对音乐表现要素的要求:能够在感知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2]。这是将音乐表现要素放在首位思考,所以在教学目标中得以体现,而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环节的“灯塔”指导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方向。教学过程片段:分析第一乐段时,教师提出“重复演奏时音响力度的变化是怎样的[2]”问题。随即播放音乐,学生默唱“bang”加手势律动感受体验。引导学生感受b段音乐力度和音色重复变化为旋律增加的色彩与活力。安静聆听b段旋律,若学生没听清再放一次音乐,引导学生聆听,感受除了力度发生变化外还有什么新的变化。音乐是一种聆听尤为重要的艺术,游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音乐聆听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美妙。而声势律动伴随要素的变化可以辅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表现要素微小的变化对音乐表现力带来的影响。
(二)方法归纳提升
1.聆听法、比较法。聆听是欣赏音乐的基础。速度和力度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速度影响着音乐作品性格以及音乐表现形象。快的速度往往表现欢快、热闹、高兴、紧张、恐惧等情绪;慢的速度常常表现雄伟的形象以及优美、流畅、舒适、悲伤等情绪。强的力度会将作品的情绪感觉正向扩大一倍,比如一首欢快的乐曲,力度强就会增大热闹的感觉;悲伤的乐曲,力度强就会将悲伤的情绪予以加强,反之效果减弱。采用对比手段进行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速度、力度对音乐表现力带来的影响,效果明显。2.奥尔夫教学法———律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律动是吸收了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发展而来的。指一种伴有音乐伴奏的身体运动的教学法,有音乐伴奏、受音乐启发。”[3]音乐和动作相互配合,使身体富有乐感,能更有效地结合听觉感受音乐。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聆听音乐时,带动学生边律动边听音乐,感受速度与力度,逐渐让身体自然、直接地对音乐做出反应,增强对音乐美的体验。
二、节奏、节拍———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及指挥图示法
“节奏特指音的长短关系,节拍特指音的强弱关系,它们是音乐中密不可分的两个表现要素。”[4]
(一)案例分析
案例:《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5]教学目标:初步学习并了解塔吉克民族音乐典型的节奏和节拍特点,能够感受乐曲中丰富的情感变化(通过欣赏、聆听的方式)。这段表述指向节奏、节拍,音乐表现要素表述比较具体,音乐欣赏中聆听最主要,每个教学环节从音乐的聆听开始,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并了解塔吉克民族音乐特殊的节拍和典型的节奏。【难点】感受和体验塔吉克民族音乐特殊的节拍和典型的节奏。教学过程:复听音乐片段后,描述其中典型的节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聆听发展学生的听觉,加入教师的设问引导,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通过音乐表现要素的引导,逐步完成感受塔吉克民族音乐风格的教学目标。左右手配合声势动作的方法,给出数字、数节拍(7/8拍)。通过1、2、3、1、2、1、2数字的不同组合形式引出塔吉克民族音乐中的经典节奏型,根据数字的变化读出节奏,随音乐手拍感受节奏。观察乐谱,聆听音乐,感受7/8拍的强弱规律(仔细聆听感受强弱规律)。通过视觉感受引导学生说出7/8拍的特殊节拍,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就违背了音乐的听觉基础,没有让学生感受到7/8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缺乏音乐兴,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美。用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来感受节拍,符合音乐学科的审美规律。听完之后拍一拍,感受和体验共同进行,增强了对音乐的感知力。聆听舞蹈段落两段主题音乐时感受节拍和演奏音区的变化。(按照指挥图示挥拍、聆听)有针对性的聆听、加入指挥图示挥拍感受变化了的2/2节拍,通过简单的音乐实践活动参与到体验音乐要素中来。
(二)方法归纳提升
1.柯达伊节奏唱名法节奏唱名法,是给音符重新命名,用tatiri等简单的唱名来表示音的长短关系。避免传统教学中da的通用名读节奏,不易区分音的长短。将四分音符读为“ta”,八分音符读为“ti”,四个十六分音符读为“tir-itiri”等。这样多次练习后,面对丰富的节奏型,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快速认识节奏。2.指挥图示法指挥图示感受节拍、节奏,是用音乐的专属语言辅助体验音乐。节拍有其内在的基本规律,在随音乐挥指挥图示的过程中,有节拍的基本韵律在;同时加上聆听,可以把复杂的音乐理出头绪,让节奏和节拍共同出现在学生的音乐思维中,建立二元旋律概念。3.奥尔夫教学法———声势活动“声势是奥尔夫教学法中最独特的学习方式之一,用拍手、捻指、拍腿、跺脚等方式让身体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将身体变为一种乐器。”[6]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节奏,掌握基本节拍,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教师可以在音乐拓展环节让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编创适合的声势动作进行展示。由于声势活动简单易操作,只要学生的活动符合节奏、节拍的特点,我们都应鼓励。
三、旋律、和声———聆听及分析综合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1]教学过程:连续提问:“①大家有没发现音乐中是否有重复演奏的乐段?②怎样重复的?③这两个乐段在重复时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④什么原因使你感觉出不一样?”(采用律动方式:对照图形谱,用手随着音乐按照图形比画)教师用逐层推进的设问引导学生从音乐表现要素的角度向音乐的深层次挖掘,让学生自己感受音色发生的变化。先从感性的角度谈感受,再从理性的角度找到原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音色这种表现要素的作用,让人印象深刻。在欣赏变奏A1的时候,教师除了让学生跟随音乐画图形谱外,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聆听另一旋律,并提问:如果让你为这条旋律画一组线条在原有的图形谱中,你选择画在它的上面还是它的下面?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而且可以建立学生多声部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方法归纳提升
1.聆听、模唱法。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聆听法是欣赏音乐最主要的感受手段,不可替代。在聆听音乐前,老师创设一定的音乐氛围,抛出具有指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表现要素,感受、体验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聆听、模唱多次出现的主题旋律等。2.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顾名思义有分析、有综合,但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是“综合—分析—再综合”的过程。学生在初次聆听音乐后,都会对音乐有一个简单的认识,那是一个整体的笼统的概念。通过教师的提问、追问、引导,加上细细的聆听、思考、讨论以及分解研究,最终再次综合而获得音乐感受。此方法在运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能通过引导、追问让学生关注音乐本体,分析、结论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不可由教师替代。
四、调式———比较及色彩联想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教学过程:钢琴演奏主题和变奏A2的对比聆听(降E音);加入低音旋律演奏。对比聆听有无降E音的感受,对比聆听加入低音旋律和声的音乐整体情绪效果。只改变音乐中的一个音,作品的情绪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会极大吸引学生的兴趣,认识调式调性这一音乐表现要素;仅仅改变一个音并加入低音旋律伴奏,就让音乐的整体情绪完全逆转,让学生觉得特别神奇!
(二)方法归纳提升
1.比较法。“比较法是老师为学生提供具有类比性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相同点及不同点,进而认识音乐事物,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7]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有很多中国民族音乐都是具有标志性的音而构成其音乐风格的,比如苗族降三音、塔吉克族升五音,我们将变化音还原演示,再变化演示,让学生通过听觉对比感受哪一种是更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让学生在判断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2.色彩联想法。调式大概分为大调式、小调式、各种中世纪调式及各种民族调式等。不同的调式音阶组成的音乐会给听众不同的感受。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生聆听音乐时,在大屏幕中出示两幅不同颜色的图片,让学生根据音乐选择出与音乐感觉相符的色彩画面。根据学生多年来的音乐感觉,他们是可以判断出哪种颜色比较合适的。此时,教师再追问为什么这样选择,引导学生找到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
五、音色———聆听及创造性活动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洲乐声———化装舞会》[8]教学目标:能听辨出《化装舞会》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特点。能用体态动作感受与表现主题二,初步了解手风琴音色与探戈风格相吻合,是演奏探戈主旋律的重要乐器。教学目标明确到具体的音乐表现要素上,目标的导向性及操作性就更强,它指导着课堂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不同主题根据不同音乐表现要素来进行课堂音乐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让课堂的教学行为更有效。教学过程:初听音乐,通过音色变化判断作品结构。教师在聆听前,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通过音乐表现要素———音色作为依据来判断《化装舞会》的结构。两次聆听第二主题B,体验旋律特点,分析节奏和音色的特点。教师用手风琴演奏第二乐段,让学生感受手风琴的音色特点,体会音色和情绪表达的关系。聆听是欣赏音乐的基础。通过主题B的两次聆听对比主题A的音乐,从旋律、节奏、音色三方面音乐表现要素进行分析,挖掘音乐表现要素与音乐情感表现的内在联系,感受音乐艺术美的魅力。教学过程片段:聆听、感受第一部分主题二速度、力度及情绪特点;感受、体验大管、双簧管音色的特点。这一部分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声势动作为主。声势动作是奥尔夫体系独特的活动之一,对于初中音乐课堂来讲非常适用,拍击不同的部位可以表示不同的音高,拍手、跺脚、拍拳等动作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便于学生感受乐器音色、速度、力度、节拍等音乐表现要素。声势又被称为演奏身体乐器的活动,非常易于被学生掌握并进行创编、设计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感受音乐的能力。
(二)方法归纳拓展
1.创造性活动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探索音响的课程。比如寻找生活中的音乐,根据音乐片段自制乐器等。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界或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非音乐性的声音。例如,敲击锅碗瓢盆的声音、狂风暴雨的声音、闹市车流的声音等。2.聆听法。用于常规性的歌曲及器乐曲中,主要在于聆听主唱的音色、聆听主奏乐器是什么,或者根据乐器的音色来判断音乐的结构。在对各种乐器、人声建立音乐概念后,提高音乐表现、创造能力。本文分析涉及的五个案例来源于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中五堂初中音乐欣赏课。对于课堂中音乐表现要素的运用方法,我们一定要对应着音乐作品反复聆听,基于对作品非常熟悉了解的基础上,找出这一作品标志性的表现要素来进行活动设计,如果泛泛体验,学生也不能真正体验到它的表现作用。任一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比如在分析《瑶族舞曲》作品结构时,就是以主奏乐器的音色为划分依据,曲式和音色不可分割。运用哪种方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力,需要老师开拓思维,不断探索。本文中多次强调聆听的重要性,所有的活动都基于聆听的基础,教师恰当的语言引导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做到,还需要老师在备课阶段多下功夫、研究作品。教学方法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的,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责任重大,让学生从音乐的角度了解音乐、爱音乐也爱音乐课,需要在课堂内外不断摸索、与时俱进,切实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游海涛.美妙的交响伴奏[M].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案例集(中学),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3]尹爱青.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
[4]雍敦全.音乐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4.
[5]刘向真.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M].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案例集(中学)2014:117.
[6]尹爱青.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4.
关键词: 音乐课 情景游戏 教学手段
我国在2001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同样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可见,音乐教学及音乐学习方式的变革,能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
爱音乐是人的天性。音乐能引发人的联想,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无论是听赏音乐作品,还是表现音乐作品,都应让学生发挥独特的理解和对情感、意境的创作。
传统的音乐课,只是为了唱歌而唱歌,或者讲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现在音乐新课程提倡体验、模仿、探索、合作及综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这就改变了过去的音乐教师讲得多,而学生处于被动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让学生对音乐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而且提高、发展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传统的音乐教学大纲的课程评价,只集中在对学生的“学业考核”“成绩评定”上,评价的对象和目标相对单一。这次音乐新课程提出了“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保护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如何让孩子在音乐课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在轻松、愉快地环境中学习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人跨进艺术殿堂的敲门砖”。关注、重视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个人的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要靠培养的。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真正体验到在音乐中的快乐。在快乐中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学生变得更爱学习。
首先,在第一册《在动物园里》的新课导入时,我考虑到了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我特意准备了一个布娃娃来当教具。教师像演木偶剧一样用形象的语言扮演布娃娃的声音,同时也让学生和布娃娃在一起学习。学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激发了兴趣。
其次,在讲音乐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学好知识,达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我们把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了。如:在教二分音符、四分音符时,如果给低年级的学生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学生肯定不愿意去学。在教授这课时,我是这样教学的:请一位学生模仿猫和鸭子的叫声,让其他学生分辨这两种动物的声音有什么区别,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了声音的长短之分。再让学生模仿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声音长短。学生通过模仿猫的叫声、鸭子的叫声,掌握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时值。这样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
最后,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讲“反复记号”,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如:第一册的《各族小朋友在一起》这课,出现了反复记号。为了让学生把反复记号学得透、记得牢,我把它编成了故事:“有一天,一只小鸭子在水里游泳,游着游着。它被一个东西拦住了。这时只看见,小鸭子转身又重头游了一次。小朋友们,小鸭子为什么要在重新游一遍呢?原来它是看见了反复记号││::││。”我觉得这样讲把反复记号更加形象化了,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时会感到新鲜、有趣。
二、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也要有所转变。传统的教师控制着教学,学生在被动中接受知识。
而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课堂上,老师有了甜美的笑容、亲切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学生融为一体,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唱歌、跳舞。老师鼓励的话语,给了学生更多的信心。
三、把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化
现在的音乐课堂,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不是在课桌上打开书,背着手唱歌了。而是离开了课桌,和老师离得更近了,有了更多的交流、互动。如:在《拔河》的教学中,我以小学生运动会的形式导入课题,把学生分成两组。在学生听着《运动员进行曲》进入教室后,我告诉学生运动会比赛的项目是“拔河”。另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拔河比赛,由我当裁判。
四、在音乐课中进行情景游戏的教学
情景游戏多用于低年级,通过游戏性活动,学生能愉快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如在上《大鹿》这课时,学生首先学会歌曲,然后让各小组推选出大鹿、兔子、猎人角色来进行歌表演。这种富有趣味的音乐游戏,能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五、让音乐课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
现在新的音乐课本,有丰富精美的图画,课本里选出的歌曲和乐曲都是学生爱唱的、爱听的,这些都充满了童趣。老师在上课时,都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这些形象鲜明生动的课件,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起来,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小雨沙沙沙》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歌曲。这是一首天真、活泼的儿童歌曲,主要是以歌唱春天的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美感。这首歌旋律朗朗上口,学生很喜欢。在上这节课时,为了突出春天来临时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象,我出示了几幅描绘冬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了冬天的寒冷、萧条。再出示春天的图片,同时播放《春绿》的音乐,加上描绘春天的语言,这样学生就能对比出春天的美了。
新课程的实施给音乐课带来了变化,学生变得爱上音乐课了。过去单调、枯燥、令学生厌烦的教学模式,随着现在新课程的改革,慢慢地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音乐,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得到快乐,更加喜欢音乐。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马克恩・德索说:“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有听清歌词与旋律,便觉得已深受感动了。有些音色会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会像威风一样轻抚我们,它们作为通向生动性情感的美感的激发。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音乐教育的过程是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要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思考中学、游戏中学、合作中学,让每一位学生爱音乐,在音乐课中得到真正的快乐,让他们愉快地享受着每一节音乐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第一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第一版.
[3]王英奎.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评析+设计与再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第一版.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教师 素质
在十七大报告中对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先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作为一线教师的初中音乐教师的素质,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等,对中学音乐教师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面对挑战,中学音乐教师加强自身学习、进修,尽快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艺术教育综合素质。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类新理念的出现?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反思中进步。本文就中
学音乐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作简单地探讨。
一、政治素质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与审美素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师德是称职教师应具备的个人品质,优秀教师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因此,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饱满的爱国热情,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起到教育表率作用,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健康成长。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品德、情操、审美观的深厚土壤。
新课程标准已将音乐定位于人文性课程,重点对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并将德育、情感、态度、教育价值观放在首位。中学音乐教育应该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认识音乐,获得审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中学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优美的音乐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产生的,通过音乐自身美的魅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
一首好歌,一支好曲子往往可以直接触动学生的心,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净化,精神上的振奋,意志上的激励,道德上的升华,并时刻陶冶学生们的志趣与情操。如:音乐作品《国歌》、《黄河大合唱》、《组歌》等具有鲜明时代与艺术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斗志、民族感、正义感、爱国激情与高尚情操。只有中学音乐教师具备了正确艺术审美观与高尚的道德情趣,才能引导学生真切地感悟艺术美、心灵美与生活美,引导学生热爱健康的、积极的、高雅的音乐艺术,才能在授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陶冶和净化学生的精神与心灵,培养他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业务素质
1、知识素质。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探究者、构建者和缔造者,这样的角色促使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精而深的专业知识。在歌曲教学中唱谱与唱词的先后变化,歌曲内容与旋律决定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焕然一新,在体裁广泛,内容丰富的欣赏曲、流行音乐中正确把握分寸,用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能力素质。首先,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运用、掌握专业知识的教学技能。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设计年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具备了解学生的能力,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能力。音乐教学是情感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新课程呼唤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新理念是平等、民主、合作。师生互动,教师是引路人,学生是鲜活的主体,发展中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地肯定和欣赏。
其次,音乐教师具有发展性评价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必须把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等课程评价多元化,成为课程评价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中音乐教育评价是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教学手段进行音乐教学活动,采用发展性评价,培养和促进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
三、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提升艺术教育的综合素质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一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功能的综合性。一首歌曲与乐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提高综合艺术素质,提高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已迫在眉睫。
培养适应新课程标准需要的师资更是势在必行。作为音乐教师,反思教学中是否让课堂充满了音乐,是否为学生打开了音乐之门,是否引领学生感受到真正的音乐。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歌曲与乐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把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现和表现。并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这才是一个真正有魅力的音乐教师。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11-01
新课改后,在新理念指导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但也有的教学环节还需继续完善,因此,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课堂教学反思,找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有待改变和完善的地方,重新进行教学设计,以求今后的完美教学。
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科学准确定位音乐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兼陶冶学生情操为核心的音乐教学理念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聆听音,感受音乐,和学习音乐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这也是新的音乐教学理念的主要内容。基于这个音乐教学的新理念,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并把其放在首要位置,而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音乐教学的本质性。比如在进行《伏尔加船夫曲》的欣赏课教学时,有的音乐教师让学生提前准备了跟此曲有关的教学道具。之后,教师为了避免课堂过于沉闷,反而采取了让学生分组用所准备的道具来表演纤夫拖着沉重货船时的情景,结果,课堂气氛活跃了,但课堂教学效果却没了。音乐教学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要体现音乐性,削弱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也就失去了音乐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意义。
二、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合理确定音乐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的综合运用,避免只重共性,忽视个性的教学偏差
事实上,各科知识都不是孤立于存在的,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体现出知识的综合性,这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音乐教学作为陶冶学生情操的基础教育组成部分,更要反映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部分音乐教师没有把握好知识综合的度,在课堂教学中过多介绍了本该起辅助作用的其他相关知识,而给音乐教学本身却留了相对少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在学习歌曲《四渡赤水出骑兵》时,由于这首歌选自《》组歌《不怕远征难》,于是,教师就设定了以下几个问题:的起因与起讫时间是什么?经过怎样?途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一节课过去了大半时间,学生才在课堂上等候到已久的《四渡赤水出骑兵》的歌声。结果,因为时间不够用,作品又较长,教师无法将该讲的内容讲完,学生也没办法详细真切地体验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因此,音乐教师必须认真解读音乐教学的新理念,准确定位音乐教学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定位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科学发挥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重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音乐教学,有直观、快捷的优势,能最大化的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能有效增强学生对美的体验和感受,能充分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音乐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用,具体表现在从网上下载花哨的动感教学课件,虽然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激起了学生观看的兴趣,但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实效,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课件的动画效应上,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学习和感受。因此,音乐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合理配搭,适时展示。
四、遵循音乐教学的新理念,合理科学安排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和培养学生音乐情感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后,要求音乐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目标,要体现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即要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基于此认识,部分教师完全摒弃了以往重视知识学习的传统的教学目标,而只强调审美教育和音乐情感的培养。这种错误的认识,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基本放弃了音乐知识的学习,连最基本识谱等内容也不教了,这完全背离了音乐教学的实质,也误读了新的音乐教学理念的内涵。因此,当前的中学音乐教学应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合理安排音乐知识学习和培养学生音乐情感的关系。
五、结语
中学音乐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虽然不是中考的内容,但也不可忽视其在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上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课堂反思,来循序渐进促进音乐教学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