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统计学评价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98-011 学前儿童美术评价的含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评价即有目的地对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和活动过程进行客观的了解和判断,为进一步进行美术教育活动和指导提供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自觉地运用评价手段,了解教育活动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以力调整、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2 学前儿童美术作品评价的现状
2.1 结果第一,过程第二
对于美术作品的评价,教师往往就事论事,就作品评作品,而对于作品的来龙去脉置若罔闻,忽略了对于作品创作过程中儿童的发展和进步,片面的以结果来评价儿童。并且在幼儿园中并非所有儿童都可以达到每个年龄阶段应有的水平,在横向比较之下,一定有一部分儿童达不到老师心里的水平,那么这部分孩子得到的评价也是不尽人意的。或者在创作过程中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会干扰幼儿的创作,那么单纯以作品结果判定优良的话就更不合理了。
2.2 评价主体的单一化
评价主体的单一化是评价主体单一化换句话说就是权威化,就是指在评价儿童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往往是听教师的一家之言,而忽视了儿童才是美术创作的主体也应是评价的主体的必要性。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并不同于科学领域上量化的要求和不容撼动的真理,所以创新性和想象力是儿童美术创作最应该达到的理想状态,而每个人的审美有别,“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和哈姆雷特”仅以教师个人喜好和审美来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对儿童来说并不公平,教师俨然一副“我说了算”的态度并没有做到充分尊重幼儿,使儿童被排斥在评价活动之外。
2.3 评价内容实证化
实证化也是在评价儿童绘画作品中常见的现象,就是从作品元素中找现实依据,且有 统一的量化标准,《小王子》中“我”的“绘画作品一号”、“绘画作品二号”就是鲜活的案例。“我”画的明明是一条吞了大象的蟒蛇,而大人们非要说它是一顶帽子。从此之后“我”便不再爱画画了。教师的这种做法这对儿童的影响就是忽视了儿童创作的个性化和想象力。绘画创作活动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不一定非要实证化。虽然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也要高于生活才能实现发展和再创造。教师的这种误区会使儿童的作品缺乏绘画情节中的趣味性,致使评价标准化,造成儿童绘画画风单调、临摹照抄现象普遍,压抑儿童的创造性和个性。
3 学前儿童美术作品的有效评价方法
3.1 “三味”评画,调动五感
笔者认为的“三味”评画属于一种采用“听、说、写”三种评价方法,力求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结果反推过程的目的的评价方法。“听画”即充分站在儿童的立场,倾听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想法和感悟,通过幼儿的诉说结合作品体会儿童的思想感情和童真童趣,听听作品的来龙去脉,事情原委,多给儿童用语言表达自己创作的想法;“说画”就是在传统教师评价儿童作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再是简单的“贴标签”式的优良中差的评价方式了,而是以儿童发展作为评价的主线,采用鼓励式的言语对儿童的作品进行全面立体的分析,可以体现在画面的构图,色彩的搭配,主题的创新性等多元化角度,不追求“画的像不像”、“捏的好不好”等方面,充分激励幼儿发挥美术天分和创造力;“写画”是指在儿童的作品上粘贴我们写下评价的相关话语,在作品展览之后采取的是档案袋整理的手段,这样我们就对儿童更多的是阶段性的评价,纵向的评价,家长和儿童从儿童的每幅作品上都能看到教师的一番苦心,更能看到的是儿童的进步和发展。那在教师冲破了原有只是“看画”的束缚,以“听画”“说画”“写画”三味评画法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有效的支持儿童热爱美术。
3.2 让孩子们之间用欣赏的态度评价彼此
教师和创作主体儿童之间不仅双向沟通评价,教师还可以促进创作主题之间的评价,要注意的原则就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对方的美术作品,学会尊重评价对象的感受。学生间的互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别人作品中的优点,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互相尊重和信任,同时也能够学会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当然这也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发现美,善于从同伴身上发现优点和长处,并且学会不吝惜自己的对别人的赞美,用欣赏的态度评价同伴之间的美术作品。
3.3 “我”的画里有“话”
除了教师评价,同伴互评之外,发展儿童自我的评价,也是实现儿童的感知力、创造力、想象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会使儿童形象思维形成和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评价建立在对具体儿童具体分析的基础之上,教师选择不同的评价作为尺度解密儿童的心灵、融入儿童的生活空间, 感受儿童的需要和情感传达方式。在绘画活动中, 儿童的行为都在教师的视界之内, 评价是使成人的期望与设计目标变成儿童吸收并内化的主要原因。促使儿童成为评价主体, 需要建立儿童自己的评判标准。在作品完成之后,让儿童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的维度和标准则要求儿童自己建立,不断培养儿童自我认识的能力,以及在让儿童养成在每项作品完成后能够反思的可贵态度。
4 结语
安东尼・德・圣爱克苏佩里说:“本质的东西眼睛看不到,只有用心才能看的清。”对于儿童作品的评价,既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又要充分用心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体现他们的创造力,让儿童着眼于对事物特征的观察,适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及时的评价。让年幼的儿童保持着自己对于世界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天赋的视觉本能,让儿童时期的绘画中表现出的天真与童趣,成为能作用她们一生的创意源泉,让他们用纯真的眼睛去描绘属于自己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龚孝华.走向具体个人――教育评价中的生存论建构[M].华中科技大学, 2005.
一、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应用现状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黑龙江省12所普通高校100名公共体育课教师和300名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通过查阅文献并咨询专家设计了调查问卷。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系(部)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对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有效问卷88份,回收率为92%,有效率为95.6%;对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3份,有效问卷280份,回收率为94.3%,有效率为98.9%。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目前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主要以结果性评价、定量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占77.3%、定量评价占65.9%;而以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为辅,过程性评价占60.2%、定性评价占51.1%;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虽然在受调查的部分高校中曾经开展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取消了这种评价方法;结果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在我省的普通高校体育课成绩评价中占主导地位,虽然这种评价方式与过去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传统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与当今国际课程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做法相悖。经过进一步走访调查发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采用这种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评价方法本身易于操作,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二,评价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学校的统一规定以及受传统评价方式的影响。普遍不采用新的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的原因归结可为以下两方面:第一,评价方法理论性过强,不易于操作,如反馈性评价或诊断性评价。第二,由于学生的诚信素质有高有低,促使评价的结果易出现不确定性,实施困难,影响教学效率,例如学生自评或互评。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一直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系统、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体育课成绩评价既是对学生体育能力和成绩作出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1.从总体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行体育课成绩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考核不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第二,考核偏重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三,考核内容与体育教学目标脱节;第四,考核采用的方法过于单一。对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显示,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的大多数人对现有的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有不同的看法,集中的四个方面问题与很多研究者的调查结果较为相似,说明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是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中的共性问题。其中,有大部分的教师认为考核不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和体育成绩考核采用的方法过于单一,这两方面内容的选择已经远远超过了半数,是值得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注意的问题。
大学生体育学习的起点差异很大,先天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以及运动能力各有不同,如就身体肌肉运动感觉来说,不同的学生存在着先天的差异。同龄的学生有的身体柔韧性很好,动作机敏,有的则僵硬笨拙;有的力量大,有的则手无缚鸡之力;有的速度素质好,有的怎么练也跑不快;一些耐力素质好的学生即便不经常锻炼,也能在比赛和测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而另外一些缺乏耐力素质的学生,无论怎么刻苦也难达到一般的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同一年级不同体型及体质状态的学生均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和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学生个体的原有基础及经过努力提高的幅度(尽管仍未达分数线),在评价中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以想象,那些因这方面原因被评为不合格的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必然会受挫伤,将会影响到他们今后乃至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和学习的积极性。
2.从评价主体方面分析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实际的体育课成绩评价过程中,一些教师认为学生的体育课成绩由授课教师本身进行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还没有纳入评价中去,这就造成了评价的片面性和评价主体的不完整性。还有部分学校实行的是“教考分离”制度,同行进行相互评价,教师成了对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的主体,忽视了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体验不到体育的乐趣,久而久之,使学生慢慢厌倦体育课。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是同学及其学生本人,只有在参与中,学生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体育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因此,在体育课成绩评价的过程中应给学生多点空间和个性展示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3.从评价内容方面分析
在对我省12所普通高校的调查中发现,对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和行为,而对学生的进步幅度、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方面则极少纳入评价内容当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评价思维惯性,大部分采用竞技体育的评价内容,受“技术技能”教育观的影响。过分强调对学生体能、技能的评定,存在着对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认识上的误区,体育课成绩评价内容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评价应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技术技能,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结论与建议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价方法,已经初步改变了传统的以单一结果性评价为主的方式方法。目前,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主要以结果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为主,以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为辅,但评价主体和内容方面仍比较单一,对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大家有着共同的心声。因此,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现状,影响着整体评价的效果,不能很好地体现体育教学目标。
结合各普通高校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应逐步改进并完善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及内容。首先,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讲,需要重视进步幅度评价;其次,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行,考虑采用等级评定制;再次,在体育课成绩评价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主体综合能力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在实践中应不断完善,以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29-231.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9.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9-291.
[4]高林洲.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6(8):95.
[5]唐静萍.谈体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7):124-126.
[6]易森林.试论课程评价多元化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1(4):24-27.
[7]佟铸,李贵阳.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及改革趋势[J].体育学刊,2003(2):113-116.
[8]龚德胜.现代体育教学评价的五个特点[J].中国学校体育,2005(6):108.
论文关键词:关注学生评价,放飞创新的翅膀—通过课题学习评价激发学生的综合发展
课题学习是实践问题与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数学综合知识在新的学习形态的集中呈现,反应了“问题”和 “过程”的两个特征,突出了学习活动的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强调了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应用性。是一种沟通生活实践与数学知识、沟通老师与学生、沟通数学知识的各个板块、沟通各种思维活动的全方位的立体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做好课题学习过程中的活动评价,能更好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钻研探索的激情和探究创新的活力,构建充满探究历险和思维活力的课堂,为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性塑造起着激发、催化、促进、提高的作用!
1、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评价。
课题学习需要小组每个成员的积极努力、合理分工、合作互助。在课题探究的过程中,密切注意每一个成员的态度、自主认识、探究问题的信心、观察——猜想——想象的注意力、合作交流的沟通意愿等情况,全方位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及主观意向,进行及时、适宜、激发性、激励性、导向性、成就感的评价,使学生有更强的心理体验,有更深的问题探究的动力,有更加趋向良好的发展心理暗示,有融于整体发展个体的积极展示的强烈愿望班主任论文,为学生智力的发展提供好的心理因素与思考氛围,强化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课题学习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有着不同的社会价值。在活动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刻挖掘并科学阐述课题中的人文理念,向学生渗透爱护自然、关心社会的意识,不断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
2、关注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评价。
课题学习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活背景和综合的数学知识,每一个成员有着具体的分工,实践性、操作性、探究性、综合性、应用性都很强。
例如:课题学习《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盒子》的步骤(1)明确具体任务要求,(2)组员合理分工,(3)制作与测量,(4)计算、整理、分析,(5)合作交流、分析探究。
需要学生发挥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主研究验证、交流沟通、吸收他人成果等行为来完成课题学习小论文。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表现,给予激励的评价或积极的暗示,使学生增强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能力,促进不同个体的发散性和成果共享性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加强个性发展融于整体的理念,达到不同个体有不同的发展、有相同的成功的体验。
3、关注学生思维发展与学习方式的评价。
课题学习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把实际问题经过刻画、加工、抽象表达成数学问题,然后综合运用数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进行思考、质疑、调查、探索、实验、反思等思维活动,对学生思维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促进了学生思维向深度、广度的发展,通过反思也使学习方式不断得到转变和改善。老师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问题认识、知识体验、方法感受等表现,不断激励、引导、和方法上的暗示、空间上的拓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矫正、去感受,加强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式的改进,不断增强学生思维创新的活力。
4、关注学生数学应用与能力提高的评价。
课题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包含着数学不同板块的知识,既有实践性,又有综合性班主任论文,是知识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连结的啮合点,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本质特征,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例如:课题学习《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盒子》中包含的知识包:(1)长方体的折叠;(2)运用变量的关系认识剪去小正方形的边长与折成无盖长方体的盒子的底的长与宽的关系;(3)列代数式描述体积与小正方形的边长的关系;(4)利用统计表描述体积随着剪去小正方形的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在探究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深刻认识了问题的实践性,也发展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体会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知识的衔接与转变,使学生从课题的不同过程、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断感受由感性到理性的挑战,也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转变思维方式、发展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的思维表现,积极引导并进行合理的评价,能使较好的激发学生思维,拓展思维的空间,优化知识结构,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
评价贯穿于课题学习的整个过程,是课题学习课堂展示的一个重要方面,起到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学生思维训练中能促进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知识与应用、直觉与抽象、自主与合作中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