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实用的化学知识范文

实用的化学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实用的化学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实用的化学知识

第1篇

职业学校应用意识动手能力基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管是对个人的工作和未来的发展,还是国家对科技的进步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职业学校的教育要把课程的中心定位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而将应用意识渗透到中职化教学中正是落实科学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当前的中职化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的教学更多地是注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笔者从多个方面,对于中职化教学中的应用意识的渗透做出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应用意识

在传统的中职教学中,应用意识一直不受关注,直到前一段时间,人们才渐渐地意识到应用意识的存在和重要性。首先提到的,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识,它提到的是当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能主动尝试着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信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一切跟中职教学的应用意识又有一定的差别,中职教育,重在传授学生们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在中职化教学中渗透的应用意识,应该是强调学生们的动手能力的,即从课堂走向工厂车间,从课桌走向机床,亲自动手,在实践中学习实用的知识。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应用意识

1.摆脱陈旧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注重的都是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是很看重,这是一个弊端,也是阻碍应用意识渗透的最主要的阻碍力,所以想要将应用意识渗透到如今的中职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摆脱陈旧的教学模式。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在中职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应用意识没有得到有效的渗透,学生对于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不是很了解,不注重自身应用能力的提升。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学校,老师要强调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最好是带着学生从课堂走向工厂,亲自动手实验。

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很强的,既然能够接受理论上的东西就同样能够接受实际性的东西,关键是看教师怎么教授,所以,中职的教师应该快速摆脱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将应用意识渗透到教学中,进而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摆脱传统因素的困扰

影响应用意识渗透的最主要的因素主要分为三大类:

(1)教材因素

传统的教材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对于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甚至就像是一本天书一样,看上去一窍不通,再加上传统的教材注重理论知识,专业性过强,涉及的化学结构式、反应过程复杂、难记,代谢过程仅有文字叙述,学生难以理解。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要求根据实际,制定简单易懂,便于学生学习操作的教材,教材的内容要注重于实际应用,要让学生们看完之后能够自己动手操作,专业性要强,但是没有必要涉及太多的理论性的东西,不便于学生们的记忆,毕竟,中职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相对比较都比较差,有一定的缺陷,领悟能力不是很高,太高深的东西,不易于接受。

(2)教师因素

基于教材因素的基础上,在教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要将书本上的东西讲明白,就需要他们不定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而为了保证理论知识能够被学生们所接收和吸收,关于课程的安排就被局限在了课堂上,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应用能力自然就提升不上来。

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老师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开辟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不能够在局限于死板的课本上和无用的课堂上,教师要敢于做出突破,带着学生们走出课堂,给他们实打实的接触实用技术的机会,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因素

这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即使前面两个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也只能解决片面的问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中职教育现状。传统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播。如果要让应用意识在中职化教育中渗透开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就需要随之做出改变,注重应用而不是注重理论。

3.改变课堂气氛,提升学生们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拥有了兴趣,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才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调解自己的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内容有趣,学生就容易对所学科目产生直接兴趣,才会用心去学,用心去做,才能够学好,做好。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一定的程度上脱离书本教材,多以自身或者是他人的实际经历来教导学生,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所举事例最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符合他们的现实需求,让他们能够在心底深处产生一种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把知识牢牢地记住。毕竟,只有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生才会学得认真,才能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教师要多给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且亲自给予指导,加深学生们的印象,使其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知识才能学得深刻通透。课堂上教师可以主要讲一些较难的、易错的地方,给学生介绍一些更快更有效的方法,把大部分时间节省下来,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提倡学生们共同学习,相互交流经验,在互助式学习中,给学生们更多的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更轻松地交流、学习。

三、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服务于生产第一线,而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工业生产大国,对于一线工人的需求量更加的大,要求也更加得高。所以,作为专门为国家输送技术性人才的职业学校,一定要加强教育,提升学生们的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李欣欣.化学教学中渗透应用意识的基本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

第2篇

一、 化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化学作业的设计,要有针对性。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每一节课的知识要求,设计的作业尽量让学生去动手、动脑,去实践,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比如学习铝及其重要的化合物时,针对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探究Al2O3和盐酸及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并引起他们思考水能不能与Al2O3反应,从而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这样针对每节课所学的内容,紧扣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来设计作业,并在每节课的基础上布置新的、学生力所能及的作业,才能使设计的化学作业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收到好的教学反馈效果。

(二)互动性原则: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输者,而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学生也不是单一的知识接收器,而是学习的主人。那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如何才能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呢?这需要教师精心备课,选择适合自己以及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组织化学知识智力问答竞赛,或是有关化学争议的辩论。这样,在竞赛和辩论的过程中,不仅学生的知识水平进一步提高,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不仅完成了师生和生生的良性的互动,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化学作业变得不再单一、枯燥、乏味。

二、化学作业的设计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对化学知识的运用,那么化学作业也是对知识的运用最佳体现。对于化学作业的设计应突出新的特色,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如下形式的作业:

(一)小结性作业: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与策略,即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一节课或一单元新课完成后,布置一些让学生尝试整理知识与规律性的作业,即小结性作业。这种作业刚开始时,教师可以采用学案的方式,把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来,课前发给大家,让学生就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去听课,边听边填。比如:“过滤的操作”这一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1.概念:将——与——分离的一种方法

2.主要仪器及用品: -

3.实验操作:

一贴:——紧贴——

二低:——低于——, ——低于——

三靠:——紧靠——,——紧靠——,——紧靠——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慢慢的就学会了总结,学会了提炼,提升了能力。这样有提示有指导的小结性作业,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拓展性作业:一节课上完,应该留下一些问题,也许这些问题不属于考试重点,课堂上也不宜深化,但这些问题却对学生理解知识有很大的帮助。笔者认为教师提供拓展的资料或线索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知识的网站和参考书目,甚至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场所,使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很好的实践,帮助学生去深化与开拓新的化学知识领域。例如,学完钠的化合物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调查了解厨房里的化学知识(发酵粉、嫩化剂等);学完原电池和电解池,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原电池的导电实验。学完“金属及其化合物”后,可以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很有好处,而且也会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课堂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更好的运用课堂知识于实践中。

(三)反思性作业:对化学知识进行更好的运用,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的反思。这类作业我把它分为两种,一种是考试后试卷的改错与分析。这类作业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滥。此类反思题对学生的印象会加深,理解会深刻,对他们克服定势思维有重要的意义。另一种是对学习方法与经验的回顾小结。我让学生自己反思、总结,老师再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化学各种问题的观察、反思,从而养成思考、总结的学习习惯。

三、化学作业的批阅与评价

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对于化学作业做的是否科学及恰当,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形式的作业,应用不同的批阅与评价方式。

(一)鼓励性评价: 巩固性作业一般是针对本节课讲的重难点知识设计的,是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如果题目不是很多,就采取全批全改的方式;如果题目较多,可采取抽样批改的方式。在批改的过程中,可采用等级区分,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应该写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及时的给予表扬或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的批阅和评价作业,不但可以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而且还对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线索清晰明了,达到了内化知识的目的。

(二)活动表现性评价:

1.开放性作业: 一般比较自由的命题,主要是对化学知识进行再讨论,这样的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命题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对比,然后找出比较好的想法、观点。学生通过了解、讨论,会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也会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第3篇

【关键词】整合;初中化学;应用

传统的教学,学生的知识是破碎的,不完整的,学生具有很多“死知识”,不能在社会实践中很好的运用。要使得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就必须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与深化。

首先,对学生的新知识进行递进式加工。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习得的知识,可以有很多不同层面上的理解水平。例如,在传授新课时,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就不能过于抽象,因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特点决定了此课程的性质。要将学生从过去的“繁、难、偏、旧”的现状中解脱,着眼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我们在教授“分子和原子”时,首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认识“为什么湿衣服晾在外面会变干?”“为什么煤气能放在钢瓶中?”着眼于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再用多媒体演示苯分子和硅原子,从化学的角度解释我们所讲的物质并不是虚拟的,从生活入手,借助微观的动态的多媒体,向学生讲解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只有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原理,掌握概念的内涵才有利于今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其次,要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组织、梳理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我们教授课程时是一章一节有序进行的,学生常常觉得我们在学习某些知识时不知道如何将它与生活相联系。例如,讲元素的概念时,常认为它没有多大的用处,常见的元素会读会写即可,而且生活中很多都涉及不到这个方面。但是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会发现日常实用的物质的配料表中会出现元素的含量,殊不知,那便不能了解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再如,学习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占的质量分数,看似是个简单的计算,但是涉及生活就是看同等效果的化肥,哪样经济最合理。有了初步的认知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应用以及创新。

最后,整合与深化的难点就在于让学生具体的能力得以体现。比如,我们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第一步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看似简单的一个操作,学生口头操作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真正到了实验室,让学生操作这项技能时,就会错误百出,甚至有学生由始至终都紧握着试管,嘴里还不停的说怎么都看不到有气泡冒出呢。所以,我们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还要帮助学生将丰富的知识应用于实验技能中。这样学生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得到了整合与深化。

知识的应用其实是简单的概念方面的应用。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习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建立在对知识理解以及巩固的基础上。比如,让学生用简要的步骤证明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是氧气(或者是二氧化碳)。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氧气的检验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学生用此知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此方法的由来主要经历了我们对问题的探讨,知识的组织和梳理,借助实验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所以分析题意就是要使用实验室的方法,那就必须有实验的步骤,一般情况下包括实验方法、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的结论。所以知识在应用过程中简要的包括几个方面:审题、联想、解析和类化等。不仅仅是做化学,其他的学科也是一样的过程,遇到一个问题首先要审题,就是要明确问题的要求和目的。我们常在笔纸评价中,遇到一类的陷阱,比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应用时,常会出现的一种题型是要求写出符号的含义,有宏观的,有微观的,当学生审题不清时常会因为混淆而失分。其次是要会联想,就是以已经成形的问题为线索,提取相关的知识结构,为理解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准备。所以分析元素符号表示的含义,记住宏观找物质和元素,微观找分子和原子。化学式中的数字表示分子中原子的个数(如果物质是由离子构成就表示物质中离子的个数),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数目。解析常出现在计算题中,它是指分析已知和未知的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比如,计算中常会出现黄铜与稀盐酸发生发应,求氢气的质量或者铜的质量分数,解析此题的关键就是记住,黄铜是铜锌合金,产生氢气的是锌与稀盐酸的反应,铜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的后面,因此不能置换出稀盐酸中的氢元素。此题看似简单,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学生很容易出错,他们常认为黄铜放在稀盐酸中就是铜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更离谱的是将铜锌和稀盐酸写在同一个化学方程式中计算。所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习某一个知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学习一个知识要学会举一反三。比如我们介绍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还可以应用于制取什么样的气体(即寻找装置的何特点和共性)。根据类化,学生就将现有的问题归纳到原有的知识点中去了。

知识的迁移是指我们学习的知识在其他课程中的影响。比如,我们学习了“白色污染”方面的知识,在化学领域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治理环境污染的要从源头做起,所以为防止“白色污染”的进一步扩散,就出现了限塑令,要求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那么在其他学习领域,就会用“白色污染”作为政治教材中“量变引起质变”的情景素材。也会出现语文领域中作为现代文的阅读,总之,我们所学习的知识点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孤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