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实用的化学知识范文

实用的化学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实用的化学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实用的化学知识

第1篇

职业学校应用意识动手能力基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管是对个人的工作和未来的发展,还是国家对科技的进步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职业学校的教育要把课程的中心定位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而将应用意识渗透到中职化教学中正是落实科学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当前的中职化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的教学更多地是注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笔者从多个方面,对于中职化教学中的应用意识的渗透做出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应用意识

在传统的中职教学中,应用意识一直不受关注,直到前一段时间,人们才渐渐地意识到应用意识的存在和重要性。首先提到的,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识,它提到的是当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能主动尝试着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信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一切跟中职教学的应用意识又有一定的差别,中职教育,重在传授学生们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在中职化教学中渗透的应用意识,应该是强调学生们的动手能力的,即从课堂走向工厂车间,从课桌走向机床,亲自动手,在实践中学习实用的知识。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应用意识

1.摆脱陈旧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注重的都是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是很看重,这是一个弊端,也是阻碍应用意识渗透的最主要的阻碍力,所以想要将应用意识渗透到如今的中职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摆脱陈旧的教学模式。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在中职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应用意识没有得到有效的渗透,学生对于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不是很了解,不注重自身应用能力的提升。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学校,老师要强调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最好是带着学生从课堂走向工厂,亲自动手实验。

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很强的,既然能够接受理论上的东西就同样能够接受实际性的东西,关键是看教师怎么教授,所以,中职的教师应该快速摆脱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将应用意识渗透到教学中,进而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摆脱传统因素的困扰

影响应用意识渗透的最主要的因素主要分为三大类:

(1)教材因素

传统的教材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对于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甚至就像是一本天书一样,看上去一窍不通,再加上传统的教材注重理论知识,专业性过强,涉及的化学结构式、反应过程复杂、难记,代谢过程仅有文字叙述,学生难以理解。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要求根据实际,制定简单易懂,便于学生学习操作的教材,教材的内容要注重于实际应用,要让学生们看完之后能够自己动手操作,专业性要强,但是没有必要涉及太多的理论性的东西,不便于学生们的记忆,毕竟,中职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相对比较都比较差,有一定的缺陷,领悟能力不是很高,太高深的东西,不易于接受。

(2)教师因素

基于教材因素的基础上,在教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要将书本上的东西讲明白,就需要他们不定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而为了保证理论知识能够被学生们所接收和吸收,关于课程的安排就被局限在了课堂上,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应用能力自然就提升不上来。

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老师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开辟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不能够在局限于死板的课本上和无用的课堂上,教师要敢于做出突破,带着学生们走出课堂,给他们实打实的接触实用技术的机会,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因素

这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即使前面两个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也只能解决片面的问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中职教育现状。传统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播。如果要让应用意识在中职化教育中渗透开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就需要随之做出改变,注重应用而不是注重理论。

3.改变课堂气氛,提升学生们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拥有了兴趣,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才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调解自己的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内容有趣,学生就容易对所学科目产生直接兴趣,才会用心去学,用心去做,才能够学好,做好。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一定的程度上脱离书本教材,多以自身或者是他人的实际经历来教导学生,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所举事例最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符合他们的现实需求,让他们能够在心底深处产生一种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把知识牢牢地记住。毕竟,只有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生才会学得认真,才能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教师要多给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且亲自给予指导,加深学生们的印象,使其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知识才能学得深刻通透。课堂上教师可以主要讲一些较难的、易错的地方,给学生介绍一些更快更有效的方法,把大部分时间节省下来,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提倡学生们共同学习,相互交流经验,在互助式学习中,给学生们更多的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更轻松地交流、学习。

三、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服务于生产第一线,而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工业生产大国,对于一线工人的需求量更加的大,要求也更加得高。所以,作为专门为国家输送技术性人才的职业学校,一定要加强教育,提升学生们的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李欣欣.化学教学中渗透应用意识的基本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

第2篇

一、 化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化学作业的设计,要有针对性。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每一节课的知识要求,设计的作业尽量让学生去动手、动脑,去实践,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比如学习铝及其重要的化合物时,针对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探究Al2O3和盐酸及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并引起他们思考水能不能与Al2O3反应,从而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这样针对每节课所学的内容,紧扣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来设计作业,并在每节课的基础上布置新的、学生力所能及的作业,才能使设计的化学作业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收到好的教学反馈效果。

(二)互动性原则: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输者,而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学生也不是单一的知识接收器,而是学习的主人。那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如何才能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呢?这需要教师精心备课,选择适合自己以及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组织化学知识智力问答竞赛,或是有关化学争议的辩论。这样,在竞赛和辩论的过程中,不仅学生的知识水平进一步提高,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不仅完成了师生和生生的良性的互动,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化学作业变得不再单一、枯燥、乏味。

二、化学作业的设计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对化学知识的运用,那么化学作业也是对知识的运用最佳体现。对于化学作业的设计应突出新的特色,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如下形式的作业:

(一)小结性作业: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与策略,即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一节课或一单元新课完成后,布置一些让学生尝试整理知识与规律性的作业,即小结性作业。这种作业刚开始时,教师可以采用学案的方式,把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来,课前发给大家,让学生就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去听课,边听边填。比如:“过滤的操作”这一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1.概念:将——与——分离的一种方法

2.主要仪器及用品: -

3.实验操作:

一贴:——紧贴——

二低:——低于——, ——低于——

三靠:——紧靠——,——紧靠——,——紧靠——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慢慢的就学会了总结,学会了提炼,提升了能力。这样有提示有指导的小结性作业,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拓展性作业:一节课上完,应该留下一些问题,也许这些问题不属于考试重点,课堂上也不宜深化,但这些问题却对学生理解知识有很大的帮助。笔者认为教师提供拓展的资料或线索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知识的网站和参考书目,甚至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场所,使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很好的实践,帮助学生去深化与开拓新的化学知识领域。例如,学完钠的化合物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调查了解厨房里的化学知识(发酵粉、嫩化剂等);学完原电池和电解池,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原电池的导电实验。学完“金属及其化合物”后,可以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很有好处,而且也会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课堂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更好的运用课堂知识于实践中。

(三)反思性作业:对化学知识进行更好的运用,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的反思。这类作业我把它分为两种,一种是考试后试卷的改错与分析。这类作业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滥。此类反思题对学生的印象会加深,理解会深刻,对他们克服定势思维有重要的意义。另一种是对学习方法与经验的回顾小结。我让学生自己反思、总结,老师再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化学各种问题的观察、反思,从而养成思考、总结的学习习惯。

三、化学作业的批阅与评价

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对于化学作业做的是否科学及恰当,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形式的作业,应用不同的批阅与评价方式。

(一)鼓励性评价: 巩固性作业一般是针对本节课讲的重难点知识设计的,是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如果题目不是很多,就采取全批全改的方式;如果题目较多,可采取抽样批改的方式。在批改的过程中,可采用等级区分,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应该写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及时的给予表扬或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的批阅和评价作业,不但可以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而且还对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线索清晰明了,达到了内化知识的目的。

(二)活动表现性评价:

1.开放性作业: 一般比较自由的命题,主要是对化学知识进行再讨论,这样的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命题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对比,然后找出比较好的想法、观点。学生通过了解、讨论,会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也会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第3篇

【关键词】整合;初中化学;应用

传统的教学,学生的知识是破碎的,不完整的,学生具有很多“死知识”,不能在社会实践中很好的运用。要使得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就必须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与深化。

首先,对学生的新知识进行递进式加工。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习得的知识,可以有很多不同层面上的理解水平。例如,在传授新课时,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就不能过于抽象,因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特点决定了此课程的性质。要将学生从过去的“繁、难、偏、旧”的现状中解脱,着眼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我们在教授“分子和原子”时,首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认识“为什么湿衣服晾在外面会变干?”“为什么煤气能放在钢瓶中?”着眼于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再用多媒体演示苯分子和硅原子,从化学的角度解释我们所讲的物质并不是虚拟的,从生活入手,借助微观的动态的多媒体,向学生讲解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只有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原理,掌握概念的内涵才有利于今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其次,要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组织、梳理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我们教授课程时是一章一节有序进行的,学生常常觉得我们在学习某些知识时不知道如何将它与生活相联系。例如,讲元素的概念时,常认为它没有多大的用处,常见的元素会读会写即可,而且生活中很多都涉及不到这个方面。但是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会发现日常实用的物质的配料表中会出现元素的含量,殊不知,那便不能了解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再如,学习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占的质量分数,看似是个简单的计算,但是涉及生活就是看同等效果的化肥,哪样经济最合理。有了初步的认知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应用以及创新。

最后,整合与深化的难点就在于让学生具体的能力得以体现。比如,我们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第一步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看似简单的一个操作,学生口头操作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真正到了实验室,让学生操作这项技能时,就会错误百出,甚至有学生由始至终都紧握着试管,嘴里还不停的说怎么都看不到有气泡冒出呢。所以,我们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还要帮助学生将丰富的知识应用于实验技能中。这样学生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得到了整合与深化。

知识的应用其实是简单的概念方面的应用。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习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建立在对知识理解以及巩固的基础上。比如,让学生用简要的步骤证明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是氧气(或者是二氧化碳)。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氧气的检验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学生用此知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此方法的由来主要经历了我们对问题的探讨,知识的组织和梳理,借助实验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所以分析题意就是要使用实验室的方法,那就必须有实验的步骤,一般情况下包括实验方法、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的结论。所以知识在应用过程中简要的包括几个方面:审题、联想、解析和类化等。不仅仅是做化学,其他的学科也是一样的过程,遇到一个问题首先要审题,就是要明确问题的要求和目的。我们常在笔纸评价中,遇到一类的陷阱,比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应用时,常会出现的一种题型是要求写出符号的含义,有宏观的,有微观的,当学生审题不清时常会因为混淆而失分。其次是要会联想,就是以已经成形的问题为线索,提取相关的知识结构,为理解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准备。所以分析元素符号表示的含义,记住宏观找物质和元素,微观找分子和原子。化学式中的数字表示分子中原子的个数(如果物质是由离子构成就表示物质中离子的个数),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数目。解析常出现在计算题中,它是指分析已知和未知的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比如,计算中常会出现黄铜与稀盐酸发生发应,求氢气的质量或者铜的质量分数,解析此题的关键就是记住,黄铜是铜锌合金,产生氢气的是锌与稀盐酸的反应,铜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的后面,因此不能置换出稀盐酸中的氢元素。此题看似简单,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学生很容易出错,他们常认为黄铜放在稀盐酸中就是铜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更离谱的是将铜锌和稀盐酸写在同一个化学方程式中计算。所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习某一个知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学习一个知识要学会举一反三。比如我们介绍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还可以应用于制取什么样的气体(即寻找装置的何特点和共性)。根据类化,学生就将现有的问题归纳到原有的知识点中去了。

知识的迁移是指我们学习的知识在其他课程中的影响。比如,我们学习了“白色污染”方面的知识,在化学领域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治理环境污染的要从源头做起,所以为防止“白色污染”的进一步扩散,就出现了限塑令,要求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那么在其他学习领域,就会用“白色污染”作为政治教材中“量变引起质变”的情景素材。也会出现语文领域中作为现代文的阅读,总之,我们所学习的知识点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孤立的。

第4篇

1、化学用语指的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2、元素符号(symbols for elements)是用来标记元素的特有符号,还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大多数固态单质也常用元素符号表示。 元素符号通常用元素的拉丁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碳-C。如果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在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后面加上元素名称中另一个字母(必须小写)以示区别,如氯-Cl。

3、用元素符号表示纯净物组成及原子个数的式子叫做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也称为化学反应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客观事实。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一、中度智障学生数学课堂中生活化学习情境的创设原则

1.尊重中度智障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

选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情境不仅是中度智障学生的生活范畴,同时应该是中度智障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是成人的生活经历或者说是教师的生活经验,也不能是普通的正常孩子的生活经验,应该是能触及其心灵的,能真正调动其生活经验的情境,中度智障学生真正经历过的生活,是他们学习的源泉。

2.适合中度智障学生年龄身心特征的原则

中度智障学生由于大脑有缺陷或受器质性损伤导致了认识活动有着稳定,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也保留了直观动作思维的特点,概念的形成过程缓慢,概念零乱、模糊,感性认识胜于理性认识,对知识掌握得慢,但遗忘得快等身心特征,在生活化学习情境的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到中度智障学生的这些特征。这样的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才能调动中度智障学生的积极性,使中度智障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3.提问要注意宽广性和指向性结合的原则

数学课上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应该是为中度智障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中度智障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化的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中度智障学生思维缺陷的补偿提供土壤。问题不能太宽泛,否则中度智障学生无法回答;也不能太窄,指向过于单一,中度智障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能得到发展,而且课堂气氛会比较沉闷,因而,在出示生活化情境后提问一定要注意宽广性和指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方法

1.讲述的方法

讲述是一种中度智障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讲述尤其是生动的讲述是创设数学课堂中生活化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为此,培智学校的教师要将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中,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

2.直观演示法

教师的示范和中度智障学生的实践相结合,通过观察、演示,进行小实验、小操作等方法来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引导中度智障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强烈的感知的基础上逐步熟悉概念和掌握法则,同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

3.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中度智障学生数学的生活化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中由3~4名智障中度智障学生组成异质的学习小组,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和小组中的中度智障学生共同合作、讨论、交流、互相学习。小组的讨论、交流是中度智障学生的思维媒介的一种,在讨论交流中让中度智障学生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激发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和谐气氛的方法。

4.质疑问难法

通过教师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吸引中度智障学生思考、学习,可以有两种问题情境:全课问题情境与阶段问题情境。全课问题情境是指创设于课堂教学初始时的整节内容概要性的问题情境。阶段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某一个阶段,紧扣某一个有关全课的小问题创设的问题情境。

5.联系实际法

中度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是中度智障学生最了解,也是最感兴趣的。在中度智障学生的数学课堂中要多联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深中度智障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三、误区及对策

许多智障学校的教师由于对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和作用在理解上还存在着偏差,经常导致教学情境的价值缺失,甚至出现为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这种流于形式的教学生活化情境很难真正起到为数学教学服务的目的。

1.走出“买椟还珠”的误区,让生活化情境为教学目标服务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要服务于教学目标,而不能成为花架子,不能作为课堂的摆设。在吸引中度智障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中度智障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应该让中度智障学生体验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等,更好地完成数学的教学目标。

2.走出牵强附会的误区,让生活化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

中度智障学生的教师应该在生活这个数学大课堂中,采撷、提取数学素材,所创设的生活化情境要服从教学内容,创设的情境与教材内容要具有针对性,不能把教学内容丢在一边,脱离中度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

3.走出浅尝辄止的误区,让生活化情境为教学重点、难点服务

情境的创设不能只停留在导入部分,而是应该与后面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密切的联系,使其成为为中度智障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服务的一种形式和手段。

4.走出流连忘返的误区,让生活化情境转化为数学素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给中度智障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创设的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尽可能地把一些知识的发生过程详尽地展现在中度智障学生的面前,让中度智障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然而,在进入生活化情境之后,如果时间太长,没有变化,中度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衰减,有限的求知欲就会淡化。因而教师需要把握时机,张弛有度,启发中度智障学生积极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情境自然的过度到对知识的学习。

5.走出朝三暮四的误区,让生活化情境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每一节课中对中度智障学生感官刺激强的情境创设不宜过多,一般一个,或者二个,尽量只设一个主要的生活情境。主要生活情境的创设要注意贴近中度智障学生的生活,使中度智障学生产生亲切感,能诱发中度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蕴涵与新知识学习的密切联系,尤其是生活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能在同一个教学情境中展开。

第6篇

P键词: 理实一体化 中职护理 课堂教学 具体应用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都很强的综合型学科,需要学习者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与扎实的理论知识。现如今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及语言沟通与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护理教师共同探讨与关注的问题。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中等职业院校实践性强的特点,有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学生动手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其运用到护理专业教学中,能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护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护理人员服务于社会。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师是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先决条件。培养“双师型”教师是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如果教师不能同时兼顾,那么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仍是相互独立与割裂的。所谓“双师型”教师即指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教学水平,还得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与训练,有机地将护理专业相关理论同临床实习相结合。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想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定期组织理论教师到各大医院参加培训与进修,或者聘用有多年临床操作经验的专家。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合理科学地将教师分为若干个模块组,首先要求其力争模块式一体化,科学配置模块教师,坚持业务骨干搭配青年教师或者师傅型搭配理论教师的教学原则。此外,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护理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学技能,加快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步伐,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成果。

二、有机整合教学教材,构建有效校本教材

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出一大批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从事救治工作与疾病预防的护理人员,能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临产诊疗技术及操作技能的护理专员。而这就为广大护理教师使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供了渠道。

在中职护理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护理这门课程的专业特点及学生学习能力对课本教材进行有机整合,构建有效校本教材。在护理专业这门课程教材整合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按照项目化、模块化教学要求、课程标准及技能鉴定相关标准,在其结构与内容上坚持以任务为驱动力,以能力本位作为教育理念,编写定制出一系列适用于护理专业的项目课程一体化教学教材,构建出一批理论内容简短精悍、操作技能实用的校本教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顺利开展,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提升。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在传统护理专业教学中,大部分学校都没有本校实训训练场地,使护理教学成为一门纯理论讲授式的学科,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严重受挫,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运用则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要求中职院校加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中职院校可以参照本市二级医院的护理岗位与工作流程设计与建立一系列现代化医护实训中心站,并设立多媒体教室,增购一批高质量的实训用物及与实训操作内容、临床实训相匹配的仪器设备,如除颤仪、输液泵、心电图机等,让学生如临其境、置身其中,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与理论教学需要,还能加强实训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授课中,凡是涉及操作的理论知识,教师能随时随地用实物对学生进行演示,能立马进行操作与练习,不仅有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弥补传统教学中静态讲授理论的不足,以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连贯。此外,在这种实训中心操作中,教师能模拟出高起点、高标准的真实工作环境,缩小教学与临床之间的差距。为了让学生有更加直接的体验与感受,教师可以引导与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如抽血、肌肉注射、量血压、鼻饲等,鼓励学生真人操作与练习,让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了解自己的使命,从而培养高度责任心与耐心,锻炼心理素质,还可让其体验患者感受,认真对待每一次实训教学,让其置身于模拟的真实工作环境中,犹如在病房担任护理这一角色进行临床操作一样,以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工作间的完美对接,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从事我国医护工作,挽救更多生命,造福千万家百姓。可见,在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与发展。

总而言之,随着护士这一角色的复杂化,临床判断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其真实情境的再现为基础,有效提高学生各种临床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与职业能力,对优化护士专业课堂教学有着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庆雨.中职学校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刘壮萍.理实一体化教学在中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5,36:36-37.

第7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知识;国防意识;军事;运用

一、前言

本文针对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运用研究,将从国防教育对我们的重要意义入手,结合我们学到的化学知识,对军事武器的研发进行研究,进而列举出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重要运用。希望能够用本文浅要的分析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发现更多军事中的奥秘,同时为对军事武器感兴趣的同学们提供一份参考与借鉴。

二、国防教育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国防事业的建设是为了保障我们国家的。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关注国防建设,正确认识学校设置的国防教育课程。通过国防教育老师的讲解,我们深刻认识到,国防事业离我们并不遥远,国防事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平时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也有较大的关联。而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老师市场教导我们,学习需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需要在学好理论的前提下进行。在国防事业的建设中,与其最相关的学科要属化学了。并且,我们从国防教育中了解到,国防军事中的所有武器都有化学的成分。因此,结合我们所学的初中化学知识,分析国防军事中的化学应用,对我们的进一步的军事武器研发具有重要意义[1]。

三、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运用

(一)烟雾弹

无论是军事的真实上,还是在电影中烟雾影视效果,都有利用化学的成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方使用烟雾弹将军舰隐藏在烟雾中,避免了敌军的轰炸。烟雾弹不仅可以隐蔽被保护事物,还可以躲避红外线与微波的扫描,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军事中的烟雾弹,很有可能有白磷的成分。因为在是实验中,白磷燃烧的现象与烟雾弹的现象具有一致性。老师告诉我们,“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烟雾弹就是通过化学反应在空气中制造烟和雾的过程。装有白磷的烟雾弹引爆后,白磷迅速燃烧,形成的五氧化二磷与空气继续反应形成磷酸物质,磷酸物质带有毒性,并与遗留下的五氧化二磷一起留在空气中,形成烟雾朦胧的景象。另外,四氯化硅也可制作烟雾弹,与水发生发硬形成盐酸雾态。

(二)石墨炸弹

石墨炸弹是在1992年的海湾战争中第一次登入军事战场,当时,美军方向伊拉克投掷了石墨炸弹,攻击其供电设施,导致伊拉克国家80%以上的供电系统受到破坏。90年代末期,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空袭中,型号为BLU-114/B的石墨炸弹,导致南斯拉夫70%的地区发生断电[2]。因此,在军事上,石墨导弹可以对电子设备、发电厂等产生大面积的破坏。在学习石墨性质时,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石墨炸弹是经过处理的碳丝制成的,碳丝非常细,可以漂浮在空中,碳丝经过流体研磨加工和化学清洗后,碳丝传导性能增大,可以依附在物体表面。通过爆炸的形式散播在敌军所处范围内,甚至进入到电子设备内部与系统管道内,破坏敌军的发电设备[3]。

(三)燃烧弹

在学习燃料与应用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燃烧弹的成分。燃烧弹在现代地道战中具有重大的作用。汽油密度非常小,热效应较高,而且经济成本较低。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燃烧弹原料中,加入与能够与汽油结合的胶状物,制成凝固状态的汽油弹。为了有效攻击水中的目标,有的固体燃烧弹中加入了碱金属等成分,金属与水发生反应释放出氢气,氢气燃烧发生爆炸效应,提高了爆炸的威力。在矿物基础材料的学习中,铝热反应原理可以制作燃烧弹,尤其是对坦克具有破坏性作用。铝粉与氧气的化学反应,可以释放出足够的热量使坦克的钢铁融化成液态。而且,铝热反应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也可燃烧,加大了其爆炸效能。

四、结论

本文针对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运用研究,是从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入手,结合课堂中学习的化学知识,进而列举出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重要运用。包括烟雾弹、石墨炸弹、燃烧弹等。除此之外,军事中的应用还包括了火药。在有机物的课程学习中,老师还介绍了甘油炸药与无烟火棉炸药等。军事上火药的成分包括硝酸钾、硫化物、木炭等物质,黑火药非常容易发生燃烧,产生的热气体能够迅速膨胀,发生爆炸。总之,还有更多的军事化学应用等着我们去开发和探索。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尽快实现这个任务。

参考文献:

[1]江强,周细应.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03):489-492.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支架式教学;措施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教育来说,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带来全新的发展空间。且将支架式教学方法运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刺激学生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在支架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展,而对于教师来说,也可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与锻炼中提高自身的化学意识与化学成绩。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并结合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吸引学生目光,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此影响下学生也可以在教学情境中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好奇心的这一特点,帮助学生营造出解决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敢于质疑与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中主动观察事物,在产生问题后,也能积极主动地找到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同时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最后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将静止的教学方案活化起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化学知识。第一,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设计好悬念,构建起学生喜欢的学习场景。第二,要求教师设计好实验操作的内容,帮助学生构建起手脑并用的情境。第三,教师要注重做好事例的引导,帮助学生构建起学习与运用相结合的场景。第四,教师要科学采用电教手段,以此丰富活动情境。

二、教师要帮助学生搭建好支架

所谓的支架式教学方法其实就是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以此为发展方向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其次是教师要紧跟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其所需要的知识。再次是教师要将学生逐渐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同时教师要明确引导工作要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减少。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资料,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调查对象及怎样进行调查。如让学生之间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发表自己的意见[1]。

三、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让学生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同时要保证这一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因此在学生具备这一能力以后,教师要逐渐将支架拆除,让学生依靠自身的知识探索学习方向,并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完成独立探索。这样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影响下,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点[2]。通过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亲身感受获取学习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学习可以促使学生掌握更多化学知识。

四、合作学习与评价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优化学习的效果与质量。且就合作学习来说,基本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的,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与动态因素等实现相互促进的,并以整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以此为基础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同时要及时记录当时的想法,并讲述出来与其他同学分享,这样其他学生就会提出相应的意见,从而形成整体意见。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要深入学生中,及时掌握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效果,以此调整教学结构,增强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可以一个学习小组为例,在小组成员发表完自己的意见以后,组织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在这种争论状态下,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存在的不同之处。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问题,加深印象。这样就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准确的转变。评价则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评价效果直接影响化学学习方式。且对于评价来说,可以帮助学生与教师完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效果与质量。因此在实际中,必须保证化学评价可以展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并针对化学学习的目的与特点,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3]。以上只是支架式教学的一般模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进行优化与调整,以此强化学习效果。且对于支架式教学模式来说,是不会受到固定模式的限制的,而是融入整个学习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杨伏勇.新课程理念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实践探索———以鲁科版高中新课程“碳的多样性”一节的教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4(02):31-33.

[2]夏军,黄爱民.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以苏教版高中化学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一课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10):27-28.

第9篇

【关键词】:中职 化学教学 应用意识

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时期,需要大量的人才。要有人才支持国家发展,那就需要国家大力培养人才。长久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为国家的全面发展贡献了很大力量。虽然说中职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培养高端人才,但是却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为国家发展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工人。中职化学教学立足于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目标,结合化学教学的特点,突出强调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提高他们将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将对中职化学教学的应用意识进行仔细论述。

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意识概述

应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产生的反应,是与人们现实生活、工作和学习紧密联系的物质世界的反应,是整个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化学知识本身是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它的应用主要包括化学内部的应用和化学外部的应用,其中化学内部的应用是指运用化学理论解决本理论体系或者其他化学领域内的专业问题,而化学外部的应用是指应用化学理论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许其他学科的问题,这也是人们所熟知的化学知识的应用,本文论述的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意识也是从化学应用的外部进行论述的。

二、如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立足于教材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堂教学是任何学科进行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方式,也是目前为止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式,所以立足于中职化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课堂授课之前认真做好备课准备,授课过程联系教学目标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深刻剖析中职化学教学的应用性,通过一些材料展示或者视频展示,向学生呈现培养其化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认同化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这就有利于通过化学课堂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2.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化学作为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也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这也正是体现了化学这门学科的广泛应用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的问题是越来越复杂的,也并不是单独一门学科或者技术就能完全解决的,所以要强调解决问题时候的联系性,这也需要有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能力。比如在中职化学的教学中,可以将化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运用几个学科分析问题的解决办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过主题讨论的活动,将学生自由分为两组,围绕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进行讨论。一组的立场是不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另一组是需要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自由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他们各自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由此增强学生自身对化学应用性的重视程度,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性意识。

3.开展化学知识应用比赛

在班级内开展化学知识的应用比赛,比赛的形式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化学知识应用意识。通过化学知识应用比赛,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习到化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最终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的比赛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之间进行化学知识的切磋,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4.深入调查,用事实证明化学知识应用性的重要程度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工厂和企业,而这些企业往往存在着很多化学相关的问题,比如三废的治理问题、河流污染与防治、土壤酸碱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企业比较头疼的问题,也是与我们化学专业息息相关的问题。在中职化学应用性意识进行渗透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工厂或者企业去实地调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调查之前让学生做好调查提纲,通过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做好相关记录,回到学校之后进行分析和解决。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并尽量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丰富化学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增强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5.尽量为学生提供化学应用性的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一种有效且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所以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聘请一些专家或者学者到学校开展讲座,向学生介绍化学知识的应用,强调化学知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三、结束语

立足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现状,也借助于我国中职教育的良好发展时期,笔者认为有义务为我国中职教学做一点贡献。本文在中职化学教学的目标和特点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围绕中职化学教学的应用意识进行了系统论述,主要指出从五个方面对中职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进行培养,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同行提供一点帮助,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参考文献

[1]高剑南.浅谈化学核心知识与化学学科意识[J].化学教学,2004(3)

第10篇

化学教学 抛锚式教学 教学设计

中职学校的化学教学方式一直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所教的知识内容也往往自成体系,注重学科本身的系统性,而忽略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希望通过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亲身的参与学习活动,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面对这一问题应运而生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有六种:(1)支架式教学;(2)抛锚式教学;(3)随机进入式教学;(4)情境式教学;(5)协作学习;(6)自上而下。本文立足于抛锚式教学模式,通过对其理论的研究,掌握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方法,逐步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应用于课堂,培养学生从矛盾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养成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1 “抛锚式”教学方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1.1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了解国内外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发展现状,构建适合中专学生的抛锚式化学教学模式。

(2)实验法

中职化学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对学生化学学习和发展的影响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通过对我校一年级同一层次的园林10级1班(对照班)和林业10级3班(实验班)一个学期的教学,在实验班实施抛锚式教学模式,对比班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倾向、学习能力发展情况。

(3)调查法

编制问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感受进行调查。

(4)观察法

对课题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记录。

1.2 实验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步骤

1.2.1被试确定

研究对象为齐齐哈尔林业学校不同专业一年级八个班中的两个班,其中林业103班为实验班,入校人数33人,园林101班为对照班,入校人数31人,由于入校学生为初中毕业生或初中未毕业的学生,有些学生未接触过化学,所以没有对他们的入学成绩进行比较,而是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进行比较。调查结果统计后列于表1。

1.2.2变量设计

自变量:教学方式

a抛锚式教学(林业103采用)

b传统教学(园林101采用)

因变量:中学化学抛锚式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控制变量:学生入校的化学基础;被试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水平;班级的管理水平;实验的期望效应。

1.2.3抛锚式教学实验研究材料

a.自编中职化学校本教材

b.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前测问卷

c.自编学生调查问卷

1.2.4数据的处理方法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历次考试成绩及同质性检验,采用分析统计软件Excel进行t检验和Z检验处理。

1.2.5问卷调查结果

以图表的形式统计出实验班和对比班各选项的人数,然后以各项人数占本班的百分比,列出柱形图,进行对比分析。

2 研究结果及讨论

2.1抛锚式教学对中职学生学习发展的影响

我的教学实践过程是在一年级进行的。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态度、化学学习自主性、化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并获取教学实践效果的评估依据,我设计了调差问卷,分别在开学初前和期末进行了二次问卷调查。

2.1.1化学学习兴趣与态度调查

调查问卷第一组问题(1)“我上化学课时,常常会精神不集中”,统计结果表明,在前测中,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课堂精神不集中的很多,实验班占42.4%,对比班占38.7%,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说不清,实验班占30.3%,对比班占48.4%,这说明他们对学习的目标还不够清晰,能够有兴趣并坚持听课的学生实验班仅占27.2%,对比班仅占12.9%.而通过一学期的抛锚式教学之后,实验班上课能够集中精神的同学上升到了72.7%,增长了45.5%,而对比班为25.8%,增长了12.9%,并且实验班回答说不清的同学已经明显减少了,这部分同学能够从不太清楚的状态回归到课堂。以上比较说明抛锚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听课的兴趣明显增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摒弃厌学的情绪,从而完成每一个知识点的连续学习。

调查问卷第一组问题(2)“对老师的课堂提问,我能积极思考作答”。结果表明,课堂上能积极思考作答的同学猛增,回答同意的占到了63.6%,而对比班不明显,同前测时只有略微增加,而在说不清一项中,后测中实验班的同学明显下降,而对比班反而略有增加,这说明如果不施加这种积极的教学方法,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那么放弃学习的学生会增多,消极混日子的学生会增多,所以抛锚式教学方法对引领学生积极思考,端正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帮助。

调查问卷第一组问题(3)“课堂化学演示实验,会提高我的听课兴趣”的统计结果表明,对于课堂化学演示实验,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回答都是很相似的,超过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同学都很喜欢课堂教学演示实验,这也提醒教师,在课堂中多运用实验,合理设计实验,因为实验可以促进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使学生记忆更深刻,所以实验在抛锚式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1.2化学学习自主性调查

调查问卷第二组问题(1)“有空闲时间时,我会找一些有关化学知识的文章来阅读”。在前测中,实验班和对比班大致相当,表示很同意的实验班有2人,而对比班没有,表示同意的实验班有7人,而对比班只有3人,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都没有阅读化学知识的习惯;而在后测中很同意的人数实验班上升到了8人,而对比班仍然没有,同意的人数实验班上升到了13人,而对比班只有4人,没有明显的增加。说明通过抛锚式教学,给学生留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要学生自己去查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调查问卷第二组问题(2)“我每次都能认真的完成化学作业”。在前测中实验班仅有5个占15.2的学生回答很同意,能够自主认真的完成作业,对比班有3个占9.68的学生能独立完成作业,两个班能独立完成作业的人数非常少,只有几个人,回答同意的同学实验班有9个,占27.3,对照班也有9个,占29.0,也就是基本能自主完成作业的实验班总计14人,占42.4,对比班总计12人,占38.7;在后测中,实验班基本能自主完成作业的人数大大增加,达到22人,占66.7,而对照班11人,占35.5,略有下降,说明实施抛锚式教学对促进学生完成每一节作业,独立自主的学习有很明显的效果。

2.1.3化学学习方法调查

调查问卷第三组问题(1)“学好化学,主要是靠死记硬背”。

调查问卷第三组问题(2)“化学与物理、数学知识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有条理的”。

调查问卷第三组问题(3)“我的化学听课方法是……”

对比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方法有明显的改善,对于是否需要背题,对比班的同学有一大部分回答说不清,虽然他们也不同意死记硬背,但是很多知识还不会,所以只能停留在背复习题的水平上,他们不知道怎样摆脱这种状态;而实验班的同学则有72.7的同学明确表示他们不同意死记硬背,这是因为抛锚式教学促进了他们学习的良性循环,使他们能学进去,学明白,所以对于复习过的知识都能理解。在抛锚式教学中,老师锁定问题,要学生一步一步去思考,学生真正学会了,也就能体会化学中的规律,学生学习有兴趣了,记忆和理解都变的容易了,因为这样的课堂能让他们记忆深刻,所以在二表中有75.7的同学认为化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实验班的听课方法也有所改进,对比班有22.6的学生根本不想听课,22.6的学生只是坐在那里听,没有任何记录,而实验班不想听的人数则大大减少了,这说明课堂能把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调查表明,抛锚式教学对于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改善学习方法,都有很明显的效果。

2.2抛锚式教学对中职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我对实验班及对照班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做了统计,统计结果列于表2。表2表明:期中成绩实验班和对比班的P =0.39 > 0.05,两班成绩无显著差异;期末成绩两班P = 0.036 < 0.05,表明两班成绩有显著差异。以上两个阶段学习成绩表明,入学时学习水平相当的两个班,经过短期教育后,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的成绩。实验班本身的成绩并不是很高,特别是期末考试,这是因为考试试题难度与学生学习水平有一定差距,很多学生在初中未接触过化学,就来到中专学习,而且学生进入第一学期,虽然化学课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但是课时较少,学生复习较少,而且其他课的观念未发生改变,学生的整体进步较慢,成绩较低实属正常。另外中职的化学课跨度较大,这给初中无基础的学生带来较大困难。但从期末成绩看,两个班的学习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性。因此实验班与对比班已经不是同质性班级了,实验班的学习能力在上升。

3 实验结论

(1)通过对学生考试成绩的研究和调查问卷的分析,认为抛锚式教学对中职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抛锚式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具有很明显的效果。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对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明显的改善,使很多不想听课的学生转向听课,听课是学习知识的最重要的基础,是教学方法得到开展的重要保障,这在中职学生中是一个突破。

参考文献:

[1]埃瓦尔德・特尔哈特.张桂春译.建构主义与教学(二)[J].外国教育资料,2000,(4):72-78.

[2]钟志贤,许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 2000,(2):17-19.

第11篇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中职化学;铁及其重要的化合物

化学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有效的化学教与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有助于学生基本知识素养的形成。但是,基础差、自主学习意识差是中职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直接影响着化学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也为了确保化学教学目标的最大化实现,我们开始转变教学方法,开始将尝试教学法与实际教学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高效化学课堂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就以尝试教学法在《铁及其重要的化合物》这节课的教学为例进行研讨,以确保学生在自主尝试、主动求知中掌握知识,进而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

对于“铁及其重要的化合物”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整体上的了解,所以,在这节课导入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铁”,比如:铁丝、铁板、铁锅、铁钉等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铁”都是化合物吗?生活中是否存在“纯铁”?引导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思考,说一说自己的理由。接着,顺势将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正文学习之中。可见,对于基础较差的中职生来说,从熟悉的生活入手,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入手进行导入,不仅能够顺利的将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使学生能够快速的投入到尝试教学法的应用之中。

二、出示尝试题

向某晶体的溶液中加入Fe2+的溶液无明显变化,当滴加几滴溴水后,混合液出现红色,由此得出下列的结论错误的是()A.Fe3+的氧化性比溴的氧化性强B.该晶体中一定含有SCN-C.Fe2+与SCN-不能形成红色化合物D.Fe2+被溴氧化成Fe3+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目的就是要为学生探究Fe2+和Fe3+的相互转化这一知识点的引出做好前提性工作。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实现Fe2+和Fe3+的相互转化?

三、自学课本

在组织学生对尝试题进行思考之后,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并对教材中所用的实验器材进行思考和分析。如:Fe2O3、Fe3O4、FeCl2溶液(加铁钉)、FeCl2溶液(不加铁钉)、FeCl3溶液、硝酸、还原铁钉、KI淀粉溶液、新制氨水、KSCN溶液等进行分析设计,并尝试着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可见,这样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不仅凸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学生在研究实验、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在全面提升学生实验素养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要在保障实验安全进行的同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研究实验中重新认识到化学学习的价值,进而以积极地学习态度走进化学、学习化学。

四、尝试练习

在学生结束了自主学习教材后,我再次组织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相关练习题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尝试解答。即:思考:提供试剂:FeCl2溶液、FeCl3溶液、KI淀粉溶液、硝酸、新制氨水(Cl2溶于水中)、铁粉、KSCN溶液。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FeCl2和FeCl3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这一探究问题进行思考,这样一来能够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来也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化学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明确Fe2+与Fe3+之间是怎样进行转化的?以帮助学生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放在学生尝试学习和尝试解答之后也是尝试教学法的一大特点,目的就是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做好教师课堂地位的转变,以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师讲解的环节,我们要明确重点,找寻学生尝试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和讲解,并与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突破疑难问题,以确保本次课堂教学目标的最大化实现。综上几点可谓是尝试教学法应用的核心部分,尝试练习题的设计、学生自学环节的存在都有效的落实了“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学生尝试、教师讲解也做好了师生课堂地位的转变,确保了高效化学课堂的顺利实现,也为学生基本化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英姿.中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第12篇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中职化学教学;实验教学

一、主题式教学的解读

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文本的内涵为主题,在此基础上开展语言教学活动就是主题式教学。

主题式教学实施效果的好坏主要看“主题的选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在主题的选择和构建中必须充分体现出来。主题选择需要结合既定的教学内容、学生最近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经验,从而对教学课堂重新开发。

二、中职化学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学习上有挫败感,缺乏学习动力。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境:讲台上教师苦口婆心不停传授知识,讲台下学生心不在焉无所谓地听;教师针对教学重点挖空心思地问,学生云里雾里稀里糊涂地答。最后,教师和学生相互抱怨。结果是教与学脱节,教学目的没达到。既耽搁了学生的成长,也造成了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误解。

三、主题式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教师和学生是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能动主体,就是教师尝试“探究性地教”和学生摸索“探究性地学”,两者共同探究、共同求知的教学过程。

一直以来,中学化学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师对科学知识照本宣科地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懂知识而忽视用知识,重视传统的重复积累知识的模式而忽视创新学习方法的掌握,重视被动灌输性的理解能力而轻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能力。针对以上现象,本文从教学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营造学习情境的教学方式之一是问题情境教学,设计好适应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前提。例如,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我先设置情境问话:“你们有观察到你母亲带的首饰是用什么做的吗?”学生就有不同的回答:金银、白金、铂金等。

我反问:“那钢铁做的首饰大家见过吗?”

大家面面相觑,有学生说:“我在小摊上见过,也戴过用铁做的耳钉。”于是我追问:“那戴过之后发现有什么不同吗?”

“容易生锈,没有光泽。”

“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课题,不同的金属其化学性质是不同的,金银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光泽度好。”

(二)实验教学,培养探索能力

有效的化学教学方法就是充分发挥实验动手的实践优势,设计出独特的实验情境,在创造好的氛围中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盐类水解”的内容时,先让学生分析NaCl、Na2CO3、NH4Cl、KNO3四种物质的分类,再逐步加入蒸馏水,在这样设计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先让学生猜想上述所有物质水溶液的酸碱性,然后让学生自己上台做实验验证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其实,整个教学过程中结论已经无足轻重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这种对于未知知识的主动探究精神值得发扬,如果在中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另外,还可以布置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我曾经布置过一次焰色反应的家庭实验。我先把操作步骤给每个学生,然后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实验,第二天把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记录上交,现在手机功能全面,为防止学生抄袭,我要求学生两个一组,用手机全程记录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动手,在娱乐的心态中完成家庭实验。

(三)把化学复习变成探究的乐园

复习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过知识的回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以前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加强所学知识要点的融会贯通,从而开启学生对所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传统的化学复习课就是不断对知识点的重复,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性思考。

比如,在上“氯气复习课”的时候,我拿出提前写好化学名称和化学方程式的标签,当着学生的面把标签贴在瓶子上,然后向学生提问:

1.标签上的信息告诉我们什么?

2.标签信息以外的信息,我们能想到多少?

这样,学生的大脑被迅速激活,开始踊跃的回答上面的问题:

1.氯气是一种氯元素组成的非金属单质。

氯气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并且溶于水。

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多种金属直接化合。

氯气可与氢气燃烧生成氯化氢,氯化氢溶于水就是盐酸。

氯气溶于水形成盐酸和次盐酸,具有漂白作用。

……

在问题1的基础上,我乘胜追击马上展开第2个问题,有了问题1众多答案后,相关知识点的积累已经完成,这样就自然推进了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状态的形成,问题2的结果自然

出来了:

2.怎么样去闻集气瓶中气体的气味?

氯气还能跟哪些物质反应,产生什么结果?有什么用途?

如何鉴别一种气体是氯气?

人体里是否也存在氯元素?

氯气在大自然中以什么状态存在?

……

学生在积极完成问题2后教师继续引导出问题3:你们解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相关的知识点?最后的答案如下:

3.氯气的有关化学式。

氯气与其他物质的相关化学实验注意事项。

其他与氯气相关的问题。

通过主题式的探究复习方法,学生在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中通过自己主动的思考、主动探究学习过的知识点加强了对氯气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身就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对于中职化学教学中主题式教学方法的积极尝试,学生首先习惯了这种以自己为主体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在兴趣提升后能通过自己主动探究解决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跟着提高,于是自主探究的欲望也越来越强,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习惯主动去探究化学中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也能轻松融入班集体,在自己的努力和与学生的互动中,逐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达到主题式教学的目的。

主题式教学不仅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于今天整个中职教育尤其重要,教师只要善于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思路,把“教书育人,育人成才”作为自己的教学目的,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教师更应该遵循主题式教学的科学性原则、兴趣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就会不断在教学过程中用各种方法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顶国.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与特征.[EB/OL]http:///n782c7.aspx,2008-3-25.

[2]刘华.不侵犯学生的创造空间[J].教育科学研究,2010(4):51.

第13篇

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是根据大纲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和教材重点而设置的。教师应仔细钻研大纲,通览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体系和重点,在这个基础上弄清每个演示实验要给学生什么知识?建立什么概念?揭示什么原理?要示范哪些实验操作?要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其次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对于这些,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做演示实验,就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中的规定,让学生看看而已;其结果必然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或引导不当而降低教学效果。

2.操作要规范,面向学生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自然不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演示实验时,要做到现象鲜明,操作规范。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所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让学生不仅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也学会注意操作,并充分模仿和思考。

3.保证成功,现象鲜明

这是演示实验最重要的要求。如果走过场的实验,则演示实验的所有目的都达不到。要保证实验成功,教师做好充分准备是关键。上课前应预做实验,用以检查药品的性能、装置的可靠性。对药品的浓度、用量、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所需的时间,成功的关键等诸方面都做到心中有数。实验现象应使最后一排学生清晰观察为宜。对不够鲜明的现象,可以采取辅助观察手段,如让颜色浅淡的火焰、引燃纸屑、对溶液、沉淀、火焰等的颜色的观察,衬以白色或黑色背景;对现象变化细微的实验,利用与投影仪使用进行实验的方法等等。

4.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演示实验在教学中一般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某些化学知识提供化学事实和思维表象为目的。观察到的诸多现象只有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思维活动而认识物质,或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甚至理论。这个过程需教师认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教师的实验操作、板书、生动的讲述、师生的讨论等方式的协同配合来调动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维、实现知识的转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等都得到发展。 转贴于

5.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案例:在细铁丝燃烧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细致观察,然后提出以下问题:①本实验需要研究观察什么?怎样观察?②铁丝是什么颜色?③反应时观察到什么现象?④反应结束后产物形状、颜色是什么?⑤火柴的作用是什么?⑥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而在纯氧中却能?为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应该在没有出示以上问题时就让学生自由观察。待观察一段时间后,老师再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肯定有部分学生观察方法不当,老师可指导学生重新观察,这样做一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观察中,要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让学生按部就班。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6.应重视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是对课堂演示实验的补充和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化学,知道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课本中有许多为学生准备的家庭小实验,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帮助或指导学生去做。这样,不仅让学生验证了所学的知识,细心的学生往往又从中发现了新的知识。

7.预防事故,确保安全。

第14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科学。而且,学生普遍认为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零碎,容易学,但容易忘,很难掌握牢固,上课时很轻松就听懂了,但课后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时往往就束手无策。这些都是学生没有将高中化学的理论和概念灵活运用起来,对知识点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没有形成整体的化学知识结构。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状况,我们重新审视了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化学各个知识点交叉纵横,相互关联,点能连成线,线能连成面,面能结成网,形成一个立体空间网状整体的知识结构。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化?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很好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概念图组织知识网络。把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与方法,能促使学生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与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掌握我们所教授的知识。故本文拟采用将概念图教学引入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进而培养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在化学这门学科中,许多学生在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也缺乏系统性,掌握不了牢固知识点。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时候要采取能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知识,促使化学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的教学方法,这种才是有效教学法,采用这种方法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而运用概念图可以满足上述要求,上课开始的时候,首先由教师提出一种能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结起来的陈述或者是教学情境,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用来帮助学生顺利接受课本上的学习材料。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学生能够把新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能够帮助学生组织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材料。举个例子,在讲授有机物时,学生已掌握了物质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而化合物又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等的分类方法,这为学生掌握有机物中组成元素的特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内容的要求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都必须进行改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教师是主导,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机械训练;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己积极参与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了由单一的学习到各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利用概念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第15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模式;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4-0045-01

一、课堂语言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与学生互动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因此,重视语言的表达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是一门严谨、复杂、深奥的学科,并且很多数学知识都包含着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在学习时对一些专业严谨的数学概念很难理解。如果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用难懂艰涩的数学语言给学生讲解,就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巧妙应用生活化课堂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同时,教师在应用生活化语言时应注意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独特有趣的数学课堂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

二、课堂情境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将要教授的数学新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如在讲授角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螺丝、管子、扳手等物品,然后让一个学生用扳手将螺丝拧进管子,再转出来,让学生观察两个过程中扳手转动的方向是否相同,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螺丝看作一个点,将扳手和螺丝的接触想象成一条射线,然后让学生根据过程画出对应的示意图,让其体会角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角就是一条射线绕其端点从一个位置转到另一个位置形成的图形。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亲近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一些最近发生的社会时事以及一些热点话题等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应用知识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动机。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非常明显。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合理的措施来巧妙引导出新的教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快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做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需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并对教材内容做到深刻理解,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如在进行任意角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前准备项链或者怀表之类的东西,然后使其摆动出任意角度,也能够巧妙地展现任意角的存在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从而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概念教学生活化,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数学概念时,应将数学概念生活化,消除数学概念的抽象性,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如在学习集合的概念时,如果只是让学生按照书本上的定义去学习理解,会使得数学课堂变得单调无趣,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概念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结合书本的定义和生活实际向学生解释集合的定义。如举行运动会时,就有很多集合,观众席可以看做一个集合,篮球比赛可以看做一个集合,踢足球的可以看做一个集合,同时打篮球和踢足球可以看做两个集合相加得到的一个大集合。这种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能够清楚数学概念的意义。

四、教学问题生活化

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也可以将其生活化。可以在数学问题中穿插一些生活化元素,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应用一些生活化的习题和例题,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新知识,能够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如在讲解函数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讲解y=x和y=2-x的交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生活情境,一个学生站在另一个学生的两米之外,两个人都以1 m/s的速度同时相对行走,问两个人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相遇。然后教师可以让两个学生示范一下,感受问题的实际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将函数知识生活化,降低学生学习函数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习题生活化将学生不感兴趣或者理解较为困难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将例题改成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问题:在一次拔河比赛中,比赛规定,赢一场得五分,输一场得两分,问如果想要班级在二十场比赛中得到52分,有几种胜负的得分方法?通过设计这种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好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中职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