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全面发展三维目标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初中的化学教学是全方面的,学生学习化学不仅仅是记忆重要的知识点,更应该认识和理解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化学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深层理解和认识化学的实质,学好化学这一科,爱上化学。初中化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会学生解答化学问题的过程,更应该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化学教学不单单是孤立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更应该联系实际生活,让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二、处理好选修与必修、化学素养与原理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对化学有所接触,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做好化学知识的衔接工作,不能割断教学内容。初中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化学这一科,教师在讲解化学时,要注重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把握教学的整体性,而不是分割知识点,否则学生对化学学习会容易出现误解或者不理解,若是这种问题的不到解决,学生慢慢会厌倦学习,甚至对化学学习完全失去兴趣。编辑者在设计教材时,留有必修单元和选修单元,对于必修知识点,教师不必过多的补充课外的知识点,不要给学生造成过多的压力;对于选修的知识,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不是考试范围就不学了的心态,毕竟,选修模板也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选修部分的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整体上学好化学这一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我们才能做好事情。学习也需要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对学习上心,才会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也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的凭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培养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通过实验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可以举办竞赛,让学生对化学有更大的理解和学习动力,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对化学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为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好的渠道,实现化学的教学目标。实验是化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教学资源,作为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化学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会正确实验,高效地辅助和补充化学教学中的不足。
实验法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进行试验的时候,会观察到实验现象,有时候还会出现很多神奇的现象,由于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弄懂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于是学生就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不断研究和探求,理解相关的化学原理,这样学生就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了。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理念,教师就可以顺利的进行之后的教学,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当代教育是现代化的教育,在新的时代,我们应该顺应教育改革潮流,从实际出发,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创新和探究,致力于创建新型和谐化学课堂的工作。为了让学生有兴趣,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化学,教师在确定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把化学与实际相结合,让化学教学更贴近日常生活,这样学生在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不断参与、积极探求,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也只有把化学寓于生活中,学生才能全面提高整体素质,这也是新课改的标准之一。新课程标准能为教师提供理论依据,它作为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体现着国家对教育的本质要求,遵循新课程标准,能够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更好地实现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仪器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several suggestions
Liao Zhenhua
【Abstract】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is in chemistry teaching important component. Not only the teacher may raise student’s observation ability, the experiment through the experiment to operate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o on, simultaneously is also advantageous to the ac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increases chemistry knowledge intuitive, stimulates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 Instrument
1 分析一个典型实验,阐明一类实验规律
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何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而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如通过“粗盐的提纯”的实验,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
2 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正确选用仪器
实验中,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从下述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2.1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中学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初中化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着重向学生阐明两点:①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②集气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
2.2 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如我们在讲实验室里制取氯气时,就着重向学生讲明教材中选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的理由。这样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正确地选好仪器。
3 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在这方面,我们除按实验原理、要求提出有关的操作内容和要求外,还着重讲了下述几点:
3.1 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①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②装置气密性的检查;③药品的取用;④加热方法;⑤气体的净化和干燥;⑥气体的收集和放置;⑦装置的拆卸。
3.2 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在分析某些实验操作时,为了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总是把操作要点总结成几个字或几句话,让学生便于记忆。如在配制一定体积的摩尔浓度溶液时,在分析演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称(对固态溶质要称,?液态溶质要量)、溶(溶解)、洗(洗涤溶解时容器的内壁)、稀(稀释至容量瓶的刻度)四字配制法。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操作内容和要点,独立地进行实验,往往能提出一些改进某些实验的设计。如教材中关于氨气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若按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先用氢氧化钙与铵盐反应制取氨气,用于燥的烧瓶收集,再接教材中“喷泉”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因为在化学实验室里,很难将烧瓶搞得十分干燥,而氨气易溶于水,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有些同学分析了上述方法实验失败的原因,又重新研究了该实验的要求,所用药品的性质,提出了改进方法:即先在圆底烧瓶中加入2~3毫升浓氨水,然后摇晃烧瓶将浓氨水迅速倒掉,立即演示“喷泉”实验,实验效果比按教材中提出的实验方法好得多。
4 根据实验内容,处理好演示实验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初中教学 问题 建议
引言
在目前的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出初中化学的启蒙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初中化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化学基础技能,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和深入学习,并且还能够使学生自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除此之外,初中化学教学还让学生充分的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认识到了一些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问题。因此中学生的化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应给予相当的重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我国中学的化学教学由于新课改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着化学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1.1教学设备有限
化学教学相对于其他的一些学科来说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化学教学过程就需要更多的教学设备,教学设备直接影响着化学教学的成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由于学校的资金有限并且也没有什么额外的经营项目,就直接导致学校配备的各种教学设备有限,基本上就是在教师当中配备了一些基础的多媒体装置。但是化学教学不仅仅需要多媒体还需要大量的实验室配置设备以及充足的实验室,但是兴建化学实验室的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并且实验室的配置装置也需要很昂贵的费用,学校就限制了这些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学校在进行化学教学实验的时候,学生和教师就会特别小心的进行操作,甚至出现有些学生根本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就根本不会亲自动手操作,这就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有的学校的教学设备比较的旧,还经常出现各种故障,着就严重影响着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的教学效果。
1.2教师的教学水平跟不上新课标教学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水平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比较大,虽然现在的教学都已经实施了新课改,但是教师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化,很多的老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主要还是应试性的教育,没有很好的贯彻新课改提出的素质教育。另外就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现在的初中化学教学课本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但是还有很多的教师无法较快的适应新的教材和版本,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会按照老旧的版本进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新课改的目标和宗旨。虽然学校的一些教师也在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但是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往往一个教师同时教着几个不同的班级,就更进一步加大了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压力,日常繁重的工作使教师没有比较充分的闲暇时间来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学习,因此这就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还有就是目前的教学评价方式还是过去的考试这一种方式,然而化学既综合了理论知识又包括了实验知识,简单的考试方式根本不能很好的提高化学的教学水平。
1.3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对学习还是缺乏兴趣,尤其是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学生存在着很大的抵触情绪和心理障碍,学生一般都存在着不重视化学实验的心里和逆反心理,甚至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不亲自动手进行实际的操作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着严重影响着化学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2提高化学教学水平的一些可行性建议
2.1加大化学教学设备的投入
由于化学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很多的教学设备的投入和支持,因此学校要配备完善的教学设备,尽可能的建设条件优良的实验室,并且还要保障实验室的各种实验仪器和化学药品的充足,另外还要确保实验药品的质量。在进行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选购的时候不仅仅要注意价钱还要特别注意质量,尤其是一些危险的化学药品的质量。一旦危险药品的质量不合格就会给实验室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甚者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身安全。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化学实验室的时候要严格的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一些特别的注意事项。另外就是对于一些比较陈旧的设备,学校要及时的维护和更换,要为学校的化学教学工作提供坚实的后盾支持。
除此之外,由于化学设备的投入需要很多的资金支持,但是学校作为一个非盈利机构资金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充分的调动各种资源,加大资金的投入,充分的借助社会的力量积极的完善化学教学设备。
2.2努力提高和转变教师的观念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具备丰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首先就是学校要积极的招聘一些有着现代化意识的专业化学教师,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并且还要积极的解决他们的各种问题,使其没有后顾之忧,从而能够更好的为化学教育事业服务。然后就是教师自身要注重对新课改教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教师要积极的运用各种闲暇的时间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从而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另外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来引导和教育学生,除此之外就是要特别注意化学的实验教学过程。
2.3积极的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化学的教育的过程中要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另外就是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验训练,积极的开展各种化学竞赛和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另外就是学生自己也要不断的从化学的学习中寻找到乐趣,尤其是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寻找到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化学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学 兴趣 教学 建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在兴趣的激励下,学生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进而转化成乐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是一名初中化学教师,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期和广大一线教师交流探讨。
一、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于是我就抓住这一特点,在每年的第一节序言课上,先为学生演示几个化学“魔术”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神奇的调酒师等,当学生为每一个神奇的变幻惊讶欢呼时,他们从心底就开始喜欢化学了。实验是化学教学开展的基础,凡是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实验,只要条件允许,我都亲自演示操作,而且要变一些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又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开展化学实验时,除了重视演示实验的开展外,还要采取相应措施指导学生的分组实验和个人单独实验,从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实验结束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分析和填写实验报告册。
二、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充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而收到巩固创新的效果。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如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展览会、实地参观考察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举行,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也可以讲讲“道尔顿”、“拉瓦锡”、“侯德榜”等著名化学家的成才之路,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
三、注重知识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化学属于理科,但内容多、知识碎,很多是实验结论,需要准确记忆。化学知识中一些复杂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如果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记不住,而且忘得快。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窍门,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把无趣变成有趣,把无味变成有味,在教学中把这些枯燥无味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或谐音,短小精练,朗朗上口,很易记忆,并且使问题由复杂变简单,寥寥几行就能说透一切。
四、突破知识难点,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采取分批识记,从绪言开始,日积月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注意检查以下内容:一查分子式书写是否对;二查配平是否正确;三查“等号”有没有写;四查条件有没有标注;五查是否标注沉淀或气体符号。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重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教师帮助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
五、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已越来越明显,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已经不可低估。使用多媒体授课,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将文字、图像、色彩、声乐融合在一起,以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从而打破传统教法,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逐渐构建全新的灵活高效的教学模式,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将原子的结构图制作成动画形式来展示,为何原子不显电性?当得、失电子时,又为何变成带电的微粒?带何种电荷?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如何?这些本来微观世界的知识,我们可借助于多媒体的技术使它们成为“宏观世界”,通过运动展示,可使学生更直观、清晰地掌握电子的运动、原子结构以及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变得轻而易举。
关键词:初高中 化学课程 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教学阶段,其衔接问题涉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是目前高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在目前的化学教学改革中,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高中化学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我思考了以下几点成因。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注重化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定性分析和形象思维,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高中化学则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既与义务教育阶段衔接,又为学生今后的分流和高考打好较高层次的基础。高中阶段虽仍为基础化学,但其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远远高于初中阶段。
2.教学内容存在明显的断层和错层。作为两个不同的教学阶段,虽然初三时已将化学的整体面貌呈现给学生,但学生到高中才真正系统、全面地接触化学。因此,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知识点重复、交错、衔接不到的问题。
3.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的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化学教学,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容量大、难度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而且高中教学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又加上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这就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部分学生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节奏。
4.学生学习习惯不同。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依赖性较大,习惯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记忆、模仿较多,主动分析、理解较少,往往把课后学习等同于完成作业。与初中相比,高中学习无论是知识难易程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有着质的跨跃。所以,一些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因不能及时改变学习习惯和调整学习方法,完成当天作业都有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影响了学习成效,并形成恶性循环。
二、处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建议
1.在教研上,备课,提高衔接意识。在化学科目上,应适时组织初高中教师相互听课,了解对方课堂教学现状;开展初高中教师座谈,交流教学对策,帮助找出初高中知识点、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衔接点。通过跨学段教师的合作交流,深刻体会到交流在教学衔接工作中的价值。
2.在学科知识层次上,要认真钻研。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新老教材的体系和内容。高中教师要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教学安排中做相应调整。
3.在教学方法上,要有的放矢。首先,高中教师要对高一新生化学中考情况认真分析,了解学生中可能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其次,要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学习方法,必要时还可请高年级学生谈化学学习的体会。再次,针对化学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培养学生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兴趣,帮他们积极主动地适应高中化学知识结构的变化。此外,在高一化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4.在学习习惯培养上,要加强指导和帮助。高一化学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习惯,从细节想起,从小事做起,改变其较为机械、死板的学习方法,逐步适应高中化学学习。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自觉预习、自主探究、主动提问、做读书笔记、学习小结及问题反思等。课堂上,要通过提问、演示、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最好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让学生学会对比、归纳、迁延、演绎的方法,学会在新情境、新条件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化学课程;衔接
注:本文系2015年度陇南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系列论文;课题批准号:LN [2015] 14
初高中化学教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教学阶段,其衔接问题涉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是目前高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在目前的化学教学改革中,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 重要环节。笔者在多年的高一化学教学过程中,一直对该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进行思考和探索,得到的一些体会供化学教学同行参考和探讨。
1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是复杂多样。但其主要成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同
尽管中学化学教学全程贯穿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体现了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实践性,但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尤为注重化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定性分析和形象思 维,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高中化学则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既与义务教育阶段衔接,又为学生今后 的分流和高考打好较高层次的基础。高中化学知识在科学化的基础上,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要求“知其所以然”,即要求学生能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 具体问题,并能在一些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高中阶段虽仍为基础化学,但其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远远高于初中阶段。
2、教学内容存在明显的断层和错层
作为两个不同的教学阶段,虽然初三时已将化学的整体面貌呈现给学生,但学生到高中才真正系统、全面地接触化学。因此,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知识点重复、交错、衔接不到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1)有些内容初中已有,但 高中须进一步加深、完善。这些内容由于在初高中时所涉理论不一致,或者解决思路不一,容易导致学生的困惑。如氧化还原的概念,初中是建立在得氧失氧基础上 的,是狭义的概念,而高中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阐述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的概念形象易学但不全面科学,适合初中生接受特点,而在高中阶 段要让学生接受新的理论观点,需要将不同的观点进行优缺点比较,以理服人。
(2)新课标删去的部分初中老教材内容,在高中教学却又要用到。如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物质的溶解过程、酸性氧化物的概念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离子的概念、电离的概念以及溶液导电性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等等。
(3)初中老教材中没有、新教材中新出现的内容,如:物质的量、焰色反应、营养素、气体的制备装置的选择等。这也对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还存在新老教材的衔接问题。新教材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与高中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差距越来越大,也给高中阶段教学增加了难度。
3、教学方法不同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的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化学教学,由于 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容 量大、难度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而且高中教学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又加上教师教学风格 的差异,这就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部分学生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节奏。如在化学计算方面,学生对初中学习的 质量计算根深蒂固,很难接受物质的量的计算和思维方法。
4、学生学习习惯不同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依赖性较大,习惯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记忆、模仿较多,主动分析、理解较少,往往把课后学习等同于完成作业。与初中相比,高中学习无论是知识难易程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有着质的跨 跃。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课前自学预习、上课做笔记、课后自觉复习、独立完成作业、总结梳理评估来加深理解,通过思考和归纳总 结规律、掌握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高一新生多数满足于过去的学习方式,在潜意识里普遍乐观估计高中阶段的学习,对挫折承受力差,情感脆弱,一 旦遭遇困难便动摇了学习的信心。所以,一些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因不能及时改变学习习惯和调整学习方法,完成当天作业都有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 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影响了学习成效,并往往形成恶性循环。
2 处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建议
针对上述造成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探索出有些有效的处理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其核心是一定要充分发挥高中教师的教学能动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组织安排上,要提高衔接意识
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适时组织初高中教师相互听课,了解对方课堂教学现状;开展 初高中教师座谈,交流教学对策,帮助找出初高中知识点、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衔接点。如当讲到离子和酸碱部分时,学生表现出茫然和困惑的表情。为此,我马上联系了工作室的初中同事,才得知 初中新教材中酸、碱分别定义为“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和“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而不再介绍离子。因此,我就着手调节教学安排,加强离子概念的衔接和 相应的练习,再引出酸碱的高中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以及“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并为后续电离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学习打下基础,取得了良好效果。
2、在学科知识层次上,要认真钻研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新老教材的体系和内容。高中教师要明确哪些知识点在 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教学安排中做相应调整。如初中的复分 解反应条件为:要有气体、沉淀和水生成,而到了高中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条件改为:要有气体、沉淀和弱电解质生成。但反应Na2CO3 + HCl NaCl + NaHCO3无 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生成,为什么能进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最终可以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来理解,那就是反应朝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3、在教学方法上,要有的放矢
首先,高中教师要对高一新生化学中考情况认真分析,了解学生中可能普遍存在的学习问 题。其次,要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学习方法,必要时还可请高年级学生谈化学学习的体会。再次,针对化学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培养学生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兴趣,帮他们 积极主动地适应高中化学知识结构的变化。此外,在高一化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在讲授新 知识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习和区别旧知识,加强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的分析、比较和区别。在高一前半段,还可有意地控制教学节奏和难度,由慢至快,由易到难, 给予学生充分的适应期。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差异;分层递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15-01
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教学?为了解决这种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分层递进教学”方法来对他们的成绩进行提高。所谓“分层递进教学”是指把教学活动中各方面的特征较为接近的学生归为一个层次,将原来的教学班分为若干层次,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按教学要求制定比较恰当的“学习目标”。激励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较好的发展。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保证“基础教育的统一性要求”切实贯彻执行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分层教学,即开展与各层次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活动,帮助每个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自身潜能,使所有学生的学业水平都在原有基础上有较明显的进步,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分层只是手段,递进才是目的。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上述指导思想。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结合其个性差异,行为习惯、思想状况等将班上的学生分A、B、C三层。A层、C层各占25%左右,B层占50%左右。A层学生一般学习勤奋、上进心强,基础扎实,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比较好,成绩优秀且相对稳定;B层学生智力因素较好,但双基不够扎实,学习方法不当,不太专心,成绩较好但不稳定;C层学生通常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较差,缺乏奋斗目标,而且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不大理想。划分层次后,在每个层次中选一名同学担任课代表,负责做好合作学习的组织工作。这种划分不是固定的,每个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意愿变动层次,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使目标分层梯度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一般要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制定出分层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的特点是呈现梯度。分层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台阶。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时要遵循的规则:鼓励A层次学生个性学习、创新学习、快乐学习;对B层次的学生优化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对C层次的学生主要是培养兴趣,使其树立信心,以达到战胜惰性,学有所获的目的。
三、作业分层
我们把作业分为A、B、C三类。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层次做对应的习题,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选作业。鼓励学生除完成自己必做的习题后,再做高一档的习题。如C层学生除做C类题之外,可选做B类题:B层学生可做B、A两类习题。由于C层学生的作业相对较容易,学生乐意做,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他们的信心。
四、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分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在练习、提问、讨论和做作业后都要及时评价,并对达到本层目标,特别是对取得进步较大的学生加以鼓励。分层评价重在多元评价,因层而异,重在激励,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对C层次学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既要揭示其不足,又要指明其努力的方向,以促使他们积极进取。对A层次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
五、实验结果
笔者在初三化学学科中推广了分层递进教学后,教育、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A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和利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笔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1)在教学中我们的很多老师都会认为是学生笨,教不会。笔者认为作为老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智力上的差异并不大,关键是老师怎样认识他们,对待他们。(2)笔者过去认为提高学生的成绩就是要加班加点,其实应该“在45分钟内下功夫,在研究学生上花时间”才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根本。(3)有部分老师在教学中遇到挫折时,不应该责怪学生,而应该注意从教师自身找原因。(4)老师要多看教育杂志和教育理论的书,要经常总结教学经验,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六、分层递进教学的几点体会
1 分层递进教学由于适应学生间的差异,能充分开发、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所以具有科学性;“分层递进教学”方法是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而不仅是培优补差,不仅要解决观念问题,还要解决操作问题,所以具有整体性;除此之外,分层递进教学还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2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该科教师的感情,取决于他们对教师人格评价的意向。
3 分层递进教学并非只表扬不批评,但批评应该适时、适度。成功的批评与恰当的表扬一样,会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4 转化学困生,必定会遇到“反复”问题。对学生波浪式的前进,螺旋状的发展,我们应有心理准备,不能丧失信心。
七、不足之处
1 在抓B、C层次的学生进行比较注重基础知识训练,而对更高层次的要求步子迈得不够。
2 如何解决少数学生偷懒躲在低层次里不愿意递进的问题,还需要研究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3 分层施教后,管理学生的难度增大,学生对新老师的适应期较长。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上课点名,多找学生谈心等,增进师生的了解,以缩短适应期,师生早日共同进入实验研究“角色”。
1.合理评估学生的基础,逐层分析教材内容
差异化教学有别于一般的教学方式,不是传统的学,而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特点来提供不同的教育方案。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从而学习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师备课时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将教材内容划分为容易、一般和较难三个等级,以有利于每个学生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或者发掘自己的潜能,使班级不再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例如,针对“速度”这一课的学习,教师在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基础上,列举了不同的学习方案。因为小学的时候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个关于速度的公式,所以他们运用起来应该游刃有余。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对速度的定义;理解‘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图像的定义”。但是针对学习掌握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就要提供更深层次的学习内容,如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分析研究,运用多种方法反复验证,观察比较其中的差异与联系。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评估学生的基础,逐层分析教材内容,因材施教,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2.强调课前的备课准备,制定层次化的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和自身的接受能力,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习“密度”这一课时,由于之前学生对这个概念不甚了解,所以掌握它更是有点困难了。教师上课一开始时,拿出木块和石块,让学生观察两者的不同,之后拿出天平、量筒和水,通过做实验来发现两者的区别和特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在这里,我设定了“知道密度的公式;能够运用密度的公式进行运算”的学习目标。当然,这个目标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是“小菜一碟”,所以这部分知识需要教师拓展延伸。教师针对基础较好的同学,让他们需要继续研究密度“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不同种类的物质,其密度是否一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制订这样的不同层次的问题,不仅考虑到基础较弱的同学,还促使了全班学生熟练掌握密度相关的知识。
3.通过课堂的互助活动,合理设计教学方法
一堂课的好坏在于课堂氛围是否活跃,沉闷呆板的课堂氛围,容易使学生昏昏欲睡,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活跃的课堂氛围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差异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创设一个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学习“重力”这一内容时,在实验中添加师生互动的环节。在上课之前,教师与学生猜测木球沿不同方向抛出后,其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然后,教师把一只木球举到一定高度让它落下,学生把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下地面,观察其运动过程。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结论,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地面。结合这个实验,教师再向学生解释球运动中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落回了地面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这样的师生互动,掌握较好的学生会主动联系实际去思考探究,就连基础薄弱的学生也对研究这个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识感兴趣了。
4.巧设课后作业与拓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与巩固。知识的掌握靠的不仅是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与指导,课后的复习与巩固同样重要。和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一样,课后作业也需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布置,不同的是,课后拓展可以稍微提高一点难度,让学生勤动脑筋多思考,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例如,在教学“速度”这一内容后,一般教师都会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探究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区别与联系。但是课后拓展难度加大,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如果世界上的速度都是现在的五分之一,人类将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发现万物都有它的生长速度,如果一旦速度减缓,人类都会习惯于慢吞吞的生活方式,缺少生活激情。课后的拓展提升,让学生在自我探究、多动手多动脑,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课后作业的布置不仅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增强记忆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开发大脑,主动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应用
初中阶段是学生们成长的关键阶段,更是其发展、锻炼自身思维的重要阶段,而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们自身对于学习内容的感兴趣程度、智力发展水平、理解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客观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造成了学生摄取初中物理知识时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学局面。差异化教学是一种以“因材施教,个性发展”为主要理念的一种教学思路,教师在具体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充分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个体差异、群体差异情况而开展针对性教学,一方面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初中物理知识教学效率的提升[1]。在下文中,笔者则基于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具体分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差异化教学的实践与应用,旨在为广大教学同仁提供参考思路。
1正视学生客观差异
不同的学生在接触新鲜事物时会有着不一样的想法,进一步的,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感兴趣程度与吸引力也是不尽相同的,而这种不同的个体差别也直接决定了学生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会有着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一情况则提示教师,在开展具体的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情况。初中物理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以及抽象性都相对较强的学科,而学生们的智力差异、学习动机差异、兴趣差异等都会影响他们自身物理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学生们的这种认知差异做好相应的课程导入工作,在课堂开始之前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式帮助他们都能够融入到物理知识点的学习当中[2]。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大气压强”的相关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压强这一看不见、摸不清的知识点,可以先进行“易拉罐变形”的小实验,并引导学生们在面对直观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思考“压强”与“变形”之间的联系与因果关系。此时,不仅学生们的注意力会被实验现象所吸引,在教师的引导下,无论是已经预习过、没预习过或者是思考深入、只停留在现象表面的学生都能够围绕大气压强的现象与规律进行探究,课堂教学效果也将进一步提升。
2确定差异化目标
充分认识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并正视这种差异后,教师则应当根据学生们的这种差异情况为其制定好不同的学习目标。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的备课工作都过于忽视“备学生”这一环节,往往制定了一套全班相同的学习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所制定的目标无法满足优等生的学习需求,但是对于后进生而言,这一目标又难以达到。但若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差异化目标,这一尴尬的备课、教学情况也会迎刃而解。确定差异化目标就是要结合不同能力水平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学习水平进行针对化教学,从而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共同提高。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滑轮”的相关知识时,则可以针对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为其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注重强调应当掌握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工作原理,且能够明确区分,了解两种滑轮之间的异同点;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则应当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引导其思考两种滑轮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与应用;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鼓励其发散思维,如能够按照要求进行滑轮组组装,能够合理改变滑轮组滑轮结构使其交替工作使用等。如此一来,差异化的学习目标设计,在满足学生个体与群体差异化学习需求的同时真正做到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3]。
3开展差异化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所要教学的内容与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具体地课程设置差异化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一味地运用教授法、练习法、课堂交流法等进行“惯性知识讲解”。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在课堂上为学生们进行示范,如拨动一把放置在课桌上的直尺一端,通过震动使其发出声音,使得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是由震动产生的”这一知识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一内容时,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性纸杯、鱼线等工具进行传声筒的制作,使得学生们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真切、生动地理解教材中生硬的文字叙述。总而言之,开展差异化教学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因为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让所有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布置差异性作业
在课堂作业、课外作业的布置方面,教师也应当遵循差异化教学原则。作业是检验学生们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也是为了更进一步帮助学生对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理解加深与巩固。教师布置差异性作业,应当首要考虑所布置的作业是否具有较高质量,且不流于形式,作业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层次,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基础差异、认知能力差异等情况,切不能让学生把作业当成一种负担,更不可因难度太小使得学生感到作业无用。而学生们完成差异性作业,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了解自身的知识点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当前的作业完成情况而为自身树立后续的努力方向。从整体上说,教师为学生们布置有差异性的作业对于培养与发展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5注重差异化评价
如上文所述,教师应当充分正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适时开展差异化教学、布置差异性作业,那么同样的,在给予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与反馈上,教师也应当注重差异化评价。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给予其客观评价的同时也应当注重采取适宜的说话艺术,将评价的激励性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具体来说,对于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应当以表扬、鼓励为主,不否定学生,而是应当善于发现其学习中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进步;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在评价时要做到警醒学生不能骄傲自满,并启发其提升自身创新、探究、竞争意识,争取在学业上更上一层楼。而对于性格相对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的学生,教师可以正确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乐于与同学、同伴、老师分享自身的观点与想法;对于性格较为开朗活泼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通过肯定、激励的评价方式帮助他们保持学习知识的信心与动力。
关键词 化学 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1教学反馈
化学教学与其它任何教学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化学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需要课堂上随时了解教学现状,找出现状与达到目的之间的差距,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就必须应用反馈信息原理作为主要手段,以便经常取得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控制,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改变和调整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佳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使原来设计方案中信息的传输程序受到冲击、干扰甚至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反馈信息果断地采取随机控制的办法,改变、调整信息的传输程序或信息传输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2教学方案设计
化学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
(1)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还要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对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应答,也就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
(2)因材施教。教师在上课前要对学习者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向。
(3)要充分备课。在非道具性的教学导入方法中,老师们自身的教学意境营造能力和对教学内容背景的了解程度成为了决定导入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备课是课堂教学设计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它能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少要有三次备课,一是突出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的集体备课;二是突出因材施教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三是突出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师个人备课。这三部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4)充分准备实验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也是独有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意味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要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有数,准备好仪器装置和实验药品等,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
(5)教师要拓展自己的视野。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才能形成一种能力,知识作为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加强学习,知识面拓展了,你有了广泛的知识,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惑。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关键,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让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发现趣味性与实用性,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愉悦的心情,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新知识的挑战,同时还利用多媒体图片介绍化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知道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巧妙的衔接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衔接,善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启发学生对基本化学概念的理解。这样的启发既有利于巩固已有的认知结构,又有利于学生获取新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同时重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事半功倍。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兴趣。化学实验不仅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发展智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大多起源于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化学实验不同于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它将化学现象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当学生面对着颜色、形态、气味、光热等多种变化交织在一起的化学现象时,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受到刺激,很容易促进思维进入积极兴奋状态。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吸引作用。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动力。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讲了水的净化后,让学生回家亲自制作净水装置,等等。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可能,就有了学习的动机和爱好,一步步发展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就有了参与化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2.1明确目的,阅读教材。教师开始时给学生确定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好了。首先粗略阅读教材,理解大致内容,明白知识的框架结构。然后精读,读概念、元素化合物性质、图形、实验装置图、数据,要求学生边读边思,理解其中关键词语,认真推敲,明白涵义。
2.2“圈、点、批、注”,做好预习笔记,这是预习环节中最重要的一步。它是预习的实质过程,没有这个过程,预习就不是最好的预习,甚至不是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预习笔记,一记知识点,即老师布置的预习要点;二记问题和疑点,即自己搞不明白的问题;三记自己的心得,体会。记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书内记;二是笔记记。书内记就是在课文里的行间,书边,空白处记下要记的内容,这种记法方便,但系统性较差;笔记记,就是在笔记本上记,这种记法,知识的系统性较强,且能锻炼学生的记笔记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不仅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且是一门实际生活再现的课程,化学教学离不开生活,教师可以把学生所学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化学,这些做法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利用“煮汤加盐”这一生活情景,引出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利用“树下闻花香”引出分子的概念;学完酸的性质后,引出厨房中的化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一些烹调手法――煮鱼、炖排骨时放些醋的原理;讲完“几种常见的金属”内容,联系到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缺铁会导致贫血、缺钙会得软骨病,吸收过量的钠会得高血压等生活常识。再如蒸馒头时为什么要加苏打?胃酸过多时应该服用什么药物?农户地里种葱为何加草木灰?这些走出课本、走人生活的化学知识就发生在学生的周围,直观、普遍而又贴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之中处处存在化学,感悟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验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激发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4.试卷讲评也要精心备课
试卷讲评课是一种特殊意义的复习课,对教学起着矫正、巩固、丰富、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因此,课前备课一定要认真,对试卷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之后,要写好讲评教案。当然,讲评课教案不一定完全按照要求“五备七有”,但一定要包含以下方面:一是这节课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即“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即“怎样讲和讲什么,如何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要达到什么效果即师生在本节课上获得什么样的发展。二是要确定讲评重点。要从中抽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评,哪些可粗讲,哪些该细讲,心中要有数。①讲评学生的“共性错误”,结合学生知识的易错点、易混点、疑点、盲点,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症结。②讲评试卷中错误率较多典型的习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和“归因”,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形式有重点地进行分析讲解。③通过典型习题的问题纠错培养学生读题与审题及规范答题的能力。④通过一题多问、多题一解,挖掘试题的内在联系和拓展点,变换提问角度,引导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应变能力。三是教学自始至终要关注学生,以激励、鼓舞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参与,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确定讲评课中哪些习题由学生讲解,哪些习题由学生小组讨论,哪些习题需要教师进行解题方法与思维点拨。
5.利用多媒体优化化学实验
利用实验视频及动画弥补实验不足,增强实验演示的效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些仪器演示效果差。如分子间有间隔用量筒做实验、滴定实验,由于读数差别较小,教师示范学生看不清楚。如果把量筒、滴定管甚至一切不方便展示的实验仪器录制成视频或制成动画进行演示,就能让全班学生全面观察教师的具体操作,弥补实验的不足,增强实验演示效果。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规律,物质组成小到原子,化学变化时涉及最外层电子的得失,用普通的方法无法向学生演示,虽可用挂图等描述,但总有欠缺。在这方面多媒体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如讲到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时,通过课件动画模拟展示在学生面前,逐步分析、深入讨论,学生易于掌握。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2 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癣归纳、补充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B-0096-01
在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模式下,教师只完成了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教师往往重视美术尖子人才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重视艺术比赛成绩,而忽视艺术活动本身的育人目的。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亟待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深入地学习、研究初中美术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美术课堂才能“活”起来。下面,笔者在分析当前初中美术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初中美术教学的建议。
一、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牵着学生走
当前,初中学校普遍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缺少投入,美术课经常要为主科让路,成了机动课,致使教师的教学热情不高。很多美术教师认为只要教授学生一定的绘画技能就可以了。课堂以教师示范、讲解为主,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教师怎么画,学生就怎么画,教师叫学生画什么,学生就画什么。这样的美术课堂,重技法训练,轻素养培养,缺少人文关怀,缺少自主创新,自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
不少教师把初中美术教材当成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陷入“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误区。有的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缺乏对美术教学资源的有效筛选及评价,忽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地方美术资源往往得不到开发。还有的教师为了整合课程资源,贪大求全,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忽视了美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难以实现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相对而言,新课程美术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有时教师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备一堂课,也不一定就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料。
二、优化初中美术教学的建议
(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美术教师不应因为美术学科的“副科”地位而丧失教学热情,要认真上好每一节美术课。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深入钻研美术教材,重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开展美术教学,力争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有效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图书馆、大众媒体等各种途径,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筛选,使之转化为优质的美术课程资源。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不要扼杀他们的美术学习主动性。美术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为沟通学生与美术的桥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教师除根据教材讲授美术知识外,还可在课堂上多增加一些生活中的应用美术,如“为自己喜欢的书籍设计封面”“为学校的黑板报设计插图”“为亲人、老师或同学设计一张平面贺卡”等。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教师对学生个性化创作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以充分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教学,才能变“教会”为“学会”,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课堂精彩纷呈
课堂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主渠道,美术课堂应该凸显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美术知识。应促使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语言交流、思维碰撞,进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灯与光》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疑:什么是光?灯和光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最后将探究成果写在题板上,由小组代表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指导,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创作。这样的美术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活动丰富多彩,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培养;目标教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188-01
如今,大部分地区的初中政治教学还是采取传统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老师一味地灌输,学生不假思索的接收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极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懒于思考和动手的惰性。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或是社会生活都会带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当今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接下来,笔者分别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提出了优化见解。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师在上课前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了解了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将自己的教学目标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动脑思考以及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在那被动的接受灌输,这是一种由被动转主动的学习态度。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涯会有很大帮助,对学生的社会生活也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生会更加坦然地面对当今社会的激烈的竞争,这对社会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优化课程设计
现在的课程设计一般是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的,这种制定方法仅仅注重了所要教授的内容的传授,却没有考虑怎样去设计课程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怎样设计课程才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有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怎样设计课程会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得到很好地培养。针对这些目标,老师应该多观察下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喜好,针对学生不同的喜好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融入到课程设计中,这样的课程设计既能满足教纲的教学内容的要求,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课程设计必定会带来更高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以及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励志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三、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侃侃而谈,学生一味地接收。这种教学方法难免会有些乏味,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是学生养成一种惰性,懒得去思考问题,就不能将所学的内容很好的理解。有的学生遇见问题,就直接将其定义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弃去探索或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代表一种自卑的心理);有的同学则认为我为什么要自己解决,老师会告诉我答案(代表一种依赖的心理还含有懒惰的一面)。这两种思想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或是生活都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必须要得以优化。
科学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小组,给予他们一个问题让他们去自己探索,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讨和学习,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就会积极地动脑,甚至会因此喜欢上政治学习,还可以加深对一些道德问题的理解,增强自己的道德意识。政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政治理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知道学生的学习生涯和社会生活,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人。
四、优化教学评价标准
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对中国的教学影响深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分数是评价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这种片面的评价标准会误导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对学习的追求。这种评价标准下学生很容易认为成绩就是学习的唯一追求,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素质的培养。
成绩不是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为了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评价,应该采取形成性评价标准。形成性评价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旨在挖掘学生具有的潜力的,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它不会因这个学生的成绩不好就将其列入差等生之列,从而放弃对学生的培养或潜力的挖掘,它会去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课余生活,去挖掘学生的潜力,或是发现学生的缺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使得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缺点得到改善,潜力得以挖掘。这种评价标准不会通过评价某单一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或是定位学生一无是处。这种评价标准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标准。因此,形成性评价标准应当得到当今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和以及尽快普及实施。
五、个性化教学
传统的政治教学很少去考虑不同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只是一味地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去传授知识,而不去考虑同学们接受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而言,会觉得教学内容太浅显,认为可以自学,从而失去听课的动力,而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就会觉得授课的内容晦涩难懂,因听不懂而放弃听课。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学生们听课的氛围,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针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形式。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考虑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既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也考虑了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的差异,针对这些个体的特征,制定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关键词】初中;教学管理;优化
对于初中生来说,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要面对新增的学科,面对完全和小学不同的生活,他们对新的环境往往会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这中情况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应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及时的优化,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初中的新教学环境,更好的适应初中的教学节奏。
一、初中教学管理的实施基础
(一)完善的教学因素
初中教学整体构成上不可缺少的三个因素是教师、学生以及教材,这三个因素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任何一个因素缺失都会使教学丧失其原本的功能。基于这种情况,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应强化教学管理职能,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内容,实现其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良好的师资力量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大纲逐渐被新课程标准所取代,未来提高初中教学的质量,应该不断的进行革新,不断扩大初中教师队伍,还应加强教师的能力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在初中教学中,教师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知识渊博,学生也能掌握较多的知识量。
(三)合理的评价职能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将教学成果作出正确评价,并将信息传达给学校,进而对教学薄弱环节进行及时的改善。评价职能在初中教学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主要侧重于阶段性教学目标的打成情况,对教学过程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求教师及时转变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对教学全程进行质量控制。
二、初中教学管理的优化方向
(一)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教师应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心智水平、独立生活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要和学生共同成长,用平等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学习需求。教师还应当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教导学生如何面对困难,培养学生良好的处世态度与处事方式。由于每个学生个性差异较大,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从教与学两方面来引导学生,具体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人人格,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与适当的评价与引导,合理使用鼓励与赞扬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二是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位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学习压迫感。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灵活性与创新性的重要体现,教学中应尽可能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化学习,有效实现教与学的结合。这要求教师应采用科学的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二是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团队协作来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
三、优化初中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课堂管理
1.制定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教师在开课前,提前制定计划做好安排,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组织的安排,保障课堂良好的秩序。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来制定课堂规则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应对违背课堂规则的学生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2.制定合适的时间管理策略。时间安排在初中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时间的高效利用与科学支配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课堂时间的浪费,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不中断,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二)课堂讲授
1.教师应创新授课方法。科学的授课的基础是尊重教学制度和教学规律,通常情况下,教学目的性是清晰的,但讲授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科学的授课方法要求老师充分且全面的分析教学内容,并对有重点内容进行总括,让学生合理分配考虑问题的注意力,良好的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科学的授课,还应做到承上启下,教师应及时归纳上次课的内容并连接下节课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教师应优化口头授课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的逻辑性、结构性,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维持课堂的教学层次,维持清晰的讲课思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课思路进行思考,形成全面的知识系统框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同样不可忽视板书的条理性,教师通过有条理的书写与讲授,将思路连贯起来,进而通畅的将教学内容传输给学生,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三)课堂提问
教学中与学生的提问互动也是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先进行思考,理清思路后再解答,这种提问互动也并不仅仅是学生的单一回答,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补充,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内容的印象。教师提问的内容也应难度适宜,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无法解答,使得课堂教学氛围不佳;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兴致缺缺。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从各个层次的内容上进行适当的询问,不让学生感受到过大的压力,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初中教学管理的优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学习效率,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今后的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还应加大探究,实现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