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思考 教学实践

一、关注一个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堂上应关注的统一是人文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要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一味的搞知识灌输会淡化了语文的情感熏陶。加强语文课堂的人文教育,在学习探究中提高人生境界。语文课堂的人文教育:一是把语文教学同社会生活现象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是最敏感、最富激情群体。重大的时事会激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在发生重大时事时刻,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能够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完美结合,收到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二是把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语文的教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平常就注意认真观察,通过自己亲自观察体会的就会有感而发。不会空洞、认真观察一朵花的开放过程。认真观察农民劳动的每个程序,认真观察舞台上一段表演,都会为我们丰富资料启迪智慧。三是用爱为学生健康成长铺垫道路。学生必须承认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我们用既定的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造成对学生个体情感的伤害。唯有教师付出真诚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爱,对每个学生都存在这样的爱,才能架起心灵的桥梁。只有处处存在对学生的爱,才能真正使课堂民主、高效。人文教育是语文课堂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二、实现两个转变

1.由灌输向合作转变。建立师生合作关系,教师要做到:一要克服课堂唯我独尊的“权威”。教师的威信是建立在学生信任与友好的基础上,不是拥有批评训斥的权利;不是无条件指挥控制学生;不是让学生敬而远之看。要改变我讲你听,我管你从的关系,应充分认识到许多知识的收获是学生自己通过努力得来的。自主探究而获得会印象更深刻。二要树立“师者是为了学生服务”的意识。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并且要敢于和乐于接受学生的监督。“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整体。三要把“权利”下放给学生。教学要减少教师的活动量,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讲、多读、多写、多说、多做、多研。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与权力。四要处处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师角色已转变为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教师不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指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五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问题甚至是教学建议,并积极采纳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对自己进行自我完善。六要加强合作,师生之间要不断沟通,不断了解,不断加强合作,学生之间更要加强合作。俗语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更何况学生们个个都是“小诸葛”。师者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要使学生树立互相帮助,密切合作,共同提高的思想,“小组学习”、“小组合作”,都是可行的方式。

2.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改革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课堂效益。实践证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要比被动接受效果好得多,选择教学策略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主导要放在导趣、导思、导法、导行上。就是说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维思考。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互相合作,自主探究。我们师者应该明确:我们的策略是“教是为了不要教”,使学生能成为后劲足,自主发展的人。学生成主体是要学生能自知,也就是明确学习要求,能主动学习,自我制定学习计划,能自我检查,自我总结。最主要的还是创新。学生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将来才有建树。

三、实施三种方法

1.语文课堂师生语言美。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语言是通往心灵的路。一顿“语言盛宴”。对学生语言习惯,逻辑思维的培养与形成都起着巨大作用。课堂上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学生想不喜欢都难!像散文诗一样的语言,它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更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氛围。可以感受得到学生用心读,用心思考。可以感受到酝酿着的激情,流淌着感动,让人回味无穷。这就是语言美的魅力。教师的语言美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和激发学生兴趣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动力,只有把情感与智力完美结合,才能形成和谐、生动、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的语言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也决定着学生的语言美。

2.语文课堂学生充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语文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所谓“据书不厌百回读看,熟读深思里自知”。在语文的课堂中要自读自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用心灵去感受语言,在思维和情感的震撼中领会魅力人格,深邃思想和美好情操。要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之美,领会语言之意。

3.语文课堂学生充分议。“议”能够积极调动思维,增加学识的宽度和广度。师者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层次、多角度、有创意地去领会、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作品情趣美、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的认同;产生对作品的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的赞赏;并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样学生才能够畅所欲言,敞开心扉,乐于表达。这样“议”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广度和宽度。当然,这需要一定的过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发表观点正确,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开始时肯定有一部分学生怕让说,这时候就需要师者的不断鼓励,不断调动,甚至是激励,让学生愿说、敢说、多说。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善说。这样就会愿议、敢议、善议。对于学生的“议”师者也要给适当的评价,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并于之进行交流、互动。师生互相尊重,互相欣赏,带着享受的心情去说去议。

四、践行四个问题

1.积极参与。它是解决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科学的课堂教学要看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的广度,只有参与进来才能使学生获得切身的体会;才能使学生获得必须的直接经验。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就可以让学生进来参与,扮演小苗和大树,让学生体会小苗与大树的心理;体会小苗与大树对话时各自的心情与表情。通过切身的体会,一定会增加课堂趣味,使学生真正掌握作者写作意图和在生活中所具备的品质。

2.敢于发问。它是解决学生自主发展的问题。孔子说:“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能不能提问,会不会提问是衡量学生学习深度和思维广度的重要指标,不敢发问锻炼不出思维。不会发问,锤炼不出思维深度。这样就不会发现新问题,也会丢失解决新问题的本领。

3.提供选择。它是解决学生个体个性充分发展的问题。通过判断选择能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没有选择,就没有公平,没有差异。科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应用统一的要求和方法去限制学生的发展,而应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选择目标,提供给学生选择的时间和空间等等,使学生个体获得充分发展。

第2篇

一 、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本地职校2009级、2010级两个年级的226位不同专业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语文水平状况、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学生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态度及对语文学习评价”等问题。调查结果发现,目前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令人堪忧:

(一)大部分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兴趣。

在问卷调查中“你喜欢上语文课吗?”回答喜欢的占16%,一般的占32%,不喜欢的占52%。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职学生学习语文是既无基础又无兴趣,知识面狭窄,理解和想象能力十分有限,他们对学习无明确目标,也提不起兴趣。

(二)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

通过调查“语文课堂学习,你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其中,57%的学生回答可以学到基础知识并了解社会,41%的学生回答锻炼自己的本领和口才,35%的学生回答增大胆量,提高实践能力。造成这样的现象的原因主要与中职语文课程本身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直接的关系。

(三)大部学生对教学评价机制感到不满意。

据调查,有62%的学生希望教师对语文学习评价的的结果应体现在肯定和激励;58%同学希望能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当前中职语文教学评价方式陈旧、没有科学标准。教学评价依然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无形中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教师大多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消极影响恶性循环。

在调查“你认为影响你对语文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中,有33%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课语言单调乏味,25%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新意,12%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17%的学生认为缺乏成功的体验或良好的情感体验,13%的学生认为不合理的监督和评价。有这样现象主要是教师大多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也不合学生的胃口。

二、优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对策

针对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只有加强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贴近学生的实际,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目标,注重形成性教学过程,实施多维教学评价机制,用实际行动落实“教育是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优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才有希望。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新型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揭示了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过去“控制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上来,转变过去“一讲到底”的陈旧模式,想方设法与学生交往,优化师生关系,努力让学生与教师互动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让课堂焕发出生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巧用课堂鼓励与评价,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巧用课堂评价和鼓励,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大多数中职学生怀着挫折感与失败感走进职校的大门,在新的环境中他们的内心有着更强烈成功的欲望。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意识是我们中职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就要适时地予以肯定和赞扬,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益。

(三)落实“终身发展”理念,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学生生活在社会大舞台中,课堂教学只有与学生实际相联系,面向他们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把他们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通过主动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构建自己的认识,让学生自己理解语文与生活与专业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生活化专业化学习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及口头表达能力和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优化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教学离不开考核评价,好的考核评价方式能够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中职语文教学应该遵循“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取消以往单一“理论知识”评价标准,实施职业能力本位的“知识、能力、态度”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包括语文专业知识评价标准、语文专业能力评价标准、职业通用能力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评价标准。在评价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表现,充分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互助互学,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动态评价中职语文教学。

此外,所有考试、测验都要重视语文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反对死记硬背,评价方式坚持灵活多样。比如口语表达教学考核,允许学生自选讲故事、美文朗诵、热点新闻等方式;对于不特定的项目考核,可以允许学生自己选择。评价真正目的,是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发展的乐园,成为教师生活愉悦、工作幸福的家园。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也在改变,中职语文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现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观,在教学中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实施积极的评价机制,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这样,中职语文教学才能把学生造就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 年.

第3篇

语文教学智慧火花职业教学通过反思十多年的从教生涯,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理解更清晰了。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

一、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最注重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实现此目标,广泛大量的阅读是基础。结合学生的写作实践,即使是优秀的作品,也给人炫技之感,其精神内涵和情感包容,相对来说总要平淡些。这当然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关。但这种不足,可以通过吸取前人的生活经验、心路历程、精神成果等来弥补。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面对浩瀚宇宙,无尽时空,人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人类的精神家园何在?这些都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思考。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融入教师激情,注重情境教学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注重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联系生活体验,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他们和作品产生共鸣,这样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文学艺术的巨大魅力!

三、尽量用文学化的语言,使语文教学充满诗意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语文教学的成功,离不开课堂的每个环节。生动的导入,精彩的讲解,激烈的讨论,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和严密的课堂组织。用诗意的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抓住时代脉搏,与时俱进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当今网络盛行的冲击之下,教师如果不注重学习,知识体系难免陈旧,有时有力不从心之感,也会在与学生的沟通上存在些隔阂。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坐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

参考文献:

[1]张俊慧.职业教育的成果与创新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谭君强.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与创新点研究[J].教师,2007,(08).

第4篇

【关键词】中专语文; 课堂教学 ; 学习兴趣

正众所周知,中等专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因此,光靠向学生灌输大量的技能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以后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学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个人觉得语文学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思考的。

1 明确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中专语文课程体系

笔者认为,职业中专的语文课程设置应该着眼于综合化、社会化、生活化和实用化,努力达到三个目标:一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常用文体的写作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促进自身修养水平的提高;三是要加强人文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并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为此,就要大胆调整教材结构,删除重复和过失的课程内容,增设选读材料,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以适应市场经济对培养学生的要求。具体说,职专语文教师应做“拆”、“补”、“立”三个方面的工作。“拆”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删减“繁、难、偏、旧”的内容。例如职专教材语文基础版的四册教材,就有八个文言文单元,其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有:古今异义、通假字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文言词语知识和活用现象,还有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判断句、省略句等文言句式知识………文言文篇章的数目与知识点的容量过大、过难。

本人认为职专生大部分是以“技术工人”的角色进入社会,很少有人从事理论特别是古籍的研究。职专生只要能够借助工具书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名篇就可以了。除此以外,职专语文还要淡化语法和修辞教学。“补”就是指对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还没有掌握的一些必须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补课”。否则后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就难以完成。有些学生写一张几十字的请假字条就有十多个错别字,他怎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立”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2 建立新型语文课堂师生关系,充分体现课堂多学生的尊重、民主意识

师生关系从内容上可分为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在伦理关系方面教师要做到:一是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特定权利和尊严,尊重学生于文中阅读的自我体验,不要把教师的理解强行加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和幸福感。二是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机会,不包办代替,消弱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探究问题的机会。三是加强师德修养,纯化师生关系。教师要自觉抵御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保持道德纯洁的师生关系。在情感关系方面,目前职业中专的师生关系很不理想,主要存在学生对教师的抗拒心理,因为这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多事学困生,厌学厌校厌师情绪严重。使教育失去了动力源泉。新课改要求师生全面沟通信任,建立一种和谐、真诚、温馨的心理氛围。为此教师要做到:一是真诚面对每一个学生,不厚此薄彼,不歧视、不冷落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切实帮助激励他们。二是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专业没理感染学生。

3 营造开放型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现在的中专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什么都感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把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回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比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我在上课时,并没有一上来就按照课文进行讲解,而是先问同学们吃的荔枝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比喻来说明),分成几部分,荔枝的产地是哪里,家里是如何保存荔枝的,等等。这些基本问题学生回答踊跃,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然后,老师在投影仪上放一些和荔枝有关的诗词和历史文献,帮助学生发现诗词和文献中的问题,自由讨论发言,再根据课文找到相关的解释。这样,学生就在轻松的课堂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

4 摸索“职业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

学好语文,终生受用。而要想真正改变中专生现有状况,想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摸索出有“职业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是取得实际成效的关键。下面就此谈谈体会。

4.1 语文教学兴趣为先。中专生语文学习习惯不够好,语文基础较薄弱,语文素养不够高。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实践内容,让他们走出课堂,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自然而然地从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会切身体会到语文是有用的,语文是有趣的,语文是有生命力的。

4.2 变“厌学”为“乐学”。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只有让他们学会语文。为此,应当“授之以渔”,充分加以引导,注意在授课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在预习教学内容方面,笔者采用了“分任务、压担子”的方式,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设法获取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与资料,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图书馆等。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对信息进行系统管理、分析、归类、合成的能力。其次是开展课前“课堂展示”的说话活动。形式自由、灵活,如演讲、讲故事、谈自己的见闻、说自己读书后的感受,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创造自由的课堂空间。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学会分析、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只对其回答做简单的评析与适度的指导,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其轻轻松松学语文。另外,贯彻激励性原则,多给学生褒扬的词语,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5 在课外活动中,开辟天地

健全的个性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形成的,并通过丰富的活动得以表现和巩固。职专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性培养有着广阔的天地。

5.1 建立活动小组,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学生除了课堂学习这个主体之外,还应有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组织。这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组织活动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保障了学生的语文天赋、潜能、特长都能施展的时间和空间。

5.2 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开辟学生驰骋个性才能的天地。竞赛不局限于课内,可延伸到课外,我们每期都有计划地举行演讲竞赛、作文竞赛、诗歌朗诵会,举办影评、书评、手抄报展览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感染激发,个性骤然而生,在竞争中既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承受失败的心理体验,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5.3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创造型的个性。语文教学要注入时代的活水创造条件让学生到纷纭复杂,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丰富和发展个性,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于课内,运用语文知识于社会实践,既可以锻炼语文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我们的时代,了解我们的社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型的人。

6 评价多样化,使学生内心“活”起来

语文教学脱离生活、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学弊端明显,教学目标直指考试高分;教学内容围绕考试范围来取舍;教学方法推行死记硬背;学习思维约束于标准答案;教学效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而大部分中专学生直接面临的不是升学,而是掌握实用语文知识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坐下来能写会算,站起来能说会道,实践中能文能武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对中专生的语文成绩评价就不能只看分数,而要重点看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及其综合运用。教师的评价必须多样化,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指明方向、做好指针。

对学生评价不必苛求面面俱到,只要抓住一点作深入评价即可,目的是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班主任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学生优点,评价具有创新性、鼓动性,例如,评价某学生具有演讲天赋,重点培养他的说的能力,培养他的语文兴趣;评价某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敏捷,重点培养他的应变能力,激发他内心学习语文的动力;评价某学生普通话标准,可以做播音员,让他做课堂朗读老师,带动广大同学学习;评价某学生大胆开朗,能说会道,学好语文将来可以做领导,等等。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误区 互动 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03-01

小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发现、研究、探索欲望都十分强烈,他们具有好奇、好学的鲜明个性,在小学课堂教育中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小学生学习和生活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能极大发挥学生的个性,并将这些个性转化为语文知识学习的动力。新时期的小学教育改革,就是对传统教育精华的吸纳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渗透,是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对教育改革的系统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受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受传统教育及尚不完善的考试制度的约束,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误区。这些误区从根本上忽略了小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抑制了小学生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小学语文其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作用的发挥,便小学语文其激发思维、陶冶情操、促进交流沟通能力的有效力量得不到充分利用,极大程度的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复推敲与实践,对多年从教经验的总结与分析,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进行探索与思考,现试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语文课堂教学缺乏互动,重老师,轻学生

基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老师在课堂上已经注重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采用布置场景、设计情节、课堂提问等多种方法进行语文课堂教育,这些方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也收到了良好效果。但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老师仍旧是课堂的主导角色。就课堂提问而言,一方面提问方式单一,大部分还是采取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时间久了,学生容易产生被动、依赖的心理,同时会形成错误的概念,认为只要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就等于是掌握了全部知识;另一方面老师提出的问题无法避免的程序化和形式化,缺乏深度和难度,不但没起到让学生主动思维的作用,还容易将学生困在课文和教材的“框框”里。如何走出这种误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维的习惯呢?要加强语文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互动和角色转化,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采取学生提问,老师作答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对好的提问给予充分肯定和适当鼓励,为学生创造自主思考的机会。例如在《三顾茅庐》这节课中,有学生提问说“为什么张飞遭到责备?”我首先肯定了学生主动提问的学习态度,然后将张飞鲁莽、轻率、不尊重他人的行为的和刘备坚持、沉稳、求贤若渴的形象进行对比,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刘备最终得以成功?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为他们的问题意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 语文课堂教学单一失衡,重形式,轻内涵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打造学生全方位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视这样一个根本问题,而被学生的成绩单所带动,从而走入传统教学形式化的误区。不难理解,所谓形式化,其取得的效果是直观上更容易看到的东西,由此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尚处在孩童时代的小学生们,加深课堂教学内涵,让他们对课文内容了解透彻,真正从中学到了知识,这比任何任何成绩单都更有意义。如《黄果树瀑布》一课中,课文内容只是讲述瀑布的壮丽,对于风景描写的层次渐进手法,以及一些常规语文知识。然而除了这些之外,还能让孩子们从中学到什么知识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首先针对课了大量准备工作。在教课过程中,除了课文内容之外,笔者又向学生们讲述了我国的山川地貌,以及更多的名胜古迹,通过这一节课,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学到了课文知识,还大致领略到了我国的大好河山。除此之外,重智育、而轻素质,也是形式化教学的延伸,关于这点,我们完全可以从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得到教训。现代教学理念注重的是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而古代教育体系培养的多数都是书呆子。然而即便就是现代,高分低能的学生还是屡见不鲜。语文虽然是一门单一的学科,然而它却涵盖了几乎所有学科中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因此,加强我国当代小学生们的整体素质,杜绝片面、单一的课堂形式化教学,当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做起,这是我们全体小学语文教师们的责任。

纵观当前我国教育形势,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其实远远不止这些。这需要我们的全体教师们的共同努力,积极发掘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法。在强化学生“学”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形势。小学语文是铺设学生未来的基础,我们的小学生们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诸如电脑、电视等现代媒体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制定更多的教学措施,来应对当前严峻的教学情况。我们要看清自己所担负的责任,要做到有所思,即有所为,努力尝试,不断改善我们的教学方式,减少教学误区,拓展教学思路,为小学生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培养我国新生代优秀人才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思考

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有着密切的联系,同理,教师的教学也需要有效进行思考,部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然而对教学思考却没有引起重视,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能否有效展开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反思展开论述。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肩负起双重使命

本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个人肩负的重要使命,而且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的重要性,新时期,教师只有科学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教学的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的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其中教师应该引起重视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肩负起双重使命。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努力提升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既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进而达到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在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的进行课堂教学管理,通过有效的教学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也达到有效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点学习的目的。因此,为了更好的展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时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注重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既对个人的教学进行反思,也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本人发现,教师想要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好的一点就是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有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师才能有效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那么在实际的教W中,教师该如何与学生有效进行沟通与交流呢?本人认为教师与学生有效进行沟通与交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把握好课堂教学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时间,也是教师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清楚的把握,为学生有效展开教学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好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为了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仅要把握好课堂教学时间,还要把握好课余时间。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于课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谈,进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有效进行沟通与交流十分重要,教师要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在有效交流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注重打造趣味课堂

打造趣味课堂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引起重视的,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点。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意识到了打造趣味课堂的重要性,并积极的思考有助于打造趣味课堂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有很多种,究竟哪一种方法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应用。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积极的将一些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引入课堂教学,而且还积极的借助于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本人借助于多媒体将一些与课堂上讲解的文章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注重打造趣味小学语文课堂,已经成为新时期一个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应该积极的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积极的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而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应该实现途径的多样化。1.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渗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该如何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进行指导。2.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还要能够充分把握好课余时间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培养。为了在课余时间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人通常通过布置学习任务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起重视。

五、积极采用分层教学法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小学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老师控制少了,学生参与多了;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学的多了……然而,课堂教学沉闷的景象依旧:学生从不主动发言,安静地当听众,或乐于当观众,看着班里的“活跃分子”发言;分组讨论时,学生不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在别的同学陈述过后应声附和简单地表示赞同,就当作是自己的发言了;更有的学生思路没有跟上课堂的教学进度,只顾自己看书,甚至思路脱离课堂做其他事情或睡觉……这种沉闷的课堂气氛反过来又严重影响老师讲课的情绪,降低了老师授课的热情……为此,研究如何激活小学语文课堂很有必要。

一、小学语文课堂沉闷的原因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沉闷的原因很多,一般认为问题集中在教师讲课拘泥于课本,内容不够精彩,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或教师业务水平有限,无法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丧失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其实,深层原因在于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的影响。传统的中国文化以集体主义或环境主义为主要特征。其推崇重集体,轻个人;重义务,轻权利;重和谐,轻竞争。

从学生角度来说,保持沉默是他们保全面子的手段。学生害怕主动回答问题,因为他们害怕答案是错的,会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一旦被点名要求回答问题而回答错误,就会觉得非常尴尬甚至羞耻,所以很多学生为避免被点名回答问题宁愿不回答;即使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提问,很多学生采取的也是课下提问,因为害怕课上提问表现出自己没有听懂而丢掉面子,同时他们也担心若所提出的问题老师无法解答而伤及老师的面子,破坏了课堂的和谐气氛。

在儒家传统中,学生和教师都认为,教师无论是在学识还是道德方面都是学生的楷模。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温顺和服从表示对教师的尊重,教师也理所当然地接纳这份尊重,师生关系具有权威性和等级性。因此,很多教师并不喜欢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为他们经常表现出固执,反叛和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为中心,提出一些教师计划外的问题或怀疑教师观点。这样教师就认为这些学生干扰课堂教学和其他同学。对于学生的提问,很多教师希望是在课下单独进行,这样即使不能圆满地回答也不会在课堂上学生们面前丢掉面子伤害自己的权威。学生越有创造力,就越容易打破大多中国教师追求的“和谐的等级”,这样的学生也就越难于控制和管理。体面地将课程讲完对于很多教师是很重要的。

二、激活小学语文课堂的途径

所谓“激活”就是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一潭死水”局面。下面就如何激活小学语文课堂谈几点做法。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依据教材,又拓展教材,是教材与学生的中间桥梁,左岸连着“死”知识,右岸连着“活”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讲邻居家的小男孩跑到“我”家来切苹果给“我”看,苹果核像颗五角星的事,课文的最后提到“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形象间接地告诉了我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课文的结尾仿佛戛然而止,既说出了点什么,又感觉没说出什么。我觉得这是教材的留白,我抓住这一留白,让学生说说你从这里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大家各抒己见:

生1:要想有创造,就要换个角度想问题;

生2:要想发现,就要换个方法试试;

生3:我想回家切个橘子看看。

这个想法打开了学生的思绪,有的说回家切菠萝,有的说回家切番茄,有的说回家切玉米、切土豆等等,个个兴趣盎然。这个教材不再仅仅是“死”的教材,而变成了鲜活的生活实践。最后我点题:生活中,我们只要勇于尝试,勤于思考,就会有创新。

(二)注重实践,让课堂走向生活

曾几何时,学习语文的手段似乎就是认字、抄词、背课文。难怪学生感慨:语文真枯燥,不愿学语文。如果略加改变,注重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活”学语文,这样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那学生就不会不愿学语文了。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是学生天天在用的一种本领,所以,我们可以让他们走进生活,关注社会,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通过观察、采访、搜集、整理、积累素材,说身边人,写身边事,提高各方面能力。

(三)启思导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注意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坚持“授人以渔”,相机把各种思维方法(如比较、联系、假设、归纳、分类、联想、想象等)教给学生,指导和训练他们把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探索新知的方式。还积极培养学生主动质疑解惑的习惯,鼓励他们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勇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引导同学各抒己见,在不同看法的碰撞中提高认识水平,通过生疑、析疑的过程,强化他们积极思维、善于探索的能力。

第8篇

一、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新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已久,教育实战者们一直在探索更多、更美好的学习方式。新教材、新课程要求有全新的教育思想,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强调教师单方面教学设计的改变为强调教师教学设计研究与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研究有利结合,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教师重新仔细审视今天的课堂,有效地进行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1.必须确立有效的教学观念。以确立教师有效教学为导向,教学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

2.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而不是“一刀切”,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3.有效配备学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适合学情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学习困难生应采取的补救措施,等等。通过合理地配备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1.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刺激―反映”,而是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包括对学习计划的指导、课前预习指导、听课指导、课后复习指导及课外阅读指导。

2.有效讲授。“讲授”仍然是中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一条有效的教学方式。讲授不仅要把握时机,注意节奏,还要内容适量,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问题。讲授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可以使学生接受属于间接经验的知识的效率大大提高;也可以充分发挥教师资源的优势,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可以用文本形式进行无限的复制。在新课程推进逐渐深入的今天,在人人口诛笔伐“一言堂”、“满堂灌”的现在,应该正确认识讲授教学的价值。特别是在大班额的地方、在课程资源相对贫乏的地方,讲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3.有效提问。在谈话的时候,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且给所有的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教师提问的对象一定要普遍,并且按照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而提出恰当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本身已经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提升。在师生之间的谈话结束以后,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总结,然后概括出所提问题的正确答案,并指出学生在谈话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与缺点。

4.有效倾听。第一,教师要善于倾听。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和别的同学一样,静静地在那里聆听这位同学的讲解,不要去刻意地打断他,因为这很容易让回答问题的同学思路中断,也会让其他学生受到干扰。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之时,教师要善于做好“听课笔记”,将学生回答的“亮点”与“出错点”进行汇总,为之后的反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反馈时帮助答错的学生正确切入问题,更好地回答该问题。第二,在不明确之时,让答案逐渐清晰。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答案不怎么明确之时,教师需要采取追问的策略,让那些不够明确的问题变得逐渐清晰起来,及时做好对问题的纠正与补充,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澄清模糊的认识。

(三)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对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潜能的发展,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最终实现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双赢发展,使学生成为最终受益者。

(四)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教师必须及时、经常进行有效的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反思,必须把握反思策略,增强教学反思的实效性,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反思理论、观念。教学反思不等于闭门造车,也不等于自我检讨,反思应该是在先进教育理论和观念的引导下进行深层次思维的过程。引入先进教育理论和新观念,创新先进教育理论和新观念,保证教学反思与时俱进,才能吸收和发展理论精髓,打破原有的定势和平衡,激活反思思维,拓宽反思思路,开启反思智慧。

第9篇

一、课文教学例子功能的弱化

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珍珠鸟》,他对文本的处理仅仅是让学生粗浅地浏览了一下,便丢在一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形式多样的有关鸟的散文,鸟的诗词,鸟的电影。一堂课下来,充斥学生耳目的是与文本毫不相关的鸟的各种知识。在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眼里,文本已不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仅仅是一个教学的“引子”而已。

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课文是个例子”。能成为例子的课文,应该是文质兼美的:无论语言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应该是典范的。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朗读、诵读、熟读、背诵,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达到“滚瓜烂熟”,在读中去把握作品的语言内涵、思想内涵。

二、语文教师角色功能的退化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出现了好多形式更为自由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如“表演式”“采访式”“辩论式”等等。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而有的语文教师只抓住了它的后半句,即“以学生为主体”。于是乎,有些语文课堂完全成了学生自我表演的场所。我们不由得产生一些疑问:语文课堂经常性地让学生这样去表演、辩论,是否会让学生认为原来语文学习竟是这般的――只须学着明星的模样挤挤眉,弄弄眼,动动嘴皮子就行了?而如果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还能静得下心来读书,静得下心来领悟吗?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大量脍炙人口的文章,而对这些文章的学习是需要我们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去潜心苦读的。

从新课改的视角来说,教师就应该像一个导游。他将学生――“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落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而是适时出面作精彩解说,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的一点,即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奇效。

三、表扬肯定彻底充斥课堂

今天的学生很幸运,在语文课堂上不管你回答得怎样,听到的一律是“你答得真好”“你真棒”等表扬式话语。据报道:一次语文公开课上,有一位学生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后,一大“发现”竟然是: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严重违反了交通规则!对此,老师居然还鼓励他的发现是独特的,并热情洋溢地号召其他学生向这位同学学习。感人至深的散文名篇被“发现”成这个样子,还是在老师的深情的赞许中。

积极的表扬与肯定固然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是说意为着不能对学生进行批评与否定了。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没有否定,没有甄别,没有结果,那么,这个课堂上的语文老师应当认为是对教学的不负责任。

四、现代教学手段的滥用

凡是公开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这似乎已成了一条不约而同的定规。一堂课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课件内容的展示,教师只需在一旁微笑着点点鼠标就行了。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从中学到了些什么呢?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需要用我们的心去研读。去品味,去咀嚼的,这绝非是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所能替代和完成的。

第10篇

1.务实与求活的统一

“务实”与“求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务实的角度讲,教师最要紧的要把教学扎在语文基本功训练上;从“求活”的角度讲,教师要把知识教活,课堂学习气氛要活跃,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教法要灵活多样。为此,教师要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实活相济。

1.1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矗

1.2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多边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主要要抓好以下五个环节;一是定向。要让学生明确学目标,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要恰当地提供学习方法,使学生学而有方。二是质疑。要设计少而精的问题,激疑启智,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三是交流。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议论纷纷,相互切磋,由"求其对"向"求其好"发展。四是总结。师生要在教学结束时,对本节课输出的信息加以梳理、综合、归纳,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五是反馈。反馈要形成网络,并使各条反馈线路畅通,可通过提问与形成书面练习当堂评改,及时进行矫正。质疑问难也是一种反馈方式,为教师适时调控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可靠依据。这五个环节能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转化、教法与学法的转化、主导与主体作用的转化。

1.3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2.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联系与发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年级之间、课文之间与课内外之间的联系,有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有听说读写之间联系,还有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我们应从知识点、方法点寻找联结点,使课堂教学构成立体化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联系发展的过程,注意与重视语文教学的联系性与发展性的研究。

2.1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

联系旧知有利于降低新知的难度,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还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促进知能的转化。

2.2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语文教学不要“让能力与知识关系失调”。学习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才是终身受用的。例如识字,在进行音形义的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识字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养成了自觉识字的习惯,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才是识字的宗旨。知识发展为能力,是学习的质的飞跃,没有这个质变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是死知识。因此,知识的传授必须以会用、有用为目的。

2.3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

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3.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运动都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互相转化的两种状态,我们要运用这个规律来研究与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3.1要提高讲解的效度

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解应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从何学起的时候,教师要用讲解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启发他们自己去探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繁琐讲解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错误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也会吸收越多。笔者以为,如果教师的讲解不是学生的需要,讲的再多也是无效劳动。

3.2“多读”应以有效为前提

“多读”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指课堂上读的频率。这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复内容的讲解而提出的。但多到什么程度,读到什么“火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读的度。读的目标一经实现,就得转移目标指向。二是指课外阅读量。我们提倡多读、博览厚积,这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举措。

3.3课内外的作业练习要“少而精”

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业多,就其本质讲,教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希望通过多做作业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做事单凭个人良好的愿望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以写字来说,一个晚上让七八岁的儿童写2000字,这不仅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负荷,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难保证写字的质量,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坚持"少而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练习练在点子上。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努力提高作业质量。

4.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长于知识形成的结果,而短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改;阅读教学;银川市优质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二零一零年六月,银川市优质课评选活动在银川十中举行,参加的评选的课程都是各县市精心挑选的,最后评选的优质课程将参加全国的比赛。因此参加活动的老师们准备的都非常充分。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将对这些不足做以简单的分析。

1、课堂教学要灵活运用教学设计的内容

在这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老师们都经过精心的准备,整个教学设计都很完美,但是一些老师完全按照自己设计,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活动,没有顾及学生的反映,没有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对症下药,调整教学内容,而是完全按照教学设计这个剧本以讲台为舞台进行表演,学生是观众,只是还要不时的起来回答问题以配合老师的表演。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着阅读教学的成败,但是有了完美的设计,精美的教案就能上好阅读课吗?我们经常忽视了课堂、学生的作用,课堂变成老师的表演,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因此作为教学设计者的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坚持以学生及其他们的活动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充分考虑课堂的实践活动,灵活机动的进行教学。

2、开课的导入要具有创新性

一位老师讲《一双手》,开始上课她用多媒体播放了舞蹈《千手观音》,舞蹈展示的是一种动态的华丽的场面,学生都沉浸在这种美的享受中,然后老师拿出纸制的林业工人的手,这两种手之间是没有关联的,而且这个舞蹈的意蕴和这篇课文所反映的劳动人们的勤劳与艰辛也没有关联。这样的导入设计新倒是新了,但与语文课堂导入要与文本相和谐的基本规范却是相悖的。那位老师把纸制的林业工人的手让学生去测量,又测自己的手,然后进行比较,笔者认为这样的活动完全没有必要,林业工人的手的大小通过课文内容的描述学生完全可以知道,老师这样比来比去完全是在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好的导语能迅速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的场景和氛围中。而富有创新性的导语还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而,教师在导语的设计上,应力求新颖、独特。但是只一味求新,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与教学节奏的错乱。这样的设计,表面上看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由于设计得太“绕”,再加上前后关联不大,对于促进学生对文本本身的阅读兴趣并无多大的作用。著名的语文教师李镇西有一次在讲《荷塘月色》时,他设计的导入非常简单,他以“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和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的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我们在设计导入是不妨也这样做,舍弃华丽虚无的东西,使语文课回归到自然,真实、常态。

3、对文本要进行准确深入的分析

语文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文化,它更重要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在于塑造人的个性发展。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有为老师讲《斑羚飞渡》,这篇文章若单从知识方面来说,对文章理解无非是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要保护野生动物。当然比单纯泛泛的说教和动物课本上的教育要形象生动得多。但是,这忽略了文章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如果我们用人文的眼光、人文的情怀去引导学生体会那种心情的沉着、灵魂的高尚、思想的光辉,肯定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强烈的震撼。那么,斑羚的灵动、神圣、悲壮及那种极富人情味的为了种族的延续,牺牲一半来挽救另一半的举动,就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丰碑。但是这位老师对文本的分析只停留在表面上,一个点上,那就是感动,并大讲特讲,学生听的很乏味,因为他们都已经理解的很透彻了,而老师还在讲。以初中孩子的理解接受能力,课堂上老师应给孩子足够的信息量,深层次的挖掘文本,拓展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眼界。阅读教学需要语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味、体验内中情味或情感,感悟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意味、意蕴,最终获得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对文本高质量的解读是确保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4、正确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这次的活动中,每个语文老师都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有的老师很好的把握了引入的“度”,使多媒体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质量。但有的老师过度使用多媒体,不但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而且对学生理解课文起不到任何作用。一位讲冰心的《通讯十七》的老师,从开始上课一直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读,在音乐中思考,在音乐中写,把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试想在音乐的干扰下,学生能静静的思考吗?能静下心来写作吗?这堂课多媒体的使用不但没有起到促进作用,相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副作用。我们的一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实现,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是为语文课堂服务的。但是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只重视语文课堂的形式,声光电俱全,多媒体混同,只图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忽视实际教学效果,还有的教师让过多的多媒体画面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欣赏,这就背离了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品味为重点的规范要求。我们引入教学资源,是为语言学习这一中心任务服务的,要确立以文本学习为中心的原则,既把握好引入的“度”,又让引入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5、准确及时的进行评价

这次活动中,一些老师给孩子的评价不准确,不及时,不到位。有的老师甚至一堂课只用好、很好这样笼统的字眼去评价学生的回答,使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究竟好在哪里?有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是错,都说好,这虽然符合要多鼓励学生,多表扬学生的教育理念,但是这么做会让学生没有对错、是非的概念,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没有益处。还有老师干脆就不做任何评价,叫学生起来读课文,读完也就完了,回答完问题就坐下,再叫下一位同学。不过其中有位讲鲁迅先生的散文《雪》的老师做的很好,在叫每位学生读完课文后,他都进行点评,比如发音不准的纠正过来。有的读的太快,有的读的太慢,有的读的很有感情等等,老师指出学生的缺点,学生在下一次读的时候就会注意,把缺点变成他们的优点,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会很开心,下次争取读的更好。这样下去他们的朗读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采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这次活动中,笔者听了十几位老师的课,总的来说。老师们都做的很好,基本上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教学教学任务。希望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共同推进语文新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第12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应用 优越性 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知道,多媒体有直观、形象的特点。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语文课堂越来越多地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但是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避免进入喧宾夺主、鸠占雀巢的误区呢?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与体会,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完美整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必须要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关系。

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更多时候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其他教学媒体的运用一样,不是盲目的,应该十分注意这种手段使用的必要性或合理性。使用恰当,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则可能是画蛇添足。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但是,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编成程序,然后播放,教师整堂课没有离开鼠标;又有人给有关作品提供的文字配画,输入电脑,学生整堂课没有离开读连环画。可见,目前相当一部分老师误认为把教材搬进电脑,或简单地给文字配以图象、声音,然后播放,便是多媒体教学。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与活力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这一点勿庸置疑。但以上种种做法都有为用电脑而用电脑的倾向,而对于学生是否受益,受益什么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多媒体的使用成为一种“时尚”,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在Z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但同时也不能完全替代语文教学本身,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就是说有一定的局限性。理由如下:

(1)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从而培养语感。所谓语感就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学科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2)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但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不能完全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的培养是有局限的。

(3)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语文教学不容忽视情感的作用。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首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使用中要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的关系。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又有情感的交流。而人与机则是单向交流,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这就决定了人、机交流不能取代师生交流。因此,在多媒体的使用时间比例上,要突出教师在教中的主体地位,而不能以机取而代之。在多媒体的使用方式上,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用课件的演示代替老师的讲解,老师一节课的时间里主要任务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用老师事先设计的课件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学生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

第13篇

一、兴趣为力,点燃知识渴求欲望

由心理学理论看,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新鲜事物,喜欢探索未知世界。高中生而言更是如此,求知欲望强烈,潜能无限,需要教师捕捉契机,灵活引导,点燃热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每个年轻心灵中均存放了渴求知识、求知好学的“火药”,就看你是否能点燃这些“火药”。其中,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热情,就是点燃渴求知识“火药”的重要导火索。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植学习者的学习趣味,则可培育学习动力;唤起学生好奇心,当学生内心深处抱诸多好奇心时,灵感与思维永不枯竭,热情才不会冷却。

首先,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好奇心。如在导入环节,根据教材结构与知识内在关系,考虑学生爱好,运用音乐、故事、动画视频、启发式谈话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同学们顿时产生悬念,唤醒学生阅读文本的渴望。如教学《祝福》一文时,巧妙设疑,营造思维情境:绍兴鲁镇新年祝福时发生了桩命案,有目击者见证了这一命案,并叙述自己所知的。命案的元凶又是谁呢?见证者是如何描述这些故事的?通过这些疑问,触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促使其主动跟着教师进入《祝福》中,深入探究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其次,注重授课艺术,增添学习趣味。在语文知识分析与讲授时,教师需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艺术性,知识传递方法的多样化,避免单一灌输,以免影响学生学习趣味。如以口诀、知识网络等方法小结知识;将知识寓于一定的故事中,让学生主动探取;运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幽默教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让同学们体验到亲身参与知识的情感,也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有效条件。如学习《祝福》时,可引导学生模拟法庭:谁是杀人凶手,小组辩论,老师结合学生辩论内容予以点评、补充、小结。

二、形态为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目标的达成,均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载体,即教学形态,也就是教学模式与方法。虽然教无定法,但需要得法,特别是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更需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灵活选取有效教学形态,打破灌输式教学,由“教师独白”模式中解脱出来,走向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如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甚少,而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充足的活动空间与时间,增强学生实践体验,丰富他们的直接经验,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其中,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满足上述要求,以学生为主,将阅读、质疑、分析、说话、表达等权利还给学生,教师不代办、不包办,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如教学《雷雨》时,营造民主平等氛围,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自学探究。比如自学戏剧常识,了解作者简介、作品背景;自读文章,梳理剧本情节;合作探究剧本写作特点、个性化对话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分角色朗读,师生多向对话,研究潜台词,认识人物鲜明个性;比较阅读《孔雀东南飞》《氓》等文章,研究文本主旨与思想。

如多媒体网络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拓宽教学领域,重视现代电教手段的运用,让同学们在丰富内容与多样方法的互相整合、渗透中拓宽视野,强化学习效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将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探究性学习、拓展性学习。如教学《红楼梦》选读时,借助多媒体以及校园网络建立“红楼网页”,收集有关图文、影相资料等,补充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读、思考、讨论,给学生个好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14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进行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带有着一定的片面性,教师思维不够全面,不能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认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很少注重为学生预留探索空间,仅靠灌输法在课上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学生能力难以有所提升。在新课标提出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逐渐的暴漏出来,具体来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教与学的适配关系

长久以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会对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十分的重视,并将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了教育教学的制定和施行上。但是实际上课堂教学并不是单向的,其既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关注,同时也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思考,以保障教与学的相互适配。

(二)功利思想过盛

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功利思想过盛。所谓的功利思想过盛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追求实质性的成果,例如学生成绩的提升等,而忽视了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阅读与思考,使得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理解。

(三)学生个性被束缚

新课标出台后要求教育教学在进行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学生个性的成长,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这一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课堂的纪律,如无特殊的情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少。

二、以学定教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学科与其它的学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其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需要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以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了让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可以顺利达成,目前我国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开始将以学定教理念引入了小学语文课堂之中,通过改善教学视角,尊重学生意见的方式,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进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具体来说以学定教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贴教材实际,把握学生学情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重点把握每一单元、每一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的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针对学生的学情合理的对教育教学进行调整。

1.进行内容划分,突出教学核心。语文教材的编撰目标性比较明显,每一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带领学习一起达成。教师需要对这些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了解,确保语文课堂教学最终取得的结果可以与之相一致。同时教师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划分,区分出其中的新旧知识点和难易知识点,对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核心进行适当突出,提升学生的掌握程度。

2.关注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情。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并且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也有所差异。因此在以学定教思想的影响下,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关注,并对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调查,对学生的意见进行问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教育教学中的不足。

(二)丰富教学方法,改良教学过程

在没有将以学定教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前,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习惯于让学生保持沉默,仅由教师一个人完成课堂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背离。

1.引入现代方法,施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法是现代教育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践行以学定教思想的最佳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的将现代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之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学习的目标。

2.注重引导教学,鼓励学生探究。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应由浅入深开始。第一、在课堂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让小组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并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可以在课上向教师进行提问。第二、课程学习完成后,小组内成员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针对组内成员不懂的地方彼此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讲解。第三、在合作学习环节中,教师要善于随时调控,合作交流讨论不仅仅局限于小组中,还可以小组与小组的相互交流。

(三)改变评价视角,完善教育不足

第15篇

但是,面对方兴未艾的新课改大潮,许多教师在将课改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他们刻意求新,为了课改而“课改”,完全抛弃了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好的教学方法,而一味追求课堂上的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课改”精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则不然。我认为,那样只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浮躁,学生的基本功也没有得到很好地锻炼,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也是没有认真领会到新课程改革的精要,而只是徒具其表而已。下面,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谈三点看法。

一、注重合作学习,但也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学生提出来一些问题,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表现得也很积极,几人一小组,热烈地讨论着,甚至激烈地辩论,老师也会参与其中讨论。有的时候,学生们还会离开座位去别的小组参与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将合作教学演绎得栩栩如生,这样的合作教学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我同时也注意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频繁合作,甚至在有的公开课教学中,老师干脆就像做实验一般,直接将学生编成小组,为后面的合作作准备。一节课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合作中让学生完成的。好像一堂课没有“充分”的合作就称不上是一节课了。这其实是一个为了课改而课改的“作秀”现象。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心理的成熟与发育离不开他所依赖的环境,每时每刻他们都要思索,只有不断地思索,才能有所获得。不错,儿童的许多能力都要在他们的独立思考中进行养成。合作能力的培养固然很重要,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无关紧要了吗?在一些问题解决的安排上,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合作,也应该适当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不能由“学生围着老师转”变成了“学生围着小组转”。这样会抹杀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在过多过滥的合作学习下,会造就一部学生的惰性。小组讨论不讨论,完全滥竽充数,依赖组内其他同学。那样,情况就更加不妙了。

二、“阅读”和“写字”并重

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的一个过程,是“语”和“文”的综合体现。教育家斯霞老师在总结她的教学经验时,就反复提到过小学语文中“读”和“写”的重要性。她认为汉字输入法的书写、记忆绝大部分都是在基础教育中完成的。电脑的普及,让汉字的书写已经弱化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现在对有些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而言,别说书法艺术,就是让他们去工整、流利地去写汉字,也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些情况的出现与他们“写字”基本功的不扎实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写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语文课改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过分推崇阅读教学。课堂上读的形式各种各样,感情激荡。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的确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很可惜,我们很少看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拿出时间让学生去写一写,再给予适当的指导。

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写字的机会,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也忘了语文课堂要“写字”这个“本”。在课堂上很少去板书,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的展示或在黑板上贴上现成的字词、图片。也许他们是认为课堂板书太费时间,特别是在教学比赛上,会打乱教学步骤。实则谬之。老师的示范书写,可以很好地纠正学生书写中的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和不良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继续这样不重视“写字”,还如何指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将汉字艺术发扬光大呢?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须谨慎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就成了课改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我们越来越注意到,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以充分利用电脑资源为荣,在有的教学比赛上,是否利用多媒体还成了一项评分的依据。电脑、多媒体似乎也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有着它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往往能从视觉、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被眼前不断闪现的画面深深所吸引,教师只需轻点鼠标,生字展示、动漫表演便一一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娱乐了学生。然而我个人认为,“凡课就有多媒体”“电脑主宰课堂”的现象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当课件展示代替了老师的板演,当电脑发音代替了老师的情境范读时,我们不禁要问:语文教师,你在学生面前将如何体现你的示范引领作用?当学生被电脑里的精彩动漫所吸引,陶醉在电子信号模拟的虚拟画面中时,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你们在观看的时候,是否有过认真思索,而对课文理解得更深?还是只是在感受着视觉的冲击,享受着肤浅的愉悦?你们是否知道,现实中的世界会更精彩?这些虚构的情节会不会固化你的思维,约束你丰富的想象力呢?当由于突然停电、电脑发生故障,而让老师在课堂上手足无措、满头大汗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语文老师的“本”到底是什么?电脑只是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不能主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主宰课堂的永远只能是学生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