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研理论与方法范文

科研理论与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理论与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研理论与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导航;导航理论与方法;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130-02

一、引言

导航是解决人、事件与目标相互位置间动态关系随时间变化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实现问题。导航与人类出行、物流交通以及目标救助捕获等息息相关,涉及人类行为认知、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军事及防灾救灾等方方面面的需求。人类导航技术的发展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不断进步的,现代导航已经不仅仅是科学和技术,它已经发展壮大为多个产业。现代导航技术主要包括天文导航、无线电导航、惯性导航以及卫星导航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导航技术已经应用到测绘、智能交通、航空航海、资源调查、精密农业及防震减灾等许多领域[1-2]。

特别是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建立,实现了人类全球、全天候、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3]。不仅只有GPS系统,还有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欧盟的Galileo系统以及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统称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2011年,我国导航产业市场规模超过500亿元,并且每年增长率超过30%~40%。预计2020年,中国导航市场产值将远远超过4000亿。因此,导航产业其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导航产业及其应用服务功能将进入井喷期[4]。

为了普及导航基础知识,介绍不同导航技术的基本原理,萃取现有导航定位技术中蕴含的方法学精髓,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特为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研究生开设《导航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程。目前对于本科生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和探讨[5-7],而对于研究生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8]。目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同一专业的研究生通常具有不同的本科专业背景,例如,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的研究生其本科专业有测绘工程、计算机、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自动控制等。对于开设研究生专业课而言,往往很难起步一致,给课程设置带来困难。(2)研究生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化。目前的许多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等环节,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教师和研究生教学应付化。国内许多教师由于科研业务繁忙,经常出差等原因,导致课堂教学准备不足,不能精心备课,导致很多专业课内容乏味,学生收获甚少,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另外,研究生由于对课程设置不满意,对老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最后采取随便应付的态度,从而形成了教师不能精心讲授、学生不能感兴趣地学习的不良局面。

二、教学内容

《导航理论方法》课程设置为36个学时,主要讲授全球卫星系统导航定位技术[3];惯性导航、组合导航与信息融合技术;车载导航、位置服务及室内定位技术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结合研究生的本科专业背景,重点安排以下知识点:坐标系统与参考框架基本理论、卫星导航定位及定轨、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室内定位与基于位置服务(LBS)相关技术、天文导航与匹配导航、以及卫星导航与地震学应用等。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使学生对导航技术及相关理论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同时掌握与自己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重要关键理论和方法。

为了提高研究生自主科研能力,本课程还通过指导学生自主调研,深入了解和学习某个导航相关专题,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完成课程研究报告并作课堂讲解。为了将专业课与研究生科研方向有机结合,课程研究报告的选题可以优先与自己的导师进行沟通,在得到导师认可和支持后确认选题。在导师没有具体要求的情况下,也可以基于个人研究方向和兴趣自由选择。为了让学生能打开思路,授课教师可以建议相关领域的一些研究主题引导学生进行选择和调研。例如:原子陀螺与加速度计原理、生物导航技术原理、人体内的导航定位、人类导航技术发展的历史并对导航手段分类、月球上的导航定位手段、人类导航定位的死角等等。

三、授课模式和考核方式

经过笔者调研发现,目前国内许多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化现象,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等环节,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本课程力争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针对没有听懂的问题实时提问。教师也可以在讲课过程中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课后动手查阅文献资料,自主解决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相关问题。

《导航理论与方法》课程涉及面相当广,需要了解参考框架、大地测量学、卫星导航、惯性导航、天文学、天体力学、地磁学、电子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对授课教师在导航方面的知识的广度要求非常高。为了解决此问题,本课程教学采用的是多位教师共同讲授的模式,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和专题,邀请相关领域具有多年研究经验、研究成果丰富的教师主讲。这样可以避免单一教师不可能在多个领域都很精通的问题,可以将最新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前沿的研究动态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品质。

由于本课程涉及卫星定位导航、惯性导航以及位置服务等领域,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不可能通过一本现成的专著完成,并且导航技术更新非常快,仅仅通过书本教学,往往不能实时地跟踪前沿的研究动态。因此,主讲教师根据各个专题搜集资料,准备讲义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结合的方式。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发挥计算机高效、便捷、直观等特点,易于提高教学效率。除了课堂讲授外,本课程还安排6~7个学时让每位学时做课程研究报告,主题可以是某导航相关的专题调研、经典文献的读书报告或翻译,以及自己已完成的研究成果。课程报告的提交包括口头讲解和书面报告两部分,各占50%;口头报告讲15分钟,提问5分钟(可根据学生人数变化);书面报告没有篇幅要求,架构要求按照科技文献写作形式,力求以最简练直观的形式把科学问题描述清楚。目的是通过课程报告来锻炼一下基本的文献调研、归纳整理和口头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为后续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研究生的考核方式应该强调综合素质考核。本课程设定平时成绩20%,课程研究报告80%(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各占一半)。

四、教学实践效果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该课程获得了学生们的高度评价,普遍反映在导航知识和技术思路、研究方法上都有较大收获。该课程中同学们提交的课程报告也有不少出色表现,很好地锻炼和培养了同学们的文献调研能力和基本科研素养,少量课程报告已经具备了专业期刊论文的水平。针对学生们反映的缺乏预习资料,课堂内容难以消化的问题,本课程专门设置了课程教学网站,将教学课件上载到课程网站上,学生们可以课前预习,提前查阅和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并记下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可以游刃有余地听讲,并适时地提问与交流。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于同学们的知识基础背景,对关键概念和方法能给以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讲解。

由于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研究生其本科专业背景一般是测绘工程、计算机、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自动控制等专业,许多学生对于导航技术并不熟悉和了解,通过《导航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学习,了解了天文导航、无线电导航、惯性导航以及卫星导航等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导航方法。同时,在课程学习期间,还能锻炼独立的文献调研能力,以及科研文档写作方面的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使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抓好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是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导航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定位、授课模式、考核方式以及教学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研究生其他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并希望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黄声享,郭英起,易庆林.GPS在测量工程中的应用[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7.

[2]宁津生.测绘工程专业与测绘学[J].测绘工程,2000,9(2):70-74.

[3]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刘经南.卫星导航与应用[J].地理信息世界,2013,20(5):15-16.

[5]张勤,王利.“GPS测量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7,(1):112-114.

[6]吴继忠,李明峰,刘三枝.《GPS定位技术及其应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全球定位系统,2007,32(3):38-41.

[7]刘智敏,阳凡林,独知行.卫星定位原理及应用的学改革与实践J].测绘工程,2010,19(3):77-80.

第2篇

关键词:教法;理论思维能力;经济分析方法;法律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33-03

教学方法对于一名教师能否成功授课至关重要,如何能够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种思维的方法,一名成功的教师应予以充分重视。从效果上来讲单向度的灌输性教学行为,学生只能学到简单知识,并不是他们所要掌握的核心部分。教师教学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思维的方法,而且还能达到理论思维水平的提升。当然要想实现这一步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也正是我们进行探索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学生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存在的问题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基础科学,在教学中比较容易发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经实际调查研究发现,经贸类大学学生的素质普遍较高,他们大多能够对于学科专业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能够积极思考课堂问题,并踊跃发言,主动探索,体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体现在:第一,对于缺乏专业功底的学生来说,政治学理论的分析与政治学方法的掌握存在着较大的难处。对于经贸类大学来说,他们的专业方向多为实用性的,比如经济类、法学类等应用性学科,而“从教学方面来看,不同学科领域内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具有不同的要求”,这就使他们产生了对于政治学理论的陌生感,即便他们具有对政治学研究的兴趣,但是专业功底的不足仍是制约其深入探索的一大瓶颈,为此,对于这一类学生的教学授课,教师的难度相当大。第二,对于拥有具有专业基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的实践中也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他们现有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尚不能够应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对于初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要想独立地进行思维判断并准确实践确实存在着不小的挑战。所以,在这方面,本门课程给予的重视稍显欠缺,这也是对此进行详实分析以及调整改善的重要原因。第三,目前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仍然是较为单一与传统,大部分教师的讲授仍是按照以往的思路进行,导致成果的低微和教学模式的僵化,其实,在其他领域收效卓著的很多教学方法都可以适用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而教学方法的开拓与创新正是一门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这门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而推陈出新,使我们的学科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研究《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的意义

研究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方法对于经贸类大学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门课开阔视野,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其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有利于学生在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经贸类大学的学生专业应用性非常强,然而关于政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却显得非常薄弱。在正常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偏向某一个单向度应用性专业,学生经常听不懂教课老师的的知识讲授。部分老师可能会改变授课风格,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和结合实例的方法来讲解,虽然能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但是一味地迎合学生不利于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授课教师,在结合实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第二,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方法与路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这门学科需要前期基础性课程所提供的理论准备,例如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等课程的学习。对于公共管理相关专业的同学来说,这些课程大都进行过系统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讲有所欠缺,尤其是缺乏相关基础课的支撑。此时,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现在教育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增强,而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则是重要的一方面,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将直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有利于学生培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思维模式。“理论储备与实践智慧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石”,因此对授课教师来说,就是通过《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来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深度结合。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相应的理论,所以还不会运用相应的理论来分析社会现实。作为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或使之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甚至在经过一段实践的训练后能形成比较稳定的思维模式,这样有助于他们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范式,而这正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最为关键和最为核心的因素。

三、《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与探讨

对于《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二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构建科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必须在这门课程教学中始终遵循着这样几个理念:第一,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教学。通过老师授课,学生最终所能掌握的相关知识依然是表面的,还很难对这个领域有着专业的分析和运用能力,他们的重心依然是停留在本身的专业基础上,“没有专业基础的人在专业要求较高的行业里面发展,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结合他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使他将所学课程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或者更进一步使他加深对原有专业结构性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第二,将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作为核心宗旨。虽然教师教授一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相关的知识,但让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分析问题的视角更为重要。知识是无限的,我们无法穷极世界上的所有知识,所以寻找到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是,我们就可以运用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或者依据客观事物的规律,发现新的问题,而这并不是仅仅通过读书就能获得的能力。基于这种考虑,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例如课堂发言、组织辩论等都要贯穿这种思路,引导学生对这种思维模式产生主观自觉。第三,紧密结合本校的发展思路。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要紧密结合本校特色,比如在很多经贸类大学中,国际化是其重要特色之一,教师的教学方法研究也应具有这个特色。《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实际上也是一门以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为视角的课程,它的国际化内涵毋庸置疑,只是它重点在于政治制度领域,很多学生愿意选修这门课也是基于这个特点。因此,这门课不仅对于中国学生来讲意义重大,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很多外国留学生也主动选修这门课,他们也正是看到了这门课的国际化色彩。因此,我们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活动中也要紧紧抓住和贯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化特色。

2.《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采取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路径。结合上面的分析和指导性原则,我们认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应从以下视角出发,既要考虑本学科的特点,又要兼顾到经济类专业、法学类专业、外语类专业、管理类等专业的特点,尽可能达到教亦有道,学有所得的目标。具体来说,我们将要采用这样几种教学方法:(1)经济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认为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对政治问题的考察也不能忽视其背后的经济根源。如今经济分析方法引起了多方的关注。这种分析视角我们也可以运用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例如制度经济学就是经济分析方法与制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的制度分析,主要是政治制度分析又居于核心地位;博弈论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也日益进入政治领域。很多政治学专业也都开设了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到了博士研究生这个层次,经济的分析方法更是不可或缺。虽然政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像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那样熟练运用经济分析方法,但可以培养政治学专业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基于这些成功的经验,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分析政治制度问题,通过这种分析方法运用使他们逐渐成熟起来。(2)社会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受课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取向。教师在讲授《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既要利用来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要运用这门课所蕴含的多元文化内涵来丰富学生对外面世界的认识。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分析政治制度形成的社会背景因素,以及学生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背景因素及其根源,分析其利弊,有的放矢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立在科学的思维、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最终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人。(3)比较分析方法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核心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分析模式,它包括许多具体的分析方法,具体来说包括国别比较方法、专项比较法、综合分析比较法等。这种分析模式有利于学生找到政治制度的共同点、不同点,并分析其优缺点。①比较分析的逻辑。进行科学比较分析的基础是要找到我们进行比较的逻辑线索。我们在讲授《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分析逻辑,即首先以政治制度的因素作为切入点,如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等;然后再具体分析各种政治制度的异同,这还主要是在理论层面上,虽然我们也是结合具体国家的政治制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和论述,但还不是对某种类型的国家政治制度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我们运用上述提供的理论工具对某种类型的政治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这个教学逻辑,有助于我们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达至良好的教学效果。②国别比较研究。在授课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国外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并不十分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先介绍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些特点,然后结合我国相关制度的情况比较分析。通过直观的国别比较,使学生了解各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把自己的比较、鉴别、判断直接告诉学生,另一方面也要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比较和思考的空间,激发他们去思考问题,对自己进行考查,学会认识自己,“未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发现内心善良的火花,靠他们自己使之变成熊熊烈火。③专题或专项比较研究。国别研究虽然是比较研究方法中最好的一种方法,但它也有弱点,即把政治制度进行分类,然后选择代表性的国家从宏观上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对具体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涉及的还不多,也不能对于政治制度的细微差别进行详细的解读。因此,还需要我们采取专题或专项研究的方式进行实验室式的解剖和分析,尤其是对于研究对象很具体,范围也较小的制度,通过研究不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异同点,而且能够对其程序运作的效果做出判断,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这种比较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准备大量采用这种实验室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比较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理论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且在分析具体政治制度的异同、利弊的同时也能推动学生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因此,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力争做到的授课方法。(4)制度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所针对的主要是中文、外语、人文类学生,这种专业应用性很强的学生通常对政治分析不感兴趣,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一本书只看表象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体会书中思想的更深层次,例如余秋雨教授就认为《李尔王》包含三个层次,普通人只能看到第一个层次,专业人士也许能看到第二个层次,而第三个层次则很少人能及了。由此可见我们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如果中文系的学生不了解认识和分析政治的方法,那他就很难成为一个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成就的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部分学生,使其能树立正确的看待政治科学的态度,把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理解,破除其过去在思想上对政治行为的错误认识。应该说在我们学校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应用性专业的学生通常在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先定的印象,认为政治是消极的。而我们作为教师的,就是要在教学中做到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分析政治。(5)系统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途径被许多教材列为学习方法或研究方法之一。任何事物都是由一个复杂的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事物的任何系统性构成因素,而要对之进行有效整合。虽然系统分析方法需要经验的累积,需要在实际中不断的探索和磨炼,但我们认为如果能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例如在讨论中提出单向度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多向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思考,也能锻炼学生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的能力。

综上所述,《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仅凭上述的授课方法和学习方法尚不能及,我们还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探讨。但从目前的教学实际状况来讲,上述方法在36学时的课程中是完全适用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上述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研究手段和思维模式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参考文献:

[1]侯月华.做好小专题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J].教科研,2010,(10).

[2]严存生.法律对稳定的价值[J].社会科学,1991,(8).

第3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土地的自然特性等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这种计划和安排应该是以与生态、经济综合协同为目的,与代内、代际公平相结合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近年来,关于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措施与途径的探讨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目前,循环经济正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把循环经济运用到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寻求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是土地资源开发保护的战略选择。

2 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规划

2.1 土地可持续利用

将可持续发展观运用到土地利用方面,便可得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可理解为遵循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将政策、技术等结合起来,使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既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对土地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的权利的土地利用方式。

2.2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对一定地域内的各类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统筹安排,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和配置。是依据土地的自然、历史条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等,对一定地域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

2.3 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相互作用机制

(一)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联效应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协调资源、人口、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行为,而这种协调关系不会自动实现,必须采取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行政、经济、技术措施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的前提。

(二)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控制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控制作用包括:对土地使用功能的定性控制、对土地利用活动的一系列量化技术要求控制、对土地利用在空间上具置的定位控制以及对各种土地利用活动在时序上的定序控制。

(三)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引导作用

土地的利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利用的过程中必须随着国家不同的政策和经济形势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土地利用规划也必须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才能正确地引导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四)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监测与反馈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动态监测及规划信息系统可以及时监测反馈土地利用中的成绩和问题,通过反馈,可以正确判断土地是否持续利用,及时修改规划实施措施,从而使土地利用走向平衡、稳定的持续利用状态。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正确引导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3 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框架

3.1 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伦理学理论

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长期以来没有在伦理学中得到反映,土地生态环境不断遭到人类的破坏也没引起人类的负罪感,实际上,人类应让伦理道德的约束力来有效地规划土地资源的利用。

(二)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人地协调理论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地理科学中通常被称作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应该充分考虑人地协调理论观点。

(三)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系统理论

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保证其稳定性,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应从这三方面系统地进行。

3.2 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要实现土地利用向可持续方向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实现从只注重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三种效益并重的转变。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在规划中强调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不阻碍经济效益的获得,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这才是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

为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公平性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安排,这种安排应该是公平的,既要考虑区域内当代人的公平,也要考虑后代人的利益,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公平合理的利用。

2.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此原则。

3.共同性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部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遵守,只有这样,土地利用规划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效益才能得以体现。

4.需求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坚持公平性和长期的可持续性,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是其最终目标,因此,规划必须遵循此原则。

4 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及程序

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方法是将可持续发展观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思想融入到规划的程序中,进行系统地编制。规划的方法及步骤如下:①建立由决策者和专家技术组成的工作小组;②听取社会各阶层提高生产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问题和建议;③建立包括经济、自然、社会和法律和问题的数据库;④确定土地资源潜力和限制性;⑤向土地利用者提供信息并反馈他们的目标、愿望;⑥确定需求;⑦根据长远目标制定土地利用管理规划;⑧准备人力和各方面支持实施规划并立法。融入可持续发展观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条件分析

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条件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找出制约其利用的因素,分析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和制约关系,确定其相互地位。

2.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潜力分析

通过区域间的比较和分析,确定本区域在整个区域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本区域的土地利用潜力做出客观的评价,从更开阔的视野角度考虑,通过发挥区域特色来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的潜力。

3.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设定

根据土地的利用条件和潜力分析,设定适合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短期和长远的各子系统的目标和总体目标,并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实施部门。

4.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制订

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符合规划区域特征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以谋求土地可持续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应建立监控预警系统,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为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但承龙.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2

[2]傅伯杰.土地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朱红波,刘海荣.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利用规划[J].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4]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第4篇

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邢教授领导的物理教育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课题的资助下,致力于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显化研究,在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理论、科学方法教育的分类理论、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显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促进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的发展,本期发表他们的系列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已经开展多年,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如,科学方法教育的地位、科学方法的分类、科学方法的教育内容。围绕这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首都师范大学物理教育研究团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进展

科学方法教育的地位问题,即科学方法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长期以来,科学教育界一直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逐渐形成了知识中心教育观。美国的霍尔顿提出了物理学三维结构模型,前苏联的费多琴柯提出了经典力学结构平面图。霍尔顿认为物理学的任何一部分内容的结构及其发展都可以分解为3种因素或3个坐标:x―实验(事实),y―物理思想(逻辑、方法论等),z―数学(表述形式或计量公式)。这一普适性的物理学科结构模式也为物理学各分支学科、各单元课题的结构及其教学规律指出了道路。费多琴柯的学科结构图进一步把三维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形成上(实验)、中(核心理论)左(科学方法论)、右(数学)、下(延伸与应用)5个区域,从而全面地反映了物理学科上述5个特点和物理学知识的3个主要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反映了知识和方法的关系(如图1所示)。

当然,这一立体结构模型及其投影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这样的结构启发我们进一步具体探索知识―方法―能力的相互关系。从这种基本思想出发,我们提出了科学方法中心的物理学知识―方法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表明,知识―方法结构图主要包括5个部分:科学现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数学以及延伸与应用。科学方法处于结构图的中心,分别与其他4个部分相联系。图中的箭头表示了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部分之间也会发生联系,但这种联系须经由科学方法才能实现,科学方法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科学发现认识论认为,现象是科学的根源,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科学现象与科学理论并不存在直接关系,科学现象要借助于科学方法的参与才能进一步形成科学理论。同样,科学理论的应用也不是直接完成的,它需要科学方法的介入才能成功解决问题,科学教育同样也是如此。我们认为这样的结构图才能准确地反映出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关系。

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进展

科学方法的分类问题,同样是困扰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科学方法教育内容问题就很难得到恰当的解决。我们经过长期的理论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智力―技能―认知结构”能力理论中,我们从能力因素的来源出发,区分“硬能力”与“软能力”。我们认为,由于智力和技能均是人的大脑的功能,因此,定义其为“硬能力”。而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在大脑中拥有的知识、科学方法所形成广义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其功能就相当于人的能力的“软件”,因此,定义其为“软能力”。

在能力结构中区分“硬能力”与“软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根据这种区分,我们不仅清楚了能力因素中的智力、技能、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不同属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在能力因素中,智力的提高和技能的形成主要是靠训练而达成的,而能力因素中的知识和科学方法则可以通过传授、探究或发现使学生掌握。

从这种基本思想出发,我们把科学方法分为了思维方法和学科方法。前者是主观的,是大脑的功能,需要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与掌握,后者是客观的,不是大脑的功能,需要传授才能使学生习得与掌握。这样一种分类方式,不仅来源清晰,而且与教育方式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它有效地避免了将思维方法与学科方法混为一体的分类方式,使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研究豁然开朗。进一步,我们把学科方法分为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的方法,这就使得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显化顺理成章。

按照对应原则,我们分别显化了获得物理知识的物理方法和应用物理知识的物理方法,见表1和表2:

这样,就初步显化了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

三、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进展

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显化研究中,我们认为,科学方法与知识不同,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是高度抽象的。如果只从隐性教育角度进行教学,学生也可能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只能是零星的、不连贯的,收效甚微。但若脱离具体物理知识去传授科学方法,则更不可取。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两难处境。因此,我们尝试寻找一种恰当的教育方式,在显化科学方法的同时,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创新,使学生对科学方法的了解切中要害。我们认为,这就是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

概念与规律既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又是学生物理学习的起点。从核心着手贴近教学本质,从起点出发符合认知顺序。事实上,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本来就是一种水融的关系,每一个概念与规律的得出,都自始至终贯穿着科学方法。如果把物理学喻为珍珠项链,那么物理知识是珍珠,而科学方法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根“线”。因此,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只有使学生在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得出过程中真切体会科学方法的作用,学生头脑中的科学方法才能显示出其内涵、色彩和格调,才能显示出其内在的理由、作用和功能,学生学习过的科学方法才能真正活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是科学方法显化教育途径的创新。

基于此,我们在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进行了结合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

1.被试选择

在同一所中学选择2个平行班级,2个班级的物理任课教师相同。

2.实验设计

采用固定组比较设计:利用研究之前已经形成的两个原有整组,仅对其中一组给予实验处理,然后对两组进行后测比较的一种研究设计。其基本设计模式如图3所示:

R1 ―――X―――O1

R2 --- O2

图3 固定组比较设计模式图

由图3可以看出,本研究的2个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且为两个随机(以“R”表示)等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以“X”表示),而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实验处理(以“---”表示)。实验后,对2组同时进行同样的后测验,并分别获得测验结果O1和O2,通过比较O1和O2可以得到实验结论。

本研究在实验班中采取科学方法显性教育方式,对照班未施加任何干预,经过一段教学之后,用同一试卷进行测试,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检验。

表3 实验班和对照班数据差异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知,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的科学方法显化教育途径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阎金铎,田世昆.初中物理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邢,陈清梅.论物理能力的基本理论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6,4:27~32

[3] 肖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0

[4] 赵维和.高中物理知识应用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5] 陈清梅,邢,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9,8:52~56

[6] 刘兆坤.高中物理知识应用中的科学方法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7] 高飞,邢.以科学方法引领初中重点物理知识的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4:88

[8] 陈清梅,邢,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9,8

第5篇

摘 要:全景介绍顾客满意度测评的方法研究体育服务管理问题,首先对顾客满意度概念、内涵、背景和满意度评价做了详细说明,提出在体育服务领域的研究意义,并选择结构方程模型(SEM)为例,用较大篇幅对满意度测评的方法、步骤和计算作了讲述。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还对体育服务业的服务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满意度测评。

关键词:体育服务;顾客满意度;测评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2-1612-04

A Research the Management of Sports Service Based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LI K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Service industry plays more important role with the change from product economy to service economy. So researches on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service industry are significant. The sport service develops fas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sport service is facing a great chance and challenge as 2008 Olympic Games were held. In the introduction to customers' satisfaction, the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concepts, background and satisfaction appraise, and then us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o illustrate the methods, procedure and calculation.

Key words: sport service; customer satisfaction;evaluation

1 相关概念和背景知识

1.1 顾客满意度概念和内涵

“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简称CS)的产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恶劣,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为了使自己处于有利的竞争优势,开始尝试性地了解顾客对目前企业所提供服务的满意情况,并以此作为服务质量改进的依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此同时,日本本田汽车公司也开始应用顾客满意作为自己了解经营情况的一种手段,并且更加完善了这种经营战略。[1,2]

顾客满意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其涵义一直在不断的完善和扩充,我们归纳学术界对顾客满意度的定义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状态角度来定义顾客满意度,认为顾客满意度是顾客对购买行为的事后感受,是消费过程所产生的一种结果[3]。比如认为顾客满意是“一种心理状态,顾客根据消费经验所形成的期望与消费经历一致时而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4];是“一种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是伴随或者是在购买过程中产品陈列以及整体购物环境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而产生的"[5];Kotler (2002)则认为,顾客满意是“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形成的感觉状态,是感知的效果和期望值的差异函数"[6]。即

满意(Satisfaction)=期望(Expectation)- 结果(Result)

另一种观点是从过程的角度来定义顾客满意,认为顾客满意是事后对消费行为的评价。如认为顾客满意是“消费经历至少与期望相一致时而做出的评价";顾客满意是“顾客对所购买产品与以前产品信念一致时所做出的评价";顾客满意是“顾客在购买行为发生前对产品所形成的期望质量与消费后所感知的质量之间所存在差异的评价"[7]。这些学者们认为,在顾客满意的内涵中,评价过程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从过程角度对顾客满意的定义囊括了完整的消费经历,指明了产生顾客满意的重要过程。这种定义方法引导人们去关注产生顾客满意的知觉、判断和心理过程,比从状态角度的定义更有实用价值。

本文认为顾客满意度的研究意义在于:1) 使顾客最经济地使用服务资源,明确服务质量管理的重点,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服务企业的经济收益;

2) 找出最具潜力的顾客群以及他们的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发展针对性的服务对策;

3) 找到影响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核心因素,以求更多的忠诚顾客;

4) 明确自身服务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并识别顾客隐含的、潜在的需求,利于服务创新和持续改进,转变经营战略或经营方向,从而紧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1.2 顾客满意度测评和建立指标体系 本质上讲,顾客满意度反映的是顾客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来源于顾客对某种产品服务消费所产生的感受与自己的期望所进行的对比。也就是说“满意"并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概念。服务业者不能停留在自己对服务、服务态度、产品质量、价格等指标是否优化的主观判断上,而应考察提供的产品服务与顾客期望、要求等吻合的程度如何,这就是对服务对象,即顾客满意度的调查和测评[8]。

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CSI)是满意度测评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由于顾客期望、质量感知、价值感知、顾客满意度、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均为隐变量,都不是可以直接测评的。我们需要对隐变量进行逐级展开,直到形成一系列可以直接测评的指标,这些逐级展开的测评指标构成了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会使企业更准确的了解顾客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问卷,直观,客观反馈顾客的要求和意见。

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是一个多指标的结构,运用层次化结构设定测评指标,能够由表及里、深入清晰地表述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内涵。有研究者(Dadkhan K M,ZahediF,1993)将测评指标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较为合理[9]。每一层次的测评指标都是由上一层测评指标展开的(表1),而上一层次的测评指标则是通过下一层的测评指标的测评结果反映出来的。由于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是依据顾客满意度模型建立的,因此测评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内容基本上对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是适用的。

建立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主要是设定测评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三级指标是一个逻辑框架,在各行业原则上都是可以运用的。对某一具体产品或服务的顾客满意度测评的实际操作中,应该根据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期望和关注点具体选择,灵活运用。测评指标体系的四级指标是由三级指标展开而来,是顾客满意度测评中直接面对顾客的指标,它是和顾客满意度测评问卷中的问题相对应的。

1.3 满意度测评步骤

顾客满意度的测评可以分为:制定数据收集计划、设计问卷、收集数据、数据分析、完成报告等几个具体步骤。

一般来讲,体育服务顾客满意度的测评人群是针对场所的外部顾客,对行业整体状况的顾客满意度测评可以不做限制(如本文顾客满意度测评)。

抽样方法包括分层抽样或配额抽样方法。以体育服务项目的满意度测评为例,根据不同体育服务项目要求,应设计不同的抽样方法和方案。针对要调查的顾客满意度项目,确定要调查的顾客范围; 对可能参与测评的顾客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尽可能明确识别顾客的属性、类别、分布和变动情况,以便准确选择满意度调查对象,评测各类顾客的满意水平。确定抽样方案还应注意抽样样本的数量要适宜。通常情况下,调查顾客满意度所需要的成功问卷为250个,能保证百分制满意度95%信度区间在±2之间[10]。

数据收集完毕之后,需要剔除无效数据和异常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包括量化、权重分析和满意度测评模型分析。本文着重介绍满意度测评模型分析的方法。

1.4 满意度测评模型分析

针对调查结果数据中的内在关系可通过显著性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这里将经常采取的因果关系模型分析法作一介绍。

因果结构关系分析是一种从观测变量或变量群间的协方差结构或相关结构出发,积极地定量地探讨和确认因果关系模型的分析方法[11]。模型中既包含有可观测的显在变量,也可能包含有无法直接观测的潜在变量。因果关系模型在顾客满意度的分析中被广泛采用。

结构方程模型(SEM,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就是一种由多种统计模型综合起来的因果分析型模型,因素分析法、路径分析法都是它的一个特例[11,12]。图1是服务业顾客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的示意图。

图中,椭圆表示潜在变量,方框表示观测变量,单向箭头表示因果关系。ξ表示外生潜在变量,η表示内生潜在变量,λ表示观测变量对潜在变量的作用系数,γ表示外生潜在变量对内生潜在变量的作用系数,β表示内生变量之间的作用系数。δ1、δ2为外生潜在变量的两个观测变量的测量误差,ε1,ε2,……,ε14为内生潜在变量观测变量的测量误差,ζ1,ζ2,……,ζ5为内生潜在变量的测量误差。

依照因果关系路径图,可得到各观测变量的测量模型,以及各潜在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模型。各潜在变量间的结构方程式为(观测变量略):

协方差结构为:

S=J(I-A) -1P[(I-A)-1]′J′(A、P计算式略)

结构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效果检验可用AMOS 5.0实现,其直接对原始数据进行操作,提供非标准化和标准化的估计结果。规定模型中每个潜在变量对应的测量指标中的一个系数为1,相当于规定潜在变量的度量单位与对应测量指标的单位相同;规定外生潜在变量、内生潜在变量的观测变量的测量误差系数为1。

还要根据检验结果分析理论模型,对模型进行修正,重新进行参数估计,得到标准化解。

从AMOS输出的模型中各变量间的标准化系数,可以看出各变量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有利于找出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顾客满意度测评的结果分析可以有三种方式:1) 结构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2) 结构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3) 顾客总体满意度及各分项满意程度计算。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调查选择体育服务业中较具代表性的健身服务行业为研究对象,抽样地区选取基本代表全国平均体育消费水平的天津市[13]。调查根据天津市健身机构的服务情况,选择20所健身机构的运动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健身机构的遴选根据中国百科网(省略)提供的天津市健身机构名录随机选出20所,根据规模和分区位置做了微调补充。抽样采用随机抽样法,受访者从每所健身机构随机选择调查25人,共计500人。有关情况见图2、图3。

2.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现场发放,部分通过邮寄方式回收。问卷共发出500份,回收491份,回收率为98.2%。经过筛选和剔除,有效问卷480份,有效率96%。

问卷的设计通过前期顾客访谈建立指标集,后以电话访谈形式分别向健身机构经营者、体育专家和教师征求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权重分析后形成问卷。通过在津奥健身俱乐部组织预试,对指标进行了调整。间隔15天的重测信度检验R=0.91。

满意度测量问卷《天津市健身机构顾客满意度测评问卷》(附件),使用5级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s),采用满意、较满意、一般、较不满意和不满意5级态度,相应赋值为5、4、3、2、1,受试人群直接在相应位置打勾。最后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满意度测评。

2.3 研究工具

通过对受试者顾客满意度问卷的量化分析,本文对天津市健身行业的顾客满意度进行测评。由于工作量的限制没有对各健身机构或对各服务品种分别做满意度测评。此测评的目的在于运用顾客满意度的研究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体育服务行业进行评价。

运用SEM分析技术和前文所述的研究方法,结合健身服务业的实际特点以及可操作性,将测评模型包含结构变量确定为预期质量、感知质量、宣传效果、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并经过专家访谈,建立本研究顾客满意度指标集(表2)。

使用SPSS AMOS 5.0完成结构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效果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满意度测评结果

运用显著性检验分析理论模型,各测量变量、结构变量之间的关系正常。模型与数据的拟合效果总体上较好,回归系数的估计中,都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由AMOS得到标准化解见图4。下面对各路径系数进行分析说明。

3.2 潜在变量路径系数分析 从AMOS输出的模型中各变量间的标准化系数见图5所示。

一般系数在0.80以上,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影响关系。如图所示,预期质量对感知质量、预期质量对感知价值及宣传形象对感知价值的系数较低,可以推测顾客在健身服务前期望越高,服务后会感到失望;同样,公众心中的形象好的,实际服务质量会有一定差距。这个推测同部分学者的调查结果有相似之处。

可见,要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应实实在在地提高服务质量,以形成顾客较高的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而不能过于注重宣传,以免形成顾客较高的期望值。

3.3 测量变量与潜在变量的关系分析 测量变量与潜在变量的路径系数见表3所示。可以对天津健身行业作如下推测。

1) 预期质量与效果预期、服务预期的强弱关系说明顾客对健身服务质量的预期较多的落在健身的效果上,其次是服务质量。

2) 感知质量与服务感知之间的关系强于感知质量与效果感知之间的关系。由于健身的效果不会立即显现的特点,实际上对健身服务质量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服务评价的。

3) 承诺的兑现的路径系数高于品牌,说明实践诚信比广告更有利于形成好宣传效果。

4) 感知价值与其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顾客对价格更为敏感。有好的服务质量还必须有合理的定价才能赢得顾客。

5) 顾客的实际感受与预期的差别是形成其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6) 顾客忠诚与再次服务、推荐程度及价格变化的关系系数都较高,说明顾客忠诚形成后对服务价格的变化不太敏感。

4 顾客总体满意度评价

调查数据资料经统计处理,得出顾客对天津市体育健身行业的总体满意程度及各分项满意程度。可见,顾客对天津市体育健身行业的总体满意度为59.7%,顾客总体满意度较低。

1) 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中“预期质量"满意度最高,达67.9%,表现出健身前顾客对健身服务的期望较高。但679%的满意度值较同行业均值偏低,其中分项“服务预期"又在三项中最低(65.9%),说明天津健身行业由于长期的低迷发展而形成的“服务恶性循环"已经造成顾客的期望值降低,严重影响了体育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2) 二级指标中“顾客忠诚"的满意度最低,仅为52.7%,说明天津市体育健身行业的顾客忠诚度有待提高。这同有些研究者调查分析(田里,2003)[14]中健身机构月卡、次卡的消费方式占多数所表明的经营者对顾客的维持能力差,在研究上存在一致性。

3) 16个测量变量中顾客满意度较高的分别为“总体预期"、“总体感知"及“品牌形象",同样说明顾客在接受完健身服务后的总体感觉还可以,但同时对“效果感知"和“服务感知"并不满意,这个矛盾可以推测是接受的服务没有新意、疲沓消极,且服务热情低下形成的无奈心理所致,也可以认为是造成对健身态度漠然比例较大的一个推理性解释。

4) 16个测量变量满意度最低的为“服务感知"和“承诺的兑现",说明天津市体育健身行业的服务较差,不能达到顾客的满意。同时顾客对经营者的承诺难以认可,失去了服务业发展最重要的品质。可见,大力加强体育服务管理、打造诚信、重树形象是天津市体育健身行业的关键。

5) “价格变动"和“推荐程度"的低满意度不仅表现出顾客忠诚度的不足,还说明顾客对健身项目价格变化很敏感,通过推出质优价低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的舒适性,顾客忠诚是可以获得改善的。

5 小 结

我们可以看到体育服务管理发展至今,已经进入了“顾客导向"的时代。

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顾客的感知(Gronroos,1982),其最终评价者是顾客而不是企业。由于服务业本身的独特性使顾客得以直接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如何管理顾客就成为服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服务管理的概念决定它一定是以维持和保留现有顾客为重点。与传统产品管理不同,服务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顾客满意和忠诚。

服务管理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互动问题进行的,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从顾客导向来探讨服务管理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Zemke & Bell(1990)指出有效的服务修复可以提高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以及顾客忠诚度[15];主要的服务管理研究集中在寻找内部因素(如服务质量、员工满意度、内部服务质量等),和外部产出(如盈利、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其中Heskett等人(1994)的服务利润链模型受到广泛的关注[16]。服务利润链将内、外部营销相结合,从顾客角度重新审视服务企业长期的获利能力,它代表了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管理模式。

“顾客导向"已成为体育产品、体育服务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和标准。建立在“顾客导向"服务管理上的顾客满意、顾客忠诚也越来越被重视和认可。

参考文献:

[1] 格朗鲁斯.从科学管理到服务管理:服务竞争时代的管理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1999,1.

[2] 刘月,罗利.西方服务管理理论的演进[J].现代管理科学,2004(4):58-59.

[3] 马修•D•尚克.体育营销学――战略性观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7-28.

[4] 奈杰尔•希尔,吉姆•亚历山大,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测评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3-119.

[5] Jones, T. O., W. E. Sasser,Why Satisfied Customers Defect,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11):71-75.

[6] Philip Kotler et al., Marketing Moves: A New Approach to Profits, Growth,

and Renewal,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2:115.

[7] D. K. Tse et al., Does culture matter: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executives' choice, decisiveness, and risk adjustment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Journal of Marketing,1988,52:81-95.

[8] 刘金兰,顾客满意度与ACSI[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2-19.

[9] Dadkhan K M,Zahedi F,A mathematical treatment of inconsistency in the AHP,Math Computer Modeling,1993,18(4/5):111-123.

[10] 廖颖林.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在顾客满意度研究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5,18:7.

[11] 吴兆龙,等.结构方程模型的理论、建立与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4,6:23.

[12] 陈琦,梁万年.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6.

[13] 金宗强.天津市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SWOT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7):35.

[14] 田里.对我国健身房的现状的调查[J].体育科学,2003,23(3):46-51.

第6篇

关键词:体育 理论教学 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随着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体育相关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体育理论教学从内容和深度广度上都有进一步提升。《体育俱乐部运营与管理》作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俱乐部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起着指导作用。在理论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运用并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学习观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体育理论传统教学困境

《体育俱乐部运营与管理》是体育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的选修课程,此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体育产业、俱乐部经营、体育场馆、体育营销及市场开发等多方面内容,课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在教学中既有理论教学的共性又有体育教学的特性。作为体育人文理论课程的教学与普通的课堂教学形式一致,从教学内容的差异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可发现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此类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学习兴趣不浓厚。一方面,虽然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具有较为完整、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很强的可操作性等优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教学过程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相较体育技术课程,理论课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也采取了改变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但效果差强人意。另一方面,本课程是在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专业选修课程,一般将课程设置在大三、大四阶段,而此阶段学生面临实习、就业、升学(等)压力,外界环境相对浮躁,便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维持稳定、踏实的学习心态。

(2)学习效果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必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然而,即便教学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但仍存在实际操作的能力不足的问题。在理论教学中只注重“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尤其是“习”的能力。对于课堂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研究发现,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和学习观,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通过“情景”的创设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利用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目前各学科都在进行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研究显示,建构主义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根据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提出的,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配合教师的启发引导,通过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或通过情景的设定,借助各种媒体资源,由学生自己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理解。

3、建构主义在《体育俱乐部运营与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1)设定学习情境或实践内容。

“情境”是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通过学习情境的设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广泛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与课程内容一致的实践学习,更能突显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体育俱乐部运营与管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健身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等内容,可根据学校现有资源,让学生走进俱乐部,切身了解俱乐部运作的流程,以及经营管理中面对的问题。通过对俱乐部的调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不能忽视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适时的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设定学习小组与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基础讲解的前提下,设定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这一方法能有效的强化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协作”作为建构主义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情境的设定和相关资料的查找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作课堂发言,教师在课上对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讲解和最后的补充。另一方面,对通过实践学习的学生可在实践前根据学生的具体实践内容,布置学习任务,实践结束后上交实习作业。

(3) 注重媒体资源的使用频率与效率。

随着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工具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极为普遍,但并非等于现代化教学,目前仍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在教学中,应利用多媒体把把以教师传播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情境教学。学生在实践学习或情境学习中,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更有效的理解、掌握知识。

(4) 学习效果评定方法与标准

学生课堂表现、查阅资料、小组成员的协同配合等情况要与课堂学习成绩挂钩,并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一项指标。对于实践教学的学生来说,学生作业以论文形式为主,以论文的评定等级作为本项课程成绩的主要参考内容。

小结

建构主义《体育俱乐部运营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提倡由学生主动进行课程相关知识内容的意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侧重能够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进而会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将推动体育理论课程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军,李国强.建构主义视域下的体育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5):158-159.

[2]王林.高校体育课程的学科特点与建构主义教学改革[J].2007(3):87-89.

[3]郑言霞,建构主义视野下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23-124.

第7篇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地方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地方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人类长期发展创造的,承载着丰厚的知识,地方文化自成一体,通过社会生产生活不断繁衍、更新和传承,它是人类永恒相伴的文化体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层文化,是文化之根本,张诗亚先生指出:“如果说某一文化是某一部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互相作用的适应形式,那么,不同的生存环境,就将不同的适应方式,即不同的文化形态。教育作为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必须将其同整个民族文化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考虑,才能相对正确的认识教育的系统功能。”地方民族文化有其重要性,地方民族文化,滋养着主流文化,地方民族文化也应该纳入教育系统中来。

张诗亚先生提出了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文化生态系统通常包括三大部分构成:(1)自然环境,即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非生物)的总和;(2)社会环境,即与群体生活相关联的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它包括该群体所构成的社会内部诸方面和该群体与其他群体的交往、关系等外部环境诸方面的关系;(3)精神环境,即该群体所共有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风俗习惯、宗教形态等诸方面的总和。文化生态系统的三个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使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造就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样的文化生态系统。除此之外,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会产生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于文化生态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文化生态系统和教育是相互适应的问题,一定的文化生态系统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

我国既有来自本国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各个地区的文化,也要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互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多元文化社会,地方民族文化是多元文化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环,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不同文化背景个体的生存能力与多元文化适应能力,就更要关注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课程资源单一性的现状,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不仅要接纳主流民族文化,还有接纳与教授非主流民族文化,特别是本民族的文化。

1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模式

关于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模式,李珊泽教授提出了以下建议:(1)少数民族学校课程视野的有效拓展;(2)课程内容的扩展;(3)灵活多样的与儿童生存状态相适应的课程实施方式的采纳;(4)谋求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课程体系的建立。”在这里我们把民族地区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模式总结为下面三个方面:

1.1教学渗透模式

学校教育可以采用教学渗透模式,通过教师的语言和行为,“润物细无声”,将地方文化中的知识、信仰、思想通过传播与引导,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教师在学生心中有一个榜样作用,班杜拉的榜样效应里提到,当榜样做出某一行为时,受启发也会模仿这一行为,在学校教学以及生活中,教师无时无刻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认知,当教师通过语言和行为,加强学生对于民族知识与文化的感知,无疑这一方式是很有效果的,当然这就不得不提到作为我们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师就必须具备和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与知识的能力,并且认识到传播民族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些文化与瑰宝传播给学生。

1.2开发校本课程模式

介入校本课程模式,是最基础的地方文化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也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三级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我国基础课程改革进人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随着三级课程体系的构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将获得较快发展,走出一条更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象,无疑就是民族地区当地独具特色的可作为课程教学的资源,而由哪些人员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首当其冲,教师作为在教学岗位第一线的工作者,最是了解学生对哪些知识感兴趣,哪些资源有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所以要开发本土课程,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提高其开发利用当地课程资源的效率。除此之外,学生也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人员,在开发校本课程时,需要考虑的首要也是课程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是否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所以,学生个体的建议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助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1.3综合实践活动模式

对于民族文化的学习,很难全部在课堂中通过教学的模式进行传输,文化与思想的传递,往往是通过在现实中亲自感知,从而内化进自身的建构体系中。因此,综合实践模式很有必要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自然离不开地方展开的条件,组织学生参观民族文化博物馆,组织民族文艺活动、开展民族节日;建立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和研究基地等,总之对于民族文化中的课程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2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步骤

美国课程专家泰勒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多处论及课程资源,从泰勒的四个步骤进行阐释,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步骤即课程资源开发目标的确定、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选择、如何组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课程资源开发进行评价。在这里我们就每一步骤进行说明:

2.1确定目标

之所以开发民族地区特有的课程资源,首要原因自然是这些课程资源里面蕴含着其他主流课程资源里所没有的知识,我们确立开发利用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时,目标首要便是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其次,我们开发课程资源,要注意不能与主流文化价值观相冲突,保证传递积极向上的观念。

最后是要保证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只有最后可实施的课程资源,才有被开发的必要性。

2.2内容的选择

民族地区课程资源丰富多样,我们在进行内容选择时,必须要考虑我们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目的,从而确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民族文化是包容、沉淀丰富的思想文化与科学知识的“储藏库”,对于同一文化现象,学者们对其理解和运用可以有所不同。譬如对于羌寨的研究,有的学者看重的是其建筑资源,羌寨的结构、质地、筑材;但是有的学者把羌碉看作是美术资源,羌寨群的美感、设计。

2.3组织开发

组织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即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或者说模式,前面已经具体说明就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即教师的教学渗透模式、开发校本课程模式、综合实践模式,在这里就不详述。

2.4进行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对结果进行评价这一环节,公正的评价是对开发成果的有效反馈,可以帮助我们自己了解在开发与利用途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正,在进行课程评价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

(1)评价方式多样化。民族地区教育除了为我国培养可用人才外,还肩负培养当地需要的建设性人才的重任,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需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所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不仅要从传统测试这种量化来进行检测,还应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重视个体内在的发展和变化,以过程取向、主体取向的评价方式代替传统的目标取向价值评价,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视。

(2)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课程评价主要是教师在进行,通过测验的方式开展,而针对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的独特性,我们在评价主体上也需要扩增至学生和家长,课程评价应以教师评价为主,还必须实行学生、家长、学校工作人员甚至开发人员共同评价的模式,这样多元综合的评价方式,更能发现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

第8篇

1.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理论研究进展

学术界一直在为科学方法教育与知识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争论,其争论的焦点就是科学方法教育所处的地位。长久以来,科学教育领域对此问题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研究,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观念体系,即知识中心教育观。国外某学者认为物理学中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内容,通过分解之后,都与3个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这3个要素分别为事实、逻辑或者方法论、表述形式等。其中事实需要实验来进行验证,而逻辑与方法论实际上就是物理思想,而表述形式实际上就是指数学。这一结构模式不仅促进了物理学科整体的发展,同时也会与物理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也会物理教学提供了途径。前苏联某学者通过研究将物理学科结构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更为真实的反映出物理知识与物理方法直接的关系。其物理知识与方法结构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知道该学者将物理学科划分为五个部分,并且对科学方法、科学知识、数学等3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界定。这一结构模型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一些学者在上述结构模型的启发下,提出了更为合理的知识―方法结构图,如图2。

图2中,学者也将物理知识与方法分为5个部分,而科学方法处于中心位置,与其他4项内容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部分之间要想有效联系,都需要通过科学方法,因此科学方法在其中起到的是纽带作用,沟通者其余四个部分。科学发现认识论学者,科学根源就是现象,学者在科学研究期间,现象与理论之间并没有产生直接联系,科学现象只有经过科学方法的论证之后,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理论。同理,科学理论也不能直接应用,只有通过科学方法,才能够应用到现实中,并且在现实中进一步延伸。此原理同样适用于科学教育。两个将结构图相比,笔者认为图2更加的合理。

2.物理科学方法显化教育的内容研究进展

现阶段科学方法分类还未有统一的定论,因此其也是学科界研究的重点内容。只有对科学方法进行正确的分类,科学方法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很多学者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实验,已经形成了系统理论,即智力―技能―认知结构理论。

站在能力因素的角度来考量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硬能力,智力与技能都属于硬能力,因为这需要他通过人类的大脑才能实现;另一类是软能力,也就是认知结构理论,因为知识结构理论是通过人类的后天学习而形成,其就类似于人类的软件。

在能力结构中区分“硬能力”与“软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根据这种区分,我们不仅清楚了能力因素中的智力、技能、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不同属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在能力因素中,智力的提高和技能的形成主要是靠训练而达成的,而能力因素中的知识和科学方法则可以通过传授、探究或发现使学生掌握。从这种基本思想出发,我们把科学方法分为了思维方法和学科方法。前者是主观的,是大脑的功能,需要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与掌握,后者是客观的,不是大脑的功能,需要传授才能使学生习得与掌握。这样一种分类方式,不仅来源清晰,而且与教育方式在逻辑上是自洽的。

3.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进展

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显化研究中,我们认为,科学方法与知识不同,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是高度抽象的。如果只从隐性教育角度进行教学,学生也可能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只能是零星的、不连贯的,收效甚微。但若脱离具体物理知识去传授科学方法,则更不可取。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两难处境。因此,我们尝试寻找一种恰当的教育方式,在显化科学方法的同时,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创新,使学生对科学方法的了解切中要害。我们认为,这就是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

概念与规律既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又是学生物理学习的起点。从核心着手贴近教学本质,从起点出发符合认知顺序。事实上,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本来就是一种水融的关系,每一个概念与规律的得出,都自始至终贯穿着科学方法。如果把物理学喻为珍珠项链,那么物理知识是珍珠,而科学方法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根“线”。因此,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只有使学生在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得出过程中真切体会科学方法的作用,学生头脑中的科学方法才能显示出其内涵、色彩和格调,才能显示出其内在的理由、作用和功能,学生学习过的科学方法才能真正活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是科学方法显化教育途径的创新。

第9篇

Abstrac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s the core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the core of the core work to educate the students. In the whole person education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directly influence to the student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st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High school teaching quality, students will take an earnest study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will continue to learn,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think, solv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ir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puts forward with the effective method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to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he from the education of the whole person concept of practice of effective output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to strengthen the status of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and classroom practice operation were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the reasonable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Key words whole person education; college; social work;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ethods

1 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这类人群为社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向社会输送和培养社会工作服务型人才方面,高校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时间短、教学质量要求高,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一直是很难掌握的一部分,而且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起来相对枯燥、难学一直都是困扰师生的一大难题,如何增强社会工作教学效果,则是大家一直关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西亚斯国际学院全人教育理念出发,对专业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总结,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全人教育从理论上来说,是将“以社会为本”和“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整合而来,形成既能重视社会价值,同时又可以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比较理想化,更是中外教育学家的共同追求和工作目标。究其内涵,全人教育可分为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层面说的就是立人树人的教育,第二层面是对人传统知识方面所传授的教育,最后一层是和谐全面地发展人的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

就目前现状来看,由于高校系统内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不一致,教育的学生质量也参差不齐。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课堂上教学方法所影响。

2 社会工作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及分析

(1)学生学习缺乏动力。目前高校学生学习主动性普遍较弱,由高压式的高中生活突然转到开放式的大学生活,很多学生都像松开缰绳的野马一样在学习主动性方面难以自持,无法再像高中生时代那样加强约束自己做到每天坚持学习,一般情况都是在任课教师严格要求下才会认真听讲,并完成相应的课程作业。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很多学生当时能够记住课本知识,然而过了段时间便将老师教授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学习不主动,缺乏持续性的强化,单纯为了应付作业和考试,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更无法谈及把知识应用于社会。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某些高校里仍存在个别教师按照传统的灌鸭式教学方法的现象,教师以为上课将理论知识在课堂中讲解几次学生就能理解、就能记住,然而这样照本宣科、无趣呆板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汲取知识的渴求,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同时,某些教师在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普通话教学方面水平有所欠缺,无法使用高科技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仅能够给学生提供手写的板书和教案,还有个别教师使用方言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老师说话便很容易走神、聊天、玩手机,无味、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给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吸引不了学生,更无法谈及实现教学目标任务。

(3)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软、硬件等社会资源不完善。一些高校不够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和现有专业的发展,仅一味地追求生源增长,从而忽略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部分热门专业学生人数较多,学校便增设岗位引入大量专职教师人员;一些专业起步晚发展缓学生人数就相对较少,学校便缩减专职编制引入兼职教师人员。以至于一些兼职人员因归属感和责任心两个因素影响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从而导致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一些学校因生源较少,学校往往会招聘较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在读硕士生或社工机构的一线社会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导致社会工作教研室缩减专职教师岗位编制,从而学历较高的社会工作硕士毕业后大多没有从事教学相关工作,造成了部分高校缺乏应有的专业教师资源的现象。辩证地看,由于专业生源较少,学校便不可能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从而培养不出优质人才,最后导致生源持续减少,长此以往,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同时,一些学校无法满足实验室建设条件,以实务为主的社会工作专业因缺少必要的个案实验室,教师便无法给学生提供社会中更专业、更全面的知识,也就无法谈及能培养合格的人才。

3 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

(1)教学方法改革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紧密相连,教学方法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汲取知识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积极学习,对学习产生兴趣,换句话说,兴趣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无止境的,然而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与教学是否能够符合学生需求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这种关系又决定了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方法改革促使教师顺应时展,时刻关注学生需求并放在重要位置,就会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所思所想,将学生群体放在主体地位。因此,只有教学方法符合了学生需求,才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意识,提升学习兴趣,使学生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把消极学习变成积极学习,学校最终才会培养大批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法改革能够促使教学手段多样化,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技能及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逐渐不适用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应当采取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来满足教育需要。高校发展始终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质量的高低、效果的优良不仅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同时还与其学历层次、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很大联系。目前,高校里社会工作理论课教师队伍来看,教师在年龄结构、职称状况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由于教师教学经验、方法和资历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要求高校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采取新颖的、能够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好方法,同时学校在专业技术的空间提升方面给予支持,如增加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增设教师专业教学技能大赛等方式激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使其多样化、现代化,“立足本质”并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科研、学术等综合实力。

4 全人教育模式下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措施

从教育学的角度上来说,教学方法不仅仅关系到教师教学目标能否得以实现,同时也关系到教学质量是否得以提升,因此,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十分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并且,同其他课程相比较而言,作为实务属性很强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则更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所以,在全面把握社会工作理论课内容和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上,要充分结合社会工作理论课的专业特点及教学对象将来从事的职业特性,着力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效果提高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机结合,这对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应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在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不能仅简单阐述理论知识,可以结合相关案例,并让学生联系理论进行探讨,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程度。同时,可以开展专题课堂,以此形式对某一知识点展开详细介绍,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2)应重视社会工作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任课教师不能仅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要学会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习慕课Mooc、微课等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或尝试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使用思开、泛雅网络线上线下联合教学模式,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认真听讲。(3)应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相关经验的积累。社会工作专业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指导,在校生通过学校寒暑假或者短假期的时间,可以到社会工作机构去实习或参观学习,通过实际工作的参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并注重小组或个案、活动的评估和总结,将实务中已采取的有效措施做好记录,为将来社会工作参与社区管理和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第10篇

关键词: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政府违约;研究理论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2003108

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基于公共债务过高引起政府违约甚至导致经济危机的担忧,引发了对适度公共债务水平或合理的公共债务路径的深入研讨。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举发国债,2010年初欧洲债务危机凸显,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问题更引起全球广泛关注。中国在应对世界金融经济危机过程中实施公债支撑的积极财政政策,公共债务及其可持续性问题更不能忽视。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巨额国债和90年代拉丁美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债务问题,早已引发了大量关于公共债务、赤字或财政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本文试想通过对国外关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文献的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第一部分是对公共债务可持续性定义进行概括评述。第二部分是综述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条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现有的研究循两个思路:(1)展望的视角――探讨适度的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指标,以求得一个不致使政府违约的公共债务水平;(2)回顾的视角――根据历史数据对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状况进行检验,关注于不引发政府违约的公共债务路径。第三部分是有关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边缘研究:一些学者提出了异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含义但仍然联系到公共债务政策能否延续问题的观点;最后一部分是全文观点总结及研究展望。

一、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概念

在现有的相关文献中,都将“财政可持续性”、“赤字可持续性”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视为同一个概念[1-3],在文献中这三种表述似乎是等同的。诚然,从政策的执行来看,由财政政策引起赤字,赤字是由债务融资来支撑;从可持续性来看,公共债务的可持续状况直接影响赤字的可持续性,进而影响一国的财政可持续状况,这三种表述是同一的。但是,本文认为,对政府偿付能力问题的上述表述中,“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更为准确,因为“财政可持续性”的表述没有直接的研究对象,虽然“赤字可持续性”的表述中可以将“赤字”视为研究对象,但仅以赤字作为研究对象却忽视了累积债务这一重要对象。所以,本文将以公共债务可持续性作为核心概念。

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涉及两个问题:(1)什么样的公共债务政策是可持续的?(2)如何评价实践定政策的可持续性?大多数文献跳过了第一个问题而关注于第二个问题,但是这些研究中对可持续性蕴含了这样的含义:如果一个公共债务政策的运行轨迹满足预期的未来基本盈余现值等于初始债务,那么它是可持续的。Burnside认为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是指在不断偿付(而不是拖欠)债务的同时能够无限期地保持同样的一套政策[1]。显然,以上定义的出发点都是政府跨期预算约束,这些定义关注于公共债务的时间路径,而不是公共债务本身的规模,也就是说,这种定义存在着不符合直观认识的情况:即使当前的公共债务(或赤字)非常高,只要未来的基本盈余能够保证抵消这些债务(或赤字),它仍然是“可持续的”。Chalk 批评了上述定义中存在的“反直观情况”[2],他认为这种情况是从政府跨期预算约束出发定义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固有缺陷,于是,他从OGL模型出发对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研究,虽然没有给出可持续性的定义,但显然他认为可持续性的定义中还应当规定赤字或债务存量规模不能“过大”。同时,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与经济运行情况相联系:(1)经常的预算赤字并不能说明不可持续性,因为在低利率下,有可能在经常的(甚至是永久的)基本赤字下的公共债务仍然是可持续的;(2)一个稳定的债务负担率并不能证明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不可持续政策并不一定有爆发式增长的债务负担率,例如在未来经济增长率低于利率时,即使基本盈余为零,(已存在的)债务不断滚动会违反可持续性。

综观上述各种公共债务可持续性定义,以及下文将提到的非主流的可持续性观点,可以认为公共债务的持续性是与政府偿付能力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偿付能力是指一个政府能够履行它的债务义务而不是拖欠或拒偿债务的能力。因此,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的是政府债务清偿能力问题。当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时,公共债务就是可持续的;反之,公共债务就不可持续,政府就要违约或“破产”。可以说,可持续的公共债务是指不会造成政府违约的公共债务水平或债务路径。

二、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条件研究

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条件是为了回答上文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如何评价实践定政策的可持续性?现有研究文献在对可持续性条件的研究中已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思路:(1)可持续指标研究:依据对当前公共债务水平和财政状况的认识以及对未来财政收支的预期,计算出适当的可持续性指标,这可以视为一种展望的视角;(2)可持续性检验研究:根据历史数据来检验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状况,虽然这也会对未来作出预测,但可以认为它更多的是一种回顾的视角。

(一)可持续性指标研究

1.Domar条件

(二)政府违约阀值

Besancenot、Huynh等研究了在流动性不足假定下的可持续公债的拖欠问题[25],他们

认为基于可持续性定义所确定的“合理”债务规模,如马约规定的60%的债务负担率,并不是排除债务危机的充分条件,如墨西哥政府1995年被迫发生债务拖欠时,债务负担率远远小于一般的合理标准(30%,1993),这次债务拖欠的根源是投资者拒绝购买延期的政府债务。他们运用博弈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有时投资者不愿去购买“可持续”的公共债务,建立了一个基于重复博弈的理性预期均衡模型,通过反复迭代,该模型得到一个不断降低的阈值(Threshold)。它将收敛到一个极限,这个极限相当于一部分未来基本盈余的贴现,即为投资者开始拒绝购买新债务的临界值,也即为政府的违约阀值。

违约阀值:

(三)财政政策的非线性调整

IBC的另一层含义,或者说是IBC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公共债务的均值回归(债务收敛于未来基本盈余的现值),这个回归能够说明政府在采取正确的措施,也就是在债务规模过大时致力减少赤字。近年来在许多检验IBC的研究中发现了财政政策的非线性调整:政府的政策反应程度取决于财政不平衡的规模,并证实这个反应系数是随着不平衡的规模而增加的。Bohn通过增加高次多项式,以及一个在dt=0.343(这是他得到的dt的样本均值)时的分段线性函数建立了一个简单的非线性模型,得到了一个递增的盈余对债务的边际反应,从而提出了它们之间的非线性、凸性关系。

Sarno运用美国1916年以来数据提出了美国债务负担率的非线性均值回归的证据。美国债务负担率呈现一种非线性均值回归,政府在公债特别高时会对财政赤字作出更大的反应[26]。Arghyrou和Luintel在对4个欧元区国家(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和挪威)的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中发现了所有国家的财政非线性调整的证据:当财政赤字很高时,向均衡的调整速度就越快[20]。但Bahmani通过对28个国家的赤字-GDP比率运用KSS检验与ADP检验进行对比研究发现[27],只有4个国家在线性检验中不平稳而在非线性检验中平稳,10个国家在线性和非线性检验中都平稳,另有14个国家在线性和非线性检验中都不平稳。这个发现虽然说明了很多国家满足IBC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线性检验有时对财政的非线性调整是无效的,但似乎也说明了非线性调整效应不够明显,这也许是因为作者检验的是赤字-GDP比率而不是债务负担率。

四、借鉴与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关注于不引发财政危机的公共债务水平或路径。前文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有关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的新观点,系统归纳了国际上关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含义、可持续性指标和可持续性检验等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条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关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的边缘问题。国外的研究有如下方面值得借鉴与深入研究。

第一,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是与政府偿付能力相联系的一个概念,政府偿付能力是指一个政府能够履行它的债务义务而不是拖欠或拒偿债务的能力。国外学者的研究提示,在研究政府债务清偿能力问题时不仅要关注公共债务本身的规模,更应该关注公共债务的时间路径,也就是说,可持续的公共债务是指不会造成政府违约的公共债务水平或债务路径。

第二,关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条件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回顾与展望的研究视角统一起来进行。回顾的视角与展望的视角各有优劣,比如可持续性检验的政策意义模糊不清,可持续性指标的研究过于简化,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出入;但可持续性检验也有较稳定的一致性,可持续性指标对短期预测更为灵敏,不适于长期预测等。然而,两种研究思路却并不矛盾,通常它们得到的结论是相似的;当出现相悖的结论时,一般以可持续性指标为准,因为指标可以对突发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而检验依赖于较大的样本容量,但如果突变后的子样本空间足够大,仍然可以通过结构转变模型得到与可持续性指标相一致的结论。

第三,可持续性研究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一个确定性环境中的可持续政策在不确定条件下不一定仍然可持续。大多数现有研究是在确定性条件下进行。虽然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识到了可持续性研究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但目前来看,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处理不够精确,显得有些任意武断,如前面所指出的,在同一样本的基础上,对折现因子的不同处理得到的检验结果大相径庭。所以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纳入随机因素和风险度量后的可持续性研究:包括折现因子的不确定性和主要经济变量的不确定性。

第四,现有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对内生性关注不够。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是与经济运行状况紧密联系的。大多数研究看到了经济增长率对公共债务可持续的重要影响,但很少考察公共债务及其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效应,现有研究只是将经济状况作为外生变量来考察其对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而反过来,实质上财政政策的运行无疑对经济运行有着显著影响。出于研究需要,当前的公共债务可持续的研究对此鲜有涉及,如Chalk甚至将财政赤字作为消耗性(NonProductive)支出,以此简化模型。所以,

今后的研究应该把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与经济内生因素紧密联系起来进行。

第五,关于可持续性检验的起点――现值预算约束受到质疑:现代财政主义提出的“价格决定的财政理论”(Fiscal Theory of Price Level)认为,政府预算等式并不是一个约束,而是一个均衡条件,也就是说,在均衡时,现值预算等式是确定成立的,在FTPL框架下,传统的“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检验”只是一个统计问题而不具有理论意义。这一批评对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检验研究无疑是致命的,理应在实证检验之前对这一问题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另外,与成熟市场经济体不同,对于财政状况较差及金融市场不完备的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公共债务可持续性问题的一些边缘研究可能更有意义:如能保证财政危机下债务偿还的自然债务警戒线,投资人意愿认购公债水平的政府违约阀值等研究,应当获得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参考文献:

[1] BURNSIDE C.Fiscal sustainability in theory & practice: A hand book[R].The World Bank,2005.

[2] CHALK N A.The sustainability of bondfinanced deficits: 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approac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0,45(2):293-328.

[3]GREINER A, KAUERMANN G. Sustainability of US public debt: Estimating smoothing spline regressions[J]. Economic Modelling,2007,24:350-364.

[4] DOMAR E D.The "burden of the debt" & the national incom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4,34(4):798-827.

[5] YANAGITA T, HUTAHAEAN P. Maintenance of the fiscal sustainability(Chapter 4)[R]//Handbook of Fiscal Analysis.Agency of Fiscal Analysis, Ministry of Finance,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2002.

[5] BUITER W.Guide to public sector debts & deficits[J].Economic Policy: A European Forum,1985,l(November):13-79.

[7] BLANCHARD O J.Suggestions for a new set of fiscal indicators[R].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 No. 79 (April), 1990.

[8]ANNICCHIARICO B, MARINI G, PIERGALLINI A.Monetary policy and fiscal rules[J].The B.E.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8,8(1).

[9] BUITER W H, PATEL U R.Debt, Deficits and Inflation: An application to the public finances of Indi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2,47 (March):171-205.

[10] McCALLUM B.Are bondfinanced deficits inflationary? A ricardian analysi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4, 92:125-135.

[11] HAMILTON J, FLAVIN M. On the Limitations of government borrowing: A framework for empirical test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808-819.

[12] WILCOX D W. The sustainability of government deficits: Implications of presentvalue borrowing constraint[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 1989,21:291-306.

[13] BLANCHARD O J, CHOURAQUI C, HAGEMANN R P, et al. The sustainability of fiscal policy: New answers & to an old question[J].OECD Economic Studies, 1990,15:7-36.

[14] BOHN H. The sustainability of budget deficits in a stochastic economy[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1995, 27:257-271.

[15] TREHAN B, WALSH C. Common trends, the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 & revenue smoothing[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1988,12:425-444.

[16]TREHAN B, WALSH C.Testing intertemporal budget constraints: Theory & applications to U.S. federal budget & current account deficit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1991,23:210-223.

[17] QUINTOS C E. Sustainability of the deficit process with structural shifts[J].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 1995,13:409-417.

[18] CORSETTI G,ROUBINI N. Fiscal deficits, public debt, & government solvency: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1991,5(4):354-380.

[19] AHMED S, ROGERS J.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s & trade deficits: Are present value constraints satisfied in long-term data?[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5,36:351-374.

[20] ARGHYROU M G,LUINTEL K B.Government solvency: Revisiting some EMU countries[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7,29(2):387-410.

[21] BOHN H.The behavior of U.S. public debt & deficit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3):949-963.

[22] CANZONERI M, CUMBY R, DIBA B. Is the price level determined by the needs of fiscal solvenc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6):1221- 1238.

[23] MENDOZA E G,OVIEDO P M.Fiscal policy & macroeconomic uncertainty in emerging markets: The tale of the tormented insurer[C]//Meeting Papers 377.Society for Economic Dynamics,2006.

[24]MENDOZA E G,OVIEDO P M.Public debt, fiscal solvency, & macroeconomic uncertainty in Latin America: The cases of Brazil, Colombia, Costa Rica, & Mexico[R].Staff General Research Papers 12700, Iowa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2006.

[25] BESANCENOT D, HUYNH K, VRANCEANU R. Default on sustainable public debt: Illiquidity suspect convicted[J].Economics Letters,2004,82:205-211.

[26] SARNO L.The behaviour of US public debt: a nonlinear perspective[J].Economics Letters,2001,74:119-125.

[27]BAHMANI S. Do budget deficits follow a linear or nonlinear path?[J].Economics Bulletin,2007,5(14):1-9.

A Review of Theory and Method of Research on Public Debt Sustainability

DENG Xiaolan1, HUANG Xianlin1, ZHANG Xutao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P. R .China;2. Postdoctoral Workstation, China Merchants Securities,Shenzhen 518026, P. R. China)

Abstract:

第11篇

[关键词] 可持续增长理论;财务诊断;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财务诊断方法概述

财务诊断是一种财务分析调查。它针对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通过分析调查法,找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向企业管理者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指导企业逐步完善财务管理。在企业财务诊断中财务诊断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诊断以其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改进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它克服了我国目前企业财务分析一般化、公式化等弱点,深化发展了我国企业财务分析,而且具有优于企业财务分析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全面有效地开展财务诊断方法将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方法的不断引入,财务诊断方法体系的研究与应用逐渐深入。这主要包括:

1.财务预测法

财务预测指根据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考虑现实的要求与条件,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成果以及财务活动做出科学的测算和预计。财务预测可以提高企业对不确定事件的反应能力,以求减少不利事件出现时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失,增加利用有利机会带来的收益。财务预测技术通常包括:现金预算、预计财务报表和经营预算。通过财务预测,可以使得财务诊断更加具有前瞻性。

2.财务预警法

财务预警指以企业财务报表为依据,利用各种财务比率或者数学模型,对企业的收益能力和偿债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企业财务风险并一同规避的活动。财务预警是对于财务预测的一种延伸,其灵敏度越高就越能较早地发现企业财务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防范并及时地解决问题,以规避财务危机的发生。财务预警主要包括两种思路:单变模式思路和多变模式思路。单变模式思路是通过运用单个财务指标的走势来预测财务风险,而多变模式思路是建立多元线性函数模型,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来预测财务危机。

3.财务分析法。财务分析法指借助于企业财务报告及其系列财务指标,基础为历史财务信息,主要目的是揭示企业现实价值的分析方法。在资本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公众对于财务信息分析的要求更为广泛,使财务分析涵盖了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状况等分析内容。

二、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及原理

财务可持续增长理论最早源于1981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著名教授罗伯特.C.希金斯提出的,定义为:“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的财务概念。他将可持续增长率基于以下四个假设:

一是公司要继续维持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和目标股利政策,在保持目前的财务结构和与此有关的财务风险的基础上,按照股东权益的增长比例增加负债,不改变公司的财务结构,不消耗公司的财务资源;二是企业在外发行的股票数量保持不变;三是公司的资产周转率维持当前的水平;四是公司的销售净利率水平保持不变,并且可以涵盖负载的利息。

在上述假设都成立的情况下,罗伯特.C.希金推导出了计算可持续增长率的公式:

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变动率/期初股东权益=留存收益比率*销售净利润*财务杠杆*总资产周转率

随后,针对财务可持续增长理论美国另外一位著名财务学家詹姆斯.C.范霍恩做出另一种定义:“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是指根据企业目标经营活动比率、负债比率以及股利支付比率而确定的企业年销售收入最高增长比率。”两人最大的区别即为实际增长率与目标增长率的不同,也就是在财务可持续增长时的计划问题。究竟是根据目标的现实财务比率计算业务,还是在事后分析问题。

但是二者实际上是存在一定的内在统一的。罗伯特.C.希金与詹姆斯.C.范霍恩的可持续发展率财务模型都是经典的财务模型。他们理论的出发点和理论逻辑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一致的。即,都是从最基础的会计恒等式出发:资产与股东权益的增加相等,负债和权益的增长速度影响着资产所能扩张的速度,但资产所能扩张的速度反过来却制约着销售额的增长率。二者的模型都解释了企业的发展途径与实质,再将这些模型用数学等式的直观形式表示出来。在研究中发现,二者的可持续增长等式推导过程实际上是一样的。具体推导过程如下:

希金斯可持续增长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润率*期初权益乘数*留存率=销售收入/资产*净利润/销售收入*留存收益/净利润*资产/期初股东权益=留存收益/期初股东权益=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当期留存收益)=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1-当期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收益)=销售净利润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权益*资产周转率/(1-收益留存率*销售净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期初权益)=范霍恩可持续增长率

三、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影响因素与诊断方法

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实现是有一定条件的,其受到外部市场环境、国家公关政策、管理效率与内部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因素、企业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以及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留存收益率、权益乘数和企业可持续增长过度和企业可持续增长缓慢时对企业现有资源不合理使用的影响。当企业过度增长和增长不足时,会导致企业的资源变得相当紧张(这包括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或者会使企业浪费了宝贵的经济资源,使资源的匮乏。而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遭遇严重的破产危机。

对于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影响,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简单适用的解决方法,例如从数量上分别确定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留存收益率以及期初权益乘数的影响程度,从而找出影响可持续增长率的关键。以便于及时有效地掌握企业财务状况,从而找出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时解决企业出现的问题。

财务诊断不同于其他一般的财务工作,它具有一定的特点,我们需要根据企业出现的可持续增长理论的问题,全面透彻的进行财务诊断。在财务诊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财务诊断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与自愿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保密性和艰巨性、服务性。通过财务诊断的内部诊断和外部诊断,按照财务诊断的内容和范围(综合诊断和单项诊断),按照财务诊断的时间(定期诊断和不定期诊断),全面透彻的分析、了解和掌握企业在可持续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及时有效的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减少企业损失。

对上述一系列问题。从经营效率上来看,当企业增长过度时,其主要的解决途径是提高销售净利率、兼并或剥离非核心业务以及适当提高资产周转率。而对于增长不足,一般通过并购或购买增长、抄底被市场低估的资产、回购股票发放股利以求减少企业内部过多的留存资金。或者管理者也同样可以选择科学地进行内部管理型战略的方法和外部简易型战略路径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完善公司的治理,加强风险预警风险报告与内部控制。更好地落实可持续增长,保障可持续增长的完成与实现。

[参 考 文 献]

第12篇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案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牛银菊(1965-),女,甘肃甘谷人,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副教授;贾继红(1965-),女,山西太原人,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广东 东莞 52380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莞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32-02

根据应用型工科本科院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师需结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特点,让学生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他们所学专业中的应用,加强学生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1,2]

为了使东莞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达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分别做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和系统学完之后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应用型工科本科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方法。

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现状

1.中学阶段的学习情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的许多教学内容做了大量调整,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的内容增加的幅度较大,教学要求也提高了好多。为了让学生在大学阶段继续学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老师需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以便在重点内容的讲解、难点问题的突破、新旧内容时间的安排等方面做出合理的调整,达到学生所希望的“该详讲的内容详讲,该略讲的内容略讲”的目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教师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对2012化学和化工两个专业的157名同学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情况做了如下的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57份,收回有效问卷151份,详见表1。

调查结果表明:已学概率论部分大多数同学已掌握,仅有部分同学需加强;已学数理统计部分绝大多数学生只是了解;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比较难学,且学习兴趣不高。

2.大学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寻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与工科专业知识的结合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有关知识,并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对2010工程管理的96名同学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学习情况做了如下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96份,收回有效问卷92份,详见表2。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同学认为该课程比较难学,与所学专业专业课的联系不清楚,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且学习兴趣不高。

3.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可知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学、学习的兴趣不高、不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不了解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相应地提出了一些适合应用型工科本科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措施,以期与同仁商榷。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概率论的部分内容(如随机事件的概率、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等)已放到高中教材,大多数学生已掌握;[3]另一方面,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虽然根据需要进行了修订,但为了该课程的完整性,概率论部分的内容仍有重复。在选用现行教材的前提下,任课教师需做好与中学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概率论”部分与“数理统计”部分的教学课时数,避免重复讲授已学部分的内容。如概率论部分的讲解可采取复习巩固的形式,重点强调关键的知识点及每个知识点的注意事项,抓住学生喜欢的话题预设问题,以引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根据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满足相应专业对该门课程知识的需求;在讲数理统计部分时,增加统计推断、统计预测和统计决策的内容,介绍常用统计方法的思想和原理,以加强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推荐学生使用Excel、SPSS等软件使复杂的计算简单化,省下的时间留给数理统计专业案例的讲解,将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讲为辅。要改变问卷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的“该课程比较难学,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需抓住现阶段学生思维活跃,有和老师互动交流的愿望,在教学中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采取讲练结合、提问回答等多种形式以改变学生所处的被动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引入“数学期望”的概念时,可以提出问题:如果要对一次英语六级考试中两个学院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只有成绩单是无法立即得到答案的,应该如何比较呢?学生们自然会想到把两个学院的成绩各自平均一下,通过比较平均成绩得出结论。老师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随机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来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做?学生们当然会联想到用加权平均的概念,只要把概率作为权数,数学期望的定义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讲,学生容易掌握,记得更牢,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更加灵活。

为了利用参与感提高学生听讲的兴趣,可以穿插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开设小型的研讨会等多种互动形式。讲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时,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从而熟悉从工程背景经过抽取共性得到这些概念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简单总结评述后引出新的概念。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快,理解会更深。

3.结合专业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概率论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实例,强化实际背景部分的讲解工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一些重要概念的实质,为熟练应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4]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在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基本方法。如,在讲解正态分布时,可以分以下两部分进行:第一,先从学生最关心的学习成绩入手,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确他们的学习成绩是一个随机变量,会受到他们的学习水平、老师的教学水平、试卷难易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他们的成绩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第二,引导学生调查统计他们年级高等数学成绩,并绘出成绩直方图,再与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曲线做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若两者出现明显差异,则说明某一随机因素不正常,其中原因或是学生复习准备不充分或是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或是试题太难。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其内在原因,这样,学生就可以深入浅出地理解课程的知识点,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学习兴趣。

根据概率统计的广泛应用性,可以根据各章节的内容和学生的工程背景,编写许多概率统计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构建与本专业相对应的概率应用例子,使案例教学法与概率论统计知识有效地结合。[5]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多数学生不了解概率统计课程与所学专业的联系,不知道怎样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状,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列举该课程在不同学科的用途。如,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可选择工程造价方面的问题,通过工程造价的数据分析与统计,让学生明确要解决与数据有关的问题,必须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有关知识;然后,通过工程项目风险预测、项目盈利能力预测等专业问题,引导学生体验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有关知识解决这些专业问题的思路及过程,让学生真正懂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为更好地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又如,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使用案例“假设某企业有20000个相同层次的人参保,每年每人付10元保险费,一年内一人死亡的概率为0.004。死亡时,其家属从保险公司能获2000元,试问:平均每户支付赔偿金4.2元至5.9元的概率是多少?保险公司亏本的概率有多大?保险公司每年利润大于4万元的概率是多少?”学生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可以亲自体验使用概率统计知识进行数学建模的全过程,加深对概率统计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改进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可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考核进行相应的改进。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没有实操课及自主作业的内容等方面的教学,其成绩根据期末考试确定。但是,一次考试的偶然性较大,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学生成绩的评定由“期末考试确定”调整为“期末70%+平时10%+实操20%”。实操部分的考题是:让学生自主选题,选取与专业联系密切的实际问题,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实操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几个同学一起完成,其答案没有唯一的评价标准,成绩大多可得到18分以上,即以鼓励性评价为原则。这样,既能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又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结束语

近几年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评教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一些适合应用型工科本科院校教学的措施,大多数学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学生的认同无疑为继续进行教学改革增添了信心,将会为我校办学目标“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实现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兴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1,32(5):60-63.

[2]牛银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方法探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19(3):111-114.

[3]章山林.工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改革[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12):109-100.

第13篇

关键词:直招士官 任职教育 教学方法

直招士官是与军官、士官相区别的军队新兴力量,是新的教学对象,在当前任职教育背景下,培养任职岗位合格人才是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而《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是理论基础课,对后续课程和培养学员的航空器材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结合直招士官学员的特点,结合岗位需求和课程性质,不断改进教学,培养和提高直招士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

1 直招士官层次《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简要介绍

1.1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程是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直招士官层次)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干课程,是航空器材管理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员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航材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1.2 课程的理念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以航材法规为依据,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航材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坚持现代管理理论与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结合。学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航空器材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形成初步的航空器材管理能力。

1.3 课程学时数与授课对象 本课程学时数为30学时,授课对象是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直招士官层次学员。

2 《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现直招士官学员的特点不够鲜明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直招士官学员具有以下特点:学历层次较高,但基础相对薄弱,具备一定职业技能,但专业差异较大。在前期的教学设计中,部分教学内容设置难度比士官中专层次的高,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对管理知识知之甚少。虽然部分学员已取得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但专业差异较大,与航材管理专业相关的较少,导致某些学员较难理解部分专业知识。

2.2 培养岗位任职能力的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由于过去实行的是学历教育,突出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不同,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强调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从以往教学来看,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教员主要对以往的教学内容稍加调整,而不是完全按岗位所需去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加上直招士官学员不了解部队,使得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未来工作岗位的直接指导作用不明显。

2.3 体现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由于本课程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特点,而且直招士官学员不了解管理知识,更不了解航空器材专业知识,所以,多数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教员为中心,学员课堂参与性差、师生互动较少,教员与学员主要是单向沟通,并没有实现教与学双向交流,教学相长。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必须丰富教学方法,适应任职教育的要求,以提高教学效果。

3 《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3.1 充分考虑学员情况 任职教育是以学员为中心的教育。鉴于直招士官学员学历较高但是基础薄弱、具备初级或中级职业技能,但专业差异较大的特点,合理分组,每一组中既有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学员(如在民航做过机械员的),又有无工作经验的,既有基础较好的又有较差的。这样,在学习本课程教学内容时,基础较扎实的、以往工作经验相近的学员可以帮助小组中其他基础较差的学员,通过他们互相的交流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提高本课程的感性认识。尤其是航材管理方法模块的内容,应充分调动具有民用航空公司工作经验学员的积极性,以便帮助其他的学员尽快掌握和熟悉各种管理方法在航空器材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3.2 突出任职教育的教学目的 任职教育是以岗位任职为指向的教育,是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它以服务部队为宗旨,以部队岗位需求为牵引,在教学模式上强调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突出学员解决任职岗位领域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使学员成为能够满足部队实际需求的高技能军事人才。因此,任职教育具有突出的岗位指向性。这就要求把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作为士官任职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将培训对象任职岗位能力的需要作为改革教学最根本的牵引力量。而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的直招士官学员毕业后的岗位主要是航材“三员”,即航材保管员、统计员和封存员,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直招士官学员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运用原理、理论和方法解决航空器材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具备初步的航空器材管理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航材工作法规规定和要求的岗位职责安排教学内容,与航空器材保管员、统计员和封存员岗位相贴近。

3.3 丰富教学方法并灵活应用 教学方法的核心的作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教学方法选择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课程既有管理原理与理论内容,也有管理的具体方法,为了让学员既能理解和掌握理论,并学会运用各个管理方法,又能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指导日后的航材管理工作,就需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3.3.1 互动式教学 如,在讲授“现代管理理论”时,由于多数管理理论源于西方国家,因此具有较大的抽象性,针对这一情况,不能单纯讲理论,而是通过让学员之间、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帮助学员理解所学内容,如“你认为在军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进行讨论。

3.3.2 启发式教学 做到教员的“教”与学员的“思”相同步,教员的“启”与学员的“问”相一致,增强教学效果,如“你认为如何做好航空器材质量管理”。

3.3.3 案例教学 选取航空器材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帮助学员理解教学内容。如“标准化管理”部分中,由于航材保管员工作疏忽,没有按照器材目录正确摆放器材,造成器材无法找到,影响器材及时发付。

参考文献:

[1]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4.

第14篇

关键词: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客运专线;施工

中图分类号: TU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为了使高速铁路能够正常有序的运行,提高运营的安全性和保证乘客乘车的舒适度,要求高速客运专线铁路应充分呈现出稳定性高、可靠度高等优势特征。高速铁路的路基稳定性必须要高,只有这样,客运专线才会有效的健康运营,而在软基处理方面,其已经成为了现代客运专线路基施工中一项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软基处理有着多样化的形式,按照该区域客运专线的地质情况,主要使用了预应力管桩、水泥搅拌桩、钻孔桩等诸多的形式。本文主要以某区域客运专线为例,对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的实际应用作了一番分析。

1.预应力管桩的优势

1.1具有较高的单桩承载力

预应力管桩的桩身混凝土强度高,最高的可达到80MPa,同时,还能够注入到密实的砂层和强风化层中,当桩尖进入到强风化层或者密实砂层之后,会在强烈的挤压之下使桩尖周围的强风化层或者密实砂层不再保持原始的状态,桩端承载力要高于原始状态的百分之八十,甚至是百分之百,因此,管桩承载力设计值要高于相同直径的沉管灌注桩或者钻孔灌注桩,比如,φ100-500的管桩,最高设计承载力为2700kN,跟φ600和φ700的钻孔灌注桩相近。

1.2具有较广的设计选用范围

管桩的规格特别的多,具体有φ300-φ600的管桩、φ800-φ1000的管桩;单桩承载力也由最初的600kN上升到了4500kN,不仅在多层建筑中得到了应用,在五十层以下的高层建筑中同样也能使用,并且,在相同的建筑物基础中,还可按照柱荷载的大小使用各种直径的管桩,不仅对设计布桩问题予以了有效处理,还能将每根桩中的最大承载力全面的发挥出来,并保证了桩基均匀沉降。

1.3便于运输吊装,接桩容易

管桩节长通常在13米以下,桩身具备一定的预应力,起吊过程中通过特制的吊钩将管桩的两端勾住就能方便的吊起来。接桩以电焊法为主,如果两个电焊工同时工作,φ500管桩,一个接头大概在二十分钟就能够焊接好。

2.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在客运专线施工中的应用

2.1施工准备工作

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1)施工现场必须达到“三通一平”要求;在平整场地前,要详细全面的检查施工范畴内地下是否存在管线与管道,严厉禁止在地下管线和管道二十米范围内私自施工,一定要等到有关单位确定,并签订安全协议后,派管线单位配合人员到现场中对施工加以正确的指导,同时,还要配备专业的安全防护员,不然,不得开展任何一项工作;(2)科学设计桩位平面图,测量放样定位,并用竹签标识,这样,桩机就能够及时有效对位,桩位偏差不得超过20mm,为了能及时的找准桩位,应在竹签的附近用白灰画圈。(3)打桩设备就位;首先,当打桩设备进入现场后,应做必要的组装调试,按照施工流程定位。若施工场地缺乏一定的强度,应在桩机下铺设厚钢板,以确保桩机的稳定性。其次,桩入土之前,要在桩身上打上详细的尺寸标志(每米标记),这样,便于施工中记录。最后,要有平整的管桩堆放场所,堆放高度应在四层以下。(4)吊装;桩起吊过程中,动作应轻盈,以避免磕碰,降低振动率,防止桩身出现不必要的裂损。桩摆放好后,班组应仔细的检查,起吊之前,桩身上每米标注一道尺寸线(为施工记录提供便利)。桩起吊、搬运以及堆码过程中,要避免碰撞以及附加弯矩的情况发生。

2.2锤击法施工及记录

(1)当第一节管桩起吊就位插入地面之后,要对桩位和桩身的垂直度偏差进行详细全面的检查,要求桩位实际偏差在20mm范围内,垂直度偏差在0.5%范围内。(2)管桩施打时,应时刻确保桩锤、地梁以及桩长的中心线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以便于重锤低击,同时,对桩的垂直度加以检查,若检查出桩体垂直度偏差高于1%时,应及时超找原因,采取有效方法进行纠正。(3)实际沉桩时,若发生了贯入度异常,桩身出现位移、倾斜等诸多的问题时,要立即停止沉桩,和有关单位协作找出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然后,才可以开展作业。(4)该工程管桩是端承摩擦桩,收锤标准主要以控制桩端设计标高为主,以贯入度控制为辅。(5)如果桩的打入深度与贯入度均与设计要求相符,那么,应参照地质资料对桩尖处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核对,以便控制。通常情况下,规定最后的三次10锤的贯入度不得递增,达到施工图要求后,才能收锤,移动桩机。

2.3管桩焊接法及要求

(1)混凝土管桩焊接以CO2焊接为主。在焊接之前,应将桩接头处残留的泥渣锈迹清理和除掉,保证表面的清洁度。(2)接桩以焊接接桩法为主,下节桩桩头应安装导向箍,以确保上下桩节找平接直,上下节桩间的间隙应使用铁片整个填实旱牢,再沿着圆周对称点焊六处,等到上下桩节固定之后再将导向箍拆除,最后,进行分层对称施焊。(3)桩接头必须根据要求实施分层焊接,每个接头焊缝应高于两层,每层焊缝的接头必须是错开的,焊缝要做到连续饱满。施焊结束后要冷却八分钟后才能继续作业。(4)在焊好焊缝后,焊工应将焊缝表面上存在的焊渣全部敲掉,并进行自检,与要求不相符的部位要第一时间补焊,待专检员与监理认可后方可施打,并进行详细的电焊隐蔽记录。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在使用了预应力管桩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方法后,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路及稳定性明显提高,进一步加快了铁路建设的力度。现阶段,该项技术已经在国内外中普遍的应用,市场发展前景客观。

参考文献

[1]袁广龙等.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第一版)[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孟祥连. 青藏铁路施工中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方法.铁道工程学报.

[3]陈德平.某沿海铁路DK247软土路基病害整治方案设计.铁道勘察2011,37(2).

[4]徐至钧.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设计与施工.

[5]杜永昌.高速与客运专线铁路施工工艺手册(第一版)[D].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第15篇

关键词:可理解性输入 实验教学 输入资源筛选 大学英语听说教程

On the approaches of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ble inpu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ang Xiaoshi, Zheng Chunping, Liu Shumei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Krashen’s 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 the article analysed the input of the experimental language teaching course. It proposes that such factors as frequency, text types and acoustic features of the input affect learners’ comprehension. The article aims to seek the i+1 level of input material for students based on these factors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language teaching course.

Key words: comprehensible input; experimental language teaching; selecting input material;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urse

1 问题的提出

语言实验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实验任务的设定帮助学生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强调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环节并重,为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输出能力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办法。

1.1 大学英语实验教学

大学英语实验教程与英语听说教程密切结合,利用听说教程提供的话题和材料作为语言输入,教师布置任务,讲解实验方法,分析实验案例,启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就实验任务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完成任务后通过自评和同伴互评以及教师的反馈,发现自己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逐步达到可理解性输出的目的。这一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并由教师全过程监控、指导。

1.2 大学新生英语水平和需求的调查

近年来随着高中英语新课标的实施,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外语教学质量地区间差异明显。为更好地因材施教,我校对新生进行英语分级教学。通过对新生分级考试成绩(听力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在听力理解方面的差异很大(见表1)。

表1 2013级新生分级考试听力成绩比较

由表1可知,二级和三级学生听力成绩整体较高,并较为均衡,而一级学生整体成绩与二级和三级学生成绩相比差距悬殊,总平均分低于二级和三级学生4分左右,并且一级学生人数众多,同级内成绩也悬殊,最低为0分,最高为19分,接近满分。

对110名一级新生和135名二级新生做的问卷调查也表明,一级和二级学生高中阶段英语听力口语学习情况的差异较明显。

一级班中近1/4的学生高考没有听力题型,二级班中此比例为10%;一级班中46.4%的学生曾在课外自主进行听力训练,二级班中这一比例占72.6%;一级班中有14%的学生进行过口语学习,二级班中这一比例上升到22%。

虽然新生高中阶段听力和口语的学习情况不同,但对大学英语学习的要求却是相同的。问卷调查显示,一级和二级新生希望在大学阶段提高的前三位知识和技能都是听力、口语和词汇能力。一级中有71.4%的学生希望加强听力训练,92.8%的学生希望提高口语,72%的学生希望提高词汇能力;二级中对应的比例分别是79.2%,91.1%,65.9%。

相对于阅读、语法、写作和翻译等能力,学生提高听说能力的学习动机很强,这是大学英语实验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实验教学也真正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2 语言学习中的输入与实验教学

2.1 语言的输入与加工过程

自Krashen监察理论提出以来,学界对该理论提出的假设特别是可理解性输入(i+1)假设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过。Krashen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学习的足够条件,最佳的输入是“i+1”,其中“i”是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加上1,即为学习者可理解的程度,难度过高(i+2或+3等)会使学生的情感过滤度高而造成焦虑,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输入的材料。作为监察理论的核心概念“i+1”在理论上是可以理解的,但“i”如何测量,“1”又是多少,术语界定不清楚,且教学过程中因学生个体差异很大,不可能有统一的最佳语言输入。

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起到决定性因素,各方的理论也不尽相同:Long将可理解性输入、调整后的输出以及会话的作用综合在一起,提出了互动假说。Swain则认为输出活动有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语法结构和词汇以及语用的得体性,他指出输出促进语言活动的自动化。Gass & Mackey阐述了包含语言输入、互动、反馈和输出的二语习得理论,将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Swain的输出假说纳入其中,建立了“输入、互动和输出”模型。虽然各方对语言输入的加工过程存有异议,但输入是外语学习的必要条件,没有输入就没有习得,这已经达成共识。

2.2 大学英语实验教程中的语言输入

在谈到语言输入时,Rod Ellis区分了输入语篇(input text)和输入话语(input discourse)。前者指持母语者真正说或写的材料;后者指持母语者对语言学习者使用的一种特殊语体,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材料。杨连瑞等从输入的性质上把输入分成正面的语言材料和负面的语言材料:“正面语言材料指语言学习者从环境中得到特定话语在目标语中可以被接受的整句,即合乎语法的语言形式,其中包括真实的输入和经过修改的输入。真实的输入指的是学习者所接触的输入是母语持有者间进行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材料,未经任何修改。经过修改的输入包括简化形式和附加解释语两类,负面语料指的是提供给学习者的有关其表达不正确的显性或隐性信息或反馈。”这一阐述中的修改过的和未经修改的语言材料同Ellis讲的输入语篇和输入话语是一致的。

学生实验过程中接收的输入主要来自听说教程中设计的听力和口语活动材料,材料长度一般为20分钟。这些对帮助学生实现本单元听说训练的目的已经足够了。由于实验任务立足于听说教程又高于听说教程对学生的语言输出方面的要求,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任务,实验教程提供了相应的案例。这些案例展示给学生做语言实验的方法,但相比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案例所提供的语言输入不足以使他们完成实验任务,对于入学时程度为一级水平的学生尤其如此。为帮助学生完成实验任务,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

3 可理解性输入资源的加强

3.1 课外资源绝对丰富与利用的相对不足

英语是一种世界性语言,学习者在信息化的今天学习英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如何进行筛选是摆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从调查问卷中可略见一斑:

一级班中有62.5%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筛选网络资源;91%的学生希望补充适合自己程度的资源;9%的学生认为资源多多益善;没有人认为不需要补充资源。

二级班中有77.8%的学生认为不清楚如何筛选网络资源;91.8%的学生希望补充适合自己程度的资源;4.4%的学生认为资源多多益善;2.9%的学生认为教材所提供的资源已经足够,无需补充。

由此可见,课外资源的丰富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够高效地利用资源。绝大多数学生在资源筛选和整合上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进行资源筛选和整合也成为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步骤。

3.2 对语言资料进行筛选的依据

3.2.1 学生听力水平的评估

探讨“i+1”是项艰巨的任务。学生的“i”层次在哪里?学生可接触到的“i+1”中的1又是多少?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我们。经过分析我们认为,由于对新生进行分级教学,同一级的学生英语水平大致相当,特别是在词汇、语法结构和阅读能力方面差别不大,且学生母语背景相同,年龄相仿,文化背景相差无几。

《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作为一套很成熟的经典教材为学生提供的听力和口语练习材料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的需要。经对随机选取的1~4册中8个单元的听力对话和独白材料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教程话题设置由具体事务到抽象事务,词汇运用也随话题的深入逐渐复杂,语速从110词/分钟逐渐过渡到140~150词/分钟,速度又因材料的形式(对话或独白)而有所不同,信息量随语速的提升而逐渐加大,因此我们认为听说教程从多方面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教程的难易符合相应级别多数学生的水平。

3.2.2 影响理解输入材料的因素

学习者能否理解输入的材料受学习者本人、语言材料和语言输入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多项研究表明学习者本身词汇、语法、语音、听力技巧、短时记忆、年龄、动机、心理紧张程度、背景知识等都会影响其对材料的理解。

Bell指出声音效果(语速、口音、长度等),词汇/句法和文体(对话、新闻、故事等)等语言特征是影响听力材料难度的因素。输入时不会对持母语者造成困难的现象对语言学习者却有影响。Ito发现新闻英语中的弱读形式会给学生带来理解障碍。犹豫、重复、自我纠正、停顿等真实语料常见的现象会影响外语学习者对输入语料的加工过程。

3.2.3 对实验教程补充输入材料难度控制的方法

我们认为由于同一级学生语言能力和对话题背景知识的储备相差并不悬殊。我们在选择补充输入资源时更注重材料的声音效果和语言特征。具体来讲,以一级学生为例,我们参考《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一册的语速,将每分钟110词的速度定位3星级材料,音/视频长度一般为3分钟,兼顾了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包括对话和独白。选取的材料均没有背景噪音。对于一级学生,我们主要考虑选取输入话语,即为学习者修改过的语言材料,对语速过快、含有过多犹豫、重复、停顿和背景噪音的输入语篇限制采纳。综合所有因素考虑是否提供关键词、文本资料、视频辅助等。对于学生感兴趣但有难度的材料,我们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关键词和提问”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输入内容。对于话题的常用语,我们通过提供多篇语料的方式加强频度效应和感知突出性,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方式。

以一级学生为例,大部分学生听力水平介于2星和3星之间,听力能力强的可以从3星资料开始,稍弱的学生可以从2星难度资料开始,听力能力再低一些的可选择从1星资料开始。我们同时提供了少量4星和5星级难度的材料。由学生自主选择难易度适合的材料,可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完成任务提供可理解的输入。

3.3 以《购物与打电话》一章补充输入资源为例探讨资料的筛选和整合

实验教程第一册第三章对应的是听说教程第一册5,6两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主题为Telephoning和Shopping。实验任务具体如下:

任务 内容

3-1跟读: 电话号码和价格

3-2词汇拓展: 名牌商品

3-3会话仿说: 打商务电话

3-4听力: 购物与打电话

3-5会话仿写: 接电话并留记录信息

3-6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在百货商店购物

3-7小组讨论: 用现金还是信用卡付款

3-8采访: 购买了残次商品

3-9命题演讲: 喜欢的食物和饮料

3-10微型调研: Black Friday购物/退货/工

厂店

我们为学生提供了60分钟的与话题相关的音/视频资料。难度程度呈梯级标注(见表2)。

表2 第一册第三章补充输入材料一览

表2(续)

5 音频 180词 1'28'' 打电话约会 对话 3-3 **

6 音频 217词 1'30'' 回电话,确定约会时间 对话 3-3 ***

7 音频 240词 1'45'' 拨打商务电话注意事项 朗读 3-3 ****

8 音频 255词 2'17'' 购物常用句型单句 朗读 多项 **

9 音频 187词 1'28'' 留电话口信 对话 3-5 **

10 视频 240词 1'29'' 留电话口信 多组对话 多项 ****

11 视频 无 2'50'' 超市商品与店铺词汇 讲解 多项 *

12 音频 146词 1'20'' 讨论购物清单 对话 3-6 *

13 音频 64词 23'' 购买食物 对话 3-6 **

14 音频 266词 1'37'' 两人去超市购物,咨询店员商品位置 多人

对话 3-6 ***

15 音频 355词 2'14'' 顾客欲为他人购买礼物,店员介绍不同商品的特点提供帮助 对话 3-6 ****

16 音频 450词 2'50'' 学生购买电脑,就性能、品牌等咨询店员 对话 3-6 ****

17 音频 410词 2'25'' 讨论用卡还是用现金付款 对话 3-7 ****

18 音频 209词 1'20'' Scientific American:用现金方式优于刷卡结账 新闻播报 3-7 *****

19 音频 140词 59'' 退货 对话 3-8 **

20 音频 300词 2' 体验商务英语教程:产品质量 陈述 3-8 ***

21 视频 472词 3'30'' 步入商界教学片:产品质量出现了问题 多人对话 3-8 ****

22 音频 2 383词 13' BBC教学片:英国美食,英文对话及部分中文解说 对话、陈述 3-9 ****

23 视频 266词 1'40'' CNN学生新闻,节日购物 新闻 3-10 *****

24 视频 无 2'27'' CNN经济:圣诞节购物清单 新闻采访 3-10 *****

所有的音/视频均可以用作听力训练(任务3-4)的材料,形式可以多样,如填空、听写等。教师补充的输入资源直接与要完成的实验任务结合,从语言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不包含背景知识介绍。

教学反馈表明,为学生提供的补充资源丰富了学生对所探讨话题的表达方式,降低了学生完成实验任务的难度。

4 结束语

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找到接近学生可理解性输入水平(i+1)的方法。教师基于对学生目前的词汇、语法、听力技能和口语表达等的水平,结合他们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利用现代化手段,选取符合话题且声音效果、文本特征适当的输入材料,通过增加频率效应、给出关键词、提供文本等方法降低理解难度,标记难度等级等多种手段弥补学生语言输入的不足。难度分级提高了学习效率,减轻了学生的学习焦虑。值得指出的是实验教程符合大学英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思想,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资源整合并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进行实验项目的准备工作,相反通过介绍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资源,加强语言输入,让学生在打下更坚实的语言基础后,能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畅游。

实验教学的理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给师生双方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把个性化教学和自主学习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Bell, D. M. Using TV news in the EFL/ESL Classroom: Criteria for Selection[J]. TESL-EJ, 2003,7(3):1-17.

[2] Ellis, R.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 Gass, S.M. & Mackey, A. Input, interaction, and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7(24):249-60.

[4] Ito, Y. Effect of reduced forms on ESL learners' input-intake process[J].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2001, 20(1): 99-124.

[5] 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Harlow: Longman,1985.

[6] Rubin, J. A Review of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Research[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4,78(2):199-221.

[7] Voss, B. Hesitation phenomena as sources of perceptual errors for non-native speakers[J]. Language and Speech,1979(22):129-144.

[8] 李书春. Using Authentic Broadcast Material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C]//.胡文仲.中国英语教学(三):2001年北京中国英语教学国家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