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采纳审计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案情:A公司2011年度处置一批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原价为420,000.00元,累计已计提折旧160,000.00元、减值准备120,000.00元。由于没有清理收入,则A公司本次清理账面净损失140,000.00元。A公司本年度除了该事项外没有涉及其他会计事项,账面准备金科目年初额120,000.00元,年末准备金科目余额为零。
A公司于2011年度终了后的45日内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申请税前扣除财产损失140,000.00元,并已取得国家税务机关核发的《核准税前列支通知书》,同意A公司申请的财产损失140,000.00元在2011年度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
A公司在计算2011年度企业所得税额时,会计利润总额为-140,000.00,纳税调整减少额为120,000.00元,纳税调整后所得应为-260,000.00元。
A公司在填列2011年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以下简称“所得税申报表”)时,在附表三的《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中的财产损失中账载金额填列140,000.00元,税收金额填列140,000.00元,同时,通过附表十《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调整明细表》第九行填列准备金调整项目调减金额为120,000.00元。
问题一: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金额应为多少?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 )第四条规定”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法定资产损失,应当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证据资料证明该项资产已符合法定资产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及第五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
《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第八点规定“对企业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或存货,以该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或存货的成本减除残值、保险赔款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固定资产或存货毁损、报废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笔者认为:
账面余额=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
账面价值=固定资产的原价-计提的减值准备-计提的累计折旧;
账面净值=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累计折旧;
A公司报废固定资产账面余额=420,000.00(元);
A公司报废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420,000.00-160,000.00-120,000.00=140,000(元);
A公司报废固定资产账面净值=420,000.00-160,000.00=260,000.00(元);
所以,综合12号公告和57号文的规定,A公司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金额应为260,000.00元,而不是A企业申报的140,000.00元。
问题二:如何填列《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
笔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告诉A公司所得税申报表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的资产类调整项目中的财产损失账载金额应填列140,000.00元,税收金额填列260,000.00元,调减金额为120,000.00元。但是附表十《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调整明细表》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一栏纳税调整额已为-120,000.00元,这样就使所得税申报表主表的第十五栏的纳税调整减少额为240,000.00元,这又明显错误。问题出在哪呢?
笔者认为,问题主要在于所得税申报表附表三的设置上。
首先,附表三第42行“财产损失”一栏已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确认的财产损失金额和按照税收规定允许扣除的财产损失金额,差额分别填入调增金额或调减金额。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税收规定确认的差额,已包含了坏账准备金额。
【关键词】 内部审计权威性; 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客观性; 内部审计职业谨慎; 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1-0133-04
一、引言
内部审计是应对影响组织目标之消极因素的机制之一,从逻辑上来说,一是能发现消极因素,二是能推动针对消极因素采取行动,通俗地说,就是能发现问题,并且还能推动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两方面的机制是内部审计制度有效性的基础。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内部审计权威性都是基础。没有权威性,内部审计的结论或建议就难以推动针对性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推动后续行动的内部审计是浪费资源。而内部审计权威性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所以,从理论上搞清楚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对内部审计制度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有较深入的研究,也有少量文献涉及内部审计权威性。但是,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还是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由于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职能,相对于独立性来说,权威性可能与内部审计制度效果更为相关。本文拟提出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
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文献综述,梳理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相关文献;其次,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再次,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若干例证,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框架的解释力;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文献综述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内部审计权威性,二是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因素。
一些文献涉及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内涵。沈克俭[ 1 ]认为,权威性要求审计工作必须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对查出的问题,要有事实、有根据,评价要中肯,要能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决策和监督提供公正、正确的信息。安顺财校会计教研室[ 2 ]认为,具有使人信服的强大威慑力和声誉是权威性的具体表现。秦荣生[ 3 ]认为,审计权威性表现为审计工作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审计组织作出的审计结论和提出的审计意见,被审计者无权进行否定。孙宁[ 4 ]认为,权威性体现为审计意见能得到落实。李景祥[ 5 ]认为,审计权威性表现为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或审计决定的执行力。
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影响因素,多数文献认为,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是其权威性的基础[ 2-3,6-11 ]。一些文献还提到了其他一些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因素,例如,质量审计[ 12 ],建立内部审计组织的自愿程度及领导重视程度[ 13 ,5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12,14 ],审计技术方法[ 5 ]。
多数文献认为,内部审计独立性作为其权威性的基础,主要体现在领导体制,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越高,内部审计越是具有独立性,从而也越是具有权威性[ 15-22 ]。
此外,一些文献还涉及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特有损害因素及限度。一些文献认为,与外部审计人员相比,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报告其发现的问题,这实质上是指出管理部门的错误,因此,管理部门很有可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内部审计;第二,内部审计机构要透明地理解问题并推动问题得到整改,必须主动与管理部门协调好关系,如此一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可能会受到损害;第三,由于处于同一个组织,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人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最终可能损害独立性;第四,咨询服务需求的增加可能带来内部审计人员自我评估,从而对独立性产生负面影响[ 23-24 ]。阎栗和吴开兵[ 25 ]认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该有一个比较适当的“度”,在这个“度”的范围内,独立性的提升可以增加组织价值,超过这个度,独立性过高,会造成内部审计与经营层(甚至是高级管理层)的对立,进而增加内部审计与经营层信息交换成本,影响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功能的发挥。
上述文献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内部审计权威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概念及其保障机制还是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拟致力于此。
三、理论框架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抑制消极因素的治理机制之一,这个机制的建构要以效果为基准来作出相关抉择。内部审计权威性是内部审计制度效果的基础,没有权威性,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内部审计制度也就没有效果。而内部审计权威性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需要一个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包括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等,正是这些因素保障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进而保障了内部审计制度效果。上述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如图1所示,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框架(实线部分)。
(一)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概念及其对内部审计效果的影响
权威是对指令或安排的一种服从和支持,权威性就是处于权威的性状。内部审计权威性是人们对内部审计结论或建议的接受或采纳并采取相关行动,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处于权威的性状。一般来说,内部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审计结论和计建议,对于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人们可能会持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态度,对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进行冷处理,实质上是视同其不存在;第二种态度,表面接受了,实际上不采取切实的行动;第三种态度,很重视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并切实采取相应的行动。上述不同的态度,只有持第三种态度时,内部审计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才得到接受或采纳,内部审计才处于权威的性状。简单地说,内部审计权威性是指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得到相关方的接受或采纳并采取相应行动,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接受或采纳,也就是发自内心地同意内部审计的结论和建议;二是行动,也就是接受或采纳内部审计的结论和建议,并采取针对性的行动。上述两个维度,行动比认同更重要。 不少文献以及IIA的规范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对内部审计制度效果的影响。笔者认为,没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制度固然没有效果可言,但是,即使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制度也可能没有效果。表1描述了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的不同情形。
表1显示,有些情形下,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但是,内部审计制度没有效果,其原因是,内部审计部门出具的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审计结论及审计建议,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针对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形下,独立性、客观性并没有缺失,但是,内部审计的价值缺失。所以,对于内部审计来说,仅仅注重独立性和客观性是不够的,而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重视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采纳及相关的行动、重视发现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要重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当然,如果没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即使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得到接受或采纳,由于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没有反映真实的问题,真实问题也未能解决,内部审计同样没有价值。所以,对于内部审计来说,独立性、客观性不可或缺,但是,仅有独立性和客观性还不够,必须由独立性、客观性推进到权威性,后者包括前二者。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是内部审计与民间审计有很大的不同。民间审计只是对审计主题发表审计意见就可以了,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得到整改并不承担责任。内部审计则不同,发现问题当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推动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所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内部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接受或采纳是内部审计价值的基础,也就是说,对于内部审计来说,权威性包括独立性、客观性,并且比独立性、客观性更重要。
(二)内部审计权威性的保障机制
既然权威性是内部审计制度效果的基础,那么,如何保障内部审计权威性呢?前面已经指出,权威性包括接受或采纳、行动两个维度,行动比接受或采纳更重要。接受或采纳的基础是审计质量,审计质量越高,接受或采纳程度越高。接受或采纳对是否行动会有重要影响,而内部审计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代表的组织地位也会影响相关方是否采取行动,一般来说,这种组织地位越高,相关方采取行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需要说明的是,内部审计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代表的组织地位不一定是内部审计机构本身的组织地位,而是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中的领导地位,也就是在组织治理或高层中领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岗位或机构。总体来说,直接保障内部审计结论和建议接受或采纳并采取相关行动――也就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机制是审计高质量和高组织地位(图1)。下面具体分析上述两种机制。
先来分析内部审计高质量保障机制。内部审计质量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客观性,二是专业胜任能力(图1)。内部审计客观性是指审计人员不偏不倚,不得因偏见、利益冲突或他人的不当影响而损害自己的职业判断[ 26 ]。怎么才能做到客观性呢?一是精神上具有独立性,没有利益冲突且不受他人影响,主观上没有偏离自己职业判断的动机。失去独立性,审计人员可能在主观上就有迎合某种需求从而偏离自己职业判断的动机。二是工作态度严谨,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会因为工作不严谨而产生错误判断。三是具有专业胜任能力,不会因为专业胜任能力不足而产生错误判断。上述三个方面组合起来,就为客观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图1)。换言之,独立性、职业谨慎、专业胜任能力是审计客观性的保障机制[ 27 ]。
内部审计产品除了审计结论外,更有意义的是审计建议。一般来说,客观性主要是针对审计结论而言,对于审计结论来说,做到了客观性,也就具有了高质量。但是,对于审计建议来说,高质量的审计建议除了基于客观事实,具有客观性外,其质量还有其他更为丰富的内涵,例如,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审计建议实施后的成本效益比等,这些因素都是审计建议的质量维度,这些维度是客观性保障不了的,需要审计人员的相关专业素养和经验,所以,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从两个路径影响审计质量,一是影响审计结论的客观性,二是影响审计建议的质量(图1)。
接下来分析内部审计高组织地位保障机制。内部审计部门本身的组织层级不一定很高,但是,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并不只是代表内部审计部门本身,而是代表本组织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所以,这个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就是内部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组织层级,例如,如果由CEO领导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组织层级是由CEO来代表的,相关单位或个人会从CEO的组织层级来选择对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态度。我国历史上的不少朝代,监督体系都是以卑临尊,这样做当然也有弊端,但是,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监督者会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因为被监督者的秩级比监督者高,监督者必须认真地收集证据,不敢轻率地作出结论。与以卑临尊同时存在的是领导监督机构的岗位或机构秩级很高,很多情形下是皇帝亲自领导监督机构,这样一来,监督者本身秩级不高,但是,监督结论或建议代表的秩级很高,这就为监督结论或建议树立了很大的权威性[ 28 ]。内部审计也是如此,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能否得到接受或采纳并推动相关行动,除了审计质量外,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代表的组织层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人们的行动源于两方面的力量,一是认同,二是威慑力。高质量的审计获取了认同,这为行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基于认同可能有行动,也可能没有行动,所以,在认同的同时,如果再增加某种威慑力,则相关人员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内部审计独立性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组织地位是核心内容,组织独立一方面强调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不能低于审计客体,另一方面还强调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组织层级越高,威慑力越强,基于审计结论或审计建议的行动也就越有可能发生。所以,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又一个重要保障机制(图1)。
四、例证分析
本文以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下面用这个框架来分析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大亚湾核电站(广东核电合营公司)是广东核电公司集团与香港中电集团共同出资,其中广东核电公司占75%股权,香港中电占25%的股权。大亚湾核电站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建议执行力度非常大,审计建议回复率100%①,并且,还做到了三个“必须”: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必须查明原因,对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必须落实,对相关人员的责任必须追究[ 29 ]。可见,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很高。
这种权威性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二是高层级的组织地位。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首批通过IIA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中国企业,其内部审计质量可见一斑。高质量的审计一方面基于其具有国际水准的内部审计规范,大亚湾核电站建立了完整的审计工作体系和规范的管理模式,从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到开展后续审计,均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标准,通过这些规范,为其审计质量提供了程序性保障[ 30 ];另一方面,其审计质量还源于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这支审计队伍来自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并且还有切实可行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 31 ]。
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部门本身属于公司的一个部门,与公司其他部门相比,并没有特殊的组织级别,但是,I导内部审计部门的是董事会和总经理,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部门行政上向总经理报告,职能上向董事会报告。行政上向总经理报告,是为了让总经理支持审计建议的落实;职能上向董事会报告,是为了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部门不经过总经理直接发出审计报告,每半年在董事会作独立报告,阐述审计活动和发现[ 32 ]。
综上所述,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而审计质量和审计组织层级是这种权威性的重要保障因素,这与本文的理论预期相一致。
五、结论和启示
内部审计权威性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基础性问题,本文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
内部审计权威性就是人们对内部审计结论或建议的接受或采纳并采取相关行动,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处于权威的性状,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接受或采纳审计结论或建议,二是基于审计结论或建议采取针对性的行动。内部审计权威性与独立性、客观性具有差异,在有些情形上,可能存在独立性、客观性,但是不存在权威性。对于内部审计制度效果来说,权威性比独立性、客观性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独立性、客观性、职业谨慎、专业胜任能力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保障机制。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要提升内部审计制度效果,不能不重视独立性、客观性,但是又不能只重视独立性、客观性,而要更进一步,要重视权威性。独立性、客观性、职业谨慎、专业胜任能力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保障机制,所以,需要从独立性、客观性、职业谨慎、专业胜任能力多个维度努力来推进内部审计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沈克俭.建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遵循的准则[J].财会通讯,1984(S4):19.
[2] 安顺财校会计教研室.改变现行审计机关的行政隶属关系是保证审计权威性的根本出路[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4(3):63-64.
[3] 秦荣生.审计客观公正的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要求[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5(3):31-34.
[4] 孙宁.依法落实审计意见维护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1(6):32.
[5] 李景祥.论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12):5-6.
[6] 钟文俊,宋建民.改革和完善农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的构想[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2(11):39-40.
[7] 朱靖娟.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研究:基于Logit模型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9):20-23.
[8] 宋锐.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的探讨[J].财经界,2009(6):142-143.
[9] 魏昌东.中国企业内部审计法律制度:定位缺陷与完善对策[J].学海,2010(2):164-168.
[10] 肖艳芳,汤英,邱元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委派制的重要性[J].企业导报,2015(5):7-9.
[11] 周利红.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112-113.
[12] 殷书元.浅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J].现代审计与经济,1995(4):26.
[13] 申香华,张喜莲.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探讨[J].理财,1997(7):17-18.
[14] 张明仁.影响审计工作严肃性和权威性的成因及对策[J].广西审计,2003(2):46-48.
[15] 张学林.论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建立[J].财会通讯,1992(4):20-21.
[16] 时现,毛勇,易仁萍.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之比较:基于调查问卷分析[J].审计研究,2008(6):23-26.
[17] 蒲育军.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8(8):83-85.
[18] 李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审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9(1):69-75.
[19] 陈武朝.内部审计有效性与持续改进[J].审计研究,2010(3):48-53.
[20] 刘红梅.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组织模式的构建[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11(1):88-93.
[21] 刘荣.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增值的均衡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2(8):35-37.
[22] 李文文.产权范式的内部审计独立性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J].中国内部审计,2014(6):31-33.
[23]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Independence and objectivity : a framework for internal auditors[R].Altamonte Springs,FL :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2001.
[24] 颜晓燕,饶婧婧.关于内部审计独立性问题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1(7):205-208.
[25] 阎栗,吴开兵.内部审计独立性成本收益模型及其推论[J].中国内部审计,2014(4):44-47.
[26]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78.
[27] TAYLOR M H. A proposed framework emphasizing auditor reliability over auditor independence[J].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3):257-266.
[28] 朱建磊.明代监察制度的制衡功能[J].文史杂志,2014(6):37-40.
[29] 施兵,董琳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为经营管理做好服务[J].中国内部审计,2006(7):28-29.
[30] 常琪.“防范”胜于“纠正”:记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内部审计[J].中国审计,2004(2):52-53.
当前在美国与公司治理有关的财务会计研究重点包括:(1)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专门技能--财务理解力,成员的独立性,以及设计委员会的责任;(2)审计人员的实际独立与形式独立,以及在非审计服务上的争论;(3)盈余管理,指管理层就一套给定的财务报告标准的实践抉择。
(一)审计委员会
1999年美国公司董事联合会的蓝带委员会提出了提高公司审计委员会效率的建议,与财务理解力密切相关。报告中的建议1指明独立董事的含义。建议2和3要求审计委员会应当至少由三名独立董事组成,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在财务上都具备或能逐渐具备读写能力(这种财务上的读写能力看上去意味着能够读并理解所有基本财务报表)。建议指明外部审计人员应对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负责。建议8针对外部审计人员应同审计委员会就"审计人员对公司会计原则质量,而不是可接受性的判断"进行讨论。建议9认为公司年报和10K报告应包含一封来自审计委员会的信,揭示就使用的会计原则质量的讨论(例如在管理层与审计委员会之间,在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人员之间,在审计委员会内部)。
后来被纳斯达克(NASD)和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建议或采纳的原则变化有:(1)定义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2)专家意见和财务理解力;(3)书面特许执照的采纳。
被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建议或采纳的原则变化有:(1)审计人员应该注意季报五大国际会计公司已经这样要求它们的注册会计师);(2)审计委员会关于他们复查和(与外部审计人员和管理层)讨论的程度的声明,以及关于财务报告和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声明;(3)对于书面特许执照的采纳;(4)审计委员会的报告应包括一个声明,此声明说明凡是使委员会相信财务报告是欺骗性的(误导的、不完全的)事项是否已经引起审计委员会的注意。
这方面当前的主要研究课题是:审计委员会的专家意见和(或者)独立性是如何与财务报告的质量联系在一起的?采用的方法一:分析财务报告的失误之处(例如欺诈,SEC强制执行的案例),与极度高质量的报告相比很容易被识别出来。对错误的分析引发对财务报告产出分发的极端部分的关注,从而引出通用性的问题。方法二是分析盈余管理,使用任意性(酌量)应计项目来衡量财务报告的质量,服从于用约定俗成的任意性(酌量)应计项目来衡量产出的考虑。
设计和度量问题包括:对报告质量的定义并度量,连续度量(任意性(酌量)应计项目水平)与对分散程度的确认(报告欺诈),对审计委员会专家意见的定义并度量,对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定义并度量。
(二)审计独立性
1998年8月,由"Public Oversight Board"刊登了关于审计效率的讨论。2000年8月31日发表的报告和建议包含:对美国公共企业审计的重新审视与评价;评价大样本的已完成的审计;对审计方法、组织结构和服务范围的潮流的评价。
SEC针对审计独立性建议如下原则:放松某些当前针对雇佣关系和投资的限制;限定非审计(咨询业务)的范围和实质;限定审计单位和其他实体间的联盟。
这方面当前的主要研究课题是,究竟什么因素损害了审计独立性?所采用的方法一:使用存档数据,确认并分析审计独立性遭受破坏的境况(例如与一个审计顾客的咨询业务关系的存在诱使审计人员在审计中损害独立原则,再如想留住顾客的愿望诱使审计人员在审计中损害独立原则);很多例子表明,审计的失败可直接追溯于对独立性的践踏。方法二:在实验环境中,对损害审计独立性效果的检验:审计人员的实际判断一实际上的独立;其他人对审计人员的感觉一表面上的独立。
(三)盈余管理
SEC主席Arthur Lwvitt1998年9月28日《数字游戏》一文提出5种对盈余管理是否存在的估计或判断。包括:重组费用;在商业组合中购买价格的分摊;储备(例如为了销售退回,债务损失,担保成本);收入确认;重要性。他演讲的目的是批判(在某些财务报告环境下)这些判断和估计的基础和成果。
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的关系,体现在对管理的真实的或感受到的回报受报告决定的影响:如建立在会计上的红利计划的直接影响,来自于影响性的股票价值的间接的(可能是更大的)影响,如果一家企业以收入的倍数作为价值的评估,管理层就会有特别强烈的动机去操纵收益确认和收入度量。
近年来,我们在市内审协会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院党委的中心工作,以“管理+效益”为主题,大胆创新、主动转型,初步建立了“堵、纠、促”三位一体的医院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机制,审计项目、审计成果和审计质量等指标均列文登市内审系统前茅。仅三年来共完成审计项目35个,提出合理化建议76条,促进建立健全内控制度22项,核减工程投资1200多万元,促进增收节支2112万元,避免损失浪费1243万元。审计科自建立以来连年被评为“市内审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被省内部审计师协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和创新经验的内审机构”。
一、坚持“三突出”,选准着力点深入开展内部控制审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院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政府管理,财政供养,变为了今天的政府宏观指导,自主经营的市场化管理模式。为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切实提升监督效能,我们内审人员通过反复学习和深刻思索,决定把工作定位在以管理和效益为核心,以事前和事中审计为重点的思路上来,突破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和事后监督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在推动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促进经营管理,节能降耗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潜能作用。在实践中,我们以“堵漏洞、纠违纪、促决策”为目标,把单位的内部控制从整体上划分为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行为和内部控制决策三大块,因“块”制宜地确定工作着力点。
(一)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突出在“堵”上下功夫,促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医院要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建立一套权责明晰、纪律严明、完整连贯的内部控制制度。为此我们发挥职能优势,全面、深入地查找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建章立制,堵塞跑、冒、滴、漏。如在后勤物资和医疗器械采购审计中,我们按照采购顺序,对采购的申请、审批、采购、验证、入库和出库进行了全面审计。审计发现后勤物资采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供应商选择不严格。由于负责采购和验证的人员把关不严,造成采购物资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质量参次不齐和性价比低的问题,其中被褥等物品竟然发现了部分黑心棉现象。二是物资管理不到位。有的物资因未指定专人管理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冒领、损毁甚至被盗等问题时有发生。医疗器械采购发现的问题有:采购计划不合理。总务科没有根据实际的工作需求和库存平衡制订计划,致使库存过量,不仅占压了大量资金,而且部分积压严重的医疗器械因更新换代被淘汰浪费。违反规定选择供应商,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采取多级供应商供货的手段将亲属设为供应商,极大地损害了医院的利益。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剖析根源,先后查找出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失控点27个,提出整改建议19条。审计报告提交后,院领导采纳审计建议,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了撤换,同时修订完善有关制度11项,通过规范完善采购招标机制,医院当年节约采购资金470多万元,间接为患者减轻负担380余万元。三年来,我们先后查出内部控制制度失控点44个,提出合理化建议31条,促进建立健全有关制度22项,促进增收节支1442万元。
(二)内部控制行为审计突出在“纠”上做文章,及时查处违纪违规问题。内部控制行为是内部控制运行的保证,在审计中,我们注重及时发现和纠正有关人员的不法行为,确保医院内部控制机制规范、有效地运行。近年来,医院为改善医疗环境,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固定资产建设,包括新建病房大楼以及对原有三幢门诊和病房大楼的装修工程,项目总投资达1.5亿元。为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院领导要求基建科对施工质量严格把关,审计科对施工及结算情况负责监督。我们采取“提前介入,全程监督,后期跟踪”的方法,多层次、全方位地实施审计。在工程筹建前期,提前研究施工图纸、施工方案,对使用材料、施工标准、结构布局等详细把握。在施工阶段,坚持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工程竣工后,全面搜集整理工程资料,狠抓结算审计,最大限度地节约建设资金。如我们到工地测量时,发现有的工作量施工方和我方工作人员说法不一致。对此建议院领导临时建立了科室主任施工监督责任追究制度,设置了维修工程记事计时单,由审计科发给施工方,施工方将维修内容详细记录在记事单上,经科主任审签后方能交审计科复核结算。这项措施实行后,仅科主任把关就削减高估冒算额158万元。再如在对施工单位上报的基础挖土签证审核中,发现上报单价达到60元/立方米,这样的单价运距应在十八公里以上。我们会同负责此项工作的基建科按照运土路线查找,结果发现施工单位采取移花接木的手段,在共同确认的地点只卸过一次土,其它的都在别处,仅此一项就核减工程造价260多万元。三年来,我们先后制止和纠正内部控制违纪违规行为137人次,核减工程造价1200多万元,避免损失浪费1243万元,由于质量过硬,医院新病房大楼获得了省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泰山杯”奖。
(三)内部控制决策审计突出在“促”上动脑筋,积极向院领导建言献策。内部控制决策是内部控制成功的关键,事实证明,领导的科学决策都是在对相关情况准确、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制订的。鉴于此,我们在内控审计中强化对审计成果的分析研究,为院领导当好参谋助手。整骨医院每年锅炉用煤数量较大,加上煤炭的及时供应是单位正常运营的重要保障,因此多年来,院党委一直主张采用宽松的采购和结算方式。这个决策是否合理,有没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带着疑虑我们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调查。一是坚持每天都到锅炉房做实地监督用煤数量,历时半个月取得了较准确的日耗用量,并根据不同的季节做了持续性的调查,确定出不同季节的日耗用数量;二是对煤炭价格进行了多方面的市场调查,从不同渠道进行了广泛的询价,取得了真实可靠的市场价格;三是对采购的燃煤在进单位前现场过磅和检测。通过以上措施发现了煤炭从采购价格到质量、数量存在7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并向院领导提交了一份有理有据有可操作性建议的专题报告。院党委采纳建议对锅炉用煤实行改革,建立了4项内控制度。实施后年节约资金70多万元。2011我们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产能影响,在今后一段时期钢材价格将出现大幅度上涨的趋势,结合新病房大楼建设需要大量钢材的实际,我们向院领导提出了提前囤积钢材的建议,院领导经慎重研究,采纳建议提前购买了3000多吨钢材,事实证明,此举为医院节约资金600多万元。三年来,我们提出的审计建议90%以上都进入了院党委的决策,对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搞好“三结合”,努力提升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水平
一是搞好内部控制审计与其他审计的结合。我们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是较高层次的审计,每个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同,内部控制审计的模式和路子也应有所区别。内审机构必须克服急功近利心理和盲目照搬的做法,要吃透上级有关部门指示精神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从本单位实际出发,选准切入点,大胆尝试,稳步推进,定期总结,不断深化。探索初期,因各方面条件不够成熟,难以开展独立的内部控制审计。我们就以财务收支审计、投资项目审计和专项审计等为依托,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拓展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从2003年起,我们在每一项常规审计中都适当融入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而且比例逐年加大,效果也越来越好,思路也越来越清,自2012年起开始进行独立的内部控制审计,并初步建立了“堵、纠、促”三位一体的医院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机制。
一、审计差异的含义及分类
所谓审计差异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发现的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方法与有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不一致的事项。
审计人员在完成按业务循环进行的内部控制测试、会计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和特殊项目的审计后,对于审计中发现的审计差异,审计项目经理应根据审计重要性原则予以初步确定并汇总,并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使经审计的会计报表所载信息能够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一对审计差异内容的“初步确定并汇总”直至形成“经审计的会计报表”的过程,主要是通过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得以完成的。编表并不复杂,关键是要看审计差异应不应该调整以及如何进行调整。
审计差异内容按是否需要调整账户记录可分为核算误差和重分类误差。核算误差是因企业对经济业务进行了不正确的会计核算而引起的误差(即账户记录有错误),用审计重要性原则来衡量每一项核算误差,又可把这些核算误差区分为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和不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即未调整不符事项),不建议调整的可能不调整,但不是一定不调;重分类误差是因企业未按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规定编制会计报表而引起的误差(即账户正确,但报表不正确),例如,企业在应付账款项目反映的预付账款、在应收账款项目反映的预收账款等,重分类误差不管大小都要调整。因此,我们这里将重点讨论核算误差的调整。
二、审计差异调整的具体方法
对审计中发现的核算误差,如何运用审计重要性原则来划分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与未调整的不符事项,是正确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的关键。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性,换言之,注册会计师在划分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与未调整不符事项时,应当考虑核算误差的金额和性质两个因素:
第一次调整:情况一:对于单笔核算误差超过所涉及会计报表项目(或账项)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应视为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
情况二:对于单笔核算误差低于所涉及会计报表项目(或账项)层次重要性水平,但性质重要的,比如涉及到舞弊与违法行为的核算误差、影响收益趋势的核算误差、股本项目等不期望出现的核算误差,应视为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
第二次调整:对于单笔核算误差低于所涉及会计报表项目(或账项)层次重要性水平,并且性质不重要的,一般应视为未调整不符事项,但当若干笔同类型未调整不符事项汇总数超过会计报表项目(或账项)层次重要性水平时,应从中选取几笔转为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过入调整分录汇总表,使未调整不符事项汇总金额降至项目层重要性水平之下。
第三次调整:所有项目错报漏报的合计数与报表层重要性水平相比较,如果超过报表层重要性水平,则应从中选取几笔转为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过入调整分录汇总表,使未调整不符事项汇总金额降至报表层重要性水平之下。
第四次调整:考虑前期未调整的、继续影响本期的错报漏报金额;如果和第三次调整后的合计数超过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继续调整,直至剩下的未调整不符事项汇总金额低于报表层重要性水平。
第五次调整:考虑期后事项、或有事项的影响,调整方法同上。
具体调整过程举例说明如下:
例如:分报表项目看,假设只考虑应收账款项目,其重要性水平为30万元,报表层重要性水平300万元;那么,
第一次调整:情况一:在应收账款项目中,如果单笔核算误差超过项目层重要性水平30万元,就要建议调整。如:发现一笔40万元的错报,肯定要调,因为超过了项目重要性水平30万元。情况二:如果单笔核算误差低于30万元,但性质重要,也要建议调整。例如:发现一笔15万元的错报,是与另外一单位串通舞弊造成的,建议调整,因为其性质重要。
第二次调整:应收账款项目内,单笔核算误差低于30万元,性质也不重要,就单笔看,应该不建议调整;但是如果应收账款项目内这种未调整的不符事项太多了,以至于合计起来的数超过了项目层重要性水平,也要调整。例如:发现一笔15万元的错报,金额不超过30万元,性质也不重要,不建议调整;后来又发现一笔20万元的错报,同样是金额不超过30万元,性质也不重要,不应该建议调整。两笔错报分开来看,都未超过重要性水平,而且性质也不重要,但加起来的总额为35万元,大于应收账款项目层重要性水平30万元,此时,从中选择几笔调到重要性水平之下。此例中将20万元那笔转为建议调整的;假如还有一笔8万元的错报漏报,同样满足性质不重要,金额也未超过重要性水平,还是建议调20万元那笔,因为剩下的两笔15万元和8万元,加起来的金额为23万元,不超过重要性水平30万元。总之,调整的原则是:项目调整结束时,不建议调整的错报漏报满足:第一,每笔金额不超过重要性,性质也不重要;第二,加起来的金额也不超过重要性。即相当于两次调整机会,第一次单独看一个项目内,第二次合起来看。这两次调整都是与会计报表项目(或账项)层次重要性水平相比较。
第三次调整:经过前两次调整以后,应收账款项目留个“小尾巴”,固定资产也有个“小尾巴”……每个项目都有个“小尾巴”,第三次调整是将所有项目的“小尾巴”加起来,与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相比较,如果超过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则继续建议调整,直至剩下的未调整的不符事项金额低于报表层重要性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重要性水平是采用分配的方法确定的话,则不会出现第三次调整的情况,因为如果每项都低于项目层的重要性水平的话,合起来的金额也不会超过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因此,第三次调整的前提是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采用的是不分配的方法。
第四次调整:仍以上述情况为例,如前所述,假设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为300万元,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等所有账户已经经过了前面三次调整,最后不建议调整的金额加起来有280万元,低于报表层重要性水平;但是以前未调整,继续影响本期的错报漏报还有50万元,合起来有330万元,超过报表层重要性水平300万元,所以,还要调整。至于是调上期的错报漏报还是调本期的,都不重要,只是把握好一个原则,使得调整后的金额低于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就行了。
第五次调整:审计结束后,发现期后事项或有事项,也可能调整。调整原则和方法同上。
一、审计差异的含义及分类
所谓审计差异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发现的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方法与有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不一致的事项。
审计人员在完成按业务循环进行的内部控制测试、会计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和特殊项目的审计后,对于审计中发现的审计差异,审计项目经理应根据审计重要性原则予以初步确定并汇总,并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使经审计的会计报表所载信息能够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一对审计差异内容的“初步确定并汇总”直至形成“经审计的会计报表”的过程,主要是通过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得以完成的。编表并不复杂,关键是要看审计差异应不应该调整以及如何进行调整。
审计差异内容按是否需要调整账户记录可分为核算误差和重分类误差。核算误差是因企业对经济业务进行了不正确的会计核算而引起的误差(即账户记录有错误),用审计重要性原则来衡量每一项核算误差,又可把这些核算误差区分为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和不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即未调整不符事项),不建议调整的可能不调整,但不是一定不调;重分类误差是因企业未按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规定编制会计报表而引起的误差(即账户正确,但报表不正确),例如,企业在应付账款项目反映的预付账款、在应收账款项目反映的预收账款等,重分类误差不管大小都要调整。因此,我们这里将重点讨论核算误差的调整。
二、审计差异调整的具体方法
对审计中发现的核算误差,如何运用审计重要性原则来划分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与未调整的不符事项,是正确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的关键。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性,换言之,注册会计师在划分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与未调整不符事项时,应当考虑核算误差的金额和性质两个因素:
第一次调整:情况一:对于单笔核算误差超过所涉及会计报表项目(或账项)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应视为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
情况二:对于单笔核算误差低于所涉及会计报表项目(或账项)层次重要性水平,但性质重要的,比如涉及到舞弊与违法行为的核算误差、影响收益趋势的核算误差、股本项目等不期望出现的核算误差,应视为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
第二次调整:对于单笔核算误差低于所涉及会计报表项目(或账项)层次重要性水平,并且性质不重要的,一般应视为未调整不符事项,但当若干笔同类型未调整不符事项汇总数超过会计报表项目(或账项)层次重要性水平时,应从中选取几笔转为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过入调整分录汇总表,使未调整不符事项汇总金额降至项目层重要性水平之下。
第三次调整:所有项目错报漏报的合计数与报表层重要性水平相比较,如果超过报表层重要性水平,则应从中选取几笔转为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过入调整分录汇总表,使未调整不符事项汇总金额降至报表层重要性水平之下。
第四次调整:考虑前期未调整的、继续影响本期的错报漏报金额;如果和第三次调整后的合计数超过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继续调整,直至剩下的未调整不符事项汇总金额低于报表层重要性水平。
第五次调整:考虑期后事项、或有事项的影响,调整方法同上。
具体调整过程举例说明如下:
例如:分报表项目看,假设只考虑应收账款项目,其重要性水平为30万元,报表层重要性水平300万元;那么,
第一次调整:情况一:在应收账款项目中,如果单笔核算误差超过项目层重要性水平30万元,就要建议调整。如:发现一笔40万元的错报,肯定要调,因为超过了项目重要性水平30万元。情况二:如果单笔核算误差低于30万元,但性质重要,也要建议调整。例如:发现一笔15万元的错报,是与另外一单位串通舞弊造成的,建议调整,因为其性质重要。
第二次调整:应收账款项目内,单笔核算误差低于30万元,性质也不重要,就单笔看,应该不建议调整;但是如果应收账款项目内这种未调整的不符事项太多了,以至于合计起来的数超过了项目层重要性水平,也要调整。例如:发现一笔15万元的错报,金额不超过30万元,性质也不重要,不建议调整;后来又发现一笔20万元的错报,同样是金额不超过30万元,性质也不重要,不应该建议调整。两笔错报分开来看,都未超过重要性水平,而且性质也不重要,但加起来的总额为35万元,大于应收账款项目层重要性水平30万元,此时,从中选择几笔调到重要性水平之下。此例中将20万元那笔转为建议调整的;假如还有一笔8万元的错报漏报,同样满足性质不重要,金额也未超过重要性水平,还是建议调20万元那笔,因为剩下的两笔15万元和8万元,加起来的金额为23万元,不超过重要性水平30万元。 总之,调整的原则是:项目调整结束时,不建议调整的错报漏报满足:第一,每笔金额不超过重要性,性质也不重要;第二,加起来的金额也不超过重要性。即相当于两次调整机会,第一次单独看一个项目内,第二次合起来看。这两次调整都是与会计报表项目(或账项)层次重要性水平相比较。
第三次调整:经过前两次调整以后,应收账款项目留个“小尾巴”,固定资产也有个“小尾巴”……每个项目都有个“小尾巴”,第三次调整是将所有项目的“小尾巴”加起来,与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相比较,如果超过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则继续建议调整,直至剩下的未调整的不符事项金额低于报表层重要性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重要性水平是采用分配的方法确定的话,则不会出现第三次调整的情况,因为如果每项都低于项目层的重要性水平的话,合起来的金额也不会超过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因此,第三次调整的前提是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采用的是不分配的方法。
第四次调整:仍以上述情况为例,如前所述,假设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为300万元,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等所有账户已经经过了前面三次调整,最后不建议调整的金额加起来有280万元,低于报表层重要性水平;但是以前未调整,继续影响本期的错报漏报还有50万元,合起来有330万元,超过报表层重要性水平300万元,所以,还要调整。至于是调上期的错报漏报还是调本期的,都不重要,只是把握好一个原则,使得调整后的金额低于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就行了。
第五次调整:审计结束后,发现期后事项或有事项,也可能调整。调整原则和方法同上。
摘 要 传统的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职能已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企业更关注经营目标的实现与价值增值,需要的内部审计是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为经营过程防范风险,发现并帮助解决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管理问题,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内部审计,因此如何在审计转型中进行审计职能的延伸是内部审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内部审计 职能 延伸
内部审计职能是基于对内部审计定义分析后的审计定位,是连接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桥梁,内部审计实务工作的开展实际上就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实施过程。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定,客观上决定了审计转型与发展的方向,决定了为企业发展提供审计支持的层次、力度与幅度,因而如何界定内部审计职能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经济与企业对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的需求已迫在眉睫。
一、对内部审计定义中审计职能的思考
(一)监督与评价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
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2003年6月1日起施行)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描述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在这里它明确指出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监督与评价”,并且沿用、指导审计工作至今。
监督职能:是指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以便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理、有效;检查被审对象是否履行其经济责任,有无违法违纪、损失浪费等行为,追究或解除其所负经济责任,从而督促被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评价职能是监督职能的延续,是对监督检查结果的客观描述,并由此分析评定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二)监督与评价职能已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1、内部审计的监督与评价职能演绎为查错纠弊
监督与评价职能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以独立的第三方形式存在,以保持其评价的客观性。但由于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其依据不清晰,使内部审计评价苍白,并导致内部审计的监督与评价职能演绎为查错纠弊。
2、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职能的狭隘,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与审计地位的提升
监督与评价职能使内部审计对发现问题仅有建议权,这就使得内部审计更关注发现了多少问题,提出了多少建议,而淡化了有多少审计建议能被采纳并落到实处,忽略了内部审计建议落不到实处的原因,从而使审计发现的问题“年年提建议,年年依旧在”的情况屡见不鲜,并最终使内部审计的“参谋”角色流于形式!既浪费了审计资源、审计劳动、审计时间,又影响了审计形象,使内部审计处于公司治理的不可或缺性与发挥作用较小的间隙地带,造成审计地位的尴尬!
2009―2010年中石油机关机构精简,绝大部分中石油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都被从机关精简掉,或被纪委收编,就是审计职能狭隘制约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很好例证!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呈现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及生产经营地点分散化等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内部审计给企业提供更系统、全面的管理型服务。面对现代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与内部审计职能狭隘的矛盾及严峻形势,内部审计必须加速转型以谋求生存与发展。
二、对内部审计转型中审计职能延伸的思考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定义》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服务,其目标在于增加价值并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一套系统、规范的方法和评价、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以帮助组织达到目标。”
上述定义通过对内部审计职能的界定,明确了内部审计的定位是服务于公司(组织)治理、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适当的内部控制,帮助企业增加价值是内部审计的目标和发展保证。这给国内内部审计转型与职能的延伸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一)关注经营,服务管理,帮助企业增加价值
1、依据与意义
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而效益来自经营,因此关注企业经营,分析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切实将事后审计推进到事中、事前,才能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地实现目标,即增加价值,也才能体现内部审计的参谋角色与存在意义。
2、实施
内部审计可以将内部审计活动与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及关键成功因素联结在一起,关注经营过程,从整体价值链来考虑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从全局、长期着眼,促成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有效合作,帮助一个企业达到战略目标,即增加价值,同时让公司认识内部审计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内部审计的管理性建议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往往是间接的,但其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身份在沟通与协调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业务部门所无法企及的。
(二)关注内部控制,促进企业良性循环。
1、依据
内部控制实质就是企业的内部管理,因此内部审计关注内部控制就是关注内部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即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提出合理管理建议以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
2、实施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审计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情况的客观验证活动。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可以确定企业制定的制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贯彻执行;建立的标准是否被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各种控制是否有利于单位目标的实现,并有针对性地对内部控制和管理方式提出改进和建设性意见,以促进企业不断地实现自我监控和自我约束,达到企业自我改善、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关注风险识别,进行风险防范。
高度信息化、程序化的现代企业,其风险事项隐蔽而又对经营有着重大的影响,内部审计有义务通过审计活动进行风险评估,识别企业风险,并可从内部控制入手,在管理和业务两个层面进行评估,提出建议,帮助企业进行风险防范与规避。1、管理层面的风险评估。
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关注制度的建设及执行情况,识别并防范可控风险。2、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关注经营过程,进行动态跟踪,洞察异常现象。
(四)利用工作优势,深化项目跟踪与咨询服务
1、内部审计工作优势
内部审计人员积累了在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经营内容的企业进行审计的经验,对经营管理有了更多、更丰富的见解,而这些见解就是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以咨询、建议、书面报告或通过其他产品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多利益。
2、深化项目跟踪与咨询服务,实现审计成果的转化。
审计建议在被采纳与执行的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各种问题,项目跟踪与咨询服务是实现审计成果转化的唯一途径。如果只跟踪结果而不提供咨询服务,则无法改变审计发现问题反复建议反复出现的现状,更无法企及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要求,同时也反应出内部审计在内部管理与审计定位上还存在值得思考与完善地方。
三、延伸内部审计服务职能对内部审计发展的作用与思考
服务职能是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主要途径和体现。
(一)监督寓于服务是审计发展的关键
通过提供检查、鉴证、风险识别、制度建设、增加价值、协调、跟踪、咨询等服务,内部审计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并通过努力能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安防体系的重要一环。
因为提供服务必须使供需双方都满意,是双赢的结果。即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被认可,提出的建议合理而有可操作性,被采纳并落到实处,更能被企业接纳与欢迎,审计业务也能由此得以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开展。
(二)制约内部审计服务职能延伸的瓶颈
监督作为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已根深蒂固,将监督与服务割裂,片面地强调独立第三方的查错纠弊职能,已然成了内部审计服务职能延伸的瓶颈,这也是导致目前将审计跟踪理解为仅须统计整改结果的认识普遍存在的根源。服务职能依赖与检查、监督、鉴证工作,这些工作也只有通过服务才能得到更好地转化与体现。服务职能的体现需要树立服务的理念,而服务的理念源自对审计职能的认定。
总之,只有通过审计转型,进行审计职能的延伸,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特优势,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既是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服务,也是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服务,为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服务。
参考文献: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官林镇基础设施、房屋建筑工程BT项目,于2010年8月,经市委市政府批复,同意《官林镇关于实施BT项目的报告》及相关项目的建设,项目总投资概算约5亿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约3亿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启迪大厦、光产业园、生物科技园及其他公建等。官林镇生物科技园工程为本次BT项目建设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办公楼、会所、生物科技园厂房等,建筑面积11.5万,总投资约1.4亿元。除土建工程外,还包括安装工程、室内外装饰工程、科技园区市政道路、景观等配套工程。
二、跟踪审计基本情况官林镇生物科技园BT项目跟踪审计工作,2010年10月,经市审计局采用公开比选方式确定,我公司为本项目跟踪审计比选中标单位。鉴于本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为了使跟踪审计工作不影响项目建设实施,我们根据《局政府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操作规程》的要求,组建跟踪审计小组,迅速、认真开展本项目跟踪审计工作,审计小组配备的审计人员:主审,助审。主审驻场时间每周一、三、五上午;土建助审每天驻场,安装及市政助审驻场时间每周一、三、五。
根据《宜兴市审计局政府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操作规程》的要求,针对各施工阶段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工程的特点,我单位编制了切实可行的跟踪审计方案。跟踪审计组将跟踪审计的工作要求及时向建设单位及施工、监理单位进行通报,充分交流,力争跟踪审计工作得到参建单位的理解与支持。自进驻施工现场,实时了解工程进展情况,掌握隐蔽工程实施情况,严格按照跟踪审计方案开始跟踪审计。主要开展工作如下:1、建设单位按跟踪审计组的要求提供设计图纸、招投标文件、投标报价书、设计变更资料、现场签证资料。2、跟踪审计在工程实施阶段,跟踪审计组现场驻点,实时了解工程进展情况,掌握隐蔽工程及正常工程计量情况,定期参加项目工地例会,参加与项目有关的方案论证、设计变更等会议,并出具跟踪审计意见单。3、本项目每月定期召开计量会议,由跟踪审计组主持,建设单位、监理、施工单位参加,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造价问题进行讨论;4、对设计变更和合同外工程“先审计,后施工”的原则,5、实施阶段性结算审计。要求建设单位督促施工单位定期或按约定形象进度将结算分合同内和合同外两部分签字盖章后报送建设单位审计科和跟踪审计组;建设单位审计科和跟踪审计组按规定流程完成阶段性结算审核,与施工单位进行对账并出具审定单,报审计中心复核审定。
三、跟踪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及采纳的情况
自2010年10月进场,直至项目停工,官林镇生物科技园BT项目跟踪审计组,通过对该工程的施工过程、材料设备采购、施工合同执行情况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按照“跟踪审计、分期报告、迅速反馈、及时纠正”的原则针对的发现的问题,定期或不定期的提出跟踪意见和建议。官林镇生物科技园BT项目跟踪审计期间,共发出跟踪审计意见单12份,共提出意见和建议28条,建设单位采纳建议和意见25条,有效规范了建设程序,节约工程投资,保证了工程质量。
1、本项目采用BT招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根据BT协议,各单体工程施工前需签订单独施工合同。因本工程工期要求紧,在未签订单体施工合同前已开工建设。根据审计组根据基建管理规定,要求甲乙双方在已经开工的情况下,尽快完成施工合同签订,规范甲乙双方权利义务。建设单位采纳了审计意见,及时签订了施工合同,加强了施工合同管理。
2、生物科技园BT项目占地面积大,单体建筑多,基础土方工程开挖、运输、回填对造价影响大,2010年10月进场时,项目刚开工,现场尚未大面积开始,跟踪审计组要求甲乙双方及时完成场地标高测量,为工程结算收集第一手测量资料。
3、根据室外工程设计图纸,主要反映道路及雨污水,未考虑供水管道、供电管道、弱电管道、通讯管道,为使道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不受破坏,建议建设单位完善室外综合管网图纸,对过路管道采用预留方式,从而减少未来供水管道、供电管道、弱电管道、通讯管道实施过程中可能对道路的破坏影响。
4、根据本工程施工合同约定,材料工程结算时按施工期间价格执行,本工程合同工期365天,跨越12个月,材料价格处于波动期,材料调价差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审计组建议建设单位,要求施工单位完善施工用材料计划上报及计划执行情况检查,有效解决工程结算时,材料价差调整基础数据积累工作。有效减少材料差调整扯皮现象。
5、加强设计变更、工程签证台账管理。跟踪设计组建立了设计变更、工程签证台账,对发生的变更、签证及时审核,主要审查其变更的程序是否合法、参与现场签证会勘计量,掌握真实数据。
6、严格工程计量、进度款支付审核管理。
四、协审工作成效、业绩及亮点
(一)协审工作成效、业绩
1、跟踪审计工作成效。生物科技园BT项目跟踪审计按照“跟踪审计、分期报告、迅速反馈、及时纠正”的原则,针对跟踪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定期或不定期的列出意见和建议。本项目共发出跟踪审计意见单12份,工提出意见和建议28条,建议和意见采纳25条。主要内容:工程建设管理、工程资料报送、工程签证计量、已完工程价款审计等。节约建设资金、减少损失28.5万 元。
2、结算审核工作成效。生物科技园BT项目,送审价2510万元,审核造价1566万元,核减额为943.9万元,核减率39%。审核结论得到了双方的一致认可,并经审计中心复核审定。
(二)协审工作亮点
1、制定并运用跟踪审计作业流程
跟踪审计作业流程意义:项目参建主体各自职责、权利、义务不尽相同,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投资、质量、工期、安全事项处理、履职情况,存在主次、先后、决策与咨询等关系,多数情况下各方目标一致,但也有冲突矛盾之时,如何规范参建主体的行为,有效开展跟踪审计工作是跟踪审计组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跟踪审计组驻场后,首先召集各相关单位召开跟踪审计交底会议,明确跟踪审计组的在本项目与其他相关单位的组织关系。并交流和学习了跟踪审计组根据审计目标要求,对项目各审计要素制定的审计流程和审计的表式。该BT项目跟踪审计组成功应用了审计组织工具,制定了《生物科技园BT项目跟踪审计标准作业流程》除改变长期以往由于审计和被审计以及参建主体各方存在对立、抵触、不协调、办事效益低下等情况,有效的规避了审计的风险,改善了审计工作环境。同时在后期项目清算中也发挥了作用。
跟踪审计标准作业流程示例如下:
2、争对中间停工特殊情况设计现场清查表式,解决实际进度与结算审核对应关系。
生物科技园BT项目因乙方资金困难无法完成合同项目,并提出放弃履行。由于项目停工,现场尾工工程量以及各种措施性项目会成为工程结算审计难点。跟踪审计组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时组织各专业人员制定计划、明确任务分工,落实责任。按计划时间进场进行详细、细致、科学勘查取证。形成《已完工程清查记录表》各方签字确认成果表,为阶段工程清算提供详细、真实的数据依据,确保了项目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的顺利。
首先,企业内部审计定位的不明确,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定位有监督职能、鉴证职能及综合职能等特点。最普遍的说法是将内部审计定位为监督职能和鉴证职能,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能够反映内部审计的真正目的,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人行为的目标和方向。其次,企业审计人员结构的单一性,许多企业的审计部门普遍存在专职人员少、业务结构单一的现象。内审人员缺乏应有的审计经验和审计技巧,兼职现象严重,难以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人员的知识面较为单一,绝大多数企业的内审机构只有会计师,没有工程师、律师等,使得审计部门只能从凭证到帐面查找问题,难以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因而提出的建议或为决策者提供的决策依据往往缺乏现实性。
2.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结构的不完整性分析
首先表现在,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机构建设重视不够,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却把审计与财务或监察等部门并到一起,个别企业甚至借改制之名撒并了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配备上没有把精兵强将放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正常的审计人员数量也难以保证。其次反映在,授予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不够,有的甚至不予授权,以至内部审计结论的落实难以到位,内部审计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第三则是企业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审计人员基本上都是财务人员转型,缺乏经济、工程、法律等专业人员,且审计人员因长年得不到培训而闭目塞听。
3.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可持续性发展的滞后性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模式仍以帐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另外,内部审计中抽样设计虽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内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基本上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结果,这种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
4.企业内部审计与管理间的辨证关系
4.1企业内部审计受其独立性制约
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是接受委托对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因而,要求内部审计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来说是独立的,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
4.2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间的辅成关系
内部审计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来发挥其加强管理的作用的。如果内部审计的有益建议被采纳,并促使企业管理迈上新的台阶,内部审计就为加强企业管理做出了贡献,相反,内部审计人员未提出有益的建议或这些建议未被采纳,则内部审计就没有起到加强企业管理的作用。
4.3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间的职能区别
审计为管理服务,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体现在各项业务处理程序上,由管理部门设计、具体管理人员执行,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稽核、验收、复算、核对等等。履行管理职能,是指实际加入管理的运作过程,实施具体的管理行为,实施人员必然参与了管理,留下了管理的痕迹,发生了管理的效果。
5.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产生的因素分析
对于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产生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5.1审计制度的不健全因素
对企业审计工作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健全责任制度是保障。虽然国家有规定,法律有依据,但有的单位往往根据本身需不需要来决定执不执行。
5.2审计实施操作不规范
企业审计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审计计划编制不周详,审计方案过于简单,内容不详细,审计人员分工不合理,审计实施过程未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5.3审计技术落后
科学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利用率低,审计成果距离目标要求差距较大。当前内部审计多注重采用审查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传统审计方法,缺乏内查外调等手段,未能触及要害。这种单纯以账查账的做法很难发掘错弊及违纪事实;有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抓不住重点,找不准问题隐藏的领域,重财务审计,轻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既不利于打击严重侵占企业财产行为,也不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
6.企业内部审计效果的提高
6.1企业内部总审计师制度的建立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的审计效果,应当选择企业内部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有组织领导能力、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担任总审计师职务,总体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6.2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营造
审计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影响也是很大的,营造良好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监督的成败和效果,取决于是否具备了良好的审计监督环境。审计环境也是内部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内部审计活动完成其自身职能的基础。
6.3企业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改良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要在审计报告建议的质量上下功夫,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审计建议;要注重总结、提炼、利用审计成果,服务宏观调控。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地改进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 :政府投资 建设项目 竣工决算 财务审计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背景资料:
1.2009年**市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由自治区水利厅新水建管[2008]73号文的批复,计划投资810.3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501万元,自治区补助资金2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09.3万元。
2.该项目报送建安工程投资为6,387,650.02元,我审计机关审定建安工程投资为5,359,656.4元(人民币),审减造价1,027,993.62元。
3.该项目完成投资情况如下: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6,547,010.71元(包括审计建筑工程费5,359,656.4元,输变电工程42,702.32元;自动化测报安装工程127,500元),设备投资75,800元,待摊投资实际为941,351.99元。
4.该项目概算批复待摊投资为941,000.00元。
5. 未完工工程投资预计达32万元
6.请问:为规避审计风险,编写审计报告中的竣工财务决算?应注意哪些事项?
二、从背景资料分析,需要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
1、建设项目投资没有按批复计划完成。
(1)、计划总投资为810.3万元,实际完成投资为6,621,479.24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5,604,327.25元,设备投资75,800元,待摊投资实际为941,351.99元。
(2)、必须要弄清楚的有关概念及其关系:建设项目总投资包括三部分:1、建筑安装工程投资、2、设备投资、3、待摊投资。
2、财政部对建设项目的有关规定:国家对建设项目投资没有花完的项目资金,国家要将没有花完的项目资金按原渠道收回。
3、存在未完工工程投资
三、项目专项资金没花完,财政、建设单位、业主、设计、监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如下:
1、建设单位建议:因为有未完工工程部分,我们决不能让没有花完的项目资金,让国家将该资金收回。如果让该资金收走,再争取资金难度很大,既然资金没有花完,就将没有花完的项目资金以征地、购买料场等形式来增加投资,增加待摊投资,来把剩余的项目资金消化掉。
2、业主建议:要求监理增加签证的工程量,来达到满足完成投资计划。
3、还有一些其它的建议。
四、审计风险分析:
1、如果采纳上述建议和意见,无疑,把所有的风险转移给了审计机关。
2、建设单位建议将没有花完的项目资金以购买管理房、征地、购买料场等形式来增加投资,增加待摊投资,来把剩余的资金消化掉。变相增加待摊投资,但是,该项目概算批复待摊投资为941,000.00元,实际待摊投资已达到941,351.99元,若再增加待摊投资,待摊投资费用超出了建设项目概算批复的待摊投资,出具这样的审计报告,一方面是审计单位既承担了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又成了审计机关不懂投资审计的笑话。
3、建设单位:要求监理增加工程量,来达到满足投资计划。如果审计机关采纳用增加工程量的形式来满足增加投资,一方面施工单位有可能直接以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审定的建安工程投资,认定就是他施工单位完成的建安工程投资,如果说不是施工单位完成的投资,施工单位反过来以审计报告跟建设单位、审计机关打官司,这样让审计机关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同时,审计机关也承担了审计风险。
五、应熟悉的相关财务知识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建设项目财务审计,不是简单地将建设单位的财务数据摘抄下来,更重要的是去审核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否合理,合规,费用数量是否在规定的计取范围内。如:
1、《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规定:业务招待费支出不得超过建设单位管理费总额的10%。
2、建设单位管理费总额控制数费率应按以下规定去核定
3、招投标费用的计取办法
4、勘察设计费的计取办法
5、监理费的的计取办法
6、在水利工程竣工验收规范中明文规定:尾工工程(未完工程)资金超过总投资的5%,该项目不预竣工验收。
六、审计报告中的竣工财务决算应如何编制:
1、在本项目财务决算审计中,采用增加待摊投资费用的办法肯定是行不通。
2、有人建议将未花完的建设项目资金全部列为未完工程投资,未完工程投资还有近71万元,超过国家资金的10%,在水利工程竣工验收规范中明文规定:“尾工工程(未完工程)资金超过总投资的5%,该项目不预竣工验收”,这样,会造成该项目无法竣工验收。
3、本人认为较为合适的处理办法:以预计未完工程投资和预留费用进行处理,在报告中将71万元以未完工工程投资32万元,预留费用39万元。这样,将未花完的建设项目资金留在当地财政,且不违背法律法规,又规避了建设项目投资审计风险。
4、审计报告中的竣工财务决算采用以下定性方法:
项目完成投资、资金到位及支付情况:
根据市***局提供的“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表”,截止2010年12月27日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款收支情况如下:
1、该项目完成总投资6,621,479.24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5,604,327.25元(包括审计审定工程造价为5,359,656.4元,输变电工程117,170.85元;自动化测报安装工程127,500元),设备投资75,800元,待摊投资941,351.99元。
2、到位资金情况:工程投资810.3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501万元、自治区补助资金2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09.3万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自治区配套资金到位率100%。
3、资金支付情况:截止2010年12月31日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支付建安投资费用5,305,716.83元;自动化测报75,800元;待摊投资费用804,351.99元。
在审计报告中发现的问题有:预计未完工程投资32万元;预留费用39万元。
七、从本案例可以看出:做好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财务审计涉及的审计事项复杂、专业性强。
1、投资审计人员,不仅要求具备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更要求能懂得工程合同管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和其它各方面的知识。
2、投资审计人员还必须懂得财务方面的知识。
3、投资审计人员还必须要有丰富的法律法规知识。
一、守和谐之门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关注财政资金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和政府性资金的使用效果,监督政府有关部门管好用好纳税人的钱,是和谐社会之大门。该局在预算执行审计中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着眼,以加强对财政性资金的监督为目标,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重点,切实加强对财政资金分配权的制约,提出了可行建议,得到了人大、政府的采纳。还积极配合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对收支“两条线”进行拉网式跟踪检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去年该市支付支农资金累计4 227.5万元,较上年周期增长16.7%。该局把涉农资金包括财政支农资金、农村转移支付资金以及征地拆迁资金一起作为审计监督的重中之重。
二、固和谐之本
官民和谐,干群融洽是和谐社会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做好审计工作,融洽官民关系,是南康审计局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去年,该市原西华乡苏茅村的三位村民来到审计局,反映他们村财务混乱,有些集体资金去向不明,村民对此意见很大,准备集体上访。该局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召开全体业务人员研究此事,派出审计组对该村几年来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了认真审计,并把审计结果及时向全体村民进行了通报,使村民信服。
三、解和谐之“结”
(一)增值型审计的含义
增值型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理念,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概念的新诠释。当前,国内外审计理论界广泛关注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研究。
2001年,IIA对内部审计作了新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次要目的是“提高运作效率”。从理论上讲,不管是什么审计模式,其目的都是增加价值(或减少损失),提高效益,即当前普遍开展的财务收支内部控制、经济效益、风险导向等任何形式的审计模式都包含在增值型审计范畴内。
(二)纳税筹划的含义
纳税筹划的定义有多种说法,笔者认为: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收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合法、合规的手段,通过经营和财务活动的有效安排,尽量少缴税、追求纳税人最大税收利益的行为。
(三)纳税筹划与增值型审计的关系
增值型审计的核心是提高效益、增加企业价值;纳税筹划的核心是少交税,增加企业价值。两者的落脚点都是“增加企业价值”。例如,12月30日,某单位测算当年应交所得税100万元,经审计提出纳税筹划建议并被采纳后实际缴纳所得税90万元,那么少交的10万元就是审计成果,即通过采纳审计建议后企业价值增加了10万元。
二、纳税筹划体现审计成果的实践思路
笔者站在宏观视角,对一系列的纳税筹划方法进行梳理提炼,总结了几种常用筹划方法,希望能给审计人员在实践中秉持纳税筹划思路提供指引。
(一)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纳税人必须熟练掌握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合法、可行、有效的纳税筹划方法,尽量用足、用够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减轻纳税负担。
案例1:A检测公司主要从事管道检测技术服务,属于高科技性质的公司,旗下有一从事检测设备研制的全资子公司B。2010年4月,某审计组对其进行审计,发现如下问题:2009年度,A公司税前利润2000万元,缴纳企业所得税500万元;B公司技术转让收入400万元,技术开发成本1000万元,公司亏损不交纳企业所得税。
审计人员应提出什么样的建议呢?
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50%。如果A公司将B公司注销内部成立技术研发部,则A公司2009年度税前利润1400万元,缴纳企业所得税=(1400-1000×50%)×25%=225(万元),A公司少缴企业所得税(减少净现金流出)275万元。
(二)充分利用税收法规一些富有弹性的条款
税收法规弹性主要表现为:(1)纳税人的可变通性。特定的纳税人交纳特定的税收、享受特定的优惠政策。纳税人可通过对经营活动的适度安排,使其纳税人身份发生变化,达到少缴税的目的。娱乐业与文化体育业之间的变通为一例。(2)税基确定的可伸缩性。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课税对象金额的确定直接影响了税额的大小。纳税人可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设法调整课税对象金额,使税基变小、减轻税赋。小型微利企业缴纳20%的所得税为一例。(3)税率上的差异性。课税对象金额一定,税率越高、税负越重,反之亦然。税率与税负的这种密切关系,纳税人也可以通过调整课税对象金额,尽量避开高税率,寻求低税率。土地增值税级差税率为一例。
案例2:某审计组发现,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建造一批普通标准住宅,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2000万元,开发土地费用400万元,新建房及配套设施成本4000万元,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320万元。董事会研究决定以9640万元的价格出售。
审计分析:按税法规定,企业可以扣除的费用除了上述费用外,还可加扣(2000+400+4000)×20%=1280(万元)。经计算,该房地产企业的增值率为(9640-2000-400-4000-320-1280)/(2000+400+4000+320+1280)=20.5%。
《土地增值税法》规定,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应就其全部增值额按相应税率计缴增值税。据此规定,企业要缴纳增值税,相应税率为30%,数额=(9640-2000-400-4000-320-1280)×30%=492(万元)。企业税后现金流量为9640-2000-400-4000-320-1280-492=1148(万元)。
如果将该批住宅的出售价格降为9600万元,则增值率为20%。根据税法规定,该企业不用缴纳土地增值税。税后现金流量为1600万元。
审计结论:降价销售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现金流出)1600-1148=452(万元),建议企业降价销售。这是一个双赢的建议,即企业增加现金流入452万元的同时购买方少支付价款40万元。
(三)选择最优纳税方案
企业纳税筹划应遵循经济学原理,尽量选择交税最少、收益最大的方案,即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
案例3:某设备制造公司为扩大生产规模,拟于2011年用闲置资金建设一套生产线。另外,该公司的闲置资金可投资于股票市场,税后投资收益率可达10%。现有以下投资方案:
甲方案: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生产线,折旧年限为10年,会计与税法折旧年限相同,不考虑残值因素。投产后,年产量为500台,售价为20万元/台,年销售收入10000万元,相应的付现成本(工资、维修和原材料等均可在当年税前扣除,下同)为8500万元。
乙方案:投资6000万元建设的生产线,折旧年限为10年,会计与税法折旧年限相同,不考虑残值因素。投产后,年产量为550台,售价为20万元/台,年销售收入11000万元,相应的付现成本为9280万元。
丙方案:投资7000万元建设的生产线,折旧年限为10年,会计与税法折旧年限相同,不考虑残值因素。投产后,年产量为600台,售价为20万元/台,年销售收入12000万元,相应的付现成本为10150万元。
财务部门根据以上方案做了如下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上报董事会。
甲方案:税后净利为(10000-8500-500)×(1-25%)=750(万元)
乙方案:税后净利为(11000-9280-600)×(1-25%)=840(万元)
丙方案:税后净利为(12000-10150-700)×(1-25%)=862.5(万元)
分析结果:丙方案最优,乙方案次之,甲
方案最差。
董事会将上述情况提交审计委员会审计,审计结论如下:
在三种方案的计算中,财务部门均忽略了机会成本。相对于甲方案而言,乙方案多投入货币资金1000万元,相应的机会成本=1000×10%=100(万元),修正后的税后净利润=840-100=740(万元)。同理:相对于甲方案而言,丙方案需多投入货币资金2000万元,相应的机会成本=2000×10%=200(万元),修正后的税后净利润=863-200=662.5(万元)。
结论1:最佳的纳税筹划方案是甲方案,净利润为750万元;乙方案次之,净利润为740万元;丙方案最差,净利润为662.5万元。
逆向分析:假如该公司闲置资金为7000万元,采取甲方案,将5000万元建设生产线,2000万元投资股票市场,每年可获得净利润750+200-950(万元);采取乙方案,将6000万元建设生产线,1000万元投资股票市场,每年可获得净利润=840+100=940(万元);采取丙方案,将7000万元全部用于建设生产线,每年可获得净利润862.5万元。
结论2:最佳的纳税筹划方案是甲方案,净利润为950万元;乙方案次之,净利润为940万元;丙方案最差,净利润为862.5万元。
两种思路计算出的决策方案选择顺序完全一致,与财务部门的分析结果完全相反。审计委员会将审计结论向董事会汇报后被予以采纳。
(四)利用税负转嫁
税负转嫁是纳税人通过经济交易中的价格变动,将所纳税收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他人负担的一个客观经济过程。在纳税筹划应用中,它是一种基本的方法,其操作原理是转移价格,包括提升和降低价格。
案例4:2009年,某市一家保险公司经营一项保险业务,全年营业额为1000万元,发生客户火灾理赔支出600万元,若不考虑附加税费,公司应纳营业税=1000×5%=50(万元),净收益=1000-600-50=350(万元)。
如果该公司减少每位客户的保险费用,但相应规定每位客户应到某指定的公司购买一套防火设备,并按照规定安装,该项措施出台以后,该公司营业额可能会降低到700万元,但相应的支出由于防火设备的增加会下降到200万元,若不考虑附加税费,公司应纳营业税=700×5%-35(万元),净收益=700-200-35-465(万元)。通过税负转嫁,该公司净收益增加了115(465-350)万元;而且,由于购买防火设备,保险公司可能会和防火器材公司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还有可能获得部分折扣优惠。
三、审计建议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慎重考虑纳税筹划风险
纳税筹划风险是审计人员提审计建议之前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正因为提纳税筹划审计建议风险特别大,致使很多审计人员明明发现被审计单位多缴税也不敢提审计建议。在实际工作中,某些具体的纳税筹划活动稍有不慎,就可能涉及纳税风险。主要表现为:(1)税法的变化。如利用关联交易降低税负的做法,现在已受到了严格限制,风险很大。(2)对税收法规条款理解的差异。一些税种不但有“法”、“实施条例”、“实施细则”,还有“解释”、“说明”等,如果纳税人没有全面掌握这些法规,不准确的理解,就会发生纳税风险。
(二)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
增值型审计中应综合考虑多重因素,税收成本只是其中一项,要站在发展战略的高度加以通盘考虑,以企业的全局战略为指导。如果仅从纳税筹划的角度去考虑,有可能在局部获得了收益,而在整体上损害了企业利益。同样,在企业制定战略决策的整个过程中,也必须贯穿纳税筹划理念,进行纳税筹划活动。纳税筹划必须服从企业战略,企业战略也必须考虑纳税筹划,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谈到企业的辉煌,公司领导和职工都会情不自禁地对审计办赞誉一番,大家都说这辉煌中凝聚着审计办的特殊贡献。
我们审计办是一个由五名审计人员组成的战斗集体。几年来,在公司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审计机关的指导帮助下,坚持立足企业发展,服务改革大局,强素质,创大业,促进了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仅三年来完成各类审计项目2238个,纠正违规违纪金额130多万元,核减基建工程投资1000多万元,审计经济合同386份,节约采购支出2000多万元,避免经济损失150多万元。审计办先后两次被省人事厅、审计厅授予"全省内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多次被市审计局、人事局评为"全市内审工作先进单位",连年被市审计局授予"内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多次被和内审协会授予"内审工作示范单位"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缘于以下三个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苦心锻造铁队伍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经营机制的不断创新,内审工作面临着更高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总公司领导始终把内审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一是多措并举培育审计人员。内审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娴熟的业务技能。为此,公司领导一方面严把审计人员的入门关,在审计人员的选用上,坚持全面考察,严格考核,把思想作风好、业务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的人员充实到审计岗位。另一方面拓宽渠道教育审计人员,首先通过常抓不懈的政治学习和日积月累的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使每个人真正做到立场坚定,纪律严明;其次通过创建学习型企业、举办培训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和鼓励审计人员自学成材等方式和途径,锻造业务精良的审计队伍,目前审计办五名人员全部具备本科文凭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再是制定了《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审计人员廉政建设若干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审计人员的言行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二是交压重担锻造审计人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公司党委注重给审计办交任务、压担子,使审计人员的意志和业务在实践中得到锤炼和提高。如近年来,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总投资达1亿多元,包括对农村低压线路、变电站、35kv、10kv线路的建设与改造等。为管好资金使用,公司领导要求审计办对工程进行全面审计。在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工程管理规定和农网工程审计的要求,对每一项工程从开工到验收直至工程决算进行严格审计,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在丈量农网工程中,大家连续几个月奋战在一线工地,顶着夏日的炎炎烈日,一条一条线路地丈量,一个一个表箱地落实。一名同志因连续高温和极度疲劳,高烧39度,满嘴都是大泡,却顾不上请假打吊瓶,只是吃点退烧药,咬牙坚持下来。当时刚到总公司上任的吴学忠总经理去现场送消暑汤时看到这个情景,深受感动,说:"真没想到我们有这样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我以你们为自豪。"正是凭着这份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农网审计任务,在国家审计总署和国家计委分别组织的农网工程验收中,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是完善机制激励审计人员。为充分调动每名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公司领导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与积累,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包括《内部审计技术规定》、《内部审计管理规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内部审计作业流程图》、《常用审计图表》等十几项制度和图表,涵盖了企业内审工作的全部内容,为内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规章制度,既是审计人员日常工作的准则,同时也是公司考核审计人员的重要依据,为审计人员展示自我、公平竞争提供了一个舞台,从而有力激发了大家争先创优的意识,在审计办形成了学、比、赶、超的浓厚氛围,推动了审计工作水平的有效提高。
二、作为赢得尚方剑
俗话说:有为才有位,近年来我们坚持着眼企业改革,积极服务企业发展,提出了大量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公司领导采纳审计建议,先后推出了三项重要改革措施:
一是改革财务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在对下属单位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的季度审计中,我们发现,由于下属单位达三十多个,且不少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存在着违反现金管理制度和财务收支制度,利用假发票等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单据套支现金挤占成本等违纪问题,虽然通过审计进行了处罚,但问题屡禁不止。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保证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具有效益性,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对原有体制下的财务状况进行分类综合分析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财务管理体制,下属单位领导对财务的决定支配权及财会人员的从属关系是产生问题的关键所在。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对原有的财务核算体制进行改革。经过反复分析,我们写出了关于"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可行性报告。公司领导非常重视,马上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批准了审计办的可行性报告,立即组织实施。撤消了乡镇供电所的财务独立权和公司下属厂级单位的会计独立核算权,成立了热电、商贸、建筑、实业、农电五大公司财务科,对下属厂级单位以及乡镇供电所、电工组实行统管,厂级单位及乡镇供电所、电工组成为报帐单位,财务人员由总公司统一委派。会计统管制度的实施,杜绝了原来财务分算时期的诸多弊端,财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此项改革精减人员30名,避免乱开支、增加经济效益130多万元。
二是实行车辆管理改革,大力压缩用车费用。在对总公司下属单位的审计中发现,由于公司车辆实行各下属单位自已管理的办法,导致车辆管理混乱,费用支出很大。为了详细摸清车辆的管理使用情况,我们在对19个单位开展的经营目标责任制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将车辆管理使用情况做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调查,掌握了翔实的资料,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改革公司车辆使用管理办法,取消各下属单位车队,实行车辆集中管理、费用包干的审计建议,得到总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经党委会研究,公司采纳了审计建议,对车辆使用管理实施重大改革,取消了下属18个单位的车队,车辆使用实行统一调配,制定了《运输费定额制度》、《车辆有偿使用及结算规定》、《成本核算规定》、《车辆调度管理规定》、《年度各单位用车计划、用车费用定额》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又推出了小汽车改革方案,公司除保证生产用车外,原有小汽车实行集中拍卖,中层干部工作用车实行个人购买、单位给予一定补贴的办法,降低费用支出,提高车辆使用效率。据统计,实行车辆改革后,总公司年可节约费用支出500多万元。
三是改革物业管理模式,减少跑冒滴漏。总公司下属企业厂区及职工宿舍区分布广、面积大,水、电及卫生都由下属单位分管,造成管理、维修混乱、资金浪费等诸多问题,不仅影响了单位的正常工作,而且由于维修人员责任心不强,维修费支出很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实行物业管理统管制度的审计建议,建议利用企业富余人员成立物业公司,负责厂区、宿舍区的水、电、暖、卫生、绿化及保卫等工作,提高公司物业管理水平。公司领导采纳了审计建议,成立了电业物业公司,促进了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据统计,此项改革共安排富余职工120多人,年可节约费用支出30余万元。
有为必有位,审计办的宏观建议和其造就的高额经济效益,使公司领导对强化内审工作的认识高度升华,公司党委研究决定:今后所有工程结算、所有经济合同都必须先经审计办审计盖章后,方可结算、生效。公司及下属的所有部门和企业审计办可以根据情况随时审计,任何部门不得干涉、阻扰,只有审计不到的,没有不该审的。这些措施充分确立了内审工作的权威地位和独立行使职能的权力,成为审计办开展工作的尚方剑,使审计工作如虎添翼。
三、监督打出效益牌
企业内审工作的目标是促进管理提高效益,近年来,我们审计办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和阶段性中心任务,将内审监督的关口前移,通过不同类型的审计,找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问题,不断强化了内审工作的监督导向职能和服务导向职能。
一是坚持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帐款实行中心结算制。每年年初,我们都按照上年签订的承包合同,对总公司属各单位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明确经营者的经营成果,摸清家底,为企业上年度的分配兑现提供依据。通过审计,查出了下属单位利用提高应收帐款数额增加销售收入和隐瞒销售成本提高产品成本等方法,虚增利润的事实,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下属企业滥开银行帐户,同客户虚转交易款项,虚列销售收入。为从根本上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总公司建立了内部结算中心,规定各下属单位所有往来款项都要通过结算中心来实现,不仅使下属单位的分散资金得到了集中管理使用,缓解了公司因建设投资紧张的矛盾,而且增加了下属企业经营的透明度,避免了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据测算,结算中心成立后,下属单位的违纪违规问题减少80余万元,资金集中管理使用减少财务费用30余万元。
关键词:建设项目 阶段 跟踪审计 分析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指具有工程造价咨询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接受项目法人的委托,对建设项目从前期、实施到竣工结算各阶段的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监督和控制。其主要内容分为决策阶段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投资估算、设计阶段的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概算以及实施阶段的工程招投标中的标底和合同价、施工过程中的动态造价及竣工结算中的造价审核等。文章主要从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进行分析。
一、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前期跟踪审计
前期跟踪审计主要包括:对是否建立建设项目法人制进行审查,对建设项目的调研、初步设计、立项、规划、概算、消防等情况进行审查,对土地征用情况以及是否符合环保规定进行审查,建设项目是不是列入年度建设计划进行检查,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是否存在非法的问题进行检查,以及检查建设项目的设计、勘察、施工、监理和材料设备等是否依照规定进行招投标以及合同的签订。
(二)实施期间跟踪审计
建设项目实施期间的跟踪审计主要包括:首先,对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隐蔽工程进行检查,检查其实施是否跟投标书保持一致;其次,对建设项目实施中所发生的一些变更进行比较检查,同时开展现场签证;再次,对建设项目招标文件中规定的暂定价材料配合建设方进行现场询价,向他们提供合理正确的结算价格,防止承包商的从中牟利;最后,按照建设项目投标合同及文件,结合施工进度,对施工单位的月度支付账款进行核查,监督各施工单位制定月度支付计量报表。同时,审计部门还应该协助各业主单位对施工单位在造价、工程验收等方面的监督和检查。
(三)竣工结算审计
竣工结算审计主要包括:对建设项目的竣工结算的编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进行审核;对工程量是否具有真实性、清单中的单价和套用定额是否具有准确性、工程签证和设计变更等事项是否符合事实进行审查;对结算是否根据投标书的标准进行计算、各项材料设备是否依据合同进行单价调整、工程造价费用记取是否存在违规性、工程是否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工期质量而完成等进行审查核实;对竣工图纸以及相关材料是否符合事实、竣工资料是否跟实物保持一致等进行核查。同时,竣工结算审计还包括配合建设方进行建设项目的后期评估。
二、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原则
(一)成本效益原则
在建设项目审计中,成本效益是项目效益评价最为基本的原则。要想实现跟踪审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应该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即审计开销。由于审计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只有将这些审计资源投入到最有生产力、最有效益的领域,才可以得到较满意的审计效益,反之将是资源的浪费。所以,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必须在合理的审计成本下实现最有效的投资监督、资金监督、建设监督等效用,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提升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的效果。
(二)社会需求原则
在建设项目审计中,社会需求原则是其进行的重要依据和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我国公共行政体制的不断推进,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效率以及各项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开展各种审计活动是社会公众的一项客观要求。审计部门必须根据社会公众的需求,对建设项目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可能出现腐败的环节进行认真审查监督并予以公示,同时,审计部门应该从社会公众的利益出发,切实履行其审计职责,确保审计是为国家、为人民,防止资产的流失,资金的浪费。
(三)实效原则
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应该注重跟踪审计的实际效果。也就是说,对于跟踪审计结果以及形成的评价和意见应该得到相关部门或者单位的采纳和执行,例如在施工阶段如何有效进行工程施工现场签证的控制,是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各级管理部门和建设项目业主比较关注的问题。现场签证是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是对某种施工实施情况的书面描述,由此发生的价格不仅成为工程造价的组成部份,而且也是成为合同的补充部分。如果未经核实就随意签证,往往因签证内容与实际不符而给业主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举个例子,某工程笔者到现场查看某建筑垃圾堆清理工程量签证,施工单位提供的尺寸为50m长*50m宽*2.1m高,但实际测量仅21m长*15m宽*2.1m高。因此不能将跟踪审计当做一个形象工程来抓,不能将其看成是一种形式,必须注重其进行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如果跟踪审计后所提出的审计建议和评价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采纳或者审计建议和评价根本就不符实而无法采纳,那么跟踪审计也就是一种形式,其评价和建议就是一种废纸。
(四)风险防范原则
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应避免因为缺乏明确的审计标准而作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以及引起行政复议、诉讼等情况的频繁出现。尽可能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三、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应具备的措施
(一)加强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
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专业性非常强,它要求跟踪审计人员具备非常专业的工程技术知识以及相关财务知识;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非常强的协调和现场沟通能力以及较好的计算机技巧和文字编写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提供全方位的审计服务。
(二)确保跟踪审计的客观性、准确性
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审计工作底稿在有效年限内都可以成为法庭的证据,所以跟踪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根据实情,搜集现场资料,其取证必须客观准确,工作必须全面彻底,跟踪审计人员必须站在社会公众的立场上去对待各个建设项目环节,不能掺杂个人主观因素。
(三)完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有关制度
在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多年的经验中,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已经具有了一套有效的、快速的、准确的操作规范和流程,但同时,其在实践中没有一套可遵循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得审计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而影响审计的质量。因此,必须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进行完善,使跟踪审计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四、结束语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建设审计中的一大创新,其主要包括前期跟踪审计、实施期间跟踪审计和竣工结算审计;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应该遵循着成本效益原则、社会需求原则、实效原则、风险防范原则;必须加强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确保审计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完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有关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的优质、优量。
参考文献:
[1]曹慧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近年来,吉安县审计局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发扬“务实、公正、廉洁、高效”的审计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任务,突出审计工作重点,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勇当经济监督“卫士”,争创一流审计业绩,为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近3年来,该审计局共完成审计项目377个,查处违规违纪金额2.1亿元,审计收缴财政3 980万元,向有关部门提交审计报告信息274篇,协助有关部门查处案件22起,审计决定执行率达到100%。2011年以来,该局先后荣获全省审计系统先进集体、省市优秀审计项目、优秀审计报告、文明单位、信息宣传先进单位、学法用法示范单位、优秀AO应用实例、审计信息化、计算机审计应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10年荣膺吉安市审计工作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
一、忠于职守,当好经济监督“卫士”。一是积极构建“一主两翼”的财政审计大格局。即坚持以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政府投资审计为“两翼”的审计工作格局。我局树立全部财政资金为审计内容,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监督视野,统筹安排乡级财政决算、国库管理、税收征管、部门预算、民生资金、政府扩大内需资金等各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推进政府性资金全口径审计、全过程审计、全方位审计,以解决条块分割、纵不到底、横不到边的问题。先后完成审计(调查)项目377个,审计(调查)查出各类问题金额2.1亿元,审计后避免经济损失近4 000万元,投资审计核减工程造价4.2亿元,核减率为16.64%。二是敢于亮剑,及时发现移送案件线索。对审计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吉安县审计局坚决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做到“利剑高悬”。如2011年在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审计过程中,发现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存在被套取、骗取现象,我局及时将涉嫌套取、骗取农村危房改造资金3个案件涉及5人线索移送至县纪委(监察局)。同时将题为《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被套取(骗取)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作为审计要情上报至上级审计机关及县委、政府,县政府主要领导作出了重要批示。3年来,先后向纪检监察、司法机关和有关部门移送经济案件线索22件,涉及人员31人,涉及金额近280万元。三是以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为目的,狠抓审计问题整改。我局坚持定期报告审计整改工作,积极争取县领导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视,积极推动县政府建立审计整改情况通报制度和审计整改责任落实制度,实现审计整改工作常态化管理。3年来,全县被审计单位共制定整改措施100余条,相关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17项制度办法。审计和财政部门依法撤消和归并银行账户8个,取消违规收费项目26个,纠正违纪违规资金246万元,审计问题整改率达90%以上。
二、勇于创新,打造具有吉安县特色的审计“名片”。一是打造政府重大投资审计“名片”。2011年以来,我局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重点把好标前审计和决算审计“两道关”,在审计过程中,做到“五个结合”,即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定额价审计与市场价审计相结合、工程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相结合等。如201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172项,其中竣工决算审计项目84项,送审工程造价金额52 100万元,核减工程造价金额10 187万元,核减率为19.55%;标前审计项目88项,为建设单位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467条,均被采纳,既节约了财政性资金,又提高了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打造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名片”。党的十强调,要健全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就显得更为重要。2011年,我局以县乡换届为契机,受县委组织部委托,对19个党政部门19名党政领导进行了任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为统一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制定了《经济责任界定和审计评价标准》,根据审计结果,建议组织上给予重用、正常使用或按法定程序移送纪检监察、司法机关调查处理,将结果及时向县委组织部报告,促进了审计成果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