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产品发展规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近日,农业部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十三五”期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布局、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做出全面部署安排。
《规划》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保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要素集聚优化,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
《规划》提出,到2020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生产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协调、企业效益有所上升、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水平,带动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用持续增强。
《规划》确定了四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做优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发展设施条件,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二是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努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三是做活农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流通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四是创新融合机制,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内生动力。
《规划》结合主要任务,依托自然和区位优势、重点产业、优势产业集群,对融合发展区域功能定位、重点产业结构、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进行了合理布局。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出了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四项重大工程。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037—03
哈尔滨市的区域物流体系建立对于提高整个哈尔滨市区域物流活动效率、保障生产和消费环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哈尔滨市地处东北亚地区的地理中心,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重工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产品物流主体分散经营
农户和农业生产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个体经营户、龙头企业、第三方的物流、农产品供销社和行业协会等都是农产品物流的主体。从其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农产品物流的主体主要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首先是分散和自组织阶段,物流的主体主要是生产者和中间商的自营形式;第二个阶段是专业与社会化的阶段,主要是专业化的运输企业、物流企业和其他一些综合性的物流企业等形式。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是指专门从事某一物流活动的提供或者从事某一具体的物流行业服务或者是某个特定产品的服务的物流企业等;综合性的物流专门企业则是指第三方的物流企业及相关组织,主要为顾客提供物流全程解决方案。
哈尔滨的农产品物流处在发展阶段,物流活动分散,自成一体,本身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农户自产自销、自主经营,其专业的农产品物流起步较晚,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建设不完善等几个方面。
(二)农产品物流节点布局不合理
哈尔滨农产品批发(集贸)市场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城区农产品批发(集贸)市场108处,其中农村集贸市场81处。其中,哈南农产品物流中心是以果蔬、农产品、服装等生活资料的运输、批发和配送为主的,设有果蔬交易区、招待所、商业门店、停车场、交易大厅等,还有微机室,农产品农药残留物检测所等等。哈尔滨全市批发市场以集贸或小型市场为主,大型的、区域性的集贸和配送中心严重不足。
从哈尔滨市城区的物流农贸市场布局来看,市区的农贸市场分为三级,但其中布局不清晰,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北部重要城市的区域物流中心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以日本为例,日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中央级批发市场、地方级批发市场和小型批发市场等。这三个层次不仅存在规模上的区别,还有区域上的划分。
从哈尔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来看,分工不明确、“小而全”的现象仍然存在。专业批发市场以粮油、果蔬为主,且物流功能极不完善,设施落后,而且有些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区域性质的大型批发市场也只存在几家,与其配套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也严重缺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哈尔滨市的农产品物流批发集贸市场的建设落后,管理标准缺乏一定的政策法规的束缚,同时农产品市场中检验检疫手段不完善,影响了农产品市场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
(三)农产品物流运行方式落后
农产品运输过程中,首先是农户在农田进行采摘,然后进入市场。其在运输、包装、流通、加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许多农产品采摘后只经过简单的包装便进入了市场,使得在运输过程中,农产品的损耗率较高。同时,运输过程中仅仅采用普通汽车的方式代替原有的落后运输方式,但是产品的保鲜、保温、低温及集装箱方式的运输方式没有普及,处于起步阶段,使得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率较高。哈尔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上的水平,其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信息技术方面,哈尔滨市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方面存在信息资源匮乏、渠道不流畅、网络建设不健全等问题,影响了其物流产业的发展。
综上,哈尔滨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功能不完善,农产品物流经营主体分散和物流节点布局不合理等等。由此可见,哈尔滨市的商户与物流的主体、流通渠道以及物流的功能活动不能很好地实现有效对接,还未形成成熟的区域性物流体系,信息沟通渠道建设不完备,导致了物流体系的效率低、成本居高不下,从而影响了农户和农产品经营者的收益,限制了哈尔滨市农产品物流体系及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经济基础、管理体制、营销意识观念、产业环境及发展历史、地理状况等诸多方面影响着哈尔滨农产品物流发展。因此,当地政府在制订经济政策和产业规划的同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地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发展,多种方式共同经营,积极的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以促进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一)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从欧、美、日、韩等发展国家农产品物流的成功经验来看,政府部门都发挥了宏观调控作用,都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长远规划,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法制法规、营造良好企业环境、培养市场主体、加强物流市场的监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哈尔滨市在建设农产品物流市场时,应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同时,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海南省商务厅消息,该厅出台六项措施推动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扩大海南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据介绍,电子商务正成为海南农产品流通的一大创新推动力,有力地推动着农产品传统流通模式的转变,减少了中间环节,更有效地形成价格机制,使农民在农产品价格形成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跨地域特征,将有力帮助海南农产品打破有形市场的物理局限,拓展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对扩大海南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一,加强电子商务的发展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强化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规划的科学引导,加快Ⅸ海南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的编制,积极制定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电子支付和农产品网上交易规范,创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第二,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建设。海南省商务厅将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和农产品电商服务业的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市县按照产业结构进行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吸引国内外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及配套服务企业入驻。加大对农户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电商意识和掌握网络技术、品牌营销,让更多有条件的农户“触电”。
第三,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带动工程。加快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培育工作,支持海口、三亚、屯昌等有条件的市、县创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发展以村、镇、县为单位的农产品供销产业群,力争在重点地区、重点品种和重点环节率先突破,以示范带动普及,提高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应用率。
第四,推广多样化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模式。在零售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发展海南农产品B2B的大宗农产品网上交易模式,形成规模效益。要针对海南农产品的特点和市场目标,积极探索、推广多样化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
1.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全面推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
1.1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认真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逐步走上了产业聚集,集群发展,稳步提高的发展之路。2008年经省政府命名的22个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发展迅速。这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原有的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较完备,龙头企业较多,尽管建区时间较短,但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很快,在产品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吉林省九台龙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金锣集团实施的“粮变肉”工程,全部达产后可带动发展养殖户5万户。天景集团30万吨鲜玉米扩产项目已发展玉米种植面积3.5万公顷。榆树五棵树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规划在未来的5~10年,打造“一区、六园、五大基地、主导产业”。敦化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7亿元,全面完成了土地规划、电力规划、道路、给排水和供热管线以及绿化美化规划。白城市全市上下采取项目资金扶持、外商投资兴建、龙头企业领建、民间出资自建等不同形式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全市投入园区建设资金5.7亿元,新(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15个。白山市政府启动“6211”工程,推进标准栽培,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中八道江区以大山合集团白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计划用3~5年时间,把本区建设成为“长白山地区”香菇、木耳暨林特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吉林省长白山食用菌菌种良繁中心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心。据初步统计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销售收入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28.5%。
1.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省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都建立了技术研发或技术创新机构,并且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这些企业注重依托高校、科研部门,形成联合开发,合作攻关等“产加研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相继问世,科技已成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支撑。目前采用的微生物发酵等高新技术,生产出玉米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出的精氨酸盐酸盐、高果糖、淀粉纤维、生化肥料等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有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水稻加工则利用新技术,朝着整粒米、米粉类制品和综合利用展开研发。大豆加工先后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引进了油脂、蛋白、磷脂、豆制食品及副产物加工生产线、组合设备与单机设备。如吉林蛟河豆制品公司利用高新技术使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在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保质期能达到180天,获国家专利,产品供不应求。大成集团、皓月集团、辽源金昌集团等研发技术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据省农科院测算,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贡献率已达到68%,处于全国上游水平。高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1.3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数量多,就业难,增收渠道窄,是我们的实际。农产品加工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是扩大农民就业,为农民提供途径宽、成本低、易接受的就地就近就业的主渠道。现在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据调查仅九台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就带动周边农户1万余户,解决就业3万余人。全省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解决近28.5万人就业。据统计去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安置就业253.8万人次,同比增长6.15%,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农民人均收入中31%来自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的劳动报酬。
1.4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批辐射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度较高的名牌产品。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集团的企业85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58万户,带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580元,并且品牌培育,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20个,占吉林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51%。皓月“鲜冻分割牛肉”、吉林裕丰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好雨大米”、延边宇星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海兰江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公司“御泉大米”和吉粮“梅河大米”等7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延边宝祥蜂业有限公司“宝利蜂蜜”、集安市新开河有限公司“新开河人参”、吉林中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梅河中兴松籽仁”等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还围绕杂粮杂豆项目,形成3大系列60多个品种,正在逐步形成品牌效应。这些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充分证明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体系,竞争能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2.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存在问题
虽然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资金季节性缺口大,影响企业达产达效 由于近期国家实行减缓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进一步压缩信贷规模,慎贷缓贷,尤其是缩减对一般性企业的贷款,使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受到较大制约。尽管前期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规模增加,利率下调,但是各银行的贷款门槛没有降低,还是实行抵押贷款,只有少数企业能够享受信誉贷款,门槛高、手续杂、申贷时间长的问题仍很突出,据调查统计平均办理贷款时间65天左右。因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需求季节性强,多集中于季节性原料收购,资金缺口较大,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企业项目建设进度和达产达效。据我们调查统计,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自有资金仅能满足需求的45.6%,还有一半多的资金缺口。
2.2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科技储备不足 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基础)研究较差,应用高新技术不足,缺乏自主创新技术。总体看,我省农产品加工还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消耗高、效率低的初级阶段。由于科技创新未得到充分重视,导致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低,科技储备缺乏,使得农产品加工业靠科技创新上水平的动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以致于市场上的食品等行业均被外省、外国的品牌所占领。此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没有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少数企业虽然建立了研发机构,但受技术人才和研发经费的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由于我省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农业的产中、产前领域,80%以上的研究力量和科技经费投入农业的产中,致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经费和项目储备严重不足。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科技储备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2.3缺乏必要的产业发展规划,结构性矛盾显现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潜在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没有规范的行业产业发展规划,管理部门多头分散,责任不清;企业得不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各地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倾向突出。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据调查了解,目前稻谷、小麦、大豆三大品种的粗加工能力大大超出省内粮源供应能力,平均开工率仅为60.6%;生猪屠宰产能过剩超过50%,如地处九台的金锣集团现有三条生产线,仅能开工一条,猪源还满足不了生产需求。企业盲目抢原料争市场,恶性竞争,引发价格波动,影响市场稳定。二是仍有“两高”项目上马投产。由于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指导,一些不适合国情、省情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投产。例如,在缺水地区建设耗水较多、排放较大的玉米湿法加工项目和已投产的大豆分离蛋白加工项目等。
3.几点建议
3.1尽快制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法规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是粮食主产区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富民强省的主要途径。建议尽快制定强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推动其向聚群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制定,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高效发展,而且要限制农产品加工业低水平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强化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3.2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信贷支持的力度 逐步建立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通过召开企业贷款现场推进会等载体,向金融机构推荐信用度高、管理规范、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解决企业贷款难题;增强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创新担保机构的体制机制。我省担保机构大多规模小、担保能力弱,而且机制不活。因此建议成立为农产品加工业担保服务为主的股份制信用担保机构,引入灵活的信用担保机制,真正搭起银企之间的桥梁;充分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全力争取国家对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的支持。
3.3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外销减少和部分产能过剩的实际,我们要在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上下功夫。引导和推进企业联合重组。重点引导和支持机制好、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重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加快品牌整合。农产品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培育品牌、整合品牌、建设品牌、保护品牌,合力打响品牌,不断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搞好各级龙头企业和基地的联结。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省有关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营销服务。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引导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通过合同连接、服务连接和资产连接等多种形式,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3.4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 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畜产品、林产品、乳产品、特产品等产业集群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格局,但要在此基础上,制订发展规划,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工作,逐步吸引农产品加工及其配套企业向园区聚集,使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向示范园区集中,向块状特色经济推进。在园区建设中,突出产业特色,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并且与各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力求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产品知名、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集群。
1.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
1.1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突显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认真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逐步走上了产业聚集,集群发展,稳步提高的发展之路。2008年经省政府命名的22个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发展迅速。这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原有的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较完备,龙头企业较多,尽管建区时间较短,但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很快,在产品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吉林省九台龙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金锣集团实施的“粮变肉”工程,全部达产后可带动发展养殖户5万户。天景集团30万吨鲜玉米扩产项目已发展玉米种植面积3.5万公顷。榆树五棵树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规划在未来的5~10年,打造“一区、六园、五大基地、主导产业”。敦化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7亿元,全面完成了土地规划、电力规划、道路、给排水和供热管线以及绿化美化规划。白城市全市上下采取项目资金扶持、外商投资兴建、龙头企业领建、民间出资自建等不同形式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全市投入园区建设资金5.7亿元,新(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15个。白山市政府启动“6211”工程,推进标准栽培,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中八道江区以大山合集团白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计划用3~5年时间,把本区建设成为“长白山地区”香菇、木耳暨林特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吉林省长白山食用菌菌种良繁中心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心。据初步统计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销售收入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28.5%。
1.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省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都建立了技术研发或技术创新机构,并且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这些企业注重依托高校、科研部门,形成联合开发,合作攻关等“产加研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相继问世,科技已成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支撑。目前采用的微生物发酵等高新技术,生产出玉米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出的精氨酸盐酸盐、高果糖、淀粉纤维、生化肥料等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有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水稻加工则利用新技术,朝着整粒米、米粉类制品和综合利用展开研发。大豆加工先后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引进了油脂、蛋白、磷脂、豆制食品及副产物加工生产线、组合设备与单机设备。如吉林蛟河豆制品公司利用高新技术使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在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保质期能达到180天,获国家专利,产品供不应求。大成集团、皓月集团、辽源金昌集团等研发技术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据省农科院测算,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贡献率已达到68%,处于全国上游水平。高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1.3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数量多,就业难,增收渠道窄,是我们的实际。农产品加工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是扩大农民就业,为农民提供途径宽、成本低、易接受的就地就近就业的主渠道。现在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据调查,仅九台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就带动周边农户1万余户,解决就业3万余人。全省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解决近28.5万人就业。据统计去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安置就业253.8万人次,同比增长6.15%,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农民人均收入中31%来自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的劳动报酬。
1.4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批辐射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度较高的名牌产品。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集团的企业85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58万户,带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580元,并且品牌培育,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20个,占吉林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51%。皓月“鲜冻分割牛肉”、吉林裕丰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好雨大米”、延边宇星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海兰江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公司“御泉大米”和吉粮“梅河大米”等7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延边宝祥蜂业有限公司“宝利蜂蜜”、集安市新开河有限公司“新开河人参”、吉林中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梅河中兴松籽仁”等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还围绕杂粮杂豆项目,形成3大系列60多个品种,正在逐步形成品牌效应。这些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充分证明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体系,竞争能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虽然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5资金季节性缺口大,影响企业达产达效由于近期国家实行减缓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进一步压缩信贷规模,慎贷缓贷,尤其是缩减对一般性企业的贷款,使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受到较大制约。尽管前期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规模增加,利率下调,但是各银行的贷款门槛没有降低,还是实行抵押贷款,只有少数企业能够享受信誉贷款,门槛高、手续杂、申贷时间长的问题仍很突出,据调查统计平均办理贷款时间65天左右。因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需求季节性强,多集中于季节性原料收购,资金缺口较大,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企业项目建设进度和达产达效。据我们调查统计,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自有资金仅能满足需求的45.6%,还有一半多的资金缺口。
1.6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科技储备不足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基础)研究较差,应用高新技术不足,缺乏自主创新技术。总体看,我省农产品加工还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消耗高、效率低的初级阶段。由于科技创新未得到充分重视,导致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低,科技储备缺乏,使得农产品加工业靠科技创新上水平的动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以致于市场上的食品等行业均被外省、外国的品牌所占领。此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没有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少数企业虽然建立了研发机构,但受技术人才和研发经费的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由于我省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农业的产中、产前领域,80%以上的研究力量和科技经费投入农业的产中,致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经费和项目储备严重不足。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科技储备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1.7缺乏必要的产业发展规划,结构性矛盾显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潜在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没有规范的行业产业发展规划,管理部门多头分散,责任不清;企业得不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各地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倾向突出。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据调查了解,目前稻谷、小麦、大豆三大品种的粗加工能力大大超出省内粮源供应能力,平均开工率仅为60.6%;生猪屠宰产能过剩超过50%,如地处九台的金锣集团现有三条生产线,仅能开工一条,猪源还满足不了生产需求。企业盲目抢原料争市场,恶性竞争,引发价格波动,影响市场稳定。二是仍有“两高”项目上马投产。由于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指导,一些不适合国情、省情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投产。例如,在缺水地区建设耗水较多、排放较大的玉米湿法加工项目和已投产的大豆分离蛋白加工项目等。
2.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1尽快制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法规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是粮食主产区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富民强省的主要途径。建议尽快制定强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推动其向聚群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制定,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高效发展,而且要限制农产品加工业低水平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强化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2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信贷支持的力度一是逐步建立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通过召开企业贷款现场推进会等载体,向金融机构推荐信用度高、管理规范、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解决企业贷款难题。二是增强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创新担保机构的体制机制。我省担保机构大多规模小、担保能力弱,而且机制不活。因此建议成立为农产品加工业担保服务为主的股份制信用担保机构,引入灵活的信用担保机制,真正搭起银企之间的桥梁。三是充分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全力争取国家对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的支持。
2.3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外销减少和部分产能过剩的实际,我们要在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上下工夫。一是引导和推进企业联合重组。重点引导和支持机制好、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重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大型龙头企业集团。二是加快品牌整合。农产品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培育品牌、整合品牌、建设品牌、保护品牌,合力打响品牌,不断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各级龙头企业和基地的联结。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省有关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营销服务。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引导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通过合同连接、服务连接和资产连接等多种形式,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2.4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畜产品、林产品、乳产品、特产品等产业集群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格局,但要在此基础上,制订发展规划,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工作,逐步吸引农产品加工及其配套企业向园区聚集,使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向示范园区集中,向块状特色经济推进。在园区建设中,突出产业特色,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并且与各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力求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产品知名、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集群。
2.5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首先,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设立技术开发基金,提高新产品开发经费和风险调节基金的提取比重,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培养一支自己的研发队伍,建立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省里有关专项资金向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倾斜,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第三,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支撑体系。第四,引进推广新技术。各级农产品加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为企业搭建信息平台,及时提供技术装备、工艺、成果和政策信息。省里有关专项资金要扶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装备,大力推广,尽快缩小我省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 政府职能 河北省
农产品物流是以满足农产品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分销、信息等环节进行一体化综合,为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农产品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它是农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消费,在整个农业经济和市民消费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河北省农产品物流的现状
当前,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物流体系不健全,经营分散。虽然背靠京津,每年有大量的农产品运往京津等大城市销售,但当前河北省内尚没有统一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农产品物流基本为分散、初级的小规模储运,即使某些地区或产品初步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的服务,但整个物流体系还很不健全,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范运作,农产品经营分散。
2.物流主体规模普遍较小、缺乏竞争力。目前河北省各市、县出现一些物流公司,其中包括一些农产品物流企业。这些企业有的是私营物流公司,有的是农户或多个农户合作从事农产品物流,也有供销社专制的。数量上虽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在公司的规模和效益上来看,多数是以简单、零散的方式从事小规模运销,运行不规范,不具备完整的物流企业应有的资金、设备、管理能力,缺乏市场竞争力。
3.缺乏现代农产品物流方式。现代物流业和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要求有现代物流运营方式与之相适应。但当前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还处于初级时期,很多物流企业运送、销售农产品以及获取利润的方式还停留在依靠降低车辆吨位上的成本。这种粗放的经营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市场和经济的发展。
4.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条件有待建设。河北省许多地区处于太行山区。许多山区和内陆地区交通网络急待建设,更难以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和多式联运网络。此外,目前多数公司采取汽车运输,其中多为敞篷卡车,设备低级落后。由于缺乏和外界有效、便捷的物流设施和设备,使得农产品物流不畅,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物流经营效益低下。
二、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中政府的职能定位
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当前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政府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此过程中,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科学的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明确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战略方针。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从而引导省内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并加以落实,确保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体系有序、健康、快速地发展。
2.提供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的基础设施属于一种准公共产品,它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撑。在促进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将提供物流基础设施与省市综合规划相结合,重点建设地区偏远的农产品生产地区以及特色农产品生产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集约化、高效率为原则,加强公路、水路的建设,同时开发建设农产品物流基地,并发展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3.加强行政指导和市场监管。各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业的行政管理。一方面通过行政许可、征收等硬性手段规范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经营;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指导和奖励等柔性方式来积极引导农产品物流的健康发展。应以柔性方式为主,刚性手段为辅,同时多依靠法律手段进行适当管制。
4.推动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技术支撑。加快农产品物流的速度、抵抗来自于国内外各地市场的竞争、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运行效率和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提高河北省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首先要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起,如建立信息网络传输平台、网上支付系统及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等。此外还要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并做好信息技术推广工作,实现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5.培养农产品物流人才。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人才是保证农产品物流顺利发展的关键性要素。目前河北省乃至全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现有物流从业人员尤其是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能力偏低、人才匮乏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强和提高省内相应大专院校物流专业的建设和学生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有步骤地做好对现有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三、结束语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监管指导、协调指引等方面从分发挥职能,从而促进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健康、稳定、快速、有序的成长,推动河北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推动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市场的良性发展和循环。
参考文献:
[1]侯茂章 夏金华:重视和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J].农业经济,2004.7
去年以来,农业部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总体思路,以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目标,以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为引领,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制度创新、技术渗透,将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一体运作,推进产业业态更加丰富、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农业功能更加拓展、产业链价值更加延伸,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
积极推动国办意见的贯彻落实
2015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组织专家深入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题研究,梳理现状问题,提出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国办意见出台。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93号)印发后,农业部迅速行动,印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任务分工的通知》(农办加〔2016〕3号),对涉及农业部职能的任务进行了分工布置。尤其对牵头的农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新型业态、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订单农业、股份合作、企业社会责任、风险防范、服务平台等12项任务,制定了2016年具体工作计划,细化了工作措施,明确了预期成果和时间进度。同时,配合有关部委推动其他8项任务落实。
编制农村产业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
按照副总理批示要求,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合理、科学、有序地优化主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结构布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及起草小组,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理论、面临形势、国际趋势、发展路径、主体及机制、思路目标与指标体系、结构布局、重点任务及主攻方向、保障措施等方面开展了专题研究。目前,规划正在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适时。
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农业部与有关部委联合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和示范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农业部等七部门联合实施农村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联合印发了《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方案的通知》(发改农经〔2016〕833号),支持每个省建设不超过5个试点示范县、50个试点乡、500个试点村,优先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最美休闲乡村等。农业部会同财政部继续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2016年,中央财政拟安排资金12亿元,在部分省开展试点。重点支持能够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经营主体,支持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休闲农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产业扶贫等。创建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农业部认定了2015年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313个,两年累计创建加工示范单位716个,带动了合作社延长产业链价值链,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向中国农业银行推荐了448个基础条件扎实、市场前景良好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和403个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为企业和合作社争取信贷支持。
1.辽源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采取的措施
1.1抓体系建设,强化事业发展的基础 2007~2010年,辽源市加大了绿色食品体系建设。下辖的两县两区都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配备了相关工作人员,市县(区)两级专职从事绿色食品工作的在编人员22人。为了保证绿色食品产业工作的管理尽快实现由单一行政推动向行政推动与依法监管并行转变,市农委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整合资源,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纳入绿色食品办公室合属办公,增强了绿色食品产业质量监管力度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使绿色食品产业工作在各个层面都有机构、有人员、有手段。农业系统内部也理顺了关系,加强合作,形成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了农业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支持和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真正形成行政事业共同推进,部门之间互相支持,系统内外紧密合作的发展环境。
1.2抓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辽源市先后制定和出台了《辽源市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辽源市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意见》。2007年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了《辽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见》。在《辽源市食品监管工作意见》中把绿色食品开发和监管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内容,明确要求获得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基地产品可以免检。东丰县、东辽县把开发绿色食品工作纳入到主要领导工作,年终考核。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纳入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经过5年努力,使绿色食品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支柱产业,到2010年绿色食品产业产值力争达36亿元。由于制度保障到位,市、县两级加强领导,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3抓科学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 按照《辽源市绿色食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要求,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狠抓绿色农产品的发展规划。一是突出地域特色。以粮食和特产业为主;二是突出产业重点。开发具有市场拉动大、科技含量高、生命力强的产品;三是突出发展精深加工。通过科学规划和产业布局,已经形成了以德春米业集团公司、夏兴有机生态生物高科集团、天人牧业有限公司等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带动了辽源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拉动了专业生产和就业,成为县级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和利税大户。据统计,到2010年底,辽源市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年加工产值达20亿元。
1.4抓监督管理,确保认证产品质量 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流通领域是影响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质量的3个重要环节,辽源市通过抓绿色食品产业生产源头、绿色食品产业生产环节和绿色食品产业市场交易的监管,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每年都开展绿色食品产业专项检查和绿色食品的复查换证工作。同时会同工商、公安、卫生、质监等部门,结合食品安全整治行动,加强对产品的抽检,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5抓配套服务,提高发展绿色产业的积极性 辽源市农委连续3年都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了《绿色食品工作方案》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与管理工作方案》,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将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列为中心任务,明确职责。市、县两级绿办每年都举办绿色食品产业技术培训班;每年都组织企业、单位申报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每年对绿色产业开发工作好的县、乡、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同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协会。2011年年初,在市供销合作社、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的支持下,成立了绿色食品发展协会,大力开发绿色食品产业,推广应用新技术规程,优先发展协会的产品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绿色食品产业中的作用。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整个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绿色食品又好又快地发展。
1.6抓市场培育,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借助各类媒体,加强宣传,进一步树立绿色食品产业品牌形象;协助绿色食品产业认证单位开展贸易促销活动,积极参加由省农委组织的各类展会与洽谈会;研究市场准入制度,引导企业构建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和营销网络。
1.7抓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市、县两级农业部门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绿色食品产业知识的学习、宣传及贯彻落实;与农药经销商签定不销售国家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有效地提高了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绿色食品消费意识。
2.当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难
2.1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生产者仍然片面追求产品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消费者虽然开始重视绿色食品,但消费意识和鉴别能力欠缺,且由于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实施,很难体现绿色食品的优质优价。
2.2检验检测能力不足 农产品检验检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需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到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测。现有的检测设备和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求,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整体水平偏低,监督检测力不足,限制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2.3资金投入不够 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经费不足,制约了其发展进程。示范区建设、标准制(修)订、检验检测、产品认定以及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2.4人才缺乏 辽源市农业标准化人才匮乏,远远满足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目前,从国家、省、市级到县、乡、村级还没有充分利用数量有限的农业标准化骨干人才,来培养大批农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形成一条龙式的农业标准化培训制度。
3.对绿色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3.1加强领导,强化政策支持 市县乡三级农业部门要把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日程。尽快明确和完善各级绿色食品产业工作机构,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纳入工作业绩考核范围。抓紧建立“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推动机制,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快速发展模式,积极创造改革和发展环境。要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作为农业生产性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创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营销等项目直接挂钩,进一步挖掘农业系统内部行政推动潜力,合力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3.2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 市县乡三级农业部门要制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紧密结合起来,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品牌优势,同时把产业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将绿色食品产业工作经费纳入本级公共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和增加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现有财政支农资金,要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尽可能地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倾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向绿色食品产业产业投放,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1.以科学规划为统领,合理布局农产品基地
松原市在组织开展农业资源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松原市农业发展实际,立足农业基础条件和区域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了《松原市2011~2015年农业发展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松原市2011~2015年棚膜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五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即以扶余、长岭、前郭及乾安部分乡镇玉米产区为重点,建设50万公顷的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以前郭灌区、哈达山灌区、拉林灌区为重点,建设20万公顷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以扶余风沙土区和前郭、长岭西北部苏达盐碱土区为重点,建设10万公顷的花生、葵花、绿豆、芝麻、红小豆等优质油料和杂粮杂豆生产基地;以长岭县三青山、巨宝山和前郭县长龙、洪泉和宁江善友镇为重点,建设2万公顷的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以宁江区新城乡、经开区兴原乡、农业高新区为重点,建设2万公顷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使基地建设科学规范,发挥最大效益,以典型带动、参观学习等方式,加强对基地建设主体的管理和指导,制定实施基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提升基地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产业基地的科学规划及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实施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2.以科技服务为支撑,提高农产品基地技术水平
松原市把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作为关键性措施,不断提升科技对农产品基地的支撑。一是紧紧围绕农产品基地,推广和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几年来,一大批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的节本、提质、增效、节能的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先后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航天育种中心等多家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科技顾问,引进、推广和转化农业高新技术成果70多项。其中农产品生物保鲜技术,使农产品的保鲜时间在自然状态下提高了3倍以上,在恒温状态下可提高30倍以上。二是加大技术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到田率。建立健全了市、县(区)、乡镇、村屯、示范基地五级技术服务网络,坚持技术服务长期化、经常化、效益化,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成立了种植业服务中心,设立了120科技服务专车,建立了专家答疑信息系统。并在基地指派一名专家作为技术负责人,全程跟踪服务,因地制宜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新品种引进选育、高产纪录竞赛等。多次聘请省内“12316”有关专家来到基地,办班讲课、现场答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提高了基地员工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和业务素质,为建设高标准的试验示范基地奠定了技术基础。三是推广和引进新品种,促进产业的提升优化。积极引进美国大红3号、合作903番茄、津优12黄瓜等新品种40多个,推广三茬果菜复种技术、绿叶蔬菜多茬次栽培等技术10多项,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从而大幅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初步形成了名优新特蔬菜体系、露地和春提早秋延后蔬菜体系、反季节蔬菜体系等多重体系、多样种植的发展格局。
3.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引领农产品基地标准化进程
几年来,松原市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基地标准化进程得以推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80万亩,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不断涌现。“公司+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农业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得到创新和发展。一是以基地为平台,龙头企业、市场、专业合作社得以发展壮大。如:以优质粮食及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平台,做大做强的吉安生化乾安酒精有限公司、红光米业、三青山粉业、民乐农工商总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优质油料和杂粮杂豆生产基地为平台的杂粮杂豆产地批发市场得以繁荣,以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平台的三岔河、八郎瓜菜市场及协会进一步发展。二是以品牌效应为带动,农产品质量大幅提升。全市共有省级名牌产品21个,省级农博会名牌产品65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有机食品78个,绿色品牌58个,无公害品牌99个。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270个,其中吉林省著名商标37个,前郭尔罗斯大米、扶余老醋、长岭粉条、扶余四粒红花生、乾安黄小米5种产品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实施品牌战略,带动了全市农产品整体质量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分散的千家万户小生产者联结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链,初步实现了农产品生产过程可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
关键词:浙江省;农产品;强势品牌
据相关媒体报道,截止到2010年 10月,浙江省农产品注册商标达到6.5万件,证明商标达到103件,总数均居全国前列。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拥有了品牌并不等于就是品牌强势,因为到目前为止,浙江省的强势品牌尤其是农产品方面的强势品牌还没有真正的强大起来,而强势品牌在今后“品牌为王”时代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浙江省目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浙江省农业进行农产品强势品牌的创建,意义十分重大。
一、创建农产品强势品牌适应了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实现生产发展,除了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确保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快速进入市场,面向社会进行销售,从而改变以往农产品卖不出去的被动局面,实现生产资金的快速回笼,为后续的农业生产打下扎实的基础,实现浙江农业的良性循环与发展。而“生活宽裕”则意味着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而要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是多方面的,可以让农民出去打工,这固然是一个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但这种渠道意味着农民会作为工人进入城市,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不足的局面愈演愈烈,而这种情况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的。因此,要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加以合理选择: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确保农业发展所必须的人员不外流。基于这样的思考,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可行渠道就是通过创建农产品强势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使农产品的生产者即众多农民能从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回报,其生活宽裕也就相应得以实现。
二、创建浙江省农产品强势品牌是对省政府提出的“两创战略”的贯彻落实。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是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具体规划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浙江的发展之本和活力之源。浙江省政府明确指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要充分发挥浙江区域块状特色产业优势,按照“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思路,积极完善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创业富民是指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通过创业实现富裕;创新强省是指通过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来建设经济强省。“两创战略”落实到浙江省的农业发展上,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农民摆脱以往的小农思想,以全新的市场眼光来进行农业生产,以企业化的运作来推动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以农产品强势品牌的建设作为农产品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以创新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来提高浙江农业的整体发展,提高浙江农民的收入。目前,浙江省内各种农业合作社等组织的出现,就是经营模式创新的成果。这一创新的经营模式将以往力量分散、没有规模化效应的农户联合起来,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形成一个拳头,来共同进入市场,在合作社基础上形成的、由各级政府部门牵头的各种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诞生则是又一个理念创新的产物,而浙江省农产品强势品牌的创建则是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基础上,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从而使“两创战略”在农村进一步得以落实。
三、农产品强势品牌的建设适应了浙江省建设“品牌大省”的需要。
早在几年前,浙江省政府就提出了打造“品牌大省”的口号,为将“品牌大省”的建设落到实处,浙江省政府在《浙江省“十一五”商标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10年,恢复和发展一大批农产品传统品牌;培育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五十家,农产品证明商标四十件左右,其中具有全国较大影响力的著名区域品牌十件,在省重点骨干专业批发市场中,培育二到三个具有国际知名的品牌市场。这个商标发展规划明确了在浙江品牌大省的建设中,浙江农业以及农业品牌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这个发展规划也明确了:在浙江省品牌大省的建设过程中,农业品牌在其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在浙江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完全实现这一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宏伟目标,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浙江省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合作社都必须要把强势品牌的创建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任务来完成,只有在浙江省农业领域出现了一批真正的强势品牌,才能使浙江省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 “品牌大省”。
四、强势品牌的建设将整体提升浙江省农产品在全国农产品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浙江省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到68件,总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强,一枝独秀,这是浙江省农产品建设的成果。但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离强势品牌还有一段距离,因为强势品牌不仅拥有广泛的品牌知名度、还拥有较高的品牌美誉度,而且还因为自身鲜明的品牌个性与品牌形象而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忠诚度,因此,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来建设一批浙江省的农产品强势品牌,将大大提升浙江省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而大大提升浙江省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在浙江省内建设一批强势品牌将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
通过对农产品强势品牌的系统建设,能够提升浙江省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及产品售价,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比如,成功的品牌建设使安吉白茶成为知名品牌,从而为安吉白茶带来了长足发展,安吉白茶亩效益平均增加3000—5000元,据最新的资料统计显示,安吉白茶的种植面积已达9.35万亩,年产量800吨,产值7.8亿元,种植户5800户,2008年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达2000多元。而本课题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浙江农业中其他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也将使得浙江农产品品牌当中涌现更多类似安吉白茶的成功典范,从而大面积增加弄明的收入。
六、强势品牌的建设将有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浙江省农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调动,除了政府层面的相关政策倾斜和科技引导之外,还需要切实利益的刺激 与推动。各级政府通过引导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一批浙江省农产品的强势品牌之后,强势品牌将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市场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售价,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这将为农民带来直接的利益推动力量,农民收入的增加不仅可以大大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条件,同时也为农民改善自身的生产条件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因此,强势品牌的成功建设将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的生产情绪大为高涨,从而推动浙江省农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七、创建一批农产品强势品牌将大大提升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整体实力。
对于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成功创建一批农产品强势品牌将提升企业自身的整体实力。强势品牌对于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可以发挥聚宝盆的作用。一方面,强势品牌可以为凭借其强有力的市场销售力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回报,这是强势品牌聚宝盆作用的直接体现之一。另外,强势品牌由于其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很容易形成光环效应,即企业和产品会因强势品牌的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而对广大消费者、各级政府、合作者等形成一种很强的吸引力及认同感。这将会使得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购买该品牌的产品,并由此而延展开来,购买该企业的其他产品和服务。而各级政府则会因强势品牌给予政策的支持与保护,促使品牌和企业的实力更强。而合作者则会因为强势品牌的市场效应而加强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合作,这也会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另外,企业也会因为强势品牌的效应而更容易招揽贤才,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来企业工作,从而为提升企业的整体生产水平和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形成一批浙江省的强势龙头企业。
八、成功创建一批农产品强势品牌将推动浙江农业的整体向前发展。
尽管浙江省有关农产品的品牌数量众多,但真正的强势品牌却很少。若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浙江省内创建一批强势品牌,势必也会带动一批龙头企业的发展,而这些龙头企业一旦发展起来,又势必带动其他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从而从整体上推动浙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强势品牌的成功建设,就意味着浙江省农产品市场领导地位的确立,意味着浙江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缺口、人才缺口得以填补,传统的农产品经营方式得以扭转,市场气息更加浓厚的现代市场销售模式将大行其道,产销一体化、产业规模化都将成为浙江农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因此,强势品牌的成功创建必将从整体上推动浙江农业整体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浙江省创建农产品强势品牌意义深远,尽管创建强势品牌的道路比较曲折,但为了浙江农业的长远发展,强势品牌的创建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钱杭园. 农产品品牌传播模式及创新[J],河北农业科学,2010(10)::122-125
[2] 金忠发. 关于农产品品牌问题的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5(2):10-14.
[3] 余宁,常文娟. 农产品品牌的建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4):99-100.
[4] 陈许华.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诌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5):55-57.
关键词:福建农产品;物流;策略;分析
1引言
福建省位于我国大陆东南部,大部分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南部地区冬季温度较高可全年进行农业生产,由于福建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其农产品物流有自身特点。近几年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海峡西岸经济带建设的加快,促使了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不断扩大。本文从福建农产品物流现状入手,分析了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福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做努力。
2福建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2.1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建设初见成效
福建农产品经济作物主要以果树、茶叶、蔬菜、水稻、水产、花卉和烟草为主。果树以柑橘类较多(柑橘、蜜柚和橙)。其次是荔枝、香蕉、龙眼、枇杷,部分地区也还有葡萄、桃、枣和梨等。茶叶在福建的种植面积较大,部分地区以主销茶叶产品为主。水稻的种植沿海地区比较分散而且面积也较小(个别地区水稻面积也较大)。从2013年福建统计年鉴分析,2000~2012年间,主要农业产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最高产量为2000年达854.68万t,2006年达最低632.90万t;油料基本保持平稳,蔬菜和园林水果呈上升趋势,2012年蔬菜和园林水果达最高值1586.14万t、园林水果最高值625.82万t,如图1所示。
随着农产品的发展,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建设初见成效。福建省正在落实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了重点建设现代物流发展“321”工程:物流运作设施网络、物流运输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三大物流基础网络,物流人才与物流技术发展体系、物流发展政策措施体系两大物流发展支撑体系。农产品物流落实发展规划,进一步制定农产品物流园区专项规划、建设农产品物流产业基地,制定可操作性的具体工作方案,将农产品物流发展工作分步骤地铺开。例如:福建海峡两岸农产品物流城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20多亿元,在漳州北出口以西、九龙大道以北投资建设“福建海峡两岸(国际)农产品物流城”,规划建设有国际会展中心,蔬菜、水果、水产3个专业批发市场、特色主题专业街、加工配送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等设施等。
2.2福建农产品物流量大,点多面广
农产品物流量大,农产品物流点多面广。农产品物流运作具有相对独立性、时间性,加工增值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内容。目前,福建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契约型物流模式,自营物流模式,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公司模式,联盟型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则是较为普遍的。
2.3发展以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农产品物流
福建注重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连接海峡两岸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充分发挥现有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的政策优势。大力加强两岸航运企业和农产品物流企业的交流合作,加快了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建立高效的运转体系,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加强区域物流合作,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格局。使农产品物流节点网络更合理,多种类型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物流企业竞争能力不断提升,运输业及仓储业发展良好,港口优势日益突出的局面。
强调以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引导农产品物流。2013年福建省农产品市场协会相继推动成立了北京中国农产品精品中心及东南农特集团上海展销中心,为福建农产品提供展、销平台。2013年5月20日开馆的北京中国农产品精品中心允许会员单位可以零门槛进入,福建农特产品可以借此进军北京市场。东南农特投资集团上海展销中心允许福建农业企业均可零门槛进入,通过东南农特直营馆、加盟店、店中店、“上海农工商”的3500多家商超等多渠道进行展销。
3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3.1相对于工业物流而言,农产品物流发展缓慢
农产品物流技术处于低端水平。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的,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绝大部分,在运输的过程中,保鲜、包装、再次加工技术比较落后,而且运输工具不能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要,农产品在物流的过程中损耗严重。
3.2农产品流通体制环节过多,流通环节较多
农产品信息化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信息传递不畅。流通每个环节运输条件较差,从而导致大量的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腐烂、遗漏等等,损失很大。农产品物流的物流主体不发达、流通成本过高。
3.3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不均衡,物流业基础设施尚需进一步完善
就全省而言,农产品物流硬件基础设施的改善是不平衡的,尤其中、西部山区。利润率低、网点分布不均,港口规模化不足,存在着明显的农产品物流设施技术落后等方面的不足。福建急需加快物流货运铁路的建设,特别是港口城市加强海陆空各种运输方式建设。
4福建省农产品物流对策分析
4.1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扶持政策
福建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明确具体实施协调与行业管理的职能部门,强化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协调管理职能,聘请国内外现代物流专家、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法律专家等担任专(兼)职顾问或成立专家组。同时完善各级物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监督、协调、自律作用,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开展行业管理,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环境,想方设法为福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条件,更好地为企业、行业和政府服务。
发展农产品物流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运用政策手段进行引导扶持,突破制约瓶颈。在市场准入方面,降低进入门槛。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如:建立扶持现代物流业专项资金、规划和用地政策、物流信息化政策、物流通关政策、用电用水政策,工商企业分离物流业务扶持政策,规范物流运输车辆管理政策等。
4.2加强农产品信息化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
随着物流管理现代化,农产品物流管理开向供应链管理发展,实现农产品物流模式向第三方物流转变,实现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福建盛辉、宏捷、盛丰等“中国百强物流企业”已经开始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加强农产品信息化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物流信息,降低流通成本。
4.3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园区建设的步伐
充分发挥海、空港优势,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把福建各地市港口建设成东南亚国际航运中心,推进海西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的步伐,加速货运铁路线和福建铁路主干道线以及各港口的连接。
农产品物流园是现代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利用闽台物流合作上力争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取得突破,根据福建各地主要城市总体规划和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建设一些层次高、服务功能强的现代物流示范园。集中各地中心城市物流资源,吸引实力强的物流企业和本土物流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实现园区企业集群式、集约化、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
4.4农产品保质量、创品牌、占市场
按照“先行先试”、“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闽台物流合作促进机制,加强港口对接和产业对接,推动两岸农产品物流全面、直接、双向“三通”,降低成本、节约时间和更好的保障农产品物流的质量。农产品不仅生产上保质量,而且在物流中、加工中保质量。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品牌农业,强占市场,实行“产”、“管”并举,努力创造农产品加工品更多的品牌。
参考文献:
[1] 谢梅芳.浅析福建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6):20~22.
[2] 邱德洋.福建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5):10~16.
[3] 郭黎霞.福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管理观察,2010(13):151~153.
[4] 樊雪梅,赵晓霖.吉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9(6):32~35.
[5] 贾会棉,路剑.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6(2):46~49.
[关键词] 流通 现代化 农产品 市场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进程中,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亟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快流通领域市场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一、流通现代化的内涵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流通现代化”的新概念。随后,学术界开始对流通现代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先后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在对流通现代化的界定上并未达成完全一致。为了避免歧义,本文试就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做一界定。
要了解流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首先应界定流通的涵义。所谓流通,广义上是指在实体经济范畴内,由商品流通直接引起或与商品流通直接有关、直接由其派生并直接为其服务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总和或总称。它主要包括:农产品流通、工业消费品流通和工业投资品流通。在本文中,流通不是指广义的流通概念,即与生产过程相统一的流通过程,而是指狭义的流通概念,即与生产过程相分离的流通过程,通常称为商品流通。其次应界定现代化的涵义。就现代化的本质来看,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分层次、分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是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综合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表达着一种向前和进步的发展趋势,并将这种趋势动态地展示为一个历史过程和不同阶段的发展状态。就当代来看,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商品流通扮演着重要角色。
那么,什么是流通现代化呢?依据笔者的认识,流通现代化是指商品流通现代化,是指在实体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中,凭借先进理论、思维方法、经营管理方式和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流通格局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所进行的全面改造和提升,以便全面、系统、大幅度地提高流通的效能。流通现代化的核心是“现代化”。它主要包括流通制度现代化,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方式现代化,流通技术现代化,流通观念现代化和流通人才现代化等六个方面。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现代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先导性力量。市场经济越发达,流通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产品流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社会的安定,及时解决农产品流通中所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人民需求和保持市场繁荣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任商贸部部长指出,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农民之所以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在流通上所下的功夫不够,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卖出去比较便宜,而买进来的东西却相对较贵。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产品流通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有:
1.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低下,消费水平不高。2005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为3255元,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的三分之一。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更低,有的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民收入结构中相当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农村本土之外,那些收入水平较高的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只有通过城市才能实现,而留守农村的农民因收入水平低使得他们的消费水平就显得更低。
2.农村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低,流通主体组织在变革中缓慢发育,整体乏力。我国农产品生产以家庭小规模方式为主,农产品交易以简单的交换形式为主。个体生产、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严重弱化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力量,使之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小的地位。与国营流通企业,如粮食、棉花、供销等经营部门相比,虽然农民合作、合伙经济组织真正代表了农民利益,但是由于其数量有限,经验不足,组织分散,所以力量也就比较单薄。目前,我国有42%的农户自己销售农产品,45%的农户卖给个体商贩,只有3%左右的农户是通过订单销售。就这种销售结构看,以订单销售为主的现代农业销售模式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远未建立起来,这实际上也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比较低的真实写照。
3.农村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比较低。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工业品商品化率高达98%以上,农产品中蔬菜、水果商品化率90%以上,水产品、畜产品商品化率70%以上,粮食40%以上。当前,虽说我国农产品市场初成体系,但从总体来讲,仍然是数量不少,规模过小,层次不清,档次不高,它们大多数是以简陋的大棚市场、露天市场和马路市场为主,设施比较落后、陈旧,交易方式为传统的一对一式的现货交易,现代化的大宗农产品交易手段少,期货交易、远期合约交易更少。同时,由于缺乏市场信息的形成机制和信息传播手段的落后,这就使得我国本来商品化程度就比较低的农产品在市场流通中显得非常困难,这实际上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产品收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农产品市场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导致这种滞后的原因,一是硬件建设跟不上。大多数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致使市场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市场信息方式简单,有的市场根本没有信息服务;二是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缺乏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接起来的网络,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虽然当前涉农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络,但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农民不能及时获取信息或获取信息成本过高,导致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三是信息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前瞻性、准确性、权威性较差。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农产品产销之间联系十分松散,农民凭感觉生产,产品凭运气交易,初级交易仍以田间地头等场外交易为主。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批发市场仅有9.23%的市场全部或部分采用了电子商务交易技术。
三、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对策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政府除了帮助农民解决怎么种、种什么的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帮助农民解决怎么卖的问题。为了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政府应大力推进流通方式创新,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构建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着力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1.制定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规划。各级地方政府必须从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密切结合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经验,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规划,并形成方案,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2.抓紧建设农产品流通网络信息体系。建议整合已有的与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信息网络资源,构建全国集中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对农产品流通信息进行全面、及时、科学地收集、加工、分析、处理和。同时将此项工作与电子商务、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方面的建设结合起来。近期,可以从建立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起步,构建信息流枢纽,并与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合作并网,同时采取适当方式大力解决农民和商户上网问题。
3.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现代化工程。编制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编制全国及地方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划和整顿规范方案;参照国际惯例,将农产品批发市场界定为社会公益性事业,设立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专项基金予以扶持,并在信贷、税收上予以政策倾斜。同时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监管,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此外,对目前全国22000多个农产品集贸市场要逐步推行超市化,这项工作可先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做起。
4.实施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建设,重点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按照农产品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推动商户企业化,在税费、资金和经营上予以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和大型食品连锁超市的扶持力度;以市场为依托,以企业为龙头,培育多种形式的生产基地+商户、加工企业+商户、运销公司+商户和配送中心+商户的企业联合体;加快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外资引进力度,借鉴国外先进的运作经验,实现农产品流通领域多形式的中外合资与合作。
5.实施农产品流通质量优化工程。首先,要制定实施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规划。包括制定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标准、市场准入制度、检测制度,制定农产品经营者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实行质量公示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其次,要推动农产品优质流通计划。包括开通优质农产品信息网站,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鼓励生产者与市场、商户联合,鼓励商户专营和优质配送服务等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障碍;对策
农产品加工业在拉动广西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十一五”以来,广西农产品加工科技体制、科研人员队伍状况、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产学研联合攻关体制基本形成。但是,广西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目前依然面临一系列的障碍与问题。
1.制约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1思想观念陈旧,没有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给与充分的重视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全国相比是比较缓慢的,在其他省市抓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大好契机的时候,广西并没有意识到发展农业并不只是在农业生产的结构上,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也是一个重要发展机会。由于政府的意识缺乏,使广西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导致其发展速度及其缓慢,有些年该产业竟然出现了负增长。
1.2农产品资源有效利用低
其主要表现:①由于储藏和加工水平低下,导致农产品资源利用率低。尽管广西的水果蔬菜产量比较高,但是这些果蔬一般都是采取鲜销路线,后期加工并不受重视,然而鲜销又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当前广西的储存技术还不高,导致很多果蔬的浪费严重,在发达国家这样的问题是不存在的,他们有比较完善的技术管理方法及较高的储存水平,所以我区的根本问题还是储存技术水平低下。②我区的很多初级农产品不适合进行加工。广西的农产品是种类虽然繁多,但是其中的大部分都不适合再加工后出售,这也是当下我区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存在严重矛盾的表现。③我区的农产品加工大部分属初加工,进行深加工的产品无论数量还是品种上都比较少,对加工副产品的利用率低下。经过深度加工或多层次加工的农产品对加工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导致我区的农产品很多都只是进行简单的加工即出售,体现了我区农产品深加工工艺技术的严重落后。
1.3企业技术、加工设备、管理水平落后,跟不上时代步伐
广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部分都存在着技术水平落后、加工设备简陋、管理人才素质低下导致管理水平跟不上等问题。很多小企业甚至还没有什么机械设备依旧用老式的手工操作方法,与国内先进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很多的企业管理人员也没有经过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管理思维与方法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1.4产加销联结机制不完善
多数企业和农户之间是买断关系。订单农业履约率较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只占农户总数的比例低,农民受益有限。原料生产的品种品质结构不适应加工要求,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区域优势发挥不充分,发展水平低与结构趋同并存。
1.5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税赋重、贷款难、财政支持少等问题较为普遍。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进项税抵扣率为13%,销项税率为17%,还有4个百分点不能抵扣。企业一次性收购原料,占用资金时间长,一般商业贷款难以满足。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和各种服务,但得不到财政等方面的扶持。
1.6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一些产品的农药、兽药残留超标,个别地方畜牧业病疫突出,ISO9000、ISO14000等质量标准体系和GMP(良好操作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的认证率较低,且没有建立有效的质量可追溯制度,难以与国际接轨,严重影响了出口。
2.促进广西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1)适度调整现有发展规划,重新确定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发展方向。对现有国家及自治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发展规划进行适度调整,对于认同度最高的制糖、淀粉、水牛乳项目要给与重点发展,努力研制一批具有其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从而做强广西的农产品加工业。
(2)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导产业,大力扶持重点龙头企业。依据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现有优势及主要问题,在市场的导向下大力发展与本地农业关联度较大、对农业生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培育、壮大、发展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关键。龙头企业规模大、起点高、设备新、技术强、带动能力强,抓好一个龙头企业不但能使农业产业链得到有效的延伸,农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而且还能帮助农民改变观念,将“小农”整合成“大农”,自觉的将自己的产品和大工业、大市场接轨。
(3)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培育农业中介组织。要严格依法行政,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收费事项,禁止乱收费,不得对农产品中工企业新设收费项目。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不属于国家明文规定的审批事项,一律予以取消;对保留的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改革审批方式,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对企业自主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制;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大力改进政府服务,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
(4)增加科技投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产品质量的有力保证,是农产品加工业从根本上得到发展的必经之路。增加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投入,才能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力度。其次,要加大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的引进。最后,要加强人才培养,利用广西人才小高地平台,吸引和引进产业研究带头人,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
(5)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提高能源、土地及水资源的利用率,推进节约型农产品加工业建设,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91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227
重庆市已经构建了2个部级农业环境以及农产品安全质量相关检测机构,11个市级农产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相关检测机构和9个区县级农产品相应质量安全检测站,可以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管理工作提供比较全面的数据资料,可是质量安全管理效率依然有待提升。
1 体系建设研究具体内容
站在系统角度进行分析,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管理体系建设来说,其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下列方面。
1.1 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管理体系理论
深入分析并且考察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应管理系统的具体结构、主体和该系统运作所具有的复杂性,详细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管理体系所处研究背景、产生的意义以及价值。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应管理体系的具体理论研究,重点是调查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管理对象[1]。
1.2 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管理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依据重庆市农产品安全具体管理体系构建现状、产生的问题、问题出现根源和有效解决方法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并且提出合理处理问题的对策以及措施。尤其对于不法分子造成的投机取巧、产品弄虚作假、刻意哄抬价格以及鱼目混珠等现象,应该采取有效的打击手段和相应制度性管理措施。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应措施
比较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管理体系以及国外有效体系,找出我国具体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2]。结合重庆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管理体系构建实际情况,分析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2 明确体系建设具体指导思想以及目标
通过过去的不断实践,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以及标准化体系具体框架已经基本上形成,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管理体系的体制建设带来了基础以及前提条件,可是依据实践效果可知,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运行管理比较落后、缺乏检测能力以及人员素质水平较低等。
2.1 指导思想
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来说,不仅应该保证生产质量,还需要严格的监管,检验检测方法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主要支撑[3]。针对农产品具体质检体系的构建以及管理,一定要遵循公益这一原则,采取依法推进以及规范建设手段提升体系运行管理实际水平,依据科学规划、有效布局、公正为民以及技术优先方针,显著提升这一质量监管体系所具有的服务能力。
2.2 构建目标
应该科学有效地推进农产品合理质检体系的构建,对运行保障、项目以及机构管理和团队建设进行不断的强化,增强技术能力,保证检测结果具有足够的可靠性,为当地农业发展以及农产品安全提供服务,大力推行合法资质的有效认定,提高体系运行管理水平,构建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具体市场准人体系、科学质量检测体系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监管体系等。
3 建议
3.1 建立差异化分层次具体质量安全体系构建政策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体系慢慢产生了一种分层次发展趋势,对于基础性以及高端性农产品来说,其采取的生产方式、实际消费方式以及销售方式均具有非常大的差别[4]。所以,需要依据其不同特征建立差异化具体支持政策。生产基础性农产品的时候,为了确保其质量安全,当地政府必须承担主要责任,建设支持无公害相应农产品生产基地,并且对农民合作社里面的治理结构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合作社规范化以及标准化发展保持一致,大力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营销以及农超对接。在生产相应高端性农产品的时候,当地政府要将引导作用有效发挥出来,制定发展规划,奖励那些创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的企业,并且提供一定投融资支持,比如财政投资参股、贷款担保以及J款贴息等。
3.2 制定可行性比较高的绿色无公害农业发展规划
当地政府必须基于目前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衔接的条件下,结合本地土壤、水质以及空气环境条件与农产业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绿色无公害农业有效发展 [5]。选择条件比较适宜的位置规划发展相应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打破行政区划开展规划工作,大力扶持本地规划区里面的龙头企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正确引导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里面的农户把那些承包地利用租赁以及入股方式移交给龙头企业,从而有效提高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所具有的规范化以及集约化程度。
3.3 建立农产品产业链具体整合机制
整合农产品整个生产、加工以及销售过程能够对农产品安全质量起到有效控制作用。建立农户、农业合作社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个产业链具体整合机制,必须对合作社以及村级集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大力支持以及鼓励跨区域、复合型以及多功能合作社的有效发展。针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可以将龙头企业当做主体,开展产业链整合工作[6]。主动引进实力比较强的龙头企业来有效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链,并且支持企业在农产品产业链前端有效控制品种,在其中端有效控制生产以及加工过程,在其后端有效控制产品销售市场,保证农产品从生产环节一直至销售环节都足够安全。
3.4 不断提高农产品相应质量安全技术
不断提升公益性农技具体推广服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所具有的服务能力以及服务强度,构建专门满足生产者实际需求的合理农技服务机制。大力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对相应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有效改造升级以及科研攻关工作,对绿色农产品生产以及认证技术规范进行不断的完善,使其更加细化,促进其和国际标准相符。
3.5 对管理体系构建中政府合理购买服务机制进行探索
应该选择达到标准要求的相应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并且签订农产品质量相应委托检验检测具体协议,委托其有效检测某一片区里面的农产品质量。当地政府应该提供检测需要的机器设备以及技术指标,严格监管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产生的行为,并且支持中介机构以及第3方企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追溯系统进行研究。其中前期让当地政府出资委托相应企业追溯其中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到后期的时候就引导和别的企业之间的商业合作,并提供有效质量追溯服务。
4 结束语
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给人民健康带来保障,是使我国社会以及经济实现和谐稳定发展目标的关键。所以,我国各个地区应该结合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实际情况,构建可靠性比较强的管理以及检测体系,并且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以此来让绿色农产品生产以及认证技术规范,尽量和国际标准接轨。
参考文献
[1]张冬青.RFID技术在构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和困境[J].学术交流,2011(5):130-132.
[2]王可山,李秉龙.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现状、问题与建议[J].调研世界,2010(6):7-9,13.
[3]周宁生,苏生平,冯咏芳,等.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创建之我见[J].上海蔬菜,2011(5):9-10.
[4]戴萍,卢伟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和对策[J].北京农业,2014(36):291-292.
[5]李晓峰,康薇.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12,6(11):3-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要成为商品走向市场并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离不开品牌建设。为此,在今年江山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祝朝国等多名代表提出了“实施农产品商标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建议。
代表们认为,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产品市场化速度不断加快,具有地区性品质和特色的农产品数量逐步增多。但由于受传统农业经营观念的影响,广大农民的商标品牌意识十分薄弱,许多农产品因没有商标而出现无名无姓、包装简陋、不易识别等问题,极大影响了这些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少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虽为农产品注册了商标,但也只是徒有其“牌”。
代表们建议,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产品品牌建设对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培育与保护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树立商标品牌意识以及开发利用商标的观念。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扶持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办理农产品商标注册,培育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形成地域品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从而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办理结果:力推“品牌兴农”铺设富民之路
对祝朝国等代表提出的建议,江山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办理。市政府及工商、农业部门组织人员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确定要通过实施“品牌兴农”工程,以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发展效益农业为主线,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切实推进商标品牌战略,积极发挥品牌效应,为农民群众铺设一条品牌富民路。具体做法是:
一是深入宣传,强化意识。市政府有关部门狠抓商标法的普及宣传与推广实施,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和“4.26”知识产权日等时机发放宣传材料,并在市级主流媒体上定期组稿、系统宣传,从商标常识及驰名、著名商标的认定条件、方法、商标维权等进行系统介绍,着力提高广大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商标品牌意识。
二是分类指导,提高质量。按照“普遍指导、重点扶持、注册保护”的原则,江山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发展规划。依据规划,采取分类指导、循序推进、依次提升的方法,引导迅速崛起的绿色食品产业积极申请注册商标,变无牌为有牌;对有一定规模、产品有一定知名度的,鼓励其逐步做大品牌,变小牌为大牌;对已获得省市著名商标的,实行跟踪指导,帮助其创造条件,变大牌为名牌。根据企业特点和规模,筛选了40余家规模大、经营效益好、产品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作为创牌、树牌重点帮扶对象。制订了品牌联络沟通机制,专门列出挂联企业人员名单,实行定期不定期上门走访措施,从创牌、树牌、护牌三个不同层面,为企业指导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征求意见建议,进行重点扶持。
三是立足市情,注重特色。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出一系列商标使用合理化建议,引导企业善于运用商标、提高商标质量,在产品外包装上突出使用商标,广告宣传围绕商标搞好创意,让商标变成产品的核心。培育和组建农业企业,形成“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组织种养大户按照要求统一种养,组织经纪人统一按商标注册名称对外销售,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政策扶持,营造氛围。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名牌和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品牌,市政府奖励每只10万元;对新被农业部认证中心确认为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农产品,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新被农业部认证中心确认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的,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新被省农业厅确认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