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流动性资产的特点范文

流动性资产的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流动性资产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流动性资产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流动性覆盖率;高流动性资产;净现金流出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5)05-0054-04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巴塞尔委员会在2008年和2010年相继出台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针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及监管框架做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并首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定量监管体系。2013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标准》,对2010年公布的流动性覆盖率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澳大利亚作为首批实施巴塞尔协议监管的国家,于2014年11月审定了最终版的《Australia Prudential Standard APS210: Liquidity》(以下简称“APS210”),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一、APS210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要求

(一)总体要求

澳大利亚审慎监督管理局(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 以下简称“金管局”)根据存款机构的规模及复杂程度从流动性风险角度分为适用流动性覆盖率(LCR)监管标准的机构和最低流动性要求监管的机构。对于满足LCR监管的存款机构(ADI:Authorized Deposit-taking Institution),LCR监管指标的设定是基于各自的压力情景测试,即要定期分货币流动性情况进行情景分析及压力测试,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制定并调整应急资金计划。

流动性覆盖率。即要保证存款机构在严重的流动性压力情景下有足够的无担保的高流动性资产及时变现以满足30个工作日的流动性需求。对澳洲当地的存款机构来说,必须要满足100%的比例;对在澳的外资存款机构来说,必须满足40%的比例要求。但具体对高流动性资产的认定及取得渠道来说,当地银行及在澳的外资银行的要求与口径是不同的。

危机情景测试。实施LCR管理的存款机构必须要在特定危机假设情景下证实有足够的本外币流动性,满足至少5个工作日的债务支出要求。假设的情景必须事先得到金管局的认可方可进行测试。对在澳的外资存款机构,金管局特别规定,必须分为对当地业务经营出现的危机情景及对全球业务经营出现的危机情景分别进行测试,外资存款机构必须同时覆盖此两种情景下的至少5个工作日的债务支出要求。

持续经营情景测试。为证明存款机构具有在正常的经营条件下履行其支付义务的能力,在至少15个月内在持续经营情景下的赤字不能超过存款机构正常的融资能力。即在金管局认可的假定情景下,存款机构至少能够持续经营15个月以上。

(二)APS210关于LCR管理的主要内容

LCR计量口径为高流动性资产(HQLA)与未来30天之内的现金净流出之比,即要求商业银行仅依靠自身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就可以满足在严重压力环境下未来30天的流动性需求。

LCR=HQLA/未来30天净现金流出

未来30天净现金流出=现金流出量总额-现金流入量总额与75%的现金流出量总额的较小值

为防止存款机构以扩大现金流入量来抵减净现金流出量,减项要求为现金流入量总额与75%的现金流出量总额的较小值,也就是说,未来30天净现金流出量至少为25%的现金流出总额。

同时,对在澳外资存款机构在此指标上的口径作了明确界定:

1. 对于在澳的外资存款机构来说,LCR必须为40%以上。对有不同币种资产的银行鼓励分货币管理,即主要货币的LCR不低于40%。但不同币种之间在充分评估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币种错配。

2. 澳币的HQLA只包括第一层次的高流动性资产,即只包括存放央行现金、国债及洲政府债券,与之前版本口径最大的不同是去掉了金融债券。同时规定美元、人民币等外币的HQLA应满足货币母国对高流动性资产的监管要求。

3. 在澳的外资银行LCR计量中不包括中资银行向当地央行做回购的流动性支持(CLF)。

4. LCR需逐日计量并满足。总行流动性支持算做第16天的现金流入。

二、LCR对不同业务品种的计量特点

(一)突出了存款的核心位置

LCR模型对存款机构的存款来源从不同维度进行了细化分类,并针对不同的分类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现金流出比率。对LCR正向影响顺序为:零售存款及中小企业存款、有业务关系(清算、存管、现金管理)的运营存款、无业务关系(清算、存管、现金管理)的金融机构存款。同时,存款的分类为多维度交叉分类。

1. 稳定性分类。存款的稳定性分类在LCR考虑的特定压力情景下尤为重要,因此针对不能提前提取的存款、提前支取通知期限超过30天的或者是提前支取的违约金非常高以致大大超出利息的支出,分别制订不同的现金流出比率。如对于稳定性较差的零售类存款,实行评分制:

单笔存款余额大于任何政府担保的限额,如不存在此限额,则每笔超过25万澳元,得2分;

存款如果为网上存款,得2分;

没有与客户建立客户关系的,得1分;

存款是高利率驱动的,得1分;

以上汇总得分如为0―2分的,现金流出比率为10%;如果得分在3分及以上的,现金流出比率为25%。

2. 主体属性分类。按存款主体分为零售客户、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其他非金融机构,按不同主体行为特点及不同类别和期限存款制订不同的现金流出比率。

(二)充分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现金流的影响

LCR模型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影响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对由此产生的现金流入及流出分别按100%的比率计入。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衍生交易,如与同一交易对手,业务发生在30日之内;签订master netting agreement或者外汇交易客户端或平盘端交易在同一天的,才可以用一定净现金流出量计入LCR。

(三)现金流测算涵盖表内外项目

除包含所有的表内资产及负债产生的现金流外,也包括信用及流动性承诺、贸易融资、保函和信用证、债券回购、结构性产品及基金项下的非合同性义务及其他或有负债。

对贸易融资项下产生的或有负债,按照最近12个月期间平均的月度净流出量计算。

对非贸易融资项下的保函和信用证,按照最近12个月期间月平均净现金流出量的50%计算。

对在澳洲境内债券市场上的债券回购,对短期债券按10%、长期债券按5%或者经金管局同意的现金流出比率折算。

对结构性产品和管理基金下的非合同性的义务,按5%的现金流出比率折算。

关联经销商或做市商的发行者,金管局逐一与存款机构协商讨论后决定。

其他非合同性的或有融资负债,由金管局逐一与存款机构协商讨论后决定。

三、LCR实施对商业银行管理方式的影响及应对

在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等都会对商业银行存款造成很大压力,不可避免地推动负债成本的上升;同时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银行的资产端也受到很大的挑战。除此之外,目前国内银行对资产与负债的管理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在这种背景下,LCR的实施将对现有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商业银行应增强主动调整结构意识,提高表内外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程度,并提前谋划,通过各种配套管理工具将经营导向层层传递。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资产负债结构主动调整意识

从资产总量上看,LCR监管标准中严格的优质流动性资产的定义在实际操作中意味着银行有效资产的缩水,从而影响到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来弥补资金缺口的压力增大,这将使区域存款市场份额的竞争程度和分支机构设立的难度大大提高。同时,为满足LCR要求,银行必须改变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增加长期债务的比重,从而支付更高的期限风险溢价成本,或在存款市场上付出更高的溢价争揽存款,这都将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当然,资金的构成将最终取决于各机构的自身状况和未来的市场条件。此外,LCR流动性资产定义中政府债券要优于银行持有的部分其他资产,因此银行为达到LCR要求,将增加持有政府债券比重,从而导致银行在经营中面临更多的政治风险和系统风险。与此同时,随着业务发展,根据流动性管理政策要求,必须持有更多的高流动性资产,导致这部分资产的机会成本逐步提高,银行将不得不面临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整体盈利能力的两难选择,迫使存款机构不得不在资产负债配置和盈利模式上进行深刻变革。

(二)提高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程度

巴塞尔协议Ⅲ主要是围绕着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管理两大目标制订的。而这两大目标的基础是对资产和负债及表外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范围上涵盖了所有表内外业务品种,管理方式是逐日监测。这就要求银行要对所有的资产负债项目区分不同的币种、业务类型、交易对手、金额等,多维度进行计量、规划、监测,同时,综合运用多种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如设定限额、压力测试、衍生金融工具等,结合市场流动性状况,对不同现金流比率的项目,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及经济资本等工具,将流动性管理要求及导向有效地传递到每条业务线及营销人员。

(三)提前规划,在合理的利润目标前提下尽力降低净现金流出量

由于LCR为逐日监测管理,因此不能根据当日的LCR结果来决定高流动性资产的购买。因为高流动性资产指在压力状态下能够随时变现的资产,因此收益率较低。同样筹资成本的资金如购买高流动性资产须承担高额的机会成本。且当一段时间内净现金流出波动幅度较大时,频繁地买入卖出高流动性资产只会徙增交易成本。因此首先应做好资产与负债项目的预测规划工作。要在资产与负债整个生命周期的LCR现状基础上,根据各项资产业务发展计划,合理规划筹资业务的开展,包括期限、币种、金额等要素,以提前主动地采取措施减少未来现金流错配,如对大金额业务到期日尽量匹配、做远期业务动态调整、调整起息日和到期日等。在合理的收益目标前提下,通过提前规划尽力降低净现金流出量。

(四)探索高流动资产的有效管理方式

对于一定时期的净现金流出必须满足至少30天内的支付需求,就要有一定比例的高流动资产来支持,这是LCR模型的核心所在。而持有可随时变现的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包括或准级债券、企业债)越多,尤其是信用等级高的债券越多,收益率会越低,资金机会成本就会越高。因为流动性强的资产的收益率通常是非常低的,如目前美元国债一年期收益率是0.22%,但同期限的筹资成本在1.15%左右,因此会形成一定的资金损失,除非大幅度期限错配,而大幅度期限错配又会面临利率风险。另外,基于澳洲实际,有可能当地满足一级流动性资产定义的政府及地方政府债券数量有限,并且监管当局会设定一个持有量比例为合理区间。因此无限制购买政府及地方政府债券也面临操作上的困难。所以,要将高流动性资产的机会成本降到最低,就要首先根据一段时期(如一年)的净现金流出状况,确定高流动性资产购买量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然后按最低点数量买入高流动性资产,不足的部分用回购/逆回购来满足。或者在金融债或企业债多余的情况下,与交易对手在ISDA协议下做互换,互换债券的处置权及资产的所有权、收益权都不受影响,确保银行在压力情景下可随时变现,满足现金流出的需要。

(五)银行的配套措施要适时调整

LCR的实施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和流动性管理成本,对传统业务定价过程中的资金成本加点的定价方式形成了较大冲击。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时必须要考虑银行的流动性成本,针对各业务单位的流动性敞口,按照核定的流动性价格收取流动性收益或支付流动性成本。也就是说,要通过FTP使流动性成本(或收益)与每一笔存贷款业务、同业拆借和债券投资直接相关,并直接影响到部门的考核结果,从而使流动性管理的思想深入到每一名营销人员和相关部门。

(六)按照LCR计量要求及时调整银行的经营导向

1. 加强客户存款特别是有业务关系的客户存款的吸收。深入研究稳存增存的策略,尤其加大长期的、稳定的资金来源客户的营销力度。在存款客户营销策略方面,应着力在提高服务效率、提供配套产品及服务、增强客户对银行的黏性上下功夫,而不能单纯靠提高利率来争揽存款。同时,对潜在目标客户进行分层,根据不同层级客户群提供个性化服务方式。

2. 适度发展同业业务。在危机发生时期,同业机构会共同面临流动性短缺这一难题,极易因某一同业机构违约触发系统性风险。这意味着银行如过度发展该业务,特别是用短期负债来支撑长期资产,会导致现金流出量大幅增加,需要更多的优质流动性储备资产去覆盖现金流出,导致银行资产收益下降。这对当前中资跨国银行的部分境外机构靠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借短贷长的业务模式形成较大冲击。

3. 加大长期资金的筹措,降低资金错配程度。长期资金筹措方式有客户存款、票据发行和同业市场拆借等。要综合比较不同产品、不同货币、不同渠道、不同发行方式的成本收益,根据市场情况,实现筹资产品、币种、渠道的多样化,以分散风险、实现筹资组合风险回报最大化。

4. 控制低效表外业务的开展。由于各项或有负债也纳入现金流出管理,同时也占用经济资本,因此要清理各项无效低效的信用承诺或流动性承诺。如对已签合同未提款的贷款承诺,一是可依据提款进度在签订合同时将大合同分拆为小合同签订;二是对已过期的承诺进行及时清理;三是根据提款节奏合理确定贷款合同签订时间。

5. 在不能完全对冲风险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复杂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发展。LCR充分考虑了衍生金融工具对现金流的影响,对相关现金流均给予了100%的比率。从满足LCR角度考虑,拥有较大比重的衍生品交易和证券化活动的银行,如不能在同一时间内完全对冲风险,在计算现金流入时应被赋予较高的现金流出比例,以降低相应的流动性风险。

6. 申请总部流动性额度支持,提升现金流入。根据APS210定义,在澳外资存款机构总部承诺的有具体金额的流动性支持额度可作为第16天的现金流入项,但一般会收取一定费用,银行应根据各自的现金流情况,决定流动性支持的额度和期限。

参考文献:

[1]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2014.Australia Prudential Standard APS210[S]:Liquidity,11.

[2]巴曙松,朱元倩.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

第2篇

《框架》主要内容

《框架》制定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全球银行体系的高流动性资产储备水平(流动性缓冲,Liquidity buffer),提高银行业借短贷长的期限转换成本,降低资产负债表期限不匹配程度,减少流动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冲击力,实现流动性风险计量的全球一致性。

《框架》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提出了将被银行业采用的流动性风险暴露计量方法,即两个监管标准。其次,介绍了可供监管当局监测单个机构流动性风险的常用手段,即四个监测工具。最后,讨论了监管标准和监测工具的应用问题,即四个方面问题。

监管标准

委员会提出两个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意在达到相对独立且相互补充的目标。第一个目标是通过确保机构拥有足够的优质流动性资源来提高应对短期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制定了“流动性覆盖率”。第二个目标是让银行运用更加稳定、持久和结构化的融资渠道来提高其在较长时期内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防止银行在市场繁荣、流动性充裕时期过度依赖批发性融资,制定了“净稳定资金比率”。

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覆盖率用来确定在监管部门设定的短期严重压力情景下,银行所持有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的流动性资产的数量,以便应对此种情景下的资金净流出。设定的压力情景包括了单个机构和整个系统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受冲击的情况。具体包括:机构的公共信用评级显著下降;部分零售存款流失;无担保批发融资流失(如对公存款流失);担保融资显著缩减(如同业回购交易);对衍生品交易提出抵押品追加要求;对表外契约性与非契约性风险暴露(含已承诺授信额度和流动性便利)提出高额提款要求等。

分子项目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指无变现障碍、优质的流动性资产储备。该储备的基本特点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低,易于定价,与高风险资产关联性低,且在广泛认可的发达交易所市场挂牌;市场特点是活跃并且有一定规模的市场,低市场集中度,向安全投资转移(Flight to quality)等。委员会目前正在对高流动性资产的狭义定义(仅包括优质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央行准备金、级债券等)和广义定义(包括附加流动性资产,即把一部分优质的公司债券和担保债券也包含在高流动性储备之内)进行测算,将根据评估情况确定最终指标口径与监管标准。

其中,优质流动性资产给以100%的转换系数,附加流动性资产中非金融机构公司债券和非自发的资产担保债券(Covered bond)评级为AA或更高的给以80%的转换系数,其余项为60%的转换系数。

分母项目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为未来30天资金流出减去未来30天资金流入的净额。

对于未来30天内资金流出项,包括零售存款流出、无担保批发资金流出(如中小企业存款、公司存款、同业存款、类存款、衍生品现金支付等)、担保资金流出(如债券到期和正回购)、附加要求(如衍生品估值和抵押品、证券化产品在流动性压力情况下发生的资金流出)以及其他资金流出(如授信及流动性便利、保函、信用证等表外资产和或有项目资金流出)。以上各产品、业务在计算公式中,按照工具或融资的类型、交易对手、稳定性、是否业务往来、是否担保等属性给予不同的系数,最后加总得到未来30天资金流出评估值。

对于未来30天内的资金流入项,包括完全履约的风险暴露未偿余额所产生的契约性现金流入(如贷款本金和利息流入),到期的逆回购现金流入、其他机构对银行承诺的信贷额度、同业存款等,除类债券担保逆回购外,其余系数均为100%。

净稳定资金比率。净稳定资金比率主要用于确保各项资产和业务融资,至少具有与它们流动性风险状况相匹配的满足最低限额的稳定资金来源。

该标准要求银行在持续的压力情景下,仍然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用来持续经营和生存1年以上(目前监管要求大于100%),具体情景包括:因大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或操作风险暴露所造成的清偿或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被任何一家全国范围内认可的评级公司调低了债务评级、交易对手信用评级或存款评级;某一事件使人们对银行的声誉或信用度产生怀疑等。

净稳定资金比率旨在促进银行使用更长期的结构性资金来源以支持资产负债表内、表外风险暴露和资本市场业务活动。巴塞尔委员会给定了具体的测算模板和参数,主要资产、负债及调整系数如表1:

两个指标的比较。(1)监管目标不同。流动性覆盖率重在强化对银行短期流动性风险状况的监控,时间窗口设定为30天,确保银行在设定的严重压力情景下,能将无障碍且优质的资产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净稳定资金比率目的是促进银行业资产和业务融资更趋中长期化,作为流动性覆盖率指标的一个补充,鼓励银行通过结构调整减少短期融资的期限错配、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时间窗口设定为一年。(2)分析角度差异。流动性覆盖率是从现金流量表的角度进行分析,衡量30天净现金流量缺口的覆盖程度;净稳定资金比率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进行分析,考察一年内银行保证权益类和负债类项目的流动性支持资产类业务的发展。

监测工具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2009年的一个调查,全球的监管当局运用了超过25种不同的监测方法和概念。为了更具一致性,委员会列举了下述四种监测工具。

合同期限错配:将表内外所有项目中参照合同约定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按到期日对应列入指定的时间段(如7天,3个月等)。例如我国银监会开展的定期流动性期限缺口监测就属于这一监测工具。

融资集中度:主要是批发性融资集中度分析,分析因素包括重要的交易对手、融资工具和交易币种,重要性的定义是单一交易对手、工具和币种比重占银行总负债的1%以上。例如单一客户存款集中度分析、单一交易对手大额可转让存单占比等。

可用的无变现障碍资产:衡量银行有多少无变现障碍的资产可以当作担保融资的抵押物,从市场上或从央行提供的融资便利中融资。例如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对于分层次流动性体系储备的设置与监控。

与市场有关的监测工具:运用以市场为基础的数据作为对上述计量方法的有价值的补充,主要包括市场整体信息、金融行业信息和特定银行的信息。

应用问题

《框架》讨论了一些与标准和监测工具应用有关的问题,包括银行计算及报告频率、应用范围、币种结构,以及将标准和监测工具向公众披露的程度等。

《框架》对银行业的影响

对全球银行业的影响

在各国政府的积极救市措施下,全球经济逐渐复苏,金融市场也恢复了流动性。流动性监管标准是比较严格的监管要求,再考虑其他监管调整(如资本定义、会计标准、行业税收等)和当地监管机构的新要求,累积的监管效应可能制约银行业的社会资源配置功能,影响经济的复苏,引发金融市场的波动。

一是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一方面,为了满足流动性监管标准,银行会更加倾向于购买指标中提到的优质流动性资产,由于市场深度和供求关系,将导致这些资产的溢价,这种“羊群效应”将提高银行持有优质流动性资产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业须将更多的资金投入优质流动性资产,导致市场上其他类别债券的流动性降低,会出现政策“挤出效应”,发行主体融资可能出现问题,或以较高的成本融入资金。

二是对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一方面,为提高并保持充足的流动性,银行必须拥有较高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并相应地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使得银行的经营资金中,有一部分需要沉淀为收益率较低的资产。另一方面,为保证较高的净稳定资金比率,银行要尽量拥有期限较长的负债,开展期限较短的资产业务,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成本,降低了资产收益,对银行的整体业绩将产生较大影响。

三是对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国家,银行在满足流动性管理要求的前提下,为保持稳定的ROE,必定相应提高贷款定价,提高了实体经济中资金使用成本,将产生第二轮政策效应,可能对经济复苏产生负面影响。

四是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广大投资者对银行业信息可谓风声鹤唳,两个监管指标的披露必须考虑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投资者广泛接受其内在含义需要过程,并且投资者通过片面了解的定量数据可能会带来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误判。因此,需要谨慎决定关于这两个包含前瞻性情景预测的压力测试指标的披露,建议可以成为监管机构的管理数据,仍然披露市场接受程度高的成熟监管指标,如存贷比、流动性比例等。

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巴塞尔委员会为应对本轮金融危机而制定的流动性风险全球统一定量监管标准,更多地会影响危机中心的银行和金融体系。中西方银行业由于宏观经济因素和市场环境不同,业务种类和产品特点差异,特别是资产负债结构差异较大,从流动性监管标准定量测算结果来看,中国银行业应相对有利。

资产负债的差异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是静态分析,中国银行业多以被动负债(存款)为主,平均值在80%左右,如工行2009年的存款占负债总额约90%,西方大型银行则比例较低,普遍在50%左右;西方银行业在危机前更多地以主动负债(如同业拆借、大额定期存单、证券回购协议、发行债券等)为主。二是动态分析,当某一风险因素影响货币市场系统性风险时,市场流动性会在瞬间消失,即出现所谓的悬崖效应(Cliff effect),西方银行业受到的冲击较大。

巴塞尔委员会对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应对是及时的、有效的。建立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和监控体系,是必要的,更是必然的。新框架提出的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两个流动性监管国际标准,有助于提升银行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降低资产负债的流动性错配,推动银行业回归传统的稳健核心经营模式。并且,新框架体现了前瞻性的风险监管理念,有助于满足动态监管的要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实现监管模式与方法的与时俱进。

第3篇

Auction Facility,TAF)短期内为市场紧急注入了1354亿美金的资金,才使得恐慌的市场情绪得以暂时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坚定地推行从紧货币政策使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达到创纪录的17.5%,此举使各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骤然消失,流动性风险的威胁日益严重。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解读

商业银行的产生源于对资金流动性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逐渐派生出其他各类业务。即使是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流动性仍然是保持商业银行顺利运行的血液。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在特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相关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一段时间资金需求的能力。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三个关键的要素:资金数量、获得资金的成本以及获得资金的时间。流动性风险则是指,不能满足流动性要求给银行经营所带来的风险。

归纳起来,流动性风险主要是四种情况:第一,银行经营活动正常,金融市场整体运行稳定,只是单个银行短期头寸的缺乏带来的流动性危机;第二,银行经营面临短期危机,例如个别银行的坏帐突然增加,或突发的操作风险等;第三,银行长期陷入经营危机,不断恶化的营业亏损使得银行面临倒闭风险;第四,整个银行业面临流动性风险,特别是金融危机突然爆发。由此可见,流动性风险实际上是关系银行正常经营的最为直接的一道屏障。以上归纳的流动性风险除了第一种情况以外,其他都涉及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乃至操作风险等问题。虽然由其他风险诱发的流动性危机,其风险根源应该主要归于初始的风险类别。但进行流动性管理时,必须将其他风险可能导致的流动性危机纳入到流动性整体管理框架之中。

当前,新巴塞尔协定对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都提出了指引,但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却没有明确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特点并部相同,不同规模、不同经营模式的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例如,大银行在金融市场获得流动性的能力强,其流动性管理自然会更多地倚重批发性资产拆入;而小银行受制于融资难度,自然要更注重资产方的流动性管理。同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模块实际上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整个管理模式的开发、维护、升级和运行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成本也并不是所有商业银行都能够轻易承受的。所以国外更多的中小银行往往主动地持有充足的流动性,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流动性危机。因此,国外中小银行也往往成为了同业市场上的资金净拆出方,而大银行往往成为了资金的净拆入方。

而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同质性仍然较强,大银行依靠网络优势吸取大量资金,因此就成为了同业拆借市场的重要资金提供者,其他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则成为资金的净拆入方。2007年中国火爆的股市行情使得同业资金市场出现了一些变化,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商业银行也成为了资金市场的供给方,其资金拆借由2006年的净拆入46896亿元变为2007年净拆出的18720亿元。其他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净拆入额分别增长了51%和169%。这表明,一方面商业银行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管理的核心,另一方面,资金往来的增强,将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与银行体系以外金融活动保持着更加紧密的联系。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衡量

传统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先后出现过:商业贷款理论、资产变现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这些风险考量和管理的方法都产生于当时特定的金融环境,直到今日,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仍然是十分核心的管理手段。但即使不同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的特点,在流动性管理上对资产和负债方面侧重有所不同,现代的商业银行还是普遍采用了资产负债流动性综合管理的模式。

基本的流动性风险衡量方法主要是选取一些静态比例指标来考核银行的流动性状况,例如,流动性比率、本外币的超额准备金率、本外币的存贷款比例、非核心负债的依存度以及本外币的流动性缺口比率等。这些考核指标简单明了、数据汇总容易,因此迄今为止一直是商业银行开展流动性管理的重要考核指标。

但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更多的动态化手段也被引进到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模式中来。净流动性资产管理法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银行可以将现有的资产划分为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其中流动性资产包括已同业拆出的资金、短期公债、不会展期的贷款或是可证券化的贷款等。负债同样也将划分为稳定性负债和非稳定负债,稳定的负债包括活期存款的沉淀、定期存款、资本票据和股本。对现有资产和负债进行分类后,将稳定性负债超出非流动资产的部分定义为净流动性资产(见图1)。净流动性资产越高,表明银行的流动性更为充裕。如果净流动性资产为负,则表明银行存在这流动性缺口。

如果希望对流动性进行动态化管理,银行还必须对未来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预测。如果银行未来资产的增加量(主要是满足一些贷款义务)大于未来存款的增加量,则银行还存在着潜在的流动性需求。如果当前的净流动性资产仍不能满足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则银行还要寻求其他途经,以弥补潜在的流动性缺口。

国际大银行进行流动性测算的另一个常有手段就是“现金流量法”。该方法采取财务现金流的基本分析思路,更为明确地体现出了流动性的实质,并同时强调了现金流量的实际性和潜在性。

在实际发生的现金流量分析中,未来一段时期内即将到期的负债、固定的贷款承诺(承诺以确定投放的部分)、尚未到期负债需支付的利息和各类存款确定性的流出(主要是存款的季节性变动和其他可预测的波动)将形成确定的现金流出。而同时,即将到期的资产(主要是即将到期且不展期的贷款和到期债券)和尚未到期资产所产生的利息将构成实际性现金流入。如果实际现金流出大于实际现金流入,则银行在未来将面临流动性缺口。

但银行在实际资金流动的基础上,还存在潜在性的现金流量。可变现的未到期资产(主要是各类债券、可证券化的贷款等)、与其他金融机构达成的融资额度,这些都是银行潜在现金流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预测时期适当延长,计划的存款增加量也可以被视为潜在的现金流入量。而与此同时,银行还将面临潜在的现金流出,例如,未固定的贷款承诺(贷款承诺中尚未动用的部分),存款的潜在流出,表外活动的净流出(表外活动可能带来的净资金流动)。如果测算期相应延长,同样要包括新增贷款计划所带来的现金流出。

如果实际发生的现金流量存在流出缺口,但这一缺口能够被潜在的现金流入所弥补,则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则仍处于可控制范围内。如果实际现金流与潜在性现金流合计仍出现缺口,则商业银行必须就各项资金流动逐个分析,并采取相关措施,以避免流动性危机的爆发。

在流动性的测算方法中,净流动性资产法和现金流量法都注重了未来的潜在流动性风险问题,但二者还是具有明显的差异。一方面,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净流动性资产法是基于存量的分析,而现金流量法则完全是对流量的考察,现金的同一流动方向中可以同时包含资产和负债项;另一方面,净流动性资产法仍然是表内分析,而现金流量法则包括了表内、表外的所有资金流动。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银行的表外业务将对整个银行运营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而产生的各种现金流动必然会成为商业银行现金管理的重要方面。例如,随着各种清算、委托贷款和未固定的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的扩展,势必会对商业银行的现金流动造成重要影响。

在以上介绍的两种流动性风险测算法中,流动性缺口十分依赖于对未来资金流动的估计。滤波趋势估计是比较常见和基础的方法,例如,对于核心存款或稳定性负债的估计。但其他资产出售、从市场的筹资等方式则可能面临市场风险等诸多不确定性。并且,银行突发性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也会预计的现金流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国际先进银行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都建有一套相对成熟的管理体系,VAR等风险测度手段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将流动性管理中的现金流估计与其他风险管理模型对接起来,已经成为当前加强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手段。例如,潜在的现金流入中,可变现的未到期资产就可以结合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定价来估算未来的现金流入量。流动性风险测算必须要成为整个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一般实施统一归总原则,分支机构的流动性性管理必须纳入到整个银行的统一管理框架下。无论是哪一级营业机构的流动性问题,都将被视为是整个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一般包括四个组成部分:风险委员会、最高管理层、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与职能部门。

董事会下设的风险委员会负责审议、批准全行流动性风险的基本政策与管理框架,以保证全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协调一致。

最高管理层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

负责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派,确保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在本行内部得到统一遵守;在获得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授权后启动应急方案。

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量化标准、风险限额(包括各项流动性指标的限额、缺口限额);负责定期评价银行的整体流动性状况。

流动性风险的职能部门包括资产负债管理部、市场部和清算中心。资产负债管理部负责拟定流动性管理的政策和制度,制定流动性风险衡量标准和分析方法,监测各项流动性指标和限额的执行情况;市场部负责根据资产负债管理部的授权,在全球市场及国内市场上进行资金拆借和证券买卖等业务,以帮助流动性日常管理的实现;清算中心负责银行整体资金划拨及市场交易的清算工作。银行各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向资产负债管理部预报大额资金收付情况。

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可以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来实现。资产流动性管理策略包括:资产多元化;提高资产的可变现能力;维持适量的高流动性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包括:保持负债的稳定性,提高核心存款在负债中的比重;与同业、中央银行等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在需要时能有效地获得资金。另外,随着表外业务的扩展,表外业务所带来的流动性变化也必须纳入到银行整体流动性管理框架中。

银行流动性管理可分为正常经营环境下的管理和应对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前者主要通过定期更新的管理政策指引、流动性指标管理、流动性缺口管理、头寸管理、银行内部资金往来管理、流动性资产组合管理和融资指导原则等手段,确保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同时把银行整体流动性调控到适当的水平之上;后者主要通过预警指标、应急方案、融资能力测试等手段,达到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的目的。

流动性预警和应急方案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般包括三个方面:预警信号、应急计划实施和压力测试。

预警信号主要有:头寸持续低于预先测算的安全值;银行在同业市场的融资能力下降,拆借成本上升;银行声誉突然恶化,预见有恐慌性的挤提情况出现;支付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当银行遭遇流动性危机时,首先要对其原因进行周密分析。对于技术性的(如资金调拨不到位、资金安排失当)、季节性的或者局部的情况,可不启动应急方案;如果确信当前流动性紧张状况是由于对银行的信心出现危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要紧急向管理层、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风险政策委员会报告,建议启动应急方案,并协调有关部门加以实施。应急计划主要包括:通过媒体公布银行真实情况,尽快稳定和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加大银行系统内资金调度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在系统内调剂资金余缺,及时划拨资金;增加在同业市场上的资金融入;向中央银行申请借款;停止债券购买,出售现券筹集资金;在最大程度保护客户关系的原则,逐步停止贷款投放,贷款保护顺序是零售贷款、核心公司贷款、一般公司贷款。

压力测试要求银行在未出现危机时,测试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应急融资方案。这其中情景分析(Scena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