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范文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物制药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

0引言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drugs)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

1生物制药技术

目前生物制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1肿瘤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达54.7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10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应用导向IL-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γ-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已有3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

1.2神经退化性疾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IGF-1已进入Ⅲ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肌萎缩硬化症,均已进入Ⅲ期临床。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万,死于中风的人数达15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A)用于中风患者治疗,可以消除症状30%。

1.3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000万,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

1.4冠心病美国有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治疗费用高于1170亿美元。今后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增长点。Centocor′s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和恢复心脏功能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延生。

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与基因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化成为可能,正在达到未来治疗学的新高度。转基因技术用于构造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已逐渐进入产业阶段,用转基因绵羊生产蛋白酶抑制剂ATT,用于治疗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变性,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动、植物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2生物制药发展分析

未来生物技术将对当代重大疾病治疗剂创造更多的有效药物,并在所有前沿性的医学领域形成新领域。

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

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除了解决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之外,人们正在开发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例如,正在开发之中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用于治疗成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瘾君子的状况,而且对于解决全球性非法贸易问题具有重大影响。

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药物审批的过程中利用DennisNoble的虚拟心脏模拟系统了解心脏药物的机理和临床试验观测结果的意义。这种方法到2015年可能会成为心脏等系统临床药物试验的主流方法,而复杂系统(例如大脑)的药物临床试验需要对这些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去年相比。这种方法还可以挽救过去在临床试验中被少数患者排斥但有可能被多数患者接受的药物。这种方法可以改善成功率、降低试验成本、为适用范围较窄的药物开辟新的市场、使药物更加适合适用对症群体的需要。如果这种技术趋于成熟,可以对制药工业和健康保险业产生重大影响。

第2篇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

引言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drugs)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

一、生物制药技术

目前生物制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1肿瘤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达54.7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10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应用导向IL-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γ-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已有3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

1.2神经退化性疾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IGF-1已进入Ⅲ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肌萎缩硬化症,均已进入Ⅲ期临床。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万,死于中风的人数达15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A)用于中风患者治疗,可以消除症状30%。

1.3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000万,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

1.4冠心病美国有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治疗费用高于1170亿美元。今后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增长点。Centocor′s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和恢复心脏功能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延生。

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与基因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化成为可能,正在达到未来治疗学的新高度。转基因技术用于构造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已逐渐进入产业阶段,用转基因绵羊生产蛋白酶抑制剂ATT,用于治疗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变性,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动、植物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二、生物制药发展分析

未来生物技术将对当代重大疾病治疗剂创造更多的有效药物,并在所有前沿性的医学领域形成新领域。

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除了解决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之外,人们正在开发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例如,正在开发之中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用于治疗成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瘾君子的状况,而且对于解决全球性非法贸易问题具有重大影响。

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药物审批的过程中利用DennisNoble的虚拟心脏模拟系统了解心脏药物的机理和临床试验观测结果的意义。这种方法到2015年可能会成为心脏等系统临床药物试验的主流方法,而复杂系统(例如大脑)的药物临床试验需要对这些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药物的研究开发成本目前已经高到难以为继的程度,每种药物投放市场前的平均成本大约为6亿美元。这样高的成本会迫使医药工业对技术的进步进行巨大的投资,以增强医药工业的长期生存能力。综合利用遗传图谱、基于表现型的定制药物开发、化学模拟程序和工程程序以及药物试验模拟等技术已经使药物开发从尝试型方法转变为定制型开发,即根据服药群体对药物反应的深入了解会设计、试验和使用新的药物。这种方法还可以挽救过去在临床试验中被少数患者排斥但有可能被多数患者接受的药物。这种方法可以改善成功率、降低试验成本、为适用范围较窄的药物开辟新的市场、使药物更加适合适用对症群体的需要。如果这种技术趋于成熟,可以对制药工业和健康保险业产生重大影响。

第3篇

有些学者认为,20世纪的科学技术是以物理学和化学的成就占主导地位,而21世纪的科学技术是以生物学的成就占主导地位。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得到普遍的认同,生物技术是当今高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似乎是不争的事实。科学家预测,生命科学到2015年会取得革命性进展。这些进展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很多目前无法医治的疾病的治疗问题,彻底消除营养不良,改善食品的生产方式,消除各种污染,延长人类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社会安全和刑侦提供新的手段。有些成果还可以帮助人类加速植物和动物的人工进化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等。产生新的有机生命的研究也会取得进展。

1.生物制药现状

目前生物制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肿瘤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达54.7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10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应用导向IL-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γ-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已有3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

2神经退化性疾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IGF-1已进入Ⅲ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肌萎缩硬化症,均已进入Ⅲ期临床。

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万,死于中风的人数达15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A)用于中风患者治疗,可以消除症状30%。

3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000万,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如Genentech公司研究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E用于治疗哮喘,已进入Ⅱ期临床;Cetor′s公司研制一种TNF-α抗体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达80%。Chiron公司的β-干扰素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病。还有的公司在应用基因疗法治疗糖尿病,如将胰岛素基因导入患者的皮肤细胞,再将细胞注入人体,使工程细胞产生全程胰岛素供应。

4冠心病美国有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治疗费用高于1170亿美元。今后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增长点。Centocor′s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和恢复心脏功能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延生。

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与基因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化成为可能,正在达到未来治疗学的新高度。转基因技术用于构造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已逐渐进入产业阶段,用转基因绵羊生产蛋白酶抑制剂ATT,用于治疗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变性,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动、植物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2.生物制药展望

今后10年生物技术将对当代重大疾病治疗剂创造更多的有效药物,并在所有前沿性的医学领域形成新领域。目前热门的药物生物技术如下:

表1热门药物生物技术

疫苗62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4

基因治疗28凝血因子3

白介素11集落细胞刺激因子3

干扰素10促红细胞生成素2

生长因子10SOD1

重组可溶性受体6其他56

反义药物6总数284

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

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除了解决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之外,人们正在开发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例如,正在开发之中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用于治疗成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瘾君子的状况,而且对于解决全球性非法贸易问题具有重大影响。

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药物审批的过程中利用DennisNoble的虚拟心脏模拟系统了解心脏药物的机理和临床试验观测结果的意义。这种方法到2015年可能会成为心脏等系统临床药物试验的主流方法,而复杂系统(例如大脑)的药物临床试验需要对这些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到下世纪初生物技术药物的种类数目尚不会超过一般药物的总数,但生物技术制药公司总数将超过前10年的6倍。目前主要生物技术公司多分布在美国,如Amgen,Geneticsinstitute,Genzyme,Genentech和Chiron,还有Biogen也发展较快。1987年尚没有一种重组DNA药物进入世界药品销售额排名前列表,但到1996年已有多种生物工程药物榜上有名。经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主要含3大类,即重组治疗蛋白质、重组疫苗和诊断或治疗用的单克隆抗体。

药物的研究开发成本目前已经高到难以为继的程度,每种药物投放市场前的平均成本大约为6亿美元。这样高的成本会迫使医药工业对技术的进步进行巨大的投资,以增强医药工业的长期生存能力。综合利用遗传图谱、基于表现型的定制药物开发、化学模拟程序和工程程序以及药物试验模拟等技术已经使药物开发从尝试型方法转变为定制型开发,即根据服药群体对药物反应的深入了解会设计、试验和使用新的药物。这种方法还可以挽救过去在临床试验中被少数患者排斥但有可能被多数患者接受的药物。这种方法可以改善成功率、降低试验成本、为适用范围较窄的药物开辟新的市场、使药物更加适合适用对症群体的需要。如果这种技术趋于成熟,可以对制药工业和健康保险业产生重大影响。

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生物制药专业 实训技能教学

生物制药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之一,社会对生物技术制药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与国外相比,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市场缺口大,高素质人才匮乏,因此国内很多高校为了迎合这一市场需求,增设了生物制药专业。另一方面,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不完善,就业岗位有限,对口的工种设置也不健全,这就更增加了高职院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职教育既要有“超前意识”,满足市场需求趋势,培养面向第一线的高素质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工人,又要拓展生物制药技术的“内涵”,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

生物制药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和药学基本原理,具备生化制药、发酵工程制药和基因工程制药理论和技术的专业人才。另外,与本科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其立足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是高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2]。因此,实践教学是高职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内首先成立动物药学系,在2006年增设生物制药专业,并与江苏倍康药业联合建立教育部生物制药实训基地。本文结合我院生物制药实训技能教学情况,以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依据,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为出发点,探讨如何开展和提高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实训技能教学。

1.专业实训室的建设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生物制药实验室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拥有较好的场地条件和实验设备,基本能满足实验教学要求,但是仍然存在功能紊乱、分工不明确等问题,特别是由于生物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已不能够适应市场形势的需求。广义的生物技术涵盖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分离工程等,结合生物制药技术相关行业能力和市场需求,以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为根本目标,我院成立了五大专业实训室,分别是:①基因操作技术实训室,主要功能是满足核酸提取、基因扩增及电泳、基因重组及表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与考核;②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实训室,基本功能是满足细胞培养器皿清洗与消毒灭菌、培养基配制、组织细胞原代培养及细胞传代培养、细胞大量培养、细胞模型与药物筛选等技能的训练与考核;③微生物发酵工艺实训室,重点开展菌种保藏与复苏技术、发酵工艺技术等技能的训练与考核;④生物制药下游工艺技术实训室,主要完成预处理及固液分离技术实训、膜分离技术实训、萃取与浓缩技术实训、层析技术实训、结晶与干燥技术实训;⑤生物药物质量检测技术实训室,主要负责生物药物的鉴别、生物药物的检查、生物药物的效价(含量)测定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与考核。我院建立了以上各专业实训室,添加了先进的设备,并配以足够台套数,充分满足了学生专业实训的要求,并实行严格的规章管理的制度,大型精密仪器由专人负责管理,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完善的实训室硬件建设,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物质基础。

2.实训教学内容的优化

高职教育的实训教学通常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贯穿于各学期各门课程中的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如基础化学、生物化学等,以及专业课的综合实验教学,如发酵工程、生物制药工艺学、药品生物检定等课程的实验教学;第二种是各重点专业课程的教学实习,主要是将该课程中涉及的重要技能进行有机整合,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和训练;第三种是以毕业生实习的形式开展,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自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以及论文内容的撰写,最后以毕业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

我院结合以往实训教学的经验,贯彻和落实项目教学改革的精神,以提高高职生物制药学生专业实训技能为依据,对实训教学的部分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和尝试,取消原有重点课程的教学实习,代之以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包括三大部分,分三学期完成。第一部分是基本技能训练,在大二上学期进行,主要对基础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实验动物学等基础课程中的重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以几个项目的形式进行集中实训和考核;第二部分是专业技能训练,在大二下学期开展,主要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细胞生物学、药品生物检定、生物制药工艺学等专业课中的重要内容进行重组,同样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训练和考核;第三部分是综合技能训练,在大三上学期完成,主要针对生物制药涉及的综合性大实验,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分离工程等综合性专业课程,进行集中教学、训练和考核。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内容的拟定不是将各门课程的实验进行简单的拼凑,而是将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一个或几个大项目的形式呈现。例如设计一个大项目为重组蛋白的制备,它包括重组基因的克隆、重组载体的构建、重组菌的获得、重组菌的发酵培养、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等一系列连续的过程,这样设计不但囊括生物制药的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的几乎所有重要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对项目过程整体的把握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实训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先在黑板上把实验内容讲一遍,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做实验。这种做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机械模仿、重复操作,获得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3]。为了提高实验效果,在教学方式上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教师只重点讲解设计思路,不演示具体的方法和操作步骤,主要任务是负责实验方案的审查和解答学生疑问;在实验过程中给予一些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创新性思路,鼓励学生对现有的实验内容、步骤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并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验证,为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将教师的科研和学生的实训相结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将指导教师目前进行的或已经成熟的科研课题作为实训项目[4]。把教师的课题分解成若干小项目,再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头至尾参与整个课题过程,以及课题成果的申报和转化等,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而且通过学生实验的尝试,科研课题可得到一定的初试,为教师课题的后继工作打下基础,达到双赢的目的。

4.实验师资力量的提升

实验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师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为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实训教学质量,首先,高职院校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实验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工作、热爱实验教学工作,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工作中。其次,生物制药专业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涉及内容多,知识更新快,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就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平时多学习、多积累;高职院校也可以安排年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使教学内容不局限于书本上教条的内容,而是更加贴近生产实践。再次,由于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毕业后要能到相应工作岗位顶岗,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多聘请一些校外的、企业内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尤其是实训教学,这样不但上课内容生动活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由于上课内容直接来自于生产生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提升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力。最后,高职院校应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量化实验教学的工作考评:实验教师竞聘上岗,奖惩分明,优胜劣汰;鼓励教师承担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和撰写教改论文,并与教师的职称晋升挂钩;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成立由分管领导、教研室主任组成的教学指导小组;不定期检查指导教师的工作,督促教师做好本职工作。

5.实训教学考核方法的制定

实训室硬件设施得以改善,软件力量得以提升后,急需一套合理的实训考核制度对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果进行严格的考核,因此,建立综合性实验考核制度十分必要。

对学生实训的考核,教师应本着以下几点开展:首先,以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指导思想,重点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加大操作题的比例,考核过程中穿插教师的提问,评估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其次,考核内容中要适当添加相关专业理论的考查,高职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工,学生要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才能正确分析,并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真正成为一个技能型人才;最后,充分运用考核的双重性,一方面检查学生对实训技能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对实训的深度理解,另一方面借助考核反馈的信息,发现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升实训教学质量。

以专业技能训练考核为例,在训练的最后一天进行考核,上午对学生进行逐一考核,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理论题,另一部分为操作题,各占总分的50%,考核内容每位学生不一,由学生随机抽取,当场考核,当场打分;下午为抽考,抽考比例为学生总数的20%,考试内容和方式同上。最后对考核的成绩进行评议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解决,从而在以后的实训教学中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近年来生物制药实训教学的改革,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生物制药技术发展迅猛,对生物制药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以及师资力量的提升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高生物制药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欧志敏,王鸿,杨根生.生物制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3:62-64.

[2]秦钢.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核心技能与课程体系设置[J].考试周刊,2007,35:13-14.

第5篇

近几年来,随着创新步伐的加快,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强,很多学者在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协同论的思想,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中,网络化模式会使众多主体间的资源、知识存在一种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的交流和互动,极大地促进创新资源的产出和应用,具有其他创新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已逐渐成为我国协同创新的主流发展模式。许多文献都对创新网络参与主体的特征描述、角色定位以及相互作用是怎样产生的等问题展开了研究,但对于创新网络的结构及优化、培育以及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动力等问题却关注较少。特别是相对于不同产业来讲,由于技术、市场及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等方面的不同,要素间的合作模式、连接紧密程度、网络的中心节点等会有显著不同,需要不同的培育模式,特别是对于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兴技术产业来说,更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因此,本文将以广西生物制药产业为例,详细描述其协同创新网络发展现状、网络结构特征,以寻找突破口,对其未来的培育机制进行探索。

研究综述

最早提出创新网络概念的是Freeman(1991),此后逐步扩展到网络结构、网络合作和合作绩效研究等层面,其中对协同创新网络组织模式的设计、选择是基础和热点。例如,Gloor(2006)认为具有共同愿景并且能够自我激励的成员能够组成协同创新网络;吴晓波等(2011)研究了网络关系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正相关性,并论述了上、下游企业间网络的关系嵌入性对探索型学习的影响机制;Wang等(2014)提出由研究者所组成的合作社会网络以及由知识要素所组成的知识网络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研究者的创新活动;Carnabuci和Dioszegi(2015)进而提出一个有较多结构洞的社会网络由于拥有适应性认知而能够有效增强创新绩效。

这些文献尽管对协同创新网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创新网络的结构及优化、培育等问题却关注较少。因此,本文将针对以上的研究不足之处,以广西生物制药产业为例对新兴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和培育措施进行探讨。

广西生物制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运行特性

第一,样本数据获取。本文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平台和中文数据库CNKI论文检索平台为主要数据源。在专利检索过程中,首先以关键词“广西”来对申请(专利权)人进行地点限制,其次在IPC分类中选取了国内申请人在生物制药领域中最常用的4个IPC分类号(C12N、C07K、A61K38、A61K39)进行检索。最后进行人工筛选,挑选出申请人两个以上,能够体现出合作行为的专利,并将个别不属于生物制药领域的专利项目剔除掉,最后共获得44条专利信息。在论文检索过程中,以“生物”为主题关键词,以“广西”为作者单位关键词进行检索,然后人工挑选出作者单位两个以上并属于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论文共13篇。

第二,协同创新网络总体形态描述。通过对以上所检索到的样本进行分析,共得到59个协同创新主体数据,其中生物制药类企业21家,研究机构10家,高等院校9家,医院7家,政府及事业单位11家,另外还有一个个人参与协同创新,以上主体共同构成具体的协同创新网络。

第三,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性描述。一是网络总体密度测量。网络密度是用来衡量企业所处的网络内不同主体间相互联结紧密程度的指标。如果一个网络的密度越大,其网络中知识、信息和资源的传递速度将越快,网络中各主体间更容易形成共识,具有良好的协同性。

将上述主体间协同创新关系数据带入UCINET6软件,计算网络整体密度,所得结果为:Density=0.0508,Standard deviation=0.4435,即网络的密度为0.0508,网络中关系的标准差为0.4435。由此可以看出,该网络的密度是相对较低的,说明广西生物制药产业的协同创新网络还处于萌芽期,各主体间广泛协同创新关系还未完全形成。

二是网络聚集度及派系测量。派系通常是指由关系网络形成的彼此之间紧密沟通的小团体,网络资源在团体边界内部充分流动。一个网络中派系的存在会提高其对整个网络的控制力,但负面影响则是权利的过度集中会导致网络的破碎结构。一个网络中存在派系较多时会使该网络相比于随机网络具有更大的聚集系数以及较短的路径长度,从而呈现明显的小世界网络特性。通过对广西生物制药协同创新网络进行分析,得出该网络按局部密度计算出来的聚类系数为1.789,按传递性计算出来的聚类系数为0.790,而且平均路径长度为2.060。这说明该创新网络结点之间的类别度较为明显,而且平均路径长度相对较短,因此可以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小世界网络。另外,通过对该网络进行派系数度量,共得到7个小团体:广西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西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南宁市蓝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广西科技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学院;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东莞市达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广西信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西达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东灵长类开发实验有限公司、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与流行病研究所。

三是网络中心性测量。中心性通常用来测量某节点在一个网络中所拥有的权利大小。如果一个节点处于其他节点间的捷径上,就认为该节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这表明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他节点,处于网络的核心,它会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节点联系起来,拥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回报。

按照以上分析,本文计算了广西生物制药协同创新网络的中间中心度以及网络整体的中间中心势。网络的中间中心度大于0的点共有8个,其中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以及南宁市蓝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三个节点的中心度较高。而整个网络的标准化中间中心势为0.033,该值相对较小,即整体协同创新网络的中心性还相对较低。

广西生物制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培育机制

通过对广西生物制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进行整体描述及各特性指标的测量,可以看出目前该网络的运行还处于初级阶段,整体网络的密度还比较低,聚集度不高,整体中心势也还比较弱,因此未来需要根据网络的特点进行进一步优化和培育。

一是要加强核心节点的创新辐射作用。在协同创新网络中,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核心层主体是网络发展的灵魂,而在这些主体中有一些处于网络的中心地位,掌握着核心资源和知识,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有助于促成协同创新。例如在前文分析中的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南宁市蓝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就处于这样的核心地位。在未来的网络发展中,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应重视这些节点的发展,加大对其扶持和引导的力度,在活跃这些主体本身创新行为的同时还要鼓励其利用自身优势与更多的主体合作,扩大创新辐射范围,进而带动整个产业协同创新活跃度的提高。另外,还需要注意鼓励和挖掘更多有能力的主体成为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只有各节点创新能力普遍得到提高,该网络未来的发展才会越来越活跃。

二是要以企业为主体加大协同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协同创新实际上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升级模式,能够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深度合作。因此,就参与主体来讲应积极促进有合作意愿的主体间开展广泛的合作,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其中企业应是协同创新的主体。在广西生物制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特性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以专利和论文合作为度量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广西在该产业协同创新的总体情况,但是就目前来看该网络的合作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例如,尽管已形成以广西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西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为代表的7个小团体,但是总体看来产、学、研及更多主体间的广泛合作还未建立起来,更多的是科研机构之间或者企业之间的合作行为,合作主体单一,合作的频率也不高。因此,未来可以通过信任机制、保障措施等的建立,在进一步加深原有合作频率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合作范围,使各类型主体间都能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协同创新,提高知识和信息的使用效率,具体可以通过在原有小团体基础上增加节点,或者在不同小团体间建立合作关系。该过程可能是随着创新环境完善各主体间的一种自发行为,也有可能需要外力加以协助。一般来讲,在有直接利益驱动的核心层通常可以通过主体间知识信息的共享来完成这种自发行为,而在间接利益驱动的辅助层与核心层的合作中由于缺乏利益共享机制,则更多地需要政府等部门完善利益预见引导环境来推动其完成。

三是要完善外部环境以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生物制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重要区别是其所需知识的异质性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该协同创新系统中环境和外生因素会对主体的协同创新行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像专利和论文等科研成果的后续发展过程中,持续的协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一个开放包容的外部环境,包括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领域合作氛围的建立,以及适宜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和文化等环境的完善,尽量减少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阻力,以此帮助协同创新网络的完善。其中政府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政府要主动成为协同创新的服务者、管理者以及协调者,为构建完善的协同创新环境提供各种制度保障,协调各主体间的利益、降低创新风险、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激励创新行为,从根本上为协同创新提供发展动力,提高协同创新绩效。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广西生物制药产业为例,通过对其协同创新网络的关键指标进行度量,认为该网络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主体间广泛协同创新关系还未形成,网络的整体中心性相对较低,但活跃的小派系已经基本形成,以广西大学等为主的几个关键节点已表现出了对整个网络的控制能力。未来我们一方面要利用这些关键节点进一步完善该创新网络,同时还需要借助政府这一“关键运行要素”为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注释】

①范东升,曲凯:《生物医药领域专利申请中说明书公开不充分的常见问题分析》,《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4年第9期。

②高展军,李垣:《战略网络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24期。

第6篇

关键词:生物制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73-03

Practice of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Technical Talents in Biopharmaceutical Specialty

Li Ming et al.

(College of Bioengineering,Daqing Normal University,Daqing 163712,China)

Abstract:The experience and progress and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of applied technology talents training mode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establishment of local demonstration practice base,foreign practice and employment base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practi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using Bioengineering College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emple.

Key words:Pharmaceuticals;Technology-based;Talent-training

1 引言

2011年,广东省中山市的调查显示,在所有行业中,生物制药行业人才最为紧缺,特别是新药研发工程师和生产管理经理。2012年,生物制药被列入成都、天津、苏州、无锡等多个城市的人才紧缺行业目录。2012年1月,科技部了《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涵盖生物制药在内的人才培养计划。到2020年,要培养和造就3~5名国际顶尖科学家、领军人才300~500名、学科骨干3万~5万名、30万名生物产业人才、3 000~5 000名生物技术高级管理人才。

大庆师范学院生物科学学院自2006年恢复招生至今已走过10多个年头,共招收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专业。2012年始我校正式开始转型,大幅度调整各学院专业设置,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院结合国家生物产业的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与201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并与同年停止招收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目前生物制药专业是我校大力扶持的一个重点建设专业,和大庆市地方的生物制药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部门的相关行业均可对接。

然而,目前国内的生物制药行业人才培养不足,尤其是本科教育偏向理论教育,学生实践能力水平有限,不符合企业的生产岗位需求。为了探索生物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合格应用型人才我院进行了为期4a的实践研究。现将已经取得的经验、成绩和做法总结如下,以期与各位同行共勉。

2 生物制药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改革

根据教育部批使娑ǖ淖ㄒ刀ㄎ唬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通过去相关企业及高校实地考查,详细研究国内现有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生物制药专业发展现状及相关文献发表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在初步构建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探讨了我院生物制药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式,目前已经探索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能够与生产企业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1]。

3 校级示范实习基地的建立与应用

2012年开始与地方最大的制药企业福瑞邦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业务联系。福瑞邦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地处大庆市、“十三五”规划哈大生物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最大规模产业园之一。占地15万m2,建筑面积20万m2,注册资金4.15亿元,现运行四大产业模块:生物医药产业、中医药产业、医药商业和服务业等。通过校企双方的多次互访、考察、座谈、协商初步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同年开始向企业输送实习学生。2014年7月,我院与福瑞邦集团公司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订单班签约仪式隆重举行,开始订单式培养。经过双向互选在2013级生物制药专业选拔学员35人成立了第一届“福瑞邦订单班”。通过“企业家讲坛”、“企业员工培训”、“专业见习”等多种形式逐步拓展校企合作的领域和范围。2015年双方成功共同建成校级示范实习基地。基地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主要职能是在教学方面为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本科毕业论文及就业提供平台和便利条件,在科研方面与我院专业教师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促进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目前基地已接纳实习学生累计40余人次、完成本科毕业论文40余篇,毕业后留在企业就业的学生累计20余人次。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把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切实体会到专业知识的用武之地。通过“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方式切实实现了抽象学习与生产实践应用的实体结合。直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业务技能和行业就业竞争力。此外,优秀实习生还可获得相应的岗位工资,对提高学生参加生产实习的积极性,以“持之以恒”的心态对待实习任务,稳定和发展本学院的实习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和稳定作用[2]。

示范实习基地的管理任务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参加专业实习的学生同时兼有双重身份,即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为了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切实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物质利益、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性,稳定人才队伍,在实习教学开始前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正式签订实习协议书并严格履行。学生按照协议在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到所在生产车间既定岗位完成实习任务,日常遵守企业和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实习学生主要由在企业实践锻炼的在校“双师型”教师指导和管理[3]。

4 省外实习就业基地的开拓

2016年10月由学院书记亲自带队考查了杭州、德清、苏州、常州和上海等5个城市的多家生物制药企业旨在拓展我院实习就业基地,为我院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年12月第二次走访青岛、上海、杭州、台州、广州等地的制药企业和生物公司。通过与多家企业如青岛汉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汉恒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博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杭州中肽生化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朗华制药有限公司、深圳市傲基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哈佛赛尔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等的有效沟通,新建实习就业基地3个,包括青岛三利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祥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取学生就业信息100余条;回访实习生30余人次,包括在阿里巴巴、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石药集团、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地的制药和技术专业学生。

5 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成果

自2013年生物制药专业首次招生以来,本专业教师即开始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实验室开放、第二课堂、专业学科竞赛等多种科研活动。2014年累计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2015年累计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2016年累计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3a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项项目成果参加 “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奖。

6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生物制药专业是我院新办专业,14名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有11人,占师资队伍总人数的79%。大多数教师在执教前并不具有行业工作经验,因此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改善师资:(1)直接引进医院药房专业药师担任专任教师职务,从事药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2)积极响应学校关于要求专业教师赴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的号召,多次派遣专任教师深入福瑞邦、阜丰等联合单位的生产一线进行企业挂职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运行方式、与本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生产需求岗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具体要求、为企业员工开展技术理论培训、结合自己的专业业务特长为企业生产实际解决技术问题、以科研立项的形式帮助企业克服技术瓶颈。(3)派遣由原生物科学专业转入本专业的专任教师赴沈阳药科大学等兄弟院校进行至少6个月的进修学习,主要涉及《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整合等。(4)鼓励专任教师参加各种国家级资格认证,成功建议学校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条例中添加了对国家级资质认证的认可和优先的相关文件内容,迅速提升了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双师”素质的重视程度,目前已有2位青年专任教师获得了国家级职业药师专业资格证书。(5)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车间主任、分公司技术人员到学院来担任兼职教师、实验、实训指导教师,通过企I指导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及时了解生产一线与纯理论学习之间的巨大差距、学以致用、实时更新专业知识、坚定“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提高学生行业就业竞争力[4-5]。(6)在学院领导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本专业于2015年已孵育建成学院级生物制药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该团队由14名专任教师组成,高级职称2人,副高2人,讲师8人,助教2人;博士2人,硕士8人。

7 结语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无论对国家、地区还是学校的未来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国内大多数转型院校都处于艰难的摸索阶段。4a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以及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指导与积极开展。但上述几点只是摸索的开端,只有全方位推进专业转型变革,才能为国家输出合格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志国,李铭,张虹,等.生物制药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5(23):376-377.

[2]解新华.市场需求导向下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电子商务,2015(12):79-80.

[3]唐鹏,宫赛.转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0):47-48.

[4]孟庆森,翟明戈,戴景杰,庄蕾,亓奉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5(Z1):100-102.

第7篇

关键词 创新课程;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089-02

1 创新课程建设背景及现状分析

受生物技术专业化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过于系统化、专业化,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生物技术制药这门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内容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属于创新课程。课程建设既要求理论与应用相容,又要加强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形成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既要考虑到选修课程的趣味性,又要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所以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体系立意新、难度大、起点高,要求在课程研究建设时保证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2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创新课程生成模式转变:从阶梯型(目标、内容、策略、评价)转向登山型(主题、探究、表达、交流);体现选修课程多样化。所以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构建模式应不同于普通课程的构建,应该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现高等教育的特色、满足社会的需求。本门课程以单门课程要素建设为基础,探索授课模式,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教学方式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精选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把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建设建立在现代教育平台之上[1-2]。

2.1 制订教学大纲

制订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主要依据是培养具有生物制药技术有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从事生物制药产品生产、质量管理及医药市场等相关工作。按照人才培养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进一步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化学、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等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生物药物制备工艺、质量分析的理论知识;组织细胞培养技术、生物药物制备工艺技术、生物药物质量检测技术以及生物制药设备保养;药物制剂技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等。

2.2 加强教材建设

创新性的课程内容包括课程标准、体系、相关教材与资源以及考查、评估等方面的创新。首先应改变把课程教材仅仅视为既定知识和成熟学科的误区,作为制药专业的本科学生,应该广泛猎取更多的相关知识,把教材中讲述的知识与目前生产实际情况相结合。另外,教师应该通过网络、期刊,结合新的药典,收集国内外当前生物制药的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习兴趣。

2.3 教学资源多样化的创新

建立丰富的课程资源库,建立内容多样、直观、动静结合的教学资源包,包括生物合成反应式等资料、药品结构图、产品的包装图片、典型药品代表的说明书、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以及单元操作动画、产品生产工艺、操作视频等动画类学习资源。通过先进网络课程将查询到的国内外优质网络课程与课程库进行整合,加工形成新的课程;建立一些英文原版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侧重于应用技能培养,侧重于与职业设计相结合。

2.4 创新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又称课程统整、课程综合化、课程一体化等,旨在将课程进行整体化、综合之意。斯氏课程观:课程是精选出的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课程传授的知识为明天服务,教育是一种准备。课程内容应克服难、繁、偏、旧,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精选终身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即强调学力。既加强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减少了不必要的交叉重叠,使课程设置更加精练,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最大限度去拓展课程空间。

总体上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授课内容基本是按照不同生物技术领域来构建模块的,每个模块中又是以工艺技术基础、具体操作部分基本原理、重要药品制备工艺等为主体线条的。对于典型的生物药物有不同的生物技术生产方法,这时可以对比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4]。重视生物技术制药工艺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某一种生物技术药物最初发明者的灵感,以及在制备工艺发展过程中某些瓶颈的打破、关键生物技术的发展、具体操作细节中的优化改良等。在生物技术制药这门课程里会涉及到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经典实验与伟大的发明非常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另一方面,让学科的新思想、新成果及时进入课堂,形成知识更新。既兼顾了知识纵向更新,又重知识之间的融合与应用[3]。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以及分析思考、独立创新的能力。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通过系统教学与专题报告讲座等,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

2.5 创新课程实施模式

课程实施(倡导参与探究和动手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四种能力)。自然科学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法、经验法、模拟法、观察法等。要求基于现代信息设备与多媒体技术手段,教学思路是既注重基本技能及基本知识的实用性,又重视研究性与先进性,使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的发展更趋于合理。变灌输式教学为问题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根据课程特点,采取情景式、任务驱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施“组织教学、服务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从课程取向看,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经验课程。注重具体某一节课中课程的导入方式,复习相关知识点或者以生物技术药物产品的图片、视频、故事等切入新课教学;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过程,注意设置问题的方式与技巧,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后作业与思考题中以不同的题型出现,指导学生预习和复习[5]。

3 多媒体在创新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教学应用对创新课程的建设意义很大,创新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的内容中涉及到的技术与理论大多涉及到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生物工程学等前沿学科,深奥而抽象难懂,如果仅依赖于一些图表式的技术路线,学生是难以理解的。由于教学内容实践性很强,其中的某些技术、某些工艺流程,必须借助多媒体、视频、动画幻灯片、图片、录像等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形象、直观、生动。对于课程的重点、难点可以采取思维导图表达形式讲解,构建创新课程知识体系。

4 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的考核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课堂讨论和学期论文。课堂讨论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期末论文,学生需经过查阅文献、制作PPT、讲解、讨论等环节,更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的学生,可以通过习题辅导和练习的形式强化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以备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

5 结语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创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形成生物制药工艺学完整的教学体系。生物技术制药创新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6],将对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建设的发展和深化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傅幼玲.高等师范院校创新课程及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3-105.

[2]周晨妍,郭伟云,李端,等.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工艺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农技服务,2010(1):169-170.

[3]宇光海.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初探[J].现代阅读,2012(8):11.

[4]吴晓英,韩双艳,范一文,等.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9(2):28-30.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物制药;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是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并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制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生物与医药类等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壮大。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并能从事药物的研发、药物的生产、药物的质量及安全检验、药理分析、药物的经营和销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分析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微生物资源的发现、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建立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所显现的优势将继续存在,事实证明微生物制药在整个生物制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理、工、农、医、师范院校与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此可见,微生物课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职业基础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分布、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理论与实验操作技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其后续课程包括发酵工程概论、生物技术制药、制药工艺学、药品分析与检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基因工程技术概论等多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分类、结构、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有关微生物生产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微生物学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适量实验课。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方法常常是课上勤笔记少思考、课下不复习少作业,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完璧归赵”。为了提高微生物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们于2008年申报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程,并与全省其他高职院校的同仁一道对生物制药及相关专业的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主要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学院优越的教学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电视显微镜设备组织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标本与即时的实验操作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制药企业的联系,与企业一线生产人员共同探讨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依据高职类学生文化基础、思维特征,针对不同的具体内容选择采取了项目教学法及案例导入法等多种“教学做合一”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实现了将过去以教室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向以实验室工作过程为中心和“边教、边学、边做”形式的过渡。例如,将基础知识部分组织成多个承前启后的项目,微生物应用部分(如微生物与发酵、食用菌栽培与药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等)采用案例法组织教学。通过启发与讨论、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供适量学时,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自选教学内容,采取合作或独立查阅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形式实现了师生主体角色的转换,从而使学习以形成综合能力为目的而非单纯的知识摄取。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在有了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基础上,我们认为利用适当的幽默或英文等教学技巧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策。比如在要求学生列举已知的病毒时“特意提醒”不要自作聪明地制造“人瘟病毒”。在课堂中偶尔适时地穿插一个英语单词或简单的句子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往往能让喜欢或不喜欢英语的学生激发兴趣。  (二)认真整合教学内容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007年下半年,在长期从事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参与下,我们编写出了一本较为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理念的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及其应用》并获2009年湖北省高职高专优秀规划教材奖。本教材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湖北省示范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要求建立课程教学标准与内容,按照“教学做合一”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融合。在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思维习惯,适当降低了理论知识部分的深度,强化了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程内容按照微生物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重新组合,首先使学生通过显微镜对各种微生物进行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渐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顺其自然地完成对整个微生物课程内容由感知到认知的知识延伸与拓展过程。

教学组织与实践 为了较好地落实高职教育所推崇的“边做边学,边学边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采取的是理论与相应实践操作(单元实验)相互融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和“知识与能力运用”两大模块,其中包含了“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分布与生长控制技术”及“微生物应用与检测技术”三个单元与七个项目来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并在教学中认真践行“边做边学,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较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化了教学效果。

重视第一次课设计 第一次课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它是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课程魅力的最佳向导。本课程的第一次课是通过“一个富有创造和启迪性的故事(列文虎克)”、“多幅彩色动静态图片的展示”和“一系列惊人的数字”等具有鲜明特色和感性认识的内容逐步展开的,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产生了对微生物的浓厚兴趣,进而较好地激发了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心理,当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与考核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满足生物制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微生物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我们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将理论知识与有关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理论学时,相应增加了实验操作学时,使理论与实践学时之比将近1∶1。将课程的实验分为平时的单元实验、期末整周的综合实训、培养兴趣的自主实验(如对口腔、霉变水果中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等)几项,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实验安全意识。

第9篇

如果说,传统产业的发展更多依靠产业链优化的话,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则更多依托其核心技术的发展。从经济学角度,可以将涉及科技支撑战略新兴产业的行为分为两方:科技供给方和科技需求方。而这种角色并非固定的,即企业,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科技服务平台既可以是供给方,又可以是需求方,以企业为例:战略新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科技来提高技术水平,而科技的研发即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大学和研究机构提供,还需要政府提供好的科技政策以及服务平台提供好的技术转移机制,在此情况下,企业就是科技需求方;同时,大学要研究新技术,需要企业提供环境和数据,企业又称为科技供给方;另外,科技还需要在不同的企业间进行传递,这就形成了企业之间的科技供给和需求关系。只有理顺了这种关系,才能真正实施科技对于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撑。本文以唐山市生物制药产业发展为例,研究科技支撑唐山市战略新兴产业的具体策略。

2.科技支撑唐山市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至2011年,唐山市共制药企业23家,其中私有制企业1家,集体所有制企业2家,合伙制企业1家,有限责任公司制企业19家。其中,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11家,工业总产值132 971万元,利润总额16250万元。限额以上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企业7家,销售总额106 714万元;限额以上医药及医疗器材零售企业10家,销售总额72877万元。

根据科技支撑体系的含义和目前唐山市生物制药现状,目前,唐山市生物制药产业的科技支撑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1唐山市生物制药行业科技支撑人才严重不足,培养乏力

目前,河北省设置生物制药专业的院校5所,生物制药类专业的院校共17所,唐山市仅为3所,石家庄市8所。其中该类专业设置为本科专业的仅为10家,专科为9家;然而,设置“生物制药专业”的院校全部设置为专科。可见,目前,从河北省范围内看,目前生物制药领域严重缺乏高端人才;而从唐山市来看,不仅高端人才欠缺,一般从业人员也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

2.2唐山市生物制药行业科技研究机构暂为空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唐山市暂无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所;河北省该领域的研究所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和保定市,致使唐山市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能力严重不足。

2.3唐山市生物制药产业科技服务平台缺乏

根据调研,目前唐山市生物制药领域科技服务平台较少,以科技园区为例:目前,唐山市生物制药科技专业园区仅一处,为2005年启动的古冶生物科技园区:坐落于古冶区西部,整体规划占地近3000亩,以生物提取、医药制造为主导产业,从动物、植物和海洋生物提取起步,重点发展药品、医药中间体等7大产业门类,累计完成投资5.93亿元,目前已有4个项目入园。另外,唐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少量生物制药企业入驻,如太阳石药业。然而,目前的园区功能尚不能完全实现生物制药的科技转化。而河北省其他地区,如石家庄已建立了“石家庄新药研发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安国中药产业基地”等,大大加速了生物制药科技产品向生产的转化速度。同时,目前唐山市尚无针对生物制药领域的专门投融资机构或专门贷款类别。在这个高风险的行业中,政府角度资金投入的缺乏,必将严重影响其科技研发。

由于科技支撑严重不足,11家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仅有1家,科技人员22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仅2人,科技经费内部支出369万元,科技项目8项。而从生物制药产业“微笑曲线”价值链来看,科技支撑不足同样导致唐山市的生物制药企业大多以原料药生产加 工和销售为主要的营业模式和利润来源,处于生物制药价值链链条利润最小的环节,附加值低,不符合战略新兴产业的要求。

3.科技支撑唐山市生物制药产业的策略研究

3.1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推动,而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支持。加强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唐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因此,构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对于唐山市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意义重点:首先,应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开发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其次,创新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方式,进一步扩大股权投资基金规模;另外,应积极培育和推动各类科技型企业改制上市;同时,政府应通过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推动银行,保险,创业投资和担保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还可以在大学建立科技金融实验室,研究最适合唐山地区的科技金融结合方式。

3.2发挥政府功能,完善战略新兴产业科技转移机制

技术转移是一个交易过程,是一个经济过程,涉及到科技、工商管理、税务、进出口、技术监督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要完善唐山市科技转移机制,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应积极制定实施促进技术转移的地方法规和政策,如应通过地方性法规和条例的制定,确立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从事技术转移的使命,鼓励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允许大学、政府经营和拥有的实验室向企业转移研究成果等;其次,政府应推进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实现技术转移: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唐山市可以考虑建立了技术许可办公室等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的机构,对科技成果进行分析评估,帮助教授和研究人员获得专利许可,代表学校和实验室与企业界商谈技术转让事宜,并帮助企业获得技术许可;另外,政府应积极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投融资机制和知识产权环境。技术转移的全过程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在技术转移的前期,由于技术的商业价值的不确定性,具有较大的风险,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冒风险,而是偏向投资成熟的技术,因此技术转移的前期和新创公司创建之初,融资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唐山市政府应建立技术转移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包括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大企业投资、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等,为技术转移的不同阶段提供资金。

3.3提升生物制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生物制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其发展的核心,因此,政府应通过各项政策的出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首先,应加快建立服务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资金、技术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建或者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其次推进高素质研发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鼓励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建议探索建立科技人员创业失败保险基金和创业保险险种,努力减轻研发人员创业失败的压力。重视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家推进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思想、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同时,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切实落实税收激励政策。完善税收抵扣、减免和加速折旧等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允许企业按规定以技术开发费用抵扣税收,同时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可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同时,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参考文献:

[1]于刃刚等.主导产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0-41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 2010.http:// gov. cn/zwgk/2010-10/18/content_1724848. htm

[3]文心.“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新布局一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创新科技,2010,(4):8-13

第10篇

【关键词】生物制药废水 生物安全性 检测方法 深度处理

1 概述

在制药过程中,主要的污染物都在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中,其中包括洗涤废水、冷却废水、废母液等。生物制药行业的废水含有大量具有生物毒性的有机污染物,并且较难降解。其中残留发酵基质、萃取废液、蒸馏残存废液、染菌倒罐废液中含有高浓度的COD、硫酸盐和悬浮物,另外废水中还会有抗生素、反应中间体等具有生物毒性的物质残留,并且菌株发酵时会产生一些具有生物毒性的发酵衍生产物,都会对环境造成巨大危害。

本文从制药行业现状出发,对现今较为普遍的废液处理方法以及生物安全性的监测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评述和分析,通过对比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2 废物处理现状

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我国制药行业对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活性污泥法和厌氧法,经过将近十年发展,废水处理技术突飞猛进,处理方法也层出不穷,到上世纪80年代已有SBR法、生物流化床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和UASB法等方法。这几种方法各有各的优势,可针对不同的废水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其中SBR法COD去除率高,生物流化床法运行稳定、效果明显,生物接触氧化法COD和氨氮的去除率皆较高,UASB法效果稳定,副产物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总体来说,目前生物制药废水处理难度依然较大,处理后的废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生物安全隐患,所以在生物制药过程中需要建立生物安全性分析的工艺环节,进而针对分析数据和结果,采用合适的处理方法和工艺,对废水进行有效的深度处理。

3 生物安全性检测方法

3.1生物毒性检测

生物毒性是指生物在某种物质的影响下发生生物体生理活动不良改变,主要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可遗传性毒性。其中急性毒性是指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对生物机体在短时间内产生不良影响,对环境污染防治具有更为直接的指导意义,应用较为普遍。在急性毒性检测中,通常选用鱼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作为测试样本生物,通过采集和分析污染物对测试样本生物产生损害的数据,进一步评定污染物的生物毒性。虽然以鱼类和浮游生物为测试样本生物,对制药工业废水的生物毒性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高,但其工作量大,测试周期长。以微生物作为测试样本生物,具有高自动化、误差小、检测速度快等优点,目前应用最为广泛。

3.2抗生素残留检测

微生物的基因会由于抗生素的存在而改变,随食物链传递,人类生命健康也会受其危害,所以对抗生素残留进行检测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微生物法、酶联免疫法、液相色谱-紫外荧光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其中,微生物法和酶联免疫法具有较高的检出限,应用不太广泛。起初,液相色谱-紫外荧光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的检测步骤繁琐、重复性差、检测限低,所以应用受限。近年来,这两种方法的由于其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并且与萃取技术组成串联工艺使得检出限变低,从而在食物和饮用水的抗生素残留检测中应用较多,但是受检测条件限制较大,一般在不同色谱柱和不同萃取技术下的检测效果皆不相同。

4 深度处理技术

在处理生物制药废水的过程中,常规工艺难以彻底除去其中具有生物毒性的污染物,所以需要研发深度处理技术,以去除废水中的生物安全危害因素,目前的深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化法、氧化法和组合法。

4.1物化法

物化法是指物理法和化学法相结合的方法,其中以混凝沉淀法、吸附法和透析法为主。

混凝沉淀法是在废水中加入混凝剂,悬浮物和胶体凝聚,通过吸附其他的污染物进一步形成更大的沉淀,从而将污染物从废水中出去。常见的沉淀剂有三氯化铁、聚丙烯酰胺、硫酸铝、水合氯化铝等。

吸附法是采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吸附材料来吸附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目的的一种方法。使用吸附法之前通常先利用常规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这是因为吸附材料在高污染物浓度的废水中容易达到吸附容量饱和,并且吸附材料再生复杂、损耗巨大。最为常见的吸附材料为活性炭。

透析法一般是利用具有选择透过性的透析膜来处理废水,从而将有害物质从废水中隔离出去。这种方法的深度处理效果显著,但是需要选用合适的透析膜材料,并且成本相对较高。透析法还可以实现废水中抗生素的回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随着科技发展,透析膜成本降低后,该方法将会成为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方法。

4.2氧化法

氧化法处理废水的原理是利用自由基的氧化性将废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对具有生物毒性的物质进行破坏,从而达到净化废水、消除废水对环境和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危害的目的。按照产生自由基的方法和原理的不同,通常包括光催化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和化学氧化法。

4.3组合法

对于某些高浓度污染物含量的废水,单独使用一种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国家规范标准的要求,采用多种处理方法的组合工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污染物的处理效果,提高制药废水排放的生物安全性。一般的组合工艺都采用预处理技术,对高污染物含量的废水进行预处理,除去大部分污染物,然后再利用深度处理技术,对难以去除的部分物质进行深度处理。

5 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现今生物制药行业的废液处理现状,并从生物毒性检测和抗生素残留检测两方面评析了生物安全性检测方法。另外本文也从物化法、氧化法和组合法三个方面介绍了目前较为常用的废水深度处理技术,通过比较和分析,组合法是未来废水处理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殷智.抗生素废水处理工艺中生物安全隐患[大连交通大学工学硕士论文].大连:大连交通大学,2007.

第11篇

摘要:

探讨高职高专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教育部最新文件要求将现有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合并为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专业合并需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整合,适应专业发展和市场需要。该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以下简称高职专业)设置管理,指导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制定高职专业目录(2015年)。其中将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六个药品制造类专业合并为药品生产技术。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满足合并后的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需要,结合我校当前教育资源和教学改革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制定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并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专业现状

目前,在我国旧的普通高职专科专业目录中药品制造类专业有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六个专业,专业类别繁多,学生填报专业时不知道这些专业间的区别和联系,尤其化学制药技术与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与生化制药技术不好区分[1]。同时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也根据自己企业情况选择相应专业,导致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到其他专业对应企业就业。药品制造类专业划分得过细、专业面太窄无形缩小学生的就业面、限制了专业口径,不利于复合人才的培养、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2]。在这大的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将药品制造类相关专业合并为药品生产技术,有利于学生更好就业和满足市场需求。

2根据专业调整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以强化培养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建立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新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医疗卫生事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

2.1制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召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座谈会、认真听取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了解该专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以及对毕业生的评价,以便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就业面向。组成了由企业专家,校内领导、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由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听取了对该专业的教学培养方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职业面向、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修订,突出了初始岗位群和拓展岗位群、职业能力、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2.2构建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遵循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成长规律,对接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结合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构建了以“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为职业能力培养主线的课程体系[4]。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综合实践课,选修课程包括公共任选课和专业限选课。

2.2.1公共必修课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开设形势与政策、英语等公共必修课;针对学生目前比较严峻就业形势,开设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针对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发生率比较高的情况,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从正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指导,主动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正视现实。同时开设相关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以利于加强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及心里素质的教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5]。

2.2.2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基本知识、强化实际应用能力为教学重点,同时为专业课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合并为药用基础化学,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合并为人体解剖与生理,为了适应药品生产企业质量检测岗位的现代检测技术需要单独开设仪器分析技术,也为后期学习药物检测技术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为了体现原有生物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两个方向,同时开设了生物化学、药学微生物基础技术、天然药物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实用性、能力和素质,注重学生适应现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开设药物检测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设备等十二门专业课。为了进一步完善“双证书”制度,促进“课证融合”,将考证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2.2.3综合实践课

为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学科关联与沟通、校内实验教学与企业真实场景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工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校内验证性和重复性的实验内容,增加了实践性、技能性、工艺性综合实践课,利用我校中央财政支持的生物制药实训工厂和药品检测中心,开设了贴近生产和检验的药物制剂生产技能实训、药品检测技能实训。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一些验证性和重复性的实验在药剂实验室开设,一些实践性、技能性、工艺性综合实训在生物制药实训工厂内进行,保证了学生有足够时间、足够机会进行实际动手训练,校内的实验实训课占到课时总数27%,加上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实验实训课数和理论课数比高达1∶1。

2.2.4选修课

选修课程包括公共任选课和专业限选课。公共任选课包括大学语文、美术鉴赏等十六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学校教务系统进行任选一门课、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教学和考核,有利于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提高情操。为了提高学生文献查阅能力、为后期撰写毕业论文或专业综述提供帮助,开设了药学文献检索;为了扩展学生就业面,增设专业拓展课程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药品市场营销学、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学生可以根据以后就业方向从四门专业限选课中任选两门进行学习和考核,考核成绩录入学生成绩档案,也作为是否能够毕业的一项指标。

2.3完善考核制度,构建合理、全方位的考核体系

在校学习期间课程考核分考试或考查两种方式,成绩采取百分制形式,考查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考试由全校统一安排时间进行,凡有国家统一能力等级考试的均参加统考。在实习期间,由实习的科室(部门)进行不定期考核,结束时、由实习的科室(部门)给出实习鉴定,根据学生实习期间表现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成绩不合格者不予以毕业[6]。毕业考试进行专业技能考核,考试时间考虑到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将毕业考试安排在学生进实习点前组织考试,毕业考试内容包括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基础综合知识、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专业综合知识,凡获取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可代替专业综合知识成绩。毕业实习结束后进入毕业论文或专业性专业综述撰写阶段。修满本专业规定所有课程且成绩全部合格,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专业性专业综述,并符合国家教育部、安徽省教育厅及我校学历管理的要求,授予国家全日制普通专科(高职)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文凭。

参考文献:

[1]马宁,张青松.综合型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医药导报,2015,22(12):55~58.

[2]别同玉.高职药学人才需求分析及展望[J].当代职业教育,2012,10(5):221~223.

[3]蔡晶晶,王雅洁,王蔷,等.生物制药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2):84~86.

[4]冯年平,范广平,林长兴,等.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药学教育,2002,18(1):15~16.

第12篇

北京市生物制药产业状况调查

作为中国生物制药技术开发和生产的主要基地,北京市对中国的生物医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生物制药产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国内其他地区,如上海、广东、香港、沈阳等地也在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因此北京的优势正受到极大的挑战。此外,与美国等国外生物制药先进的国家相比,北京更有着巨大的差距。

1.北京市生物制药企业现状

对北京市生物制药企业基线调查的范围包括全部在生物医药网上登记及部分未登记的以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命名或涉及生物制药领域的企业共94家,获得相关78家企业的资料。由于现在打生物技术牌子的企业众多,难免有遗漏的企业。调查的方法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上门拜访、电话采访等方式来获取所需情况。

从所调查的情况看,北京市生物制药企业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大多数生物制药企业徒有虚名。尽管从总数上看北京生物制药企业近百家,然而大多数企业根本不具有生产能力,此类企业大约占所调查企业的68.4%。此类企业多数是看好生物制药的盈利前景来淘金的,然而生物制药的高科技含量和高投入使他们只能很快偃旗息鼓,有的销声匿迹。占6.4%左右的几家只生产几种生物制品的企业,由于企业规模有限,资金规模一般在十几万至几十万之间,人员在十几至几十人之间,因此无力从事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制药的生产,生产的产品多为保健类产品,如食用菌、水、保健品等。

二是北京市制药行业中有大约12家中药或化学药物制药厂也兼营生物制药,其中大多数是北京市制药行业的龙头老大,如双鹤药业、同仁堂、清华紫光、双桥制药公司等。它们由于拥有现成的制药方面的人才、技术和资金实力,正逐步向生物制药领域扩展,以使他们的产品结构和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他们将是北京生物制药产业未来的生力军,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是目前北京市真正称得上是生物制药的企业大约有9家,是目前北京市生物制药产业的支柱,占所调查企业的11.5%。这些企业以生产生物诊断试剂、疫苗和其他生物药品为主营业务,如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天坛生物)、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佳科生物技术公司、北京中生生物公司、北京协和诊断剂厂、北京耀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这9家生物制药厂中,按照生物制药产品的品种可将企业分为三大类,即以生产各类诊断试剂为主的企业,如佳科公司、协和诊断剂厂、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中生生物公司、耀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以疫苗生产为主的企业,如天坛生物和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以基因工程药物生产为主的企业,如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

在9家生物制药企业中,生产诊断试剂的公司占多数,其中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和中生生物公司规模较大,产品都达到上百种。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的主要产品的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然而应当指出的是,诊断试剂在生物制药领域属于技术含量较低工艺较简单的产品,能够以较少的投资取得较快的效果,因此集中在这一领域的企业数量较多。例如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公司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生产出了非典型性肺炎病毒抗体(IgG)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并通过血清检测诊断相关人群是否感染了“非典”,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生产疫苗为主的北京科兴公司成立于2001年,虽然历史短暂,但是从一成立就不同凡响。科兴公司由中国著名生物技术专家陈章良挂帅,人才济济,资金力量雄厚,企业注册资金上亿元,生产科研起点都很高,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公司的主打产品以甲肝灭活疫苗为主,并且正在开发研制“非典”疫苗。另一家以生产疫苗为主的天坛生物公司有“中国生物界的摇篮”之称,其历史长达80多年,可生产110多种产品,是目前北京市规模最大、生产品种最多、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企业。天坛生物的年销售额目前在北京市名列前茅,达到1.5亿元以上。该企业不仅在北京地区属于龙头老大,而且在全国也名列前茅,特别是在1998年上市以来已成为知名度最高的生物制药企业之一。

与国内外同类企业的竞争力比较

生物制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征,同时它也对发展生物制药产业的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的高要求。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北京市具备了更多的发展生物制药产业的优势,其总体现状可概括为:研发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经费支持优势明显,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布局初步形成,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规模有待发展壮大。

1.生物技术人才的聚集和研发实力

我国目前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人员已经接近2万人,一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正在成长,并且在一些重大的研究项目中担当主角。在这些高技术人才中有相当的一部分聚集在北京,形成以中央驻京单位、海外华人学者为主体构成的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中心专家系统,形成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了全国领先的研发实力。例如由国家科技部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发起成立的从事生物高技术研究的北京凯正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北方生物制药产业的研究开发基地。于1998年成立的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诺赛公司是担当国际人类基因组1%测序任务的核心单位。留学归国人员创立的一批企业也成为北京生物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如获得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北京金赛狮公司、海外风险投资介入的清华生物芯片研究开发中心、参与人类基因组1%测序工作的华大公司等,都是以留学人员为主创办的生物技术企业。

北京市虽然具有了全国领先的研发实力,然而这种实力说明的是一种发展潜力,而从目前的医药开发的成果来看,我国在新药的开发上仍处于落后状态,这从我国所拥有的一类新药和生物技术专利数量上已经反映出来。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12种基因工程药物和一种基因工程疫苗中有3种为I类新药,是我国的国际独创或率先投产的品种。我国计划在“十五”期间,每年增加2-3个新品种,最终取得10-1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新药上市。而在美国仅1999年就有22种生物技术新药经美国国家药品检验局批准上市,使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总数达到92种(其中美国占72种),此外还有350种生物技术新药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除已上市和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外,还有各类新型候选药物总计超过1000种。

衡量生物技术水平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所获取的专利数量,它是企业能否具有开发新产品和独家产品的技术实力的标志,其供给的希缺性显而易见。从生物制药技术专利的分布情况看,美国占据了全球该项专利总数的一半以上,占51%,欧洲占33%,日本占12%,其他占4%。目前各国生物制药公司在生物制药技术领域的竞争聚焦在基因下游方法技术的专利化上,如果在这一领域的竞争落后就意味着可能失去市场的份额。目前北京市的技术人才所研究的更多地属于生物技术的上游领域,上下游技术脱节和科研体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从事生物技术的科研院所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并将科研重点放在那些市场普及程度较高的项目上。

2.市场需求潜力

医药保健产品属于需求弹性较高的产品,而生物医药产品又是药品中处于较高价位的产品,因而人们对医药保健产品,特别是生物医药产品的消费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具有直接的相关关系。从表2中可以看出医疗保健费用的支出与收入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收入越高,医疗费用的支出也就越高。北京市人均3500美元的GDP水平远远高于全国963美元(2002年)的GDP水平,因此北京市的人均医药消费水平也大大超过全国的水平,接近全国最高收入户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费用。与全国其他三个收入水平最高的省市相比,北京的医药支出也明显高于这些省市。

根据经济学中“一国竞争优势”理论,国内市场对某种产业生产产品的需求规模和市场潜力是支撑该产业发展并获得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本国需求大有利于厂商追求规模化生产并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需求增长速度快也会刺激厂商追加投资和采用新技术。北京市不断增长的收入水平和医药保健支出水平表明北京市的医药保健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事实上,不仅北京市场潜力巨大,整个中国的医药市场都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中国市场统计年鉴(2001年)》的统计数字,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为318.07元,而农村则为87.57元,平均为202.8元。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均医疗费用的支出也在逐年提升,1995年我国的人均药品费用只有88.33元,而5年后的2000年已经提高了2.3倍。从需求规模上看,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各种大病的发病率也相对很高,例如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高达1亿多人,慢性肝炎患者约1000万人,这对乙型肝炎疫苗和治疗乙肝的药物如干扰素α-1b的需求就十分巨大。目前我国干扰素的年需求量为1560万支以上,年产值约9.4亿人民币。但目前国内的产量只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一半左右。再如,我国糖尿病患者约3000万人,到2006年将超过6000万人,而我国目前生产的猪胰岛素只能满足20多万人的需求,而人胰岛素的生产由于产量和质量的限制,还未形成生产规模,因此还需从国外进口。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我国对生物制药产品的潜在市场需求的确巨大。

然而现实的消费需求取决于人们总体生活水平的高低。与美国医疗保健费相比,2000年中国的医疗保健费用只相当于美国的5.75%。根据美国商业部的统计数字,美国医疗保健消费总额已经超过1.1万亿美元,大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4%,到2008年全美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将达到2.2万亿美元,预计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16%。目前美国现有的针对大病生物药品的市场份额就达1290亿美元,而这仅仅是潜在市场份额的一小部分。可见美国的生物制药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与美国的消费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3.产业集中度与企业规模

某种产业及相关产业如果能形成较高的集中度,可促使该产业形成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由此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目前美国有波士顿、旧金山等五大生物技术产业区,法国巴黎附近成立的“基因谷”里聚集着法国最有潜力的新兴生物技术公司,印度也形成了新德里和海德拉巴生物技术公司聚集区。这些生物技术产业区不仅是地方经济的支柱,更是各国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化的基础。2002年10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将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建在北京大兴工业开发区,使其成为继北京中关村生物园区后的又一大型的以生物制药为主的生物技术开发区。目前园区内汇集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市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多家生物医药研究机构,全区共有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和机构72家。三元基因、协和制药、同仁堂等生物医药企业已落户大兴,2001年园内生物医药企业销售收入近5亿元。可以说生物医药产业的聚集效应已经初步形成,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的雏形已经具备。

然而从上文所述的北京市生物制药企业基线调查的情况看,在生产领域北京市虽然企业数目众多,但都生产规模有限,仍处于自由竞争阶段。而最大的、有一定规模的生物制药企业只有生物制品研究所(天坛生物)、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两三家企业。如果一个行业内企业数量很多,但达到一定规模等级的企业数量少,而且生产能力占全行业生产能力比重也很小,这种状态表明经营分散或表现为行业内低水平过度竞争,这对于行业的竞争力不利。下面从资本实力、投资规模、企业人员、国内排名等衡量企业规模的几项指标来将天坛生物与国内外同类企业作一比较。

天坛生物从规模上落后于国内同类企业,而与美国的企业相比差距更是巨大。企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生产能力、研发水平和市场占有率等。天坛生物从总资产到研发投入在国内这4家企业中是最低的,而国内企业与美国的企业相比较各项指标都大大落后于美国企业,特别是研发投入,我国4家主要生物制药企业历年来的投资总和只有1亿美元,大大低于美国一家公司一年的研发投入。鉴于生物制药产业高技术高投入的性质,美国能够领先于世界各国成为生物制药强国是不足为奇的。

4.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是最直接体现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指标,它的直观性是显而易见的。从市场份额的角度看北京市现有生物制药企业的竞争力可以说是有相当的实力的。首先天坛生物是我国目前上市的唯一以生产疫苗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它的三大主打产品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冻干风疹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在市场上具有寡占性,其中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占其销售比重的55%以上,目前国内唯一的竞争对手是深圳康泰公司,而冻干风疹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也分别占有国内70%和30%以上的市场份额。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天坛生物的市场优势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格局有很大的关系,在垄断格局被打破后,以往的优势是否还能够继续保持就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现代化的管理;例如它的主要盈利产品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就受到了深圳康泰的有力挑战。深圳康泰是一家民营企业,其经营机制灵活,生产成本低因而售价更有竞争力。而天坛生物的企业管理方式特别是用人机制和分配方式缺乏创新和先进的知识导向,这必然会影响到它未来的发展。目前国内另有一家企业也开始投产生产基因工程乙肝疫苗,这将打破两分天下的局面。

北京市另外几家生物制药厂一般也都可以凭借一两种产品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如佳科公司生产的系列肿瘤标志物免疫分析试制盒CA-50、CA-242、NSE等为国内独家拥有的产品;科兴公司生产的甲型肝炎灭活疫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国内独家拥有;中生生物公司的“中生”牌诊断试剂拥有国内60%的市场份额,而协和诊断剂厂的“变应原”系列抗过敏药的市场份额为60%,是国内唯一拥有该系列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厂家。

北京生物制药企业乃至全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有的份额可以说微不足道,直到1998年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只有0.75%。目前国际生物制药市场上主要由美国、欧洲和日本所瓜分,而尤以美国为最强。据估计美国占有了生物技术药品市场的45%以上,欧洲占有28%左右。而在世界基因工程药品市场上,美国占据了大约90%左右的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北京市的生物制药产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相当的竞争力,表明北京具有发展生物制药产业的巨大潜力。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其产业发展的选择上应侧重附加值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无污染、占地面积小的高科技产业,而生物制药产业正好符合上述要求。北京市政府在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上一直给予积极的支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中就将生物制药和新医药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四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为此市政府还于1997年成立了北京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领导小组,成立了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在项目研究、开发、中试、产业化生产方面进行了全程部署的探索,研究制定了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市政府确定的“首都248重大创新工程”规划中,北京生物医药基地成为“248工程”4个基地之一。基地建设包括“一城、一园、一谷、一带”,即北大生物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亦庄药谷、京西生物医疗及医疗设备创新带。2003年6月双鹤药业、三九药业、国药企业进驻中关村生命科技园,三家企业预计将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研究项目上投资15亿元,计划在未来5年内实现销售收入百亿元。

第13篇

关键词:生物制药;免疫学;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33-02

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交叉学科,免疫学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生物学、医学、药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具备相当的免疫学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免疫学研究技术,将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院2011年建立的生物制药系将《免疫学》设为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内容抽象、逻辑性强、知识点更新快且与医学联系紧密等特点,而我们生物制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与医学专业不一样,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这使免疫学成为难学课程之一,因此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个免疫学教师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1]。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尝试使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期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规律,针对某一知识点创造教学情境,可通过一些游戏和环境模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教学方法很多,常见方法有主题游戏、情景还原、分小组讨论及案例讨论等[2]。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可深切感知并领悟知识,并在获得乐趣的同时可验证知识的可靠性,这种教学氛围既能愉悦学生心情,又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我们所采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为多元化教学,包括案例分析、主题游戏、论文导读以及小组讨论等,使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学习中开放心灵,从而体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其具体实施包括4个环节(见图1)。

1.通过案例分析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免疫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如果单独介绍书本知识,而没有医院、病例和医药公司等方面的案例分析,学生就会感觉学习起来干巴巴的,没有实际意义,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甚微。我们在课堂上导入为当今社会所熟知的艾滋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让学生思考如何针对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进行药物设计。也可以针对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运用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于乙肝病毒HBsAg诊断的原理和过程,以启发学生思维。这些举措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寓教于乐,漫画、主题游戏体验式教学。传统的免疫学课堂教学,多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大量枯燥的免疫学知识,不但让学生无所适从,还会对本科程产生“厌学”心理[3]。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拟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选用大量图片、漫画、视频等教学工具,采用图片启示法能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形象地掌握所教内容。例如,讲B淋巴细胞时,我们选择“B细胞的一生”这组漫画,使得学生的课堂气氛骤升,课后学生也对这组漫画记忆犹新,明显加强了对B淋巴细胞的认识和记忆。此外,针对免疫学名词概念多且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免疫学名词猜猜看游戏,即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背对黑板,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免疫学名词,下面同学给他描述这个名词的功能和行为,讲台上的同学根据大家的描述来猜,在热烈的游戏气氛中,大家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显著加深,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学习的过程,通过体验将老师讲授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

3.通过论文导读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兴趣。在工科院校,免疫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即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独立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免疫相关问题。基于此目的,我们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免疫学论文导读,例如讲授完树突状细胞后,教师以题为“DC-CIK细胞体外抗淋巴瘤细胞的免疫效应研究[4]”进行导读,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形式,有如剥笋般层层深入阅读文献,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DC、CIK细胞、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抗原等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造力。

4.以专题讲座和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演示免疫学新技术。建立伊始,我院就成立了本科生导师制这种“2+2”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免疫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如果不了解这些技术和方法,学生在阅读文献时会遇到很多障碍,也很难建立自己的科研思路。针对这些问题,利用本院现有资源,我们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现场演示免疫学新技术,例如流式细胞仪技术、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等,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可激发对免疫学有兴趣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这样一种教学实践,不但加深了师生之间的联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我们成立的科研小组曾以“抗LDL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题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并取得三等奖。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实践,我们随机抽取了2010级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两个专业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体验式课堂教学效果优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帮助。

总之,免疫学是一门抽象难懂的学科,尤其当面对生物专业的学生时,教学更是困难,因此我们调整教学模式,使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当然,这些措施尚在探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符合现代生物科技的高速发展,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程,王兴全,于益芝,曹雪涛.医学免疫学多层次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0,3(18):538-539.

[2]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第六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78.

[3]孙萍,牟东珍,刘艳菲.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2(8):84.

[4]艾丽梅,毛淑丹,宋盈盈.DC-CIK细胞体外抗淋巴瘤细胞的免疫效应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10(26):898-900.

基金项目: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项经费(2012ktzx27)资助项目。

第14篇

关键词:工程实践;科研创新;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目的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生物制药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希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高技术产业,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并且为人类的疾病防治带来更多、更安全、更有效,甚至难以替代的手段。这种迅猛的发展对生物药物的设计、生产和管理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有着迫切的社会需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制约着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培养大批受过良好工程教育并具有坚实基本工程素养和卓越创新能力的未来工程师是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的重点在于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也就是说“卓越培养计划”要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们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中国药科大学的特色、办学理念和生物制药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制定了生物制药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基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系统掌握生物制药的理论和技能,具有扎实的化学、生命科学、医药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能在医药企业第一线从事生物药物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现场工程师”。其核心就是工程实践加科研创新。我校按照“卓越工程师”的要求,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学校标准、企业标准和教学计划,深入研究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强化校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培养高层次生物制药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作为首批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生物制药工程师计划依托专业,生物制药专业始终坚持把“面向生物医药产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建设高层次应用型专业的指导理念。大胆尝试校企互动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体现“本科-研究生”教育对接、“大学-生物医药企业”产教协同的专业建设特色,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引领国内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且不断围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探索和改革,积极将企业反馈意见用于提升教学质量。在国内率先制定并实施以“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校企“共享师资、共建课程”为特色的“生物制药工程师”培养计划。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大学课程体系是指大学根据本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和构建的由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一组课程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大学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生物制药专业本科阶段学生主要采取“3+1”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即3年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真刀真枪”学习和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两个阶段的学习分别制定相应的校内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强化了“工程”的概念,增加和工程领域、生产领域密切相关的课程,同时,聘请有经验的生产企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授课。第二,早期科研训练:学生从进入卓越工程师班开始,就配备指导教师,每位导师指导4―5名学生。学生平常要参加导师所主持的开放课题、创新课题或其他研究性课题。由导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评定成绩,给予相应的学分。第5―6学期让学生轮流到生物化学、微生物制药、生物制药、生物信息、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实验室,在指定导师的指导下,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早期科研训练计划,让学生尽早参与部分教师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创新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到不同学科的实验技术、科研方法,开阔学科视野,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充分利用我校自有的大型实训基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依托中国药科大学实训大楼的GMP生物制药车间进行综合实训,包括微生物育种实训、代谢控制发酵实训、分离和纯化实训、生化分析检测实训和制剂实训等。根据实训项目计划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校内实践。实训期间,学生按照岗位SOP进行菌种培养、发酵、提取、分离纯化、制剂等岗位的操作,了解生物制药车间内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工艺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通过校内的实训,可以大大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生产企业之间的适应期,有利于学生在实习阶段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学生在实训结束后,提交一份实习报告,结合实训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考核,通过考核后,获得相应学分。第四,充分利用我校已有的校企联合办学的基础和优势,让学生去企业中学,在企业中做,在生产实践第一线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技能、工程综合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企业学习阶段,由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安排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通过学生现场的实践与学习,结合药物生产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生物药品生产、质量检测、GMP实施、生产车间及生产工序的设计、施工、检测、监理、运营、维护、管理等),使学生了解和学习医药企业的先进技术。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其他教学环节的实现方式不仅要保证学生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确保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训练、形成和提高,而且是保证每门课程或教学环节的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

因此,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工程类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比较强,如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授课,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学习起来也枯燥难懂。因此需要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研究性学习方法。目前,针对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班的多门课程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以生物制药设备课程改革为例,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强、学习难度大,教师设计了以探究式教学为导向并联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的模式。首先以探究式教学为导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应体现科学探究的特征、方法和过程,但又区别于科学家的首创性的探究,对于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习”而盲目追求探究的形式,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探究的步骤,领悟探究的方法,自主地建构知识,因此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在课堂中进行的探究式学习,必须进行精心设计;其次,联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收集各种工程项目和科研课题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十分有用,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说,一方面始终采用以探究式教学为导向,教师始终要在启发诱导下进行教学,以现有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营造出自由表达、充分质疑、深入讨论的良好环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团队等各种解难释疑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另一方面配合案例教学法,运用一些最新科研成果、工程项目或企业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利于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另外,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也是势在必行。我们正在探索使教师和学生均成为评价主体,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了解自身的进步,也需要知晓自身的不足,因此,学生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完成自我评价,并参与对同学的评价。这就意味着要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者的惯例,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价形式上,我们也在探索多元化评价形式,如习题作业、问题讨论、阶段报告、随堂测验、个人展示、项目训练、设计方案等,随着我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与完善,我们可以采用网上答卷、论文答辩、研究报告、项目设计、创新竞赛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测量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促进人才培养。

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将对特色班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制定并实施以加强素质教育和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积极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改变只重知识不重能力的考试评估方法,建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重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同时我们还将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评价机制,跟踪学生在企业的发展和成长,保持和毕业学生的联系,学生毕业后根据发展需要可以到学校继续学习深造,学校为学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五、培育实践和创新能力师资

聘请优秀、成功企业家和创业者进校成为导师,为学生讲授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及产业化经验,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学、研、产多方交流,使教师了解到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未来发展方向,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大大改变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弊端,有助于构建创新型医药学专业教师队伍,拓宽医药院校的师资来源,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与全国多家药企广泛合作,建设国家级、校级、院级等不同层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中国药科大学建校于1936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以药学研究为主的专业性高等院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学风优良、在药学界享有盛誉的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与国内外多家医药企事业单位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进行科研项目合作的同时,商谈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能性,争取每年发展2―3家医药企业作为我们的校外实训基地。另外,有大量的中国药科大学校友正活跃于全国各医药企业的管理岗位,他们对母校怀着深深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希望能为母校的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可加强与这部分校友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建设更多、更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

其次,与企业合作开设课程,编写教材。通过与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石药集团等多方的协作和探讨,制定并实施以“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校企“共享师资、共建课程”为特色的“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确定了适合企业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并由企业技术人员负责课程的讲授,真正实现了“将教室搬到了企业的生产车间”。

最后,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对具有发展潜质的中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重点培养和支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提升教学水平。针对生物制药发展特点,实施中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项目,选拔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派往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学习交流,使本专业教师切实增强与国外学者的充分交流,掌握前沿科学理论和相关技术,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实施中青年教师企业进修计划项目,选拔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派往生物医药大型企业带教交流,使本专业教师切实企业现状和需求,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多个领域开展产学研的合作,在合作中取得共赢。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但在层次上逐渐提高,而且对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正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因此需要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们力求培养生物制药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实现产、学、研更紧密、更有效的结合,实现在实践中育人,这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培养人才的创造性,取得良好的育人效益。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2]中国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http:///edu/edu-zcdt/news/2010/06-28/23

66051.shtml.2010.

[3]汪泓.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3):1-4.

[4]贺小贤,刘欢,丁勇,王丽红.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2013,(3):252-258.

[5]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Talent Training Mode Explorations of Biopharmaceutical Excellence Engineers Based on the Core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s

WU Min,LIU Yu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09,China)

第15篇

作者:龙石银 张彩平 乔新惠 田英 马云 黄春林 单位:南华大学生物技术系

谢红艳构建生物基础与医药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中心环节。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分3个平台,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每个平台均设有必修与选修课。为使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能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在生物群体、个体、组织、细胞、分子不同水平上全面准确地反映生命科学内涵与进展,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运行过程都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医学教育资源优势,体现了依托医药的特色。教学计划体现了医药特色从2005年版、2007年版到2009年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修订中,均结合我校实际确定了以生物科学为基础,以医学、药学为依托,以培养生物技术实践能力为主要环节的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逐步优化[7,8]。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安排必修及选修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以生物科学为基础,把六大工程课即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组织工程列入生物技术的专业必修课,围绕六个工程主干课开设专业平台基础课和限制性选修课。这种课程结构强化了学生扎实的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目前总课程为44门,其中涉及医学基础和药学专业基础的课程有20余门,需较系统地学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制药工艺及设备、化学制药技术、制剂学、生命科学进展、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安全等课程。该计划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规定,能保证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也能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医学教育资源优势,办出有医药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体现出生命科学与医学、药学的紧密结合。教学计划执行过程反映了医药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交叉学科实现内容整合。由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四门课程是生物学科的前沿内容,也是生物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要求这几门课的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向学生介绍学科的新发展和新内容。另外这几门课的内容交叉重复较多,经过学科群的多次讨论,强调了各门课应重点讲授的部分和内容的取舍分工,较好地处理课程间相关内容重复和渗透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在医学、药学方面的应用。教学内容上也体现了生命科学与医药科学的紧密结合,如学习基因工程时,结合临床常用的基因工程产品如胰岛素、乙肝疫苗等实例介绍分切接转筛基本原理。同时回顾这些疾病发病的生化机理,介绍治疗进展,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强化生物基础与医药特色的实践环节

教学体系生物技术是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门学科,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出创新性应用型生物技术类专业人才,突出实践性教学也是本专业的主要特色。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由实验课程、实习课程、毕业论文组成,目前已形成了有特色的实验、实习课程体系和稳定的实习基地。实验课程体系不断强化实验室教学,按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两个层次组织实验教学。把基础类课程如生理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的实验与专业类课程如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将开设的实验内容分为几个系列,避免了实验内容的交叉重复,使其更加系统和符合客观规律,知识结构更趋合理。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试剂配置开始,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全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学习和实验,学生掌握了一系列基本生物实验技术,如离心、电泳、层析及分光光度法等。结合这些技术,开展具有医药特色的实验项目,如人血清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等,根据电泳分离出的条带、酶活性等结合临床分析该血清样本的特点和临床意义,又如在激素对家兔血糖浓度的影响实验中。通过该综合性实验,学生对血糖浓度及其代谢调节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专业课程实验的如微量核酸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PCR技术、基因重组技术、电泳图谱的成像分析技术、杂交技术、菌株扩大培养技术,发酵产物的分析、提纯技术等基本上都与其在医学、药学方面的应用密切相关。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共计652学时。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超过40%,其中依托生物基础技术并具有医药特色的实验项目达到60%以上。实习课程体系实习课程分阶段性的相关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实习是学生学习深入与升华的重要过程。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尤其是以双赢实习基地为平台创新生产实习教学。阶段性相关课程实习分别到学校附属医院的检验科、药剂科了解相关技术在医药上的应用,同时以湖南南岳衡山、福建泉州市崇武镇海滨作为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植物学、动物学野外实习基地。这两个实习基地的动物、植物物种丰富,数目繁多,具有生物多样性的鲜明特点,能为生物科学的野外实习提供资源保障,拓宽学生对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生态学等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生产实习更是突出生物技术和医药应用特色,实习基地有清华紫光古汉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衡阳南岳制药厂、衡阳中药厂、湖南金健药业、湘潭一格药业和浏阳生物科技园等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企业单位,厂方指派专人指导学生的实习。实习内容包括药品生产的GMP知识、血液制品生产技术、生物制品生产技术等专题讲座,并通过在人血白蛋白分离车间、免疫球蛋白分离车间、冻干粉针车间以及中心化验室的实习,了解血浆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分离纯化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生物制品的冻干干燥、成形、封装、灭菌等工艺流程,药品、生物制品的检测与质量控制等技术。通过实践,使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全面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发酵工程、生物工业下游技术等原理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初步了解了生物技术和现代化生产的关系、生物技术企业的经济地位和市场营销状况等信息,学研产用结合取得初步成效,其中湖南金健药业有限公司因在指导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优秀实习基地。毕业论文体系由于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成立了科技活动小组,在一至三年级时就引导部分学生参加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并分别在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药物药理研究所、心血管疾病研究所等与生物技术、医药相关的开放实验室进行,以科研促教学,增强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了创新人才。学生在第四学年时必须进入实验室做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选题主要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所完成的毕业论文几乎都涉及医学、药学研究和应用开发领域,如研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遗传性疾病、肿瘤等的相关发病分子机制、药物防治及机理探讨等,较好地反映了所学知识的应用,也充分显示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特色。在导师指导下,其中“戒烟牙膏”荣获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活动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二等奖;观赏兼实验红鲫鱼新品系的选育株、观察新药N0-1886对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的影响以及无明矾米粉的制作等获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大部分是在医药公司、生物科技公司、生物工程公司、制药公司、学校或科研院所等从事医药和生命科学相关的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我系对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积极探讨,目前已形成了具有医药特色的培养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学生、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和校内外教学督导评价等分析表明:专业+医药的人才培养模式独具特色,学生不仅掌握了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得到了与医药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的实践,生物技术专业建设也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体现了坚持社会导向、改革创新和示范带动的原则,培养了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突出了生物技术理论和方法与医学、药学相互渗透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