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操作风险案例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培训形式:理论讲授40%、互动案例讨论30%、练习20%、经验分享、答疑10%。课程收益:
一、
二、通过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案例分析,深入了解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掌握柜面业务常见操作风险的识别方法及管理技术。通过对银行客户风险案例分析,学习识别客户风险的技术和方法。提高
对银行客户风险控制和监督的技术和能力。一天(6小时)银行柜面员工及基层管理者第一部分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管控
一、存款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储蓄存款
1)储蓄实名制度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储蓄实名制度中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2)取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取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3)柜员帮助客户填写凭证的操作风险案例
柜员帮助客户填写凭证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4)存款挂失业务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存款挂失业务中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5)冲正业务的操作风险案例
冲正业务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6)大额存取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大额存取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2、单位存款
1)帐户管理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2)现金管理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单位存款的变更、挂失及查询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4)单位存款的查询、冻结、扣划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5)单位存款收付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二、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2、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解析
3、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解决方案
三、中间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收付款中的操作风险与案例
2、保险中的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代缴税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4、存款证明中的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四、银行卡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银行卡业务风险案例
2、银行卡业务风险分析及解决方案
五、理财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销售不当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2、风险提示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产品设计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4、产品宣传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六、反洗钱操作风险防范
1、客户身份识别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2、交易记录保存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反洗钱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七、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
1、多样性
2、破坏性
3、不确定性
4、影响大
(二)产生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的原因
1、主观因素
1)风险意识淡薄
2)业务素质不高
3)责任意识不强
2、客观因素
1)人员不足
2)存在制度漏洞
3)系统设计缺陷
4)柜员执行力不强师资顾问:老李
QQ:3080115667
Tel :010-51111585
【关键词】中小银行 操作风险 内部控制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陆续有一大批中小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先后成立。中小商业银行在推动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很大的风险。
一、操作风险定义和分类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分为三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自商业银行诞生以来风险就伴随其左右,并时时刻刻存在于商业银行的运行过程中,直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才首次提出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立了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为核心的风险资本计算和监管框架。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及成因分析
(一)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2004 年中行湖州市分行凤凰分理处因员工严重违规操作,违规办卡、违规放贷,网点员工基于自身利益,合伙违规、隐瞒不报,引发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经查,涉及金额2599 万,形成巨大风险。深入剖析该案例发生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关系、业务发展和合法守规的关系;二是缺乏对零售贷款的管理经验,没有把握和处理好新业务品种的风险点,缺乏对新业务品种必要的操作风险的评估,更没有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通过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商业银行运行的特点、运作的环境以及内部控制的状况等因素,引起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欺诈行为
该原因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出现操作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是指商业银行的相关人员通过利用欺诈、盗窃、抢劫和伪造票据等手段,使商业银行发生资产性损失的行为。这一原因引发的资金损失具有数量大的特点,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大,这就需要加强对这一原因的预防,杜绝风险的出现。
2.管理中的失误
在进行执行、交割和流程的管理过程中出现失误也是引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主要是指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业务人员在数据的输入过程中出现错误,导致交易失败或者是管理出错,对商业银行的健康运行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需要加强重视和防范。
3.客户或者是产品的失误
在商业银行的操作中,由于违约或者是滥用客户的秘密信息,造成对客户信息的不合法利用,以及一些错误或者违法的管理或者是销售未经授权的产品,进而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对银行或者是客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就需要在客户服务方面加强重视,做到客户至上,制定金融产品的合理商业行为,从根源上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
4.在经营过程中的错误
主要是源于系统的错误或者是外部原因导致经营过程的中断,对计算机网络、软件和硬件造成危害,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经济的损失,对银行的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就我国而言,该项原因是引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个潜在的原因,需要加强防范。
三、某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控经验及做法
随着近年来,银行业操作风险的日益凸显,各类大案、要案的频发,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防控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某城市商业银行以银监会防范操作风险十三条、“十条禁令”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为指导,结合该行自身的经营管理特色,积极构筑操作风险防控矩阵,逐步形成了系统有效的操作风险防控体系,对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促进作用。
(一)按业务条线细分风险点,科学设计风险防控矩阵框架
该行从客户产品管理、执行交割流程管理、内外部欺诈、业务中断及系统缺陷四个方面,对业务条线的各类风险点进行重点防控。一是采用“逆向思维、反向覆盖”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完善内控制度和业务流程,实现对操作风险的全面覆盖;二是全面查疏补漏,强化条线管控。针对操作风险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对现行的防控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及压力测试,并针对查找到的各个风险点,相应制定了风险防控措施;三是以案为戒、举一反三,完善操作风险防控体系。
(二)积极发挥“火炉效应”,着力提升操作风险防控制度执行力
该行通过实施严格的问责制度,在内部“架设”违规、违纪、违法的高压线,将风险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强化学习与验收问责制;二是加强“三道防线”建设;三是做好后续检查及跟踪整改。
(三)将风险量化管理,实行千分制检查监督
该行在创建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同时,为了使各个风险防控措施能够得以有效地贯彻落实和实施,该行没有将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评估计量模型进行生搬硬套,而是有建设性的将各个风险防控措施以“千分制”形式逐条按分值进行量化,简单、明了,易于操作。
(四)全面推行垂直、集约式的授权管理模式
该行在授权管理上实行 “岗位监督+制度约束+机器制约+分级授权”的管理模式,确保风险防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四、加强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防范的对策
商业银行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操作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综合的任务,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结合我们以上所分析的案例以及某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成功案例,针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提出以下主要对策:
(一)树立内控优先理念,提高制度建设的效率和针对性
一是中小商业银行应自觉地把加强内控管理作为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关键环节来抓,要一手抓内控管理,一手抓业务发展,实现管理与发展并重;二是必须找准关键的风险环节,做到“制度完善、目标准确”,提高操作风险防范的效率和能力;三是中小银行应对现有制度不断进行评估修订、补充和整合,确保各项制度在各部门、各层次得到贯彻执行。
(二)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做好风险管控的关键是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执法必严、令行禁止。要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需要三项机制的支持:一是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各相关岗位、相关人员做到有章必循,执制必严;二是严格的风险责任制,对于制度执行不力或有章不循造成的风险失控,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决不能姑息养奸,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强大的合规检查,即对全行所有岗位、人员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合规性检查,促使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三)加快组织架构再造及信息系统建设
一是中小银行应借鉴国外及国内大型银行经验,加快组织结构再造,打破原有的那种条块式的组织架构设置,建立起扁平化、垂直化的经营管理架构,来强化总行管理职能;二是中小商业银行要注重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庞大的网络,建立完善的业务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使其能够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五、结束语
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产生操作风险具有客观必然,控制与防范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本文在阐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具体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管理的实际情况,借鉴某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研究了具有中小商业银行管理特色的操作风险的主要对策,对降低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静琳.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清华领导力培训,2010(7).
[2] 孙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价格月刊,2007(1).
[3] 孙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模式及其防治策略研究[M].财贸经济,2006(9):90-92.
[4] 万杰,苗文龙.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比较及成因分析[M].国际金融研究,2005(7):10-15.
[5] 汪办兴.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成因的国际比较[J].上海金融,2007(5).
关键词: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案例分析
Abstract:In this paper,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anking operational risk loss events disaggregated data and sectoral disaggregated data to start,using case study method and foreign banks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operational risk study foun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China’s banking operations in the form of the relative risk of more serious and focused, mainly 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fraud-type events,and commercial banking sector. Typical analysis of foreign case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risk of serious and focused on our operational reasons: the credit system and the urgent need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banking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nd the incentive system is plagued by problems;banking business model is still sub-sector,and the single product structure.
Key Words:operational risk,loss events,case studies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3-0064-04
操作风险是银行业最古老的风险之一,伴随着银行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很多国际活跃的银行业早已重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但直到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纳入银行业三大风险之一,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才受到广泛的关注。操作风险是当前国际银行业面临的最重要的银行业风险之一,而且随着银行规模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操作风险在总风险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给一些银行造成了重大损失,因而成为其最重要的风险。
本文对国内外银行操作风险进行归纳总结,对其风险根源进行分析,并结合案例研究,发现我国银行操作风险集中于内部欺诈。中外典型案例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严重且集中的原因:信用体制和法律制度急需建立和完善;银行业内控制度和激励制度存在弊端;银行业仍然是分业经营模式,而且产品结构单一。
一、国内外银行业操作风险数据说明
首先,对中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进行比较分析。从表1分析可知,中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表现形式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相似之处是,操作风险发生频率和损失强度较高的损失事件都集中于几种损失事件类型,即外部欺诈,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和客户、产品以及商业服务。不同点是,“内部欺诈”这种损失事件类型是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最高的事件,损失频率为57.75%,损失强度为67.5%;而且,相对外国银行业而言,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事件的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更为集中。内部欺诈占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分别是57.75%和67.5%;然而,国外操作风险事件中的内部欺诈损失强度只占总损失的7.23%。
其次,对中外商业银行跨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进行比较分析。我国银行业中的商业银行部门是操作风险损失发生频率最高的部门,为74.65%,而且几乎覆盖了所有操作风险所导致的损失额度,高达97.59%;外国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发生频率和损失强度最高的业务部门都是零售银行业务部门,分别是61.10%和29.36%,同时其商业银行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事件损失的单位额度比较高,因为其占有的损失强度(28.95%)是其损失频率(7.22%)的四倍。由此,对中外银行业来说,商业银行业务部门都是单位损失强度很高的部门。
二、国外银行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原因归为四种原因:人员因素、产品因素、流程系统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人员因素包括员工故意与非故意所导致的内部欺诈、外部欺诈以及雇用合同与工作场所安全等问题导致的损失。产品因素主要是指对客户的专业服务和产品特性或设计等所导致的损失,这也是外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排在第四位的损失类型。流程系统因素包括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误,交易处理或流程管理的失误,以及交易对手关系的破裂等内控系统在内。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战争、政治、经济及社会危机等无法控制的外部事件。
(一)巴林银行案件
1995年2月的最后一周,巴林银行最终倒闭,毁于新加坡分行期货期权部门经理里森投资失败。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并投资于日经指数期货,期间由于用于清算记录的电脑故障频繁,无数笔的交易记账工作都积压起来,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已经导致大额的损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使低迷的东京股市更是雪上加霜。里森一方面遭受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购入大量日经225种股票指数期货(日本股票的平均股价期货),进行投机。截至1995年2月26日,里森总共购进2-4万张合约,此间日经指数由19000日元水平跌至17500日元左右,每张合约损失约12万英镑,亏损金额在3.7-4.5亿英镑之间,而此时巴林银行的流动资金和储备资金只有2亿英镑,资不抵债,必须变卖资产或接受收购,才能清偿4亿英镑的债务。最后,由于信息交流不充分,英格兰银行的拯救计划失败。巴林银行最终倒闭。
巴林银行的倒闭发人深省。首先,里森的职业道德问题是巴林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1992年他在新加坡工作时就开始从事未经授权的交易,随着交易的失败,里森为了掩饰其投资失误,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伪造文件,性质已经由冒险变为内部欺诈。其次,巴林银行的内控漏洞为里森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一,内控制度存在严重弊端,里森兼管交易部和清算部,即集业务操作权和管理监督权于一身,能够逃避监督,且在出现亏损时能够隐瞒亏损而等待转机;第二,高级管理人员缺乏对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意识,缺少有效的内部监管措施,进一步纵容了里森的欺诈行为;第三,账户管理混乱,留下的未清理账户“88888”为里森的欺诈交易提供了掩护和工具;第四,巴林银行当时使用的系统落后,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信息交流不畅,也无法及时发现“88888”这个错误账户。最后,衍生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以及外部环境的难以预测性,最终葬送了巴林银行。由于里森判断失误,投机金融衍生产品导致巨大的损失,而且加上日本地震这种外部因素给里森的投机以致命打击,巴林银行资不抵债而倒闭。
(二)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
2008年1月,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个人欺诈行为亏损47亿欧元(约合500亿元人民币)。凯维埃尔在深信欧洲股市大涨的情况下,2008年1月初操作一个以欧洲主要股票市场指数变化为基准的金融工具,开始做多。根据套利交易的规则,必须对现实市场特征的投资组合做反方向操作以对冲风险。然而,凯维埃尔一手真实,一手虚拟,作了一个表面上的套利交易,以银行数百亿资金伪造交易数据建假仓,盗得密码进入IT系统取消交易,赌单边看多,交易金额高达500亿欧元。但是,欧洲市场巨幅震荡,降幅超过了4%,交易所要求追加保证金,此时凯维埃尔无法为其交易追加足够的保证金,欺诈行为便由此被揭发了。
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件的警示,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是该事件的根源,但同时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性和预期性是此操作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而且内控和交易系统的严重漏洞为交易员违规交易提供了条件,市场风险仅仅是违规事件暴露的触发点。
具体而言,首先,人员的道德问题构成了“人祸”,虽然凯维埃尔的初衷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但事实上已构成了欺诈行为。他盗用了操作人员管理的IT系统权限,同时伪造数据和交易;而且早在2005年他赌国安联保险公司的股票下跌而单边做空。其次,内部控制存在严重问题。第一,系统问题,能被交易员盗取密码说明银行和整个安全系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二,风险控制的漏洞。实质上,凯维埃尔为单边投机交易而伪造的数据都记录在法国兴业银行集团的系统中,但风险控制人员并没有核对净仓交易额的平衡关系;第三,上级的纵容。为了盈利目的,凯维埃尔的行为得到了上司的默许和纵容,这也是银行业内普遍存在的情况。最后,对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预期失误,在市场剧烈震荡所需补缴的保证金触发了事件的暴露点。
(三)爱尔兰联合银行案件
2002年2月8日,爱尔兰联合银行(Allied Irish Bank,AIB)的全资子银行全冠银行的交易员Rusnak被发现存在欺诈行为,造成的损失共计达6.912亿美元。1997年前后,交易员Rusnak在货币远期交易中,由于对日元走势的错误估计,遭受了巨大损失,他开始编造虚假期权,制造真实的远期交易已被套期保值的假象,以此来掩盖他的损失;而且这种欺诈不断重演,直到2001年底。2002年1月,银行发现资产负债表交易头寸和2001年底的外汇交易额都存在问题,才开始关注Rusnak的交易情况,到2002年2月8日Rusnak的欺诈被发现。
爱尔兰联合银行案件同样揭示了银行操作风险发生的几个原因:
首先,交易员Rusnak存在“职业道德”问题,长期在货币远期交易中进行欺诈,编造虚假期权和确认书;而且,Rusnak利用了投资理财部主管Cronin对他的信任(没有对他的行为给予更多审核),同时利用投资基金部经理Ray对他的袒护以及Cronin对Ray的信任,威逼后台工作人员。
其次,爱尔兰联合银行的子银行全冠银行存在严重的内控问题。一方面,投资理财部自身的监控存在漏洞。Rusnak是投资理财部的前台交易人员,他的交易行为本应该由负责报告和后台确认对其进行监控。投资理财部分为三个部门:投资基金部(前台负责交易)、资产负债管理与风险控制部(负责报告Var限额、交易损失和交易对家的信用情况)、财务管理部(后台负责确认)。但是,部门和信贷评估人员失职,并且相互推卸责任,都不认为自己负有进行调查的责任,都认为是对方的责任;后台人员没有始终如一地确认交易,1999年后台部门(财务管理部)的内部审计进行了交易确认的抽样调查,但没有抽查到Rusnak的任何一笔交易;投资监控人员软弱、欠缺经验,这些工作人员经验不足,未接受过正规训练,管理松散。而且,投资理财部主管Cronin的信任和投资基金部经理Ray的包庇,纵容了Rusnak的欺诈行为。
最后,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复杂性和走势的预测性,也是这次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全冠银行的交易员Rusnak对其交易的货币远期和货币期货中的日元走势判断错误而产生的巨大损失,形成了Rusnak进行欺诈的经济压力。当然,银行内绝大多数员工对金融衍生产品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也为Rusnak的欺诈提供了机会。
(四)结论
上述三件操作风险案例都是几种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的综合。所以,在数据收集的实践中,很难将每个案件完全归类到某种损失类型,更难将损失金额准确的分离到所包含的不同损失类型中。
对上述三个典型操作风险案件的分析可知,它们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共性,即员工的机会主义倾向,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引发的经济压力,以及银行内部控制上的漏洞提供了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机会。而且,后两者的客观存在进一步纵容了银行员工的机会主义倾向,并加剧了银行员工的道德风险,增加了操作风险案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扩大了操作风险案件损失规模和影响范围。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任何操作风险案件都涉及银行员工,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技术能力是操作风险的最根本原因,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现代银行业操作风险发生和扩大的重要原因,同时,内控(前面假设的监督属于内控的范围)的漏洞是操作风险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通过国外银行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意识到: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技术能力,银行内控系统的薄弱或漏洞,是操作风险发生不可或缺的条件。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亦是如此,总结2003年以来媒体公布的29起案例可知,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绝大部分是欺诈,占案件数量的93.1%,包括内部欺诈(51.72%)、外部欺诈(10.34%)和内外勾结欺诈(31.03%)。第二,内部员工参与的操作风险欺诈案件占82.76%,尤其是操作风险案件大多数都涉及到银行管理人员。从29件案件中,涉及银行管理人员的有45%,占银行员工参与欺诈案件的52%。第三,操作风险案件涉及的产品类型主要是存款、贷款和金融票据,占72.41%。除此之外,上述操作风险案件中很多不涉及具体的业务,而是纯粹的贪污受贿和挪用资金。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事件具有集中的特点
第一,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不同,当前仍然是分业经营,绝大部分业务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业务部门、零售银行业务部门、支付与结算业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特别是商业银行业务部门;第二,我国银行业亟待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监管力度,银行业的“违规金额”随监管力度的下降而急剧增加。
当然,不论是国外银行业还是我国银行业,实际上,操作风险的损失事件类型是交叉在一起的,例如,客户、产品和业务服务往往会与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交织在一起,业务中断和系统损坏也会与外部欺诈中的黑客破坏相交叉;而且,随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整个银行系统和所有的业务部门都“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以此重新整合为包括各种业务部门在内的“项目小组”。所以,中外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所导致损失很难被清晰准确地归因到某种事件类型和业务部门。因此,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应该把操作风险视作一种整体性的全局性的风险。
(二)中外银行业操作风险案件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同点表现在: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技术能力是操作风险的根源,而且内控的薄弱和漏洞是引发操作风险必不可少的因素。差异则表现在:首先,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的纯粹欺诈更为明显和严重,说明了我国的信用体制和法律制度急需建立和完善;第二,我国银行业员工的道德风险更加严重,这是我国银行业包括内控制度和激励制度在内的银行治理结构存在弊端的必然结果,也是法律制度不完善和监督力度不够的后果;最后,目前我国银行业仍然是分业经营的模式,存款、贷款和金融票据是银行的主要产品,为了使得银行乃至金融业真正与国际接轨,并具有国际竞争力,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模式急需向国际化和混业经营转变。由此来看,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案件更具有“中国特色”,而不会发生在具有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发达国家中。
参考文献:
[1]何广文.德国金融制度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版.
[2]刘积余.美国银行业大变革透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3]鹿野嘉昭著,金熳宁译.日本的金融制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4]刘桂平.中国商业银行再造[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5]田玲.德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