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技艺欣赏
舞蹈作为人类生命最活跃、最重要、最充分的情绪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展现了人类在肢体运动时的艺象美。所谓的艺象美是作品中由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想象或者审美意象整合的多层次总体,也就是西方国家说的艺术本体。舞蹈作为人类生命周期的浓缩,从审美特征来看,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分析舞蹈作品的审美特征,在掌握审美特性的同时,对提高欣赏水平和舞蹈审美有很大作用;同时,它也是提高舞蹈欣赏技巧与艺术修养的基础条件。
1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与舞蹈审美
舞蹈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中国舞蹈发展来看,不管历史怎样发展,舞蹈始终都被作为文化现象传承、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它的内容在不断丰富与充实,到了明清时期,它已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从戏曲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凭借身体就能反映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人文艺术。中国当代舞蹈大多是专业的舞蹈作品,随着舞蹈多元化的推进,舞蹈艺术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不仅从观赏方面,从专业角度来看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还出现了专业的舞蹈培训学校。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舞蹈艺术不仅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繁荣的进程。人类作为舞蹈艺术的主体,它不仅表现在舞蹈艺术形式,还包括艺术体操、武术竞技等方面,通过多种形式打造舞蹈美感。人体动作变换作为整个舞台表演的关键,只要赋予了形象特征与社会功能,就会给人类带来不同的感受。通常杂技需要表演者拥有超强的意志与熟练的技巧,再通过高难度动作展现艺术美。而舞蹈不仅是动作与动作的堆砌,同时它还承载着对应的文化精神与动人情感,在世界万物好与坏都表现出来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审美评价,同时这也是震撼心灵的一方面。在舞蹈表演中,它遵循一定的规律,节奏作为舞蹈艺术的关键部分,在造型、节奏的双重润色下会显得更加流畅、自然。另外,舞蹈艺术每次变换都会根据必然性、连接性,在整体感觉的引导下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在这过程中,舞蹈语言让舞蹈形象更加生动,从而也就形成了独特的美感。总体来讲,舞蹈审美与舞蹈本身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在技艺性、抒情性、独创性的影响下更加精密,再综合汇总成舞蹈。而利用审美特征发现舞蹈本质就是考验艺术形式的一种方法。
2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是一门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的艺术,社会生活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社会多样性、人类生活状态都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且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多样的表现形式。在舞蹈操作中,它根据一定的社会现象,展现生活中的美、善、真,在这些现象统一归纳后,再形成优秀的舞蹈作品,用舞蹈艺术独特的魅力激励人、感染人、启发人,不管什么形式的舞蹈,都具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例如:《洗衣舞》就是一部典型的舞蹈,通过藏族人民传统歌舞,展现出情同手足、军民团结的精神;同时它还将民歌与踢踏舞联系起来,通过对生活小故事美化、提炼、加工形成。它的主要情节是:一群到河边背水的藏族姑娘,遇到了要到河边洗衣服的战士;于是这群姑娘用计策将战士要洗的衣服骗过来,并且洗的干干净净,当这些战士回路,发现这一现象,急中生智帮藏族姑娘挑水的情景。整个舞蹈一直担着水桶往前跑,藏族姑娘拿着喜好的衣服在后面追的活泼、生动的场面结束。这段《洗衣舞》不仅代表了居民日常生活,也有很多感人至深、寓意深远的地方。由于取材新颖、结构简洁、立意深远,从创作到现在一直被广大民众喜爱。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审美特征赋予了作品独立可行的空间,不管在主题,还是在题材上都展现了与众不同的一面,它要求作者紧紧围绕艺术构思的创新点,而不是一味向观众展现舞蹈形象。因为创新点一直是艺术作品永存的条件,在得到肯定与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舞蹈本质来看,美感主要存在于自主创作中;而所谓的新作品,不仅要在意料之内,更要在情理之中,人类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对创新的物质产生美感。作品主题思想作为整个艺术美感的源泉,创作手法必须真实动人,在艺术创新中进一步演绎作品。如:《荷花舞》作为广受舞蹈家喜爱的作品,之所以获得这样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它为观众带来了美感与新意,在创作初期,舞蹈家受到“莲花灯”的启发,从而在艺术形象上也进一步创造和加工,不管是内质还是形象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观众在欣赏中产生共鸣。
(2)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的结合。古文《毛诗序》曾这样说过“情动于中,行于言,言之不足,古嗟叹,故泳歌,泳歌不足,足之蹈,手之舞也。”这也展示出人在激动时,会情不自禁的跳舞。舞蹈表达情感的特点是神行整合,用体动展现感情,给人直观的形象。由此可见,抒感的最好方式仍是舞蹈,它虽然没有影视作品的台词与客套的语言叙事,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利用对应的场景和音乐叙述事件。在舞蹈艺术形式中,常用比拟、象征的手法,通过优美、无声的肢体语言展现故事情节,表达情感。而观众在舞蹈艺术欣赏中,也通过对表演者舞蹈旋律、舞姿的感悟,充分展现想象力,掌握故事情节,体会舞蹈蕴涵的感情。如:芭蕾舞的代表作《天鹅湖》,在这部作品中,起初王子与天鹅相遇是一段古典的双人芭蕾,通过表演者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极其细腻、巧妙的展现了奥杰塔从提防、恐惧心理到信赖放心的心理转变,最后萌发爱情的转化过程。在这段舞蹈中,没有语言描述与台词,但是却将主人公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3)虚拟象征的审美特征。舞蹈作为生活现象的概括,它不是直观的纪事,而是将虚拟象征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展现审美特征。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通过舞蹈人员姿态、身体动作代替语言,从而进一步反映思想情感、展现故事情节。因此,不了解审美特征,就会让刚接触舞蹈的人员展现出“看不懂”的感觉。在舞蹈剧中,通过舞姿与情感动作,用屈指可数的方式展现舞姿。例如:舞蹈家王霞主演的《金山战鼓》,从整体来看,它是一部展现情感的作品,但是也有一些部分是纪事的环节。当表演人员站在鼓上查探军情,不幸中箭时,表演人员用手紧紧的捂着胸口,在鼓面做后桥动作,并且逐步形成拱形,最后从鼓上滚下来。在这段舞蹈设计中,主要以抒情为体裁,在直观纪事的过程中,展现受伤疼痛的场面,再将细节放大,展现人物形象,达到主观纪事、虚拟象征两者结合的效果。
(4)技艺与综合的审美特征。技艺性作为舞蹈艺术完成蜕变的核心因素,舞蹈演绎的内容必须在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它的主题心理是完成高难度的技艺。通常,多圈旋转、跳跃都是高难度的动作,在体现技艺性的同时,必须根据舞蹈动作的软软性进行。舞蹈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一门艺术,更代表着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特征,所以它具有广阔的演绎范围和创造区域。而舞蹈审美作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过程,如果只依靠审美特征很难完成,所以必须结合多种形式展现艺术美。
3结束语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鲜明的表现形式,它拥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我们必须根据审美特征,从各方面提高艺术修养与舞蹈艺术。
参考文献:
[1] 黄颖.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J].时代文学,2012(15):216217.
[2] 黄涛.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J].科教导刊,2010(8):182,184.
[3] 蔡蕾.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功能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8):198199.
关键词: 电视 栏目剧 审美 特征 剧本 导演 表演
电视栏目剧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品种,它具有电视艺术、戏剧艺术、栏目艺术的三重属性,比电视剧只具有电视艺术与戏剧艺术的双重属性还多一层内涵。因此,电视栏目剧具有自身的审美特征。
分析、探讨、研究、总结电视栏目剧的审美特征,对于电视栏目剧的创作与制作,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具体而言,电视栏目剧的审美特征,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重要层面进行解析。
一、电视栏目剧剧本的审美特征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是电视栏目剧的基础与前提。
电视栏目剧的剧本,具有以下重要的审美特征:
(一)题材的现实性
题材是栏目剧的具体素材。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说:“还有什么比题材更重要呢?离开题材还有什么艺术学呢?如果题材不适合,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①我国清代诗论家李重华也说:“吟咏先须择题,运用先须选料。不择题则俗物先能秽月,不选料则粗才安足动人?”②
电视栏目剧的剧本,在题材上凸显了现实性的审美特征。例如中央电视台《经济与法》栏目的栏目剧,均选取现实经济领域中的法律案例为题材,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二)主题的大众性
主题是文艺作品的灵魂,对戏剧作品起着决定性作用。电视栏目剧剧本的主题,以大众性作为主要的审美特征,即表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以及国计民生的具体问题。例如黑龙江电视台《天数工作室》栏目的栏目剧,就以反映百姓的情感问题、家庭问题、婚恋问题为主题切入点,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三)人物的亲切性
人物是文艺作品的核心,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有名言:“没有人物,不算创作。”电视栏目剧的剧本,在人物形象上的一个显著的审美特征就是亲切性,即凡人。例如辽宁电视台“本山快乐营”栏目最近推出的系列栏目剧,均以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中的人物――刘能、谢广坤、长贵、六大脑袋、谢大脚等普通人物为主,具有强烈的亲切性。
(四)情节的单纯性
电视栏目剧的剧本,在戏剧情节上较为单纯,基本上是一事一剧,短小精悍。
二、电视栏目剧导演的审美特征
电视栏目剧的导演艺术,也具有自身鲜明的审美特征。
(一)强化真实性
电视栏目剧的导演艺术,首先强调总体上的真实性,不过多地铺垫、渲染,有点儿类似纪实剧、时事剧、话报剧的的风格。许多电视栏目剧称为“情景剧”,其实就是现实生活的“情景再现”,强化生活真实性。
(二)风格的纪实性
电视栏目剧在导演风格上,朴实自然,不尚雕凿,强调纪实性风格。
(三)综合艺术的简约性
电视栏目剧的导演艺术,在综合艺术上突出了简约性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布景、道具,还是服装、化妆,抑或是灯光、音响,都力求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例如现场实景拍摄和现场声录等等,这与电视剧有明显的不同。
(四)制作的便捷性
电视栏目剧的制作成本较低,生产周期较短,所以其导演艺术以“短平快”为审美特征。
三、电视栏目剧表演的审美特征
电视栏目剧的表演艺术,也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以本色表演为主
电视栏目剧的表演,以本色、真实、自然、生活为主,淡化“戏味”,强调“生活味”。
(二)群众参与,亲切自然
电视栏目剧目的演员,有许多是群众业余演员,不强调专业上更高的素养与更深的造诣,是普通百姓一展身手的平台。有的甚至是自己演自己的“真人秀”。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评剧;表演艺术;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53-01
评剧发展已有一百余年历史,并逐渐发展成全国性的大剧种,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主要从民本意识、民俗意识以及游戏精神三个方面阐述评剧艺术审美特征。
一、民本意识
民本意识就是指以民为本、从底层群众的视角来构建戏剧。评剧充分体现人民的情感、反映底层群众的审美观,是现实生活的最直接展现。评剧艺术起源于莲花落,这种说唱艺术最早是穷人行乞的演唱艺术,区域广泛,从秧歌、民谣、皮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吸收了很多元素,充分体现出其平民性的特点。评剧文本主要是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凝结到舞台中,虽然呈现的不是生活实貌,但却充分体现了生活特征。评剧艺术有着来自乡土的演唱风格,充满了生活气息,也使得评剧艺术比其他剧种要更加自然活泼,而且也有更大的再创造性。评剧艺术自由度较大,缺少严谨的规范性,但也正因为这样,这个剧种在继承和创新上才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也发展地更加迅速。从评剧中的《杨三姐告状》《刘巧儿》《花为媒》等一些经典剧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剧本都是反映普通人生活命运的,剧目中的角色少而精,并且其在舞台上的呈现方式也相对虚实相生、简洁凝练,表现剧情自然流畅。如评剧中的《红楼梦》系列,就将众多人物拆解成多个单一人物,然后通过平民的视角来一一评说他们。这种方式简化了剧本结构,并且也精简了人物设置,同时故事也显得更加新颖。如《晴雯》《刘姥姥》等一些针对某一人物进行演绎的剧目,新颖独特、备受观众的喜爱。
二、民俗意识
我国的戏剧、小说等传统艺术都具有讲故事的特点,在此长期影响下,中国观众也对精彩曲折的故事更加感兴趣。尤其是一些经典的评剧剧目,很多都是由于剧本内容通俗易懂、剧本精炼、故事性强而受到群众的喜爱。如评剧《刘姥姥》,就渗入了民俗意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锦衣玉食群体中的一个劳动人民形象,这种创作剧目虽然用了观众熟悉的故事却又能够提供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在这出评剧中,主要集中笔墨讲述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情节,只详细描述与刘姥姥有关的事物和人物,其他无关的则进行了改造和删减。同时俗语、歇后语等民间语言也在评剧中得到充分应用,体现了评剧艺术民俗化的特点。如在评剧《刘姥姥》中,刘姥姥本身就是一介村姑,并不会断文识字,其平常接触的人也都是一些底层百姓,剧中全程都没有使用“之乎者也”,反而在剧中使用通俗易懂的俗语、歇后语等,充分体现了民间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剧中的“狼跑岔道狗跑弯”、“哑巴都想叫个好”、“笨鸭子上不了鹦鹉架”等俗语的应用,使得剧目更加生动有趣,增加其观赏效果。又如其中“像躲‘非典’似的”,融入了现代元素,起到了寓教于乐、借古喻今的作用,也使得《刘姥姥》这个评剧剧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了深刻的现代内涵。并且《刘姥姥》在表现手法上穿插了童谣、跑驴、皮影等民间艺术,更好地烘托了剧情,加强了舞台效果,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领略到生活化的剧情,增加观众的亲近感,同时也丰富了戏剧的情趣和风格。
三、游戏精神
戏剧的游戏精神则是指各种角色在剧中超越理性现实,荒诞地或者说更加自由地演绎出各种情节,颇具游戏性。游戏精神强调兴之所至,是一种单纯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心态。这种游戏精神充分体现了评剧剧目创作者自身独立的精神特点,是创作者自身灵魂的歌唱。很多经典的评剧剧目中,都充满了游戏精神的魅力。如《花为媒》中花园相亲、冒名成亲情节的设计,以及《刘巧儿》中赵振华和柱儿的错位,这些情节都体现了一种游戏性和戏剧性。《马寡妇开店》也充分展示了情爱男女间闹别扭的谐趣。这些有趣的剧情都是艺术家超越束缚,以一种自由的心态来把握世俗人情,创作出的兴之所至的作品,让群众感受到评剧艺术带来的审美乐趣,使观众的心情和精神得到放松。反之,游戏精神的缺失会造成评剧发展的衰落。尤其目前很多评剧作品的创造逐渐倾向于政治化,导致戏曲趋向理性化,丧失了其中的自由精神。游戏精神的丧失,主要是部分评剧剧目创作者没有正确理解“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精神,没有将评剧艺术摆在正确的位置上,狭隘地判定了戏曲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和艺术特征。并且部分作家独立意识的缺失也使得戏曲在表演过程中情感表现不当,导致戏曲与观众的距离感越来越大。评剧是我国重要的戏曲剧种,应充分从各个角度详细分析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正确认识评剧艺术的内涵,提升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品味,促进评剧艺术更加长远地发展,使其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陆亚伟.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J].戏剧之家,2011,(11):67-68.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