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博物馆发展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博物馆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陈展创新;人类关怀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6-0058-03

县级博物馆与地方文化、社会、经济建设以及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在目前政府积极引导文物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城乡基层倾斜,大力提升市、县级博物馆整体质量水平,提高基层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的背景下,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县级博物馆的作用日益凸显。海先生曾说:“要树立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整体形象,非努力把众多的小馆办好不可。重视中小博物馆发展的数量和质量是发展研究中的战略性课题。”当下,正是县级博物馆广“博”人心、大显身手的时候。

一、县级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县级博物馆是离农村、农民最近的博物馆。县级博物馆除了在弘扬爱国主义、倡导科学精神、普及三农科普知识、培养良好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外,还担负着展示地区特色文化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责任。

(一)县级博物馆是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窗口

县级博物馆是地域传统文化、民俗民风的缩影,是宣传地方文明成就和历史发展的重要窗口,其作为城市和县域精神家园的缩影,是地方深层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的表现。博物馆挖掘阐释了文物的价值,丰富了城乡文化的内涵,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优化了地区人文环境。博物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县域文化的金色名片、文化象征,博物馆对提升县域经济的文化软实力与竞争力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县级博物馆能为县域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驱动力

博物馆是藏品内涵的挖掘者,博物馆人对博物馆藏品文化的深层次研究无形中推动了县域文化的发展。同时,博物馆作为传承县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将本地域特有的文化现象转化为文化资本,激发人们的文化产业意识和建设县域文化的热情”;可以“使人们认识区情,获取开发资源,投资环境,科技水平等方面的经济信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s?县级博物馆向观众展示了本地区文化发展的历程,记载了本地区的文化精粹,传达了强烈的地域气息,游客来这种文化特质集中展现的场所,是经历深刻文化体验的一个过程。县级博物馆能留住地域文化根脉、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的源泉,为县域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驱动力。

(三)县级博物馆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地方博物馆属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它的任务就是通过陈列展览,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t?县级博物馆是面向城乡广大受众的基层社区博物馆,在文化设施缺乏的农村,作为地方博物馆,县级博物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它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是文化惠民、享民文化政策在基层的具体实施。

时代对精神有渴求,民众对文化有需求。建设好县级博物馆,让更多的民众特别是农民朋友能走进博物馆,分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是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途径。县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传承彰显,也有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更有利于公众的文化享受和民生需求。

二、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下文以临潼区博物馆为例,简要介绍当前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县级博物馆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发展现状

临潼博物馆现有“金棺银椁珍宝展”、“周秦艺术展”、“秦陵兵马俑展”和一个临展,一座明墓保护室,另有碑廊一座,展出文物珍品千余件。并设有保管、宣教、陈列三大业务部门。有馆藏文物万余件,上至史前,下至民国中期;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套60余件,二级文物95套132件,三级文物495套1233件。馆藏量在区县级博物馆应属丰富,且馆藏文物等级度也较高。1985年10月至今,临潼博物馆接待中外游客1000余万人。同时,博物馆还充分发挥文化文物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随国家文物局参加了日本奈良、福冈的世界博览会,并在各类报刊、杂志和广播电台进行强力推介,不断深化文物研究和文物宣传。并组织开展“博物馆第二课堂”社会教育活动,每年免费接待中、小学生7000余人。该馆成立的讲解小分队还利用节假日,深入到临潼区内的大学、中学、小学进行文物宣传。在文化衍生品研发上,该馆结合馆藏实际,联合陕西文物复仿制品开发公司制作的宝相佛足、开元通宝金银币、唐三彩护法狮子以及临潼博物馆邮册等,都是收藏馈赠的稀有珍品。该馆作为地方性的博物馆,在陕西省区县级博物馆中首屈一指。

(二)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

第一,资金短缺,设施更新维护不足。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对县级博物馆发展重视不足,投入资金少。博物馆免费开放后,造成县级博物馆资金短缺,基础设施更新维护不足。主要表现为文物库房不达标、藏品征集停滞不前、陈列展览不规范、安保设施专业化程度低和满足参观者需求的相关服务设施滞后等。

第二,博物馆管理类和专业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博物馆墨守成规,经营管理模式粗放;文化产品单一,营销策略陈旧,极少有个性化的体验项目。售卖的文化衍生品随处可见、价值不高;文博文化产品开发利用还停留在粗放型状态。博物馆人才的缺失造成对馆藏文物研究的不够深入,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开发度不高,文博产品很难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博物馆人才的缺失,也造成了博物馆管理和陈列方面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跟不上时代步伐。目前,世界各国博物馆正在积极引入营销和新媒体策略,以期在广度和深度上满足博物馆观众学知识和娱乐身心的文化体验。在这些方面,县级博物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展陈陈旧,缺乏创新,展陈环境欠佳。临潼博物馆建于1959年,占地6600平方米,展出面积600余平方米,馆内设有周秦艺术室、唐代佛教艺术室、汉唐艺术室、秦兵马俑室四个陈列室和一个历代石雕碑廊、石雕明墓保护室。收藏了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代文物1.7万余件。馆藏相对丰富,但馆陈多属固定陈列,临展不多,不能持续提供给观众获得知识、娱乐身心的博物馆体验,很难吸引博物馆观众再次或多次走入博物馆。

第四,地理位置不甚优越,交通不便。临潼博物馆位于骊山北麓唐华清池东侧,位于临潼主城区南部,距居民区、商业区相对较远,地理位置不甚优越。且大唐华清城建成后,自华清池通往博物馆的公路被人为阻断,造成车辆无法正常通过,去往博物馆的车辆只能从临潼区小东门八二六十字南向进出。这些都造成了博物馆门庭冷落游人少、藏在“深闺”鲜人知的窘境。

全国其他县级博物馆和临潼区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或多或少有差别,但都面临经费困难、藏品稀缺、人才缺乏等困难。许多县级博物馆并非不想作为,而是难有作为。那么,究竟该如何推动县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

三、如何推动县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

县级博物馆是面向城乡广大群众的基层博物馆,特别是在文化设施缺乏的农村,县级博物馆的发展受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政府投入、管理水平、藏品种类等因素的制约。但县级博物馆不能踌躇不前,安于现状。笔者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推动县级博物馆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转变思想,迎接机遇和挑战

每个地区的博物馆都有自身区别于其它地区博物馆的馆藏和文化,在自身发展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自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县级博物馆不应成为政府的累赘,而应有所为、有担当。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县级博物馆作为挖掘地方文化、传播区域文化、引导地区文化的最前沿,自然责无旁贷,重任在肩。县级博物馆应高度重视当前博物馆文化产业给博物馆带来的机遇,转变观念,树立以人文本、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立足馆藏实际,优化陈列展览,研发文化品牌。馆陈上可以根据不同群众的需要,推出青少年科普、老年人健康知识、民风民俗、三农科技、法律法规宣传等方面的展览,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年龄人群,让博物馆走入学校、走进社区、走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不断丰富博物馆的内涵,扩大博物馆的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狠抓队伍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博物馆界的竞争也越来越倾向人才竞争,人才是博物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必要保证,培养高素质的博物馆人才队伍成为博物馆的重要任务。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是建设博物馆人才队伍的必由之路。作为基层博物馆,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更是不可或缺。在人才招聘方面,应积极完善招聘流程,扩大招聘范围,广纳全国文博英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可设立专项资金,进行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结合自身实际需要,有计划选派馆员到大学或上级单位接受再教育、再学习。同时鼓励馆员申请国家、省、市等研究课题,对申请之课题,博物馆给予经费支持,以展览项目、科研项目促人才发展。在人才管理方面,优化人才梯队建设,做好奖励机制工作。注重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举,使职务晋升、荣誉、待遇等向德才兼备的馆员倾斜,深挖人才潜能。只有依托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不断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水平、科研能力、文化创新、布展水准和社会教育活动,为县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三)丰富馆藏,精化展陈,打造品牌

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研发是建立在博物馆藏品丰富且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藏品是博物馆的生命线,展览是博物馆对外呈现的窗口。首先,拓展博物馆藏品征集范围,以经济社会发展物证征集收藏展示为重点,将体现深厚故乡亲情、浓郁乡土气息、朦胧乡土记忆和区域发展历程,以及地方民族民俗的物证纳入工作范围,丰富馆藏,深挖地域文化内涵。其次,突出特色办好展览。加强陈列展览,举办精品展览和特色展览。临展和特展才是吸引观众再次走入博物馆的关键。最后,打造文化品牌,进行文化创新。开发受欢迎、有效益的文创产品和服务,借鉴北京故宫和文博衍生产品开发与推广经验,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参与、扶持、引导文博创意产业发展,把博物馆这“一亩三分地”开发利用到极致,通过博物馆人的努力,真正实现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

(四)“走出去”与“引进来”

首先,加强宣传,强化自身存在感。利用世界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地球日、植树节、儿童节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扩大博物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其次,加强馆际交流沟通,通过借展,借“鸡”下“蛋”,为博物馆更新新鲜“血液”,扩大影响。丰富对外文物交流合作内涵和外延,推动馆际资源共享,大馆、强馆帮扶县级馆办展,加强学术交流,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新格局。再次,设置交通标识,积极引导博物馆观众。在旅游地图、主要交通路段、高速路口、博物馆门前设置旅游标示牌,条件允许下加入特色旅游专线,加强与旅游业的合作,避免“兰生幽谷无人识”的窘境。最后,多元投资,扩大资金途径,积极倡导办馆主体多元化。在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应积极寻求企业和个人的赞助与投资。企业和个人作为社会经济的参与者,掌握着数量可观的资金,博物馆应谋求与企业和个人的合作。政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社会文物资源参与县级博物馆建设,是新时期基层博物馆建设的未来发展之路,也是博物馆事业繁荣壮大的重要途径。

(五)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县级博物馆进入发展机遇期。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以需求为导向,进而赢得博物馆观众的青睐,是推动县级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举措。观众到博物馆的目的就是看展览、听讲解、享文化熏陶和艺术感染,所以在办展之初就要充分研究藏品,研究观众的口味和喜好,办好吸引观众、感动观众主题的展览。这样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博物馆有了看头就有了观众。同时,强调人文关怀,为博物馆观众设置留言册和多媒体触摸屏,为残疾人设置轮椅,为聋哑人免费手语讲解。健全指示标识,开辟观众互动区,开展一系列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收看专题片、知识竞赛等,增强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沟通,满足不同性别、年龄、爱好、层次人群对博物馆的差异性需求。建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网站,制作手机APP移动终端,尽可能地为观众提供语音讲解、视频播放、地图指引、参观服务等信息资源,为观众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四、结语

县级博物馆是地方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是未来区域文化发展的土壤和根基,是沟通传统、现代与未来文化和实现文化传播、跨越的桥梁。政府重视,科学规划,目标明确,积极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是新时期基层博物馆建设的趋势。心有高标,方可致远。县级博物馆要找准自身定位,立足馆藏实际,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激发动力,释放潜力,推进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拓展博物馆职能和藏品体系,引领县域社会文明风尚,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为地区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注 释]

海:《加强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研究》,《中国博物馆》,1993年第1期,第5~7页。

罗杭:《恩施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考》,《恩施日报》,2009年8月8日。

汤家庆:《地方博物馆与经济建设》,《中国博物馆》,1993年第4期,第7~9页。

马自树:《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浅谈如何开展对县级博物馆的扶贫工作》,《中国文物报》(博物馆周刊),2016年5月24日。

第2篇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问题;发展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material life level, people pursuit of spirit is also increasing, contains the rich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 art museum is also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museum under the opportunity and the challenge of free open, also increasingly highlight its inadaptability, can'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development. How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county level of the museum'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function, develop the county museum to become a new generation of wenbo people thinking about?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museum,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further development in detail.

【Key words】The county museum;The problem;Development

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型博物馆特别是县级博物馆发展迅速,数量众多。长期以来,县级博物馆在发展地方文化事业,对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等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功能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县级博物馆在适应当前形势,发挥自身优势,寻找发展途径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下面本文就县级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博物馆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1.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瓶颈

1.1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专业人才数量稀少,专业性不强,优秀的管理人才短缺等。一方面,由于县级博物馆级别较低,大学毕业生分配较少,选择对口专业人才比较被动,因而造成专业人才“进不来”。加之文物保护的专业性较强,要求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文物进行维护、研究与开发。另一方面,馆内工作人员少,专门从事文博工作的人员就更少。特别是在一些县级博物馆,分管领导或馆长不懂业务或更换频繁,使得文物保护工作难以有序、稳定地开展。此外,县级博物馆队伍建设中还多少存在着编制、专业、知识结构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级博物馆的人才队伍建设。

1.2基础设施建设力量薄弱

随着县级博物馆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加之地方政府对县级博物馆发展重视不足,投入资金少,造成县级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很大问题,具体表现在博物馆选址不准、文物库房不达标、展厅陈列不规范、安全技术装备及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完善等,一定程度上造成县级博物馆发展滞后。

1.3博物馆藏品征集停滞不前

我国博物馆诞生较晚,尤其是县级博物馆起步较晚,由于受落后体制和陈旧观念等的影响,十几年来,大部分县级博物馆藏品征集处于停滞状态。藏品保持十几年不变,造成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单一和数量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县级博物馆的生存发展。

1.4公共服务及社会教育职能欠缺

从经营理念和手段方面看,我国县级博物馆存在经营理念落后、手段方法简单的问题。大多数博物馆仍被视为文物珍品的保管和研究机构,其工作重心和经营目标仍然是收藏、保管和研究。展示内容未能与时俱进,紧跟不断变化的观众需求。对文化资源的发掘、研究不深;展示手段雷同,缺乏富有创意的展示手法,都将难以吸引广大观众的眼球。

从政策和机制方面看,我国县级博物馆普遍缺乏绩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尚不能充分调动博物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博物馆依赖财政拨款生存,事业经费多寡,主要取决于博物馆的规模和人头,而不是看博物馆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经营绩效。

2.县级博物馆的发展对策

2.1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县级博物馆要通过改革来实现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增强队伍活力;积极协调争取扩大文博专业人才的招生规模,加大专业人才培训和培养力度,从而提高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进而改善博物馆队伍结构。另外,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博物馆事业。

2.2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工作和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博物馆的各项业务工作水平。县级博物馆要争取财政和社会的支持,落实文物征集经费,加大社会文物征集工作力度。要集中人力、拟定计划、落实责任,认真抓好馆藏文物的登记、建档、备案等基础工作,健全、完善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确保馆藏文物安全;要加强文物科技保护工作,重视馆藏濒危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努力改善保管、保存条件;同时要加强藏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馆藏文物的保护利用水平。

2.3创新文物征集观念,拓宽藏品征集范围

我们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扩大文物外延,赋予文物以新的内涵。出台奖励政策,广泛征集珍贵文物,尤其要加大对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展览中所缺文物的征集力度,不断充实馆藏文物。

2.4借助“乡村记忆”工程,大力发展民办博物馆

“乡村记忆”工程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工程引入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和乡村博物馆等新概念,弥补了目前博物馆工作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覆盖不足的缺点,将民办博物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措施,出台有助于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支持、鼓励和引导民办博物馆的健康发展。

2.5满足公众需求,着力提升教育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机制,开展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绩效。创建博物馆展陈内容、形式和手段,拓展博物馆教育、保护、传承和体验休闲等功能,提供免费开放博物馆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指导文博衍生产品开发,举办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促进文物关联产业,创意产业发展。

2.6打造文物精品展,促进博物馆走向“大千世界”

充分发挥县域博物馆的突出资源优势,在打破地域和级别限制的基础上,统一调度、统一组织,通过借展、联展,打造几条各具特色的展览品牌,如孔子文化展等;打造几个文物对外展览品牌,让县域文化更多地走出家门,走向“大千世界”。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博物馆;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2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也是广大民众借以认识过去、把握今天、探索未来的文化教育机构,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一、我国博物馆的现状

(一)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是一个城市及所代表区域科技、人文、资源等综合实力的反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

根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年检备案情况公布,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4510家,比2013年度增加了345家。从博物馆举办主体看,国有博物馆3528家(文化文物部门所属2798家,其他部门所属730家),非国有博物馆982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增速尤为显著,比2013年度新增171家,在博物馆中所占比例由2013年的19.5%上升至21.8%。从博物馆分类来看,综合类1743家,历史纪念类1840家,艺术类411家,自然科学类196家,专题类(含其他)320家。虽然仍以综合类、历史类为主,但博物馆的体系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完善。现阶段是我国博物馆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跨入新世纪后的近10年中,每年平均增长200多家。而我国改革开放前全国博物馆总共不到350家。可见近30多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如雨后春笋增长之快。

(二)展览注重体验与互动

最早体现参与体验和交互作用的展示方式的是各类科技博物馆,这种方式不仅在展示内容上贴近了参观者的生活,还通过与观众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展示了各种最新的科学技术。随后这种展示方式被引入到其他类型的博物馆。而今,已经成为博物馆展示手法的主流发展趋势。在博物馆的工作中,互动理念首先在陈列设计中得以实施。在陈列中设计出互动项目,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使观众融于其中,观众、展品、展线、展览环境等诸多因素有机的融和,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总体看来,陈列中互动内容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互动项目与陈列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陈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分割。第二,互动项目是陈列内容的延伸,起到对陈列内容的补充作用。第三,开辟独立的空间设置全方位的“互动展览”, 通过各种新技术结合博物馆藏品的展示方式,给参观者以新的参观体验。

(三)休闲观念逐步确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博物馆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观众到博物馆参观,已经不满足于以往那样简单的参观浏览,他们渴望能够在博物馆获得更多方面的体验。尤其是青年和中年观众群体,他们不只是来看看博物馆展览中的珍贵藏品或者去科普教室听一场科普讲座,而是希望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还能够得到放松休息,购买一些体现博物馆文化和历史文化之类的纪念品。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参观者的这种需求,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服务项目,从而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在这方面还是属于起步阶段,一些中大型博物馆也在拓展休闲娱乐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

二、当下博物馆存在的问题

(一)展示内容和手法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博物馆从整体上来看,无论从规模、管理、收藏,还是展陈、科研、宣传等,都还处于粗放发展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管是博物馆的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在思想观念上还比较保守,还没有顺应参观者的变化而变化,很多博物馆还普遍存在展示内容及方式陈旧死板、不能适应当下参观者需求等状况。

(二)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许多博物馆的管理者很少或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对外宣传的重要性。而在国外发达国家,通常在各类酒店、餐饮或者娱乐场所都能看到本地关于博物馆的宣传介绍资料;在大众媒体上,总有各样的宣传短片,宣传博物馆藏品和展览信息;馆内通常都有精美的介绍资料免费提供给观众,场馆内设置的小商场有各种反映博物馆特色的精美纪念品。

(三)人员和经费相对短缺

博物馆属于社会公益性单位,由于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精简机构、压缩财政供给人员,博物馆的编制也被削减,而观众对于博物馆的社会化的功能不断攀升,造成博物馆人手紧张,致使有些比较重要的岗位使用编外人员担任,编外人员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由于有些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博物馆经费不能保障,使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三、对博物馆发展的思考

(一)重视观众的消费需求

当前,我国的博物馆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期,而博物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本地观众的积极参与。这些观众主要是学生、家庭和个人爱好者。对学生来说,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如果结合了实物陈列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从而增进学生对自然、科技的兴趣;家庭类的参观者一般都由家长陪同孩子来参观,是希望孩子通过参观博物馆开阔视野,增加一些感性知识,同时也是希望在空闲的时候能够与家人一起有一个好的参观体验。

(二)引入企业营销的观念

虽然当前我国的博物馆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但同时很多已经建好的博物馆,却出现开馆时人山人海,随后不久门庭冷落的情况。因此,要让观众源源不断来馆参观,就应当逐步地将行销学的有益理念引入到博物馆的经营中来。要有明确的定位,进行观众调查了解观众的需求,根据广大观众的需求举办各种展览。同时,对已经推出的展览,要进行大量的宣传活动,让感兴趣的观众及时充分地了解到这些展览信息。博物馆的管理者要转变观念,不能只等观众自己上门来参观,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观众来博物馆参观,让博物馆的展览成为人们生活之中有益的组成部分。

(三)更广泛地融入社会

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不能仅仅停留在陈列展示和教育活动的互动上,更需要建立良好有效的公共关系,使博物馆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形成与公众的互动。也就是要将博物馆互动理念从“观众”这单一层面拓展到“社会”的整体层面中去。 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博物馆志愿者、博物馆之友,他们担当着“公众”与“博物馆员工”双重角色,是连接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志愿者、博物馆之友属于热爱、关心、支持博物馆发展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博物馆的工作实践中,可以把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理念以“公众”向“公众”传播的方式融进社会,同时又会把“公众”的认知和愿望及时反馈到博物馆中来,达成一种“互动”。 此外,博物馆的网络建设、专家讲座等各项活动也都是博物馆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内容,应认真抓紧抓实。

(四)增强博物馆的个性化

目前我国各类博物馆都以“突出个性”“彰显特色”作为追求目标,在文物(标本)征集、宣传教育、展示交流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博物馆,以及具有特色的陈列展览。可以说个性化理念在博物馆同仁中已经达成共识。 但是在各地博物馆突出特色和个性发展的同时,有一种新的趋同化趋势在蔓延。最严重的就是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的趋同。虽然各个博物馆内容设计各具特色,但在展现形式上却大同小异,特别是声光电的运用、景观的制作等雷同之处相当普遍,甚至有照搬照抄现象。这种现象的另一层隐忧,就是将陈列流于某种形式,而不去挖掘展品本身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必须克服这种不良现象,不断增强博物馆的个性化。

(五)倡导和宣传低碳环保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保护环境、生活低碳已成为时下生活的关键词而逐渐深入人心。博物馆作为科学文明的传播基地,应勇担社会责任,倡导和宣传低碳理念,推行低碳实践。博物馆应成为低碳、环保理念推广的前沿。博物馆在陈展中要倡导“绿色陈列”,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室内环境质量和环境新技术应用水平。如在陈列展示中降低光照能耗;在设计和设备使用上尽量使其延长使用寿命;在材料采用上要购置无环境污染的材料;在施工、制作阶段进行无污染化运作等。

(六)不断增强休闲功能

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与追求高品味的文化生活,博物馆已经成为大众休闲的最佳选择。其休闲功能正是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迸发出来的,现今的博物馆已不只是获取知识的场所,人们对博物馆的期望已不仅仅满足其观赏藏品和储存知识的功能,还需要具有文化交流及娱乐休闲的功能。这就要求博物馆从业者更新理念,并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不断加强藏品内部联系的研究,充分体现“本主义”和“精品意识”,以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博物馆应该力求优化组合内部资源,在传统功能上增加和拓宽各种新功能,以适应公众在休闲时代里的消费趋势。 休闲理念在博物馆中的体现主要是“寓教于乐”。教育与休闲本是博物馆功能中不同的两端,但却是彼此交融、互相联系,整合这两项资源既是博物馆应对自身发展的抉择,也是社会对博物馆功能的要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使当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功能,还需要不断地在策略上进行探索和拓展,在工作方式和方法上不断改进和提高。只有努力做好各方面工作,不断为广大民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深受百姓欢迎的文化产品,才能使越来越多的观众涌入博物馆,才能真正发挥当代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作用。

第4篇

关键词:民族博物馆;文化多样性;内容设计;形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96-02

一、贵州各民族博物馆的现状

(一)运行理念陈旧

当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已经开始走入社区,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博物馆还处在以专家、领导为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因此展览的陈列内容,往往只以专家的思路为指导,忽略了观众的切实需要。由于贵州不少民族博物馆的定位往往是集中展示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宣传地方的一张名片,因此深受政治性的意识形态影响。各地通常委派抓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主持民族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有些领导并不具备博物馆学知识也参与管理。因此在运行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出,竞争意识淡泊,长期以来“等、靠、要”的思想充斥在民族博物馆的从业人员之中,这种僵化的运行体制,导致民族博物馆发展缓慢、滞后,民族博物馆的不少工作人员缺乏对民族文物及历史文化研究的热情,常常为了做某个展览,临时开展征集工作,谈不上对展品地深入研究,少有推出或无法推出精品展览,无法满足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需求,很难吸引到长期、固定的观众群体。

(二)经费短缺

贵州目前拥有三所综合性民族博物馆,分别是贵州民族文化宫民族博物馆(该馆已获批准即将挂牌为“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黔东南州博物馆以及黔南州博物馆。同时在各地州县有不同类型的专门性博物馆,如雷山西江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等。在我国,目前只有隶属文化系统及宣传系统的博物馆可以享受国家的公益性事业补贴。除了黔东南州博物馆于2008年划入文化局管理,从2010年开始享受到国家的补贴而外,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及黔南州民族博物馆隶属民委系统,每年正常拨付的经费十分有限。以黔东南州博物馆为例,该馆2008年的接待人数达3万人次,而门票收入仅有6万余元,大量的参观人数属于免费接待性质。而黔南州博物馆和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自开馆伊始就执行免票制度,没有门票收入。目前黔南州博物馆每年正常的维护经费是25万,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每年仅电费一项支出就超过十万元,但却没有固定的运行费用,所有经费都是实报实销。由于没有日常运营的专项经费,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额度往往取决于是否有大型活动或接待任务。

(三)展示手段落后

一个展览是否能吸引观众,除了展品本身的质量而外,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往往是关键。许多民族博物馆的展品通常仅仅以展柜陈列或悬挂上墙的形式来展出,谈不上科技含量或设计理念的博物馆陈列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追求。

与单一介绍某一族群或者某一类文明现象的人类学博物馆相比,综合类的民族博物馆要找到一个既新颖又独特的选题,以清晰的脉络串起丰富的民族文化,对于博物馆的内容和陈列设计人员是相当大的挑战。据笔者调查,贵州大部分民族村寨博物馆(陈列室)目前的陈列风格依然局限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形式,以实物、图片为主,大篇幅的、教科书式的枯燥文字充斥版面。很多村寨类博物馆尽管阵列着大量劳动生产工具,但并未挖掘出其上承载的该民族的精神文化源头与发展史,没有挖掘出该民族文化价值的精髓,致使参观者一瞥而过,毫无深究的兴趣,甚至留下“民族博物馆就是陈列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印象。

(四)缺失公众性

公众的参与意识固然与国民整体素质相关,但缺乏有目的的宣传方式却是民族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的宗旨,是当前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主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是民族博物馆在新时期应当建立的生存理念。[2]很多民族博物馆出现观众稀少、门可罗雀的现象,其原因不仅在于经费短缺、展示手法陈旧,引不起观众的兴趣,更在于没有“走出去、请进来”的主动意识。一般民族博物馆在开馆初期,会采取一些宣传手段造势,但是没有延续性和持久性。有的民族博物馆虽然开通了网页,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与维护,内容更新缓慢,对于观众的留言建议也无法及时反馈处理,渐渐失去吸引力。还有的民族博物馆只在有团队参观时才开放,散客往往被拒之门外。

二、针对民族博物馆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展览设计

在内容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将“讲道理”变为“讲故事”。这要求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在研究展品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理清历史与文化脉络,对展品倾注感情,在文案写作过程中同时注重学术严谨性与文学可读性。内容设计人员将不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者、旁观者,也将成为参与者、创造者。

在形式设计中,充分考虑形式设计原理,将“体验感”作为核心设计方向,为观众再现一个文化、历史的世界。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将光影、色彩、平面、立体各方面因素使用在景观复原、动态陈列以及互动展示中。在辅展用品的选材上,应充分考虑如何更好的阐述文物内涵。例如,陈列贵州土法造纸环节时,展品的说明牌或版面如能设计使用贵州丹寨石桥、贞丰小屯等地制作的纸张替代通常采用的普通木板或亚克力材质,这就抓住了土法造纸这一传统手工艺朴素、天然的本质。又如,抓住某些少数民族崇尚和喜爱的颜色特征,作为展出属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展品时的基础色,于无声中有声,潜移默化地使观众了解到少数民族的审美倾向,从而达成文化认同。

(二)注重博物馆的社区服务功能

到欧美国家旅游过的人深有体会,许多城市的街道与建筑充满历史感,行走其间,仿佛其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博物馆,人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代表历史,这是欧美国家博物馆的“社区化”的特征。民族博物馆身处少数民族聚居地,更应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挥教育职能的同时,发挥社区服务职能,消弭文化裂缝,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比如不定期举办各类民族文化专题展、文化沙龙、讲座论坛,有条件的民族博物馆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每周或每月固定日期放映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风情片、纪录片等。根据研究与收集成果,出版各类介绍民族民俗文化的印刷品、光碟制品,因为博物馆本身的学术性与权威性,参观者将非常乐于从博物馆获得了解展品背后故事和增长知识的机会。

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该馆自2007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也经历过“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打动人心”的困境。为了传承红岩精神,更好的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该馆另辟蹊径,首次在博物馆界采取了编排舞台剧的形式进行宣传。所有参演人员全部是该馆的职工,研究员、讲解员、包括司机,都在其中担任角色。不仅调动了员工学习与研究本馆藏品的热情,也用如此生动的形式,向观众再现了红岩精神,从推出至今深受好评,如今已成为重庆市文化消费市场中重要的一环。

(三)设计有特色的文化产品

民族博物馆可以与地方旅行社合作,根据旅游人群的分类和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推广以欣赏民族风情、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传统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目前很多旅游项目打着体验民族风情的口号,但仅仅是单纯的农家乐形式,并不能使游客对于保护民族文化有着认知感与责任心。民族博物馆在与旅游市场结合的过程中,可以让观众(游客)拥有更多的体验,例如亲自制作蜡染、学习一种刺绣手法、学习一种民族乐器的吹奏、学会一种民族舞蹈动作、参加一场原汁原味非表演性质的年节活动等。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经费不足的情况,还能提升当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同时,民族博物馆可自主开发、制作一批带有博物馆藏品的特点并被赋予民族文化含义的纪念品。可与地方民族企业合作,定制带有博物馆LOGO或某种文化符号的旅游小商品,既扶持了地方民族企业,又符合国际博物馆协会对于“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号召。

(四)抓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自尊与自信心的建立,对一个族群有着无可替代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以贵州的侗族大歌为例,侗族大歌是当今世界上最纯真、最完好并正在继续流传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歌曲,是一份十分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但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然而,眼下侗族大歌的流行区域还不到一千平方公里,流行区域总人口不足十万,侗族大歌生存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正在急速变异,最终可能导致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文化的消失,更严重的是,造成侗族历史与文化的缺失。贵州的苗族同样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迁徙及发展历史,都通过妇女的刺绣纹样被记录在衣饰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苗族年轻人热衷于外出打工挣钱,许多独特的文化符号与刺绣技能随着老年人的去世而失传。

三、结论

博物馆应该在当今国际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包括作为跨文化意识及国家间合理关系的大使。当今博物馆的道德责任包括:保存、诠释并促进人类自然和文化传承;提供欣赏、理解及管理自然及文化遗产的机会……[3]我们应该考虑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再生与发展的工作开展的可能性,让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存活于我们的生活空间,并给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这也许比单纯的保护更难,但也更值得做。民族博物馆应当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民族文化交流平台的特点与优势,不断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使其更好地与地方经济的融合,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数据引用自贵州省人民政府网页.

\[2\]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

第5篇

关键词:广场舞蹈;健身娱乐;群众艺术

一、广场舞蹈的特点

人们利用工作、生活之余开展各种广场文化活动,广场舞蹈由一群热衷于文艺活动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人们自发而形成。这种形式表现出一下几个特点:一是参与者年龄不等,以中年老年居多,文化水平职业层面各不相同;二是舞蹈种类丰富多样,有民间舞、交谊舞、太极扇、健身操、现代舞等;三是使用道具多种多样,有手绢花、扇子、彩绸、圆环等;四是组织形式灵活简单,大多是自发而成、街道社区组织形成、近年来逐渐出现了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组织的形式;五是活动范围十分随意自由,社区、公园、广场等;六是以提高身体素质、锻炼关节以及腰腿等部位的灵活性、丰富生活内容、陶冶艺术情操、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为主要目的。

二、广场舞蹈的发展现状

广场舞蹈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盛行,在场地空旷、休闲活动集中的地方随处可见。在对几处广场舞蹈活动的调查中发现,参与者年龄差别很大,从30岁到80岁的中老年人均有,为了照顾年龄较大的参与者,一般活动时间保持在一小时左右。每天活动集合时参加的人数并不一定很多,但在活动过程中会不断增加,舞蹈者的热情和环绕在广场上悦耳的音乐吸引了周围路过的人也参与到了舞蹈之中,多的时候会达到50多个人。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虽然活动中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是来跳舞的人们会自觉的站成方阵的队形,横排竖排冲齐,中间相隔一定距离,会跳的人主动往前站,动作不熟练的初学者往后站,不需要特意的安排队形,初学者在活动过程中边跳边学。舞蹈者衣着都比较休闲,必须穿运动鞋,当舞蹈进行到15分钟左右,身体肌肉关节基本都已活动开,开始消耗身体的热量,这时逐渐会有人将外套脱掉。事实上广场舞蹈的教授者并不一定是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人,也许是从未接触过舞蹈的人,他们以锻炼身体为首要目的,选择空气流通较好的空旷广场,改变了以往的教室活动,真正把舞蹈变成了老百姓的艺术,贴近了百姓的生活。广场舞蹈选择的音乐节奏简单易懂,编排的动作很单一,并且是有规律的重复,队形主要是在各自的位置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移动,在变方向中加上手脚的配合,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脚下常见的步伐有,十字步、交叉步、措步、掂步、脚跟脚尖的交替点地,手上动作有,手捥花、挥手、摇臂,再加上动作中简单的跳跃和转圈,使舞蹈者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了锻炼。

广场舞蹈的发展得到了各地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在许多省市不断组织广场的舞蹈演出活动,甚至开展了广场舞蹈大赛,为群众艺术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将民间舞蹈升华到了舞台艺术。通过广场舞蹈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特点可以产生大量新颖的舞蹈语汇与舞蹈素材,同时将舞台艺术回归广场文化之中,也体现出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既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增强百姓生活的艺术氛围,还能通过舞蹈作品、舞蹈的渲染力带动人们健康乐观的生活乐趣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广场舞蹈的分类

如今,较为常见的广场舞蹈形式可分为三类:社交舞蹈、自娱舞蹈、健身舞蹈。

社交舞蹈主要以交谊舞的形式开展,这种舞蹈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是最具广泛性和群众性的舞蹈活动,通过这种舞蹈形式在集中的场地上进行社会交往,达到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目的。交谊舞深受中青年人们的喜爱,社交舞蹈的练习使人们无意间添加了几分宫廷高贵优雅的气质,充满了健康、自信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成为人与人加深交流、沟通感情的纽带和桥梁。社交舞蹈有布鲁斯、探戈、狐步、伦巴、吉特巴、快步等形式,节奏性鲜明,如探戈舞曲的节奏型一般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嘣嘣嘣嘣"吧||(二) ||嘣"吧嘣"吧|嘣嘣嘣"吧||(三) ||蹦"吧蹦"吧|嘣嘣吧嘣"吧||;伦巴舞曲的节奏型却表现为:(一) ||冬嗒 拉嗒 冬嗒 一嗒||(二) ||冬喀 拉喀 冬喀 冬冬||; 华尔兹更是人尽皆知的||嘭嚓嚓||;唯有布鲁斯、狐步、快步、吉特巴的节奏型是一样的,都是||嘭嚓嘭嚓||的简单伴奏。

自娱舞蹈来自各地的民间舞蹈之中,不同的地域受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民间舞蹈形式虽然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但它们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继承和发展中流传至今。自娱舞蹈是人们自娱自乐表现出的一种舞蹈,它既不是为了跳给别人看,也不是为了影响和感染 (下转第9页)(上接第4页)别人,而只是用舞蹈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并在这种宣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和满足。这种舞蹈在进行过程中,常用《坐着火车去拉萨》《自由飞翔》《最炫民族风》等流行的、节奏型简易朗朗上口的音乐作为伴奏,容易引起旁观者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势必进一步强化舞蹈者的表演激情,同时也使观看的人一起进入表演的氛围,增强欢乐热闹的气氛,从而造成一种群情激动的情景。

健身舞蹈集体育舞蹈于一体,是以健美操等快速节奏的舞步为主,融体能锻炼与艺术修养为一身的运动项目。它更多的适用于中老年人群,人到中年会出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精神、精力、体力都会有所下降,这时更应该利用闲暇时间增强锻炼。可以通过不同程度的运动达到提高身体机能的作用,或是通过娱乐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广场舞蹈中的健身舞蹈无疑是一种结合运动与娱乐的有效方式。人们很早便已认识到舞蹈艺术具有健身的功能。通过舞蹈,人们可以舒展筋骨,恢复健康,造就出体格匀称、比例适中、肌肉饱满、皮肤健美的外形体态。近年来,健身舞蹈已经风靡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也呈蓬勃兴起之势。如健身操,韵律操,排舞等均属此类。另外我国传统武术中剑术、拳法等亦可加入舞蹈的元素,柔中带刚、刚中见柔,这不仅可以提高锻炼者的身体素质,还使“精气神”的艺术精髓得到发扬,把单纯的武术、体育与舞蹈艺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带有一定的集体表演性质,例如当下流行的陈氏太极、太极扇等。在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的演出中,第二篇章和谐风的《扇舞气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将“和谐中国 全民全运”的主题发挥的淋漓尽致,带动了全场观众的激情。整个表演是由1000多名老年人组成,他们动作整齐划一、刚柔并济、张弛有力、虚实结合,队形变化多样,气势宏大震撼人心,加上表演现场灯光、效果的配合,突显出了太极扇表演的艺术美,体现出太极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彰显了老年人老当益壮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张晓红.中国民间舞蹈的广泛性与民俗性[J].舞蹈,2009-5(333).

第6篇

论文关键词:民族博物馆;文化多样性;内容设计;形式设计

一、贵州各民族博物馆的现状

(一)运行理念陈旧

当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已经开始走入社区,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博物馆还处在以专家、领导为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因此展览的陈列内容,往往只以专家的思路为指导,忽略了观众的切实需要。由于贵州不少民族博物馆的定位往往是集中展示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宣传地方的一张名片,因此深受政治性的意识形态影响。各地通常委派抓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主持民族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有些领导并不具备博物馆学知识也参与管理。因此在运行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出,竞争意识淡泊,长期以来“等、靠、要”的思想充斥在民族博物馆的从业人员之中,这种僵化的运行体制,导致民族博物馆发展缓慢、滞后,民族博物馆的不少工作人员缺乏对民族文物及历史文化研究的热情,常常为了做某个展览,临时开展征集工作,谈不上对展品地深入研究,少有推出或无法推出精品展览,无法满足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需求,很难吸引到长期、固定的观众群体。

(二)经费短缺

贵州目前拥有三所综合性民族博物馆,分别是贵州民族文化宫民族博物馆(该馆已获批准即将挂牌为“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黔东南州博物馆以及黔南州博物馆。同时在各地州县有不同类型的专门性博物馆,如雷山西江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等。在我国,目前只有隶属文化系统及宣传系统的博物馆可以享受国家的公益性事业补贴。除了黔东南州博物馆于2008年划入文化局管理,从2010年开始享受到国家的补贴而外,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及黔南州民族博物馆隶属民委系统,每年正常拨付的经费十分有限。以黔东南州博物馆为例,该馆2008年的接待人数达3万人次,而门票收入仅有6万余元,大量的参观人数属于免费接待性质。而黔南州博物馆和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自开馆伊始就执行免票制度,没有门票收入。目前黔南州博物馆每年正常的维护经费是25万,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每年仅电费一项支出就超过十万元,但却没有固定的运行费用,所有经费都是实报实销。由于没有日常运营的专项经费,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额度往往取决于是否有大型活动或接待任务。

(三)展示手段落后

一个展览是否能吸引观众,除了展品本身的质量而外,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往往是关键。许多民族博物馆的展品通常仅仅以展柜陈列或悬挂上墙的形式来展出,谈不上科技含量或设计理念的博物馆陈列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追求。

与单一介绍某一族群或者某一类文明现象的人类学博物馆相比,综合类的民族博物馆要找到一个既新颖又独特的选题,以清晰的脉络串起丰富的民族文化,对于博物馆的内容和陈列设计人员是相当大的挑战。据笔者调查,贵州大部分民族村寨博物馆(陈列室)目前的陈列风格依然局限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形式,以实物、图片为主,大篇幅的、教科书式的枯燥文字充斥版面。很多村寨类博物馆尽管阵列着大量劳动生产工具,但并未挖掘出其上承载的该民族的精神文化源头与发展史,没有挖掘出该民族文化价值的精髓,致使参观者一瞥而过,毫无深究的兴趣,甚至留下“民族博物馆就是陈列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印象。

(四)缺失公众性

公众的参与意识固然与国民整体素质相关,但缺乏有目的的宣传方式却是民族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的宗旨,是当前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主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是民族博物馆在新时期应当建立的生存理念。很多民族博物馆出现观众稀少、门可罗雀的现象,其原因不仅在于经费短缺、展示手法陈旧,引不起观众的兴趣,更在于没有“走出去、请进来”的主动意识。一般民族博物馆在开馆初期,会采取一些宣传手段造势,但是没有延续性和持久性。有的民族博物馆虽然开通了网页,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与维护,内容更新缓慢,对于观众的留言建议也无法及时反馈处理,渐渐失去吸引力。还有的民族博物馆只在有团队参观时才开放,散客往往被拒之门外。

二、针对民族博物馆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展览设计

在内容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将“讲道理”变为“讲故事”。这要求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在研究展品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理清历史与文化脉络,对展品倾注感情,在文案写作过程中同时注重学术严谨性与文学可读性。内容设计人员将不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者、旁观者,也将成为参与者、创造者。

在形式设计中,充分考虑形式设计原理,将“体验感”作为核心设计方向,为观众再现一个文化、历史的世界。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将光影、色彩、平面、立体各方面因素使用在景观复原、动态陈列以及互动展示中。在辅展用品的选材上,应充分考虑如何更好的阐述文物内涵。例如,陈列贵州土法造纸环节时,展品的说明牌或版面如能设计使用贵州丹寨石桥、贞丰小屯等地制作的纸张替代通常采用的普通木板或亚克力材质,这就抓住了土法造纸这一传统手工艺朴素、天然的本质。又如,抓住某些少数民族崇尚和喜爱的颜色特征,作为展出属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展品时的基础色,于无声中有声,潜移默化地使观众了解到少数民族的审美倾向,从而达成文化认同。

(二)注重博物馆的社区服务功能

到欧美国家旅游过的人深有体会,许多城市的街道与建筑充满历史感,行走其间,仿佛其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博物馆,人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代表历史,这是欧美国家博物馆的“社区化”的特征。民族博物馆身处少数民族聚居地,更应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挥教育职能的同时,发挥社区服务职能,消弭文化裂缝,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比如不定期举办各类民族文化专题展、文化沙龙、讲座论坛,有条件的民族博物馆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每周或每月固定日期放映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风情片、纪录片等。根据研究与收集成果,出版各类介绍民族民俗文化的印刷品、光碟制品,因为博物馆本身的学术性与权威性,参观者将非常乐于从博物馆获得了解展品背后故事和增长知识的机会。

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该馆自2007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也经历过“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打动人心”的困境。为了传承红岩精神,更好的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该馆另辟蹊径,首次在博物馆界采取了编排舞台剧的形式进行宣传。所有参演人员全部是该馆的职工,研究员、讲解员、包括司机,都在其中担任角色。不仅调动了员工学习与研究本馆藏品的热情,也用如此生动的形式,向观众再现了红岩精神,从推出至今深受好评,如今已成为重庆市文化消费市场中重要的一环。

(三)设计有特色的文化产品

民族博物馆可以与地方旅行社合作,根据旅游人群的分类和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推广以欣赏民族风情、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传统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目前很多旅游项目打着体验民族风情的口号,但仅仅是单纯的农家乐形式,并不能使游客对于保护民族文化有着认知感与责任心。民族博物馆在与旅游市场结合的过程中,可以让观众(游客)拥有更多的体验,例如亲自制作蜡染、学习一种刺绣手法、学习一种民族乐器的吹奏、学会一种民族舞蹈动作、参加一场原汁原味非表演性质的年节活动等。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经费不足的情况,还能提升当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同时,民族博物馆可自主开发、制作一批带有博物馆藏品的特点并被赋予民族文化含义的纪念品。可与地方民族企业合作,定制带有博物馆LOGO或某种文化符号的旅游小商品,既扶持了地方民族企业,又符合国际博物馆协会对于“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号召。

(四)抓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自尊与自信心的建立,对一个族群有着无可替代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以贵州的侗族大歌为例,侗族大歌是当今世界上最纯真、最完好并正在继续流传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歌曲,是一份十分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但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然而,眼下侗族大歌的流行区域还不到一千平方公里,流行区域总人口不足十万,侗族大歌生存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正在急速变异,最终可能导致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文化的消失,更严重的是,造成侗族历史与文化的缺失。贵州的苗族同样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迁徙及发展历史,都通过妇女的刺绣纹样被记录在衣饰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苗族年轻人热衷于外出打工挣钱,许多独特的文化符号与刺绣技能随着老年人的去世而失传。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教育职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40-03

高校博物馆是重要的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基地,承担着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职能。教育部党组副书记杜玉波指出,必须把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摆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立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阶段,全面审视高校博物馆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服务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新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和作用[1]。课题组选取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进行调研,

系统梳理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分布与发展现状,分析研究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及教育职能发挥情况,并积极探讨对策。

一、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据《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安徽省高校博物馆登记在册的仅有2家[2]。课题组分别向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9所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参观者和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对博物馆展厅整体的规模、布局、环境、参观频率、服务水平、育人功能发挥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共计900份,其中有效问卷866份,总回收率为96.2%,数据统计如下。

(一)在肥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开放程度和参观频次总体偏低。课题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无特殊目的几乎不去博物馆,只有少数学生比较频繁。调查显示,78.5%的人选择平均每年参观高校博物馆“0―3次”,18.3%的人选择“4―7次”,3.2%的人选择“8次及以上”。在肥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开放程度较低的问题,11%的人认为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程度“非常好”,12%的人认为“较好”,认为“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38.5%和17.8%,10.3%的人认为“很不好”,还有10.4%的人表示“不了解”。

针对馆藏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中显示,认为“一般”的人数占47.5%,认为布局环境“死板沉闷”的人数占12.5%,认为“较好”的人数占35%,仅仅有5%的人认为环境“舒适优雅”。调查中发现,3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最需改进的是展览方式,其余依次为硬件设施(20%)、馆藏品(17%)、服务态度(14%)、讲解水平(14%)、其他(4%)。不少受调查者表示现有硬件设施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展览方式趋于单调。

对讲解员的讲解服务相关调查中,选择“很满意”的人数仅占7.5%,选择“满意”和“较满意”的占50%,有42.5%的人表示没经历过讲解服务。一项针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学历期望值的调查显示,4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且知识面丰富,能掌握基本的操作知识;22%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有较强表现力;29%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熟练掌握业务知识,8%选择“其他”。这表明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学历期望值较高。

(二)在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发挥情况分析

针对在校学生参观目的调查中,出于“兴趣”而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2.5%,选择“集体活动需要”的占30%,选择“学习研究”的占20%,选择“娱乐游玩”的占12.5%,还有5%的人选择“其他”。在对博物馆展览内容的期望调查中,选择展览“历史”和“科学技术”内容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8.4%和25.7%,选择“人物”的占14.9%,选择“艺术”的占13.5%,选择“军事”的占9.5%,选择“民俗”的占5.4%,选择“工业”的占2.6%。

针对高校博物馆应发挥的作用,3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培育高校学生的科技素养”,其余依次为“普及科学知识”(26%),“从事科研活动及科技交流”(21%),“提供讲解及培训服务”(14%), “其他”(4%)。此外,课题组对高校博物馆育人影响做了调查,认为“更好地了解学校历史和文化”的人占到了52.5%,认为博物馆可以“开阔知识面,提升科学知识素养”的占35%,对其育人功能发挥“无太大期望”的占10%,2.5%选择“其他”。

通过调研发现,受访大学生对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满意程度一般,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场馆建设与管理问题。在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博物馆的建馆积极性不高,博物馆面积较小,有的甚至蜗居一隅,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直接限制了其育人功效的发挥。其次,展品资源问题。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博物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很多受访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展品收集方面存在很大困难,若从校内其他部门收集,展品的归属难以划定,而若从社会搜集,除了归属划定问题,也会涉及资金问题。再次是场馆开放问题。调查结果显示,9所高校目前均主要对在校师生开放,对社会成员的开放程度很低,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的主要受体是在校师生,育人功能发挥的覆盖面窄。再次是管理队伍问题。高校博物馆的工作队伍受编制待遇的影响较大,很多高校缺乏与之匹配的人事管理政策,导致专业人士不愿来、待不住。调研的9所高校中,有的高校采取招募志愿者的方式解决人员空缺问题,但志愿者的专业程度不够,流动性大,不利于工作队伍的稳定,影响博物馆的长期发展。最后,资金投入问题。无论是场馆建设还是人员问题,都需要资金支持。高校博物馆资金目前均来自于学校,而学校资金的投入大部分集中于科研与教学,因此会造成高校博物馆资金投入较少,这对场馆建设、维护以及发展都是很不利的,从而也大大影响了博物馆育人功能的发挥。

尽管合肥是一座科教城市,但仅通过《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就不难看出,地处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高校博物馆,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胜于中部地区的高校博物馆。早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立之前,上海地区就已成立了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北京地区成立了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3],并已逐步向社会开放,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地区性高校博物馆联盟的成立业已成为推动本地区高校博物馆建设运营、交流合作、文化辐射的重要平台。身处江淮大地,承载浓郁徽文化,又沐浴着科技创新之风的合肥高校,应当充分认识高校博物馆在当今文化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整合资源,形成联动,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拓展博物馆的育人职能,带动整个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良性发展。

二、高校博物馆的准确定位

目前部分高校博物馆社会开放程度一般,育人功能没能得以很好的发挥,高校博物馆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从“校内博物馆”走向“大众博物馆”,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由单一的服务学校拓展为服务社会公众,使高校里的“宝藏”走进人们的视野,实现它应有的价值。针对育人功能定位,应当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一)对象

高校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人群:一是在校师生。高校博物馆不同于社会博物馆,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利用高校自身学科特点和科研优势,辅助课堂教学,服务于师生的成长成才。二是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高校博物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是中小学生拓宽知识,开阔眼界的第二课堂。高校博物馆既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通过易于为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三是海内外校友。随着国际化教育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出国门,海内外校友已成为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的新型对象。阔别母校多年,海内外校友可通过参观学校博物馆(或是浏览网上数字博物馆),了解母校的变化与发展,增强对母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校友的爱校热情。四是国际友人。随着国内外的交流日趋频繁,留学生等外国人士也成为高校博物馆服务的对象,高校博物馆俨然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和知晓学校的名片。

(二)主题

对于服务的主题,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普及科学知识。高校博物馆可结合研究领域和专业特色,将最新科研成果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公众,同时可聘请学校专家对这些科研成果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通过资源共享、知识渗透,使观众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信息。

二是传承学校历史。高校博物馆是学校鲜活的名片,其馆藏文物承载着学校历史,通过若干富有生命力的文物,可以清晰地展示学校每阶段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发展的脉络,从而实现传承学校历史,弘扬学校精神的作用。

三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目前,不少高校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标本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传下来的珍宝,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明的实物鉴证。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可以让参观者从展品中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于祖国的自豪感。

四是传播民族文化。高校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展彰显学校特色的活动,举办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向参观者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有的专业性较为突出的高校博物馆可以联合地方博物馆举行地方文化展览,通过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实物展示,进一步传播本地文化精髓,使得参观者深深地体会到所在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校博物馆一般是依照所在学校的专业强项和主要研究领域设立,其主要作用也是围绕教学和科研展开。因此,与一般重视科普性和趣味性的社会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比较强,这就决定了高校博物馆在先天方面难以对本专业之外的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高校缺乏主动宣传的动力,就不会被公众所知晓。有的高校采取不作为态度,仅将博物馆作为科研、教学的载体,而忽略了它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就会造成高校博物馆门可罗雀,教育功能甚微。

在履行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时,高校博物馆应利用自身特点,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积极服务于大学人才培养。通过开放式、全方位、专业化的展陈,使大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和书本中,而是延伸到更广的领域中去。高校博物馆在育人功能方面所起到的教学示范与思想引导作用巨大,已逐步成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三、高校博物馆教育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

高校博物馆作为国家博物馆事业中的一股特殊力量,既肩负着对高校师生的教育责任,又承担着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能,面对新时期的挑战,高校博物馆必须转变思想、合理定位,在展品内容、展览形式、传播渠道、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从而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发展。

(一)丰富展品内容,陈列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博物馆藏品多达数万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精品;有的高校博物馆依托于学校专业特色而设立,藏品主要集中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的高校还未曾开办博物馆。高校应整合校友及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征集藏品,提升展品的数量和质量。在陈列形式上要突破现有的“柜台展示”,引入声光电等高科技的手段,不定期地开展临时布展、讨论会、沙龙、演讲会、报告会及科普知识讲座;经常性地举办博物馆展览创意设计比赛;积极鼓励在校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现场讲学;把博物馆变为在校大学生的重要实践基地。

(二)主动融入社会,育人功能广泛化

高校博物馆除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之外,还承担着科普教育、素质教育的职能。免费开放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要主动打开馆门,并根据公共文化需求的特点,改革创新展品内容和形式,增强高校博物馆的休闲性和艺术性,开展例如“大手拉小手”参观博物馆、“万人进校园”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以赢得更多的观众。同时高校博物馆要主动加入地方文博系统,扩大与其他高校博物馆、社会博物馆、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好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发挥高校信息技术优势,传播手段立体化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以馆藏信息系统、虚拟展厅以及新媒体手段为主的全方位教育传播互动平台。信息时代下的数字博物馆的出现,给传统的博物馆带来新的气息,有效克服了传统博物馆在空间、时间、距离、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的需求,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广泛化和多样化的发挥。加快推进数字博物馆进程,注重宣传平台建设,既要稳步推进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形象推介,更要重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宣传力量,新老媒体集体发声,合力扩大高校博物馆的影响,使之真正成为各高校对外宣传的“名片”。

(四)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机制长效化

管理队伍建设是高校博物馆科学发展的重要瓶颈,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博物馆管理队伍是必然趋势。新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除熟悉馆藏品管理维护外,还应掌握博物馆学、信息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某些领域专业学科知识。然而,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很多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被“边缘化”,有的高校甚至因为没有稳定的管理队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高校博物馆要科学设置岗位,完善岗位管理,健全发展的长效机制,吸引专业技术人员,稳定管理队伍,不断提升学生志愿者队伍的业务素质、专业志向和公益精神。

高校博物馆彰显着大学精神、地方文明与民族文化,它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高校博物馆不仅要在数量上得以扩展,更应当在质量上得以提升,找准定位,丰富馆藏,扩大宣传,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机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使命,为大学精神的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玉波.高度重视 统筹推进 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

[N].光明日报,2012-06-04.

[2]国家文物局.2012年全国高校博物馆名录[Z].2013-07-19.

第8篇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高校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对于履行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为例,分析了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分布与发展现状,并提出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及教育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旨在促进高校博物馆的转型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教育职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40-03

收稿日期:2014-10-11

作者简介:鲍丽娟(1980—),女,安徽宣城人,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文化建设及宣传思想工作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高校校史馆、博物馆育人功能发挥状况与对策研究”(13JDSZ2049);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3A153)。

高校博物馆是重要的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基地,承担着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职能。教育部党组副书记杜玉波指出,必须把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摆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立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阶段,全面审视高校博物馆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服务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新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和作用[1]。课题组选取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进行调研,

系统梳理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分布与发展现状,分析研究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及教育职能发挥情况,并积极探讨对策。

一、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据《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安徽省高校博物馆登记在册的仅有2家[2]。课题组分别向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9所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参观者和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对博物馆展厅整体的规模、布局、环境、参观频率、服务水平、育人功能发挥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共计900份,其中有效问卷866份,总回收率为96.2%,数据统计如下。

(一)在肥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开放程度和参观频次总体偏低。课题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无特殊目的几乎不去博物馆,只有少数学生比较频繁。调查显示,78.5%的人选择平均每年参观高校博物馆“0—3次”,18.3%的人选择“4—7次”,3.2%的人选择“8次及以上”。在肥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开放程度较低的问题,11%的人认为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程度“非常好”,12%的人认为“较好”,认为“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38.5%和17.8%,10.3%的人认为“很不好”,还有10.4%的人表示“不了解”。

针对馆藏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中显示,认为“一般”的人数占47.5%,认为布局环境“死板沉闷”的人数占12.5%,认为“较好”的人数占35%,仅仅有5%的人认为环境“舒适优雅”。调查中发现,3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最需改进的是展览方式,其余依次为硬件设施(20%)、馆藏品(17%)、服务态度(14%)、讲解水平(14%)、其他(4%)。不少受调查者表示现有硬件设施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展览方式趋于单调。

对讲解员的讲解服务相关调查中,选择“很满意”的人数仅占7.5%,选择“满意”和“较满意”的占50%,有42.5%的人表示没经历过讲解服务。一项针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学历期望值的调查显示,4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且知识面丰富,能掌握基本的操作知识;22%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有较强表现力;29%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熟练掌握业务知识,8%选择“其他”。这表明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学历期望值较高。

(二)在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发挥情况分析

针对在校学生参观目的调查中,出于“兴趣”而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2.5%,选择“集体活动需要”的占30%,选择“学习研究”的占20%,选择“娱乐游玩”的占12.5%,还有5%的人选择“其他”。在对博物馆展览内容的期望调查中,选择展览“历史”和“科学技术”内容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8.4%和25.7%,选择“人物”的占14.9%,选择“艺术”的占13.5%,选择“军事”的占9.5%,选择“民俗”的占5.4%,选择“工业”的占2.6%。

针对高校博物馆应发挥的作用,3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培育高校学生的科技素养”,其余依次为“普及科学知识”(26%),“从事科研活动及科技交流”(21%),“提供讲解及培训服务”(14%),“其他”(4%)。此外,课题组对高校博物馆育人影响做了调查,认为“更好地了解学校历史和文化”的人占到了52.5%,认为博物馆可以“开阔知识面,提升科学知识素养”的占35%,对其育人功能发挥“无太大期望”的占10%,2.5%选择“其他”。

通过调研发现,受访大学生对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满意程度一般,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场馆建设与管理问题。在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博物馆的建馆积极性不高,博物馆面积较小,有的甚至蜗居一隅,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直接限制了其育人功效的发挥。其次,展品资源问题。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博物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很多受访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展品收集方面存在很大困难,若从校内其他部门收集,展品的归属难以划定,而若从社会搜集,除了归属划定问题,也会涉及资金问题。再次是场馆开放问题。调查结果显示,9所高校目前均主要对在校师生开放,对社会成员的开放程度很低,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的主要受体是在校师生,育人功能发挥的覆盖面窄。再次是管理队伍问题。高校博物馆的工作队伍受编制待遇的影响较大,很多高校缺乏与之匹配的人事管理政策,导致专业人士不愿来、待不住。调研的9所高校中,有的高校采取招募志愿者的方式解决人员空缺问题,但志愿者的专业程度不够,流动性大,不利于工作队伍的稳定,影响博物馆的长期发展。最后,资金投入问题。无论是场馆建设还是人员问题,都需要资金支持。高校博物馆资金目前均来自于学校,而学校资金的投入大部分集中于科研与教学,因此会造成高校博物馆资金投入较少,这对场馆建设、维护以及发展都是很不利的,从而也大大影响了博物馆育人功能的发挥。

尽管合肥是一座科教城市,但仅通过《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就不难看出,地处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高校博物馆,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胜于中部地区的高校博物馆。早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立之前,上海地区就已成立了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北京地区成立了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3],并已逐步向社会开放,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地区性高校博物馆联盟的成立业已成为推动本地区高校博物馆建设运营、交流合作、文化辐射的重要平台。身处江淮大地,承载浓郁徽文化,又沐浴着科技创新之风的合肥高校,应当充分认识高校博物馆在当今文化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整合资源,形成联动,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拓展博物馆的育人职能,带动整个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良性发展。

二、高校博物馆的准确定位

目前部分高校博物馆社会开放程度一般,育人功能没能得以很好的发挥,高校博物馆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从“校内博物馆”走向“大众博物馆”,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由单一的服务学校拓展为服务社会公众,使高校里的“宝藏”走进人们的视野,实现它应有的价值。针对育人功能定位,应当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一)对象

高校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人群:一是在校师生。高校博物馆不同于社会博物馆,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利用高校自身学科特点和科研优势,辅助课堂教学,服务于师生的成长成才。二是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高校博物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是中小学生拓宽知识,开阔眼界的第二课堂。高校博物馆既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通过易于为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三是海内外校友。随着国际化教育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出国门,海内外校友已成为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的新型对象。阔别母校多年,海内外校友可通过参观学校博物馆(或是浏览网上数字博物馆),了解母校的变化与发展,增强对母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校友的爱校热情。四是国际友人。随着国内外的交流日趋频繁,留学生等外国人士也成为高校博物馆服务的对象,高校博物馆俨然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和知晓学校的名片。

(二)主题

对于服务的主题,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普及科学知识。高校博物馆可结合研究领域和专业特色,将最新科研成果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公众,同时可聘请学校专家对这些科研成果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通过资源共享、知识渗透,使观众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信息。

二是传承学校历史。高校博物馆是学校鲜活的名片,其馆藏文物承载着学校历史,通过若干富有生命力的文物,可以清晰地展示学校每阶段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发展的脉络,从而实现传承学校历史,弘扬学校精神的作用。

三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目前,不少高校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标本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传下来的珍宝,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明的实物鉴证。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可以让参观者从展品中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于祖国的自豪感。

四是传播民族文化。高校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展彰显学校特色的活动,举办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向参观者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有的专业性较为突出的高校博物馆可以联合地方博物馆举行地方文化展览,通过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实物展示,进一步传播本地文化精髓,使得参观者深深地体会到所在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校博物馆一般是依照所在学校的专业强项和主要研究领域设立,其主要作用也是围绕教学和科研展开。因此,与一般重视科普性和趣味性的社会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比较强,这就决定了高校博物馆在先天方面难以对本专业之外的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高校缺乏主动宣传的动力,就不会被公众所知晓。有的高校采取不作为态度,仅将博物馆作为科研、教学的载体,而忽略了它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就会造成高校博物馆门可罗雀,教育功能甚微。

在履行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时,高校博物馆应利用自身特点,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积极服务于大学人才培养。通过开放式、全方位、专业化的展陈,使大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和书本中,而是延伸到更广的领域中去。高校博物馆在育人功能方面所起到的教学示范与思想引导作用巨大,已逐步成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三、高校博物馆教育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

高校博物馆作为国家博物馆事业中的一股特殊力量,既肩负着对高校师生的教育责任,又承担着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能,面对新时期的挑战,高校博物馆必须转变思想、合理定位,在展品内容、展览形式、传播渠道、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从而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发展。

(一)丰富展品内容,陈列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博物馆藏品多达数万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精品;有的高校博物馆依托于学校专业特色而设立,藏品主要集中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的高校还未曾开办博物馆。高校应整合校友及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征集藏品,提升展品的数量和质量。在陈列形式上要突破现有的“柜台展示”,引入声光电等高科技的手段,不定期地开展临时布展、讨论会、沙龙、演讲会、报告会及科普知识讲座;经常性地举办博物馆展览创意设计比赛;积极鼓励在校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现场讲学;把博物馆变为在校大学生的重要实践基地。

(二)主动融入社会,育人功能广泛化

高校博物馆除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之外,还承担着科普教育、素质教育的职能。免费开放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要主动打开馆门,并根据公共文化需求的特点,改革创新展品内容和形式,增强高校博物馆的休闲性和艺术性,开展例如“大手拉小手”参观博物馆、“万人进校园”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以赢得更多的观众。同时高校博物馆要主动加入地方文博系统,扩大与其他高校博物馆、社会博物馆、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好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发挥高校信息技术优势,传播手段立体化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以馆藏信息系统、虚拟展厅以及新媒体手段为主的全方位教育传播互动平台。信息时代下的数字博物馆的出现,给传统的博物馆带来新的气息,有效克服了传统博物馆在空间、时间、距离、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的需求,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广泛化和多样化的发挥。加快推进数字博物馆进程,注重宣传平台建设,既要稳步推进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形象推介,更要重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宣传力量,新老媒体集体发声,合力扩大高校博物馆的影响,使之真正成为各高校对外宣传的“名片”。

(四)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机制长效化

管理队伍建设是高校博物馆科学发展的重要瓶颈,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博物馆管理队伍是必然趋势。新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除熟悉馆藏品管理维护外,还应掌握博物馆学、信息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某些领域专业学科知识。然而,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很多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被“边缘化”,有的高校甚至因为没有稳定的管理队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高校博物馆要科学设置岗位,完善岗位管理,健全发展的长效机制,吸引专业技术人员,稳定管理队伍,不断提升学生志愿者队伍的业务素质、专业志向和公益精神。

高校博物馆彰显着大学精神、地方文明与民族文化,它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高校博物馆不仅要在数量上得以扩展,更应当在质量上得以提升,找准定位,丰富馆藏,扩大宣传,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机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使命,为大学精神的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玉波.高度重视统筹推进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N].光明日报,2012-06-04.

第9篇

[关键词]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发展现状

前言

我国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时间积淀下,留存下的各种文物数不胜数,它们不仅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还寄托了我们对于先人的追思,更是我们研究并且追求先人历史脚步的可靠保障。但是,大部分的文物因为历史悠久,又大部分是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对于储存的环境非常敏感,而博物馆作为储存这些宝贵文物的主要场所,就需要满足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

1.博物馆环境概述和预防性保护

1.1博物馆环境

所谓的博物馆环境一般指除了文物本身之外,对于文物外在的收藏文物和展示文物的可移动的事物以及可移动事物所处的立体的包括空气、湿度、温度等环境指标的总和。馆藏文物保护环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博物馆环境或者是保存文物的独立环境。

1.2预防性保护

由于文物都历经了非常悠久的历史,而储存在博物馆里能出现的问题一般就是因保存环境不合适而引发的破损、侵蚀、丢失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一般都可以提前预防也就是所谓的预防性保护。预防性保护就是指有效地对博物馆的环境进行监测,并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预防性保护第一次被提出是在国际文物保护研讨会上。它主要就是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采用先进设备对博物馆的环境进行有效的实时测试、及时评估以及适当调控,努力将博物馆环境可能对文物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尽量给文物提供一个安全的有保障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以期尽可能延长文物的寿命,为后世留存更多的珍贵财富。

1.3我国的博物馆环境发展现状

因为我国古代没有博物馆,而博物馆在我国的发展起源于我国近代,所以存在发展快却有诸多不足的问题。而且在建立博物馆的初期,大家对于文物的保护意识不足,相对来讲对于博物馆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我国对于文物的保护和对文物的意义都有了重新的认识,我国博物馆的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善。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国家文物局在上海博物馆设立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翻开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的新篇章。

2.对于博物馆环境的技术研究

在跨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就如何改善博物馆环境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有的科研工作者研究了博物馆的主要污染气体,有的则是分析了这些气体在博物馆中的分布情况,有的则主要是研究如何对博物馆的环境进行检测和调控。

2.1对博物馆环境的检测与分析

近年来,我国对博物馆中储存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概念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因此我国的博物馆环境检测和监测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研工作者对博物馆环境的监测技术研究也取得了很多进展。我国博物馆环境因素的研究对象比以往更为全面,由原本集中于对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监测转为对温湿度、光辐射、污染物、生物与微生物等环境因素的全方位监测。特别是针对污染气体的研究工作逐步加强,污染气体的分类检测日渐细化,各种污染气体间协同作用的研究也日渐清晰。而博物馆环境检测技术走出了实验室正式应用到了现实中。不仅如此,我国博物馆的管理者还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文物区别对待,成功地让各省各地的博物馆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特别是国家博物馆的环境检测技术几乎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博物馆现在的检测技术都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多样性、准确性和精准性。而且还充分适应现代化技术,博物馆实现了各种环境信息的无线传输和各种检测数据的及时储存并且做到了可以由管理者在线监测。更值得骄傲的是,我国还引进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物联网技术,并且实现了在珍贵文物展的世博会和奥运会中的应用。

2.2对博物馆环境的评估分析

相比对于博物馆珍贵文物保存环境研究起步较晚的我国,国外对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起步得早得多。很早以前,国外的科研工作者已经针对空气中的不同气体对不同材质的文物的作用结果展开了研究,被研究的气体包括易挥发的有机污染物、具有腐蚀作用的有机酸类、易将文物氧化的羰类化合物、甲醛等气体。有些科研工作者还研究了博物馆中空气的湿度和温度对羊皮材质的文物的影响,研究了博物馆中木制结构挥发出来的乙酸和甲酸对不同种类的文物的作用效果。研究者还发现如果博物馆的湿度比较高,工作用的喷墨式的打印机会受到什么影响以及氯化物腐蚀银板照相机的机理,还有人研究了石灰石遇到颗粒型物质会被硫酸盐化的作用过程。研究发现,一般的甲醛、羧酸衍生物、含硫物质都对腐蚀银器使银器变黑。而金属材质的文物则比较害怕具有氧化性的气态物质的侵蚀,而很多现代化型材如人造板等散发出的有机物都会危害博物馆中文物的寿命。

2.3博物馆环境的调控技术分析

要想有效保护博物馆中的珍贵文物,我们在做好环境监测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做好环境的调控工作。而各种环境因素中我们首先应该控制的就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只有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合适又平稳的状态,文物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为了减少空气中的颗粒性物质,我们还应该在博物馆的窗户、门等通风口安装上空气过滤器以防止灰尘的入侵。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博物馆的财力,比较实用的设备则是在珍藏文物的小环境中放上微型的空气湿度调节装置以及空气净化装置。某研究机构更是研制出了一种用植物纤维制造的可以自主调节空气湿度的板材,与传统的调湿剂相比,具有更低的用量和更高的湿容量,更加经济实用。

3.结语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文物对环境的不同要求以及要能完好地保存文物博物馆需要满足的环境条件。从文物的储存环境出发,对不同的文物需要的储存环境进行探讨,以使我国的文物能够得到更加完善的保存,可以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第10篇

>> 我国旅游志愿者和旅游志愿服务发展研究 我国档案志愿者服务实践与研究评析 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 我国旅游志愿者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关于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思考 对我国博物馆志愿者管理体制现状的研究及发展意见 我国志愿者激励机制探析 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现状 我国培育志愿者精神存在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我国志愿者组织行政化问题研究 我国志愿者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青年志愿者管理长效机制研究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研究 关于我国大型赛事活动志愿者招聘与培训问题的研究报告 我国大型活动志愿者权益保护路径探析 浅谈我国博物馆小志愿者 我国首支海上救助志愿者队伍在瓯诞生 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思考 英国海上搜救志愿者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袁领娣.关于档案部门引入志愿服务的思考[J].北京档案,2015(4):23-25.

[5]根据英国国家档案馆在线资料整理[EB/OL].[2016-11-23].

http://nationalarchives.gov.uk.

[6]李明华.中国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N].中国档案报,2016-09-15(3).

第11篇

关键词:博物馆管理;现状;对策

0 引言

文物是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科学文化不断发展的见证,因此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就需要提升博物馆的管理质量,但是由于受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许多博物馆的文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和破坏,影响了其文化传承作用的发挥。这也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博物馆管理工作的难度,提升博物馆管理工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

1 更新管理理念,深化体制改革

针对目前我国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进程,再结合目前我国博物管理事业自身的特点和博物馆当地的情况,进行博物馆体制改革的深化,找准改革的突破点,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行体制的创新,建立一个开放、竞争的新机制,全面推动博物馆各项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博物馆自身的运行能力。此外,还要坚持从创新管理体制入手,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和博物馆自身规律,实现博物发展模式的转变,由原先封闭式的发展转变为开放型的发展,加快博物馆事业的社会化进程。

2 做好馆员素质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博队伍

由于博物馆本身行业的特殊性,需要博物馆馆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对博物馆管理工作充满热情,树立一个正确的工作态度,我国博物馆馆员在藏品保管、陈列设计、观众接待以及社会教育等很多方面都占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博物馆建设成为现代化博物馆,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强化馆员的素质教育。

2.1 要提升博物馆馆员的政治思想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把握社会主义方向,进行等理论的学习,是提升我国博物馆馆员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的必须学习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博物馆馆员的工作热情,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更好的为广大社会群众服务。

2.2 要提升博物馆馆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馆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对于整个博物馆社会形象的树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博物馆馆员在工作坚守岗位,认真执行岗位职责,在业务上敢于创新和钻研,和同事之间友好互助,才能全面提升博物馆社会形象。

2.3 做好博物馆馆员的培训工作,提升整个博物馆队伍的素质。针对目前我国博物馆员存在的重使用轻培养的现状,博物馆在人员选拔和任用上没有建立完善的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对人才进行合理的配置,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是存在很多不足,造成了

博物馆中缺乏业务技能较高的专业人才和懂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做好博物馆人才培养工作非常重要。博物馆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馆员的培训工作,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让馆员得到全面的锻炼和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同时让博物馆馆员加强交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完善自身技能。增强自身素质和业务技能,全面提升博物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 开展公益性活动,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域历史和文化总和,在当地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博物馆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当地活动的影响。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需要某种知识的话,可以采用相关知识展览的方式,进行群众疑问的解答,这时博物馆就与当地民众利益尤为相关。此外,博物馆在进行公益性活动举办时,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网络技术和设备,进行展馆介绍和展览等教育的推广工作,还可以采用一些重要的媒体建立起博物馆文化论坛,进行博物馆馆藏资源的介绍和藏品的展示,同时要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发放博物馆宣传手册,提升博物馆在整个社会上的影响力。

4 注重展陈讲解,满足公众需求

博物馆作为一个用物品沟通的媒体的场所,更加直接的沟通方法就是通过展览的形式,但需要注意的两点是:

一是需要展陈和讲解结合观众的需求,而不应仅限于馆藏,博物馆在陈列上需要讲究展线,在展线设计上更是要寻求它的主题,满足观众的需求。如果展线设计的到位的话,能够充分用文物的形式进行思想的展现,在文物不够的基础上就需要用图片的形式,图片不够的情况下再用文字进行替代。

二是需要讲解更大众化,好的博物馆的展陈,需要配合好的讲解。通过有效的讲解能够进一步挖掘展品的内涵,向人们展示历史,通过形象生动的讲解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宣传效果,提升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目前博物馆工作的重心更是需要向观众转移,而观众更是需要更好的讲解工作。此外还要进行导览,就是让观众进行文物价值的全面了解,让观众更好的了解历史知识,达到博物馆宣传教育目的。

5 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

服务时代的到来,做好博物馆管理工作,需要进行博物馆服务理念和方式以及策略的转变。而观众作为博物馆的市场,市场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博物馆的效益,为了更好的体现博物馆的价值,特别是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博物馆需要将博物馆的管理事业作为发展的首要工作,提升博物馆工作的运行,全面的了解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改变原先过去那种严肃和直接灌输的情况。将公众参与作为博物馆与观众交流的一种,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推动博物馆服务更好更快的发展,全面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6 小结

完善博物馆管理工作,开展博物馆科学化管理工作是目前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博物馆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更直接影响我国整个文物保护事业的巩固和完善问题,所以,做好任务的抓取,加强博物馆馆员工作的管理,完善博物馆的建设,让博物馆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单霁翔.进入服务时代的博物馆管理[J].敦煌研究,2013(3).

第12篇

【关键词】增强现实 博物馆 Wi-Fi定位 系统功能

博物馆是展现自然研究和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场所,里面蕴含着大量的自然F象和人类生活资料,能够满足人们的历史和了解自然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博物馆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创新,使博物馆向着数字信息建设的方向发展,使博物馆建设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给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1 移动增强现实在数字博物馆应用中的现状分析

移动增强现实是新兴领域,是基于虚拟现实而发展演变的,目前在数字博物馆中有着一定程度的应用。在数字博物馆中,数字展示可以对传统展示进行拓展延伸,将虚拟和现实进行叠加,其展示效果得以增强。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三维模型将博物馆进行展示,使人们能够从全方位角度对博物馆布局、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情感体验。随着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数字博物馆中应用的视觉效果明显增强;交互流程和交互方式可以得到进一步优化,为人们呈现动画展示。

2 相关技术概述

2.1 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是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是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生产的虚拟技术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能够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感受,对促进现实技术与虚拟技术的有效融合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AR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中来,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增强现实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2.1.1 实时交互

增强现实的交互式从精确的位置扩展到整个环境,从简单的人面对屏幕交流发展到将自己融合于周围的空间与对象中,与人们当前的活动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体。

2.1.2 虚实结合

增强现实可以将显示器屏幕扩展到真实环境,使计算机窗口与图标叠映于现实对象,由眼镜凝视或手势指点进行操作,让三维物体在用户的全景视野中根据当前任务或需要交互地改变其形状和外观,从而实现虚与实的结合。

2.2 Wi-Fi定位技术

近年来,Wi-Fi定位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Wi-Fi网络接入点遍布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位置服务,对位置服务的需求量呈现逐年上涨的发展趋势。传播定位和指纹定位是Wi-Fi定位的主要形式,其中三角定位是传播定位的重要形式,需要是根据移动终端,来对已知参考点进行定位,运用几何知识法来计算出目标位置。而指纹定位法,需要结合不同位置的信号特征,来进行信号数据的接收,实现对用户的精确定位。

2.3 跟踪注册原理技术

跟踪注册原理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将虚拟信息融入到真实的环境中,需要通过目标物体识别来实现,能够充分展现出目标物体的姿态。首选需要对真实的场景信息进行定位,需要通过建立虚拟物体和真实场景的形式来实现,将跟踪注册原理搜集到的变换模型融入到真实的场景中去,能够对图像参照模板中的特征点进行合理检测,对跟踪注册的过程进行合理的定位和跟踪。

3 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的体系框架

3.1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在数字博物馆系统中,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终端定位、路线导航、文物信息识别等功能。手机终端能够对无线AP进行网络通讯功能,通过接受无线信号的形式,来对手机终端位置区域进行定位。根据智能手机中的电子罗盘传感器来对方向信息进行定位,能够快速的帮助游客找寻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在一些特定的文物或场景位置,通过终端摄像头达到将实物、场景和3D虚拟物体叠加到同一画面的展示效果,给用户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感受到实时和逼真的互动体验效果。主要分为视频采集模块、定位模块等。

3.2 系统架构设计

移动AR系统是当前博物馆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系统,能够对移动终端的特征进行有效的识别,主要是借助Wi-Fi来进行,通过信号ID来对游客的位置进行定位,能够提高游客查找的时间,提高了展品的识别率,具有准确性高和体验感强的优点。为了满足游客查询信息的需求,设计了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主要是由:移动智能终端、无线AP群组、远程服务器和展品信息库共同来构成,主要是用Wi-Fi定位来实现,能够快速的确定移动终端上的位置。

系统识别模式的设计需要从远程服务器端和手机端实时进行文物识别。其中远程服务器端进行服务,需要对信息的位置进行定位,通过打开手机摄像头,能够进行快速的定位,对文物程序和视频图像进行识别,将得到的文物信息,展现在手机屏幕上。手机端实时进行识别主要是指,需要使用智能手机,将视频信息传输到服务器上进行定位,能够提高图片上传的时间,手机端可以与服务端直接进行通信,能够将虚拟文物信息直接在手机屏幕上显示出来,能够满足多用户同时在线的需求。

4 移动增强现实应用分析

Wi-Fi定位技术是数字化博物馆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博物馆中存在的不足点,能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导览功能。游客在进入到博物馆之后,需要打开定位系统,即可实现定位。游客在进入导航模式后,结合游客的参观路程,能够实现实时定位。游客可以运用移动终端,对展品信息的具置进行定位,满足游客与虚拟文物之间进行交换,帮助游客更加生动的了解历史。

4.1 视频采集模块

视频采集模块分为拍摄照片和实时取景两方面的功能,需要通过android来实现视频采集功能,在Android Camera进行拍摄预览,需要同时设置setPreview Callback来实现,通过onPreviewFrame接口,来实现对视频数据信息的截取。同时,视频采集模块中,也支持ios,主要是运用MPMoviePlayerController来进行视频播放,作为视频播放开发的控制类,里面蕴含着大量的视频播放功能。

4.2 定位模块

定位模块能够实现对传感器的启停和数据信息的管理和传递,Wi-Fi定位是定位模块中一项重要的技术,能够实现对博物馆环境的精确定位,能够确保文物定位的准确性。需要通过移动终端来进行Wi-Fi信号的接收,对数据进行过滤来实现。

5 结论

本文主要是针对移动增强和Wi-Fi信号进行定位,移动增强在博物馆中的应用额,符合博物馆当前的发展现状,能够满足博物馆的功能需求,有效的解决了博物馆存在的复杂地理现象,帮助游客快速的进行信息的定位和查找,对提高文物识别的速度具有重要作用。并且移动增强现实数字博物馆的使用,能够将虚拟的文化信息通过现代化移动终端的形式展现给人们,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对达到良好的展览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刚.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3(04):2-9.

[2]师丹青.手机的新应用――基于移动终端的博物馆数字化升级[J].装饰,2013(01):33-36.

[3]申继平.基于互联网+的博物馆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5(04):52-56.

[4]田蕊,龚惠玲,陈朝晖,杨琳.基于移动技术的国外博物馆新型传播模式对图书馆服务的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12(05):89-92.

第13篇

关键词:博物馆管理;工作方向;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2

引言

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化基础设施,是为公众提供知识和文化教育的机构,肩负着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的功能。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博物馆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博物馆事业的建设也迎来了高峰期,博物馆的管理工作也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效益,使之真正服务于人民,必须把握好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和文化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博物馆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传承历史文化

博物馆作为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展示、收藏、教育和研究的集中体现,是鼓舞、激励、教育群众的重要阵地之一,也是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首先,通过博物馆对文化藏品进行收藏和展示,有助于保护和传承社会和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极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作用。其次,博物馆工作人员或者其他文化研究人员通过对博物馆的文物进行科学研究,有助于广泛的传播和传承文化历史知识,对于全民保护文物和学习历史文化知识起到促进作用。此外,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也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社会文化,使博物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发挥博物馆的文化教育职能。

(二)具有文化教育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在新时期,博物馆承载了更多的功能,其中比较凸显的是教育功能。博物馆通过展示和讲解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在中小学生以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博物馆免费开放以供参观,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了解历史文明和文化发展的机会。此外,有些博物馆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当地政府、旅游机构进行合作,把博物馆作为旅游景点供人们旅游参观,向更多人提供机会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帮助群众树立爱国主义意识,有效发挥了博物馆的政治文化教育功能。

二、新时期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

(一)规章制度不完善

博物馆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并非只是简单的收纳展品、展出展品和服务观众,并且每个博物馆保管的文物复杂多样,管理工作很难做到系统化和精细化。然而,在实际管理工作当中,许多博物馆并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科学实用的管理制度,而且许多博物馆管理者缺乏对工作的长远规划,对于突发状况往往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比如,我国博物馆实行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政策,在节假日博物馆的参馆人数大幅增加,如果博物馆相关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就容易出现管理混乱。

(二)管理和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博物馆藏品包罗万象,服务对象也具有多层次、需求不一的特点。但是许多博物馆的管理人员缺乏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对藏品的深入研究和鉴定的能力不足,不能分析判断会对文物产生损坏的物质,大大降低了博物馆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严重影响着博物馆的发展,也会影响观众参观博物馆的体会。

(三)资金短缺,制约博物馆的发展

我国博物馆是非营利性机构,长期免费开发,维持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但是,由于博物馆的公益性,馆中许多场馆都是免费面向公众开放,这样一来,不仅没有资金收入,同时又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维持,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四)存在安全隐患

博物馆的主要职能是收藏、保护和展示文物,进行文化传承,是国家重点安全保护单位。但是,我国许多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每年都会出现文物丢失和损毁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是由于博物馆管理工作者对文物保护的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以故宫博物院为例,自建国以来,已发生过多起失窃案,导致国家文物受到严重损失。

三、加强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许多博物馆出现管理不善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作为博物馆管理工作者,不能让博物馆的管理制度沦为空架子,应该更新管理观念,深化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结合博物馆自身的特点及各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选准改革的突破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制定适合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完善已有的管理政策和规定,增强博物馆的创新能力和运转活力,加快推进我国博物馆事业的社会化发展。

(二)加强博物馆管理队伍建设

自从博物馆实行了免费开放政策之后,来馆参观的人群结构比较复杂,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参观者,由于生活阅历、思维方式、文化基础等各不相同,影响着他们对于博物馆的认识水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他们在博物馆的活动及活动产生的影响。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参观群体,必须加强博物馆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博物馆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服务水平。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制度,组织管理人员积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以便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博物馆发展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博物馆也可以通过定期考核来评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从而促进工作人员之间的良性竞争,达到提升博物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面向社会办馆,促进办馆来源资金多样化

在我国,长期以来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一直是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再加上博物馆的公益性和免费开放性,导致了对经营开发工作的忽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也不强。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博物馆事业也开始受到重视,政府在加大对博物馆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也开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中来。所以,博物馆完全可以在政府资金支持的基础保障下,实行资金来源多元化,利用博物馆的专业优势,面向市场吸引多方资金。比如,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成立文物商店,通过文物图片的出售、古籍图书资料的借阅、馆藏品复制品的开发出售等方式来增加收入;博物馆可以在确保文物安全和永久保护的前提下,把馆藏文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有偿提供给客户;利用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的优势,还可以通过把博物馆的文物按比例做成仿制的纪念品,低价出售给游客,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此外,博物馆还可以成立民间学术组织,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讲座、论坛等,方便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为日后征集文物、争取社会赞助提供便利,从而便于博物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提倡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博物馆管理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有助于有效提高博物馆管理效果和水平。在管理工作中适当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相关技术人才,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博物馆管理信息系统,对文物进行分类录档管理,同时通过网站将藏品的种类、展览、参观日程安排等博物馆的日常活动信息进行公布,不仅能提高博物馆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为参观的游客提供便利,又可以节省人员开支,帮助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博物馆的管理工作,从而实现博物馆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高效化,切实落实好博物馆管理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博物馆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实现资金引入的多元化、强化信息化管理等,从而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晶.新时期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9):286-286.DOI:10.3969/j.issn.1004-020X.2014.09.232.

[2]时兰兰.新时期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思考[J].丝绸之路,2014,(12):66-67.DOI:10.3969/j.issn.1005-3115.2014.12.021.

第14篇

关键词:博物馆 发展对策

博物馆是历史的长廊,是保护、研究和展示传统文化非营利的组织机构,在文化传播及推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座城市的博物馆,就像一个家庭的族谱,她是后人通过博物馆里的每一件藏品,透过漫长的历史长廊,领略这做城市的历史精髓,提升城市古文化的厚重感。但对县级博物馆来说,由于设施简陋,经费短缺,造成藏品收藏不足;同时在安全服务和网络管理上也存在着诸多瓶颈,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县级博物馆还有着许多不足和欠缺,与国际接轨的距离相差甚远。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对县级博物馆进行整体分析后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和对策性的建议。

一、博物馆对人类的重要性及罗源馆发展现状简介

社会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造建博物馆的目的就是让后人记住历史,了解历史;当前,我国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就是对我国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元素的高度概括。因其在文物收藏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也承担着对子孙后代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博物馆是传播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的特殊媒介。博物馆利用文物组成的体系特征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主题的文物进行科学分类,利用直观、形象、具体的特点,真实、直接、生动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予以体系性的陈列展示。对广大参观者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文化传统的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等。博物馆在通过展品的展示达到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这对后人科学的、全面的价值观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罗源县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

第一、建馆时间比较晚,这几年在有关部们的重视和支持下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就总体而言,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的现实问题。如:馆内的陈列规模较小,藏品种类不丰富,珍贵历史文物那是少之又少。

第二、我馆在运营及管理过程中也存在薄弱环节,博物馆鉴于管理的高要求性,管理费用在营用费用中所占比例较大,馆中收藏物品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补充和完善,具体表现在:

1、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支付文物征集的费用

2、流落在民间文物比较少,加之收藏之风盛行,可征集文物的渠道也愈来愈少。

第三、众观我县博物馆现状,与大中型城市有着不可回避的欠缺,这在博物馆专业管理及研究人才的吸纳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专业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博物馆“新鲜血液”的注入,在博物馆藏品的宣传上、藏品衍生品的开发上、博物馆主题文化的打造上和现代科技的应用上等都限制了博物馆的长远发展。

二、世界博物馆发展趋势及我馆与之存在的差距分析

新陈代谢、吐布纳新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博物馆的发展也得摆脱那种一朝成馆,终身不变的模式,尤其是伴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也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技术和力量,让科技元素不断融入到博物馆中来,让流传万古的文物不再呆静和神秘。走进博物馆,观众不仅可以见其形,甚至可以闻其声;一些历史文物通过高科技手段,不仅可以看到它的过去,还可以看到它的未来;对一些历史事件,我们通过音频视频的回放,让历史“再现”,这样就可以让浏览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在观、学、思、动中加深对观赏物品的理解和认识。总之,博物馆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愈来愈走向现代化,愈来愈注重参观人员的参与性,现代式的博物馆正向着一个融消遣、享受这一趋势相契合。

对比可见,罗源馆与之存在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我馆还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展品上作一个卡片式的说明和指示,基本上是让参观者自己进行视觉浏览,观众不能自己动手,不能参与。虽然也配置了讲解员,但讲解员的讲解也是众口一词,千人同调,参观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不能将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的博物馆对参观者而言没有新鲜感,人们缺少积极的参与性和高昂热情。

三、我馆现实发展策略选择探讨

博物馆是传递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博物馆事业的繁荣是社会公益事业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让县级博物在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更好的、更健康的服务于人们,这是一个文物工作者所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第一,政府是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政府要起到政策引导作用,加大对博物馆发展的重视。县级博物的发展,资金支持是关键,博物馆突破性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资金的支持。尤其是对刚刚成立不久,发展不完备的罗源博物馆来说更是如此。另外政府也要在文物物品的征集及回收上给予鼓励,对那些在文物征集回收中做出表率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奖励,形成一个文物回收的良效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博物馆长期久远的发展。

第二,博物馆的内外建设要凸显主题化、特色化

在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中,可能会面临着这样的矛盾,那就是博物馆有限的面积与众多的展示内容,往往在建设中存在冲突。其实每一个博物馆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样样俱全,尤其是对县一级的博物馆而言,更是如此。县级博物馆的发展最为关键的是要确立自己的主题,如: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以古代商业发展为主题的,以古生物化石为主题的,以现代科学动漫为主题的等等。

第三,加强科技投入和馆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完善博物馆内部局域网管理,改善博物馆内部的软环境建设。科学技术的投入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增强了博物馆的吸引力,让更多的观众愿意到博物馆来参观;另一方面,管理手段的升级还会降低博物馆日常经费的支出。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博物馆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拓展对外交流、丰富文物种类,是博物馆全球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对博物馆的期望越来越高,馆际间交流的展品不断更新,形成相互流动的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博物馆 旅游开发 西安 兵马俑博物馆 价值

博物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承担着社会教育的主要责任,其服务对象也是当地的市民和学生,很多城市博物馆对外来旅游者的接待很少,但是博物馆对当地居民并没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主要是没有坚实的市场基础,人们的头脑印象中自认为博物馆就是存放古董的地方,因此博物馆的旅游价值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发挥出博物馆的优势,对人们进行教育。以下就从西安的兵马俑博物馆谈起,对博物馆的旅游开发进行分析探索。

一、博物馆旅游价值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追求功利心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在科普方面并没有非常大的投入,无论是社会投入还是学校投入都是以基本的教育为准绳,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主要是为了考取各种证书,获得优异的成绩,还有学历证书和上岗证书等等,民众在文化追求方面并没有自觉性,这样作为公共教育的场所博物馆就失去了自身的教育作用,也缺少广泛的社会认知基础。

(二)博物馆的发展自成体系

我国博物馆很多都是国家型的事业单位,主要作用和职能也是对文物进行收集、展览和保管,还能够进行科学研究,但是并没有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当成是自己的一种责任。博物馆所使用的经费也是由国家发放的,这样博物馆就缺少自我积极投入到旅游市场去运作的一种内在性愿望。很多博物馆在旅游开发方面仅仅是一种副业的存在,并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我国多数博物馆在人才方面都是文化教育人才,缺少基本的市场开发人员,这样就不能设计出符合市场旅游者需要的博物馆产品。由此博物馆的发展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很多博物馆还是静态的发展方式,主要展品都是文字、图片或者实际物品,很少使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人们对博物馆的参观也始终停留在一边走一边看的情况下。

二、西安兵马俑博物馆旅游开发的成绩和经验

(一)兵马俑博物馆旅游科技展示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兵马俑博物馆也增加了自己的科技展示职能,建立起360度环幕电影放映展示厅,以此能够让旅游者能够真正的感受到兵马俑的产生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情况。在每一个展厅当中还设计了计算机触屏系统,在系统当中观众能够查询到各种信息。在综合楼的内部面积扩大,游客能够在此聚餐,也可以购买一些纪念品,其中为了提升品位还有贵宾接待厅以及西安艺术文化厅。博物馆的每一项功能都得到了进步一的扩展。为了能够让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能够在内容上的到扩充,开始扩大游客的访问量,规划建设起文物陈列馆和兵器以及战车等等。观众能够对遗址进行参观和了解,进而更深刻的展现出兵马俑的历史文化。兵马俑的工作人员在旅游开发方面也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西安的兵马俑博物馆还进行了不同的改造,以此提升博物馆在旅游方面的吸引力。例如,让游客自己去观看兵马俑的挖掘现场,以此体验到考古旅游的乐趣。还可以引进一些现代化的表现手法,让旅游者能够全面的对博物馆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模拟兵马俑的整个制作过程。

(二)兵马俑博物馆旅游开发的缺失

在当前的旅游客人在参观兵马俑博物馆的过程中,主要内容就是在大厅进行兵马俑实物的研究,了解兵马俑的数量,旅游者在此的时间非常少。还因为旅游的基本需要,很多旅游者只能在兵马俑的坑基础上对陈列的兵马俑进行观看,很多旅游者对兵马俑观看的印象就是认为自己看到了世界上注明的泥塑作品。从总体上看,兵马俑旅游素材的挖掘还十分欠缺,兵马俑在博物馆当中旅游开发的重点并不是对新文物的展示,而是召集更多的旅游者,发挥出博物馆的旅游价值,关注游客在此之中有多少收获。

三、西安兵马俑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探索

探索出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兵马俑旅游发展空间和方向。兵马俑是西安博物馆在开发过程中的主要线索,并且也是对后人进行军事教育的素材,这样能够吸引一批对军事有兴趣的旅游者,增强人们对此部分文化的了解程度。兵马俑在西方人的眼中被认为是奇迹所在,就像当时的古罗马军队有自己的战争盛况,但是后并没有留下很多资料和实物,文献记载也非常少,我国古代军事情况可以从兵马俑的观察以及考察当中获悉,当时秦能够统一六国也是依赖于强大的军队。

兵马俑是整个秦始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价值的挖掘更有意义,这也是西安兵马俑博物馆进行深化发展的一种凭借,旅游开发和史书记载以及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结合自爱一起,再造出秦始皇陵寝,这在未来有非常大的旅游市场,教育价值也非常突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博物馆的旅游开发以西安兵马俑博物馆为例进行了分析研究。每一个地区的博物馆都有自己的优势,因此各地需要在市场经济理念的引下,注重自身价值的发挥,关注旅游市场能够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注考古材料和文物蕴含文化信息之间的结合,开发出适合旅游者的旅游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让博物馆的旅游开发价值更大,才能让旅游产品的宝库得到充实。博物馆展览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可以得到继承,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扬才能将我国古代文化传承下去,才能起到更大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海娥,吴海伦.基于顾客感知的博物馆旅游解说系统实证研究――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

[2]陈琴,李俊,张述林等.“大博物馆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2,(11).

[3]曾亚玲.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中国商贸,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