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科研概念范文

教育科研概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科研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科研概念

第1篇

函数概念是初中数学知识结构的纽带,如在方程、等式、代数式、数列、排列组合等等都有渗透,而且函数也是数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对于初中函数概念教学的研究有其必要性。

一、把握函数思想,渗透函数思想方法

在初中教学中,要把握参透函数思想,渗透函数思想方法,具体从来讲,函数思想的体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函数思想集中反映了变量(自变量)与变量(函数)之间的变化规律;

2.对应是函数思想的本质特征;

3.自变量的变化处于主导地位,在函数y=f(x)中,y与x的地位完全不同,x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变量y处于依从地位,函数的值域是由定义域通过对应法则所决定。因此,自变量的变化范围是函数的另一个基本因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函数思想方法作为其中的主导思想,学生要想充分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思想方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与其他的思想方法相比,其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学习函数知识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有效掌握和领悟函数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函数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得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在这里我们举例说明一下:例:用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摆放,则第2012个图共有多少枚棋子?对于这个题型的分析和解答,教师就可以借助函数思想来探讨以上规律,来建立模型:具体步骤为:第一步,确定变量;第二步: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图象;第三步:根据函数图象猜想并求出函数关系式;第四步:把另外的某一点代入验证,若成立,则用这个关系式去求解.这样,经过明确的分析,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在教学中函数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以上步骤,最终得到问题的答案。

二、函数概念教学回归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函数课时,要多列举实例。因为,对于函数知识来讲,其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在教学中,要把握这一点,逐步加深学生的认识过程,不论是课堂教学情景的引入,还是课堂演练,又或者是例题讲解,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一些生活例子,引起学生的关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函数概念的设计,教师不可以一味地照搬教材,而是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课外的东西,从而很好将课内与课外进行很好的融合。

比如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先举一些生活中可以反映函数关系的实例,如:

1.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与单价的关系。

2.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与学生数n的关系。这样,通过生活实例的导入,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而且还可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常量与变量的关系,深刻地体会自变量与函数值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得教学具有实际意义,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形时少直观,形小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事万休”。“函数是表示任何一个随着曲线上的点变动而变动的量”,可以说,从函数的产生开始,函数就与图形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我们也正是采用图像法来表示函数的,即通过坐标系中的曲线上点的坐标来反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表示方法,直观、形象地表达了函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函数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数形结合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图像与函数解析式有效地结合,形成两者的互补关系,加强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其特殊作用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教学:例:看图说故事。请你编写一个故事,使故事情境中出现的一对变量x、y满足图示的函数关系,要求:

1.指出变量x和y的含义;

2.利用图中的数据说明这对变量变化过程的实际意义,其中须涉及“速度”这个量。结合实际意义得到变量x和y的含义,由于函数须涉及“速度”这个量,只要叙述清楚时间及相应的路程,体现出函数的变化即可。

解:该函数图象表示小明骑车离出发地的路程y(单位:km)与他所用的时间x(单位:min)的关系;小明以400m/min的速度匀速骑了5min,在原地休息了6min,然后以500m/min的速度匀速骑车回出发地。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考查了函数的图象及其变化,而且让学生对函数情况有一个具体的把握。

第2篇

通过对概念和定义“是什么”的分析可以知道他们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他们的区别很明显即本质属性不同,概念是一种思维,定义是通过语言逻辑形成的命题。但是在现实使用的过程中往往将其混用,那是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与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关。也就是说对于客观事物本质形成的理性思维即概念会通过语言逻辑形成命题即定义。我们在一些教育学著作中常会看到“××的概念”作为章节名称的字样,其具体内容是对某个概念的各种定义进行列举,然后分析各种概念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将其进行罗列,最后给出一个著者认为最好的定义。其实,之所以研究者大多采用定义对概念进行分析是因为定义是概念最简略的语言逻辑表达,也是描述人们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认识即概念的最好逻辑方法。对于《教学论稿》中的问题似乎有了解答。首先,著者使用“教学的基本概念”一词,是将“概念”理解为“人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这个最广义的界定,因此这一章下面包含其包含了教学的定义、作用和一般任务几个节的内容。在日常用语中这样使用尚可,但是在教育科学这个科学领域的著作中使用,笔者认为是不很恰当的。首先,如果是在科学领域中使用“某学科的基本概念”时应该表示在学习某学科之前需要掌握的、基本的、重要的术语,进而学习复杂的原理、法则等。其次,王策三先生使用“教学概念的定义”是将概念理解为“反映这些事物之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具体来说是人们对教学的理性认识的语言逻辑方法即定义。如此就可知“教学概念的定义”就是对于“教学”这一概念的定义,将“教学”这一思维单位运用语言逻辑方法对其进行的理性认识。而如果对于“概念”和“定义”关系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大可以省略标题中的“概念”二字,避免赘述。

二、教育学中的概念问题

之所以要探究教育学中的概念问题是因为教育学中的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概念是有一定差别的。当我们面对“原子”和“教育”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是处于两种不同的境地的。原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科学界至今为止对其有普遍、统一的认识,即使有不同的认识也是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虽然人们对原子的正确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在某个认识阶段内人们对其有大体统一的定义。而教育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体,教育的问题是动态的、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尤其是它能够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人的主观意识能决定“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这就体现了教育问题的价值性。这也是对于教育的某个概念如“教学”会有许多种定义的原因。在陈桂生教授的《“教育学视野”辨析》一书中,他提出了教育学研究中人们将“概念”与“理念”混淆的现象。认为现存的许多对教育概念的定义是价值认识而不是实然认识,有将“理念”与“概念”混同、将教育概念“泛化”的现象。这里以“教学”的定义为例说明。陈教授认为,概念作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内涵只能根据它所指称的对象的“实然状态”规定。尽管任何内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只有当概念所指称的对象的实然状态普遍发生变化之后,概念的内涵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就是即使多位学者对“教学”下了不同的定义,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相互讨论“教学”问题,因为关于“教学”新价值观念还没有普遍流行。笔者认为,因为教育学的概念中的实然成分很少,所以人们很难在其中抽象出其描述“实然状态”的定义,就像是内隐知识,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但又是存在的。比如对于“教育是什么”的回答,只能确定有人的参与、是一种实践活动等很少部分“实然状态”,但是这并不足以定义教育,因为这种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用意识去定义本来就是思维的概念似乎又是无限的悖论。所以,教育学家们为了使自己的研究看起来科学化想到了下面的办法。哈佛大学哲学家、著名分析教育学者谢弗勒在他的《教育的语言》一书中认为有三种定义性陈述:(1)规定性定义,指创制的定义,即作者所下的定义。在同一著作中要求被界说的术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含义;(2)描述性定义,指适当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述语的方法;(3)纲领性定义,它或明或暗地说明“事物应当是什么”。

在这个意义上说,关于“好教学”价值状态属于“教学的纲领性定义”,这样似乎就很合理了,即使人们没有始终、普遍的在这一特殊含义上使用“教学”概念。陈教授认为,这是为教育诸概念泛化和教育概念与教育理念混淆现象提供了理由,其实是对这种现象的纵容。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并非完全没有其合理性。科学理论一般按照逻辑规则下定义;实践理论除此之外,可以附加“纲领性定义”。前者是某种概念的一般定义,后者属于某种概念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定义。人们对于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的区分也为纲领性定义提供了理由,它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是符合教育学科特点的,原因正如笔者之前所提到的教育学概念的独特之处一样。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程改革 理念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48-01

1 引言

高中化学教育需要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在实验操作中掌握并理解所学知识,这要求教师要充分改革传统教学理念,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接受能力,不断掌握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突出体验学习与实验实践课程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高中化学教与学的关系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中,教师更加重视对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对化学知识的讲解十分重视准确度,将基本的化学知识完整、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记忆与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任务相对较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备课与授课,但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的个人情感及价值观念,这种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效率与适用性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深入推动新课程改革理念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渗透,需要提高化学教育课堂与实验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这要求教师首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重视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另外,在推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指导与促进作用,在推动学生学习潜能提升的同时,不断规范学生的思维习惯与动手能力,以形成教师主导地位为前提、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新的教学理念。

3 如何有效推动高中化学教育的改革

3.1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改革

实验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进而推动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化学的学科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化学实验作为一种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手段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假说及猜想,引导学生采取多种途径进行探究式学习。化学实验课程改革需要教师首先优化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观察能力,边演示实验边为学生讲解,以提高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充分实施[1]。

3.2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课程改革

3.2.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高中化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讲,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化学实验课的开展需要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的辅助,只有在一种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功能,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动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推动健康、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的产生,给学生一种平等、成功的心理感受。

良好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首先优化组织教学,不断发扬民主教学思想,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提出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认真倾听后进行科学引导,以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氛围。另外,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与业务素质,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艺术,重视情感的投入,强调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推动教学效率的提升。

3.2.2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化学教学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来巩固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并在实验操作中了解新的知识,理解连贯性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将课堂交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重视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转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角与配角的角色,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这要求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更多的机会去表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动手的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高中化学教育课堂中,教师总是将知识全面的传授给学生,学生听课记笔记,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中昏昏欲睡,在这种教育方法下,教师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还需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2]。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只需要精心的设计一些问题,将事件留给学生去思考和讨论,一方面活跃了教学氛围,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3.2.3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高中化学教学包括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引导学生灵活联想与想象;在实验教学部分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独立思考,强化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与才华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要不断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个体潜能的发挥,推动化学教学课堂创新性与灵活性的发展。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课堂需要充分创新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因此教师需从实际出发,吸收多种教学方式的经验,并根据教学内容,综合采用启发式及讲授式教学方法,完善多种教学方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条件下要求高中化学教育需要不断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思路,突破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学习自主参与动手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还需要从自身基本素质与能力出发,完善教师指导性作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倡导平等、和谐的教学理念,推动高中化学教育效率的提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