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范文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县域银行发展思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

第1篇

发展县域金融是中小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所说的中小商业银行,是指除了四个大型股份制银行之外的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包括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信用合作银行等。这一群体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一半市场份额。中小商业银行的成立和发展,适应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型商业银行收缩县域机构造成的市场空白,较好地满足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从发展趋势看,发展县域金融应成为中小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中小商业银行不具备与大型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进行竞争的优势。中小商业银行不能高水平地满足大中城市客户的金融需求。大中型城市客户一般规模大,信贷需求多,服务要求高。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金、网络、人员素质的限制,往往难以满足其需要。有些大型企业资产规模超过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此外,在各种经营要素中,大型商业银行竞争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难以与规模巨大的大型商业银行相抗衡;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晚、系统建设滞后、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等原因,造成业务品种少、服务手段落后,难以有效满足客户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中小商业银行大多采用跟随型市场营销战略,没有个性化的经营特色,竞争能力不足。

其次,县域金融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目前,县域金融还是一个竞争不充分的市场,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近年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金融资源日益丰富。以县域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全国百强县(市)中江苏就占有21个,最发达的十强县中有6个在江苏。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2006年、2007年县域GDP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9.7%、50.84%和51.74%。由县域金融的存款和贷款的统计数据可知,江苏省县域的存款及贷款增速均高于市区,而县域现有的存款及贷款的绝对值均低于市区,即县域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开发。由此可见,县域是一个有很大发掘潜力的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县域蕴含了更多中小商业银行可以提供服务的机会。

再次,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适应了金融改革的大势。利率市场化和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大势。利率市场化则意味着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在同一平台上进行面对面的规模与效益的对抗,显然,作为在这两方面都不占据优势的中小商业银行必然要选择与大型商业银行的错位经营策略,发展县域金融则是最佳选择之一。直接金融在社会融资比重的提高,意味着传统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赢利模式将改变为以发展中间业务、个人金融业务等为主,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将战略向县域转移,将目标客户转向金融资源相对潜力较大的县域金融。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策略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为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适应、满足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发展思路

制定规划。中小商业银行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应将发展县域金融列入发展规划,要在对各县域经济、金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设立机构进行财务评估和风险评估,明确县域金融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

完善机制。中小商业银行以灵活、方便、快捷为体制优势,发展县域金融必须建立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具体地说要建立五大机制:一是授权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充分的经营自,因为只有拥有一定权限的县域支行才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制定和调整发展策略。二是授信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充分的授信权限,使之能不断优化信贷流程,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贷款效率。三是激励与约束机制。应制定有别于城区经营分支机构的县域支行考核与管理办法,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以调动支行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四是财务管理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一定的财务自,可以实行“多收多支”、“多存多贷”的原则,在创业初期可以不考核利润,等到一定规模后再进行严格的考核。五是风险控制机制。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加快数据集中管理力度,加强事前和事中的监管,发挥科技手段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增强支行自我发展和调节能力。

抢占市场。县城经济关系较为简单,金融资源相对集中,同时中小商业银行也不可能设立众多网点,在发展中应重点抓住三个市场:一是中小企业市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应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要搞好调研、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培植核心客户。二是县城城镇居民的消费市场。县城集中了县域内高收入群体,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简化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的发放程序,大力拓展消费信贷领域。三是带“农”字头农产品市场。县城也是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商品流通的中转地,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特色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特色主要是通过其他行难以模仿的管理与服务来实现。第一,通过管理效率的提高与流程的优化,尽可能实现低成本经营,让客户利益最大化,以效益特色来促进发展;第二,通过加快金融创新,开发金融新产品。对已经在大城市开办的业务品种,应尽快在县级金融机构推广。通过业务创新,为投资者提供机遇。第三,根据县域客户的需求,适时提供差别化的金融服务。中小商业银行基层行对县域内的各种信息,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信用程度等情况掌握较多,因此要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品种。

第2篇

泸溪县是一个被国家列为西部开发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565.5平方公里,共辖15个乡(镇),总人口29万余人。最近几年,为了加快泸溪县域经济的发展,泸溪县委、县政府提出 “工业立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工矿私营企业和柑产业,使泸溪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15.5亿元,同比增长17.7%,2008年1-9月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4.15亿元,增长18%;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84.7%,2008年1-9月实现工业总产值21.5亿元,增长60.25%;2007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80.27%,2008年1-9月完成财政总收入1.4亿元,增长36.86%;2007年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15.01亿元,比年初增加2.26亿元,增长17.7%,2008年9月各项存款余额16.24亿元,比年初增加1.23亿元,增长8.22%;2007年各项贷款余额6.66亿元,比年初增加0.55亿元,增长9.18%,2008年9月各项贷款余额7.13亿元,比年初增加0.47亿元,增长7.1%。

二、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运行的突出矛盾

㈠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与县域金融信贷滞后的矛盾

根据对泸溪县各企业厂矿及“三农”资金的需求调查,全县需要信贷资金投入约4.5亿元,其中:工业企业需要信贷资金投入3个亿,产业开发及“三农”发展需要信贷资金投入约1.5个亿,而最近几年泸溪县每年的信贷资金净投放都只在0.5亿元左右,这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很不相适应。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

一是邮政储蓄资金目前还没有真正用于地方经济建设,仍然外流。到2008年9月底,泸溪县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2.87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17.68%,而贷款余额只有492万元,大部分资金没有用于地方。二是随着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县域经济信贷投入逐年减少,存、贷款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到2008年9月,辖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三家商业银行存款余额7.98亿元,贷款余额只有2.83亿元,存、贷比仅为30%。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的存、贷比分别为7.55%、48.15%、34.53%。由此可见,他们的大部分资金被上级行占用,在当地投入甚少。县域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仅靠农村信用社一家机构支撑。三是存、贷款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从2007年至2008年9月末,泸溪县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17-18%左右,而全县2007年至2008年9月末的存款平均增长速度为12.96%,贷款平均增长速度为8.14%,存、贷款平均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其中贷款增长速度还不到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半,信贷增量已明显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

㈡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与县域金融信贷体制的矛盾

1.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基层支行由于受机构改革的影响,他们的信贷审批权全部上收到省分行或二级分行,县支行没有贷款审批权,单位或企业申请贷款需要报二级分行和省分行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据了解,申报一笔贷款的审批,最快也要一个月,最长的达几个月,而且贷款手续繁杂,需要办理资金评估、授信、抵押担保登记等。况且,由于县级城市抵押担保机制还不够健全,中小企业及“三农”贷款抵押担保难以到位,加上现在各商业银行都实行了贷款责任追究制,使部分员工产生“俱贷”心理,他们不是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去对待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抱着多有事不如少有事的态度,对风险难以确定的中小企业或个体民营企业,以及“三农”对象不愿贸然放贷,从而造成了贷款难的局面。

2.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一是社会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在信贷活动中,企业和个人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时有发生,信贷征信系统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个别企业隐瞒于已不利的信息,产生与市场规划相悖的逆向选择,借企业破产、改制、转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造成银行贷款流失,严重损害了银企合作的信用基础,破坏了银企间正常的信用关系。二是信用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虽然泸溪县成立了一家三维投资担保公司,但由于资金规模小,管理还不到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为一家企业办理担保业务。

3.县域经济自身缺陷,影响了金融信贷投入。一是县域经济主要由农业和中小企业构成,农业的特点是投资需求量大、周期长、回报率低,且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不确定风险较多。二是县域经济缺乏科学发展观念,大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如:泸溪县生产规模较大的产品有电解锰、电解锌、铁合金等,这些产品都属国家信贷限制支持的产品,政策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三是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内部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欠规范,企业信誉、财务、业务状况等离散度高,透明度低且变化大,缺乏约束性,使金融部门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真实情况,出于本能的风险控制和效益考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缺位。

㈢县域企业发展思路与国家货币政策的矛盾

泸溪县目前存在一些项目重复建设的现象,且大部分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和企业,这不仅使县域经济结构得不到根本优化,而且浪费了有限的信贷资金和资源,并且容易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不利局面,缺乏科学发展意识,信贷资金投入的环境也无法得到根本改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和力度也很难有所提高。同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单靠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是不够的,还须财政、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相互支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许多好企业、好项目由于财政、税收政策不够配套或协调,在项目审批、市场准入条件上进行严格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也使金融资产的风险聚集增多。

三、促进县域经济和金融和谐发展对策建议

㈠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观念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更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观念。要认识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县域金融的发展是利益均衡关系,是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支持被支持”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互为发展。

㈡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要改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增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以及扶贫性金融组织,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方式,提高县域金融服务,实现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共赢。二是基层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协调好政府及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精心打造政、银、企三家关系。同时要加强信息的收集、反馈和沟通,灵活运用货币信贷工具,加强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适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三是各金融部门要坚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就是壮大自我”的意识,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查、预测,找准有优势、有潜力的项目,并为这些项目发展创造机会,只要符合信贷政策条件,就积极给予信贷支持,为加快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四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及邮政银行,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特点,转变经营理念,增强信贷营销观念,制定区域性信贷政策,在提高效益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基层行一定的信贷授权, 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信贷投入。

㈢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

大力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一个具有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地区,金融机构才会有投放信贷资金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要大力开展创建信用县、信用企业、信用乡、信用村活动,切实增强社会信用观念。司法、工商、税务、财政、公安等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击恶意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和个人,帮助金融部门维护债权,给金融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㈣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和金融协调发展

一是政府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县域中小企业及个体民营企业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步伐,走高科技发展道路。在融资方式上,由主要靠自我积累和银行信贷向多元化融资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产品为主营对象,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提高竞争实力。

第3篇

一、导致贷款还款困境的因素

(一)结构调整转型难。以集贤县为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中小企业发展普遍动力不足,后劲不大。特别是以粮食加工为主的县域相关粮食中小企业,项目转产、产品升级、产业更新等等结构调整更是困难重重,只能是维持生产、保本经营。同时大部分煤炭企业处于停产或倒闭状态,转产困难,企业萧条,还贷能力受限。

(二)企业自身经营难。县域中小企业大多是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产权单一,企业规模小,深加工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低,经营行为短期化及负债多、积累少,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同时多数民营中小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信誉度下降。

(三)偿债资金来源单一。目前县域中小企业偿还负债的资金来源主要渠道是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现金,偿债渠道单一,承担债务的能力较弱,生产经营销售环节一旦受到影响,资金链条就会容易出现断裂,从而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加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用工成本上升,盈利空间缩小,还贷能力受限。

二、应对策略

(一)齐抓共管,积极引导企业发展,提升还贷能力。一是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思路,畅通企业的销售渠道,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在做“活”企业上下功夫。二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组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服务,解决企业切实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做“强”企业上下功夫。三是加快园区建设,为中小企业搭建发展平台,在做“大”企业上下功夫。

(二)多管齐下,转变企业发展思路,增加还贷能力。一是企业要积极对自身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认真的考察,积极发展订单产业,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增加销售收入来源,促进企业良性循环。二是企业要积极研究国家政策,及时转变经营思路,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并对落后产业进行及时调整转产,促使企业稳步发展。三是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合理摆布资金运营,做好银行贷款到期预警监测工作,积极主动筹措并及时归还银行贷款,提升自身信誉度。

第4篇

支持“三农”责无旁贷。农村信用社因农而建,因农而兴。为此,郧县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农民银行、市民银行、地方银行”的服务宗旨,始终高举“三农”旗帜,围绕“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优势”的发展思路,突出产业优势,突出特色规模,突出重点扶持,累计投放以柳陂、城关为中心的万亩大棚蔬菜基地、青曲为代表的万亩莲藕基地、梅铺的粉丝深加工、青山、五峰、南化的万亩有机绿茶基地、五峰为代表的万亩木瓜生态经济带基地等特色产业贷款15万户(次),4亿元,使9万户农民受益,户均年增收在1000元以上。与此同时,谭山大理石开采加工、胡家营的“桑蚕专业村”、五峰乡的“木瓜之乡”、南化镇的“罗非鱼之乡”,无不渗透着信用社“三送”服务的心血。到2010年9月底,农信社“三农”贷款总额达62036万元,支农贷款增量占全县金融机构90%以上,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支持工业竭尽全力。郧县农村信用社在满足“三农”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中小企业“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等与小银行具有诸多相似的性质和特点,不断调整经营思路,搞活营运机制,确立了“中小企业主办银行”的地位,实现了与众多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与中小企业真诚合作、并肩发展的共赢之路,有效地支持了68家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重点支持了以义兴公司、兴升公司、力丰公司为代表的汽配零部件精加工产业;以三星工贸公司、宏发精铸公司为代表的铸造产业;以湖北神河集团为代表的汽车改装基地;以十堰神洲龙公司为代表的汽车模具产品生产基地;以天神公司、铸帮公司为代表的化工特种产业;以佳恒公司为代表的液压油缸系列产品;以金石公司为代表的铸塑汽车零部件产品;以登丰农资公司为代表的农业化肥生产基地;以西山电站、罗堰电站为代表的小电站建设。

尤其是2009年3月20日,市信用联社与县人民政府签订了2009年――2010年合作项目25个、三年拟支持融资金额2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为近三年的政社合作奠定了基础。目前,已向汉江二桥建设项目发放贷款1.8亿元,及时解决了资金缺口;向湖北金龙水泥有限公司发放贷款9000万元,使第二条180万吨水泥生产线顺利点火投产;向十堰佳恒液压机械有限公司发放贷款5000万元,确保了前置式液压缸技改项目的顺利推进;向十堰兴升工贸有限公司发放贷款970万元,使氮气弹簧总成项目产品开发研制取得实效。其他项目融资正有序实施,为全县“保、促、争”目标的顺利实现增添了新的动力。

第5篇

关键词:甘肃县域金融;尤努斯模式;中小型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一、县域金融理论研究

在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这二者之间,到底是县域经济拉动县域金融,还是县域金融拉动县域经济?H.T.帕特里克在1966年提出的“需求追随型”和“供给领先型”两种不同的金融发展模式,解释了这个问题。

(一)需求追随型金融发展:县域经济决定县域金融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均收入很低,无力支付金融机构进入费用或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或者有能力支付也因为交易量小,每单位交易量所承担的成本过高而不愿去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由于缺乏需求,金融服务的供给也无从产生,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也就不存在。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入,产品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长,人们收入的增加使得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人也就逐渐增加,对金融服务也提出了相应更高的需求,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简单的金融体系也就演变为复杂的金融体系。

所以说,县域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这个基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尽管二者在短期内可能出现不一致,但长期总会趋于均衡的。其次,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也决定着县域金融发展的体制,因为当作为大环境的经济体制因素发生改变,县域金融运行的小环境势必也要相应调整。再次,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增长速度及结构也决定着县域金融发展的规模、增长速度及结构。

(二)供给领先型金融发展:县域金融拉动县域经济

供给领先型金融发展认为,金融发展不但可以先行于实体经济部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对于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它能将滞留在传统部门的资源转移到能够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部门,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1.县域金融对储蓄的影响

县域经济生活中的货币分布是不均衡的,而县域金融体系在交易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并且能够提供流动性强、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金融工具,这无疑会刺激居民的储蓄倾向。

2.县域金融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县域金融中介及金融市场的出现,极大地克服了阻碍储蓄向投资有效转化的因素。首先,它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以银行为核心的县域金融中介能够代表所有存款者对投资进行监督,避免了广大储户对投资实行直接监督而可能引发的高额交易费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监督成本。其次,银行等有组织的县域金融中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大大降低了县域储蓄者的流动性资产持有量,使之可以将资金投向生产性投资而非可以随时变现的资产,这样就保证了县域投资的连续性。

3.县域金融可以提高资本边际生产力

县域金融体系通过信息的收集,对各种可选择的项目进行评估,将储蓄有效地在借款者之间进行分配,大大降低了县域借款者与贷款者之间订立金融契约的交易费用,从而提高了县域金融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将资金配置到资本边际生产力最高的项目中去。可见,县域金融体系可以借助其自身优势,充分发挥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作用,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二、县域金融发展的模式选择

甘肃69个县域的人口占全省的70.26%,但GDP仅占40.74%,财政收入只占16.24%。2010年,甘肃省投放农业、乡镇企业和农副产品收购的贷款仅占县域吸收存款额的26%,县域金融资源四分之三流向中心城市。

目前,县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均无贷款权,信贷供给萎缩,基本上成了“大储蓄所”;农业发展银行资金运用受到一定限制;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中事实上成了主要的金融机构,但是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较差、自身经营困难,包袱沉重,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而且农村信用社业务范围主要以“三农”为主,难以有效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对于甘肃这种以农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县域经济短期内很难带动金融发展;相反,金融发展缓慢甚至倒退又使有限的县域金融资源外流或者闲置,极大地阻碍经济发展,这就陷入了所谓的“马太效应”。以靖远县为例,全县金融机构由2004年底的58家下降到2010年底的38家,县工行、县建行将其营业网点全部收缩在城内,农行在农村的营业所及城内的储蓄所撤销了一半。网点的收缩削弱了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导致县域资金供求失衡。

所以,在短期内无法大幅提高县域经济水平,并且伴随着县域金融发展倒退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供给领先型”的发展模式,优先发展县域金融,鼓励银行业积极进入县域金融领域,开发金融产品,彻底改变甘肃县域金融目前的颓势,推动甘肃地区经济快速与可持续发展。

那么究竟怎样建立一套有效机制来突破当前的县域银行业务发展的瓶颈呢?首先,银行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创建新的农村信贷理念和信贷模式。在这方面可以有效借鉴在孟加拉国获得过巨大成功的“尤努斯模式”,转变县域金融业务经营理念,实现扶贫盈利两不误;其次,在当前国有大型银行逐渐从农村撤并的现状下,中小型银行应该抓住机会,审时度势,瞄准中国县域金融这块大蛋糕,积极进驻县域金融领域开展业务。国家也需要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中小银行进入县域金融领域。那么,尤努斯模式究竟有何借鉴之处,为何鼓励中小型银行进入县域金融领域,这些内容将会在以下章节得以讨论。

(一)尤努斯模式的借鉴

从实践看,尤努斯模式的成功,主要是突破了传统的信贷理念,创新了制度安排,并且形成了适合贫困经济地区的“草根”金融文化,从而既实现了社会效益,又实现了经济效益。

1.创建了突破传统观念的“草根”信贷理念。

一直以来,银行业出于对风险的控制,在贷款时一般采用抵押贷款制度或者担保人制度,并且对象必须是优秀客户或者大客户等有经济实力的个人或单位,而且将优势行业,大城市作为其目标市场,这就形成了传统的信贷理念。然而,尤努斯模式颠覆了传统的信贷理念,完全废除了贷款的抵押制度,认为穷人会比富人更讲信用。因为穷人如果不讲信用而赖帐将受到人们的歧视,会在他的生活环境中不能得到人们的承认,失去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穷人在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也会及时归还贷款。乡村银行成功地依靠社会舆论、道德力量及人际关系,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在孟加拉整个银行业坏帐率达60%的情况下,保持了98.89%的贷款回收率,并完全履行着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彻底颠覆了“穷人缺乏信用”、“无恒产者无恒言”的传统银行经营观念,建立了适合于金融支持贫困地区的“草根”信贷理念。

2. 以扶贫性与商业性的有机结合

尤努斯创办乡村银行的初衷是想帮助穷人找到脱贫的途径。银行规定,贷款对象必须是不超过0.5英亩土地的穷人;如果没有土地,其家庭财产价值也不能超过1英亩土地的价值,否者不予贷款。并且尤努斯模式将贷款对象主要锁定在乡村妇女这个社会地位极其悲惨的群体,其贷款对象中有96%是农村妇女。但是,乡村银行并没有因为从事扶贫事业而将自己定为慈善机构,它强调以商业化的手段达到扶贫的长期持续性,将贷款利率定在20%左右,高于银行业的整体利率水平。这就形成了乡村银行的制度框架基础,即商业性运行机制与扶贫性经营二者有机结合。没有商业性运行,乡村银行不可能持续经营,达不到为社会最贫困群体提供扶贫资金的目标;而没有扶贫这一动机与经营理念,乡村银行就失去了它经营的根基与特色,就不会在银行业风起云涌的发展改革中独树一帜,取得成功。

3. 建立了市场化为导向的正向激励和内生约束机制。

从银行内部看,乡村银行的业务规模小、频率高、较分散、情况复杂,银行工作人员大多数时间奔波于田间地头,十分辛苦。所以,乡村银行的员工普遍待遇要高于同行,并且银行实行论功行赏制,大大激励了银行从业者的积极性。

对贷款人来说,为了在不需要抵押的前提下实现对贷款的制约与监督,乡村银行采取内生性的约束机制。他们将经济背景相同的人五人一分组,这五个人具有互助,互督,互保的功能。其中一个人不能按时还款,其他人有义务进行帮助,并且一个成员的违约将会影响其他成员的再次贷款。6个小组再组成一个“中心”,每个星期召开一次会议,银行派工作人员组织还款贷款,并帮助解决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中心+银行工作人员”的监督约束机制,无疑是一种极具智慧的金融制度创新,将银行纯粹的外部监督变异为内生性的监督约束机制,极大地消除了道德风险,有效地降低了乡村银行的管理成本,充分调动了贷款人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中小银行在县域金融中的优势

1.县域金融市场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第一,大型商业银行撤离留下了一批优质的客户资源。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多年来的金融职能的发挥,增强了县域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丰富了金融知识。

第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也为中小商业银行的进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有所增加,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增幅较大,对农村及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适应了金融改革的大势。

利率市场化和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大势。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处在同一平台上进行面对面的规模与效益的对抗。显然,在这两方面都不占据优势的中小商业银行必然要选择与大型商业银行的错位经营策略,而发展县域金融则是最佳选择之一。直接金融在社会融资中比重的提高,则意味着传统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羸利模式必须转向发展中间业务、个人金融业务为主,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将经营战略向县域转移,将目标客户转向金融资源相对潜力较大的县域金融市场。

3.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有了更宽松的政策支持

为了支持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2009年4月30日,银监会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政策进行调整并下发了《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根据《调整意见》,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在相关地域范围下设分支机构,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简化审批程序,将省内分支机构审批权限下放给各省银监局;鼓励商业银行优先到西部、东北等银行机构较少地区、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并对符合监管导向的相关申请予以优先支持;银监会不再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分行和支行设定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由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根据业务发展和资本管理需要统筹调节、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结论及启示

甘肃县域金融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银行将传统的经营模式套在县域金融这一特殊领域,致使坏账率高企,资金运营低效,并且无法调动农民的金融需求,而尤努斯模式无疑在这些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并且,中小型银行在县域金融领域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并且有可能在将来成为县域金融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所以,在甘肃县域金融发展的模式选择上,应该采取“两步走策略”。即,银行业内部创新运营机制,转变经营理念,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借鉴尤努斯模式成功经验,积极开拓县域金融市场;国家在外部提供更多激励措施,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中小银行积极进入县域金融市场,并且设立专门的指导与监督机构,引导中小银行健康快速的发展农村银行业务,最终将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为甘肃县域金融发展带来活力。

参考文献:

[1]石全虎.《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02):60-64.

[2]郭建民,于晓鹏.《对我国西部县域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0 ,(13):38-39.

第6篇

一、整合财政专项资金

现有专项资金的使用大多是支持某个具体企业的具体项目。其弊端在于,没有充分考虑政府各渠道及社会各方面支持企业发展资源(如银行信贷)的配合联动,以及信息不对称,致使财政政策和资金应有的乘数效应没有得到切实发挥。因此,应结合资金支持方向,对现有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进行整合优化,集中财力,整体发力,重点支持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

一是存量资金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增量资金按照区域经济、特色产业整体设计投放。在财政政策、专项资金的运用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支持个别企业、具体项目向使众多企业受益的普惠性政策转变,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乘数效应和导向作用,引导整合社会资金支持企业发展。

二是整合财政管理职能,减少交叉管理和职能重叠。原则上要按产业类别各司其职,如涉农企业要以农业专项资金扶持为主,工业企业项目以工业专项资金扶持为主,商贸流通企业以商贸流通领域的专项资金扶持为主,文化产业以教科文专项资金扶持为主等。

二、创新财政资金管理

一是形成部门联动体系,全方位、大力度、多层次支持发展。以“因素法”分配方式,依据自治区的产业布局、产业特点以及县域经济、园区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培育和发展,设计分配因素,与部门、盟市、旗县以及园区、企业、银行联动,统筹协调,配套实施。具体措施有:大力实施千户工业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每年重点扶持创办2万户微型企业,带动就业10万人;培育建设10个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实施生产业领域中小企业发展工程,重点支持500户中小企业在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现代生产业领域发展;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国家和自治区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健全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不断完善;围绕自治区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双百亿工程”,从研发吸收、推广应用、生产投入、平台服务、现代物流等方面着手,鼓励一个大企业(大产业)或一个大项目、一个特色园区牵头带动一批中小微企业协调配套生产体系;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发展名优特色产业。

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延伸管理。继续深化完善节能量第三方审检机制;完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制、能源审计监测制度,规范审核程序,建立市场化节能长效机制;建立符合公共财政原则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等机制。

三是鼓励银行积极向中小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试行中小企业贷款贴息由贷后贴息改为贷前承诺、贷后付款的办法;实行“以存换贷”,用财政间歇资金激励银行放大相关产业的投资;建立小微企业风险资金。

四是努力放大政府资金撬动功能,以基金投资方式创新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以基金方式,通过财政资金参股、跟进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做大财政“蛋糕”,整合撬动各种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基金的运作调动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管理,保障资金安全有效。

三、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一体化资金项目库。每年列入专项资金的项目,必须从项目库中选取。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更新项目,实现滚动使用、跟踪监管的功能。

二是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信息化管理系统。集项目申报、预算管理、投资评审、项目监管于一体,对专项资金进行监控、统计、分析,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

第7篇

关键词:县域金融 金融业 型金融业态 “三化”原则

中图分类号:F830,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44-02

一、县域新型金融业态的总体发展情况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在监管创新的引领下,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业态正蓬勃兴起,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近年来,监管部门积极推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工作。中国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2010年获批成立,2013年银监会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范围。浙江省长兴县随着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县域新型金融发展也非常迅速,总体情况是:(1)新型金融业态总体发展迅速。自2006年以来,长兴县在湖州市范围内已连续九年信贷规模名列湖州市三县第一,并于2014年实现银行存贷款总量破千亿。目前,长兴县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的种类、数量处于湖州三县前列,其中银行机构17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证券营业部3家,担保公司2家,民间融资信息服务企业1家;同时企业挂牌上市工作也走在湖州三县前列,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2)传统金融模式保持平稳发展。2016年以来,长兴县银行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都实现稳步发展。一是存贷款稳步增长。截至2016年末,全县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646.54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76.05亿元,增幅13.33%;各项贷款余额531.51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32.60亿元,增幅6.53%。201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中除1家存款负增长,2家贷款负增长外,其余全部实现正增长。二是银行不良贷款实现“双降”。2016年末,全县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48亿元,比2015年末下降1.95亿元,不良率1.22%,比2015年末下降0.46个百分点,信贷风险持续暴露态势得到控制。三是银行业人才流动加快。据多位银行人士反映,从2014年以来,银行业人才流动明显加快。除了银行业内部跳槽更加频繁,有部分银行人员流动到了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银行体系之外。(3)金融新业态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是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仍然很小。以余额宝、P2P平台、众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广大老百姓提供了新的理财手段,同时也给传统银行业在吸收存款方面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长兴的互联网金融虽然近年来有一定发展,但是整体规模仍然很小,为实体经济提供的融资有限。二是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风险凸显。长兴诺力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长兴恒力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长兴永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长兴中高科创小额贷款有限公司4家小贷公司,不良贷款均居高不下。三是产业基金、民间资本管理等业态在政府引导下蓄势待发。长兴提出打造“太湖资本广场”,着力引进和培育金融控股、财富管理、基金投资、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民融服务等各类金融业态。2015年7月以来,由长兴县政府组织,已经分别在杭州和上海召开了两次金融招商洽谈会,并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扶持政策。据悉,由政府牵头的太湖产业基金已经成立,首期产业基金总规模1.5亿元。此外,科技发展基金、天使投资基金、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天能公司牵头的民间融资服务中心、与浙商资产公司合作的资产管理公司都在筹建中。

二、县域新型金融业态发展中的困境与障碍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县域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考验,各县区经济下行压力凸显。在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方面,除传统银行业金融支持外,在新型的金融业态中,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消除了投资者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产业基金、资本管理公司等新业态由于政府的引导作用目前来看正蓄势待发。但是实体经济的风险,新型金融业态的管理水平、风控水平依然是制约新型金融业态发展的极大障碍。

1.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遇瓶颈。P2P等互联网金融业态的行业门槛虽然不高,但实际上是一个需要相当专业水平和管控能力的行业。长兴作为一个四线城市,互联网金融的行业基础较薄弱。具体表现在:一是本地P2P公司实力弱小,抗风险能力差。绝大部分P2P公司注册地都在一线或二线城市,且行业前40位的大平台占据了行业总贷款额的65%。这些大平台背后都有雄厚的资本支撑,有强大的专业团队管理。比如陆金所背靠平安集团,宜人贷有宜信集团。落户长兴的恒昌财富、易贷帮等都是小型P2P平台,抗风险能力不足。二是长兴本地的众筹平台还是空白。2015年以来,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子商务大佬相聚成立众筹板块,行业洗牌即将开始。目前长兴的众筹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的众筹平台还没形成。

2.传统金融“触网”但用户体验不足。互联网时代,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行业,也在利用互联网,打造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手机证券客户端、网上保险销售超市等业务。但是,传统金融公司做自主互联网平台存在一定劣势,一方面,金融公司的人做互联网还是金融思维模式,用户体验方面比较差;另一方面,金融公司平台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平台流量不足。

3.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运营能力有待验证。浙江省长兴县的县域经济虽然比较发达,但是有高科技含量的企业不多,有前景有成长性,未来可以冲击资本市场的企业数量也是有限的。产业投资基金应该定位于长期投资者,应着眼于被投资企业未来3~5年的长远发展。对于需要融资的企业而言,股权融资是优先考虑的方式,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资金压力。目前长兴的太湖产业发展基金已经成立,但是对于基金的投资和管理能力,还未经历实践的验证。

4.民间资本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业态较落后。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是规范民间融资的一种金融创新工具,资金来源于股东的资本金和以私募形式向特定对象募集的资金。资金投向一般有私募股权投资、项目投资、短暂性财务投资。长兴县域的民间融资一直比较活跃,近几年也陆续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建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有利于政府对民间资本进行阳光化管理。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收购、整合、盘活不良金融资产,并可以从中赢利。鉴于目前的不良资产整体都比较高,应该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并尽快运营。近期商务部放开租赁公司审批,外资租赁注册资本在3亿美元以下的审批下放到省商务厅。各县域应紧跟政策形势,发展金融租赁,为实体经济和政府民生工程提供融资便利。

5.小额贷款公司坏账率高,资金来源不足。目前来看,小贷公司基本遵循了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原则,但存在的问题也会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值得关注。比如,性质定位不够清晰。小贷公司的定位是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企业法人。从实践来看,小贷公司的业务本质上是一种金融行为。从经营模式看,小贷公司的政策定位是以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为宗旨,从事小额放贷和融资活动,但在实践中,小贷公司实际上提供的是金融产品服务,是以企业为名行金融之实;另外还存在经营方向存在偏差、后续资金不够充足、日常监管力度欠缺等问题。长兴县共4家小额贷款公司,近几年来各公司的不良贷款仍然处于上升通道中。

三、县域新型金融业态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鉴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新型金融业态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应确立金融行业的总体l展战略和目标。打造县域金融城市,使县域金融业辐射更加广泛,要努力拓展横向辐射面。在发展思路上,要注意“三化”的发展原则:一是规范化:如互联网金融行业,要严格准守银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的管理办法,控制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如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决不可吸收民间存款等。二是市场化。虽然在新型金融业态发展方面,政府引导必不可少,但是政府切不可越位,市场的事情让市场去做,政府只需要做好监管。三是专业化。必须积蓄足够多的专业人才,政府应更加重视金融人才的引进工作。针对县域新型金融业态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1.对互联网金融既要鼓励又要加强监管。引进行业中优秀优质的P2P网贷公司、众筹平台进驻本区域,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便利是,可以降低投资者风险,避免发生平台跑路事件。政府的金融主管部门如金融办应重视对长兴本地P2P网贷公司、众筹平台的专项监管,着手研究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政策、管理办法等,并及时落实到位。

2.新形势下传统银行业要加快金融创新。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银行业有条件、也有必要进行金融创新。有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就认为是互联网化了,实际上却还是在按照老思维老办法经营,这是银行深化创新的极大障碍。银行应向优秀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如蚂蚁金服、陆金所等公司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模式、组织体系、快速应变能力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形势。除了进军互联网金融外,还可以尝试入股产业基金、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

3.小贷公司加快上市步伐建立贷款网络平台。由于小贷公司“只贷不存”,资金来源为股东注册资本和银行贷款,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经营风险很大。因此借力资本市场,是降低风险实现健康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事实上,小贷公司大步迈进资本市场正呈现争先恐后之势,H股、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甚至美国纳斯达克都出现了中国小贷公司的身影。据公开资料显示,德清的佐立科创小贷、重庆的瀚华金控已在港交所上市。更多的小贷公司则在备战登陆新三板。阿里小贷之所以能成功,依靠的是大数据分析。县域小贷公司可以考虑建立基于本县域的贷款网络平台,实现县域内企业、个人用户的大数据分析。一方面,推进有条件的企业进入新三板、战略性新兴板块、创业板、中小板等,加大一级市场股权融资力度,打造资本市场的“县域板块”;另一方面,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包括政府平台、类平台、实体企业)进行一级市场债券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债务结构。以上两个方面可以共同提升一个县域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打响县域金融的知名度。有利于引进更多更好的新型金融业态企业,有利于提升县域金融的发展水平,有利于实现“金融大县”的战略目标。

4.引进社会资本进入资本管理公司等业态。政府引导成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民间融资服务中心、资产管理公司,但是政府更应该也更适合站在监管方的位置,应避免直接干涉公司的经营决策。因此,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经营效率高的优点,使这些新型金融业态健康发展。比如,引进长兴本地的上市公司、银行、国内大型金融企业参股这些新业态公司,促进这些新业态的健康发展。并要善于利用新型金融业态化解部分地方债务。比如,产业基金用股权或债权形式投向县域地方平台企业以后,可以化解一部分地方债务,同时也能为这些新型金融业态企业提供稳定的收益。

5.加快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在业务的推广和适应性方面,为了使地方金融业态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快速的转型期,应该对县域内相关的金融行业服务人员、相关的企业人员定期在长兴举办金融专项讲座,邀请券商、信托、评级公司等金融机构人员作为嘉宾,解读最新金融政策和融资方案,组织政府工作人员、平台企业人员、实体企业人员参加各种讲座,进行学习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海燕.产业技术升级、融资结构变迁与金融中介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6(02)

[2] 唐志武.区域金融发展推动东北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7(07)

[3] 卫彦琦.我国金融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03)

[4] 王春丽.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06)

[5] 陈凯.经济增长模式、银行类型与盈利优势[J];财经研究,2012(07)

[6] 蒋水冰.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与实证[D];复旦大学,2010

[7] 吴昊.中国金融发展与出口结构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1

[8] 闫海洲.转型期中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9] 王聪.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D];西北大学,2011

[10] 姜新.中国金融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5

(作者单位:浙江长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长兴 313100)

第8篇

当前农信社“生存”现状分析

截至2011年10月底,我国农信社金融资产总额接近7.3万亿元,约占整个农村金融总量的58%;贷款超过3.7万亿元,网点遍布城乡,对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民信贷支持起着绝对主力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农信社正面临着“行业全面竞争”和“自身改革待续”的双重压力。

农信社已身处全方位的行业竞争之中

在传统农业地区的绝对优势地位受到冲击。一是村镇银行依托灵活的机制和差别化的经营模式,对农信社人才和目标客户构成双重冲击。村镇银行虽然规模小,但是其市场化、商业化、可持续的目标明确,是真正“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作为县域金融市场的新进入者,村镇银行业务和客户对象与农信社几乎重合,通过吸纳本地优秀人才,挖掘农信社的部分优质客户,势必造成农信社人才和客户的双流失,长期影响不可低估。二是邮储银行打破“只存不贷”的旧有约束,在传统农贷和金融服务方面与农信社展开正面竞争。邮储银行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采取设立“惠农服务站”等营销模式,大力拓展农村信贷市场。同时,邮储银行依托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已形成全国联网的综合业务网络、电子汇兑系统和银联“绿卡”体系,更加方便快捷。三是农业银行携资金与技术优势强势“回归”,对农信社传统农户与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形成较大挤压。2006年以来,农行确定“两翼齐飞”战略,将工作重点定位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大量支农资金,同时也对农信社的市场优势带来冲击。

在城镇地区面临中小企业客户流失和市场萎缩。2011年初以来,在国家和监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下,广大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中小法人机构将“新增长点”瞄准在县域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纷纷以各种形式进驻和参与竞争。在营销策略上,广大商业银行立足提升小企业金融服务,不断推出新颖的金融产品和针对中小企业的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以其灵活的经营策略、完善的金融服务获得了中小企业客户的青睐。相比之下,农信社营销意识和手段落后,依然存在“坐门等客”的思想,使农信社原有的黄金客户倒向其他商业银行。

在城区的扩张势头和市场认同难以维系。2002年以来,随着大型银行贷款权限纷纷上收,许多城市城区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群体面临资金紧张的困境,部分地方农信社及时补位,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获得了中小企业的高度认同。然而,随着大型银行、城商行等商业银行纷纷“返乡”,以其超前的理念、雄厚的资金和灵活的服务,吸引多数优质中小企业加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信社在城市中的扩张势头。

农信社深化改革还未到位

目前我国农信社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但因多种因素影响,合力推进改革发展的“一盘棋”尚未形成。其中最为主要的还是“人”的问题:部分省联社思想不够解放,存在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部分高管人员对成绩和进步估价过高,改革发展的决心、动力与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导致许多农信社存在突出问题,其中最为重要还是以下三个方面:

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一是产权界定模糊、主体虚置。农信社实行的合作制度一直未对出资人的产权及相关的权责分配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出资人只拥有名义上的管理权利。同时由于其自身水平局限及管理层的无意识作用等因素影响,导致出资人缺位于农信社的监督管理,造成产权主体虚置,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二是管理体制缺乏有效制衡。农信社内部管理的行政化色彩较重,即使是某些农信社已改制成农村股份制银行,其高管的任命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上级联社的影响。强势的行政化管理极大影响了监督治理结构,导致权力制衡机制的功能丧失、加大管理层道德风险。同时,省联社、地市级省联社派出机构、县联社的三级行政管理模式拉长了管理链条,削弱了农信社经营的效率和灵活性。

市场定位出现偏差。一是客户选择趋同。相比农业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农信社更偏好将资金投入国家垄断性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政府相关部门等优质客户,严重偏离其服务目标。二是竞争地域趋同。越来越多的农信社将经营重点由原来的农村转向大、中型城市等较为陌生的市场,与其他商业银行展开竞争,增加经营成本。三是产品设计趋同。农信社的金融产品形式简单、缺乏特色,仍停留在存贷款、结算等基础业务上,具有很强的被替代性,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四是信贷流程趋同。农信社普遍仿照商业银行在贷前以财务报表和资产指标等“硬信息”来评定中小企业的信用,并在流程中引入了包括省联社、县联社和乡级农信社三级的贷款权限审批制度,大大延长了贷款审批时间,削弱了贷款时效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贷门槛。

风险管理水平低下。一是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部分管理人员存在严重的“重业务、轻管理”旧式思维,对风险管理认识不够,缺乏应对防范风险隐患的措施。二是内控机制不完善。表现在规章制度的建立缺乏系统性,且没有随着业务发展和新管理方式的推广及时修改完善规章制度。三是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农信社的风险管理缺乏一个独立有效的结构设置――监事会。由于其运作缺乏独立性,使得管理层的决策风险游离于风险管理之外。四是缺乏正向激励机制。由于历史原因和用工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农信社长期缺乏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造成了农信社员工整体积极性不高,无法适应现代风险管理的需要。

既已确立的农信社改革方向亟待深入

近年来,为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老少边穷”地区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监管部门通过“增量、存量”两手抓的方式,大力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一方面,通过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扎实推进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大力推广小额信贷业务、积极引导金融服务创新等措施,在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另一方面,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借鉴近年来银行业金融体系的成功改革,特别是城商行和城信社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并真正做好农信社这个最大农村金融主体的“存量改革”。

我国农信社股权改造工作近年也在逐步推进,农村银行类机构组建步伐不断加快,改革扶持政策有效落实,经营机制转换在部分省份和部分机构取得明显进展,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下一步农信社改革就是要继续按照既定方向,大力推进产权改革、组织形式变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快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

按照我国农信社的具体情况,有关监管部门已制定了“改进+改造+改制”的“三年三步并走”总体思路,科学推进,梯次发展。所谓改进,就是以监管指标全面达标为任务,加快风险处置进程,通过“年度利润弥补、争取地方政府给予支持、固定资产净值盘盈”等办法,促进风险抵补能力全面达标。所谓改造,就是以实施股份制改造为任务,推动股权结构优化和组织形式变革。所谓改制,就是以组建农商行为任务,促进经营机制转换。要求一定评级的县级联社未来一定时间内逐步完成组建农商行工作,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的全面转换,推动农信社向现代金融企业发展。

在地方上,各地监管部门大致形成了以“提高质量,分类监管,一社一策,科学发展”的总体原则及“以化解不良资产风险为突破口,以股份制改革为方向,以组建农商行、提升‘三农’服务水平为目标”的改革基本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实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改革的动力、活力与合力。

在上述改革原则和思路的指导下,当前监管部门正在集中精力推动股权改造和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加快经营机制转换,显著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坚决纠正发展转型落后于组织形式改革的问题。其工作着力点在于:

坚持做实县域。这既是中央的明确要求,又符合中国实际。坚持维护县(市)级法人机构稳定的总体要求不动摇,切实把改革发展重点放到县域法人机构上,从机构和业务两个层面做实县域。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有效资源,加快推进县域机构改革进程,支持城区机构整合,全面完成县(市)统一法人,严格把控地(市)统一法人。对于体制外机构,协调制订方案,尽快妥善处置。同时,督促引导县域法人机构增强服务功能,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精耕细作,综合推进面向“三农”产品、客户和渠道建设,打造精品特色化银行和百年老店。

深入推进改革。从2010年开始,监管部门就采取多项措施,逐步取消资格股,优化股权结构,为打造成为现代金融企业奠定良好的产权基础。当前的关键就是结合实际、狠抓落实。

对于尚未实施股份制改造的机构,应加快资格股转化。资格股转化为投资股,难点在于违规虚假入股的清理和分散弱势社员利益的保护。对于违规虚假入股的情况,包括存款化股金、贷款化股金等等,在确保机构稳定的前提下,适时坚决清理规范。

对于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的,要着力优化股权结构。应注意引进优质股东和异地股东,促进解决股东行业集中、股东实力不强、股权分散的问题;严格按照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要求,规范打造有效治理基础;操作上注意合法化、规范化和股东资质的严格把关,特别是对于控股股东或相对控股股东进行资质审查和持续监管。在法人机构实施股权改造后,对于能够达到农商行准入标准的,加快启动组建程序,成熟一家组建一家。地方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机构组建过程中经营机制建设的专业化辅导,确保新机构开业就有新机制。

从未来更长远的发展上看,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应进一步借鉴国外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股份化、实现形式多样化、服务“三农”、产权清晰、治理健全的小型农村社区银行。

在改革背景下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改革没有回头路,广大农信社统一认识是改革成功的必要前提。当前,在监管部门大力推进改革的同时,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倡导创新发展思路,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需要破除思维桎梏,全力支持改革。省联社在推进自身改革的同时,应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的基础上,做好县级联社无法做好的各项服务工作,履行相应的协调职能、做好相应的审计稽核工作。在全面改革的背景下,无论是已改制的还是未改制的农信社都应制订发展战略,明确改革方案,着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一是立足县域市场,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应该说,农信社作为支农服务的主力军,长期以来在服务“三农”发展的同时,也积淀了丰富的支农经验,积累了与农户、农村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的感情基础。为此,农信社应坚持发挥自身特点,利用长期形成的网点优势和支农体系,进一步扩大支农贷款的覆盖面和支持力度,巩固农业乡镇、城郊地区传统的小额农贷市场,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积极支持新兴的设施农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具有高附加值的特色种养植农业。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城区和市区涉农中小企业客户群,逐步推进符合县域特点的其他小企业贷款,有重点、有选择的满足县域各类经济主体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政策性支农与商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

二是创新产品种类,最大限度契合“三农”的实际需求。农信社应结合自身实际和区域经济特点,不断改造和创新信贷产品,彻底改变以往金融产品不多、“三农”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局面,以实现信贷服务的多元化、多层次、多辐射和全方位。有条件的农信社应继续加大自主银行卡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推动信用贷款在农户中的广泛应用;继续探索海域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抵押模式,解决农村种养大户抵押物不足的瓶颈问题;继续与地方政府有关单位和组织联手,推广“青年创业”贷款、“光彩事业”贷款、“巾帼英雄”贷款等不同形式,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信贷需求。

三是缩短业务流程,恢复地方法人机构的效率优势。省级联社应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科学测算、合理安排,进一步探索符合基层单位实际的差别化授权。同时,省级联社应重点研究贷款评级授信管理模式,在年度评级的基础上,通过授信总量的控制,最大限度将贷款权限下放,减少逐级审批造成的管理链条加大和管理成本的增加,转而侧重于指导和监督评级,以及注重加大检查监督力度。

四是提高服务水平,打造具有农信特色的品牌形象。农信社应更加注重贴近农户、农村经济组织和中小企业,主动了解它们的实际需求,创新产品、改善服务、加大支持力度,以稳固这一传统客户群,并发展和带动目标客户群,利用不断完善的硬件结算渠道和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为客户提供便捷、快速、周到的金融服务,才能使得信合品牌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第9篇

一、县经济、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县是农业大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我县立足县情,调整完善发展思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突出工业化核心战略和招商引资主战略,主动融入合肥经济圈,对接“长三角”,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招商引资、旅游发展、民生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县上下思想观念不断解放,发展意识日益增强,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经济社会取得了明显进步。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2亿元,财政收入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1.9亿元,到位境内资金1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8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2554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9元,全年新增贷款8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3.6:38.7:

37.7。在全省2008年度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中综合发展指数位列第37位。县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呈现出,工业经济强势增长,新扩建了一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三大支柱行业,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23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优质农产品比重上升,农业产业化有序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商贸服务业、旅游业方兴未艾。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5.9亿元,财政收入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到位境内资金8.29亿元,新增贷款7.74亿元,后发优势进一步凸现。

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金融业的成长壮大。全县现有金融机构(网点)94个,从业人员871人,其中国有股份商业银行4家,国有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合作银行、邮政储蓄各1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担保机构18家、保险公司6家。截止8月底,全县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97.7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6.61亿元。累计担保金额为10.7亿元,在保余额8.3亿元。县惠民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5.7亿元。金融对支柱产业骨干企业的保障作用日益明显,金融的平衡运行助推了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金融改革促进金融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金融监管力度加大,金融秩序保持稳定,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全县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已达到126.5亿元,实现盈利1.7亿元。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1、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优质小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在各项政策、措施的促进下,国有银行开发小企业信贷业务积极性明显提高,努力创新适合县域小企业信贷产品,以提升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力。县工商银行推出发票融资业务,以发票所对应的应收账款为第一还款来源,能够使抵押品不足、担保能力弱的小企业快速获得贷款,累计为志诚机电、中天塑业等企业发放贷款1100多万元。县建设银行2006年以来相继开发了符合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的信贷品种,如速贷通、成长之路、助业贷款,较好的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企业贷款的稳步增长,上半年企业贷款余额12287万元,较年初新增4757万元,增幅达63.17%。县农业银行推出的“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多户联保”贷款等创新信贷产品,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户提供融资服务。帅旺食品有限公司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食品研发和生产销售,公司资产1.6亿元,占地面积130亩,现有职工1200余人。今年签订土地流转承包协议承包耕地20950亩种植水稻,县农行以“公司+农户”形式投放贷款958万元。县中国银行选择了即可增加信贷规模,风险相对较低的票据贴现做为资产业务的主要品种,上年办理贴现8200万元,累计为11家中小企业的提供融资服务。县农村合作银行对县经济开发区和杭埠工业园区的小企业集中区实行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方式,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贷款、承兑、授信多种金融产品来满足小企业流动资金周转,扩大生产经营的融资需求。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农行结合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加大对优质农产品产供销的信贷支持,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今年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15613万元,较年初新增4705万元,增幅43.13%。县农业发展银行对省产业化龙头企业友勇米业淀粉糖桨生产项目发放项目贷款3400万元,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资金保障。

3、支持消费经济发展,促使消费需求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点。截止目前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74亿元,比年初新增2.09亿元,同比多增0.73亿元。稳定的购房需求是个人消费贷款平稳增长的主要因素。建行是个人消费贷款发放的主力军,余额3.43亿元,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加大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农发行、徽行上半年向县经济开发区建设投资公司、县城镇建设投资公司贷款11200万元,用于城区改造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5、支持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着力改善民生。各家金融机构发挥自身职能优势,改善金融服务,认真履行承担的社会责任。县农合行承担全县22万户涉农补助资金打卡发放工作,为此在农村各个支行设立专门窗口配备专人服务。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176户373万元,生源地助学贷款229笔160万元。

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原因

县域金融机构为促进本地县域经济发展做了积极贡献,赢得了自身的长足发展,但是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金融机构缺乏经营自。目前国有银行将授信审批权限集中到市级、省级行,基层行基本没有授信品种。这种管理方式导致因审批时间延长而流失一些优质客户,造成基层人员缺乏创新与开拓的主动性,制约了县域信贷投入,从而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比例失衡,存款持续强劲增长,贷款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资金外流现象严重。从近两年来金融运行情况看,新增存款转化为本地贷款的总量虽有所增长,但与县域经济增长对资金巨大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8月底各行存贷比为:徽行为82%、农合行79%、四大商业银行平均为24%(其中最低为4.8%,最高为70%)。县内存贷比例过低,本地经济建设资金缺口紧张。

2、县域经济结构与国家产业政策不协调。国家要求严格按照产业政策和环保、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审批项目。县域经济主要由资源加工类中小企业构成,大多经营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品结构单一且科技含量低,抵御风险能力差,经不起原材料或产品价格的波动,经营风险较大,能耗高、环保意识也较为淡薄,达不到国家环保标准,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

3、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动力不足。受银行体制、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基层银行的创新动力较弱,对上级行经营管理更多的是被动执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开拓适合县域经济实际的金融产品意识不够。面对“三农”和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无论在投放贷款总量上,还是在金融产品上,都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企业普遍反映,现有银行贷款大多是流动资金贷款,缺少对技术改造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信贷支持,仅有农发行投放一笔针对企业基建设备贷款业务。

4、抵押担保条件设置苛刻。目前绝大多贷款需要抵押担保,中小企业用以作为贷款担保的抵押物主要是房产地产以及通用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除县农合行可用机械设备抵押外,各家银行对抵押物要求是房产地产,抵押折扣率仅在40%~70%之间,限制了企业贷款的额度。通过担保公司担保费率普遍较高,并须提供反担保,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通过担保公司融资也有局限,单笔担保按规定不得突破担保公司实收资本的10%,各商业银行也规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时需将10~20%的保证金存入贷款银行,也制约了担保贷款的规模。

5、地方性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不足。当前县域金融机构仍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大企业大项目是国有商业银行支持的重点,对中小企业强调风险控制较多,贷款准入门槛高,信贷操作过于审慎。新兴商业银行的触角还未延伸到县级,地方性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能力有限,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农村合作银行和徽行支行,是县域经济信贷支持力度较大的两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其存款占全县总存款42.7%,贷款占全县总贷款的70.2%,两家银行存贷比都达到或超过80%以上,均超出银监部门规定的上限。

6、信贷增长极不平衡。从信贷投放结构看,截止8月底的短期贷款中,工业类贷款8.2亿元,仅占17.5%;商业及其他类贷款6.4亿元,占14%;农业贷款20.8亿元,占45%。从行际分布看,四大商业银行8.88亿元,仅占贷款总额19%;地方商业银行28.5亿元,占61%。

7、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目前县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票据融资等只占其融资比例的很少部分。截止8月末中小企业票据融资余额0.17亿元,比年初下降0.38亿元,占融资总额0.3%。县域中小企业大部分投资规模、资产总额等达不到直接融资条件,融资渠道单一。

8、信息不对称影响银企合作成效。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者并不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它与资金的使用者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带来了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县域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多数自身素质较低,缺乏应有的财务管理知识,内控制度不健全,家族式管理模式较普遍。另外,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较小、经营状况一般、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反映失真等多方原因,在银行信用评级系统中评级不高,达不到银行的信用等级要求。另一方面银行体系现有人员中大多为金融和会计方面人才,对企业产业的发展眼界不宽把握不准,也造成银行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的动力。

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建议

1、适度转授权限,增强基层行经营活力。统一的信贷管理模式和标准并不适应银行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合理界定经营资源配置权和分支机构职责,赋予基层行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基层行应有的资金管理权、业务创新权,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使信贷改革创新更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切实提高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水平,有效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2、创新适合县域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应根据欠发达县域经济结构以及民营企业的特点,开发新产品,形成特色化服务、多样化服务。按照区域经济、特色经济等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针对市场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提供具有独创性的特色金融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对需求个性化、差异化的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基层分支机构的盈利能力和服务当地的经济活力。

3、加快建立和规范地方性融资组织。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设立由民间资本投资参股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融资性金融服务组织,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增加县域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改变企业融资难状况。

4、积极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信用担保是融通银行资金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县域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现阶段尤其要发挥担保资源的合力,共同出资或参股建立规模大、担保能力强的大型担保公司;积极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建立互助担保基金和互担保机构;积极支持个体工商户、农民实行联户联保。建立区域性的担保体系,提升担保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担保需求。银行应与担保机构建立长期的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做好互通信用信息和资源共享,共同分担经营风险,共同管好信贷资金,通过合作提高各自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政府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严密的政策法规制度,对担保机构进行有限的风险补偿和资金注入,对政策性担保业务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

5、鼓励多种融资方式共同发展。一是积极谋求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二是吸收民间资本进入中小企业。通过产权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吸收民间资本进入中小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五、实现县域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工作举措

1、加强协调配合,不断增加信贷投放总量。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金融工作的服务,及时解决金融机构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配合金融监管部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地方金融安全,谋划推动地方金融业改革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强化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牢牢把握自身发展和支持地方经济的契合点,在积极贯彻央行货币政策的同时,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就是壮大自我的意识,积极向上争取资源,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支持,努力争取贷款规模,增加信贷投放总量。

2、建立经济信息共享机制,努力消除信息不对称。加强县域经济和金融信息的双向交流,相互通报经济、金融情况。一方面向辖内金融机构提供经济信息,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另一方面向县有关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协调化解贷款难、难贷款问题的症结,搭建银政企互惠合作平台,为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提供有效服务。推进银企合作共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和银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举办的银企对接活动,初步构筑起了银政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惠双赢、共谋发展的新型银地、银企关系,政银企之间的长效协调机制日趋完善,银企合作工作成绩显著。县徽商银行等商业银行也自办了类似活动。要进一步推进银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强化市场意识,主动地去了解企业,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建立稳定的客户群。对企业推荐的项目,金融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其成长性和上级行授信的可能性。有关职能部门,要继续做好牵线搭桥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有效疏通金融部门与经济主体的连接渠道,建立完善的银企沟通协调机制,在银企之间搭建起一种互信互利互助的良好合作关系,促进银企双方坦诚沟通,精诚合作,互惠双赢,共谋发展。

3、完善信贷投放激励机制,找准货币政策与县域经济增长的结合点。督促县域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本地发放贷款力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予以考核奖励。如近几年县政府都拿出了19万元奖励金融机构,调动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动性,县级财政性公存资金的存放也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的力度相挂钩,推动新增贷款与县域经济增长点的结合,增加对农业、中小企业、下岗失业贷款的投放力度,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结构转变。此外对住房公积金、社保、新农合等基金存款上给予县内各银行机构一致待遇,允许其公平竞争。

第10篇

农行改制将迅速推进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随后也在今年的银监会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加快推进农行改革。刘明康指出,要配合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改革实施方案,推动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明确工作方向和各阶段的具体要求。

事实上,农行一直在遵循着“整体改制,择机上市”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内部改革。

去年,农行启动了全面的外部审计和人力资源改革,而这“两步走”恰恰是农行整体改革的重要步骤。

另外,农行目前已经开始“选秀”,并与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达成了非正式协议,欲聘请其为改制的财务顾问。股改办挂牌、内外部审计、成立法律与合规部、启动人力资源综合改革等一连串动作表明,在坚持商业化运作的基础上,农行股改已进入全面启动阶段。

截至去年9月末,农行实现经营利润425.72亿元,同比增盈110.02亿元,增幅达34.85%;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下降78.21亿元,不良贷款占比较年初下降2.68个百分点。

农行高层人士此前表示:“待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农行改制方向之后,农行一系列的股份制改革工作将会迅速推进,今年将被定为农行的改革年。”

据了解,本次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改革方案后,农行上报给国务院的方案将迅速出台,随后,注入资本金、成立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及上市等工作将逐步推进。

目前有消息称,国家将总计拿出数千亿元人民币,帮助农行整体改制,在完成财务重组后择机公开上市。

有专家指出,农行的股改方案将沿袭工行模式,即在汇金公司注入新资本金的同时,保留财政部原在农行的资本金,国家将为此付出大量改革成本。其中,相当部分将用于帮助农行冲销呆坏账,汇金公司则会向农行大量注资,以改善其资产负债表,进而启动农行股改与上市进程。据他分析,改革成本是按照目前农行24%左右的不良贷款测算出来的。

继续强化农村业务

业内人士指出,从温总理的讲话可以明确,农行的市场定位于农村,服务于农村,这也是农行在今后发展过程中的主业所在。这意味着,农行今后将加强在农村地区的业务。

据了解,目前农行是国内惟一一家拥有农村信贷专业化服务管理体系的国有商业银行。农行未来将进一步增加涉农贷款的投放,同时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就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农行还提出将深化农村金融服务,重点加快简式快速贷款、自助循环贷款等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为“三农”和小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

第11篇

当前,金融宏观调控作为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对县域经济、金融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从短期来看,在国家实施金融宏观调控阶段,县域金融业外部经营环境趋紧,业务发展特别是信贷投放受到一定程度抑制,银企关系中一些深层次问题得到暴露。但长远看,金融宏观调控为商业银行提高信贷经营管理带来新的机遇,既为商业银行稳健发展创造了良好稳定的经济环境,又为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营销优良客户提供了可能。这种情况下,如何以金融宏观调控为契机,抓住机遇,缓和矛盾,维护县域金融和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县域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金融宏观调控背景下,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近年来县域经济虽然保持快速增长,但总量仍偏小。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基础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低,企业经营整体上仍未摆脱低迷状态,第三产业规模小,县域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仍存在。

2、社会诚信文化建设滞后,信用体系不健全。实体部门中的企业在与金融机构打交道时机会主义倾向严重。表现在企业负债率高,对银行的依赖性大;借款人还款意愿不强或根本就没有还款意愿,逃废、悬空金融债权;会计审计及信息披露的标准化、规范化不够,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较差;借款人对银行的贷后监督检查持抵触情绪,任意改变贷款用途,使银行难以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加大贷款风险损失。

3、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有时甚至起负面作用。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仍未从微观经济领域完全退出,借款人仅凭领导批示或部门意见到银行申请贷款的情形仍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干预金融的潜在隐患仍未彻底根除。同时,由于司法不能真正独立,法院判决执行难,维护金融债权任务艰巨。

4、县域金融机构自身建设落后,金融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金融机构自我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不足,业务发展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为主,中间业务发展缓慢。二是资金价格定价能力不足,不能依据资金供求和风险状况形成自我定价机制。三是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缓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四是金融系统文化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务理念、服务品牌。五是农村金融改革、机构建设不能完全适应“三农”经济发展需要。六是金融监管的调节不到位,国家信用担保机制极大地破坏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竞争规则,经营不善的乃至失败到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无法及时退出金融市场,一定程度上恶化金融生态体系。

5、担保、评估机构缺乏,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担保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借款人担保难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与借款主体的关系。缺乏完善的评估、中介体系和中介服务人才,金融机构无法根据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

二、金融宏观调控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机遇

金融宏观调控可能会带来县域金融机构贷款压缩,部分企业资金供给总量缺口加大。同时,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也可能会使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面临较大的政策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行政干预风险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但金融宏观调控不等同于紧缩,更不是全面紧缩。事实上,金融宏观调控本身就包含了限制与发展,紧缩与扩张,后退与前进几方面的内容。金融宏观调控与发展的关系,体现在金融宏观调控既有直接刺激促进经济、金融发展的措施,也有通过限制一些领域的过度扩张,优化银行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从而为整个经济、金融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措施。所以说,金融宏观调控的立足点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金融宏观调控给县域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带来更多的还是发展和机遇。

1、金融宏观调控服从服务于国家整个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调控的是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通过“冷热”兼治,一些短缺部门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银行信贷结构优化、信贷质量提高奠定基础。如农业水利、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目前过“冷”的领域,正是县域经济比较薄弱的方面,这将为县域经济新一轮增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潜力。同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从紧、严控过热行业发展、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等促使县域经济自觉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些都将给县域经济提供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2、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带来农林牧渔等“弱势行业”升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助于加快农业发展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长期来,农村金融供给存在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业产业贷款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和连续性缺乏有效保障等。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势必会造成“三农”经济衰退,甚至会形成金融阻碍“三农”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金融宏观调控将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理性发挥现有金融资源功能,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三农”发展的金融理性支持和良性循环。

3、金融宏观调控暴露一些企业长期存在的弊端,如盲目、过度投资,融资渠道狭窄、过分依赖于银行贷款,内部管理不善、市场应变能力差、投入产出关系严重不协调、缺乏持续竞争力等。金融宏观调控客观上将促进企业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增强政策应变能力,学会科学理性决策。反省融资观念,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加强公司治理,建立现代企业机制,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风险观,摒 弃不顾风险和自身承受能力的盲目扩张行为。

4、金融宏观调控对银行现行经营理念是一次强烈冲击,迫使银行反省自身的管理水平、管理行为和管理理念,更加注重市场原则,注重对企业风险、行业风险的分析和调研,注重贷款的分散性,增强政策的敏锐性,利于加强银行信贷管理。同时,金融宏观调控明确给出了国家鼓励和限制发展的信号,为银行信贷决策指明了方向,有助于金融机构在贯彻宏观调控政策时,采取有保有压的策略实现调整、优化信贷结构,降低经营风险。

5、金融宏观调控通过机制、工具创新和制度规范,消除信贷市场分割和流动性约束,调整不同经济领域、产业和行业、企业和社会群体获得资金支持的可能性、便利度和规模。利于农业等基础产业相对薄弱、国有企业改革存在资金瓶颈、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突出、社会贫富悬殊加大等金融生态环境中薄弱环节的改善,使金融生态环境的多个组成部分得到相对平衡的发展,既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和谐稳定,也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整体水平提升。

三、抓住金融宏观调控契机,促进县域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发展

(一)自觉服从金融宏观调控,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关注宏观经济中出现的各种不均衡现象。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过热现象不明显,在加强调控、防止过热的同时,注重引导支持,防止过冷,做到治“冷”与防“热”并重,区别对待,调控适度。正确认识和处理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保证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到位、措施得力,也要兼顾地方和行业的承受能力,准确分析判断县域经济形势和各行业景气状况,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利用比较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为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地方政府要把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为金融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

改善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做好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统筹规划,明确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坚持依法行政,建设“诚信政府”并发挥其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加强公共金融教育,保护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的依法自主经营权,把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和为金融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加快社会信用建设步伐,建设“诚信社会”,支持金融机构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工作,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等违法行为。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评级机构等,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三)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做到科学、规范、严格管理,增强自我调节功能。

一是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正确理解贯彻落实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与实现银行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关系,找准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并予以大力支持。解决金融机构在宏观调控中暴露出来的对宏观形势判断水平不高、对行业形势与行业风险缺乏可持续性研究、对地方政府支持或主办项目的风险状况评估不全面、对关联企业与集团企业贷前调查不够深入、仔细等弊端,改进信贷管理体制,健全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二是以金融宏观调控为契机,建立支持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正确处理防范风险和业务拓展的关系,在加强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积极拓展信贷业务。改进工作方式,加强金融服务,深入调查研究,切实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调整信贷经营策略,创新信贷运行机制。通过机构创新、机制创新等解决矛盾和问题。在坚持信贷原则的基础上,转变“唯大是从”观念,以评估借款人的未来盈利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市场发展前景来指导信贷决策行为,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优势和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新的信贷增长点。三是加强中间业务拓展产品,理顺和落实中间业务的内部利润分配机制。通过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创新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优化中间业务考核和激励办法、增强中间业务的整体营销,规范服务费用,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逐步降低贷款利息收入在各项收入中的比重,减轻绩效挂钩考核对贷款投放的压力,分散或降低经营风险。四是重视对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利用。既要研究微观,即对客户、产品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利用,关注金融经济法律制度,社会信用状况,企业改制和发展,以及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又要研究宏观,即对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国家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等。只要商业银行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研究成果来使金融生态环境为自己所利用,就能够趋利避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保持各项业务稳健发展。

(四)继续加大“三农”信贷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运行效能。

目前,县域农村资金外溢、金融法制环境缺失、征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导致农村金融生态失衡现象严重。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以提升农村信用社竞争意识为突破口,营造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剔除农村信用社的官办色彩,体现民治思想,还经营权于民,促使农村信用社按照市场规律经营,进而促使其他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也能主动由行政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最终建立一个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建立农村贷款保险制度,提升农村资金自我创造能力。

(五)基层央行应把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作为贯彻落实金融调控政策措施的结合点。

1、提高基层央行的宏观经济金融分析水平。通过认真学习现代经济金融理论知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信贷运行监测,坚持进行宏观经济金融分析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高宏观经济金融分析 水平,加强对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分析和评价,落实好、传导好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做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宣传。通过召开金融形势分析会等形式,引导金融部门准确理解稳健货币政策意图,着眼于实现提高金融运行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全面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

第12篇

在经济下行时期,长沙银行却展现出“逆势增长”,截至2015年12月底,长沙银行资产总额2798.27亿元,较年初增加671.19亿元,增长31.55%;存款总额达到2231.70亿元,较年初增加521.22亿元,增长30.47%;表内外授信总额为1458.29亿元,较年初增加436.28亿元,增长42.69%。主要经营指标普遍高于业内平均水平。作为一家资产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元的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实属不易。

在宏观经济形势由“三期叠加”进入“新常态”后,“创新发展”是决策层对于中国经济的要求。也一定只有那些创新转型的好银行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长沙银行的逆势增长引起了业内的关注,本刊本着“发现好银行”的原则,带着对长沙银行创新战略的好奇心和疑问,一探究竟。基于此,本刊特专访了长沙银行董事长朱玉国。

《银行家》:英国《银行家》杂志的2015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长沙银行位列第395名,首次进入前400强。全球知名咨询公司毕马威的相关报告也印证了长沙银行的超常规发展。请问长沙银行是如何取得这一靓丽业绩的?特别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长沙银行是如何确定战略定位和经营策略的?

朱玉国:长沙银行始终围绕创新发展来抓工作,坚持加快发展、加强管理,加强宏观形势研判、积极应对市场竞争。2015年长沙银行取得了近年最好、同行领先的发展成绩,这主要得益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全新战略的动力、改革转型的活力以及员工敬业的推力。回顾2015年,我们主要抓好了以下几个工作:定战略,以发展蓝图激发全员斗志;抓改革,让体制机制焕发内生活力;促创新,以综合经营驱动转型发展;严风控,以坚守底线推动稳健发展;强支撑,以夯实基础推动持续发展;炼价值,以快乐文化推动和谐发展。

战略制定对全行发展具有重要的的引导引领作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宏观形势,长沙银行结合自身实际,深入研究,综合研判,并聘请知名战略咨询公司普华永道担任我行战略顾问,帮助梳理思路、提供支持,经过反复研究和各方听取意见,确定了自己的战略发展思路。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战略定位上努力建设“三个银行”,即坚持“中国最快乐的银行”、“中国最优秀的社区化银行”和“中国领先的网络银行”的建设方向。

在发展目标上坚定“翻番领跑”,即坚持“三年翻一番、十年过万亿、领跑中西部、挺进十二强”的战略目标,保持定力、精准发力。

在发展路径上坚持“五化路径”,即坚持社区化、平台化、综合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发展路径。社区化就是要始终坚持服务地方、服务小微、服务居民的定位不动摇,深耕本土经济、本地生活,服务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平台化就是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要求,进一步深化银行作为经济中介的平台职能,转换思路,将长沙银行打造成资金交付平台、财富管理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互动平台;综合化就是要由提供单一产品向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变,通过综合经营平台的搭建和有效运作,成为资源的整合者、风险的匹配者和财富的管理者;集约化就是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成本控制,提升盈利能力;智能化就是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加快线上布局,提升银行电子化、网络化和移动化水平,实现精准营销,强化精细管理,提升客户体验。

《银行家》:为践行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经营理念,作为一家城商行,长沙银行如何聚焦地方经济建设,选准服务地方的切入点?

朱玉国:作为“湖南人自己的银行”,长沙银行坚守“服务地方政务、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居民”立行宗旨,坚持深耕湖南、做湖南人的主办银行,深耕政务、做政府的子弟兵银行,深耕县域、做普惠金融的先锋银行。

一是坚持深耕湖南,做湖南人的主办银行。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优势,深耕湖南,下沉机构,加快线下线上的联动发展和区域覆盖的分层推进,做“湖南人的主办银行”。长沙银行现有包括广州、株洲、湘潭、常德、郴州、娄底、怀化、益阳、邵阳、永州在内的26家分支机构、125个营业网点,控股发起湘西等三家村镇银行;2017年前实现湖南地州市全覆盖,2018年我们将覆盖全省80%以上的区县(市)。同时,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在湖南市场基础客户群数量超过1200万户,在湖南市场的市场份额由现在的5.5%提升到10%以上,真正成为地方政府、中小企业、市民的主要合作银行,成为客户的首选银行。

二是深耕政务、做政府的子弟兵银行。我行以服务地方发展、推动经济转型为己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在政务领域积极创新,着力构建“融资+融智”、“表内+表外”的综合经营模式,做政府的子弟兵银行。近年来,累计支持政府重点工程项目500多个,累计融资超过2000亿元,在交通建设、棚户区改造、环境治理等领域充当着融资主导银行的角色。同时,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全力推动“表内+表外”、“商行+投行”的大融资服务,我们创新设立了湖南第一只城市发展基金,设立了第一个政府资产证券化项目,积极介入了湖南第一批PPP项目,也是湖南省地方政府债券第一批参与的主承销商,现在每年通过表内外融资服务,我行投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超过500亿元。

三是深耕县域、做普惠金融的先锋银行。坚持立足湖南本土市场,加快区域覆盖的分层推进,持续加大省内机构布局和业务下沉的力度。第一,下沉分支机构,加大布局力度。加快设立省内分行、县域支行,目前已完成了55%的湖南县域市场覆盖,县域金融基础进一步夯实;着眼湖南新型城镇化的整体经济布局,将银行网点主要是社区支行进一步延伸至重点乡镇,并正在与宜农科技公司合作在全省推广在村一级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社保卡、零手续费务工汇款、涉农贷款等进村入户,成为地方最受欢迎的银行产品服务。第二,助推县域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加大对县域特色产业的专项扶持、信贷倾斜、重点培育和综合服务力度,2015年51%的信贷规模投向县域市场,大力支持长沙县、浏阳、宁乡、桃园、攸县、汝城、湘乡等经济强县或特色县发展物流、工程机械、生物医药、花炮、汽配、旅游、食品、花木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县域经济产业品牌和集群优势,并建立起我行领先的业务发展优势和稳固的市场地位,业务规模和经营效益大幅赶超当地的国有银行县域机构。第三,建设普惠金融,推进“精准扶贫”。湘西花垣是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地方,早在2010年,我行就在湘西自治州建立了全国首家地市级村镇银行,目前机构布局基本覆盖了全州各县(市),成为湘西近年来贷款发放最多、对当地支持力度最大、服务最接地气、最服水土的银行机构,在2015年湖南省银行业金融服务竞赛中荣获“百佳优秀单位”称号。

《银行家》:近年来,国家层面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量创新型小微企业涌现,对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新课题。在金融服务创新创业、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方面,长沙银行采取了哪些新举措、实招数?

朱玉国:长沙银行始终将助力中小微企业作为核心定位,持续提升对接、服务湖南优势产业和实体经济的能力,通过大力推进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探索者和坚定践行者。

我们加强营销、服务、模式上的一系列创新,持续推进服务中小企业的深度。2015年全行中小微贷款余额达到73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08亿元,增长25.76%,中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达到了81.2%;中小微授信客户达到29385户,比上年增加了9747户,增长47.7%;发行小微金融债20亿元,全面达到“三个不低于”目标,被银监会评为2012~2015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

一是创新营销模式,与省商务、国税、地税等几大平台积极对接,建立各类风险分担机制,实现由散单式营销模式向集群、综合、精准和联动营销的转变。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实施服务小微企业的“1+N”模式,充分利用中国人民银行支小支农再贷款政策、政府和园区力量,开展“进百园,惠万企”营销活动,三年内为全省100家园区的10000家企业提供400亿元贷款服务,向中小企业让利4亿元。

三是创新授信模式。通过建平台、联平台、拓平台、推平台,构建“平台+产业+产品”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各费税数据,以信贷工厂方式创新推出“数据贷”授信模式,共签约对接38家平台类客户,其中就包括了蚂蚁金服、腾讯、58同城、金蝶软件等大型互联网平台。目前数据贷授信客户已超过2万户,授信余额超过20亿元。现在,我们正在利用税务、住房公积金、社保数据信息,开发设计覆盖湖南中小微企业的新一代数据贷产品,进一步做深湖南小微市场。

四是创新发展方向。我们把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作为主攻方向,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绿色产业“轻资产、重研发、高成长”的特征,并根据企业所处“孵化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阶段的条件与需求,差异化、创新化设计特色金融产品,如“孵化贷”、“投贷跟”、知识产权质押等,解决了该类企业有形资产担保缺乏的融资难题。并与高新园区、省科技厅、湖南高新创司等建立战略合作平台,全面推动投贷联动综合服务。在绿色金融方面,我们设立了湖南第一只环保产业基金,第一只健康养老基金,并正在筹备发起第一只绿色金融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

《银行家》:作为一家城商行,贴近民生、服务民生,是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应有之义。长沙银行在坚持以民生为本、推动共享发展有哪些新举措和好经验?

朱玉国:从立行至今,我行就坚守市民银行定位,坚持在社区金融、智慧金融方面综合发力,做普惠金融的拥护者和践行者。

一是大力发展社区银行。将服务网络不断延伸向社区金融服务薄弱地区延伸,一方面广泛布局社区银行,2015年设立社区支行14家(累计设立42家),社区营销精彩纷呈,社区服务走进百姓身边。另一方面,立足本地生活,建立全渠道一体化电子渠道服务体系,以省交警、公积金、非税缴费、社保服务为切入点,打造全省功能最全、服务最优、费用最低的线上便民服务体系和以精选商品、众筹、会员卡券为核心的线上商圈,通过整合本地资源,紧扣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本土生活,与uber、平安信托、旺pos、快乐购等深入合作,打造智慧城市生活,逐步构建遍布全省的金融生态圈和互联网生活圈。至2015年底,全行网络金融用户达到530万户,网络金融交易量超过5800亿元。

二是加快发展智慧银行。我行坚持“‘智’造快乐银行”的理念,以客户需求和体验为出发点,利用大数据、生物识别、移动平台、社交技术、位置管理等技术重构客户服务流程,推出“一键付”产品,打造更简单、更智能的智慧银行,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金融体验;坚持科技引领,全力推进“九大平台”建设,即统一基础平台、统一支付平台、统一信贷平台、统一数据平台、统一账户平台、统一资管平台、统一渠道平台、统一办公平台、统一客户平台,继续深化体验跃进,全面引领业务创新;坚持“电子化”方向,积极探索、促成推动湖南省银行业ATM存取款的无卡操作和无卡联盟建设。

《银行家》:在长沙银行超常规发展过程中,企业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如何把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加强风险控制,实现有效益、可持续、没水分的增长?

朱玉国:面对银行业不良持续上升的严峻形势,长沙银行始终坚持审慎稳健的经营原则,坚守底线,不踩红线,以强有力的措施处置各类不良风险,不良率控制在1%以内。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一是严格风险管理。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职责和边界,形成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并明确逐步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集团化、职能集中化、风险管理部门垂直化,以及事业部风险管理矩阵化的四化目标。完善垂直风险管理体系,风险总监派驻扩大到10家分支机构,提升风险管控的专业性、独立性水平。创新风险管理手段,建立风险贷款名单制,创新非现场监管手段,积极开展担保公司担保授信业务、银票业务等专项风险排查;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牵头组织自助银行和收单业务连续性演练。加大不良贷款的预防、处置和清收力度,以“控新压旧”为中心,通过上下联动、一户一策,实行不良贷款清收责任机制、对口联系机制、动态名单制管理和诫勉谈话机制。

二是严格内部控制。完善内控管理制度,以开展“全员大找茬”活动为契机,收集意见715条,对全行813份制度进行规范,梳理制度漏洞、整改流程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围绕“一加强、两遏制”,对自查和监管检查发现的问题实行滚动式整改,对14家单位通报批评,对66名经办责任人和34名负有领导责任人员共处罚款29.3万元。加大问责处罚力度,全年共下发违规处罚决定23份,处罚机构37个,相关责任人275人,下发不良资产责任追究处罚决定7份,不良责任追究523人,处罚金额550.21万元,“违规就是风险,内控创造价值”的合规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银行家》: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长沙银行的发展也处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对于长沙银行工作重心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规划,您有何构想和展望?

朱玉国: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长沙银行启动新三年战略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对全行“三年翻一番,十年过万亿,领跑中西部,挺进十二强”发展蓝图和“三个银行”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行将重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坚持社区化发展,打造“湖南人的主办银行”。就是要真正成为湖南政府、中小企业、市民的主要合作银行,成为客户的首选银行,真正成为湖南的金融领军企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服务客户的深度、广度,成为每个客户的全方位服务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行将始终坚持社区化发展方向,全面深耕湖南市场,确保在2017年一季度实现湖南省地州市的全覆盖,2018年完成全省80%的县(市)、区的全覆盖。同时,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在湖南市场基础客户群数量超过1200万户,在湖南市场的份额由目前的5.5%提升到10%以上,资产总额在2018年上半年突破5000亿元,规模在全省商业银行中冲进前四强。

第13篇

【关键词】涉农信贷;困境;思路

我国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城市与农村的不平衡尤为突出。要推动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建立统筹城乡的金融体系,就需要弥补农村金融这块短板。本文结合黔南州实际,探讨在内陆不发达地区涉农信贷发展的有关问题。

一、涉农信贷发展面临的困境

1.从农业生产层面

(1)农业经营风险高,农业信贷风险大

农业生产的经营风险高,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抗风险能力差,导致农业信贷不敢轻易介入,农业信贷面临自然和市场风险导致的信贷损失机会很大。

(2)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承贷能力弱

我州农业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未能形成,龙头企业与经营农户的关系不紧密,专业化合作社运转低效。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经营实力有限,抗风险能力不足,在银行的信用评估中,很难获得高的评级,导致获得的授信额度小。

(3)农业收益率低,农业承担高利率能力弱

农业是技术进步比较缓慢的行业,农业的收益率比较低。但从国外比较成功的农业信贷的实施经验看,只有高利率,才能弥补农业信贷的高成本,才能维持从事农业信贷的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4)农民信用意识淡薄,涉农贷款不良率高

农业的商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的商业意识不强。因此,导致信用意识比较淡薄,不能按时归还本息,不良贷款多,导致涉农银行不能大胆的发放贷款。

2.从农业服务体制层面

(1)农业要素流动性差,有效抵押物不足

要获得银行信贷就必须能提供有效的担保和抵押物,在目前我国的法律框架下,土地不能转让,不能成为农民的有效资产。农村房屋交易困难,流动性差,不能成为有效抵押物,这就限制了农业信贷的发放。

(2)农业担保缺失,农业信贷风险可控度差

有效抵押物不足,就需要农业担保的介入,来转移和承接银行的信贷风险,调动银行发放信贷的积极性。目前,我州没有专业的农业担保公司,农业担保主要限于农产品的加工环节,且农户也无法提供有效的反担保措施。

(3)农业保险薄弱,农业信贷风险转嫁能力差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没有农业保险的介入,农业的风险保障能力差,农业信贷就无法有效的转移风险,也极大的限制了农业信贷的发展。

3.从金融机构制度层面

(1)合作金融机构成空白,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

农村金融体系中合作金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现阶段,我国由农民自身组织参与的合作金融机构尚处于空白,我州合作金融机构欠缺,导致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2)农业信贷成本高,涉农银行积极性不高

对于单笔小额的涉农贷款,商业银行从事同样的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款回收等工作,导致农业信贷成本高昂。因此,涉农银行在盈利的压力下,对于从事涉农信贷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涉农信贷发展思路1.农业产业化是基础

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实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的企业,才能承接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银行才能更好的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控,从而愿意加大涉农信贷的投放。

2.合作金融是关键

目前,我州的涉农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因多种因素,开展涉农金融业务困难重重。如果农民能够组建合作金融组织,将本地储蓄资金留在本地,农业资金短缺的状况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3.农业担保保险体系是保障

农业担保和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体系重要的一环,它的重要作用不仅仅在于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和保障能力,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与涉农信贷进行合作,提高涉农信贷的风险控制能力。

4.抵押物创新是突破

一方面,目前我州仅有林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等少数抵押方式,抵押方式较为单一;另一方面,这些资源交易不易,也很难成为有效抵押物。因此,如何把这些资源转化成信贷的有效抵押物,是涉农信贷突破的关键。

三、加快涉农信贷发展的建议

一是扶持龙头企业成为信贷的主体。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种养殖大户,形成种养殖、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的农业产业链,提升我州农业的竞争力。

二是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农业市场。通过探索新的交易模式,真正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林权以及农村住房纳入其中,为这些产品能够充当有效抵押物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是组建专业化的农业担保公司。农业担保是农村金融体系重要的一环,农业担保的缺失,是涉农信贷不能做大的一个制约性环节,应该尽快组建我州专业化的农业担保公司,为涉农信贷的发展解决担保不足的问题。

四是积极参与筹建农业保险公司。目前,必须由政府组建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贵州省政府从全局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组建农业保险公司,我州要积极参与,寻求省农业保险公司对我州发展的支持,尽快在我州开展业务。

五是培育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引导,选择发展前景好、监管有力、具有高素质的管理者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的引导和培育,条件成熟时组建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农民自己的“银行”。

参考文献:

[1]李强,简洁,梁锐锋. 基于信贷配给视角对金融支持涉农经济发展的思考[J]. 西南金融,2012,01:35-37.

[2]农业银行产险业务服务”三农”课题组,鲁蔚. 有效服务“三农”信贷业务 助推县域农行经营转型――加快农行产险业务发展的思考[J]. 农村金融研究,2008,02:72-77.

[3]汤洪. 基于县域视角的湖南农行涉农信贷服务体系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2.

第14篇

《决策》: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前瞻性的规划,近年来当涂县确立了怎样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杨善斌:规划是发展的龙头和引领,作为指导当涂县经济发展的框架性思路,我们提出了“1234”发展战略。

首先,“1”是要把县城这个龙头做大,集聚人口,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同时,要提升县城建设的品味和品质,强化县城管理,打造全国县级文明城市。

“2”指的是两个中心镇的建设。当涂县所有人口全部集中到县城会不堪重负,所以我们提出以点带面。当涂县的四个中心镇里,姑孰镇是县城所在地,太白镇也涵盖在县城的规划里,要把剩下的两个中心镇即石桥和黄池打造成镇级中心小城市,通过这两个点的布局,集聚产业和吸纳人口,强化城镇建设,提升管理水平,优化集镇环境,从而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

以上这三个点是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出发,一个县城是龙头,两个中心镇为支撑,然后加上各中心村为支点,构建一个从村到镇再到县的三级网络,从而带动整个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所谓“3”就是三个开发区的建设,目标是三个园区都要争创国家级。这是从产业支撑的角度考虑,三个园区中两个是工业园区一个是农业园区。当涂经济开发区正在走争创国家级的程序。青山河高新旅游区与芜湖的政务新区一河之隔,芜湖是一个区域中心城市,下一步发展的延伸力和带动力是很强的,所以当涂想超前一步,抓住机遇,借力芜湖来带动和辐射当涂的发展。第三个是当涂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定位是做特色农业,即都市型休闲农业。

“4”是创建四个生态文化旅游区,主要是依托当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良好的区位优势,打造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太白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岛、大公圩水乡生态文化旅游区和石臼湖生态湿地旅游区。

总的来说,这个“1234”发展战略是围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发展思路,实现十点支撑、因地制宜、全域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是一哄而上。

《决策》:过去的一年里,太和县经济发展更加活跃,主要抓手是什么?在谋划未来发展时,有哪些定位和方向?

徐会东:我们提出,发展要项目化、项目要产业化,主要抓手是项目和投资。只有项目但形不成产业,聚不起规模,就产生不了效益,这是不完善的。2014年初,太和县谋划了113个项目,投资152亿元。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以及国家投资方向的逐步明确,我们又谋划了一些新的项目。

如何谋划项目?首先是依托规划来谋划项目,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教育规划等等;二是要根据民生需求来谋划项目,比如解决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第三是依据太和的差距和不足来谋划项目,要补齐短板;第四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人力优势来谋划项目;第五要依据国家的政策方向谋划项目,争取支持。再一个就是招商引资,依据太和县发展的重点方向谋划项目。扩大有效投资是拉动太和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所以投资和项目是太和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抓手。

在谋划2015年的工作时,“大开发、大投入、大民生、大发展,全市领先、全省进位”的“四大两先”总体发展思路不能变,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协调”发展。

太和作为人口大县,新型城镇化具备潜力和提升空间。我们要牢牢把握安徽整体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的重要机遇,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两翼齐飞,从沿颍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加快建设西城新区,启动建设河西地区,提升城市品位。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组团发展”的要求,着力打造“外环内网”交通布局,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规划实施大健康产业园,推动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豹子跑得快,尾巴要长”

《决策》: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名片和最重要的支撑,目前无为县的发展中涌现出哪些产业亮点?对未来的产业发展是怎样布局的?

靳立刚:作为中国四大电缆产业基地之一,无为县走的是差异化发展的路径。跟江苏、河北的其他电缆产业基地不同,无为县生产特种电线电缆,主要是在特殊环境下使用,对性能有特殊要求的电线电缆。无为县在一无原材料、二无交通优势、三无人才资源的条件下,能把电线电缆发展成一个产业集群,并且在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还能保持产业的稳步发展,也是得益于这种差异化的特色发展。

目前,无为的电线电缆产业正在进入平稳增长期,从过去外延式的扩张转变为内涵提升式发展,就是要做稳、做实、做强、做大。展望未来,这一产业还是要走差别化的路子,把特种电缆的“特”字保持下去,还会迎来更大的发展。这就需要有技术、资金和人才的支撑,不断走在别人的前面,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产品不断更新,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第二方面,企业内部也在差异化发展,形成了以铁路电缆为代表的华菱电缆,以船舰电缆为代表的华宇电缆,以铝合金电缆为代表的太平洋电缆,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宏源电缆等,一批向新兴领域进军的骨干企业。

我们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是“双千计划”,将电线电缆产业打造成一个千亿产业,将高沟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千亿园区。为实现这个“双千计划”,无为将坚持走资产重组、企业上市、科技创新、市场开拓、质量提升五条新路。

《决策》:太和是如何谋划未来产业发展新方向的?

徐会东:在产业发展上,太和县必须有所侧重,不能平均用力。一是做大医药健康产业,目前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产值不大,只有五六十家企业,还做不到500亿元的规模。高档药、专利药、原料药、保健品等在太和的落地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二是做强发制品和筛网产业,这两个产业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在全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14年毛发产业的出口,太和在全国做到了第三,筛网产业的基地规模基本上做到了全国最大。三是做好有色金属再生产业,这个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很高。

这些产业过去更多是市场引导型,比如太和现在的毛发市场一年有30亿元的交易额,全国50%的供应商在太和。下一步要做信息引导型。比如说人发产业,在欧美和南非市场的需求以及国内市场的需求信息,太和都可以掌握,另外,通过每年一次的美发美容制品博览会,还可以掌握全国所有的毛发制品企业的信息,通过汇集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招商引资也有方向。再一个是依托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太和规划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发艺文化、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利用新业态推动发展。用信息化引导工业化,这是我们的一个发展思路。

目前,太和的医药产业,包括研发、原料药、制药、销售、物流,再到医药包装印刷,正在形成一个全产业链。任何产业发展壮大都必须形成一个产业链条,产业的形成要具备若干条件,一是形成集聚效应,没有规模不行;二是必须要有龙头企业,起到引领作用;三是相互配套的企业要多,链条不能太短,这就像草原上的猎豹,豹子跑得快,尾巴长是决定因素之一。

《决策》:落脚到政府层面,无为县在推动、扶持主导产业发展上做出了哪些努力?

靳立刚:对于产业的发展,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很关键。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企业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政府的支持方式也不一样。一方面,通过各类扶持和鼓励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专业人才,提高质量水平,争创优质品牌。另一方面,从2009年开始,无为县每年的电线电缆扶持引导资金都在5000万元以上,这是真金白银。同时,政府还通过财政资金,引进建设生产性配套服务,如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国家级特种电线电缆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本地企业的产品检测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并且检测费用优惠30%,减轻了企业负担,为整个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

“创新驱动是核心”

《决策》:县域经济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瓶颈制约?有怎样的政策需求?

杨善斌:瓶颈制约问题应该具有普遍性,比如土地指标的制约还比较大,还有金融支持的制约等。从长期来看,一个是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第二是劳动力资源短缺的压力,再一个是区域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当涂县靠近江苏,其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走在当涂的前面,招商引资就会更有优势,吸附效应远远大于辐射和扩散效应。

我认为,一方面安徽省应该更加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营造一种浓厚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氛围;另一方面,对一些有条件、有基础、有项目,发展势头比较好的县,可以给予一些特殊的政策倾斜,通过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支持一部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从而能带动一大片,起到示范效应,在思想理念上也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冲击。

靳立刚:从无为电线电缆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资金问题有一定的共性。无为电缆企业过去的融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靠自筹和银行贷款。受宏观形势影响,金融机构的放贷条件更为严格,且金额趋于收缩。分析来看,企业融资难,特别是实体经济的资金困难,主要是和国家的宏观金融政策有关,另外现在银行的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民企头上。

中央及各级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措施,化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创新。首先是要加大各项金融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不能让政策落实持续“在路上”。其次是要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建议由安徽省担保集团牵头,市、县共同建立特色产业担保支持体系;同时,银、政、企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创新产品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目前,无为县已有部分电缆企业成功进入资本市场,比如海兴电缆与上市公司鼎汉技术完成兼并重组,实现了资产增值。新科电缆、弘毅电缆、华泰电缆等已在区域资本市场挂牌,太平洋电缆、新亚特电缆、华菱电缆、宏源电缆等正在加快推进上市。进一步优化环境、强化扶持,引导推动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决策》: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何在?下一步转型升级需要破解哪些关键问题?

杨善斌: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进入到目前的新常态,我认为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

我理解的新常态有几层含义,第一是中高速,原有的长期高速难以持续,但是调速不等于失速,经济增长将追求更为实在、更有质量、更有效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第二是优结构,改变过去不计成本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把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第三是新动力,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靠要素和投资驱动,现在要转到创新驱动上来;第四个是多机遇,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并不是不能大有作为,中央的顶层设计中蕴含一系列新机遇,等待我们去发掘。

第15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活力;创新

一、充分认识活力金融是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

1.活力金融是金融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创新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活力金融也正是把科学发展观引用到金融创新活动的实践。金融和经济是相伴而生、相促而长的,动态的经济并不是排列在报表上的一些数字,更是“活”的行为,是金融业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要素并使之不断增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受益于金融服务,并反过来促进金融业发展。活力金融正是把金融业“这条鱼”放在了动态经济“这缸水”里,突出强调彼此相依为命的关系。活力金融最主要是,处理好金融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要求金融业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环境创新,以此促进经济和金融在良性互动中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2.活力金融是与时俱进金融发展的需要

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平安金融是金融发展的前提,是防范金融风险基础,离开了平安金融,稳定难以建立,而活力金融是平安金融发展的延伸,是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二者互为依存,一脉相承。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有些金融工作者固步自封,缺乏活力,缺乏生机,延袭传统的金融运作模式经营金融,失去市场化占有份额,失去金融发展的大好良机。活力金融就是要创新“灵活先进”的金融产品工具,打破原有的信贷方式,要创新紧贴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力求把新的金融产品宣传到位推介给中小企业,让企业享受金融产品带来的实效。

3.活力金融是能否取得政府话语权,赢得社会尊重的能力

长期以来,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各自上级行规定的标准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信贷准入标准过于苛刻,企业贷款品种只有土地、房产抵押,对新增贷款企业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门槛过高。特别是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它们的发展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贷款难”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影响了地方政府财税指标,致使地方政府颇有微词,企业抱怨意见很大,社会各界对银行的看法众说不一。

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行业与企业市场萎缩,利润普遍下降,特别是有些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亏损急剧面加大,偿债能力下降,中小企业大都“嗷嗷待哺”。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非常关注银行能否及时送来“甘甜乳汁”,难关当头能否取得政府话语权,成了赢得社会尊重的能力表现。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的困境下,政、银、企三方更要携手共进,共度难关。要针对企业主动提出困难和需要支持的地方,金融机构解释问题更具体、更具针对性,尽最大可能的给予充分答复,建立坦诚、无障碍的交流机制。

4.活力金融是建立银企平台、加强沟通、和谐共处的信任表现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因寻求贷款而得不到满足而抱怨,而银行缺乏真实了解,把企业拒之门外。这种沟通机制不畅,阻碍了银企交流,双方难以营造和谐共处的信任氛围。开拓活力金融,需要银企双方坦诚沟通,要充分认识到企业需求银行的服务、银行需要企业的支持,两方共赢共进的重要性。在贷款额度得不到满足度的情况下,要以高效率的服务水平、高质量的服务态度赢得企业的理解。

金融机构服务于地方经济:一方面需要准确掌握宏观经济、信贷结构运行规律和走势,为企业提供信贷政策咨询,使其更好地理解信贷政策意图,减少企业信贷需求可能遇到的阻力,真正使信贷资源配置在推动地方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开拓活力金融要熟悉地方经济、企业的状况和产品特点,并从银行视角剖析地方经济和企业经营中的突出问题,分析企业产品结构和比较优势,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出谋划策。

二、开拓活力金融是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霍山县地处山区,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虽然近几年发展速度有很大程度的改变,但与沿海及大中城市依然不能相比拟。在当前情况下,其经济发展对沿海和大中城市依赖性很强,但往往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等方面限制,使其不大可能和沿海及大中城市实现经济上的汇合,在发展道路上难以实现飞跃式突破。

这些情况决定了山区经济发展的特点。(1)是金融发展规模受经济总量制约,可作为空间不大;(2)相对于巨大的资金需求量来说,本地存款明显太少,导致银行存贷差拉大;(3)产业结构和发展的非协调性,使银行信贷资金很难按照“三性”原则进行科学配比。其中主要是工业贷款和基本建设项目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相对薄弱,银行贷款总体趋于骨干企业长期化和“固定化”,以及大量农业生产贷款小额分散化,从而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以上特点对金融业利弊兼具。但在今后金融改革开放,加速发展的形势下,随着山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速度的加快,这里依然会是一块前途较好的金融领地。

基层人民银行对社会的影响,既缺乏可供操作的行政手段,又缺乏金融宏观调控的号召力。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处于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工作目标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长期效益大于短期效益。为此,开拓活力金融工作注重改变行政管理方式,灵活运用市场手段,通过改善金融服务工作,发挥央行窗口指导作用,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活动,推动地方政府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辅之以适当的监管安排,扩大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人民银行工作的认同。从而使商业银行产生改善活力金融的原动力;使地方政府产生改善投融资环境的驱动力;使企业、个人产生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吸引力。

三、推动活力金融建设几点建议

1.强化政府推动作用,优化金融支持的外部环境

打造活力金融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作用。政府要有前瞻性,高度重视改善活力金融建设环境对增加县域信贷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

(1)加快县域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这两个体系的建立健全,不仅为金融机构信贷解除后顾之忧,也是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关键所在。政府要设法筹措一定的资金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并按市场化模式规范运作,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用。既解决企业初创阶段资金紧张,又缺乏有效资产作抵押贷款的难题,也有利各金融机构向上争取授权、授信额度。

(2)由县政府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企业的资产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将评估结果登记造册。企业需办理资产抵押贷款时只需到有关部门登记即可,从而简化企业资产评估、登记手续,降低评估、登记费用,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企业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提供便利。

(3)政府要树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也是企业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对金融机构维权的支持力度,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实行法律、行政“双管”齐下的手段,遏止债务人的恶意行为,特别是要提高案件执结率,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2.开拓活力金融银行要转变方式,找准职责,主动工作

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工业活、经济活”,“经济活、金融活”的观念,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发展的潜力及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1)基层央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品种,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

(2)金融机构要将企业发展视作调整银行资产结构、提高自身经营效益。改善银企关系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完善授权、授信制度,简化贷款审批发放程序。

(3)帮助企业完善财务制度,搞好企业授信评级和市场准入工作,制定符合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特点和要求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改善企业信用状况,共谋银企发展。

3.进一步开拓活力金融业务品种,增强对县中小企业的渗透和支持能力

(1)金融机构要大力拓展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业务品种和信贷模式,不断提升支持服务中小企业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积极探索信用途径、零售途径、利率途径等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贷款管理新模式。

(2)尝试出口退税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联保协议贷款等新型信贷方式,增加信贷投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积极引导效益好、信誉高、有还款保证的集群企业在购销活动中使用商业汇票结算,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票据融资效率。

(3)对成长性强,发展潜力大但风险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要立足长远,敢于在可控制的较高风险下,选择适当的贷款投放时机,及时扶持。各金融机构除了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外,还要提供理财、信息、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支持。

4.中小企业要练好“内功”,形成资金“洼地”效应,以吸引金融机构投入和支持

(1)中小企业要立足本地自然禀赋,走特色化、专业化之路。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效应,逐步形式成自己的产业链,促进产品从粗放型扩张向打造精细化转变,增强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