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县域银行发展思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文所说的中小商业银行,是指除了四个大型股份制银行之外的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包括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信用合作银行等。这一群体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一半市场份额。中小商业银行的成立和发展,适应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型商业银行收缩县域机构造成的市场空白,较好地满足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从发展趋势看,发展县域金融应成为中小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中小商业银行不具备与大型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进行竞争的优势。中小商业银行不能高水平地满足大中城市客户的金融需求。大中型城市客户一般规模大,信贷需求多,服务要求高。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金、网络、人员素质的限制,往往难以满足其需要。有些大型企业资产规模超过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此外,在各种经营要素中,大型商业银行竞争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难以与规模巨大的大型商业银行相抗衡;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晚、系统建设滞后、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等原因,造成业务品种少、服务手段落后,难以有效满足客户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中小商业银行大多采用跟随型市场营销战略,没有个性化的经营特色,竞争能力不足。
其次,县域金融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目前,县域金融还是一个竞争不充分的市场,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近年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金融资源日益丰富。以县域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全国百强县(市)中江苏就占有21个,最发达的十强县中有6个在江苏。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2006年、2007年县域GDP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9.7%、50.84%和51.74%。由县域金融的存款和贷款的统计数据可知,江苏省县域的存款及贷款增速均高于市区,而县域现有的存款及贷款的绝对值均低于市区,即县域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开发。由此可见,县域是一个有很大发掘潜力的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县域蕴含了更多中小商业银行可以提供服务的机会。
再次,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适应了金融改革的大势。利率市场化和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大势。利率市场化则意味着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在同一平台上进行面对面的规模与效益的对抗,显然,作为在这两方面都不占据优势的中小商业银行必然要选择与大型商业银行的错位经营策略,发展县域金融则是最佳选择之一。直接金融在社会融资比重的提高,意味着传统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赢利模式将改变为以发展中间业务、个人金融业务等为主,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将战略向县域转移,将目标客户转向金融资源相对潜力较大的县域金融。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策略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为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适应、满足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发展思路:
制定规划。中小商业银行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应将发展县域金融列入发展规划,要在对各县域经济、金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设立机构进行财务评估和风险评估,明确县域金融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
完善机制。中小商业银行以灵活、方便、快捷为体制优势,发展县域金融必须建立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具体地说要建立五大机制:一是授权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充分的经营自,因为只有拥有一定权限的县域支行才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制定和调整发展策略。二是授信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充分的授信权限,使之能不断优化信贷流程,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贷款效率。三是激励与约束机制。应制定有别于城区经营分支机构的县域支行考核与管理办法,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以调动支行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四是财务管理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一定的财务自,可以实行“多收多支”、“多存多贷”的原则,在创业初期可以不考核利润,等到一定规模后再进行严格的考核。五是风险控制机制。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加快数据集中管理力度,加强事前和事中的监管,发挥科技手段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增强支行自我发展和调节能力。
抢占市场。县城经济关系较为简单,金融资源相对集中,同时中小商业银行也不可能设立众多网点,在发展中应重点抓住三个市场:一是中小企业市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应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要搞好调研、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培植核心客户。二是县城城镇居民的消费市场。县城集中了县域内高收入群体,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简化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的发放程序,大力拓展消费信贷领域。三是带“农”字头农产品市场。县城也是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商品流通的中转地,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特色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特色主要是通过其他行难以模仿的管理与服务来实现。第一,通过管理效率的提高与流程的优化,尽可能实现低成本经营,让客户利益最大化,以效益特色来促进发展;第二,通过加快金融创新,开发金融新产品。对已经在大城市开办的业务品种,应尽快在县级金融机构推广。通过业务创新,为投资者提供机遇。第三,根据县域客户的需求,适时提供差别化的金融服务。中小商业银行基层行对县域内的各种信息,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信用程度等情况掌握较多,因此要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品种。
泸溪县是一个被国家列为西部开发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565.5平方公里,共辖15个乡(镇),总人口29万余人。最近几年,为了加快泸溪县域经济的发展,泸溪县委、县政府提出 “工业立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工矿私营企业和柑产业,使泸溪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15.5亿元,同比增长17.7%,2008年1-9月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4.15亿元,增长18%;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84.7%,2008年1-9月实现工业总产值21.5亿元,增长60.25%;2007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80.27%,2008年1-9月完成财政总收入1.4亿元,增长36.86%;2007年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15.01亿元,比年初增加2.26亿元,增长17.7%,2008年9月各项存款余额16.24亿元,比年初增加1.23亿元,增长8.22%;2007年各项贷款余额6.66亿元,比年初增加0.55亿元,增长9.18%,2008年9月各项贷款余额7.13亿元,比年初增加0.47亿元,增长7.1%。
二、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运行的突出矛盾
㈠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与县域金融信贷滞后的矛盾
根据对泸溪县各企业厂矿及“三农”资金的需求调查,全县需要信贷资金投入约4.5亿元,其中:工业企业需要信贷资金投入3个亿,产业开发及“三农”发展需要信贷资金投入约1.5个亿,而最近几年泸溪县每年的信贷资金净投放都只在0.5亿元左右,这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很不相适应。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
一是邮政储蓄资金目前还没有真正用于地方经济建设,仍然外流。到2008年9月底,泸溪县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2.87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17.68%,而贷款余额只有492万元,大部分资金没有用于地方。二是随着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县域经济信贷投入逐年减少,存、贷款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到2008年9月,辖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三家商业银行存款余额7.98亿元,贷款余额只有2.83亿元,存、贷比仅为30%。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的存、贷比分别为7.55%、48.15%、34.53%。由此可见,他们的大部分资金被上级行占用,在当地投入甚少。县域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仅靠农村信用社一家机构支撑。三是存、贷款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从2007年至2008年9月末,泸溪县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17-18%左右,而全县2007年至2008年9月末的存款平均增长速度为12.96%,贷款平均增长速度为8.14%,存、贷款平均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其中贷款增长速度还不到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半,信贷增量已明显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
㈡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与县域金融信贷体制的矛盾
1.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基层支行由于受机构改革的影响,他们的信贷审批权全部上收到省分行或二级分行,县支行没有贷款审批权,单位或企业申请贷款需要报二级分行和省分行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据了解,申报一笔贷款的审批,最快也要一个月,最长的达几个月,而且贷款手续繁杂,需要办理资金评估、授信、抵押担保登记等。况且,由于县级城市抵押担保机制还不够健全,中小企业及“三农”贷款抵押担保难以到位,加上现在各商业银行都实行了贷款责任追究制,使部分员工产生“俱贷”心理,他们不是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去对待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抱着多有事不如少有事的态度,对风险难以确定的中小企业或个体民营企业,以及“三农”对象不愿贸然放贷,从而造成了贷款难的局面。
2.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一是社会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在信贷活动中,企业和个人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时有发生,信贷征信系统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个别企业隐瞒于已不利的信息,产生与市场规划相悖的逆向选择,借企业破产、改制、转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造成银行贷款流失,严重损害了银企合作的信用基础,破坏了银企间正常的信用关系。二是信用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虽然泸溪县成立了一家三维投资担保公司,但由于资金规模小,管理还不到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为一家企业办理担保业务。
3.县域经济自身缺陷,影响了金融信贷投入。一是县域经济主要由农业和中小企业构成,农业的特点是投资需求量大、周期长、回报率低,且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不确定风险较多。二是县域经济缺乏科学发展观念,大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如:泸溪县生产规模较大的产品有电解锰、电解锌、铁合金等,这些产品都属国家信贷限制支持的产品,政策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三是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内部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欠规范,企业信誉、财务、业务状况等离散度高,透明度低且变化大,缺乏约束性,使金融部门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真实情况,出于本能的风险控制和效益考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缺位。
㈢县域企业发展思路与国家货币政策的矛盾
泸溪县目前存在一些项目重复建设的现象,且大部分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和企业,这不仅使县域经济结构得不到根本优化,而且浪费了有限的信贷资金和资源,并且容易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不利局面,缺乏科学发展意识,信贷资金投入的环境也无法得到根本改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和力度也很难有所提高。同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单靠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是不够的,还须财政、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相互支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许多好企业、好项目由于财政、税收政策不够配套或协调,在项目审批、市场准入条件上进行严格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也使金融资产的风险聚集增多。
三、促进县域经济和金融和谐发展对策建议
㈠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观念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更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观念。要认识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县域金融的发展是利益均衡关系,是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支持被支持”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互为发展。
㈡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要改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增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以及扶贫性金融组织,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方式,提高县域金融服务,实现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共赢。二是基层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协调好政府及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精心打造政、银、企三家关系。同时要加强信息的收集、反馈和沟通,灵活运用货币信贷工具,加强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适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三是各金融部门要坚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就是壮大自我”的意识,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查、预测,找准有优势、有潜力的项目,并为这些项目发展创造机会,只要符合信贷政策条件,就积极给予信贷支持,为加快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四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及邮政银行,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特点,转变经营理念,增强信贷营销观念,制定区域性信贷政策,在提高效益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基层行一定的信贷授权, 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信贷投入。
㈢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
大力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一个具有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地区,金融机构才会有投放信贷资金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要大力开展创建信用县、信用企业、信用乡、信用村活动,切实增强社会信用观念。司法、工商、税务、财政、公安等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击恶意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和个人,帮助金融部门维护债权,给金融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㈣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和金融协调发展
一是政府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县域中小企业及个体民营企业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步伐,走高科技发展道路。在融资方式上,由主要靠自我积累和银行信贷向多元化融资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产品为主营对象,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提高竞争实力。
一、导致贷款还款困境的因素
(一)结构调整转型难。以集贤县为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中小企业发展普遍动力不足,后劲不大。特别是以粮食加工为主的县域相关粮食中小企业,项目转产、产品升级、产业更新等等结构调整更是困难重重,只能是维持生产、保本经营。同时大部分煤炭企业处于停产或倒闭状态,转产困难,企业萧条,还贷能力受限。
(二)企业自身经营难。县域中小企业大多是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产权单一,企业规模小,深加工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低,经营行为短期化及负债多、积累少,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同时多数民营中小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信誉度下降。
(三)偿债资金来源单一。目前县域中小企业偿还负债的资金来源主要渠道是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现金,偿债渠道单一,承担债务的能力较弱,生产经营销售环节一旦受到影响,资金链条就会容易出现断裂,从而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加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用工成本上升,盈利空间缩小,还贷能力受限。
二、应对策略
(一)齐抓共管,积极引导企业发展,提升还贷能力。一是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思路,畅通企业的销售渠道,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在做“活”企业上下功夫。二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组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服务,解决企业切实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做“强”企业上下功夫。三是加快园区建设,为中小企业搭建发展平台,在做“大”企业上下功夫。
(二)多管齐下,转变企业发展思路,增加还贷能力。一是企业要积极对自身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认真的考察,积极发展订单产业,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增加销售收入来源,促进企业良性循环。二是企业要积极研究国家政策,及时转变经营思路,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并对落后产业进行及时调整转产,促使企业稳步发展。三是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合理摆布资金运营,做好银行贷款到期预警监测工作,积极主动筹措并及时归还银行贷款,提升自身信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