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林业技师论文范文

林业技师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林业技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林业技师论文

第1篇

1.1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

所谓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涉及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各个因素,且这些因素之间处于相互有联系的状态,进而组成一个经济系统,该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其结构相对复杂。换而言之,各因素涉及范围广,包括文化、政治等,他们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的。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故而各个因素产生的效应也会不尽相同。因此,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需要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良好发展。

1.2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

经济发展模式属于一个大的总体系,其中涉及多种类型的经济模式,如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等。具体来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综合考虑地域发展特色和前景,结合多方面的条件,比如实际的社会状况、林业发展状况等,制定出可以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据大量实践发现,正确的发展模式对林区发展方向、速度均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在选择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时,需要考虑自然状况、国家政策、文化等因素。

2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类比较复杂,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其分类也不尽相同。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从围绕核心角度分类

从该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两种。1)独立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以林业部门为中心,并由其统领社会各利益主体,在此基础上开展林业工作。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其主要目的是提供木材,认为人类与森林处于一种敌对状态,单方面强调林业砍伐,且将林业与公众割裂开来,林业权的归属者是政府。因此,这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使大众远离森林,较为独立。2)参与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现代化的林业发展模式,目前已被广泛采用。在工作开展方面,其将林业部门与社会中的各个利益主体联系起来,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林业工作;在林业管理方面,其与其他动植物的管理密切关联,主张人与树林是伙伴;在林业权归属方面,存在多样化特点,其中包括集体林、国有林和私有林等,其与公众建立良好的联系。与此同时,林业机构的角色也发生较大转变,即从被林业政策决定向参与对话、利益交换的仲裁人,与此同时,还扮演着促进者、调节者等多种角色,可以有效避免滥用林业资源,促使林业资源效益最大化。

2.2从开放程度角度分类

从林业的开放程度划分,可将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为2种。1)封闭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特定的经济、政治、地理环境与理论观点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以追求区域经济的自我健全和完善为指导方针,从其生产和流通体系来看,主要是以“内循环”为基础前提。在其观点中,认为林业是独立的,所以发展要依靠自身,不具备整体观念,没有意识到林业只是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2)开放型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要求,以与外部经济广泛联系为前提,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层面来看待林业的发展,即林业与社会各个行业密切相关。因此,在看待林业经济发展时,需要上升到一个社会林业的高度,加强推广,促使全民关注林业,进而有效推动林业的全方位、深层次发展。

2.3从发展速度角度分类

从林业的发展速度角度分类,可将其分为2类。1)跨越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先行者的某个发展阶段,相对落后者出现超常规的赶超行为。从其实质来看,其理论指导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途径为重点工程建设,实现重点突破,将传统林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加快林业经济发展,逐渐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据实践证明,采用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2)渐进式林业发展模式,指的是在发展林业经济时,按照一般规律来进行。其发展速度相对来讲比较缓慢,没有意识到林业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其效果不甚理想。

2.4从绿色程度角度分类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在发展经济时主张绿色、环保。从林业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分为:1)非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其是社会发展较为落后情况下的一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该模式造成人类资源与环境的危机,目前已逐渐被弃用;2)浅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环境运动的基调,在其环境观念中,认为环境与发展处于一种分裂状态下,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对环境问题的消极描述上,在讨论问题方面,侧重于技术层面,其虽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但是没有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甚至有时还会以反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林业发展,不利于林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3)深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这是第2次环境运动的主题,该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张将环境与发展二者结合起来,探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法等,同时强调全方位、多学科研究林业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因此,深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力求做到三大效益的统一,从而可以为资源节约、人类环境改善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贡献。

2.5从发展阶段角度分类

从发展阶段角度划分,可将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为2种。1)传统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由于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的认知较为局限,过分强调“人”的重要性,认为人高于一切,采取“统治”的态度,没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林业资源进行大肆掠夺。2)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提出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主张采取和平相处的理念。在发展林业经济时,强调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3结语

第2篇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生产需求较高,使得我国对能源的耗费量也是越来越大,这就间接或者直接影响到了林业经济的增长。在能源系统中,林业资源占有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对林业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研究就变得非常有意义。现今林业经济增长理论有很多,但大多都是既费劳力又费财力的方式,而且对于林业促进发展时间也难以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对林业增长的理论以及方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令林业经济增长得到一定的保障。本文试图通过对关于林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章进行重新梳理,将我国现阶段关于林业经济方面的研究成果存在的缺陷以及内在规律发掘出来,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帮助,进而为促进整体的国民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

2林业经济增长的意义及内涵

林业产业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仅关乎着环境生态的平衡,更是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林业经济增长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重要内容,我国的经济学研究者们根据国际的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的林业经济增长内生机制以及内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林业经济增长指的是国家及地区的林业经济所产生的劳务和物质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实际总产支出的持续增长。随着当前世界经济向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发展,林业产业也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林业经济的增长将对经济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林业经济增长能够把国家的经济带向一个新的高度,将国家林业与地区林业有形或者无形的限制打破,使林业产业达到统一化、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和严谨化的产业高度,林业产业通过经济的持续增长,对扩大就业、保障生态安全等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林业经济的增长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就业增收甚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3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研究探讨

3.1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总结出影响林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单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主要指的是科技投入、主要投资以及劳动力等单独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二个层面,多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有关学者研究分析,认为经济增长主要为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包括技术、资本、劳动力等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配置方式以及投入水平都能够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林业经济增长的多方面影响因素除了这三方面,还包括经济市场、运行制度,以及国家政策等其他影响因素。从不同角度的研究结果来分析,普遍存在着一个观点,那就是学者们一般都认为经济增长是各种要素综合贡献的结果。

3.2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3.2.1稳定性较差根据相关的林业经济增长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出我国林业经济现阶段的运行状况良好,总体是呈现着增长的趋势发展,但国民经济增长远低于林业经济波动,造成了林业经济发展稳定性较差的现象发生。

3.2.2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由于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地区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有些地区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虽然有些地区在本土资源拥有量上具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却没有完全对其进行利用,直接影响了发展,造成了全国区域的林业发展难以达到统一的水平线上,进而令各区域的资源拥有量的利用率不高。3.3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对策针对于林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3.3.1调整发展策略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林业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我国应该根据国民经济的运行新机制对现行的林业发展政策加以调整,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因此可以在这个大前提下对林业经济的发展策略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进而推动森林资源的有效性利用,令林业得到快速稳步的发展。

3.3.2加大林权改革的力度如果想要实现林业经济的发展就要加大林权改革的力度,继续推进以林权改革为基本核心的林业改革,大力建立和完善林地使用权的相关制度体系,同时也要相应对林业行政管理机构制定更为严谨的监督管理体制,这样才能在根本上对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整治,进一步促进林业发展脚步。

4评述与展望

第3篇

1.课程目标:通过1~2个月的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让学生实际参加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等工作过程,使学生掌握从事林业生产的主要技术,巩固和加深对“必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其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养成“爱林、护林、兴林”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林区、林业以及林业生产技术的了解。

2.课程设计:中职二年级利用4~5月份,集中派遣学生到相关校企合作企业实训1~2个月。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一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根据企业要求完成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工作任务,学生在学校委派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全面参与林业实际工作,利用山区下雨时间由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林业生产的技术要点和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专业与行业的对接。

3.成绩考核:实训结束后,由学生填写《实习指导手册》,独立撰写2000字以内的实训总结。由本人、小组、校内委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以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重的原则,注重过程考核,侧重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态度和技能各占55%和45%,其中,每项中考勤占10%,自我评分、小组评分各占5%,实习报告、教师评分各占10%,企业评分占15%,综合后最终形成学生的生产(综合)实习成绩。

二、调查样本和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分别对2012级现代林业生产专业、实施实训的区内林业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2012级共3个班100人、企业共11个110人,分别回收有效问卷共100份(2012级)、110份(林业企业)。调查分为学生版和企业版,问卷的项目也有所区别。项目包括:“开展生产(综合)实习的季节”、“生产(综合)实习的内容”、“是否有收获、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对学校委派的教师评价”等20个项目。

三、结果分析

1.企业对我专业参加实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能力的满意程度。就企业而言,通过实习,对我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给出的选择分别为:“满意”64%、“基本满意”36%“、满意”73%“、基本满意”27%、“满意”64%、“基本满意”36%(见图1)。企业对我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都表示满意,说明我专业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对职业能力在专业、专业基础课的渗透教学比较成功。

2.企业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择。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10%;“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0%、20%(见图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认为我专业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同时,也认为我专业学生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

3.学生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企业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的满意程度。就学生而言,“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是否能满足实习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1%、24%、5%;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是否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3%、27%(见图3)。

4.学生、企业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是否满意”的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99%、1%,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开展生产性(综合)的认同度较高;企业对该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82%、18%,说明我专业安排的生产(综合)实习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校内实践操作与现场实训的差距,学校、企业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与学生本身存在问题的差距等。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学生生产性(综合)实训对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现代林业专业实施的生产性(综合)实训感到满意。但是,对有些选项,如:“学生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选择“不合适”的学生;“企业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27%的企业选择了“基本合适”,说明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在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林业实训。林业行业属于艰苦行业,掌握林业技术离不开实践经验和时间的累积,这是林业的特性所决定的。现在的中职学生,虽然绝大多数来自林场或林区,他们很少有从事林业劳动的经历,对他们来说,高质量地完成林业实训,积累“实践性知识”就更有必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除了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现代职业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的总体评价较高,但是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企业技术指导缺乏教学经验,其所讲授的实践操作与校内指导教师之间有些差异。使学生认为“技术含量低”,甚至认为是“劳动课”或者不知道是按照技术指导还是按照老师的讲授去操作。由于林业行业标准的不同,必须有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下过企业锻炼的、熟悉企业业务的教师作保障。一是加强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指导能力;二是提高下派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数量,以满足校内和企业的对接,满足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要求,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怎么样会做的更好”。

第4篇

以国际博览会为例,为了获取现有和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信息,集中展示产品、新技术和创新,国际博览会将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参与者聚集在一起。通过展会期间大量的正式会议和非正式会面,参展商、竞争对手可从中审查其他企业的展品并监视其营销策略[5]。与其他行为主体的面对面交流使得企业系统地获取有关竞争者、供应商、现有和潜在客户、以及未来技术开发和市场行情的信息[6]。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博览会被视为较短时间内密集的知识创造和知识循环的重要场所,学者Maskell,Bathelt和Malmberg等人看到它具有类似于永久性产业集群的知识交换机制,就首次将这种临时性的人类集聚、社会经济的周期、具有组织邻近性的国际博览会称为“临时性产业集群”(temporaryclus-ter),并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他们认为,虽然这种集群存在的方式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但其所展现出来的特性与永久性产业集群却高度的相似,这类临时性产业集群有利于信息传递、企业结网并促进新思想的产生。同时,更重要的是这将为那些原本没有包括在永久性产业集群内的参展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使得企业参与到临时性产业集群中的热情高涨。博览会上的网络包括商业、研究机构以及生产者等众多方面,涉及价值链中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参与博览会能够冲破企业原有关系网络中的地域障碍,为企业拓展其他地域市场提供了帮助,也成为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在这种情景下,临时性产业集群(如国际贸易博览会)也被视为关系空间,它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并促成了远距离行为主体间的临时性邻近[7]。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临时性产业集群是指来自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从事相同或相似行业、拥有不同规模的企业,为谋求自身企业网络延伸及扩展行业认知度,在特定机构的组织下在某一区域所产生的短时间信息传递、知识交换的经济活动集聚现象。在这种短暂的企业集聚中,企业不只看重销售协议的达成,更加注重维持或建立现有或潜在关系,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交换以解决现有问题、搜寻创新思想以及总结行业发展趋势等。与永久性产业集群相似,临时性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这种特有的“全球蜂鸣”氛围下,通过纵向和横向层面所展开的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形成了关系邻近和空间邻近的产业群体。

2国外临时性产业集群研究进展

本文对国外临时性产业集群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文献及观点进行了汇总。并从地理临近与面对面交流、知识流动与关系平台、区位选择、临时性产业集群与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

2.1地理邻近与面对面交流临时性产业集群内所发生的临时性地理邻近促进了面对面交流的频繁发生,这种面对面交流同时发生于各种尺度上———垂直联系、情境性、刻意和非刻意的。参与主体可以从交流对象的语言、肢体、动作、神情等方面来获取重要信息,在传输复杂信息、获得直接反馈和进一步回应方面也极为重要。基于面对面的交流,市场趋势的探索以及感受或检查产品成为可能,也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过程以及问题解决和想法的潜力[8]。相比于其他跨区域交流的形式(诸如企业网络、企业间项目合作等),参与临时性产业集群能够自动地涉及面对面交流,这会筛选、分类和解释一系列信息和知识,为经济主体扩散知识并促进学习提供了重要机会[9]。而且,临时性产业集群中知识创造的目标导向性不强,因而存在大量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有助于灵感激发和知识创造。以国际博览会为例,多样性关系和私人接触在展会期间的发展和认知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和知识流动的紧密网络。学者Bathelt和Nina关于交流结构特征的分析表明商业伙伴、联盟团体、竞争者或社区成员会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地点会面。比如,在咖啡厅、旅店大厅或走廊的预定或偶然会面。这种多样性对全球蜂鸣的创造和扩散极为必要。而且,国际博览会变得复杂社会化,它包括诸如晚间活动、艺术展等休闲活动。这不会与技术或产业直接联系,但是会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为不同行为主体获知彼此提供机会。不论是现有联系、新的联系还是随机相识,这都可以开启行为主体间的对话。商业旅行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地理死亡”,相反它创造了另一种地理共存形式[10]。然而在临时性产业集群中,各行为主体不仅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来获取知识和信息,也可以通过系统地观察同行竞争者来掌握行业发展的整体趋势,进而明确自身技术的创新方向,还可以通过模仿学习实现渐进式创新,而后两者在永久性产业集群中都是不曾有的创新形式。此外,有别于永久性产业集群内日复一日的常规联系,频繁和周期性地加入临时性产业集群的“全球蜂鸣”能够产生具有共同理解方式和愿景的认知社区,这种共同的知识基础或者认知临近确保了有效率的信息和知识传输;另一方面,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为主体所代表的知识库存在差异,而这种一定程度的异质性也为企业发现新鲜事物创造了机会。由于类似、重叠和互补知识的混合,重要的学习过程在博览会期间被促进。

2.2知识流动与关系平台临时性产业集群将来自世界各地的主体聚集到某一特定空间内,共存于这一特定空间内的主体间实现了临时性的地理邻近,这种地理邻近有助于参与主体了解行业信息、展示企业形象、监视观察和模仿学习。这些信息和优势的获取不需要具体的投资而只需“存在于此”就能简单获得,而且参与“蜂鸣”的主体来自世界各地却不根植于本地情境中,因此具有“全球蜂鸣”的特点。它整合和延伸了“本地蜂鸣-全球管道”的知识获取形式,扩展了知识创造的内涵和范围。然而,单纯的地理邻近所创造出来的附加价值是远远不够的,邻近性可以使得集体学习和知识创造变得更加顺利,但是它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它不是必要的,因为其他形式的邻近性可以替代它来解决协调的问题;它也不是充分条件,因为集体学习和知识创造过程不仅需要地理邻近也需要关系邻近,将地理邻近脱离于关系邻近来考虑其作用并不明智[11]。主体参与的临时性产业集群不仅是单纯的地理邻近,更是一个关系的空间。以展会为例,展会的参展商会系统地联系潜在和现存的新客户并告知其本企业的现状,同时邀请他们参与展览[12]。企业在展会上会见他们熟知的客户,加深主体间的联系并商谈合作事宜。在这种关系网络中可以传递更加明确和有用的知识,而且在展会结束的长期时间内,通过这一基于信任基础上的网络,企业能够持续地获取世界其他地区的知识。当然,在临时性产业集群内更重要的是建立新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可以是与上下游企业合作,也可以是与同类企业的合作。虽然它不如永久性产业集群稳定,它的建立只具有初始联系的性质,但是展会上大量主体的聚集给企业选择潜在伙伴、建立关系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可能性,企业可以从中选择出最合适的伙伴。这种初始的关系网络会在临时性产业集群结束后通过企业间的反复交流而逐渐稳固,最终形成伙伴关系(图1)。

2.3区位选择学者们基于微观视角,对临时性产业集群内知识流动、技术搜寻、关系建立等活动进行了研究。国际博览会将世界各地的创新主体聚集起来以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同时通过观察和交流学习以保持现有网络,因此学者们将其理论化为关系的空间。但是,经济地理学的关系视角实际上不只局限于经济和社会关系范畴,这些关系会以一种自反的方式受物质实体的塑造,例如城市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产业基础等。在全球化进程逐渐加深、信息和知识流动加速的背景下,国际博览会也不再是一个交易和营销的场所,把握行业趋势、展示企业形象、建立关系网络成为企业参展的重要原因。因此,人们更加注重规模大、影响力范围广的国际博览会,而这些国际博览会通常也会选择交通便捷、知名度较高的全球城市。如果画出当今国际博览会的世界分布图,可以看到重要的世界城市也是重要的临时性产业集群举办的场所。它们具有极大的便利中心和展会场地。但是,国际博览会中心和城市区域的全球等级并不完全重叠[13]。随着城市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博览会的发展将呈现出合并和扩大的趋势,一些主导大都市地区和具有大型国际机场的交通枢纽将在未来成为举办国际博览会中心的主导地区。按照这一思路,预计这些中心城市将吸引来自其他城市的国际博览会,由此向国际博览会等级体系中更高一级攀升。这也会增强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而小型和边缘城市将越发落后[14]。相比于单个国际博览会上的空间重叠,学者Power和Jansson更加重视其所营造的循环性集群现象。他们认为这些临时性国际博览会不应该被看成相互独立的部分,而是同时存在于持续的全球循环中。国际博览会的开幕和闭幕不能作为集群的开始和结束,企业需要为下一次国际博览会的举办尽快着手准备,这只是全球临时性产业集群循环中的一个普通环节以维持企业在这种集群中的活力[15]。从循环的视角出发,临时性产业集群也会存在明显的等级制度,这使得一些重要的国际博览会拥有突出的地位。这些国际主导博览会为达到最大的影响力,通常也会选择城市体系中占据高层的世界中心城市,而这些中心城市就成为了顶级国际博览会选择的集聚地。

2.4临时性产业集群与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关系临时性产业集群和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要认清两者相互补充的关系,我们需要回答两个问题:淤为什么临时性产业集群可以对永久性产业集群形成有效的补充?于为什么临时性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不可以超越补充关系,进而实现对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完全取代?临时性产业集群内的行为主体会因为面对面交流能够有效减少和避免误会误解的发生,由于直接反馈机制,复杂的内容会被传递[16]。另一方面,面对面交流使得行为主体评估其他参与者并检查他们的诚信。这会影响接下来的信息运用并影响未来交流模式。临时性产业集群为企业间的初始联系创造了大量的可能性,这种初始联系会在短暂的几天内通过密集的交流而深化,这比通过企业间项目合作、企业网络等方式形成的长距离联系更加发散,也更具弹性化[17]。在参展的较短时间内,来自同一价值链或技术领域的企业密集会见并讨论市场、产品、技术创新和产业信息方面的发展,进而建立起一个产业的微观世界[18],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为主体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产生密集的面对面交流、系统观察和模仿学习等一系列知识创造活动,它超越了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固有边界。处于临时性产业集群这种“全球蜂鸣”的氛围中,企业可以不需要花费大量投资和管理就能轻松获取有用、信任和牢固的全球通道。那么,既然临时性产业集群的外部信息获取和知识创造效应如此显著,为什么不可能实现对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完全超越进而取代呢?随着知识管道的不断延伸,一些重要的信息在临时性产业集群消失或起初的知识来源被关闭之后会丢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限制,再次面对面交流并核对缺乏的信息将变得困难,信息管道的恢复也将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这不会发生在永久性产业集群中[19]。由于全球蜂鸣的优势与国际博览会上面对面交流的质量密切相关,某些人会质疑企业为什么不定位于展会城市周边以获取永久性的优势。事实上,全球蜂鸣具有不同背景的行为主体,这些行为主体具有不同和部分重叠的知识库,这反应了产业的全球状态。经常参与国际博览会满足了企业对于信息和知识交流的需求,这在展会之前的时间段内被转化为实践。企业间的弱联系可以传递知识和信息,而强联系则可以传递影响力和信任感[20]。来自之前分散的永久性产业集群的企业,重定位于一个接近展会的共同集聚的空间,这一行为可被解释为弱联系转变为强联系,而弱联系对于更加激进的创新特别重要。基于此,企业若离开其初始区位,而重定位于展会城市周边以再次获取永久性的优势,可能会失去它们初始区位的熟知知识,最终再次走向过度根植性和锁定[21]。综合上述提到的两个问题,临时性产业集群只能是永久性产业集群的补充,而不是简单的替代。

3研究评述

第5篇

1、地形的生态美设计

我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区域都的地形地势地貌有不尽相同,在设计园林时,完全可以利用地形的优势,将生态美充分的表现出来。我国有些区域的地形本身就是一道景观,在设计园林时如果能够将这道景观有效的融合进去,其生态美体现得就非常明显。设计人员在园林设计时,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利用一些认为手段,根据地形营造出一种生态与美相结合的环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对地形进行艺术化处理时,可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一切以自然为前提,另一是人工打造意境原则,但是无论使用哪种原则,都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链。一般城市居民都希望能够最大程度的感受到自然,但是又不希望有太多的认为因素,所以设计人员应该将这两个原则有效的融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形优势。

2、植物的生态美设计

植物是园林设计中不能缺少的元素,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设计人员往往忽视了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最终的价值。在园林设计中,植物既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改善周围的空气质量,不同的植物类型组合在一起就具有一定的生态美,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这种美,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效率与质量都能得到保证。每种植物都具有不同的风格,而设计人员的责任就是将这些风格不同的植物融为一体,通过季节的变换来体现其生态美,给人们常去常新的感觉,这样人们也就不会产生厌烦心理。人们在园林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有些地区植物非常有特色,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在园林设计中,既能发挥该地区植物的生态价值,也能够体现出该地区园林设计的特色,对传播乡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时,设计人员在选择植物品种时,要将选择重点放在当地,这样既能节省植物运输的成本,充分的显示出该地的风土民情。

3、水景的生态美设计

水体在园林中是最为活跃的构景要素。在现代江南园林理水中,秉承传统的理水观,对水体进行艺术上和自然形态上的塑造与加工,力图符合天然水景的形成机理和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地貌形态,使水体与环境相协调,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塑造出一个概括、精炼、典雅而又不失其自然形态的山水环境;还需结合现代景观元素,塑造出具有时代特征,梵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满足功能需要,符合环境生态安全并且节约资源、经济适用的作品。在水体景观设计中最终追求的是风景质量、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完美结合,除了追求景观意境美、形式美和自然美以外,还需以追求生态美为目标。

4、园路的生态美设计

园路,是指园林绿地中的道路以及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是园林重要的构成元素。它像人体的脉络一样,贯穿着整个园林的交通网络,是联系各个景区和景点的纽带和风景线,是组成园林风景的造景要素。它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不仅引导人流、疏导交通,并且将园林绿地空间划成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一系列空间。园路的规划设计,对园林绿地的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把道路的功能作用和生态美艺术性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减少道路对环境的影响,使道路运输系统真正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从而建设“生态园路”。

5、园林建筑的生态美设计

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作为艺术的建筑,综合了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的某些特性和功能,取得了特有的形式表现力。园林建筑是创造一个能够欣赏大自然、远离喧嚣的避难所,通过流水、树荫和其他一些材料把房屋的空间组织起来,并赋予其安全感,这样就把自然与建筑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室外空间部分作为室内空间向外延伸的内容,如果建造得成功,它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不仅仅是建筑的一部分,它可以时刻提醒人们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之间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同自然界之间的联系能够唤醒人们最原始的记忆,因此带给人们的就是健康向上的情绪。它们可以把所有生物最真实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作为人类,我们只是生物界中的一部分。

二、结语

第6篇

(一)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林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科学实验能力、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掌握适合林业学科所需的专业技术和基本技能;高新技术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其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以下特征:教学目标设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设计的拓展性;教学目标设计的灵活性。实践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实现自主探索、自主创新、个性化学习的实践课教学模式体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林业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

(二)变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课程设置上针对各种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具有林业特色的教学实践内容。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其设备、条件、方法、程序和手段应该有多种选择,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步骤,了解实验设备的使用和调试、实验数据的测试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使相关的知识点涵盖到林业特点的领域,形成独立的林业特色。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一)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体系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设置。完善实验室现有学生安全教育、实验室档案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实训耗材管理办法、实验卡管理制度、课前预习制度、实验成绩评定、实验教材建设、教学资料管理、网站建设、实验室开放,推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改变教育思想、确立现代高校教学管理观念为先导。保证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健全教学评价方式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明确学科评价特点,从课程标准、教材及相关要求等方面来进行评价。教学评价核心内容针对基础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个性化研究型实验四个层次的实验。电子技术实践是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森林工程、电子信息等重要课程的基础性实践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调整了实践课的比重,提高实践课的学时,平均占理论课程总学时的30%以上(不包括课程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在改革过程中淘汰了一些过时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个性化的实践内容,这些实践占实验学时70%以上。重点增设综合设计性和个性化实验。同时,将相关课程的实验打通,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要建立不同的管理考核办法,对学生的出勤、实验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计入实验成绩。评估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有效调控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提高实验教师工作的水平。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可以了解电子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并在工程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知识。教师则对教育理念、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等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评价方式的要求,结合林业方向,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践、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例如:建环2012级电工电子学B-实践能力考查,共有67位学生自愿参加了考查,占在籍人数的94%。主讲理论教师提前向学生下达了三个方向的研究要求,要求针对实际问题,通过调研、查阅资料和反复论证,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考查活动采取现场抽签的方式进行,题签上的题目都是电工学理论在工程实践具体应用的典型案例,具有结构完整、自成系统、难度适中的特点,考查的分数计入平时成绩。学生们说,参加这个考查活动,分数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得到了一次锻炼,实践能力提升的意识增强了,知道了今后如何去学习和怎么样去学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相关的内容和学生特点,组织不同程度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讲解基本元件或较为复杂的元器件时,教师可根据情况现场拆装,向学生展示其内部结构,这样学生能够了解其性能、主要参数、使用环境、注意事项及其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异同。对常用的集成元件、电容、电感、交流接触器、电动机等,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让学生对元器件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然后再作讲解,使学生有可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搜集资料,对案例中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案例分析主要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集思广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因此,所选案例必须是针对课程内容的。

(三)开放式教学法

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要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个性化的研究型实验内容。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最大的自由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提前预约报名,实验室根据预约学生数量安排时间,使不同兴趣、不同特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内容,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必要的元器件。在开放实验室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动手去完成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学生分组来完成。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对同样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他们需要把自己的结论清晰地表达出来,共同探讨,完成开放与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实验教学体系。由于学生的努力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奖两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学生爱创新、想创新、学创新,在创新能力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提高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和集成性

第7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现存问题;解决对策

前言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之下,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力度,是我国环境工程开展重要推动力的来源。也只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迅速发展,才能使我国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行落实,使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然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受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笔者选择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中现存问题与解决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1 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1.1 林业生态工程质量不足 随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开发,许多地方的退耕速度太快,大面积的田地在短期内完成退耕,使得良好的树种不能正常供应。为了完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很多没有达到标准的劣质种苗被利用有,树苗种类的单一性成为影响林业生态质量的问题。另外,劣质种苗在种植之后,其生存率不高,这就使得后期补植工作量较大。与此同时,林业生态工程的成本也会提高,造成林业生态工程的性价比下降。除此之外,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的粗入性的施工方法,使得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下降。

1.2 林业生态建设意识不足 林业生态工程具有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林业部门一直被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来看待,这就使得过多的森林资源被开发,我国的森林规模减少,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另外,社会大众的生态意识不足,使得林业工程出现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现象。一些个人以及单位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社会上没有形成全民投身生态建设的氛围,造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一些现实困难。

1.3 林业生态工程科技不足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的科技力度不足,缺少科学技术成果的支持。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程当中,科研成果作用于现实工作的力度不高,效率不高。许多林业生态工程相关的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快速推广,造成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缺乏科学性,设备的落后阻碍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1.4 林业生态工程保护不足 政府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保护力度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政府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投入不足,没有进行保护政策的制定,林业生态工程结果没有得到巩固。另外,林业生态工程面临着较大的税务费用压力,对于生态工程开展的积极性有不昨影响。林业生态工程的激励机制与补偿相关制度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这两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做到位。

2 林业生态工程发展加强对策分析

2.1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创新体制的建立 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需要以市场发展作为正确的向导,将林业相关企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利用科学技术带动林业生态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促进林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体制创新,可以将数字化管理方法融入到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工作当中。现代化的远程信息技术应当被大力引入到林业的科技创新体制当中,利用科学的进步来促进林业管理与发展的数字化,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精准度。科技一个民族进行的灵魂,更是一个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林业生态工程管理者,应当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创新机制的建设,利用创新的管理思想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快速发展。

2.2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 资金的支持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筹措,扩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汇集力度是当前的重要工作。首先,政府的投入应当是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重要支持,加强多渠道与多方位、多层次的资金收集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体系科学化的重要手段。调动企业事业单位与社会大众个人的闲置资金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国家的相关服务部门要为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提供福利,利用信贷政策的推出以及税收政策的实行,来支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充足。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特别是大规模的生态工程,金融部门要给予资金补助支持与贷款优化政策。除此之外,林业部门要加强公益林的发展力度,提高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使更多的社会稳定资金进行到林业建设中。

2.3 加强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应用 生态系统建设在林业发展中应用,对于林业生态系统有很大意义。因此,林业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生态工程相关的科学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打破传统的木材加工模式与利用模式,以创新因素来保障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使木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林业专业人士更应该对林业应用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出更多的实用性软件与技术,使之服务于林业生态工程的监督与管理。种苗的质量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质量有直接影响,林业工作者要认识到种苗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优化良种壮苗的结构,提高种苗的培育水平,使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得到保护。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者还要就种苗的选择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对中幼林的抚育以及速丰林的建设与利用问题进行探析,使有利于林业生态系统建设的策略融入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

3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质量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对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落实也有积极作用。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中存在问题,使得林业生态环境工作难以顺利进行,这对于社会利益与社会大众的个人利益都有所损害。笔者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中现存问题出发,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以此来引起相关人士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重视,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立敏.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

2013,23:289.

[2] 毕琼仙.林业生态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绿色科技,2013,12:23-25.

[3] 谭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投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才智,2009,20:270.

[4] 胡莽,胡文杰,王刚.试论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3,04:30-31.

第8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就业困扰调适

一、女大学生就业困扰的表现

(一)女性生理特点产生“女性就业歧视”的困扰

例如某师范大学的小雯在大学生城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上,看到一家单位需要新闻专业毕业生,就凑过去看,发现自己的条件完全符合。于是她必恭必敬地将简历递给工作人员。可是,对方根本不看简历,只是面无表情的摇头。“是不是只要男的”,她忽然想起以前说的某些用人单位的性别要求,果然工作人员很不耐烦地点了头。小雯的这种求职遭遇,被很多专家定义为“女性就业歧视”。

女大学生就业的年龄段,又是她们结婚与生育的年龄段。用人单位招收女性职工承担的成本较高。在劳动力市场机制下,女职工特殊的胜利现象和所承担的人口再生产劳动,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成本的增加。不少招聘单位认为最头痛的是,好不容易招到一名出色的大学生,并且进行了培训,但没多久就结婚生育。女大学生工作后遇到的这些问题,必然会对企业正常的工作造成影响。现在随着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精兵简政,一个萝卜一个坑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而男大学生上岗后却不存在这些头痛的问题,所以用人单位还是会首选男大学生上岗工作。由于我国现有的福利政策。女职工的生育费用和生育带薪产假增加了所在企业的经济负担,也导致企业不愿接受女大学毕业生。我国有学者认为,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会增加用人单位的经营成本,要降低成本,就必须减少女性劳动力的市场需要。当问到女生就业难于男生的原因是什么时,回答是多种原因形成的,根据女生们选择的多少排序,认为是“性别歧视”、“女生的生理特征”、“女生不及男生优秀”等原因造成的。

(二)女性心理特点产生不良就业心理问题的困扰

女生在求职是对学校、父母和亲友方面的依赖性高于男生,依赖学校推荐、父母帮助、亲友帮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0%的女生认为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首要是靠家庭及社会关系,仅有10%的男生是如此看法。自卑心理也是影响女生就业的是一个重要因素,女生就业难已经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目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求职前已经想到招聘单位不会要自己,增加了自卑感,打击了自信心。此外,有专家认为,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整体上缺乏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外语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在应聘中容易缺乏自信、被动,就业期望值过底,这都严重影响到她们顺利就业。具体影响表现如下:

(1)自负与自卑心理

大学女生往往存在自负心理,就业时易挑三拣四,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很高。但同时又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由于性别原因,女大学生在接受用人单位选择中多受冷落,“宁招武大郎,不要穆桂英”这种“性别歧视”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女大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她们产生“女生学习再好,将来也难找到好单位”的自卑心理。

(2)依赖与从众心理

一些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大学生,面对就业中的困难,依赖心理较大。有些女大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盲目从众,追求大多数人特别是同性选择的“大企、名企、公务员、外企”等企业,而忽略了对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分析。

二、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及心理调适

(一)建立平等的就业制度

国家和社会应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使女生就业有章可循。在人才选聘上,标准统一,不人为设置性别障碍。

(二)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增强女大学生的求职技巧

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在就业指导中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三)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1)尽快转变社会心理角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就业这对女大学生来说绝不仅仅是一次归属的改变,还意味着自身社会心理的转变。女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克服自卑、依赖等不健康心理,尽快完成心理角色的转变。

(2)发挥性别优势,正确自我评价,选准职业切入点。女大学生的性格、语言、交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比男生略胜一筹,又具有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耐心细致的特点,因此女大学生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爱好特长等,通过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来拓展知识面,加强实践能力,提高社会、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找准职业切入点,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第9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成就;问题;对策;内蒙古呼伦贝尔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235-02

呼伦贝尔市近几十年来,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退耕还林、呼伦贝尔沙地综合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带动下,呼伦贝尔市的林业生态建设跨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机遇期,是步伐最快、效果最好的时期,基本扭转了“沙进人退、生态恶化”的局面,进入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新阶段。

1林业生态建设成就

天然林保护工程于1998年全面实施,截至2010年底,在岗职工5 369人、离退休职工3 808人。工程区总面积208万hm2、经营总面积203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128亿m3,林业用地面积179.73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30.8万hm2,天保工程区森林覆被率64.49%。森林面积由实施前的128.5万hm2增加到目前的134.13万hm2,增加了5.63万hm2;活立木蓄积由实施前的8 579 m3增加到目前的11 280 m3,增加了2 701万m3,年均增加270万m3,活立木蓄积价值可观。森林覆被率由实施前的61.77%提高到目前的64.49%,提高2.72个百分点。大力发展非林非木接续产业,安置富余职工就业,林区职工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离退休职工全部纳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体系,在职职工参加了社保“五险”,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面积133.97万hm2,占地方林业林地面积22.94%,其中:非天保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85.93万hm2,天保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48.05万hm2。实施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72.09万hm2,占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面积53.81%,补偿基金5 136.08万元。其中:非天保区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70.26万hm2,补偿基金5 006.03万元;天保区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1.83万hm2,补偿基金130.05万元。专职护林员2 700人,管理、技术人员692人。

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自2002年在呼伦贝尔市全面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已经完成退耕还林工程计划任务共计9.77万hm2。其中:退耕地还林3.24万hm2,荒山造林4.73万hm2,封山育林1.8万hm2。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已累计投资66 396万元,其中种苗补助8 305万元,粮食补助50 801万元,现金补助7 290万元。工程涉及11个旗市区和海拉尔、大兴安岭2个农管局,95个乡(镇、苏木、场),3.5万农户,13万多人口。工程的实施不仅增加了林草植被,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呼伦贝尔沙地地处呼伦贝尔草原的核心区,呈不规则分布。根据2004年全国第3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呼伦贝尔草原沙化土地面积达130.51 hm2。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呼伦贝尔市以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建设项目为依托,治理沙地11.33万hm2,营造樟子松林5.33万hm2。2009年、2010年呼伦贝尔市本级财政每年投入5 000万元防沙治沙,并列为全市一号生态工程强力推进,计划用5年的时间,治理沙地33.33万hm2,使呼伦贝尔市沙地得到有效治理。

2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天然林保护工程方面

一是补助资金标准低、范围小。天保工程资金补助标准是按1997年末的工资和物价水平测算确定的,森林管护站房及其通讯、交通、办公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资金投入。随着物价和工资上涨,森林资源管护、政策性支出等各项费用大幅度增加,还承担医院、消防、供电、供热、物业管理及环卫等方面社会职能,养老保险及“四险”费用缴纳数额逐年增加,林业局负担较重。二是抚育、封育没有纳入工程项目。1998年启动人工造林、森林抚育建设任务,1999年增加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建设任务,自2000年后未安排建设任务。呼伦贝尔市天保工程区立地条件较好,林木自然更新良好,适于围栏封育,有利于提高天然林面积。三是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薄弱。天保工程实施前,各局依靠木材生产收入来维持森林资源培育、林区道路养护、管护站点建设等,而木材减产后,没有专项资金投入,无法维持正常运转。

2.2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

一是国家级公益林实施以来,各级林业部门在日常管理、检查验收、宣传培训、区划界定、规划方案编制、作业设计调查、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投入较多,各级财政较少支出,公共管护资金短缺。二是管护站舍建设数量不足。2009年新增国家级公益林补偿面积较大的旗市,管护站舍没有纳入中央财政补偿资金建设范围,新增国家级公益林绝大部分位于国有林场施业区,除了林场场址、检查站外,再也没有什么房舍可以利用,呼伦贝尔市冬季气候寒冷,远离场址进行巡护难度非常大,需中央财政补偿资金中安排管护站舍建设。三是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需要扶持。呼伦贝尔市有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3个自治旗生态区位均比较重要,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生态建设任务较重,在公益林区划界定、生态效益补偿等方面需加大投入。

2.3退耕还林工程方面

一是工程建设还需延续。近年来国家已经不再安排退耕地还林建设任务,只有少量的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任务。而呼伦贝尔市对退耕还林工程任务需求还很高,特别是农民积极要求增加退耕地造林任务的呼声很强烈。二是缺乏工作经费和管护经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林业部门承担着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检查验收、政策兑现、规划编制费、设计费、档案建设与后期抚育管护费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

2.4呼伦贝尔沙地综合治理工程方面

一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按照三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荒山荒地造林投资标准,人工造林1 875元/hm2,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 500元/hm2,地方配套375元/hm2。而在实际操作中造林成本为:直播造林2 400元/hm2(种子费900元/hm2、人工费900元/hm2、围栏费540元/hm2、管护费60元/hm2);植苗造林5 175元/hm2(按照国家标准植苗1 125株/hm2,樟子松容器苗3元/株计算苗木费3 375元/hm2,植苗费1 200元/hm2,围栏费540元/hm2,管护费60元/hm2);机械沙障10 350元/hm2(芦苇材料费5 250元/hm2,沙障铺设费4 500元/hm2,围栏费540元/hm2,管护费60元/hm2)。由此可见,现有资金投入与实际治沙造林成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二是管护工作亟待完善。按照现行最低管护费用标准45元/hm2估算,仅2009年2.83万hm2沙地治理项目,就需要127.35万元管护费,管护已经成为目前最为迫切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亟需加大移民工程实施力度。缺乏生存条件的严重沙区,只有通过生态移民,实行全面禁牧和封育,将人为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才能从越穷越破坏的怪圈中走出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生态环境。

3对策

3.1争取资金与政策支持

一是提高中央专项资金补助标准和比例,地方配套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动态运行,职工收入不低于当地社会平均水平。二是扩大中央专项资金补助范围,将规划设计、宣传培训、技术指导、检查验收、信息网络建设、资源监测等管理费用纳入天保工程、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专项资金[1-2]。

3.2加强管护,开展抚育、封育建设

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对禁伐区进行非商业性的以促进林木生长为目的的卫生伐、抚育间伐,提高林分质量;为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将林业用地纳入森林管护范围,根据林地类型划分不同标准的管护费[3-4]。加大沙区治理管护力度。

3.3切实关注“以煤代木”问题

林区生产生活烧材现象普遍,虽然近几年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工程区每年烧材数量不低于3万m3。争取国家在林区设立“以煤代木”补偿基金,切实减少木材消耗。

3.4争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使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保证退耕户享受到更多的国家优惠补助政策。

4参考文献

[1] 陈悦,严达会.浅论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魅力中国,2010(22):25.

[2] 吴绍荣.浅析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学与财富,2010(4):109-110.

第10篇

一直以来,我国对营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都不够充分,尤其是进入到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林业营林建设的问题逐渐增多,对此,必须要加强对营林建设的重视,制定科学的对策,推动现代化营林工作水平的提高。

1 营林工作的重要性

1.1 提高水土保持的能力。植树造林在保持水土平衡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如果地方植被的覆盖率过低或者是遇到雨季的话就可能导致泥沙流入到河流中,毁坏田地,填高河床,淤塞入海口,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要想阻止这一问题,减少水土流失,植树造林是最为直接且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

1.2 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风沙的危害十分严重,可能会将天地变为沙漠,也可能使城市变成废墟,要想抵御风沙的袭击,做好造林护林工作十分重要,其可以通过削弱风力而达到保护的目的。一般密度的防护林可以削弱风速70%以上。在一定距离将林带排列,辅以草地,就可以控制砂砾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防风固沙的目的。

1.3 增加额外的收入。开展营林工作可以适当的增加林区人员的收入,除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熟林外,还包括药材、水果等林区的副产品,同时还有橡胶、茶叶等季节性产品。简单来说,营林工作在植树造林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同时也可以收获自然的馈赠,丰富人们的饮食。

1.4 清除安全污染物。从林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来看,一年667平方米的树林可以吸收2-6万kg的灰尘,可吸收一氧化碳67kg/d,同时可以适当出48kg的氧气。另外,松柏还具有分泌杀毒菌的功效,可以消灭痢疾、伤寒与肺结核的病菌,提高空气的清新,消除安全污染。

1.5 为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服务。营林工作的落实工作对于整体的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同时也可以降低噪音,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进而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与娱乐场所,满足人们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2 当前形势下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种子园建设的类型过于单一。当前我国的营林中种子园建设仍然十分单一,没有及时的更换母树林,同时受到经营管理者自身水平因素的影响,导致林木良种基地的建设水平十分落后。

2.2 营林工作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当前我国营林工作中的育苗、苗圃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亟待解决。

2.3 造林数量与质量问题突出。在更新造林工作的进行中,数量与质量问题颇为严重,苗木的整体投入量过多,超过了最初设计的作业量,影响工作的进展。

2.4 人工林营造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营林生产过程中,人工林营造的速度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没有缺乏长远的定向培育,在结构与市场上考虑不够全面,影响木材供应的效果,增加了市场危机。

2.5 集约化管理工作不到位。这是当前制约我国营林工作发展最为严重的问题,在管理上过于注重短期行为,缺乏长远性。

3 提高营林生产的有效措施

3.1 加大种苗基地建设的力度。首先,选择优良的树种是做好营林工作的基础。在林业相对较为发达的国家,其良种培育基地的种子园发展十分迅速,已经到了第三代,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多数的种子园仍然停留在第2代,甚至是还不到第2代,差距十分明显,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必须要加大种子园建设的力度,促进其规模的扩大。

其次,调整现有的母树林结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母树林结果相对不够合理,为了保证母树林的质量,除了适当的增加其比重外,还必须要根据环境及市场的需求调整其结构,做好抚育管理工作,将其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3.2 建立并完善苗圃运营机制。当前我国的苗圃仍采用定制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对此可以制定一定的计划将其推向市场,采取竞争经营的机制,合理的运用承包与私人经营的方式,将苗圃做活增加林业部门的经济收入。

3.3 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减少成本的投入。首先,减少保存的树木,目前我国在造林的过程中所保存的树木过多,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近年来营林生产工作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尤其是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可以适当的减少保存的树木,降低浪费,同时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一举多得。其次,节约造林的成本降低是促进金效益提高最为直接且有效的对策。对此,可以适当的减少单位面积的苗木成本,进而促进整体成本的降低;同时也可以减少单株的成本,促进成苗产量的提高,在合适的环境下缩短苗木的培育周期,减少成本,促进效益的提高。最后,选择最为合适的林地选择是管理的关键,在进行林地的选择过程中必须要以林木的种类为基础,结合当地的环境选择合适的林地,转变过去一个小型造林班只能栽种一种树木的观念,实现多种树木共同生长的目的。

3.4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调整。在更新培育造林树种的过程中,尤其是针对集约经营丰产林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市场的情况进行考察,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树种,提高树种的成活率与利用率。

3.5 做好集约经营管理工作。从当前我国林业的分布情况来看,集约经营林所占的面积较大,但却并未实现丰产林要求的标准,对此,必须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定期的进行施肥与赋予,方可获取大量的林木。唯有长期坚持进行集约经营管理,才能达到缩短周期,保证幼林健康成长的目的,方可促进我国营林工作水平的提高。

第11篇

关键词:园林专业;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

中图分类号: G642.477;U66-4 文I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3.037

园林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知识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与园林专业密切联系的园林行业现已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技能,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与难题。从培养本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技能、综合能力角度来看,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是其综合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最有力的手段之一。目前针对不同专业探讨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相关内容层出不穷[1,2],针对师资以及软硬件薄弱的地方院校,尤其是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需的软硬件条件得不到足够保障,如何应对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仍是一个难题。在这种形势下,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无可非议,但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既能达到让毕业生利用专业理论综合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提升毕业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又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结合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经历,从指导教师担任毕业设计(论文)角色的责任谈几点看法:

1重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选题就是指导教师给毕业生选定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选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良好开端,选题情况基本决定着毕业设计(论文)基础框架,主要内容和论文质量。

园林专业针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内容的基本原则是:力求内容多样化;避免组内内容重复、相近;论文内容新颖,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解决生产实践问题,尤其结合实习基地生产问题的解决开展毕业设计 (论文)工作,既有任务又有兴趣,或结合教师科研做创新性研究内容,或结合专业综合实验,或开放实验室开发创新内容。根据以上基本原则,指导教师在给学生选题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针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内容不一定要难度大,但必须新,注重实用性与可行性,并且能够使学生融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针对指导对象进行选题设计。

三是设计多角度选题,使组内学生设计内容丰富多彩,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四是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引导学生发掘部分本行业或与本行业关系密切的行业热点与难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着重把好关。

2挖掘毕业设计(论文)引导与指导技巧

指导毕业设计 (论文)过程中,指导教师引导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直接过程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比较关键的环节,包括几个方面:引导毕业生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给毕业画一个圆满的句号;针对新生活开启一盏灯;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相关文献、资料等收集,把好开题报告关口;开始材料的准备以及交流具体工作如何开展等;使毕业生自行确认通过系列过程,其毕业设计(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事实上,大部分毕业生步入毕业设计(论文)进程后,对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指导教师关键指导先怎么做,再如何做,接着可能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时指导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科技论文写作或书写设计说明,提炼思想等。在此过程中,注意千万不要让毕业生有依赖心理,要加强其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指导过程中,师生间交流对解决问题起到双重作用,一方面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交流过程给予指导教师思考或灵感。

3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

目前就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同行相继提出系列改革方案及新见解[3-6]。现行条件下,严格要求指导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更直接的意义。面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指导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坚实的实践知识,尤其是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及其他因素制约,加强指导教师实践与社会接轨综合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事实上,教育工作者[7-9]已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改善教学条件以及办学定位是改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根本,针对此系列问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定位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遵循国家本科教育规范与原则并依据自身条件进行定位。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一方面要考虑培养对象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根据指导教师指导水平来设置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同时依据自身条件定位,如何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主要依据培养对象实际情况,同时考虑指导教师指导水平设置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可行性、应用性、可达性、内容完整性、创新性、设计(试验过程)的独立性,以及是否达到培养毕业生“授之以渔”的目的,即毕业生一旦进入毕业设计(论文)阶段,依据毕业生实际情况确定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后,针对毕业生提出严格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同时严格要求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把好质量关。

4充分利用开放的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是建立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形式上,在时间和载体上具有共享和开放特点的指导交流平台。毕业设计(论文)开题过程就是一个关键的毕业设计(论文)交流平台。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教师团队可以依据开题内容,交流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可行性、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或不足等。同时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课题内容依据自己指导的毕业生的情况建立小组内交流平台,修改不足或提升思想,或丰富创新性等,达到互相学习、交流的目的。

5培养毕业生合作精神

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时,通常是毕业生求职、就业或考研复习的关键时期,毕业生往往对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精力不足,如何平衡求职、就业或考研复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精力之间的矛盾,也是困扰指导教师的难题。通常情况下,指导教师可以设置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工作进度、工作量,严格考核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要求组内学生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从而使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能力实现以点带面的放大效应。

6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取得的成效

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实践教学任务,首先针对教学任务,对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指导教师组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申报,并提出要求。实用性(尤其毕业设计与就业紧密联系)与创新性强、避免重复性与雷同性,并相互监督,题目数量要求超过所带学生数量的30%;毕业设计(论文)组委会成员对呈报题目审核、校对并对不合格题目进行修改;动员毕业生选题,每一位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申报三个题目,然后组委会依据毕业生申报情况与指导教师对接,并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要求。时间要求、质量要求(系答辩成绩排序后25%学生,上报院级二次答辩),之后由指导教师负责,组织小组开题,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开展,以及毕业设计(论文)成稿提交,最后由毕业设计(论文)组委会组织答辩事宜。组委会在指导教师指导进程中,不定时抽查进展情况,教师指导情况以及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实际工作量等。在系列工作开展中,组委会对论文题目、论文内容严格把关,使毕业设计(论文)达到预期标准。此外,专业课程设置的专业综合实验、利用开放实验室组织设计竞赛活动以及课余部分学生参与的科技活动,帮助教师完成科研项目等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开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在本工作开展中,亦出现个别毕业生投机取巧,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组内工作分工不公致使学生之间产生小摩擦等问题。因此,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应以“学生为本”,强化系列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并严格落到实处,本项工作将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沈赤兵.提高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02):49-51.

[2]王志跃,杨海明,陈燕凌.提高农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05):76-78.

[3]夏守之,郭焱.做好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探讨[J]. 化工高等教育,2009,(01):9-11.

[4]罗志勇,张胜涛,陈昌国.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改革c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97(05):98-101.

[5]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89-90.

[6]程冬梅,陈璇.试论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19,(04): 83-86.

[7]李晚景.对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7,(05):168-169.

第12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 问题 认识

今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认识到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提高思想认识是新的形势下做好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

一、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对工作重要程度缺乏认识

目前在一部分煤炭企业中,由于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导致了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并且存在着片面的认识,他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玩“虚”的,就是写写文章拍拍马屁而已,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部分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形式,发展不平衡

这些企业所做的思想工作,往往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员工在进行思想政治过程中只是走走过场,有的只是因为不参加教育要被扣除相应工资的原因而前来学习。而这些企业所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主要就是以读报纸、学文件为主,没有把思想政治精神真正融入到企业建设发展中来。

(三)部分工作人员工作方法缺乏创新性

部分煤炭企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不具备新形势下与新的经济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的技能与方法,采用的方法还是过去比较传统的说教方法,缺乏一定的创新,另外有些专职工作人员对于工作本身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不太重要,往往主观意识就存在着懒散与敷衍。其次就是少数煤炭企业所做的思想政治工作脱离群众,没有真正的了解基层员工存在的思想困惑,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四)“形式”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群众参与

部分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被动”现象比较突出。一部分人员只是单纯地在会议上宣读一下上级领导的相关指示与相关文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这样所做的工作根本就不能预防问题的发生,专职人员所做的工作与群众的自身利益关联不大,这就导致了群众不配合、不理解的情况频繁发生,工作人员所做工作的效果也不够理想。

二、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方法的灵活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与不断发展的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充斥着我们的周围,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方式也在不断增强,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认知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要求也更高了,职工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过去的只是开开会、念念文件以及读读报纸的教育方式,他们渴望新的教育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适应不断创新教育模式,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来对我们的职工群众教育,使得他们能从主观意识上更加配合。

(二)内容要尽量贴近职工,而避免空泛的说教

实践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些煤炭企业中职工的思想问题比较多,他们这些思想问题往往是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这些问题的造成往往是由于我们的企业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迫切需要而造成,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做工作时,尽量避免空泛的说教工作,单纯的说教工作势必会脱离群众,并且也不能解决职工群众的实际的思想问题,只有深入到职工群众中去,充分了解他们的疾苦,深入挖掘他们在实际过程中存在的思想的问题,才能使得我们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三)密切联系群众情感式工作

要拿出真诚的情感来做工作,坚决避免带着虚伪的情感来做功。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压力都很大,都想找到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职工群众不光要听思想政治的教育,还更加地渴望有人能够真正地帮助他们,思想工作者要抱着真挚的情感,密切地联系群众才能获得这些职工充分的信任,同时也会使得这些员工获得自尊感,积极配合解决问题。

三、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认识

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有很多,但其主要的内容就是要不断地关注煤矿发展状况和行业的发展动态,不断地拓宽工作领域,在教育上要不断地强调教育深度,推进教育的本质化与固定化,努力使得干部与职工的精神力量高度统一,使得我们的企业快速发展。

一要不断加强煤炭企业的安全教育。在现代社会,安全生产始终是摆在煤炭企业中的头等大事。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着重,在做工作时要时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不断地宣传先进的安全理念和文化,不断地提高职工群众对于安全生产的主观意识与防范意识,坚决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要不断地创新安全教育的形式,采取生动立体的教育形式对职工群众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坚持理论教育与案例教育相结合,做到真学真考真奖惩,努力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

二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煤炭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有力的措施,浓厚的氛围,精细的运作,自觉的行为,以人为本,协调推进,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企业快速发展、做强做大的精神财富的巨大动力。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不断地突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加强职工群众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更好地促进工作的进行与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金龙.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之浅见[J].科学之友(B版),2005,(06).

[2]张新志.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及任务[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S1).

第13篇

关键词:电力 设施保护 供电企业

引言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动力,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公共事业,关系到各行各业的生产、工作和亿万人民的生活。由于发电、用电在同一瞬间完成,就必须要求电力系统的各个生产环节时刻处于完好的状态,一旦遭到破坏,就不能实现让电能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的目的。电力设施中的一个螺栓、一根塔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维护整个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石。

正是基于社会赋予供电企业安全、可靠供电的使命,对于众多威胁电力设施安全运行的现象,一经发现,供电公司积极派专人到现场联系多方请求协助解决,但往往不能及时、合理得到解决,给我供电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同时,给社会公共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外力破坏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大量建设工程相继破土动工,在线路保护区内进行施工、建筑的现象也大大增加。一些施工单位无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事先不与电力主管部门进行协商,擅自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进行违章施工、违章修建建筑物、违章植树等,造成线路跳闸频发。城市建设施工挖断地下电缆造成停电的事故也在不断增加。施工机械车辆不断增加,车辆碰触电杆、碰挂导线的故障也时常发生。

(二)蓄意盗窃屡禁不止

为防止因盗窃造成电力实施故障,基层供电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安装防盗设施和聘请当地护线员的方法进行防范,仍经常发生设施被盗现象。主要是因为部分群众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盗窃惯犯常犯受利益的驱使,加上销赃容易,致使盗窃电力设施屡禁不止,造成供电企业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

(三)线树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各地绿化工作逐年增加,兴起大面积植树造林之势,致使线路保护区内违章植树现象十分严重。许多电力设施保护区新增的树木品种以速生杨为主,这些生长速度快的树种将在今后2-3年内直接危及线路的安全运行,形成人身和电力设施的安全隐患。在发现这些树木种植初期,尽管供电公司已经派专人深入各乡镇、村庄进行宣传、讲解,说明《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相关条款和在线路保护区内植树的危险隐患,但不能得到支持。以文件形式请示当地市政府给予协调解决,虽然市政府批示到相关部门要求给予解决,但各乡镇不能按照《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相关要求进行处理,索要高额赔偿,致使电力线路保护区内的树木无法得到控制。

(四)电力保护区内违章施工、违章建筑、随意堆物等层出不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线路保护区内推土开田、修路、建房、开挖人工湖等威胁电力设施安全的活动大量增加,已经直接或间接威胁到人身、设备的安全。这些存在极大危险隐患是在线路巡视中被发现,往往是正在进行或已经完工造成安全隐患,任何施工单位或个人从未事先告知我局需要在线路保护区内作业,置人身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于不顾,仍强行野蛮施工。

(五)“三线”违规搭挂屡禁不止

部分电信、广电单位施工时,为了降低成本,将弱电线路架设在电力线路杆塔上或自电力线路下方穿越,但无法保证与电力线路的有效安全距离,易造成强、弱电线路相互碰触,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人民群众人身与财产伤害。地埋线路也存在类似现象,随意穿越甚至封堵电力管道,给电力线路的运行维护带来极大不便,这无异于埋设了一颗“不定时炸弹”, 无法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供电企业正常供电。

二、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

供电企业应加强电力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宣传媒体、电视广播、宣传展板、电力宣传车等在人员密集及公共场所,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群众守法意识,共同维护供电企业和国家利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电力设施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

(二)强化执法力度

积极与当地政府以及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借助政府和公安部门大力支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制定并实施保证电力建设、电力施工不受阻的相关行政制度,以保证地方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确保电力正常供应。对蓄意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并追究法律责任,减少盗窃、破坏电力设施事件的发生。

(三)完善管理制度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相关规定,针对影响电力设施安全运行存在的问题和违规行为,制定出保证电力建设、电力施工不受阻的相关行政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执行并落实行政制度和管理办法,保证地方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确保电力设施和电力建设工程和谐、健康发展,确保电力正常供应。

(四)加强组织协调

在以后需要跨越、穿越输配电线路的规划建设中,要求设计、规划单位要充分考虑输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尊重电力设施保护区规划。如果需要,设计、规划、建设、施工单位应积极并提前与我供电企业取得联系,以书面形式说明施工建设情况,共同协商,做好预防措施。

(五)做好长远规划

供电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利用高科技防盗手段,在偏远山区、易发生被盗地段输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安装防盗报警装置,同时,聘请义务护线员,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群防群治作用,共同保护电力设施。

三、特别重视充分依靠和发挥政府职能

(一)要坚持依靠当地政府,成立由政府负责人牵头,发改、建设、国土、林业、安监、公安等政府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电力设施保护领导组织”。电力设施保护领导组织办公室设在电力主管部门(发改委),强化电力主管部门执法力度,采取多部门联动执法,多管齐下,在规划、审批、开工、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厉打击违反《电力法》和《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违法行为。

(二)要注重收集和汇总当地、全省甚至全国近几年因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违章施工造成的各种事故,以及造成的损失和恶劣影响的数据。推进和提高政府各有关部门对电力设施安全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成地方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出台一些规范性文件。建立起以政府为主,供电企业为辅的政企长效机制,并把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纳入政府日常工作和行政执法机制,做到机构健全、措施得力、责任明确、流程规范、人员到位。

(三)对违章施工、作业、建房的行为,在送达《电力设施保护告知书》的同时,以书面的形式将违章施工的详细情况及时报送当地电力设施保护领导组织办公室(发改委),将其尽快转入政府行政工作流程,由发改委按照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规定进行发文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予以通报或公示,以起到以儆效尤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第14篇

【关键词】种植培育技术;樟子松;研究

1 圃地选择与做床

圃地应选择疏松、肥沃的中性土壤,地势平整、易于排泄,而且通风良好,豆科作物做前茬最好,风沙大的地区周围应该建有防风林。

2.播种前的准备

2.1种子催芽:培育樟子松移植苗一般下种量在14-16kg亩,要在播种前5天开始曲种子处理。第一,清洗准备好的种子,再用高锰酸钾溶液0.5%消毒2小时。清洗好后,30-48小时浸泡种子。浸好后,在席子(细筛)上均匀摊放种子,在室内催芽,厚度10cm,对种子湿度注意保持。发芽势力高的种子一般在48小时后开始裂嘴,播种的时候在有1/3种子裂嘴。

2.2其他准备工作:(1)3捆/20m2(捆茎30-40cm)遮阴稻草.(2)25%除草醚4-5g/m2.(3)草绳42m/20m2,(4)覆种细沙0。1m/20m2.(5)6-8个/20m2木钩,用于在床面上勾住草绳。(6)4个/20m2木桩,用于固定草绳,一般粗4cm,长30cm。

3播种

一般在5月初播种。首先,按床的数量将种子分成等份,在床面上将分好的种子均匀播种,播后镇压,然后覆沙(厚度0.5cm),注意沙子均匀一致,从而能整齐出苗。而后喷洒25%除草醚乳液,为20倍液浓度,药液15kg可喷洒180m2苗床。在床上将稻草(保湿、防风)均匀地覆盖,在床上钉上木桩,将草绳系在木桩上拢稻草。最后,用木钩勾住草绳插在床面上,播种结束。(用喷灌、喷壶均可)浇两次水,大约7-10天即可出齐苗。

4.田间管理

4.1病害防治 :常见的樟子松育苗病害主要是一年生苗立枯病,主要在6-8月份发病期。防病原则是防重于治。在撤草第二天开始,45%敌克松可湿粉剂第七天喷洒一次,连续3次,为15kg/360m2施药量,30倍液浓度。以后,浓度为60倍液,每7-10天喷洒一次甲基拖布津粉剂,药量同上,到了9月初,对病害发生便已得到有效控制。

4.2施肥:6月中旬左右,已长出一级侧根的小苗,需要施肥吕种为硫酸铵(可降低基质ph)值),为2500g/108m2施肥量,具体为:用喷雾器喷施硫酸铵溶于水(1:6)的溶液,喷后立即浇透水洗苗,7-10天一次视天气情况,停止追肥到8月上旬,全年4-5次。记住:(1)追肥前保持床面干燥,一天不能浇水。(2)追肥后立即把水浇透,不然造成“烧苗”。(3)8月份以后停止追肥,不然小苗木质化程度低,造成小苗徒长,无法越冬。

5 越冬防寒

北方地区由于早春容易造成生理干旱,防寒工作必须进行。时间在大地封冻前10月末到11月初。首先越冬水要灌透,将苗木用土盖上,在10cm左右厚度,拍实四边即可,不能将苗木在外。

6.精细栽植

6.1整地规范:因为车辆辗压和人流践踏的原因,栽植区域土壤一般通透性较差,缺少营养物质个腐殖质土层。所以,栽植前的整地工作必须做好。

6.2保护苗木:必须认真细心进行适时栽植在苗木搬运、集散、入穴等环节,避免土球松散,并应防止中心干顶受损伤和捆绑侧枝折裂。同时,使用多项措施,对苗木体内水分减少损失。最后,适时定植的原则还应坚持。如果在非适宜季节栽植,则应切实保护苗木、加大土球直径、栽后浇水次数增加。

6.3认真栽植:在栽植过程中加强管理,对苗木直立稳定应保证,做好树盘,填实土壤,足量及时浇水,大规格苗木还应立支柱。然后,再浇两次水。如果秋季植苗,则应封冻水浇了以后,堆成30厘米高的土堆在苗木干基,对保护根系、防风、保墒非常有利。最后,尽量使用同规格苗木,补植工作及时做好。

7.养护管理

对树体防止人、畜、机械、车辆的损伤,及时支撑扶正车辆撞斜的苗木;喷水除尘;及时扶正大雪后雪压枝条,采用其他有效措施或振落积雪防止雪害;及时扶正大风大雨后歪斜的苗木,适量对苗干基部培土,及时修剪风折枝条

以上是种植培育樟子松的具体技术,实际在操作时,因为其他条件和气候、土壤的差异,会有所不同培育方法,这需要具体对待具体情况。总之,种植培育樟子松是个较细致的工作,要有专人负责。油松、赤松、班克松、黑松也适用此方法。

参考文献

[1]姬君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规划.东北林大学报[J]..2008.(28).

[2]殷传杰.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J].中国林业.2009.9.

[3]黄桂平,李素若.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作思路[J].北京林大学报.2009,45(6).

[4]阮彩霞.试论樟子松种植培育技术[J].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1年10.

[5] 刘显忠. 樟子松种植培育技术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1年08期

第15篇

关键词:林业教育;生态环境;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213-03

江苏的森林覆盖率、林用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在全国分别排在第27位、29位、26位,是一个“资源小省”。但江苏人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把江苏变成了“产业大省”:2004年,江苏林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五位;苗木,面积全国第一,产值全国第二;“十五”期间,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杨树成片林面积和蓄积量、林木种苗花卉面积、银杏面积、以杨树为主的人造板年产量,列全国第一位,其中,林业技术人才功不可没。

生态环境是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生态环境,夯实国民经济发展基础,2004年,江苏省开始实施“绿色江苏”行动,这是我省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其主体是植树造林,目标到2010年左右,全省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0%和4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支撑。

但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人才严重不足。由于种种原因,江苏的林业人才已出现断层现象,有的地区40岁以下的专业人才几乎为零,有的林业场圃甚至没有技术人员。因此,培养生产一线的林业技术人才已成为重要课题。据江苏省林业主管部门估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共需各级各类林业人才14700人,其中企事业管理人才1800人,专业技术人员4100人,专业技能型人才8100人。

这是江苏省林业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机遇。作为江苏省内高职高专中唯一的专业,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江苏林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责无旁贷,也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一、已有基础与存在的不足

1.已有基础。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林业专业创建于1978年。我院是江苏除南京林业大学外,唯一开设林业技术专业的学校。经过近三十年的办学,目前在省内外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毕业生遍布县、乡林业部门,是江苏省基层林业队伍的主力军,为江苏林业发展做出了公认的贡献。专业拥有一支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积极从事科研推广和产业开发工作,已拥有3项国家发明和新型实用专利,获得江苏省、镇江市科技进步奖3项,开发形成了“无土草毯”、“彩叶苗木”两大产业,并积极开展林业实用技术培训,近5年来,培训已达1000多人次。现为教育部林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林业职教分会常务委员单位、中国林学会化学除草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林学会理事单位。

2.存在不足。①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②实践教学条件的先进性和工位数需要进一步提高;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内容

1.建设目标。坚持“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创建“五段递进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本专业建成国家重点专业,在全国职业院校同类专业中起引领示范作用。

2.建设重点。①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职教集团、校外合作企业三个平台,创建“五段递进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②园林植物栽培教学工场、植物工厂化育苗技术实训中心,建成国内一流。③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建立一支“双师”教学队伍。④以“技能包”为核心,以4门优质课程为重点,构建课程体系。⑤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三农服务能力。

3.建设内容。①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植物工厂化育苗实训中心:A建设目标:示范实训基地。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建成特种园林园艺植物的种苗中心,成为引领“彩叶苗木”等地方特色产业升级的龙头。B建设地点:校本部和农林科技示范园。C建设内容:总投资29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140万元。新建4000m2智能温室,分为:设施播种区(200m2)、微体扦插区(600m2)、组织培养区(700m2)、种苗嫁接区(500m2)、设施栽培区(2000m2)等部分。D建设功能:本中心集实训教学、技能培训、科技研发、种苗生产等为一体。满足专业的植物种苗工厂化繁育、设施环境调控、管理养护等实训需要,具有80位学生同时实训的工位数;成为植物品种开发、繁育技术研究的场所,并向社会提供技术培训和优良种苗。园林植物栽培教学工场:A建设目标:示范实训基地。建成国内同类院校中最大的植物种质资源库和教学标本园,成为江苏省“彩叶苗木”、“室内空气净化植物”、“观赏草坪”的引育中心。B建设地点:主校区和农林科技示范园。C建设内容:总投资44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140万元。分植物引种区和栽培开发区两个部分:植物引种区,200亩,建设期内,实现林木种质资源1800种(品种)、观赏草种质资源220种(品种)的目标;栽培开发区,100亩,分设施栽培和大田栽培两个区域,重点围绕“彩叶苗木”、“室内空气净化植物”、“观赏草”三类植物,建立较为先进的栽培技术体系。D建设功能:具备园林植物引种、示范、推广和产业开发等功能,成为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基地。具体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满足园林技术和林业技术以及相关专业教学实训需要,具有120名学生同时实训的工位数;二是开展园林植物引进、扩繁和乡土树种开发等科研活动;三是向社会提供园林实用技术培训和优良苗木。②师资队伍建设:以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为核心,坚持“专兼结合”的建设方针,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项目期内,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如下:A专业带头人: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双师”素质。能正确把握专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地区和行业企业对专业发展的需要,能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教学计划,具有全面实施专业教学的能力。B骨干教师:分别为《林木种苗生产》、《林木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清查》等4门专业主干课程负责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双师”素质。能配合专业带头人实施专业教学,制定计划,能把握本课程的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并负责相关课程年轻教师的培养。C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通过学院“茅山能人”计划聘请能工巧匠。要求在创业教育、企业运作管理、苗木培育、森林测绘等方面中具有一项专长。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或技师。其中“创业教育”必须具有成功创业经历者;“企业运作管理”为企业管理阶层人员;“苗木培育”、“森林测绘”必须为第一线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实践水平,能独立承担实践教学任务。D“双师型”教师:每学期选派教师,通过校内实训基地锻炼、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企业挂职、新农村建设蹲点等途径,切实提高实践水平。实现“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的目标。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

1.建立“五段递进式”的全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提高就业竞争力,本专业在校内实训基地基础上,借助职教集团和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实施全程实践教学办学模式。

林业技术专业“五段递进式”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第一段:1~3学期。校内实训基地。以“管好一棵树,护好一片苗”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管好责任苗圃;根据行业岗位技能标准要求,理实结合,开展专业实践实训教学,切实掌握职业技能。

第二段:4学期上。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根据“高级种苗工”要求,开展实践实训。

第三段:4学期下至5学期上。进入递进式提升阶段,并开设新内容。

第四段:5学期下。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根据“高级营林工”、“高级森林管护工”、“森林资源检测技术人员”的要求,开展实践实训。

第五段:6学期,校外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2.构建以“技能包”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参照国家林业行业工种以及江苏就业状况,确立了构建以“技能包”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目标岗位(表1)。

3.课程建设目标。根据本专业就业岗位面向,确立《林木种苗生产》、《林木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清查》等为项目课程,按照学院“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的要求进行建设,制定课程标准,编写以“技能包”为主的工学结合活页教材和技能实践训练方案。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公共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其具体目标见表2。

专业核心课程实行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制定技能训练项目以及考核标准;理论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采用开卷、论文写作、口试、分析考察报告等形式。

4.服务“三农”能力建设。①推广林业实用技术,致富当地农民:依托专业技术优势,展开“红叶石楠繁育技术规程”、“无土草毯生产技术规程”研究,实现生产标准化;依托“植物工厂化育苗实训中心”、“植物栽培教学工场”,进行绿化树种研究开发,选育1~2个优良乡土树种,进行扩繁技术和栽培技术研究;筛选室内空气净化植物,为“室内绿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②开展林业职业技术培训:项目期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开展林业技术人员和新农民培训,通过三年努力先后为江苏省培养了1525人林业人才。③开展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与西部地区5所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对口支援,为其提供实训、专业教学资源等服务。④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组织本专业师生积极参加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进行村镇规划设计和农民培训,提供绿化苗木繁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