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经营总体战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经营战略,企业战略,经营管理,经营理论
Abstract: to carry out effective enterprise management strategy has become China's automobile driving training enterpris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 issue. Research on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especially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management strategy, enter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 management theory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一) 企业战略及其性质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agem,其含义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后来,演变成泛指重要的、全局性的谋划。今天,在企业经营中运用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一个企业打算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包括对实现企业目标的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以及最终选定将要实行的方案。企业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及可取得的资源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于长期稳定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地总体谋划,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系列战略决策的结果,同时又是企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企业战略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大系统,可以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系统。一般来讲,一个成熟的、多元化企业,其经营战略包括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总体战略,是企业战略体系的土体和基础,起着统帅全局的作用。第二层次是事业部发展战略,它把企业总体战略中规定的方向和意图具体化,成为更加明确的针对各项经营事业的目标和战略。第三层次是职能战略,将企业战略按照专门职能进行落实和具体化,一般包括营销战略、生产战略、投资战略、研发战略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等等。
(二)经营战略概述
经营战略是企业职能战略形式之一,从属于企业总体战略,它的制定、部署和实施应当符合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支持企业总体战略,这是由于高层次的战略决策对低层次的战略决策起着决策性作用。同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经营战略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制约、支持着企业总体战略的制定、部署和实施。由于企业经营战略所关注对象是企业战略实施所依赖的关键资源之―资金。因此经营战略在企业发展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l、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物质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企业的生产、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等各种单项生产经营计划,首先具有相应的人力,物力作保证。而这些人力,物力的取得都必须借助经营来实现。没有业务的支持,各项发展战略都将落空。可见经营战略是企业长期经营的物质保证,完整的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包括经营战略。
2、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综合平衡的工具。
现代企业发展战略由各种单项战略组成,如:生产战略、投资战略、经营战略、市场开发战略、技术创新战略等。企业发展战略的科学与否和能否得以实现要以其具有综合平衡性为条件。所谓企业的综合平衡就是指为制定和实现企业发展总目标和实施方案,制定和实现组成总体战略的各单项战略,必须统筹兼顾,合理确定各单项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与总体战略目标的关系,科学的使用人力,财力,物力,使经营保持平衡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
二、成长期企业经营战略
经过创业期发展,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产值增长率、人员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指标的增幅逐年上升,表现出企业成长的态势,标志着企业进入成长阶段。
(一)成长期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财务运行状况
企业进入成长期后,随着销售的顺利增长,利润逐渐增加,财务运行状况开始出现好转,企业生产、销售势头良好,现金流量增多,周转速度加快,企业价值链各环节连接开始顺畅、资产运用效率提高,但在资金需求方面,由于企业会面临原有的生产设备不能适应生产,需要增加员工人数,进行设备投资,增加产品种类等扩大在生产,资金仍然紧缺。
2、权益和偿债能力
在资金供给上,企业内部融资能力虽然增强,但仍满足不了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效益、资信等级的提高开始使金融机构放宽了对企业的贷款政策和条件:,企业大规模负债成为可能,负债额度逐渐增加,资本结构趋于合理,在财务运作良好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收益。
3、财务收益状况
企业成长期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成本控制,加之销售渠道的畅通,使企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二)成长期经营战略模式
通过创业期的经营,企业在行业内开始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不断扩大,财务分析结果良好,企业步入了成长阶段。作者认为,企业在成长期的发展基础仍很薄弱,不宜进行多元化投资,该阶段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把主营业务“做大”,边投资,边回收,以增大现金流、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经营战略的主导思想.因此对于传统企业在成长期经营战略本文倾向于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投资模式。
扩大规模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会使企业比小规模时更具有成本优势。在价格敏感的市场中,规模大的企业易于把这种成本优势转移到消费者中,扩大市场份额,最终把小企业驱逐出去。第二,扩大规模会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避免因新的挑战者进入而使企业发展的延续受到冲击,第三,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和实施纵向一体化的基本前提,而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又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第四,规模扩人后的企业通过内部资金融通可以导致资金利润率的提高,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三)成长期企业投资规模分析
企业的投资规模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并不是无限的,当投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再扩人规模,规模经济就不会再提高效率,相反会带来新的困难和问题。并导致成本上升,效益下降,产生投资规模的不经济性。企业投资规模变化时,投资规模的经济性与不经济性总是同时存在。因此,确定适度的投资规模,通常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对市场状况进行分析。安德森根据德国的统计资料进行研究,得出在卖方市场中,小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大企业。而在买方市场,大企业的规模效益表现较为明显。因此,投资规模的确定首先应当预测市场对投资产品的容纳规模及企业销售战略确定的市场份额。
2、考虑企业行业特点。不同行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否及扩大程度取决于该行业的集中度(CR)。集中度是指某一行业最大的几家企业的销售额的合计数占该产业相应指标总数的百分比。一般认为,CR40%既为低集中度,40%
(四)成长期企业规模经营战略实现方式
模经营战略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外延型投资实现方式
这种投资方式主要是通过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劳动资料为主要手段来实现经营战略。具体形式主要包括新建、改建、扩建等。
2、内涵型投资实现方式
内涵型投资实现方式是在现有企业的基砒上,用先进技术代替原有相对落后的技术,现有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实现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以达到提高产品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扩大生产规模,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目的。具体方式主要有:设备更新改造、产品更新换代、工艺改革、零星固定资产的购等等。
3、兼并投资实现方式
企业经营战略实现的兼并方式即企业通过对其它企业兼并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兼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节省投资时间。一般情况下,凡是实行兼并的企业大都因被兼并业管理不善造成的,所以被兼并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经过改造即可纳入兼并企业的生序列,且被兼并企业有着大量的可供利用的设备、技术禾!管理人员。这就大大缩短投资间和生产准备时间。兼并方式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投资风险小。传统的投资方式,工期一般几年,甚至十几年,在建设期中,经济的调整,通货膨胀的加剧,利率的升高,原材价格的上涨,都会增加投资风险。而采用兼并的方式,投资时间很短,上述风险就会大大降低。总之,企业之间兼并能有效扩大企业规模,是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4、收购投资实现方式
企业收购是指企业用现款、债券和股票购买另一家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以获得该业的控制权,从而增强企业实力。收购投资能以较少的投资额获得对另一家企业的控制,加强自身的优势地位,是一种最省钱的扩张方法。其具体方式有公开收购和杠杆收购两种。
三、结论
随着我国加入WTO,展全球化特征日益明显,企业不仅面临国内竞争的压力,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一个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市场仍停留在某一个地区或国家,仍满足于对人、财、物的封闭式管理,就等于束手待毙。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要敢于面对市场竞争压力进行外向型、开拓型管理,敢于迎合市场变化,向市场融资、投资,向市场要效益,进行负债经营和风险经营。要做到这一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就必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关注市场利率的变化、国家金融、经济政策的调整及证券市场的变动,结合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和政策,保证经营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营战略;企业战略;经营管理;经营理论
1.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1.1企业战略及其性质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agem,其含义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后来,演变成泛指重要的、全局性的谋划。今天,在企业经营中运用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一个企业打算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包括对实现企业目标的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以及最终选定将要实行的方案。企业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及可取得的资源情况,为求得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地总体谋划,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系列战略决策的结果,同时又是企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企业战略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大系统,可以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系统。一般来讲,一个成熟的、多元化企业,其经营战略包括二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总体战略,是企业战略体系的土体和基础,起着统帅全局的作用。第二层次是事业部发展战略,它把企业总体战略中规定的方向和意图具体化,成为更加明确的针对各项经营事业的目标和战略。第三层次是职能战略,将企业战略按照专门职能进行落实和具体化,一般包括营销战略、生产战略、投资战略、研发战略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等等。
1.2经营战略概述
经营战略是企业职能战略形式之一,从属于企业总体战略,它的制定、部署和实施应当符合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支持企业总体战略,这是由于高层次的战略决策对低层次的战略决策起着决策性作用。同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经营战略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制约、支持着企业总体战略的制定、部署和实施。不考虑企业多元化经营与单一经营的区别,企业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关系是相互协调,相互印证的辨证关系。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经营决策者在特定环境下,依据已定的企业战略指导思想,在充分考虑企业长期发展中经营情况,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理财活动影响的基础上,预先制定的用以指导企业未来较长时期经营管理全局的总体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总体方略。由于企业经营战略所关注对象是企业战略实施所依赖的关键资源之—资金。因此经营战略在企业发展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成长期企业经营战略
经过创业期发展,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产值增长率、人员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指标的增幅逐年上升,表现出企业成长的态势,标志着企业进入成长阶段。
2.1成长期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2.1.1财务运行状况
企业进入成长期后,随着销售的顺利增长,利润逐渐增加,财务运行状况开始出现好转,企业生产、销售势头良好,现金流量增多,周转速度加快,企业价值链各环节连接开始顺畅、资产运用效率提高,但在资金需求方面,由于企业会面临原有的生产设备不能适应生产,需要增加员工人数,进行设备投资,增加产品种类等扩大在生产,资金仍然紧缺。
2.1.2权益和偿债能力
在资金供给上,企业内部融资能力虽然增强,但仍满足不了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效益、资信等级的提高开始使金融机构放宽了对企业的贷款政策和条件,企业大规模负债成为可能,负债额度逐渐增加,资本结构趋于合理,在财务运作良好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收益。
2.1.3财务收益状况
企业成长期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成本控制,加之销售渠道的畅通,使企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2.2成长期经营战略模式
通过创业期的经营,企业在行业内开始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不断扩大,财务分析结果良好,企业步入了成长阶段。作者认为,企业在成长期的发展基础仍很薄弱,不宜进行多元化投资,该阶段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把主营业务“做大”,边投资,边回收,以增大现金流、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经营战略的主导思想.因此对于传统企业在成长期经营战略本文倾向于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投资模式。
扩大规模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会使企业比小规模时更具有成本优势。在价格敏感的市场中,规模大的企业易于把这种成本优势转移到消费者中,扩大市场份额,最终把小企业驱逐出去。第二,扩大规模会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避免因新的挑战者进入而使企业发展的延续受到冲击,第三,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和实施纵向一体化的基本前提,而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又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第四,规模扩大后的企业通过内部资金融通可以导致资金利润率的提高,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3成长期企业投资规模分析
企业的投资规模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并不是无限的,当投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再扩大规模,规模经济就不会再提高效率,相反会带来新的困难和问题。并导致成本上升,效益下降,产生投资规模的不经济性。企业投资规模变化时,投资规模的经济性与不经济性总是同时存在。如果前者大于后者,那么投资规模是合理的,反之亦然。企业规模的确定受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融资能力共同影响。
2.4成长期企业规模经营战略实现方式
规模经营战略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2.4.1外延型投资实现方式
这种投资方式主要是通过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劳动资料为主要手段来实现经营战略。具体形式主要包括新建、改建、扩建等。
2.4.2内涵型投资实现方式
内涵型投资实现方式是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用先进技术代替原有相对落后的技术,现有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实现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以达到提高产品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扩大生产规模,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目的。具体方式主要有:设备更新改造、产品更新换代、工艺改革、零星固定资产采购等等。
2.4.3兼并投资实现方式
企业经营战略实现的兼并方式即企业通过对其它企业兼并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兼并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节省投资时间。一般情况下,凡是实行兼并的企业大都因被兼并企业管理不善造成的,所以被兼并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经过改造即可纳入兼并企业的生产序列,且被兼并企业有着大量的可供利用的设备、技术和管理人员。这就大大缩短投资时间和生产准备时间。兼并方式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投资风险小。传统的投资方式,工期一般几年,甚至十几年,在建设期,经济的调整,通货膨胀的加剧,利率的升高,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都会增加投资风险。而采用兼并的方式,投资时间很短,上述风险就会大大降低。总之,企业兼并能有效扩大企业规模,是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2.4.4收购投资实现方式
企业收购是指企业用现款、债券和股票购买另一家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以获得该业的控制权,从而增强企业实力。收购投资能以较少的投资额获得对另一家企业的控制,加强自身的优势地位,是一种最省钱的扩张方法。其具体方式有公开收购和杠杆收购两种。
3.结论
随着我国加入WTO,发展全球化特征日益明显,企业不仅面临国内竞争的压力,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一个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市场仍停留在某一个地区或国家,仍满足于对人、财、物的封闭式管理,就等于束手待毙。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要敢于面对市场竞争压力进行外向型、开拓型管理,敢于迎合市场变化,向市场融资、投资,向市场要效益,进行负债经营和风险经营。要做到这一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就必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关注市场利率的变化、国家金融、经济政策的调整及证券市场的变动,结合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和政策,保证经营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经营战略;企业战略;经营管理;经营理论
1.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企业的生产、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等各种单项生产经营计划,首先具有相应的人力,物力作保证。而这些人力,物力的取得都必须借助经营来实现。没有业务的支持,各项发展战略都将落空。可见经营战略是企业长期经营的物质保证,完整的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包括经营战略。
现代企业发展战略由各种单项战略组成,如:生产战略、投资战略、经营战略、市场开发战略、技术创新战略等。企业发展战略的科学与否和能否得以实现要以其具有综合平衡性为条件。所谓企业的综合平衡就是指为制定和实现企业发展总目标和实施方案,制定和实现组成总体战略的各单项战略,必须统筹兼顾,合理确定各单项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与总体战略目标的关系,科学的使用人力,财力,物力,使经营保持平衡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企业经营战略在企业总体战略中的综合平衡职能主要由经营战略目标的综合性及其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决定。
2.成长期企业经营战略
经过创业期发展,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产值增长率、人员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指标的增幅逐年上升,表现出企业成长的态势,标志着企业进入成长阶段。
2.1成长期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2.1.1财务运行状况
企业进入成长期后,随着销售的顺利增长,利润逐渐增加,财务运行状况开始出现好转,企业生产、销售势头良好,现金流量增多,周转速度加快,企业价值链各环节连接开始顺畅、资产运用效率提高,但在资金需求方面,由于企业会面临原有的生产设备不能适应生产,需要增加员工人数,进行设备投资,增加产品种类等扩大在生产,资金仍然紧缺。
2.1.2权益和偿债能力
在资金供给上,企业内部融资能力虽然增强,但仍满足不了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效益、资信等级的提高开始使金融机构放宽了对企业的贷款政策和条件:,企业大规模负债成为可能,负债额度逐渐增加,资本结构趋于合理,在财务运作良好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收益。
2.1.3财务收益状况
企业成长期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成本控制,加之销售渠道的畅通,使企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2.2成长期经营战略模式
通过创业期的经营,企业在行业内开始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不断扩大,财务分析结果良好,企业步入了成长阶段。作者认为,企业在成长期的发展基础仍很薄弱,不宜进行多元化投资,该阶段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把主营业务“做大”,边投资,边回收,以增大现金流、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经营战略的主导思想.因此对于传统企业在成长期经营战略本文倾向于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投资模式。
扩大规模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会使企业比小规模时更具有成本优势。在价格敏感的市场中,规模大的企业易于把这种成本优势转移到消费者中,扩大市场份额,最终把小企业驱逐出去。第二,扩大规模会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避免因新的挑战者进入而使企业发展的延续受到冲击,第三,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和实施纵向一体化的基本前提,而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又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第四,规模扩人后的企业通过内部资金融通可以导致资金利润率的提高,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3成长期企业投资规模分析
企业的投资规模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并不是无限的,当投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再扩人规模,规模经济就不会再提高效率,相反会带来新的困难和问题。并导致成本上升,效益下降,产生投资规模的不经济性。企业投资规模变化时,投资规模的经济性与不经济性总是同时存在。如果前者大于后者,那么投资规模时是合理的,反之亦然。企业规模的确定受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融资能力共同影响。因此,确定适度的投资规模,通常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2.3.1对市场状况进行分析
早在20世纪60年代,安德森根据德国的统计资料进行研究,得出在卖方市场中,小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大企业。而在买方市场,大企业的规模效益表现较为明显。因此,投资规模的确定首先应当预测市场对投资产品的容纳规模及企业销售战略确定的市场份额。
2.3.2考虑企业行业特点
不同行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否及扩大程度取决于该行业的集中度(CR)。集中度是指某一行业最大的几家企业的销售额的合计数占该产业相应指标总数的百分比。一般认为,CR≦40%既为低集中度,40%
2.4成长期企业规模经营战略实现方式
模经营战略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2.4.1外延型投资实现方式
这种投资方式主要是通过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劳动资料为主要手段来实现经营战略。具体形式主要包括新建、改建、扩建等。
2.4.2内涵型投资实现方式
内涵型投资实现方式是在现有企业的基砒上,用先进技术代替原有相对落后的技术,现有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实现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以达到提高产品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扩大生产规模,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目的。具体方式主要有:设备更新改造、产品更新换代、工艺改革、零星固定资产的购等等。
2.4.3兼并投资实现方式
企业经营战略实现的兼并方式即企业通过对其它企业兼并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兼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节省投资时间。一般情况下,凡是实行兼并的企业大都因被兼并业管理不善造成的,所以被兼并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经过改造即可纳入兼并企业的生序列,且被兼并企业有着大量的可供利用的设备、技术禾!管理人员。这就大大缩短投资间和生产准备时间。兼并方式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投资风险小。
2.4.4收购投资实现方式
企业收购是指企业用现款、债券和股票购买另一家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以获得该业的控制权,从而增强企业实力。收购投资能以较少的投资额获得对另一家企业的控制,加强自身的优势地位,是一种最省钱的扩张方法。其具体方式有公开收购和杠杆收购两种。
3.结论
实行有效的企业经营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繁荣发展的首要问题。开展对经营战略管理,尤其是经营战略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预算目标 目标设置
预算目标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体现,从预算的角度看,利润是企业预算的一个主要目标,它是编制各项经营预算与投资预算的依据。因此,突出利润目标的重要地位是十分必要的。企业预算目标指标不仅应该有以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利润和现金流量等指标为核心的财务预算,而且应该有支撑财务预算得以实现的业务预算,还应该有规划企业资本性支出和特殊性收支的专门决策预算。
一、预算目标在全面预算管理中作用
1.保证战略实施作用
预算目标可作为预算编制的指导目标,通过预算目标的下达,指标化、数字化、明确的表达了战略目标,实际为各级责任主体预算编制指引了方向。企业年度预算目标按一定预算周期分解到各级责任主体,构成了各级责任主体的预算目标责任书,该责任书将作为标准来衡量责任主体所编制的预算。保证了企业战略在各责任主体得到贯彻与实施。
2.平衡不同职能部门战略作用
预算编制过程中,通过对所编制预算进行分析,特别是对预算目标模拟达成情况分析,可以评价不同职能部门战略合理性与所编制预算的合理性。在预算的审核、平衡过程中,一般会将总体战略和总体预算目标作为平衡点,通过调整相关职能部门战略和预算,使所编制预算满足总体战略和预算目标的要求。
3.过程监控作用
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对预算实际发生进行分析,可进行预算目标达成情况差异分析,通过差异分析,可随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根源分析,及时进行调整。
二、预算目标的制定方法
我们知道,预算是一种特殊的计划,是用数字来表示预期结果的报告书。因此,预算目标的制定与企业计划的制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随着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发展,从战略角度出发,制定企业战略发展计划进行战略决策并在此基础上与日常管理结合逐步细化已在实践广泛运用,因此,预算目标的制定必然受到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战略决策决定了战略成本的控制也决定了预算目标的制定,当然预算控制过程也对战略决策产生影响。
1.确定企业的总体战略
战略是企业为实现其宗旨和目标而确定的组织行动方向和资源配置纲要。不同的战略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开发计划、成本控制方法等,而这一切都将在企业的预算目标中得到体现。如确定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必然关注如何控制成本开支,谋求比竞争对手较低的总成本向整个市场提品或服务以吸引广大顾客;不断寻求在不牺牲可接受的质量和关键特色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成本和高效率低成本的营销运作。通常在预算目标中关心如何通过投资预算获得产品规模效益,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控制生产要素的价格,以降低成本。总体战略方案一般是由企业高层管理者确定。这时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预算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应根据相关信息,包括竞争环境分析资料、目前和以往的财务状况、通过对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得出的战略成本实际情况、产品生命周期、企业目标等,综合权衡,提出战略发展意见,企业高层领导协商后进行选择确定。
关键词:企业预算目标 目标设置
预算目标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体现,从预算的角度看,利润是企业预算的一个主要目标,它是编制各项经营预算与投资预算的依据。因此,突出利润目标的重要地位是十分必要的。企业预算目标指标不仅应该有以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利润和现金流量等指标为核心的财务预算,而且应该有支撑财务预算得以实现的业务预算,还应该有规划企业资本性支出和特殊性收支的专门决策预算。
一、预算目标在全面预算管理中作用
1.保证战略实施作用
预算目标可作为预算编制的指导目标,通过预算目标的下达,指标化、数字化、明确的表达了战略目标,实际为各级责任主体预算编制指引了方向。企业年度预算目标按一定预算周期分解到各级责任主体,构成了各级责任主体的预算目标责任书,该责任书将作为标准来衡量责任主体所编制的预算。保证了企业战略在各责任主体得到贯彻与实施。
2.平衡不同职能部门战略作用
预算编制过程中,通过对所编制预算进行分析,特别是对预算目标模拟达成情况分析,可以评价不同职能部门战略合理性与所编制预算的合理性。在预算的审核、平衡过程中,一般会将总体战略和总体预算目标作为平衡点,通过调整相关职能部门战略和预算,使所编制预算满足总体战略和预算目标的要求。
3.过程监控作用
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对预算实际发生进行分析,可进行预算目标达成情况差异分析,通过差异分析,可随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根源分析,及时进行调整。
二、预算目标的制定方法
我们知道,预算是一种特殊的计划,是用数字来表示预期结果的报告书。因此,预算目标的制定与企业计划的制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随着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发展,从战略角度出发,制定企业战略发展计划进行战略决策并在此基础上与日常管理结合逐步细化已在实践广泛运用,因此,预算目标的制定必然受到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战略决策决定了战略成本的控制也决定了预算目标的制定,当然预算控制过程也对战略决策产生影响。
1.确定企业的总体战略
战略是企业为实现其宗旨和目标而确定的组织行动方向和资源配置纲要。不同的战略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开发计划、成本控制方法等,而这一切都将在企业的预算目标中得到体现。如确定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必然关注如何控制成本开支,谋求比竞争对手较低的总成本向整个市场提品或服务以吸引广大顾客;不断寻求在不牺牲可接受的质量和关键特色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成本和高效率低成本的营销运作。通常在预算目标中关心如何通过投资预算获得产品规模效益,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控制生产要素的价格,以降低成本。总体战略方案一般是由企业高层管理者确定。这时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预算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应根据相关信息,包括竞争环境分析资料、目前和以往的财务状况、通过对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得出的战略成本实际情况、产品生命周期、企业目标等,综合权衡,提出战略发展意见,企业高层领导协商后进行选择确定。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 信息化 信息化战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截至2006年底,中国的经济规模已位居世界第四位,国际贸易总量也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大国,并形成了世界“制造中心”和“经济引擎”的强势地位。在良好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国内许多有实力的企业出于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国际化经营战略,并付诸实施,如海尔、联想等为代表一批中国企业已经走上国际化经营之路,并取得不错的业绩。但是,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步骤,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同时也应量身定做企业自己的信息化战略。
一、对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理解
信息化战略是最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在多年的信息化实践中,许多逐步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建设要想进一步推进并达到预期目标,企业必须有明确的信息化战略,或者说从战略高度重新认识信息化。一些国外的大公司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把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加以考虑,而不是简单的把信息化当作改善管理流程的工具。
企业信息化战略属于企业战略的范畴,信息化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战略是企业为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经营方针以及实施步骤做出的系统的和全局的统筹规划。信息化战略是建立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的,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优化生产流程,改善客户管理关系,实现企业的管理提升和企业资源的优化和再造的一种系统的、全面的规划。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目的在于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各个方面的效能,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它贯穿于企业的各业务单元和各功能战略中。
实际中,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相互影响。一方面,信息化战略要围绕企业的总体战略来制定,要充分考虑企业总体战略的意图。在制定和执行信息化战略时,要坚持信息化战略和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之间的协调。在实施信息化战略的进程中,要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的战略相融合,充分考虑信息系统之间的衔接和各个部门在不同阶段对信息系统的需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普及也会对企业总体战略产生影响,企业通常会借助新的信息技术应用重新定位发展战略以获取新的竞争能力。从总的趋势来看,信息化战略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而不断变化,在总体战略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对企业总体战略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加。
二、国际化经营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战略选择
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制定或选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特别是在企业竞争全球化及企业经营国际化的背景之下,信息化战略选择不当会成为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应在把握一些原则性、策略性问题的基础上进行。
1、树立以信息化战略支撑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战略,对有些行业、企业而言,能否成功开展国际化经营是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有效的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使国内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有一个相对平等的起点,对提升国际竞争力有积极的作用。
信息化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企业有国际化经营战略,就不能忽略信息化战略问题。在许多情况下,信息化战略会直接影响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效果,甚至决定企业国际竞争的成败。当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成为企业竞争的新平台时,当信息技术实质性介入企业的产品战略、服务战略、营销战略时,以信息化战略有力支撑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就成为必然选择。
2、信息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应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90年代初,以资源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出现,该理论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等的积累、整合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积累和整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后,才能为获得超额利润提供保证。
在以速度和品质竞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竞争中,许多企业建立了对市场快速反应系统,比如海尔的市场链理念和业务流程再造,有效的提升了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但海尔市场链理念和业务流程再造的实现都是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信息化使企业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实际上,现代企业管理已经演变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管理,国内企业要想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就必须顺应潮流,适时实施信息化战略,建立高效的信息化平台,以信息化增强企业在产品、市场、成本方面的竞争力。
3、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保持协调
前文已经分析到,信息化战略应是企业总体战略的一部分,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应有助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总体战略清晰的情况下,信息化战略应围绕总体战略制定。但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往往是企业较大的投资活动,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加之其中技术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信息化战略与总体战略目标并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同时,信息化战略蕴含的先进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成为企业新的资源,能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这些可能是总体战略制定时未能考虑的因素,适时调整总体战略与信息化战略保持一致也是必要的。
4、信息化战略要适应企业的发展阶段,准确定位
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阶段,在内部管理上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信息化的需求是不同的。按照传统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发展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仍然在于创新与发展。企业发展过程受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因此,信息化战略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战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把握自身所处的阶段和企业战略目标是信息化战略确定或调整的关键。从目前的信息化实践来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与信息化战略如下表所示。
5、整体规划、突出重点
企业不管选择哪种信息化的方式,都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资源拥有的情况,从整体进行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企业应将核心业务环节和最需要之处作为信息化重点,根据企业的目前的能力和今后的发展计划而有步骤地实施。现实中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时往往缺乏预见性,总是更关心某个流行产品和技术,而不是通过仔细研究自己的确切需求和未来信息技术发展去制定信息化战略,盲目建设,结果造成信息化建设脱离企业实际,出现“信息孤岛”、“IT黑洞”现象,信息化应用偏离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因此,企业应首先制定自身信息化战略,明确方向,然后有重点地逐步实施,直到信息化战略目标全面实现。
6、预先考虑战略实施中的核心问题业务流程再造
企业中任何层次的信息化都会涉及业务流程的改造问题,只是程度和范围不同而已。海尔的信息化就是以业务流程改造为基础和平台来展开的。实践证明,只有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彻底改造传统的业务流程,信息化战略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许多信息化案例一再说明,用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及对应业务流程去驾驭信息化必然走向失败。因此,企业在制定信息化战略时,必须对业务流程重组和再造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哪可能是一场彻底的管理机制创新,其中的阻力和困难超出预期。信息化战略中体现业务流程重组和再造的方案是必要的,避免实施中迎头撞上而措手不及。
7、注重信息文化和信息语言因素
对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而言,企业的一些分支机构位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产品和服务面向语言和文化各异的政府、组织和个人,其在各种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所在地法律法规,信息的收集、加工、输出也应符合所在地的惯例。这样难免形成不同地区的信息管理问题,如不同语言表示的信息或不同类型的信息如何统一和集成,以便于分析、汇总和使用。在信息化战略中考虑这些语言和文化因素是有必要的。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徐志坚.信息系统与公司竞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06-112.
[2] 吴刚.经济增长的引擎一信息化[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95-106.
[3] 李占祥,卢馨.中国企业如何创造跨国经营竞争优势[ J ].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6:65-68.
[4] 程刚.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及实施保障体系[M].上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89-102.
[5] 陶勇.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方法论,省略.
关键词:财务指标 分析 公司战略
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为战略选择提供数据支持的就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企业通过对财务指标的分析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适应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并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使企业持续发展。
一、财务指标分析的作用
(1)通过财务指标分析,可以有效地揭示企业经营活动中财务存在的问题。通过财务各项数据的计算,分析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状况,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指标,有利于企业领导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通过财务指标分析,可以挖掘企业潜力,寻求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途径。企业进行财务指标分析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财务指标分析,应保持和进一步发挥生产经营管理中成功的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应提出解决的策略和措施,以达到扬长避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3)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为投资者进行投资提供重要的依据。会计信息的计算、分析能很好地预测企业的发展趋势和经营前景,所以财务指标分析能为企业领导层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制定公司战略的意义及主要类型
公司战略又称总体战略。在大中型企业里,特别是多种经营的企业里,总体战略是企业最高层次的战略。它需要根据企业的目标,选择企业可以竞争的经营领域,合理配置企业经营所必须的资源,使各项经营业务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公司战略常常涉及整个企业的财务结构和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环境里,公司战略意味着企业要采取主动态势预测未来,影响变化,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对变化做出反应。企业只有在变化中不断调整战略,才能够获得并持续强化竞争优势,构筑企业的成功。
公司战略可分为三大类: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收缩战略。
三、财务指标分析在公司战略选择中的应用案例
以夏新电子为例。
(一)公司简介
夏新电子是由原厦新电子有限公司发展而来。1997年5月,由厦新电子有限公司为主要发起人发起设立厦门厦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同年6月4日,“厦新电子”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3年8月5日起更名为“夏新电子”)。2009年12月,夏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厦门正式成立。持有“夏新”商标、专利、厦门夏新移动通讯有限公司100%股权、原夏新电子的软件、管理系统及与手机业务相关的生产和检测设备等。
(二)指标分析
由表1可知,在总资产中,流动资产比重很高,77.6%-85%;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在2003年大幅增长后2004年明显下降;存货的比例和应收款的比例增长;短期借款从2002年不足3000万剧增到2003年的5亿,2004年更是突破了10亿,约占总资产的四分之一;未分配利润2003年增长284%,2004年是负增长。
由表2可知,2003年对比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成本、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等主要损益指标均增幅在50%以上,由于费用增长很快,主营业务利润增长了38%,而净利润只增长了1%。2004年对比2003年,以上各项指标急剧下降,各项成本费用较2003年下降了10%-35%,主营业务收入下降了26%,主营业务利润下降了55%,净利润则下降了97%之多。2004年损益表中唯一突出的是补贴收入2251万元,正由于此,夏新电子当年才免于亏损,夏新电子在年报中披露的补贴收入主要为厦门当地政府补助,企业借助外部补贴“扭亏为盈”。
由2002-2004年的财务指标数据来看,夏新电子的由盛转衰的迹象显露无遗。为保证正常发展,投资仍需现金支出,所以不得不通过筹资活动来维持资金链条。可见,夏新电子的主营业务创造现金能力下降已是不争事实,现金短缺的风险开始显现。
(三)财务指标分析小结
夏新公司属高负债、高风险的资本结构。但夏新的高风险带来低回报,甚至是负回报。可见,夏新公司急需调整公司战略方向和业务结构,要么实行收缩战略的减法操作,放弃竞争激烈的手机业务,要么在多元化的方面努力拓展寻求高利润高风险的产业。但是由于夏新未能及时根据财务指标分析调整公司战略,最终导致夏新电子成为历史。
四、结语
关键词:企业预算目标;战略;评价体系
预算目标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体现,预算管理涉及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全方位,需要全员参与,需要对人、财、物运行方式中的资金流和业务流进行事前规划,并按照权责范围进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和人头,实现责、权、利三者的统一,因此,企业预算目标指标不仅应该有以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利润和现金流量等指标为核心的财务预算,而且应该有支撑财务预算得以实现的业务预算,还应该有规划企业资本性支出和特殊性收支的专门决策预算。
一、预算目标的制定方法
1、确定企业的总体战略。战略是企业为实现其宗旨和目标而确定的组织行动方向和资源配置纲要。确定企业总体战略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对企业生存环境的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企业资源和能力分析,明确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进行市场竞争;为形成和保持所设定的竞争地位企业应如何妥善配置有限的资源,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力等。企业通常采取的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经营战略和聚焦战略。不同的战略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开发计划、成本控制方法等,而这一切都将在企业的预算目标中得到体现。通常在预算目标中关心如何通过投资预算获得产品规模效益,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控制生产要素的价格,以降低成本。
2、确定企业的具体战略(职能层战略)。即各职能部门如研究开发、制造、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为实现总体战略所制定的工作目标和行动策略。以成本领先战略企业为例,成本领先战略企业目标是为了确保本企业在竞争中成本比竞争对手低,因此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时必须考虑企业员工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源战略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员工劳动熟练程度和员工素质,对于人力资源预算目标的影响就是增加对现有员工岗位培训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熟练员工以降低人工成本;研究开发部门的战略不可能是丰富产品花色、品种,而是如何开发大众化、有利于标准化规模生产的产品,在预算目标中予以体现。这时,应由预算管理委员会组织协调相关责任部门,首先应明确各类预算制定的责任部门,一般这些责任部门就是今后预算控制的责任部门;其次要求各责任部门整理相关数据,包括各项历史数据、行业标准数据、先进水平数据等;接下来应是结合总体战略分析现状,寻找差距;最后制定各责任部门的战略目标,从而为预算目标的确定打下基础。
3、确定企业的具体预算目标。当企业确定总体和具体战略后,需要过确定预算目标体系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更精确的、量化的描述。在预算目标指标体系中,基本指标作为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是企业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率和营业利润净现金率等均能反映经营效益,而营业利润净现金率作为现金流量指标,能进一步反映财务效益的质量。辅助指标包括边际贡献、资产周转率和成本费用收益率等,是基本指标的内容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延伸。基本指标和辅助指标规范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和规模,成为预算目标指标体系的主体。修正指标包括主要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剩余收益等。在基本指标和辅助指标的基础上,为突出企业经营和预算管理工作,修正指标是对战略关键因素的补充,是对影响基本指标的客观因素的校正。
4、确定企业的具体预算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各责任部门预算目标进行平衡。各责任部门由于惯性或部门利益,所编制的预算常常与总体预算目标不完全一致,另外,由于企业总体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需求,需要对各责任部门的需求根据轻重缓急程度予以平衡和调整。因此预算管理委员会因根据实际情况,对各责任部门预算进行调整,以满足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调整后的预算将是各责任部门制定具体政策和程序的依据,也是管理层对各责任部门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同时也是管理层进行控制以确保企业战略实现的根据。
二、我国预算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及省国资委均相继对监管企业下达了全面预算管理指导的相关文件。各企业也相对比较重视,如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调研,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案。但在推广与运行过程中,我们又不难发现其在运行中仍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
1、制度流于形式。企业制定了整套完整的全面预算运行方案,从试运行到全面推广,设立了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成立了预算管理办公室并分别制定了职能、职责。确定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及包含的基础工作、编制内容、考核评价体系等等。体制、方案一应俱全,宣传与发动没有间断。可是却仍感觉全面预算好像只是财务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关系不大,甚至有的领导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宣传归宣传但似乎预算与实际是两回事,致使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仍有流于形式的现象发生。
2、预算操作性不强。在年初预算目标的制订中,由于从销售到生产、物资供应等全过程的预算编制客观依据缺乏,销售预算的制订受国内外经济形势、产品销售市场及产品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导致年初的销售预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采购预算、生产预算的正常实施,生产计划性不强,影响整个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3、全面预算管理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考核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如果全面预算的指标或者控制考核方式不符合公司的实际情况,预算可能会起反作用。全面预算管理评价考核需要以完善指标体系作为支撑,但现实中公司责、权、利不明确,使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效用不能有效发挥。
4、企业内信息化管理手段落。企业内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从销售合同的签订到设计资料的签注以及供应计划的实施再到生产领料直至产品存栈,由于信息的传递不及时、资源没有形成共享,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也与企业的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要求不相适应,给预算管理带来了难度。
三、关于我国预算目标的制定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首先,企业应充分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全面预算委员会及预算管理办公室要履责,要真正成为预算管理推行中的权威机构,发挥其指导、协调、考核评价的职能,督促全面预算管理办法的落实。由于销售预算的制订受国内外经济形势、产品销售市场及产品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因此企业在年初编制销售预算时要搜集至少3年的历史销售资料,充分考虑市场环境的变化及企业近来年在产品市场中所占份额的多少,结合自身生产能力及来年生产规模等因素,做好销售预算的分析准备工作,尽可能地使销售预算贴近实际。
其次,在物资采购预算编制中也同样要对国内经济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充分判断主特材料及产品工序外包价格的市场波动状况,灵活运用经济采购原理有效控制采购量,尽可能降低库存资金占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企业要强化内控制度的落实,严格按预算进行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严格控制。企业应按季度进行检查和分析,对成本费用的超支要及时提出警示,对于超预算的开支要严格审核、把关。确实需要开支的要严格按程序进行报批、追加预算,对于未按程序追加预算开支,财务部门可以不予办理。
最后,建立建全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评价考核体系。领导干部的用人制度要与其业绩挂钩。对于年年预算执行情况不好,特别是绩效评价指标完不成的单位,将考核落实到位甚至调整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岗位,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对预算执行情况好的单位要给予嘉奖,充分调动单位领导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违反内控制度如:超权限批准赊销产品的、招议标走形式等;投资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或者投资失败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实行问责制。
参考文献:
[1]陈淑照,《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04期;
关键词:企业 财务战略 确立 考虑因素
0 引言
财务战略是为适应企业总体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本,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与运用这些资本的方略,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重大的财务决策不仅影响到财务本身,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亦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企业实行有效的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组织或处理重大而复杂财务活动或财务关系的重要方法,因此有必要对企业财务战略进行分析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战略管理虽已受到财务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但对其基础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1 财务战略的概念与特征
财务战略是指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以企业总体战略为指导,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进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的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财务战略的发展是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而发展的,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分支,财务战略具有支持和帮助实现企业总体目标的目的。财务战略对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理解财务战略的内涵,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财务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属于企业战略的职能战略层次,在企业战略成功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财务战略主要考虑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战略问题,并以此与其他性质的战略相区别。
其次,重要的财务决策总会涉及企业的全局,对企业整体战略存在重大的影响,因此财务战略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主要涉及财务性质的战略,是属于财务管理范畴的战略。财务战略主要考虑财务领域全局的、长期发展的问题,并以此与传统的财务管理相区别。
由于财务战略既属于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又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因此财务战略同时具有战略和财务的一些特征。
1.1 财务战略具有从属性。财务战略属于企业的职能战略,是企业战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制订到实施都要为企业的整体战略和利益服务,必须服从和反映其总体要求,并为其顺利完成提供资金支持。所以采用何种财务战略是由企业的整体战略决定的,
1.2 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作为企业职能战略之一,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财务管理的地位逐渐独立,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附属;第二,财务活动在很多时候会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1.3 财务战略具有支持性。企业的财务活动渗透在企业的各种活动之中,无论其他什么活动都需要财务的支持。财务战略通过筹资战略和资金管理战略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且含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财务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一个基础,与其生产战略、研发战略、营销战略等共同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1.4 财务战略具有协调性。从财务系统与整体和其他系统的关系来看,其广泛的应用性决定了本身协调性的重要。作为一个企业内部的支持性部门,财务系统必然要配合各部门和整体活动,为实现整体目标提供支持。
2 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因素分析
企业追求的财务战略应考虑所有相关的环境因素、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以及对账户和现金流的影响,企业选择的财务战略应该是可接受的。例如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因此制定财务战略的时候,管理层需要了解一些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限制性因素。
2.1 经济和金融环境 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环境因素来自诸多方面,然而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直接的外部因素,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即使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其经济环境也是不尽相同的。金融环境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面临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是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投资等都必须借助金融环境。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金融业务的范围和质量,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有价证券的种类等都会对企业的资金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金融机构的市场运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和金融环境都在发生变化,企业财务战略必然要受到影响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需要考虑的经济约束通常包括通货膨胀、利率和汇率的影响。
通货膨胀。面临较高生产成本和较高利率的企业可能通过抬高售价降成本转嫁给顾客。但是,如果企业为了维持现有的需求水平,也可能削减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从而只能压缩利润空间、成本和员工薪水。因此不同的通货膨胀水平,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和选择有重要影响。
利率。利率是经济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与财务管理息息相关。利率衡量的是借款成本,如果企业想要筹集资金,就必须为借款支付利息,当利率上升时,企业必将为其借款支付更多的利息。同时,市场利率的变动将会影响其股票价格,因此利率是企业股东对回报率预期的导向。利率在企业制定财务决定时相当重要,利率水平的高低及其升降变化,对企业融资成本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对其财务战略也有相应影响。
汇率。汇率是指一种货币在兑换成另一种货币式的比率,全球外汇市场上不同币种之间的汇率是持续变动的,且数量通常十分巨大。汇率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进口货物成本、出口货物价值及国际借款和贷款的成本和效益,因此汇率对于一个企业及其财务战略的制定和选择来说十分重要。
2.2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通常认为,对企业战略的威胁往往存在于外部。肯定外部的变化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战略的更大威胁往往来自于企业内部。企业的组织结构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标和政策是如何建立的,而且还决定了企业的资源配置。因此,战略指导下的企业行为演变的同时,其组织结构也应相应地发生变化,以新的组织结构实施新的战略,以使企业行为达到目标最大化。
2.3 生产经营规模。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也会影响到财务战略的制定,一般而言,企业经营规模越大,财务战略制定越复杂,实施也越困难。若企业经营规模小,则财务战略制定和实施也相对简单很多。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财务战略,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2.4 政府的影响。政府鼓励企业扩展业务,但也会通过法规和税收来限制企业。这反映了不同的政府目标,既要鼓励企业发展以促进国家的繁荣,同时也要对市场的负面效应进行调控。政府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但对企业组织事物有很强的间接影响。政府决定对企业和股东的税收,它所采用的经济政策将会影响商业活动。
2.5 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需要了解涉及他们经营的相关法法规,包括有关企业经营、税收、员工健康、安全及消费者等方面的法规。这些法规不仅影响企业的行为,而且影响股东、债权人、管理层、员工和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遵循法律可能引起额外的成本,包括符合安全标准的额外程序和必要投资、员工培训成本和诉讼费用。因此在企业财务战略重要充分考虑法律法规的约束条件。
3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着眼于企业未来长期稳定的发展、经济周期波动情况、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增长方式等,并及时地对企业财务战略进行调整,以动态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选择和制定财务战略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3.1 财务战略的选择要与经济周期相适应 从财务的观点看,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要求企业顺应经济周期的过程和阶段,通过制定和选择富有弹性的财务战略,以减少它对财务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减少经济周期中上升和下降抑制财务活动的负效应。财务战略的选择和实施要与经济运行周期相配合。
3.2 企业财务战略选择必须与产品生命周期相适应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大多数企业的发展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企业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阶段特色,正确把握本企业的发展阶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战略非常重要。
3.3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 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客观上要求实现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根本转变,为适应这种转变,企业财务战略需要从两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调整企业财务投资战略,加大基础项目的投资力度。企业真正的长期增长要求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而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基础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金龙,何爱梅.浅论企业财务战略[j].中国农业会计.2008.(1).
[2]常树春.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战略初探[j].商业研究.2006.(9).
[3]张伟立,翟进步,黄建文.商场现代化[j].2007.(7下旬刊).
[4]白玉坤.浅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j].理论研究.2007(3).62.
关键词:经济下行;煤炭企业;低成本战略;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25-02
经济下行对中国煤炭行业冲击很大,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如何应对危机成为煤炭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低成本战略的实施也成为煤炭企业面临的重大选择。
一、经济下行对中国煤炭企业的影响
目前,经济下行导致煤炭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财务问题:煤炭价格下降,库存压力上升,煤炭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应收账款大幅增长,坏账损失不时发生,销售现金回收困难,资金周转困难;油价、电价、煤矿安全投入、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增支因素使得煤企成本呈现刚性上升态势;企业偿还贷款压力增大,续借贷款困难,资产负债率大幅度攀升,借贷成本升高,财务风险加大。面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同步增加严峻的形势,煤炭企业需要审时度势采用低成本战略进行应对。
二、实施低成本战略的可行性和现实性
煤企根据企业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资源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鉴于煤炭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应选择稳定或收缩型总体战略下的低成本战略作为市场竞争的战略。
(一)实施低成本战略的可行性
经过近几年小煤矿的关、停、并、转整顿和煤业集团之间的战略重组,煤炭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型的煤业集团,他们有着较大的规模,雄厚的科技实力和资金实力,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具有较高的经营规模效应,这为低成本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实施低成本战略是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的现实选择
当前,由于经济下行的冲击,煤炭处于供大于求,价格下跌,成本持续走高,企业盈利水平大幅度下降。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挖掘企业增长潜力,实施低成本策略是煤炭企业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危机的现实选择。
三、实施低成本战略的具体措施
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不能仅局限于局部的低成本,应当采取综合性、系统化的管理,全方位实施低成本理念。低成本战略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刻意降低成本,而是要在保证煤炭安全生产和煤炭质量,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挖掘企业潜力,挤出虚高成本水分,促进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实施低成本战略需要从企业的投资、筹资和营运管理三个方面统筹规划,全面实施低成本战略。
(一)加强投资管理,严控投资成本
由于经济不景气,企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采用铺摊子、上项目的发展性总体战略,应当采用稳定性战略或收缩性总体战略。严格控制投资规模,严禁超计划、超概算工程的投资,暂缓非生产性项目的投资,放弃盈利前景差的项目投资,生产项目的投资也要分清轻重缓急。项目投资优先用于盈利产品的项目,确保重点盈利项目工程的投资和安全生产项目的建设,降低资本支出成本。
(二)合理筹资,降低筹资成本
煤炭企业利润下降,导致资金紧张,偿还贷款压力大,筹资困难,银行纷纷上调贷款利率,筹资成本增大。鉴于筹资成本和财务风险同步上升,企业应当根据集团投资规模,统筹各单位资金需求,以集团名义统一向银行申请贷款,增强同银行谈判的话语权,争取优惠贷款数额,尽量降低贷款利率。企业也要考虑采用发行公司债券、发行新股等多渠道、多方式筹资,使筹资成本和财务风险相平衡;企业要说服股东共同应对经济下行危机,减少甚至暂停股利支付,增加收益留存以降低筹资成本。总之,要在控制财务风险的基础上降低综合筹资成本。
(三)加强营运管理,降低营运成本
1.加强物资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
煤炭企业要同重要的原料供应商建立多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或者采用后向一体化战略,投资或控制企业上游重要原材料和设备主要供应商,确保原材料和设备供应要有稳定可靠的供应渠道和较低的采购成本。对于一般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各单位采购部门应及时、合理确定原料库存,集团根据各单位实际材料和设备需求量核定经济订货量。同时,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动态,认真研判供求关系,实时跟踪、掌握市场信息。根据所掌握的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对材料物资实行统一公开招标采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采购性价比,综合降低采购成本。
2.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降低劳务成本
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危机,降低工资是势在必行,但是一定要确保工资分配的公平、合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和谐的言行发生,才能赢得支持和有与企业共度难关的决心和信心。煤炭企业应建立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以企业效益为中心的浮动工资和奖金制度的基础上理顺分配机制,缩小领导与员工工资过大的差距,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建设和完善工资核算的信息化系统,强化企业用工制度管理,定期核对实际人员与系统人员的一致性,杜绝“戴帽工资”的发生,在确保公平分配的基础上减轻企业工资负担。
3.优化设置、简化生产流程,降低管理成本
煤炭企业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率为中心,优化部门和岗位设置,简化业务流程,整合管控节点,通过管理流程再造,依托技术革新,在确保煤炭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改进煤炭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效果,降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
4.加强销售管理,降低销售费用
煤炭企业要同重要的客户建立多层次的战略和作关系,或者实行前向一体化经营,走煤电一体化、煤焦一体化、煤运一体化和煤化工一体化之路,推动煤与非煤的一体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投资或控制重要的客户。建立稳定可靠的销售渠道,确保销售的畅通。同时,要研判供求关系的变化,全面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跟踪电厂、钢铁、水泥市场,捕捉厂矿现场库存情况,实时掌握煤价变动规律和市场信息。不断调整营销理念,革新营销方式,稳定市场份额。由专门的销售公司统一定价销售,提高整体营销水平和定价权,降低销售费用。
5.强化财务资金管理,严格资金使用范围
煤炭企业随着经济效益的下降,现金流减少,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变得尤为重要。企业要完善资金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所属各级子、分公司资金实时监控和管理。统一调配资金的使用,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
本文中所指投资是直接投资,是形成固定资产的主要形式,投资形成的“产品”不是社会需要的最终产品,只能是中间产品,而中间产品最终要服务于最终产品。投资项目是指为特定目的而进行投资建设,并含有一定设备仪器、建筑或建筑安装工程,且形成固定资产的建设项目。投资项目决策阶段是项目建设之前的全部活动,即设想、提议、论证分析及决策过程,但不包括筹资。投资项目决策的任务是通过分析论证,确定项目做不做和怎样做。同时,这里的投资与一般的购买有区别,投资目的是获得预期的收入,而这种预期收入可能是不确定的。虽然人们可以凭借经验对未来发生的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但这种预测是不准确的,即投资具有不确定性。
2企业投资项目决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同时,投资波动也是决定经济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我国企业现阶段投资的主要问题是:重复建设严重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变化过于激烈,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在部分或者大多数行业中过剩等等。这样的状况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2.1企业经营的主业与辅业主次不分
对于部分中国老牌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营业收入不相上下,甚至小于其他营业收入,多种制造业与多种服务业收入均在企业营运范围内。经营的业务之间没有联系,不利于领导决策和生产经营,且投资分散,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最后只有进行破产重组。虽然这样的企业在逐渐淡出市场,但留给企业的启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2投资项目管理与决策水平较低
在部分企业投资全过程中,企业虽然把主要时间与精力放在项目实施中,但由于项目实施计划操作性不强,项目工期多有拖延,还不能够真正实现项目的全过程控制;遇到突发事件主要依靠临时决策,改变投资计划内容,极大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由于项目前期研究不足,产品和市场分析不充分,项目决策缺乏数据支撑,主要依靠经验判断。
2.3项目专业分析人员缺乏
在生产制造类企业中,从事项目分析的人员主要为技术人员,或由原来的技术人员转型而来,他们大多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投资等理论知识,导致分析工作难以开展,或难以将分析结果用于项目实际的决策上。
2.4投资决策方法应用不够
经济理论的发展需要与投资实践结合,才能论证理论的正确性并指导实践,但由于企业的投资往往具有一定的急迫性,或者企业不能按照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步骤进行可行性分析,故在投资实践中决策较为粗放,也不能掌握好有效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
3投资项目决策及方法研究
本文认为,企业投资项目决策需要考虑企业总体战略、产品市场可行性、项目技术可行性、项目经济可行性、项目实施方案可行性等方面内容,而关键点是企业战略符合性、项目市场可行性及财务分析可行性。而技术可行性与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相对容易把握,不足以成为决策关键。
3.1投资项目符合企业总体战略是项目成功的基础
企业总体战略明确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定位和盈利水平等,规定了项目决策的基调。投资项目必须在总体战略指导下进行,投资要符合企业发展方向,投资要体现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投资完成后要能够实现企业要求的收入和利润目标。若投资与企业战略一致(前提是企业有一贯的战略方针),可以在企业原有投资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的追加投资,或相关业务投资上实现资源共享,以节约企业的整体投资成本。若投资不能与企业战略一致,且企业没有根据投资情况发展企业战略,则该投资即使暂时能够获利,也可能会由于缺少长期资源支撑而最终失败。
3.2对投资项目进行有效的市场分析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市场分析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要实现有效的市场分析,一是需要正确的市场调研结论,通过网络查询、行业报刊杂志、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商品需求、流通渠道、经营条件、竞争对手等方面进行项目市场调研,尽可能地取得完整、确切、及时的市场信息。二是需要运用科学的市场分析方法,根据市场调研报告,对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市场竞争、产品、市场综合等内容进行分析,并对为实现产品生产、销售而开展的项目投资方案进行分析。
3.3对投资项目进行正确的财务分析是项目成功的保障
企业项目投资的目标就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投资决策必须考虑相应的成本与收益。随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与实物期权理论进行投资决策和风险分析。
(1)现值法。除了项目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投资报酬率、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投资回收期等静态指标外,要正确判断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就必须对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率、财务内部收益率、动态投资回收率等动态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
(2)对项目的不确定性进行投资分析。应用净现值法进行的投资决策,是在假定企业投资环境确定性下得出的,意味着企业对投资的未来收益是确知的,没有对影响项目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这样,企业的投资决策过程就是一个简单计算投资的未来收益与投资成本的比较过程,根据不变的折现率计算投资收益来决定是否投资,要么投资要么永远不投资。实际上,由于客观条件及有关因素的变动、预测技术局限等原因,可能导致项目实施结果与预测结论出现不一致,使项目具有不确定性,项目存在风险。
3.4其他投资决策因素分析
(1)技术可行性与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可分为:一是市场产品(即最终产品)的技术可行性,产品项目研发成功必须要通过小批量试制,来进行工艺验证,需要进行实现一定产量后的产能技术瓶颈分析,一般情况下不具有过大的技术问题。二是投资的产品(即中间产品)的技术可行性,在投资的固定资产上,一般也是使用成熟的产品,即使不够成熟,也可利用国内和国际的资源进行解决,并不存在太明显的技术问题。
项目实施方案主要论证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项目目标。主要对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资金计划制定及项目组人员工作分配计划的合理性进行分析,项目计划因为项目负责人不同而有所差异,企业可以根据已完成项目或其他企业的相关经验数据来判断,一般不具有太大的问题。
(2)投资项目伴随的经营基础和经营计划分析。即对企业整体的市场营销计划、产品开发计划、质量保证计划、内部控制计划等进行分析,考察新增投资项目及其最终产品对经营体系的适应性,以便进行经营调整。
总体战略,又被称为公司层战略,是企业最高层次的战略。它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重要经营领域和重要资源,通常由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地位、经营规模等制定总体发展策略并监督实施,总体战略一般可分为: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收缩战略。
业务单位战略,也叫竞争战略。业务单位战略由各业务单位或者项目单位的主管人员负责,将公司总体战略进一步分解,制定有效的业务方案和具体措施,形成适合企业自己的竞争与经营战略。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把竞争战略分为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
职能战略,是指企业中的各职能部门制定的指导职能活动的战略,它使竞争战略得以实施和保证。职能战略根据每个企业自身的职能设置,一般可分为市场营销战略、生产运营战、采购战略、人事战略、财务战略、研究与开发战略、公关战略、信息战略等。
下面就职能战略中的财务战略展开分析和论证,以进一步说明财务战略在企业经营过程的重要作用。
财务战略的目标是增加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一般企业中的投资资本回报率的多少和资本成本都是影响企业价值创造最关键的两个因素。投资资本回报率是指投出资本或使用资金与相关回报(回报通常表现为获取的利息和/或分得利润)之比例,用于衡量投出资金的使用效果。而资本成本是企业筹集以及使用资本而付出的成本。当企业投资的资本回报率超出且大于资本成本的情况时,企业就能给股东们创造利润的价值;当企业投资的资本回报率低于且小于资本成本时,就属于企业减少利润价值的情况;影响资金余缺的因素有销售增长率和可持续增长率。一个企业本年的销售增长额度与企业上年销售额度之间的比率称之为销售增长率,从而反映企业销售的增减额度的情况变化,而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不增发新股并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当现有业务的销售额度增长率高于内在的可持续发展增长率时,这说明了业务正处于升值阶段,业务扩张所需的资金高于留存的资金时,资金就短缺;当销售额度增长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时,留存的资金除了满足现有销售增长所需的资金外仍有剩余。如下图所示,把他们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矩阵,这就是价值创造/增长率矩阵,也被称为财务战略矩阵,非常形象地阐述了影响企业价值创及资金余缺的各个要素之间联系和相互作用:
一、第一现状:增值型企业的资金短缺
处于第一现状的企业,投资资本的回报率一般高于资本成本;销售增长率明显高于可持续增长率。这种企业就处于产业的成长时期,经营的业务具有较高的增长率,产品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市场前景较好,属于“明星产品”。起初,需要判断这种高速增长是暂时性的还是长期性的,如果该产品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市场被分割,业务增长率随着规模经济的产生和竞争格局的形成会趋于下降。
(1)我们通过银行借款来筹集短期所需资金,解决了暂时性高速增长带来的资金缺口问题,等到销售增长率下降后企业会有多余现金归还借款;
(2)如果是长期性的高速增长,应当采用长期的、战略性方法来解决资金短缺这个问题,通常的解决办法有两种途径
第一:通过提高税后经营效率和改变财务政策,来提高可持续增长率,使之向销售增长率靠拢。企业应该改变经营战略,寻求突破性的改进,从经营链分析,哪些作业可以增值,哪些作业可以取消,重新构建作业链,提高增值链中有效作业的配置,从而降低成本;或降低营运资本,减少资金的占用,剥离呆坏资产,用节约下来的现金做投资,这样又具有较高回报率,风险也小;又可以改变采购方面的主要来源、增加适当外购、减少自制,减少占用资金等很多渠道。
第二:提高可持续的资金增长率仍然还是不能有效的去解决资金短缺方面的问题,则应该筹集长期的权益资本。增发股份或者通过收购兼并那些增长缓慢,有多余现金的成熟企业,运用收购企业多余的现金来补贴资金短缺。
二、第二现状:增值型产业的现金剩余
处于第二现状时,企业投资的资本回报率将大于资本成本;销售增长率低于可持续增长率,此象限中的企业处于行业成熟期,已经形成了既定的竞争格局和经营规模,各个竞争企业的产品趋于标准化,经营业务的销售增长率缓慢,产品属于“现金牛”,能给企业带来大量剩余的现金。企业首选的战略是利用剩余的资金加速扩大产销规模,增加生产流水线运作,增加经营渠道或者投资有些和此业务有相关的业务。也可以将多余的资金分配给各位股东,增加股份利益的分配,或者回收购买股份。
三、第三现状:减损型的资金剩余
处于第三现状的企业投资资本回报率小于资本成本; 销售增长率明显要高于可持续的增长率时,处于行业的衰退期,产品也将会被别的高技术产品所替代,属于“瘦狗”类产品。只有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才是首选的战略。应深入去了解销售方面的业绩与经营管理的业绩,以便找到提高资产利润率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可能需要增加研究开发费用,或者进行重大的组织结构变动。在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的同时,如果资产负债比率不当,应该综合考虑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重,以确保平均的资本成本。若既不能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又不能降低资本成本,最终可能会无奈终结业务,出售业务单元,甚至倒闭。所以有些企业遇到这些发展瓶颈之前,都会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能预先做出判断,提前进行企业变革。
四、第四现状:减损型的现金短缺
【摘 要】 本文概述了企业财务战略的理念,分析了本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建立财务信息化系统,加强全所核心竞争能力,提高财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发挥财务战略引领作用,提升企业整体价值。
【关键词】 财务战略;企业;价值
财务战略是指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以企业总体战略为指导,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进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的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是企业基于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在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前提下,对企业资源筹集和配置活动进行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它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延伸,是企业战略管理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企业战略成功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也是企业财务管理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财务战略的发展是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而发展的,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分支,财务战略具有支持和帮助实现企业总体目标的目的,对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财务战略的理念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财务活动日益渗透到企业的各种活动之中,而无论什么活动都需要财务的支持。财务战略通过筹资战略和资金管理战略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财务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一个基础,与其生产战略、研发战略、营销战略等共同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战略管理的普遍推行,现代财务管理不仅要有科学精细的日常管理,更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想,研究和制定财务战略对企业长远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将战略导入财务管理领域的一种尝试和创新,对企业总体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当前本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4年以前受传统财务管理体系的影响,单位仍然沿用在相互独立的平台上进行分散的财务核算、成本控制、资金管理的体制。企业的资金、成本、效益状况难以满足科研、生产规模日益扩展的需求,单位各级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的各项财务信息缺乏准确快速的数据支持,这种状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单位经营发展和管理创新的需要,原有的财务管理方式成为阻碍本企业实现整体发展目标的制约因素。
为了解决此问题,决策层建立了财务战略管理目标和财务信息化系统,对现有财务核算体系进行全面变革,建立集中管理、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财务管理体制,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建立财务信息化系统
根据集团公司总体安排部署,单位所属集团公司二级核算单位从2005年起开始使用金算盘财务软件。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和软件的升级换代,该软件已能充分满足本单位各类业务的需求,操作运用已得心应手,我们决定将金算盘财务软件作为本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并针对资金集中管理、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要求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方案设计,目前正在将资产管理部的固定资产账套及采购供应部的物流账套与财务账套衔接,以实现数据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1、系统组成
由财务核算系统、资金管理系统、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组成。(1)集中管理包括全所财务账套及资金的集中管理。我们通过实施规范统一的集中管理,分级核算模式,实现财务系统的核算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内部银行构建资金管理系统,设立本所资金结算中心,实时将本所各子公司账户的存量资金集中管理,实现全所范围内的资金资源共享。(2)构建财务、业务信息一体化的项目成本管理系统。通过业务流程一体化共享实施业务协同,对项目经营实行财务、资金、合同、物资及人力资源各相关业务的成本信息集成,实现各项目成本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信息一体化管理。(3)在基本落实“集中管理、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三个基本要素后,构建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即建立以成本、资金为核心的、为所级管理者提供实时、准确、全面的财务信息管理中心。
2、系统实施效果
(1)由分散转向集中。按照系统方案的整体思路,结合财务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各项管理功能,对全所各单位处于分散管理状态的账套结构、科目设置、辅助核算档案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方案的实施中建立了一整套的财务信息化管理规范,初步实现了全所的财务规范化管理体系。(2)由粗放转向集约。我所推行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真正实现了将各单位在空间、时间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粗放管理状态转变为在一个信息平台下集中统一的集约管理状态。(3)在财务规范化集中管理的平台上,通过项目报表体系和规范化的业务流程,实现了在全所范围跨单位跨账套并能实时进行的数据查询与分析,完全摆脱了手工操作,实现了财务信息的免维护。
四、财务信息化加速全所核心竞争能力
以管理集中、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为目标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将全所的管理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其系统平台上,不仅实现了数据管理的集中,而且以此为基础实现资源和业务的集中管理和监控,有力支持了所里的合同履约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程度逐步加深,大量的财务工作集中到预测、控制和分析上来,实现了核算会计向财务管理的转变。同时,系统的实施保证了数据的精确和规范反馈,使企业对市场变化更为敏感和迅速。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不仅使全所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还体现在核算的规范统一和财务信息的综合分析上。因此,我们将把财务信息化工作深入到全所各个业务系统中,形成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了研究所的核心竞争力。
五、财务信息化管理提高了财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首先,规范化、标准化财务解决方案的实施,各种财务报表、综合管理报表均借助网络方式汇报、传播,使各单位财务人员更加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不学习就不能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这种紧迫感同时也培养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人自觉地加强学习,知识地不断更新促进了工作效率地逐步提高,从而满足了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六、发挥财务战略引领作用,提升企业整体价值
一个有效的财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必须具备高效的战略管理功能,包括实时控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多账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市场环境、生产规模、经营管理的需要,通过组织财务流、资金流为企业经营拓展,为生产业务和管理控制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支持保障。当前,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适应时展的需要,研究所的财务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1、完成财务管理工作转型
现代企业本身的特点和生存环境要求财务管理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收益型和风险控制型转变。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变化,研究所的经营观念也开始逐步转变,但是转变力度还不够,还不能适应本企业战略扩张和激烈市场竞争的要求,因而加快完成转变是本战略的重要工作。
2、充分发挥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功能
企业的管理目标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因而,企业管理的每个子系统都围绕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展开活动。我所的财务管理工作在资金集中化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尤其是在开展投资并购、全面预算管理、全面成本管理、风险管理等活动方面还存在不足,还需要练内功不断提高改善。
3、强化财务控制风险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研究所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采取各种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提高经营的有效性。要树立风险意识,强化职能管理,发挥财务部门的监控作用;要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 转贴于
4、构建战略保障体系
为了有力保障财务管理战略和企业整体战略的实现,必须根据实际和未来发展需求,优化财务管理组织,提升财务管理文化,培养财务管理人才,构建财务管理战略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财务战略;企业;价值
财务战略是指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以企业总体战略为指导,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进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的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是企业基于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在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前提下,对企业资源筹集和配置活动进行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它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延伸,是企业战略管理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企业战略成功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也是企业财务管理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财务战略的发展是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而发展的,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分支,财务战略具有支持和帮助实现企业总体目标的目的,对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财务战略的理念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财务活动日益渗透到企业的各种活动之中,而无论什么活动都需要财务的支持。财务战略通过筹资战略和资金管理战略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财务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一个基础,与其生产战略、研发战略、营销战略等共同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战略管理的普遍推行,现代财务管理不仅要有科学精细的日常管理,更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想,研究和制定财务战略对企业长远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将战略导入财务管理领域的一种尝试和创新,对企业总体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当前本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4年以前受传统财务管理体系的影响,单位仍然沿用在相互独立的平台上进行分散的财务核算、成本控制、资金管理的体制。企业的资金、成本、效益状况难以满足科研、生产规模日益扩展的需求,单位各级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的各项财务信息缺乏准确快速的数据支持,这种状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单位经营发展和管理创新的需要,原有的财务管理方式成为阻碍本企业实现整体发展目标的制约因素。
为了解决此问题,决策层建立了财务战略管理目标和财务信息化系统,对现有财务核算体系进行全面变革,建立集中管理、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财务管理体制,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建立财务信息化系统
根据集团公司总体安排部署,单位所属集团公司二级核算单位从2005年起开始使用金算盘财务软件。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和软件的升级换代,该软件已能充分满足本单位各类业务的需求,操作运用已得心应手,我们决定将金算盘财务软件作为本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并针对资金集中管理、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要求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方案设计,目前正在将资产管理部的固定资产账套及采购供应部的物流账套与财务账套衔接,以实现数据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1、系统组成
由财务核算系统、资金管理系统、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组成。(1)集中管理包括全所财务账套及资金的集中管理。我们通过实施规范统一的集中管理,分级核算模式,实现财务系统的核算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内部银行构建资金管理系统,设立本所资金结算中心,实时将本所各子公司账户的存量资金集中管理,实现全所范围内的资金资源共享。(2)构建财务、业务信息一体化的项目成本管理系统。通过业务流程一体化共享实施业务协同,对项目经营实行财务、资金、合同、物资及人力资源各相关业务的成本信息集成,实现各项目成本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信息一体化管理。(3)在基本落实“集中管理、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三个基本要素后,构建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即建立以成本、资金为核心的、为所级管理者提供实时、准确、全面的财务信息管理中心。
2、系统实施效果
(1)由分散转向集中。按照系统方案的整体思路,结合财务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各项管理功能,对全所各单位处于分散管理状态的账套结构、科目设置、辅助核算档案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方案的实施中建立了一整套的财务信息化管理规范,初步实现了全所的财务规范化管理体系。(2)由粗放转向集约。我所推行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真正实现了将各单位在空间、时间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粗放管理状态转变为在一个信息平台下集中统一的集约管理状态。(3)在财务规范化集中管理的平台上,通过项目报表体系和规范化的业务流程,实现了在全所范围跨单位跨账套并能实时进行的数据查询与分析,完全摆脱了手工操作,实现了财务信息的免维护。
四、财务信息化加速全所核心竞争能力
以管理集中、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为目标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将全所的管理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其系统平台上,不仅实现了数据管理的集中,而且以此为基础实现资源和业务的集中管理和监控,有力支持了所里的合同履约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程度逐步加深,大量的财务工作集中到预测、控制和分析上来,实现了核算会计向财务管理的转变。同时,系统的实施保证了数据的精确和规范反馈,使企业对市场变化更为敏感和迅速。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不仅使全所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还体现在核算的规范统一和财务信息的综合分析上。因此,我们将把财务信息化工作深入到全所各个业务系统中,形成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了研究所的核心竞争力。
五、财务信息化管理提高了财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首先,规范化、标准化财务解决方案的实施,各种财务报表、综合管理报表均借助网络方式汇报、传播,使各单位财务人员更加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不学习就不能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这种紧迫感同时也培养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人自觉地加强学习,知识地不断更新促进了工作效率地逐步提高,从而满足了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六、发挥财务战略引领作用,提升企业整体价值
一个有效的财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必须具备高效的战略管理功能,包括实时控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多账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市场环境、生产规模、经营管理的需要,通过组织财务流、资金流为企业经营拓展,为生产业务和管理控制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支持保障。当前,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适应时展的需要,研究所的财务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1、完成财务管理工作转型
现代企业本身的特点和生存环境要求财务管理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收益型和风险控制型转变。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变化,研究所的经营观念也开始逐步转变,但是转变力度还不够,还不能适应本企业战略扩张和激烈市场竞争的要求,因而加快完成转变是本战略的重要工作。
2、充分发挥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功能
企业的管理目标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因而,企业管理的每个子系统都围绕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展开活动。我所的财务管理工作在资金集中化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尤其是在开展投资并购、全面预算管理、全面成本管理、风险管理等活动方面还存在不足,还需要练内功不断提高改善。
3、强化财务控制风险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研究所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采取各种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提高经营的有效性。要树立风险意识,强化职能管理,发挥财务部门的监控作用;要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
4、构建战略保障体系
为了有力保障财务管理战略和企业整体战略的实现,必须根据实际和未来发展需求,优化财务管理组织,提升财务管理文化,培养财务管理人才,构建财务管理战略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成本会计信息中成本的构成因素
成本会计信息作为企业财务人员的劳动成果,可以被看成是一种产品。企业中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相应的行业规范,把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支出和消耗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算盘、计算机等手段,计算出成本会计信息。在成本会计信息进入实际利用过程之前,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调研、汇总、分析等步骤,才能输出给董事会、股东、企业管理人等作为信息参考和使用的数据。而这些步骤的人力物力耗损也要计算在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在计算成本会计信息时所消耗的成本
成本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企业经济业务数据的收集整理、记录分析等一系列步骤。[1]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耗损人力、物力和财力。如办公用品耗材、财务软件和会计人员的工资等。有一些特殊性质的企业需要的成本会计信息精细度和复杂程度还要更高,这就需要耗费更大的处理和发生成本。当然,在报表的审计和对外提供过程中,也不应忽视审计费用的发生,应该把审计费用也按照比例纳入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中去。
1.2成本会计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成本消耗
成本会计信息经过企业经济业务数据的收集整理、记录分析等一系列步骤产生之后,还要经过一系列信息传递过程,才能到达董事会、股东、企业管理人等信息参考和使用人手里。而财务报告的编辑和报送人员对外公布企业成本信息之前,也需要经过软件传递或人工送达等手段接受信息,这些软件摊销费用和人工送达费用就构成了传递成本会计信息中的成本。
1.3法律责任成本
指企业在提供财务报表和纳税等经济活动中,成本会计信息误差巨大导致偷税漏税,欺骗投资者等行为,受到起诉后,应诉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律费用,其中包括诉讼及律师费等。
1.4商业机密及其保密成本
如果产品的生产成本被泄露,那么销售信息在对外过程中,会包含一些企业内部的商业信息或机密,给企业的商业谈判带来麻烦。
1.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成本数据分两种,一种是出于管理目的对内使用的,另一种是需要向外报送的。后者需要依照规定的会计准则进行计算,而前者却可以由财务人员凭主观意图来自由解释成本信息。按照哪种方法来解释都会失去按照另外的方法解释的机会,这样一来,就产生了管理机会成本。业绩评价,是指财务管理人员先制定出计划成本,再把计划成本和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对比,找出二者之间利润、现金流量等数据产生变量的原因,然后把这些原因提供给企业管理人员,为企业管理人员调整工作计划和管理手段提供参考和依据。而成本计划的主观因素造成了它不受规定成本分配方法的影响,这就可能错误地评价管理人员的管理业绩,发生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2.成本会计信息中效益的组成部分
2.1降低成本
在一般情况下,利润受两种情况的制约,一种是成本的变动,另一种是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其他因素。降低成本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调整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能耗,促进员工积极性,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当然,前提条件是要在企业能够承受的经营框架、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之下。二是从源头上改善影响成本发生的结构性因素,合理控制成本的发生条件,把一些从判断和计算上认为难以避免的成本通过结构性调整进行进一步改善和降低。当然,上述两种方法的前提条件都是要取得准确客观的成本信息。
2.2增加企业的利润
想要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成本是最简单、直接的答案。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有时企业的其他战略性意义更为重要,如创造生产和销售的良好外部环境,提高竞争力。如果是为了这些,那么适当地提高成本也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情。当成本的发生和外部环境、核心竞争力的改变发生冲突时,在降低产品成本和企业外部环境改善二者之间必须有所选择。这也是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很难决断的问题。成本固然重要,但如果单纯把成本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唯一决定性因素,是不合理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成本的变化,成本的管理也应该是广义的,除了注意成本本身,也不能忽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产品质量和价格等因素。应该全面支持企业对各项社会资源的需要,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为企业提供战略支撑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定期制定战略措施必不可少,而战略措施和成本信息之间关系密切。如通过对管理手段的加强来降低成本,通常这种方法也叫成本领先战略。企业根本发展前景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这也是企业的根本利益所在,成本管理应该与这种总体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合拍,达到成本的最低化效果。
另一方面,为了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通过成本信息的提升打破资环环境的瓶颈,提高产品的单位时间生产效率,从而达到价值的最大化,这才是成本会计运行的主要目的。这个原则的广泛应用,对于处于劣势的企业不无裨益。
3.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3.1财务工作中不确定因素日益加大
随着企业经营手段和财务工具的不断创新发展,从社会对企业的大量信息需求到企业管理者,对成本会计的需求度越来越高。社会信息依托成本信息的数据对企业的管理者进行评价,同时也需要更快更准确的成本信息对企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评估,企业的管理者也经常需要借助对成本信息的评估来决定企业的重大事项,考核企业各个部门的业务能力和工作完成情况。会计学和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以及对会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个人培养的重视,使得会计工作人员能够承担更复杂、要求更高的成本会计信息。在这种对成本会计信息要求高、需求大、供给性好的前提下,企业会计人员就必须按照规范性的规定来判断成本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2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存在难以统计的问题
对于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及效益,有时无法拿出具体的数字。所以在参考成本会计信息时,可以综合地考察和探索环境因素,从而理性判断成本会计信息中成本与效益的关系,量化成本和效益的数字,合理地解释成本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