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关于传统的文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2022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品,似乎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重建文化家园,解决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问题,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须要求。
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泱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筑,我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抱之雄伟;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圆;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美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慨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传承悠悠大国之风范,继承光辉文明之伟大,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时代的悲哀。大文豪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曾批判过对文化的不正确做法。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虚无主义”与“”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正在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时代,这种虚无主义盛行、缺乏信仰的时代,它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试出现的问题,就能理解。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仁者爱人”等等思想。这些思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进行文化的创新,就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好这湾源头活水,用其蕴藏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行文化创性,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进行文化创新,要认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发掘其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觉性与文化的自信,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按照时展需求,对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进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远航时”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中华的传统文化永远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辉,发扬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是我们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义务。
2022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拥有无穷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美如山河,拥有高尚的精神品质。悠悠漫漫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骨犹存,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又熠熠生辉,深深念念中华悠久历史古迹,风韵犹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气质,还可以开阔我们的人生境界,启悟生命的智慧。学习诵读名家经典,领悟传统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仁爱精神的象征,“色思温,貌思恭,居处恭,执事敬”那是礼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和的终极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是内圣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解道家,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古圣先贤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见性,睿智笃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洞察体悟人生,开阔心胸。也许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但是人心却在逐渐的泯灭,高贵的道德修养又有几人能拥有。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学习感悟与行动。人的处世之法其实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风雨无阻,彩虹依旧。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不去做到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如今的你应该倍加珍惜与运用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学习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我们的学习也许会是一件和谐惬意的事,至于学,而乐在其中已矣。
感悟了,知晓了,学习了,懂得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领神会方可。
2022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我最喜欢传统节日了,因为节日是亲人团聚的时候。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人们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就会拿出礼花放。到了晚上8点春节连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收看。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灯。重阳节,是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九节”。这一天,人们赏,佩带茱萸,携酒登山。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窗联,穿新衣吃饺子,然后爷爷奶奶还要给我发小红包,我家还会把我写的春联贴在门外。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爸爸买来了烟花,在我家楼下放了起来。只听“呯呯”几声,一束束烟花飞上天真美呀!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在空中摇头摆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春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下面我就给你们说说吧!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022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 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
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又亲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
关键词:传统的继承个性创造墨守成规
关于传统与创新似乎已是老生常谈。对它们的把握许多人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偏颇,重视一方面而轻视另一方面。有的“艺术家”研究了一辈子的传统也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顽固守旧。不愿直面现实生活的美术家,他的审美观念永远得不到更新的机会,只能停留在陈旧和保守的基础上,他的艺术情趣因此也会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也就谈不上创新了。也有的“画家”对传统的精华尚是一知半解,就忙着抢夺“观念”,标榜“创新”,常是在建立空中楼阁,“墙上芦苇根基浅”,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考验,这两种人其实都走入了误区。传统是一定要继承和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延续的过程,个性创造、风格的形成是我们对艺术追求的目标,但只一味地继承或一味追求出新都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
什么是传统?传统就是一种已经形成并对后世发生影响的东西。在艺术范围内,可以说传统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传统都在影响我们,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和研究它。继承发扬有利于艺术发展的因素,清除掉阻碍艺术发展的因素,真正能吃透传统的应当是精神非常强大的人,他既不畏惧于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涌入,也不非难各种对传统的批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既吸收前人的养分,又不为之所困,始终以明智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创作,使我们的艺术更加饱满充实。
中国绘画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式,始终没有离开继承传统艺术的精神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感动人的作品。有人主张完全摆脱自然和文化传统的束缚,也就是完全割裂传统的继承与开拓创造的关系。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过于夸张个性,这种个性一定是单薄和短命的。我们从西方绘画史了解到:无论是野兽派、表现派还是立体派,不论其造型方法如何各异或者表现主观感受的程度如何不同,他们最终都有一个明显的继承脉络。
人类浩瀚的优秀文化成果就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山花烂漫的原野,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采摘,从而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回顾整个中外艺术史,有哪位大师不是踏着前人的肩头向上登攀的?独创性总是相对而言的,历史上没有绝对的、凭空的独创性的东西。艺术史上所保留下来的,是一个个相互关联的环节,这些环节织成一张大网,每一种艺术品在此都有一席之地,这张网就是传统,没有传统也就没有创新。传统提供出一块坚实的平台,以便使艺术家向上跳跃,跳跃的结果构成另一高度,又成为下一跳跃的基础。我们判断一件作品是否有创造,也是基于传统框架下决定的。
我们更应认识到,开拓创造是艺术传统得以发展的动力,只一味墨守成规那是对传统作无意义的重复,更难言发展了。傅抱石先生曾说过:“时代变了,笔墨不得不变”。其意义就在于他认识到了传统的真正精神所在的同时,也认识到突破传统的重要性。正因为他的这种认识,才使他创造出了“抱石皴”,事实上传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包容了诸多逆传统而行的因素,才使传统变得愈加丰厚。中国水墨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也出现过如徐渭、石涛、林风眠这些不守成法的艺术家吗?中国传统的精神历来是宽容创造鄙视守旧的。历史证明,守成型的画家多,开拓型的画家少,但美术史总是由开拓型的画家来书写的。
创新与传统的关系是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永恒的命题。如何做到借古开今,既继承优秀的传统精神,又不囿于古人成法、陈法,这关系到艺术家的创造力、生命力以及个人努力探索等方面。人人皆知艺术要创新,从古至今的从艺者可谓众矣,然而真正能做到创新者的并不多。这与社会人文环境、画家个人秉赋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原因。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就应逐渐培养对事物的敏感判断力和认知能力。如果这个时期不能使自己的感觉提升到一定水平,那么,艺术家的成年至老年很可能在其作品中显现感觉上的迟钝,表现出僵化保守。这就是有的画家一生都在画着同一个水平的作品的原因之一。有些大师如凡·高、高更虽然从事绘画较晚,但在此前他们一定具备敏锐的感觉,所以后来才有天才的发现。又如齐白石先生六十岁后的变法并不仅仅是陈师曾等人的提醒,关键是他具有敏感的艺术神经从而形成超常的创造力。一个艺术家如发展到高层次的感觉和感情的升华阶段,他可以靠敏感的直觉发现常人不易觉察的自然和内心之间那无限的丰富感,其艺术作品自然会表现出独到的新鲜感。:
在人类文化史上,尤其是艺术史上,每一次艺术形式、意识、审美经验的嬗变都是一些具有“先锋”性质的创新者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西方艺术史上从法国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均产生于对陈旧的艺术形式的扬弃。艺术作品的创作没有开拓、没有创新,作品的价值就会降低。艺术的开拓与继承并不矛盾,它们相辅相成,关键在于你的认识、你的选择。学习过程不仅是技艺的提高,而是艺术品位、艺术素质的培养。这样就有了一个高度,我们尽可以在这个高度上再向上攀登。
参考文献:
[1]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原则;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222-1
1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有关机构在大学生中做过一个关于传统文化认知的调研,形成了以下的结论:
首先,在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上,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基本肯定态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其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两者各有优势和不足,可以互补、互融。
其次,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上,大多数大学生也是持肯定态度的。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就目前来看,学校教育是自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因此,他们呼吁,大学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第三,大多数大学生还是认识到了自己传统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所以,在此基础之上,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都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2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的调查,我们看到,虽然大学生能够较为正确的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看到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但在实践当中还有相当多的问题存在,使得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不得不进行更多的思考。
2.1 大学生当中“西化”现象严重,严重背离文化传统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从开始到“”,国人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之风渐进。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而对传统文化教育却不予重视。导致现在的青年学生思想当中充满了西方各种各样的思想,但对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例如有的大学生对影视明星,乃至许多好莱坞和西方体育明星如数家珍,但对于孔子、老子究竟何许人也,竟然一头雾水。
2.2 传统的道德观念非常淡薄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都在他们出生的时候开始发生剧烈变化,特别是从小受到大量西方文化的熏陶,导致他们在成年之后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团队精神意识淡薄,而传统的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更是严重缺失。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社会责任感。一些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就没有形成很好的责任意识,所以就无法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正含义。二是艰苦奋斗美德遭到抛弃。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支出也在不断增加。一些大学生认为艰苦奋斗已经成为了过去时,家境富裕者出手阔绰,家境较差者也讲虚荣、摆阔气,与人攀比。三是公德意识缺失。现在在不少大学生身上,基本的公德意识全无:成群结队闯红灯、上车不排队、不给老人让座、随意丢弃剩饭剩菜、上课不关手机、恋人当众亲热等现象比比皆是。四是缺乏诚信。最具典型的就是高校助学贷款的恶意拖欠问题。
3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与途径
3.1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1.1 必须坚持理论的指导地位 综上我们能够看到,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要走的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指导思想是原理。因此,我们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时,必须坚持理论的指导地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要与时俱进,批判的继承。
3.1.2 必须实事求是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宣讲 当今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日趋多元化,一些人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实现其经济利益要求,在宣传传统文化时故意曲解(当然其中也不乏能力原因,对于传统文化不能正确理解)。这种宣传教育从某个角度来讲还不如不宣传。
3.1.3 坚持优良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以发展的眼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时代总在发展进步,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思想内核,同时也要看到这种文化与当今时代的时空差距。因此,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精神,体现时代要求。
3.2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3.2.1 转变教育观念,重视传统文化教学 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上,要增设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必修课,同时增设与各学科相关的选修课,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举办各种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增加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
3.2.2 改革教学方法 方法是否得当、是否科学高效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元素。传统文化为什么没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也和其表象形式有关。为此,我们要鼓励教师多多思考教学方法的改革,千方百计的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等教育平台,尽可能的把它们吸引到传统文化上来,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2.3 要对师资队伍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培训 教师是教育人的人,传统文化教育能否开展得好,师资队伍是关键。而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一是数量少,二是素质低:因为现在的中青年教师同样也缺乏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之前,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教育。
书法以其诗意挥洒,纵横飘逸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现代设计师可以巧妙的将其运用到广告设计领域中来。书法里面包含了中国从古至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对于人们有着很大的影响,书法博大精深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凝聚了文人们心血,是设计师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作品的必要元素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就是设计师借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演变而来,是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性作品。作品在设计师们独特的设计与完美的表达后,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字艺术完美的展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通过独特的工艺将文字进行处理与美化,以求体现出奥林匹克的精神,同时也向世界展示着它的精神与其背后所包含的意义,通过汉文化与文字的魅力让一个全新的北京展现在人们的视野前,新北京以博大精深的文化与情怀向奥林匹克表达了自己感情也让全世界认识了我们中国。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心血的设计作品不仅在北京奥运会上被设计师完美的表达出来,在全国各地都有许多让人叹为观止的设计,其中也蕴含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例如北京的圆明园、故宫、苏州的园林、南京的明孝陵与明城墙等等无一不体现出设计师将汉字放在设计作品中所用的心血。这些设计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为历史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更间接的向世界传达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影响力,同时也表达出中华民族高尚的文化品格。汉字是民族的智慧和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们包括了点线面的结合,赋予了汉字以静制动的魅力,将汉字融入设计,可以惟妙惟肖地勾画作品的姿态、神情、及其背后的意义,展现出别样的意境美。设计作品需要满足广大群众的审美标准,它需要文字的创作灵感以及对文化的深入了解,并表达出我们民族的特色,让世界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这个国家,这是所有创意与设计都不可替代的。关于文字的设计我们更需要去从传统的文化中找到相关的特色与灵感并将其应用到现代审美理念中,从而达到突破自我创作局限的目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凝聚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如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喜悦等意义,所以中国银行标志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打了红绳的古钱币,因其象征着财富。其标志上所用红色的基底色代表着民族特色的色彩,同时也向人们表达着自己的信念。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广告设计的例子在向人们传递着设计师们眼中对于汉字的应用与理解。
二、传统图案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吉祥图案是人民为了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而创作出具有深刻含义的作品。国内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图案,经过不同时代的继承而发展出来的独特民俗艺术,表达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福禄寿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而青蛙代表着生命顽强不息,孕育新生命的特征,这些传统的图形同样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将其运用到新的设计作品中,使我们的广告设计独具魅力。如凤凰在古时代表了崇高的地位,备受人们的尊敬,又是百鸟之王,上海老凤祥的设计理念就是运用其凤凰的雏形来加以改造设计,并将其运用在平面设计中,减少了店铺与顾客之间的距离,让顾客倍感亲切,也让店铺具有深厚的文化与历史气息。使得人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与影响力。
三、传统服饰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字: 传统建筑;文化元素;思想;
1.引言
中国的传统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期。并且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传统建筑的风格也在不断的变化,在这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蕴含在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元素,不同时期的古建筑蕴含的文化元素有所差别。当前的建筑发展中面临着很多挑战,这其中一个很大的方面就是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去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建筑风格关系,以做到既能够充分展示出中国的传统建筑的文化气息,同时又能够很好的体现建筑的时代特色。要做好传统建筑风格的设计,首先要对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文化元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抓住传统建筑的精髓,才能够在传统建筑的修复和重建过程中游刃有余。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分析
2.1理性与审美的结合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元素中,理性和审美一直都是延绵不断的。分析传统的建筑可以发展一个明显的规律:不管是单体或者群落建筑,从建筑的布局到形态都十分考究,在各样的形态中包含着社会法则、哲学伦理等理性和审美的观念,它们和建筑的形态、色泽以及材质相互交织,展现出传统建筑的理性和审美的巧妙结合。
在这些理性元素中,大致可以分为实用理性和审美理性两大类。实用理性指的主要是在传统建筑的设计中,从建筑的整体布局到具体的结构设计都十分注重建筑设计的法则。这些法则有的是在长期的设计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思想,例如传统的建筑一般都是背山面水而建,在传统建筑的各个阶段都有着严格的尺度进行限定。在官宅和民宅的设计中对于尺寸和规格等都有着严格的限制。而且这些发展能够将传统的封建礼制思想完美的提现为数量的形式,本身就有着很强的理性思想。在中国的传统建筑发展过程中,建筑的风格未有很大规模的变动,这也形成了最后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迥然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封建制制度对建筑设计师门的压迫,残酷的制度禁锢了思想的发展。
在传统的建筑中,可以从建筑看出封建社会的影子。传统建筑在根本上是封建礼制的一种工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皇陵、庙宇、庭殿等具有礼制色彩的建筑形式,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封建社会的社会心里和人们的审美思想。其中大的群落建筑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理性思想的核心代表,它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方和圆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正统”代表形式。大大小小的传统建筑都折射出人们对于“天人合一”等思想的追求,提现的是一种建筑的精神层面的审美思想。
2.2传统建筑中的风水术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设计中,最具有文化内涵的当属“风水术”,这是古代人们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对于建设设计思想最为精炼的总结,也最能够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即“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因地制宜”等寓意深刻的文化元素。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选择建筑的地理位置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在古代,人们都过对一个区域的地形、水质、气候进行判断,分析它们是否适合人类的居住和生活,这些“风水术”其实和现在的水文地质科学是有着关联的。在古代的建筑选址时特别注重保护“龙脉”,也就是当今地理科学中有关山脉走向的问题,这种传统的思想能够有效的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所以说在传统建筑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2)因地制宜的思想。在传统的建筑中,可以发现古人在尊崇自然的同时,也不忘记对自然本身的考量:他们认为自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是也不能随便加以改造,而是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弥补自然的不足。这些思想和观念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传统的包容、隐忍的文化气息,是传统社会人文精神的一种写照。
(3)保护环境。在传统建筑中,尤其是园林建筑,更加能够表现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传统的园林建筑中,建筑的设计无须受到严格的限制,代表着封建礼制的建筑风格也在这些园林建筑中被冲淡,园林建筑的设计有了最大化的自由度。在传统的园林建筑中,建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很好的融为一体,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园林设计的层次。而且在传统建筑的设计中都十分看重人的感受,将人文的情怀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中,同时更加注重建筑本身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这种包含文化元素的建筑设计方法在传统建筑设计中有着很深的渊源。
3.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1)传统建筑中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的应用
现代建筑的设计和装饰都应该借鉴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元素。首先,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将建筑很好的融合到自然环境中,同时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真正的做到“天人合一”。在整体的建筑设计中,要做到建筑的结构和建筑的外形装饰相互融合,将整体的建筑风格作为设计的核心,通过建筑的外形装饰来配合整体框架结构的设计,从而达到更好的彰显建筑设计风格的目的。在建筑的外形装饰设计中,可以通过借鉴传统建筑的文化元素来改善建筑的风格设计,并且结合时代的特色,能够更好的表现建筑的设计风格。
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元素在现代建设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丰富建筑设计的形式,而且在与各种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交融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展示现代建筑的视觉体验,增加现代建筑的审美享受,而且可以增加建筑设计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赋予建筑以“人文”特色。
目前对于传统建筑中文化元素的使用主要有传统建筑纹饰的应用,通过纹饰脉络的设计,它能够赋予建筑物以鲜明的设计风格,同时提高建筑物的设计层次和审美品位;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能够有效的缓解目前的钢筋混凝土设计带给人们的压抑感觉,在建设设计中大量的应用竹子、木刻等传统的材料,能够增加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传统设计理念的应用能够增加建筑整体设计的协调,做到各个部分相互融合,提升建筑设计的品位。
(2)传统建筑中文化元素在古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古建筑的保护是目前一项紧迫的任务,做好古建筑的施工首先需要做好的就是对古建筑中文化元素的提取。首先,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建筑特色,判断古建筑中所蕴含的主要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是这些古建筑的灵魂,因此,与其说是古建筑的施工,实际上是古建筑中“文化元素”的施工,这个才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核心工作;在古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忠实于建筑的文化,要做到建筑的设计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做到很好的配合,同时施工中要注意将“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中,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彰显建筑的文化气息。
4.结束语
中国传统建筑的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对它的研究也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悠久的传统建筑历史带给我们大量的有关建筑设计的思想和智慧,尤其是关于传统建筑中文化元素的研究,能够为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更多的灵感,同时也能够在古建筑的施工中更好的体现出建筑的时代和人文气息。
参考文献
[1] 产婵.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运用.金田,20112年10期
【关健词】中职课程 陶艺教育 创意能力 自我实现
中国是传统的陶瓷大国,离开中国也不可能构成世界现代陶艺的全貌。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最富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艺品。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国,许多国家瓷器工艺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国陶瓷工艺的影响。陶瓷也与茶叶、丝绸并称为中国三大特产而名扬中外。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在中职进行陶艺教育课程的尝试,是顺应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需要,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成与美术教育的目的相一致。让学生通过陶艺教育的学习来表现自己的情趣,展现自己的个性,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自我实现。
谈到陶艺,总有一种神秘而远古的气息震撼着我们。我国原始社会就开始了烧陶,在捏好的泥巴上绘图经高温烧成陶瓷成为艺术品。因此从小孩玩泥的天性开始,就已显示了陶艺的乐趣。陶艺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对中职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提高有着积极的潜在功能。“陶冶情操”正是陶艺的一种体现,而它独有的魅力不正是开展创新教育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吗?
捏泥与制陶是人类童年特有的手工文化,伴随着这种手工文化的发展而创造了生活器具和生活用品,这种看似简练的手工劳作方式,却是人类进程中的文明标志之一。所以,大凡文明国家的现代美育教育都离不开手工劳作的体验,因为儿童对材料的认识和形制的认识要超过图像和色彩,特别具有动手制作的天性,这种动手认知的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心理判断和审美判断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开发和思维模式的培育。特别是制陶更具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与道德教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引申为教育成材之涵义,故有“陶冶性情”、“陶冶情操”之说。的确,青少年应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审美体验的培养,这样才能为以后他们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青少年时期对手工劳作体验的重要意义,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次在陶艺课中,通过对原始陶艺、民间陶艺和现代陶艺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创作的思维与灵感,特别是通过富有生活情趣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创作主题的设置,引导儿童在自由轻松的创作活动中,陶冶性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空间的想象力、形象的创造力等得到综合性的锻炼。
在陶艺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采集与整理,问题的探讨与分析等合作与独创相结合的学习体验,及对泥料粘合、色彩处理、焙烧温度、陶坯的保护等初步的认识与尝试活动,促进学生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萌发科学技术的精神。同时在陶艺课中,通过对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区及同学之间作品的评价,对创作过程中的情节交流,成互相学习、互相关爱,不断超越的人文精神
陶瓷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陶艺教学活动在课堂中出现,陶艺教学是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的好场所,是进行审美教育、创新教育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在陶艺课堂中,学生还可以研究文学,探讨几何体,可以进入动物世界,可以与古人对话,可以奇思妙想,可以用陶泥捏成自己任意想捏的东西。一句话,学生可以用陶泥捏出自己整个的世界。教学证明,陶艺教学是素质教育非常有效的载体之一,它让学生捏出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世界,让他们尽情地体会着创造的乐趣,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四想四对照 传统文化 道德教育
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四想四对照”教育活动把孝道、立志、劝学、尚德等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元素,通过“孝道感恩”、“读书明志”、“辩论赛”、“演讲赛”等一系列具有鲜明主题的活动,激发学生确立人生理想,形成道德自觉、学习自觉的行为习惯,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赢得学生、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
高职院校的生源是“三校生”(中专、职校、技校的学生)和普通高考中的第五批考生,录取的学生分数低、学习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对高职在校生所做的调查中显示,在新生遇到的学习问题中,排在首位的为 “缺乏学习动力”,遇到最主要经济问题是“‘必要支出’过多”。高职学生进校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对事物缺乏应有的兴趣、沉迷于网络游戏、花钱大手大脚、上课迟到早退已成为影响高职教育教学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尽管针对上述行为出台一系列教育和管理措施,但效果却不理想,究其根本,是我们缺少能唤起学生内心良知的道德与情感教育,缺失能唤醒学生作为子女、作为公民的内心责任意识的教育。
学会感恩仅仅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步,道德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磨炼,才能最终形成一种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动。感恩教育须与学生反观自身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感恩父母、学院、社会的外在情感转而化为自身责任的内在动力。学校必须给学生以专业认同、职业认同、学校认同为前提的人生理想教育,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入到每天的学习行动中去,才能起到真正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
综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是缺少感恩教育,也不是缺少人生理想教育,而是要么沦为只有感恩而无行动的口头派,要么步入只讲人生理想而不与专业学习的虚无主义,要么陷入只谈学习行动而缺少人文关怀的僵硬主义,这便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系统的、有机组合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缺失的现状。
二、感怀恩情反观自我,汲取动力志于成人
“四想四对照”的主要内容为“想一想父母含辛茹苦送我来学校读书盼什么,对照自己在学校的表现是否对得起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想一想我在学校做什么,对照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是否达到父母的期望;想一想我将来走上社会干什么,对照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想一想我要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凭什么,对照社会对人才需求,自己应该如何努力。”“四想四对照”所对应的感恩教育、人生理想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成才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及重要的现实意义,四部分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立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一)明孝以正心,道德之根本
孔子在《孝经》中讲到:“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意即德性的根本在于孝道,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是孝。又言“百善孝为先”,进一步开宗明义地指出:孝心一开,百善皆开。一言以蔽之,孔子以来的儒家十分注重“孝”在民生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我校开展的“四想四对照”活动,以“孝”作为学生德性开发之起点、之根本,以孝贯通一系列学生思想教育活动。首先让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小事入手,以开展主题班会和座谈会的形式,要求学生算一笔经济账,回忆和述说父母及长辈为自己付出的感人事例,体谅父母的辛苦,感知他人的善意、养成助人为乐的品德,让学生初步具有传统孝道、责任感、爱的回报的情感体验,形成勤俭之谓德、骄奢之谓恶的道德认识。同时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或不足,通过自我反省、班主任积极引导、同班同学相互帮助,形成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以尽孝道的共识,探讨个人尽孝的具体做法。
因势利导,学校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作为指导思想,展开“自爱、自强,心中有爱”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知孝,进而知关爱自己,然后自强不息。由孝敬父母而生恭敬之心,由体谅父母之辛苦而知勤俭慎行,由爱敬父母而知尊重他人、感恩学校、关爱社会,最终形成一种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的和谐校园文化。
(二)立志以帅气,精神之源泉
树无根不活,人无志不立,一个有志向的人,他的生命才是朝气蓬勃、生生不息的。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把“立志”看做成事之首,孟子有“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之言,晋代嵇康在《家诫》中的“人无志,非人也”之说,更是把立志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志向是道德形成的重要的内在条件,不仅表现在它作为道德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它左右着实践的道德方向。
“四想四对照”活动除了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述立志的重要性,帮助分析学生的优劣势,确立其人生志向等,还通过“寄家书”、“演讲比赛”等活动来坚定志向、砥砺志向。家书的内容涉及学生的思想感悟、人生规划、想对父母说的话等,让家人感知学生的奋斗目标及当前的思想状况。同时为父母参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渠道,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代表会,邀请家长来校参观,从早上出操到晚自习,从宿舍到食堂,让家长感受自己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状况,一起探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演讲活动来不断强化学生关于个人志向的内心体验,从而内化为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增加发奋图强的信心,形成学习的勇气和毅力,排除干扰,战胜困难,取得进步。
一、体育的文化现象
“文化”一词,历来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对其众说纷纭,足见这一概念是有一定的模糊性。从辨证的观点出发,“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理解,对“文化”的广义理解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新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方面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故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适应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具体地讲,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产物本文由收集整理,是社会实践的结晶,是构成社会诸种现象和事物的复合体。它除了以教育、科学、艺术等为组成部分外,还包括体现在人们物质生活关系中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体育文化等。
把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认识,便产生了综合全部体育活动的概念——体育文化,体育文化必将成为21世纪与传统的其他文化相融相进的文化领域里的主题。
“体育文化”一词,最初直译为“身体文化”。19世纪末,“身体文化”一词被广泛地加以解释和使用。法国阿莫罗斯体操派认为身体文化可以直接理解为锻炼身体的规律;法国演员德尔萨特创编的身体演练形式,以“德尔萨特身体文化”之名在美国妇女中风行一时,这种动作和姿态来表示情感的健身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现代舞和艺术体操的诞生。到20世纪,对身体文化这一概念的解释和使用更为多样化。有人认为身体文化就是身体锻炼;有人认为身体文化是旨在促进健康和增加体力的身体运动体系,是与自然的运动形式相对应的人为的体育形式;也有人认为身体运动不仅要用科学来解释,它还可以显示出生命的旋律和美,是文化的表现体。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和东欧各国把“身体文化”作为关于体育的广义概念来使用,认为它是整个文化的组成部分。
体育文化虽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但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就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体育具有继承性,因而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体育的整体认识时,必须追溯它的历史发展过程,揭示体育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内在联系,抓住主要环节,寻找它的特殊规律。
二、传统文化与体育文化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以民族的形式发展起来的。民族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语言、民族性格、民族精神、风俗习惯、传统与道德、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等,构成了传统文化的特征。
传统是由复杂的历史构成的,是一定区域和一定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中的人们在实践的历史过程中,生成、积累、稳定了的经济、文化、心理、艺术、道德、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因素与特征的组合体,含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各社会生活共同体中的语言、宗教、精神、道德、艺术、民族气质等,构成了各种传统文化,标明了一种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体育活动方面表现出了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现出较强的民族特征。
共同的经济生活,是民族特征的前提,也是传统体育各具特色的基本条件。牧民善骑,狩猎民族善弓弩;北方喜溜冰雪,南方喜水划舟,这些都是长期共同劳动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传统项目。今天,如此狭小局限的这些民族体育活动项目,已走上国际化轨道,亦将成为21世纪体育文化所不可缺少的一大景观。
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的特点在精神上的反映,也可以称为民族性格或共同心理状态。它具体表现于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生活风尚与宗教活动中。传统文体对于体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于某一时代民族或阶级的人们所共有的东西,如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社会风俗、人情世态之类,一经形成,就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中国的民间体育活动划龙舟、踢毽子,西班牙的斗牛,日本的相扑,泰国的泰拳等,都是能够体现民族性格的体育项目,充分反映出传统文化给体育带来的民族性。
三、传统文化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体育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是确定无疑的,也必将是2l世纪体育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人们本身的忽视和教育的缺乏,使得现在的中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知半解,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还有对于社会基本道德礼仪也知之甚少。最严重的是现在影视剧对于历史的随意篡改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加上缺乏优秀思想的洗礼,使中小学生大都崇尚个人主义,缺乏集体主义。个人至上,过于自私,索取多奉献少,道德意识有待加强。没有责任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任其发展,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成长。教育的根本便是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这也正是传承的根本,而一个民族的传承与其自身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离开了文化,无处去谈论什么经典,而没有经典,便无处追寻什么传统,而没有了传统的民族便处于精神灭亡的边缘。所以为了民族更好的发展,我们要让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发挥更大作用,使之不断地丰富与完善,促进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孩子,要更加重视。现在呼声最高的便是提高教师素质,说者大多注意的是所谓“业务素质”,其实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素质。正人先正己,“立人”先自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光是对学生,对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其中产生的思想意识和文学经典数不胜数。自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各家人才辈出,各有千秋,后来得到广泛发展的儒家更是有中国第一传统思想的势头,孔子学院也是遍布世界各地。可见儒家思想对于当今时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儒家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等等这些方面正是现如今我们所缺乏的。因此推崇传统文化也可以提高中国人的整体素质。其次,传统文化的传承客观上培育了爱国主义精神,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如今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繁荣,大多数人过洋节忘根本,面对西方的文化甚至会出现自卑感,这是很危险的。南怀瑾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忘掉了,这样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不会翻身。”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古籍浩如烟海,文物古迹数不胜数,还有古代的科技发明仍对现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这些都需要我们重新拾起,通过学习领略先人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每个中国人的爱国精神。再有,作为中国人,汉语言文学的修养是必须具备的,如果一味培养高科技人才而忽视了文学素养,那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人情味了,中国人自古以来饮诗弹唱,喝酒闲谈,讲的就是一个惬意,这不仅是单单的闲云野鹤,也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庄子有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身体便可无所依赖,思想便可超脱自然。最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更是可以肯定的。古时推崇礼乐制度,崇尚儒家仁义道德,孩子从小便知何谓孝顺父母,何为尊敬师长,儿时便立下鸿鹄之志,满怀对民族的爱,渴望报效国家成为栋梁之材,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也只有从小有着这种觉悟,才能更好的接受教育,为成才做铺垫,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则终成大器。伴随着自古流传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要在教育的加持下不断的开拓创新,推动历史车轮的向前推进。以上是传统文化对于教书育人的重要性,但文化传承与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总书记曾在清华建校100周年之际说过:“全面提高高等教学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而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之后又着重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也体现了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而自主席上台以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重要会议上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因此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也为了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是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将发扬传统文化作为己任。其中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真正作用又在何处呢?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样教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人类之所以会进步,正是由于人们一代代的传承。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学校正是用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中外历史发展也证明了,高校语文教育对于传承人类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便是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是民族凝聚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源泉。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潜移默化中便深入了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而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便是:利用教育的方式,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发散念头,培养对待优秀传统文学的敏锐性,将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这两大功能发挥出来。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莫言曾在获奖典礼上说:“文学的最大用处就是没有用处。”这句话说的很巧妙,文学相对于冷冰冰的科技产品,当然是无用之物,他无法计算导弹的运行轨道,也无法计算出国家经济发展现状与指标,但传统文化胜就胜在他的思想内涵,对于一个人来说,技术就如同面包是用来充饥,而传统文化,就像是面包的夹心层,一旦去掉,整个面包都变得索然无味,更别谈惬意的生活了。上面提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民族自豪感的产生,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能够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而课本《核舟记》就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大苏泛赤壁”典故。“长不盈寸”的核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课堂上的小小引申不仅可以活跃气氛,也在愉悦的气氛中推进了传统文化的学习。总之,语文教学中融入的传统文化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是学生能够真正学到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寥寥几笔带过,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既学文化,又从中领悟人生道理。“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如是说到。何为人性?知廉耻,顺父母,亲友睦等皆为人性之事业,而其中的根本在于信仰。教育需要有信仰,没有信仰就像是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教育也会变得死气沉沉,不会创新,更不会进步。只有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才能扬弃旧意,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使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心中,更好地接受。而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任重道远,只需记得一点:让教育与传统文化并驾齐驱,不脱离,不分裂,不排斥,共同迎接祖国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黄必东.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3,(7).
[2]罗杰蕊.中职语文教育应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6,(29).
受到市场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尤其体现在初级教育中。许多儿童和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越来越少,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被忽视,许多年轻的一代已经对传统文化失去了认知,这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因此,我国需要在小学教育中大力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过程当中不断向他们渗透我国优秀的思想和传统,使自古以来就滋养我国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并继续发挥其永恒的价值,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小学教育能够具有更加科学明确的目标。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浪潮和现代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我国小学教育存在着发展目标不明确,教育适应性不强的问题。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有众多的优秀美德,育人是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核心要求。在小学教育中增强美德教育能够提高学校和社会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程度,增强我国教师在教育中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尤其对于当前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来说,传统文化教学能够提供科学的育人目标和培养路线,使小学各方面的教育工作都能够围绕科学的目标来进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在小学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小学生在该年龄阶段具有独特的学习特点,他们求知欲很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我国的教育现实往往并不能满足他们探索事物的心理需求。
最后,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的道德和素质的提高。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思想,我国自古奉行“知书达理”的教育理念,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他们学习我国传统礼仪,提高人文素养,帮助改善日常行为和习惯。
二、当前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
小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非常信任教师,在他们心中教师是无可超越的权威,这有利于教师做好组织教学工作,顺利地进行各项教学活动。然而,有些小学教师自身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不太了解,或者关注点并不在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一些传统文化的糟粕,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偏离了应有的教学内容和方向,甚至使小学生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这显然不利于小学教育的发展。
三、增强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效果的途径
第一,在小学教育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是启蒙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这一阶段做好经典文化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一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注重教学方式的选取,避免盲目的灌输式教学。首先,传统文化教学需要教师在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精细的筛选和备课工作,选取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篇,同时通过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步骤使小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其中的基本精神。其次,传统文化的教学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讲授和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同时可以创新讲授方法,利用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全身心融入到传统文化教学中。
第二,进行传统文化教学需要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我国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捷便利地搜索到海量的学习资源。网络上的传统文化信息十分丰富,既有大量的文本资料,也有丰富的音视频资料,小学生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自主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丰富的知识来完善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关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必须加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更好的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如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其重视度不够,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将会面临很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对提高语文教学素材中传统文化素材的比例高度重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将是传统文化弘扬与继承的主要途径。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拥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必须肩负起弘扬与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语文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承载文化的主体,更是人类文明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语文阅读教学就是传承文化,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还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然而,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学生在古诗文学习时,往往需要借助教学参考资料去理解。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阅读重点更集中于语文教学参考资料而非语文教材,一旦学生丢掉这些参考资料,就很难独自去鉴赏、理解以及翻译古诗文。由此可见,在学习中学生对参考资料的依赖性极强,使之无法真正用心理解古诗文蕴含的主要意义。因此,如何让学生能够独自的品味传统古诗文的含义将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我国在任何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个通病,即高度重视积累和传承知识,但却忽略创新和理解。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要重复单纯的承接过程,更是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中华儿女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积极将新鲜血液注入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代代传承和创新。但事实上,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古诗文教学,多数语文教师都按照固定的套路进行教学,即首先接受生僻成语和字词,然后分段分层次地讲解课文,最后再总结归纳,这种模式既实现不了教学创新,也融入不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课本,也要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二、语文阅读教学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担
(一)阅读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均记载于文字中,中国古代文字是古人思想的记载。教师应积极引导高中生学习古文,使其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只有学生读懂了古文,才能理解到古人在衣食住行上体现的独特价值观,以及独特的传统文化神韵。
例如:《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古诗阅读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来源――乐府。而乐府是汉代皇宫的一个音乐掌管机构,乐府诗的诗句完全是依据固定音乐旋律谱写的,它的要求即韵律和平仄,且乐府诗的表演既有演奏也有专人演唱,这二者间的关系类似于现代歌词与歌曲的关系。之后,虽然乐府诗、词被分别流传,但仅从艺术角度评价乐府诗,其艺术价值可谓巨大,《春江花月夜》在乐府诗内相当出色。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又能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及对艺术的追求。因此,阅读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
(二)阅读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传统文化直接影响到中华儿女的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的体现。例如:中华政治文化表现出内法外儒的特征,“儒”主指儒家精神,它的中心为“仁”,秩序为“礼”。“仁”对人们内心提出充满仁义,对待他人以宽仁之心的要求,即郡王对待臣民要包涵仁心,确保臣民生活安定;民众必须心含仁义,做到克己恕人。“礼”则对人们提出认定自己在形式上的身份,充分在身份中发挥价值的要求。儒家学说通俗来讲就是自我约束;而与之相反的是法家精神,它主要指外在约束。法家对君王提出修订合理法律的要求,对执行法律提出公正无私的要求,即必须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态度。法家精神通过外在约束,稳定国家和社会。再如:《廉颇蔺相如传》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内心重视大局的思想。这种以大局为重的观点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人们内心有着重于个人名利的事情。只有充分了解古人的所思所想,学生才能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
(三)阅读有利于了解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
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其实当学生学习到《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就会发现针对现代人的阅读水平来说,只要除开其中的专业术语,并非不能读懂这篇文章。该文不同于唐宋时期的文章,它其中运用的描述手法十分接近现代风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就中国各个时代文章演变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引导比较学生会发现《诗经》比较难读懂,如果不借助教参基本上读不准通假字,甚至不能正确理解诗意。还有汉、晋两代的赋虽然形式优美但难于读懂,其主要由于汉、晋时期通常以世家贵族作为统治阶级,而他们对于风雅生活的表现主要通过诗赋,但普通民众则不需要和理解这些。唐代推广九品中正制度让民众获得机会读书,民众也逐渐开始了解诗词文章,所以唐代的诗词、政论文等基本上未再使用空洞生僻的文字典故。直到明朝和清朝时期,民众将文字阅读视为一种休闲的生活,因此为方便当时的人们读懂文章内容,撰写者通常会运用与民众日常生活相接近的白话文进行描述。只有学生理解了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和创新.
三、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师在过去仅重视传授语文知识,而忽略从历史等各方面引导学生去看待古文。学生不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势必会忽视其魅力,导致传统文化出现传承危机。因此,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
参考文献:
[1]许斌.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教育,201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管理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流派众多,形成了儒家、佛家、道家、兵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等思想文化流派。
1.儒家
“中庸之道”、“和谐”作为儒家文化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追求把握事物的规律,做到天人合一。
儒家文化的最高目标为“内圣外王”。“内圣”指的是修己,指人的主体的心性修养。精髓在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几方面意思,做人要有爱心,讲规则,懂礼貌,求知识,重诚信;态度上要温和,善良,恭敬,勤俭,礼让;另外还有“忠、孝”,要忠于国家忠于组织,而孝则是每一个中国人背负一生的责任。“外王”指的是安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己到推己及人,成己成人,成行成业,由“内圣”转为“外王”,经世济国,造福社会。
2.佛家
佛家作为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提倡清心寡欲、三道轮回、因果报应,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演化,与中国的道家文化相互作用,产生了禅宗,它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产生重大影响。
3.道家
道家的最著名的人物为老子,《道德经》是其著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倡导顺应“道”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的自然规律,无为而治。
4.兵家
兵家文化以“道胜”为宗旨,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目的,强调战略战术的综合应用,达到战争的胜利。《孙子》一书开篇说: “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 较之以计而索其情”把战争看做大事,通过“举贤授能, 不时日而事利”、“贤人所归, 则其国强, 圣人所归, 则六合同”的人才,对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等客观因素的收集分析应用,来决定战争的胜负。
5.法家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由商鞅发扬光大为秦朝的治国理念及强大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6.墨家
墨家主张“尚贤”即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兼爱”即完全的博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7.阴阳家
阴阳家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8.纵横家
纵横家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就是战国时期的外交政治家,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分合之策游说于各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人物一般分属合纵连横两派,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二、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深层意义
1.儒家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中庸》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于儒家文化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和合理规范,更贴近于现实生活,使得传统上,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主要文化对于管理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2.道家
“无为”是道家管理文化的最高原则,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反对法令滋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反对以礼教作为治国手段,倡导“绝圣弃知”, “绝仁弃义”。管理者应该“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管理者应该“寡欲”,看作是实现无为之治的一个先决条件。
现在道家所倡导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被各个企业管理阶层重视,提倡民主式管理,“有所为,有所不为”,管理者和员工各自干各自的事情,相互独立,给彼此最大的信任。
3.法家
法家韩非集秦晋法家思想之大成,主张“法”、“术”、“势”三者合一,"势",是权力,权威;"法",是法律,法制;"术",是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文化上,用唯物主义观点改造老子关于“道”的学说,指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认为道是万物发展的总规律,理是个别事物的特殊规律。强调人的活动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参验”的方法,以“功用”的实际效果检验人的言行,认为“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法家的基本治国之道就是制定法律,企业基本治企之道也是法律,但是企业法律绝不同于治国法律。企业的法律实际是在国家法律范围内的企业规章制度。例如,股东在合作的时候,必须谨慎认真做好《公司章程》,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就不会出现乱象。法家提倡“ 循名而责”,类似于现在的“问责制度”,管理者要挑选适合在某个职位工作的人并使其明白职责,并且赏罚分明,就可以有效管理。比如,某人屡次违反公司规定且没有正当理由,就可以根据公司手册给予相应的惩罚。
当然,法家思想与企业管理制度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的区别。企业管理不仅需要制度支撑,更需要以人为本、以德治企,两者并行,才能做好管理。法家对于管理学的贡献在于提倡一种制度化、规范化,以制度来管理企业,把管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
4.兵家
兵家是以战争决策和管理为核心,管理思想运用在战争领方面,主要包括安危论、谋攻论、胜战论、速决论、虚实论、情报论六个方面,比较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安危论:兵家主张居安思危,谨慎对待战争。管理者要理性,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把握时机,做决策要谨慎。谋攻论:兵家主张战争应讲究谋略,讲究从全局出发,多方考量,周密谋划。管理者的要考虑周全,多谋善断,避免内耗和用强力,用“四两拨千斤”获取最大收益。胜战论:兵家主张胜战,认为消耗战不可打,应力求歼敌,从而获取资源、鼓舞士气和支持战略实现。同时,认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强调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管理者要做充分的准备,严谨务实,注意效果,提高获胜的概率。速决论:兵贵神速,是兵家首重之语。速度,是产生力量和把握先机的关键因素。只有先人一步,才能占据主动地位、以逸待劳;只有速战速决,才能避免久而生变、减少消耗、战略制胜。管理者要对外界的变化反应敏捷,推行政策做出决定要快,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获得效果。虚实论:兵家由来重视形势,讲究虚实,主张因敌而变,奇正结合,集中兵力,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管理者要根据情势的变化,灵活的做出决定,因势利导,出奇制胜,虚实结合,分清主次矛盾。 情报论:兵家重视情报,强调用间,强调知己知彼方能百胜百胜,认为虚实、形势所体现出来的都是情报,情报是胜战的关键因素。管理者要全面的收集信息,做好情报的管控工作,信息要顺畅,准确,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为决策提供依据。
总之,现代企业管理要真正做到以兵为锋,有效应用兵家思想,还必须把握好兵家思想六大方面的结构关系,充分认识到:安危是意识,谋攻是战略,胜战是目标,速决是方法,虚实是策略,情报是手段,只有真正做到居安思危,谋划好攻伐战略,立定必胜目标与决心,把握好速度与效率,注重虚实形势结合,抓好信息情报管理,才能真正地制胜竞争、笑傲商场。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的现代企业管理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管理思维特征,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种。
1.宏观整体性
儒家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主张“自然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和为贵”,“天人合一”强调认识自然的整体性;道家更强调以无法用语言表达出的“道”作为宇宙的整体,兵家也重视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等客观因素的整体性,都重视以普遍联系、相互影响、渗透、制约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对于企业来说,首先是一个整体,其次,又要考虑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受社会环境、文化等因数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内部个人间的相互影响、制约的因数。
2.阴阳分解
道家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基础,两种力量对立和变化,相生相克、刚柔并济。作为企业发展中看到隐患,艰难中看到希望。
3.中庸和谐
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处理问题执两用中,考虑问题周全,“中庸”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万物生长,欣欣向荣。在企业的管理中,在不同领域和地方,要符合实际,不冒进、不迟滞,以和为贵、和气生财,讲求双赢,更能有效推进企业的发展。
4.务实理性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主张为人处事求大同存小异,理论联系实际,踏实务实,认识并践行符合企业所处环境的发展规律,少争论,努力追求利益,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庸》子程子曰
[2]郑文斌.《治国平天下--中国组织领导者修炼五步曲》.
[3]张培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者的现实影响》.
[4]老子.《道德经》.
[5]范仲淹.《岳阳楼记》.
引言
中国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一直是各类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热点问题,传统文明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设计艺术的发展与演变。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形式,其艺术表现形式对设计所产生的引导性作用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所不可比拟的。当代设计是一个相对宽泛的研究范畴,其广义能够延伸到人类生活的任何领域。可以说当代设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全部生活。传统文化元素具有深厚的文化色彩,其语言及视觉效果是构成其有效传播的重要途径,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完善当代设计体系建设,推动当代设计的深入发展。
1、当代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之间的内在相关性
设计领域中关于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系很早有之,中国老一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家就曾经提出传统文化元素对设计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如何有效运用传统文化的视觉与语言色彩来展现当代设计的艺术魅力,即所谓的“图案”内涵。这种内在的相关性与一致性决定了二者的有效结合必然能够充分推动当代设计的深入发展。设计更多的是将人类的精神、思想及意愿等体现在外在物化的载体上,通过设计师对其进行具体设计来展现其外在的内涵特点,也就是具体的生活方式。因此可以说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外显方式,其中必然也包含着某种文化元素。可以说,任何文化本身度包含着外在物化的东西,因此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的文化,这种文化的产生必然也会带有某种文化的色彩。所以设计本身是一种文化的重生,而文化的重生又必然以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础,因此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便产生了特定的、不可改变的内在联系。
2、如何有效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推动当代设计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本文由收集整理当代设计更多的是在设计师的合理借鉴之下进行再创造出现的,通过设计师及欣赏者等有意或者无意对自己存在的世界进行反复的阶段,以展现出多元化的风格。用发展的、创新的眼光来分析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将其应用到当代设计中,推动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的有效结合并使二者之间形成一种共通的语言,以推动设计对传统文化发展目标实现的作用显现。因此有效分析并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体现在当代设计中以显现出其所具备的当代美学价值与意义,将传统文化元素的美感与内涵延续在当代设计中,从而实现文化的持久存在价值。从当代设计本身出发,就存在一种与时展相吻合的动态的文化外在表现形式,此种文化形式更多的是一种持续性的发展过程,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均会涌现出与发展特色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从而推动并历练出具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设计。
在整个中国的设计中,有很多伟大的设计师均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角度出发,设计出了多样的艺术品,以靳埭强先生为例,其设计的作品集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他曾经提出:“节日是活动的文化载体” [1],在不同的时代及地域,认了生活中均会积累丰富的文化习俗,而这些不同的文化习俗正是以不同媒介所传播出来的多样的艺术创作。靳埭强先生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设计的研究,其作品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效的渗透了出来,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且具备符合时展特点的深厚文化内涵与审美特点,使其作品具备完全意义上的文化价值。靳埭强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单纯的形式上的文化展现,更多的是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情感,从而很容易与观众形成一种共鸣。其作品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人看来是十分亲切的,而对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来讲,又有一种好奇存在。因此很好的诠释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当代设计所具有并展现出来的极大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气息。
3、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当代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之间的深入相关性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传承着中国优秀深厚的传统,使中国具有了无穷的文化历史与文化传统资源,比如青铜、彩陶、雕梁、纹饰等艺术品[2],都在很大程度上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特征。这类民间文化资源的有效传承,使得整个中国的文化与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充满的艺术的活力与价值。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与视觉语言价值,能够很好的被当代设计所利用,并将其内在价值有效提炼出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深入到当代设计中。
从当代设计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不同的文化传统元素对不同的设计发挥着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同样,即便是相同的一类传统文化元素,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也有不同的表意。要想突出统一性质的文化元素设计与文化表意表达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几乎是很难实现的,但从设计艺术品的手中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的相关性,又会感受到其与时展特点吻合的时代特色与动态发展特色。
用一种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传统的文化因素,便能发现其与当代设计之间的紧密相关性,进而推动当代设计从传统文化元素中吸收精华以及传统文化元素从设计中吸收某种发展目的与理念,推动二者的有效联系性。设计并不是产生在当代的,设计的历史源于人类的产生,因此设计本身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发展风格。因此可以说设计本身是历史性的,其与传统文化元素的密切相关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演变而不断加强的,因此需要以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的内在一致性联系。
4、结论
关键词: 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现代化现代教育动态平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随着新世纪的逐步深入,现代教育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深。现代教育意味着继承与变革,继承就是传承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变革就是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不合理因素,使教育和各方面符合时代的特征和培养新时代的和谐发展的人。
一、文化与华夏传统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1.华夏文化
华夏是中国和华夏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
华夏民族起始于距今约四五千年。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在此后的几千年的发展和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民族为大多数和各少数民族共生共荣的中华民族。
华夏文化对应的英文有china cultural,huaxia-china culture,chinese culture。一般人们认为,华夏文化是指一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上居住民族的总的文化系统,子文化则是在华夏文化这个总系统下一定的地域和一定民族产生的小文化;也有人认为,古代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就是华夏文化。
在常见的使用过程中许多报刊杂志甚至学术论文把它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儒学混为一谈,我认为这都是对华夏文化的一种狭隘化现象。
华夏文化的主干是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学,但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很多内容,不仅仅有儒学,还有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及佛教,在地域上还包括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文化和新疆文化等甚至大陆以外的亚洲的四小龙和日本等文化因素的多元文化体系,而“中国”是一个政治实体,我们不能直接用到文化上来。
华夏文化不是一个政治实体,也不是一个具体学术派别,所以我认为华夏文化是一个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儒学相区别的概念,她应该定义为:古代的中华民族及现代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她以中国范围内的文化为主体,也包括世界范围内一切华人甚至其他民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所以相对应的最合适的名称是中华文化。
2.华夏传统文化
华夏传统文化就是超越时代的华夏文化,从古延至今,仍然活跃于现实中的动态的华夏优秀文化。上文提到华夏传统文化主干是儒、道、墨、释,以地域上表现为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文化和新疆文化等子文化。
华夏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传承了几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以下特性:
(1)旺盛的软文化生命力结构,软文化是内层的通过社会各种媒体的传播,可以对现代化社会甚至未来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2)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无限的超地域性。早期的华夏文化具有鲜明的河洛文明特色,各个地域文化在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同中国范围内其他文化互相接触、吸收和同化,由此形成一些超地域的共性,即华夏文化的天下观等。
(3)具有超时代的先进性。有人说华夏文化总体上说是一种农业时代的文化,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华夏文化圈的迅速崛起正说明了其具有超时代的先进性。
(4)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华夏传统文化具有善于吸收各种异质文化并使之有机地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性。
(5)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具有世俗性、伦理性等。
二、有别于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首先,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教育主要是与传统教育相对应而提出来的。对于从夸美纽斯以来到赫尔巴特形成的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称作“传统教育”。同时由于杜威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他对教育作了“进步”与“保守”、“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划分,因此,以杜威为主的教育思想就称为“现代教育”。
其次,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现代教育,对于现代教育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用相对立的方法大量描述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如在教育目的上,两者表现为知识技能与能力和素质的对立;在教育过程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规范学生行为,现代教育强调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自觉行为;在教育结果上,传统教育强调对确定性知识的掌握,现代教育强调创造性的发展;在教育评价上,传统教育强调统一性和标准化,现代教育强调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对教育过程和学生的控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等等。
最后,有的学者认为无论是所谓“传统教育”,还是其以后的教育思想都有现代化教育的成分和思想,即现代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创新。
但是教育现代化和现代教育二者也是有区别的:首先,前者更多地具有时代和社会的意味,而后者更多地具有教育革新的意味;其次,前者的过程比较漫长,而后者可以在短时期内有一个突破性和超前性的发展;最后,前者更多地强调宏观的物质和管理及指导方面,而后者则更多地强调在现有的教育物质基础上如何发展和用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在微观的教育过程中理想地实施教育应有的功能。
我认为目前的现代教育应该定义为: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以构建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以人为本社会为目标的立体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理念上吸取传统教育精华和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优秀成果,并灵活运用的和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具体教育实情而进行的以培养具有民主精神和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最优化教育。
三、华夏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动态平衡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有双重的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华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才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很长时间里处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而对其的传递和深化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现代教育虽然是相对于一个传统教育的概念,但又不是截然对立的,有一部分是要继承的,而且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使教育系统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不平衡,因此,现代教育就意味着变革,意味着进步,只是这种变革和进步是围绕着“现代化”而来的。
简单地说,现代教育和华夏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在推动自身的完美化、理想化的同时把华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发扬光大。
如我们弘扬华夏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扬谦让为怀、贵和尚中的精神,创造一个多元文化和平发展并和谐相处的世界;发扬以背离祖国为耻,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的矢志爱国的精神;发扬“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不为现代文明的物质和技术形形的外在诱惑而异化;发扬业精于勤、勤俭简朴的精神,形成不比享受而比贡献的良好社会风气。
现代教育的时代背景决定华夏传统文化、教育传统和以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它的活水源头,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新教育的宝贵资源。华夏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精华和糟粕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就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要使身不在此山中者用来对它们进行吸收和再创造,这是根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童富勇.现代教育新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当代文化浪潮的冲击力逐渐增强,我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落。为了更好地将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和教育,在加强传统文化普及同时,最好的教育阶段是在小学,小学语文教学是最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始,因此,我国应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将传统文化的教学、培养以及传承从小学开始,从孩子开始,逐渐让小学孩子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悟以及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研究
一、引言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五千年来华夏儿女智慧与精华的积淀,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与荣耀。不过,近年来,随着当代文化的逐渐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低,当代社会很多人对于传统文化认知越来越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这也不符合十七大报告中所倡导的“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的传统文化口号。因此,我国要加强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传承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促进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是较好的传统文化传统起始阶段,因为小学教育属于教学的初级阶段,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塑造民族精神,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下面,本文从传统文化概述、传统文化学习的意义、当前传统文化现状问题以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等方面对其做一系列的研究。
二、传统文化概述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按照百度百科对传统文化的相关定义可知,擦混同文化主要针对现代文化而言,主要包括历代文化中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以及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像古诗词、民族音乐、曲艺以及国画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三、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文化凝聚力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因此,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具有推动传统发展重要作用。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我国文化进一步发展,促进传统文化建设,推动我国文化的进一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四、当前传统文化发展现状问题
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传统文化逐渐出现了衰微。我国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像孔融让梨、二十四孝等优秀品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礼貌、缺乏毅力等问题,在传统文化中,艰苦朴素、任劳任怨是比较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当今的社会,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这严重影响了当前我国文化教育发展和进步,只有不断的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培养传统文化学习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最终,促进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这也是解决当前传统文化发展现状问题的核心动力和因素。
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传统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提高重视意识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等两个方面探讨有关加强传文化教育。
(一)提高重视意识
随着当今文化以及外国优秀文化的不断输入,我国在学习他们的同时,更要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因为当今文化的起源来自我国传统的文化,因此,要加强重视我国传统文化,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最终提高他们最对传统文化重视意识。
(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生活实际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教学环境,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例如,重阳节,端午节等传统文化节日,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加入相应有关传统节日的介绍,介绍有关端午节有关的人物,有关的故事以及有关诗词,让学生通过现实实践加强有关端午节,重阳节有关的认知,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讨论有关传统文化对自己的认知,找出他们有关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探讨和研究传统文化与教学的关系,促进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六、结论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当今文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分析了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其发展现状,通过对当今传统文化现状总结,本文提出了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主要从提高重视意识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两个方面。传统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现实实践加强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为进一步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和发展。只有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建设,才可以真正地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中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兰凤.语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李敏.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陶丽艳.小学古诗文阅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于迪.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4.
[5]秦美玉.两岸小学语文教材古诗编写体例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