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中政治 心理健康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高中生心理现状。一线教学的经验表明,无论是较富裕还是略贫穷的学生,大都不同程度存在自卑、攀比、虚荣等心理问题,而且往往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交友等,和他们聊人生的目标。可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只忙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更应多关注他们心理动向,这也正是当前学科教学的盲区。这时候高中政治教学便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是每个政治教师的责任,我认为,仅靠专业心理教师空洞说教并不理想。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高中政治教学的要求。高中政治课是以基本观点为指导的公民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认识,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综合课程。高中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的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3.思想政治课是实施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政治教学中,穿插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材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在高中新课改教材中注入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课程,从不同方面渗透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特别是《生活与哲学》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等4个方面的知识传授,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些内容都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资源。
二、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发掘教材中可以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中政治的许多内容是与公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教材中有许多的知识点直接或间接与心理健康的内容有关。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在讲授学习《经济生活》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时,我采用了四人为一研究小组,通过调查表的形式,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对学校在校生进行调研,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自我研究性学习,通过他们的调查报告,发现他们的自主性和团结意识都较以前有所增强。
2.注重言传身教,利用教师个人魅力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通过言传身教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呢?首先,在每次上课前面带微笑,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堂课都保持着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既给课堂带来生机,也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就会喜欢上课、听课。其次,充分运用角色渗入法。就是教师通过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学生角度去看问题,从而理解和分担学生的各种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的方法。它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并产生共鸣,从而增强教育效果。课上经常使用“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在以前我也会这样的”“请坐、请回答”等语言。通过这些亲昵的语言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再次,由于现在大部分高中生或多或少的存在个性张扬、无所禁忌、自卑心强、自信心差的心理问题。在教学中积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课堂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对与错,我都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给予赞赏。
三、重视学生作业反馈和辅导,运用激励原则激发学习积极性
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社会的认可,中学生尤其如此,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使其潜能得到有效发挥。心理学家杰斯莱尔说:“赞扬就像温暖人们心灵的阳光,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它。”教师要乐于夸奖,勤于肯定,学会表扬、奖励学生,因此,我在批改作业时,都会给一些鼓励的言语,如:你很棒!你做得很好!再努力!我说的对吗?等带有褒义的词语。尤其是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和怠惰的学生更应该采取激励法,我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要求,只要达到要求我就给予鼓励。所以由衷地欣赏、赞扬、激励每一位学生,会使他们充满自信,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释放最大潜能。
关键词:高中 地理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教材中所隐含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就使得高中生只是单纯地学习地理知识。无法通过此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强化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地理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重新认识,深入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地理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实现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中地理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首先教师就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师的思想^念对其教学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教师具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之后。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会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反之,教师则会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因此,教师要从自身人手,树立心理健康理念。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进行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具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之后,就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对其中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挖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成绩。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比如说,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地球上的水》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知识讲解。一方面是讲解地理知识。对地球上的水资源组成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地表水、地下水的区别,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思想的引入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水的重要性。然后渗透节约用水的观念。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以教材为基础挖掘心理教育知识
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地理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以教材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若是教师脱离教材,引用课外资料来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教师必须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懂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学生地理知识,附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心理教育知识。
比如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从地理知识人手,为学生讲解在旅游开发中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如何保护环境,当教师讲解完地理知识,教师就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为学生讲解一下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等。然后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旅游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以后旅游过程中就会自觉地不乱扔垃圾,不在景观建筑上乱写乱画,进行文明旅游。
三、结合课外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地理知识较为抽象,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过程中会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习得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是比较常见的,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理性的认识来影响学生感性的认识。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心理也能够健康发展。结合课外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是以教材中的活动探究课题为基础,教师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在探究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是教师将学生带入到自然环境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切身的感受来了解自然。清楚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意义,以及如何和谐相处。同时通过野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比如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环境污染与防治》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城市垃圾清理情况进行调查。当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之后,学生就能够认识到自己不应该乱扔垃圾,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垃圾清理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知晓任何一件工作都有其难处,想要做好就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以此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前言
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使人们体力活动减少。生活压力的增大,对人的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因此,加强体育教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成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然而,我国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由于受到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制约,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的提出,标志着高校体育的教育目标正朝着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方向迈进,它致力于塑造学习者的理想人格,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人的困难和痛苦,发展人的独立自主意识等,培养人的创造才能。开发利用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有机融合,在高校体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性心理和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个体心理具有平稳的,良好的状态,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身体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良好的功能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自己和管理自己;认识和了解自身周围的环境,积极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危机和困难,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选择、决策能力;使学生摈弃不良习惯、改善个体行为、培育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探索能力,认清自身的潜力,积极调动个人内在的潜能,享受幸福的、健康的生活。
心理教育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通过培育学生成熟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向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同时心理教育也要求学生作为普通的社会成员,从心理上同环境与他人相互适应。开展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体育教学活动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特殊作用并加以拓展,协作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指导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学校体育主要是解决体质问题。两者都致力于解决人体的全面发展,是人体身上的两个侧面。现代社会对人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人格方面和体质方面的高度综合与完美结合。现代体育强调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同步健康发展,人体身体素质的发展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桑新民的《教学哲学的对话》一书中对现代体育问题有这样的阐述:现代教育迫切需要一些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积极因素,即强调身体训练,强化身心磨炼……只有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运动中不断体验成功带来的欢乐与失败带来的痛苦,才能养成坚忍不拔的信念和挑战困难的意志品质,从而承担起未来社会的重任。因此,人体在体质和人格方面的发展都是各种心理因素积极作用的结果。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相互渗透和融合,对贯彻和达到心理教育理念和心理健康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发展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特征及其关系
1.心理健康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特征
1.1直接体验性。其他学科课程的信息渠道主要是听觉和视觉,学生无法直接地去体验。但体育课就不一样,身体练习中的乐与累,苦与甜,成功与失败,学生是可以直接体验到的,这种变化多端的直接体验都是实现学生心理发展的温床,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不可替代的。
1.2表现性。体育课,学生通过情景变化来表现出感情变化,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情节表现出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显示他们的个性特征。这种角色变化就是未来生活的演习,更是在高校体育课堂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最佳时机。
2.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1体育教学可以调节和调控学生的情绪。在竞争极为激烈的时代,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较好的教学内容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给学生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
2.2体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许多研究者认为,自我概念的形成与体育教学具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体育课中做游戏、参加竞赛、扮演角色,可以增强自信心,自尊心也能提高。
2.3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在体育教学中,长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游戏和竞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球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交际能力;形体、舞蹈、瑜伽等可以增加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不同的运动专项锻炼的具体部位不尽相同,但对培养学生意志力、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都是一致的。
三.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存在着一致性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一致,都是通过专门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突出健康目标的课程,促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得到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心理状态,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高校体育通过组织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规章制度、竞赛规则;通过体育活动展现个性,模拟社会要求,考察和培养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角色去行动,规范个人行为、激励个性发展。体育对发展人的合作能力和培养人们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是向人们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途径,为学生实践社会规范提供模拟机会,同时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许多西方国家的学校把体育运动作为对学生进行合作和团队精神教育的重要手段。
针对学生上述的不良心理表现及影响因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运用体育活动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直接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可采取以下措施:
1.1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在室内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心理保健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常识,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体育教师还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通过讲授、学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新观念,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预防心理疾病。
1.2了解学生现状,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教师平时应对学生家庭情况,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现状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逐一进行认真的分析,切实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给予那些由于受家庭或学校不良影响的学生多一些关心、爱护和帮助,并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以免他们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发泄和正确引导而产生心理疾病,影响心理健康。
1.3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体育课又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广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课的教学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使其消除封闭心理,克服恐惧、紧张心理,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2.高校体育中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富含许多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些宝贵资源的充分利用,势必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提高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的各类活动均蕴涵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它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同时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其中,竞争意识、团队精神、意志品质是最重要的体现。体育是培养竞争精神的良好境地。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创新和发展。体育竞争激励人们拿出最大体能、勇气、智慧去奋勇拼搏、积极进取、勇于为集体和个人争取荣誉。同时,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会正确对待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要使学生战胜自我、培养自信心,让学生明白竞争在当代社会无处不在,缺乏竞争精神和能力就难以立足于社会,只有不断战胜自我的人才能够承受各种竞争。
体育是一项特殊的教育,团队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体育团队是营造“竞争”的文化、追求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关注如何挖掘集体的最大潜力去实现目标。在团队活动中使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而团队精神是当代学生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具有这种品质,可以建立一种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形成一种民主、互助的工作、学习关系,同时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体育运动能够丰富人的情感生活,能够给人们带来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更能展现人们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面貌。鲁迅先生曾经在《最先与最后》一文中这样写到:“我们观看运动会时,经常这样想:胜利者固然可敬,而那些即使落后仍坚持跑到终点的竞技者,此乃中国将来的脊梁。”坚忍不拔意志品质正是这种竞技者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质。这表明,体育会对个体意志品质的培养起到独特的作用。高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充分利用体育活动中的困难因素是意志品质培养的良好契机。因此,高校体育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关键是高校体育如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
3.学校体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途径,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3.1教学内容的渗透。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尽管体育课程富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内容,但并不是任何内容和时机均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教师为了渗透而渗透,这就走进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体育教学的内部渗透应讲究自然、贴切,渗透应与整个教学过程紧密相扣、有机融合。为此,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首要策略就是“润物细无声”,应极力避免渗透时手段生硬、机械。
3.2教学目标的渗透。体育教学的心理教育目标是其辅目标而非主目标,体育教学本身的内在规定性目标才是其主目标。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讲究“适时有度”。“适时”,就是有限教学时间内,专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所谓“有度”,首先是渗透目标高度要适宜;其次是渗透梯度要合适,应依据学生的个性心理及个体差异,考虑不同学生的可接受度,渗透时要讲究循序渐进、快慢结合;三是渗透效度适宜,教师要应根据学生的相关动态信息,适时调整渗透的策略,选准渗透的最佳时机。
3.3教学方法的渗透。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灵活。在教学设计取向上,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点,着重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紧密围绕着教学实践,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自己解决不良心理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优势,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塑造其优秀的心理品质;各种渗透形式应灵活运用,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场景具体采用分散式或者集中式、集体式或者个别式等;根据目标和任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渗透方法,如情感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在不同的场景下,各种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
四.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和心理教育都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融合,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广阔的实践空间,而且为高校体育提供了变革的空间,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育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渗透内容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它不是对学生的某一种心理缺失来针对性地咨询、辅导或训练,它是针对学生的整个体育学习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兴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个性成分。从功能上讲,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总之,体育课堂教学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学校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特别是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意识,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赖求珍.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体育科技.2008年02期.
[2] 张春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曾雨聪.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解读[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年07期.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f Function of Sports Education to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UN Yan
(Junior High School of Kuangyan Town, Cixi, Zhejiang 315318)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education stage in obligations prescribed, should lay particular emphasis on making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experience influence of sports activities to mental state. Because students in class often appear fear, emotionally unstable and other bad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which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normal PE teaching,and it also difficult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effect, so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gym class is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PE Educatio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xplore
1 心理健康的具体体现
(1)认知能力正常。认知能力也是人的基本能力,它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2)智力没有缺陷。智力是由人的观察、思维、想像、和操作能力所构成,是学生正常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3)有健康的理想和价值观,理想是人生方向的动力。(4)个性健全,情操健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对自己有恰如其分评价,并对困难和挫折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而目前在体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重视,造成体育教学质量徘徊不前,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缺陷,为此,要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项目,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已是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2 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
初中生是生理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同时也是儿童过渡到成人的“心理断乳” 期,心理上产生独立、交往、尊重及适应环境的种种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氛围,必须要适应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参加各项运动的前提条件。当前学生的情感比较单薄,存在着情感反应和取向多方向、多角度和纷乱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教学情景,应该恰当安排适应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使得课堂近乎娱乐体育,或者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组织方法给学生以愉快轻松的心理感受,促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心态,要让学生能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参加学习,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要贯彻这一理念,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生能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和磨炼,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和体现学生自己的个性。当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技术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例如,篮球课是初中学生比较有兴趣学习的一个项目,如果在学习、练习中受到阻碍干扰,学生也会失去学习信心,女学生更为明显。所谓阻碍干扰是指在学习进度、难度上超过了学生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及受学生身心个体差异的影响和教法、组织方法上的不力等等。因此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按不同的技能分组,而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就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在掌握篮球技术上都有一定的收获。又如耐力跑是学生感到较为恐惧的项目。而近年来学生耐力素质的下降己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普遍重视,我市自从安排体育中考,历年来耐力跑都是必考项目。此时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要给予谅解、帮助、期待、和鼓励。同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练习方法上可以用接力跑、定时跑、追逐跑、越野跑等不同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学生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胃口的项目和练习方法,学习会变得更为主动、乐观、个性得到发挥,以利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作为教师,只能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不把已知、固定的结论强加给学生。体育教学中经常会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发现自己学习效果不佳,而感到劳而无功,事倍功半;也有的学生由于怕苦、怕累主观不努力,而造成个人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还有的学生把练习目标定得过高,急于求成,出现(下转第245页)(上接第226页)这种现象往往伴有自责和内疚,也有学生有了一点进步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诱导,主要可以改变练习情境来调整学生心态,也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参加感兴趣的多种练习,同时可以创造环境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述自的情绪。
4 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体育游戏,是指各种有规则限制的具有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价值的自身娱乐或集体娱乐活动的总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内容带有浓厚的竞技色彩,比较单调,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考虑不够,而体育游戏的兴起给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带来新气息新内容,因为它内容丰富多彩,在体育教学中倍受学生青睐,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之一。例如我们上田径教材时,也可以安排学生用游戏形式的练习“跑跳绳” 接力、“鸭步兔跳”接力、“综合练习”接力等。上球类教材时可以安排“推运球” 接力、“抢传接球比赛”、“角篮球比赛”等让学生在不同的体育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学习兴趣,又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而又消除了身体素质较差学生在学习上的自卑感心理。
5 课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课后教师应及时针对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差的学生课后更加给予关心,通过谈心向这些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而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指导。对学生在课后所提出的心理问题要逐一进行认真细致地给他们分析、解释,以利学生在课内、外自觉参加体育学习、练习的自觉性得以强化,使他们树立信心,启发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
6 要正确评价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体育课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和教育学生的主要渠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如激动、烦躁、紧张等失控情绪时,此时教师要耐心告诫学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误,或错误而造成急躁、被动,要学会冷静的思考,要分析原因,用什么方法来避免动作上的错误,改变技术手段转劣势为优势,这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诚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健全的人格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7 结束语
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必竟之路,也是进行情感渗透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重视体育教学中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所采用的一切措施。
参考文献
[1]许国喜.试论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
〔关键词〕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4-0016-03
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现实的状况,还是已有调查研究都表明,高中生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可现实的问题是:虽然需求和呼声很高,但教育效果有限,尤其是较偏远地区的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问题的根本原因除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缺乏和体制问题外,没有针对性的教材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尽管国家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大纲以来,各地都有不同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教材,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学校特点、生源特点以及学校内部资源的构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那些只体现学生共性和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对于特色学校来说显然有诸多不适合,因此,开发适合本学校特点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势在必行。
一、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有教材的思考
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通用教材,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他们认为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能够被选用的教材形式常见的有三种:
第一,选择现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例如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伍新春、乔志宏主编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叶斌主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中学生用书);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马志国主编的《心灵成长导航(修订版) (普通高中心理健康试用教材)》;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戴耀红主编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丛书:心灵体操》;蓝天出版社出版,司家栋主编的《高中团体心理辅导主题方案》等教材被多地采用。这类教材的优势是内容系统性强,以高中生心理年龄阶段特征为依据,通过典型案例对当前高中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归类,并提供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不足是,教材只注重普遍性问题,对于特色学校和特殊学生群体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二,选择可读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例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田京生、 耿增海编著的 《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高中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尹朝勇主编的《让青春更阳光:高中生心理健康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俞国良主编 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高中》等。这一类教材可读性强,内容通俗易懂,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还可以成为学生的自助读本,是学生喜欢的教材之一。这类读本的不足在于:内容泛化,缺乏针对性。
第三类则是各地的校本教材和一些心理自助手册,这一类教材针对性强,体现了区域性特征,为本地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实施方案,是比较适合当地实际的教材。其中校本教材的优势是可以更好地为本地(本校)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仅注重共性问题,还考虑到其独特的学校特点和区域特点。因此,笔者提倡各个学校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二、酒泉市实验中学的结构性特点
酒泉市实验中学是一所由中等师范学校转制而来的普通高中,作为师范学校的历史很悠久,但作为高中,酒泉市实验中学只有六年的发展历程,校园文化、学校特色、学校资源整合都还在探索形成期,这使酒泉实验中学作为普通高中具有了以下结构性特点:
(一)学校班级构成特点
转制后的酒泉市实验中学班级构成主要分四部分:
一是实验班,学生中考入校成绩相对其他班较高,有文科走向和理科走向两个方向,这两个班的学生是高考升学率的主要保障,他们存在的另一个目的是发挥其学习上的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各班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两个班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好,学习能力相对较强,他们的问题集中在学习品质和焦虑情绪的应对方面。
二是艺术班,从高一到高三,每年级各设音乐和美术两个艺术班,突出部分艺术特长学生的优势,高考的方向主要以艺术类学校为主。这四个班学生文化课成绩参差不齐,而且在校的大量时间用于艺术专业训练,所以,无形之中加大了管理难度。诸多原因使这些班级的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更为突出。
三是普通文、理科班,占学校学生人数的大部分,横向比较来看,学生的成绩差异不大,但品行差异大。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信,成就感低,部分学生目标不清晰,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缺乏自制力和坚持性;留恋网络,早恋、打架、撒谎等问题行为较多,且具有普遍性。
(二)学校生源特点
由于实验中学是一所新型高中,升学率与酒泉市区其他同类高中比相对较低,生源构成是造成低升学率的主要原因。学校生源的突出特点就是学生成绩差。学校生源来自酒泉市七县市农村和城市中考分数相对较低的学校,以2013年为例,学生中考入学平均566分,这基本是报考酒泉市其他高中落榜的学生,仅就文化课成绩而言,已是全市最低了;其次,实验中学生源来源范围较广,既有农村生源也有城市生源;既有偏远农村的学生,又有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城市学生占全部学生比例约20%,其中个体差异性很大,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家长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家庭教养方式差异也很大。
(三)学校师资特点
学校80%以上是中青年教师,师资力量雄厚,学历层次高。现有专兼职教师123人﹙其中聘用教师3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55人,硕士研究生34人,特级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育专家1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23人。近年来,学校还从省内外知名高校选拔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使学校师资构成有其独特优势;教师善于钻研,教研能力突出,敬业精神强,但面对生源质量较低的事实,为提高升学率很多教师超负荷工作,压力较大,个别教师已经表现出职业倦怠症状。
独具特色的学校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生源构成,使酒泉市实验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多元化、多层次性特点,也更具有挑战性。为了使实验中学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履行学校发展的宗旨和目标,我们必须要有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基于对酒泉市实验中学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以酒泉市实验中学为蓝本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结构应该着力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兼顾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辅导策略。
三、以酒泉市实验中学为蓝本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结构
基于酒泉市实验中学的学校结构及生源结构特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结构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不同类型学生的生涯发展规划策略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同时又要清晰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类型的班级的学生的发展方向必然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确立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职业定向,应该成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
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辅导内容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指导学生个体为自己策划生涯规划书,尝试从高一开始规划自己的三年高中生活,进而规划自己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二是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班级进行团体生涯规划辅导,例如:高一以学习规划为主要内容,高二以目标定向和学习中短期目标确立及评估为主,高三则主要把高考志愿填报及职业规划作为主要内容。
对艺术班的生涯辅导除要关注学生的艺术能力之外,还应进行入班前的心理筛查,心理筛查可以在学生入校后的第一个月内运用相关的量表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可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班级提供依据。
(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必然要包括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由于实验中学生源的特点(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习惯不良,中考成绩相对较低),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我们的校本教材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指导应该有别于其他高中学校,学习辅导的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重点班的学生,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学生只是比普通班的学生入学分数高一点,他们的学习自主能力、坚持性相对于普通班而言,要强一些,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辅导主要是发展性辅导,应侧重每一科的学习方法、技能的指导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指导,另外还要强化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对普通班的学生以矫正和激励为主,学习辅导内容包括:学习中近期和远期目标的确立;学习习惯的养成辅导;学习自觉自主能力的培养;不良学习行为的矫正;学习中的合作与促进等。对艺术班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则需要把重点放在学习行为矫正方面。
(三)不同年级学生的辅导重点及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成熟和心理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高中不同年级学生制定的辅导内容应充分体现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收集个体成长发展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校本教材的组成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觉察和自我体验,便于学生及时自觉调适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状态,促进其自我成长。
高中一年级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年,学生从不同地方来到新的学校学习,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等。因此,高一阶段应该着重引导他们解决从初中升入高中过渡阶段遇到的各种适应问题,包括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方法的更新、人际交往方式的调整等,使学生尽快步入高中学习和生活的正轨。
高二学生处于“断层”时期。高二上学期,特别是文理分科之后,学生刚刚有点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班级气氛和人际关系,马上又面临人际的重新调整和学业上的重新定位,每一个学生在这个时期都会感到困惑和茫然。这些曾经在中考中失利的学生面对前途的迷茫和学业的压力,往往会感觉“有压力没动力”,部分学生通过吸引异性的目光来获取成就感和价值感,还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此奋发向上,为高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二下学期,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整、适应,大部分学生开始意识到学习任务的紧迫性,开始进入状态。由此班级的气氛也变得紧张,同学之间交往明显减少,对学习的关注超越了对人际和其他方面的关注。这一时期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焦虑和孤独的应对方法,厌学情绪的干预策略,异往中的问题以及对未来人生的规划等。
进入高三,学生们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除了学习上的投入,他们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人成长,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常常体验到更为广泛的内心冲突的压力,这些都促进了他们价值观的确立和个性的成熟。由于社会阅历的局限,学生在看问题时往往比较主观、片面,容易走极端。除了面临升学抉择,家长的过高期望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高三学生感到更加迷茫烦乱,迫切需要指导和关心。高三下学期,高考临近,考试前的不良反应(如睡不好、吃不下、抑郁不安等)、考试后因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导致的情绪问题、追求理想与止步不前的现状的矛盾等是困扰学生最多的问题。整个高三阶段,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考试心理的调适、考试后学会分析总结以及调节心态显得至关重要。
(四)关注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面临多重矛盾,既渴望同伴交往,又感到孤独;既希望独立自主,又不能摆脱对父母、朋友的依赖;既希望有所成就,但又屡次遭遇学业的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在诸多矛盾中成长,个别学生常因承受能力较低又过于敏感、压抑而出现心理异常。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还应把学生常见的心理症状归类,增加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自评量表,学生可以对照症状及症状自评结果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寻求帮助,也便于教师较早发现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
(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还应关注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继而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尤其作为实验中学这样的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师,一方面,长期面对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付出与回报的失衡,使教师持续感受到挫败感;另一方面,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高中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教师背负沉重的压力,持续的压力状态使教师出现身心疲惫、烦躁、厌倦等问题。因此,校本教材内容要包含教师自我调适及自我减压的措施和技巧,为教师心理自助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总之,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建构应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应根据每年高中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增减,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增添生命的活力。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心育工作者,如果我们竭尽心力所做的工作能对某些或某个学生的成长产生意义,我们将不遗余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宏燕.浅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J].吉林教育,2010,19.
[2]张润娥,徐双社.校本教材的开发与思考[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8,1.
[3]陈海英.普通中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究[J].文教资料,2007,13.
[4]张士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3-26.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合作交流;体育运动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初中学生处在身心飞速发展期,学生的各种压力很大。很多学生不能适应身心的急剧变化,在心理上严重失衡,什么都看不惯,处处觉得不顺心,受不了一点挫折和委屈,郁郁寡欢、喜怒无常,个别学生甚至产生逆反情绪,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严重地影响了身心健康,扰乱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不仅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促进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而且各种锻炼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运动或高速运动中要求运动者能对外界物体做出迅速准确的感知与判断,又能迅速感知、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若长期坚持运动便能促进人感觉、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直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锐、灵活。
(二)体育锻炼能增强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现代人的素质要求中,第一条提出的就是与人的协作能力。因为体育锻炼的形式多以集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他人紧密协作的配合过程,是主动积极地参与他人的协作过程,这样的参与将有效地促进与他人协作能力的养成,提高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和对身心发展的适应性。
(三)体育锻炼能调节心理压力。体育锻炼已被公认是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对于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状态有一些特殊的作用。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调节手段在国内外已开始流行起来。然而,只有正确引导下的体育锻炼才能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
(四)体育锻炼能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人多方面的能力,还能磨练人的性格,使人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人们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与动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倾向性更趋于成熟,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体育锻炼能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其有重要的意义,而坚强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获得。体育锻炼的特点在于需要克服各种主客观的困难与障碍,是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
三、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增强自我认识。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个别对待,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自己的不足在什么地方,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提高运动成绩,体会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制造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加强了解的机会。目前开展的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多是以个人或集体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的运动项目,例如球类等项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体育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掌握技术的水平,合理的让技术水平相同的学生相互搭配。相互交换合作伙伴,扩大交往的范围通过体育课认识更多的朋友。这样使处在同一个集体中的人,学会互相关心、照顾,理解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在体育课上教师应该教授通过体育运动调节学生情绪的方法。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当学生学习压力大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尽管寄宿制学校对于促进农村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保证农村学校适度规模等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越来越多的寄宿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寄宿生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会对他们的学习、身体发育和性格形成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全面发展产生影响。对此,我校认真研究和实施了寄宿生管理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1. 强化食宿管理工作,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底气
(1)强化食堂和宿舍工作人员管理。我校在寄宿生管理中,高度重视食堂和宿舍的管理工作,除聘任专职职工外,在教师工作分工时首先考虑配足、配齐、配强食堂和宿舍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这两支队伍的特殊作用,学校先后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对寄宿生的管理放在学校管理工作之首位。
(2)打造安全、卫生、舒适、温馨的宿舍文化,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家”的感觉。我校为寄宿生提供创设适合中学生“两休”的铁架床,统一物品摆放要求,宿舍管理员、守夜教师每天检查学生寝室设施的安全状况,并给寝室开窗通风;每晚检查和巡视学生的就寝情况,提醒学生及时入睡和帮助学生盖好被子等。及时消除宿舍存在的安全隐患。班主任和生活老师每天两次不定时深入学生宿舍检查宿舍内务,帮助指导寄宿生整理寝室物品摆放和美化工作。
(3)配好供给。学校为学生打造了专用的碗筷橱,二十四小时冷、热水无常供应。
2. 实行精细化管理,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依靠
(1)管“穿”。寄宿生每周只能返家一次,为此,班主任,宿舍管理员,生活、值班老师每天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提醒他们更换添加衣服、鞋袜。同时,帮助或指导学生学会洗涤小件衣物,确保寄宿生穿戴干净、整洁。
(2)管“吃”。孩子们虽然离开了父母,但不能让他们觉得学校缺了父母般细致的指导和关怀。为此,我们安排专人(每周的值周教师,主要以班主任为主)教育、指导他们学会如何安全有秩序打菜饭,培养他们良好、卫生、文明的就餐习惯。丰富学校进餐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恩、文明礼貌、珍惜粮食等教育。
(3)管“住”。科学制订作息时间表,让寄宿生能有充裕的时间休息,这段时间主要是由值班教师负责。我们制订了适合本校学生个性特点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学生在校可随时通过校讯通、教师手机、学校电话与家长联系,缩短了学生和家的距离。对于寄宿生就医我们也开通了乡卫生院与我校的直接通道,学生可以不出校门直接到卫生院就医,情况严重的,医生到校诊治。
(4)管“行”。我校寄宿生的家大部分来自边远村,一般离校较远,交通不便,近则4、5公里,远则10公里,他们往返于家校途中的安全令家长很不放心。为了确保学生放学回家的人身安全,学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班的学生在放学回家都要履行家长接送签收手续,并要求每个班级要做好记录。
(5)管“导”。学校安排了专门的宿舍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作为学生的生活、思想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工作。
(6)管“育”。即教育,重点是自理能力的培育。我们立足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群体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和自强自律、开拓创新精神的培育。学校从寄宿生特点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做到生活在哪里,安全课堂到哪里。
3. 建立心理健康校本培训课题总结模式,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理论
在我校,树立了“人人是心理健康教师”的意识和职责:
(1)我校成立了培训领导小组,负责每两周进行一次全员教师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列出培训对象、内容、时间、形式,及早公布,使培训明确有序、进展顺利。认真记载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包括:参训教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授课教师、培训结果等并放入培训档案。对教师的自学提供资料,并定期检查督促。
(2)每两周进行一次课题研究会议,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将教师的学习笔记、听课记录、课例或案例、课件、学习体会、经验总结、研究论文等文字材料,汇总交流。
(3)对中学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应重视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进行实践反思。此模式具体操作程序是:①由培训教师收集或组织撰写心理教育案例或请专家提供已有的案例;②将案例先交给教师自主思考;③组织教师培训让教师掌握什么是案例,为什么要进行案例开发,怎样进行案例开发;④对提供的案例组织讨论⑤培训者指导教师分析案例并形成共识再概括总结;⑥再布置教师写案例分析,体会并按照案例开发的方法学会关注心理教育案例,为下一轮案例分析培训作准备。
(4)每位教师都要写出个人的心理健康个案研究方案 。
4. 采取多种渠道,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途径
(1)认真上好、上足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但要注意讲座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把教师讲当作学校集体辅导的全部形式,只能是集体辅导的一种主要形式。
(2)完善健全心理咨询室,建立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值班制度。向全校学生、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
(3)建立寄宿生心理档案,利用晚自习,值班教师与个别寄宿生进行心理畅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做好记录与反思。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感受校园的乐趣。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近几年的临床实践发现,高血压发病年龄日趋减小,也就是高血压有年轻化趋势。目前治疗高血压主要从调整不良生活方式以及药物治疗两方面着手,药物治疗是把血压降至正常的重要手段。但据Inter Asia在我国抽样调查35~47岁高血压患者资料显示,血压控制率仅为8.1%。[1]由于本病病程长、控制难、服药时间长,不易根治,多需终身服药是本病防治的难点,其原因除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方案外,患者是否有良好的服药依存性,按医嘱及时足量服用降压药物是能否取得理想降压效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患者在住院期间多数能遵守医生确定的治疗方案接受治疗,并能认真地服从医护人员实行的各项措施,特别是在用药方面执行力是最高的,但是病情好转出院后的中青年患者院外用药存在极为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康复。现将我们对中青年高血压患着的不同心态采取的健康教育对策总结如下:
1 针对病人不同心态有的放矢实施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取得病人的信任,共同建立一种指导—合作—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使病人乐于接受护士传递的信息并深信不疑
由于患者主观感受疾病的危害越高时,采取遵医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护士要了解患者对高血压病的态度和信念,清楚患者的想法和影响病人治疗的因素,有针对性的帮助患者充分认识到治疗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遵医服药的重要性,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依从性。
1.1 我行我素、满不在乎型。存在此种想法的病人多数年纪较轻,平均年龄在三十五岁左右,平素身体健康,症状较轻微,不影响生活娱乐。认为医护人员是危言耸听,夸大其词,对服药控制血压及疾病发展没有充分的认识,此种病人潜在的危险更大,极易发生心、脑、肾等多种脏器的并发症。对这种病人要讲解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对健康的危害,引起病人的足够重视。年轻病人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较好,可以向他们详细讲解心脏血管的解剖生理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使病人迅速改变观念,主动接受治疗。
1.2 自暴自弃、精神颓废型。平素身体健康的人,一旦发现自己得了这种终身性疾病,认为自己的一生没指望了,整天唉声叹气,郁郁寡欢,对治疗预防不积极。此时要提醒他们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并介绍病愈病例,鼓励他们互相交流感受,使他们对治疗、预后充满信心。
1.3 焦虑恐惧型。病人过于注意自身疾病,感到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每天小心翼翼,这类病人多数在四十五岁左右,身兼多重角色,思想负担重,顾虑重重。对这类病人,首先要做好亲属的思想工作,请他们积极配合,共同关心开导病人,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与被尊重,介绍经过按时服药、适量运动、饮食控制等积极治疗后症状消失,血压控制理想的病人,通过真实病例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1.4 工作狂型。这类病人多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的身体满不在乎,即使出现症状也不休息,经常忘记吃药。对这类病人要指导亲属督促其吃药、休息,反复讲解,实例举证,只有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可以更多更好的工作。这些病人多数在领导岗位,要注意教育方式、语气、态度等,做到既达到教育目的又提高护理满意度。
2 根据患者生活情况和个性化的原则,寻求对患者最佳的药物和剂量,医护合作,共同加强用药指导
中青年患者大都有一定的医学保健知识,在服药过程中常自我诊断,当情况好转时就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这样会大大影响治疗效果,有时甚至会增加抗药性或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故医护人员应通俗、简明、肯定的说明各个药物的服用时间、用法、用量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药物的停止时间等,要告知患者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多数靠药物维持,且多需终生服药,在无检测血压的情况下,切勿擅自停止治疗,以免发生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
3 丰富健康教育内容,使病人乐于接受。
高血压患者要保持平和心境,避免生气,激动和过于劳累。做好健康教育,要同时调动患者家属的积极参与,使患者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正确理解治疗方案,打消顾虑,并取得家属配合,支持和监督患者依存性接受治疗,同时要告知患者和家属不能随意听信广告、宣传和一些所谓新药,避免服药后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指导患者合理的饮食、生活起居和各种功能训练,帮患者谨遵医嘱规范性用药,达到各种药物治疗的最佳时限,保证院外中青年患者的用药安全。
4 全程教育模式
由于高血压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甚至终身过程,健康教育要延续到病人的生命全过程。所以医护人员必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患者入院时要帮助患者熟悉环境,稳定情绪,是他们有安全感、信任感,从而建立平等、朋友般的护患关系,并留下病人的详细通讯地址、电话,为预防联系不到病人,还要留下联系人的详细地址、电话,出院时给予详细的书面指导,出院后定期电话指导,必要时家访,可定于出院后一,三,六个月,以后每半年一次,解答患者出院后出现的问题,定期询问服药和血压控制的情况。这样不仅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也增加了病人对医院的信任,扩大了医院的知名度。
服药依从性是评价患者是否按照医嘱进行治疗的一项重要指标,它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的治愈率和控制率。[2]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认识和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工作中护士不应过分强调患者如何去做,而应重视通过医患、护患之间的互动关系调动病人的主动性,最终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总之,通过对出院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的分析,并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存性,从而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程度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理事会自换届以来,开辟了“理事会通讯”栏目;启动了“理事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研”课题研究。截止2009年12月15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刊发理事单位封面人物6人;刊发理事单位彩页宣传23面;刊发理事单位科研成果23篇。
“理事会通讯”栏目充分展示了理事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管理机制、教师队伍、科研成果、培训及会议等。欢迎广大理事单位将取得的成绩及经验推荐至本栏目,与广大理事单位一起分享。联系人:王策,联系邮箱:。
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首届心理健康节火热开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务理事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以特色立校,尤其以“专业化、规范化、全方位”的心理特色著名。近年来,学校的心理教育越来越有活力,完成了由战略选择需要到学科建设的转化;从个别业余辅导走向课程设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深入师生生活实际。在名师引领下,心理学融合进班集体建设、学科教学之中,显示了专业心理督导和心理呵护的重大影响力,形成了自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辈出,互动与支持展示出强大的团队力量。该校作为“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所在地,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辐射作用和基地作用。
2009年11月16日,历时一个月的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首届心理健康节火热开幕。此届心理健康节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巡礼和展示,也是指导学生“学会自学”,成功快乐学习的有益探索。苏州市教育局李杰副局长到会讲话,政宣处李凤祥、徐洁处长到会指导工作,各中小学校德育主任、心理教师参加开、闭幕式。
此届心理健康节以“朗润心怀,智慧学习”为主题,主要有几大鲜明特色:一是初高中联动,开幕式以高中为主,同时有初三政治展示课和四节高中展示课;闭幕式以初中为主,其中有初高中社团共同活动“大手拉小手”;二是突破单一的心理健康活动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智慧学习”相融合,各学科老师共同探讨学科教学中心理渗透、如何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三是全方位展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英语单词记忆法” 辅导课、“思维导图在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中的应用”示范课,有校本心理课、班主任的心理班会课、亲子沙龙活动等。此外还有励志心理电影欣赏、家长心理课堂专题讲座、班主任主题沙龙、青年教师心理沙龙、教师论文、个案报告、学生学法作业展览等专题活动。
供稿/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吴文君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琉璃现场会
2009年12月3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琉璃中心校开展了“锦江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琉璃现场会”,期间邀请了锦江区的有关专家、领导和心理老师参加指导了现场会。
此次现场会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促进学校全体教师学科渗透,促进学校心理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目的,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和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成长空间。
现场会上,王强校长做了“给每个孩子阳光灿烂的童年”专题发言,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常规化、心理咨询制度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校本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化四个方面把学校近十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工作做了简要总结,并对学校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做了展望。学校心理组长陈智慧就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尝试思考以及 “琉璃中心校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课导向(试行)”作了介绍和意见征集。唐春玲班主任做了“从心理的角度做学生工作”案例交流。杨智老师展示了体育教学渗透案例――“生命的呐喊――障碍跑”,区德育科杨远老师从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做了肯定和指导;区进修学校心理专家周玫老师从体育主体教学,生命自救互救教育等方面做了详细深入点评。
成都市琉璃中心校一直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特色工作来打造。近几年来,学校除了常规的每周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每天心语屋心理辅导之外,还特别开展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用心理的方法做班主任工作活动。班主任和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在做中研究,在研究中做,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307-01
引言
在教学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能够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够使学生减轻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虽然当前教育中已有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但是在教学方面仍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深入思考的。
1 心理健康发展趋势
1.1 心理健康在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现今的教育模式已不再是单纯的为学生提供知识上的储备,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所谓的“优质生”也不再是只依靠成绩来评价,而是在智商的基础上加上情商。而要拥有一个好的情商,首先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应用符合当前对学生发展的要求,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学生品格,使他们积极乐观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提高学习质量。
随着社会环境竞争的加剧,学生为应对社会发展变化,必须学量的知识和技能,而老师和家长所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在健全学生人格和关注心理健康方面会有所忽略,而学生在面对大量的学习压力时,心理也会产生问题,在教育中加入心理健康内容有助于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提升学生的适应力,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2 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应用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求学生涯的整个历程,在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课程上,意在使处于知识启蒙阶段学生就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累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基础上为学生塑造一个健康的人格。[1]处于初中和高中的学生由于处在学习任务比较重的学习时期,这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讲座和咨询的方式为主,其教育重心仍是以知识储备为主。在大学阶段,心理教育主要是以专业课、选修课和咨询为主,在初中和高中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有所丰富,但在其应用方面仍有不足。
1.3 心理健康在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心理健康在当前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但是尚未形成有效的心理教育体系,原因在于就当前国家教育来说作为学生所学的主要的是科学文化知识,至于心理知识只是作为了解,并不做重点要求。同时在心理讲座时学生只当做玩乐,并不重视。还有一些同学尽管心理出现问题,但是自己并不在意或尚未有所认识,不想或不敢与心理老师交流,害怕或畏惧其他同学嘲笑。[2]如今在大学或专业心理咨询场所会有相应配套的设备配合,但是初高中由于资金、时间等原因,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仍是以咨询和交流为主,处理心理问题方式单一,这些都是制约心理健康在教育中应用的障碍。
2 促进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应用
2.1 当前心理教育面临问题浅析
在学生发展的长远角度上看,心理教育有着其他知识无法替代的作用,对于以上所提出来的问题,作为教育的主要部门和教育的主要人员首先就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我们所要关心的不只是学生的知识技能,更是人格的构建。作为教育部门,首先应将心理教育提升到与知识一样重要的层次,建立心理教育体系,使心理教育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老师和家长要时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关注,老师应改变教育方式,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和学生在心理课堂上互动,提高学生对学习心理课程的积极性,随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做到遇到问题尽早处理。
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关于心理健康项目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为心理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为心理咨询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情况摸底,请心理老师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心理测试题检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变化,以防止有的同学不明确或者畏惧表达自己的心理问题,设立学生心理情况档案,随时观测学生心理问题走向。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也不要只依靠单一的交流,要积极发动老师、家长和同学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人和事物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2.2 推进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体制的改革是应该是全方面的改革,推进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改革的一部分,更是其发展比较关键的一部分,作为正在成长阶段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的处理和同学们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推进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弥补当前教育形式的不足,推进教育形式多元化,是教育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注重为社会培养“人才”,而不只是培养“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发展。
心理健康还有助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加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客观需要,对学生来说积极地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调节自我身心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对学生学习兴趣的积累,在面临困难时做到临危不乱,在与人交往时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2.3 促进心理教育长远的发展
心理健康是关系学生成长的大事,对现阶段大多数家庭来说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获得来自各方界面的宠爱,这也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强,应对变化能力较弱的特点,一旦进入学校和社会,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遇到挫折自己没有及时的调整,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落差,嫉妒等不良心理反映。严重的会自残身体或者给他人带来危害。
促进心理健康的长远发展不仅是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事,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如果要有所作为,不被社会进步的步伐所抛弃,就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所担当,用于承担社会责任,挖掘自身的优良品质和潜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难题,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养成宽容、大度的心态,促进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积极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3 结语
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应用时社会发展带给学校教育影响之一,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栋梁,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维护社会稳定,增加社会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如何能做到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应用这不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还是社会群体对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应用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一、整体构想
根据高中教育的具体情况,从两项基础性活动着手,以多项延展性活动相配合,全方位的开展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两项基础:心理咨询和心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性活动,这两项活动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可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延展活动: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两项基础性活动的同时,以多项延展性活动相配合,活动形式多,涉及面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题心理讲座 2)心育主题班会 3)心理教育网站 4)心理广播栏目 5)校报刊心理栏目 6)教师心理指导 7)家校通心理知识宣传等等
二、具体操作:
1、必须设立专门的领导和组织机构。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对外求得专家的帮助,对内建立一支以学校领导为中心,以心理教育辅导老师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教育队伍。
2、开设课程是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
针对学校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情境设计主体式讨论、课堂即兴小品表演、游戏等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将深刻的内涵寓于其中,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开拓进取,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a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适应时代要求,从具体情况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表。通过每周0.5-1课时的课堂教学,比较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介绍心理科学知识,扫除“心盲”,指导学生提高素质,发挥潜能。为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我们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过程中,遵循 “心理教育活动”的概念,通过各种活动全方位的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b心育课的任务
实践任务:优化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倡导求助意识,促其全面发展。
理论任务:在实践领域内,为中学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提供原始素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促进学校心理服务体系理论的完善。
c主要教学内容
1)了解性单元:健康知识、心理特点、各种心理品质等的认知。
2)发展性单元:发展智力品质(诸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培养学生的面对现实生活所需的基本生存能力(诸如应试心理、耐挫能力、交际能力等等)
3)预防性单元: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及时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
4)解惑性单元:就教学和咨询过程中发现的普遍问题,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指导学生解除心理困惑的方法途径。如新生进校后面临着重塑自我的心理调适过程。
5)测验性单元:为了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更为较合理地评估心理教育的成效,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和标准化测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测评。
6)活动性单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各方面条件设计开展角色扮演心理互助、智力开发等心育活动,创设情境,提供条件,使心育活动的原理逐步内化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一年级:
新生新环境适应性教育,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帮助学生学会自理生活,学会与人正确交往,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开展礼仪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完善个性,健全人格,培养责任心,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正确认知,提高是非辨别能力,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教育学生学会宽容、学会关心他人、懂得感恩、有爱心、有责任心等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帮助。对高一新生进行适应方面的测量、综合素质调查。
高二年级: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文理分科后的学习生活,排除学习中不合理的忧虑,正确归因,增强自信心。加强理想教育,感恩教育,健康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完善个性,健全人格,培养良好性格。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培养责任心,学会自律。正确认知,提高是非辨别能力,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健康的幸福观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帮助。
高三年级:
关注学生的考试压力,进行高考准备心态调查,帮助他们自我减压,指导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调适,掌握几种身心调试法。进一步加强理想教育,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认识自我价值,关心国家命运,具有使命感,作出升学的最佳选择。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敢于面对挫折和困难,具有进取精神,塑造完美的人格。做好高三学生临考前的心理疏导工作。
d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以自主发展策略和调适指导策略为主。
策略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心理素质。
策略操作要点:
一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设计要考虑怎样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并激发学生参与心育活动的积极性。
二要学生自我评价。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为自我悦纳和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要学生自我调控。简单易操作的心理调适方法的介绍,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
四要学生自我创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心理教学设计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3、团体辅导和讲座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具有针对性的形式。
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帮助学生学会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专题心理讲座针对中学高级阶段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困惑,以普及心理学知识、介绍心理调适技巧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为主。根据每一年段的学生都比较容易出现一些突出的心理问题,深入而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出一系列纵向联接、横向配套的年段心理教育讲座,如高一年的“适应”教育,高二年的“立志”教育,高三年“理想”教育等。另外针对面临共同心理不适的学生进行小团体心理辅导或心理训练,利用团体的资源进行心理帮助,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4 、建立系统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形式。建立高一新生的心理档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方向地开展教育,了解个体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等情况,科学地使用相关测量表,慎重处理,并将结果存入档案。心理室要加强心理信息传递制度化建设,向各年级部、相关班级和老师通报学生的心理信息,为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提供帮助,同时配合学校其它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心理教育,形成最大化的教育合力,给学生有力的心理支持,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也将每次心理咨询的记录作为原始资料存到心理教育档案中。由心理学专业人员专人负责,在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前提下,向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及全校学生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心理健康档案明确筛选“ 问题学生 ”供咨询室预约咨询。心理健康档案电子化和心理测试网络化是以后心理档案的发展方向,很多学校已经实现,希望得到校领导支持,在这一学期实现。
5、开放心理咨询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
心理咨询室是对针对个别化的,有轻度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学生,予以帮助的特定场所。必须建立咨询员的工作规则、实施科学化的档案管理、进行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和心理咨询的转介工作等。探讨针对中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方法,建立咨询保密、案例分析的工作制度,进行咨询人员的专业化培训等等。主要针对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情感情绪问题、交往问题以及升学就业问题进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无论是对主动上门求助还是被家长或教师带来的学生都以朋友式的态度对待,认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还应对个案进行跟踪,及时消除轻微的心理障碍,对需加以矫治的转介到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和治疗。对于咨询者的个人隐私问题,应予以保密。关注心理和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做好高三学生临考前的心理疏导工作。严格遵守心理咨询基本原则,合理运用心理咨询基本技法,科学有效地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个别辅导要有记录,有效果分析。
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咨询室还不够完善。因此,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在基础设施方面,已有一个木制信箱和画、鲜花、电话、饮水设备等,需要配备一台电脑,以便查找资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网上咨询和咨询资料归档。另外缺少图书、资料柜;在人员配备方面,我校设有专职心理咨询人员1名,兼职心理咨询员 无,需要增加人员配备,另外年级部长、班主任为协助心理辅导人员。
向学生公布公布电子信箱,进行网上心理咨询,拓宽学生的咨询空间。心理咨询信箱采用单独回信或面对面咨询的方式回复。每学期开学初通过海报宣传,指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咨询室信箱。
6、班级设学生心理委员,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班级设学生心理委员,男女各一名。由班级推选出热爱心理工作,热心为学生服务的优秀人才,担任班级心理委员,明确工作职责,为班级、学生与学校心理室、班主任的沟通搭建桥梁,使班级心理教育更有针对性。心理室将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心理委员对学生所关心的话题搜集资料及反馈,积极协助心理老师进行各方面的工作,比如,参与对入校新生的心理辅导、心理测量结果的计算机录入和心理档案的建立等。成员的工作不但弥补了心理辅导教师不足的困难,而且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容易。同时,能够很快地将同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映上来,提高了心理辅导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7、心理教育网站
考虑到现代高中生大多数家中都配有电脑以及网络具有隐蔽性的特点,采用此辅助方式能更好地进行心理教育的宣传,同时也方便了师生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内心情感地真诚流露。可以设立以下栏目:(1)心育之窗(2)学生心理之窗(3)教师心理之窗(4)家长之窗。通过这些窗口,让学生、老师、家长、社会等共同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了解维护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知识,方法技巧……
8、家长心理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然而目前多数家长未意识到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要通过家校通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亲子对话、积极家庭治疗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要通过家长会、宣传单等方式向学生家长宣传、强调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入这一阶段的孩子易出现的问题,提醒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让家长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主动地用正确的家教方式教育子女,帮助子女直面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使家庭为孩子的精神发育提供一个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
9、教师心理指导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向于稳定。因此普及心理咨询知识,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身情绪,积极对待工作,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面向全体班主任,安排系列讲座和团体训练,目标是使班主任了解心理健康常识,了解中专生行为动机,能够在工作中自觉地运用人际沟通技术、情绪处理方法,能够简单识别是否心理异常,对心理异常学生尽可能适当对待,学习日常自我减压方法等。
10、加强宣传力度,行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心理教育重在健康问题,重在学生心理的发展性教育,工作理念是全员参与、全面展开、关注全体、开发潜能、促进发展、健全人格。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台、宣传栏、校报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做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使全体师生充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辅导室办好宣传栏,对于那些没有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学生来说,宣传栏或许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学校师生在注目学校的心理健康宣传同时,也在默默地感受着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心理宣传栏正是这种情感辐射的载体。可以尝试由学生自主创作心理报,内容可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心理知识、心里话、信息快车、教你一招、焦点谈、金点子等。形式可以以手抄保、黑板报、寝室报等。利用校报心理专栏,对学生提出的比较典型的心理问题予以解答。在锻炼学生思维、想象等多方面能力的同时,达到“平行教育”的效果。团委负责校园广播电台设立“心海导航”栏目,于每周两次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及同学们所困惑的问题,由心理咨询室老师、班主任或部分学生供稿。办好学校网站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班主任负责创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班级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场所,利用时政班会课发动学生开展自编自演自看自评心理小品,重复自己的人生体验,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程化和学科渗透相结合,普遍性和个别性相结合,家庭和学校相结合,教师和学生相结合。只有从多种渠道,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适应社会,发挥潜能。
附:XX下学期初步工作历:
月份
主 要 工 作
责任部门
九
月
份
1、心理辅导小组的成立,领导机构和人员设定。
2、心理咨询室宣传海报。常规工作开始正常运行。
3、印发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职责,各班选举心理委员(男女各一名)。
4、第一次团体辅导高一学生新环境适应教育。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广播。
6、着手建立高一新生心理档案。
心理室、
主管机构
团委
班主任
十
月
份
1、 利用家校通向家长宣传教育心理知识。
2、 高二年级学习心理调查。
3、 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第一次培训。
4、第二次团体心理辅导。
5、出第一期心理报或刊。
政教处
心理室
教科室
十
一
月
份
1、 班级开展自编自演自看自评心理小品活动。
2、第三次团体心理辅导。
3、 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第二次培训。
4、心理室出第二期心理报。
班主任
心理室
十
二
月
份
1、心理辅导中心为班主任提供心理教育相关材料。
2、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第三次培训。
3、第四次团体心理辅导。
4、心理室出第三期心理报。
心理室
年级部
元
月
1、 心理咨询员培训。
2、 考前心理辅导。
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场所,心理辅导是缓解和消除学生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按照《市教育局关于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部署及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试行意见。
一.建设目标与职能定位
20*年9月5日前,中心城区中小学、新城区中学、完全小学要按照建设的要求基本完成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
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由校长负责组织、规划、研究、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该机构的主要职能:
1.及时了解和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向学校及有关部门提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并提出改进学校工作的建议。
2.开展学生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指一对一会谈,团体辅导包括班级心理健康课程、小组心理辅导。
3.对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的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
4.将有较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转介到医疗诊治部门。
二.建设要求
1.对外挂牌: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名称,并挂牌。
2.固定场所:至少有一个房间独立用于心理辅导活动。地点应选择校园人流较少的安静处,要尽量避免受广播、电话和喧闹声的干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分设功能区,如教师办公室、心理测量室、宣泄室、放松训练室、心理阅览室等。
3.专业设施:
(1)会谈设施:轻松、安全的环境布置;简洁、舒适的谈话用座椅;
(2)办公设备:电脑设备及相关的心理健康、气质类型、学习心理测试软件;
(3)有存放学生心理档案与辅导记录的文件柜,有纸笔、茶水等。
(4)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录音录像设备、电话、电脑、团体活动器材、放松训练器材、阅读资料等。
4.服务人员:初高中必须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人以及兼职教师若干名;小学须配备兼职教师至少3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必须由具备心理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可由经过专门培训后获得专业资格的人员担任。
5.运行机制建设:
(1)辅导老师值班表(包括服务时间和服务人员)并对外;
(2)《心理辅导室的工作职责》、《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守则》上墙公示;
(3)要有起始年级学生的心理档案、个别辅导记录、心理健康课程教案、团体辅导活动(特别是新生入学教育)记载、大型主题教育或宣传活动记载、转介记录等。
三.实施步骤
1.8月28日前,各区教育局要将本试行意见传达到相关中小学。
2.9月5日前,在市教科院指导下,各相关学校完成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
3.9月10日前,各区教育局向市教育局基教处提交建设工作完成情况的报告。
4.市教育局组织相关专业机构对各区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情况进行抽查。
四.组织指导
1.全市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负责;市教科院教科所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对建设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2.各区教育局及市直属中小学要有分管领导牵头,中小教科或专门德育工作部门具体负责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各区教科室负责对建设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3.专业指导内容包括:
(1)地点的选择
(2)辅导室的布置
(3)《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守则》的制定
(4)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
(5)辅导记录的形式、内容、呈现方式等
(6)提供参考样本
(7)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与督导
[关键词]青少年 逆反心理 原因及对策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在14岁左右的时候,容易表现出感情用事、渴望独立的情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逆反倾向,主要表现为情绪偏激、语言顶撞、行为越轨、消极冷漠,甚至以“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等。这种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着干”。逆反心理还表现为对于先进人物和榜样同样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对于不良倾向却持情感认同。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否定性
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无端的否定。
1、2 评判性
青少年已不是处于对老师崇拜的小学阶段,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会评判老师,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嗤之以鼻。
1、3 对抗性
由于生理和心里各方面的成熟,青少年期的孩子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而父母总觉得自己永远是长辈,孩子永远是孩子,以一种长辈的姿态自居。青少年抗击父母的强势和约束。
1、4 闭锁性
由于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青春期的初高中生,渐渐的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内心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初高中生写日记是很常见的现象,他们往往买那种带密码的笔记本,也会把日记本放在安全的地方。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2、1、逆反心理产生的内部原因
2、1、1、好奇心的驱使
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1、2、思维品质的发展不够成熟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2、2、逆反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
2、2、1、家庭因素
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过度宽容,有求必应,这样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听不得半点批评和劝告,受不得一点委屈,容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相反,另外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专制的、命令式的,甚至使孩子屈服于自己的暴力行为之下,这样使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产生反感,甚至产生抵制情绪;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此外,如果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忽视孩子的存在,甚至殃及孩子,也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2、2、学校因素以及老师的教学方法、教育手段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如果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只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就会导致学生对教育者本身产生排斥,进而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或者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做出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稍微犯点错误就一棒子打死,使学生产生‘‘老师已经放弃我了”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呆板,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2、3、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有意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但并不应适合中国价值观的信息。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
3、1、注重家庭疏导,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家庭是爱的港湾,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因此,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在家庭中对孩子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一、对于子女的进步要及时肯定,多表扬,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在他们承受挫折和失败时应多鼓励,多支持,多安慰;二、对于子女所犯的错误,要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其原因,分析利弊,因势利导,而不能采用打、骂的方法。因为犯错的孩子在其心理上可能已很内疚、自责,需要安慰和帮助,而家长的痛骂和毒打可能使孩子走向反面,产生逆反;三、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信任他们,切莫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四、家长要给予孩子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设身处地多替孩子着想,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遇到分歧,要多自省,将心比心;五、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能为了“面子”把错的强说成对的。以上几点如果我们家长都能做到,那么,我们就能营造出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就能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逆反心理。
3、2、提高教师素养,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由积极的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指责。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种赞美,就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批评和指责有时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里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指责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逆反心理的调适要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赞美。为了做到多鼓励少批评,教师不但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还要注重加强师生沟通,营造轻松的教育氛围。教师要学会深入细致地了解学
生,要学会倾听,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敞开心扉告诉老师,他们关心什么、想什么、对老师有什么要求,教师都要了解清楚,这样才能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规划人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工作意图,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幸福和快乐,自觉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建议。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担负着传授青少年学生知识,培养其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等重任。那么,学校又应怎样疏导和调适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呢?
(1)学校要建立心理教育咨询机构,构建以心理咨询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的心理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和调试。
(2)学校应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同时结合每年的弘扬民族精神月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
(3)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开设法制课,聘请优秀政法干警为法律顾问、法制宣传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办好心理健康专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解除不健康心理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
(4)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创设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选修课。
3、3、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
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无疑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有效途径。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明天,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化解他们的对抗情绪,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不但他们自己需要努力,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4、优化社会环境,更多接触社会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良的社会环境。教育者要疏导和调适青少年消极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就不能把他们局限于学校、家庭,而应该把他们置身于社会。只有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才能使他们更快地社会化,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疏导和调适青少年消极的逆反心理。为此,就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加强社会治安,大力整治社会文化环境,减少和消除社会阴暗面和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侵害,阻断产生不良思想的源头,消除滋生逆反心理的温床。同时,应多建设一些内容健康丰富、形式活泼多样、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多开展一些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生活经验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在开展这些活动时要注意渗透理想教育、价值教育、创新教育等,将其逆反心理转变成探索创新和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总之,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如何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由于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对待青少年中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刘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2007,9(22)
[3]刘孜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4]杨嘉民,张彤,陈颖.试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1(1)
[5]高红霞,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
[6]何莉,甘金贤.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与调适[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5
[7]王云霞,强普霞.略谈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9)
[8]苏碧霞,黄艳明.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2007,2.
思考:改变孩子,家长必须先改变
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作用重大。但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在咨询过程中却发现,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由家庭环境或家教方法不当导致的。
每一个品行优异的孩子身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家庭团队。每一个出现成长问题或心理问题的孩子,一般都与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联。比如成绩下滑严重、不上学、不遵守校纪班规、打架、网瘾等等,家长往往会找孩子的原因,找学校的责任,却完全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是家庭塑造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教养模式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从孩子身上就能看到家长的影子,从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举止就能大概猜到他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因此,要想帮助学生解决成长问题,家长首先必须改变。
另外,从学生的成长特点来看,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是一个特殊而敏感的成长期,极易激发亲子矛盾。不愉快的亲子关系会内耗学生的精力,影响学习效率。和谐的亲子关系带来的安全感、爱和信任会变成孩子学习的动力。因此,改变教育还必须从改变亲子关系开始。
基于这种考虑,在心理辅导老师的支持带动下,学校家委会开始酝酿“关注心理健康,改善亲子关系”的工作内容和目标,开始从关注孩子健康心理入手,全面展开家委会工作。
实践:关注问题,沟通从心开始
家长委员会是参与班级、年级和学校管理的重要力量,他们经常在班级活动中摇旗呐喊,为班主任或学校工作出谋划策。无疑,他们也成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家委会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委员代表建议学校关注某些学生的撒谎问题。会后,心理辅导老师对全校师生做了调查,并总结出学生撒谎的原因,如:“我说真话,爸爸会打我,妈妈会骂我,打骂都不舒服,所以不能说真话。”“我特别想要某些东西或特别想做某件事,父母却不愿意和我平等交流,只好出此下策了。”“父母根本不懂我,还经常训斥我,我只有投其所好,编谎话让他们开心。”“父母思想太过时了,代沟太大了,有时只有撒谎才能满足我正当的需求。”……
原来,孩子出现撒谎行为,家长竟然就是诱因。当家长要求过高时,当孩子犯错时,当家长态度粗暴时,孩子为求自保,不得不选择了撒谎。在家委会会议上,心理辅导老师和家长们交流,并提出建议:“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就能明白孩子撒谎很多时候是家长‘逼’出来的。只有改变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言谈举止,消除逼迫孩子撒谎的环境,才能避免孩子撒谎。”
一次,学校要求交250元书本费,一个高一男生却向妈妈要了350元,把100元当作自己的零花钱。妈妈知道后很气愤,狠狠批评了孩子,结果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后来,在参加了关于“撒谎”主题的心理辅导交流后,这位妈妈冷静下来,和儿子展开了真诚的谈话。妈妈说:“首先,妈妈向你道歉。我希望我们母子能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作为朋友,应该给你一个安全的环境。其实,撒谎是一件无奈且不舒服的事……妈妈希望以后你有任何想法都和我商量,不要撒谎。妈妈相信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儿子哭了,向妈妈道歉,母子关系得到了改善。
一位高一男生谈恋爱,被妈妈发现后引发了一场“风暴”――全校纷纷扬扬的议论,导致孩子成绩下滑,亲子关系恶化。这位妈妈向心理辅导老师求助,心理辅导老师提出建议:一是理解、尊重孩子的感情,告诉孩子,内心真实的情感是美好的;二是帮助孩子确立高中奋斗的目标,让孩子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三是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温暖,因为许多孩子恋爱是一种感情补偿,如果家庭不能给予孩子温暖、安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环境,孩子就会向外寻找――“外”包括异性、不良团体等。因此,让孩子健康成长,必须首先构建健康的家庭环境与亲子关系。后来,这位妈妈认真反省,改变了错误的家教方法,陪伴孩子从“恋爱”状态顺利过渡到正常的学习状态。
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并不能仅仅依靠在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后的诊断治疗,采取补救措施,更要时刻具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为此,学校家委会依托家长学校平台,组织家长来校集中学习,并选择针对性的学习主题。针对高一新生家长的学习时间安排在每学年的9月开学前一个星期的晚上。学习主题包括:校史校情介绍、初高中学生与家长的角色转变、高中学法指导、家庭教育的技巧等。
除了高一新生家长集中学习外,家长委员会每学期都会组织1―2次家长学校课堂,一般在开学、期中或期末召开。家长学习的主题内容主要由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组织策划。除了常规主题外,每学期还有侧重点。如:帮助孩子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高一上学期);建立良好亲子关系(高一下学期);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高二上学期);做孩子学习上的参谋(高二下学期);帮孩子确定人生目标(高三上学期);和孩子共渡高考难关(高三下学期)。目前,家长集中学习的活动已经纳入学校的传统教育项目中,并得到了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好评,甚至吸引了不少校外的家长慕名前来。
深化:从校本教材开发到心理网站建设
依托家长学校的讲座每个学期只能举办1-2次,如何长效地保证家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弥补高中阶段家长教育指导的不足,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编写了十几万字的校本教材《和孩子一起成长》。教材以学校真实的案例,让家长了解高中学习和生活的特点,把握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有效地实现家校合作。
校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亲子关系培养、同伴交往训练、青春期问题指导、男女生交往问题、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高中学习指导、高考指导等共36讲,包含了高中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会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
以校本教材为基础,学校网站的“心理之窗”栏目专门开辟了 “怡心文苑”“典型问题”“心理课堂”三个子栏目,共同助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站由心理辅导老师及有经验的班主任汇聚高中生成长过程中的典型心理问题,并集中回答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另外,网站设立了“知心姐姐心理援助活动室”,聘请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老师和志愿者担任心理辅导员,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开导和抚慰。“心理之窗”构建起学生、家长和心理辅导老师交流的良好平台,成为了校园网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43-03
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国内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推动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综合素质的水平,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在各个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心理困扰和问题。高职生相对本科生而言,其自身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这使得高职群体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因此,认真思考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措施是极其必要的。
一、国内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据调查,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层次不一,有初高中的应往届毕业生,有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还有技校等其他中专学校的毕业生。一方面,这类学生非常珍惜学习深造的机会,动手能力、活动能力和参与意识都较强。另一方面,这类学生往往年龄偏小,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因此,从每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来看,仍存在部分心理素质不良的学生,及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高职学生的年龄段正是自我意识当中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容易出现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矛盾,而两种极端也常常困扰他们,即只看重“自省”而形成已“自我为中心”,或一味地受“他人言论”而变得丧失自我,也就是“从众”。根据本人所在高校近三年的新生SCL-90心理普查统计结果(见下图)及相关文献资料表明,国内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学生存在情绪困扰,主要表现抑郁、焦虑、恐惧、紧张等方面。这说明学生的自我观念面临新的挑战,心里不安感强烈,紧张迷惘,缺乏自信。一方面与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关,是所有大学生都可能出现的新生心理失衡期;另一方面,与他们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全面有关,没有良好学习动机,认为在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技能上属“高不成低不就”,导致对客观情况常常作出错误地估计,产生无名的恐惧,长期没有满意的心境。
2.表现明显的强迫症状,即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思想、冲动及行为。如: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让很多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种种矛盾心态:既希望自主择业,又害怕承担风险;既渴望竞争,又没有勇气等。使他们对未来感到压力重重,无法摆脱,甚至有择业恐惧感。
3.人际关系敏感,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成绩不好,在与老师同学交往时表现很自卑,容易产生压抑感。同时高中大学学习模式的转变,也让很多学生出现不适应,表现在高校对学习和人际交往同等重视,能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学生至关重要,而很多学生却习惯性的忽视这点。
4.部分高职生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比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更具有敌对性。其中很大一部原因来自就业压力。很多高职高专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入校前都十分陌生,都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学习的,多半是由父母包办来的,而被说服的理由也多半是看好就业率。因此,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对社会不满,对学习厌烦。
二、影响高职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1.过高的家庭期望和不适当教养方式。一直以来,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任然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方法,即重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渗透其中。如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已经背负了很多心理负担,可家长却总是简单认为只要成绩好,将来就能有好工作,以此分担家里的经济压力。因此,常常忽视子女的心理状况,甚至用简单粗暴的手段逼迫学生学习,使得学生在人格成长期形成自卑、暴躁、焦虑、偏执等不良性格特质。还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学生,完全没有要求,让学生学习没有目标,助长懒惰厌学。也有的学生因为父母长期不和或父母离异,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造成性格孤僻、敏感多疑。
2.缺乏家庭教育。许多的家长认为学生念大学后,就理所当然全部交给学校管理,对学生仅仅是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而忽略对学生的心理成长问题的关注。实际任何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都不是孤立的,不是一对一的,而是一个整体,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所以学生的健康心理要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二)学校因素
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都是第一次背井离乡来求学,比起中小学来,学生在校时间越来越长,而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人格的再造期或完善期,可塑性非常高,因此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影响重大。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较快,但在教育、管理上还有需要该进和完善的地方。国家虽然有很多相关文件要求各大高校必须按人数比例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对专兼职心理老师要定期培训和相关经费的保障,但很多地方学校出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达标,导致很多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干预。
(三)社会因素
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大的压力均来自就业压力。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怀着就业率高,就业就能上岗的信心,认为高职教育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很多学生在学习一段时候后,一些意志力薄弱、自我评价过低的学生,又容易形成消极心理,如感到自己理论知识不如本科生,动手能力也没有特别出色。加之近几年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各企事业单位对用人需求有所降低,而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让许多高职学生顺理成章认为本科都难就业,更何况高职生,因而对未来没有信心,消极怀疑,形成心理疾患。
(四)个人因素
高职学生的年龄段处于心理的自我意识发展期,是从青少年迈向成年人的过度阶段。这个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不平衡很容易出现矛盾,表现为心理认为自己是成年人可以独立了,但实际上还需要依赖家人的照顾或没有达到独立的能力,从而导致自我认知片面,自我评价过低,出现心理落差。同时,这个时期,又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学业、人际、就业、恋爱等个人成长问题,一些心理素质不好,缺乏经验的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候,常出现紧张、困惑、焦虑、迷茫等不适状态。因此,这个时期的心理问题是最多和最需要关注的。
三、如何改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根据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如何系统有效地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对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亦要对症下药,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要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和工作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
一支好的教育工作队伍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障。在学校里,辅导员是与学生学习生活最贴近的群体,对学生的了解也是最全面的。学生中出现大量问题,许多都是辅导员发现和处理的。但同时在学生出现的问题当中,也有许多是由某些辅导员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旧观念不能及时转变,就不能适应新时代受教育者的发展,新旧教育观念必然会有矛盾,这也就造成了学生的一些问题。因此一个辅导员自身身心素质的提高及整个队伍的稳定是做好学生工作的保障。只有辅导员心理健康,一致齐心,才能给学生以正面影响;只有辅导员有足够的心理知识和经验,才能准确洞悉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问题,给学生以科学的心理指导,注重心灵的交流,最终形成心理健康互助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二)要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对象。现在入校的高职院校学生多为“90后”,个性上过分追求自我,叛逆意识强烈。辅导员如果只采取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或有隐私话题的同学进行适合其个性发展的针对性教育。因此,心理工作者可以借助电脑网络,其开放性、匿名安全性、交流轻松性、直接互动性,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心理健康教育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更好地为内向或不愿意直接来面谈的学生提供了的求助途径。用尊重、温暖、真诚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协调、健康发展。
(三)要加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力度
目前很多高校都配备了专职心理老师,有单独的心理咨询室,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全由专职心理老师负责,除了一己之力之外,最关键的是很多问题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双方支持与配合的,是需要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才能解决的。如辅导员发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反映给专职心理老师,使心理老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而心理老师在咨询个案中,解决问题也需要其他老师和同学共同配合,如创造一些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情境,或需要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心理教师指定的辅导方案,帮助学生逐步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要形成一股合力,密切配合才能成为心理工作的有力后盾。
(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习效率,突出课程的活动性
心理教育课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院应该设立单独的心理教研室,专门负责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备课,建立教学督导。要求课堂上不仅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还需要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课程的授课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情境剧、角色扮演、学生讨论、自我探索等,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操作性为一体,真正让学生在课堂这个主渠道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
(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每个人都有审美观,在美丽舒适的环境里,心情自然都会变得舒畅,压力也会减轻甚至减少。学院可以通过美化教室,美化宿舍,美化校园,力求创造一个美丽、整洁的视觉环境,让人感受轻松愉快。同时,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学生在参与各种体育、文艺活动比赛中进行交流探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竞争意识,树立自信心,调节学习压力,促进校园内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参考文献:
[1]苏瑞典.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