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休闲农业行业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传统型 包括农产品直接利用型和农作过程利用型两类。由于很多农业和农作的生产过程不为城市人所知,因此,展示农产品生产和农作过程(特别是一些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可吸引相当的城市人。可由农民进行那些传统和现代的农作过程表演,供游客观赏;也可由游客亲自采摘果实或在农民指导下直接参与一些简单的农作过程劳动。
农村文化利用型 可利用的是两种形态。一是地域文化,二是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即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文化和农家生活文化;历史文化,即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融进旅游休闲农业,让游客在田园风光里既得到物质享受,又获得文化享受,可以成为旅游休闲农业的一大特色。
科技型 是将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农业结合发展的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的类型和内涵都相当丰富,随着高新技术渗入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将是最吸引人的。例如,基因农业是很多人不熟悉的,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用基因方法生产出的马铃薯、番茄又大又好,同时还能普及基因科学知识。
2、我国休闲农业的经营类型
根据上文表述的流行模式,我国休闲农业大致可分为下列经营类型:
观光农园 包括成熟的果园、花圃、菜园、茶园等经营范围,提供给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购买及参与生产等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科技农园 以农业生产为主,向游客展现农业科学技术、把高科技引入农业并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休闲农业经营,如农技博物馆、基因农场、生物工程、温室栽培、阳光农园等。
生态教育 以自然生态保护为目的兼具教育功能而发展的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如生态农园、有机农园、户外渡假住宿、户外野餐活动等。
乡野畜牧 以圈养或畜牧方式饲养牛、羊、马、鸡、鹅等家畜,规划放牧、挤牛乳、剪羊毛、捉小猪、抓土鸡、坐牛车、骑马等活动。
农庄民宿 在农村地区规划具有农村特色的建筑物供游客休息、住宿,并且提供具有乡土特色的餐饮,让游客体验农民的生活形态,并享用新鲜农特产品的经营,如一般农庄、自然修养村、渔村、民俗村等。
民俗旅游 利用农村特有的文化和风俗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如农村民俗文化馆、乡村博物馆、农产品生产作坊、民俗古迹、地方人文历史、乡村居民建筑、体验农家生活等。
渔业风情 把渔业资源和休闲、旅游、观光及海洋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水域资源发展休闲渔业等活动,如溪边垂钓、岸钓、船钓、体验渔村生活、让游客直接参与捕捞作业。
3、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缩小城乡差别 休闲农业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农业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其示范和推广作用,能够带动整个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有利于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媒介招来八方宾朋不仅为本地区带来大量服务收入,而且会带来经济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接收。由技术变革所产生的新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主要源泉。休闲观光农业广泛地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可以大规模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由于休闲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投入不多,就业成本低,因此,开发旅游农业资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方向。因此能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能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交叉产业,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为旅游者提供了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系列服务,可获得高额经济收入。它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和农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15
Regional Type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SHI Jia-lin, ZHANG Lei, JIA Feng-li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vided leisure agriculture into different regional types 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 Tianjin rural area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prospect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Key words: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regional types; development prospect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兴起到规范管理的过程。2008年,天津市农委和市旅游局共同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并提出“百千万”建设工程,即用4年时间,建设200个特色旅游村(点),发展2 000个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实现30 000人就业[1]。随着天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休闲农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建成160个特色旅游村(点),形式上既有观光农业园区,又有生态农业庄园,还有农家乐、渔家乐,以及特色村等。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34家,直接从业人员2.4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67万人,占总人数的68%,带动农户3.41万户。年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年利润总额近4亿元,年利税超过3 000万元(根据2011年天津市农委转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的通知》所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调查表,收集全市各区县统计资料汇总数据)。蓟县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3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西青区水高庄园、津南区松江乡村俱乐部和塘沽诺恩渔业生态园被评为全国1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静海县西双塘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10个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之一。
1 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
天津10个有农业区县根据各自不同的区域位置、资源类型以及现有休闲农业景区类型和分布情况,大致可分为4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区域,分别为:环城休闲农业区、滨海休闲农业区、远郊休闲农业区和蓟县休闲农业区。
1.1 环城休闲农业区
包括东丽、西青、津南、北辰4区。该区在地理位置上紧紧围绕中心市区,交通路网发达,由最边缘地带到市中心的距离均不超过35 km,行车时间不超过1 h,对于吸引市区游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农业规模相对较小,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1%~2%[2]。但农业产业类型多样,特色明显,已形成以花卉、观赏鱼、淡水鱼、果品、特色蔬菜以及农产品物流配送和农业休闲观光等为主导产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环城四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天嘉湖、东丽湖、鸭淀水库、永金水库等为主的生态水域资源,以小站练兵、崇文尚武、天穆清真、杨柳青年画、葛沽宝辇等为主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众多农业园区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38个,类型以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度假庄园和花卉交易市场为主,突出农业的科技展示、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进一步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依托花卉、观赏鱼、小站稻、特色蔬菜和优质果品的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展示、市民农事参与、休闲度假娱乐和乡村民俗文化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采摘体验、休闲垂钓、花卉观赏、科普教育、文化创意、市民农园和休闲庄园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2 滨海休闲农业区
包括滨海新区塘沽、汉沽、大港3个区域,其核心区是与天津市中心城区并列的城市发展核心。该区地处东部沿海,战略地位显要,交通路网发达,最远端距离天津市中心约75 km,行车时间不足2 h。该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天津市GDP的55.2%,引领天津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该区农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16%[2],但农业资源特色鲜明,特别是海域滩涂资源丰富,为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该区已形成以海水养殖、耐盐碱植物、葡萄、冬枣、蔬菜、食用菌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体系。
滨海新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海水养殖池塘、浅海滩涂、北大港水库、北塘水库等为主的生态水域资源,以妈祖文化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冬枣、葡萄、食用菌、蔬菜、海珍品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14个,类型以农业科技园区、休闲渔业园区、渔家乐型特色村为主,突出农业的科技展示、休闲观光和生态保护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将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特殊的海洋资源条件、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条件以及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生态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娱乐(渔家乐)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海上垂钓、渔家餐饮、采摘观光、创意展示、科技示范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3 远郊休闲农业区
包括静海、武清、宝坻、宁河两区两县。该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天津、北京与河北省的交界处,虽距天津市中心距离相对较远,但对北京和河北等地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该区目前已构建起完善的交通路网体系,距天津市中心最远约95 km,行车时间约2 h;最西部距北京市中心仅45 km,最东部距唐山市中心仅23 km,1 h车程即可抵达,对于吸引周边区域游客具有天然优势。该区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丰富多样,规模相对较大,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约占9%~12%[2],是天津地区大宗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和供应基地,已形成以水稻、林木、果品、蔬菜、食用菌、特色粮食作物、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体系。
该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七里海、大黄堡、团泊洼为主的生态湿地资源,以港北森林公园、静海林海、青龙湾固沙林、青南万亩生态林等为主的生态林地资源,以宁河天尊阁、《红旗谱》影视基地、宝坻玉佛宫、秦城遗址等为主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津沽小站米、七里海河蟹、田水铺萝卜、金丝小枣、宝坻三辣、黄庄洼稻米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39个,类型以特色旅游村、现代农业园区和温泉度假庄园为主,突出农业的产品供给、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进一步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和农村传统文化优势,依托湿地、林地、农田、地热等特殊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乡村民俗文化和农家生活体验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农事参与、生态观光、文化传承、农情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4 蓟县休闲农业区
蓟县地处天津市最北部,是天津唯一的有山地的区县,南距天津市区110 km,西距北京65 km,东距唐山80 km,津蓟、蓟平高速以及即将启动的京秦、塘承高速使蓟县融入了京津冀1小时经济圈。蓟县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洼地,土地总面积的2/3为山区和库区,土壤肥沃,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气候宜人,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和全国首家绿色食品示范区。同时,蓟县境内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现已形成盘山风景、黄崖关长城,翠屏湖度假、县城古文物、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等六大旅游景区,积极打造特色中等旅游城市,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蓟县已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3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其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六大旅游景区以及丰富的山野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目前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128个,类型以农家乐为主,还包括民俗村、生态庄园和现代农业园区,其中农家乐、民俗村和生态农庄分布在北部山区和库区,现代农业园区多集中在南部平原地区,突出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以休闲农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努力提升水平和档次,以农家生活体验和生态旅游观光为主要发展模式,深挖文化内涵,完善公共设施,着力提升品质,推进“一家一户”式农家院旅游向全景式乡村旅游转变,形成“一村一品,一域一俗”的发展格局,开发主题农庄、乡村俱乐部、乡村营地、企业会所等休闲产品,撬动高端客源市场。
2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机遇与前景展望
随着天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休闲农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3]。主要有: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为休闲农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实施“三区”联动协调发展等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设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定位为休闲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为休闲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休闲农业已成为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此同时,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层次和水平,“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发展将力求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2.1 由资源低效利用向资源整合和要素聚集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通常以对资源的消耗和低效利用为特征,由农户自发形成的以特色农产品、农家餐饮、农家住宿等为主要形式,对特色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经营理念缺乏[4]。“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应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和初级利用,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农业基地等途径,将多种农业资源高度集中、统一规划、深度开发,通过挖掘农产品和资源与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创意、科普教育、体验参与等休闲娱乐活动的内在关联,提升原有资源的附加值,从而在资源整合、要素聚集、价值提升等方面实现突破。
2.2 由初级休闲产品结构向发展创意产品体系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常常存在初级休闲产品所占比重较高、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产品布局单体化明显、产品标准体系不完整等问题,休闲活动主要局限在“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等几个方面。“十二五”期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休闲度假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休闲农业的产品结构也必须进行调整与升级,深度挖掘景区所属地区的文化内涵,将创意的内容加入到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中,培育参与性、休闲性、体验性和学习性强的休闲项目,并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休闲农业产品体系[5]。
2.3 由分散化小规模经营向产业化、组织化经营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多以农户自发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类型单一,重复建设情况严重,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都较低,影响了产业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6]。“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的发展将更多的依靠产业化龙头组织,通过龙头组织的带动,将农户与市场紧密联系。在具体建设中,应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特点,探索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企业集团型、龙头景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休闲农业企业,鼓励农户成立休闲农业合作社,积极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打造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2.4 由单一功能开发向产业功能体系建设转变
休闲农业景点或项目在发展初期往往集中于开发某一单一功能,如餐饮住宿型、果蔬采摘型、风景游览型等,休闲活动内容单一,与其他产业的横向联系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使游客失去新鲜感,从而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也应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与地区二、三产业紧密结合,通过建设要素聚集和产业聚集的休闲农业园区和基地等形式,拓展休闲农业在特色产品供给、生态资源保护、民俗文化传承、康体养生医疗、度假接待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功能,从而形成完善的由一产延伸至三产的产业功能体系。
2.5 由面向天津市民向打造环渤海旅游目的地转变
天津休闲农业目前主要服务于天津市区居民和极少数北京、河北省地区市民,市场潜力还未被完全开发。天津地处环渤海地区核心位置,与北京和河北省接壤,城市定位于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随着其外向度的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也应发生改变。“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天津便捷的交通路网优势,以打造环渤海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将休闲农业融入天津旅游业整体发展中去,通过与北京、河北等地的错位发展,以独特的海洋资源和民俗文化吸引周边地区游客;以高端的服务和富有民族品味的产品吸引国际游客,从而打造天津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旅游局, 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wenku.baidu.com/view/3d80b6bc960590c69ec376.ab.html.
[2] 天津市统计局. 天津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3] 贾凤伶, 李瑾, 黄学群. 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 2011(5):93-97.
[4] 俞史正. 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前景[J]. 青海农林科技, 2001(4):37-38.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策略;发展前景
休闲农业旅游是指将农村田园风景、自然生态资源等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并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当地特色文化和乡间生生活,提供给人们一个体验休闲生活状态的农业发展形式。由于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起步晚,相关的旅游业经营模式不够成熟完善,这很大程度限制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但休闲农业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规划设计生态化的旅游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当地人们的经济水平,还能带动了农业的新一轮改革,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休闲农业旅游面临的问题
1.1休闲农业旅游经营模式比较分散
我国许多大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主要的经营模式为小农经济。目前乡村的休闲农业旅游以自发、分散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为主,这种原生态的经营模式对客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由于分散的个体经营模式,缺乏科学管理和整体营销的理念,很难形成品牌性的产业。这很大程度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1.2休闲农业旅游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
在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由于国内农业旅游产品个性化不明显,经营模式单一,缺乏整体规划和全局发展观念。这导致农业旅游产业现有的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但不能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稳健发展,还会使当地的经济水平倒退。应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对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加大对农业旅游的管理力度,引导农业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3休闲农业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低
在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过程中,传统的经营理念显得十分的陈旧和落后,无法给城市旅游者带来更好的乡村生活体验;且从事休闲农业旅游的管理工作的基本都是当地的百姓,不会通过研究把握旅游者的消费心理进行产业规划。许多农户对当地旅游行业的宣传力度也十分有限,没有形成系统规模化的营销手段,限制了休闲农业旅游更好更快的发展。
2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发展策略
2.1发展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
将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进行特色化,提升本地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首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能根据当地特色的文化对休闲农业旅游进行规划设计,开展一系列的创意性旅游活动,提高当地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其次,当地特有的文化遗产是开展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前提,要把握当地的文化积累对旅游产业进行创新,将文化底蕴和旅游产业业进行完美的融合;为了确保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加大对当地产业人力、物力相关的投入力度,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的调整翻新,改善旅游区的生活环境。
2.2推动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生态化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产业,生态环境是农业旅游的生存之本,如何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是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应将休闲农业旅游领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保护好当地丰富的原生态资源为前提下去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时要规范休闲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提高城市旅游者的消费体验,将农业旅游进行品牌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系统,推动当地农业更迅速的发展。
2.3改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体验感
对于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来说,当地旅游业不仅仅是提品的地方,它更多是提供了一个给旅游者行进消费的平台。城市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特色文化的喜好去进行消费购物,这需要我们将旅游产业特色和旅游者的心理特性进行结合设计,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实现人与自然、文化科学的完美融合,实行生态化旅游产业,具体的设计方向应使旅游者在城市和农村两种文化差异中获取美好的乡村风情体验。让旅游者全面享受乡间生活带来的惬意体验,获得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内容。同时当地老百姓也能从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的良性发展。
3总结
在当代,人们渴求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休闲农业旅游迎合了人类亲近绿色环保生活的高品质心理特征。绿色旅游是一种时尚的消费模式,这是现代人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的产物,它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潮流模式。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可以在扩展旅游者休闲度假空间选择的同时,将乡村特有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收益。发展农业旅游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业的总体经济效益达到最大,走向多元化发展模式;同时现代的农业科技知识也得到了广泛科普,实现了互赢互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青,单福彬.乡村旅游目的的地方品牌价值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23).
[2]杨伊侬.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以广东为例[J].中国商贸,2014(07).
关键词:茶文化;休闲农业;特点;策略
1茶文化相关概念阐述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彰显,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茶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主要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2以茶文化类主题游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点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茶文化不仅有利于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还可以让自己的饮茶过程体现出文化气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够远离喧嚣的城市,到更绿色、更接近大自然的农村去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正是由于人们这种思想和需求的转变,使得休闲农业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与传统农业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都依赖于土地,但其侧重点和服务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休闲农业是将农业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在充分利用农业景观资源以及农业生产资源的基础上,将观光、休闲和旅游打造成一体化休闲农业,最终组成为一种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新一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将传统农业过渡成为休闲农业的过程中,为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让当地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使人们获得了幸福感和满足感。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处,其重心主要放在了各种观光旅游和绿色生态的农产品销售方面,而未能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这种隐型消费产品。茶文化虽然是一种传统文化,但是其影响力却一直延续至今。饮茶已经成为很多现代人的日常行为之一,再饮茶的过程中评价茶更是很多茶友饮茶的关键步骤之一,所以具备一定的茶文化基础并向其他茶友介绍一些茶文化的人往往更能受到别人的尊敬。饮茶往往会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而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也是很多人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以茶文化为主题,并置身于休闲农业中更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从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特点可以看出,休闲农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融入茶文化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后,更是深化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内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继续深度挖掘农业资源的发展潜力,不仅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为广大的农民群体提供更优越的农业发展环境,同时还能极大地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具有综合性质的休闲农业场所,游客不但能够进行参观、采摘、学习农作技巧,同时还可以深入地学习和了解农民的生活,享受乡土情趣。正是由于休闲农业的这种特点,所以很多城镇居民越来越喜欢在业余时间去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到休闲农业场所住宿和度假。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早的生态休闲农业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很多人感受到了来自各个层面的压力。而与城镇居民快速的生活节奏不同,农民的生活虽然不在像过去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其仍然生活的非常惬意,不用承受很大的生活压力。很多城镇居民为了释放都市生活的压力,就希望能够像农民那样过一些简简单单的生活,远离城镇的喧嚣,亲临其境地感受一下舒适而祥和的乡村生活。至此,最早起的生态休闲农业逐渐产生并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发展起来。在一段时间以后,休闲农业为逐渐受到欧美等国家的青睐,并掀起了一阵发展休闲农业的热潮。同而对于休闲农业目前有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说法。以茶文化类主题谈休闲农业发展更切合休闲农业的发展实际,同时也更符合休闲农业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这是因为,首先茶本身就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饮品,与人工制造出的各种碳酸饮料不同,所以长期饮茶不仅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同时还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是一种非常健康而且可持续的饮品。休闲农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绿色、环保、可持续的象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以茶文化类主题谈休闲农业发展更具有象征性。而且很多游客到休闲农业观光时习惯于饮一些用纯天然、无污染的水源泡的香茶,这无疑显露出人们对茶饮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正是由于休闲农业行业光明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业地区为加入到了休闲农业行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地区的休闲农业非常火爆,基本上属于“一票难求”的状态;而有些地区的休闲农业就显得非常的“凄凉”,即使用门可罗雀形容为不为过。事实上,决定一个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状态的因素除了地理位置以外,人文因素也可能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而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产物,更是应该有支撑其稳定发展的文化要素。茶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而休闲农业作为人们体验生活、感知生活的重要场所,其与茶文化有很深的关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茶文化作为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在元素,让人们在体验美好的休闲农业时光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到正宗的、原汁原味的茶文化,这不仅可以深化休闲农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为茶文化赋予更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现状;对策;河北内丘
内丘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是邢台市“一城五星”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辖5镇4乡1区,309个行政村,面积787km2,常驻人口32万人。该县太行风貌,青砖石楼古色古香;山林翠绿,万果飘香,苹果中药名声远扬;现代农业,科学种养,农业庄园逐步增长;民俗庙会,民艺民技,民间文化熠熠发光。因此,内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1基础条件和优势
1.1自然、人文、生物资源丰富
内丘县作为中医鼻祖扁鹊的故乡,其历史悠久,距今逾2000年,且是“邢白瓷”发源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富岗山庄、百果庄园等生态景观,邢窑遗址、扁鹊庙等人文景观,更有寒山、鹊山等自然风光。其中富岗生态园和中国百果庄园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扁鹊庙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为山地、丘陵、平原3个地貌单元,各占1/3。西部山地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中部丘陵岗丘连绵,冲沟遍布;东部平原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山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中华名果“富岗”苹果即出自这里;丘陵区干旱少雨,光照条件好,适宜种植中草药、小杂粮;平原土地平坦肥沃,灌溉条件好,是粮食、设施农业的适生区,也是重要的畜牧养殖基地。酸枣仁、红树梅、核桃、柿子、大枣、苹果等干鲜果林形成的农业生物资源景观,交相辉映,为发展休闲、观光、赏果、采摘等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基础[1]。
1.2地理区位优越,客源市场潜力大
内丘县位于环京津、环渤海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与天津、北京、太原、郑州、济南等城市距离皆为300km左右;与黄骅港、天津港、京唐港等港口距离500km以内;与郑州机场、太原机场、济南机场、首都机场等机场距离皆在400km以内,与石家庄机场距离仅为100km。北上京津,南下湖广,西达秦晋,东至齐鲁,交通十分便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内丘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1.3交通优势明显,通信设施完备
内丘县交通便利,京港澳高速公路、石武客运专线、107国道、京广铁路、石邢大道和202省道(平涉公路)纵贯南北,省道隆昔公路(河北隆尧—山西昔阳)横穿东西。县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村村通”公路网遍布全县309个村。西联东出的重要交通干线邢汾高速(河北邢台———山西汾阳)、邯(邢)黄铁路(邯郸———黄骅港)已动工。太行山高速我国第一条旅游高速公路的建成进一步强化了境内外交通连接。程控电话光缆直通全县所有乡镇、村,移动通信网络县域无缝隙全覆盖,通迅联络十分便捷。县域内所有景区内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施,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均已配备齐全,并创建了很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这些都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发展目标
在邢台市休闲农业发展异军突起的关键时期,内丘县力争在2020年,创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500个以上,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5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条,60家星级农家乐,年接待休闲旅游游客16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亿元,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到8亿元以上,带动受益农户3万户。构建“憩、嬉、吃、住、行、摘、购”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格局,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将内丘县建设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名县。
3主要做法
内丘县紧紧围绕“山水田园康养内丘”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主体形象,整合县域的良好生态基础、深厚历史文化和特色农业资源等,以“扁鹊”和“邢窑”两大文化为依托,通过政府主导构建合力,项目支撑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培育品牌等措施打造以生态观光、乡土文化和休闲康养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体系,取得明显成效[2]。初步形成了以百果园、富岗生态园等为代表的休闲采摘游;以历史文化名村神头、黄岔为代表的古村落体验游;以小辛旺、交台社区为代表的美丽乡村游;以扁鹊庙、邢白瓷“三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寒山、鹤渡岭、福寿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游。2017年,内丘县举办了邢台市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推进内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创建了一批美丽乡村、农业生态园、科技园、农家乐示范村,打造出一批本地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3]。
3.1创建美丽乡村
按照“育产业、抓特色、精扶贫、打旅游、唱文化、扩共享、提品味、创富裕”的指导思想,统一规划,打造30个不同韵味的美丽乡村旅游村。比如以神医扁鹊祭祀、历史文化为依托的美丽乡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全国生态文化村神头村;以鹊山湖湿地公园为依托的马河村;以餐饮住宿、养生、观光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星级园区豹子口度假村[4];有“天人仙境”“十里画廊”之誉的历史文化名村黄岔村;以太行水乡、富岗生态园为主题的岗底村;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牛王庙遗址和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交台社区(王交台、乔交台、李交台);以绿色生态、现代果业为主体的寒山杏峪村;以观光、游玩、采摘、餐饮为主题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小辛旺村等[4]。
3.2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园
积极围绕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果蔬采摘、生态农业、种养体验等特色,深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打造田园风光,利用农业高新科技,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创建休闲度假式、参与体验式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园。比如小辛旺村昌盛达农业生态园、柳林白果庄园、小马村金苗生态园、富源农业生态园;休闲度假报子口休闲旅游度假区、近郎村万亩海棠元、大都城村旺州绿化公司、永固村青石岗生态休闲农庄、依林山庄、公子峪农业生态园等[5-6]。
3.3创建示范农家乐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内丘县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加快了农家乐旅游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示范村建设。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优美的村庄:以侯家庄乡杏峪、平头铺、岗底村等为代表,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考虑吃、住、行、摘、憩、嬉等配套设施,利用地势地貌、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依山建房,就势取景,浑然天成,新建筑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突出、特色鲜明的村庄:以南赛乡神头村、柳林镇王交台村等为代表,重点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充分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将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融于建设之中。景区周边、城镇周边、交通干道沿线,区位条件优越、进出交通安全便捷的村庄:以隆昔线两侧山区四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以特色饮食为切入点,引导农家乐建设。目前已重点培育了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礼义村乡情农家院、林溪小镇农家、四里屯农家小灶等35个星级农家乐,其中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已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内丘挂汁肉获评“河北省金牌旅游小吃”。
3.4创建特色小镇
依托山水资源、地方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创建特色小镇。现已重点创建了以太行山为依托,以苹果文化为主题,以128道标准化苹果生产工序闻名的富岗产业为支撑,对建筑景观、植物景观进行特色提升,形成强大休闲旅游吸引力的太行山苹果小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扁鹊庙为依托,以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神头村为中心,辐射带动报子口、西营村、东营村等村,集休闲、中草药种植、扁鹊中医文化、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扁鹊康养小镇;以交台社区为核心,以百果园173个果树品种为基础,结合富源生态园、柳林园、果美林业科技园等培育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风情酒店、民俗住宅、农家客栈、游古戏楼等农业休闲服务业的中国百果小镇。在邢窑遗址分布多的西丘村、西关村、大良村、小留村等村打造集遗址保护、文化创意、文化主题旅游、现代娱乐、青少年体验式教育及文化会展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白瓷小镇。
3.5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
立足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围绕休闲景区(点)布局,打造4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一是交台社区(牛王庙戏楼)—报子口风景度假区—扁鹊庙景区—公子峪生态园—塞纳湖景区;二是鹊山水世界—富岗苹果基地—寒山风景区;三是大汉古寨黄岔村—富岗苹果基地—鹤度岭明长城遗址—张北洼福寿山景区;四是庆源村甜瓜采摘基地—昌盛达生态园—百果庄园—富源生态园[7]。
3.6推介农事节会品牌行动
将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围绕内丘县农业主导产业,创新休闲农业农事节会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并加大特色农事节会的组织和宣传。举办百果园爱情桃花节、郁金香赏花节、富岗山庄苹果采摘节、精品苹果展示会、彩色果菜观光节、昌盛达生态园草莓采摘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每年向社会公开推介12个左右农事节庆活动,重点推介富岗苹果、红颜草莓、蜂蜜产品、山地蔬菜、薄皮核桃等乡村旅游地方特色商品,不断提升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7优化提升基础环境
有效整合农业、旅游、环保、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着力改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干线道路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旅游点沿线及周边房屋外观改造,规范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完善旅游点标牌、标识设置。优化旅游景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卫生等配套设施,提升休闲旅游点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水平。
4发展对策
4.1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内丘县政府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管理。农业、旅游、财政、交通、国土、质检、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形成合力,确保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序推进。要求各乡镇从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档次的高度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认识,充分挖掘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这一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主动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8]。
4.2编制规划,引领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调控和指导作用。据统计,内丘县先后编制了《内丘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内丘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内丘县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岗底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神头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行家峪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要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建设起点要高,要充分挖掘农业内涵,体现以农为本的理念,彰显区域特色,准确功能定位,优化分区布局和景观设计,实行规模经营,促使生态、生产、科研和市场相融合,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和谐统一。
4.3制定政策,强化扶持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现有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开辟“绿色通道”,将有关农业扶持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倾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从事休闲农业的纳税人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可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完善用地政策,在实行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利用PPP、众筹等融资模式,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
4.4加强培训,规范管理
对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的业主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作为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阳光工程培训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培训计划,开展集中授课、外出参观等灵活多样、实用性强的专业培训,使该县休闲农业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在自身素质、管理能力及服务水平上能有一个大的提升。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重点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加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设,培育更多风格独特、拥有自主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市场拓展、行业交流等活动,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有序健康发展[9]。
【关键词】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
一、前言
观光农业是体验经济时展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崭新路径,这种发展模式,将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发展旅游观光,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基本的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进行有机结合,以农业生产带动农业观光,是休闲农业旅游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值较低,农业资源利用程度不够,这种情况下,限制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提出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观点,注重结合体验经济特征,对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其战略发展目标,进行了相关预测,为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一条崭新道路。
二、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休闲农业发展优势———以YJ村为例
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战略发展分析过程中,结合了长春市绿园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实际情况,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究。长春市绿园区YJ村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夏季气温平均在26度左右。YJ村以葡萄种植业为主,并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观光点,可以让游客体验到较好的风光。据相关数据调查现实,YJ县从2003年开始发展葡萄种植业和蔬菜种植业,村党委积极争取国家农业建设投资,建立了“静珠葡萄生产基地”,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发展旅游观光行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产品品牌的宣传,提升了“静珠葡萄”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观光[1]。在发展葡萄种植业的过程中,还开展了蔬菜种植业,开展了生态旅游。游客可以在葡萄架下现吃现剪,品尝新鲜的葡萄。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村党委还设置了相应的餐饮业,主要以地区特色为主,以“杀猪烩菜”等东北特产,让游客品尝东北特色的食物。这种发展模式下,为YJ村农业提升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没有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下,YJ村人均年收入在9000元左右,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人均年收入高达13000元。
(二)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以YJ村为例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对于YJ村实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来说,较为不利。YJ村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旅游景点的设置,多以观光和品尝为主,对深层次体验开发较少。据相关市场调查显示,有50%的游客满足于现阶段YJ村的旅游情况,30%的游客基本满意,20%的游客认为,YJ村的旅游模式太过单一,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2.经济发展相对落后。YJ村在发展过程中,人均GDP虽然达到年平均13000元,但是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交通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村里的道路仍然有泥路的情况,导致在发展观光行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局限。3.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缺陷。YJ村休闲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人均GDP收入也在显著提升。但是受到小农经济的发展,YJ村的旅游观光行业进展缓慢,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农民对休闲农业旅游这一崭新概念认识不足,农业资源开发程度较低[2]。
三、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以YJ村为例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70)一书中提到:“服务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则是体验经济,如何对体验经济时代特征进行把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来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在体验经济背景环境下,如何对现阶段存在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一)注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是更好吸引游客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对此,YJ村要注重加强村内交通建设,改变原来的土道,使道路设施得到有效完善。同时,要丰富现有的餐饮业和住宿业,提升餐饮和住宿环境,提高YJ村的旅游接待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丰富旅游资源,增加乡土民情的旅游特色,提升游客满意度,为YJ村带来更多的游客资源[3]。
(二)加强观念转变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对于这一行业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对此,YJ村党委要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将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旅游巨大发展前景向农民进行讲解,让他们意识到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进行宣传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主要将其优势进行分析和宣传,能让农民真正意识到这一行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提升农民积极性,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YJ村休闲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过程中,强化对资源的应用,是提升经济效益和促进发展的关键。YJ村在发展过程中,相关资源应用不足,限制了其发展。对此,YJ村要注重立足于现阶段发展情况,能够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更好地吸引游客,以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问题研究时,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YJ村的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就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YJ村的情况,我国其他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可以借鉴YJ村的经验,并注重对自身情况的结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基于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要注重对资源优势的把握,这是休闲农业旅游更好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贺德红,周志宏.论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应用[J].江苏商论,2011,01:78-80.
[2]章继刚.发展创意农业建设美丽中国———2012~2013中国创意农业体验经济发展研究报告[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01:53-58.
一、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态势
从2007年省政府召开休闲农业现场会以来,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各地相继出台扶持政策、强化要素保障,休闲观光农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效益日益扩大。
(一)发展迅速,数量效益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6月,全省各类休闲观光农业点(含部分农家乐、民俗村)达5461家,同比增长8%;带动农户数31.7万户,同比增长8.1%;营业收入83.2亿元,同比增长24.3%,远远高于GDP增速,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休闲观光农业不仅促进了旅游业发展,而且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加快了城乡统筹的建设进程。
(二)种类繁多,经营形态多样
浙江省农业历史积淀深厚,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适应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多样化。休闲观光农业形态主要有依托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观光型;有利用果园、鱼塘、水面提供农作、垂钓、烧烤等乡村休闲型;有利用乡村优美自然环境提供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避暑养生、郊野旅游的自然生态型;有“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为主题的农家度假型;有利用乡村特有的传统工艺、文物古迹、民间文艺和农耕文化的民俗风情型等,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人群休闲旅游观光需要。
(三)产业互动,成效日趋凸现
休闲农业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极大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2013年上半年,全省休闲农业接待4864.8万人次,旅游观光总收入83.2亿元。二是拓宽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许多休闲农庄在特色果园内或附近而建,直接带动了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2013年上半年,全省休闲农业企业农副产品销售收入33.4亿元,利润总额约14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总额的40%、16.8%,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促进了农民就近就业。2013年上半年全省休闲农业从业人数9.6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7.8万人,占81%。宁波北仑现代农业园区内20多家企业共吸纳就业人数805人,其中多数为本地员工。农业户口从业人员人均年工资收入达3.5万元,高出2012年宁波农民人均纯收入50%以上。四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了城市资本、工商资本投资农业资源开发,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调整和新农村建设。据统计,2011年浙商投资休闲观光农业17.1亿元,占浙商投入农业总额的18.9%。
(四)条件优越,发展前景广阔
浙江省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旅游资源丰富。全省有1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居全国前列。浙东有水乡佛国,浙西有名山名水,浙南有奇山秀水,浙北有丝乡古镇,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通达条件较好。交通发达,通信便捷,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650多公里。三是消费能力增强。2012年浙江省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5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2%、8.8%。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消费观念的转变,更加注重健康、娱乐方面的消费,休闲农庄成为亲近自然、放松自我的好去处。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依托产业,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内涵
按照“发展一产、带动三产”的思路,紧紧围绕培育农业主导产业来发展休闲农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强镇、“一村一品”等现有农业产业基础,培育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节庆、园区、产品、线路等。安吉溪龙白茶休闲观光园注重串点连线成面,建成白茶主题公园和白茶文化广场,成为产业特色鲜明、茶文化氛围浓厚的白茶村。仙居县依托8万亩油菜田,做足农业与旅游结合文章,连续举办六届油菜花节,每年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亿多元,是种植油菜收入的20多倍。
(二)注重政策引导,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在2007年、2011年两次出台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意见。各地结合产业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意见,完善休闲农业发展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省、市、县三级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安排农家乐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将“农家乐”休闲旅游村庄列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二是扩大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并相继推出小额信贷、创业贷款等农家乐信贷产品。三是强化引导服务。对规划选址等实行全程服务,将经营业主纳入“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将省级农家乐特色村列入交通指示牌标注内容,逐步开通农家乐专线车。四是实行优惠政策。对符合政府会议要求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列入培训会议政府采购范畴。2013年,杭州市有43家休闲观光农业区点被纳入省政府的会议培训定点单位。
(三)注重机制创新,不断提高休闲农业的创新能力
一是创新完善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股权转让、冠名权出让、经营权拍卖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着力引导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到2012年底,全省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累计投入138.6亿元,其中业主自筹资金122.7亿元,占88.5%。二是创新休闲农业用地机制。在稳定、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有效方式,促进各类分散闲置土地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集中,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三是创新发展模式。建立以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的经营模式,壮大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兰溪市休闲观光农业杨梅示范园由10家杨梅专业合作社和1家农业企业参与建设,带动农户1700户,辐射面积约18000亩。仙居县桐桥杨梅观光园通过“基地+市场+农户”形式,带动周边121户农户投资种植杨梅1000多亩。四是创新协作机制。各级农业部门主动与旅游部门协调配合,积极争取发改、财政、交通、建设、工商等部门支持,实现休闲农业与新民居建设、沼气改造、农村清洁示范建设等工程的有效衔接,整合资源优势,共同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四)注重示范创建,推动休闲观光农业整体全面发展
近年来,浙江省农业厅联合省旅游局开展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工作,提升了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水平。2012年,根据农业部部署,开展了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推荐工作,努力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示范县、示范点,不断树立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形象。目前,已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15个。同时,组织开展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全国十佳农庄、全国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等评选工作,已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企业三星级30家、四星级24家、五星级17家。通过示范创建与星级评定活动,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了全省面上的健康发展。
(五)注重宣传推介,提高休闲农业知名度
各级农业部门不断创新宣传推介思路,通过在活动载体上搞创意、想点子,使休闲农业活动不断焕发新活力。一是广泛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推介。利用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新闻媒体,开发市场资源,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2011年,浙江省农业厅组织开展的媒体记者“休闲农业千里行”专题采访报道活动,当年吸引了2000多万人次对休闲农业的关注。二是借助特色产业节庆活动进行推介。全省每年举办各种特色农业节庆活动150多场次,利用节庆活动,带动吃、住、游、玩、娱、购等全方位联动,扩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三是借助与旅行社的合作进行推介。2013年,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与省旅行社协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构筑旅行社和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对接机制。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休闲观光农业园积极与旅行社衔接,开辟休闲线路,制定一系列鼓励旅行社参与休闲推介的奖励政策,提高旅行社宣传推广的积极性。如嘉兴金龙门生态休闲园2013年上半年与旅行社新签合作协议70余份,接待旅行社组团120余个,接待游客近27万余人次,旅游观光总收入达1400万元左右。四是借助省市专项活动进行推介。浙江省农业厅每年精心策划大型活动,加大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力度。近年来,推出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12条、优秀线路8条;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最具影响力十大农事节庆”评选活动;每年联合省旅游局举办大型休闲观光农业系列推介活动,有效引导更多游客走进美丽乡村,领略田园风光,打响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记者:邓县长,您好。贺兰县全力推进和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县委、县政府是如何考虑的?
邓彦芳:首先是交通区位优势。贺兰县作为银川市的卫星城,县城距银川市区8公里,银川火车站15公里,河东机场20公里,宁夏惠农陆路口岸80公里。包兰铁路、石中高速、银川绕城高速和109、110国道纵贯全境。“黄河金岸”的全线贯通,园艺产业园至正源北街快速通道、绕城高速公路银川北出口至黄河金岸快速通道“六横十纵”公路网的建设,将很快实现每个乡镇在半小时内快速到达银川、石嘴山、吴忠、宁东基地,一个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全面凸显了贺兰县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卫星城的地位和作用。凭借区位优势,重点培育贺兰山东麓具有民俗风情、回族文化、特色饮食特点的“农家乐”经营项目。其次是资源优势。一是土地资源优势。贺兰县处在银川平原腹地,县域面积1599平方公里,总人口2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7万人。贺兰县是宁夏北部引黄灌区的核心区,现有耕地57万亩,农民人均耕地4.2亩, 98%以上的耕地为黄河自流灌溉,光热资源丰富,素有“塞北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依托农业资源,农业科技和农耕文化为重点,结合休闲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展示现代农业和园艺产业观光园。二是旅游资源优势。毗邻西夏王陵、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等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境内有贺兰山岩画、新石器时期遗址、古汉墓遗址、拜寺口双塔、宏佛塔等历史古迹和黄河古渡、黄河湿地等自然景观。三是基础设施优势。“六横十纵”城市路网的实施,进一步拉大了县城框架。县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功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房地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县城人口快速增长。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和改造,进一步聚集了人气和商气。围绕打造“黄河金岸”,采取土地增减挂钩的方式规划建设农村社区,全面配套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等公益设施,并将生产区和生活区相分离,加大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另外,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不断发挥现代农业的产业功能,我们将休闲农业作为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新型产业加以培育,向社会经济、生态农业、旅游文化等多功能拓展,坚持政府规划、部门引导、企业建设的发展原则,加大休闲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建设休闲农业旅游点。2012年,实现新建投资规模200万以上经营点10个,休闲旅游农业累计总资产达到5亿元,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亿元,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到1500人。
记者: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整体的规划和布局情况。
邓彦芳:我们将围绕打造“三带一中心”旅游产业格局,加大旅游资源挖掘保护开发力度,培育壮大休闲旅游农业。依托苏峪口森林公园、插旗口等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贺兰山插旗口文化探险、1958自驾车营地、金山小镇等项目,打造沿山文化及运动体验旅游带。依托黄河湿地资源,加快长河湾国际休闲度假中心滨河小镇、金兰水岸生态休闲度假中心建设,深度开发沙枣林景区,改造提升金马河旅游观光园,打造沿黄河休闲度假旅游带。依托爱伊河适水产业发展,改造提升银泰山庄、新明渔庄等农家乐经营档次,规划建设正源北街至暖泉公路两侧高档休闲会所、农庄,打造沿爱伊河及源泉路现代农业旅游观光长廊。依托宁夏园艺产业园、中国枸杞馆、如意湖公园及习岗新平设施园区,积极开发园艺景观旅游项目、特色商品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打造都市休闲观光旅游中心。此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长河湾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村、金龙湾休闲旅游度假区、月亮湾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等一批带动功能强,休闲度假品位高,旅游“产品”丰富的项目开工建设,投资总额达到17.4亿元。
记者:那么县里对此有什么优惠和扶持政策?
邓彦芳:我们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壮大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的政策措施,从政策、资金、激励措施等各方面予以扶持。对新建50亩、100亩、200亩以上配套设施完善的示范点分别以奖代补10万元、20万元、30万元,对年经营收入2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以上,年接待游客1万、3万、5万人次以上,提供劳动就业岗位20人、50人、80人以上,具备《公司法》财务账目的休闲农业旅游点,分别给予以奖代补资金10万、25万元、50万元。通过制定一系列土地流转、土地转让、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合作社参与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此外,结合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开展各类休闲旅游农业培训,逐步规范服务标准和服务水平;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专家指导,组织企业负责人参加区内外各类培训和推介活动,开阔眼界,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积极组织企业发展成为自治区休闲农业协会会员,规范休闲农业发展行为,不断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利用公共媒体,宣传我县休闲农业旅游点,建立休闲旅游网站,编制休闲旅游精品图册和交通线路图,力争把我县重点旅游点列入全区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为休闲农业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推荐申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全国最有魅力乡村评选等工作,巩固提升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水平。
位于慕田峪长城景区的怀柔区北沟村紧邻长城景区,风景优美,杨大爷看见别的人家开办了“民俗接待户”,也把自己的小院整饬一番,但生意并不好,看着满院子的花果,无人采少人看,杨大爷叹了口气。北沟村全村仅有5家正式营业的民俗接待户;除了村中心有一家外国人开办的小餐馆常能吸引一些国外游客,平时几乎没有游客上门。同样的困局在苏浙一带也有体现。“以我们中心的调研结果来看,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小规模的、单纯的‘农家乐’,因为形式单一,风格雷同,市场前景并不乐观,一些大型休闲农场对其进行换代升级,很有可能成为主流。”北京二外中国闲遐研究中心主任魏翔介绍说。
“农家乐”Out了?
其实,人们在纷繁喧攘的城市生活久了,对自然与纯朴乡情的回归心态并没有减少,特别是随着汽车逐步走进平常百姓的家庭,自驾车体验和休闲成为了一种时尚式的旅游方式。但是对于“农家乐”走下坡路的原因,主要是各地的农家乐项目的类同性大,参与性不强,服务质量不高,农家乐虽然打是的农字牌,但是也是属于三产服务业,三产服务业这个产品对于管理者的要求非常高,而往往很多地方都是一部分农民在经营,没有经验,没有管理水平,服务档次和品位不高。“这恰恰是一个商机,城市服务业高度发达,应该引导一部分城市的服务业管理公司向农村流动,事实上有眼光的城市酒店管理公司已经在尝试与观望,这将是一个方向。”江苏省常州市嘉泽镇农博园主任路锦介绍说。
很多历经市场“洗礼”的业内人士也比较赞同这个观点。北京凤凰公社总经理李岩指出,小型“农家乐”在四川、贵州市场前景看好,而在北京却生存困难,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消费层次不同”。“贵州人对‘农家乐’要求不高,可谓抱着‘小富即安’的心态,而在北京这样的城市,游客对消费升级的需求很大,内部设施达到三星级标准,外部设施古朴自然,即使人均消费两三百元也觉得是可以承受的。”李岩说。
对此,专家指出未来的预判:从北京的市场来看,主要有三种方式来改变当前的困局。首先是政府直接投资或直接补助,让村民把“农家乐”投资成为乡村酒店,但由于农民不能了解城里人的需求,仅以北京市的效果来看,发展并不乐观。其次,乡村集约化发展也是一个有效解决当前困境的方式之一。即以村、镇为单位,把资源统筹起来,统一发展。一般的情况是村委会招商引资,农民入股分成。比如说100家农家乐合并成一起做“村家乐”,统一规划,主题鲜明,也改变了纯粹的农民经营,不了解城里人的心理与审美要求的问题,但这样做的弊病是,村委会的退出机制走向不明,或是成为外来资本的俘虏,或是与外来资本发生冲突,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外来资本逐步渗透农家乐,将其收编,以品牌收购,做成乡村酒店群,或是休闲农庄,这样做的市场前景比较好。
休闲农场非常In!
休闲农场在日本、台湾较为发达,在大陆可谓是方兴未艾。它是休闲农业的衍生产品。休闲农业是静态驻守定点或区域的经营,只能被动等待消费者前来。其主要卖点为农业的升级经营,把原本从事初级生产事业所贩售的农渔产品,融入二级加工及三级服务的游憩形态。但所谓农业旅游是一种动态的多点串联,追求同业异业多通路的合作发挥综合效果,在本质上为观光产业,发展的范畴较休闲农业更为宽广。它是休闲农业及观光资源的整合运用,将农业及观光原有的素材汇整成整套商品,涵纳多点领域的多变组合,投资小成本低,是知识经济与体验经济的高度融合,而它与商业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扎根于农业。
从比较成熟的市场来看,休闲农庄就一般而言有六种功能:一、提供休闲场所;二、教育市民认识农村,体验乡村生活;三、拓展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社会功能;四、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益的经济功能;五,为招徕休闲人口而维护自然生态的环保功能;六、解除游客紧张、舒畅身心的医疗功能。
“在全球各国的外汇收入中,约有8%是来自观光休闲的收益,在未来十年中,观光休闲事业仍会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速的行业之一。”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的李昭良教授说。
而专家的意见也被业内人士所赞同。“台湾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农园体验、森林旅游、乡野畜牧、教育农园、农庄民家、乡土民俗、生态保育、渔业风情等休闲活动项目皆属之。历经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台湾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现象,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几种类型。这些以农业旅游为主导的休闲产业类型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旅游、教育、环保、医疗、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在台湾地区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产业之一。而我们集团已有8个休闲农庄在台湾上市,我们田野休闲农场也将争取成为广东农业示范基地。”田野(佛冈)休闲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信说。据他预计,因为投入的营业项目除了原有的低产值的农业生产之外,更将引进高附加价值的服务业,预计首年营业额可达2亿元人民币,而因为吸引观光休闲人潮所带动县城周边的经济规模亦达3亿元以上。
田野休闲农庄位于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距广东仅70公里,距东莞1.5小时车程,距深圳2.5小时车程。这里山清水秀,度假村周边有聚龙湾天然温泉、观音山王山寺、羊角山漂流、民安古居等数十处旅游景点。农庄总投资共分三期,约12亿元人民币。农庄占地5380亩,依现在地形地貌将全区依使用功能规划了32处景点,保留当地原有自然景观生态并加入台湾农村特色的建筑语汇与农村文化的人文体验,来展现整体度假村的风格。“我们的度假村十分注重体验与教育功能,是以‘全家共享’为理念的度假基地,比如说我们这里有许多萤火虫和原生植物,不仅可以让小朋友进行科学体验,也可以让老人有一个回忆童年的机会,而我们的台湾风情与文化又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异地的文化,不论是牛车还是台湾美食小吃街,都具有台湾原味的特色。当然,我们也引进了许多台湾水果,汁多味美,采摘品尝购买一条龙服务,可以让游客更了解台湾原味的真谛。现在,我们农庄的一期建设已经完成,正在做二期建设,我们希望等到真正完备时,再对外开放。”李永信说。
他的话正道出了投资休闲农庄的几个注意事项:雄厚的资金、理想的外部环境与内部设施、完备的主题策划、人文与自然的关怀,以及不那么急功近利的心态。
投资休闲农庄需careful?
“民间、城市资本进入市场,目前还有很多阻碍,比如说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制约了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很多公司只能做短期投资。”魏翔说。对此,江苏省常州市嘉泽镇农博园路锦也认为,对于农庄方面的投资,政府目前是做引导性的工作。“我们的理想是让农民用土地来增加资产性收益,城里的人下乡用资本换于空间和环境,这个市场很大,具体还有一些政策上的瓶颈。”他说。而企业界也认为,政策对投资的影响十分重要,李永信就坦言:广东省已经中央政策支持,而清远市也已向广东省旅游局争取开展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先行先试地区,并已获得批准。故此,田野休闲农庄在土地承租、地税征收等方面获得优待,也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除了厘清政府政策,心态也十分重要。以目前的市场行情看,要赚回后期设备投资等,至少要5年左右,特别是前两三年的开局会比较困难,再加上设备更新换代快,后续资金也是必不可少,因此经营休闲生态农庄一定要有长线投资准备。
此外,据专家介绍,休闲农庄旅游投资还涉及到五个最关键要素的把握:第一,项目区位研究;第二,资源聚集研究;第三,项目产业链研究;第四,整体概念设计把握;第五,市场运作方式控制。
首先,所谓区位研究,是指休闲农业项目一定要考虑两大因素,这就是项目区域同城市的关系,以及项目所在地同高速公路的关系。
一般来说,项目区域同大型城市相距不能超过一小时车程;或者该区域应该在主要的旅游线上,同高速公路要有比较便捷的对接方式。
第二,休闲农庄旅游项目成功的核心因素,依然是资源的高度聚集和项目高科技含量。
农业休闲是有钱、有闲、有车的人的一种新的体验方式。成功的观光型农业旅游表现为具有资源聚集性特点,难以复制和模仿。例如法国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就有几百年的传统;德国柏林的大型农业科技公园,就具有很强的科技聚集性,包括名贵花卉的收采和珍稀动物大量培养从而形成的娱乐场所;而台湾的观光农业则大都建立在原始森林中,或具有名、特、优、新的农作物地区,或有大型水面区域,或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作为核心资源。有特色才能使得休闲农庄长青发展,无论这种特色是自然性的,还是人文的。
第三,项目产业链问题。如果项目位于旅游线上,那么它就能进入旅游产品系列,为整个旅游业服务。如果是一般性的农庄项目,其生产功能则依然非常重要。因为仅仅利用观光方式很难让休闲农庄赢利。因此,如广东省惠东的永记生态园,所生产的农业产品都是出口到国外的,这一部分利润就能够基本维持整个园区的运作。当然,很多休闲农庄以良好的区位和生态环境自然向房地产开发转移,如中山的“海上庄园”营造了上千亩的荷塘,深圳的“青青世界”则通过旅游向房地产业发展,以收回庞大的投资。这就是通过旅游主题作为区域发展引擎,走向了为城市服务的另一产业链。
第四,关于概念设计。对于休闲农庄的策划来说,最重要的是设计概念。现在看来,休闲农庄的设计应该追求一种自然主义的风格,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学创始人西蒙兹(j.o.simonds)提出的社区规划的新伦理概念十分适合休闲农庄的规划:
一、保护最佳的自然和历史风貌;
二、保存、限制使用互为联系的开放空间架构;
三、开发选出的高地区域,依地势建房。
农业休闲项目设计就必须从下意识里唤起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回忆。这包括周边的环境以及对时间、空间的感觉,对邻里关系的理解。因此这还不仅仅是对区域贴上各种标签,而是要强调一种自然的相融性,对人文精神共存共融的思路。农业休闲项目设计的自然主义设计思想应为自然协调、文化包容、合理尺寸、地方精神、舒适方便和充满趣味几个核心要素。
关键词: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差异
休闲农业是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形态,也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近年来,在福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和处于起步阶段,水平有待提升。与福建仅一水之隔的台湾,发展休闲农业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这,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经营模式、理念和技术。加强与台湾的合作,是未来福建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一、闽台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资源禀赋差异
福建和台湾两地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地理条件相近,休闲农业资源享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要素水平的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资源要素禀赋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资源禀赋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目前,闽台休闲农业要素禀赋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台湾资金、休闲农业技术等生产要素较丰富,休闲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稀缺而降低;福建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对丰富,休闲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资金与技术等要素的缺乏而难以提高。
从现实条件看,福建耕地总量相对较多,是台湾的1.4倍,浅海滩涂面积广阔,山地资源丰富且自然条件优越;台湾土地狭窄,经济与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得到提高,地价亦不断上升,土地成为最稀缺的资源要素。近10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但文化素质较低。台湾则在精致农业的发展战略推动下,实行外向型的市场经济,在工业化进程中,受比较利益驱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使农业劳动成本持续上升。另外,从技术水平看,福建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足,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技术水平低,农民缺乏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的经济能力与风险承受能力;台湾经过多年的发展,休闲农业已进入了“科研投入较高,技术支撑体系完备,管理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成熟阶段。
二、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潜力与基础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只有双方在某个方面存在互利互惠的互补关系时,双方才会走向相互合作,并且互补性越强,比较利益越大,双方在这方面的合作就越紧密。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资源整合是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关键,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优势更突出地表现在休闲农业资源优势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明显差异上,这种显著差异是极强互补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合作潜力大的表现。
(一)闽台休闲农业资源要素互补的基础
从闽台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看,两地主要存在三大差异:一是休闲农业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二是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性;三是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有差异,就可能存在互补。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基础是闽台休闲农业资源要素的极强互补性。根据闽台休闲农业资源禀赋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性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学理论,闽台休闲农业资源要素的互补性可归结为:台湾资本、休闲农业技术对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福建土地、劳动力对承接台湾休闲农业产业转移的支撑作用。
经济产出总是一定的资源要素以某种组合方式形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某一资源要素的过多或过少,都不能达到资源要素的有效组合,从而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此时,资源要素的流动与整合就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台湾由于土地与劳动资源的稀缺,农业资本要素相对过剩,无法达到最优配置状态,同时,由于农业投入机会成本的提高,使农业资本要素投入失去相对优势。随着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土地与劳动力资源要素稀缺性的提高,台湾休闲农业增长面临高成本的挑战。目前台湾农地利用己进入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全面发挥阶段,即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一方面要让部分农地的利用发挥环境保育、休闲观光的功能,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又必须为总体经济的发展逐渐释出部分农地,这使岛屿台湾原本就十分有限的农地变得更加稀缺。台湾相对富余的资金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由于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使投入的边际效益开始不断下降。因此,如果台湾休闲农业产业不向外拓展,特别是向福建拓展空间,就将限制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台湾的农业资金、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开始向岛外移动,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福建的休闲农业发展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和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是限制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台湾而言,福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土地综合利用与集约利用还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同时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价廉。这种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形成的资源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增强了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互补性。
(二)闽台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的技术条件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产业形态,是一种涉及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目前,福建休闲农业整体发展较快,但不少休闲农业项目技术含量偏低,景观特色单一,面临着发展上的瓶颈。休闲农业是农业多功能性开发的一种重要实践模式,而农业多功能性的深度开发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未来的休闲农业将是科技参与型的,是融休闲、娱乐、艺术观赏、科普教育、现代管理等于一体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的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技术集成化,综合构成了休闲农业的高技术化。因此,福建要发展体闲农业,就必须加强科技投入,加快人员培训工作,提高科技含量,并建立休闲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台湾的休闲农业起步较早,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众多,经验丰富,加之近年来台湾面临着休闲农业生存空间相对饱和的问题,台湾优秀的休闲农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在这一背景下,有利于推进两地休闲农业的技术交流,并通过技术交流全方位深化休闲农业的合作。
(三)闽台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的资源环境优势
福建与台湾相似,沿海构景岩石与构景地貌特别齐全。而且从总体看,福建地文景观的种类和品位均在台湾之上。福建溪谷、景观、漂流湖之多在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少见。福建是全国海岸线最长最曲折的省份之一,岸线长度为台湾的3倍,侵蚀和堆积海岸相间,海蚀、海滩景观优美。尤其是拥有作为世界最大天然深水良港的海湾,面积大、风浪小、休闲旅游价值高。福建气候为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台湾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相比,气候差异较大。与气候有关的休闲旅游资源种类更为丰富。福建不像台湾那样各地都很湿润,而且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构成了多样的反季节旅游气候,这在沿海地区是少见的。福建的森林高覆盖率达62.96%,为全国之最,生物景观的多样性、珍稀性等乃全国少有。福建是台湾居民之根,也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的积淀超过台湾。福建乡村文化,对既保留中原古风,又对外开放吸收海外文化,形成我国独特的乡村文化区,特色之鲜明,在全国独有。从乡村文化的品位和多样性来看,福建文化是源,台湾文化是流。福建已有我国少有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为乡村休闲资源的丰富多彩奠定了基础。福建可利用“五缘”相近、气候相宜的优势,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开创新的天地。
三、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思路与对策
(一)把“休闲农业”列入对台招商引资的重点行业领域
福建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加之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休闲农业所需的资金缺口较大。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台胞主要祖籍地,800多万侨胞不仅是来闽观光旅游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也是投资大户。因此,应要做好宣传,打好这张“侨牌”。闽台两地具有良好的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优势,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公众大陆探亲以来,台湾客源市场一直是福建省重要的境外旅游客源市场,而且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台湾休闲农业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且逐步建立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区,海峡两岸优势互补、合作领域十分广泛,积极吸引台资,开展闽台休闲农业合作有着良好的前景。由于休闲农业行业本身就是招商引资最好的行业之一,所以,应积极吸引台商到福建投资开发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区。特别要把福建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地价低廉、劳力成本低,且自然条件优越等优势条件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推介,积极吸纳资金雄厚、技术管理水平较高的一些台商来闽发展。
(二)强化政府服务,形成有利于休闲农业合作的运行机制
首先,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休闲农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和大力扶持。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统筹协调。农业、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内外贸、科技、证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保证两地休闲农业合作能顺利推进。
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虽然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对于休闲农业这个系统工程来说还远远不够。鉴于政府财力有限,政府不要成为投入的主角,而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推动各级财政逐步增加休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规模,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改善金融服务。
再次,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和多功能性开发的基本条件,而且休闲农业也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以,政府应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教基地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休闲农业区的硬件条件。
(三)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台资涉农企业转向农业多功能性开发
休闲农业把农户的生产活动与游客的消费活动结合在同一时空,农业生产过程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紧密结合,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各种社会风险。目前,福建是全国台湾涉农企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台商投资农业首选福建,福建作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的“窗口、示范、辐射”作用得到明显体现。近年来,已落户福建的台湾涉农企业,开始慢慢转型升级为多功能性产业,把原来的科技型种养业和加工业、旅游业结合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工商一体化,获得了不错的成效,成为了发展休闲农业最有潜力的主体之一。而且产业链的延长,可以加快吸收劳动力。实践证明,这些涉农企业产前和产后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是产中部门的近十倍。延长农业产业链,不仅拓展闽台农业合作的空间,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培育和发展。当前,福建应抓住这一契机,着力促进台资涉农企业转向农业多功能性开发,把已落户福建的台湾涉农企业培育成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先锋队伍,一方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加快休闲农业合作步伐;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合作基础,实现跨跃式发展。
(四)在已具备条件的区域先试先行,建立休闲农业合作示范区
近年来,福建省按照区域地理条件、休闲资源特色和旅游发展条件,有计划地建设闽南金三角商贸滨海休闲旅游区、闽北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区、闽西客家文化红色旅游区等区域,形成东部滨海蓝色生态旅游带和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带。从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来看,这些区域是两地休闲农业合作的首选地,可以先试先行,建立休闲农业合作示范区,探索适合两地合作的模式。休闲农业合作示范区的建设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休闲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流动,带动农村各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秀琴.台湾观光农业的几种形式[J].海峡科技,2002(3).
2、林志达.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邹芳芳.以台湾经验促福建休闲农业发展[J].台湾农业探索,2009(1).
4、陈励颖.福建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9).
5、郑青.闽台农业资源配置模式演进及前景展望[J].亚太经济,2010(4).
【论文摘要】 由于乡村旅游适应了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取向的需要,接待的旅游团队和自驾车旅行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陕西应制定促进乡村旅游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措施,规范、引导和支持这一行业的发展。
一、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陕西是全国旅游大省,2006年全省游客接待量达到7056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旅游69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全省11个市、区以“农家乐”形式为主体的乡村旅游蓬勃开展,2006年“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已经达到4000多家。今年来,为响应国家旅游局和 农业 部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扎实推进新 农村 建设的部署,先后下发《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 指导 意见》和《陕西省旅游局陕西省农业厅关于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省旅游和农业部门还联合成立“陕西省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指导和领导。全省已经明确提出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中期目标,即到2010年,要实现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2.1万人,间接就业5万人,旅游从业农民年均增收5%,建成10个乡村旅游特色县、50个乡村旅游特色乡镇、5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5000个特色“农家乐”经营户的目标,力争使乡村旅游成为全省国内旅游 市场 的重要支撑之一。
乡村旅游是以良好的乡村生态 环境 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体验性度假方式,随着 社会 主义 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陕西省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观,以“农家乐”、“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农业”等为主的旅游服务项目在全省如雨后春笋般急速成长。
[jp2]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陕西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同时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提高了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改善了居住环境。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产业分工,旅游业逐步成为农村新的 经济 增长点,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陕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由于乡村旅游适应了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取向的需要,接待的旅游团队和自驾车旅行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制定促进乡村旅游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措施,规范和引导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在陕西,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是村民依托农田、果园等乡村自然资源自发开展起来的,层次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 管理 ,陕西省乡村旅游没有形成规模,特色不鲜明,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
2、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陕西省乡村旅游开发依然停留在档次低、质量低的层面,与农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忽视了对乡土 文化 、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导致这一产业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缺少“只此一家”的独特之处和浓郁的农家特色,不能满足群众对乡村旅游的期待。
3、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
当前,制约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首先,乡村建设基本上停留在自然、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街道、道路标识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旅游者在有些地区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也有些地方驾车行走艰难。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乡村旅游经营者将眼前利益看得过重,只顾眼前凑合接待,没能很好地考虑将基础设施改善后将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更没有考虑如何将乡村旅游持续地发展下去。
4、乡村 旅游 管理 人才欠缺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管理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一般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培训而服务不规范、不到位,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 指导 也还没有完全到位,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许多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足,不懂得如何去钻研相关业务,不懂得去揣摩旅游者的 心理 ,错误地认为旅游者看见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就行了。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使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钻研和学习知识的欲望,导致从业人员旅游业务知识贫乏。
三、陕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规划和行业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旅游规划的认识,做好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可以使景点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相互协调,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乡村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本地特色结合,加强本地村民的参与,充分利用自有设施,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保持乡村原有的 文化 特色。与此同时,应特别注意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 社会 主义 新 农村 建设的整体规划。其次,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维护旅游 市场 秩序。要建立完善服务标准、旅游投诉制度和旅游 行政 处罚制度,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行业管理体系,使之逐步规范。
2、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一定要重视地方传统民风、民俗、 历史 风情,突出当地 民族 文化特色,要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丰富旅游内容。
3、走借力发展之路
[jp2]根据国家旅游局“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牧业发展规划,争取从道路建设、 环境 改善、 农业 综合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上予以支持,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基础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4、予以扶持,简化手续
目前青海省乡村旅游处于市场培育期,仍是微利经营,需要政府的扶持:参与乡村旅游区(点)开发、 投资 额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应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扶贫龙头企业看待,享受国家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贫困乡村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应在申领扶贫开发资金或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乡村旅游点的道路连接线建设,应纳入 交通 部门的乡村道路建设规划之中,并优先解决;乡村旅游点的水体面源污染及环境治理工程,应纳入农业部门开展的“乡村清洁工程”之中,优先得到支持;对纳入统一管理的乡村旅游接待户,只办理 工商 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 税收 方面实行定税,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在经营户房屋统一改造、统一 建筑 风格的建设中,规划、土地等部门应减免相关费用。
5、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 教育 、农业科技、旅游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经营管理培训,使其在创新理念,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旅游的技能和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6、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做好服务
陕西省多数乡村旅游还处在分散经营、自主发展的初创阶段,服务水平、管理经验、经营手段和 营销 策略还较缺乏。全省各有关部门应该全面协作,才能更好地发展陕西的乡村旅游。
成都乐客食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客食道)经过10多年的调味技术研究,目前成功研制出了香辣菜、金针菇、藕片、山椒竹笋、风味豆豉、辣椒酱等多口味、多品种的休闲蔬菜制品。在以科学、合理、安全、健康、美味为宗旨的调味研发过程中,逐步实现蔬菜制品休闲化,并在市场中不断取得良好收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3个产品:香辣金针菇、香辣菜和香菇酱,在2012年中总产值均过亿。乐客食道从一个小小的蔬菜制品看到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而希望实现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
休闲蔬菜制品整体行业发展趋势
休闲蔬菜制品单品竞争激烈化
休闲蔬菜制品生产技术含量低,产品生产较容易,加上行业标准老化,导致生产企业跟风现象比较普遍。以金针菇为例,国内生产企业有1200多家,但年产值可以达到3000万元的企业不到20家。一些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恶性竞争,在无法保证食品原料安全的情况下依然生产极大妨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
现在肉类制品消费逐渐下降,而蔬菜制品需求正不断增长,香菇酱、香辣菜、风味豆豉等传统产品都存在单品竞争激烈化的现象。可以看到,消费者真正认可的单品价格和产品品质始终是市场的主导,并引导不同产品的优胜劣汰,主宰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基地、加工产业一体化
休闲蔬菜的快速发展可以推动蔬菜种植基地和加工产业体化进程,其中萝卜种植基地与老鸭汤生产企业的合作堪称典范。目前,辣椒种植基地和辣椒制品生产企业也正逐渐形成一体化模式。随着行业的发展,这种一体化模式仍将不断扩大。
管理可追溯规范化
休闲蔬菜制品的生产,从原料到加工的全过程完全可以实现可追溯规范化管理。若消费者对食品的原料及其深加工过程了解程度加深,能够增强其消费信心,也是未来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休闲蔬菜制品附加值提高
休闲蔬菜制品被消费者逐渐接受,因此其附加值大大增长,诸如香菇酱、香辣菜等都是附加值不断提高的蔬菜制品。蔬菜制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会同时促进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及其规模化种植。休闲蔬菜制品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当前,年产值过亿的休闲蔬菜制品品牌逐渐增多,未来将会实现更多的农产品规模化经营。
包装规格减小
随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小量化休闲蔬菜制品产生,在10g金针菇产品的带动下不断出现莴笋、竹笋、胡豆等的小包装产品。今后,较大包装规格的休闲蔬菜制品将不断减少,100g、150g等大包装产品除了适应中式快餐标准化需求外,会向少量化发展。未来休闲蔬菜制品将主要以10g、20g、30g等小规格包装为主,并将出现相应规格的生产配套设施。
生产自动化提高
休闲蔬菜制品的多个生产环节将实现自动化发展,以便于生产管理并促进农业产业化、规范化发展。
例如,包装技术的发展使得产品连续化真空包装成为可能,拉伸膜包装机等专业设备的普及将促进小包装休闲蔬菜制品的发展。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可以减少人工成本。
在休闲蔬菜制品品类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对生产过程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休闲蔬菜走进消费者的生活,自动化生产过程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有力保证。
更安全、更健康、更美味
生产安全、健康、美味的休闲蔬菜制品,将是相关企业未来的研发方向。例如若不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防腐剂,可以采用无菌生产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天然食品原料防腐技术等多种方式实现产品抑菌、保质等目的,满足消费者安全、健康、美味的消费需求,这也同整个食品行业发展趋势相致。
休闲蔬菜制品品类多样化发展趋势
金针菇风味多样化
主要以香辣为主的金针菇可以实现泡椒、牛肉、麻辣、烧烤、青椒、酸辣等系列化风味,呈现系列风味产品。
土豆休闲化
土豆片可以实现香辣、泡椒、山椒、烧烤、麻辣等风味,还包括土豆泥系列产品风味化,是土豆制品休闲化的趋势。
藕片休闲化
藕片以山椒、香辣居多,开发诸多风味化的藕片品种,将成为市场上的
大亮点。
海带丝休闲化
目前市场中畅销的是香辣和山椒味的海带丝,其他口味如烧烤、麻辣、藤椒等正在开发中。海带丝还可以开发其干式休闲吃法,并可成为风味化系列食品。萝卜干休闲化
萝卜干由于其吸收风味的能力较强,目前以辣味产品居多。麻辣、烧烤、香辣等口味萝卜干制品有待于深度开发,留味时问较长、口味较重的风味将会是未来消费的需求动向。
牛蒡休闲化
随着牛蒡出口量的减少,牛蒡原料极其丰富。通过对牛蒡吸收风味效果的研究,山椒风味将是未来生产牛蒡制品的很好选择。实现这深加工的关键,是如何制成消费者熟悉的山椒风味。乐客食道自行研发的风味技术,期待市场的检验以及行业内的探讨。
竹笋休闲化
目前比较常见的是山椒、红油、香辣和麻辣口味,持续的口感和强化的风味是竹笋制品能在市场中立足的基本条件,这也是极少数竹笋能够畅销的原因之一。
莴笋休闲化
将莴笋制成麻辣、香辣、烧烤、山椒等风味制品,其原料本身的清香特色是其他风味难以比拟的,重点做好山椒风味相当关键。
胡豆休闲化
干制胡豆休闲制品以怪味胡豆、麻辣、香辣、牛肉等口味为主,而乐客食道根据胡豆的特点采用先进入味新技术,实现当天生产的胡豆即入味,这将成为此类产品的发展趋势,风味较好,且生产成本一般。乐客食道还将传统胡豆休闲化制品与鸡肉等肉食相结合,这种创新思路将为产品带来新的发展生机。
豆芽休闲化
香辣豆芽已经被消费者广为接受,乐客食道实现了豆芽低成本的风味化技术,解决了以往企业生产成本高、风味不足的难题。目前最新技术可以实现豆芽辣味持久,并以山椒、香辣为代表。
银杏休闲化
乐客食道已经制成了香辣和山椒风味的银杏制品,今后发展的关键则是得到众多消费者的认可。
蘑菇休闲化
蘑菇制品的休闲化技术难点在于产品不易入味,香辣仍然是其口味的主要研发方向。乐客食道已拥有能够实现标准化、优化入味的技术方法,可以使蘑菇自身味道保留的同时,突出产品的特殊风味。
牛肝菌休闲化
香辣味牛肝菌制品的制作技术主要体现在如何使其入味,这也是市场中众多产品销量惨淡的原因。乐客食道发现消费者不重复购买的理由,是因为产品口感差。公司采用的专有技术能够实现牛肝菌分子内渗透入味,远强于市场上同类产品品质。
刺耳芽休闲化
刺耳芽作为一种野菜可以制成口感独特的山椒风味产品,乐客食道将这一原料开发成为同类菜品中的经典样本。随着消费者对野生食材的不断认可,可以预见未来野菜类产品的市场前景无限。
1.休闲农业的现况
福州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所辖市县为沿海经济开发区,由于地缘优势,受台湾现代农业的影响,休闲农业有一定的发展,也颇具特色,主要以发展名、特、优、新、稀农副产品为主,发展高效优质农业。近几年来,随着短途旅行、乡村游的兴起,休闲观光农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1.1休闲农业的定义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且结合农业的有形资源(如:当地的农村文化,农家生活,农业经营活动及农林渔牧产品等)及其所隐含的观光游憩,教育等无形资源所形成的一种农业经营、游憩服务并重的新兴产业。一方面,它继续维持农业产销活动,从事农业经营;另一方面,它提供游客休闲游憩的机会,因此,可以说休闲农业结合了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的特性,发挥农业与农村所具有的教育,经济,社会,游憩,文化等多项功能,提供公民休闲游憩的机会,并可增进国民对于农业及农村田园生活体验的农业经营新型态。
1. 2休闲农业的行业归属
休闲农业从行业上来说应归类于农林牧副渔行业,但是其在发展上又紧紧依附于旅游业,甚至其生死存亡都与旅游业息息相关。所以应理清关系,加强引导,需要各部门的协作。才能推进现代休闲农业业的更好发展,在经营管理上向旅游行业靠拢。
1. 3现有休闲农业发展情况
福州市目前拥有的大中小各规模休闲农业“农家乐”农庄约66家之多,正在规划中的外商投资休闲农业园也渐渐增多。
以莒溪和兔耳山休闲农业园为例,“莒溪农家乐一日游”内容为乘小舢板泛游大樟溪,登龙山,观赏鸟鸣谷、白观音,领略莒溪八景,还有采木瓜、挖地瓜等活动,午餐后在莒溪竹林漫步,还可钓鱼、捕鱼等,返回时举行泛舟比赛。而“兔耳山自酿酒农家游”安排游客到闽侯兔耳山农业大观园,用山上优质的泉水亲酿美酒,还有篝火晚会、自助烧烤等。另外,连江温泉乡村游的休闲农家形成了“农家乐”玩、吃、买的一条龙服务,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因注入了现代的管理模式,以温泉为特色,山海风光为着眼点,发展了现代果园,形成融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森林沐浴为一体的温泉生态休闲农庄。
2.休闲农业的作用
2.1休闲农业的生态功能
“吃一顿农家菜,爬爬山,摘摘果,钓钓鱼,淳朴的农家生活让游者体验回归自然、放飞心情的感受”,来体验农家休闲生活。以其返璞归真的内容、新颖有趣的形式、其原生态无污染的农耕产品和农业文明体验,是现代城市人无比向往的地方。
2.2休闲农业的经济作用
休闲农业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且增加农民所得,将原本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提升为服务走向的第三产业,繁荣农村社会。农业结构的变迁使农村人力的外流,大量农村的青壮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力严重匮乏。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采取节省劳力或所谓“精致农业”的型态,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是一种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促进农民增收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2.3休闲农业的社会效益
首先,休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以现代种植养殖和观光型的农业生产取代了简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既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打破了产业的界限,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3],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次,休闲农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服务,从而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并且休闲农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农民就地就业或“离土不离乡”,符合当代农民的心理需求。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拓宽了农民创收的渠道,增大了增收潜力。
再次,休闲农业加大硬件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 休闲农业整合资源,促进城乡协调。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注重了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3.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1起步晚,依附于某风景园
福州市的休闲农业尚缺乏单项运作,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极大地影响了旅游的可进入性和开发程度。福州市近年开发出的休闲农业项目中,只重规模,不求质量,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依托某些风景区,在旅游市场上很少有单独的农业休闲游的品牌号召,这导致福州市休闲农业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应该说,在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不因地制宜,盲目附盘景区和人文资源带,带来的结果不是资源破坏,就是资源闲置,缺乏规划和低规划水平的开发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最终将使本地的休闲农业旅游业遭受毁灭性打击。
3.2缺特色,应强化各自特征
目前,福州市各个休闲农业项目的经营特色并不鲜明,经营项目单调、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活动内容相似,创新不足。开发者的思维定势局限在很小的领域,如赏花、摘果等。由于创意匮乏和特色不鲜明,现已造成部分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举步维艰。
3.3农业园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关系着景区的全局利益,也关系着经营户们一家一户的利益。而当前福州市的一些乡村以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但接待设施落后,有景无门,路小且路况差,加上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使得基础设施缺失破坏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损害和降低了休闲农业项目原生的高经济附加体验价值。
3.4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
福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多为私营,从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目的出发,经营者多雇佣低廉的劳动力或亲友,造成经营管理上的诸多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休闲业从业技能,导致服务人员不能提供给游客高质量的服务享受,甚至于造成冲突,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破坏园区的旅游形象,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如何根据福州郊区农业旅游资源和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理念创新,准确定位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有序发展及合理布局、观光农业与高科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相结合,构建观光休闲农业技术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5没有很好发挥农业园的特色效能
目前还有很多的项目存在脱离农业经营的问题。这些项目在开发之初就将区域内的农户全部迁出,仅以零工形式雇佣其从事耕作,人员、时间均不固定;农场农产品的生产也不以经营为目的,而是大多仅供游客观赏、品尝。这类项目虽然也认为农业经济和农村景观是吸引游客的法宝,但在开发中却流于形式,其农舍、农田由于“农民”的消失而成为物化的空壳,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
3.6小而散,缺效益
福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小农经济”的旅游经营模式,即主要以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形式为主。虽然“小农经济”是中国农业的原生经济形态,对游客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但由于其内部接待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因而在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而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因此,其在短期内只能提供相对粗放的、低水平的初级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与此同时,福州市的休闲农业经营者在项目开发与经营中一味片面强调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人文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系统开发,在资源的开发整合上存在着丰富的资源与有限的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的经营困境。
4.关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
4.1提高认识,政策扶持
休闲观光农业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方面。但政府一定的资助也是必要的,特别是一些涉及千家万户农民事业的项目。如农家乐的投资主体是农家,但村镇区市在公共卫生、交通道路等设施建设方面要给予资助,信贷方面给予贴息优惠,此外政府在组织培训等方面要给予适当的帮助。例如日本休闲农业成功经验之一在于农园建立之初,当地政府为其提供适宜的硬件配套设施,同时还提供配套的优惠政策。而项目经营者则偏重于企业财团进行直接策划、经营,这样既减少政府负担,经营者又能获得较好的收益。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得力于政府在资金、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在管理上予以辅导,在发展方向上加以规范,并由农民协会进行组组织协调,从而有力的推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
比之西方发达国家对休闲农业在软硬件上的支持,我国虽然对休闲农业重视有加,但迄今为止尚未出台任何形式的法律规定,无法走上规范、有计划的发展道路。我认为应该呼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和约束休闲农业的有序化、制度化经营。因为只有完善的保障体系和措施,才能保证效率和公平的实现。因此,福州市相关部门也应当在职权范围内尽快制定有关的资金、项目扶持政策,予以政策倾斜,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在尊重市场规律和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政府应当尽量少用行政性强迫命令,而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必然涉及相关政策的改革、配套和制定。政府应为观光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在立项、用地、建设、信贷、能源、供水方面经予优惠政策。
4.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然而现在福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两种趋势:一是把它视作都市休闲生活的再延伸,二是向纯粹的观光业靠拢,都忽视了休闲农业本来就有的多功能的特性。实际上,休闲农业自身的最大特色,便是它的综合性——生产、生活、生态三部分的统一。因此,对于农业休闲园址的选择因做到因地制宜的原则;对观光农业的开发要在一个区域内全面规划,在此基础上,选准重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
4.3规范管理,创新模式
目前,大多数县级都没有制定观光农业的总体规划,也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布局不尽合理。虽然有些地区的建设、农林、水利和旅游部门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来评定景区景点的等级,实施着各自相应的管理办法,但这样又往往形成了多头管理,几个部门都各自做规划,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导致投资决策的明显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4.4打造品牌,永续发展
充分利用福州文史资源,民俗艺术、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将过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将农业休闲和文化结合,举办节庆活动,使休闲和生活、产业相连结,更具活力,做出品牌,提升品质。在景观布置上,要精心策划,从农渔业生产出发,放置农耕狩猎、渔捞器具和农事操作、农村生活的雕塑或实物,点缀和反映农村情景,了解乡土文史,美而不俗。结合了这些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将更加的富有特色。
发展休闲农业,要在保持传统农业精华,反映传统农业历史的基础上,寻求技术上的支撑,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农村古老的文化、古老的生产方式,让现代人了解过去的农耕历史,勤劳勇敢人民的智慧,体会古老的文明奥秘;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种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性植物品种等[10]。农业科研单位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让自身的科技转化增值的同时带动休闪农业的良性发展;通过现代高科技来展示农业的前景、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游客能体会知识的力量,体会人类创造力的伟大,从而激发自己奋发向上。
5.研究结论
5.1总结当前的农业休闲市场形势和发展的任务
休闲农业除具有城乡互补的娱乐功能、生产与生活的互动、产销一体、村民与市民人际关系的互动关系外,还能以更宏观的人文观点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态观点维持人与环境的长期调和关系,可将旅游观光休闲农业规划到城市区域生活圈中。同时,促进生产和休闲活动既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又可提高农民所得,达成城乡互动的社会经济共同体。在这种城乡互动价值体系下,福州市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把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在短期以满足市民需求为导向,在长期以发挥休闲农业与乡村景观为特色,才可塑造出城郊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2、养殖大闸蟹。大闸蟹在现在新一代的餐桌上非常的受欢迎,市场上大闸蟹的数量很多,但市场价格却一直稳居高位,没有下降的趋势,以阳澄湖大闸蟹市场价格为例,一般情况下是八只大闸蟹可以卖到一千来块钱,所以在2018年大闸蟹在市场的价格基本上也就是差不多,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3、养殖蜜蜂。养蜂是农村不起眼的商机,养蜂业不争田、不占地、见效快,不失为富余劳动力致富的有力措施。被称为速效农业。养蜂业在蜜源植被丰富的地区可以大力发展,养蜂的潜力很大。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在2016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3.9万亿元,其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现在城里人都喜欢到农村旅游散心,在农村建造休闲中心或者是旅游景点,暴富其实也不难。
4、农村电商行业。在农村,互联网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不管是在地里干农活的老农民,还是在读小学的学生,都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网络生活。依托网络资源,开发多种销售渠道,让农产品进城,解决种出来卖不掉的问题。此外,农村资源丰富,将农村产物放到网上销售,实现早日致富。
太原近郊农业区位于山西中部、晋中盆地北端,包括太原市6区4县及晋中的榆次区。区域内东为太行山支脉,西处吕梁山东翼,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和南部为汾河冲积扇平原,汾河自北而南贯穿太原。最高海拔2659m,最低760m,平均800m。农业国土面积8289.45km2,64个乡(镇)和20个涉农街办、1287个行政村,总人口400.76万人,农户28.92万户,农业人口79.84万,现有可耕地面积1145万hm2(17177万亩)。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太原作为省会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得到加强,近郊农业向创意农业转型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景点)已经发展到132家,占地面积2.54万hm2,总投资额46.65亿元[2];还发展了2个“一县一业”特色基地示范县(即小店区奶牛基地和清徐县蔬菜基地)和153个“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选定了十大主题产业园(即山西水塔醋文化产业园、山西大禾高效蔬菜科技园、太原万亩葡萄产业园、太原华辰葡果休闲农业园、山西青玉食品加工产业园、山西梅芝园艺花卉产业园、山西九牛牧业循环产业园、山西裕吉农产品物流园、太原龙城向新生态恢复示范园、太原惠农马铃薯科技产业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0个,实现销售收入101.13亿元,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45个[3]。总体围绕“十园引领,百园兴农”的战略目标,突出太原近郊农业的优势特色,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载体。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支撑不足、起点低、规模小、布局分散、品种单一、品位不高和供求信息不畅等问题。
2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布局
太原市地形、地貌类型多,气候条件差异大,自然资源禀赋各异。以太原市近郊农业生态区划和农业生产类型划分为依据[4],按照“一川一线两山”的总体设想,制定近郊创意农业规划,推进产业化发展、板块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1)一川。一川是指太原市近郊平川地带,包括7区(太原6区及晋中市榆次区)1县(清徐县)的平川地带,重点发展现代温室蔬菜、现代温室园艺以及现代化畜禽水产健康、清洁养殖业,培育现代农业休闲、观赏、采摘、品尝、体验、教育园产业,为国内外游客和太原市市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生活和休闲环境。(2)一线。一线是指太原市郊区大运高速交通干线两侧地带,包括太原市6区、清徐境内大运干线两侧。以大运路为中轴线,依托太原畜产品工业园区、清徐食品工业园区和阳曲农产品综合园区,重点围绕太原市居民需求,充分发挥近郊农业资源、交通及区位等优势,融合农业、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发展近郊创意特色农业。(3)两山。两山是指太原市东西两山的丘陵山地地带,主要包括太原市6区、清徐县以及晋中市榆次区的丘陵山地地带。遵循现代农业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发展要求,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在确保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体现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基地。
3科技创新推进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重点
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传统近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实现生产集约化、栽培设施化、农业生态化、产品精品化。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包括设施农业(温室蔬菜、温室园艺等)、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生物质能源等)、特色农业(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创意农产品等)、休闲观光农业(理念创新、环境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四位一体的农业生产体系。(1)设施蔬菜、瓜果、花卉领域:一是积极开展优质多抗、特色瓜果、蔬菜和花卉品种的选育,力求取得新的突破;二是开展蔬菜、瓜果、花卉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新型肥料和生物农药;三是开展蔬菜和瓜果规范化高效立体栽培技术研究,将关键生产技术、产地环境控制、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新型的规范化的生产技术标准;四是日光节能温室生态环境调控技术研究,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智能化生产。(2)生态农业领域:一是循环农业技术开发应用,将农业生产和加工剩余产品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再利用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低碳农业技术,重点加强清洁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培育新型氮素高效利用农作物新品种。(3)休闲观光农业领域:一是开展观光农业农产品的外观、品质、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培育适宜观光农业发展的种植、养殖品种;二是开展观光农业植物观赏性和游人参与性方面的栽培技术研究和观光采摘等功能研究;三是开展观光农业的生态功能研究,如植被保护、抗逆植物育种、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修复等领域的研究;四是观光农业的生物防治研究;五是观光农业的环境容量研究。
4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路径
(1)搞好5个对接,加速创意农业发展。一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城市需求对接,依据现在城市居民生活观念和消费需求的变化,适时拓宽农业服务范畴,丰富近郊创意农业的内涵,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二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对接,跳出农业抓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抓手,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近郊创意农业转型升级;三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市场流通对接,充分利用省会城市交通便捷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提高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活力;四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实现交通、水、电、通信、市场资源等共享,为近郊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五是近郊创意农业与科技创新对接,要与省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超前预测市场需求,建立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创新中心,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入驻科技园区,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关键性加工装备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研究;六是继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体系,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人才队伍结构,培养有文化的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拓展近郊创意农业发展深度和广度。(2)以科技创新项目为抓手,实施创意农业推进战略。科技创新项目是载体,是抓手,抓住了项目,就抓住科技创新战略的关键,要把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太原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着力点。因此,应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筛选一批有影响、有科技含量、有推广价值的科技创新项目,并与相关企业对接,推动企业尽快达到一定的规模,产品获得一定的档次,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3)建立科技创新专家团队,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而企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离不开创新,也离不开专家。因此,科技主管部门应组建专家服务团队,按行业或产业试行首席专家制度,组织相关专家分行业研究各个行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技术瓶颈、市场、趋势和前景等,在为政府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扶持方向、扶持环节等提供依据的同时,通过首席专家制度组织专家为企业提供点对点的服务,帮助企业开发创意产品、解决工艺技术难题、策划市场营销和管理方案等,实实在在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为企业,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密切联系,进行合作,创建自己的科技创新队伍,快速取得高新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生产。(4)构建全市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科技创新离不开信息,但目前信息渠道多,信息量大且分散,信息面五花八门,信息真假难辨。因此,应构建全市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着力畅通信息流,推进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推广与生产实际应用进行较好的无缝连接,形成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与城乡发展之间的信息融通、信息对称的良好格局。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应由政府出面以政策或制度的形式抓好软件建设,尤其是信息类型、采集渠道、筛选及传递方式、信息分享等机制的建设,以切实发挥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