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双减课堂教学范文

双减课堂教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双减课堂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双减课堂教学

第1篇

本文主要讲述在新疆双语班开展双语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新疆 教育 双语班 双语 课堂教学

随着新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已成为势在必行之势,作为民汉合校的一名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多年,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很多问题,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双语班开展双语教学这种挑战却是史无前例的, 那么怎样在双语班开展双语教学,让双语教学课堂“活”起来呢?下面就本人在双语班执教《新疆》课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知彼知己 因材施教

目前双语教学面临着双重困难,因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在双语班实施汉语授课,对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不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课程知识,还要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应用。这对于汉语水平较差、严重缺乏汉语言环境、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更是极大的挑战。首先,民族学生用汉语学了有语言障碍,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薄弱,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还不能完全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成为“民汉兼通”的教师。因此,双语教师必须是一位复合型教师,才能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从而顺利地开展双语教学。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校双语班全部课程采用汉语授课加授母语课,这不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严峻的考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我教你学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全方位地应用汉语的能力,并主动积极地融入到汉语课堂教学中来,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的教学氛围。

三、深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

开展双语教学,需要教师在不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和丰富教学手段,才能有效提高双语教学课堂效果。

1.重视开讲的艺术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往往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能使学生兴趣倍增,例如我在讲《火焰山》一课时,我让学生用汉语、维语两种不同的语言讲述关于孙悟空和铁扇公主的故事,教师和其他学生做补充,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达到。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的汉语实际掌握情况精心设计导入,多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线索,让学生在主动的能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挖掘潜能,树立自信,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2. 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自然的汉语交际中学习知识

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获得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执教《新疆活化石》一课时,以小学生最喜爱看的动画片为切入点,指名学生上台给同学们讲述在动画片中了解到的有关恐龙的知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汉语交流,同学们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地讲述自己的见闻与大家分享,最后教师出示有关恐龙的挂图,以图画的形式再现称霸一时的恐龙。完成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的转化,体现了双语教学和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在自然的汉语交际中学习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我参与,我快乐,我展示,我精彩,我自信,我成功”的学习观。这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生本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类情境活动中掌握知识,升华情感。

3.强化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又可以压缩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时间开展学习活动。多媒体技术中的电声教学、音频或视频制品,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平时汉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以及平时不太愿意开口说汉语的同学都能很容易投入到这种语言环境中展开学习。同时还可以通过图片与文本的交互出现,让鲜活的感性材料再现生活场景,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双语教学与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降低学生在汉语理解上的难度,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目的,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四、建立动感课堂,坚持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新疆》课是一门地方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使用汉语进行授课时,除了把握学科特点之外,还应特别注意研究和把握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把自己所了解的家乡的风土人情、地域特征、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用不同语言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另外,教师可以收集大量的有关《新疆》课的资源,并且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把课堂引向生活,让生活实际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神秘大峡谷》《湖怪之谜》《五彩湾》《天池》等旅游景点这些课时,我把在旅游中的一些视频、照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去评价教师的作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汉语听、说、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这对学生进行双语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五、准确使用专业术语开展双语课堂教学

第2篇

注:方帆为美国旧金山大学教授,旧金山林肯高中双语教学部主任。受其委托,代为上传此篇文章。 王旭东

自从因为中国入世而带动的双语教育热潮渐渐引起注意以来,不少国内学者对双语教育发表了很多论著,对双语教育的具体实施起了指导作用,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双语学校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再三思考》(下称《王》文);四川省达州巨全双语学校张修富的《论“双语教学”》(下称《张》文);董艳的《双语教育的概念》(下称《董》文);黄冬梅的《双语教育原则》(下称《黄》文),等。然而,一些论著虽然试图为赞成或反对双语教育提供理论根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无法说清他们试图说清的东西,也即解决正在从事双语教育或者即将从事双语教育的行政人员和教师经常会产生的疑问,包括“什麽是双语教育?”“为什麽要从事双语教育?”“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是一回事吗?”“双语教育的课堂实践应该是怎麽样的?”等等。

发表在《双语教学研究》网站上张正东的《论双语教学》(下称《论》文),翁燕珩的《浅析浸没型双语教育》(下称《浅》文),和卢丹怀的《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下称《双》文)就是这样一些典型的论著。虽然就论著本身来讲,作者们对国内外各种双语论著涉猎颇广,也引用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章,但是,由于不明的原因,论著给人的感觉却是越讲越不清楚,到最後一个问题也没有得到解答。

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在美国和加拿大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有关的理论依据和课堂实践已经是一个有共识的、非常清楚的体系。然而,国内的一些学者在面对这个非常清楚的体系的时候,却变得模糊起来,不但无法准确地把国外的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引进国内,让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反而引发了更多的问题。

首先,是“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概念。例如,《论》文从一开始就开始模糊,称“双语教学就是实施双语教育的手段,”这本来是对的,可是后面却马上接著说“也泛指双语教育。”问题就来了,因为概念已经被偷换了,而且后面还开始把双语教育分类来论述,这已经完全偏离“双语教学”这个主题了。

准确地来说,“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是一种通过使用学生的第一和第二语言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的的教育方法。国外因为这个教学的目的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双语教育:

假如是希望以少数、弱势语言为母语的学生尽快掌握主流、强势语言为目的的:教师使用弱势的语言来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掌握各学科知识,同时也积极教导学生主流语言。一旦学生掌握了主流的语言,就不再通过母语来教学,所有学科全部过渡为使用主流语言教学。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称为“过渡型双语教育。”

假如是希望以少数、弱势语言为母语的学生在掌握了主流语言以后,仍然保持他们的母语为目的:那么,学生在掌握了主流语言以后,并不完全脱离母语教学的环境,仍然有部分的科目使用母语来上课,部分科目使用主流语言来上课。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称为“保持型双语教育。”

假如无论学生本身的母语是否主流、强势的语言,教育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成为双语、双文化的人才,那么,整个教学体系的设计就已经完全脱离哪一个语言为主,哪一个语言为次的束缚,专注于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双语能力。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称为“沉浸型双语教育。”

我们先来评估一下,三种双语教育的模式,哪一种比较适合在中国实行?

首先看“过渡式”: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在美国,是为了使移民学生尽快融入英语主流而设立的,由于强调的是英语能力的培养,忽视母语的继续发展,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是一种失败的双语教育,因为学生英语没有真正学好,母语也丢掉了。导致加州和其它州选民通过选举废除的,就是这种双语教育。过渡式的重点是让掌握弱势语言的群体过渡到掌握强势语言的群体。目前国内的“双语教育”除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需要通过本族语的帮助过渡到完全掌握汉语外,根本就没有过渡式存在的理由,因为外语在中国是弱势语言,汉语是强势语言,刚好跟实行过渡式的国家,如美国,相反。

其次看“保持式”: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在美国,是试图让已经掌握了主流语言的学生继续留在双语计划里面,能继续用母语学习一些科目,保持他们的母语水平。研究证明这种类型教育出来的学生比“过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在英语能力和母语能力方面都要高,在英语能力方面至少不差于非双语班的学生。保持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保持”。假如一个移民学生在三年级进入一家美国的公立学校,在保持式的双语班里面学习,他的母语水平就将永远“保持”在三年级,无法再进步了。美国的一些双语计划使用“保持”的原因是因为政府对教育的基本拨款并不包括双语教育在内,双语教育是由联邦或者州政府特别拨款给英语能力不足的学生的。为了防止学校利用英语能力不足的学生拿更多的政府补助,通常政府会严格监控双语教育是哪些学生受益,并设立“脱离”双语计划的标准。当学生达到标准,通常是英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就必须脱离双语计划,不可以拿政府的补助。要把熟练掌握了英语的学生留在双语计划里面,只能让他们上类似于外语性质的课,跟完整的双语计划里面大张旗鼓进行母语训练,用母语上课等就差很远了。在国内,我们当然不要我们的学生只是“保持”他们的母语,我们当然是希望他们的母语 -- 汉语能随著年级的增加而进步。因此,“保持式”也没有在中国存在的理由。

最后,是“沉浸式”。沉浸教育在美国和加拿大,主要都是掌握强势语言的学生希望同时也掌握弱势语言。比如加拿大的法语沉浸计划,是讲英语的学生希望掌握法语;美国的中文沉浸计划是讲英语的学生希望掌握汉语等。在中国,强势语言是汉语,弱势语言是英语或者其它外语,当然是讲汉语的学生希望掌握外语了。应该说,国内目前希望实行双语教育的地方或学校的目标跟这种双语教育的目标完全一致。要进行双语教育,最好就是进行沉浸式的双语教育。《浅》文用了很大的篇幅引证了国外的研究结果,证明沉浸式的双语教育是最好的,因为只有这种双语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双语双文化的高素质人才,才真正有跟国际接轨的可能。可是,在最后,《浅》文却不知道为什麽得出了沉浸式双语教育不适合中国学生的结论。所根据的,只是一个非常弱的研究结果说受过沉浸教育的学生大多数仍然喜欢使用他们的第一语言,而不喜欢使用第二语言,因此,沉浸式的双语教育仍然是失败的。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完全跟双语教育无关。社会语言学告诉我们,人们使用哪种语言并不一定跟自己是否熟练掌握这种语言有关系。我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在外地遇到老乡的时候,即使我们都能熟练地讲普通话,但我们仍然是情不自禁地用家乡话交谈。假如在一个老乡的聚会中,大家都用家乡话交谈的时候,有一个人硬是不讲家乡话,大家就都会认为这个人有毛病,傲气大了。加拿大法语沉浸计划的学生的英语标准测验成绩比非沉浸计划的学生好,法语标准测验成绩更远远超越非沉浸计划,只上法语为外语课的学生;美国中文沉浸计划的学生也得到相似的结果;日本英文沉浸计划的学生日文比非沉浸计划的学生要好很多。这些都证明了沉浸式的双语教育,确实是目前最先进和最值得仿效的双语教育类型。

但是,沉浸式的双语教育应该如何实行?国内的学校是否有这个条件实行?无论是《论》文还是《浅》文,都没有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至于“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 Methodology),包括的范围比“双语教育”要广泛得多。《董》文就指出了“双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而且,它包括了属于和不属于“双语教育”范畴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国内很流行的在外语课上面使用汉语来解释语法,属于一种双语教学的方法,但不是双语教育;上课时讲一句汉语再讲一句外语来教化学,也是双语教学,却也不可以算是双语教育;上历史课,第一章书用汉语讲,第二章书用外语讲,这种听起来很奇怪的教学方式,却是属于双语教育的一种双语教学方式!

正因为国内的学者搞不清“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的区别,才会出现类似于下面这些问题的疑问:

- 我们学校也要搞双语教学了,我们语文老师怎麽用外语来讲文言文呀?

- 既然别的老师已经用外语上数学、物理、化学、地理、政治等等了,双语教学,那我们外语老师该教什麽呢?

- 既然双语教育也是外语教育的一种,干脆还象从前那样,加强外语教育算了,搞什麽双语?

- 我有英语六级证书,校长才聘请我当这个双语学校的地理老师,上课的时候我该用多少汉语,多少英语呢?我用英语讲课,学生读的课本是汉语的,行吗?

- 我是生物老师,现在我的学生已经能听懂我上课的时候说的“请翻开课本”,“请站起来”,“请坐下”,“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等外语句子了,我们是在进行“过渡型的双语教育”吗?

第3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3.025

所谓“双主”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简称“双主”)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双主”教学模式将以教师教为主和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有机结合,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满堂灌”或“盲目学”的现象,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以“氯气与水反应及氯水成分的探究”为例,说明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如何构建“双主”教学模式,促进有效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氯气与水的反应,了解氯水的不稳定性及氯水可用来漂白杀菌的原因。

2.通过对“新制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新制氯水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体验由实验探究事实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的能力。

3.关注氯气及含氯化合物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氯气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采用“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等环节组织学习活动。进行多样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引入] 观看影像资料: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导入是一堂课关键,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立即投入到良好的学习氛围中。

[交流讨论]“氯气能用于自来水消毒”,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进行沟通和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猜想]猜想①氯气能溶于水,溶于水的氯气能杀灭水中的细菌;猜想②氯气能与水反应,反应后的某种生成物能杀灭水中的细菌;猜想③“猜想①”和“猜想②”兼而有之。

说明: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后,只得出了猜想①和猜想②;猜想③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出。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证明氯气能与水反应?

(提示:若Cl2能与水反应,则溶液的组成和性质一定会发生变化。)

[演示实验]利用电导率传感器(图1)和pH传感器(图2)进行实验探究,证明氯气能与水反应。

图1 图2

[实验现象]将氯气不断通入水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绿色;溶液的导电能力增强;溶液的pH变小。

[实验结论]氯气通入水中“溶解”和“反应”兼而有之,溶解于水的氯气部分能与水反应。

设计意图:教师将传感技术引入化学演示实验,可以优化实验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分析推理]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

[学生练习]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设计意图: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理论分析推理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全体学生参与写出方程式,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又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阅读课本]小结HClO的化学性质。

[投影] HClO的化学性质

1.极弱酸,比碳酸还弱。

2.强氧化性,能用于杀菌消毒和漂白。

3.不稳定,易分解。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阅读中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小组讨论]新制氯水中含有哪些微粒?

设计意图:主体参与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交流思想,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发挥了引导作用,成为合作者、参与者。

[小组汇报]三种分子:H2O、Cl2、HClO;四种离子:H+、Cl-、ClO-、OH-(少量)。

[分组实验]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探究新制氯中含有H+、Cl-。

学生分组实验药品与仪器:新制氯水、AgNO3溶液、NaHCO3粉末、铁粉、蓝色石蕊试纸、玻璃棒、滴管、表面皿、试管4支。

设计意图:本实验事先不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自己根据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并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本分组实验也能反映学之间动手能力的差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汇报交流,提出问题]蓝色石蕊试纸为什么会褪色?使蓝色石蕊试纸褪色的是Cl2的作用还是HClO的作用?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新制氯水能使有色物质漂白是Cl2的作用还是HClO的作用。(装置见图3)

图3

设计意图:由观察到的异常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高涨。

[知识介绍]美人蕉叶子变白:氯气污染信号。

[生活小窍门] 自来水不适宜直接放入金鱼池中养鱼。因为自来水一般是用氯气来杀菌消毒的,而氯气等物质对金鱼的生长不利,所以自来水最好用盆装着在阳光下晒一二天后,再用来养鱼。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到化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练习与实践]

1.自来水可以用氯气消毒。某学生用这种自来水配制下列物质的溶液,不会产生明显药品变质的是( )

A.NaOH B.FeCl2

C.NaHCO3 D.AlCl3

2.矿泉水目前已成为人们常用的饮料,市场上有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用自来水冒充矿泉水出售,为辨别真假,可用下列的一种化学试剂来鉴别,该试剂是( )

A.酚酞试液 B.氯化钡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

设计意图:当堂训练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也是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归纳小结]

1.氯气能与水反应:Cl2 +H2O?葑H++ Cl- +HClO

2.新制的氯水中含的三种分子、四种离子。(注意: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成分的区别)

3.HClO的三个重要性质。

设计意图:归纳小结点明了知识体系,老师和学生共同回顾,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反思】

如何在新课程实验中演绎出更多精彩、互动、有效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本节课以促进有效课堂教学为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双主”教学模式),教师是引导者,设计师,设计时突出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编排上尽可能做到“学习内容问题化,问题情境真实化,解决问题自主化”,将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化于无形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在质疑中学习、讨论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学生从一系列活动中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科学发展的规律、了解化学常识,开拓视野,体会化学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