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水利工程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利于构建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结合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实践平台、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结合专业认证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质量;农业水利工程;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石河子大学校级教学项目“农业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
目前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得到了整合和提高,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以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一支专业水平较高、师资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理念先进、目标明确、规范合理、操作性强;办学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绩显著。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培养高素质专业性新型人才提供了平台。结合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也进一步完善。
一、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证培养目标
按照石河子大学要求,每四年一次进行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同时对培养目标进行全面修订,在四年的实施过程中可进行微调,评价与修订过程由学院、大学两级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同时着重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经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水利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农业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基本技能。
二、结合认证标准,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由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资深教师完成,有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等课程计60余门课。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16.7%,学生在从事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法律、伦理、经济、环境等各种制约因素;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占总学分的29.8%,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与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其他实践环节等,其中毕业设计(论文)不少于12周,课程实验8~16学时,课程设计一般安排1~2周。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包含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实践教学三部分。课程实验包括物理实验、水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测量学实验、电工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灌溉排水工程学实验、水工模型实验、节水灌溉实验、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等;课程实习包括测量实习、水文实习、水文地质实习;课程设计包括水文学及水利计算课程设计、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水工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土保持学课程设计、节水灌溉技术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等;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还包括其他实践环节,如:工程技能训练、科技方法训练、科技创新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结构模型制作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等。
3.毕业设计(论文)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的16.7%,毕业设计(论文)选题90%以上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选题。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以所学农业水利工程知识为基础,同时结合生产科研项目开展,进行综合训练;也进行涉及本专业的有关研究热点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分为5个方向:农业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节水灌溉技术设计、灌区水利工程设计、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与施工组织设计、专业相关热点问题研究(论文)。
(2)内容。
由水利工程系负责组织毕业设计的选题论证、文献调查、技术调查、设计或实验、结果分析、写作、绘图、结题答辩等,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3)指导与评价。
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材料,包括设计选题指南、设计任务书、设计开题报告,反映指导教师指导与管理过程的材料: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记录等齐全。结合生产项目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由教师与新疆天业节水有限公司、兵团设计院一分院、石河子市天兴设计院等企业专家共同指导,答辩时有兵团设计院一分院、石河子市天兴设计院、新疆天业节水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参加。
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平台建设
为了满足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在校内及校外相关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三峡培训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兵团建设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目前形成了灌溉工程实习基地、水文实习教学基地、蓄水引水工程实习基地、科研试验实习基地、水管单位实习基地、设计单位实习基地等10多个实习基地,每年可容纳200人左右学生进行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四、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按照“以人为本、全程保障、以评促建、提升内涵”的原则,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学院主管教学领导负责,由水利工程系进行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教案、讲稿审定,同时对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验、实践等环节进行质量考核。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每4年进行一次调整,每年进行微调;教学质量评价由大学教务处和学院组织实施,分为学生评教、大学督导评教和教师同行评教,每学期评教1次。统筹协调教学管理,抓标准、抓评估、抓建设,构建了教学评价与管理并行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1.教学质量体系
科学构建了目标与过程并重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由目标、组织、管理、评价反馈、保障五个子系统组成闭环,通过校院两级管理、两级督导、校院系三级保障模式有效运行,形成良性循环,对各教学环节提供了全面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建立年度考核制度,形成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学校实行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以来,坚持对各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实施年度考评,形成了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2.教学评估体系
学校和学院构建了学生、教师、领导、督导“四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质量评估。采用督导专家、领导听课检查、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及时广泛地收集教学质量信息,实施公开、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估,全面监控教学质量状况。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关键点上给予了重点监控。例如,在严把教师教学关方面,严格执行教师开新课和新开课的试讲制度,始终坚持对青年教师实行助课、听课和试讲制度,有效促进了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课堂授课方面,建立了学院领导、专业带头人、督导组成员听课制度,严格规范教师的课堂授课行为,并利用课堂教学检查、专家听课、学生评教等手段及时监控教师的授课情况。
作者:吕廷波 李明思 何新林 单位: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倪福全,李昌文,马荣朝,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64-166.
[2]陈元芳,李贵宝,姜弘道.我国水利类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3,(2):25-27.
关键词:水管体制,改革,问题,对策
1水管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水管单位的定性问题
水管单位大都存在定性不准的问题。毕业论文,改革。如有主要担负着防洪、排涝、抗旱任务的水管单位;有大中型水库因灌区未配套又无灌溉效益且主要承担防洪、拦洪任务的水管单位;既有防洪任务又兼顾灌溉、供水、发电效益的水管单位等。毕业论文,改革。如何定性,界限不清,既不利于工程管理,又不利于单位自主经营,较大程度上阻碍了水管单位的发展。
1.2机构臃肿、人员超编、人才匮乏、效率低下
水管单位严重存在人员超编、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问题,加之基层水利单位大多处在偏远地区,工作条件艰苦,工资福利待遇低。按现有低标准的工资,有的单位远不能按时发放,职工就医难,孩子上学难,单位难以引进和留住人才,造成管理队伍不稳、人才缺乏、素质不高。如此长期下去势必影响工程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1.3经费匮乏问题及对防洪工程的影响
近几年来,水管单位的大量公益性支出得不到财政负担,工程损耗、防汛岁修、管护经费来源渠道少,单位机构的正常运行经费和人员工资保障均遇到诸多困难,形成了“重建轻管”的恶性运行局面。由于长期以来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工程老化失修,河道淤积严重,防汛物料质差量少等问题出现,直接影响到防洪安全。
1.4水利经济发展困难重重,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水管单位收取的水费,水价偏低,成本较高,水利工程供水尚难保本经营;水利旅游尚未形成规模;水利规费收取困难,到位率较低;单位依托自身优势,利用水土资源,开展多种经营困难重重;水土资源开发潜力不大,效益不高,难以实现良性循环。水利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发展缓慢。
2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2.1单位定性事企不分
水利工程大部分为综合利用工程,社会公益性和经营开发性工程合在一起,管理单位内部长期事企不分,监管与运营的职责不清,资产管理方式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两类资产混在一起,界线不清,致使水管单位既不像事业单位,又不像企业单位。既影响了工程的管理,又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由于事企不分带来单位内部人员混编混岗,职责缺位,工作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公共职能的有效履行和单位整体效能的发挥。毕业论文,改革。
2.2人员结构不合理
大部分水管单位人员总量过剩与结构性人才缺乏并存,人员严重超编、结构不合理。近年来为安排职工子女就业和随意安置人员等原因,队伍不断膨胀,职工人数比原来将近翻了两番。而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严重影响了水利基础设施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2.3水利建设资金缺乏保障
水管单位兼有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其经费本应为各级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大都被定为差额补助的事业单位,有的甚至被定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即使有拨款,也远远不能满足工程运行费用和人员工资。随着形势的变化,大多数水管单位自身无效益,经费无来源,管理设施简陋,职工收入无保障,工程管理难以为继,越来越无能力支撑和保障工程的运行管理。
2.4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水价偏低,供水成本偏高,水费收取困难。供水水费是水管单位主要收入来源,但目前供水水价偏低使得供水不能收回成本,不能形成供水产业,实现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大多数水管单位没能依托行业和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大力开展多种经营。一些水管单位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负债包袱越背越重,面临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
3水管单位改革的对策
3.1正确界定水管单位的类别和性质
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根据水管单位承担的任务和收益状况,将水管单位定性为三类。
第一类是指承担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称为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事业单位。毕业论文,改革。
第二类是指承担既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的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称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依其经营收益状况确定性质。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事业单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企业。
第三类是指承担城市供水、水力发电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称为经营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企业。
3.2推进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
一是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按工作需要因事设岗,尽量避免或减少岗位之间的交叉,增强岗位之间的协调;二是岗位名称和干部职数确定后,按上级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上岗条件,打破界限,竞争上岗;三是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方法,将员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
3.3实行管养分离
通过改革,实现管养分离,理顺水利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强化水利资产的管理,使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水利单位职工按照工作分工,可分为两大部分,一类是行政管理人员,职责为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等,这部分人员可由上级财政全额拨款,另一类为养护人员,职责为水利工程、堤防、河道的维护工作,这部分人员的工资可由上级财政拨一部分款,职工自己挣一部分。毕业论文,改革。
3.4建立多元化、多层次水利投入新机制,改变“重建轻管”问题
改革水利建设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入新机制。毕业论文,改革。对防洪、除涝等纯公益性项目,按照事权划分,明确由各级财政投入建设;对供水等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推向市场,吸纳社会资本;对既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的综合水利项目,划分事权,明确利益,该由政府投资的由政府投资,该由市场融资的由市场融资。
3.5深化水价改革,实现以水养水,激活水利经济
水价严重偏离成本,按照《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规定,尽快出台水价改革方案,使非农业水价尽快达到规定的水平,农业水价在成本内逐步提升。深化供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调动农民积极性,使小型供水设施建设和经营走上以存量变增量,卖旧建新,滚动发展的轨道,激活水利经济。
3.6利用水土资源,大力开展多种经营
水管单位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管理的库区、堤防、土地及闲置的房屋开展养殖业、种植业及加工业等多种经营项目,进一步优化土地种植结构,完善土地管理模式,提高土地经济效益。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租赁、拍卖,发展堤防经济林等形式,以增加单位收入,促进水利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景观,原则,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除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外,还要提出改善和美化环境的要求。使城市环境得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市民生活更趋舒适。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和美学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
1.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与需求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①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景观。②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景观;能提供一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一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
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论文参考。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水利可以称之为“大水利”,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内外的大量实践都表明,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它们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来越显示它们的环境效益,成为一种新颖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发水利工程旅游,已经成为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论文参考。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国际、国内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
2.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
2.1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枢纽布局不能单纯追求美学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环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工程的技术、经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2.2生态环境 (改善)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河流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廊道,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尽管河流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恢复期与河流生态生命力有关,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复,有些河流的生态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对周边环境以及流域的生态进行保护,不应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水利工程景观 (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2.3强调个性和创新的原则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独特性和大空间的跨越带来景观特质和震撼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具有地标的意义。要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论文参考。
3.水利工程景观规划策略
3.1沿河绿地
滨水环境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古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3.2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
规划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胶坝,泵房外观可按风景区房屋标准设计,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
通过新建湿地连通闸向人工湿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给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可为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
3.3生态护堤
可规划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4绿化树种及花草
沿河绿化树种,以合欢、国槐、银杏、杨树、柳树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雪松、紫薇、黄杨球、桃树等灌木和牡丹、月季、三叶草、金边书带草、马尼拉草坪等花草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生态群落。
【参考文献】
[1]王蜀南,王鸣周.环境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2]朱党生,王超,程晓冰.水资源保护规划理论及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曾毅,吴泽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水运,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