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疗服务行业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2012年,“家庭医生”作为上海医改的新服务模式和惠民举措,成了上海的城市热词,也实实在在成了上海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从“家庭医生”这个不再陌生的概念出发,我们不妨来看—下中国的医改新市场。
激增与膨胀:医疗服务行业的扩张
近几年,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发展迅猛:不论是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还是总体规模,都取得了较大进展。(见图表1)
从我国医疗机构总量上看,据卫生部统计,截至2012年2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相关医疗机构在内,数量已高达95.9万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诊所(医务室)等。
在经过2008年的小幅下降后,截至2012年2月,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447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量为9142个,居增量首位。村卫生室及公立医院增量位于其后,分别为9309个及119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医院则数目有所减少。
其次,作为医疗服务的物质基础,中国医疗服务资源近几年来在总量上呈现了持续增加的态势。这种趋势主要通过两个分支体现:一是政府卫生费用的支出情况,二是卫生机构的床位数目。(见图表2、图表3)
从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6年至2010年这五年间,政府的卫生总费用支出增速进一步加快,人均卫生费用数额也明显增加。床位数方面,我国医疗机构的床位数目总量持续增加,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医疗机构总体住院服务能力也在持续增强。(见图表4)
再次,随着经济水平的攀升,我国国民的医疗健康及保健意识有所提升,医疗服务的需求虽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据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62.7亿人次,同比增长率为7.4%。2011年居民平均就诊次数达4.63次。
失衡与缓慢:医疗服务行业的现状
在多年改革及发展之后,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依然存在以下特征。
首先,医疗市场分布不均,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发展及配置不均衡。在医疗服务结构总量蒸蒸日上的态势下,医疗机构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切实存在。医疗机构众多,而城乡分布不均,设施先进,环境优越,医疗人员齐备的医院多分布于城市;医疗机构基数大,但医疗设施相對落后,服务水平普遍偏低。
其次,我国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缓慢。基本诊断治疗技术在我国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但是缺乏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大力推广这就需要政府及各方面资本的力量来共同协作进步。人均医疗服务供给偏低,这也是我国医疗行业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特征。
机遇与潜力:医疗服务行业新投资
近年来在政策鼓励下,我国医疗服务机构的投资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逐步显现出以公立医院为主,私立及股份制医疗机构为辅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态势,其中民营医疗机构在近几年问更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投资机遇看,在利好政策出台后,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涌入医疗服务领域进行投资并取得进展,投资领域主要趋于新建专科医院、高端医疗及收购企业厂矿医院,其中众投资者中也包括已成功上市的公司。
据清科数据库,2011年起,我国医疗行业的投资所趋向的细分医疗科室主要集中于齿科、体检、医美等专科医疗服务机构。其问,也有部分已上市公司加大了對医疗服务领域的投入,例如,双鹭药业与新乡市中心医院合资设立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拟投资达1.6亿元;通策医疗拟出资3亿元与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合作成立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呈贡新区医院。其他类似的还有金陵药业、益佰制药、康美药业以及马应龙等,这些都是主业制药同时投资医院的上市公司。主业为医疗服务的上市公司方面,继“爱尔眼科”后,“迪安诊断”也与2011年7月19日在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
总体看来,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投资潜力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分布结构及市场基数大的现状,为各类专科及中高端医疗服务机构赢得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眼科、妇幼、口腔以及体检等科室。
1.全行业统一管理的必然要求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严重缺乏全行业的从业管理规范,缺乏统一而权威的法律依据。这种缺失不仅导致了多头管理等各种问题,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秩序,更为严重的是阻碍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统一而系统的管理规范,不仅有利于落实相关政策,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法律的形式进行制度化。因此,从全行业的角度进行立法很有必要,是实现对中医药相关行业有效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涉中医药服务领域专业性的内在要求。2.保障消费者身心健康的需要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属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虽然不是专业的医疗服务机构,但是由于会使用到中医药的相关知识、技术、方法、药物等,而且从业人员在服务过程中通常都要直接接触人体,甚至涉及保健药物的外用内服,对消费者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该领域在各项服务方面尚不规范,比如,不少不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随意向消费者提供相关医疗服务,如针灸等,给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带来隐患。3.从业管理问题突出,亟待通过法律途径规范管理(1)从业人员服务范围模糊,服务内容混乱,需要立法明确和规范。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种类繁多,我国对此没有权威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界定,比如现有管理制度没有严格区分医疗服务从业人员、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和普通的保健养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从业范围,既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又给管理带来了困难。据调查,在为数众多的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机构中,从业人员服务范围不明确,服务内容也较为混乱,推拿按摩、美容、浴足等不同工作随意交叉,甚至还有部分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机构让完全不具备中医药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草草培训便仓促上岗。因此,有必要严格界定从业人员的服务范围,保证服务的安全性和专业性。(2)管理主体不明,多头管理混乱,需要立法明确和统一。目前劳动、人事、民政、卫生等部门及一些行业协会在某种程度上均参与了该领域从业人员的管理,同一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常常出现由多个部门颁发的情况。例如保健按摩师的职业证书,既可由劳动局颁发,也可由人事局和民政局颁发。各个部门在颁发职业证书的同时,也各自出台了一些相关的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由于多头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整合,导致这些规定之间缺乏内在一致性、统一性,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地方,管理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状况。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来明确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的专业管理主体,进行归口统一管理。(3)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缺乏,需要通过立法构建系统的培训制度。据调查,54.84%的从业人员没有在学校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只有39.0%的从业人员认为得到了较多或很多的技术指导。而且目前从业人员的培训以短期培训为主,大多由机构内部人员进行,培训内容也主要是一些专业技能。从总体情况看,现有培训制度尚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培训标准,且时间安排也不尽合理,很难保证从业人员从培训中获得较为系统的业务知识与技术。系统的培训教育是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前提条件,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构建系统的职前培训制度,规范培训机构的管理。(4)从业人员资质混乱,需要立法来构建资格认定制度。目前,相关管理部门并未对从业人员进行强制性的从业资格管理,缺乏权威性的从业资格证书(颁发部门不统一、分级也比较混乱),导致从业人员资质混乱,职业素质良莠不齐,大量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充斥其中,与消费者发生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4.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1)从业管理立法有助于突破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顾客和技术知识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调查数据表明,1/3左右的从业人员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来自于顾客(沟通难和顾客少);1/3左右的从业人员认为最大困难在于技术知识的不足;另有从业人员认为最大困难在于收入低下、缺乏社会认可、员工管理等。因此,若能通过立法构建系统的培训制度和认证制度,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而且也能增加整个行业的认可度和可信度,从而有助于突破行业发展的瓶颈,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2)从业管理立法符合从业人员的诉求。调查数据表明,71.2%的从业人员认为从业管理立法是必要的,由于当前从业人员管理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比如,47.4%的从业人员没有与其所在的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仅有31.6%的企业给从业人员购买了社会保险,而社会保险类型主要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其他类型的社会保险则较少。
当前立法研究缺点和立法缺陷
虽然从业管理立法如此必要,且引起了一些地方政府和研究机构的注意,但是从目前已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在立法研究和立法上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目前立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分行业管理方面,很少将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现有研究的重点也主要在探讨行业的服务及技术标准,全面涉及从业人员的准入条件、资格认证、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管理制度研究非常欠缺。另一方面,从目前已出台的法规条例和协会管理规定看,立法缺陷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1)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管理规定主要集中在服务标准、技术标准及对服务机构基本条件的规定,专门针对从业人员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很少;(2)涉及从业人员管理部分的立法重点主要是规范某一具体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没有针对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规定,缺乏共性;(3)目前法律体系的构成以地方法规和协会管理规定为主,中央政府出台的相关规定不多;(4)相关法律法规以通用性规定为主,未明确区分涉中医药和不涉中医药从业人员的界限及一般保健服务与医疗保健服务从业人员的界限。
关键词: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 失灵矫正 医疗服务
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通过供求及价格机制对稀缺资源进行配置以达到其均衡。因此市场通常是一种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但是市场并不能够有效的处理好所有物品的分配以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市场经济运行中会出现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管理,但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中会出现政府失灵现象。本文将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进行剖析,探讨其各自表现,分析其原因,提出矫正的措施。
一、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及其原因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都是被人熟知的术语,但其内涵如何则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究,本节将就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涵义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
(一)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的涵义
市场失灵是指因为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或者因为外部环境的某种限制,而使得的市场机制难以或不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情形。市场失灵在一般情况下也可称为称市场缺陷,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市场失灵是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无法实现,导致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从而经济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情况。广义的市场失灵,不仅包括狭义的市场失灵,还包括即便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社会福利仍然不能达到最大化的情形。市场失灵出现的有其必然性,经济学理论能够佐证,在一系列理想的假定条件下,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可以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理想化的假定条件与现实情况并不总是相符合,市场本身存在的功能缺陷可能出现导致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资源、商品及劳务的情况,于是就出现了市场失灵的情形。
2、市场失灵的原因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领域:垄断,外部效应,公共产品的提供,信息的不对称等方面。
(1)垄断形成市场失灵
为了保证“看不见的手”能够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的作用,充分的竞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只有保持竞争,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导致的优胜劣汰过程,必定引起生产要素的集中,而生产集中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走向垄断。因此,市场竞争本身具有走向垄断的趋势,而垄断反过来又抑制竞争,抑制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妨碍经济效率的提高。垄断者能够影响或决定市场价格,阻止竞争者进入,依据其具有垄断的优势使产品的价格和产出偏离了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要求,使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配置和资源在生产者之间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状态,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影响了市场自发调节经济的作用,造成了市场的失灵情况。
(2)公共产品的供给形成市场失灵
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公共产品的提供存在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关键问题导致市场失灵:一是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它性,产生搭便车问题。二是因为消费者不愿意真实表达自己对公共产品的主观需求状态,致使公共产品生产者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无法确定,而偏好显示的不真实,就使价格反映偏好的机制失灵。三是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应该免费提供这类产品,但是由于在非竞争性的条件下产生者往往不能回收成本并赚取利润,基于利润最大化追求的生产者将不会提供这类产品,市场机制在这种状态下就失灵了。
(3)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
信息不对称是在市场交易中各方所拥有不对等的信息,比如买卖的双方掌握的服务或商品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一方可能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则就有一方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信息的不对称或不完
会破坏市场经济机制中的优胜劣汰机制,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以致可能出现优汰劣胜的资源配置,这就破坏了市场经济中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使社会资源难以实现最优配置。再则,人们要获得信息就必须付出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会增加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导致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
(4)外部效应引致市场失灵
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收益都内在化,而在现实中,有些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性,会产生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可分为正的外部效应与负的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的存在因为其不能充分地反映该服务或物品能够引致的社会边际的效益,就可能扭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使服务或物品的供给处于不足的状态,负的外部效应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扭曲,使产量处于过多的状态。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就会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其结果会远离帕累托效率状态。
(二)政府失灵
1、政府失灵的涵义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市场缺陷弥补的过程中,又致使政府活动产生新的非市场性的缺陷,通常是政府为能够克服市场功能的缺陷而采取各种经济政策、行政管理手段及立法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偏差,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和问题,导致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社会福利损失和低下的效率。斯蒂格利茨认为政府内部竞争、部门产权让渡、再分配政策、政府信息及政府合同等的缺失就会出现政府失灵,而萨缪尔森则认为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时政府失灵便出现了。我们认为政府失灵是指因为政府权力主体信息的不完全以及自身人性假设的偏差等机制的缺陷,出现决策失误、政府行为低效率及寻租等现象,使得政府行为不能有效地提高市场效率和提升调控能力,从而使政府的目标难以实现的一种现象。2、政府失灵的原因
(1)政府的内部效应导致政府失灵
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和组织目标及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的现象,称为内部效应。政府机构行为主体由政府官员所组成,其具有与市场中的经济人一样的经济人特性,都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其最基本动机,在政治市场中可能受到权利、职位及其相关物质利益的驱动,而谋求个性效用最大化。当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不相一致,甚至是背离时,官员将实施和选择可以给他们带来最大化效用的行为准则,这样选择的结果就偏离了公共目标,公共机构不再发挥公共的职能。政府决策的内部效应将促使公共决策的考量被个人的或机构和组织的成本和利润所支配,内部效应会影响非市场活动的结果,使其高于技术上的成本,出现较高的单位成本和比社会有效水平更低的非市场产出水平,带来了政府失灵。
(2)寻租活动导致政府失灵
寻租是经济人运用经济的、政治的、非法的,甚至是合法的手段及方法,从政府官员那里获得垄断特权,促使政府帮助其建立优势地位,获取超额利润,或者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直接凭借其垄断特权而取得租金的活动。寻租是非生产性的活动,它本身并不增加新财富和新产品,并导致政府部门及官员争权夺利,影响政府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同时也将妨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降低行政运转速度甚至危及政权稳定。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必然产物,政府的干预将带来租金形式的经济利益,从而为这种利益进行的游说活动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寻租的存在产生了不公平的市场竞争,而为了维持这一与生产性活动无关的逐利活动,社会资源被大量浪费,最终寻租活动将造成资源配置扭曲,导致政府失灵。
(3)政府的低效率导致政府失灵
政府的低效率是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从政策制定和执行上,政府要做出经济决策,需要充分了解基层的经济信息,容易产生认识时滞,这样就会致使政策出台产生偏差,让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的决策往往要通过公共秩序集体得出,时间多于个人的决策周期,而政府内部的存在官僚主义作风,加之下级政府的认识和自身利益等因素又致使在执行中发生拖沓或路径偏移,这样将影响政策执行的结果,有可能使好的政策产生恶的结果。在政府官员的激励上,因为政府官员是逐级任命的,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缺乏竞争,缺乏竞争导致无效率,没有竞争的压力,其就不能高效率地工作。从政府提供的服务上,政府部门的行为不以盈利为目的,政府官员不
会把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成本压到最低,所以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由此往往出现公共物品的多度提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4)信息不完全导致政府失灵
经济理论表明,信息是一种有价的商品,获取充分信息的成本昂贵,政府通常是在不完全信息状态下进行决策的,这样通过政府理智地纵向传递信息并不一定比通过市场自发地横向传递更有效,而依据不全面也不准确的信息制定的经济政策,政策的预期效果是不确定的。由于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的不完全,使得政府及其成员在制定各种政策和决策时,既不能完全掌握人们的偏好,更无法了解政府计划的各种结果,难以确定对正当福利受益者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发生了公共福利错向分配的决策错误。政府的组织结构本身就不利于信息的传导,其设置是金字塔式结构,这种结构中信息传递要经过多个环节、多个部门,阻碍了各种信息的及时传输和政令的及时下达,可能导致对政策指导意义和认识产生严重的偏差。
二、医疗服务行业的特征及属性
医疗服务行业与一般的行业有所不同,其应该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同时在医疗服务中医生和患者问可能存在对于病情情况,治疗方案等的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行业应该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政府通常也对其进行规制。
(一)医疗服务是一种委托关系并具有信息不对称性
医疗卫生服务是以信息不对和称委托关系为主要特征的。在医疗服务中,通过患者就医,他将诊疗决策权给予了医疗服务供给者,两者间就形成了委托关系。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作为医疗服务供给方的医生和服务需求方的患者的信息是高度不对称的,而作为委托人的患者更希望作为人的医生和医疗机构是一个完美人,将患者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应该看到医生和医疗机构是患者的人,同时又扮演着医疗服务供给者的角色,医生掌握的信息要比病人掌握的多,既掌握着病情的信息,又有较多的诊治手段和药品的选择权,负责决定治疗的方案,更运用专业技术执行治疗方案。相对充分的信息,让医生清楚如何为患者多提供服务取得更高酬金。作为医疗服务需求者的患者,没有具备足够的医学知识和信息能够对医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对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及其差异也了解不多,无法判别技术质量,进而不能够自行选择产品与服务,总体上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医疗服务供给者在信息不对称的这种情况之下,完全有能力并且倾向于利用其所掌握的信息优势选择更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就可能会利用其优势地位掠夺信息劣势方的利益。
(二)医疗服务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有一部分产品是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特性和自然垄断倾向的公共物品属性的产品,如卫生监督、预防保健等。在公共卫生领域,包括安全饮用水的可获得性、传染病与寄生虫的卫生防疫、病菌传播媒介的检测、监视和控制,以及计划生育教育和卫生知识普及在内的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服务属于纯公共物品,如果预防做得越好,病人会越少,医院收入会下降,因而市场上的医院并不愿意提供这样的服务。
(三)医疗服务市场具有垄断性
医疗服务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市场,而是垄断竞争市场。医疗服务行业具有自然走向垄断的倾向,基于医疗服务产业在一定时期内其技术特征和经济特征内生性决定能够成为自然而然的具有一定垄断性的产业,而垄断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也是是市场过程自发形成的结果。因为在医疗服务供给者所处地理位置、医疗服务供给者所提供服务的品种、质量和技术水平、患者从居住地前往各医疗服务供给者地点所花费的时间及成本、患者对不同医疗服务供给者所提供服务的主观偏好的等都存在个体性的差异,并且医疗服务内容的诊断治疗等针对每一患者的特定需要而进行的,具有不可转售的特性,由此医疗机构能够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且具有垄断性。垄断性往往表现为在少数几家的医疗机构垄断着地区的医疗服务市场在该区域内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患者在与医疗机构或医生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价格向高而服务的质量水平可能低下。医疗服务市场存在政府垄断,政府的垄断行为有广义垄断和狭义垄断之说。由政府权力引起并以国家强制力予以保护的垄断归为广义的政府垄断,其包括一些必要的政府介入形式,如知识产权、专利保护、
医执照等。狭义的政府垄断主要是指政府通过颁布各种法令、政策或规章等形式,对医疗服务市场施加排他性控制、消除或限制市场竞争而介入微观经济领域形成的垄断格局的行为。政府的垄断一个明显的例证是,我国绝大多数的医院床位、设备和医务人员等卫生资源掌握在政府办的公立医院手上,在政府所办的公立医院中,少数医院凭借着政府的长期扶持已经集中了最优等的卫生资源,形成了致使其他医院不能够与之进行竞争的强势垄断地位。(四)医疗服务具有外部效应
在医疗卫生及其服务领域,无论是卫生监督、传染病控制、环境治理、健康教育等纯公共产品,还是预防接种、传染性疾病防治等准公共产品都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利益外溢的特征,即受到良好医疗服务的人们有利于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公共卫生中的传染病预防和治疗有正的外部效应,例如预防接种可以使接种者免于感染传染病,也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概率;母婴保健有利于减少先天残疾和婴幼儿残疾,提高未来的社会生产力。而抗生素的使用则有负的外部效应。
三、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失灵及其矫正
由上所述在医疗服务行业领域,出现市场失灵的出现是必然的,本节将分析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并针对性的提出矫正失灵的方法。
(一)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失灵的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的失灵。表现为,医生掌握的信息要比病人掌握的多,他决定诊治手段、治疗的方案和药品的消费,同时完全有能力凭借专业水平和能力说服患者接受其打算的治疗方案并购买药品,这样医疗服务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了医生的手中,对于患者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他无从判断和权衡医生向其提出的治疗方案的优劣,在接受治疗、诊断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阻碍了市场中双方平等交易的实现,市场力量不足以约束价格、限制医疗服务的需求,以最优化资源配置,带来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二是医疗行业外部效应的存在导致了市场失灵的出现。医疗行业的正外部效应广泛存在于公共卫生和公共医疗服务领域,比如公共卫生中的传染病预防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等;此外在许多医疗服务中存在负的外部效应,负外部性的存在危及到了他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从而造成了社会利益的流失和社会成本的增加。比如,抗生素的使用、传染病的传染等。三是医疗行业的垄断性导致了市场的失灵。从技术上,医疗行业的技术复杂并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在从事医疗行业的准入门槛上,政府对从事该行业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制;从医疗机构上,公立医院占据主体,其中一些医院在政府的扶持下形成了持久和强大的垄断优势。在以上具有垄断性的条件下,对医疗行业和医疗机构,市场优胜劣汰的调节机制就无效了。四是医疗服务行业的公共物品属性导致市场失灵。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公共卫生服务属于纯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在市场的作用下消费中容易产生搭便车问题,于是该类医疗服务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供给和生产,也不能由市场交易来实现最优的配置。
(二)对市场失灵的矫正
1、信息不对称引起市场失灵的矫正
在信息很难获得和准确评价的情况下,可以由政府的政策干预和供给来矫正医疗服务行业由市场的失灵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和社会福利的减少,从而监督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对于医生运用相对患者的信息优势滥用职权,降低服务质量,提供不必要但有利可图的服务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制约机制,以达到限制利用信息优势损害患者利益、增大违规的医疗成本。政府可以采取更加严格的执业医师执照审批、控制药品的处方权、推进病历和处方的标准化、建立医疗机构质量保障体系、要求医疗服务单位实施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等。同时,在患者被提供低质或不当的医疗服务时,应该给患者创造诉求的收集渠道以及寻求赔偿的机制,来削弱医疗机构利用信息优势牟利的可能。同时,医疗保险机构通过负责支付患者的医疗费用,成为医疗服务交易的重要环节,从而使医疗保险机构有足够的积极性去维护患者的利益,这尤其是在抑制医生诱导需求方面能发挥作用,政府应该鼓励私人医疗保险或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的发展,通过医疗保险弥补医疗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问题。
br>
2、矫正垄断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政府要通过引入充分竞争打破垄断来干预由技术门槛、沉淀资本等形成的行业垄断。为改变目前公立医院一家独大,及其运营所带来的低效率等问题,对于医疗行业政府可以放开并鼓励民营、外资等多元化的医疗机构设立,促进医疗机构的多元化发展,通过设立盈利医疗机构,将其与非盈利性医疗机构展开竞争,让盈利与非盈利机构的同时存在,促成逐步打破某些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经营,克服行业垄断的消极作用,以满足社会多层次的医疗需求。对于医疗行业垄断的格局打破,还应该通过政府的介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成本监控,对其经营成本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核,合理地确定成本,促其规范价格定制成本,同时还要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综合确定服务价格定价的机制。
3、矫正外部效应导致的市场失灵
医疗服务外部效应会导致该医疗服务需求不足,因此政府的积极干预是很有必要的。在经济学中,外部效应可以通过外部效应内在化来解决。边际效益被加到私人边际效益上,产品的价格反映了全部的社会效益是正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其表现为政府的矫正性财政补贴。外部边际成本加到私人边际成本之上,产品的价格反映全部的社会边际成本是负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其表现为政府的矫正性税收。对于外部效应明显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政府介入并发挥主导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在该类医疗服务中,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和工具来干预资源配置,可以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比如对有正的外部效应的预防接种者给予补贴,对健康设施建设和医学教育给予补贴;可以公共供给以及转移支付支持卫生保健的发展,比如实行对老年人和穷人的医疗救助计划。
4、矫正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导致的市场失灵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会导致出现市场的失灵,该类产品或服务不会由市场自动提供,政府是提供该类服务和产品的主体。对提供该类产品的原则是,政府可以直接生产或者通过激励非政府部门提供该类产品或服务。通常,政府可以采用经济资助手段,鼓励民营企业生产公共产品,或者可以以补助津贴、优惠贷款、无偿赠款、减免税收等经济资助手段,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公共产品生产。在医疗服务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产上,政府应该就提供公共医疗服务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直接生产还是向私人部门购买,生产出来或购买后的产品或服务如何分配进行综合考虑。比如,医疗服务行业中的公共卫生领域,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政府必须为这类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政府应该直接生产或向其他机构购买以确保这类服务的有效供给。其中,直接生产是由政府直接举办并管理医疗机构,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而购买是由政府向包括公立医院、私人营利医院和私人非营利医院等医疗机构购买医疗服务。5、政府规制的优化
医疗服务领域存在大量的社会福利损失以及市场失灵,要让该领域的规制制度趋向合理,保证医疗服务市场及行业的健康发展。优化政府规制体制首先应该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领域的法律体系,让政府运用法律授权的专门规制机构执行规制,改变政府以直接控制医疗机构运作和发展的模式。同时,在法律框架内明确政府、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患者的责、权、利,为政府规制有法可依,并最终形成以医疗服务法为基础的医疗服务市场政府规制法律体系,规范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规制行为。优化规制,政府应该改革医疗管理体制,构建有效可行的医疗规制体制,构建包括政府部门、行业自律组织和消费者保护组织参与以及公众舆论监督框架在内的完整的现代规制体制。优化政府规制应该研究和设计有效而切实可行的规制机制,包括进入退出机制、价格调控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医疗机构和医药及设备生产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等。
四、医疗服务行业的政府失灵及其矫正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必然导致政府失灵的出现,政府失灵将导致消极影响。本节将探讨政府失灵的表现并尝试给出矫正失灵的思路。
(一)政府失灵的表现
在医疗服务行业中,政府的失灵在以下几方面较为典型。一是在对医疗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存在供给失衡。表现在,政府财政对医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支持吃紧,导致这些服务和产品的供给量不足。就医疗保障制度而言,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医疗费用增加,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二是政府
预使得医疗服务市场中原本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导致更高昂的交易成本。医疗服务行业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于患者、医生和政府管理部门之间,而作为占据信息优势的医疗机构和医生出于利益动机竭尽全力保留自身的信息优势,这样政府干预加剧了医疗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复杂性,使用于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并进行管理的资金大大增加,提高了各方进行交易的成本。三是医疗服务行业由政府推动形成的行政性垄断明显,政府通过采取法律对竞争进行限制,通过财政补助创造一个不公平竞争的平台,用低于成本价提品与服务及供给公共产品从而在医疗服务行业形成垄断权力。四是政府对医疗服务领域的广泛的干预导致公共垄断权力的滥用,产生大量的寻租、腐败行为。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例,对药品行业的政府监管,应该维护市场秩序、纠正市场失灵,但药品监管体制不但未能有效治理市场失灵,反而因为寻租行为和监管权力的恶性扩张导致了更严重的市场失灵。五是过度医疗问题仍然明显。因为医疗服务行业由政府推动形成垄断格局,使得医疗需求缺乏价格弹性,过度医疗是医方必然选择的价格策略,因此过度医疗问题的根源也在于政府的失灵。
(二)对政府失灵的矫正
1、引入竞争优化垄断竞争格局
医疗服务市场垄断竞争的格局,致使在医疗服务供给优质市场存在严重的稀缺,需要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去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进行医疗机构内部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要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垄断性竞争市场进行优化,首先要增加市场主体数量,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形成多元化并且资源充足的医疗供应体系。为此,政府要逐步的放宽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政府应该通过医疗卫生机构准入规划控制标准的降低,让符合资格的个人或资本能够进入医疗服务市场,从而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政府应该在对申请设立机构的社会力量的信用情况、从业条件等进行严格审查的基础上,通过制订财政、信贷、融资、土地使用等相关优惠政策,允许甚至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组建医院、药店及相关医疗设施,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对于医院的发展,政府应该制定措施促进公立医院的真正放权,进行股份制改革,促进私营医院、合伙制医院和中外合资医院发展,加强综合医疗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鼓励能成本节约且能够有效提供医疗服务的各种形式的诊所的发展。
2、加大对公共医疗服务的投入缓解供给短缺
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公共医疗服务供给量的不足是政府失灵的一种重要表现。当前,要保障医疗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保证每个公民的基本医疗,仅靠市场和个人是不够的,加大政府财政对公共卫生和公共医疗服务的投入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政府的部分新增开支应当用在补贴贫困的中西部省份的公共医疗和公共服务上,财政投入公共医疗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和社区。中央政府的卫生投入需要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尝试从对城市医院的供方补贴转向对需方补贴,从富裕的东部省份转向不富裕的西部和中部省份,同时还要使政府的花费更有利于低收入人群。在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上,政府应该明确责任,强化公共财政对医疗保障制度提供的资金保障,加大投资力度,承担医疗保障范围全覆盖的主体责任,体现社会公平,建立使弱势劳动者与强势劳动者一样享有平等的医疗照顾。同时,政府应承担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责任应,公平分配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协调运作医疗资源。
3、加强制度建设,遏制腐败和寻租
政府在对医疗服务行业的介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政体制改革,及时转变政府职能,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构建有利于增进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政府职能模式。政府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律制度建设,通过推动政府经济行为法制化并进行法律规范来限制其对医疗服务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和范围,以行政立法的手段对医疗服务行业依法进行管制。政府要加强其对医疗服务行业调控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完善政府本身的内外监督体系和机制,增加政府在调控过程的透明度。医疗服务行业供给中的寻租是政府官员在提供服务中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进行的腐败行为,政府寻租与腐败行为导致政府在对医疗行业进行服务和管制中的效率损失。为对腐败和寻租的行为进行遏制,政府应该扫除自身行为的监管盲点,改革自身不合理的监管关系,以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力使政府官员转变观
念,将官员作风引到廉政高效上。同时,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官员寻租和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对官员起到警示作用,减少官员行为的随意性,遏制腐败和寻租行为的发生。
五、结语
截止上周四,本期入围的最牛分析师排行榜前二十的分析师所研究行业与上期相比,新增了酌情消费品行业,具体分布情况为:新增酌情消费品行业分析师1名;食品饮料及烟草和能源行业入选分析师分别为3名和2名,均比上期增加1名;煤炭、原材料和工业产品行业入选分析师分别为7名、1名和1名,都与上期持平;金属与采矿和媒体行业入选分析师分别为3名和2名,分别比上期减少2名和1名。近期,医药产业方面的政策密集,本期对医药行业进行点评。招商证券行业分析师李珊珊表示,科技部《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着力推进四个方向转变:一是医学发展向健康促进转变;二是组织模式向协同研究转变;三是医疗服务向整合集成转变,利好爱尔眼科等医疗服务行业龙头;四是产业发展向自主创新转变。给予医药行业“推荐”的投资评级。东北证券行业分析师周思立认为,医药方面政策的关键词为创新、预防和基层,该规划将有力促进中药、生物制药、疫苗、化学创新药物、体外诊断试剂、医疗设备和医疗信息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建议重点关注科华生物、鱼跃医疗、康美药业、马应龙、昆明制药和沃森生物等个股。给予医药行业“优于大市”的投资评级。
数据显示,截止上周四,上榜本期最具潜力前二十名分析师所研究的行业与上期相比,新增了金融行业,具体分布情况为:新增金融行业入选分析师1名;原材料行业入选分析师2名,比上期增加1名;工业产品、信息技术、酌情消费品、零售与批发和食品饮料及烟草行业入选分析师分别为5名、3名、3名、2名和1名,均与上期持平;医疗保健行业入选分析师3名,比上期减少2名。据媒体报道,光伏规划再次上调,该行业也受到分析师的关注,本期对光伏行业进行点评。国泰君安行业分析师孙建平表示,工信部将力推多晶硅行业整合,预计业内几家较大企业很可能成为本次整合主体。产业集中度提高,利于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进一步强化其成本优势并从整合中直接受益;同时,前期产能释放和需求萎缩加剧行业竞争,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有望缓解供需矛盾。建议关注具备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给予光伏行业“增持”的投资评级。国信证券行业分析师郑东称,工信部已初步形成稳定国内多晶硅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即推动多晶硅行业整合,鼓励大企业兼并重组中小企业。另外,国内的市场将持续超预期,部分地区补贴电价有望进一步上调。给予该行业“推荐”的投资评级。
以上数据均取自今日投资统计数据,欲查详细数据,请登陆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网站(省略)。
翻译职业化和产业化要求从业者在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齐头并进,翻译产业化也需要翻译行业内部规范管理。在这种大背景下,对于我国而言,建立并健全翻译行业职业道德规范迫在眉睫。这主要是因为译员在实际工作中必然遭遇各种职业道德问题,如翻译质量保证、译文保密及译员中立等,而对翻译职业道德进行规范,有利于保护行业利益,规范行业秩序和指导译员行为,统一行业标准,确保服务质量,增强行业的社会认可度[4]。国际翻译家联盟(FIT)早在2001年就将当年的国际翻译日主题定为“翻译与职业道德”,这体现了国际翻译界对职业道德的高度重视。一些翻译强国和翻译行业组织一直以来都有自己的翻译职业道德准则。例如,澳大利亚翻译协会(AUS-IT)于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翻译行业《职业道德准则》(AUSITCodeofEth-ics),之后对其进行了两次修改[5]。澳大利亚还特别制定了专门针对法庭口译和医疗服务口译的职业道德规范。此外,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制定了AIICCodeofProfessionalEthics;美国语言学家协会(TAALS)、英国公共服务口译员注册登记局(NRPSI)等也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6]。我国翻译行业应同国际接轨,向其它国家和组织学习借鉴,建立科学完善的职业道德体系。近年来,我国翻译行业已经开始了制定有关行业规范的行动,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7]。2005年10月,中国译协翻译服务委员会制定并了《翻译服务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全文共计18条,包括总则、满足顾客需求、合作双赢、行业自律有序竞争和附则五个章节[8]。该《规范》和其它几个翻译相关国家标准的出台是我国翻译行业逐步走上规范化和标准化道路的重要里程碑。2005年12月,中国翻译协会又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持有者继续教育(或业务培训)通知》;外文局和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办公室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持有者继续教育(或业务培训)实施办法》。这些举措旨在加强证书持有者职业道德教育、翻译业务培训[8]。实施这些举措将大力推动我国翻译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和健全,并促进我国翻译行业的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然而,《翻译服务行业道德规范》虽已由相关部门制定并,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但该《规范》由作为行业组织的中国译协制定和,其权威性以及可操作性远不如由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和《翻译服务规范》,因为后两者系国家标准。而《规范》虽然在内容上涵盖了翻译职业道德的主要方面,但显得过于粗略,难以发挥规范译员职业行为的作用。因此,我国的翻译职业道德规范仍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翻译职业道德规范的完善和健全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健全和完善我国翻译服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第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翻译服务行业道德规范》。笔者认为可有针对性地在我国的《规范》或者《翻译服务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中增加并强化以下内容:一是译员须通过相关翻译资格考试持证上岗,并只能从事其资格证书规定的能力范围内的翻译工作。二是译员须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提高职业技能、促进职业化发展。三是进一步强调团队合作精神。随着翻译产业化进程,传统的译员“单兵作战”作业模式难以为继,尤其无法适应大型笔译项目及本地化服务需求。而我国举办的国际会议因普遍采用同传口译模式,要求译员以接力形式开展工作,团队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大力倡导精诚团结的精神、加强团队建设是翻译队伍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第二,将《规范》上升为国家标准。中国译协作为我国翻译行业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业标准,除《规范》外,还包括《翻译服务规范》以及《翻译服务行业诚信经营公约》等。其中,《翻译服务规范》已由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系国家标准。但是《翻译服务行业道德规范》还停留在中国译协服务委员会制定并的层面上,而中国译协作为行业组织自身的权威性尚待提高。完善后的《翻译服务行业道德规范》应像《翻译服务规范》一样,逐步上升为国家标准,由有关权威政府主管部门,从而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推广执行。第三,在各级翻译资格考试中考查职业道德,正确引导行业发展。以CATTI为例,笔者十分赞同冯建忠教授的建议:修改CATTI考试大纲,把职业道德直接纳入考试[9]。笔者对澳大利亚翻译资格认证局(以下简称NAATI)的相关考试制度做了细致研究发现,根据NAATI《考生手册》(ManualforCandidates),职业道德部分除在二级口译(par-aprofessionalinterpreter)考试中占总分的5%外,在其它口笔译考试中均占10%。NAATI规定考试总分数线和口笔译技能测试各部分分数线均为70分;职业道德部分分数线为该部分分值的50%。只有总分及各个部分得分都达到分数线的考生才有资格取得相应的翻译资格。该《考生手册》同时将《口笔译道德规范———澳大利亚从业指南》(EthicsofTranslation&Interpreting:AGuidetoPro-fessionalConductinAustralia)列为必备考试辅导教材[10]。这些做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此外,笔者认为我国在设计翻译职业道德考题时应避免选择或简答题的形式,而应选择分析论述题,以便综合评价考生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第四,将职业道德作为独立章节编入各类翻译教材,甚至还可编写专门的职业道德教材。笔者翻阅了目前我国学院派(高校翻译教学研究人员)或职业译员编写的一些翻译教学培训用书,其中明确提到翻译“职业道德”的凤毛麟角。个别教材偶有涉及,内容仅数行或一页,多以条款形式编写,并置于译员素质要求或译员注意事项等主题之下,这种写法不能满足教学培训需求[11]。笔者认为:首先,在翻译专业教材编写时应明确“职业道德”的提法。其次,翻译资格考试应编写专门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辅导教材。编写CATTI考试职业道德规范培训教材可参照澳大利亚NAATI和英美等国的职业道德培训教材,也可借鉴我国导游行业的有关资格考试教材[9]。此外,编写专门的翻译职业道德教材时,可制作相关典型案例的视频材料。这样更加生动形象,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便于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从而理解掌握。第五,翻译教育培训应教授职业道德相关内容。除了行业协会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继续教育之外,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翻译培训机构可在其翻译课中增加职业道德能力单元,并安排或者增加授课学时。
结语
需要风险投资医疗消费需求增加与医疗资源不足的矛盾迫切需要医疗器械产业投入的增加,我国医疗管理部门和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也做了很大的努力,诞生了深圳迈瑞、山东新华等一批优秀企业,具备47个大门类、3500多个品种、12000余种规格产品的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疾病诊治的需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增长,但产业规模依然很小,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7%,很难满足国民的医疗需求。二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较差,研发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产品研发水平较低,原创技术与原创产品极少,核心专利数量更少。产品品种虽然比较齐全,但中低端产品多,关键零部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高端产品主要以仿制、改进为主,原创产品几乎没有。三是医疗器械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很多社会资金不愿意投资这个领域,而向银行贷款风险较大,银行总会尽量回避这类贷款,通常期限较短,一年以上就为长期贷款,到期需要收回贷款,而且需要抵押,门槛高。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需要大笔资金以及高效的管理策划,并且能够承担风险,而风险投资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Investment)是对创业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并对所投企业进行培育和辅导,在企业成长到相对成熟阶段后退出投资实现自身资本增值的一种特定形态的投资活动。它具有以下六个特点:(1)以投资换股权方式,积极参与对所选择的新兴企业的投资;(2)协助所选择的新兴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活动,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3)投资风险大、回报率较高,由专门人员不断进行各项风险投资;(4)追求资金利用率,要求投资尽快回收,不以控制被投资企业所有权为目的;(5)风险投资公司与所投资企业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与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的;(6)投资对象一般是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企业。所以,风险投资不是单纯的投资行为,不仅仅提供资金支持,而且提供特有的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支持;与长期持有所投资企业股权以获得股息为目的的普通资本投资不同,风险投资在企业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就会退出投资。风险投资进入医疗机构,可以为医疗服务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并且在后期会退出这一领域,不会导致垄断或者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事实上,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国家放松了对这一领域的限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机构,多家风司已开始进入民营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有效促进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2014年的市场规模在3000亿元以上,已经占到全国药品市场的17%。
二、风险投资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前景
2013年1月15日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在京正式了《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提出我国医疗产业应该向高科技、人性化的方向迈进,目前生物智能以及机器人智能发展速度很快,必须在将来的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加入高科技因素,如机械传感器材、智能器械临床实验系统等。另外,医疗器械产业必须重视适用于家庭自我监护与诊断及远程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在第十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参会者对清洁技术、TMT和医疗健康三个产业的发展和投资前景充满期待,其中,医疗健康产业被评为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多数人认为医疗健康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值得重视的是,在论坛的首场高端对话过程中,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深创投总裁李万寿、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达晨创投创始合伙人刘昼均十分看好国内消费行业,其中重点看好的就是健康业。随着我国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就医群体的需求在不断分化。由消费理念、收入水平、就医习惯等因素的差异而导致的差异化就医需求,将成为我国未来医疗服务领域的一大特点,各种面向细分的、不同人群的医疗服务将会逐渐形成。目前,诸多公立医院都开设了特需门诊,各类私立医疗机构面向人群的细分则更加明显。新一轮医疗改革给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提供了机会,经过一年摸索,资本已经找准细分市场,见缝插针地瞄上它们。之前,大量的风险资本在医疗服务产业门口徘徊不前有其原因,随着医改的进行,我国医疗产业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医疗产业也将进一步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风险投资与医疗服务的结合是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具有必然性和优越性。
三、总结
公立医院改革成重点,筹资机制发生了变化,随着民营资本的不断介入,民营医疗机构过渡注重短期投资效益的问题凸现。卫生部数据显示,中国医疗服务机构94.8%床位是非营利的,其中私营机构床位只占 6.16%,卫生人员只有12.34%;从医生来看,私营机构只占3.05%。从投资者和企业家角度来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医疗服务需求巨大,医疗健康产业极具潜力。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医疗健康行业投资热度保持上升态势,2011年投资金额更是创下历史新高,投资金额达41.37亿美元,较前三年投资金额总和还多。去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式低迷,但医疗健康行业投资案例数仍保持增长,达到188起,显示出医疗健康行业对资本的强大吸引力。自2009年国家提出新医改相关政策,医疗服务行业投资潜力显现,民间资本在医疗领域活跃度有所上升。去年,医疗服务领域投资案例18起,已披露投资案例17起,投资金额213.47百万美元,是过去五年投资活跃度最高的年份。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徐志鹏预计,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深化,政府投入的加大、医保覆盖人群的增加以及人口城镇化、老龄化,医疗服务市场容量将持续扩大,民间资本将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在推动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的同时获得丰厚回报。
新医改带来新机遇
新医改已经有了充分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深圳市源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向阳认为,医改是很难的事,动不动就说改革进入深水区。他的理解,所谓深水区就是要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医疗健康产业的目的是让民众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并且是在收入水平能够承受的情况下,享受到应有的医疗服务。这是医改的目标。现有的医院体制对医生的收入、待遇是非常不公平的,所以一定要改革。将来医院会出现多元化。
IDG资本合伙人章苏阳认为,对于投资人而言,医疗健康领域既有公共产品的特征,也有私人产品的特征。医疗行业需要国家进行一些管制和限制,以保证公平。IDG资本在医疗健康领域投了十七八个项目,有5家已经上市,其中有两家已完全退出,都是被兼并。“我们挺看好这个行业,希望能够与同行和企业家合作。”他说道。
怡德医疗投资管理集团董事长周大为介绍道,40年前台湾医疗服务量的80%是公立医院,私立只有20%,现在台湾医疗服务量76%是非公医院。大陆现在的数据,公立医院占医疗服务量92%,民营只有8%。他认为,这说明该行业的未来将会很光明。
杨向阳认为会出现几个必然变化:医院数量一定会增加,医院性质一定会改变,会多元化,不会都是国有。创业者、投资者可以从变化中发现机会。还有就是收入与投入变化,将这些问题解决好以后,医改才能够成功。现在的问题是牵扯到了利益。他还表示,不管是从投资者还是从创业者角度,都应该对医生给予理解和包容。
怎么才能将医疗卫生做得更好?北京傲锐东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为无上世纪80年代就去了美国,一直在医院工作,刚到美国时的第一个感觉是美国的医疗服务确实非常好,就像五星级宾馆,而且医生都很谦虚,对病人都很尊重。20多年来他经常回国,看到中国的医疗也在多元化,很多投资人都在研究怎样投资医疗资源。
现在是全球性的医疗社会,中国对世界医学做过很多贡献,也有很多医疗资源实际是为全球服务,而美国、欧洲开发药的成本越来越高。何无为相信,中国与国外的交流会越来越多,从医院服务、外包到新药研发,中国对全球医疗行业都会做出更大贡献,这对投资人而言就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医疗产业该如何发展?这是让众多企业感到困惑的问题。医疗行业存在着企业多、小、散、低的特点,同质化竞争制约着医疗行业的发展。未来医疗制造领域及医疗流通领域行业集中度提升,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走差异化道路是最好的选择。
创新与核心技术
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领域都有很多人在创新。另一方面,国内的行业格局还是“小多散”,而跨国企业在一些核心药品领域的中国市场份额,在过去5到10年并没有下降,在某些领域还是上升的。
何为无认为还是奖励机制的问题。“我很理解投资人的心情。他们之所以愿意把钱投入到基金里,是因为基金的回报率比买美国债券的回报率高。如果社会对某一产业的奖励不够,就不会有人去投资。这是人性。”他说道。
为什么美国总有新药出来?美国真正的FDA新药是药厂定价,新药一旦批准以后,对投资人、研发人员、工厂的奖励是巨大的。如果没有这种机制,或者很多药的价格完全由政府控制,就不会有新药出来。他表示,只要有了奖励机制,敢于创新的人就会无穷无尽地冒出来。
章苏阳认为,真正的创新比10年前多了,包括在新药和器械方面已有一些创新,如心脏支架。预期再过5到10年,创新会越来越多。他认为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并不比国外差。
创新是需要奖励的,这种奖励其实就是市场机制。杨向阳说道:“在中国如果做一个创新药出来,需不需要去做大力推广?需不需要利益再分配?还是需要。在创新药做出来之前,可能需要8到10年的时间,期间已经拿到了一期临床的结果,这样能够融到资金,能够上市吗?不能。所以这个链条是不存在的。”他总结出两条:一个是产品市场不支持,另一个是资本市场不支持。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支持的行业,怎么进行创新?
杨向阳1998年就开始在中国做创新,对创新的体会特别深刻。他认为投资者本身也要反思,应该怎样看待创新,怎样看待医疗投资。要清楚所投的领域是医疗医药领域,是靠市场能力去赢得利润和发展,还是靠核心技术?如果真要投医疗健康领域,首先就要关注核心技术。如果有了核心技术,投资若干年以后,价值就会越来越高,就不会没有明天了。所以一定要关注核心技术。
对于创业者杨向阳也有建议,要明确第一期做到什么地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是什么样,这样确定融资策略和方案就会容易很多。
如果不靠创新而是靠市场化能力,就要很会打广告,很会做渠道,这种企业也可以不做医疗健康产业。医疗产业的发展最终一定要回归到拥有核心技术,这样才能够走到头。杨向阳建议PE/VC去看真正的战略投资者和跨国药厂的走向。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与发展未来前景很可以期望的,但是必须客观冷静。别拿创新说事,创新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心态,对投资者也是一样的。
医药行业机会良多
制药行业在过去20多年发展一直很好,每年都有20%左右增长,产品极大丰富,百分之九十多的药物都有了。下一步医药行业的发展动力在哪里?除了拼价格之外,从投资人来看有什么可以帮助行业成长,获得投资收益?
医药行业的投资过去5年确实发生了很多事情,从业人员越来越多,看上去很美好。启明创投合伙人胡旭波问道,医疗行业是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是否真的能够赚很多钱?这两年看到很多基金进来,投资在不断上涨。未来几年会不会有几十亿的退出?
九鼎投资合伙人兼医药基金总裁禹勃认为,这个行业创新的动力足够。未来中国医药板块大的机会在哪里?他预计未来5到10年里,中国会成为全球药品的供货中心,这是基本判断。
胡旭波表示,制药行业在西方是创新驱动,但美国过去10年医药投资的回报几乎是零,投进去多少钱,最后出来多少钱。过去一两年美国很多专门做医疗的基金关门了,或者将企业缩小了。
光大控股医疗健康基金董事总经理陈鹏辉指出,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有利于中国创新药物的根本性因素改变。中国资本市场虽然没有给临床一期、二期这样的企业创造很好的退出通道,但如果到各地园区去看看,不管是苏州还是武汉、天津,政府对初创的创新性制药企业,从资本到政策上的扶持比前几年有很大提高。在中国做药的周期虽然没有缩短,审批还要等很长时间,但是药的成本有所下降。中国消费者对于高价创新药的接受度在慢慢提高。这些是未来推动中国新药创新研发的动力和新增长点。
创新药是未来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热点。陈鹏辉相信中国创新药的企业会走到世界前列。“这也是我们基金投资理念,我们觉得在中国创新药一定是不能忽视的投资领域。”他说道。
生物技术的发展对医疗行业有哪些影响?君联资本合伙人、执行董事蔡大庆表示,医疗行业对生物技术有很大需求,生物技术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可能。主要看到几个大的浪潮。第一个是单抗技术,单抗药以及诊断技术是几千亿的市场,横扫了医疗领域,不管是诊断还是药品,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还有一个大浪潮就是人类基因组科学,以及相关的科学所带来各种各样的巨大机会。
“中国很多基金,尤其是美元基金在过去一两年大幅度提高了对医药的配置。我们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合作。”胡旭波表示。
中医药领域也很有发展潜力。博济医疗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延春表示,很多西医对中医抵触,但是中医药博大精深,发展了几千年,有些东西还没完全搞清楚。很多人以前都认为中药是无毒的,中药是非常安全的,没有毒性。这肯定是错的。中药也会有毒性,也会有不良反应。有一味补肾的中药,提取单体做临床实验,出现了很严重的不良事件,被国家药监局叫停。
“中药的不良反应是不是就是洪水猛兽?不是这样。我们做过很多药也是用化学药对照。我们明显地发现,中药如果用的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远远低于西药。这也是客观存在。中药的不良反应要比化学药低。”王延春说道。从疗效来说,很多人觉得中药是安慰剂或者是心理治疗,实际上从临床实验的角度来看,并不是这样的。像传统的脉络宁、银杏制剂,效果更好。从疗效来讲,中医在某些病方面具有优势。他表示,产品的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好的项目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而一些中药项目也非常好。从投资角度希望更多关注中医药。
怎样看待医药领域的投资机会?建银医疗基金投资总监姚元杰表示,医药行业的机会是产业变迁和升级的机会。改革开放后,一大批民营企业进入制药领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产能逐步变为营销。医疗服务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带来的投资机会,制度变迁的机会值得投资者长期关注。
医疗器械创新升级
医疗器械行业具有技术高度密集、学科覆盖面广、产业综合性强及资金密集等特点,中国高端医疗器械逾80%依赖进口,应如何推动高端医疗设备研发?作为健康投资,医疗器械走进了家庭中,家用医疗器械领域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中国没有强势的品牌,怎样依靠国内的资源和人才迎头赶上?
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新兴业务资深副总裁刘道志认为,迎头赶上完全有可能。15年前心脏支架在欧洲、美国非常普遍,那时中国还没有实力去开发这种很新的东西,但是现在具备了实力。
同创伟业副总裁陆潇波认为,医疗器械与医药行业相比,目前在国内的比例较低,未来医疗器械的成长空间很大。医疗器械较复杂,产品非常细分,如果只是投某一个产品,很难像心脏支架这种靠单一产品做得很好。医药行业某个单一产品可以撑出一家上市公司,但医疗器械很难以这样做。
很多国内公司在做技术创新,但难度很大,模式创新、渠道创新还是能够立竿见影,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清科创投董事总经理冯苏强指出,企业创新要四个条件:资金、技术、人才、政策。从资金角度看,按照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去年医疗行业投了188家,19亿美元。目前的投资还是中后端投资多一些,早期投资比较少。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数量较多,平均只有几百万收入,企业融资压力比较大,企业发展最大的困难还是资金。
刘道志认为,中国医疗器械特别是高端的医疗器械创新,最大问题是政策,不是没有能力,中国医疗企业能够创造出世界最先进的医疗器械,关键问题就在于政策不鼓励创新。当然,现在已有一定改观。
战略核心:医疗服务、创新和国际化
复星医药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给出的战略定位是“复星医药覆盖医药健康产业链的多个重要环节,做中国领先的医药上市公司。”这种定位下,使得复星医药既不同于一般的医药生产企业,也不同于纯粹的医疗服务企业,目前公司主要从事的业务包括药品的研发和制造、药品分销及零售、医疗服务以及医学诊断与医疗器械。
“你看看我们的报表,有这么多控股公司,其实这中间有没有战略的脉络和逻辑的导向很重要,所以首先公司要有清晰的战略。”陈启宇表示。每一个战略目标的制定决定了公司前行的方向,在陈启宇看来,公司发展蓝图离不开整个宏观环境。他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医疗服务、创新和国际化三件事,而这也正是复星医药战略路线图着眼的关键。他坚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领先的一批医药公司若能抓住这三个方向发展,将会迎来爆发性的增长。
陈启宇分析道,中国医疗市场的发展空间极大,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成为世界领先企业。以市值论,目前中国最大的医药公司市值约100亿美元,就全球来看,市值最大的强生达到2800亿美元。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二大医疗服务市场,但是我们这个行业最大市值才100亿美元,从这一点来看,是非常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既是一个问题,也是一种机遇。
首先,中国目前虽然说整个医疗行业是全球第二大的市场,但市场化程度并不高。长期以来,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仍由公立医院高度垄断,而民营医院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在全球较大的经济体内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可以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化才刚刚起步。因此,医疗服务是一个待开发的巨大市场,这也是复星医药要迅速去卡位的重要原因。
其次,中国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正在一个培育过程中,过去5年间,中国创新能力不断积蓄力量,创新药品、创新医疗器械的研发,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引擎。我们要坚决地在药品和器械上面不断创新。“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药品创新的扶持力度,目标是至2020年,我国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再上一个台阶,真正成为“医药强国”。
最后,中国医药近些年出口有所增长,但是还没有真正融入到全球产业链上。目前出口的只是些原料药,或者是相对低端的产品。目前,我们的优势在中国市场,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从事医药健康行业必须国际化,要有国际化的人才团队和全球化的视野,才足以支撑我们的创新能力。
根据公司的战略蓝图,复星医药的近期战略目标是成为中国领先并率先国际化的医药企业。面对这一发展目标,陈启宇在接受采访时胸有成竹,他认为现阶段重点要在三个方面实现快速发展和突破:第一,药品的研发和制造,这是复星医药持续发展的根基,也是复星医药的主业;第二,快速培育在医疗服务行业中领先的业务能力;第三,坚决在医学诊断与医疗器械业务方面加大创新发展。
“这三件事情每个事情核心的要素是不一样的。医疗服务要求你要有竞争力的医院,布局要多,医院单体的质量要好;药品和器械的能力关键在于研发能力,要不断地有好的产品出来,而且你的销售要能跟得上。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研发能力,要有好产品。这个行业做得好的公司,价值大的公司,基本上都是研发能力比较强的。”陈启宇说。
在国际化方面,陈启宇强调:首先,在药品的研发和制造方面,复星医药要迅速搭建一个全球化的高端仿制药的体系,瞄准全球主流的仿制药市场。第一圈层是中、美、欧这三个市场;第二圈层是南美、东南亚、印度及俄罗斯等市场。在整个仿制药业务上,从研发、制造、市场能够贯通中、美、欧三个市场是复星医药国际化的第一要务。其次,在医疗器械和诊断业务上,复星医药要有全球视野,在全球范围里面找到好的领先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原则上医疗器械的国际化,复星医药不去轻易碰那些传统型的市场比较成熟的东西。
围绕公司既定的战略目标,复星医药铆足了发展的干劲。除了汇聚复星平台可及的各种资源,复星医药也积极寻找学习标杆。“每一个行业目前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的企业,就是我们确立的标杆方向。”陈启宇表示。腾讯、强生等优秀公司都是复星医药正号召员工们去学习的对象。
擅长合作的主体
眼下,医疗服务业务正是公司积极培育的新的业务增长点。陈启宇认为,与其他各路资本相比,复星医药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全产业链的优势。复星医药扎根在医药健康整个产业链里面,对这个行业有独特的价值理解,能非常广泛地接触到医院这个终端,从而迅速辨别医院的质量。当然,在一个产业里面进行不同子行业的发展,公司如何把握好不同子行业发展的路径这本身是个很大的挑战,但这既是特点,也是核心竞争力。
第二,复星医药是一个比较擅长合作的主体。多年来,复星医药一直坚持“内生式增长、外延式扩张、整合式发展”的战略发展模式,主营业务实现了快速增长。在医疗服务方面,复星医药现在要做的事情是按照既定的战略:瞄准二三线城市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一边发展千张床位目标的综合性医院,一边培育和建设地方肿瘤专科。
怎么去做呢?“显然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复星医药去派院长、派医生把医院做起来。我们要做自己擅长的事,通常会在二三线城市找到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投资目标和合作伙伴,在这个基础上共同合作,分享发展。当然我们也会给其带来我们有优势的东西,比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服务能力、高端医疗人才以及品牌的建设等等。”陈启宇说。
内容摘要:当今国际产业的重心开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服务贸易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发展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面临历史性机遇,发展服务贸易前景广阔。
关键词:服务贸易 现状 策略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
服务贸易是产业进步的标志, 我国加入服务贸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入境旅游继续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势头,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1.3003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08亿美元,入境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国际服务贸易。
我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但势头强劲。从开放程度看,服务业开放已经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中12个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目前,包括银行、电信、证券、保险以及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全部向外资开放,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可以说,服务业开放程度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从规模上分析,跨境服务贸易从1982年的43.4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582亿美元,短短23年间增幅超过35倍,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3.3%。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我国服务贸易前景广阔。
(二)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且国际竞争力不强
我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其出口占我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却还很弱,这不符合当今国际服务贸易结构正向技术、知识密集化方向发展的大趋势。以2004年为例,服务贸易中的11个项目虽然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旅游、其它商业服务、运输项目依旧是服务贸易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额分别为257亿美元、160亿美元和121亿美元。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41%、26% 和19%,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86%。其中,旅游和运输收入的占比分别上升4个和2个百分点,其它商业服务收入的占比则下降6个百分点。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广告宣传、技术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等项目增速较快,分别增长121%、75%、67%和49%。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服务行业结构有所改善。但由于外资进入后的替代效应,2004年我国金融和通信服务收入有所下降。分别减少38%和31%。上述情况表明,随着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境内服务企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企业将面临来自境内外的双重挑战。
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一般可以通过贸易竞争优势(即TC指数)来分析,所谓TC指数是指一国某一产业或商品进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其公式为:TC指数=(出口一进口)/(出口+进口)。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越接近于1,表明比较优势大,国际竞争力越强;当其值越接近于-1,表明比较优势小,国际竞争力越弱;当其值越接近于0,表明比较优势接近于平均水平。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的TC指数均为负值,2000-2003年连续四年为-0.08,2004年稍有上升,为-0.07,而美国的TC指数一直保持在0.2左右,欧盟则高达0.8。这说明,尽管2000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竞争力还不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三)国内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是服务贸易的基础,决定着服务贸易的总体国际竞争力。据最新资料显示,服务业占GDP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60%,发达国家的水平一般在65% 以上,美国甚至高达8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达到48%,而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6%),基本维持在33%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上,而在全球服务贸易总额占最大比重的金融、保险、咨询、通讯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我国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从上面分析可知,我国的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总量规模小,同时档次低,总体竞争力薄弱。因此只有尽快发展我国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四)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未成体系且与国际规则有差距
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立法未成体系,不少领域还是空白,即使已颁布的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也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一些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应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目前,我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主要由中央相关部委负责,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存在差别性,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容易造成行业垄断等弊端。此外,我国对服务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一致,所有这些,都是阻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策略
当今国际产业的重心开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发展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面临历史性机遇,发展服务贸易前景广阔。
(一)重点扩大高等教育、文化体育、对外医疗服务、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
要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高等教育、文化体育、对外医疗服务、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具备走向产业化、国际化和服务化的基础和条件。为了更好的发展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适当简化高等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审批手续,扩大高等院校招收留学生的规模;二是加大高等院校的国际宣传力度,提高高等院校的国际知名度;三是针对国际社会的需求,增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四是通过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特别是与大企业、大公司的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对国际社会的服务能力。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高我国现代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体育、文艺、影视等现代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把文化产业作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近十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体育、文艺、影视等文化产业贸易也有较大的发展,在体育、文艺、影视界有一批名人进入国际文化产业,并获得了良好的贸易收益。把体育文化贸易放在现代服务贸易战略总体中去考虑,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转变观念,把文化交流作为文化贸易来对待,突出国际市场经营操作行为;二是要建立体育、文艺界的明星培育体系和机制,为开拓国际文化产业市场奠定基础;三是要加大国际明星的市场宣传力度,提高文化产业在国际社会的贸易价值和市场效益;四是要放松体育文化贸易的政策管制,为现代文化产业国际化创造宽松的环境与条件。
医疗卫生业是重要的现代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要充分认识到中医在世界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业在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是转变观念,在重视援外医疗工作的同时,强化发展对外医疗服务贸易,把医疗服务贸易当作重要的现代服务贸易产业来对待;二是提高中医中药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尽快把中医中药服务业推向国际医疗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医疗市场;三是调整援外医疗政策,在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服务领域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对外医疗援助规模;四是通过医疗服务的高质低价方式,抢占国际医疗市场,尤其是要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贸易。
信息产业技术服务贸易所拥有的发展空间、技术含量、市场价值等特点,决定了它应该是我国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重点之一。在现代服务贸易领域,随着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领头羊”,而且其技术含量价值也颇高。尤其是服务应用于各个经济部门和生活领域的“软件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竞争的服务贸易重点市场。因此,应把信息技术服务贸易作为我国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建立国际服务信息网络,打造整体品牌。针对目前我国在对外服务贸易中存在的责任范围不清、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有必要在商务部、外经贸部门设立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专门机构,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该服务贸易专门机构的职能应包括:制定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参与制定国际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监督检查有关国际双边、多边服务贸易协定以及我国相关法规的实施;建立综合统计体系等。同时,各服务行业还应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其管理职能主要侧重于:提出行业发展、开放或保护方案,对行业内的市场开放实施监督管理,统计服务贸易数据,推动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等。最后,我国应该建立起一个收集、传递国际服务信息的网络,或成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处理机构,防止因相关信息由服务单位自己收集处理和加工,影响到信息的利用率。
(三)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我国服务贸易立法近年来虽大有改善,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有些重要的服务部门没有部门立法,有些法律条文措辞模糊、操作性不强,有些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矛盾冲突等等。因此,政府应结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GAI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尽快完善服务贸易的法律规章,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且相互协调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我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四)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要以跨境贸易和附属机构为主线建立服务贸易体系,明确服务贸易的统计标准、指标体系、统计方式和方式,加强对服务贸易进出口的运行分析,适时掌握进出口的产业动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联系,跟踪服务贸易的统计规则的变化,不断完善统计方法,调整统计范围,细化统计项目,增强统计的实效性。
(五)组建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
组建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加大服务营销的力度。我国服务贸易企业要想和国际大集团抗衡,必须做大做强。当前的紧迫任务是组建一批国际服务贸易企业集团,扩大规模经营,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并能对外资抢夺国内服务市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国际服务营销在服务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企业要在认真分析内外环境因素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其次,要做好市场调研,准确划分目标市场;另外,要建立科学的营销组合,注重对服务贸易营销组合7PS的研究,即产品、定价、地点及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展示以及服务过程管理等七个要素,结合这七个要素,制定出整体的营销方案,从而做大做强服务贸易。
(六)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
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服务提供者的素质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的关键,也是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才是当前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一个突出矛盾,因此,在加强服务产业、服务贸易重要性及作用的宣传、强化服务贸易意识的同时还需加强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缺乏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企业家、金融家、会计师、审计师、保险师、律师、工商管理人员和工程承包商等人才,同时,具体的从业人员如劳务人员、导游等素质较低,我国应该在相应环节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服务人员素质。要建立门类齐备的服务贸易培训机构,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服务贸易人力资源的开发,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并谨防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国内服务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
结论
推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不同的服务贸易模式,推进对外开放的力度可以有所不同,且需要选择不同的开放方式与合适的开放次序:要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高等教育、文化体育、对外医疗服务、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建立国际服务信息网络,打造整体品牌,推动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不断完善统计方法,增强统计的实效性;组建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加大服务营销的力度;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服务贸易属于人才密集型的领域,服务贸易提供者素质是决定服务贸易质量和服务贸易效益的关键,也是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在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同时,应注重人才尤其是知识型服务贸易所需的外向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且相互协调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我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伍再华.基于竞争力视角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11
2.杨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1
3.付强.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策略研究[J].北方经济,2006.9
4.周占华.发展服务贸易前景广阔[N].经济日报,2007.1
多层次医疗 社会力量要弯道超车
2009年新医改以来,已有大量上市公司逐渐开始布局医疗服务领域,不过山西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分析师王腾蛟告诉《经济》记者,由于医疗服务在整个医药板块估值相对较高,反映到二级市场并不强烈,在近期的市场风格下,资金还是偏向于估值低业绩确定性较高的行业。
《意见》提出,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从多层次来看,目前医疗服务还是以三甲医院为主,其次有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另外还有一些社区医院、民营医院和专科医院作为补充。中国医疗产业联盟的创始发起人之一、广东医谷执行总裁谢嘉生对《经济》记者称,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三级甲等医院,而很多基层医院无论是医疗设备、医生能力还是资源都比较薄弱。
目前除了政府公立医疗服务之外,民营医院在机构数量上早已超过50%,但提供的服务数仍偏低。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研究员曹健告诉《经济》记者,虽然是国家鼓励社会办医这么多年,但还是以公立医院为主,公立医院的数量占到44%左右,服务量达到了86%左右,“而民营医院的数量超过16000家,但其服务量只有14%左右,所以多层次的办医还没有形成一个良性格局”。
近期国家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力度逐渐加大。艾媒咨询分析师刘杰豪对《经济》记者表示,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巨大,公立医院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一些经营较好的民营医院通过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在新医改政策利好环境下,通过不断创新、提高品质和完善服务,加速市场扩张冲浪蓝海,对医疗服务市场格局产生极大影响。
这对医疗服务产业的投资也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正面消息,华盖医疗基金董事总经理、国仕资本研究协会特约研究员施国敏对《经济》记者称,结合国家医疗服务产业的现状及“十三五”期间的规划,至少未来5-10年的行业增长仍然会保持相对快速的发展,会有很多机会,特别是民营医疗服务的机会。
公立与民营、外资与内资、专科与综合、连锁与单体、社区与健康管理等目前确实存在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社会力量提供医疗服务,其实大概在5年之前,就M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地产公司,很多都在布局医疗市场,通过医疗实现业务转型。
当然,那时的社会力量更多是作为公立医院的补充出现的,发展较好的民营医院基本是在公立医院无力顾及或无意投入的领域发展起来的,包括眼科、口腔科、整形美容、妇产、骨科等。应该说,现在有初步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
零点研究大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姜健健对《经济》记者称,真正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社会力量不应该只是个补充的定位,而应该是公立医院的竞争者,甚至是超越公立医院。“社会力量要做弯道超车。”两个方面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一是服务驱动,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取胜,在妇产、整形、康复等市场可以布局;二是技术驱动,比如肿瘤、心血管、精准医疗等。
谢嘉生也表示,我们国家现在要重点发展基层医院,把三级医院简单的门诊或治疗放到基层医院去做,而三级医院更多的是做比较复杂的、需要研究的治疗为主体,“目前我们国家医疗改革的趋势就是要壮大基层的设备、医生的能力、医生的资源等”。
激发医疗三大领域投资活力
医疗产业是一个比较大的行业,根据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分类,很难按照统一的标准来给它进行分类。整个医疗行业根据其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可以分为药厂、器械厂、经销商、医院、病人五大环节,同时根据产业链也可以将医疗行业分为医生端、医院端和用户端。
整个医疗产业简单说就是生产、流通、服务,医药和器械属于生产环节,服务就包括医疗服务中的医院、诊所等,一些互联网医疗或者移动医疗的创新都可以归纳到新型服务这个领域。
《意见》中提出要调动社会办医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医疗领域社会投资活力。对企业来说,投资要看其有没有创新。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成都海创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元伟在《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医疗板块要看其专业化,例如专科医院,“传统的全科医院竞争很激烈,但专科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如果在某一领域如癌症,有很好的研究和科研团队,这些医院就值得重点投入”。
创新本身不容易,医疗服务行业也如此,但包括高端专科、连锁等模式已在过往被证明是相对比较成熟和成功的投资模式,施国敏表示,包括社区连锁、互联网医疗、细分专科的深入等创新,以及各层级的资本化尝试未来是否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得到发展也需要做好十足的内功和运营。
在王腾蛟看来,医药行业按二级市场分类主要分为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目前由于政策的导向,药品板块即化学制药、中药、原料药等承压明显,不过其中创新药,不管在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资本长期关注的领域”。
非药领域机会也比较多,其中包括医疗器械(国产进口替代)、医药商业(两票制营改增利好商业龙头)、医疗服务(分级诊疗,废除以药养医等给服务端带来机会)。
医疗服务领域再细分还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第三方体检、第三方透析、独立医学实验室等,其中专科医院以及第三方的一些机构比较受投资者青睐,特别是像专科领域的眼科、口腔科等,目前在上市公司里面已有成熟的运营模式,类似爱尔眼科、美年健康等。
王腾蛟认为,在目前分级诊疗的大背景下,基层医疗市场即医疗资源下沉对于社会资本来说存在非常大的机会。
在细分领域,比如移动医疗领域包括健康医疗、医疗器械、医药等,刘杰豪表示,其中健康医疗行业是VC和PE最青睐的行业,但是今年的增速情况并没有那么快,重点关注领域是在生物技术(创新药等)、医疗设备(医疗器械等)和医疗服务三大方向,其中创新药是未来中国医药产业中投资的大方向。
从资本市场估值来看,创新药的市盈率通常是仿制药的两到三倍;医疗器械的监管没有医药那么严格,更容易受到资本市场认可,未来十年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此外,姜健健还告诉记者,最近两年有三个领域比较受到关注。
一是新兴技术。包括医疗与3D打印、AR/VR等新兴技术及解决手段的融合,还有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细胞治疗、干细胞技术,它们最有可能对医疗健康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二是跨境医疗。在三个方面都会有市场,轻医疗(整形、体检、旅游)、重医疗(肿瘤)、境外远程会诊。盛诺一家、春雨国际都已经在布局了。不光光是赴欧美日的高端医疗,很多在泰国的医疗是普通阶层也可以接受的。这个领域未来会产生巨头。
三是仿制药。2016年,国家食药总局正式开始292个品种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要求在2018年完成。这给投资者带来刺激,而且中国资本的主流,对像生物医药这种长线投入的项目其实不感兴趣,对于像仿制药这样的市场,因为它相对短期,马上就能看到效果,所以从资本特性上来说,他们对仿制药感兴趣。世界范围内,仿制药的增长率11%左右,是药品市场的2倍。
而前几年受到追捧的数字医疗,实际上开始遇冷。其实一直到去年为止,中国在在线医疗领域的开放度是比较高的,有不少的项目被投了。但从2017年出现了一个瓶颈,就是对于在线医疗的管理、管制。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出,对这个方面的投资是一个很大的抑制。
就拿医疗服务领域里的医疗机械的厂商来说,从技术端来看,医疗机械本身成本非常高,有很多投资人去投,但无论这个行业怎么发展,政策还是最重要的一点。
易观分析师张怡丹就对《经济》记者表示,所有的资本都是跟着政策走的,投资人会随着医疗产业相关意见稿的思路,“这个思路是要做什么,投资人就会去投什么”,《意见》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医药服务会发展中医;另一方面是会细化一些分级诊疗,在细化过程中降低社会办医的门槛和提高社会办医、审批流通过程中的效率。
医养结合牵头 探索新商业模式
医疗产业可以和其他多个领域或产业相结合,如医疗+养老,即医养Y合,这也是国家一直积极推行的重点,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在65岁以后对医疗的需求是在不断上升的,如果医疗和养老产业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促进的,谢嘉生对医养结合的模式很看好,“但在投资方面还存在一些阻碍”。
从产业现状来说,我国医疗+养老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主流市场参与企业多,规模小,市场竞争格局初步打开。政府支持力度逐年增大,纷纷探索具备区域特色的智慧养老平台模式。在刘杰豪看来,目前,医疗+养老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产业资本通过联合、收购医院等来获得医疗资源,从而进军养老行业;二是以医疗或者护理为主,同时提供养老服务;三是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生自由执业的解放以及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由品牌医生建立的中小型养老养生机构,以预防和健康、养生为主。
未来需要在养老机构中引入医疗护理资源及特色养生资源,为机构中老年人提供系统的医疗护理服务和养生保健产品。刘杰豪认为,医疗+养老可以在家庭医生制度、医保体制等方面入手,从而给我们的养老服务带来相对应的改善。“首先建立家庭医生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具有家庭医学服务和老年医学知识的家庭医生,同时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实现健康管理和疾病的预防。”
传统的养老都是在家里,但是由于独生子女政策,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养老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所以新的养老行业产生以后,很多人就会在老了之后到养老院,有专门的医生、护士和营养师提供服务”。陈元伟表示,相关的产业,如营养食物搭配、康复中心这些都完全可以和养老结合起来,同时良好的社会保险等保障制度,不仅老人有很好的养老的地方,也会给社会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对国家来说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养老院也会产生一些收益,整个社会形成良性循环,陈元伟还对记者称,今后中国的老龄化非常艰巨,两夫妻结婚之后要负担四个老人的生活,自己要上班,还要抚养自己的孩子,压力会很大,所以这个社会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很大。
姜健健认为,医养结合要想做好,需要解决四个核心问题。
一是观念问题。这个观念不是老人的观念,更多的是子女的观念,现在很多医养结合入住率低,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支付能力的问题。我国养老金本身的替代率很低,因此需要长期护理保险的支持,但我国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
三是医疗问题。目前所有成功的养老项目,都有与其相匹配的医疗业务作为基础支撑。但医养结合的“医”,需要符合老人的需求,是慢性病、心血管病、肿瘤、康复疾病的治疗,需要的是这方面的医生、护理资源。
四是医保的问题。医养结合其实牵涉到人社、卫计委和民政三个部门,在很多疾病上存在医保是否报销、报销标准低的问题。
另外,除了需要更多的医疗设施、人力资源等资源,医养结合还缺少很多有力的措施。首先,现在很多养老机构还偏小,医院承担起来很吃力,需要国家更多的扶持政策,同时鼓励更多民营资本投身到养老行业。
[关键词]妇科;医患纠纷;常见原因;防范措施
目前,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妇科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诊治的对象均为女性,且存在病种的特殊性,医疗服务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和隐患相对较多。因此作为妇科医务工作者,如何提高和完善医疗服务质量,对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分析和探讨当前妇科医疗服务特点、缺陷和导致纠纷的原因,加强和完善管理制度,是降低日益激化的医患矛盾的重要手段。
一、妇科常见医疗纠纷原因分析
(一)、妇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妇科所接诊的均为女性患者,其患病后不但受疾病本身的困扰,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作为妇科医务工作者,更为注重的是对其疾病本身的诊断和治疗,相对忽视了患者因疾病所导致的心理压力,从而常会引起患者的不满,产生矛盾,引起纠纷。同时由于很多新闻媒体对医疗服务行业的片面认识和宣传,将矛盾指向医生,让患者在入院前就怀有对立情绪。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医务人员提供良好医疗服务的不利因素。
(二)、医务工作者工作态度欠佳
妇科医务工作者劳动强度高,工作压力大,无论是病房还是门诊,患者流动数量都很大、周转快,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容易引起医务工作者身心疲惫,从而导致工作态度欠佳,医疗服务质量下降。具体可表现在对病人的态度冷淡,让患者觉得受到忽视,心理上不能接受,是引起医患双方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
(三)、医务工作者技术水平良莠不齐
由于医务工作者的从业经历、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等差别。其技术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因对施治医生专业水平或治疗效果不满,引起医疗服务气氛的不和谐。
(四)、医患双方沟通不足
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加之外界对医疗行业认识的片面化,医患双方关系日趋紧张而又缺少沟通方式,由此可导致医患双方的沟通障碍。
患者在住院期间,对自身病情十分关注,常自备相关医学书籍,查阅与病情相关的知识。但由于自身非专业化的知识结构,往往断章取义,当医生所介绍的病情和书本知识不吻合时便产生怀疑。甚至,采取录音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影响了医务工作者主动与患者深入沟通的积极性。当患者出现疑问,医生仅程式化的给予解释,让患者不满,如此引起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双方关系恶化。
(五)、医务工作者法律意识不强
目前,医患纠纷处理实行的是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如果医务工作者自我保护意识淡漠,易将自己置于不利位置,有些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常忽视病历资料的完整性,如各种化验单、知情同意书等。一旦出现纠纷,医务工作者将缺乏保护自己的有力证据。
二、预防和缓解妇科医患双方矛盾的措施
(一)、正确认识现代医疗体系
目前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一生物一心理医疗模式已成为医疗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患者特别是妇科患者,在对其疾病本身治疗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科室可通过加强学习,强化医务工作者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使医务人员自觉运用于临床工作中,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纠纷事情的发生。
(二)、提高服务质量,端正服务态度
加强医务工作者为患者服务的意识,科室应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定期在患者中进行服务满意度调查,把反馈意见和医生的工作挂钩,施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同时针对妇科医生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轮班和轮休制度,尽可能缓解医生的工作压力,从而提高医生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
(三)、加强医生队伍建设
针对医疗队伍体系专业水平的不完善,科室应加强培训和学习,尽可能为科室医务人员争取更多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定期进行科室内学习交流,定期进行临床疑难病历分析。同时科室也可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增加医务工作者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另外,科室应合理优化专业技术梯队,更为有效地发挥医疗梯队作用,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四)、加强沟通,充分履行告知义务
治疗过程中注重细节沟通,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健全告知体系管理,包括入院时相关疾病知识的介绍、治疗方案、各种操作、手术等等知情同意书的谈话。同时向患者交代病情应具体责任化,病情应由患者的管床医生介绍,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五)、增强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并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使医务工作者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到法律的高度。同时制定病例管理制度,专人负责病历质量和完整性检查,并每周进行差错分析,完善病历质量。
三、结语
不断完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解决日趋明显化医疗矛盾的重要途径。作为妇科医务工作人员,应该深入理解现在医学模式的涵义,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自觉运用于日常工作中。不仅重视疾病本身的治疗,同时强调对患者异常心理状态的干预。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从根本上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同时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也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工作自律性,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产生。
参考文献:
[1]王文霞,解志葆,庞小敏.当前医患纠纷的特点与防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1,01.
[2]韩改云.解析医患纠纷[J].政府法制,2004,20.
[3]孔繁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医患纠纷:背景、现状与对策[J].中国卫生法制,2004,03.
关键词:营改增;服务业;影响
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结构性减税,营业税改增值税成为“十二五”期间一项重要的财税制度改革。然而,服务业这一最大最复杂的缴纳营业税的行业,营改增势必对其企业税务及经营管理带来全新的挑战,税制改革势必冲击企业现有的管理运营模式。作者力图从财务管理者的视角,结合实际,全面深入分析营改增对服务业带来的影响,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对同业者有所借鉴。
一、营改增产生的宏观效应
营改增在宏观层面要传达的效应:消除重复征税以实现税收公平,通过结构性减税提高市场经济活力与竞争,细化社会产业分工,加强不同产业和企业之间的协作,推动产业经济与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一是彻底解决营业税在多环节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重复征税问题,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二是有利于在产业分工细化和深入的基础上提升具有高附加值和发展潜力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质量和规模;三是有利于有效拉动和扩大内需,减轻投资和出口下降带来的压力;四是有利于降低出口产品与服务的价格,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五是增值税改革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市场分工协作的加强,将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营改增对服务业的影响
(一)促进试点行业的升级与专业细化。营改增以后,它有利于大幅降低企业在流通领域的税收成本,同时促进企业放下税负包袱,专注产品服务的更新换代与专业化细分。避免了企业一贯采用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理念,减少流转环节降低税负。解决了营业税流转环节越多税负越重的疾瘤,完善了试点行业增值税抵扣“链条”。
(二)试点政策将降低大部分行业税负。营改增以后,进一步降低了试点企业在流通领域的税收成本,基本消除了流转环节的重复纳税现象。例如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企业可以抵扣购置设备产品与销售创意间的增值税,仅对产品增值的部分征税,使得创意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有利于成果的转化。
(三)营改增也影响了一些非试点企业。营改增降低了试点行业下游非试点行业制造企业的税收负担。制造企业类营改增后,因其较多依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进行生产,可获得服务单位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大幅降低制造企业税收负担和产品成本,同时提高了企业的利润水平与竞争实力。但是相比之下,试点行业的外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四)试点政策的落实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每项政策的颁布都不可能使所有的企业都受益,营改增也是如此。这次改革中,交通运输业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交通运输业原本的营业税税率原为3%,改革之后,一家上海物流公司负责人进行了测算,以公司某条热门线路为例,单次运输的平均运费收入为9000元左右,燃油费2800元(含税),过路费2800元。原营业税为270元,增值税销项税额891.9元,燃油费抵扣后,实际税负415.9元,增加了145.9元。
三、完善服务业营改增制度的政策性建议
(一)减少税率级次。按照相关的理论,税制单一是增值税特点之一。这正是世界发展的最终趋势,中国增值税改革也是基于此目的。单一税率是对市场充分发挥其配置资源的作用的保障,这要求对全部商品的进口和销售、全部的劳务按照统一的增值税税率征税。这意味着纳税将更加方便,纳税成本和征管的难度将没有以前那么大。最重要的是,单一税率使人们再也难以升起逃税的念头。单一税制己经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采用,现在仅为数不多的国家对服务业的税收标准和一般的税收不同。所以说服务行业增值税税率的统一从世界上讲是大势所趋。我国应该看清国际的经济形势,抓住时机对增值税进行相关的改革,加快推行现代型增值税。
(二)对特殊现代服务行业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或免税。一般情况下,政府只有在鼓励某行业发展的时候,才会实行增值税零税率。对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实行增值税零税率,例如社会医疗服务、公交服务、学校建设、公共邮政、文化娱乐服务和公共广播电视。因为征税主体对自己提供的公益行为征税,不但白白浪费社会资源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金融业、保险业等行业在理论上还不成熟,技术实现上也困难重重。这些行业可以先本着简单的原则来进行增值税的征收,等理论和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尝试用一般的增值税纳税方法进行征税。金融业存在的问题是金融性质和政策不相适应:对于辅业务按照基本税率征收增值税是切实可行的,这些业务包括提供保险箱的服务、收藏品的安保服务和咨询服务等,但对银行信贷等一些核心业务,可以借鉴外国做法免征增值税;为鼓励出口业务,可以对出口业务或者与商品、劳务出口有关的金融服务,实行零税率。
(三)扩大试点范围,增加试点行业。我国的营改增税制改革计划按照三个基本步骤进行:第一步,在一些地区的部分行业设立营改增的试点。中国的第一个试点城市是上海,它在2012年元旦正式开始实行营改增。第二步,在全国范围内对一些行业进行试点的探索。这一阶段开始于2013年,首先得到推广的有交通运输业和六个现代化的服务业。第三步,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部行业中推行营改增。该计划最快有可能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完成。当前己经试点的几个现代服务行业的各方面的改革正慢慢走向正规化,这为我们完善相关的运行机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把这些行业的试点改革推向全国,促进区域之间的税负公平、平等竞争。
从现在的情况看,我国虽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现代服务业推行了营改增试点,但这绝不能到此为止,因为税收政策的异同极可能会产生所谓的“洼地效应”,我们要全力以赴挑选其他行业推行试点,以有效遏制此类负面影响。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应该把试点向生活服务业、业等领域拓展,使抵扣链条更加趋向完整,使更多的人从营改增中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1]潘仁怡.初探“营改增”对部分现代服务业的影响[J].北方经济,2013(10).
关键词:新医改;基层医疗机构;问题;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医疗改革的脚步也在持续前进着。医疗改革的方针和路线给当前医疗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中国的医疗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由于医疗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时刻关注医疗改革的内容,学习改革的精神,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发展中的重要导向。当前中国新医改的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主旨,并将全民健康和建设全民覆盖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作为了医疗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了医疗改革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然而,由于我国的医疗事业先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导致了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落后、设备不足和专业人才匮乏等各项问题,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基层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新医改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国家医改革的脚步也在不断的推进。从1992年开始,我国医疗改革的步伐正式向着医疗市场化进军。为了改善国家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社会老龄化发展、治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国持续实行了有计划、有目的的医疗改革工作。当前医疗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贯彻与保证当前医疗事业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逐步实现全民病有所医的医疗目标。2016年新医改意见的总体考虑就是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疗体系建设,同时着眼于医疗改革的整体部署,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切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向辐射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机构,在国家医疗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总体上来讲,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设施陈旧、医务人员素质偏低、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当前基层医疗机构上发展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在新医改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医院管理、改革内部机制、推行多元化办医格局的要求下,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历史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因此,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进入转型时期,克服医疗改革中的各项问题,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当前基层医疗发展中的主要目标。
二、基层医疗机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首先,从发展规模上看,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基层医疗机构所处地区大部分位于经济不太发展的地区,在建筑规模、大型医疗设备、科室开设上同大型综合性医院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我国基础医疗机构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发展基础薄弱、设施陈旧等历史性原因,在当前市场化医院管理的发展与竞争模式当中,基层医疗机构还是面临着十分不利的局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全面医保和新兴农村医疗项目推进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薄弱的基础设施给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局限作用。
(二)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缺乏
目前,专业人才的问题依旧是造成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困难的主要难题。从统计数据上看,乡镇卫生院中专业医疗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19.26%;专科学历53.97%,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医生仍是基层医疗结构人才队伍中的主体。由于受到人才的限制,基层医疗机构在先进医疗设备引入、特色项目开设和高端精密仪器的使用上都收到了很大的限制。
另外,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门诊医生占了医院医生队伍的绝大部分,因此,在特色科目的开设上,能够上岗的有特长的专科医生数量稀少。这种情况造成了基层医疗机构项目开设僵化,服务领域局限,市场竞争能力弱化,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深入发展。
(三)医院财务管理机制弱化,造血能力不足
新医改的目标是要实现医院服务体系的完善和管理体制、监管机制、经营机制等各方面的改革,从而实现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然而,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目前医疗系统中占据比例最大的方面,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放和市场化元素在医疗经营中所占比例增加。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基层医疗机构边缘化的现状,让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生存堪忧的重要问题。其中,由于财政管理不足、专业型财务管理人员的缺失和资本经营能力的弱化导致了基层医疗机构自身资产造血能力不足的状况。尤其是近年来民营医院、合资医院、私人诊所等市场化医疗服务场所的增加,让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面临着更为困难的境地。
三、新医改环境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创新发展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服务水平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国家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开始逐步有了政策性的倾向。因此,根据财政补助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拨付政策,基层医疗机构建设重点应放在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编制科学合理的年度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药物补助、建设补助等,将完善自身基础设施、更新陈旧设备的工作作为发展中的重点来看。
同时,根据基层地区病人的就医目标和就医需要,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治疗服务水平,约束医院的不规范的医疗服务行为,确立自身的发展主题方向,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突出自身的服务优势。通过医疗基础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在新医改的环境下,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做好技术型人才引入工作
在基层医疗的人事管理制度上,要通过实现多元化分配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在学习、工作和科研项目中的积极性。通过加强对住院医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实现医院住院医师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基层医疗机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夯实人员基础。同时,通过规范化和周期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可以突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科目重点,培养具有特色专业能力水平的医务人员。同时,基层医疗机构要完善自身的聘任和岗位竞争机制,引进更多高学历、专业化的医疗技术人才,逐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向着高技术、高效率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实现基层医疗结构的财务精细化管理
只依靠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拨款和政策补助无法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真正的发展。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要借助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开源节流,提高自身资本经营和财政管理的能力。首先,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经济运转的效率,实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办法,加强医院财务成本核算管理,可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管理,调整收入比例和收入结构。要杜绝基层医疗机构中不合理收费、不合理检查和用药的行为,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社会公信力。其次,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在基层医疗机构财政管理中的作用,有目的地进行项目开展和基础性建设,实现低投入、高效益的资本项目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在医疗管理中的作用。
四、结语
虽然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在国家政策和新医改的不断推行之下,为了实现国家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医疗服务和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要实行综合性的深入改革。不断适应新医改的要求,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国家整体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有序、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华.新医改背景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服务能力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秦晓强,尹文强,黄冬梅,谭晖,曹海虹,马牧野,唐梦琦,魏艳.基于医务人员视角的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医改受益情况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6,02:125-129.
一、引言
医疗旅游(medical tourism)是以医疗护理、康复和休养为目的旅游。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医疗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发展迅速的新产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崛起。医疗旅游的发展也随之带来医疗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带动扩大旅游目的地的社会认知。
常州旅游资源丰富,常州的各类医疗机构有1000多家,医护人员充沛。2015年1月23日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同意设立常州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批复》而常州西太湖是江苏省政府认定的两个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之一,这一批复对于常州的健康产业和生态服务业,起到了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常州发展医疗旅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希望能为常州发展医疗旅游提供借鉴。
二、常州市发展医疗旅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内部优势
1、医疗医院相对丰富,医护人才资源充沛
目前常州市三甲医院有四家,三级医院10家,其中综合医院3所(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专科医院5所(市三院、市肿瘤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第一二医院(和平医院)),中医医院2所(市中医医院、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各类医院47家,基层医疗机构130家,各类卫生机构1123个;常州市2015年每千人床位数6.1张,江苏省平均为4张。常州市共有卫生人员总数33450人,常州市到2015年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34人以上,而江苏省平均为2人,注册护士2.6人以上。
2、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
常州地处长三角的中心地带,与国际大都市上海和江苏省会南京等距相望,与无锡、苏州形成苏锡常商圈。常州是京沪高铁必经城市,每日沪宁线的城市铁路更是班次紧凑。公路运输也是便捷,常州市内的交通便利,快速公交BRT基本达到市内各个商圈,而目前兴建的城市轨道交通也将为未来常州市内的交通网添翼;随着2015年9月常溧高速的通车,常州已经成为江苏交通的枢纽,这条高速南至安徽,北至苏中、苏北以及山东、京津冀,形成了串起沿线区域经济、旅游、文化、生态等多方面资源的新格局。航空方面,常州机场相继开通了至香港、日本、韩国等航班。常州附近有常州港口、江阴港口、张家港口和上海港口,水陆空交通优势明显。
常州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例如千年古刹天宁风景区,中华恐龙园现代旅游休闲区域,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淹城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嬉戏谷主题乐园,天目湖度假区等等
3、医疗费用低廉
价格优势也是常州发展医疗旅游的条件之一,整个江苏省的医疗费用比较低廉,很有价格竞争力,医疗资源优势集中在苏南地区(王星丽,2015)。常州作为苏南地区的重要城市,相对于上海、南京、北京等大城市来说,各类资源成本低,因此,常州发展医疗旅游价格上有很大的优势。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常州的医疗技术水平已经很大的进步,而医疗服务价格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具有极大的潜力成为医疗旅游热门目的地。
(二)内部劣势
1、医疗旅游市场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医疗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及领域,需要多个法律法规以及措施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相关法令和政策不完善,相关部门无法协调发展,医疗旅游者的利益也无法得到良好的保障。虽然我国大力发展医疗旅游,常州又是医疗旅游的先行区,但是整体而言,医疗服务水平及规模等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2、部分医疗设施利用不足
根据《常州市市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3-2015年)》得出,常州市大多的社区卫生院,设施设备闲置较多,人才较少,承担的医护工作也远远不及综合医院。而专科医院薄弱,不能满足医疗患者的需求,例如老年病医院、精神病医院等专科医院。社会民营医疗机构规模小与综合医院相比竞争力不强,管理及技术水平也较低,多数旅行社以及医疗行业对医疗旅游提供的产品及服务还是比较模糊。
3、医疗种类缺乏,语言受到限制
医疗旅游设计的产品有很多,例如保健、整形美容、健康体检等等,目前常州市场上的医疗旅游更多是传统理疗,健康体检,温泉疗养等,没有高精尖的高级医疗技术。而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又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但是目前外语医护人员也极度匮乏,发展涉外医疗旅游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外部机遇
1、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强调“健康中国”的建设,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卫计委商务部《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七个省(市)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江苏省也是其中之一。
此外常州发展医疗旅游获得了江苏省、常州市以及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大力支持,201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设立常州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批复》,这为常州市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2、国内国际影响力提升不断提升
2015年常州全年接待外宾197批、1025人次,接待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28批、161人次,外国友好城市团组38批、215人次,外国来访记者4批、8人次,和智利拉塞雷纳市和巴西库里蒂巴市结为友谊城市。
2012年常州市获得联合国环境署与国际公园协会主办“国际花园城市”金奖,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了《2014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常州也名列前茅,2015年常州市入选新加坡国立大学调查的“中国十大宜居城市”。这些荣誉说明常州的人文景观,环境保护,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等方面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3、人口老龄化促进医疗服务业发展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5-2020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2015年至202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期。2016常州统计局《2015年常州市人口发展状况的简析》也印证了这一点,老龄化程度加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占比11.64%,比2014提高0.5个百分点,这也促使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建立完善的医疗制度,促进医疗旅游的发展。
(四)外部挑战
1、国内外竞争环境激励
江苏医疗旅游的发展受到国内外医疗市场的竞争影响,国际医疗旅游市场已经成熟庞大,特别是瑞士、泰国、印尼等国家。相对国际医疗旅游市场,国内市场也是不断壮大,特别是上海、海南等城市在国内是发展医疗旅游的先驱,医疗资源丰富,在长期的实践中有了经验,这也给江苏医疗旅游的发展带来竞争因素。
2、发展过程可能产生负面效益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病房药局,辽宁辽阳 111000
[摘要] 药学管理工作是医院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医院药品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发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ISO国际质量标准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标准,而在药学管理中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医院药学工作水平。对此,该文重点探讨了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中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具体做法以及存在的风险和对策。
[
关键词 ] 药学管理;ISO质量管理体系;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73-02
药品质量管理一直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我国相关质量监督工作的重点,对此我国专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药品质量监督的法律法规,并取得很好效果。然而,只依靠质量监督部门进行监督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联系药品生产与用户使用的纽带,各医院药学部门必须建立更加富有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自身工作,提高医院药学管理工作质量。
1药学管理中引入ISO体系的重要性
药学管理是医院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医院药库、药学部、制剂室、检验室以及各临床检验室在内的多个部门。药学管理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同时,还要保证药品采购的经济性、使用安全以及效果明显。由于药学管理涉及到诸多部门,多种因素,因此药学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疏漏,哪怕是任何一种微小的错误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所以,药学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必须有所保障。
ISO质量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有关质量管理保证的系列标准[1]。这种体系标准在交流日益频繁的国际社会中得到快速发展与应用,并且其应用范围逐渐从工业、商业领域扩散到社会各行各业中。随着我国与国家社会贸易、交流的逐渐增多,国内各企业行业纷纷采用了ISO质量体系,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各企业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实现与国际接轨是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重要发展目标,而服务质量水平作为影响医疗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其改进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服务事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发展。因此,将ISO质量体系引入到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中,不但可以提高医院药学管理工作水平,确保医院向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而且还可以提高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水平,增强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2]。
2药学管理中引入ISO体系的具体做法
将ISO体系引入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中,重点在于建立ISO质量管理体系,具体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工作。
2.1确定ISO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目标与方针
在ISO质量管理体系中,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关心患者所关系的问题,其工作目标是提高医疗药学服务质量水平,加强对药学服务工作质量的控制。同时,医院在制定工作目标与方针时,还要确保质量控制工作目标可量化,从而保证医院可以对药学工作进行具体评测以检验是否达到目标。另外,在规划质量管理体系时,医院要考虑到对体系的鉴别工作,明确体系内部各因素环节之间的关系与影响,从而制定相应制度与原则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起到必要作用。
2.2编制相关体系文件
医院在建立相关体系文件时需要进行以下几点工作。
①编制质量手册。医院需要根据《医院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以及我国卫生部有关要求,确立药学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医院要是管理委员会。医院要明确委员会的权力与义务,同时划归委员会的职能范围。另外,药事管理委员会要接受医院院长的直接领导,院长要指导委员会具体工作的开展,并且对医院药学管理工作负总责。
②编制具体工作程序文件。所谓工作程序文件是指对医院药学管理工作日常运行起指导性作用的参考性文件,它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的流程化,确保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通常情况,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程序文件包括日常工作程序、突发问题应对程序、人员管理控制程序、内部审核工作程序、管理工作程序等多种,这些程序共同确保了药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③编制二级工作文件。所谓二级工作文件是对药学管理体系各分支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细化规定的文件[3]。通常情况,这种文件包括分支部门内各岗位的职责、各项工作管理制度、日常业务流程以及日常工作需遵守的规范法规等,如药品采购、管理、发放;临床药剂研究、制备;相关实验室管理使用规定等。可以说,二级工作文件是医院药学管理各项工作的具体的指导性文件。
④编制记录控制文件。记录控制作为ISO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主要环节之一,在保障体系正常运行,减少问题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医院在制定相关药学管理工作制度要求时,要重点指出对记录控制工作的要求,明确记录的标准、存储、检索、处置要求。医院只有做好记录控制工作才能为药学质量管理体系提供准确参考。
2.3建立完善的体系运行评价体系
为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稳定运行,对体系进行必要的审核,建立完善的运行评价体系,而该评价体系的具体工作包括。
①医院内部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进行评价。内部审核是检验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能够发挥保持最大效果的重要手段。对此,医院内部应该建立专门内部审核机构,明确机构内各岗位的职能范围与责任义务。同时,医院要根据自身质量管理体系实际情况,明确内部审核工作的方法、间隔时间与审核对象。另外,医院还要招聘配备专业的审核人员,确保审核人员较高的职业道德,从而保证审核的独立性、公正性与客观性。
②医院外部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进行认证。医院要委托质量认证中心,定期对医院药学管理部门进行审查与监督。质量认证中心要秉承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仔细认真对药学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及时指出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整改意见。同时,认证中心要取消修改后工作仍不合格的药学管理部门保留质量管理体系的资格。
③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复查审核。相关认证中心要定期对药学管理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复核,一般3年复核1次。复核中,认证中心要联合医院,从质量目标、方针、工作实施等方面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评估,从而确定是否应该保留医院的认证资格。
3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风险与措施
医院药学管理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诸如制度不健全、人员管理不到位、管理观念落后以及缺乏长久坚持等。而这些风险会产生多种问题:首先,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目标以及方针确定不科学,缺乏可操作性;其次,文件体系构建不完善,导致质量管理体系漏洞频出,难以取得预期的质量管理效果;再次,质量管理机构组织混乱,管理工作效率不高,难以确保药品质量;最后,医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缺乏公正性、客观性,导致医院药品质量管理监督工作有失公允。
对此,医院需要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
①转变传统管理观念,用现代企业管理工作观念指导医院药学管理工作。同时,医院要积极引导管理工作人员抛弃传统的、错误的管理工作习惯,努力提高管理人员接受学习先进管理观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②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工作。医院要将ISO质量体系的构建工作当做“头等大事”,动员组织全员各阶层共同投入到体系构建工作中,改变医院经营方法,落实相关考核制度,从而将理论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克服体系构建缺陷,提高体系运行效率与效果。
4结语
在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中引进ISO质量管理体系,不但是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而且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向国家化发展的具体要求。对此,各医院要认识到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做好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项工作,并认清体系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风险,从而采取正确应对措施以提高药学管理工作水平与质量。
[
参考文献]
[1]黄火英.药学管理中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4):169-170.
[2]陆俊沛.药学管理中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773-774.
[3]张咏.医院药品管理的思考与体会[J].中外医疗,2012,29(5):143.
[4]唐智权.医院药学管理中质量改进的应用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3):84-85.
[5]庞素秋,杨昌云,黄美蓉,等.加强医院门诊药房质量管理,提高医院药学服务水平[J].北方药学,2012,8(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