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婴幼儿数字启蒙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
收稿日期:2010-11-19
作者简介:阮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讲师,学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宋占美,山东英才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音乐在孩子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著名的文学家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便是音符”。[1]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也更趋于科学和深刻。目前已证实音乐能够帮助人类增强认知系统、提高情绪智力、增强感知运动系统、增强应激一反应系统、增强记忆系统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多方面的育人价值。[2]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生活的最初几年,对其而言,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生活中处处有接受教育的内容。近年来,随着对与婴儿能力和零岁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地深入,婴幼儿无知无能旧观念地打破,婴幼儿教育的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现状
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3]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已提出了一项令人叫绝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 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盘古典音乐磁带。
又如,英国正开展“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再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也对婴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应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智力的开发。比如,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3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 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婴幼儿音乐的启蒙和智力的开发。
总之,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发展婴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音乐启蒙不仅可以增进婴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增添一副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
对婴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婴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婴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婴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婴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倾听
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倾听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听觉是音乐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婴幼儿各种生理器官都处于未成熟的发育阶段,因此给他们聆听的音乐应以优美、欢快、流畅的乐曲为主,还可以结合语言的发展学唱一些儿歌童谣。同时,对于婴幼儿而言,应将音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音乐,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的身心健康成长。
(1)音乐
婴幼儿,特别是婴儿,主要是通过听音乐促进其听觉能力的发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娱乐的愉悦感。听音乐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来进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听音乐,主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适,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妈妈歌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他/她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声音。妈妈的歌声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亲唱歌时,可将婴儿抱在膝盖上、怀抱里或陪着婴儿入睡。这样,既有肌肤的接触,又有母亲的体味包围,加上听到母亲的声音,促使婴儿一起感觉,对婴儿大脑产生极佳的影响。[6]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孩子学唱歌在教孩子学唱时,要让孩子看着妈妈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着妈妈的歌声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领会内容,吐字清楚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动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的互动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类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这些歌曲,以及动作类互动歌曲(躲躲猫和躲藏游戏等)和带有丰富手势的歌唱互动,对于幼儿的语言习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在咿呀哼唱这些互动歌曲时,通过这种对单词和对应动作的配对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元素。成人可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引导幼儿做有节奏地拍手、敲击等游戏,用爱心来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行音乐体验。[8]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能制造各种声音的游戏:如让幼儿配合音乐来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和幼儿一起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种小“沙锤”,让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并用它们来打节奏;家长可以准备多个同样的碗或玻璃瓶,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让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倾听它们发出声音有无区别;家长还可引导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玻璃纸、纸袋等发出声响。总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围环境中可用的东西,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与其它游戏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音乐配合、指挥、促进、制约游戏活动及其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游戏中,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同时,动作又能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9]
父母可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
如经常播放音乐,并根据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内容,引导孩子随着乐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才能,协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式。
3、律动体操
在婴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婴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他们周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动作技巧的发展方面,他们则是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所处的空间里有目的的移动身体。[10]
在3岁之前,幼儿应该能感觉稳定的节拍,也能依照稳定的节拍走路。这种基本时间感及节拍能力是让幼儿毫无困难的获取早期基本动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简单的动作经验课促进幼儿动作技巧的发展。[11]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12]
三、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启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启蒙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启蒙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最终目的。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婴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1)音乐作品的内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应当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应当是健康活泼的,旋律应是动听的,为孩子所喜听乐唱的。切忌要把父母爱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为这种歌曲的内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难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节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难以胜任。
(2)亲子歌曲的音域
亲子共唱的幼儿歌曲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为幼儿的肺活量不大,声带正在发育,如果所选歌曲音调过高或音程跳动太大,会造成幼儿声带过度紧张和呼吸不协调,影响发省,甚至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选用亲子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一般而言,三、四岁幼儿演唱音域为3度或4度,年龄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3、亲子活动的设计
亲子活动是增进亲子交流,培养良好的亲子感情,也是满足孩子爱玩的天性,促进孩子发展的活动。对于婴幼儿来说,亲子活动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特点。在亲子活动中,选用适宜孩子的音乐和歌曲,将使得亲子活动在培养孩子快乐情绪和艺术熏陶方面有更突出的作用,同时所设计音乐亲子活动也应考虑到对孩子在视听觉、动作、语言能力、扩大认知和行为习惯领域的促进和发展。[13]
总之,音乐不只是声音的效果,音乐的启蒙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训练。音乐的节奏具有时间与空间的性质,音乐具有内在的规律和形象逻辑。所以,音乐是可以增长婴幼儿才智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指出:“音乐是心灵的算术练习,心灵在听音乐时计算着,而自己并不自觉。”音乐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精神乳汁”,成人应创造条件,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启蒙教育,为他们将来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金东波.浅析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j]. 当代学前教育 2007.5
郭声健 罗红. 音乐教育新概念[m].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 p184-185
杨丽华. 早期音乐启蒙与0~3岁婴幼儿的发展[j]. 昆明学院学报, 2009年7月
王景瑶 王懿颖. 国际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热点问题—2008年国际音乐教育大会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分会综述(二) [j]. 中国音乐教育,2009.8
梁旭红 朱春涛.家庭旱期教育对0一3岁小儿智能发育的效果观察[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6)
秦云峰,高莉莉. 婴幼儿优教优育180问[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 p191~192
rose s a,feldman j f,jankowski j j.processing speed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etern and full-term infant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2
irène deliège, john sloboda.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of music. psychology press, 1997
mary d. sheridan.play in early childhood: from birth to six years . routledge, 1999
韩棣华. 0-3岁婴幼儿心理与优教[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 1999 p245~248
菲利斯·卫卡特著 林翠湄译. 动作教学—幼儿核心的动作经验[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p10-14
关键词: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
收稿日期:2010-11-19
作者简介:阮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讲师,学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宋占美,山东英才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音乐在孩子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著名的文学家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便是音符”。[1]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也更趋于科学和深刻。目前已证实音乐能够帮助人类增强认知系统、提高情绪智力、增强感知运动系统、增强应激一反应系统、增强记忆系统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多方面的育人价值。[2]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生活的最初几年,对其而言,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生活中处处有接受教育的内容。近年来,随着对与婴儿能力和零岁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地深入,婴幼儿无知无能旧观念地打破,婴幼儿教育的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现状
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3]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已提出了一项令人叫绝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 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盘古典音乐磁带。
又如,英国正开展“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再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也对婴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应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智力的开发。比如,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3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 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婴幼儿音乐的启蒙和智力的开发。
总之,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发展婴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音乐启蒙不仅可以增进婴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增添一副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
对婴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婴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婴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婴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婴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倾听
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倾听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听觉是音乐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婴幼儿各种生理器官都处于未成熟的发育阶段,因此给他们聆听的音乐应以优美、欢快、流畅的乐曲为主,还可以结合语言的发展学唱一些儿歌童谣。同时,对于婴幼儿而言,应将音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音乐,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的身心健康成长。
(1)音乐
婴幼儿,特别是婴儿,主要是通过听音乐促进其听觉能力的发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娱乐的愉悦感。听音乐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来进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听音乐,主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适,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妈妈歌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他/她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声音。妈妈的歌声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亲唱歌时,可将婴儿抱在膝盖上、怀抱里或陪着婴儿入睡。这样,既有肌肤的接触,又有母亲的体味包围,加上听到母亲的声音,促使婴儿一起感觉,对婴儿大脑产生极佳的影响。[6]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孩子学唱歌在教孩子学唱时,要让孩子看着妈妈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着妈妈的歌声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领会内容,吐字清楚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动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的互动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类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这些歌曲,以及动作类互动歌曲(躲躲猫和躲藏游戏等)和带有丰富手势的歌唱互动,对于幼儿的语言习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在咿呀哼唱这些互动歌曲时,通过这种对单词和对应动作的配对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元素。成人可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引导幼儿做有节奏地拍手、敲击等游戏,用爱心来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行音乐体验。[8]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能制造各种声音的游戏:如让幼儿配合音乐来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和幼儿一起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种小“沙锤”,让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并用它们来打节奏;家长可以准备多个同样的碗或玻璃瓶,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让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倾听它们发出声音有无区别;家长还可引导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玻璃纸、纸袋等发出声响。总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围环境中可用的东西,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与其它游戏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音乐配合、指挥、促进、制约游戏活动及其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游戏中,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同时,动作又能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9]
父母可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
如经常播放音乐,并根据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内容,引导孩子随着乐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才能,协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式。
3、律动体操
在婴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婴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他们周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动作技巧的发展方面,他们则是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所处的空间里有目的的移动身体。[10]
在3岁之前,幼儿应该能感觉稳定的节拍,也能依照稳定的节拍走路。这种基本时间感及节拍能力是让幼儿毫无困难的获取早期基本动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简单的动作经验课促进幼儿动作技巧的发展。[11]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12]
三、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启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启蒙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启蒙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最终目的。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婴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1)音乐作品的内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应当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应当是健康活泼的,旋律应是动听的,为孩子所喜听乐唱的。切忌要把父母爱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为这种歌曲的内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难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节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难以胜任。
(2)亲子歌曲的音域
亲子共唱的幼儿歌曲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为幼儿的肺活量不大,声带正在发育,如果所选歌曲音调过高或音程跳动太大,会造成幼儿声带过度紧张和呼吸不协调,影响发省,甚至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选用亲子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一般而言,三、四岁幼儿演唱音域为3度或4度,年龄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3、亲子活动的设计
亲子活动是增进亲子交流,培养良好的亲子感情,也是满足孩子爱玩的天性,促进孩子发展的活动。对于婴幼儿来说,亲子活动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特点。在亲子活动中,选用适宜孩子的音乐和歌曲,将使得亲子活动在培养孩子快乐情绪和艺术熏陶方面有更突出的作用,同时所设计音乐亲子活动也应考虑到对孩子在视听觉、动作、语言能力、扩大认知和行为习惯领域的促进和发展。[13]
总之,音乐不只是声音的效果,音乐的启蒙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训练。音乐的节奏具有时间与空间的性质,音乐具有内在的规律和形象逻辑。所以,音乐是可以增长婴幼儿才智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指出:“音乐是心灵的算术练习,心灵在听音乐时计算着,而自己并不自觉。”音乐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精神乳汁”,成人应创造条件,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启蒙教育,为他们将来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金东波.浅析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J]. 当代学前教育 2007.5
郭声健 罗红. 音乐教育新概念[M].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 p184-185
杨丽华. 早期音乐启蒙与0~3岁婴幼儿的发展[J]. 昆明学院学报, 2009年7月
王景瑶 王懿颖. 国际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热点问题—2008年国际音乐教育大会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分会综述(二) [J]. 中国音乐教育,2009.8
梁旭红 朱春涛.家庭旱期教育对0一3岁小儿智能发育的效果观察[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6)
秦云峰,高莉莉. 婴幼儿优教优育180问[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 P191~192
Rose S A,Feldman J F,Jankowski J J.Processing speed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etern and full-term infant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2
Irène Deliège, John Sloboda.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of Music. Psychology Press, 1997
Mary D. Sheridan.Play in Early Childhood: From Birth to Six Years . Routledge, 1999
韩棣华. 0-3岁婴幼儿心理与优教[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 1999 P245~248
菲利斯·卫卡特著 林翠湄译. 动作教学—幼儿核心的动作经验[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P10-14
一、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现状
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3]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已提出了一项令人叫绝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典音乐磁带。
又如,英国正开展“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再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也对婴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应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智力的开发。比如,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3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婴幼儿音乐的启蒙和智力的开发。
总之,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发展婴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音乐启蒙不仅可以增进婴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增添一副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
对婴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婴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婴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婴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婴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倾听
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倾听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听觉是音乐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婴幼儿各种生理器官都处于未成熟的发育阶段,因此给他们聆听的音乐应以优美、欢快、流畅的乐曲为主,还可以结合语言的发展学唱一些儿歌童谣。同时,对于婴幼儿而言,应将音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音乐,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的身心健康成长。
(1)音乐
婴幼儿,特别是婴儿,主要是通过听音乐促进其听觉能力的发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娱乐的愉悦感。听音乐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来进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听音乐,主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适,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妈妈歌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他/她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声音。妈妈的歌声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亲唱歌时,可将婴儿抱在膝盖上、怀抱里或陪着婴儿入睡。这样,既有肌肤的接触,又有母亲的体味包围,加上听到母亲的声音,促使婴儿一起感觉,对婴儿大脑产生极佳的影响。[6]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孩子学唱歌在教孩子学唱时,要让孩子看着妈妈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着妈妈的歌声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领会内容,吐字清楚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动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的互动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类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这些歌曲,以及动作类互动歌曲(躲躲猫和躲藏游戏等)和带有丰富手势的歌唱互动,对于幼儿的语言习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在咿呀哼唱这些互动歌曲时,通过这种对单词和对应动作的配对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元素。成人可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引导幼儿做有节奏地拍手、敲击等游戏,用爱心来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行音乐体验。[8]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能制造各种声音的游戏:如让幼儿配合音乐来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和幼儿一起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种小“沙锤”,让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并用它们来打节奏;家长可以准备多个同样的碗或玻璃瓶,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让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倾听它们发出声音有无区别;家长还可引导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玻璃纸、纸袋等发出声响。总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围环境中可用的东西,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与其它游戏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音乐配合、指挥、促进、制约游戏活动及其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游戏中,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同时,动作又能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9]
父母可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
如经常播放音乐,并根据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内容,引导孩子随着乐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才能,协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式。
3、律动体操
在婴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婴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他们周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动作技巧的发展方面,他们则是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所处的空间里有目的的移动身体。[10]
在3岁之前,幼儿应该能感觉稳定的节拍,也能依照稳定的节拍走路。这种基本时间感及节拍能力是让幼儿毫无困难的获取早期基本动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简单的动作经验课促进幼儿动作技巧的发展。
[11]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12]
三、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启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启蒙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启蒙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最终目的。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婴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1)音乐作品的内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应当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应当是健康活泼的,旋律应是动听的,为孩子所喜听乐唱的。切忌要把父母爱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为这种歌曲的内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难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节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难以胜任。
(2)亲子歌曲的音域
亲子共唱的幼儿歌曲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为幼儿的肺活量不大,声带正在发育,如果所选歌曲音调过高或音程跳动太大,会造成幼儿声带过度紧张和呼吸不协调,影响发省,甚至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选用亲子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一般而言,三、四岁幼儿演唱音域为3度或4度,年龄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3、亲子活动的设计
根据香港贸易发展局发表的《中国玩具市场综合调查报告》,中国内地的玩具市场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销售额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作为全球最大的婴幼儿玩具制造商之一,美国跳蛙于去年4月正式进入中国,尽管鱼龙混杂,但中国庞大的玩具市场让它看到了美好的前景。从跳蛙在中国市场推进的轨迹中,可以看出一个顶级品牌的本土化思维与策略。基于对体验和互动的无止境追求,跳蛙在风云变幻的中国市场上树立了自己的标杆地位,将国内的竞争者拉开了一大截距离。
寓教于乐的玩具
美国工程师贝尔在36岁时有了第一个孩子,他和妻子都没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于是,玩具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伙伴。一开始,他们夫妇为孩子选择的玩具是乐高。20世纪80年代,乐高玩具深受美国家庭欢迎,被视为孩子在独自娱乐中提升智力的法宝。在乐高的世界里,孩子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随意拼搭,任意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享受乐趣。在孩子7岁之前,贝尔把孩子完全扔进乐高的世界,孩子每天将1000块乐高玩具进行不同的组合。但孩子7岁之后,贝尔发现孩子摆弄出的乐高玩具组合越来越中规中矩。20世纪末,从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阴影中走出的美国经济正处于被网络经济照亮的前夜,众多美国父母双双就业,无暇陪伴孩子。因此,很多美国家庭鼓励孩子玩网络游戏,而且家长和孩子一起玩,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乐趣。不久后,很多家庭发现玩网络游戏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下降,性格也变得孤僻,不爱说话,完全沉迷于虚拟的世界中,于是家长开始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贝尔的家庭也是这样,事实上,他的家庭是美国很多问题家庭的一个缩影。
跳蛙的创立者是一名律师,名叫Jeffrey G.Katz,他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陷入了困境:工作要求他为法庭辩护而忙碌,他不得不让孩子们沉醉于玩具和虚拟的世界里;当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的时候,孩子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却越来越低下。
为什么孩子们在玩具中没有获得生存能力呢?为什么玩具不能实现寓教于乐?这些问题困挠着Jeffrey G.Katz,促使他与斯坦福大学儿童心理研究中心合作,开发能够与儿童共同成长的玩具。不久,跳蛙应运而生。Jeffrey G.Katz最初的设计理念是:与孩子一起成长,融入趣味,以培养孩子终生学习的乐趣。
孩子们在接触跳蛙产品时,首先看到了极具娱乐性的卡通形象外形,从娱乐需求导入,然后深入接触它的教育功能。跳蛙玩具内部嵌有芯片,具有音乐、数字、逻辑等功能,可以发声,可以在游戏中帮助孩子们完成颜色区分、语言学习、反应能力等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课程,将娱乐性和教育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最初,Jeffrey G.Katz在设计著名的“点—读”玩具时,是希望这款玩具能对自己的儿子学习发音有所帮助,大人不在场的时候孩子也能学,点一下玩具就会发音,实现互动。从此,跳蛙所有的产品都把互动作为设计原则。
跳蛙的产品线,是以年龄段进行划分的,分别为0~1岁、2~3岁、4~5岁、6~11岁、12~18岁五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根据孩子最需要获取的能力进行产品设计。全系列产品形成了连贯性,加深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跳蛙产品的依赖性。
跳蛙中国公司战略市场经理王文称,跳蛙在中国仍然会突出自己寓教于乐的卖点。她举例说,跳蛙在中国市场推出了“数字虫虫”,虫子的身体被分成5个部分并做成按钮、两个圆环或者三个甲壳虫,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又可以作为识数工具;更为有趣的是,每个按钮都有不同的音乐提示。“你会发现,孩子们在玩这些玩具时,他们的嘴都在不停地动着,跳蛙带给孩子的永远是有声世界。”她说,“语言的丰富性与产品的生动性相结合,可以带给孩子更多的智慧启迪。”
跳蛙中国区总裁程小丹认为,3岁以下的小孩不分国籍和种族,最需要的是各种外界的感官刺激,比如色彩、形状、大小、声音以及触觉。“其实对他们器官的刺激就是一种能帮助他们成长的有效的学习过程。”程小丹说。
渠道之惑
“中国每年新出生婴儿大约为2000万,在国外看来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但是事实上市场却非常小,支离破碎。这里面有中国人的消费意识问题,中国家长不太重视玩具。在美国跳蛙60%的销售额是在感恩节到圣诞节的一个月内完成的,美国有很浓厚的节日送孩子玩具的氛围,而中国没有这种特定的习惯,对这些产品的价值缺乏认同感。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我们认真比较过玩具和婴幼儿产品市场,发现无论是自己用还是送礼,中国的婴幼儿用品市场更容易切入。”程小丹说,目前跳蛙并未将3岁以下以外的产品线引入中国市场。
中国市场毕竟不同于美国市场。中国家长更关注孩子的生理健康和大脑发育,大多数家长宁愿耐心地选择奶瓶、奶粉和尿不湿。在有限的预算下,中国父母更倾向为孩子购买更多的纯娱乐性玩具而非益智玩具。
“与对生理健康和智力开发的重视相比,中国孩童的心理成长并没有被看得非常重要。”儿童心理学专家鲁杰认为,这也是中国玩具商仅限于有形玩具制造商定位的原因。她介绍,欧美等国家在儿童教育早期就注重将电子和通信技术融入到玩具中,进而使玩具具有更多的功能。
“跳蛙的每个玩具都引入了电子设计和软件技术,能够更生动地讲述引导孩子成长的故事。”鲁杰说,在跳蛙所有的玩具中,都设置了不同的场景和音乐。当孩子们通过跳蛙玩具训练自己的语言能力或者创造能力时,他们可以获得“加油”或“继续努力”的鼓励。
“这种情景式的激励往往带给孩子更多的勇气,也会让他们变得坚强、自信。”鲁杰说。
致力于改变中国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同时,跳蛙也在为产品本土化而努力,包括语言和使用习惯。在中国,跳蛙也调整了自己的定价策略。跳蛙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价格低廉,其读写板的价格为24美元,这样的价格甚至比租玩具还要便宜。但到了中国,跳蛙的产品定价偏高,而在中国超市销售比较好的大多是一些小品牌,很难卖高档产品,因此跳蛙在深圳等城市也在尝试改变婴幼儿产品的定位。
“只有本土市场足够大,才能养活一个大企业,最后成为一个国际化企业,才会有自己的品牌。据我所知,广东的一个大玩具厂在国内的销售只占其全部销量的0.5%。这样小的市场,如何支撑品牌?”
程小丹认为,对于目前国内的玩具企业来说,做好品牌非常困难。“在回报比较低的时候,做品牌很难获得相应的回报。在美国市场,跳蛙做了很多宣传,由于渠道非常高效,回报非常明显。而国内能开设很多网点的玩具厂商非常少,网点的维持费用非常高。”
在美国,跳蛙的销售主要依靠沃尔玛。在国内,由于市场非常分散,跳蛙通过国内的沃尔玛销售的玩具只占了很小一部分,主流渠道仍然是百货商店。“国内的渠道非常低效,做渠道非常累,美国沃尔玛拥有2000家店,我们只需要跟一个采购人员谈就可以了,而在中国100家店我们要跟100个人谈。”程小丹说。
除了跟好孩子集团合作拓展渠道外,跳蛙在中国也借鉴了其在美国的一些成功经验。在美国,有10万个教室把跳蛙作为教具。“中国的教育体系和美国有差异,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程小丹说。
有效传播
对于中国父母来说,尤其是初为父母的80后独生子女,他们在消费观念上有着更强的品牌意识,而独生子女结构的家庭对孩子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投入也愈加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婴幼儿市场所隐藏的巨大商机和发展潜力,纷纷加大了针对这一目标市场的营销推广力度。
然而,婴幼儿品牌传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虽然产品的使用者是0~6岁婴幼儿,但营销传播往往以产品购买者和决策者—父母为目标对象。然而,80后父母在生活形态、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以及媒介接触习惯上,均与上一代人有较大差别。面对复杂的传播环境,能否将品牌信息有效地传递给目标消费者,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跳蛙在中国更多地采取了顾问式销售方式。“我们在销售的过程中,不单是推销一个产品,而是告诉家长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然后再以跳蛙为工具,介绍开发孩子技能、智力与心理的玩具理念。”跳蛙中国公司战略市场经理王文说。
为了契合80后“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的特点,跳蛙还推出了跳蛙村。跳蛙村网站以跳蛙全系列产品为基础,以无形体验和自适应学习为主线,以引导儿童探索和思考为核心,当鼠标滑过代表不同跳蛙产品的建筑物,就可以在线观看多款跳蛙产品的精彩3D演示。跳蛙的这种做法,其实是传统的玩具企业对网络互动营销模式的尝试。
同时,跳蛙在中国还与新浪亲子频道合作,以栏目合作等方式,通过育儿专家之口,以更为隐蔽的方式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信息,提升消费者对跳蛙品牌的信任度。
根据香港贸易发展局发表的《中国玩具市场综合调查报告》,中国内地的玩具市场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销售额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作为全球最大的婴幼儿玩具制造商之一,美国跳蛙于去年4月正式进入中国,尽管鱼龙混杂,但中国庞大的玩具市场让它看到了美好的前景。从跳蛙在中国市场推进的轨迹中,可以看出一个顶级品牌的本土化思维与策略。基于对体验和互动的无止境追求,跳蛙在风云变幻的中国市场上树立了自己的标杆地位,将国内的竞争者拉开了一大截距离。
寓教于乐的玩具
美国工程师贝尔在36岁时有了第一个孩子,他和妻子都没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于是,玩具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伙伴。一开始,他们夫妇为孩子选择的玩具是乐高。20世纪80年代,乐高玩具深受美国家庭欢迎,被视为孩子在独自娱乐中提升智力的法宝。在乐高的世界里,孩子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随意拼搭,任意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享受乐趣。在孩子7岁之前,贝尔把孩子完全扔进乐高的世界,孩子每天将1000块乐高玩具进行不同的组合。但孩子7岁之后,贝尔发现孩子摆弄出的乐高玩具组合越来越中规中矩。20世纪末,从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阴影中走出的美国经济正处于被网络经济照亮的前夜,众多美国父母双双就业,无暇陪伴孩子。因此,很多美国家庭鼓励孩子玩网络游戏,而且家长和孩子一起玩,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乐趣。不久后,很多家庭发现玩网络游戏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下降,性格也变得孤僻,不爱说话,完全沉迷于虚拟的世界中,于是家长开始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贝尔的家庭也是这样,事实上,他的家庭是美国很多问题家庭的一个缩影。
跳蛙的创立者是一名律师,名叫Jeffrey G.Katz,他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陷入了困境:工作要求他为法庭辩护而忙碌,他不得不让孩子们沉醉于玩具和虚拟的世界里;当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的时候,孩子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却越来越低下。
为什么孩子们在玩具中没有获得生存能力呢?为什么玩具不能实现寓教于乐?这些问题困挠着Jeffrey G.Katz,促使他与斯坦福大学儿童心理研究中心合作,开发能够与儿童共同成长的玩具。不久,跳蛙应运而生。Jeffrey G.Katz最初的设计理念是:与孩子一起成长,融入趣味,以培养孩子终生学习的乐趣。
孩子们在接触跳蛙产品时,首先看到了极具娱乐性的卡通形象外形,从娱乐需求导入,然后深入接触它的教育功能。跳蛙玩具内部嵌有芯片,具有音乐、数字、逻辑等功能,可以发声,可以在游戏中帮助孩子们完成颜色区分、语言学习、反应能力等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课程,将娱乐性和教育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最初,Jeffrey G.Katz在设计著名的“点―读”玩具时,是希望这款玩具能对自己的儿子学习发音有所帮助,大人不在场的时候孩子也能学,点一下玩具就会发音,实现互动。从此,跳蛙所有的产品都把互动作为设计原则。
跳蛙的产品线,是以年龄段进行划分的,分别为0~1岁、2~3岁、4~5岁、6~11岁、12~18岁五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根据孩子最需要获取的能力进行产品设计。全系列产品形成了连贯性,加深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跳蛙产品的依赖性。
跳蛙中国公司战略市场经理王文称,跳蛙在中国仍然会突出自己寓教于乐的卖点。她举例说,跳蛙在中国市场推出了“数字虫虫”,虫子的身体被分成5个部分并做成按钮、两个圆环或者三个甲壳虫,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又可以作为识数工具;更为有趣的是,每个按钮都有不同的音乐提示。“你会发现,孩子们在玩这些玩具时,他们的嘴都在不停地动着,跳蛙带给孩子的永远是有声世界。”她说,“语言的丰富性与产品的生动性相结合,可以带给孩子更多的智慧启迪。”
跳蛙中国区总裁程小丹认为,3岁以下的小孩不分国籍和种族,最需要的是各种外界的感官刺激,比如色彩、形状、大小、声音以及触觉。“其实对他们器官的刺激就是一种能帮助他们成长的有效的学习过程。”程小丹说。
渠道之惑
“中国每年新出生婴儿大约为2000万,在国外看来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但是事实上市场却非常小,支离破碎。这里面有中国人的消费意识问题,中国家长不太重视玩具。在美国跳蛙60%的销售额是在感恩节到圣诞节的一个月内完成的,美国有很浓厚的节日送孩子玩具的氛围,而中国没有这种特定的习惯,对这些产品的价值缺乏认同感。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我们认真比较过玩具和婴幼儿产品市场,发现无论是自己用还是送礼,中国的婴幼儿用品市场更容易切入。”程小丹说,目前跳蛙并未将3岁以下以外的产品线引入中国市场。
中国市场毕竟不同于美国市场。中国家长更关注孩子的生理健康和大脑发育,大多数家长宁愿耐心地选择奶瓶、奶粉和尿不湿。在有限的预算下,中国父母更倾向为孩子购买更多的纯娱乐性玩具而非益智玩具。
“与对生理健康和智力开发的重视相比,中国孩童的心理成长并没有被看得非常重要。”儿童心理学专家鲁杰认为,这也是中国玩具商仅限于有形玩具制造商定位的原因。她介绍,欧美等国家在儿童教育早期就注重将电子和通信技术融入到玩具中,进而使玩具具有更多的功能。
“跳蛙的每个玩具都引入了电子设计和软件技术,能够更生动地讲述引导孩子成长的故事。”鲁杰说,在跳蛙所有的玩具中,都设置了不同的场景和音乐。当孩子们通过跳蛙玩具训练自己的语言能力或者创造能力时,他们可以获得“加油”或“继续努力”的鼓励。
“这种情景式的激励往往带给孩子更多的勇气,也会让他们变得坚强、自信。”鲁杰说。
致力于改变中国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同时,跳蛙也在为产品本土化而努力,包括语言和使用习惯。在中国,跳蛙也调整了自己的定价策略。跳蛙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价格低廉,其读写板的价格为24美元,这样的价格甚至比租玩具还要便宜。但到了中国,跳蛙的产品定价偏高,而在中国超市销售比较好的大多是一些小品牌,很难卖高档产品,因此跳蛙在深圳等城市也在尝试改变婴幼儿产品的定位。
“只有本土市场足够大,才能养活一个大企业,最后成为一个国际化企业,才会有自己的品牌。据我所知,广东的一个大玩具厂在国内的销售只占其全部销量的0.5%。这样小的市场,如何支撑品牌?”
程小丹认为,对于目前国内的玩具企业来说,做好品牌非常困难。“在回报比较低的时候,做品牌很难获得相应的回报。在美国市场,跳蛙做了很多宣传,由于渠道非常高效,回报非常明显。而国内能开设很多网点的玩具厂商非常少,网点的维持费用非常高。”
在美国,跳蛙的销售主要依靠沃尔玛。在国内,由于市场非常分散,跳蛙通过国内的沃尔玛销售的玩具只占了很小一部分,主流渠道仍然是百货商店。“国内的渠道非常低效,做渠道非常累,美国沃尔玛拥有2000家店,我们只需要跟一个采购人员谈就可以了,而在中国100家店我们要跟100个人谈。”程小丹说。
除了跟好孩子集团合作拓展渠道外,跳蛙在中国也借鉴了其在美国的一些成功经验。在美国,有10万个教室把跳蛙作为教具。“中国的教育体系和美国有差异,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程小丹说。
有效传播
对于中国父母来说,尤其是初为父母的80后独生子女,他们在消费观念上有着更强的品牌意识,而独生子女结构的家庭对孩子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投入也愈加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婴幼儿市场所隐藏的巨大商机和发展潜力,纷纷加大了针对这一目标市场的营销推广力度。
然而,婴幼儿品牌传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虽然产品的使用者是0~6岁婴幼儿,但营销传播往往以产品购买者和决策者―父母为目标对象。然而,80后父母在生活形态、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以及媒介接触习惯上,均与上一代人有较大差别。面对复杂的传播环境,能否将品牌信息有效地传递给目标消费者,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跳蛙在中国更多地采取了顾问式销售方式。“我们在销售的过程中,不单是推销一个产品,而是告诉家长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然后再以跳蛙为工具,介绍开发孩子技能、智力与心理的玩具理念。”跳蛙中国公司战略市场经理王文说。
为了契合80后“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的特点,跳蛙还推出了跳蛙村。跳蛙村网站以跳蛙全系列产品为基础,以无形体验和自适应学习为主线,以引导儿童探索和思考为核心,当鼠标滑过代表不同跳蛙产品的建筑物,就可以在线观看多款跳蛙产品的精彩3D演示。跳蛙的这种做法,其实是传统的玩具企业对网络互动营销模式的尝试。
同时,跳蛙在中国还与新浪亲子频道合作,以栏目合作等方式,通过育儿专家之口,以更为隐蔽的方式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信息,提升消费者对跳蛙品牌的信任度。
早期教育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一些国家出现提前开始学习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对早期教育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
早期教育 学前教育 早教机构
一、什么是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开端。目前大家对早教有一个错误的认知,早期教育以为学龄前教育就是早期教育也就是0~6岁,然而目前我们各大院校的早期教育系所规定的是0~3岁才是属于早教范畴,大家比较认可的归纳为对0~3岁的孩子教育称为启蒙教育或者小童教育,4~6岁孩子教育为大童教育。
目前除了一些直辖市和发达地区有官方的早期教育机构外,其他都为商业早教机构,根据迪杰特2011年度上半年的数据统计,中国大陆地区有早期教育机构12450家,其中外资投资占比17.8%。
目前全国早教市场最活跃的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个城市,根据数据,这四个城市2011年上半年度早教中心同比新增33.6%,达到5112家。新增英语类早教中心达到48.6%,启蒙类新增23.5%,思维类新增21.8%,其他运动类、益智类、音乐类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侧重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对于早期教育儿童年龄的分界,学界有以下两种看法:早期教育广义指从人出生到6岁入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对0~6岁儿童进行的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而一般幼儿在3岁进入幼儿园,所以3~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又称为幼儿教育。狭义主要指0~3岁幼儿阶段的早期学习。
早教的意义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二、什么是幼儿早期教育
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事实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而且还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三、对儿童进行早教的必要性
早教专家表示,婴幼儿时期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早教必要性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就是宝宝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美国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对猫头鹰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它们的大脑产生持久的生理变化,这样它们在幼年学习到的技能也能保存到成年时期。科学家们引申说,对孩子进行的早期益智教育,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永久印记。
四、早教的基本原则
(一)兴趣原则
我们不可能期望二三岁的宝宝用意志和努力来学习,但只要引起孩子兴趣,他们也可以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只要父母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创造很多教孩子学习识字和阅读的情境。
我儿子从小就喜欢看天气预报。一到天气预报时就全神贯注跟着电视里的播音员念词。我突然想到何不趁这个机会让他也认识一下各个城市的名称呢,于是在预报员说“北京”时,我就指着荧屏上“北京”两个字念一遍,于是他知道了他每天读的城市与荧屏上出现的汉字的关系。
我儿子还是个车迷,带他逛街,看到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就手舞足蹈,嘴里念叨着:“三轮车、摩托车、小汽车、大卡车、拖拉机……”从认识数字时起,他的一大爱好就是读车前车后的牌照,这种兴趣帮助他早早就能流利地读阿拉伯数字。
我们也很重视他的这一爱好,我先生买的一本“小小车迷”成了儿子长久喜爱的读物。他不但认识上面的各种车辆,而且连车名都认识,即使手写在纸上他也能流利地读出来,像“重型运输车”“搅拌车”“工程维修车”“英国摩根概念车”“日本丰田考斯特中型客车”等等。走在街上,儿子常常连喷在车体上的字也会念一遍。
但是,对于故事书,那就得看他那天是否有兴趣了。我给儿子买了些诸如《渔夫和他的妻子》《宝宝睡前故事》之类的书,他几乎从来不看,但我先生给他买的一些图画简单,字又不多的书如《小熊胖嘟嘟》《狼来了》等,他都非常喜欢看。有时居然能自己趴在沙发看上40分钟。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他就求助:“爸爸念念”或“妈妈念念”。
(二)生活化原则
不要听到“阅读”就想到书,其实,生活中,现成的“教材”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而且孩子对他们非常感兴趣。让孩子阅读各种生活用品上的文字不但能培养他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他拓展生活空间。例如有位妈妈会问:“你吃的是什么啊?”和儿子一起读一读包装盒上的字,等他会读了她才让他吃,通过这种锻炼,儿子很早就会读“旺旺雪饼”“南瓜饼”“阿尔卑斯棒棒糖”“大白兔奶糖”“福满多方便面”了。
在时间充裕的时候,这位母亲会带儿子到超市去,让他坐在手推车上,从货架上随手取下商品让他读一读。现在,孩子在超市已经很“老练”,他指着商标大声念:“洗发露”“花露水”“钙片”……
家里买了洗衣机后,包装箱放在客厅里让孩子玩了很多天。先是读上面的字,然后把大盒子当房子玩。
(三)教育性原则
二三岁的宝宝正是观察、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但他们对行为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教他们识字阅读也要注意教育性原则。
笔者带儿子在街上散步时,每次看到垃圾箱或垃圾车儿子都很感兴趣:“这是什么?”其实他每次都是明知故问。我则每次都和他在垃圾箱边站一会,指着上面的字让他读一遍,然后问他:“垃圾箱是干什么用的?”儿子吃了饼干、雪糕或喝了饮料后,我都会提醒他把包装盒拿着一直走到垃圾箱附近才扔进去。扔之前,我会让他把盒上的商品名称再念一遍,然后说:“咱们把空的‘汇源果汁’的壳子扔进去吧。”
如果儿子偶尔随手将不用的东西扔在路上,我会捡起来拿着,走到垃圾箱旁时再交给儿子投进去。现在,他基本上养成了不乱扔废物的好习惯。
儿子喝牛奶等保质期短的饮料时,我会问他:“过期了吗?”然后找出写有保质期的一行字,让他读一遍,之后我会告诉他已经生产几天了。现在,每次带儿子到超市买食品的时候,儿子都会问我“过期了吗?”这样的好处是,现在我买的东西都不会过期!通过这种锻炼,我相信“保质期”的概念已经在儿子幼小的脑子里扎了根。
草坪、花园边的告示牌,是既方便又有教育意义的阅读材料。每次带他路过草坪前的告示牌前,我们都停下了脚步,现在他已经认识和明白“保护”这两个字及其意思了,然后我教他读下一行“仅是多走一步”。等他学会以后,我就给他解释是什么意思。在我撰写本文的时候,儿子在我身旁玩积木。我用钢笔把这几个字写出来让他读。结果他马上很流利地读出来了。
(四)孩子的格调要从小培养,从小事开始培养
大脑知识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大脑的发育,包括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家庭环境,日常经历和身体锻炼。过去,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大脑的发育是由遗传决定的,拥有什么样的基因就发育成什么样的大脑,发育的过程遵循一个既定的程序。但现在越来越多人相信,早期经历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大脑和特定回路的形成。
外界环境通过感官来刺激我们的大脑――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婴儿第一次闻到妈妈皮肤传来的味道(嗅觉),父亲浑厚的声音(听觉),房间里色彩明亮的一件玩具的颜色(视觉),或者温暖大手的轻柔抚摸(触觉),这些感受都会传入大脑,共同塑造大脑回路的形成。
若把孩子的大脑想象为一栋房子。在生命的前三年中已经拥有成年时80%的脑体积的大脑,就已经完成了它80%的造房子工程――庞大的地基,添砖加瓦,屋顶房梁。下一步就是内部装修。买电线,装开关,连接各个房间电路,确保房子的正常运行。只不过大脑的回路要复杂的多得多。我们仿若置身于神经细胞形成的巨大星系之中,但这些细胞之间的连接还并没有建立。此时的大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每一个回路的连接正确建立,让它们最大效率的运行,并不断完善它们。
人类的大脑拥有超过千亿的神经细胞。这个数字可能很难想象,它是整个银河系恒星数目的10倍,或者地球上所有人口的20倍。神经细胞会分出很多枝杈(树突),和其他的神经细胞形成连接,传递化学信号。这些化学信号决定了这个细胞是否活跃或沉寂。因为正常的大脑发育在3岁以前最快,出生时脑重量为370克,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占成人脑重的50%,而儿童脑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
第一年未时,脑重接近成人脑重的60%,到第二年未时,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三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变慢。宝宝在出生后2-3年内,良好的刺激对脑力的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越快。在3岁以下,特别是在0-1岁,小儿的智能发展日新月异。
宝宝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如果不给予丰富的环境刺激,使这些能力发挥出来,就会受到窒息,永远发挥不出来了。所以宝宝学习的黄金时期是3岁以前,最好从新生儿期开始教育。
从新生儿期开始早期教育的效果,爱乐祺已通过种种实验研究结果得到了证实。对于人来说,无论学习蒙氏半日制国际班、音乐、还是创作坊、外语,都是早期好。因为在人的这一行为可塑期,学习进步快,人的智力发展,年龄愈大愈慢。
所以要发挥人的大脑的最大潜能,应特别注重0-3岁的早期教育。
四、关于早教的误解
早期教育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义。0-7岁的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时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以儿童早期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者不仅应考虑客观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视儿童的成熟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
一般认为早期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即可进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和亲子交往为主;周岁至3岁儿童除上述训练外,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
(一)误解之一
教育对象的误解。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
(二)误解之二
教育目的的误解。我们在调研中发现,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与数学。结果,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厌倦上学。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低龄化,厌学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还不是它的目标。
(三)误解之三
教育内容的误解。目的的错误必然导致学习内容的偏失。有些家长让孩子很早就学写识,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但你看看周围那些过年学习十八般武艺的孩子,长大了有几个学有所成了?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钢琴就想离开。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虽然还不能确切知道各种知识信息是怎样进入儿童大脑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儿童心情不愉快时,记忆的大门是不可能打开的。父母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提示卡片来教孩子,假如孩子感到焦急不安,那么这一小时里他就什么也没有学到。
(四)误解之四
教育方式的误解。中国人长期习惯了灌输式教育,80后父母们自己是被灌过来的,也无形中接受了这些模式,虽然他们反对灌输,但又做不到不灌输。对话,互动,这才是早教的本质。但我们接触的博士父母也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灌输。并不说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五、错误早期教育
对早期教育的无知,让中国的孩子们深受其害,他们没有了幸福的童年。 更让人担心的是,错误的早期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人格、情感、心志、精神层面缺乏感受力,对美、对爱、对善,缺乏热爱。这才是教育的最大失误。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在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掰手指手,要求心里记,觉得掰着手指头数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智力开发。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
正确做法:家长应该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让宝宝自己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采取正确科学的早教方法,家长就能让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长,避免走一些弯路。
3.早教等同于学习。
目前,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体能、想像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像力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六、早教注意事项
很多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在早教中心报了很多课程。
爸爸妈妈们以为学习越多的课程,越能让宝宝全面发展。其实只是把自己和宝宝弄得疲惫不堪。如果宝宝喜欢课程内容,上课的时候就会特别积极和老师互动,进步也不小。如果早教课程报得太多,从表面上看是各有侧重,但对宝宝智能的提高并没有加倍收效,还会造成宝宝的大脑疲劳,不如悉心选择一两门宝宝喜欢的更有效。
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爸爸妈妈们应该摸清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你的宝宝一直在接受早期教育而没有任何进步的话,不要去怀疑孩子是否天分不够,可能是作为家长的自己,没有摸清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能做到以上一点,并选择一家专业可靠的早教机构,那宝宝一定回馈一些惊喜给你。
孩子在家里和父母交流对孩子来说是不必可少的。尤其是通过谈话,做游戏,做运动等方式来实现和父母的良好沟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这样对于孩子以后注意力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都非常重要。早教机构提供了孩子们和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也能学到一些促进亲子互动的知识,是否去参加学习还需要是家长根据自己的需要权衡。
如果准备上早教班,要注意早教班的课程的内容、上课的形式还有教学环境等。一个好的教育机构不是只培养孩子的技能,而是更重视孩子的能力培养。宝宝创造力的培养也很重要,重点要选择不会限制孩子想象力的早教机构。根据果果街专家的分析,宝宝的成长离不开运动,所以早教机构的活动场地的空间和卫生环境,设施的安全程度,都是要达到一定标准的。错的宝宝在某早教机构上课,他们有音乐、艺术和欢动3个课程,上课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在宝宝玩的过程中又会加入纪律性原则,让宝宝自然而然的形成纪律感;我觉得对宝宝的学习兴趣跟潜能的培养特别有帮助。
早教不是单纯的找老师给孩子上课额外强加给孩子训练,家长要做到“以情为先”“以养为主、教养结合”,每天至少花一小时与孩子语言交流,与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良好互动等。
专家指出,婴儿从出生那刻起,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家长要关注并培养其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活动能力等。
进行早教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的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过早的早期教育开发只能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无端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增添压力。因此建议家长谨慎选择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
进行早期教育过程中,家长或教员应以安全为第一。不可为了达到某个课程目的而不考虑安全隐患。
1 引言
儿童图书馆在德国被称作“Kinderbibliothek”,它并不代表一个特定的公共空间,而是为特定儿童群体服务的机构。在德国,儿童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0~12岁的儿童,按照年龄,该群体又被分为:0~3岁婴幼儿,4~5岁学前班儿童,6~9岁低年级儿童,以及10~12岁处于小学五六年级的高年级儿童。另外,儿童图书馆的另一个主要服务群体是“中介人”——儿童的监护人和教育者等。然而在德国,城市中鲜有独立的儿童图书馆,但大部分的公共图书馆都设有专门为儿童服务的区域。
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的其中一项核心任务是阅读推广。开展儿童阅读推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教会儿童如何使用公共图书馆及其资源,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就建立起与图书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和交流的能力。另外,在近几年,随着数字媒体的火速发展,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任务扩展到教育儿童如何使用数字媒体,提高儿童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培养儿童的信息素养上。
2 德国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开展情况概述
目前,德国所进行的阅读推广活动可分为全国性活动和地方性活动。全国性阅读推广活动覆盖整个德国,并在各州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分项目;地方性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基于当地经济文化水平,为当地儿童量身打造各类趣味性活动。儿童阅读推广任重道远,仅凭公共图书馆独力难支。幸运的是,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在德国极受重视,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除在政策和制度上提供保障外,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Stiftung Lesen)等组织的强大资金支持,也加快了德国儿童阅读推广活动。良好的社会阅读环境同样是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强大助推力。学校、幼儿园、日托班、医院、各类儿童基金会和志愿者的加入,为儿童阅读推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1 全国性儿童阅读推广活动
2.1.1 “阅读起跑线”计划
“阅读起跑线”计划起源于英国,始于1992年,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为学龄前儿童提供阅读指导服务的全球性计划。该计划以让每一个英国儿童都能够在早期阅读中受益,并享受阅读的乐趣为基本原则,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德国作为效仿者,自2006年开始实施本土化的“阅读起跑线”计划,北威州的布里隆市图书馆发出了第一份关于实施“阅读起跑线”计划的倡议,迈出了实施该计划的第一步。
2011年秋,联邦德国教育与研究部正式提出开展全国性的“阅读起跑线”计划,并将其解读为“三个阅读里程碑”。有孩子的家庭,自孩子出生之日起至孩子进入校园的这一阶段,需要完成3个阶段的“阅读里程碑”,即政府分别在孩子10~12个月、3岁和6岁时为其免费发放的阅读大礼包,内容包括适合孩子年龄段的儿童文献以及指导材料:(1)孩子出生起,在医院打预防针时,就会从医生那里得到第1本书;3岁时在社区图书馆得到第2本书;在孩子6岁时,即进入小学的第1年,则会得到第3本书。这样,儿童时代的“三个阅读里程碑”就算完成了。同时,儿童的父母也将会得到朗读说明、阅读教育说明以及当地提供的信息服务。这一全国性的阅读推广项目由联邦德国教育与研究部和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联合发起。
“阅读起跑线”计划会根据德国各地区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同而做相应的调整。德国下萨克森州自2010年9月27日开始实施“下萨克森州阅读起跑线”计划,该计划由德国阅读基金会、下萨克森州阅读推广协会、下萨克森州各公共图书馆合作展开,并受下萨克森州科学文化部资助。目前,已有120家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了该计划。莱茵兰一法耳次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阅读起跑线”计划,其“迷你书”(Bücherminis)项目在形式上类似于“阅读起跑线”计划。该项目属于该州阅读推广活动“图书馆中的阅读乐趣”的一部分,仅针对0~3岁的婴幼儿,从2009年开始实施。“Bücherminis”为有新生儿的家庭提供大礼包,包含免费使用该州任意一家公共图书馆的优惠券,以确保新生儿的家长能够更加便捷地使用图书馆的资源,与图书馆建立起伙伴关系,更好地推广儿童阅读。策勒市的“阅读起跑线”计划是策勒市民基金会和公共图书馆界联合发起的项目,该项目主要强调带图片的故事书的作用:儿童越早地接触图片和故事,就能越早地体会到阅读和学习为他们的人生所带来的乐趣。图书不止能够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上提供帮助,还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带来舒适和愉悦的感觉。汉堡市自2007年开始对1岁婴幼儿赠送“阅读起跑线”礼包,包含每年都不同的图书和书展礼品券、为父母提供的读书攻略以及育儿建议。此外,该活动还鼓励家长每天抽出15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此外,海德堡和霍夫市等城市也实施了“阅读起跑线”计划,活动内容与其他州或城市大致相同。
另外,德国的“阅读起跑线”计划还为特殊儿童提供特殊服务,比较典型的有Booktouch和Bookshine,分别是为视障儿童和听障儿童提供服务的专门阅读推广项目。
2.1.2 “阅读创造力量:阅读和电子媒体”项目
“阅读创造力量:阅读和电子媒体”是在2013年6月由德国图书馆协会和Digitale Chancen基金会合作推出的项目。该项目由当地图书馆与当地至少两个参与“教育联盟”的机构合作开展,是联邦德国教育与研究部开展的“文化创造力量”计划的一部分,服务群体为使用数字媒体的3~18岁的儿童与青少年。其新颖之处在于,不仅致力于纸质文献阅读的推广,还十分强调数字媒体在当代阅读推广中的作用。该项目的发起机构认为,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不仅是要推动语言、阅读以及信息的传播,还要担负起提高公民信息传递媒介使用能力的责任。当代儿童生活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与数字媒体的接触成为必然。在“数字原住民”中进行阅读推广并提高儿童用户的信息素养,是该项目的首要任务。 在“阅读创造力量:阅读和电子媒体”这一活动中,儿童和青少年可以制作视频、音频和其他多媒体形式的作品,并将它们到社交网络上。通过互联网,参与者可以共同完成文艺作品的编辑、传播和分享,将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相联结。
针对3~12岁的儿童,德国各州或城市对这一阅读推广活动也有不同形式的展现。在汉堡,当地基金会联合当地公共图书馆和小学开展了“极速音调”活动。该项目是一个以“我们吃什么”为主题的为期5天的广播节目工作坊,参与者将深入农场、厨房和市场,了解食物的制作过程,采访相关人员,然后根据专业老师的指导召开会议,撰写稿件,最后整合材料,制作成为广播节目在当地播放。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不仅可以进一步接触现实生活,还能够在撰写稿件的过程中习得新的词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体会到制作数字媒体传播作品的乐趣。在法兰克福,当地公共图书馆、青少年信息媒体中心(JugendInformations-und Medienzentrum,简称JIM)联合日托班举办了一个以图书影院为主题的活动:老师将图书以投影的形式放映给日托班的儿童,“电影”的主角是一只没进过图书馆的狐狸和一只熟知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老鼠。此活动旨在在玩乐中让没有享受过图书馆服务的儿童学会如何利用图书馆,并了解在图书馆中应遵守的规则。电影放映过之后,参与者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图书馆,使用图书馆中的资源并得到人生中第一张图书馆借阅证。在托斯特和魏登也有以“狐狸和老鼠”的故事教育儿童规范使用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
此外,“阅读创造力量:阅读和电子媒体”项目还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难民的人文主义关怀,它的服务对象目前已扩展到3~18岁的难民群体,为难民群体中的儿童利用数字媒体学习德语提供支持,以便他们更快地融入当地生活。
2.2 地方性儿童阅读推广活动
2.2.1 不莱梅哈芬——“图书-幼儿园”活动
“图书一幼儿园”活动由不莱梅哈芬的公共图书馆、青少年福利局联合资助。作为不莱梅哈芬当地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该项目自2009年8月开始实施起就深受当地居民的支持。据统计,在2015年至2016这一学年中,有18家日托班或幼儿园积极参与到该项目中来,其中,6家日托机构在当地颇有声望。自项目开始实施至今,不莱梅哈芬已有34家日托班或幼儿园加入到该项目中,并且参与该项目的机构都会被授予牌匾。
“图书一幼儿园”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龄前儿童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喜欢与文献为伴。参与该项目的日托班或幼儿园会得到一个包含15~20本图书的礼包,并在儿童活动的地方设置图书角。幼儿园会组织在校儿童观看木偶戏,拜访图书的作者,也会定期组织跟图书馆有关的各种活动。参与项目的老师会接受专门的培训,并且各项活动的开展有专人指导,以更好地为儿童提供服务。
2.2.2 韦茨拉尔——“阅读家庭”计划
韦茨拉尔的“阅读家庭”计划从2004年开始实施,效仿英美“Family Literacy Workers”计划的模式,目前在德国是独一无二的。该计划主要是为了减少和预防所谓文化水平不足、遭社会排斥、与社会脱节的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知识储备不足而难以融入社会这一现象的发生。参与该项目的儿童有2/3来自移民家庭。通过阅读推广,使上述各类家庭较早地树立起教育的意识,建立起科学系统的家庭交流机制,拓宽儿童家庭成员的教育渠道。该项目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这些家庭在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从受人帮助到学会自助。
“阅读家庭”计划需要图书馆、幼儿园、学校、居委会、咨询中心的参与和支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活动的资助机构会为文化水平不足的家庭安排1个朗读者,这个朗读者要取得这一家庭的信任并且能够融入家庭环境当中。朗读者的任务是在每周1小时的阅读时间里为孩子读书,读过的书可以免费赠送给该家庭。阅读时间过后,朗读者要与父母进行交流,将孩子的阅读情况反馈给父母并提供进一步帮助该家庭阅读的方案。“阅读家庭”的成功开展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以及与朗读者的相互信任之上。
2.2.3 德累斯顿——“阅读力量”计划
2008年“阅读力量”计划启动,由德累斯顿市图书馆主办、德累斯顿市基金会资助。该计划为5~8岁儿童提供阅读推广服务,目的是促进目标群体的阅读、语言和写作能力,希望儿童从刚进入校园开始就能体会到文化的推动力。
主办机构为当地的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分配阅读导师。加入该计划的幼儿园和小学可以根据需要选定阅读主题。在学期末,参与计划的学校还可以另选主题或举办其他活动。德累斯顿青年剧团和动物园也加入了该计划,成为儿童课外活动的拓展单位。
截至2013年2月,德累斯顿市共有84家幼儿园和32所小学加入到该计划中,到2014年,大约100名阅读导师义务地为学龄前儿童和一年级新生提供了阅读服务。德累斯顿市立图书馆和各公共图书馆为各参与计划的幼儿园和小学分配阅读导师,是“阅读力量”计划的中坚力量。义务阅读导师的加入,使计划的进行更加容易。阅读导师各尽所能,举办了多种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并会定期接受进修和培训。此外,阅读导师还成立了“茶话会”,供参与者互相交流心得。
2.2.4 柏林——“词语力量”阅读计划
“词语力量”阅读计划自2004年开始启动,是“培养儿童词语能力”项目的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话、游戏、绘画和手工让学龄前儿童感受现实生活,培养其语言能力。其目标是:培养学龄前儿童对交流及阅读文献的兴趣;通过更具趣味性的方式,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官,体会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乐趣;让正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儿童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并扩大词汇量;加强公共图书馆和幼儿园之间的联系,最终使图书馆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该计划的目标群体为4~6岁的学龄前儿童以及他们的监护人和教育工作者。该计划每2~4周举办1次时间为1小时读书会,事先准备一个主题,并在读书会上以对话、唱歌、游戏、朗读或其他更活泼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来。活动期间,图书馆员要到幼儿园或日托班与儿童进行会面和交流,在图书馆为学龄前儿童举行家长聚会。在活动结束后,儿童可以学习如何在图书馆中借还书;监护人和教育者可以获得免费的借阅证。
3 德国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特点和启示
3.1 重视数字媒体在推广中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和无线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数字媒体因为有方便携带、趣味性更强等优点,逐渐成为了儿童阅读的重要媒介。虽然主流学术界认为数字媒体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图书,但作为儿童阅读的扩展与补充也不失为一件利器。
数字媒体的影响潜移默化,德国公共图书馆在进行儿童阅读推广活动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数字媒体。就“阅读起跑线”而言,图书馆在为儿童提供纸质印刷读物的同时,还准备了4款免费的APP作为纸质阅读的补充材料,儿童的父母可以将APP下载进智能终端设备中。APP包含阅读礼包图书的电子版,并配有声音和动画,并且父母或者儿童还可以将自己朗读的故事储存在其中,或者通过参与游戏与其产生互动,使阅读更加生动有趣。
而在“阅读创造力量:阅读和电子媒体”这一活动中,数字媒体在阅读推广中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儿童在这一活动中不仅仅利用数字媒体进行阅读,而且还通过亲身体验,利用数字媒体创造作品,并进行分享和传播。儿童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由信息的接收者变为信息的创造者,同时其信息素养也得到了相对的提升。
在我国,以“破坏视力”“玩物丧志”为理由,一些家长限制甚至杜绝儿童使用数字媒体。但是根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新媒体用户数量居世界第一。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限制甚至杜绝儿童使用数字媒体是不可能的。虽然国内一些公共图书馆已经将数字媒体融入到儿童阅读推广中,但是收效甚微,为儿童设计的APP依然存在设计过于简单、缺乏趣味性等缺点。由此可见,利用数字媒体进行儿童阅读推广还须各方面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以身作则,引导儿童科学使用数字媒体;同时,我国公共图书馆也可以效仿德国公共图书馆,引导儿童正确使用数字媒体进行创作和分享;此外,我国儿童电子读物开发商应正视产品的开发,使产品能够寓教于乐。
3.2 强调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对德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几乎每一项活动介绍中都少不了“spielerisch”(像游戏一样的)这个单词。可见,德国图书馆学界非常注重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趣味性。事实上,目前德国开展的各项儿童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都做到了这一点,如手工制作坊、角色扮演、参观动物园、观赏儿童影视作品等都让儿童对阅读有了更高的接受程度。此外,丰富多样的儿童作品在培养儿童阅读兴趣上也功不可没。例如,以狐狸和老鼠为主角的儿童作品“Pippliothek-Eine Bibliothek Wirkt Wunder”就备受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欢迎,并且在“阅读创造力量:阅读和电子媒体”计划中,围绕该作品的角色扮演和图书电影院活动都成功地调动了儿童阅读兴趣,还让儿童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图书馆。
在提高儿童阅读兴趣的同时,各项阅读推广活动也从未放弃培养儿童阅读能力这一目标。有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儿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没有持久的阅读兴趣支撑,长时间不阅读,其相应的阅读能力也会下降,这样就无法真正实现阅读推广的实质目的。二者相辅相成,在进行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过程中,任意一项都不得偏废。
长久以来,我国大部分儿童接受的都是“填鸭式”教育。教育工作者希望用机械式的灌输方法来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以致忽略了对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这绝非长久之计。笔者认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应以培养儿童阅读兴趣为出发点,为儿童开辟形式多样、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乐园;同时,儿童文学创作者也要切身为儿童着想,创作出适合儿童的、易于其接受的文学作品,使儿童在阅读中获得知识、享受阅读的乐趣,从而积累一定的阅读量,最终达到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目的。
3.3 注重多方合作与联合推广的效果
阅读推广活动的发展首先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虽然公共图书馆在德国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中是举足轻重的角色,但仅凭自己的单薄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是德国阅读推广的领军组织,成立于1988年,不仅是德国推广阅读的核心机构,也是欧洲最大的阅读基金会,其名誉主席一直由历届的德国总统担任。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不仅抓住各种有利时机进行阅读宣传推广,还利用其本身的影响力联合各出版社、基金会和商业集团公司,为各项活动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该基金会也致力于不断扩大服务的范围和对象。
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与学校联系也十分密切。在阅读推广和提高信息素养方面,公共图书馆和学校相得益彰。学校具有教学专长,而当涉及媒体使用的选择和发展,以及阅读推广和提高信息素养的问题时,公共图书馆更显优势。目前,德国公共图书馆举办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几乎都是与幼儿园或日托班进行合作,这些机构都为儿童阅读推广提供了平台。
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陪子阅读”是德国家庭很重要的日常生活内容,在家庭环境中对孩子进行阅读推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据德国读书基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有81%的家庭每天陪孩子阅读,对于阅读推广功不可没。德国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对象包含了父母,如“阅读起跑线”中的大礼包包含了给父母的育儿提示和图书馆礼券,韦茨拉尔的“阅读家庭”计划更是进一步强调了家庭对推广儿童阅读的重要性。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既是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目的,也是任务。
除此之外,上述机构以外的各类青少年儿童福利机构和各行各业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的志愿者也为儿童阅读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志愿者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儿童,并且使儿童阅读贴进生活,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服务的对象更加细致。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还缺少类似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这样的全国性机构,还未能将阅读推广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此外,我国公共图书馆也没有真正走出去,在营造全社会阅读氛围方面还有所欠缺。笔者认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应从基层做起,并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家长和教育者,营造出良好的家庭和校园阅读氛围;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各儿童服务机构的作用,吸引多方主体参与儿童阅读推广,扩大社会影响力。 3.4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活动
德国开展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覆盖全国范围的同时,各州或城市也结合自身状况,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以确保每一项活动都能够渗透进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即使是全国性的儿童阅读推广服务,在各州也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并且能够得到当地各相关机构的支持。这种形式不光能够缓解国家级阅读推广基金会的压力,还能够使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呈地毯式展开。
德国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非常人性化。对于特殊家庭,韦茨拉尔的“阅读家庭”计划使阅读导师走进家庭,将文化的传播给予教育上有缺陷的家庭,使这些家庭不再是社会中的“孤岛”。针对特殊儿童,如视障儿童,公共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了“触摸书”;又如听障儿童,许多公共图书馆为其提供有声读物,并聘请专人使用手语为他们开展无声故事会。
另外,近几年随着德国境内大量难民的涌入,德国一些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范围也扩展到难民儿童,用文化的力量鼓励饱受战乱之苦的儿童,帮助他们学习德语,为他们日后在当地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水平、文化特色各有不同。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也举办过具有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然而,大部分活动持续时间较短,且集中在“六一”儿童节前后,不足以形成规模,影响力也较小。另外,针对我国的留守儿童,一些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也开展了各类活动,但大都以慈善捐书活动为主,未能进一步推广阅读。笔者认为,我国在进行儿童阅读推广时,除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短期活动外,还应该开展系列活动,使其持续时间更长、影响力更广;同时,也要正视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本质,明确慈善仅为其活动的一部分,而引导儿童阅读、展现阅读魅力才是其活动的重点。
4 结语
德国作为“阅读的民族”,在阅读推广方面取得的成绩在国际上也是十分瞩目的。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自然应该是阅读推广的主要对象。德国公共图书馆为儿童提供各种特色鲜明的阅读推广活动,以培养阅读兴趣为主,致力于提高各年龄段儿童的阅读能力。他们深谙在儿童阅读推广中正确引导数字媒体利大于弊,并通过灵活的内容使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德国公共图书馆充分利用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的作用,调动学校、政府、家庭、图书馆、媒体、民间组织、志愿者等各方力量,营造全社会阅读氛围,发挥合力,有效地推广儿童阅读。
我国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已经起步,公共图书馆依旧任重道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总结德国儿童阅读推广特点的同时,我国公共图书馆应取其精华,结合本国特色,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氛围的儿童阅读推广道路。
[关键词]蒙学;《三字经》历史地位;文化蕴含;义理;探析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是古代教育的基础性教育,是不断创新、发展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婴幼儿施以不同的教育模式。妇女怀孕后到出生,对胎儿的孕育过程谓之“胎教”,婴儿出生到七八岁左右的谓之“幼教”,七八九岁进入学堂或私塾念书谓之“蒙教”。简而言之,一如近现代的学前教育和初级小学阶段的教育。蒙教通过幼教、蒙教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开启儿童认知自然与社会的智能,引导儿童道德品性与规礼习行,教授儿童“经世致用”之才能。正是在古代幼儿教育、蒙学教育理念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代中国人,才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火种。在中国古代蒙学教育诸多蒙学书籍和文献中,惟《三字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被尊奉为“袖里《通鉴纲目》”、“蒙学之冠”。
一、《三字经》在蒙学教育中的地位和社会影响
何为蒙学?蒙,取自《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1)童蒙,即初入学的儿童。蒙学,《辞海》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2)由此可见,古代的蒙学近似于当代的学前教育和初级小学教育。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上起周秦,下迄民国,用于蒙学教育的书籍或文献随着社会历史的递进而增益。据张志公编的《蒙学书目稿》统计有580种之多。徐梓的《中国传统蒙学书目》在此基础上作了增补,达到1300余种。蒙学教育的书籍虽然门类繁多,但基本义理都是为启智、认知、修心、养性、立德、规行等必须遵循的教范。
在诸多的蒙学书籍文献中,有一本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这就是《三字经》。
《三字经》从问世起,就以其难以比拟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那么,《三字经》是出自何人之手呢?明代黄佐的《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的《大云山房记・二》都记述为是宋代末年区适子撰著,依据出自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有“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作。适子,顺德登州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之语。更有人迎合此说补证为“南宋末年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清代邵晋涵诗在其《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中断定为:“《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清代夏之翰在其《小学绀珠・序》中提出了:“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认定为《三字经》是南宋学者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1223~1296〉)撰著;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中也说:“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明确认定《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经当代学者研究,清人夏之翰、贺兴思的论断是可确信的。《三字经》问世后,虽屡有人因应世化做了诸多适变增删,依佘人之见,这些增删本非但无有多少增益,反而留下了明显的斧砍雕凿的痕迹,对《三字经》时代特征及其思想蕴含有所损毁。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传统蒙学读物的句式主要是四言句式。《三字经》以三言句式这一新的面貌出现,从形式上对传统读物进行了创辟性革新,而且这种革新符合儿童阅读习惯。明人赵南星说:《三字经》“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明人吕坤在《社学要略》中说:《三字经》“淹贯三才,出入经史”。“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3)清人王相称《三字经》是“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在《三字经注解备要・叙》中认为它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近代章太炎称赞《三字经》:“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天人性命之微,地理山水之奇,历代帝王之统绪,诸子百家著作之原由”。是一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内容丰富的启蒙读物,在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堪称“蒙学之冠”。
《三字经》不仅对本民族、本土文化影响巨大,而且很早就在少数民族中传播。清代出现了陈格敬翻译的《满汉三字经》、崧岩富俊翻译的《蒙汉三字经》等,由此可知《三字经》在清代已为兄弟民族所接受;清雍正五年(1727)订立《恰克图界约》后,沙皇政府派来中国的学艺者就是以《三字经》为识字课本的。后来又被翻译成俄文,跨国界走出国门。道光九年(1829)俄国又在圣彼得堡出版了《汉俄对照三字经》,在俄国知识界和公众中广为诵读使用,被喻为“十九世纪的百科全书”;道光十五年(1835),由美国传教士出版的英文译本,被视为风靡世界的华夏古籍之一;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新英译本《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二、《三字经》深邃义理和丰厚的文化蕴涵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精神动力,这就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一词源于《易传・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时间不断的流逝,天体始终运转不止,君子应当仿效天体的这种精神,奋发有为,勉力向前,永不滞步。这是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是个人健康成长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三字经》贯穿的基本的思想理念。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义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长为“经世致用”之材;从“为人学,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教导儿童要懂礼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告知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等简明扼要,一应俱全;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展示古代重要典籍和教授儿童习学的规程,胪列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等儒家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表述的是从伏羲神农至清代的朝代更替递嬗,中国两千多年变革发展史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劝诫习学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自幼打下坚实的“治世”知才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古代蒙教注重以人为本,首要目的是授教“做人”,教导“修身”。《三字经》的开首语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在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人性”的争议向无定论。老子认为:人性像水一样,是一个自然的东西,“人性之无分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认为:性善是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活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性是本善的;荀子与孟子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然而,二人在人性善恶问题上却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是趋“利”的,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喝水,人性就是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而善的一面都是后天习得的;西汉儒家代表人物杨雄则认为人性是善恶混合的,学善则为善人,学恶即为恶人。其实,这些不同的观点是他们基于人这个生产、生活、文化、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环境条件下的一种表现形态的感知思维,都有其合理的成分,也都不免有所偏激。《三字经》中“性相近,习相远”源自于《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并没有轻言人性,没有给人性定论,只是说人性相近,而后天的习惯与兴趣使人与人之间的天性相去甚远。先哲们尽管对人之初性善恶的观点不同,但对于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认可和赞同。“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本性的好坏,是可以通过教化来改变的;一个人的习惯也不是生来就有的,陋习也是可以通过教化来改善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三字经》的作者是知晓在他之前关于人之初,性善恶的各种观点的,开首之语取人性本善之义,阐释“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足见其以人为本、劝人从善的理念是欲言于不言之中的。”
道德伦理是《三字经》的核心价值理念。《三字经》中:“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集中体现了“别尊卑,序长幼”的道德伦理修养。《三字经》里“三纲”指的是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三个主要方面。以“君臣义”为例,它秉承了孟子处理君臣关系的思想,即“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义”、“孝”、“亲”这种真情真义无不体现了和谐的思想。即或是董仲舒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也是具有历史的积极意义的。如若“君”不能为臣所尊,不能号令臣子与天下,君也就不成为君,臣也就不成为臣,朝纲必乱,国之将倾,这是任何国度和社会所不期望的;如若父亲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教养子女,父子关系将失去存续的基本基础,不成其为父子;如若夫不能为妇尽一家之主的责任和担当,那他(她)只是一双性器具的偶合,焉能成为夫妇?董仲舒的“三纲”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也是不能冒然否定的。以今人的思维取向去苛求古人,否定古人,甚者批判古人,是忘根弃祖的不肖子孙。
《三字经》所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不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今,是做人、做事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和最低的底线。上有道,下有德,真善美才能够彰显,社会才会和谐。
《三字经》倡导“首孝悌”。今天的社会中不赡养老人,不孝敬父母尊长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当一个人在高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阔论时,不尊古训,不讲“首孝悌”,对父母尊长且不存一颗孝心,岂能够恰谈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实诚心?
读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思维的磨炼。年轮的流转使已经逐渐苍老疲惫的古典教育中许多精髓在岁月侵蚀中散落;市场经济的大潮浪涛奔涌,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家园被荡涤的空旷溃颓。蒙学教育的根系不可中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能滞弃。时代需要重新捧拾起尘封缺失的精神文化遗产,深入研习其义理,汲取其精华,延续其命脉,润泽其后世。《三字经》这一先祖遗留给后世的精神瑰宝将闪烁永辉。
参考文献:
⑴(《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王弼注、孔颖达等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极大地关注,他们也逐渐意识到玩具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的重要作用。玩具不仅有传递社会文化,娱乐、审美和益智的功能;还可以激发儿童游戏的动机,支撑游戏开展,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 孩子的玩具应该是按儿童成长阶段制作而成的,并且它应是适合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东西。但如今,儿童玩具市场的玩具种类又是五花八门。就有很多的家长对这对此感到迷茫。不知道应该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怎么的玩具。 玩具市场发展迅猛,不单仅仅是儿童玩具还有成年人的玩具及老年人玩具,可见玩具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足以证明玩具市场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小组成员借此进行了天津玩具市场的相关调研
一、调研时间:
20XX年10月1号
二、调研地点:
天津市大型商场、超市、批发市场、玩具专卖店。具体是天津是滨江道麦购广场、沃尔玛超市、伊势丹、家乐福、外滩公园的乐购超市,天津市大胡同。以及周边的乡镇,儿童,家长、学生,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玩具情况调查
三、人员组成:
3人一小组
四、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了解天津市各玩具市场和小商品批发商城的整体状况,观察了解玩具市场上不同玩具的种类、安全性、不同功能、进货渠道等有关标准,对玩具市场的了解和分析以及玩具在城镇与农村间玩具选择上的差异进行足够的比较,以便我们更好的为玩具未来的发展做好相关准备
五、天津市玩具市场的整体状况:
我们走访了天津市滨江道的麦购广场地下一层,这里的儿童玩具种类很多,有汽车模型类、枪械、刀具、飞机战机类、变形金刚类、高达、芭比类、拼图类、积木等婴幼儿玩具。种类相对比较齐全,毛绒玩具大多来自青岛、广州。小部分是韩国、日本进口。玩具安全性也较好,包装上均贴有醒目的警告图标,其内容包括适合儿童的年龄段、使用的注意事项,其中有一款遥控车包装上的警告图标赫然在目:“内含零小配件、不适合3岁以下儿童使用。”
我们还到了位于外滩公园的乐购超市,这里的儿童玩具用品比较齐全。货架上分男孩类和女孩类的专柜,每件玩具商品都会注明适合儿童的年龄。这里的玩具柜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但都没有按照年龄段分类,只是按照毛绒玩具、大型玩具和婴儿用品简单进行分类,好在能够看到实物,能够在购买时大致看个明白,直接选择。
我们也来到天津大胡同小商品批发市场,这里的玩具种类繁多,但大多数都有质量问题。这里卖的电动玩具绝大多数没有说明书、生产厂家,也没有安全标志。还有一些玩具外包装上贴上英文标签,但都是“MADA IN CHINA(中国制造) ”字样,根据商家说是出口转内销的货物,其实他们也不知道安全标准。还有的儿童玩具采用的是韩文标签,号称是韩国货。根据批发商介绍,货物时来自广州、义乌、扬州、青岛等地。具体是什么厂家的产品,自己也不清楚。天津大胡同毛绒玩具的问题让人担忧。这里的毛绒玩具大都做工粗糙,有的随便用手撕扯就能扯下绒毛,很容易被儿童吸入口中。在大胡同市场的一家玩具店里,有几款名为“电锯杀人狂”的模型玩具,玩具中的模型小刀、电锯都很锋利,稍不注意就容易划破手指,这类玩具绝对不符合中国家玩具安全的标准。
我们也走访了天津周边的乡镇,看到街道卖的玩具质量更是相对较差,完全没有安全保障,虽然价格便宜,但很少有人购买。
总的来说,天津的玩具状况还是比较好的,在大型的商场中能够买到相对令人放心的玩具,虽然有的商场的玩具没有注明适合儿童的年龄段,但是,都可以看到实物,避免了未到年龄段儿童的使用。但是大胡同以及乡镇的玩具状况比较令人担忧,所以,建议家长不应带孩子去乡镇街头去购买儿童玩具。因为存在着太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孩子以及家人的健康,还是应去正规的玩具商城购买玩具。
六、喜欢玩具的群体范围,以及所分布的年龄段
近年父母已普遍认同玩具能启发儿童智力的观念,家长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极为重视, 集知识趣味、动手动脑于一体的玩具迎合了城市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加上现代家庭绝大多数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均乐意花费在孩子身上.
在4到10岁儿童玩具市场中有大部分是由孩子提出喜欢后与父母共同商量并决定购买。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对于玩具的需求与购买决策逐渐由父母主导转变为孩子自己主导。
就性别偏好来讲差异非常明显。七成多的女孩最喜欢毛绒玩具,而只有不到两成的男孩子最喜欢毛绒玩具。而男孩则更偏爱电动遥控、变形玩具和模型类玩具,比例分别为五成多和两个三成,相对应的女孩子最喜欢这几种玩具的比例分别为:1/5,1/10和3%。除了最喜欢的玩具类型之外,关于最不喜欢的玩具类型为:有一半的男孩不喜欢毛绒玩具,而女孩的这一比率不到百分之六;同时,近一半的女孩不喜欢变形类玩具,可见性别的不同,决定了相关玩具的喜爱程度
七、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玩具的种类及相关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不同年龄段儿童对于各种类型玩具的喜好程度差别很大,总体来讲次为:毛绒玩具、遥控玩具、有声玩具、积木玩具、模型类玩具等。 各年龄段儿童最喜欢的玩具类型:
3岁以下婴幼儿近半最喜欢有声玩具,四成最喜欢毛绒玩具;
4到6岁儿童最喜欢毛绒和电动遥控玩具;
7到10岁最喜欢毛绒和模型类玩具;
11到13岁儿童喜欢毛绒和电动遥控玩具的比例都在50%左右远高于其他 类型玩具;
14到16岁的少年最喜欢的是毛绒玩具,这一比例高达七成。 随着人们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消费者对玩具的需求已开始从传统的中低档次的电动型、拼装型、装饰型玩具转向新颖的电子型、智慧型玩具及高档的毛绒、布制类装饰型玩具。
八、城镇儿童与农村儿童对玩具的喜爱程度的差异城市消费者:
(1)34%电子型玩具 (2)46%智慧型玩具 (3)20%高档的毛绒、布制装饰类玩具
农村消费者:
(1)48%电动型玩具 (2)28%拼装型玩具 (3)24%中、低档次的毛绒、布制类玩具。
九、不同玩具的价位,以及家长购买玩具的准则
音乐玩具:
电子音乐键盘、玩具鼓、音乐玫瑰闪光吉他、飞碟播放器、越野之王遥控电动赛车(118元)
智力玩具:
百变积木桌(43元)、六角形盒、多功能写字板、落珠积木、长短棒磁力棒、丹尼奇特天平称、智力球(199元)
体育及户外玩具:
保龄球、脚踏滑板车、足球门、飞盘、飞碟、玩具秋千、陀螺、呼啦圈、运输的套装车(128元)
工艺美术玩具:
DIY 玩具模型(50元)
亲子玩具:
银辉-浴室系列-钓鱼组合(78元)、银辉-鸭子家族(33元)、流水船(78元)、响铃牛、响铃老鼠、智高多功能小火车(388元)、鸟塔(11)、小工程师积木
(24)、会发声会唱歌的益智汽车造型的玩具学习机(35元)、磁性钓鱼玩具(16元)
建构及模型:大黄蜂变形金刚(219元)、奥特曼套装、船模、高达(235元)、恐龙战队、百兽战队、镭射机器人(298元)
大多数家长是以100元为底线,他们认为,玩具没有必要买太贵的。一是经济能力有限,二也是没有那个必要,孩子玩玩就扔了。但是,也有家长表示,一定要买好的玩具,因为孩子经常会往嘴里塞,好的玩具可以保证质量,效果和孩子的安全。而玩具市场的玩具又价格差异很大,所以,我们不一定要选择最贵的,但是一定要选择适合孩子的。虽然觉得是价位会比较高,但是很多家长在质量与价格间还是会选择质量,注重玩具的质量安全
十、调研后的感想
通过一天时间的走访调研,我们深刻的了解到了我国玩具生产的弊端以及发展需要的相关方向。须向智能化、个性化、多功能化发展
(1)智能化
在玩具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内地玩具市场功能单一、造型刻板、无差异、无个性的低端经营状态显露无疑,传统玩具越来越不能满足孩子和家长的消费需求,而欧美市场中儿童玩具的教育性和智能化趋势发展迅猛,玩具智能化成为玩具行业新潮流。将开发儿童潜能、启迪儿童智力、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因此玩、教融为一体的潜能开发玩具一枝独秀,深受众多家长和儿童的青睐。欢乐魔方儿童潜能开发不仅设计新颖、品类丰富,还根据著名心理学教授哈佛大学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从科学的高度去找出孩子在语言、数字逻辑、音乐、空间、运动、自我认知、人际关系、自然观察等智能方面的长短和个性差异,并定位不同孩子在各个智能方面的不同特点,从而为孩子的智力开发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科学的开发方案,帮助家长在孩子的早期潜能开发方面准确定位、因材施教,从而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所以不仅仅是天津地区的玩具发展需要改变,全国的玩具生产都要改变单一的生产模式。
(2)个性化
所谓玩具的个性化是指玩具企业品牌与同行业品牌形成区别,这是个性化必须具备的特征和倾向。产品的个性化可以从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两个方面来营造,如玩具的个性化可以通过“技术、品质、包装、功能”等物质性因素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服务、信誉、品牌、人物”等非物质性因素来体现。在产品同质化趋势条件下,非物质性因素对产品形象的个性化塑造更为有效。不单单生产毛绒玩具,要不断的去创新发展
(3)多功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