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趋势及前景范文

农业发展趋势及前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发展趋势及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发展趋势及前景

第1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前言: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不断地发展,各行各业的经济管理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我国的经济体中,尤其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并且农业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尽管工业的发展进步很大,但是我国的农业在经济中的影响力的地位依旧是不可动摇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的支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的生产模式也随着形势发生了变革。为了促使经济全球化下的农业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需要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的发展。

1.目前中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没有符合现在的农业现状的管理体制

目前,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占据我国经济体制的主导地位,但是我国的经济的构成种类还是多张多样的。由于我国的经济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农业经济的管理层面上,还是不具有一个配套的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而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所需要的要求,所以在目前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中,传统的方法并不适用。除此之外,现在的农业经管理体制无法与基本的经济体制相和谐。所以,在这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条件下,导致了整个农业的经济发展的步伐变得非常的缓慢,严重的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的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面,急需制定一套适合现展的、系统的、符合现状的现代农业市场的经济管理体系的改进方案,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农业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建设。

1.2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的知识并不了解

想要对于国家的农业经济有更加良好的建设,除了要顺应时代,制定符合现在经济变化的农业管理制度,还需要有一批对于农业专业的知识非常了解的专业人员进行相关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这样才能使得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并且生命力会越来越顽强。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农业的管理知识不够了解也是导致农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很多的专业的农业管理人员依旧继续沿用着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而不愿意丢弃一些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讲并不适用的一些管理方法,并且还不愿意接受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一些管理人员的拒绝与时俱进的做法,非常严重的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限制了更多的农业进步的机会。除此之外,一些农业部门的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国家出台的有关农业的保护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党和政府制定的一些有关农业的措施并不会放在心上。因此,这种不在乎的心理,就会导致他们在处理一些农业方面的经济事务的时候,并不会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办事,完全是看心情或者是仅仅就敷衍了事,这种情况下的决断都会出现执行力不足,或者是一些办法并不能够很好的起到作用,这就会使得农业的经济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同时,一些部门的管理人员的相关的知识储备不够充分,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所以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态度不够端正,整体的员工的专业素质偏低,加上有些农业的管理部门并不能够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充分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所以他们对于自己从事的部门的相关的知识不够了解,所以他们的工作效率并不能满足这个市场对于农业的要求,这就会使得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是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力度,改善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就必须要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他们对于农业工作的重视。

1.3有关农业经管理存在技术上的不足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有很多个方面都在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利用到现代的信息科技的优势,没有将先进的现代化的技术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于目前最受各大行业欢迎的网络技术这一先进的方法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去,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面无法发挥其原有的价值,所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上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的加强,是非常有必要的。

2.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未来的发展的展望

2.1农业经济发展会更加的产业化

农业经济的产业化不但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带动农业产品的基础建设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农业的生产模式的改革的时候,要以利益为主要的出发点。通过利益这一刻纽带,将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联合在一起,进而可以提高农民的总的收入,并且提高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2.2寻求先进的管理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切都变化的非常快,所以,要是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那么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就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首先要在思维上进行合理的改变,对以往的落后的管理理念要适时地丢掉,并且要坚持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要根据现代化制定更加合适的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意识,从而解决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良好的发展。

结语: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心到农民的利益。所以,加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15).

第2篇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都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快农业化进程是一直以来的重要任务,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农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但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提高。

1、我国农业机械取得的成绩

从多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发展迅速,机械化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机械化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服务领域也有了一定的拓展,朝着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不断的发展,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不断加强。

2、 农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完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均衡

受到地理条件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经济及社会发展不够均衡,而且东西发展差异较大,导致机械化的发展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缓慢地区机械化水平很低,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对体系也并未建立,导致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缓慢。

其次,机械装备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从当前我国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来看,老化十分严重,并未及时更换,而且运输的机械较多,作业机械不足,以中小机械为主,大机械不足,这都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总量不够,缺乏合理性。

再次,门类品种问题颇为严重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环节上的差距很明显,尤其是水田机械的水平过低,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而且我国水田数量较大,但从其生产情况来看,仍然主要依赖手工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玉米的机械化水平刚刚起步,棉花机械却处于空白,门类品种的缺陷导致农机产品过剩与短缺同时存在,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最后,组织化程度过低,效益较差

一直以来,农机使用几乎都是一次性的,维修管理水平太差,农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农业专业服务队、机械等合作服务组织刚刚起步,规范性不足,导致经营总体效益过差,制约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

二、解决农机发展问题的对策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就需要加大农机的发展水平,实现全面的现代化,为了全面适应当前我国的农机发展环境,创造经济效益,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机发展中的问题。

1、适当调整结构,提高农机化的整体水平

农机化结构调整要坚持分类发展,加大突破力度,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特别地提高拖拉机用于农具的配套比,引导农民购置与其适应的农业机械,提高机械的作业率与质量,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增加。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与机械化的新技术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关键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大新技术的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同时要加强新技术的创新力度,要重点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能力,同时要增加新机械的开发力度,使种类全面,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

3、 实现跨区作业,实现规模化的发展

农机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就是将分散的农机户与农机作业市场紧密结合,透过市场的有效配置,增强农机的利用效率,政府也要强化重视,实行跨地区管理,拓展服务的范围,加快经济的发展,消除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实现农业社会化与产业化的发展,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三、农业机械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但是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不论是产品的质量与技术都亟待提高,展望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的特征:

1、环境不断好转

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视,相关文件不断出台,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管理也权责分明,对农机服务与产品保障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相关法律的实施也完善了农业机械化的环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2、 扩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技术

我国各地的气候差异很大,除了要增加基本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外,还需要加大其他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包括畜牧业、设施农业等等,拖动农产品的效益与质量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促进果树产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3、增强升级换代技术的能力

相对而言,我国农机技术水平总体质量较低,技术含量低,中小型机械多,科技含量高,可靠性与操作方便的大型机械过少,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规模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机服务组织能力也不断提高,升级换代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对我国农机技术开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促进我国农机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3篇

农业经济发展与否的关键有三个,其一是通过对本国农业经济现状的调查研究,确定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走向;其二是要大胆地进行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大幅度、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其三是要靠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

就农业经济发展道路而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初是依靠和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采用的是以“大包干”责任制为代表的统分结合的。但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的思考和创新的呼声,从理论界到新闻界、到农民自己、再到现在的中央决策层,可以说是“仙乐飘飘处处闻”。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农业经济目前的发展态势已经充分证明胜利完成了历史交付的使命,农业经济发展的舞台应该上演农业产业化合奏曲了。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综观美、日、德、以色列等国的农业发展经验,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那么,结合中国国情,应该以什么样的农业组织方式和生产经营模式来实现农业产业化呢?

发展道路和具体组织经营模式合并在一起,就是事物的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就是以制度创新寻求一种具体形式多样的能够大力推动和帮助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进而有效推进中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崭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二、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素质的现状

那么,制度创新也好,引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好,要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贯彻这种发展趋势,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课题组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人、依靠农民、依靠农村人口。因此,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就在于农村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为此,《以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做了一个调查, 本次调研以平顶山市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为卫东区和平顶山市郏县李口乡,具体走访的有李口乡张店东村、张店南村、郭楼村、老昝庄村和平顶山市卫东区下辖的东高皇乡的观上村、小店村、上徐村,东环路街道的吴寨村,东工人镇街道的吕庄村、赵庄村。

据调查: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口占了全部人口总数的56%,接近六成,而高中、中专或中等职业学校学历层次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9%,不到两成,大专层次的占16%,本科层次占9%,研究生层次的没有。这说明,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虽然已经基本扫除了文盲和半文盲,但农村人口的总体文化水平依然不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不容乐观。

另外,农村人口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对待市场、对待开放、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性思考还处于比较令人担忧的传统的惯常思维模式阶段,因此,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内陆以农业为主地区(比如河南省)的农村人口这种传统思维模式和以这种思维模式为基础的综合素质现状,对比前文粗浅地提到的一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令人忧虑。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对农村人口素质的要求及对策

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结合中国国情以及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素质,笔者认为,中国农业发展趋势对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人口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意识素质。只有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思想意识素质,才能进一步促使农村人口摆脱旧的传统陈腐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开拓市场,自发继而自觉地推动中国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村人口应当具有一定的能促使其面临问题作出科学决策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一条,“木桶原理”就会发生作用,想提高农村人口其他方面的素质也会变得异常困难。

再次,农村人口应当具有一定的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科技素质。这是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重点。科技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意识,一方面是农业实用科技,这样,农业产业化所倡导的专业化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等目标就会在农村人口整体科技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得以快步实现。

最后,农村人口应当对“农业产业化”具有一定的认知素质。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的调查中,选择“不知道,根本没听说过”一项的接近6成,这说明在农村人口中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口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农业产业化,还有接近4成的农村人口仅仅是“听说过,具体不是很了解”,如果是这样,我们依靠谁去建设农业产业化呢?所以,大力提高农村人口对“农业产业化”的认知素质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上几点即是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亦即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对农村人口素质提出的要求。针对农村人口综合素质需要着重提高的这些方面,笔者以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强化分工,明确职责,划定任务归属机构。

第二,以村为主,强调并硬化村级政权在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利用现有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和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在乡村文化室、广场或者田间地头举办各种培训、宣讲、科技课堂或农民夜大等文化科技活动,以提高农村人口思想意识素质为龙头,以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为主,以提高农村人口科技素质为重点,以提高农村人口对“农业产业化”的认知素质为目标,大力推动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快速整体推进。

总括地看,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为主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瓶颈,如果解决不好,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一定会受到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的最终落实、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落实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步伐都将会变得缓慢而艰难。

第4篇

[关键词]特用玉米 生产现状况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148-01

1 特用玉米的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甜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甜玉米种植面积较小,主要以供应大中城市鲜食消费为主,近年来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先后建立了甜玉米罐头加工厂,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是甜玉米的品种水平、加工技术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国内高档饭店所需的甜玉米制品仍需进口,甜玉米生产和加工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糯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糯玉米因其独特的风味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其鲜果穗市场售价比普通玉米高30%,是一项投资小、销路好、见效快的农村致富门路,既可满足城乡生活需求,又可促进城郊经济的发展。随着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我国糯玉米种植零星分布的局面得到改善,在一些大中城市近郊已呈规模化种植,糯玉米利用也以鲜穗煮食为主,速冻、罐头及加工转化前景广阔。

1.3 优质蛋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优质蛋白玉米又称高赖氨酸玉米,其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在15%以上,赖氨酸含量在0.4%以上,较普通玉米籽粒赖氨酸含量高60%~100%左右。优质蛋白玉米一般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的类型,使胚乳中的胶原蛋白减少,谷蛋白和白蛋白增加,赖氨酸和色氨酸成倍增加,极大地改善了玉米的营养成分。畜牧业的发展对优质精良饲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用普通玉米作饲料,需要添加大豆和鱼粉,饲料成本较高。而采用优质蛋白玉米是降低饲料成本、提高饲料质量的一条简便有效的途径。

1.4 高油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高油玉米的科研和生产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先后选育推广了一批高油玉米新品种,如春油系列、高油系列、怀油系列等,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加工能力。

随着玉米油加工企业的发展,高油玉米发展前景广阔。在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油料作物种植有限的情况下,开发高油玉米是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食用油不足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1.5 爆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爆裂玉米的重要特点是爆裂性。爆裂玉米胚乳中几乎全部为角质淀粉,仅中部有少许粉质淀粉。在常压下遇热粉质淀粉膨胀,而的角质淀粉糊化形成坚韧有弹性的胶质,内部蒸汽压达到一定程度时,籽粒爆裂成花。爆米花能提供同等重量牛肉所含蛋白质的67%,铁质的110%和等量的钙质并解决了传统玉米花铅中毒的问题,是风靡世界的休闲零食。

爆裂玉米是我国最早引入种植的玉米类型之一,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但长期以来主要以农家庭院零星种植为主,没有形成商品化生产。我国在爆裂玉米品种选育方面起步较晚,近年来培育出一批优质的爆裂玉米品种,如黄金玉米、沈爆系列、黄玫瑰系列等。

我国爆裂玉米市场开发较晚,发展潜力极大。近年来爆裂玉米在我国的消费量迅速上升,针对只有农家院零星种植的现状,可根据市场情况适当发展。

1.6 青饲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青饲青贮玉米是指玉米在不同生育阶段采收青绿茎叶和果穗做饲料直接饲喂牲畜、或采收乳熟至蜡熟期的果穗和茎叶,经粉碎微贮后饲喂牲畜的一类玉米。青饲青贮玉米茎叶柔嫩,营养丰富,尤其是经过微贮发酵以后,喂养牲畜适口性更好。

青饲玉米的选育要求绿色体产量高,茎杆,叶片繁茂,干物质含量适宜,加工性状良好。其选育方法与普通玉米基本相似。我国已育成了多个青饲青贮玉米专用品种,如科多系列、京多1号、科青1号等,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高产优质的饲料。在粮食供给有余、玉米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发展青饲青贮玉米生产是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2 特用玉米的发展前景

大力发展特色特用玉米可增加食物种类,改善饮食结构,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畜牧业发展,加快农业产品向商品化、产业化和高品质、高效益方面发展,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特用玉米品种为玉米产业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2 我国巨大的消费群体为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3 国内农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为特用玉米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发展契机

3 我国特用玉米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特用玉米的发展要贴近大众消费

3.2 特用玉米产业化要切实提高品种品质

3.3 特用玉米发展要瞄准市场,不可盲目扩大

4.4 注重特用玉米的综合利用

第5篇

关键词 农业;新形势;发展趋势;应对策略;广东东莞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35-01

1 新形势下东莞市农业发展趋势

1.1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传统农业、城郊农业是当前东莞农业的主要形态,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有必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对安全、优质、鲜活农产品的需求,还可以为城市营造田园风光、绿色景观和生态屏障,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旅游、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农耕文化提供场所[1-2]。东莞目前计划建设连片面积20 hm2以上的农业园区,发展水产养殖、蔬菜和花卉种植等产业;建立集科普教育、观光娱乐、休闲垂钓、新品种试种推广等功能的综合示范点。引导农民种养意愿较高、投资比较大、市场前景好的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民、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形成集约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1.2 推进农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结合东莞市农业质量安全监管的实际,推进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力争将全市所有蔬菜、水果种植户纳入诚信体系监管范围,包括建立种植户基本信息、及时更新监测数据、建立失信单位黑名单制度等。推动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诚信档案建设,将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的资质、消费者投诉情况和质量监测结果等信息统一纳入诚信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企业榜”和黑名单等制度。督促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诚信守诺、依法经营[3]。

1.3 推进农业安全生产示范村建设

在东莞各镇街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的新模式,在辖区内选取一些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大、监管工作较完善的村和社区,在指导其落实种养户质量安全生产协议书、规范使用兽药饲料承诺书以及无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承诺书的签订工作的基础上,推行从投入品使用到农产品产出的全程监管,引导农户进行清洁生产,确保农产品安全产出。

1.4 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与农业科技推广、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园区建设等紧密结合,不断扩大全市标准化生产面积和规模,充分发挥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科学种养水平,从源头上减少农户滥用农兽药现象[4]。市一级农业部门继续挑选一些种植规模较大,管理较完善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一些条件具备的镇街可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生产实际,充分发挥辖区内标准化生产基地、“三品”认证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为广大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规范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

1.5 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加大“三品”认证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三品”认证活动。充分发挥“三品”品牌优势,将其与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用品牌化带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不断扩大“三品”农产品生产规模[5]。市镇2级继续通过开展“三品”认证企业和产品的专项执法抽检工作,不断规范“三品”认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确保认证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6 推进农产品产销联建建设

加大供莞蔬菜生猪生产基地的认定力度,推进供莞蔬菜产销对接,加强供莞蔬菜标识管理,提高供莞蔬菜的溯源能力。强化供莞生猪基地的动态监管,进一步推进供莞生猪电子标识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不合格生猪情况快速通报机制,确保供莞生猪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

2 新形势下东莞市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2.1 抓当地特色,农业引进亮点项目

以一种当地主要水果为种植基地,例如东莞岭南水果荔枝,在基地园区内配以其他季节性水果为辅,使果期覆盖全年,逐步建成种植、观光和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园区内可以设休闲品茗区、农业教育展览区、种植体现区、产品销售区等功能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休闲的都市农业项目。另外,根据各镇的实际,也可以设置集生产、生态、饮食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庄,农庄内设蔬菜种植区、水产养殖区、饮食区等功能区,形成一个具有农业耕作、水产养殖、旅游饮食等配套的综合型旅游点。

2.2 抓源头保障,净化生产环境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农业环境质量报告制度,为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提供依据[6]。扩展农业环境监测点和质量监测测定指标,构建全市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耕地质量监测信息化水平。实施放心农资进村入户工程,配合开展农资打假行动。

2.3 抓农业技术,推广提高产品质量

做好科研项目申报和成果鉴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在农业园区建设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基地。推广轮作改种、蕉园低压微喷灌技术和抗(耐)病品种,有效减轻香蕉黄叶病造成的损失。加大退化蕉园改种项目帮扶力度,控制病虫发生危害,提高改种效益。建立健全新品种展示与示范体系,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引进适地适种作物,应用生物技术应对环境污染,为全市科学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2.4 抓检疫检测,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全面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完善有害生物监控预警网络,设立疫情调查点与监测区,建设疫情数据库,健全突发性植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加大防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力度。以虎门港、松山湖园区、五大森林公园为重点,督促全市公共绿化地带做好红火蚁防控工作,确保“不漏发生点、不漏施药”[7]。分步建设植物检疫实验场,把好引种和产品调运检疫关。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生产环节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信息系统,做好软件更新,扩充病虫测报信息化功能。

2.5 抓平台建设,保障安全产品供给

建好安全农产品配送区,创新农产品物流方式,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切实开展地方品种猪资源保护,发挥供莞生猪生产基地资源优势,确保东莞优质猪肉供给。全面升级东莞农业信息网,构建纵向贯通、横向相联的农业网络。优化“农信通”服务,建立健全农业信息采编新平台,进一步推动信息服务多元化、社会化和办公自动化。

2.6 抓农业人才培育,优化管理效能

深入实施“乡土人才”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组织农村“乡土人才”跨镇传授实用技术,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把农村人才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依托网络资源开发远程教育。抓好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全面实行上岗培训机制。

3 参考文献

[1] 沈万红.创新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对新形势下大竹县农业发展的思考[J].达州新论,2008(1):48-51.

[2] 汪凤桂,欧晓明,肖鑫.论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与思路——广东不同区域农业发展趋势的比较与启示[C]//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北京:中国农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ocieties),2009:3.

[3] 周玉国,施江滨.论新时期云南农业教育应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策略[C]//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昆明: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5.

[4] 田晓婷.北京市顺义区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5] 陆世明,黄元宁,高正宝,等.加入WTO对滁州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1(6):797-799.

第6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前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农村村民大规模进城打工而弃耕农田的现象。因此,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清楚认识农业生产不再是过去的传统生产模式,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已成为一种潮流。

1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1.1我国农业机械设备使用现状

随着家庭联产经营制度的提出,调动了农民的劳动动力。因此,农业机械吸引着广大农民的眼球,因为现代化农业机械有着高效、便利等特点。例如,南方的水稻种植,其地理位置优越,地势比较平缓,因此可以采用现代化机械操作,大大节省人力、财力;而在北方,比如陕北地区,其地势多为丘陵和山坡,无法大规模实施农业机械操作,这样就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1.2我国农业机械设备质量现状

随着农业机械化时代的到来,各地的农业机械经销商也如雨后春笋般日益增多。但是,许多农业机械经销商没有生产经营许可证,安全保护措施不规范,没有规范的防护设备[1]。同时,经销商为了争夺市场,常常以次充好,制作工艺粗糙,质量无法保证,导致农业机械的质量差,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安全性可言。

1.3农业机械设备服务系统不完善

按照国家的农业机械设备三包规定,出售正规的农业机械时必须有退货、维修等售后服务,而现在市场中出售的农业机械大多没有售后服务点。同时,大多农业机械设备说明书中的规格和使用注意事项、厂家地址等项目注释模糊,这样使农民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农业机械服务机构的不完善给农业机械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2农业机械发展前景

2.1智能电子传感技术的应用

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遍地开花,智能电子传感技术应用就是一个典例,飞机打农药则利用了传感技术,自行感应出农作物所处的位置,对其作出感应,精确其位置,根据种植面积,喷撒适量农药,促进庄稼正常生长[2]。这一系列便利的措施在过去是无法普及到的,所以农业生产中采用现代化的传感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2.2农用机器人的普及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将会出现传感和机电一体化的农业机器人。智能化农用机器人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比如采用计算机技术中的编程,对于农作物常见的疾病及发病特征做出一套完整的程序植入机器人内部,机器人可以根据观察和感应到的农作物状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3]。虽然现阶段农用机器人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用机器人必然会成为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2.3先进的4C及仿真技术的应用

农业机械的使用不但体现在大型种植设备上,现在已经全面渗透在精密的仿真等领域。例如培育新植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利用高端的仿真技术,可以模拟出植物所需要的生长环境,大大缩短培育时间,节约人力和财力。因此,现代化的仿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3结语

该文通过对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机械仍然存在着服务系统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对此进行改正。而农业机械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科技的迅速发展,智能化和自动化已成为农业机械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只有在政府、农机生产部门、农民三方齐心协力下,农业机械才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稳态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衡模,高焕文,王晓燕.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与推进模式[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2):44-49.

[2]党革荣,耿端阳.农机发展出路在于智能化和自动化[J].中国农机化学报,2003(5):5-6.

第7篇

[关键词] 丘陵山区 发展现状 农机装备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04-01

一、我国农机装备发展现状

1.农机设备应用不够广泛 农机设备在农化中的应用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机总动力逐年增加,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十一五”期间,贵州地区新增农机具将近 32 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 1 730 万 kW,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 9% ,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整体情况还处在农机化发展初级阶段。

2.农机设备结构发展不够合理 我国现阶段,很多小型农机设备不适合在贵州丘陵山区作业,但是这种设备占据了我国大部分市场。少部分微耕机也是主要用于农作物的耕作,而能够用于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小型山地播种、移栽、收获的机具更少,因此,在目前我国农机设备各领域各环节结构的发展极不合理。

3.农作物间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在贵州地区,随着农业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农村劳动成本开始相对较高。目前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比较快,而烟草、油茶等仍是人工劳作,玉米耕作机发展相对较缓慢。农作物机械化作业间技术发展不平衡,仍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以有效手段来提升耕种收综合的机械化水平。

二、农机装备发展趋势

1.随着农机设备的发展,传统的微耕机必被小型的多功能的作业机所取代。“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将南方丘陵山区作为我国实行农业机械化重点发展区域。随着农机设备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政府对农机化作业的重视,单一的微耕机机不再满足市场的需要,加之新型的多功能作业机的出现,单一微耕机必将被取代。因此,未来农机设备的发展趋势是,研究新型的多功能农机具,使之能够符合山区丘陵作业的需要。

2.移栽和直播种植机械是农机设备发展的方向 我国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相应先进的农机设备来实现,农机设备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目前,实现农作物移栽和直播种机械设备的作业化,是贵州丘陵山区农机设备的需要努力的发展方向。

3.中、小型农机互补是农机设备发展的趋势 在贵州地区,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化农业过渡,大田开始向设施农业发展,随着我国关于农业2号文件的实施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个人认为中型的农机设备适合在规模化的农业区使用,小型的农机设备则适合在单一的基础设施较差的小区域农业区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中、小型机互补使用来转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式,实现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集约型的转变,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其次,可以注重优化农业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切实推动贵州山区机械化技术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4.小型联合收割机是目前收割机发展方向 虽然大型联合收割机作业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但是在贵州地区农业应用中不能体现其优越性。在贵州地区,目前大部分是使用功能单一的割晒机,由于其受天气影响较大,不能一次性完成收割和脱粒,因此也不能被大众所接收。小型稻麦收割机,是目前贵州地区使用最多,且接运用比较广泛的农机具。

5.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农机设备发展的趋势 在解决了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性作业环节后,农机设备仍有新的技术需要跟进,实现农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在贵州地区,目前已经实现了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和插秧技术,同时也具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条件。农机化设备的全程应用,不仅是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一项新型农机技术,也标志着我国山区丘陵地区农机化综合作业的水平的提高。

三、结论

贵州是一个多丘陵,农作土地分散零散的地区,研制和发展多功能、中小型农机具是农机科研发展的方向。相关门要根据该地区农机设备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适宜合理的机械化作业规程和合理高效的技术体系,通过集成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加快贵州丘陵地区农机化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敬堂,吕大明,张富贵.推进贵州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战略措施研究[A].贵州省农业工程学会、贵州省有机农业学会、贵州省技术经济研究会、贵阳市农业经济学会.贵州省高效生态(有机)特色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第8篇

关于农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考

农业是民生之本。农业发展关系经济发展全局。作为百业之本,我国农业自从改革开放后政策变化就不太明显。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政策落实,我国正式提出了新的农业发展计划,这必将带动我国经济的全局发展。工农经济性质的变化以及新的发展趋势这些都必然会倒逼我国的农业经济格局新发展新变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这样的形势下必然也要提升和发展,适应新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1]。便是本文索要讨论的问题。

一、农业转型期经济新特点

(一)工农产业性质的变化

中国建国之始,效仿的是苏联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这一模式,自开始到改革开放这种模式为中国工业发展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以至于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农业地位从封建王朝的百业之本沦落为工业、服务业的附庸。尽管农业在这段时间跟随工业快速发展的脚步,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农业想要真正发展还需要等待契机。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工农性质的变化,我国的农业经济模式必须改变。农业经济转型改革,是为了平衡城乡差距,也是为了更好的增强国家农业宏观调控能力。目前经济改革大趋势下,我国农业转型已经具备了条件,国家农业转型期已经到来,农业转型势在必行。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

我国城乡经过了四十年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形态,格局,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城乡之间的二元趋势已经逐渐缩小,目前国家城乡结构想要进一步得到优化,必须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福利状况和教育水平这些方面下手,更应该从农村发展之本农业经济着手整理。农业的发展,关系到了农村人均收入、城乡经济人均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和经济增速等方面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就必须要关注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必然与之变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在这样的状况下深入了解城乡发展趋势、差异,将城乡之间的二元发展变成社会经济一体发展。

二、经济转型期农业转型新变化

(一)我国当前的工农性质变化为农业发展学科带来的变化

农业经济的重心应该不仅仅是简单的农业生产,而应该更加紧密的关注国家工农业政策,国家工农业发展之间的联系。目前,我国工业反哺农业趋势正在不断增强,打破了传统的农业政策,其更加注重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研究。产品的深加工、绿色产品的发展、农产品产销销售链的发展、互联网+与农业经济一体发展、农产品的生产质量监察等方面都成为今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

(二)城乡二元结构变化为农业发展学科带来的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问题倾注必要的、足够的关注。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传统的城乡经济正在一点点从量变向质变转化,农业经济结构在不断提升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性也随之提升。伴随城乡一体化,城乡经济生产要素的生产、流通、销售将成为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发展重点。

(三)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为农业发展学科带来的变化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2]动包含着农业生产、流通、销售等多个方面,其政策为农业转型提供了保障。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将会深刻的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走向生态化发展趋势,农业经济走向生态化是农业经济提质提效的关键,实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便是实现生态化。农业发展学科必然将会向着可持续发展方面发展,与新技术贴合性更强。其次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必然会对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缓慢、发展潜力不足、农业发展前景受限等方面问题进行解决,全盘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能力,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会更具备自己的部门独立性,提升起产业联系性,挺高农业产业国际化水平。

三、面对新特点、新变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新发展

(一)差异化学科战略

农业经济转型期,是农业发展全方面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已经将农业4.0政策提上日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应该将培养专业的农业化人才提上日程,早日为国家工业4.0做准备。就农业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在此之外要提升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性,通过农业学科独立性提升来提升农业发展的独立性、高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培养可持续发展行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

(二)科研人才战略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想要做到转型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科研人才。人才是劳动力,只有提升劳动力素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才能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我们的科研人才,要能具备吃的下苦,收的住心、忍受得了寂寞、愿意风险和付出的精神。目前,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新变化引导下,其理论内容、教学内容、科研内容必然随之变化,要适应得了变化,将提升自己与建设祖国的伟大理想联系起来,提升科研人才比例,提高科研人员素质。

(三)学科互补性战略

当前,我们所需要的人才不再仅仅是只懂得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人才,而是需要懂得国家经济各个部门与农业经济之间所有紧密关系农业经济的人才。只有具备行业前瞻性,才能正确管理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学科发展提供广阔前景。这就是学科互补性战略的意义之所在,命脉之所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转型期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科研发展意义重大。要深刻了解农业经济转型,了解农业经济转型对农业经济学科带来的变化,培养农业学科人才,这才是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所应该做的。对政施措,这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提;众筹广议,这是农业经济发展学科发展的基石。要发展好农业发展学科,为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做好准备,真正为三农服务,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马维东.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3,(22):15-15.

[2]李想,彭德远.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5,(6):145-145.

关于农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策略探讨

摘要: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和生活,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形式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长期以来,人们过度的重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但却忽略了环境问题,付出了高额且沉重的代价,为此要在发展中调整方式。低碳经济讲究的是能耗低、污染低和排放少,因此对于我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说,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非常重要。文章主要从我国农业入手,分析了发展中的存在的弊端,对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错略做了深入的探析,以期能够为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转变;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根基的稳固,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的稳定。由于长期在经济发展中没有足够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愈发恶劣,雾霾等生态问题逐渐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以更加环保、健康的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核心在于技术和政策的创新,提倡的是能耗低、污染低和排放少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要将此作为农业发展的方向,调整农业经济体系,才能确保我国农业走向健康、稳定的发展之路。

一、传统农业发展的弊端

(一)环境污染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民接受教育的水平相对较低,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因而在农业生产方面,很多人创新性不强,不愿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新技术、新科技,仍然沿用传统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不仅导致生产效率不高,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重金属含量超标,也导致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比较严重。随着工业的发展,一些企业开始在农村建立工厂,给当地土地带来了很大的污染,一些农民由于认识不到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而继续在污染的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进一步加剧了粮食污染的程度。

(二)农业科技滞后

农村地区一般都偏僻落后,农民大多都依靠种地和外出打工生活,整体生活水平比较低,再加上农村教育发展程度不高,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因此,很多农民的文化素质都比较低,对于新型农业科技认识不足,也不愿意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因此,在很多农村地区,农业科技推广与实施效果不是很理想,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

(三)农业产能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都是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为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而且,国家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也将支持的重点放在了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的工业和服务业上,从而导致如今农业经济之后、农村地区落后的局面。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城市开始反哺农村,以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但是,因为农村地区广阔,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时日,因而,如今农村很多基础设施,虽已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问题却仍然存在,尤其一些落后、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其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土地生产能力不高。例如,农业必须的水利设施,很多农村地区仍然是沿用20世纪中期修建的那些,不仅灌溉能力不强,而且损坏严重,也影响了农业产能的提高。

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渗透低碳理念的重要性

低碳经济相关概念是在21世纪初英国首次提出。不同的国家,对于低碳经济的要求也不同。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碳排放绝对量,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碳排放相对量。低碳经济实现的是世界各国的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低碳经济发展,以有效杜绝环境污染和气候改变,做到节能减排并促进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是一种强调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形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渗透低碳经济理念,将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土地、环境和大气的污染,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还能提高农民保护土地、环境的意识,以及生产创新的意识,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地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方式来进行耕作,这样,不仅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也会提高,最终,将会从整体上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

(一)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污染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的,在确保人与土地、与自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农业高效、高质地发展。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技术、新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产品污染。

(二)加强低碳经济宣传,提高低碳生产管理力度

目前,低碳环保理念在工业产业中,已经得到了大力的普及和宣扬,但是,在农业领域还没有进行大力宣传。农民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和理解还不够多,因此,在农村和农业生产中,要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和推广。在实行低碳生产的地区,要加强对低碳生产管理的力度,当地领导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注意培养典范和标兵,让更多农民认识到低碳生产的好处,这样,将有助于低碳生产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三)提高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低碳环保成本内在化

在推进农业生产低碳化的道路上,促进低碳环保成本内在化,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我国农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目标指导下,政府应在坚持市场调控的基础上,加大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根据农业生产实践,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规范农业生产行为,以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例如,低碳环保税就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它将环境污染的成本,融入到农产品生产成本中,利用经济手段,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环境破坏及资源浪费等行为,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农业发展与保护环境和资源协调统一。

(四)强化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人是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实行农业低碳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培养出一批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头脑比较灵活、肯钻研的带头人,在此带领下,因地制宜地发展低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往往缺少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而,培养出一批带头人,将有助于加快农业低碳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农民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对于快速推进农业低碳生产发展进程,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农业低碳发展的问题,我国尚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了规范低碳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国家必须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只有以制度和法律作为发展的依据与参考,农业生产才会真正走上低碳发展之路。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农业实际的调查研究,使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和完善,都切实符合农业发展的实际,符合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理念,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生产的转变和农业机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农业走上健康、良性发展之路。

(六)加强新技术指导和培训,坚持走科学化发展之路

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的目的,就是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在实践中,应当加强对农民的新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合理配置低碳农业发展的各项资源,以促进低碳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国家积极倡导走科学化发展之路,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科技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将能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使农业、农村、农民都获得充分的发展进步。

四、结语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要改变传统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和平衡,大力开发和利用自然能源和太阳能等新能源,逐步的改善农村环境,做好产业结构及社会、发展、生态三方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绿色、低碳、健康的现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0(04).

第9篇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S3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35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通过在农田中实行免耕、少耕等技术措施以及采用作物秸秆覆盖等农业耕作技术[1],达到保持水土、培肥地力、节约水源、增加产量、增加效益的目的的耕作技术[2]。该技术起源于20 世纪初的北美大陆,当时“黑风暴”袭击了北美大陆,严重破坏了农业的发展,造成了经济上的严重损失。土壤耕作不合理正是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由于沙尘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给人们敲响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警钟[3]。本文对国内外保o性耕作方面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农业生产者提供参考。

1 国外的保护性耕作相关研究

国外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那时的美国等部分国家被风沙以及水土流失这2个问题所困扰,经济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人们痛定思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展起来的[4]。美国的中部平原为干旱地区,在19世纪末的时候,一大批移民来到此处进行垦荒,使用的耕作方式为湿润地区的烨式犁的翻耕方法,还把秸秆、残茬烧毁或者是让牲畜进行啃食,在多次的翻耕之后将土弄好,最初几十年粮食的收成很不错。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越来越迅猛,这些移民对土地过度的开垦,使原来的草原植被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土壤受到了严重的侵蚀,导致土壤肥力不足,有机质的含量严重降低,每当大风扫过没有任何遮挡的土地时就会卷走大量的土壤,在1930年,新一轮的干旱开始了,爆发了著名的“黑风暴”。因为农业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十分严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进行反省与思考,在不断的尝试之后开始大力推行旱地耕作方式,衍生出了保护性耕作,对水土进行保护。对已破坏的植被进行了积极的恢复,半个多世纪过去之后,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最常见的耕作方式,绝大部分的土地不再使用烨式犁耕作。这种耕作方法的诞生是以环境保护以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对资源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利用与开发,提高农作物的利润率和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业的发展,使竞争力提高。因为这项技术的指导思想具有先进性、正确性,因此,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5]。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与加拿大开始注意到保护性耕作方式,并对其进行了试验与研究,以本国的土地情况、人文环境为前提,将这种方法进行了改进[6]。在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也开始引进这项耕作方法,在全国的各个地方都进行了保护性耕作的试验,许多农机、水土、农学专家纷纷前往进行试验与研究[7]。在20世纪80年代,有超过70个国家开始引入并推广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被世界所认可,成为了应用最为广泛、使用效果最好的一种耕作技术,使用这种技术之后会使农作物产量增加5%~10%,可使水土的流失量减少60%~80%,可在土壤之中固定住更多的碳元素,从而减少排放的CO2气体量,大大改善了大气质量。根据联合国的粮农组织在2004―2005年统计报告中称,在全世界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土地面积大约为1亿hm2,占到了世界总耕地面积的10%左右,在全球的旱地面积之中占到了1/3,南美洲和北美洲分布最多,在澳大利亚与南美洲的部分国家,应用该项技术的面积已经大于了这些国家总耕地面积的70%。位于首位的是美国,第2名是巴西,第3名是阿根廷,第4名是澳大利亚,第5名是加拿大。这项技术广泛地应用到了油菜、豆类、玉米、小麦、首稽以及小杂粮等种类较多的农作物生产之中。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与英国等国家还建立了欧洲保护性耕作联盟,极大地推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深远发展[8]。

2 国内的保护性耕作相关研究

国内开始关注保护性耕作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原来的北京农业大学第1个将免耕以及少耕技术进行了引进,并在我国的华北平原进行了试验,在成功之后就开始将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了大力的推进。黑龙江省等部分地区也纷纷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借助于深松机进行间隔深松,在纵向上建造了“虚实并存”的一种耕层构造,“虚”即通气蓄水,“实”即提墒供水,将供水与蓄水的矛盾进行了改善。但是受到了当时的除草剂、配套机具以及相关认识的限制,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在80 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对区域开始进行综合治理,对旱作农业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相关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在相关的配套技术、技术机理、农田的地表覆盖技术以及土壤的耕作技术等方面获得了极大的进步。90 年代后,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此时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被相关部委所注意,开始重视这项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农业部于1999 年为保护性耕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并将其列为“十一五”期间的研究以及技术推广的重点项目。在“十一五”期间,还成立了“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协作网”,为深入研究这项技术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在2006 年,相关的知名专家召开研讨会,对这项技术进行讨论与研究,在2006―2010年,国内的10个省区的一些研究专家成立了一个团队,落实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研究的领域有果园、农田等许多方面,改进了传统耕作技术,对单项技术进行了高度的集成,在每1个研究区域都找到了适合该区域的轮耕模式以及技术体系。在丘陵沟壑区坡地的山坡耕地、小麦玉米2熟免耕覆盖耕作、旱地玉米整秸秆全程覆盖、秸秆全程覆盖耕作以及水土保持耕作等高种植技术以及稻草还田覆盖种植、南方稻田免耕栽培、果园深松秸秆覆盖轮耕、地膜覆盖免耕、沟垄种植、草田轮作等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截止到2005年,国内有13个省实施了保护性耕作方式,各种类型的免耕播种机数量大约为3.3万台,在关键技术这些方面得到了飞快的发展[9]。

我国是人口大国,耕地资源还不够世界的10%,但是却要为占世界 22%的人口供给粮食,我国在常规集约的农业方面获得的进步与成果已经被世界所认可。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步入了更新的一个高度,固碳排放与粮食的安全问题开始被人们所关注。我国的农作物秸秆被大量焚烧,耕地的有机碳含量偏低以及农村的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生产力不高等方面开始阻碍我国的农业发展,尤其是签订了京都协议之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将面临着怎样减少固碳减排的严峻挑战。因此,我国必须发展节能减排、环境友好以及高产高效的MISA(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才能打破农业发展的瓶颈,而对保护性农作制或者是保护性农业进行发展与研究才可以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集约以及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其进行创新,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我国农业建设的特色化、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经济意义。

3 存在的问题

缺乏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区域性配套技术和规范。还没有因地制宜研究出适合各个区域的体系。我国的疆土范围较大,不同区域在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以及作物类型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些地方,例如华北的部分省市,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方面已经具有了成熟的经验,尤其是免耕技术,被大面积地进行了推广,但是却没有明确配套技术所适宜的区域;对于一些地区,例如天津市虽然已经针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做出了相应规范,但相当1部分地区仍然缺乏相应的技术规程;保护性耕作仍存在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目前在种植制度配套的轮耕制以及耕作体系方面还不够完善,而且杂草防治技术不够完善,在除草剂使用方式、施用时间以及用量方面缺乏专门的研究;缺少针对不同作物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种植制度的保护性耕作专用配套机具, 且已有的机具性能不够完善;秸秆覆盖会导致土壤温度降低,一旦发生早春温度回升较慢的情况,就会对作物的播种、发芽造成影响,还会对幼苗的生长以及作物的收成带来一定的影响;秸秆的覆盖面积大还会给耕作带来困难,对作物的播种产生影响,但是一定量的覆盖还会对杂草起到抑制作用,怎样将这两者的矛盾进行协调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农药的使用、除草剂的过量使用、秸秆覆盖所带来的病虫草害以及有机肥的施用形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4 发展趋势和对策

因地制宜地克服各区域存在的各种技术瓶颈。我国具有山地、高原多,平原少的地形地貌特征,并且类型分散,加之农业投入成本不高,农民购买能力弱等实际情况,国外价格昂贵并且大型的农用机械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应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型农用机械。我国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农机具堵塞的问题以及适合我国特色作物的农用机具研发还需要继续深入开展。加强多区域、多部门的联合攻关,并针对重点单项技术形成综合技术体系。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别较大,没有一个区域和一项技术可以“保罗万象”、“包打天下”,应根据地区特色制定相关的技术和标准。从覆盖方试、覆盖度与覆盖物等方面对覆盖技术展开研究,并制订相应的区域覆盖技术指标,对于短期作物以及低温能够影响到作物收获的地区或者是缺少覆盖物的地区,秸秆以及植物残体的覆盖不适用的情况之下,需要研究新的技术对其进行替代;加强水利、农业、科技等各个部门之间政策的支持以及互动。将保护性耕作作物的体系进行扩大,综合研究适合各类作物的最合适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尤其应该将农机与农艺方面进行良好的结合。农机部门还应该根据时展的需求,对现有的机具进行改进,制造出更符合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机械产品,更好地融合农机与农艺,才能实现该技术的机械化。

参考文献

[1] Blev ins R L.Tillage effects on sediment and soluble nutrient losses fr om a Maur y silt loam soil[J].J Envir on Qual,1990, 19(4):683-686.

[2]赵廷祥.农业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保护[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2(4):7-8.

[3]朱文珊.地表覆盖种植与节水增产[J].水土保持研究,1996(3):

141-145.

[4]贾树龙,任图生.保护耕作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5):152-154.

[5]贾延明,尚长青,张振国.保护性耕作适应性试验及关键技术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2002,8(1):78-81.

[6]李洪文,高焕文,周兴祥,等.旱地玉米保护性耕作经济效益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18(3):44-49.

[7]赵其斌,郝强.漫保护性耕作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农业机械,2001(12):28-29.

[8]张海林,高旺盛,陈阜,等.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l):16-20.

第10篇

如何看待农业

农业有着光明的前景,是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产业。人类无论发展到什么水平,农业都不会消失。现在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像美国和欧盟,农业总产值稳定地占GDP的10%左右,其城镇化率达到70%,但仍有30%是农村社会。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会逐渐边缘化,但这是一种模糊认识。相反,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日益重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业,许多大的企业也开始把资金投向农业,如联想集团在青岛投资蓝莓基地等。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就预测,人类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将会发生在农业领域。在此之前,人类曾经经历过五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是由狩猎到农牧业的出现和兴起,大约在公元前七八千年;第二次产业革命出现了商品经济,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第三次产业革命是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基础的工业革命,大工厂生产形成,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第四次产业革命是世界市场的形成,国家乃至跨国大生产体系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五次产业革命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革命,钱学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预测其马上就要到来,这次产业革命果然很快就到来了,到现在仍方兴未艾;第六次产业革命将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农业革命,其特点为高度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大农业,农、工、商综合生产体系产生。

按照钱学森的观点,在第六次产业革命中,农业是一个巨系统,包括农、林、牧、副、渔、沙、草、海等。其主要特点就是用第二产业改造第一产业,使第一产业具有第二产业的特点,也就是用工业化、信息化的思路搞农业。因此,第六次产业革命中,农业将体现出工业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生产上将有机械化、智能化、流程化、标准化、规模化等特点;表现在生产者上将有组织化、专业化、技术化、职业化、知识化等特点,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新兴经营主体的出现,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表现在产品上将是商品化、品牌化、高端化、优质化,现在市场上的品牌农产品不断出现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搞农业要抓住第六次产业革命的这些趋势。现在有经济学家讲,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土地私有化,这根本没有抓住中国农业发展的问题。中国土地私有化了两千多年并没有发展好农业,况且现在农民手中的经营权从权益上讲已经类似于产权,但避免了绝对的产权带来的流转僵化、阻碍发展、失地农民流民化等不良效应。由此可见,对农业发展要有科学的判断。

从现代农业的内容上讲,大体有几大块,即绿色农业、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绿色农业包括种植、畜牧等内容,蓝色农业主要是海产业和水产业,白色农业则是以菌类为主的各种产业。这三大块现在从生产、生产者、产品上都体现出了工业化、信息化的特点。

总之,农业决不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是一个没落甚至要消失的产业,相反,农业在今天正是第六次产业革命的主角,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将会担当重要的角色。可以预测,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中国的乡村减少了庞大的人口负担,农业生产率大为提高,中国的乡村也会在现代化的基础上迎来新的复兴,而不是消失。

如何看待涉农报纸

对农业的前景有了清晰的判断,我们对涉农报纸的前景也便有了清晰的判断。

近年来,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青壮劳力在向城市转移,一些人看到这个现象就认为农村没人读报纸了,农村报的没落甚至消失是必然的。但是这只看到了事情变化的一个方向,却没有看到事情的另一个方向。传统的、自然经济状态下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并不会产生阅读报纸的迫切需求,这样的读者群,只是一个被动读者群,别人订份报纸给他,他会仔细看,让他主动掏钱订报纸,则是很难的。这样的情况也会在农村长期存在,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对农村地区进行报纸公益性、指令性发行的必要性,因为只有这样的手段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及主流价值到达农民手中,这对稳定农村意义重大。如果在小农经济盛行时,仅靠市场手段进行报纸发行,则报纸就会退出农村,从而减弱执政党对农村的影响力,如同印度、巴西等国家的农村状况,与现代文明形成巨大反差。当然,农村的发展,也使这样的情况在缓慢改变,使这样的阅读人群在减少,但是这样一个传统的人群结构的解体、转移,对于涉农报纸的受众群并不是必然的减少,由此得出“农村发行量的减少是必然的”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相反,在稳定公益性发行的同时,应看到随着农村劳动人口的转移,在广大的农村,一个新的格局也正在形成,当农业进入了第六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工业化、市场化的进程以后,与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同时,新的经营主体也出现了。这就是大量出现的种粮大户、植林大户、种棉大户、养殖大户、农场主、合作社等。这些经营主体需要懂技术、懂管理、了解市场信息,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对报纸的需要,而且他们自身也有能力订阅报纸。只要在报道内容上经常地抓住现代农业在生产、生产者、产品几方面出现的新趋势、新变化进行综合、梳理,并且有积极明确的发行推广策略,那么涉农报纸还是有一个广阔的新兴市场的。这一群体粗略估计山东全省也有几百万,这是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新群体,这个群体不是自然经济下的主体,而是市场经济下的主体。这个新兴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在中国农村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新角色大量涌现,人数众多,这是一个潜在的、庞大的读者群。这是第六次产业革命在农村创造出的新群体,农村人口减少了,但可能的主动读者群增加了,做好了这个新兴市场,涉农报纸还会有很大发展空间。认准了这一趋势,就要积极拓展,占住先机,在市场上领先一步。当然,开拓这个市场,关键还在于要抓住生产者,因为生产者联系着生产和产品,处于枢纽地位。从新闻学上讲,这是以人为本做新闻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在报道时牢牢抓住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

发达国家涉农媒体的发展也预示了这个前景。据《美国媒体农业新闻报道的特色》讲:“美国的地方农业媒体发展迅猛,2000年,全美的地方农业媒体情况是,共有涉农报纸101份,涉农杂志432家,涉农AM(短波)广播电台1001家和FM(中波)广播电台745家,还有12个州和3个地方收音机网络及3家涉农电视台。美国地方农业新闻媒体的蓬勃发展,很好地适应了美国精准农业发展的需要。精准农业是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减少化学物质使用,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精准农业让每个地方性媒体新闻报道都高度聚焦本地区的农业。美国的农民、农产品经销商和广大消费者,从本地媒体微观角度了解与自己的生产息息相关的天气、化肥、种子、产量、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和供求新闻,而对其他地域的新闻了解,更多得益于美国发达的互联网。”可以看出精准农业的内容,大致相当于第六次产业革命中讲的内容。

第11篇

一、服务我县“三生”产业建设,有针对性地抽派培训对象

以服务“三生”产业建设为宗旨,以培训涉农部门和乡镇领导干部为主,同时选派一部分村干部和茶叶种植、加工大户参加培训。

共举办3期培训。第一、二期为《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建设》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各级领导干部;第三期为《茶叶专业技术》培训班,培训对象为部分村干部和茶叶种植、加工大户。

抽派学员涉及12个科局、14个乡镇及部分茶叶种植、加工大户。有各乡镇、县委办、政府办、农办、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发改局、环保局、水务局、农机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招商局等。

第一期从4月4日-4月12日,培训了10天,第二期从5月19日-5月30日,培训了12天,第三期从5月27日-6月2日,培训了7天。

共培训159人。第一、二期培训99人,其中县级领导干部7人,科级领导干部91人,一般干部1人;第三期茶叶专业培训60人,其中县级干部1人,科级干部8人,村干部21人,科局和乡镇一般干部14人,大户16人。

二、紧紧围绕我县“三生”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课程

为了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我们专门与西南大学联系培训课程,使培训内容与凤冈“三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第一、二期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培训的主要内容有11个: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建设与规划;生态家园富民村建设;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及发展模式;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管理;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我国生态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三期茶叶技术干部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10个:茶叶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茶树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生态茶园建设与茶树良种选择搭配技术;名优茶加工技术及标准化;名优茶加工机具选择、使用与维修;名优茶包装与保鲜储存;名优茶品质检技术与方法;名优茶市场促销;茶叶不同采制方案技术经济分析;生态茶园的生理配置与茶叶的品质关系。

三、以专家、教授讲课为主,与参观考察基地相结合,增强了培训效果

西南大学先后有10余位专家、教授进行讲课。培训注重把“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理论”知识与图片介绍、案例分析结合起来,与我们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针对性很强。专家、教授站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度,深入浅出地阐述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知识广度,既具理论指导性,又有可行实践性,浅显易懂。同时,每一期培训专门安排有1天时间考察参观西南大学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由西南大学派专人负责跟踪解说。培训期间,还与专家教授就培训的相关内容开展讨论。

四、增强了干部发展“三生”建设的能力,为“三生”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干部对“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实现凤冈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认识,对提升领导干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使干部开阔了眼界。“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培训,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生态产业与传统农业,中国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凤冈的优势条件与不利因素,现状分析与展望未来等,把现代农业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以立体、系统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员感受到了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前景,让人耳目一新。

二是深化了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理念。专家、教授通过理论讲解、图片介绍、案例分析等方式,把“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阐述得十分透彻,把高深理论浅显化,干部树立了“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理念,对指导凤冈“三生”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为促进凤冈“三生”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①干部思想有触动。通过培训后,干部增长了知识,学到了技术,能够运用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理念和知识,结合本职工作、本乡镇实际,认真撰写了心得体会或调研材料,积极思考凤冈的“三生”建设,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或设想。②“三生”建设有推动。培训使干部进一步认识到县委、政府对干部培训的重视,对“三生”建设的重视,同时,也使干部认清了县委提出“三生”建设的发展战略思路的重要意义和长远眼光。“三生”建设符合凤冈农业大县这一实际,是传统农业向生态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从而使干部坚定了“三生”建设的信心和决心。③产业建设有行动。西南大学培训,为全县培养了一支直接服务于“三生”建设的干部队伍,为茶叶产业建设培养了一支技术力量。通过培训,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和茶叶种植、加工大户的生产技能,为发展茶叶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培训回来后,一些科局、乡镇围绕茶叶产业、畜牧产业等大力开展培训工作。④生态产业有带动。第三期“茶叶专业培训”,通过培训茶树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生态茶园建设、名优茶加工技术等,使茶叶种植、加工大户进一步提高了技术能力,提高了茶叶示范基地的种植水平和标准化程度。

五、加强对培训期间的组织领导,严格纪律要求,树立了良好形象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物联网技术农田节水灌溉系统

中图分类号:S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125-01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为必然,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

水是农业的根本,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的根本。水资源状况和利用水平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2 农业用水现状及节水灌溉发展趋势

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总用水量的73%,但有效性很差,水资源浪费非常严重。并且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被大量占用,非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剧增加,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在我国尽管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但大量的农田和灌溉用水被城市和工业占用,耕地资源减少的势头不可逆转,水资源短缺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目前,比较有发展潜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是:一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二是应用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三是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

本文所设计的农田节水灌溉系统是将上述的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此基础上运用物联网技术,从而实现全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节水灌溉系统。

3 系统结构设计

农田节水灌溉系统由土壤水分传感器、物联网终端采集单元、喷灌机控制终端、远程监控计算机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传感器埋入土壤,直接获取0~100cm地表层下各个深度处的土壤水分信息,并将其转化为0~5V模拟电压信号。物联网终端采集单元一方面进行土壤水分信息的采集,另一方面用于在GPRS网络模式下土壤水分信息与监控中心的监控计算机相互传递。监控中心计算机循环接收各个采集终端发送的土壤墒情信息,监控计算机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数据库中的农作物需水量进行比较,形成最佳灌溉计划,监控计算机将灌溉命令下发到喷灌机控制终端,喷灌机控制终端直接控制喷灌机以及深井泵等设备进行灌溉作业。

4 物联网采集单元的设计

物联网采集单元的设计为本系统的终端采集单元,因为农田灌溉上探测范围比较大,数量多、位置不固定并只用于农耕季节等特点考虑,采集终端需要设计成可灵活移动、易于安装的方式,第二在每一个采集终端上安装GPS定位模块,使发送到监控中心计算机上的数据带有地理位置,中心计算机根据上传的数据的地理位置下标来确定采集点具体地理位置,从而实现准确的数据采集。另外,由于数据采集单元放置在农田里,采用的供电方式为“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

采集终端主要由MCU单元、采集单元、太阳能供电单元、通信单元、GPS定位单元等部分组成,其结构所示。其中,采集单元利用土壤湿温度传感器采集土壤墒情数据,数据经嵌入式微控制器MCU(MicroControUer Unit)处理后,通过GPRS网络发送至监控中心计算机上,中心计算机收集温湿度数据,并自动显示相关信息。土壤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被信号调理电路处理后传送到子系统内部的模数转换器ADC(AnMog―to―DistalConvener)。MCU定时启动ADC,进行模数转换并取走数据,然后把经过处理的数据通过串行口传送到GPRS模块,并启动该模块将数据发送到GPRS无线网络。数据被GPRS网络接收后经由网关转送至Internet,最后被连接到Intemet的中心站计算机接收。

嵌入式GPRS模块的供电为直流5V供电,TXD、RXD为通信接口,在本设计中可直接连接至AVR单片机的串行接口上, ONLINE为在线指示接口,当连接到网络以后该端口输出一个低电平信号,通过74ALS04进行反向以后驱动D1发光二极管,当发光二极管点亮以后便证明现在控制器已连接网络。GPS模块通过单片机的COM2口连接。

5 应用前景分析

该系统的室外进行了测试的基础上,2011年在廊坊市安次区马神庙12亩农田上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节水量较以前比较节约45%左右,晚春播玉米平均亩产929.44公斤,比对照亩增产252.84公斤,增幅为37.36%。对未来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梅方权,智慧地球与感知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分析,《农业网络信息》2009(12)

[2].孙忠富等,物联网发展趋势与农业应用展望,《农业网络信息》2010(5)

第13篇

关键词:褚橙柳桃;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未来前景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3

一、引言

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产业,其长期以来一直是资源消耗最多、生产效率最低的产业,导致与之相关的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处境都居于劣势,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近些年来,伴随社会水平的发展,农业部门正经历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而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由于农业规模扩大、供应链延长、生产者与消费者距离增加、分工日趋细致而市场并不完善等原因也引起了很多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食品不安全、市场不稳定、流通环节多和流通成本高、营养和健康等。针对这些问题,新型农业模式应运而生。源于对这种新型农业模式的巨大前景预期,在市场发育不足,因长期为工业化、城市化输血而资源短缺、发展滞后的中国农业,也得到了民间资本的青睐和重视。

褚橙、柳桃、潘苹果――随着一批名人参加和资本的投入,农业一时间仿佛顿成营销推广的秀场和资本运作的戏院。然而,从市场经济的逻辑出发,正视资本逐利的本性及其灵敏的市场嗅觉,就不难明白,这是市场自发促成的结果。一方面,基于食品安全环境的现状,人们对食品健康、安全和品质的需求巨大;再一方面,农业自身的资源及发展潜力,可以为资本投入提供明确的盈利预期和长远、持续而稳定的利润来源。另外,各级政府针对农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在竞争激烈、增长乏力的行业市场寻找出路的沉淀资金,无疑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褚橙柳桃”新型农业模式

(一)事件介绍

褚橙、柳桃、潘苹果,这些网络中炙手可热的新词吸引着广大网友的注意力,一是名人效应,二则一种新的模式。以名人的个人魅力和励志概念吸引消费者,将褚时健种的橙叫“褚橙”,柳传志种的桃叫“柳桃”,潘石屹利用自己的个人形象资源无偿代言,为家乡推销苹果,为“潘苹果”。褚橙亦为“励志橙”,从褚橙到励志橙,讲了切合时代脉搏的励志故事,一个85岁老人在跌倒之后二次创业的励志故事,这种讲故事的背后,是农产品营销的一种创新。联想控股斥资数十亿元投资农业,并从水果入手,以柳桃打造品牌,由于凝聚着柳传志打造安全放心食品的期许,“金艳果”以标准化的生产与先进科技的运用,保障了食品安全,“良心果”的说法由此而来。在食品质量安全屡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在现代人对文化及精神需求日益高涨的当下,消费者很看重这种对质量细节、食品安全及励志精神的追求。联想继而推出猕猴桃与昔日“烟草大王”褚时健种植的“励志橙”一起的“褚橙柳桃”组合装,内含2.5公斤顶级“褚橙”和2.5公斤顶级佳沃金艳果,售价在300元左右,售价虽高,市场反应却很好。这是农业作为一个长期存在却一直发展有限的产业的一次华丽亮相,以农业为题材,借助故事或者事件加以炒作,进而达到营销推广的效果,是褚橙、柳桃、潘苹果等热点事例的共同点,也是现代农业新之所在。

(二)“褚橙柳桃”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新思路

同样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农产品,“褚橙柳桃”却可以引人注目,受消费者格外追捧,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利润,探其究竟,源于以下几点。

1.产品品质控制好,值得信任

名人涉农,农产品的产品质量与个人与公司的名誉、信用紧紧捆绑在一起,为此他们格外在意质量细节。“褚橙”是冰糖脐橙的一种,云南特产橙类,以味甜著称。不同于其他冰糖脐橙,“褚橙”每棵果树只留240~260朵花,既控制产量又保证果实能够吸收足够的阳光和养分;种植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化肥,都是用特制的有机肥。“柳桃”即“金艳果”果长且成圆柱形,美观整齐,肉质细嫩,风味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特耐贮藏,远优于国内其它猕猴桃主栽品种,“不赚快钱,注重好品质”是柳传志打造安全放心食品的许诺,以标准化的生产与先进科技的运用,保障了食品安全。

2.会讲故事。以“褚橙柳桃”为例,他们背后都有段受人关注的故事

褚时健和柳传志,一个是宝刀未老的80多岁创业者,一个是中国企业元老级的人物。他们曾经或者依然成功,在人生的谷底或高峰开始“务农”。不论从哪个角度讲,他们的经历本身都是一个好故事。现代消费者需要这样的故事,他们在购买这些产品的同时,体现着对褚时健和柳传志励志故事的认同。故事主角的个人魅力是其成功传播的核心价值所在。

3.新颖的营销方式

利用了互联网这一当前最热门的推广销售渠道。同时,以名人的个人魅力和励志概念吸引消费者,将褚时健种的橙叫“褚橙”,柳传志种的桃叫“柳桃”,就是创意。去年“褚橙”刚开始销售时,因为王石在微博上对褚时健的评论,一下子让“褚橙”成为“励志”的代名词,很快卖断货;其次,“打包销售”也是一种叫好叫座的方式,实现了名人“1+1>2”的效应。2013年,为了拉近褚橙与年轻人的距离,做了一系列的策划,在微博上征集当下的流行用语,印在褚橙包装盒上;邀请蒋方舟、韩寒等人参与拍摄“中国青年励志榜样”系列视频,同时,向微博达人赠送褚橙做体验式营销等。

4.产品的销售渠道控制

据了解,目前,佳沃(联想控股旗下的农业板块)产品销售的主渠道是通过电商、中高端的商超、水果的连锁专卖店以及团购和大客户四个主流渠道供货,包括麦德龙、沃尔玛、BHG等中高端超市。高品质的产品面向高端客户,从而可以把销售渠道定位于海外和大中型超市,这是准确定位并实施市场控制的关键。

(三)新模式的优势总结

“品质+故事+渠道+互联网营销”是“褚橙柳桃”不愁卖的关键。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时代,市场不缺产品,缺的是能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和营销模式。“褚橙柳桃”正是满足了这两点。

1.对于现在的中产阶级来说,价格低廉已经不再是他们购物的主要推动力,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将褚橙打造成励志橙,则是抓住了消费者在购买食物时最高的文化及精神需求,随有网友调侃到“您吃的不是橙子,是励志的人生”。褚橙和柳桃背后都有一个名人,消费者在购买这些产品的同时,其实也在体现着对褚时健和柳传志的人生故事的认同。因此尽管名人农产品的价格普遍偏高,但至少他们给消费者一个“不惜代价,也要做好质量”的印象,因此消费者愿意埋单。

2.2012年褚橙进京的事件营销成功后,今年则是通过“80后致敬80后”以及“褚橙柳桃”两个主题持续的制造媒体的热点,利用网络等营销手段持续的传播和扩大。这样做的实质就是将原有的市场价格曲线往扩大市场的方向位移。如下图所示,实线为理性的市场价格曲线,褚橙的市场定价是10-14元一斤,比普通的橙子贵3-5倍,这种高品质橙子的市场规模自然比普通橙子小,但是通过营销的手段,扩大消费者在购买橙子时的文化需求,理性的市场需求曲线就变成非理性的市场需求曲线(图中虚线),也就扩大了市场需求。

3.不同于传统农业,名人跨界打造的现代农业有浓厚的互联网基因,除了借互联网进行宣传扩大影响,通过电商直接网络销售也是其一大看点。随着电子商务在各个行业的快速渗透,用户购买习惯在改变,传统农产品纷纷触网是顺应大势。农产品搭上电商顺风车后,一来可以直接了解消费者需求,二来能砍掉中间无数个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损耗和流通成本。

(四)“褚橙柳桃”对新型农业发展的启示

“褚橙柳桃潘苹果”的事例告诉大家,“农产品现在进入了一个营销的时代。”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产品一直存在,如今要改的是它的生产模式和营销思维。这些利用名人的故事营销最大的成功,也可能是对农业最大的助益,是颠覆了传统农业的销售模式,给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价值体现提供了升级换代的支点。但同时,事件营销这种常见的市场推广手段在农业题材上取得轰动效应,也凸显了农业在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滞后状况。而这种落后面貌的改观,仅仅靠名人的背书和资本的介入显然不够,而需要数量庞大的中小农户的成功转型为基础。

“褚橙柳桃”的走红固然堪称亮点,但在考虑到中国农业巨大的体量以及存在的问题时,也不乏启示,细究其竟,必须看到它们中的多数仅仅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单纯的投资层面以及经验观念的引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目前的成就也多集中在营销推广上,往往难以为资源短缺者效仿,未必能够切实普惠广大中小农户,实际意义有限,甚至可能沦为昙花一现的营销炒作。以励志故事获得市场成功的褚橙为例,褚时健高龄创业成功令人赞叹敬佩。但也应该看到,他在创业之前已经是传奇人物,所拥有丰厚人脉和资本资源,非他人可以具备;他将自己多年从事烟草业的经验和模式,克隆到橙子的种植上,这种个人风格鲜明的成功路径,在精神激励上效果强烈,但在现实层面难以复制,也就不可能依葫芦画瓢似地加以推而广之。

三、现代新农业发展趋势

对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未来新农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规范化。总的来说是科学种田,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食品追溯体系,能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防止产品质量问题的出现。

(二)产品差异化,创立独特的品牌。现代农业的产品需要具有较高的市场辨识度。与过去不同,当前农产品消费市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农业所生产的产品应该定位清晰,差异化战略在各方面都要能有所体现:产品差异化,渠道差异化等。

(三)全球化视野、全产业链控制。这是现代农业投资特征之一,综合利用国内外好的农业技术、品种、管理等,实现投资者与当地农场优势互补,龙头企业和农民、农场主相互合作,实现品种、农业技术、产品标准、农资农具、品质监督、销售渠道的统一,做出具有高品质、安全的食品,打造出品牌。如此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业项目的风险,并获取各产业链的赢利点,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

(四)商业模式创新。近些年来现代农业不断涌现了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农产品示范生产+会员制及配送模式;农产品连锁销售模式;“褚橙柳桃”的品质+故事+渠道+互联网营销模式等新兴商业模式都取得了成功。不难看出,新农业的一大特质是B2C,直接对消费者进行营销,压缩渠道,直达消费者。未来的新农业,其模式玩法也必定是互联网似的,“专注、极致、口碑、快”即新农业的网络化,物流智能化。

四、中国现代新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面临的问题

基于前述分析,未来新型农业在许多领域存在潜在投资机会,“投资农业就是投资未来”已经成为行业人士的一致看法,现代农业也显现出“前景无限”的魅力。不过,真正的农业投资现状却不容乐观,依然有许多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

1.农业自身基础薄弱,资金匮乏。人均农业资源的匮乏,农业耕作技术的落后,分散而高能耗的小农经济业态,依然是未来农业增长的一大瓶颈;城乡差距的鸿沟、农民收入不足,而且农民难以从农业生产中获益,以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取向,限制了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土地确权不到位,不能使得农民从土地获益。

2.缺乏现代市场化营销理念。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受到自给自足到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固有思维的影响,长期以来市场化的发展对农业生产销售方式并未带来太大的质的改变,农业模式的发展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明显的滞后。

3.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市场并不缺少农产品,只是让消费者放心的产品越来越少。优质产品的缺乏是整个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解决办法

1.没有什么行业比农业更需要高科技,从育种、种植、检测、灌溉、除虫一系列都需要运用物联网、信息化等高科技。借鉴“褚橙柳桃”的生产模式以解决农业自身基础薄弱的问题,将高科技有效的运用于农业,则需由传统小农户模式向现代规模化经营模式转变,变成能够科学养殖并且有规模的家庭农场形式。这将会是一个良性循环,让投资者看到良好的发展前景,投入资金,进而借助充裕的资金对生产技术及营销模式等进一步发展创新。

2013年11月召开的“三中全会”对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两个鼓励:一方面,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同时提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流转、抵押等权能。这是政府对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态度,也给了有意投资于农业的大企业一个明确的信号。

2.为消费者打造独一无二的质量保障和信誉体系,是现代农业很大的盈利空间,在业内人士看来,农业的确是一件耗时耗力且投资回报慢的行业,保证产品质量、还可有追溯是农业长期获利的保障。联想的“不赚快钱,注重好品质”,褚时健十年磨一剑的“褚橙”都是这一关键的体现。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结合的高效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结合形成互补,走出特色,走出创意。同时克服信息基础设施、物流交通、大规模培训以及农产品安全认证等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障碍。

五、结论

总体而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新型现代农业,我国现代农业在面临巨大转型压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潜在投资价值,从市场到政府,新型农业都成为了新时期的热点聚焦,农业发展的大时代已经到来。现代资本应该有效运用高科技,抓住时代机会,投身于农业,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可获得高的利润。

参考文献:

[1]李曼.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2.

[2]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12.

[3]檀学文.新型农业模式如何体现未来方向[J].绿叶,2012.

[4]阮宇娥,余自敢.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投资价值及潜在机会分析[J].产业研究,2012.

[5]邱凌云.市场控制能力:现代农业面临的难题与探索―以中新农业猕猴桃项目为例的调查研究[J].农村经济,2011.

[6]金莲,王永平,刘希磊.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

[7]薛任君,熊楚才,丁新正.新农业经济发展构想[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

作者简介:

第14篇

一、休闲农业的含义、发展模式、特点

1.休闲农业的含义: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众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之生活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这种农业经营方式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等地兴起,后来广泛扩展到欧美地区。虽然各国的发展模式不太一样,但内涵都是为了提高社会环境生态质量,能为市民提供方便的观光、休闲、旅游之所。在我国休闲农业虽然刚刚发展起来,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总体而言,发展潜力非常大。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从而促进全国休闲农业与城乡结合部休闲旅游的发展,深度开发农业资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2.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中国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非常多样化,主要有连片开发模式、农家乐模式、农民和市民合作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等等。

连片开发模式主要是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如上海市郊区、北京市郊区、南京市郊区基本上都在采用该开发模式。

农家乐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农民与城市市民相互合作,共同同参与农业投资、生产、管理的各环节,建立休闲农园。

民俗文化塔台,旅游经济唱戏。在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结合农业休闲旅游来发展,二者相互促进。

3.休闲农业的特点: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发展,依赖众多其他资源,但主要还是以农业为首。传统的农业发展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且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休闲农业依托于生态资源与农业资源,二者很好的结合发展,可以深度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资源与生态资源的结合,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的依托要素决定他的发展有一个限度,如果超出最大限度,会造成众多问题,还会影响。农业和生态资源、景观等其他发展得以存在的基础很容易被破坏,这就要求在生态农业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大力促进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住宿、度假、游乐,还可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如此可见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游客可以亲身接触农业生态资源,参加农业生产实践。游客与整个休闲农业发展环境的作用是相互的,游客参与其中,而游客的又会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业休闲旅游发挥如火如荼,广大城市游客不仅得到身体上的放松,心灵上也得到的休整,而且在旅游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开阔眼界,增加自身素养。这样的休闲旅游模式远胜于传统的旅游,可以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在兼具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生态资源与农业资源的结合,城乡结合部的优势往往占有更大的优势。首先相对与城市而言,城乡结合地区劳动力廉价,土地资源丰富,可以为城市的发展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作城市发展强有力的后盾;其次从地理位置而言,城乡结合部兼具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性质,城市与农村并不能完全分开,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交融,这又使得城市的发展具有延展性,整个休闲农业发展更具有潜力;最后相对高楼林立,建筑物高企的城市而言,城乡结合部的环境要好很多,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城乡结合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15篇

关键词 精准农业;推广;关键技术应用;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74-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且依然面临着环境恶化和资源紧缺的问题,只有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本文就精准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农业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门课题。精准农业是一种在信息基础以及地学空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化和集约化的农业技术,主要是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土壤学、生态学以及农学等有效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生产,以促进农业发展。

1 精准农业概述

精准农业是指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其进行精耕细作,以现代农业的生产形式取代传统农业的生产形式,更加注重对农业生产的管理。精准农业通过建立生态学、地学以及农学等模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技术等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各项活动进行精准的定位,并进行精细管理,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信息化。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对农作物的产量和投入进行细致分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的生长、土壤以及机械设备等进行实时监测,使各种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发挥农业资源的优势,以获得最大的产量,减少资源浪费,从而不断提高农作物的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促进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1-3]。

2 精准农业发展现状

2.1 我国精准农业推广现状

现阶段,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科技含量大大提升,很多高新技术都尝试着逐渐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但是我国农业的总体科技水平还有待提高;魍撑┮翟谥鸾ハ蛳执化农业转变,但仍处于初始阶段;由之前粗放经营的管理方式向精准农业的方向发展,但也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常规技术以及高新技术在不断推广,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农业总值的增长主要依靠投入生产要素,而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还比较低。国外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总值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但是我国只有35%左右,每年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不到30%,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总体来看,精准农业的推广率比较低。

2.2 我国精准农业关键技术应用现状

精准农业的发展需要依赖很多高新技术,因而高新技术应用得越普遍,说明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情况越好[4-7]。精准农业发展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

2.2.1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将统计学、环境科学、信息学、管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的新兴学科,其通过使用各种先进的手段和技术来对特定的地区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并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精准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针对特定地区的地理信息建立农田土地管理模型,然后对地区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元素、农作物苗情以及病虫害的发生等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分析,并针对这些因素的发展趋势制定精准的调控措施,为精准农业的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可以将其与农业管理辅助决策系统配合使用。

2.2.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获取各种实地信息来源的技术,在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核心技术包括影像技术、农田多光谱图像信息分析系统等。遥感技术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其成本比较低,比航空摄影的成本减少1/2以上。在精准农业发展中,可以充分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田间时空变化信息,在规模化的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可以预测农作物的产量,同时预警宏观农情,以农作物和土壤为研究对象,可以建立农作物的条件模型和长势模型。遥感技术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为农业精细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8]。

2.2.3 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是精准农业空间管理的重要设施,其具有采集定位信息以及进行农田测量的作用。目前,在小区式农作物产量的定位计算、农田变量信息的采集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其应用到精准农业管理中,还可以实现机械自动化播种、灌溉和喷药,实现农业机械化变量作业定位。不仅如此,其在环境监测和土地测量等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作用,是一项发展前景广阔的技术[9-10]。

3 结语

精准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相比,精准农业借助于各种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农业生产实施精细化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4 参考文献

[1] 朱勇.浅论我国发展精准农业的途径和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15,12(9):10-13.

[2] 刘焱选,白慧东,蒋桂英.中国精准农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国农学通报,2014,23(7):577-582.

[3] 何志文,吴峰,张会娟,等.我国精准农业概况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16(6):23-26.

[4] 金继远,白由路.精准农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农业网络信息,2004(增刊1):3-11.

[5] 陈防,刘冬碧,万开元,等.精准农业与农田精准养分管理现状及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15-518.

[6] 何东健,何勇,李明赞,等.精准农业中信息相关科学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基金,2011(1):10-16.

[7] 张仰洪,杨星卫,陆贤,等.精准农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18(1):10-13.

[8] 韩永峰,李学营,鄢新民,等.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J].河北农业科学, 2010, 14(3):146-149.